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9317B -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9317B
TWI469317B TW101144455A TW101144455A TWI469317B TW I469317 B TWI469317 B TW I469317B TW 101144455 A TW101144455 A TW 101144455A TW 101144455 A TW101144455 A TW 101144455A TW I469317 B TWI469317 B TW I4693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ll
doped region
heavily doped
substrat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4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1646A (zh
Inventor
Chih Ling Hung
Hsin Liang Chen
Wing Chor Chan
Original Assignee
Macronix I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cronix I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cronix Int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144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9317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1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1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9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9317B/zh

Links

Landscapes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Description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本案是有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各式半導體元件不斷推陳出新。舉例來說,記憶體、電晶體、二極體等元件已廣泛使用於各式電子裝置中。然而,仍有各種問題需要改善。舉例來說,高壓元件(high voltage device)通常具有較低的維持(holding)電壓,閉鎖效應(latch-up)容易發生,或者元件可能不正常啟動。
因此,在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中,研究人員不斷的嘗試針對各式元件進行改善,例如是縮小體積、增加/降低啟動電壓、增加/降低崩潰電壓、減少漏電、靜電防護等議題。
本案係有關於一種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半導體元件中之電極層之設計使得電流增益(Beta)增大,而改善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保護能力並降低閉鎖效應(latch-up)的發生。
根據本案之一方面,提出一種半導體元件。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井(well)、一第二井、一第一重摻雜區(heavily doping region)、一第二重摻雜區、一第三重摻雜區以及一電極層。第一井和第二井設置於基板上。第 一重摻雜區和第三重摻雜區設置於第一井內,第二重摻雜區設置於第二井內,第三重摻雜區係與第一重摻雜區間隔開來。電極層設置於第一井上。第二井、第一重摻雜區及第二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一摻雜型態,基板、第一井及該三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第二摻雜型態。
根據本案之另一方面,提出一種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基板。形成一第一井及一第二井於基板上。形成一第一重摻雜區於第一井內。形成一第二重摻雜區於第二井內。形成一第三重摻雜區於第一井內,第三重摻雜區係與第一重摻雜區間隔開來。形成一電極層於第一井上,其中第二井、第一重摻雜區及第二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一摻雜型態,基板、第一井及第三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第二摻雜型態。
根據本案之再一方面,提出一種半導體元件之操作方法。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井、一第二井、一第一重摻雜區、一第二重摻雜區、一第三重摻雜區以及一電極層。第一井和第二井設置於基板上。第一重摻雜區和第三重摻雜區設置於第一井內,第二重摻雜區設置於第二井內,第三重摻雜區係與第一重摻雜區間隔開來。電極層設置於第一井上。第二井、第一重摻雜區及第二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一摻雜型態,基板、第一井及該三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第二摻雜型態。半導體元件之操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施加一閘極電壓(gate voltage)於電極層,以使第一井與電極層鄰接處產生一反轉層;施加一射極電壓(emitter voltage)於第一重摻雜區;施加一集極電壓(collector voltage)於第二重摻雜區;以及施加一基極電壓(base voltage)於第三重摻雜區。
為了對本案之上述及其他方面更瞭解,下文特舉各種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係提出各種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實施例僅用以作為範例說明,並不會限縮本發明欲保護之範圍。此外,實施例中之圖式係省略部份要之元件,以清楚顯示本發明之技術特點。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之剖面圖。半導體元件100至少包括一基板110P、一第一井(well)121P、一第二井122N、一第一重摻雜區(heavily doping region)141N、一第二重摻雜區142N、一第三重摻雜區143P及一電極層180。
基板110P之材質例如是P型矽或N型矽。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設置於基板110P上。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例如是P型井(P type well)或N型井(N type well),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亦可例如是P型井/P型重摻雜埋層(P+ buried layer)堆疊層、P型重摻雜層(P+ implant layer)、N型井/N型重摻雜埋層(N+ buried layer)堆疊層、N型重摻雜層(N+ implant layer)或N型深井(deep N type well)。
