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0977B - 無線通信系統中資源分配及映射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信系統中資源分配及映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70977B TWI470977B TW97100639A TW97100639A TWI470977B TW I470977 B TWI470977 B TW I470977B TW 97100639 A TW97100639 A TW 97100639A TW 97100639 A TW97100639 A TW 97100639A TW I470977 B TWI470977 B TW I47097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ogical
- frequency hopping
- subcarriers
- hopping
- sub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04B1/7143—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hop patter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8—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allowing a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to use more than one type of mod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692—Hybrid techniques using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本揭示案一般而言係關於通信,且更具體而言係關於用於在無線通信系統中分配及映射資源的技術。
本申請案主張2007年1月5日申請之名為「無線通信系統中資源分配及映射(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A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之美國專利臨時申請案第60/883,729號以及名為「無線通信系統(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之美國專利臨時申請案第60/883,758號之優先權,其讓與給其受讓人並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廣泛布署無線通信系統以提供多種通信服務,諸如聲音、視訊、封包資料、訊息、廣播等。此等無線系統可為能夠藉由共用可用系統資源而支援多個使用者的多重存取系統。該等多重存取系統之實例包括分碼多重存取(CDMA)系統、分時多重存取(TDMA)系統、分頻多重存取(FDMA)系統、正交FDMA (OFDMA)系統及單載波FDMA (SC-FDMA)系統。
無線通信系統可包括許多基地台,其可支援在前向及反向鏈路上之用於許多終端機的通信。前向鏈路(或下行鏈路)指代自基地台至終端機之通信鏈路,且反向鏈路(或上行鏈路)指代自終端機至基地台之通信鏈路。系統可具有用於每一鏈路之特定量時間頻率資源。可需要具有用於分配及映射每一鏈路上之可用資源的有效機制。
本文描述用於在一無線通信系統中分配及映射資源的技術。該系統可具有可經由正交分頻多工(OFDM)或某些其他調變技術獲得之NFFT
個副載波。可界定跳頻埠以促進NFFT
個副載波之分配及使用。可將跳頻埠視為可映射至實體副載波之邏輯/虛擬副載波。在本文之描述中,術語"副載波"指代實體副載波,除非另外指出。
在一態樣中,複數個跳頻埠可劃分成多個子區,其中每一子區包括可組態數目之跳頻埠。每一子區內之跳頻埠可基於一置換函數而置換或重組,該置換函數可對於每一子區及每一扇區為不同的。在置換之後,多個子區中的複數個跳頻埠可(例如)基於區域跳頻(LH)、全域跳頻(GH)、區塊資源通道(BRCH)或分布資源通道(DRCH)(其在下文中詳細描述)而映射至複數個副載波。
在另一態樣中,一組跳頻埠可基於至少一置換函數而映射至一組副載波;可識別映射至至少一不可用副載波之至少一跳頻埠且可將其再映射至該組副載波之外的至少一可用副載波。
在又一態樣中,判定可用於傳輸但要避開之副載波之至少一區。一組跳頻埠可映射至分布(例如,均勻地)於複數個副載波中之一組副載波且避開該至少一區中之副載波。
在又一態樣中,可在交換跳頻埠之後執行跳頻。可判定指派給控制區段的第一跳頻埠。可判定待與該第一跳頻埠交換之第二跳頻埠。第一及第二跳頻埠可分別映射至第一及第二副載波。第二副載波可指派至控制區段,且第一副
載波可指派至被指派有第二跳頻埠之傳輸。
在又一態樣中,區域跳頻(例如,LH或BRCH)可在第一時間間隔中執行,且全域跳頻(例如,GH或DRCH)可在第二時間間隔中執行。區域及全域跳頻可在不同時間間隔中執行,例如,關於不同HARQ交錯。區域及全域跳頻亦可在相同時間間隔中執行,例如,可對於第一組副載波執行區域跳頻,且可對於第二組副載波執行全域跳頻。
在下文進一步詳細描述本揭示案之多種態樣及特徵。
本文描述之技術可用於諸如CDMA、TDMA、FDMA、OFDMA及SC-FDMA系統之多種無線通信系統。術語"系統"與"網路"常常可互換地使用。CDMA系統可實施諸如cdma2000、通用陸上無線電存取(UTRA)等之無線電技術。OFDMA系統可實施諸如超行動寬頻(Ultra Mobile Broadband, UMB)、演進UTRA(Evolved UTRA, E-UTRA)、IEEE 802.16、IEEE 802.20、Flash-OFDM®等之無線電技術。UTRA及E-UTRA描述於來自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之組織的文獻中。cdma2000及UMB描述於來自名為"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2"(3GPP2)之組織的文獻中。此等多種無線電技術及標準為此項技術中已知的。為清楚起見,在下文關於UMB描述該等技術之特定態樣,且UMB術語用於下文大多數描述中。在2007年8月之題為"Physical Layer for Ultra Mobile Broadband (UMB)Ai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的3GPP2 C.S0084-001中描述了UMB,其為公眾可得的。
圖1展示無線通信系統100,其亦可稱作存取網路(AN)。系統100可包括多個基地台110。基地台為與終端機通信之台,且亦可稱作存取點、節點B、演進節點B等。每一基地台提供對於特定地理區域102之通信覆蓋。術語"小區"視使用術語之上下文而定可指代基地台及/或其覆蓋區域。為改良系統容量,基地台覆蓋區域可劃分成多個較小區域,例如,三個較小區域104a、104b及104c。每一較小區域可由一各別基地台子系統伺服。術語"扇區"可指代基地台之最小覆蓋區域及/或伺服此覆蓋區域之基地台子系統。
終端機120可分散於整個系統中,且每一終端機可為固定的或行動的。終端機亦可稱作存取終端機(AT)、行動台、使用者裝備、用戶台、台等。終端機可為蜂巢式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無線通信設備、無線數據機、掌上型設備、膝上型電腦、無線電話等。終端機可於任何給定時刻在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上與零個、一個或多個基地台通信。
對於集中式架構,系統控制器130可耦接至基地台110且提供對於此等基地台之協調及控制。系統控制器130可為單一個網路實體或網路實體之集合。對於分布式架構,基地台可視需要與彼此通信。
圖2展示超訊框結構200之設計。每一鏈路之傳輸時刻表可劃分成超訊框單元。每一超訊框可跨越一特定持續時間,其可為固定的或可組態的。對於前向鏈路(FL),每一超訊框可包括繼之以M個實體層(PHY)訊框之序文,其中M可為任何整數值。一般而言,術語"訊框"視使用術語之
上下文而定可指代傳輸時刻表中之時間間隔或在時間間隔期間發送之傳輸。在一設計中,每一超訊框包括索引為0至24之M=25個PHY訊框。超訊框序文可載運可使得終端機能夠獲取及存取系統之系統資訊及擷取引導。每一PHY訊框可載運訊務資料、控制資訊/信令、引導等。對於反向鏈路(RL),每一超訊框可包括M個PHY訊框,而在前向鏈路上第一PHY訊框可由超訊框序文之長度擴展。反向鏈路上之超訊框可與前向鏈路上之超訊框時間對準。
基地台可將每一FL PHY訊框上之資料及控制資訊傳輸至終端機。終端機(例如,若經排程)可將每一RL PHY訊框上之資料及控制資訊傳輸至基地台。基地台及終端機可經由前向及反向鏈路同時傳輸及接收資料及控制資訊。
系統可利用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上之OFDM。OFDM可將每一鏈路之系統頻寬劃分成多個(NFFT
)正交副載波,其亦可稱作頻調、頻率組等。每一副載波可使用資料調變。相鄰副載波之間的間隔可為固定的,且副載波之數目可視系統頻寬而定。舉例而言,對於1.25、2.5、5、10或20 MHz的系統頻寬,NFFT
可分別等於128、256、512、1024或2048。僅NFFT
總副載波的子集可使用於傳輸,且剩餘副載波可充當保護副載波以允許系統滿足頻譜遮罩需求。NFFT
個總副載波可包括NUSABLE
個可使用副載波及NGUARD
個保護副載波,其中NFFT
=NUSABLE
+NGUARD
。
表1列出系統的某些參數,且提供每一參數之實例值。其他值亦可用於此等參數。為簡便起見,下文之許多實例係基於表1中展示之實例參數值。
系統可利用可支援反向鏈路上引導、控制資訊及某些訊務資料之傳輸的CDMA區段。CDMA區段可包括C個CDMA子區段,其中一般而言C1。每一CDMA子區段可佔據每一CDMA訊框中之NCDMA-SUBSEGMENT
個鄰接副載波。CDMA訊框為PHY訊框,在其中發送CDMA區段。
圖3展示CDMA區段300之設計。在此設計中,CDMA區段包括一個CDMA子區段,且每隔Q個PHY訊框予以發送,其中Q可等於4、6、8等。CDMA子區段可在CDMA訊框之間在系統頻寬中跳頻以達成頻率分集。
圖4展示用於CDMA子區段之CDMA跳頻區的設計。可在NUSABLE
個可使用副載波上界定多個CDMA跳頻區,其中每一CDMA跳頻區覆蓋NCDMA-SUBSEGMENT
個鄰接副載波。每一對CDMA跳頻區可與其他對CDMA跳頻區不重疊。如圖4中展示,每一對中之兩個CDMA跳頻區可重疊,其中重疊量視保護副載波之數目而定。CDMA子區段可佔據每一CDMA訊框中之一個CDMA跳頻區。
C個CDMA子區段可標稱地佔據C個不重疊CDMA跳頻區。舉例而言,當每一對CDMA跳頻區如圖4展示重疊時,CDMA子區段c可標稱地佔據CDMA跳頻區2*c。CDMA子區段c可跳頻且佔據每一CDMA訊框中之另一CDMA跳頻區。
若一副載波未標稱地由CDMA子區段佔據且此外其不為保護副載波,則該副載波可標稱地用於傳輸。標稱可用副載波之數目NAVAILABLE
可給定如下:
NAVAILABLE
=NFFT
-NGUARD
-C*NCDMA-SUBSEGMENT
。方程式(1)
NCDMA-SUBSEGMENT
可為PHY訊框索引之函數且對於不同PHY訊框可不同。詳言之,NCDMA
-SUBSEGMENT
可視任一CDMA子區段是否在PHY訊框中被發送而定,及若是,則為被發送之CDMA子區段之數目。
NFFT
個總副載波可被指派索引0至NFFT
-1,且NAVAILABLE
個標稱可用副載波可被指派索引0至NAVAILABLE
-1。在圖4中展示之實例中,一個CDMA子區段標稱地佔據CDMA跳頻區0中之NCDMA-SUBSEGMENT
個副載波,且NAVAILABLE
個標稱可用副載波包括剩餘可使用副載波。若存在多個CDMA子區段,則NAVAILABLE
個標稱可用副載波可不為鄰接的。
系統可支援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上之分域多重存取(SDMA)。對於前向鏈路上之SDMA,基地台可經由多個傳輸天線於給定副載波上同時將資料傳輸至多個終端機。對於反向鏈路上之SDMA,基地台可經由多個接收天線於給
定副載波上同時接收來自多個終端機的資料。SDMA可用於藉由支援給定副載波上之多個同時傳輸而改良效能(例如,增加處理量)。
圖5展示可用於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之SDMA樹結構500的設計。系統可支援給定副載波上之高達QSDMA
個同時傳輸。可形成具有QSDMA
個SDMA子樹之樹結構,其中每一SDMA子樹包括NFFT
個跳頻埠。可界定總的QSDMA
*NFFT
個跳頻埠,且其被指派索引0至QSDMA
*NFFT
-1。每一跳頻埠可與索引p相關聯,其中p{0,…,QSDMA
*NFFT
-1}。
圖6展示跳頻埠結構600之設計。每一SDMA子樹之NFFT
個跳頻埠可劃分成NFFT
/NSUBZONE,MAX
個子區,其中每一子區包括SDMA子樹中之NSUBZONE,MAX
個連續跳頻埠。因此,子區0可包括跳頻埠0至NSUBZONE,MAX
-1,子區1可包括跳頻埠NSUBZONE,MAX
至2NSUBZONE,MAX
-1等。NSUBZONE,MAX
可為由系統選擇之可組態值。NAVAILABLE
個跳頻埠可使用且可映射至NAVAILABLE
個標稱可用副載波。最初S個子區可包括可使用跳頻埠,且可被指派索引0至S-1。可使用子區之數目S可給定如下:
其中""表示提供下個較高整數值之上限運算子(ceiling operator)。
由於NAVAILABLE
/NSUBZONE,MAX
可不為整數值,故給定子區可包括小於NSUBZONE,MAX
個可使用跳頻埠。NAVAILABLE
個可
