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78483A -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78483A
CN102878483A CN2012103218023A CN201210321802A CN102878483A CN 102878483 A CN102878483 A CN 102878483A CN 2012103218023 A CN2012103218023 A CN 2012103218023A CN 201210321802 A CN201210321802 A CN 201210321802A CN 102878483 A CN102878483 A CN 102878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components
those
emitting
datum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218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78483B (zh
Inventor
廖乾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78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8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78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78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光源以及导光板。光源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与多个第三发光元件。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之间。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基准线。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位于第二基准线。第一基准线平行于第二基准线。导光板具有有效出光区,第一基准线相较于第二基准线远离有效出光区。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特别是涉及一种改进光线的均匀度,并可减少发光元件使用数量的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日益发达,液晶显示器已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然而,由于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面板本身无法发光,故在显示面板的下方必须提供作为提供光源的背光模块,进而使液晶显示器达到显示的效果。
背光模块根据其规模的要求,以光源设置的位置作分类,可分为侧光式(Edge Lighting)背光模块以及直下型(Bottom Lighting)背光模块。以侧光式背光模块为例,请参照图1,侧光式背光模块1的基本原理为将光源11设置于导光板10的一侧,此光源11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10。这些发光元件110的光发射面111朝向导光板10的入光面100,这些发光元件110发出的光线会先在混光区(也就是这些发光元件110的光发射面111与导光板10的有效出光区101之间的区域)均匀地混合,并在导光板10内全反射,搭配网点或微结构(在本图中未示出)破坏光线的全反射,最后光线由有效出光区101射出。
背光模块1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光源11约占整个生产总成本的30%~40%,比重相当地大。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通常会减少光源11中发光元件110的数量。然而,在发光元件110数量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发光元件110中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110之间的间距P势必会增加,而间距P的增加会导致这些发光元件110发出的光线无法在混光区内均匀地混光,最后造成背光模块1出光质量不佳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发光元件数量减少的情况下,而不影响背光模块1整体的出光质量,成为此技术领域人员所关注的重点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用以提供均匀的光线以及并可减少发光元件的使用数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有能够提供均匀光线的背光模块,且背光模块的发光元件的使用数量减少。
为达到上述优点,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光源以及导光板。光源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与多个第三发光元件,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之间,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基准线,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位于第二基准线,第一基准线平行于第二基准线。导光板具有有效出光区,第一基准线相较于第二基准线远离有效出光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还具有入光面,而这些第一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一光发射面,这些第二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二光发射面,这些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三光发射面,其中这些第一光发射面位于第一基准线,而这些第二光发射面与这些第三光发射面位于第二基准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三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还具有电路板,用以承载这些第一发光元件、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路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位于有效出光区与第二侧边之间,第二侧边对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的部分相较于第二侧边对应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的的部分往远离有效出光区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背框,具有侧壁以及由侧壁两端延伸而出的顶部与底部,其中顶部相对于底部,底部用以承载导光板与光源,而侧壁环绕于导光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包括本体与凸出部,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凸出部由第一表面突起,凸出部有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这些第一发光元件的这些第一光发射面与第二表面相面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凸出部还具有邻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分别为一弧形面。
本发明另外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源以及导光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光源设置显示面板下方,并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与多个第三发光元件,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之间,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基准线,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位于第二基准线,且第一基准线平行于第二基准线。