第一重摻雜區141N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設置於第一井121P內,第二重摻雜區142N設置於第二井122N內,第三重摻雜區143P係與第一重摻雜區141N間隔開來。第一重摻雜區141N、第二重摻雜區142N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之摻雜濃度大於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之摻雜濃度,以提供良好的歐姆接觸(Ohmic contact)。第一重摻雜區141N、第二重摻雜區142N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例如是P型重摻雜區(P type heavily doping region,P+)或N型重摻雜區(N type heavily doping region,N+)。
電極層180設置於第一井121P上。電極層180之材質例如是多晶矽(polysilicon)。
第二井122N、第一重摻雜區141N及第二重摻雜區142N具有一第一摻雜型態(例如是P型或N型)。基板110P、第一井121P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例如是N型或P型)。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第二摻雜型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型態係為N型,第二摻雜型態係為P型。
如第1圖所示,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更可包括一場氧化層(field oxide,FOX)160,場氧化層160設置於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之鄰接處上。場氧化層160之材質例如是二氧化矽(SiO2)。此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中,場氧化層160更可設置於第三重摻雜區143P 與第一重摻雜區141N之間而將此兩者間隔開來。
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更可包括一第三井123N。如第1圖所示,第三井123N設置於基板110P上,第一井121P設置於第二井122N及第三井123N之間,第三井123N具有第一摻雜型態。實施例中,如第1圖所示,電極層180係設置於第一井121P和第三井123N上。
就半導體元件100之操作方法而言,施加一閘極電壓(gate voltage)VG於電極層180以使第一井121P與電極層180鄰接處產生一反轉層121a,施加一射極電壓(emitter voltage)VE於第一重摻雜區141N,施加一集極電壓(collector voltage)VC於第二重摻雜區142N,以及施加一基極電壓(base voltage)VB於第三重摻雜區143P。閘極電壓VG例如是大於0至小於1伏特之間,射極電壓VE例如是0伏特(連往接地端),集極電壓VC例如是5~10伏特,基極電壓VB例如是1~2伏特。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井121P、第二井122N、第一重摻雜區141N、第二重摻雜區142N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構成NPN型雙載子電晶體(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施加電壓時產生集極電流IC,電流增益(common-emitter current gain,Beta)值係以集極電流IC/基極電流IB表示。
當施加閘極電壓VG於電極層180,第一井121P與電極層180鄰接處產生反轉層121a,使得第一重摻雜區141N與第三井123N經由反轉層121a電性連通。於是,載子經由反轉層121a流經第三井123N、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而形成另一個NPN型寄生雙載子電晶體(parasitic BJT),此寄生雙載子電晶體亦產生集極電流IC’。因此,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中,原有的雙載子電晶體以及寄生雙載子電晶體分別產生集極電流IC和集極電流IC’,如此一來,使得半導體元件100之電流增益(Beta)值由IC/IB增大至(IC+IC’)/IB
請參照第2圖,其繪示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閘極電壓-正規化(normalization)電流增益(Beta)之曲線圖。如第2圖所示,閘極電壓VG分別為A、B、C及D伏特,其中A<B<C<D,A~D均介於大於0至小於1,並且令閘極電壓VG為0而寄生雙載子電晶體未作用時之正規化電流增益值為1。經由改變閘極電壓VG,如第2圖所示,正規化電流增益值最高可以增大至超過4,並且並未觀察到早期效應(early effect)之產生。換句話說,施加閘極電壓VG使得電流增益最高可以增大至超過4倍,且整體半導體元件仍正常運作。如此一來,半導體元件之電流增益增大,可增大維持(holding)電壓,降低閉鎖效應(latch-up)的發生,且具有較佳的靜電放電(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保護能力。
請參照第3A~3D圖,其繪示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之製造方法的流程圖。首先,如第3A圖所示,提供基板110P。
然後,如第3B圖所示,形成一磊晶層120於基板110P上。
接著,如第3C圖所示,形成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於基板110P上。實施例中,更可形成第三井123N 於基板110P上,第一井121P位於第二井122N及第三井123N之間。第一井121P、第二井122N及第三井123N位於磊晶層120內。實施例中,第一井121P、第二井122N及第三井123N例如是以雙井(twin well)製程製作,無須增加額外的光罩或步驟。
接著,如第3D圖所示,可形成場氧化層160於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之鄰接處上,亦可形成場氧化層160於預定形成之第一重摻雜區141N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之間。
然後,如第3D圖所示,形成第一重摻雜區141N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於第一井121P內,形成第二重摻雜區142N於第二井122N內,第三重摻雜區143P係與第一重摻雜區141N間隔開來。
