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8809B -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8809B
TWI468809B TW101123762A TW101123762A TWI468809B TW I468809 B TWI468809 B TW I468809B TW 101123762 A TW101123762 A TW 101123762A TW 101123762 A TW101123762 A TW 101123762A TW I468809 B TWI468809 B TW I46880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emitting
reference line
light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3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3181A (zh
Inventor
Chien Ting Liao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11237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8809B/zh
Priority to CN201210321802.3A priority patent/CN10287848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03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3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88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8809B/zh

Links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改善光線的均勻度,並可減少發光元件使用數量的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隨著電子產業日益發達,液晶顯示器已成為目前市場上的主流。然而,由於液晶顯示器的顯示面板本身無法發光,故在顯示面板的下方必須提供做為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組,進而使液晶顯示器達到顯示的功效。
背光模組依其規模的要求,以光源設置的位置做分類,可分為側光式(Edge Lighting)背光模組以及直下型(Bottom Lighting)背光模組。以側光式背光模組為例,請參照圖1,側光式背光模組1的基本原理為將光源11設置於導光板10的一側,此光源11包括多個發光元件110。這些發光元件110的光發射面111朝向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0,這些發光元件110發出的光線會先在混光區(也就是這些發光元件110的光發射面111與導光板10之有效出光區101之間的區域)均勻的混合,並在導光板10內全反射,搭配網點或微結構(在本圖中未示出)破壞光線的全反射,最後光線由有效出光區101射出。
背光模組1在生產製造的過程中,光源11約佔整個生產總成本的30%~40%,比重相當的大。基於降低生產成本的考量,通常會減少光源11中發光元件110的數量。然而,在發光元件110數量減少的情況下,這些發光元件110中相鄰的二 發光元件110之間的間距P勢必會增加,而間距P的增加會導致這些發光元件110發出的光線無法在混光區內均勻的混光,最後造成背光模組1出光品質不佳的問題。因此,如何在發光元件數量減少的情況下,而不影響背光模組1整體的出光品質,實為此技術領域者所關注的重點之一。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背光模組,用以提供均勻的光線以及並可減少發光元件的使用數量。
本發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具有能夠提供均勻光線的背光模組,且背光模組之發光元件的使用數量減少。
為達上述優點,本發明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光源以及導光板。光源具有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多個第二發光元件與多個第三發光元件。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之間。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第一基準線。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位於第二基準線。第一基準線平行於第二基準線。導光板具有有效出光區,第一基準線相較於第二基準線遠離有效出光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導光板更具有入光面,而這些第一發光元件分別具有與入光面相對之第一光發射面,這些第二發光元件分別具有與入光面相對之第二光發射面,這些第三發光元件分別具有與入光面相對之第三光發射面,其中這些第一光發射面位於第一基準線,而這些第二光發射面與這些第三光發射面位於第二基準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一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大於這些第二發光元件中相鄰 二第二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三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光源更具有電路板,用以承載這些第一發光元件、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電路板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第一側邊位於有效出光區與第二側邊之間,第二側邊對應這些第一發光元件的部分相較於第二側邊對應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的之部分往遠離有效出光區的方向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背框,具有側壁以及由側壁兩端延伸而出之頂部與底部,其中頂部相對於底部,底部用以承載導光板與光源,而側壁環繞於導光板。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導光板包括本體與凸出部,本體具有第一表面,凸出部由第一表面突起,凸出部有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之這些第一光發射面與第二表面相面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凸出部更具有鄰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分別為一弧形面。
本發明另外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光源以及導光板。顯示面板包括顯示區。光源設置顯示面板下方,並具有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多個第二發光元件與多個第三發光元件。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之間,且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第一基準線。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位於第二基準線,且第一基準線平 行於第二基準線。導光板具有有效出光區以對應顯示面板的顯示區,第一基準線相較於第二基準線遠離有效出光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導光板更具入光面,而這些第一發光元件分別具有與入光面相對之第一光發射面,這些第二發光元件分別具有與入光面相對之第二光發射面,這些第三發光元件分別具有與入光面相對之第三光發射面,其中這些第一光發射面位於第一基準線,而這些第二光發射面與這些第三光發射面位於第二基準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中相鄰之二第一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大於這些第二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二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三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光源更具有電路板,用以承載這些第一發光元件、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電路板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與第二側邊,第一側邊位於有效出光區與第二側邊之間,第二側邊對應這些第一發光元件的部分相較於第二側邊對應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的之部分往遠離有效出光區的方向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背框,具有第一側壁以及由第一側壁兩端延伸而出之頂部與底部,其中頂部相對於底部,頂部用以承載顯示面板,底部用以承載導光板與光源,而側壁環繞於導光板。