导光板具有有效出光区以对应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第一基准线相较于第二基准线远离有效出光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更具入光面,而这些第一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一光发射面,这些第二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二光发射面,这些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与入光面相对的第三光发射面,其中这些第一光发射面位于第一基准线,而这些第二光发射面与这些第三光发射面位于第二基准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中相邻的二第一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三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光源还具有电路板,用以承载这些第一发光元件、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路板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第一侧边位于有效出光区与第二侧边之间,第二侧边对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的部分相较于第二侧边对应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的部分往远离有效出光区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背框,具有第一侧壁以及由第一侧壁两端延伸而出的顶部与底部,其中顶部相对于底部,顶部用以承载显示面板,底部用以承载导光板与光源,而侧壁环绕于导光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躯动电路板以及支撑架。驱动电路板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且部分背框与驱动电路板叠置。支撑架连接于背框,用以承载驱动电路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与驱动电路板叠置,且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不与驱动电路板叠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外框,具有第二侧壁以及由第二侧壁两端延伸而出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其中第一固定部相对于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显示面板,第二固定部固定于背框的底部,而第二侧壁、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形成空间以容置驱动电路板与支撑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外框为胶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一粘合部以及第二粘合部。第一粘合部位于驱动电路板与背框之间,用以粘合驱动电路板与背框。第二粘合部位于显示面板与背框之间,用以粘合显示面板与背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粘合部与第二粘合部由胶带构成。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导光板包括本体与凸出部,本体具有第一表面,凸出部由第一表面突起,凸出部有相对于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这些第一发光元件的这些第一光发射面与第二表面相面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凸出部还具有邻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分别为弧形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光源具有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以及多个第三发光元件,其配置的方式为将这些第一发光元件配置在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之间。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基准在线,而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位于第二基准在线。第一基准线与第二基准线相互平行。而上述这些发光元件与导光板之间的配置关系为位在第一基准在线的这些发光元件相较于位在第二基准在线的这些发光元件远离导光板的有效出光区。通过上述这些发光元件的配置方式,进而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生产成本以及有效防止光线混合不均匀所导致出光质量不佳的问题。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俯视示意图;
图3为示出设置有图2所示的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且经过第一发光元件剖面示意图;
图4为示出设置有图2所示的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且经过第二发光元件剖面示意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俯视图。
附图标记
1:侧光式背光模块             10:导光板
11:光源                      100:入光面
101:有效出光区               110:发光元件
111:光发射面                 P:间距
2、2a:背光模块               20、20a:导光板
21:光源                      22:背框
23:光学膜片                  24:反射片
25:遮光片                    201:有效出光区
202:入光面                   203:本体
204:凸出部                   211:第一发光元件
212:第二发光元件             213:第三发光元件
214:电路板                   221、331:侧壁
222:顶部                     223:底部
2030:第一表面                2040:第二表面
2041:第一侧面                2042:第二侧面
2110:第一光发射面            2120:第二光发射面
2130:第三光发射面            2141:第一侧边
2142:第二侧边                2143:第一部分
2144:第二部分                L1:第一基准线
L2:第二基准线                L3:线段
D1、D2、D3、D4:距离          P1、P2、P3:间距
3:显示装置                   30:显示面板
31:驱动电路板                32:支撑架
33:外框                      34:第一粘合部
35:第二粘合部                300:显示区
310:柔性电路板        331:侧壁
332:第一固定部        333:第二固定部
334: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其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的俯视示意图,为方便说明,于此省略其它组件,仅揭示导光板与光源。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2包括导光板20以及光源21。光源21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1、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12以及多个第三发光元件213,这些发光元件211、212、213例如是发光二极管。其中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位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第三发光件213之间。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位于第一基准线L1,而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位于第二基准线L2,且第一基准线L1与第二基准线L2相互平行。导光板20具有有效出光区201与入光面202,第一基准线L1相较于第二基准线L2远离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
接续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基准线L1相较于第二基准线L2远离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详细来说,线段L3为任一通过导光板20的有效发光区201的直线,此线段L3平行于第一基准线L1与第二基准线L2。第一基准线L1与线段L3之间的距离为D1,第二基准线L2与线段L3之间的距离为D2,而距离D1大于距离D2。