接著,如第3D圖所示,形成電極層180於第一井121P上。透過上述步驟即可順利完成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4圖,其繪示第二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200之剖面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200與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不同之處在於半導體元件200更包括一埋層(buried layer)130N,其餘相同之處不再重複敘述。
如第4圖所示,埋層130N設置於第一井121P及第二井122N之下方,埋層130N具有第一摻雜型態。本實施例之埋層130N、第二井122N及第三井123N之材質實質 上相同。本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型態係為N型,埋層130N例如是一N型埋層(N type buried layer,NBL)、一N型磊晶層(N-epi)、一N型深井(deep N type well)或一N型摻雜堆疊層(multiple N+ stacked layer)。
就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200之製造方法而言,與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之不同之處在於形成磊晶層120之前,先形成埋層130N,其餘相同之處不再重複敘述。
半導體元件200之操作方法與半導體元件100之操作方法相同。當施加閘極電壓VG於電極層180,第一井121P與電極層180鄰接處產生反轉層121a,使得第一重摻雜區141N與第三井123N經由反轉層121a電性連通。於是,載子經由反轉層121a流經第三井123N、埋層130N及第二井122N,而產生集極電流IC’。因此,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200中,原有的雙載子電晶體產生的集極電流IC和施加閘極電壓VG而產生的集極電流IC’係結合,如此一來,使得半導體元件200之電流增益(Beta)值由IC/IB增大至(IC+IC’)/IB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其繪示第三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300之剖面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300與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不同之處在於第一井321P之設計,其餘相同之處不再重複敘述。
在本實施例中,如第5圖所示,第一井321P包括一第一區域321P1及一第二區域321P2。第一重摻雜區141N 位於第一區域321P1內,第三重摻雜區143P位於第二區域321P2內,第三井123N之一部分區域位於第一區域321P1和基板110P之間。本實施例中,第二區域321P2包圍第一重摻雜區141N,第一區域321P1鄰接於第二區域321P2且彼此電性相通。
就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300之製造方法而言,與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之不同之處在於形成磊晶層120之後,先形成第一井321P之第一區域321P1、第二井122N及第三井123N,接著形成第一井321P之第二區域321P2,然後形成多個重摻雜區,其餘相同之處不再重複敘述。
半導體元件300之操作方法與半導體元件100之操作方法相同,於此不再重複敘述。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6圖,其繪示第四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400之剖面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400與第三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300不同之處在於半導體元件400更包括一埋層130N,其餘相同之處不再重複敘述。
如第6圖所示,埋層130N設置於第一井321P、第二井122N及第三井123N之下方,埋層130N具有第一摻雜型態。埋層130N之性質同前所述,在此不再重複敘述。
半導體元件400之操作方法與半導體元件200之操作方法相同,於此不再重複敘述。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其繪示第五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500之剖面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500與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不同之處在於第一井521P及第二井522N之設計,其餘相同之處不再重複敘述。
如第7圖所示,半導體元件500中,第二井522N包圍第一井521P。電極層180設置於第二井522N上。第一重摻雜區141N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設置於第一井521P內,第二重摻雜區142N設置於第二井522N內,第三重摻雜區143P係與第一重摻雜區141N間隔開來。
半導體元件500之操作方法與半導體元件100之操作方法相同。當施加閘極電壓VG於電極層180,第一井521P與電極層180鄰接處產生反轉層521a,使得第一重摻雜區141N與第二井522N經由反轉層521a電性連通。於是,載子經由反轉層121a流經第二井522N,而產生集極電流IC’。因此,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500中,原有的雙載子電晶體產生的集極電流IC和施加閘極電壓VG而產生的集極電流IC’係結合,如此一來,使得半導體元件500之電流增益(Beta)值由IC/IB增大至(IC+IC’)/IB
請參照第8A~8D圖,其繪示第五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500之製造方法的流程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500之製造方法與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100之製造方法不同之處在於第一井521P及第二井522N之形成方式,其餘相同之處不再重複敘述。首先,如第8A圖所示,提供基板110P。
接著,如第8B圖所示,形成一摻雜層520N於基板110P上,摻雜層520N具有第一摻雜型態。
然後,如第8C圖所示,形成第一井521P及第二井522N。實施例中,係以摻雜(implantation)或擴散(diffusion)製程形成第一井521P及第二井522N。
接著,如第8D圖所示,形成第一重摻雜區141N及第三重摻雜區143P於第一井521P內,形成第二重摻雜區142N於第二井522N內,第三重摻雜區143P係與第一重摻雜區141N間隔開來。
然後,如第8D圖所示,形成電極層180於第一井521P上。透過上述步驟即可順利完成本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500。
