TWI475828B - 於無線網路中用於適應性接收器分集之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於無線網路中用於適應性接收器分集之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5828B
TWI475828B TW102107413A TW102107413A TWI475828B TW I475828 B TWI475828 B TW I475828B TW 102107413 A TW102107413 A TW 102107413A TW 102107413 A TW102107413 A TW 102107413A TW I475828 B TWI475828 B TW I4758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versity
scheme
condition
capacity
ra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74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2834A (zh
Inventor
Syed Aon Mujtaba
Xiaowen Wang
Tarik Tabet
Kee-Bong Song
Youngjae Kim
Yuchul Kim
Original Assignee
Appl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le Inc filed Critical Apple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342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2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5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582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1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based on current reception conditions, e.g. switching to different antenna when signal level is below thres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8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ost-detection diversity
    • H04B7/088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ost-detection diversity with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multiple receivers and antenna path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Description

於無線網路中用於適應性接收器分集之方法及裝置
本申請案主張2013年2月27日申請之具有同一標題的共同擁有且同在申請中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779,661號之優先權,該美國專利申請案主張2012年3月2日申請之具有同一標題的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1/606,311號之優先權,前述各申請案中之每一者的全文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發明大體上係關於無線通信及資料網路之領域。更特定言之,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揭示用於在一多天線無線器件或系統中管理接收操作之方法及裝置。
電力消耗為現代行動器件設計(且實際上亦關於其他類型之器件)中之關鍵因素。在行動器件(諸如,蜂巢式電話、智慧型電話、平板電腦、手持型器件等)之特定情境中,減少電力消耗可提供多種不同益處,包括(不限於)增強之使用者體驗(經由(例如)更適用於使用者且充電需求不太頻繁等等之器件)及增加之器件及其組件的使用壽命及可靠性。
然而,隨著現代無線介面技術已演進,該等技術大體上已趨向於電力消耗更大之設計,以便支援(例如)極高資料速率、串流高頻寬視訊或其他媒體、更複雜/密集應用程式等。在此等進階無線技術中 之某些技術中,多個天線尤其用以接收自另一器件(例如,行動器件或基地台)傳輸之無線信號。多個天線用於傳輸及接收之使用通常稱為「天線分集」,且通常進一步再分成「接收分集」及「傳輸分集」。熟習相關技術者將易於瞭解,存在且通常使用各種其他類型之分集(例如,時間分集、頻率分集、空間分集、極化分集等)。
在長期演進(LTE)之例示性情境中,現有LTE使用者設備(UE)利用經靜態組態且不變之天線分集方案。更直接而言,可供使用之天線之數目不改變(亦即,「靜態」)。LTE標準(及因此諸如基地台之任何順應性傳輸器件)假定:UE經組態有至少兩(2)個接收「鏈」(如下文中所使用,術語「鏈」指代一或多個鏈式處理元件及/或邏輯)。雖然分集實施可提供較高資料速率,但分集亦比使用單一接收鏈消耗更多電力。
不幸的是,接收器分集在某些條件下可能並非必要的,諸如(i)當接收相對低資料速率之發信號(例如,在無線電條件良好時的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DCCH)或傳呼訊息)時;(ii)當接收所謂的「秩一(1)」傳輸時,等等。簡言之,術語「秩」在形式上指代頻道矩陣之數學秩(亦即,線性獨立本徵向量之數目),該頻道矩陣表示每一對傳輸天線(行)與接收天線(列)之間的通信頻道(h)。然而,如常見說法中(例如,在LTE標準內)所使用,「秩」指代自傳輸器傳輸之空間層的數目。舉例而言,秩一(1)傳輸表示傳輸器中之每一者本質上正傳輸同一資料或同一資料之線性變換的使用情形。在LTE之例示性狀況下,傳輸秩一(1)傳輸之eNB正發送僅一資訊層。更一般而言,接收器分集在資料速率增加或由分集操作提供之可靠性增加無法證明其「成本」(例如,電力消耗、處理複雜性等)有理的任何情形中為不必要的。
因此,尤其需要一種「適應性」機制,其用以選擇性地或智慧地啟用/停用電力消耗較大之操作模式(諸如,例示性LTE網路中之接 收器分集模式),以便尤其減少行動器件中之電力消耗,而理想地不損害行動器件效能(且因此不損害使用者體驗)。
本發明尤其提供在一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裝置及方法。
揭示一種用於提供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分集操作之方法。在一實施例中,接收分集實施於諸如一啟用LTE之蜂巢式器件之一行動器件中,且該方法包括在滿足包括以下各者之複數個準則後在該器件中選擇性地停用接收分集(RxD):(i)一容量準則;及(ii)一連接性準則。
在一變體中,該容量準則包括確保與一單一接收(RX)鏈相關聯之一可達成資料速率與相關聯於RxD之資料速率相當。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接收分集器件包括一啟用LTE之行動器件,且該方法包括在滿足包括以下各者之至少兩個準則中之任一者後自一非分集(noRxD)狀態選擇性地啟用接收分集(RxD):(i)一連接性準則;或(ii)一容量準則。在該方法之一變體中,當在一noRxD狀態下操作時,在滿足該連接性條件或該容量條件時啟用RxD。
進一步揭示一種行動裝置。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該行動裝置包括:一接收器;一處理器,其與該接收器進行信號通信;及邏輯,其經組態以實施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分集操作。
亦揭示一種無線系統。在一實施例中,該系統包括至少一基地台及至少一無線行動器件。該基地台及該無線行動器件經進一步組態以實施一適應性或智慧分集接收方案,以便尤其減少行動器件電力消耗。
進一步揭示一種電腦可讀裝置。在一實施例中,該裝置包括上面安置有一電腦程式之一儲存媒體,該程式經組態以在執行時在一無線器件(諸如,一行動器件或UE)中實施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分集操作。
亦揭示一種系統。在一實施例中,該系統包括一或多個基地台,及一或多個具備智慧接收分集能力之UE。
另外,揭示一種用於操作一無線系統之方法。
亦揭示一種經組態以實施適應性接收分集之行動裝置。在一實施例中,該行動裝置包括:一處理器;一或多個無線接收器,其經組態以在至少一第一分集模式及第二分集模式中操作;及電腦化邏輯,其與該處理器及該一或多個無線接收器進行資料通信。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該電腦化邏輯經組態以執行以下步驟:評估一容量條件及一連接性條件;當滿足該容量條件及該連接性條件時,在該第一分集模式中操作;及當不滿足該容量條件或該連接性條件時,在該第二分集模式中操作。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連接性條件包括在一或多個連續傳呼循環內循環冗餘檢查(CRC)失敗之一缺乏。在一基本變體中,該容量條件包含超過一第一臨限值之參考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RS SINR)。在另一變體中,該容量條件包括以下兩者之一差:與該第一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一RS SINR,及與第二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二RS SINR。在另一變體中,該容量條件包括以下兩者之一差:與該第一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一頻道品質指示(CQI),及與該第二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二CQI。在又一變體中,該容量條件包括以下兩者之一差:與該第一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一頻譜效率,及與該第二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二頻譜效率。
