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5201B - Male and female buckle - Google Patents

Male and female buck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5201B
TWI465201B TW101124775A TW101124775A TWI465201B TW I465201 B TWI465201 B TW I465201B TW 101124775 A TW101124775 A TW 101124775A TW 101124775 A TW101124775 A TW 101124775A TW I465201 B TWI465201 B TW I4652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stener
male
female
snap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4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2111A (zh
Inventor
Kenji Hasegawa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2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21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2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2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64Details
    • A44B17/0088Details made from sheet met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7/00Press-button or snap fasteners
    • A44B17/0052Press-button fasteners consisting of four part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Description

公母扣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公母扣,特別有關使一對扣件卡合及解除卡合的金屬製的公母扣。
使一對公扣和母扣卡合及解除卡合的公母扣,係被廣泛的使用於衣類、皮包等的接合處。公扣係具備卡合突起,而於母扣設有使公扣的卡合突起拆裝的凹部。卡合突起的突出側端部,其外徑被若干地擴大(以下稱「擴徑部」),另一方面,凹部的開放側端部,其內徑被縮小成比卡合突起的擴徑部的外徑稍小(以下稱「縮徑部」)。在使公扣和母扣卡合的情況下,當公扣的卡合突起的擴徑部通過母扣的凹部的縮徑部時,卡合突起的擴徑部及/或凹部的縮徑部會暫時的朝徑向彈性變形,若擴徑部通過縮徑部的話,擴徑部及/或縮徑部會復原,即完成公扣和母扣的結合。在公扣和母扣的卡合狀態下,該卡合成為脫離阻力而防止公扣和母扣輕易的脫離。
在金屬製的公母扣,由於比起樹脂製者其彈性變形性能較小,所以無法將前述卡合突起的擴徑部的外徑和凹部的縮徑部的內徑的差設定成較大值。因此,前述脫離阻力變小,導致公扣的卡合突起變得容易從母扣的凹部脫離。為了補強該阻力,習知技術中,於母扣的凹部附加另外的彈簧構件,藉由彈簧構件將公扣的卡合突起的擴徑部予以 彈性地保持。然而,使用彈簧構件的母扣,不僅由於製造複雜導致成本增加,更違背近年來要求的零件輕量化。