使用跳頻埠可儘可能均勻地分配至S個子區,例如,具有一個區塊之粒度。一區塊包括NBLOCK
個跳頻埠,且可為終端機之最小跳頻埠分配。以下量可如下計算: ,及,
其中""表示提供下個較小整數值的下限運算子(floor operator),且"mod"表示模運算。
NSUBZONE-BIG
等於NSUBZONE,MAX
,且包括比NSUBZONE-SMALL
多NBLOCK
個區塊的區塊。子區0至SSPLIT
-1之每一者可包括NSUBZONE-BIG
個可使用跳頻埠,且子區SSPLIT
至S-1之每一者可包括NSUBZONE-SMALL
個可使用跳頻埠。子區s中可使用跳頻埠之數目可表示為NSUBZONE
(s),其中s=0,…,S-1。作為表1中展示之關於一個CDMA子區段的數字的特定實例,NAVAILABLE
=352、NSUBZONE-MAX
=64、S=6、SSPLIT
=4、NSUBZONE-BIG
=64且NSUBZONE-SMALL
=48。最初四個子區之每一者包括64個可使用跳頻埠,接著的兩個子區之每一者包括48個可使用跳頻埠,且最後兩個子區包括不可使用的跳頻埠。
圖6展示用於將跳頻埠劃分成子區的一設計。此設計可將任意數目之可使用跳頻埠劃分成具有一個區塊之粒度的
子區。可使用跳頻埠亦可以其他方式劃分成子區。一般而言,可藉由具有任何數目之層級的跳頻埠結構來劃分可使用跳頻埠,且每一層級可包括任何數目之單元。如上文所述,每一層級中之單元可具有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大小,或可具有廣泛變化的大小。
每一跳頻埠可具有索引p,其可分解如下: ,,及
r=p mod NBLOCK
,其中q為跳頻埠P所屬於之SDMA子樹的索引,s為在SDMA子樹q內跳頻埠p所屬於之子區的索引,b為在子區s內跳頻埠p所屬於之區塊的索引,及r為區塊b內對應於跳頻埠p的跳頻埠的索引。
在本文之描述中,短語"具有索引x的要素"及"要素x"可互換地使用。要素可為任何量。
跳頻埠索引p可因此使用一組索引(q, s, b, r)表示,且可表示為此等索引之函數,如下:
p=q*NAVAILABLE
+s*NSUBZONE-MAX
+b*NBLOCK
+r。方程式(5)
若以下條件為真,則跳頻埠p為可使用的:
1. s<S,且2. (p mod NSUBZONE,MAX
)<NSUBZONE
(s)。
在反向鏈路上,一組NBLOCK
個跳頻埠(其亦稱作跳頻埠區塊)可映射至一組NBLOCK
個鄰接副載波(其亦稱作副載波區塊)。此映射可在RL PHY訊框的持續時間中保持固定。一瓦片(tile)為用於一個PHY訊框的持續時間的NBLOCK
個跳頻埠的區塊。
系統可支援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上之跳頻。使用跳頻,資訊可在不同跳頻間隔中於不同副載波上發送。跳頻間隔可為任何持續時間,例如,一PHY訊框、一OFDM符號週期、多個OFDM符號週期等。一組跳頻埠可被指派用於傳輸且可基於映射函數而映射至給定跳頻間隔中之特定組副載波。不同跳頻間隔之跳頻置換之序列稱作跳頻序列。跳頻序列可選擇不同跳頻間隔中之不同組副載波以獲得頻率分集,隨機化干擾及/或其他益處。
在一設計中,系統可支援用於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之全域跳頻(GH)及區域跳頻(LH)結構。GH及LH亦可分別稱作全域跳頻區塊(GHB)及區域跳頻區塊(LHB)。在GH結構中,跳頻埠可在整個系統頻寬上跳頻。在LH結構中,跳頻埠可在給定子區內跳頻。在一設計中,每一SDMA子樹中之NGH
個跳頻埠可分配用於GH,且每一SDMA子樹中之NLH
個跳頻埠可分配用於LH,其中一般而言NGH 0且NLH 0。GH跳頻埠可在整個系統頻寬上全域地跳頻,而LH跳頻埠可在其子區內區域地跳頻。區域化跳頻亦可限
制於具有其他大小的區域,例如,多個子區。
在GH結構之一設計中,給定GH跳頻埠(GH, q, s, b, r)可映射至標稱可用副載波,如下:
其中為用於GH之扇區特定及子區特定的置換函數,為用於GH之全域置換函數,為在子區s之前可使用跳頻埠區塊的數目,且fAVAIL-GH
為用於GH跳頻埠之標稱可用副載波的索引。
可如方程式方程式式組(4)所示地判定索引q、s、b及r。在方程式(6)中展示之設計中,將區塊索引b提供至置換函數,其將區塊b映射至子區s中之NSUBZONE
(s)/NBLOCK
個區塊中之一者。可對於扇區為特定的,且可為超訊框索引i、PHY訊框索引j、子樹索引q及子區索引s的函數。之輸出與bMIN
(s)相加以獲得中間索引v。接著將索引v提供至置換函數,其將區塊v映射至NAVAILABLE
/NBLOCK
個標稱可用副載波區塊中之一個副載波區塊。可對於所有扇區為相同的,且可為超訊框索引i及PHY訊框索引j的函數。將GH跳頻埠映射至標稱可用副載波,其索引藉由使之輸出與NBLOCK
相乘且使結
果加上r而判定。
如上文指出,C個CDMA子區段可在不同CDMA訊框中不同CDMA跳頻區上跳頻。當CDMA子區段跳頻時,某些副載波可被移位且其他副載波可重新被釋放。經移位之副載波為實際上由經跳頻之CDMA子區段佔據的副載波,且不在標稱經佔據的副載波中。被重新釋放的副載波為由CDMA子區段標稱佔據之副載波,且由於跳頻,故實際上未被佔據。若副載波fAVAIL-GH
不為經移位之副載波,則GH跳頻埠(GH, q, s, b, r)可映射至副載波fAVAIL-GH
。若副載波fAVAIL-GH
為具有索引k之經移位之副載波,則GH跳頻埠(GH, q, s, b, r)可再映射至具有索引k之經重新釋放之副載波。
在方程式(6)中展示之GH設計中,每一子區中NSUBZONE
(s)/NBLOCK
個可使用跳頻埠區塊被首先使用在子區內區域地置換。用於所有s個子區之NAVAILABLE
/NBLOCK
個經置換之跳頻區塊接著被全域地置換且使用映射至所有標稱可用副載波區塊。由於在所有扇區上為相同的,故分配至每一子區之副載波在所有扇區上為相同的。此可支援分率頻率再使用(fractional frequency reuse, FFR)機制。對於不同扇區為不同的以便提供每一子區內之干擾分集。及可在每個PHY訊框中改變,可每16個超訊框重複出現,且可基於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置換產生演算法加以界定。
圖7展示用於GH結構之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的實例。在
此實例中,三個子區0、1及2經形成而具有NAVAILABLE
個可使用跳頻埠,每一子區包括128個跳頻埠,且一個CDMA子區段在128個副載波中發送。每一子區中之跳頻埠區塊可首先藉由進行置換。經置換之跳頻埠區塊可接著藉由而映射至副載波區塊。
在圖7中展示之實例中,CDMA子區段可標稱地佔據CDMA跳頻區0但可跳頻至CDMA跳頻區1。經移位之副載波為CDMA跳頻區1中而不是CDMA跳頻區0中之副載波。經重新釋放之副載波為CDMA跳頻區0中而不是CDMA跳頻區1中之副載波。映射至經移位之副載波的所有跳頻埠可再映射至經重新釋放之副載波。
在LH結構之一設計中,給定LH跳頻埠(LH, q, s, b, r)可映射至標稱可用副載波,如下:
其中為用於LH之扇區特定及子區特定的置換函數,為在子區s之前可使用跳頻埠的數目,且fAVAIL-LH
為用於LH跳頻埠之標稱可用副載波的索引。
可如方程式方程式式組(4)所示地判定索引q、s、b及r。在方程式(7)中展示之設計中,將區塊索引b提供至置換函數,其將區塊b映射至子區s中NSUBZONE
(s)/NBLOCK
個區塊中之一者。將LH跳頻埠映射至標稱可用副載波,其
索引藉由使之輸出與NBLOCK
相乘且使結果加上r及fMIN-LH
(s)而判定。若副載波fAVAIL-LH
不為經移位之副載波,則LH跳頻埠(LH, q, s, b, r)可映射至副載波fAVAIL-LH
。若副載波fAVAIL-LH
為具有索引k之經移位之副載波,則LH跳頻埠(LH, q, s, b, r)可再映射至具有索引k之經重新釋放之副載波。
在方程式(7)中展示之LH設計中,每一子區中NSUBZONE
(s)/NBLOCK
個可使用跳頻埠區塊首先被使用在子區內區域地置換。每一子區中NSUBZONE
(s)/NBLOCK
個經置換之跳頻埠區塊接著映射至下一NSUBZONE
(s)/NBLOCK
個標稱可用副載波區塊的對應組。對於不同扇區為不同的以便提供每一子區內之干擾分集。每一子區中經置換之跳頻埠區塊至副載波區塊之映射在所有扇區上相同。可在每個PHY訊框中改變,可每16個超訊框就重複出現,且可基於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置換產生演算法加以界定。
圖8展示用於LH結構之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的實例。在此實例中,三個子區0、1及2經形成而具有NAVAILABLE
個可使用跳頻埠,每一子區包括128個跳頻埠,且一個CDMA子區段在128個副載波中發送。每一子區中之跳頻埠區塊可首先藉由進行置換。經置換之跳頻埠區塊可接著以預定順序映射至副載波區塊。CDMA子區段可標稱地佔據CDMA跳頻區0但可跳頻至CDMA跳頻區1。映射至經移位之副載波的所有跳頻埠可再映射至經重新釋放之副載
波。具有給定子區之跳頻埠可歸因於再映射而映射至非鄰接副載波。
在上文描述之設計中,每一CDMA子區段可標稱地佔據一組副載波但可跳頻至另一組副載波。可基於預定再映射機制將可使用跳頻埠自經移位之副載波再映射至經重新釋放之副載波。一般而言,C個CDMA子區段可基於置換函數HCDMA
跳頻,置換函數HCDMA
可獨立於用於可使用跳頻埠之置換函數。無論何時在CDMA子區段與可使用跳頻埠之間發生衝突,均可基於適合再映射機制而再映射可使用跳頻埠。
系統可利用混合式自動重複請求(HARQ)來改良資料傳輸之可靠性。使用HARQ,發射器可發送用於一封包的一或多個傳輸,一次一個傳輸。接收器可接收由發射器發送之每一傳輸,且可試圖解碼所有所接收之傳輸以恢復封包。若封包被正確地解碼,則接收器可發送一確認(ACK)。一旦接收到ACK,發射器可終止封包之傳輸。
可界定多個(L)交錯,其中每一交錯包括由L個PHY訊框分隔開之PHY訊框,其中L可等於4、6、8等。封包之所有傳輸可在一個交錯上發送,且每一傳輸可在彼交錯之一個PHY訊框中發送。
可以多種方式利用GH及LH結構。在一設計中,GH或LH可用於每一PHY訊框,且可為可組態的。在另一設計中,GH及LH兩者可用於給定PHY訊框,例如,GH可用於NGB
個副載波,且LH可用於NLB
個副載波。在又一設計
中,GH可用於某些PHY訊框,LH可用於某些其他PHY訊框,且GH及LH兩者可用於某些其他PHY訊框。
在另一設計中,GH或LH可用於每一交錯,且可為可組態的。在又一設計中,GH及LH兩者可用於給定交錯。在又一設計中,GH可用於某些交錯,LH可用於某些其他交錯,且GH及LH兩者可用於某些其他交錯。
在前向鏈路上,NFFT
-NGUARD
個副載波可用於傳輸,且NFFT
-NGUARD
個跳頻埠可使用於每一SDMA子樹。每一SDMA子樹之NFFT
個跳頻埠可劃分成NFFT
/NSUBZONE,MAX
個子區,其中每一子區包括SDMA子樹中之NSUBZONE,MAX
個連續跳頻埠。用於前向鏈路之子區大小可等於或可不等於用於反向鏈路之子區大小。最初S個子區可包括可使用跳頻埠,其中S可給定如下:
NFFT
-NGUARD
個可使用跳頻埠可儘可能均勻地分配至S個子區,例如,如方程式方程式式組(3)中所示具有一個區塊之粒度,即使NAVAILABLE
由NFFT
-NGUARD
替換。子區0至SSPLIT
-1之每一者可包括NSUBZONE-BIG
個可使用跳頻埠,且子區SSPLIT
至S-1之每一者可包括NSUBZONE-SMALL
個可使用跳頻埠。
在一設計中,系統可支援用於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之BRCH及DRCH結構。在BRCH結構中,一組跳頻埠可映射至可隨時間在頻率上變化的一組鄰接副載波。BRCH結構
可用於頻率選擇性傳輸。在DRCH結構中,一組跳頻埠可映射至可分布在系統頻寬之全部或大部分中之一組副載波。可使用DRCH結構達成頻率分集。
圖9A展示BRCH結構。每一BRCH使用者可被指派用於整個PHY訊框的NBLOCK
個鄰接副載波之區塊。關於每一BRCH使用者之傳輸可在系統頻寬之特定部分中發送。
圖9B展示DRCH結構。每一DRCH使用者可被指派可(例如,如圖9B中展示由32個副載波)分隔開之NBLOCK
個副載波。用於每一DRCH使用者之副載波可在一PHY訊框上跳頻(例如,如圖9B中所示每兩個OFDM符號週期)。關於每一DRCH使用者之傳輸可在系統頻寬上發送。
系統可支援用於BRCH及DRCH結構之若干多工模式。在一設計中,可支援兩個多工模式1及2,且可選擇一個多工來使用。
圖10A展示多工模式1之設計。在此設計中,DRCH結構打斷BRCH結構,且無論何時發生衝突,DRCH傳輸替換BRCH傳輸。
圖10B展示多工模式2之設計。在此設計中,DRCH及BRCH結構分別用於DRCH及BRCH區上。用於DRCH結構中之每一DRCH使用者的副載波之間的間隔可視DRCH區中副載波之數目而定。
在一設計中,S個子區可配置成DRCH、BRCH及保留區。DRCH區可包括最初NDRCH-SUBZONES
個子區0至NDRCH-SUBZONES
-1。保留區可包括最後NRESERVED-SUBZONES
個子區S-NRESERVED-SUBZONES
至S-1。BRCH區可包括剩餘子區。保留區中之每一子區可映射至一組鄰接副載波。
在BRCH結構之一設計中,給定BRCH跳頻埠(BRCH, q, s, b, r)可映射至對應副載波,如下:
其中為用於BRCH之扇區特定及子區特定的置換函數,NOFFSET-BRCH
(s)為在子區s之前跳頻埠的數目,且fAVAIL-BRCH
為用於BRCH跳頻埠之副載波的索引。
可如方程式方程式式組(4)所示地判定索引q、s、b及r。在方程式(9)中展示之設計中,將區塊索引b提供至置換函數,其將區塊b映射至子區s中NSUBZONE
(s)/NBLOCK
個區塊中之一者。接著將BRCH跳頻埠映射至副載波,其索引藉由使之輸出與NBLOCK
相乘且使結果加上r、NOFFSET-BRCH