進一步揭示一種用於智慧地執行適應性接收分集之方法。在一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判定(i)一連接性準則及(ii)一容量準則;經由一無線接收器進行通信,該無線接收器可以至少一第一分集方案及一第二分集方案來組態;其中該第一分集方案可支援比該第二分集方案多之資料容量;比較一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與一容量條件;及比 較一當前連接品質與一連接性條件。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以該第一分集方案操作時,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在該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滿足該容量條件且該當前連接品質滿足該連接性條件時,轉變至該第二分集方案。當以該第二分集方案操作時,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在該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不滿足該容量條件或該當前連接品質不滿足該連接性條件時,轉變至該第一分集方案。
在一變體中,該第一分集方案包括一多輸入多輸出(MIMO)分集方案。在一些狀況下,該第二分集方案包括一非分集方案。在其他狀況下,該第二分集方案包括一較低階MIMO分集方案。
在一第二變體中,該信號品質量測結果包括一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SINR)。
在另一此類變體中,該信號品質量測結果包括一頻道品質指示(CQI)。
在另外其他變體中,該信號品質量測結果包括以下兩者之間的一差:與該第一分集方案相關聯之一第一信號品質量測結果,及與該第二分集方案相關聯之一第二信號品質量測結果。
在又一變體中,該當前連接品質係基於大於一臨限值之一參考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RS_SINR)或一或多個控制頻道之一或多個循環冗餘檢查。
亦揭示一種用於動態地更動一秩指令之方法。在一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經由一無線接收器進行通信,該無線接收器經組態以基於自一無線傳輸器接收之一秩指示信號及一更動信號而選擇至少一第一分集方案及一第二分集方案。在一變體中,該第一分集方案可支援比該第二分集方案多之資料容量,且該方法進一步包括:比較一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與一容量條件;比較一當前連接品質與一連接性條 件;當該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滿足該容量條件且該當前連接品質滿足該連接性條件時,啟用該更動信號以選擇該第二分集方案;及否則選擇由該秩指示信號識別之一分集方案。
在一變體中,該第一分集方案包括一多輸入多輸出(MIMO)分集方案。在一例示性組態中,該第二分集方案包括一非分集方案。在一變體中,啟用該更動信號導致減少之電力消耗。
亦揭示一種經組態以動態地更動一秩指令之行動裝置。在一實施例中,該裝置包括:一處理器;一或多個無線接收器,其經組態以在至少一第一分集模式及一非分集模式中操作;及電腦化邏輯,其與該處理器及該一或多個無線接收器進行資料通信。在一實施例中,該行動裝置經組態以執行以下步驟:評估一容量條件及一連接性條件;當滿足該容量條件及該連接性條件時,在該非分集模式中操作;及否則基於自一無線傳輸器接收之一秩指示信號而自至少該第一分集模式及該非分集模式中選擇。
在一此類變體中,該行動裝置包括一2×2多輸入多輸出(MIMO)長期演進(LTE)使用者設備(UE)。
參看隨附圖式及如下文給出之例示性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立即認識到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及優點。
100‧‧‧長期演進(LTE)蜂巢式網路
102‧‧‧使用者設備(UE)
104‧‧‧基地台(BS)或演進型節點B(eNB)
106‧‧‧核心網路
200‧‧‧接收器裝置
202‧‧‧天線
204‧‧‧RF切換器
206‧‧‧RF接收器或收發器/分集接收器/收發器
208‧‧‧RF收發器/主要收發器
210‧‧‧適應性接收分集(ARD)邏輯
212‧‧‧基頻處理器
214‧‧‧天線切換邏輯/切換控制邏輯
300‧‧‧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一般化方法
400‧‧‧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一例示性方法
450‧‧‧有限狀態機(FSM)
500‧‧‧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
550‧‧‧有限狀態機(FSM)
600‧‧‧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
650‧‧‧有限狀態機(FSM)
700‧‧‧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
750‧‧‧有限狀態機(FSM)
800‧‧‧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
830‧‧‧容量條件之決策樹
850‧‧‧有限狀態機(FSM)
900‧‧‧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 作之方法
930‧‧‧容量條件之決策樹
950‧‧‧有限狀態機(FSM)
1000‧‧‧收發器器件/收發器裝置
1002‧‧‧無線電天線
1004‧‧‧RF切換器
1006‧‧‧RF前端
1008‧‧‧無線電收發器
1010‧‧‧處理器/處理子系統
1012‧‧‧非暫時性電腦可讀記憶體
1014‧‧‧使用者介面/顯示器件
圖1為結合本文中所描述之各種實施例而有用的一例示性長期演進(LTE)蜂巢式網路之圖形表示。
圖2為說明根據本發明之基於LTE之接收器組態的例示性實施例之功能方塊圖,該接收器組態(諸如)可用於行動器件(例如,UE)中。
圖3為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一般化方法的一實施例之邏輯方塊圖。
圖4A為根據本發明之具有連接性條件之閒置模式適應性接收器 分集(ARD)的方案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4B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4A之例示性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5A為根據本發明的在無秩更動能力之情況下使用參考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量測結果(△RS_SINR)作為容量條件之ARD的方案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5B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5A之例示性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6A為根據本發明之在無秩更動能力之情況下使用頻道品質指示(△CQI)作為容量條件的ARD之方案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6B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6A之例示性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7A為根據本發明之在無秩更動能力之情況下使用秩指示(△R1 )作為容量條件的ARD之方案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7B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7A之例示性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8A為根據本發明之在具有動態秩更動能力之情況下使用頻道品質指示(△CQI)作為容量條件的ARD之方案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8B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8A之例示性方案的容量條件之決策樹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邏輯表示。
圖8C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8A之例示性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9A為根據本發明之在具有動態秩更動能力之情況下使用秩指示(△R1、△R2)作為容量條件的ARD之方案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9B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9A之例示性方案的容量條件之決策樹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邏輯表示。
圖9C為根據本發明之用於圖9A之例示性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之一例示性實施例的圖形表示。
圖10為根據本發明組態之無線電收發器器件之一實施例的邏輯方塊圖。
所有圖©著作權在2012至2013年歸蘋果公司所有。保留所有權利。
現參看圖式,其中相同數字始終指代相同部分。
概述