綜上所述,雖然本案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案。本案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案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案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200、300、400、500‧‧‧半導體元件
110P‧‧‧基板
120‧‧‧磊晶層
121a、521a‧‧‧反轉層
121P、321P、521P‧‧‧第一井
122N、522N‧‧‧第二井
123N‧‧‧第三井
130N‧‧‧埋層
141N‧‧‧第一重摻雜區
142N‧‧‧第二重摻雜區
143P‧‧‧第三重摻雜區
160‧‧‧場氧化層
180‧‧‧電極層
321P1‧‧‧第一區域
321P2‧‧‧第二區域
520N‧‧‧摻雜層
IB‧‧‧基極電流
IC、IC’‧‧‧集極電流
VB‧‧‧基極電壓
VC‧‧‧集極電壓
VE‧‧‧射極電壓
VG‧‧‧閘極電壓
第1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圖。
第2圖繪示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閘極電壓-正規化(normalized)電流增益(Beta)之曲線圖。
第3A~3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第4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圖。
第5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圖。
第6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圖。
第7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剖面圖。
第8A~8D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之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100‧‧‧半導體元件
110P‧‧‧基板
121a‧‧‧反轉層
121P‧‧‧第一井÷
122N‧‧‧第二井
123N‧‧‧第三井
141N‧‧‧第一重摻雜區
142N‧‧‧第二重摻雜區
143P‧‧‧第三重摻雜區
160‧‧‧場氧化層
180‧‧‧電極層
VB‧‧‧基極電壓
VC‧‧‧集極電壓
VE‧‧‧射極電壓
VG‧‧‧閘極電壓

Claims (8)

  1.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井(well),設置於該基板上;一第二井,設置於該基板上;一第三井,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一井設置於該第二井及該第三井之間;一第一重摻雜區(heavily doping region),設置於該第一井內;一第二重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二井內;一第三重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一井內,該第三重摻雜區係與該第一重摻雜區間隔開來;以及一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井及該第三井上;其中該第二井、該第三井、該第一重摻雜區及該第二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一摻雜型態,該基板、該第一井及該第三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該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該第二摻雜型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更包括一埋層(buried layer),設置於該第一井及該第二井之下方,其中該埋層具有該第一摻雜型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其中該第一井包括一第一區域及一第二區域,其中該第一重摻雜區位於該第一區域內,該第三重摻雜區位於該第二區域內,該第三井之一部分區域係位於該第一區域和該基板之間。
  4. 一種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井(well),設置於該基板上;一第二井,設置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二井包圍該第一井;一第一重摻雜區(heavily doping region),設置於該第一井內;一第二重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二井內;一第三重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一井內,該第三重摻雜區係與該第一重摻雜區間隔開來;以及一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井及該第二井上;其中該第二井、該第一重摻雜區及該第二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一摻雜型態,該基板、該第一井及該第三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該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該第二摻雜型態。
  5. 一種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形成一第一井、一第二井及一第三井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一井位於該第二井及該第三井之間;形成一第一重摻雜區於該第一井內;形成一第二重摻雜區於該第二井內;形成一第三重摻雜區於該第一井內,該第三重摻雜區係與該第一重摻雜區間隔開來;以及形成一電極層於該第一井及該第三井上,其中該第二井、該第三井、該第一重摻雜區及該第二重摻雜區具有一 第一摻雜型態,該基板、該第一井及該第三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該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該第二摻雜型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更包括:在形成該第一井、該第二井及該第三井於該基板上之前,形成一埋層於預定形成該第一井、該第二井及該第三井處之下方,其中該埋層具有該第一摻雜型態。
  7. 一種半導體元件之製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形成一第一井及一第二井於該基板上,其中該第二井包圍該第一井;形成一第一重摻雜區於該第一井內;形成一第二重摻雜區於該第二井內;形成一第三重摻雜區於該第一井內,該第三重摻雜區係與該第一重摻雜區間隔開來;以及形成一電極層於該第一井及該第二井上;其中該第二井、該第一重摻雜區及該第二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一摻雜型態,該基板、該第一井及該第三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該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該第二摻雜型態。