(s)及NGUARD-LEFT
而判定。可對於多工模式1及2以不同方式計算NOFFSET-BRCH
(s)。在副載波fAVAIL-BRCH
未由保留跳頻埠使用之情況下,BRCH跳頻埠(BRCH, q, s, b, r)為可使用的且映射至此副載波。否則,BRCH跳頻埠(BRCH, q, s, b, r)為不可使用的。
在方程式(9)中展示之BRCH設計中,每一BRCH子區中NSUBZONE
(s)/NBLOCK
個可使用跳頻埠區塊首先被使用在子區內區域地置換。每一子區中NSUBZONE
(s)/NBLOCK
個經置換之跳頻埠區塊接著映射至該子區之對應組
NSUBZONE
(s)/NBLOCK
個副載波區塊。對於不同扇區為不同的,以便提供每一子區內之干擾分集。可在每個PHY訊框中改變,可每16個超訊框就發生重複,且可基於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置換產生演算法加以界定。
圖11展示用於BRCH結構之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的實例。在此實例中,形成四個子區0至3,子區0用於DRCH,子區1保留,且子區2及3用於BRCH。可首先藉由置換每一BRCH子區中之跳頻埠區塊。每一BRCH子區中經置換之跳頻埠區塊可接著映射至BRCH子區之對應組副載波區塊。
在DRCH結構之一設計中,給定DRCH跳頻埠(DRCH,q,s,b,r)可映射至對應副載波,如下:fAVAIL-DRCH
={NOFFSET-DRCH
(s,b)+NDRCH-BLOCKS
*r}mod NDRCH-AVAIL
, 方程式(10)其中NDRCH-AVAIL
為可用於DRCH之副載波之數目,NDRCH-BLOCKS
=NDRCH-AVAIL
/NBLOCK
為可用副載波區塊之數目,NOFFSET-DRCH
(s,b)為子區s中區塊b之偏移,及fAVAIL-DRCH
為用於DRCH跳頻埠之副載波的索引。
偏移NOFFSET-DRCH
(s,b)可給定為:NOFFSET-DRCH
(s,b)=ZoneOffsetDRCH
+NMIN-DRCH-SPACING
*RefPosDRCH
+min(RefPosDRCH
,NMAX-DRCH-SPACING
), 方程式(11)其中ZoneOffsetDRCH
為整個DRCH區之偽隨機偏移,RefPosDRCH
為視子區特定及扇區特定的偏移InnerOffsetDRCH
而定的偏移,
NMIN-DRCH-SPACING
為DRCH副載波之間的最小間隔,且NMAX-DRCH-SPACING
為DRCH副載波之間的最大間隔。
可如方程式方程式式組(4)所示地判定索引q、s、b及r。在方程式(10)及(11)中展示之設計中,區塊索引b及子區索引s用於計算偽隨機偏移NOFFSET-DRCH
(s, b)。DRCH跳頻埠映射至一副載波,藉由使NDRCH-BLOCKS
與r相乘,使結果與NOFFSET-DRCH
(s, b)相加,且約束至DRCH之NDRCH-AVAIL
個可用副載波而判定該副載波的索引。
圖12A展示關於多工模式1的用於DRCH結構之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的實例。在此實例中,四個子區1至4經形成具有在SDMA子樹上之NFFT
個跳頻埠,子區0包括用於DRCH之NDRCH
個額外跳頻埠,子區1保留,且子區2至4用於BRCH。DRCH子區中之每一區塊中之跳頻埠可映射至在系統頻寬上均勻間隔之副載波,但避開用於保留子區之副載波組。
圖12B展示關於多工模式2的用於DRCH結構之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的實例。在此實例中,四個子區0至3經形成具有在SDMA子樹上之NFFT
個跳頻埠,子區0用於DRCH,子區1保留,且子區2及3用於BRCH。DRCH子區中每一區塊中之跳頻埠可映射至DRCH區內均勻間隔之副載波。
一組NFLCS-BLOCKS
個跳頻埠可分配至每一前向鏈路PHY訊框中之前向鏈路控制區段(FLCS)。FLCS可在前向鏈路上載運控制資訊。若UseDRCHForFLCS欄位設定為"1",則用於FLCS之跳頻埠區塊可位於DRCH區內,或否則位於
BRCH區內。用於FLCS之經分配之跳頻埠區塊可與其他跳頻埠區塊交換,其他跳頻埠區塊可映射至基於BRCH或DRCH結構的副載波區塊。FLCS可接著佔據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所映射至之副載波區塊。
以下程序可用於列舉分配了FLCS之區內之所有可使用跳頻埠區塊。
1.將跳頻埠區塊計數器b初始化為0。
將可使用跳頻埠區塊之計數器k初始化為0。
2.若SDMA子樹0中的跳頻埠區塊b僅包含可使用跳頻埠,且以下條件中之一者成立:a. UseDRCHForFLCS欄位等於"1"且b為DRCH區之部分,b. UseDRCHForFLCS欄位等於"0"且b為BRCH區之部分,則設定FLCSUsableBlock[k]=b且使k遞增1。
3.使b遞增1。
4.重複步驟(2)及(3)直至以下條件中之一者成立:a. UseDRCHForFLCS欄位等於"1",且DRCH跳頻埠區塊用盡。
b. UseDRCHForFLCS欄位等於"0",且BRCH跳頻埠區塊用盡。
5.設定TotalNumBlocks=k。
跳頻埠區塊可分配至FLCS,如下:1.將FLCS跳頻埠區塊之瓦片計數器(tile counter)k初始化
為0。
將子區計數器s初始化為0。
將S個子區內的S個跳頻埠區塊計數器b0
、b1
、…、bs-1
初始化為0。
2.若bs
<NSUBZONE
(s)/NBLOCK
且以下條件中之一者成立:a. UseDRCHForFLCS欄位等於"1",子區s為DRCH區之部分,且bs
為此子區內之可使用跳頻埠區塊;b. UseDRCHForFLCS欄位等於"0",子區s為BRCH區之部分,且bs
為此子區內之可使用跳頻埠區塊;則a.若UseDRCHForFLCS欄位等於"0",則將FLCS之第k個跳頻埠區塊FLCSHopPortBlock[k]界定為NBLOCK
個連續跳頻埠(BRCH, 0, s, bs
, 0)至(BRCH, 0, s, bs, NBLOCK
-1)之一區塊,且若UseDRCHForFLCS欄位等於"1",則將FLCS之第k個跳頻埠區塊FLCSHopPortBlock[k]界定為NBLOCK
個連續跳頻埠(DRCH, 0, s, bs
, 0)至(DRCH, 0, s, bs
, NBLOCK
-1)之一區塊。
b.使bs
遞增1。
c.使k遞增1。
3.設定s為(s+1)mod S。
4.若k<NFLCS-BLOCKS
,則重複步驟(2)及(3)。
針對FLCS所分配之NFLCS-BLOCKS
個跳頻埠區塊可與其他跳頻埠區塊交換以改良分集。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與用於FLCS之經分配之跳頻埠區塊的關聯可界定如下。可使用
跳頻埠區塊之組可劃分成具有大致相等大小M0
、M1
及M2
之三個控制跳頻區,其中M0
=TotalNumBlocks/3,若TotalNumBlocks mod 3=2,則M1
=TotalNumBlocks/3且否則M1
=TotalNumBlocks/3,且M2
=TotalNumBlocks/3。
對應於超訊框i之前向鏈路PHY訊框j的具有大小M0
、M1
及M2
的區內置換、及可界定如下:1.設定SEEDk
=fPHY-HASH
(15×210
×32×4+PilotID×32×4+(i mod 32)×4+k),其中PilotID為扇區之ID,且fPHY-HASH
為雜湊函數。
2.為使用置換產生演算法以種子SEEDk
產生之具有大小Mk的置換,其中0k<3。獨立於前向鏈路PHY訊框索引,且因此在超訊框上為恆定的。
3.作為置換之第mr皆循環移位:(n)=((u+m)mod Mk
),其中0n<Mk
,其中m=(fPHY-HASH
(PilotID+j+1))mod Mk
.
可根據以下程序執行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與超訊框i之前向鏈路PHY訊框j中用於FLCS之經分配之跳頻埠區塊的關聯。
1.將FLCS跳頻埠區塊之計數器k初始化為0。
將經交換之跳頻埠之計數器m初始化為0。
將三個控制跳頻區內可使用跳頻埠區塊之三個計數器c0
、c1
及c2
初始化為0。
2.設定d=m mod 3。
3.若cd
<Md
,則:
a.設定與FLCS之第k個跳頻埠區塊FLCSHop-portBlock[k]相關聯之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ExchHop-portBlockij[k]為第(D+(cd
))個可使用跳頻埠區塊FLCSUsableBlock[D+(cd
)],其中若d=0則D=0,若d=1則D=M0
且若d=2則D=(M0
+M1
)。
b.使cd
遞增1; c.使m遞增1; d.使k遞增1; e.進行至4;否則a.使m遞增1; b.重複2及3。
4.若k<NFLCS-BLOCKS
,則重複2及3。
當FLCS之第k個跳頻埠區塊FLCSHopPortBlock[k]與超訊框i之前向鏈路PHY訊框j中之ExchHopPortBlockij[k]跳頻埠區塊交換時,對應於跳頻埠區塊FLCSHopPortBlock[k]之副載波區塊可由跳頻埠區塊ExchHopPortBlockij[k]映射,同時對應於跳頻埠區塊ExchHopPortBlockij[k]之副載波區塊可由跳頻埠區塊FLCSHopPortBlock[k]映射。具體而言,使p0
、p1
、…、pNBLOCK-1
為跳頻埠區塊FLCSHopPortBlock[k]內之一組鄰接跳頻埠,且使p'0
、p'1
、…、p'NBLOCK-1
為跳頻埠區塊ExchHopPortBlockij[k]內之一組鄰接跳頻埠。在超訊框i中之前向鏈路PHY訊框j的OFDM符號t中,根據用於BRCH或DRCH跳頻埠之映射演算
法,跳頻埠區塊FLCSHopPortBlock[k]內之第m個跳頻埠可映射至由跳頻埠p'm
映射之副載波,其中0m<NBLOCK
。類似地,根據用於BRCH或DRCH跳頻埠之映射演算法,跳頻埠區塊ExchHopPortBlockij[k]內之第m個跳頻埠可映射至由跳頻埠pm
映射之副載波,其中0m<NBLOCK
。
跳頻埠區塊至FLCS之分配為靜態的,而相關聯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之分配視前向鏈路PHY訊框索引及超訊框索引而定且亦為扇區特定的。
圖13展示用於FLCS之跳頻埠交換的實例。在此實例中,四個子區0至3經形成而具有SDMA子樹上之NFFT
個跳頻埠,且FLCS被分配四個跳頻埠區塊F0至F3,其可分別為子區0至3中之第一跳頻埠區塊。可界定三個控制跳頻區0、1及2,其中每一控制跳頻區包括可使用跳頻埠區塊之約1/3。跳頻埠區塊F0可與控制跳頻區0中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E0相關聯,跳頻埠區塊F1可與控制跳頻區1中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E1相關聯,跳頻埠區塊F2可與控制跳頻區2中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E2相關聯,且跳頻埠區塊F3可與控制跳頻區0中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E3相關聯。可以偽隨機方式選擇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
跳頻埠區塊F0可映射至副載波區塊Sa,且跳頻埠區塊E0可映射至副載波區塊Sb。FLCS可佔據經交換之跳頻埠區塊E0所映射至之副載波區塊Sb,而不是經分配之跳頻埠區塊F0所映射至之副載波區塊Sa。其他跳頻埠區塊至副載波區塊之映射可以類似方式發生。
方程式(6)至(11)展示用於將跳頻埠映射至副載波的某些設計。亦可使用其他函數、置換、置換組合、參數等以其他方式執行跳頻埠至副載波之映射。
可以多種方式產生上文描述之全域及扇區特定置換函數。在一設計中,可藉由首先基於置換函數之所有參數的函數導出一種子來產生置換函數Hab…d,如下:
種子=fHASH
(a,b,…,d),方程式(12)
其中fHASH
(a, b,…,d)可為使用所有輸入參數a、b、…、d獲得之值的雜湊函數。可接著以種子且針對特定大小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任何置換產生演算法產生置換Hab
…d。
圖14展示用於將跳頻埠映射至副載波之過程1400的設計。可將複數個跳頻埠劃分成多個子區,其中每一子區包括可組態數目之跳頻埠(區塊1412)。可基於置換函數而置換每一子區內之跳頻埠,置換函數可對於每一子區及每一扇區而為不同的(區塊1414)。
在置換之後,多個子區中之複數個跳頻埠可映射至複數個副載波(區塊1416)。對於LH及BRCH結構,子區中之跳頻埠之區塊可映射至複數個副載波中之鄰接副載波之指定區塊。對於GH結構,子區中之跳頻埠之區塊可基於第二置換函數映射至複數個副載波中之鄰接副載波之區塊,第二置換函數對於所有子區及所有扇區可為共同的。對於DRCH結構,子區中之跳頻埠之區塊可映射至分布於複數個副載波中之一組副載波。
跳頻埠至副載波之映射可僅對於多個子區中之可使用跳頻埠執行,且可避開一組保留副載波(若存在)。至少一跳頻埠可映射至由控制區段(例如,CDMA子區段)佔據之至少一副載波,且可再映射至指派給控制區段之至少一副載波。
圖15
展示用於將跳頻埠映射至副載波之裝置1500的設計。裝置1500包括:用於將複數個跳頻埠劃分成多個子區的構件,其中每一子區包括可組態數目之跳頻埠(模組1512);用於基於置換函數對每一子區內之跳頻埠進行置換的構件(模組1514);及用於在置換之後將多個子區中之複數個跳頻埠映射至複數個副載波的構件(模組1516)。
圖16
展示用於藉由再映射之跳頻之過程1600的設計。一組跳頻埠可基於至少一置換函數映射至一組副載波(區塊1612)。該組跳頻埠可為跳頻埠之區塊,跳頻埠之子區等。可識別映射至至少一不可用副載波之至少一跳頻埠(區塊1614),且可將該至少一跳頻埠再映射至該組副載波之外的至少一可用副載波(區塊1616)。