作為不使用彈簧構件即能提高金屬製的母扣的凹部的彈性變形性能之技術,在日本實開昭50-3704號公報中揭示有,於界定凹部的環狀部形成複數個狹縫以沿圓周方向分割而形成之母扣。然而,該母扣,在與公扣結合的狀態下,藉由於公扣和母扣間介入布料而有將兩者朝水平相反方向拉伸的力量(橫向拉力)作用的情況,由於母扣的分割後之環狀部容易變形,因此公扣和母扣容易脫離,另外,母扣的環狀部會有超過可彈性變形的範圍而產生塑性變形之虞。此外,使公扣卡合於母扣時,有必要某程度的將公扣的卡合突起的位置正確地對準於母扣的凹部,因此母扣和公扣的卡合操作很麻煩。並且,母扣的環狀部的狹縫有勾住衣服等、弄傷使用者的皮膚等之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開昭50-3704號公報
本發明係鑑於前述般的問題而開發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金屬製的公母扣,無須使用另外的彈簧構件即能提高彈性變形性能,並且能符合輕量化之需求。另外,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金屬製的公母扣,對於橫向拉 力不易脫離並且卡合操作容易,又不會勾住衣服等或弄傷使用者的皮膚等。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依據本發明的公母扣,其是提供一種公母扣,係由第1扣件、及可與第1扣件卡合及解除卡合的第2扣件所形成的公母扣,第1扣件係由一片金屬(銅合金、鋁合金等)製板所形成,其包含:圓板狀的第1底部、由第1底部的周緣豎起並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周側壁、及在比周側壁更靠徑向內側將第1底部切開後由第1底部豎起而於圓周方向設置複數個之第1卡合部,而各第1卡合部,於其上端側具有朝徑向外側鼓起的外側膨脹部;第2扣件係包含:圓形的第2底部、及由第2底部豎起並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第2卡合部,而第2卡合部,於其上端側具有朝徑向內側鼓起的內側膨脹部;當第1扣件和第2扣件呈同心狀時,前述外側膨脹部的徑向的外側端,係位於比前述內側膨脹部的徑向內側端更靠徑向外側,藉由將第2扣件的第2卡合部插入環狀空間使第1扣件和第2扣件卡合;該環狀空間是在第1扣件的周側壁的內側和第1卡合部的外側之間沿周側壁而形成。
在本發明中,藉由使第2扣件(於下述的實施方式中稱「公扣」)的第2卡合部出入於第1扣件(於下述的實施方式中稱「母扣」)的周側壁和第1卡合部之間的環狀空間,來進行第1扣件和第2扣件的卡合及解除卡合。第 1卡合部,由於係在圓周方向具有不連續的複數個部分,所以比在圓周方向連續的周側壁及第2卡合部更容易朝徑向撓曲。因此,第1卡合部和第2卡合部的拆裝容易。橫向拉力作用於卡合狀態的第1扣件和第2扣件的情況下,由於周側壁限制環狀空間中的第2卡合部的水平移位,因此能防止第1卡合部超過可彈性變形的範圍而形成塑性變形的事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前述第1扣件的周側壁,於其上端側具有朝徑向內側彎曲的彎曲部。周側壁的彎曲部能發揮將第2扣件的第2卡合部導入環狀空間的作用,另外,也不會傷害使用者的皮膚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前述第1扣件的周側壁的上端,係位於比第1卡合部的上端更上方。此種情況,第2扣件的第2卡合部變得容易嵌合於周側壁和第1卡合部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前述第1扣件,於第1底部包含:對應於各第1卡合部的切開部、及於圓周方向相鄰的2個切開部之間的非切開部,並且於各非切開部設有肋部。藉由如此般地設置肋部於非切開部,能補強由於切開部而造成強度下降的第1扣件的第1底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中,前述第2扣件的第2卡合部的內側膨脹部的徑向尺寸係比起第1扣件的第1卡合部的外側膨脹部中的徑向尺寸更大。此種情況,第1扣件和第2扣件之間的卡合、解除卡合能順利地進行,並且第2 卡合部能順利地插入第1扣件的環狀空間內。
在本發明的公母扣,由於將第1扣件的第1底部切開後豎起而於圓周方向設置複數個之第1卡合部,係於圓周方向具有不連續的複數個部分,所以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周側壁及第2卡合部更容易朝徑向撓曲。因此,無須使用另外的鈕扣構件即能提高第1卡合部的彈性變形性能,並且能不增加成本且符合輕量化的需求。另外,橫向拉力作用於卡合狀態的第1扣件和第2扣件的情況下,由於周側壁限制環狀空間中的第2卡合部的水平移位,因此第2卡合部不易由環狀空間脫離,又能防止第1卡合部超過可彈性變形的範圍而形成塑性變形的事態。