揭示尤其用於接收器分集管理之改良之解決方案。在一實施例中,此等解決方案包括用於在(例如)行動器件(諸如,啟用長期演進(LTE)之使用者設備(UE))中實施「智慧」接收分集管理之方法及裝置。在一實施中,智慧分集管理包括在滿足包括以下各者之複數個準則後在器件中選擇性地停用接收分集(RxD):(i)容量條件;及(ii)連接性條件。在一變體中,連接性條件適用於LTE「閒置」及「已連接」狀態兩者中,以確保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DCCH)可在兩個狀態中可靠地解碼。在另一變體中,容量條件僅適用於已連接狀態(其中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頻道(PDSCH)資料速率為可變的)中。
例示性實施例之描述
現詳細描述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雖然主要在包括(不限於)長期演進(LTE)及LTE-A(進階)無線網路之蜂巢式網路的情境中論述此等實施例,但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本發明不限於此。實際上,本文中所描述之各種原理可用於且容易地適合於可受益於接收器或收發器中之增強分集管理(如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無線網路。
此外,雖然在天線分集方案之情境內提供以下論述,但一般熟習相關技術者將易於瞭解,本發明之各種原理可容易地適合於其他分集方案(例如,時間分集、頻率分集、空間分集、極化分集等)。
例示性網路組態
圖1說明一例示性長期演進(LTE)蜂巢式網路100,其中使用者設備(UE)102在由數個基地台(BS)104提供之無線電存取網路(RAN)之覆蓋範圍內操作。LTE基地台通常被稱為「增強型NodeB」(eNB)。無線電存取網路(RAN)為eNB之集合體。使用者經由UE介接至RAN,UE在許多典型使用狀況下為蜂巢式電話或智慧型電話。然而,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UE」、「用戶端器件」及「使用者器件」可包括(但不限於)蜂巢式電話、智慧型電話(諸如,由其受讓人製造之iPhone TM )、個人電腦(PC),及小型電腦(不論是桌上型電腦、膝上型電腦抑或其他電腦),以及行動器件(諸如,手持型電腦或平板電腦(諸如,iPad TM )、PDA、個人媒體器件(PMD)),或前述各者之任何組合。
eNB 104中之每一者(例如)經由寬頻存取直接耦接至核心網路106。另外,在一些網路中,eNB可經由次要存取頻道(諸如,經由直接同級間網路連接、經由核心網路,等等)彼此協調。核心網路提供路由能力及服務能力兩者。舉例而言,連接至第一eNB之第一UE可經由經核心網路之路由而與連接至第二eNB之第二UE通信。類似地,UE可經由核心網路存取其他類型之服務,例如,網際網路。
例示性接收器組態
圖2說明(諸如)可用於行動器件(例如,圖1之UE 102)中之基於LTE之接收器組態的例示性實施例,本發明之方法可藉由該接收器組態來實施。如所展示,接收器裝置200包括兩個天線202、一RF切換器204、用於「分集」路徑之一RF接收器(或收發器)206、用於主要路徑之一RF收發器208、適應性接收分集(ARD)邏輯210、一基頻處理器 212,及天線切換邏輯214。
在操作期間,天線接收RF頻帶信號且耦接至分集接收器/收發器206及/或主要收發器208(如由切換器204所判定)。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藉由改變2×2 RF切換器204之狀態,天線切換邏輯確保:在啟用RxD時將兩個天線中之較佳天線(如由(例如)雜訊、干擾等所判定)選擇為主要路徑。ARD邏輯210僅需要啟用/停用分集路徑。
將瞭解,雖然圖2展現例示性雙天線/2×2切換器組態,但本文中所描述之原理決不限於此,且實際上可藉由其他數目個天線、分集接收鏈等來實踐。此外,雖然將ARD 210、基頻處理器212及切換控制邏輯214展示為離散組件,但可以任何數目種不同方式來整合此等組件,不論是彼此整合抑或與無線電器件內之另外其他組件整合。舉例而言,在一變體中,將三個前述組件組合至共同積體電路(IC)中。作為又一變體,數據機之無線電部分(例如,收發器)包括於SoC或「系統單晶片」器件中。給定本發明之內容,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關於前述內容之另外其他方案及變化。
此外,將瞭解,前述邏輯之至少部分可實施於另一器件(包括與UE通信之網路器件)中。舉例而言,本發明預期:決策邏輯或「智慧」可實際上安置於諸如基地台或eNodeB之網路器件中,網路器件接著可向相關UE發信號或傳遞訊息以切換與RxD相關之模式,如本文中隨後所描述。此方案亦預期:可在需要時(諸如)經由上游RF頻道、週期性狀態訊息或其他機制而自UE提供遠端「智慧」實體執行此分析所必需之任何資訊。
方法
現參看圖3,揭示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一般化方法300的一實施例。在方法300之情境內,行動器件經組態以自分集模式之集合智慧地選擇(或請求准許啟用)用於操作之 分集模式。舉例而言,在2×2多輸入多輸出(MIMO)器件中,器件可僅具有在分集操作(RxD)與非分集操作(noRxD)之間選擇的能力。在更複雜接收器(例如,3×3 MIMO、4×4 MIMO等)中,接收器可在啟用/停用分集模式(例如,僅啟用天線之子集,等等)方面具有額外細微度等級。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可經進一步組態以藉由預設模式操作;例如,一例示性接收器器件經組態以在預設條件下啟用分集操作。在不可判定及/或實施(例如,藉由舊版網路等)對以下條件之支援的情況下,可觸發預設操作。
在步驟302處,判定容量條件及連接性條件。在一些實施例中,亦考慮額外條件。其他條件之常見實例包括(例如):電力消耗條件(例如,高電力消耗、低電力消耗等)、處理器活動性條件(例如,高活動性、低活動性)、相鄰技術條件(例如,共存數據機活動性等)、平台雜訊條件、軟體應用程式條件等。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容量」一般(且無限制)係關於所要接收器器件功能性所需之資料訊務之量。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經組態以藉由確保可藉由減少之分集模式操作滿足所要資料速率而最小化容量降級。
容量度量之常見實例包括(不限於):主要天線與次要天線之間的干擾信號(RS)信號對雜訊加干擾比(SINR)的差(例如,△RS_SINR=RS_SINRRXD -RS_SINRNORXD )、分集操作與非分集操作之間的頻道品質指示(CQI)的差(例如,△CQI=CQIRXD -CQINORXD )、秩指示(RI)分集操作與非分集操作之間的所支援輸送量/頻譜效率的差(例如,△R=RRXD /RNORXD -1)等。
考慮以下例示性容量條件:當RI為一(1)且△RS_SINR低於臨限值(TH△RS_SINR )時,滿足條件。更直接而言,當傳輸器正以小於頻道矩陣之最大秩(此情形稱為秩不足條件)的秩進行傳輸,且分集操作之效能 增益並不顯著改良非分集操作時,則滿足容量條件。其他變體可併有及/或替換有其他準則,諸如:△CQI小於臨限值(TH△CQI )之情況、△R小於臨限值(TH△R )之情況等。
應瞭解,對於簡單的2×2 MIMO系統,秩不足條件僅為秩為一(1)之情況。然而,較大階MIMO系統仍可支援秩不足MIMO操作。舉例而言,3×3 MIMO系統可將秩一(1)及二(2)視為不足;類似地,4×4 MIMO系統可將秩一(1)、二(2)或三(3)視為不足。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連接性」一般係關於維持連接所必需之控制資料之量。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經組態以確保連接性將不會在較低分集操作情況下衰退(falter)。應瞭解,在某些情況下,連接性可為有問題的(甚至在容量考慮無問題之情況下)。
連接性度量之常見實例包括(不限於):非分集操作之參考信號(RS)信號對雜訊加干擾比(SINR)(RS_SINRNORXD )、非分集操作之頻道品質指示(CQI)(CQINORXD )、實體下行鏈路共用頻道(PDSCH)上之循環冗餘檢查(CRC)歷程記錄(失敗率等)等。
考慮以下例示性連接性條件:當RS_SINRNORXD 高於臨限值(TH△RS )時,則滿足條件。具體言之,以需要最少接收之方式來選擇臨限值,最少接收確保可以較低分集模式在無回歸之情況下解碼控制頻道(例如,實體下行鏈路控制頻道(PDCCH)、傳呼PDSCH及系統資訊區塊(SIB)PDSCH)。其他變體可併有及/或替換有其他準則,諸如:CQI大於臨限值(THCQI )之情況,或針對最少數目個訊框尚未發生PDSCH上之CRC失敗的情況等。
在一般化方法300之情境內,容量條件適用於正在進行之資料傳送(例如,在已連接無線電資源連接(RRC)狀態期間),相比之下,在資料傳送期間以及當器件閒置時(例如,在已連接RRC狀態及閒置RRC狀態兩者期間)必須保持連接性條件。一般熟習相關技術者將瞭 解,在閒置RRC狀態中,在資料速率之相對有限集合內發送傳呼訊息;因此,可評估滿足此等最少要求之連接性條件以判定傳呼接收何時為可接受的。
當評估容量條件時,某些實施例可能需要考量動態秩傳輸。簡言之,秩一(1)傳輸在給定資源元素處僅將單一層排程至一UE,且可藉由單一接收器鏈來接收。相比之下,秩二(2)傳輸使得能夠在給定資源元素處將兩個層排程至一UE,但需要至少兩個分集接收器鏈。秩一(1)及秩二(2)傳輸可藉由LTE eNB來動態地排程,且基於由UE提供之秩指示(RI)。因此,各種實施可實施「無秩更動」或「動態秩更動」方案。「無秩更動」變體在秩不足條件下僅評估容量條件;例如,在2×2 MIMO系統中,當RI等於一(1)時僅評估容量條件。「動態秩更動」變體可更動待發送至eNB之秩指示符,且停用分集操作。舉例而言,在2×2 MIMO系統中之接收器可藉由秩一(1)傳輸來更動秩二(2)傳輸之秩指示符,且僅藉由單一接收器鏈操作。不同於始終嘗試發現最大可能傳輸秩以最大化容量之先前技術接收器,例示性接收器可選擇具有某一容量降級之較低秩操作以改良電力消耗。
如先前所提及,連接性條件適用於已連接RRC狀態及閒置RRC狀態兩者。具體言之,連接性條件必須確保控制頻道(例如,PDCCH)可經可靠地解碼。一般而言,連接性條件係基於信號接收、信號品質及/或歷程記錄效能。用於停用分集之連接性條件的常見實例可包括(不限於):RS_SINRNORXD 保持大於最小臨限值(THRS_SINR )、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SRPNORSD )保持大於最小臨限值(THRSRP )、參考信號接收品質(RSRQNORXD )保持大於最小臨限值(THRSRQ )、可接受CRC效能、UE不活動性(UE不預期發送/接收諸如隨機存取嘗試/回應、排程請求、發信號訊息等之訊息)。