對於區塊1614及1616,可判定指派給控制區段(例如,CDMA子區段)的第一組副載波及由控制區段佔據之第二組副載波。控制區段可自第一組跳頻至第二組,且每一組可包括鄰接副載波。第二組中之副載波可為不可用的,且至少一不可用副載波可在第二組中之彼等副載波中。第一組而不是第二組中之副載波可用於跳頻埠之再映射,且至少一可用副載波可在此等副載波中。
圖17
展示用於藉由再映射之跳頻之裝置1700的設計。裝置1700包括用於基於至少一置換函數將一組跳頻埠映射至一組副載波的構件(模組1712)、用於識別映射至至少一不可用副載波之至少一跳頻埠的構件(模組1714),及用於將該至少一跳頻埠再映射至該組副載波之外的至少一可用副載波的構件(模組1716)。
圖18
展示用於經分布之跳頻同時避開特定副載波之過程1800的設計。可判定可使用於傳輸但要避開之副載波之至少一區(區塊1812)。該至少一區可包括用於控制區段之保留副載波之一區、用於BRCH之副載波之一區等。一組跳頻埠可映射至分布於複數個副載波中之一組副載波,且避開該至少一區中之副載波(區塊1814)。該組中之副載波可在複數個副載波中均勻地間隔。該複數個副載波可跨越整個系統頻寬,且該至少一區可包括遠離系統頻寬之左及右邊緣的鄰接副載波,例如,如圖12A展示。該複數個副載波亦可跨越系統頻寬之一部分,且副載波之該至少一區可跨越系統頻寬之剩餘部分,例如,如圖12B展示。
圖19
展示用於經分布之跳頻同時避開特定副載波之裝置1900的設計。裝置1900包括:用於判定可使用於傳輸但要避開之副載波之至少一區的構件(模組1912);及用於將一組跳頻埠映射至分布於複數個副載波中之一組副載波且避開該至少一區中之副載波的構件(模組1914)。
圖20
展示用於藉由經交換之跳頻埠之跳頻之過程2000的設計。可判定指派給控制區段(例如,FLCS)之第一跳頻埠
(區塊2012)。可判定與第一跳頻埠交換之第二跳頻埠(區塊2014)。第一跳頻埠可映射至第一副載波(區塊2016),且第二跳頻埠可映射至第二副載波(區塊2018)。第二副載波可指派給控制區段(區塊2020),且第一副載波可指派給被指派有第二跳頻埠之傳輸(區塊2022)。
可對於指派給控制區段之任何數目之跳頻埠執行跳頻埠之交換及至副載波之映射。在一設計中,可判定指派給控制區段且分布於可組態數目之子區中的第一組跳頻埠。可判定待與第一組跳頻埠交換且分布於固定數目之跳頻區中的第二組跳頻埠。第一組跳頻埠可映射至第一組副載波,且第二組跳頻埠可映射至第二組副載波。第二組副載波可指派給控制區段,且第一組副載波可指派給被指派有第二組跳頻埠的一或多個傳輸。
圖21
展示用於藉由經交換之跳頻埠之跳頻之裝置2100的設計。裝置2100包括:用於判定指派給控制區段之第一跳頻埠的構件(模組2112);用於判定待與第一跳頻埠交換之第二跳頻埠的構件(模組2114);用於將第一跳頻埠映射至第一副載波的構件(模組2116);用於將第二跳頻埠映射至第二副載波的構件(模組2118);用於將第二副載波指派給控制區段的構件(模組2120);及用於將第一副載波指派給被指派有第二跳頻埠之傳輸的構件(模組2122)。
圖22
展示用於執行區域及全域跳頻之過程2200的設計。可在第一時間間隔中執行區域跳頻(例如,LH或BRCH)(區塊2212)。可在第二時間間隔中執行全域跳頻(例如,GH或
DRCH)(區塊2214)。在一設計中,跳頻埠之一區塊可映射至用於區域跳頻之子區內的副載波之一區塊,且跳頻埠之一區塊可映射至用於全域跳頻之系統頻寬內任何處的副載波之一區塊。在另一設計中,跳頻埠之一區塊可映射至用於區域跳頻之子區內的鄰接副載波之一區塊,且跳頻埠之一區塊可映射至用於全域跳頻之分布於複數個副載波中之一組副載波。
區域及全域跳頻可在不同時間間隔中執行,例如,對於HARQ,第一時間間隔可用於第一交錯,且第二時間間隔可用於第二交錯。區域及全域跳頻亦可在相同時間間隔中執行,例如,可對於第一組副載波執行區域跳頻,且可對於第二組副載波執行全域跳頻。
圖23
展示用於執行區域及全域跳頻之裝置2300的設計。裝置2300包括用於在第一時間間隔中執行區域跳頻的構件(模組2312),及用於在第二時間間隔中執行全域跳頻的構件(模組2314)。
圖15、圖17、圖19、圖21及圖23中之模組可包含處理器、電子設備、硬體設備、電子組件、邏輯電路、記憶體等或其任何組合。
圖24展示系統100中一個基地台110及兩個終端機120x及120y的方塊圖。基地台110配備多個(T)天線2434a至2434t。終端機120x配備單個天線2452x。終端機120y配備多個(R)天線2452a至2452r。每一天線可為一實體天線或天線陣列。
在基地台110處,傳輸(TX)資料處理器2420可接收來自資料源2412之用於經排程用於資料傳輸之一或多個終端機的訊務資料。處理器2420可處理(例如,編碼、交錯及符號映射)訊務資料且產生資料符號。處理器2420亦可產生信令及引導符號,及將信令及引導符號與資料符號多工化。TX MIMO處理器2430可對資料、信令及引導符號執行發射器空間處理(例如,直接MIMO映射、預編碼、波束成形等)。可在單個副載波上經由T個天線並行地發送多個資料符號。處理器2430可將T個輸出符號流提供至T個發射器(TMTR)2432a至2432t。每一發射器2432可對其輸出符號執行調變(例如,對於OFDM)以獲得輸出碼片。每一發射器2432可進一步處理(例如,轉換至類比、過濾、放大及增頻轉換)其輸出碼片且產生前向鏈路信號。來自發射器2432a至2432t之T個前向鏈路信號可分別經由T個天線2434a至2434t傳輸。
在每一終端機120處,一個或多個天線2452可接收來自基地台110之前向鏈路信號。每一天線2452可將所接收信號提供至各別接收器(RCVR)2454。每一接收器2454可處理(例如,過濾、放大、降頻轉換及數位化)其所接收信號以獲得樣本。每一接收器2454亦可對樣本執行解調變(例如,對於OFDM)以獲得所接收符號。
在單天線終端機120x處,資料偵測器2460x可對所接收符號執行資料偵測(例如,匹配濾波或等化)且提供資料符號估計。接收(RX)資料處理器2470x可處理(例如,符號解
映射、解交錯及解碼)資料符號估計且將經解碼資料提供至資料儲集器2472x。在多天線終端機120y處,MIMO偵測器2460y可對所接收符號執行MIMO偵測且提供資料符號估計。RX資料處理器2470y可處理資料符號估計且將經解碼之資料提供至資料儲集器2472y。
終端機120x及120y可在反向鏈路上將訊務資料及/或控制資訊傳輸至基地台110。在每一終端機120處,來自資料源2492之訊務資料及來自控制器/處理器2480之控制資訊可由TX資料處理器2494處理,進一步由TX MIMO處理器2496處理(若可應用),由一或多個發射器2454調節且經由一或多個天線2452傳輸。在基地台110處,來自終端機120x及120y之反向鏈路信號可由天線2434a至2434t接收、由接收器2432a至2432t處理,且由MIMO偵測器2436及RX資料處理器2438進一步處理以恢復由終端機發送之訊務資料及控制資訊。
控制器/處理器2440、2480x及2480y可分別控制基地台110及終端機120x及120y之操作。處理器2440、2480x及2480y可各自實施圖14中之過程1400、圖16中之過程1600、圖18中之過程1800、圖20中之過程2000、圖22中之過程2200及/或關於本文描述之技術的其他過程。排程器2444可排程終端機以用於前向及/或反向鏈路上之傳輸。記憶體2442、2482x及2482y可分別儲存用於基地台110及終端機120x及120y的資料及程式碼。
本文描述之技術可藉由多種構件實施。舉例而言,此等
技術可以硬體、韌體、軟體或其組合實施。對於硬體實施,可將用於執行實體(例如,基地台或終端機)處之技術的處理單元實施於下列各物中:一或多個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數位信號處理器(DSP)、數位信號處理設備(DSPD)、可程式化邏輯設備(PLD)、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電子設備、經設計以執行本文所述之功能的其他電子單元、電腦或其組合。
對於韌體及/或軟體實施,該等技術可藉由執行本文描述之功能的程式碼(例如,程序、函式、模組、指令等)實施。一般而言,確實地包含韌體及/或軟體碼之任何電腦/處理器可讀媒體可用於實施本文描述之技術。舉例而言,韌體及/或軟體碼可儲存於記憶體(例如,圖24中之記憶體2442、2482x或2482y)中且由處理器(例如,處理器2440、2480x或2480y)執行。記憶體可實施於處理器內或處理器外。韌體及/或軟體碼亦可儲存於電腦/處理器可讀媒體中,諸如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唯讀記憶體(ROM)、非揮發性隨機存取記憶體(NVRAM)、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PROM)、電可擦PROM(EEPROM)、快閃記憶體、軟性磁碟、緊密光碟(CD)、數位化通用光碟(DVD)、磁性或光學資料儲存設備等。碼可由一或多個電腦/處理器執行且可引起電腦/處理器執行本文描述之功能性的特定態樣。
提供本揭示案之先前描述以使得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製造或使用本揭示案。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對本
揭示案的多種修改,且在不脫離本揭示案之精神或範疇之情況下本文界定之通用原理可應用至其他變型。因此,本揭示案並不意欲限於本文描述之實例及設計,而是符合與本文揭示之原理及新穎特徵一致的最廣泛範疇。
100‧‧‧無線通信系統
102‧‧‧地理區域
104a‧‧‧較小區域
104b‧‧‧較小區域
104c‧‧‧較小區域
110‧‧‧基地台
120‧‧‧終端機
120x‧‧‧終端機/單天線終端機
120y‧‧‧終端機/多天線終端機
130‧‧‧系統控制器
200‧‧‧超訊框結構
300‧‧‧CDMA區段
500‧‧‧SDMA樹結構
600‧‧‧跳頻埠結構
1400‧‧‧過程
1600‧‧‧過程
1500‧‧‧裝置
1512‧‧‧模組
1514‧‧‧模組
1516‧‧‧模組
1700‧‧‧裝置
1712‧‧‧模組
1714‧‧‧模組
1716‧‧‧模組
1800‧‧‧過程
1900‧‧‧裝置
1912‧‧‧模組
1914‧‧‧模組
2000‧‧‧過程
2100‧‧‧裝置
2112‧‧‧模組
2114‧‧‧模組
2116‧‧‧模組
2118‧‧‧模組
2120‧‧‧模組
2122‧‧‧模組
2200‧‧‧過程
2300‧‧‧裝置
2312‧‧‧模組
2314‧‧‧模組
2412‧‧‧資料源
2420‧‧‧傳輸(TX)資料處理器
2430‧‧‧TX MIMO處理器
2432a‧‧‧發射器(TMTR)
2432t‧‧‧TMTR
2434a‧‧‧天線
2434t‧‧‧天線
2436‧‧‧MIMO偵測器
2438‧‧‧RX資料處理器
2440‧‧‧控制器
2442‧‧‧記憶體
2444‧‧‧排程器
2452a‧‧‧天線
2452r‧‧‧天線
2452x‧‧‧天線
2454‧‧‧接收器
2460x‧‧‧資料偵測器
2460y‧‧‧MIMO偵測器
2470x‧‧‧接收(RX)資料處理器
2470y‧‧‧RX資料處理器
2472x‧‧‧資料儲集器
2472y‧‧‧資料儲集器
2480x‧‧‧控制器
2480y‧‧‧控制器
2482x‧‧‧記憶體
2482y‧‧‧記憶體
2492‧‧‧資料源
2494‧‧‧TX資料處理器
2496‧‧‧TX MIMO處理器
圖1展示一無線通信系統。
圖2展示一超訊框結構。
圖3展示一CDMA區段。
圖4展示用於CDMA子區段之CDMA跳頻區。
圖5展示跳頻埠結構。
圖6展示跳頻埠至子區之劃分。
圖7展示用於GH結構之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
圖8展示用於LH結構之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
圖9A展示BRCH結構。
圖9B展示DRCH結構。
圖10A展示用於BRCH及DRCH結構之多工模式1。
圖10B展示用於BRCH及DRCH結構之多工模式2。
圖11展示用於BRCH結構之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
圖12A及圖12B展示用於DRCH結構之分別關於多工模式1及2的跳頻埠至副載波映射。
圖13展示用於前向鏈路控制區段(FLCS)之跳頻埠交換。
圖14展示用於將跳頻埠映射至副載波之過程。
圖15展示用於將跳頻埠映射至副載波之裝置。
圖16展示用於藉由再映射之跳頻的過程。
圖17展示用於藉由再映射之跳頻的裝置。
圖18展示用於經分布之跳頻的過程。
圖19展示用於經分布之跳頻的裝置。
圖20展示用於藉由經交換之跳頻埠之跳頻的過程。
圖21展示用於藉由經交換之跳頻埠之跳頻的裝置。
圖22展示用於執行區域及全域跳頻的過程。
圖23展示用於執行區域及全域跳頻的裝置。
圖24展示一個基地台及兩個終端機的方塊圖。
(無元件符號說明)