另外,藉由於第1扣件的周側壁的上端側設置朝徑向內側彎曲的彎曲部,第2扣件的第2卡合部可沿著周側壁的一部分為彎曲部的表面滑動而變得容易被導入第1扣件的環狀空間。並且,藉由使第1扣件的周側壁的上端形成比第2卡合部更高,第2扣件的第2卡合部變得容易嵌合於周側壁和第1卡合部之間,藉此亦可促進第2扣件的第2卡合部朝環狀空間的導入。另外,周側壁的朝徑向內側彎曲的彎曲部不會損傷衣服、皮膚等。
以下,參照圖面來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公母扣的適當的 實施方式。第1圖係構成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公母扣的第1扣件的母扣10之俯視圖。第2圖則係第1圖的A-A線箭頭所示之剖面圖。母扣10係由一片金屬製板進行衝壓加工所形成者,其具備:圓板狀的底部11、由底部11的周緣豎起並且於圓周方向(相對於母扣10的軸線之圓周方向)連續的圓環狀的周側壁12、及在比周側壁12更靠徑向(母扣10之徑向)內側由底部11豎起而於圓周方向以等角度間隔設置的例如5個母側卡合部13。底部11的中央設有,將母扣10安裝於布料1(參照第6圖等)時,用以收容安裝構件30的柱部32(參照第6圖等)的圓形的孔部14。另外,在底部11的周側壁12和母側卡合部13之間的區域(以下稱「底部外側區域」)11a,於圓周方向設有5個大致矩形的切開部15,該等切開部15是為了形成各母側卡合部13而將底部11切開所構成。底部外側區域11a於圓周方向相鄰的2個切開部15之間各別殘留有扇形的非切開部11c。各非切開部11c係連結底部11中的比母側卡合部13更靠徑向內側的區域(以下稱「底部中央區域」)11b和周側壁12(的下端)。底部中央區域11b係比底部外側區域11a稍往下方(母扣10的上下方向是根據第2圖)突出,並且底部中央區域11b的徑向外側端部,係向上且朝徑向外側若干傾斜而與底部外側區域11a連接。母側卡合部13的徑向的位置,如隨後所詳述,被設定於可與第2扣件的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參照第4圖)卡合及解除卡合的位置。周側壁12,由其下 端、亦即與底部11的交界朝上方且朝徑向外側若干傾斜而呈直線狀(非彎曲狀)延伸後,在周側壁12的上端側朝徑向內側呈C字形彎曲(以下稱該彎曲部分為「彎曲部12a」)。符號12b係表示周側壁12的頂端(上端),而符號12c係表示彎曲部12a的徑向內側端。
母側卡合部13係如於第3圖擴大所示,其具有:由底部11(底部中央區域11b的徑向外側端)朝上方並且與母扣10的軸線平行地延伸的卡合基部13a、及由卡合基部13a的上端朝上方且朝徑向外側鼓起後往徑向內側呈C字形的折返而形成母側卡合部13的上部的外側膨脹部13b。外側膨脹部13b包含母側卡合部13的頂端(上端)13c。符號13d係表示外側膨脹部13b的徑向外側端。母側卡合部13的頂端13c的位置係設計成比周側壁12的頂端12b的位置低若干。不連續地設置於圓周方向的母側卡合部13,比起於圓周方向連續的周側壁12更容易朝徑向內外撓曲。母扣10,其於周側壁12和公側卡合部22之間的底部外側區域11a上,存在朝上方開放的環狀空間16,藉由使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參照第4圖)出入於該環狀空間16來進行其和公扣20的拆裝。