在步驟304處,當滿足容量條件及連接性條件時,停用(或按次序 減少)分集操作。在一些實施例中,接收器控制其自身的分集操作而不與傳輸器協調。在替代實施例中,接收器請求適當分集操作及/或與傳輸器協商適當分集操作。在另外其他狀況下,接收器可在不通知傳輸器之情況下停用其分集操作且接受對應效能損失。
在步驟306處,當不滿足容量條件或連接性條件時,啟用(或按次序增加)分集操作。應進一步注意,雖然停用分集係基於滿足連接性條件及容量條件兩者,但在僅滿足一個條件時可觸發啟用分集。此情形確保始終滿足維持連接性及容量要求所必需之最少效能(藉此最小化可感知效能偽訊(artifact)之可能性)。
在一些情況下,用於啟用分集操作之條件可與用於停用分集操作之條件互補。在其他實施中,當前減少之分集方案可能不能夠量測條件以判定是否應增加分集。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啟用分集操作之條件可適應於減少之分集方案。
舉例而言,為判定何時滿足容量條件,器件可監視(例如)計時器、CQI及/或PDSCH之秩等。在一種此類例示性情形中,接收器可在計時器(T1)期滿後啟用分集。在其他實施例中,當CQINORXD 已降至低於最小臨限值(THCQI )時,則接收器啟用分集。在另外其他狀況下,當以較高秩傳輸資料時(例如,當以秩二(2)傳輸PDSCH時,等等),則可需要接收器啟用分集操作。
類似地,為判定何時滿足連接性條件,器件可監視(例如)RS_SINRNORXD 、CQI及/或PDSCH之CRC歷程記錄等。在一種此類例示性情形中,接收器可在RS_SINRNORXD 已降至低於可接受臨限值(THRS )時啟用分集。在其他實施例中,當CQINORXD 已降至低於最小臨限值(THCQI )時,則接收器啟用分集。在另外其他狀況下,當控制頻道開始經歷不可接受之錯誤率時(例如,當CRC失敗發生在PDSCH上時,等等),則可需要接收器啟用分集操作。在另外其他變體中,連 接性條件可包括(例如)參考信號接收功率(RSRP)、參考信號接收品質(RSRQ)、傳呼訊息解碼歷程記錄,及/或UE預期發送/接收訊息之時間。
雖然前述論述已提供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一般化方法,但現論述例示性情形以進一步說明根據本發明之內容而成為可能之無數實施。
例示性實施
現參看表1,說明若干適應性接收器分集(ARD)實施之簡要概述;每一ARD實施使用不同容量條件。以複雜程度來對該等實施進行排序。在下表1中,RISRD (靜態接收器分集之秩指示)表示用訊息傳遞至器件(但可更動)之秩指示。
實施實例#1
現參看圖4A,描繪根據表1之實施實例#1的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一例示性方法400。如所展示,在已連接RRC狀態期間始終啟用接收器分集。在閒置RRC狀態中,當RS_SINRNORXD 大於最小臨限值(THRS )時滿足關鍵連接性條件。
圖4B為圖4A之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450表示之邏輯表示。如所展示,FSM具有:啟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開啟-閒 置),及啟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開啟-已連接)。UE將根據典型RRC實施(基於(例如)現有RACH存取協定及RRC連接/釋放協定)在閒置RRC狀態與已連接RRC狀態之間轉變。
另外,如圖4B內所說明,可自RxD-開啟-閒置狀態轉變至不使用接收器分集之額外RRC閒置狀態(RxD-關閉-閒置)。用於停用接收器分集之轉變準則(C1_IDLE)為滿足連接性條件時,亦即,RS_SINRNORXD 大於最小臨限值(TH0 ),且針對數個連續傳呼循環(N1_IDLE)在PDSCH上無CRC失敗且UE不活動。選擇最小臨限值以確保滿足PDCCH及PDSCH解碼效能。又應瞭解,當CRC失敗發生時(例如,當接收器之傳呼無線電網路臨時識別碼(P-RNTI)無法在適當PDSCH傳呼頻道中成功地解碼時)重設N1_IDLE計數器。
類似地,用於啟用接收器分集之轉變準則(C2_IDLE)為不滿足連接性條件(RS_SINRNORXD 小於最小臨限值(TH1 ),或針對數個連續傳呼循環(N1_IDLE)在PDSCH上發生一或多個CRC失敗,或即將來臨之UE活動)之情況。應注意,簡化之實施例可將TH0 及TH1 設定為同一值(亦即,使用同一臨限值),或替代地,TH0 及TH1 可具有差以便最少化不必要切換(亦稱為「滯後」)。TH0 與TH1 之間的較大差將增加滯後,但可在RS_SINRNORXD 之較大擺動為重新啟用分集所必需的時降低效能。
如先前所提到,RS_SINR為如自參考信號(RS)量測之信號對干擾及雜訊比(SINR)。對於正交分頻多工(OFDM)技術,可根據方程式1來計算RS_SINR。
方程式1 RS_SINRr,t =10 log10 [Σnt (Sr,nt )/Σnt (Ir,nt )]
其中: r=接收器鏈索引(對於雙(2)天線接收器,r=0、1);t=傳輸器埠索引(對於四(4)天線傳輸器,t=0、1、2、3);nt =傳輸器埠索引t之RS符號之副載波索引;Sr,nt =在第n副載波處在第r接收器鏈處之RS信號功率;及Ir,nt =在第n副載波處在第r接收器鏈處之雜訊及干擾功率。
在一些變體中,當使用一個以上傳輸器埠時,可跨越該等傳輸器埠組合RS_SINR,以便在接收器處反映傳輸分集組合增益,如方程式2中所展示。
方程式2 RS_SINRNORXD =10 log10 (100.1×RS_SINR0,0 +100.1×RS_SINR0,1 )
此外,應瞭解,雖然提供用於估計RS_SINR之特定實例,但在給定本發明之內容的情況下,一般熟習相關技術者可易於使前述計算適合於其他技術及/或應用及/或替換其他技術及/或應用。
實施實例#2
現參看圖5A,描繪根據表1之實施實例#2的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500的一例示性實施例。在實例#2中,在秩二(2)狀態之傳輸期間始終啟用接收器分集,但在秩一(1)之傳輸期間可停用接收器分集。對於秩一(1)之傳輸,當RS_SINRNORXD 大於最小臨限值(THRS )且△RS_SINR大於最小臨限值(TH△RS_SINR )時滿足關鍵容量條件。
圖5B為圖5A之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550表示之實施例的邏輯表示。如所展示,FSM具有:啟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開啟-閒置)、啟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開啟-已連接)、停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關閉-閒置),及停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關閉-已連接)。
如所展示,RxD-關閉-閒置之轉變條件與實施實例#1內使用之彼等條件相同。
如圖5B內所說明,RxD-關閉-已連接狀態支援條件C1_CONNECT及C2_CONNECT之次要集合。用於在已連接時停用接收器分集之轉變準則(C1_CONNECT)為以下情況發生時:(i)滿足連接性條件(RS_SINRNORXD 大於最小臨限值(TH2 ));及(ii)滿足容量條件(例如,△RS_SINR小於最小臨限值(TH4 )且UE針對數個連續子訊框(N_Rank1)一直報告秩一(1)之一致RI;(iii)不存在針對數個連續子訊框(N_NoRank2)排程秩二(2)之PDSCH;(iv)接收器一直可靠地在分集模式中操作歷時最少時間(T2)且UE並非正發送SR或RACH。
類似地,用於啟用接收器分集之轉變準則(C2_CONNECT)為以下情況:(i)不滿足連接性條件(RS_SINR0 小於最小臨限值(TH3 )),且不滿足容量條件(CQINORXD 小於最小臨限值,已排程秩二(2)PDSCH傳輸,UE預期活動,或最大計時器已期滿(T1))。
實施實例#3
現參看圖6A,描繪根據表1之實施實例#3的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600的一例示性實施例。在實例#3中(如實例#2中),在秩二(2)狀態之傳輸期間始終啟用接收器分集,但在秩一(1)之傳輸期間可停用接收器分集。對於秩一(1)之傳輸,當CQINORXD 大於最小臨限值(THCQI )且△CQI大於最小臨限值(TH△CQI )時滿足關鍵容量條件。
圖6B為圖6A之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650表示的邏輯表示。如所展示,FSM具有:啟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開啟-閒置)、啟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開啟-已連接)、停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關閉-閒置),及停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關閉-已連接)。
如所展示,RxD-關閉-閒置之轉變條件與實例#2之實施相同,且至RxD-關閉-已連接之轉變極類似於實施實例#2內使用之彼等轉變。然而,替代使用△RS_SINR,實施實例#3使用基於以CQI為基礎之量測結果(CQINORXD 及△CQI)的容量條件。
簡言之,UE週期性地將關於下行鏈路頻道狀態之回饋發送至eNB。回饋度量包括:秩指示符(RI),其指示UE可同時解碼多少層(亦即,獨立空間串流/層);CQI,其指示每一層之有效信雜比(其直接對應於UE可針對每一層可靠地接收之碼字大小);及預編碼矩陣索引(PMI),其指示UE偏好將哪一預編碼矩陣用於封閉迴路傳輸。
在秩一(1)傳輸期間(或當UE正報告秩一(1)時),△CQI表示分集操作與非分集操作之間的效能差。雖然CQI為比(例如)RS_SINR複雜之計算,但當啟用分集時可計算CQIRXD 及CQINORXD 兩者,此情形提供至非分集操作之切換將如何影響正在進行之通信的極準確表示。
實施實例#4