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軀動電路板以及支撐架。驅動電路板電性連接於顯示面板,且部分背框 係與驅動電路板疊置。支撐架連接於背框,用以承載驅動電路板。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係與驅動電路板疊置,且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不與驅動電路板疊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外框,具有第二側壁以及由第二側壁兩端延伸而出之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其中第一固定部相對於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固定於顯示面板,第二固定部固定於背框之底部,而第二側壁、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形成空間以容置驅動電路板與支撐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外框為膠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第一黏合部以及第二黏合部。第一黏合部位於驅動電路板與背框之間,用以黏合驅動電路板與背框。第二黏合部位於顯示面板與背框之間,用以黏合顯示面板與背框。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黏合部與第二黏合部由膠帶構成。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導光板包括本體與凸出部,本體具有第一表面,凸出部由第一表面突起,凸出部有相對於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之這些第一光發射面與第二表面相面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凸出部更具有鄰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的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分別為弧形面。
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光源具有的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多 個第二發光元件以及多個第三發光元件,其配置的方式為將這些第一發光元件配置在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之間。且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第一基準線上,而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位於第二基準線上。第一基準線與第二基準線相互平行。而上述這些發光元件與導光板之間的配置關係為位在第一基準線上的這些發光元件相較於位在第二基準線上的這些發光元件遠離導光板的有效出光區。透過上述這些發光元件的配置方式,進而有效降低背光模組的生產成本以及有效防止光線混合不均勻所導致出光品質不佳的問題。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2,其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的俯視示意圖,為方便說明,於此省略其他元件,僅顯露導光板與光源。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2包括導光板20以及光源21。光源21具有多個第一發光元件211、多個第二發光元件212以及多個第三發光元件213,這些發光元件211、212、213例如是發光二極體。其中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位於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第三發光件213之間。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位於第一基準線L1,而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位於第二基準線L2,且第一基準線L1與第二基準線L2相互平行。導光板20具有有效出光區201與入光面202,第一基準線L1相較於第二基準線L2遠離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
承上述,本實施例所述之第一基準線L1相較於第二基準 線L2遠離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詳細來說,線段L3為任一通過導光板20的有效發光區201的直線,此線段L3平行於第一基準線L1與第二基準線L2。第一基準線L1與線段L3之間的距離為D1,第二基準線L2與線段L3之間的距離為D2,而距離D1大於距離D2。
承上述,本實施例所述之位於第一基準線L1的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以及位於第二基準線L2的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舉例來說,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分別具有與入光面202相對的第一光發射面2110例如是位在第一基準線L1,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分別具有與入光面202相對的第二光發射面2120,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分別具有與入光面202相對的第三光發射面2130,而這些第二光發射面2120與這些第三光發射面2130例如是位於第二基準線L2。
承上述,請再參照圖2,本實施例所述之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中相鄰二第一發光元件211之間具有間距P1,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中相鄰二第二發光元件212之間具有間距P2,同樣地,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中相鄰二發光元件213之間具有間距P3。而上述間距P1大於間距P2與間距P3,也就是說,本實施例所述之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之間的排列的密度較小,而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之間的排列密度以及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的排列密度較大。上述這些發光元件211、212、213的發光角度例如大約為100°至120°之間,由於位於第一基準線L1的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較為遠離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因此,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發出光線所涵蓋的範圍較大,雖然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的密度相於較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小,但這些第一 發光元件211所發出的光線再進入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之前,同樣能夠進行充分的混光,而使得導光板20得到均勻的光線。需特別說明的是,上述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的數量例如是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的數量相等或是不相等,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何種特定的實施樣態上。