接续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位于第一基准线L1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以及位于第二基准线L2的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举例来说,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分别具有与入光面202相对的第一光发射面2110例如是位在第一基准线L1,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分别具有与入光面202相对的第二光发射面2120,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分别具有与入光面202相对的第三光发射面2130,而这些第二光发射面2120与这些第三光发射面2130例如是位于第二基准线L2。
接续上述,请再参照图2,本实施例所述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中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211之间具有间距P1,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中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元件212之间具有间距P2,同样地,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中相邻两个发光元件213之间具有间距P3。而上述间距P1大于间距P2与间距P3,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所述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之间的排列的密度较小,而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之间的排列密度以及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的排列密度较大。上述这些发光元件211、212、213的发光角度例如大约为100°至120°之间,由于位于第一基准线L1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较为远离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因此,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发出光线所涵盖的范围较大,虽然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的密度相较于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小,但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所发出的光线再进入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之前,同样能够进行充分的混光,而使得导光板20得到均匀的光线。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的数量例如是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的数量相等或是不相等,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何种特定的实施形态上。
接续上述,请再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所述的光源21还具有电路板214,此电路板214用以承载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此电路板214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2141与第二侧边2142。电路板214的第一侧边2141位于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与电路板214的第二侧边2142之间。如图2所示,电路板214的第二侧边2142具有对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的第一部分2143与对应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的第二部分2144。而第二侧边2142的第一部分2143相较于第二部分2144往远离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的方向延伸。详细来说,第二侧边2142的第一部分2143距离线段L3的距离为D3,第二侧边2142的第二部分2144距离线段L3的距离为D4,距离D3大于距离D4。
请参照图2、图3与图4,图3与图4为设置有图2所示的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剖面示意图,其中图3为经过图2所示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经过图2所示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如图3与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3包括显示面板30以及图2所示的背光模块2。此显示面板30包括显示区300。背光模块2包括导光板20以及光源21,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对应该显示面板30的显示区300。而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为图3或图4中标示于导光板20上的虚线右侧的区域。背光模块2的光源20设置于显示面板30下方。关于背光模块2的导光板20与光源21的其它详细描述请参照图2以及关于图2的各段说明,在此不赘述。
接续上述,请再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3的背光模块2还包括背框22。此背框22具有侧壁221以及由侧壁221两端延伸而出的顶部222与底部223,其中顶部222相对于底部223,背框22的顶部222用以承载显示面板30。背框22的底部223用以承载导光板20与光源21,且背框22的侧壁221环绕于导光板20。此外,背光模块2例如还包括有光学膜片23、反射片24以及遮光片25。光学膜片23可为集光片、扩散片、均匀片、复合式光学膜片或其组合。反射片24主要用以协助将进入到导光板20的光线最终收敛至有效出光区201。遮光片25则用以防止光源21所发出的光线露出于背光模块2外。
接续上述,请再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3可还包括驱动电路板31以及支撑架32。驱动电路板31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30,如图3所示,驱动电路板31例如是通过柔性电路板310电性连接于显示面板30,且驱动电路板31与部分的背框22叠置。支撑架32连接于背框22,此支撑架32主要用以承载驱动电路板31。值得一提的是,在图2所示的导光板20与光源21的架构下,由于光源21中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较远离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因此,如图3所示,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会与驱动电路板31叠置,也就是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位于驱动电路板31正下方的位置。而光源21具有的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相较于这些第一发光元件211靠近导光板20的有效出光区201,因此,如图4所示,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不与驱动电路板31叠置,也就是这些第二发光元件212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213不位于驱动电路板31的正下方,需特别说明的是,图4以第二发光元件212为例,而第三发光元件213的位置大致与第二发光元件212大致相同。
接续上述,请再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3可还包括外框33。此外框33具有侧壁331以及由侧壁331两端延伸而出的第一固定部332与第二固定部333。其中第一固定部332相对于第二固定部333。外框33的第一固定部332固定于显示面板30,而外框33的第二固定部333固定于背框22底部223。而外框33的侧壁331、第一固定部332与第二固定333部形成空间334,此空间334用以容置驱动电路板31与支撑架32。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的外框33例如是胶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接续上述,请再参照图3与图4,本实施例所述的显示装置3还包括第一粘合部34以及第二粘合部35。第一粘合部34设置于驱动电路板31与背框22之间。第一粘合部34用以粘合驱动电路板31与背框22。第二粘合部35设置于显示面板30与背框22之间。第二粘合部35用以粘合显示面板30与背框22。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3的第一粘合部34与第二粘合部35例如是分别为单个胶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粘合部34与第二粘合部35例如是由单个胶带所构成。