第4圖係構成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公母扣的第2扣件的公扣20之俯視圖。第5圖係第4圖B-B線箭頭所示之剖面圖。公扣20也是和母扣10同樣地由一片金屬板進行衝壓加工等所形成者,其具備:大致圓板狀的底部21、及由底部21的周緣豎起並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圓環狀的 公側卡合部22。底部21的中央設有,將公扣20安裝於布料2(參照第6圖等)時,用以收容安裝構件40的柱部42(參照第6圖等)的圓形的孔部23。底部21係包含:位於孔部23周圍的沿著水平面(垂直於公扣20的軸線的任意面)的底部中央部21a;在比底部中央部21a若干上方(公扣20的上下方向係依據第5圖)由公側卡合部22的下端朝徑向內側水平地延伸的底部外側端部21b;及將底部中央部21a(的徑向外側端)和底部外側端部21b(的徑向內側端),以由前者朝後者向上且朝徑向外側傾斜的方式進行連結的底部傾斜部21c。公側卡合部22具有:由其下端、亦即與底部21(底部外側端部21b)的交界朝上方朝向徑向外側若干傾斜而呈直線狀(非彎曲狀)延伸的卡合基部22a、及由卡合基部22a的上端朝徑向內側呈C字形彎曲且朝徑向內側鼓起的內側膨脹部22b。內側膨脹部22b係包含公側卡合部22的頂端(上端)22c。符號22d係表示內側膨脹部22b的徑向內側端,又,符號22e係表示在公側卡合部22中朝徑向外側最突出的徑向外側端(與朝公側卡合部22的朝徑向外側的面中的卡合基部22a和內側膨脹部22b的交界一致)。
第6圖係表示將前述母扣10及公扣20藉由安裝構件30及40而各別地安裝於布料1及布料2的狀態,是將結合前的母扣10及公扣20同心狀地對向配置之剖面說明圖。母扣10用的安裝構件30,由於係周知的零件所以不多加詳述,其具備大致圓板狀的基底部31、及由基底部31 突出的柱部32。柱部32在第6圖等中係以進行填隙而變形後的狀態來表示。將母扣10安裝於布料1的情況,係將安裝構件30裝載於未圖示的衝壓裝置的下方模具,且藉由上方模具保持母扣10,配置布料1於安裝構件30和母扣10之間後,使上方模具下降。藉此,使安裝構件30的柱部32貫穿布料1上方,接著通過母扣10的孔部14後,藉由上方模具於母扣10的底部11上進行填隙。藉此,母扣10被固定於布料1。公扣20用的安裝構件40亦是周知的零件,其具備:大致圓板狀的基底部41、和由基底部41突出的柱部42(在第6圖等中以變形後的狀態來表示)。公扣20朝布料2的安裝係和前述的母扣10朝布料1的安裝同樣地,藉由將貫穿布料2接著通過公扣20的孔部23後的安裝構件40的柱部42進行填隙來安裝。
在第6圖所示的公扣20和母扣10的結合前的同心狀配置狀態下,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膨脹部13b的徑向外側端13d係比公側卡合部22的內側膨脹部22b的徑向內側端22d稍靠徑向外側,且徑向外側端13d位於徑向外側端22e的徑向內側。內側膨脹部22b的徑向內側端22d係位於和母側卡合部13的卡合基部13a的徑向外側面大致相同的徑向位置。另外,公側卡合部22的徑向外側端22e係比母扣10的周側壁12的彎曲部12a的徑向內側端12c更靠徑向內側若干。並且,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的內側膨脹部22b中的徑向尺寸(徑向內側端22d和徑向外側端22e之間的尺寸)係比母扣10的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 膨脹部13b中的徑向尺寸(外側膨脹部13b的徑向外側端13d和外側膨脹部13b的徑向內側端13e之間的尺寸)更大。因此,母扣10和公扣20間的卡合、解除卡合能順利地進行,並且公側卡合部22可順利地插入母扣10的周側壁12和母側卡合部13間的環狀空間16內。
母扣10和公扣20的卡合,係由第6圖的狀態藉由將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插入於母扣10的周側壁12和母側卡合部13之間的環狀空間16來進行。第7圖係表示母扣10和公扣20卡合後的狀態(以下亦稱「卡扣狀態」)之剖面說明圖。將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插入於母扣10的環狀空間16(在此插入方向為下方)時,首先,公側卡合部22的內側膨脹部22b與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膨脹部13b接觸,使各母側卡合部13朝徑向內側撓曲。又,於圓周方向不連續的母側卡合部13係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公側卡合部22容易朝徑向內外撓曲。