承上述,請再繼續參照圖2,本實施例所述之光源21更具有電路板214,此電路板214用以承載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此電路板214具有相對的第一側邊2141的第二側邊2142。電路板214的第一側邊2141位於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與電路板214的第二側邊2142之間。如圖2所示,電路板214的第二側邊2142具有對應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的第一部分2143與對應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的第二部分2144。而第二側邊2142的第一部分2143相較於第二部分2144往遠離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的方向延伸。詳細來說,第二側邊2142的第一部分2143距離線段L3的距離為D3,第二側邊2142的第二部分2144距離線段L3的距離為D4,距離D3大於距離D4。
請參照圖2、圖3與圖4,圖3與圖4為設置有圖2所示之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剖面示意圖,其中圖3為經過圖2所示之第一發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圖4為經過圖2所示之第二發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圖。如圖3與圖4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之顯示裝置3包括顯示面板30以及圖2所示之背光模組2。此顯示面板30包括顯示區300。背光模組2包括導光板20以及光源21,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對應該顯示面板30的顯示區300。而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為圖3或圖4中標 示於導光板20上的虛線右側的區域。背光模組2的光源20設置於顯示面板30下方。關於背光模組2的導光板20與光源21的其它詳細描述請參照圖2以及關於圖2的各段說明,在此不贅述。
承上述,請再參照圖3與圖4,本實施例所述之顯示裝置3的背光模組2更包括背框22。此背框22具有側壁221以及由側壁221兩端延伸而出的頂部222與底部223,其中頂部222相對於底部223,背框22的頂部222用以承載顯示面板30。背框22的底部223用以承載導光板20與光源21,且背框22的側壁221環繞於導光板20。此外,背光模組2例如更包括有光學膜片23、反射片24以及遮光片25。光學膜片23可為集光片、擴散片、均勻片、複合式光學膜片或其組合。反射片24主要用以協助將進入到導光板20的光線最終收斂至有效出光區201。遮光片25則用以防止光源21所發出的光線露出於背光模組2外。
承上述,請再參照圖3與圖4,本實施例所述之顯示裝置3可更包括驅動電路板31以及支撐架32。驅動電路板31電性連接於顯示面板30,如圖3所示,驅動電路板31例如是以軟性電路板310電性連接於顯示面板30,且驅動電路板31與部分的背框22疊置。支撐架32連接於背框22,此支撐架32主要用以承載驅動電路板31。值得一提的是,在圖2所示之導光板20與光源21的架構下,由於光源21中的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較遠離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因此,如圖3所示,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會與驅動電路板31疊置,也就是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位於驅動電路板31正下方的位置。而光源21具有的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 213相較於這些第一發光元件211靠近導光板20的有效出光區201,因此,如圖4所示,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不與驅動電路板31疊置,也就是這些第二發光元件212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213不位於驅動電路板31的正下方,需特別說明的是,圖4係以第二發光元件212為例,而第三發光元件213的位置大致與第二發光元件212大致相同。
承上述,請再參照圖3與圖4,本實施例所述之顯示裝置3可更包括外框33。此外框33具有側壁331以及由側壁331兩端延伸而出之第一固定部332與第二固定部333。其中第一固定部332相對於第二固定部333。外框33的第一固定部332固定於顯示面板30,而外框33的第二固定部333固定於背框22底部223。而外框33的側壁331、第一固定部332與第二固定333部形成空間334,此空間334用以容置驅動電路板31與支撐架32。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3的外框33例如是膠帶,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承上述,請再參照圖3與圖4,本實施例所述之顯示裝置3更包括第一黏合部34以及第二黏合部35。第一黏合部34設置於驅動電路板31與背框22之間。第一黏合部34用以黏合驅動電路板31與背框22。第二黏合部35設置於顯示面板30與背框22之間。第二黏合部35用以黏合顯示面板30與背框22。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3的第一黏合部34與第二黏合部35例如是分別為單一個膠帶,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它的實施例中,第一黏合部34與第二黏合部35例如是由單一個膠帶所構成。
請參照圖5,其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俯 視圖。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2a與圖2所示之背光模組2類似,不同點在於,本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2a之導光板20a包括本體203與凸出部204。導光板20a的本體203具有第一表面2030,導光板20a的凸出部由第一表面2030突起。導光板20a的凸出部204具有第二表面2040,此第二表面2040相對於第一表面2030。而光源21具有的多個第一發光元件211的第一光發射面2110與凸出部204的第二表面2040相面對,多個第二發光元件212的第二光發射面2120以及多個第三發光元件213的第三光發射面2130分別對應於第一表面2030。此外,導光板20a的凸出部204更具有鄰接第一表面2030與第二表面2040的第一側面2041與第二側面2042,第一側面2041與第二側面2042例如是分別為弧形面,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其光源具有的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多個第二發光元件以及多個第三發光元件,其配置的方式為將這些第一發光元件配置在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之間。且這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第一基準線上,而這些第二發光元件與這些第三發光元件位於第二基準線上。第一基準線與第二基準線相互平行。而上述這些發光元件與導光板之間的配置關係為位在第一基準線上的這些發光元件相較於位在第二基準線上的這些發光元件遠離導光板的有效出光區。透過上述這些發光元件的配置方式,進而有效降低背光模組的生產成本以及有效防止光線混合不均勻所導致出光品質不佳的問題。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 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側光式背光模組
10‧‧‧導光板
11‧‧‧光源
100‧‧‧入光面
101‧‧‧有效出光區
110‧‧‧發光元件
111‧‧‧光發射面
P‧‧‧間距
2、2a‧‧‧背光模組
20、20a‧‧‧導光板
21‧‧‧光源
22‧‧‧背框
23‧‧‧光學膜片
24‧‧‧反射片
25‧‧‧遮光片
201‧‧‧有效出光區
202‧‧‧入光面
203‧‧‧本體
204‧‧‧凸出部
211‧‧‧第一發光元件
212‧‧‧第二發光元件
213‧‧‧第三發光元件
214‧‧‧電路板
221、331‧‧‧側壁
222‧‧‧頂部
223‧‧‧底部
2030‧‧‧第一表面
2040‧‧‧第二表面
2041‧‧‧第一側面
2042‧‧‧第二側面
2110‧‧‧第一光發射面
2120‧‧‧第二光發射面
2130‧‧‧第三光發射面
2141‧‧‧第一側邊
2142‧‧‧第二側邊
2143‧‧‧第一部分
2144‧‧‧第二部分
L1‧‧‧第一基準線
L2‧‧‧第二基準線
L3‧‧‧線段
D1、D2、D3、D4‧‧‧距離
P1、P2、P3‧‧‧間距
3‧‧‧顯示裝置
30‧‧‧顯示面板