Claims (39)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至少一處理器,其經組態以:將複數個邏輯跳頻埠劃分成複數個子區;基於一置換函數對該複數個子區中之每一特定子區之該等邏輯跳頻埠在該特定子區內進行置換,該置換函數係特定用於該特定子區;及將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映射至複數個實體副載波,該複數個邏輯跳頻埠中之邏輯跳頻埠之一數目等於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之實體副載波之一數目;及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該至少一處理器。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置換函數對於複數個基地台中之每一基地台之一覆蓋區域為不同的。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複數個子區包括具有一第一數目之可使用邏輯跳頻埠之至少一個第一可使用子區、具有小於該第一數目之可使用邏輯跳頻埠之一第二數目之可使用邏輯跳頻埠之至少一個第二可使用子區、及不具有可使用邏輯跳頻埠之至少一個不可使用子區。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基於對於所有該複數個子區為共同的一第二置換函數而將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識別 映射至由一控制區段佔據之至少一實體副載波的至少一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且經組態以將該至少一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再映射至指派給該控制區段的至少一實體副載波。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進一步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以避開一組保留的實體副載波。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基於一第二置換函數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等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的鄰接實體副載波的一區塊。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等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的鄰接實體副載波的一指定區塊。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等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分布在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的一組實體副載波。
- 如請求項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判定該複數個邏輯跳頻埠中之可使用邏輯跳頻埠。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將複數個邏輯跳頻埠劃分成複數個子區;基於一置換函數對該複數個子區中之每一特定子區之 該等邏輯跳頻埠在該特定子區內進行置換,該置換函數係特定用於該特定子區;及將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映射至複數個實體副載波,該複數個邏輯跳頻埠中之邏輯跳頻埠之一數目等於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之實體副載波之一數目。
- 如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基於一第二置換函數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的鄰接實體副載波的一區塊。
- 如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的鄰接實體副載波的一指定區塊。
- 如請求項11之方法,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分布在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的一組實體副載波。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用於將複數個邏輯跳頻埠劃分成複數個子區的構件;用於基於一置換函數對該複數個子區中之每一特定子區之該等邏輯跳頻埠在該特定子區內進行置換的構件,該置換函數係特定用於該特定子區;及用於將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映射至複數個實體副載波的構件,該複數個邏輯跳頻埠中之邏輯跳頻埠 之一數目等於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之實體副載波之一數目。
- 如請求項15之裝置,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基於一第二置換函數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的鄰接實體副載波的一區塊。
- 如請求項15之裝置,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的鄰接實體副載波的一指定區塊。
- 如請求項15之裝置,其中映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包含將該複數個子區中之一者中的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的一區塊映射至分布在該複數個副載波中的一組實體副載波。
-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含:一非暫時性電腦可讀媒體,其包含:用於使至少一電腦將複數個邏輯跳頻埠劃分成複數個子區的程式碼;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基於一置換函數而對該複數個子區中之每一子區之該等邏輯跳頻埠在該特定子區內進行置換的程式碼,該置換函數係特定用於該特定子區;及用於使該至少一電腦將該複數個經置換之邏輯跳頻埠映射至複數個實體副載波的程式碼,該複數個邏輯 跳頻埠中之邏輯跳頻埠之一數目等於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之實體副載波之一數目。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至少一處理器,其經組態以:當一控制區段標稱地佔據一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時,基於至少一置換函數將一邏輯跳頻埠映射至在該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外之一第一實體副載波;及回應於包括該第一實體副載波之該控制區段自該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跳頻至一第二複數個實體副載波,將該邏輯跳頻埠再映射至在該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內之一第二實體副載波;及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該至少一處理器。
- 如請求項20之裝置,其中該控制區段包含一分碼多重存取(CDMA)子區段,該CDMA子區段佔據每一訊框中之一組鄰接實體副載波,其中在該訊框中發送該CDMA子區段。
- 如請求項20之裝置,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複數個實體副載波重疊,且其中在該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且不在該第二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之該等實體副載波可用於再映射。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當一控制區段標稱地佔據一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時,基於至少一置換函數將一邏輯跳頻埠映射至在該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外之一第一實體副載波;及 回應於包括該第一實體副載波之該控制區段自該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跳頻至一第二複數個實體副載波,將該邏輯跳頻埠再映射至在該第一複數個實體副載波內之一第二實體副載波。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至少一處理器,其經組態以:判定一指派給一控制區段的第一邏輯跳頻埠,該第一邏輯跳頻埠映射至指派給該控制區段之一第一實體副載波;判定一與該第一邏輯跳頻埠交換之第二邏輯跳頻埠,該第二邏輯跳頻埠映射至一第二實體副載波;及將該第二實體副載波而非該第一實體副載波指派給該控制區段;及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該至少一處理器。
- 如請求項24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將該第一實體副載波指派給一指派給該第二邏輯跳頻埠的傳輸。
- 如請求項24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判定一指派給該控制區段的第一組邏輯跳頻埠,該第一組邏輯跳頻埠包含該第一邏輯跳頻埠,判定一與該第一組邏輯跳頻埠交換的第二組邏輯跳頻埠,該第二組邏輯跳頻埠包含該第二邏輯跳頻埠,將該第一組邏輯跳頻埠映射至一第一組實體副載波,將該第二組邏輯跳頻埠映射至一第二組實體副載波, 及將該第二組實體副載波而非該第一組實體副載波指派給該控制區段。
- 如請求項26之裝置,其中該第一組邏輯跳頻埠中之該等邏輯跳頻埠分布在可組態數目之子區中,且其中該第二組邏輯跳頻埠中之該等邏輯跳頻埠分布在與三個相對應區內置換相關聯之三個跳頻區中,每一區內置換具有等於該相對應跳頻區之一大小的一大小。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判定一指派給一控制區段之第一邏輯跳頻埠,該第一邏輯跳頻埠映射至指派給該控制區段之一第一實體副載波;判定一與該第一邏輯跳頻埠交換之第二邏輯跳頻埠,該第二邏輯跳頻埠映射至一第二實體副載波;及將該第二實體副載波而非該第一實體副載波指派給該控制區段。
- 如請求項28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判定一指派給該控制區段的第一組邏輯跳頻埠,該第一組邏輯跳頻埠包含該第一邏輯跳頻埠;判定一與該第一組邏輯跳頻埠交換的第二組邏輯跳頻埠,該第二組邏輯跳頻埠包含該第二邏輯跳頻埠;將該第一組邏輯跳頻埠映射至一第一組實體副載波;將該第二組邏輯跳頻埠映射至一第二組實體副載波;及 將該第二組實體副載波而非該第一組實體副載波指派給該控制區段。
- 如請求項28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組邏輯跳頻埠中之該等邏輯跳頻埠分布在可組態數目之子區中,且其中該第二組邏輯跳頻埠中之該等邏輯跳頻埠分布在與三個相對應區內置換相關聯之三個跳頻區中,每一區內置換具有等於該相對應跳頻區之一大小的一大小。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裝置,其包含:至少一處理器,其經組態以:藉由在一第一時間間隔期間執行區域跳頻而將多個邏輯跳頻埠映射至複數個實體副載波,該區域跳頻係基於特定用於多個邏輯跳頻埠之一特定子區,及特定用於複數個基地台之一特定基地台之一特定覆蓋區域之一第一置換函數而執行;及藉由在一第二時間間隔期間執行全域跳頻而將多個邏輯跳頻埠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該全域跳頻係基於對於該複數個基地台中之所有基地台之所有覆蓋區域為共同之一第二置換函數,及基於特定用於該特定覆蓋區域及該特定子區之一第三置換函數而執行;及一記憶體,其耦接至該至少一處理器。
- 如請求項3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將該等邏輯跳頻埠之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內的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塊以執行該區域跳頻,且經組 態以將該等邏輯跳頻埠之該區塊映射至系統頻寬內任何處的實體副載波以執行該全域跳頻。
- 如請求項3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將該等邏輯跳頻埠之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內的鄰接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塊以執行該區域跳頻,且經組態以將該等邏輯跳頻埠之該區塊映射至分布於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之一組實體副載波以執行該全域跳頻。
- 如請求項31之裝置,其中對於混合式自動重複請求(HARQ),該第一時間間隔係用於一第一交錯,且該第二時間間隔係用於一第二交錯。
- 如請求項31之裝置,其中該至少一處理器經組態以在相同時間間隔期間執行關於一第一組副載波的區域跳頻且執行關於一第二組副載波的全域跳頻,其中當一經全域跳頻之副載波相同於一經區域跳頻之副載波時,一相對應之經全域跳頻之傳輸取代一相對應之經區域跳頻之傳輸。
- 一種用於無線通信之方法,其包含:藉由在一第一時間間隔期間執行區域跳頻而將多個邏輯跳頻埠映射至複數個實體副載波,該區域跳頻係基於特定用於多個邏輯跳頻埠之一特定子區,及特定用於複數個基地台之一特定基地台之一特定覆蓋區域之一第一置換函數而執行;及藉由在一第二時間間隔期間執行全域跳頻而將多個邏 輯跳頻埠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該全域跳頻係基於對於該複數個基地台中之所有基地台之所有覆蓋區域為共同之一第二置換函數,及基於特定用於該特定覆蓋區域及該特定子區之一第三置換函數而執行。