接著,若公側卡合部22的內側膨脹部22b朝下方通過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膨脹部13b而進入母扣10的環狀空間16,外側膨脹部13b朝徑向外側回復,使公扣20和母扣10的卡合動作完成。在卡扣狀態下,公側卡合部22即使欲由環狀空間16脫離,公側卡合部22的內側膨脹部22b勾住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膨脹部13b,此成為脫離阻力,可防止兩扣10、20間的輕易脫離(解除卡合)。藉由利用高於該脫離阻力的力量將公側卡合部22由環狀空間16拔出,來進行母扣10和公扣20的解除卡合,此時,公側卡合部22的內側膨脹 部22b使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膨脹部13b暫時朝徑向內側撓曲。由於母扣10的周側壁12從底部11起算的高度係比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從底部21起算的高度更高,因此如第7圖所示,在卡合狀態下,公側卡合部22被收容於母扣10。當施加橫向拉力時,由於可使母扣10及公扣20的布料1、2接近,因此不易發生力矩。
在母扣10中,由於周側壁12比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更大徑,另外,周側壁12的彎曲部12a朝徑向內側彎曲,因此將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插入於母扣10的環狀空間16時,無須將公扣20的位置或配向正確地對準母扣10。以下敘述該例子。第8圖係表示相對於母扣10欲將公扣20傾斜地(非周心狀)卡合的狀態。被安裝於衣類等的公扣20和母扣10的卡合,通常,如第8圖所示般地是傾斜地進行。此時,只要使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的一部分接觸母扣10的周側壁12的彎曲部12a,就能讓公側卡合部22的全體沿著彎曲部12a的表面滑動而被導入至環狀空間16(導引功能)。並且,由於母側卡合部13的高度(頂端13c的位置)係設定成比周側壁12的高度(頂端12b的位置)低若干,所以公側卡合部22的一部分容易嵌合於周側壁12的彎曲部12a、和比其更低的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膨脹部13b之間,藉此亦可促進前述導引功能。因此,母扣10和公扣20的卡合操作不須進行正確的位置對準等亦能容易且順利地進行。再者,由於母扣10的周側壁12的彎曲部12a、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膨 脹部13b、以及公扣20的內側膨脹部22b都呈彎曲狀態,因此不會有勾住衣服等、弄傷使用者的皮膚等的情事。
在卡扣狀態下,透過布料1、2將母扣10和公扣20分別朝水平相反方向拉扯,亦即有橫向拉力作用的情況,相對於母扣10的軸線公扣20的軸線大致平行地移位,如第9圖擴大表所示,在環狀空間16內公扣20的公側卡合部22朝水平方向移位。此時,與第9圖所示的母側卡合部13位於直徑方向大致相反面側的母側卡合部13,雖未圖示,係藉由公側卡合部22而朝徑向內側撓曲。前述水平移位後的公側卡合部22(參照第9圖),碰上於圓周方向連續且不易撓曲的周側壁12,藉此限制其進一步的水平移位。該周側壁12所進行的公側卡合部22的水平移位的限制,係在母側卡合部13可彈性變形的範圍內。因此,母側卡合部13不會有類似塑性變形之情事。又,在未圖示的前述直徑方向大致的相反側,公側卡合部22按壓母側卡合部13,使前者的內側膨脹部22b和後者的外側膨脹部13b相互地勾住而形成脫離阻力。因此,即使有橫向拉力作用,公扣20不會輕易地由母扣10脫離。