  8. 一種半導體元件之操作方法,該半導體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井、一第二井、一第一重摻雜區、一第二重摻雜區、一第三重摻雜區及一電極層,該第一井及該第二井設置於該基板上,該第一重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一井 內,該第二重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二井內,該第三重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一井內且與該第一重摻雜區間隔開來,該電極層設置於該第一井上,該第二井、該第一重摻雜區及該第二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一摻雜型態,該基板、該第一井及該第三重摻雜區具有一第二摻雜型態,該第一摻雜型態互補於該第二摻雜型態,該操作方法包括:施加一閘極電壓(gate voltage)於該電極層,以使該第一井與該電極層鄰接處產生一反轉層;施加一射極電壓(emitter voltage)於該第一重摻雜區;施加一集極電壓(collector voltage)於該第二重摻雜區;以及施加一基極電壓(base voltage)於該第三重摻雜區。
TW101144455A 2012-11-28 2012-11-28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TWI4693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4455A TWI469317B (zh) 2012-11-28 2012-11-28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4455A TWI469317B (zh) 2012-11-28 2012-11-28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646A TW201421646A (zh) 2014-06-01
TWI469317B true TWI469317B (zh) 2015-01-11

Family

ID=51393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4455A TWI469317B (zh) 2012-11-28 2012-11-28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931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44714A1 (en) * 2004-08-27 2006-03-02 Shiao-Shien Chen Substrate-triggered esd circuit by using triple-well
US20120119331A1 (en) * 2010-11-12 2012-05-17 Amaury Gendron Area-Efficient High Voltage Bipolar-Based ESD Protection Targeting Narrow Design Window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44714A1 (en) * 2004-08-27 2006-03-02 Shiao-Shien Chen Substrate-triggered esd circuit by using triple-well
US20120119331A1 (en) * 2010-11-12 2012-05-17 Amaury Gendron Area-Efficient High Voltage Bipolar-Based ESD Protection Targeting Narrow Design Window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1646A (zh) 2014-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72654B2 (ja) 半導体装置
US9780003B2 (en)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formed on fin structures
KR102056094B1 (ko) Jfet 부분을 포함하는 다이오드 소자에 관련된 방법 및 장치
US9601627B2 (en) Diode structure compatible with FinFET process
US8188568B2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US20120018775A1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5068057B2 (ja) 半導体装置
US9123766B2 (en) Transis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ransistor
TWI483384B (zh)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US926342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20140152349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TW201539745A (zh) 高壓半導體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US20220328617A1 (e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669639B2 (en) Semiconductor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9378958B2 (en)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structur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9281304B2 (en) Transistor assisted ESD diode
TWI469317B (zh) 半導體元件、其製造方法及其操作方法
US20140001600A1 (en) Diode String
TWI680579B (zh) 電晶體元件
JP2012174740A (ja) 半導体集積回路のesd保護回路およびそのesd保護素子
JP6707917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16935B2 (en) ESD clamp in integrated circuits
TWI506776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8581339B2 (en) Structure of NPN-BJT for improving punch through between collector and emitter
US20240014323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