現參看圖7A,描繪根據表1之實施實例#4的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700的一例示性實施例。在實例#4中(如實例#2、#3中),在秩二(2)狀態之傳輸期間始終啟用接收器分集,但在秩一(1)之傳輸期間可停用接收器分集。對於秩一(1)之傳輸,當如由RRank1,NORXD 表示之頻譜效率大於最小臨限值(THR )且△R1大於最小臨限值(TH△R1 )時滿足關鍵容量條件。
圖7B為圖7A之方案的有限狀態機(FSM)750表示之實施例的邏輯表示。如所展示,FSM具有:啟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開啟-閒置)、啟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開啟-已連接)、停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關閉-閒置),及停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關閉-已連接)。
如所展示,RxD-關閉-閒置之轉變條件與實例#2之實施相同,且 至RxD-關閉-已連接之轉變極類似於實施實例#2內使用之彼等轉變。然而,替代使用△RS_SINR,實施實例#4基於以秩為基礎之量測結果(RRank1,NORXD 及△R1)來執行狀態轉變。
作為秩指示符(RI)計算之部分,UE通常針對不同MIMO操作模式計算估計之頻譜效率(R)。R表達為bps/Hz(每頻寬每秒位元),且R可基於假定之秩及MIMO等化器類型(參見(例如)附錄)而自每一副載波之SINR來計算。如同CQI計算,秩計算為比(例如)RS_SINR複雜之計算,但秩計算可提供另一合理度量以預測至非分集操作之切換將如何影響正在進行之通信。
實施實例#5
對於舊版LTE UE,將由UE所提供之秩報告提供至eNB,以最大化秩二(2)傳輸優於秩一(1)傳輸之容量改良。然而,如下文中所論述(在實施實例#5及實施實例#6兩者中),某些實施可啟用適應性接收器分集(ARD)以更動秩指派;此更動導致某一最小容量降級,但亦節省顯著功率。
現參看圖8A,描繪根據表1之實施實例#5的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800的一例示性實施例。除在以下情況發生時接收器可更動秩二(2)指示外,實例#5極類似於實例#3:CQINORXD 大於最小臨限值(THCQI ),△CQI小於最小臨限值(TH2 ),且△R0 小於最小臨限值(TH4 ),其中△R0 由方程式3給出:方程式3 △R0 =(RRank2,RXD /RRank1,RXD )-1
△R0 表示秩二(2)操作之頻譜效率對秩一(1)操作之頻譜效率的比較;因此,在△R0 小於最小臨限值(亦即,秩二(2)與秩一(1)之間的差可忽略)的情況下,接收器可動態地更動秩二(2)指示。更直接而言, 當由秩二(2)操作產生之益處無法證明其使用為有理的時,接收器可更動秩二(2)指示。
圖8B為容量條件之決策樹830的例示性實施例之邏輯表示。如所展示,基於靜態接收器分集(SRD)秩評估條件(例如,方程式3),接收器可判定何時更動秩指示。具體言之,當RISRD 設定為一(1)時,△CQI之容量條件用以判定是應啟用抑或停用分集操作。然而,當RISRD 設定為二(2)時,△CQI及△R0 之容量條件用以判定是應根據RISRD 啟用分集操作抑或停用分集操作(藉此更動RISRD )。
圖8C為併有圖8A及圖8B兩者之有限狀態機(FSM)850的實施例之邏輯表示。如所展示,FSM具有:啟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開啟-閒置)、啟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開啟-已連接)、停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關閉-閒置),及停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關閉-已連接)。
如所展示,RxD-關閉-閒置及RxD-關閉-已連接之轉變條件極類似於實施實例#3內使用之彼等條件。然而,已用藉由圖8B之決策樹表示的邏輯進一步代替用於實施C1-CONNECT轉變之邏輯。
實施實例#6
現參看圖9A,描繪根據表1之實施實例#6的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方法900的一例示性實施例。在實例#5基於以CQI為基礎之量測結果結合秩度量的情況下,實例#6基於兩個相異秩度量△R1 及△R2 來啟用分集操作:方程式4 △R1 =(RRank1,RXD /RRank1,NORXD )-1
方程式5 △R2 =(RRank2,RXD /RRank1,NORXD )-1
具體言之,如方程式4及方程式5中所表達,△R1 及△R2 分別表示 使用具有分集之秩一(1)(RRank1,RXD )依據使用無分集之秩一(1)(RRank1,NORXD )之間的頻譜差,及使用具有分集之秩二(2)(RRank2,RXD )依據RRank1,NORXD 之間的頻譜差。類似於實施實例#5之先前所述實施例,秩之評估允許接收器判定由秩二(2)操作產生之益處是否無法證明其使用為有理的。
圖9B為容量條件之決策樹930的邏輯表示。如所展示,基於靜態接收器分集(SRD)秩評估條件(例如,方程式3、方程式4及方程式5),接收器可判定何時更動秩指示。具體言之,當RISRD 設定為一(1)時,△R1 之容量條件用以判定是應啟用抑或停用分集操作。然而,當RISRD 設定為二(2)時,△R2 之容量條件用以判定是應根據RISRD 啟用分集操作抑或停用分集操作(藉此更動RISRD )。
圖9C為併有圖9A及圖9B兩者之有限狀態機(FSM)950的實施例之邏輯表示。如所展示,FSM具有:啟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開啟-閒置)、啟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開啟-已連接)、停用接收器分集之閒置RRC狀態(RxD-關閉-閒置),及停用接收器分集之已連接RRC狀態(RxD-關閉-已連接)。
如所展示,RxD-關閉-閒置及RxD-關閉-已連接之轉變條件極類似於實施實例#4內使用之彼等條件。然而,已用藉由圖9B之決策樹表示的邏輯進一步代替用於實施C1-CONNECT轉變之邏輯。
雖然前述實例已提供與本文中所描述之原理一致的多個說明性實施例,但應瞭解,另外其他實施例可併有、擴增及/或替換各種條件。
舉例而言,為停用接收器分集,收發器可併有以下度量中之任一者而無限制:(i)△RS_SINR、(ii)△CQI、(iii)△R、(iv)等化器能量比(|w1 |2 /|w0 |2 ),其中w1 及w0 分別為用於第一接收器鏈及第二接收器鏈之等化器分接值,等等。
在另外其他實施例中,容量條件可基於某些類型之事件。此等事件之實例包括(不限於):在CQINORXD 為高時下行鏈路中之低排程比;已連接狀態期間上行鏈路中之高授予比;UE已針對K1個子訊框報告秩一(1)且針對K2個子訊框尚未排程秩二(2)傳輸的情況;等等。此外,某些實施亦可需要最小週期,在該最小週期中啟用分集以確保UE具有足夠時間來準確地監視鏈路品質且可靠地評估其他條件。
類似地,為重新啟用分集操作,收發器可考慮(例如)計時器值、在已連接狀態期間之PDSCH解碼失敗、在已連接狀態期間之總區塊錯誤率(BLER)、需要較高階秩之控制頻道發信號,及/或上行鏈路授予相對小之情況。
無線裝置
現參看圖10,說明經組態以用於無線網路內之適應性分集接收的收發器器件1000之例示性實施例。
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收發器器件」包括(但不限於)蜂巢式電話、智慧型電話(諸如,iPhone TM )、啟用無線之平板器件(諸如,iPad TM ),或前述各者之任何組合。此外,其他實施例可包括(例如)基地台、同級間無線網路連接器件、無線伺服器、無線存取點(例如,AP)等。雖然本文中所描述之適應性管理方法的主要益處為電力節約(其對於諸如智慧型電話之行動器件尤其有用),但可歸因於本發明之其他益處可藉由其他類型之器件(諸如,膝上型電腦、基地台或存取點)來實現。
雖然在本文中展示及論述了一特定器件組態及佈局,但應認識到,許多其他組態可易於由一般熟習本發明者來實施,圖10之裝置1000僅說明本文中所描述之較廣泛原理。
圖10之裝置1000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無線電天線1002、RF切換器1004(例如,圖2之2×2切換器1004)、RF前端1006、收發器1008、處 理器1010、非暫時性電腦可讀記憶體1012,及使用者介面/顯示器件1014(例如,具有所謂的「多點觸碰」或類似能力之電容性觸控螢幕顯示器件)。應注意,此等組件中之相關者可與本文中圖2之彼等組件整合(例如,圖2之接收器裝置200可替換上文所列出之相關組件),或收發器裝置1000實際上可具有完全獨立之接收器鏈及空中介面。
處理子系統1010(其可包括圖2之BB處理器212或與圖2之BB處理器212分離)包括以下各者中之一或多者:中央處理單元(CPU)或數位處理器(諸如,微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場可程式化閘陣列、RISC核心,或安裝於一或多個基板上之複數個處理組件。基頻處理子系統耦接至電腦可讀記憶體1012,電腦可讀記憶體可包括(例如)SRAM、快閃記憶體、SDRAM及/或HDD(硬碟機)組件。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記憶體」包括任何類型之積體電路或適合於儲存數位資料之其他儲存器件,包括(不限於)ROM、PROM、EEPROM、DRAM、SDRAM、DDR/2 SDRAM、EDO/FPMS、RLDRAM、SRAM、「快閃」記憶體(例如,NAND/NOR)及PSRAM。
處理子系統亦可包括額外共處理器,諸如專用圖形加速器、網路處理器(NP)或音訊/視訊處理器。如所展示,處理子系統1010包括離散組件;然而應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離散組件可以SoC(系統單晶片)組態來合併或成型。
處理子系統1010經調適以接收及/或傳輸來自RF總成(例如,無線電天線1002、RF切換器1004、RF前端1006及無線電收發器1008)之資料串流。RF總成經組態以用於藉由無線標準(諸如,上文所論述之長期演進(LTE)標準,或可使用分集能力之另外其他無線標準)操作。