31‧‧‧驅動電路板
32‧‧‧支撐架
33‧‧‧外框
34‧‧‧第一黏合部
35‧‧‧第二黏合部
300‧‧‧顯示區
310‧‧‧軟性電路板
331‧‧‧側壁
332‧‧‧第一固定部
333‧‧‧第二固定部
334‧‧‧空間
圖1繪示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的俯視示意圖。
圖2繪示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俯視示意圖。
圖3繪示為設置有圖2所示之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且經過第一發光元件剖面示意圖。
圖4繪示為設置有圖2所示之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且經過第二發光元件剖面示意圖。
圖5繪示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述之背光模組俯視圖。
2‧‧‧背光模組
20‧‧‧導光板
21‧‧‧光源
201‧‧‧有效出光區
202‧‧‧入光面
211‧‧‧第一發光元件
212‧‧‧第二發光元件
213‧‧‧第三發光元件
214‧‧‧電路板
2110‧‧‧第一光發射面
2120‧‧‧第二光發射面
2130‧‧‧第三光發射面
2141‧‧‧第一側邊
2142‧‧‧第二側邊
2143‧‧‧第一部分
2144‧‧‧第二部分
L1‧‧‧第一基準線
L2‧‧‧第二基準線
L3‧‧‧線段
D1、D2、D3、D4‧‧‧距離
P1、P2、P3‧‧‧間距

Claims (22)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光源,具有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多個第二發光元件與多個第三發光元件,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之間,且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一第一基準線,而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位於一第二基準線,且該第一基準線平行於該第二基準線;以及一導光板,具有一有效出光區,該第一基準線相較於該第二基準線遠離該有效出光區;其中該導光板包括一本體與一凸出部,該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該凸出部由該第一表面突起,該凸出部具有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對應於該第二表面,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分別對應於該第一表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導光板更具有一入光面,而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分別具有一與該入光面相對之一第一光發射面,該些第二發光元件分別具有一與該入光面相對之一第二光發射面,該些第三發光元件分別具有一與該入光面相對之一第三光發射面,其中該些第一光發射面位於該第一基準線,而該些第二光發射面與該些第三光發射面位於該第二基準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一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大於該些第二 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二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三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源更具有一電路板,用以承載該些第一發光元件、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電路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邊與一第二側邊,該第一側邊位於該有效出光區與該第二側邊之間,該第二側邊對應該些第一發光元件的部分相較於該第二側邊對應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的之部分往遠離該有效出光區的方向延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背框,具有一側壁以及由該側壁兩端延伸而出之一頂部與一底部,其中該頂部相對於該底部,該底部用以承載該導光板與該光源,而該側壁環繞於該導光板。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之該些第一光發射面與該第二表面相面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凸出部更具有鄰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為一弧形面。
  9.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一顯示面板,包括一顯示區;一光源,設置該顯示面板下方,並具有多個第一發光元件、多個第二發光元件與多個第三發光元件,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之間,且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位於一第一基準線,而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位於一第二基準線,且該第一基準線平行於該第二基準線;以及一導光板,具有一有效出光區以對應該顯示面板的該顯示區,該第一基準線相較於該第二基準線遠離該有效出光區;其中該導光板包括一本體與一凸出部,該本體具有一第一表面,該凸出部由該第一表面突起,該凸出部具有相對於該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對應於該第二表面,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分別對應於該第一表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導光板更具一入光面,而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分別具有一與該入光面相對之一第一光發射面,該些第二發光元件分別具有一與該入光面相對之一第二光發射面,該些第三發光元件分別具有一與該入光面相對之一第三光發射面,其中該些第一光發射面位於該第一基準線,而該些第二光發射面與該些第三光發射面位於該第二基準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中相鄰之二第一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大於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二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與該些第 三發光元件中相鄰二第三發光元件間之最短距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光源更具有一電路板,用以承載該些第一發光元件、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電路板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邊與一第二側邊,該第一側邊位於該有效出光區與該第二側邊之間,該第二側邊對應該些第一發光元件的部分相較於該第二側邊對應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的之部分往遠離該有效出光區的方向延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一背框,具有一第一側壁以及由該第一側壁兩端延伸而出之一頂部與一底部,其中該頂部相對於該底部,該頂部用以承載該顯示面板,該底部用以承載該導光板與該光源,而該第一側壁環繞於該導光板。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一驅動電路板,電性連接於該顯示面板,且部分該背框係與該驅動電路板疊置;以及一支撐架,連接於該背框,用以承載該驅動電路板。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係與該驅動電路板疊置,且該些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三發光元件不與該驅動電路板疊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一外框,具有一第二側壁以及由該第二側壁兩端延伸而出之一第一固定部與一第二固定部,其中該第一固定部相對於該第二固定部,該第一固定部固定於該顯示面板,該第二固定部固定於該背框之該底部,而該第二側壁、第一固定部與該第二固定部形成一空間以容置該驅動電路板與該支撐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外框為一膠帶。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黏合部,位於該驅動電路板與該背框之間,用以黏合該驅動電路板與該背框;以及一第二黏合部,位於該顯示面板與該背框之間,用以黏合該顯示面板與該背框。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黏合部與第二黏合部由一膠帶構成。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之該些第一光發射面與該第二表面相面對。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凸出部更具有鄰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的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分別為一弧形面。