- 如請求項36之方法,其中執行該區域跳頻包含將該等邏輯跳頻埠之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內的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塊,且其中執行該全域跳頻包含將邏輯跳頻埠之該區塊映射至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塊。
- 如請求項36之方法,其中執行該區域跳頻包含將該等邏輯跳頻埠之一區塊映射至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內的鄰接實體副載波之一區塊,且其中執行該全域跳頻包含將該等邏輯跳頻埠之一區塊映射至分布於該複數個實體副載波中之一組實體副載波。
- 如請求項36之方法,其進一步包含在相同時間間隔期間執行關於一第一組副載波的區域跳頻且執行關於一第二組副載波的全域跳頻,其中當一經全域跳頻之副載波相同於一經區域跳頻之副載波時,一相對應之經全域跳頻之傳輸取代一相對應之經區域跳頻之傳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88372907P | 2007-01-05 | 2007-01-05 | |
US88375807P | 2007-01-05 | 2007-01-05 | |
US11/969,200 US8305999B2 (en) | 2007-01-05 | 2008-01-03 |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a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838236A TW200838236A (en) | 2008-09-16 |
TWI470977B true TWI470977B (zh) | 2015-01-21 |
Family
ID=39594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7100639A TWI470977B (zh) | 2007-01-05 | 2008-01-07 | 無線通信系統中資源分配及映射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05999B2 (zh) |
EP (1) | EP2100383A2 (zh) |
JP (2) | JP5248522B2 (zh) |
CN (1) | CN101578772B (zh) |
BR (1) | BRPI0806293B1 (zh) |
CA (1) | CA2674616C (zh) |
IN (1) | IN2009CN03483A (zh) |
RU (1) | RU2414051C1 (zh) |
TW (1) | TWI470977B (zh) |
WO (1) | WO2008086163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05999B2 (en) * | 2007-01-05 | 2012-11-06 | Ravi Palanki |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a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GB2446197A (en) | 2007-02-05 | 2008-08-06 | Nec Corp | Frequency-hopping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240032A1 (en) * | 2007-03-27 | 2008-10-02 | Clearwire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densed frequency reu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995529B2 (en) * | 2007-03-27 | 2011-08-09 | Clear Wireless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ell plann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ATE545257T1 (de) * | 2007-05-02 | 2012-02-15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Verfahren zur zuweisung von ressourcen in einem ofdm-netzwerk |
US8169992B2 (en) | 2007-08-08 | 2012-05-01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scrambling during random access |
KR101492566B1 (ko) * | 2008-03-26 | 2015-02-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합 자동 재전송 요청을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KR101700184B1 (ko) * | 2008-07-01 | 2017-02-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향상된 자원 입도를 갖는 퍼뮤테이션 장치 및 방법 |
KR20100008150A (ko) * | 2008-07-15 | 2010-01-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합 자동 재전송 요청 재결합이득을 향상시키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CN101635595B (zh) * | 2008-07-24 | 2013-12-0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的子信道化和资源映射方法 |
US8295373B2 (en) * | 2008-09-30 | 2012-10-23 | Intel Corporation | Virtual multicarrier design f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
CN101730237B (zh) * | 2008-10-28 | 2012-06-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资源映射方法 |
HUE032502T2 (en) | 2008-12-08 | 2017-09-28 | Wireless Future Tech Inc | Uplink control signal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4683083B (zh) * | 2008-12-08 | 2018-07-20 | 无线未来科技公司 | 用于蜂窝电信系统中的方法及设备 |
US20100172318A1 (en) * | 2009-01-05 | 2010-07-08 | Intel Corporation | Handl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in Wireless Systems |
KR101608784B1 (ko) * | 2009-01-21 | 2016-04-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멀티캐스트 및/또는 브로드캐스트 서비스 데이터를 위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US8472304B2 (en) * | 2009-03-31 | 2013-06-25 |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 Carrier allocation and time sharing for OFDMA/TDMA networks |
CN102244631B (zh) * | 2010-05-11 | 2014-12-1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中心子载波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
US11615115B2 (en) | 2010-12-23 | 2023-03-28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distributed database deployments |
US10346430B2 (en) | 2010-12-23 | 2019-07-09 | Mongodb,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nsensus with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
US10997211B2 (en) * | 2010-12-23 | 2021-05-04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base zone sharding and API integration |
US10740353B2 (en) | 2010-12-23 | 2020-08-11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distributed database deployments |
US11544288B2 (en) | 2010-12-23 | 2023-01-03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distributed database deployments |
US10262050B2 (en) | 2015-09-25 | 2019-04-16 | Mongodb, Inc. |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pluggable storage engines |
US8996463B2 (en) | 2012-07-26 | 2015-03-31 | Mongodb, Inc. | Aggregation framework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
US10977277B2 (en) | 2010-12-23 | 2021-04-13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base zone sharding and API integration |
US9805108B2 (en) | 2010-12-23 | 2017-10-31 | Mongodb, Inc. | Large distributed database cluste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US9740762B2 (en) | 2011-04-01 | 2017-08-22 | Mongodb,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data migration in a partitioned database |
US10713280B2 (en) | 2010-12-23 | 2020-07-14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distributed database deployments |
WO2013112214A2 (en) | 2011-10-18 | 2013-08-01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Efficient active multi-drive radiator |
US9921255B2 (en) | 2012-02-13 | 2018-03-20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Sensing radiation metrics through mode-pickup sensors |
US9686070B2 (en) | 2012-02-17 | 2017-06-20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Dynamic polarization modulation and control |
US9621269B2 (en) | 2012-07-26 | 2017-04-11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Optically driven active radiator |