將瞭解,雖然依據方法之步驟的特定序列來描述某些實施例,但此等描述僅說明本文中所描述之較廣泛方法,且可如特定應用所需要而修改。某些步驟可在某些情況下呈現為不必要或可選的。另外, 可將某些步驟或功能性添加至所揭示之實施例,或改變兩個或兩個以上步驟之執行的次序。將所有此等變化視為涵蓋於本文中所揭示及主張之原理內。
雖然上文之詳細描述已展示、描述及指出如應用於各種實施例之本發明之新穎特徵,但將理解,在不脫離本文中所描述之原理的情況下,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對所說明之器件或程序之形式及細節進行各種省略、替換及改變。前述描述為目前預期之最佳模式。此描述決不意謂為限制性的,而是應採用以作為對本文中所描述之一般原理的說明。應參考申請專利範圍來判定本發明之範疇。
附錄 LTE中之CQI定義
■UE應導出在1與15之間的滿足以下條件之最高CQI索引,或若CQI索引1不滿足該條件,則導出CQI索引0:
- 單一PDSCH輸送區塊可以不超過0.1之傳送區塊錯誤機率來接收,該單一PDSCH輸送區塊組合調變方案與對應於CQI索引之輸送區塊大小且佔用稱為CQI參考資源之下行鏈路實體資源區塊之群組
後EQ品質估計
■在接收器之輸出端處針對每一副載波計算SINR
- 對於秩2傳輸,針對每一碼字/空間串流計算SINR,且SINR需要考量MIMO-EQ類型(例如,MMSE接收器對SIC 接收器)
- 對於具有傳輸分集之秩1傳輸,SINR計算需要考量傳輸分集組合
- 對於封閉迴路傳輸(對於秩1或秩2),SINR計算需要考量預編碼矩陣
- 在稍後投影片中展示秩1封閉迴路SINR計算之實例計算以用於CQIRxD 及CQINORxD 計算
有效SNR計算
■在多路徑無線電頻道環境中,每一副載波之SINR跨越副載波將極大地變化
■有效SNR表示產生跨越副載波而具有不同SINR值之頻率選擇性頻道之相同效能的頻率平坦頻道(亦即,AWGN頻道)之單一SNR值
■自每一副載波之SINR(SINRi )至有效SNR的映射可藉由如下文定義之參考函數I(.)來執行
- I(.)之實例為
- MMIB(每位元平均交互資訊)
- 基於間隙之AWGN容量(I(x)=log2 (1+x/Γ))
- EESM(指數有效SNR映射)
其中
‧ i:副載波索引
‧ SINRi :副載波i之SINR
‧ N:用於CQI計算之副載波的數目
CQI計算
■根據有效SNR,可使用以下方法中之一者來選擇CQI
- 基於保證某一BLER之每一調變編碼方案(MCS)之有效SINR的查找表而映射,
- 線性內插及量化,諸如
其中a表示SNReff (dB)對CQI索引之比例,而b表示映射之偏差
秩1情況下之SINR RXD 對SINR NORXD
■假定LTE中之秩1封閉迴路2×2 MIMO(eNB具有2個Tx天線,UE具有2個固定天線)
■將第i副載波之頻道矩陣表示為
- hrt 表示自第t Tx天線至第r Rx天線之頻道增益
- 為簡單起見在頻道矩陣中省略副載波索引i
■2 Tx eNB之秩1傳輸的預編碼向量藉由下式給出
■將N0 (i)表示為每一Rx鏈之第i副載波之干擾及雜訊功率
- 應注意,可適當地按比例調整頻道矩陣及所接收樣本,使得N0 (i)對於每一Rx鏈係相同的
秩1情況下之SINR RXD 對SINR NORXD (繼續)
■歸因於預編碼之接收器處之等效頻道向量可計算為
■具有RxD之第i副載波(i)的後接收器SINR可計算為:
■對於不具有RxD之接收器,g(i)將僅為g1(i);亦即
■因此,具有及不具有RxD之每一副載波的SINR依據下式相關
頻譜效率(=R)估計
■對於給定秩及預編碼矩陣,可計算每一副載波之SINR。令[SINRi ]表示每一副載波SINR值之N×1向量
■頻譜效率可藉由使用映射函數來計算
- 其中
- F(.)為自每一副載波SINR值計算可達成頻譜效率之映射函數
- CWk 表示秩2傳輸之第k碼字(k =12 )
-W l 表示第l 預編碼矩陣
- F(.)之一可能實施為
- 若△R0 =(RRank2 /RRank1 )-1>a,則可報告秩2
300‧‧‧在無線網路內用於適應性或「智慧」接收器分集操作之一般化方法

Claims (16)

  1. 一種經組態以實施適應性接收分集之行動裝置,該裝置包括:一處理器;一或多個無線接收器,其經組態以在至少一第一分集模式及第二分集模式中操作,其中該第一分集模式使用支援一第一資料容量之一第一分集啟用(diversity-enabled)方案且該第二分集模式使用支援一第二資料容量之一第二分集啟用方案;及電腦化邏輯,其與該處理器及該一或多個無線接收器進行資料通信且經組態以使該行動裝置執行以下步驟:評估一容量條件及一連接性條件;當滿足該容量條件及該連接性條件時,在該第一分集模式中操作;及當不滿足該容量條件或該連接性條件時,在該第二分集模式中操作。
  2. 如請求項1之行動裝置,其中該連接性條件包含在一或多個連續傳呼循環內循環冗餘檢查(CRC)失敗之一缺乏。
  3. 如請求項2之行動裝置,其中該容量條件包含超過一第一臨限值之一參考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RS SINR)。
  4. 如請求項2之行動裝置,其中該容量條件包含以下兩者之一差:與該第一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一參考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RS SINR),及與該第二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二RS SINR。
  5. 如請求項2之行動裝置,其中該容量條件包含以下兩者之一差:與該第一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一頻道品質指示(CQI),及與該第二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二CQI。
  6. 如請求項2之行動裝置,其中該容量條件包含以下兩者之一差: 與該第一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一頻譜效率,及與該第二分集模式相關聯之一第二頻譜效率。
  7. 一種用於智慧地執行適應性接收分集之方法,該方法包括:判定(i)一連接性準則及(ii)一容量準則;經由一無線接收器進行通信,該無線接收器可以至少一第一分集啟用(diversity-enabled)方案及一第二分集啟用方案來組態;其中該第一分集啟用方案可支援比該第二分集啟用方案多之資料容量;比較一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與一容量條件;比較一當前連接品質與一連接性條件;當以該第一分集啟用方案操作時執行以下步驟:在該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滿足該容量條件且該當前連接品質滿足該連接性條件時,轉變至該第二分集啟用方案;及當以該第二分集啟用方案操作時執行以下步驟:在該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不滿足該容量條件或該當前連接品質不滿足該連接性條件時,轉變至該第一分集啟用方案。
  8.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分集啟用方案包含一多輸入多輸出(MIMO)分集方案。
  9. 如請求項8之方法,其中該第二分集啟用方案包含一較低階MIMO分集方案。
  10.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該信號品質量測結果包含一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SINR)。
  11.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該信號品質量測結果包含一頻道品質指示(CQI)。
  12.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該信號品質量測結果包含以下兩者之間 的一差:與該第一分集啟用方案相關聯之一第一信號品質量測結果,及與該第二分集啟用方案相關聯之一第二信號品質量測結果。
  13.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該當前連接品質係基於大於一臨限值之一參考信號對干擾加雜訊比(RS_SINR)或一或多個控制頻道之一或多個循環冗餘檢查。
  14. 一種用於動態地更動一秩指令之方法,該方法包括:經由一無線接收器進行通信,該無線接收器經組態以基於自一無線傳輸器接收之一秩指示信號及一更動信號而選擇至少一第一分集啟用(diversity-enabled)方案及一第二分集啟用方案;其中該第一分集啟用方案可支援比該第二分集啟用方案多之資料容量;比較一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與一容量條件;比較一當前連接品質與一連接性條件;當該當前信號品質量測結果滿足該容量條件且該當前連接品質滿足該連接性條件時,啟用該更動信號以選擇該第二分集啟用方案;及否則選擇由該秩指示信號識別之一分集啟用方案。
  15.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分集方案包含一多輸入多輸出(MIMO)分集方案。
  16.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啟用該更動信號導致減少之電力消耗。
TW102107413A 2012-03-02 2013-03-01 於無線網路中用於適應性接收器分集之方法及裝置 TWI4758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06311P 2012-03-02 2012-03-02
US13/779,661 US8897731B2 (en) 2012-03-02 2013-02-27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receiver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network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2834A TW201342834A (zh) 2013-10-16
TWI475828B true TWI475828B (zh) 2015-03-01

Family

ID=48534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7413A TWI475828B (zh) 2012-03-02 2013-03-01 於無線網路中用於適應性接收器分集之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8897731B2 (zh)