TW101123762A 2012-07-02 2012-07-02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TWI4688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3762A TWI468809B (zh) 2012-07-02 2012-07-02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CN201210321802.3A CN102878483B (zh) 2012-07-02 2012-09-03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3762A TWI468809B (zh) 2012-07-02 2012-07-02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3181A TW201403181A (zh) 2014-01-16
TWI468809B true TWI468809B (zh) 2015-01-11

Family

ID=47479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3762A TWI468809B (zh) 2012-07-02 2012-07-02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78483B (zh)
TW (1) TWI46880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1549A (zh) * 2008-04-03 2009-10-0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背光源
TW201003220A (en) * 2008-07-14 2010-01-16 Wintek Corp Back light module
TW201030270A (en) * 2009-02-13 2010-08-16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Light source module
US20110051397A1 (en) * 2009-08-27 2011-03-03 Seung Choon Bae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TW201209488A (en) * 2010-08-31 2012-03-01 Au Optronics Corp Light emitting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7622A (ja) * 2001-12-18 2003-07-04 Sharp Corp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200409996A (en) * 2002-12-12 2004-06-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guide plate with stepped edg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20070002122A (ko) * 2005-06-30 2007-01-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CN201017141Y (zh) * 2006-12-18 2008-02-06 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
CN101949498B (zh) * 2010-09-07 2013-09-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1549A (zh) * 2008-04-03 2009-10-0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背光源
TW201003220A (en) * 2008-07-14 2010-01-16 Wintek Corp Back light module
TW201030270A (en) * 2009-02-13 2010-08-16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Light source module
US20110051397A1 (en) * 2009-08-27 2011-03-03 Seung Choon Bae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TW201209488A (en) * 2010-08-31 2012-03-01 Au Optronics Corp Light emitting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8483B (zh) 2015-09-02
TW201403181A (zh) 2014-01-16
CN102878483A (zh) 2013-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54385B2 (en) Curved display apparatus
CN103307509B (zh) 背光单元和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US20110164404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947712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JP201504309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093119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TWI519853B (zh) 顯示裝置
TW201305670A (zh) 發光裝置、照明裝置、及顯示裝置
WO2013039001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I405009B (zh) 液晶顯示裝置
US20120200798A1 (en) Liquid crystal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402130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3149412A1 (zh) 窄边框背光模组
US20140146562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5007449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50073267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3114947A (ja) 面光源装置
US20170315290A1 (en) Display apparatus
KR20160059005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9063258B2 (en) Backlight module
JP2013171619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TWI405102B (zh) 背光模組與光學式觸控面板
KR20160059006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5087148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747716B1 (ko) 액정 표시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