请参照图5,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俯视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2a与图2所示的背光模块2类似,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2a的导光板20a包括本体203与凸出部204。导光板20a的本体203具有第一表面2030,导光板20a的凸出部由第一表面2030突起。导光板20a的凸出部204具有第二表面2040,此第二表面2040相对于第一表面2030。而光源21具有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1的第一光发射面2110与凸出部204的第二表面2040相面对。此外,导光板20a的凸出部204还具有邻接第一表面2030与第二表面2040的第一侧面2041与第二侧面2042,第一侧面2041与第二侧面2042例如是分别为弧形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块,其光源具有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以及多个第三发光元件,其配置的方式为将这些第一发光元件配置在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之间。且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第一基准在线,而这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这些第三发光元件位于第二基准在线。第一基准线与第二基准线相互平行。而上述这些发光元件与导光板之间的配置关系为位在第一基准在线的这些发光元件相较于位在第二基准在线的这些发光元件远离导光板的有效出光区。通过上述这些发光元件的配置方式,进而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生产成本以及有效防止光线混合不均匀所导致出光质量不佳的问题。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相关技术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多种变更及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当以本说明书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Claims (22)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光源,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与多个第三发光元件,其中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之间,且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一第一基准线,而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位于一第二基准线,且该第一基准线平行于该第二基准线;以及
一导光板,具有一有效出光区,该第一基准线相较于该第二基准线远离该有效出光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还具有一入光面,而该些第一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一第一光发射面,该些第二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一第二光发射面,该些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一第三光发射面,其中该些第一光发射面位于该第一基准线,而该些第二光发射面与该些第三光发射面位于该第二基准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三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光源还具有一电路板,用以承载该些第一发光元件、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与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位于该有效出光区与该第二侧边之间,该第二侧边对应该些第一发光元件的部分相较于该第二侧边对应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的的部分往远离该有效出光区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背框,具有一侧壁以及由该侧壁两端延伸而出的一顶部与一底部,其中该顶部相对于该底部,该底部用以承载该导光板与该光源,而该侧壁环绕于该导光板。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一本体与一凸出部,该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该凸出部由该第一表面突起,该凸出部具有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该些第一发光元件的该些第一光发射面与该第二表面相面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还具有邻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分别为一弧形面。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区;
一光源,设置该显示面板下方,并具有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多个第二发光元件与多个第三发光元件,其中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之间,且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位于一第一基准线,而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位于一第二基准线,且该第一基准线平行于该第二基准线;以及
一导光板,具有一有效出光区以对应该显示面板的该显示区,该第一基准线相较于该第二基准线远离该有效出光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更具一入光面,而该些第一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一第一光发射面,该些第二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一第二光发射面,该些第三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一与该入光面相对的一第三光发射面,其中该些第一光发射面位于该第一基准线,而该些第二光发射面与该些第三光发射面位于该第二基准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中相邻的二第一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中相邻两个第三发光元件之间的最短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源还具有一电路板,用以承载该些第一发光元件、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边与一第二侧边,该第一侧边位于该有效出光区与该第二侧边之间,该第二侧边对应该些第一发光元件的部分相较于该第二侧边对应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的的部分往远离该有效出光区的方向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背框,具有一第一侧壁以及由该第一侧壁两端延伸而出的一顶部与一底部,其中该顶部相对于该底部,该顶部用以承载该显示面板,该底部用以承载该导光板与该光源,而该第一侧壁环绕于该导光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驱动电路板,电性连接于该显示面板,且部分该背框与该驱动电路板叠置;以及
一支撑架,连接于该背框,用以承载该驱动电路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发光元件与该驱动电路板叠置,且该些第二发光元件与该些第三发光元件不与该驱动电路板叠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外框,具有一第二侧壁以及由该第二侧壁两端延伸而出的一第一固定部与一第二固定部,其中该第一固定部相对于该第二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固定于该显示面板,该第二固定部固定于该背框的该底部,而该第二侧壁、第一固定部与该第二固定部形成一空间以容置该驱动电路板与该支撑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框为一胶带。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第一粘合部,位于该驱动电路板与该背框之间,用以粘合该驱动电路板与该背框;以及