US11544284B2 (en) | 2012-07-26 | 2023-01-03 | Mongodb, Inc. | Aggregation framework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
US10872095B2 (en) | 2012-07-26 | 2020-12-22 | Mongodb, Inc. | Aggregation framework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
US11403317B2 (en) | 2012-07-26 | 2022-08-02 | Mongodb, Inc. | Aggregation framework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
CN104378829B (zh) * | 2013-08-15 | 2019-01-11 |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业务类型实施信道分配和调度的方法及其设备 |
JP5738377B2 (ja) * | 2013-10-04 | 2015-06-24 | ワイアレス フューチャ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セルラー電話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制御シグナリング |
US9397917B2 (en) * | 2014-01-10 | 2016-07-19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zoning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 |
JP2015156711A (ja) * | 2015-04-21 | 2015-08-27 | ワイアレス フューチャ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セルラー電話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制御シグナリング |
US10496669B2 (en) | 2015-07-02 | 2019-12-03 | Mongodb,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gmenting consensus election 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
CN110176980B (zh) * | 2015-07-06 | 2020-06-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无线网络设备 |
US10846411B2 (en) | 2015-09-25 | 2020-11-24 | Mongodb, Inc. |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encrypted storage engines |
US10673623B2 (en) | 2015-09-25 | 2020-06-02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ierarchical key management in encrypted distributed databases |
US10135596B2 (en) * | 2016-01-20 | 2018-11-2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arrow band ACK / NACK transmissions |
US10671496B2 (en) | 2016-05-31 | 2020-06-02 | Mongodb,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committed data |
US10776220B2 (en) | 2016-06-27 | 2020-09-15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distributed database deployments |
EP3282623A1 (en) * | 2016-08-12 | 2018-02-14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ofdm numerology schemes |
CN109041092B (zh) * | 2017-06-12 | 2021-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及网络控制器 |
US10866868B2 (en) | 2017-06-20 | 2020-12-15 | Mongodb,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mization of database operations |
US10419257B2 (en) | 2018-02-15 | 2019-09-1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subcarrier offset for OFDM symbol generation |
CN108880716A (zh) * | 2018-07-05 | 2018-11-23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一种基于数字信道化技术的卫星信道模拟器设计方法 |
WO2020133474A1 (zh) * | 2018-12-29 | 2020-07-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和装置 |
WO2020199069A1 (zh) * | 2019-04-01 | 2020-10-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多跳网络的跳频方法及装置 |
US11563507B2 (en) * | 2019-05-14 | 2023-01-24 | Infinera Corporation | Efficient adaptive optical spectrum partitioning and allocation scheme |
CN110808822B (zh) * | 2019-10-09 | 2021-05-04 | 西北大学 | 一种数字随机多频点跳频跳时信息传输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59686B1 (en) * | 1997-08-01 | 2001-07-10 | France Telecom | Multiple access method in a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030105996A1 (en) * | 2001-12-04 | 2003-06-05 | Amit Dagan | Block interleaver method and system |
US20040190640A1 (en) * | 2003-02-28 | 2004-09-30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Sub-carrier allocation for OFDM |
US20050281242A1 (en) * | 2004-06-18 | 2005-12-22 | Arak Sutivong | Quasi-orthogonal multiplexing for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054301B1 (en) * | 2001-12-31 | 2006-05-30 | Arraycomm, Llc. | Coordinated hopp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adaptive antenna arrays |
WO2006069301A2 (en) * | 2004-12-22 | 2006-06-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hopping in a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060146760A1 (en) * | 2004-12-22 | 2006-07-06 | Aamod Khandekar | Constrained ho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20060274679A1 (en) * | 2005-05-18 | 2006-12-07 | Aamod Khandekar | Efficient support for TDD beamforming via constrained hopping and on-demand pilot |
WO2006138625A2 (en) * | 2005-06-16 | 2006-12-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Quick paging channel with reduced probability of missed pag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41813A (en) * | 1996-09-04 | 1998-11-24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complementary codes and amplitude modulation |
CA2294542C (en) * | 1997-06-24 | 2007-03-20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Method and device for radiotransmission |
US7280580B1 (en) * | 1999-10-15 | 2007-10-09 | Telefonaktl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Hop sequence adaptation in a frequency-hopping communications system |
WO2001097401A1 (de) * | 2000-06-14 | 2001-12-20 |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 System zur datenübertragung nach dem frequenzsprungverfahren |
US7532610B2 (en) * | 2001-01-16 | 2009-05-12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Structured adaptive frequency hopping |
RU2181229C1 (ru) | 2001-10-04 | 2002-04-10 | Оао "Персональные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 Способ динамического пере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загрузки базовых станций сотовой сети связ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варианты) |
US7248559B2 (en) * | 2001-10-17 | 2007-07-24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Scattered pilot patter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for MIMO-OFDM systems |
US20030147453A1 (en) | 2002-02-06 | 2003-08-07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Adaptive frequency hopping communication scheme |
EP1554831B1 (en) * | 2002-10-26 | 2013-05-22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Frequency hopping ofdma method using symbols of comb pattern |
JP3860556B2 (ja) * | 2003-04-04 | 2006-12-2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
KR100606105B1 (ko) * | 2003-07-04 | 2006-07-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의 셀 탐색장치 및 방법 |