第10圖係表示母扣的變形例之俯視圖,而第11圖係第10圖的C-C線箭頭所示之剖面圖。母扣50係由一片金屬製板進行衝壓加工等所形成者,其具備:圓板狀的底部51、由底部51的周緣豎起並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圓環狀的周側壁52、及在比周側壁52更靠徑向內側由底部41豎起而於圓周方向以等角度間隔設置的例如6個母側卡合部 53。各母側卡合部53於圓周方向所占的角度範圍(以下簡稱「圓周方向範圍」)係比母扣10的各母側卡合部13的圓周方向範圍更大,因此,於圓周方向相鄰的2個母側卡合部53間的間隔如狹縫般狹窄。底部51的中央設有圓形的孔部54。周側壁52實質上係和母扣10的周側壁12相同,具有彎曲部52a。另外,母側卡合部53的包含外側膨脹部53b的縱剖面形狀,實質上係和母扣10的母側卡合部13相同。在底部51的周側壁52和母側卡合部53之間的底部外側區域51a於圓周方向設有6個扇形狀的切開部55,該等切開部55是為了形成各母側卡合部53而將底部51切開所構成。各切開部55的圓周方向範圍亦是比在第1圖以俯視圖所示的母扣10的各切開部15的圓周方向範圍更大。因此,底部外側區域51a於圓周方向相鄰的2個切開部55間各別殘留的非切開部51c的圓周方向範圍比起母扣10的非切開部11c係相當的狹窄。所以,母扣50會有底部51的強度不足之虞。為了補強該強度,於對應底部51的各非切開部51c的部分設有形成往上凸起的肋部57,該肋部57係如作為第10圖的C-C線剖面圖的第12圖所示。各肋部57係設置成在各切開部51c的圓周方向中央沿徑向延伸,各肋部57的徑向外側端係接近周側壁52,而徑向內側端則係進入底部中央區域51b。
以上所述的母扣10、50,雖然是母側卡合部13、53的高度比周側壁12、52更低的例子,但如第13圖擴大所示,母側卡合部13f的高度亦可和周側壁12(為了方便, 使用和母扣10的周側壁12相同的符號)同高。
第14圖及第15圖係表示第2扣件的公扣的變形例的公扣60之俯視圖、及表示將公扣60安裝於布料2a的狀態之剖面說明圖。公扣60是由一片金屬板所形成,其具備:大致圓板狀且沿水平面形成的底部61、及由底部61豎起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圓環狀並且為雙層板構造的公側卡合部62。底部61的中央設有:將公扣60安裝於布料2a時,用以收容由安裝構件40a的基底部41a突出的柱部42a的圓形的孔部63。底部61區分為:位於公側卡合部62的徑向內側的底部中央部61a、及位於公側卡合部62的徑向外側的底部外側端部61b。公側卡合部62係包含:由底部中央部61a的徑向外側端朝上方大致垂直地延伸後,朝徑向內側鼓起而生成內側膨脹部62b的徑向內側板部62a;及由底部外側端部61b的徑向內側端朝上方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徑向外側板部62c。徑向內側板部62a和徑向外側板部62c係利用公側卡合部62的上端部來連結。公扣60係和前述的公扣20相同可與母扣10卡合及解除卡合。公扣60的內側膨脹部62b的徑向內側端62d係比母扣10的周側壁12的彎曲部12a的徑向內側端12c更靠徑向內側若干。另外,公扣60的公側卡合部62的內側膨脹部62b中的徑向尺寸(沿徑向內側端62d和徑向外側板部62c的外側面之間的水平面之尺寸)係比在母扣10的母側卡合部13的外側膨脹部13b中的徑向尺寸更大。
又,由於以上的母扣10、50可不使用另外的彈簧構 件而由一片金屬板來形成,因此能實現輕量化。並且,以上的實施方式僅為例示,其可在專利申請範圍及其均等範圍內變更。
10、50‧‧‧母扣(第1扣件)
11、51‧‧‧底部
11c、51c‧‧‧非初開部
12、52‧‧‧周側壁
12a、52a‧‧‧彎曲部
13、13f、53‧‧‧母側卡合部
13b、53b‧‧‧外側膨脹部
15、55‧‧‧切開部
16‧‧‧環狀空間
20、60‧‧‧公扣(第2扣件)
21、61‧‧‧底部
22、62‧‧‧公側卡合部
22b、62b‧‧‧內側膨脹部
57‧‧‧肋部
第1圖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公母扣的第1扣件的母扣之俯視圖。
第2圖係第1圖A-A線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3圖係第2圖的切斷部分之擴大圖。
第4圖係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公母扣的第2扣件的公扣之俯視圖。
第5圖係第4圖B-B線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6圖係表示公扣和母扣結合前同心狀地對向配置的狀態之剖面說明圖。