EP (1) EP2820776A2 (zh)
JP (1) JP6310402B2 (zh)
KR (1) KR102037550B1 (zh)
CN (1) CN104247296B (zh)
TW (1) TWI475828B (zh)
WO (1) WO201313088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38472B2 (en) 2010-12-14 2013-09-17 Intel Mobile Communications GmbH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downlink and/or uplink power control
US8897731B2 (en) * 2012-03-02 2014-11-25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receiver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144020B2 (en) * 2012-03-19 2015-09-22 Intel Deutschland Gmbh Dynamic RxDiv for idle mode in a user equipment
US10153811B2 (en) * 2012-06-14 2018-12-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ommunication-layer maximization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US8818290B1 (en) * 2012-08-03 2014-08-26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Dynamically adapting a receive diversity mode of a base station
US9538439B2 (en) * 2013-05-10 2017-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imating an achievable link throughput based on assistance information
GB2514174B (en) * 2013-05-17 2015-12-02 Cambium Networks Ltd Improvements to adaptive modulation
US20150003436A1 (en) * 2013-05-30 2015-01-01 Celeno Communications (Israel) Ltd. Wlan device with parallel wlan reception using auxiliary receiver chain
US9882593B2 (en) 2013-05-30 2018-01-30 Celeno Communications (Israel) Ltd. Coexistence between primary chains and auxiliary receiver chain in a WLAN device
US9877330B2 (en) 2013-05-30 2018-01-23 Celeno Communications (Israel) Ltd. WLAN device with auxiliary receiver chain
US9214999B2 (en) * 2013-07-10 2015-12-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receive diversity using link qual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848408B2 (en) * 2013-11-12 2017-1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active rank index management in SLTE enabled modem to achieve higher throughput
AU2013406056A1 (en) * 2013-11-22 2016-06-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0020862B2 (en) 2014-11-03 2018-07-10 Apple Inc. Wi-Fi adaptive receiver diversity
CN105578550B (zh) * 2014-11-03 2019-08-02 苹果公司 Wi-Fi自适应接收器分集和Wi-Fi自适应传送天线选择
EP3016299A1 (en) * 2014-11-03 2016-05-04 Apple Inc. Wi-fi adaptive receiver diversity and wi-fi adaptive transmit antenna selection
US9853681B2 (en) 2014-11-03 2017-12-26 Apple Inc. Arbitrator for multi-radio antenna switching
US9768825B2 (en) 2014-11-03 2017-09-19 Apple Inc. Wi-Fi adaptive transmit antenna selection
US9883528B2 (en) 2015-03-17 2018-01-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to transmit signaling radio bearer messages in multi 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796371B (zh) * 2015-04-10 2018-02-2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降低无线信道pmd效应影响的ofdm自适应极化调制方法
US10429894B2 (en) * 2015-12-31 2019-10-01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Bendable mobile terminal
US9787407B1 (en) 2016-03-16 2017-10-10 Google Inc. Fading mitigation of the turbulent channel based on polarization diversity in coherent optical receivers
US10644772B2 (en) 2016-05-09 2020-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determining a number of receive chains to enable for a channel
US9742481B1 (en) * 2016-09-16 2017-08-2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ntenna switching
US10477420B2 (en) 2017-01-13 2019-11-12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ross 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356751B2 (en) 2017-02-09 2019-07-16 Apple Inc. Efficient paging and idle mode wakeup for wireless devices supporting coverage enhanced mode
KR102271769B1 (ko) 2017-03-15 2021-07-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에너지 효율적인 링크 적응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무선 통신 장치 및 이의 무선 통신 방법
US10804983B2 (en) 2017-09-22 2020-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uning a subset of receive chains of a component carrier away from MIMO communication to perform an inter-frequency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measurement
CN107645733B (zh) * 2017-10-31 2021-06-0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10601472B2 (en) * 2017-11-14 2020-03-24 T-Mobile Us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cell-edge receiver performance
CN110324884B (zh) * 2018-03-30 2021-04-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12203325B (zh) * 2020-09-30 2023-06-2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参数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17441305A (zh) * 2021-04-23 2024-01-23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频谱效率利用的高级自适应接收机