CN1836415A (zh) * | 2003-08-13 | 2006-09-20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数字传输系统的加密方法和解码方法 |
US7421005B2 (en) * | 2003-10-09 | 2008-09-0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Frequency offset hopping for telecommunications |
US7489621B2 (en) * | 2003-12-30 | 2009-02-10 | Alexander A Maltsev | Adaptive puncturing technique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
US8611283B2 (en) * | 2004-01-28 | 2013-12-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using a single channel to provide acknowledgement and assignment messages |
US20060067293A1 (en) * | 2004-09-24 | 2006-03-30 | John Santhoff | Digital synthesis of communication signals |
US9184870B2 (en) * | 2005-04-01 | 2015-1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
US7965789B2 (en) * | 2005-08-22 | 2011-06-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verse link power control for an OFDMA system |
GB2432752B (en) * | 2005-11-29 | 2008-04-09 | Motorola Inc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005175B2 (en) * | 2006-03-17 | 2011-08-23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an OFDMA-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1406080B (zh) * | 2006-03-20 | 2010-10-06 | 北电网络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网络中进行分数频率复用的方法和系统 |
US20080049692A1 (en) * | 2006-08-23 | 2008-02-28 | Motorola,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Heterogeneous Modulation Formats in a Wireless Packet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085711B2 (en) * | 2006-08-24 | 2011-12-27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radio resources for soft handoff in an OFDMA-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062936A1 (en) * | 2006-09-08 | 2008-03-13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group resource allocations |
US8340070B2 (en) * | 2006-10-03 | 2012-12-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urce partition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305999B2 (en) * | 2007-01-05 | 2012-11-06 | Ravi Palanki |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mapp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861549B2 (en) * | 2007-11-05 | 2014-10-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ultiple compatible OFDM systems with different bandwidths |
-
2008
- 2008-01-03 US US11/969,200 patent/US8305999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1-04 RU RU2009129965A patent/RU2414051C1/ru active
- 2008-01-04 JP JP2009544984A patent/JP5248522B2/ja active Active
- 2008-01-04 IN IN3483CHN2009 patent/IN2009CN03483A/en unknown
- 2008-01-04 CN CN200880001674.6A patent/CN10157877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1-04 EP EP20080713526 patent/EP2100383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1-04 WO PCT/US2008/050211 patent/WO2008086163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1-04 BR BRPI0806293-5A patent/BRPI080629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1-04 CA CA2674616A patent/CA2674616C/en active Active
- 2008-01-07 TW TW97100639A patent/TWI470977B/zh active
-
2012
- 2012-07-02 JP JP2012148359A patent/JP543153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59686B1 (en) * | 1997-08-01 | 2001-07-10 | France Telecom | Multiple access method in a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030105996A1 (en) * | 2001-12-04 | 2003-06-05 | Amit Dagan | Block interleaver method and system |
US7054301B1 (en) * | 2001-12-31 | 2006-05-30 | Arraycomm, Llc. | Coordinated hopp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adaptive antenna arrays |
US20040190640A1 (en) * | 2003-02-28 | 2004-09-30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Sub-carrier allocation for OFDM |
US20050281242A1 (en) * | 2004-06-18 | 2005-12-22 | Arak Sutivong | Quasi-orthogonal multiplexing for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6069301A2 (en) * | 2004-12-22 | 2006-06-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hopping in a multiple-acc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US20060146760A1 (en) * | 2004-12-22 | 2006-07-06 | Aamod Khandekar | Constrained hopp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20060274679A1 (en) * | 2005-05-18 | 2006-12-07 | Aamod Khandekar | Efficient support for TDD beamforming via constrained hopping and on-demand pilot |
WO2006138625A2 (en) * | 2005-06-16 | 2006-12-2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Quick paging channel with reduced probability of missed page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Tomcik,"QFDD Technology Overview Presentation IEEE_C802.20-05-59r1", IEEE 802.20 Working Group on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2005年11月1日 Tomcik,"QFDD and QTDD Technology Overview Presentation IEEE_C802.20-05/68", IEEE 802.20 Working Group on 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2005年10月28日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305999B2 (en) | 2012-11-06 |
JP5248522B2 (ja) | 2013-07-31 |
CA2674616A1 (en) | 2008-07-17 |
JP2010516115A (ja) | 2010-05-13 |
CA2674616C (en) | 2016-03-01 |
IN2009CN03483A (zh) | 2015-08-07 |
US20080165743A1 (en) | 2008-07-10 |
RU2414051C1 (ru) | 2011-03-10 |
CN101578772A (zh) | 2009-11-11 |
WO2008086163A2 (en) | 2008-07-17 |
WO2008086163A3 (en) | 2008-11-13 |
JP5431538B2 (ja) | 2014-03-05 |
TW200838236A (en) | 2008-09-16 |
BRPI0806293A2 (pt) | 2011-09-06 |
JP2013009374A (ja) | 2013-01-10 |
BRPI0806293B1 (pt) | 2020-05-12 |
CN101578772B (zh) | 2015-05-06 |
EP2100383A2 (en) | 2009-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70977B (zh) | 無線通信系統中資源分配及映射 | |
EP2047709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requency selective and frequency diversity 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AU2006300125B2 (en) |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using flexible fractional frequency reuse | |
KR101640248B1 (ko) | 무선 통신 기지국 장치 및 제어 채널 배치 방법 | |
KR20090094130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메시지들의 확인 응답 | |
EP2100472A2 (en) | Control resource mapping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6167442B2 (ja) | 通信方法、基地局、ユーザ機器、およびシステム | |
KR101194434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자원 할당 및 매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