一第二粘合部,位于该显示面板与该背框之间,用以粘合该显示面板与该背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粘合部与第二粘合部由一胶带构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一本体与一凸出部,该本体具有一第一表面,该凸出部由该第一表面突起,该凸出部有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该些第一发光元件的该些第一光发射面与该第二表面相面对。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出部还具有邻接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分别为一弧形面。
CN201210321802.3A 2012-07-02 2012-09-03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Active CN1028784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3762 2012-07-02
TW101123762A TWI468809B (zh) 2012-07-02 2012-07-02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78483A true CN102878483A (zh) 2013-01-16
CN102878483B CN102878483B (zh) 2015-09-02

Family

ID=47479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21802.3A Active CN102878483B (zh) 2012-07-02 2012-09-03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78483B (zh)
TW (1) TWI46880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7622A (ja) * 2001-12-18 2003-07-04 Sharp Corp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506702A (zh) * 2002-12-12 2004-06-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带有台阶状边缘的光导板以及具有该光导板的显示装置
KR20070002122A (ko) * 2005-06-30 2007-01-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CN201017141Y (zh) * 2006-12-18 2008-02-06 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
CN101551549A (zh) * 2008-04-03 2009-10-0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背光源
TW201030270A (en) * 2009-02-13 2010-08-16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Light source module
CN101949498A (zh) * 2010-09-07 2011-01-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10050556A1 (en) * 2009-08-27 2011-03-03 Seung Choon Bae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3220A (en) * 2008-07-14 2010-01-16 Wintek Corp Back light module
TWI425279B (zh) * 2010-08-31 2014-02-01 Au Optronics Corp 發光組件、背光模組以及液晶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7622A (ja) * 2001-12-18 2003-07-04 Sharp Corp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506702A (zh) * 2002-12-12 2004-06-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带有台阶状边缘的光导板以及具有该光导板的显示装置
KR20070002122A (ko) * 2005-06-30 2007-01-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CN201017141Y (zh) * 2006-12-18 2008-02-06 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
CN101551549A (zh) * 2008-04-03 2009-10-07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背光源
TW201030270A (en) * 2009-02-13 2010-08-16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Light source module
US20110050556A1 (en) * 2009-08-27 2011-03-03 Seung Choon Bae Optical assembly,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CN101949498A (zh) * 2010-09-07 2011-01-1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背光模块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3181A (zh) 2014-01-16
CN102878483B (zh) 2015-09-02
TWI468809B (zh) 2015-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7720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879206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front frame structure thereof
CN105209818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US11175446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US9176337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4832835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US9658390B2 (en) Light source cover including groove and backlight assembly including the light source cover
US991020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60266440A1 (en) Lampshad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3511918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60341872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4033788B (zh) 背光源和拼接显示装置
KR102396604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05467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3171619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4570474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KR20150033785A (ko) 표시장치
KR20160002583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CN102878483B (zh) 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块
US8845171B2 (en) LED light-source 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JP2006066236A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105135286A (zh)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5204108A (zh) 侧入式导光板、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EP2565705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2087030B1 (ko) 가이드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