WO2023049283A1 (en) * 2021-09-24 2023-03-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 diversity techniq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56157A1 (en) * 2008-08-26 2010-03-0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Handover Decisions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US20100210235A1 (en) * 2004-03-05 2010-08-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er diversity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10110251A1 (en) * 2009-11-06 2011-05-12 Motorola-Mobility, Inc.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20110149765A1 (en) * 2009-06-29 2011-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en loop channel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4042A (ja) * 2002-02-20 2003-08-29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ダイバーシチ選択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無線通信端末装置
JP4178501B2 (ja) * 2002-05-21 2008-11-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送受信システム
US7929921B2 (en) 2003-06-10 2011-04-19 Motorola Mobility, Inc. Diversity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methods
JP4525227B2 (ja) * 2004-07-28 2010-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6211111A (ja) * 2005-01-26 2006-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レビ受信機及びテレビ受信方法
JP4682684B2 (ja) * 2005-04-28 2011-05-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信号受信装置
JP2008085762A (ja) * 2006-09-28 2008-04-10 Clarion Co Ltd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並びに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KR100793298B1 (ko) 2006-10-16 2008-01-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듀얼 수신기 기반의 휴대 단말을 위한 수신 모드 선택 방법
CA2672567A1 (en) * 2006-12-20 2008-06-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selecting an antenna mode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KR20080072164A (ko) * 2007-02-01 2008-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Mimo 시스템의 안테나 선택 방법 및 송신기
US9325538B2 (en) * 2008-07-03 2016-04-26 Apple Inc. Precoding in high-order MIMO
US8897731B2 (en) * 2012-03-02 2014-11-25 Apple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receiver diversity in a wireles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10235A1 (en) * 2004-03-05 2010-08-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er diversity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00056157A1 (en) * 2008-08-26 2010-03-04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Handover Decisions in a Heterogeneous Network
US20110149765A1 (en) * 2009-06-29 2011-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Open loop channel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10110251A1 (en) * 2009-11-06 2011-05-12 Motorola-Mobility, Inc.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7296B (zh) 2017-08-25
KR102037550B1 (ko) 2019-10-28
KR20140138831A (ko) 2014-12-04
US9356679B2 (en) 2016-05-31
US8897731B2 (en) 2014-11-25
TW201342834A (zh) 2013-10-16
EP2820776A2 (en) 2015-01-07
JP2015509683A (ja) 2015-03-30
US20150079917A1 (en) 2015-03-19
US20130288624A1 (en) 2013-10-31
WO2013130889A3 (en) 2013-12-05
JP6310402B2 (ja) 2018-04-11
CN104247296A (zh) 2014-12-24
WO2013130889A2 (en) 2013-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5828B (zh) 於無線網路中用於適應性接收器分集之方法及裝置
KR102288579B1 (ko) 절전 모드에서 사용자 장비에 대한 물리적 계층 절차들
US113504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in coreset basis
US2020023669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pdcch processing timelines
EP3025437B1 (en) Transmission mode allocation in lte networks
CA3039766C (e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relating to provision of beam coverage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opera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220376965A1 (en) Switching Waveform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NR Network
US9743452B2 (en) Adaptive reception of LTE in a single radio wireless device
US9521688B2 (en) Signaling for uplink sounding
KR20180023026A (ko)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빔 레벨 무선 자원 관리 및 이동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9698876B2 (en) Transmission mode allocation in LTE networks
KR20130031929A (ko) 통지된 전송 안테나들의 수를 유지하는 에너지 절약 모드
WO2018113552A1 (zh) 动态调整波束集合的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WO2016190804A1 (en) Channel information reporting
CN116471635A (zh) 信道参数调整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WO2016140603A1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daptive feedback channel structures
US20230422168A1 (en) Strategies for Power Efficient Configuration of a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CN115668795A (zh) 无线通信中的波束状态更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