第7圖係表示公扣和母扣結合後的狀態之剖面說明圖。
第8圖係表示公扣形成欲傾斜地對母扣卡合的狀態之剖面說明圖。
第9圖係橫向拉力作用於公扣和母扣後,公側卡合部水平移位的狀態切斷來表示之部分剖面說明圖。
第10圖係表示母扣的變形例之俯視圖。
第11圖係第10圖的C-C線箭頭所示之剖面圖。
第12圖係第10圖的D-D線之剖面圖。
第13圖係表示周側壁和母側卡合部為相同高度的母 扣的變形例的和第3圖同樣的切斷部分之擴大圖。
第14圖係表示公扣構件(第2扣件)的變形例之俯視圖。
第15圖係將第14圖的公扣構件安装於布料之剖面說明圖。
1‧‧‧布料
2‧‧‧布料
10‧‧‧母扣
12‧‧‧周側壁
12a‧‧‧彎曲部
12c‧‧‧徑向內側端
13‧‧‧母側卡合部
13b‧‧‧外側膨脹部
13d‧‧‧徑向外側端
13e‧‧‧徑向內側端
20‧‧‧公扣
22‧‧‧公側卡合部
22a‧‧‧卡合基部
22e‧‧‧徑向外側端
22d‧‧‧徑向內側端
30‧‧‧安裝構件
31‧‧‧基底部
32‧‧‧柱部
40‧‧‧安裝構件
41‧‧‧基底部
42‧‧‧柱部
16‧‧‧環狀空間

Claims (4)

  1. 一種公母扣,其是由第1扣件(10、50)、及可與第1扣件(10、50)卡合及解除卡合的第2扣件(20、60)所形成的公母扣,第1扣件(10、50)是由一片金屬製板所形成,其包含:圓板狀的第1底部(11、51)、由第1底部(11、51)的周緣豎起並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周側壁(12、52)、及在比周側壁(12、52)更靠徑向內側將第1底部(11、51)切開後由第1底部(11、51)豎起而於圓周方向設置複數個之第1卡合部(13、13f、53);各第1卡合部(13、53),於其上端側具有朝徑向外側鼓起的外側膨脹部(13b、53b);第2扣件(20、60)係包含:圓形的第2底部(21、61)、及由第2底部(21、61)豎起並且於圓周方向連續的第2卡合部(22、62);第2卡合部(22、62),於其上端側具有朝徑向內側鼓起的內側膨脹部(22b、62b);當第1扣件(10、50)及第2扣件(20、60)呈同心狀時,前述外側膨脹部(13b、53b)的徑向外側端,係位於比前述內側膨脹部(22b、62b)的徑向內側端(22d、62d)更靠徑向外側;藉由將第2扣件(20、60)的第2卡合部(22、62)插入環狀空間(16)使第1扣件(10、50)和第2扣件(20、60)卡合,該環狀空間(16)是在第1扣件(10、 50)的周側壁(12、52)的內側和第1卡合部(13、13f、53)的外側之間,沿周側壁而形成;前述第1扣件(10、50)的周側壁(12、52),於其上端側具有朝徑向內側彎曲的彎曲部(12a、52a)。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公母扣,其中,前述第1扣件(10、50)的周側壁(12、52)的上端(12b),係位於比第1卡合部(13、53)的上端(13c)更上方。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公母扣,其中,前述第1扣件(50),於第1底部(51)包含:對應於各第1卡合部(53)的切開部(55)、及於圓周方向相鄰的2個切開部(55)之間的非切開部(51c),並且於各非切開部(51c)設有肋部(57)。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公母扣,其中,前述第2扣件(20)的第2卡合部(22)的內側膨脹部(22b)中的徑向尺寸係比第1扣件(10、50)的第1卡合部(13、53)的外側膨脹部(13b、53b)中的徑向尺寸更大。
TW101124775A 2011-07-14 2012-07-10 Male and female buckle TWI4652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66138 WO2013008340A1 (ja) 2011-07-14 2011-07-14 スナップボタ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2111A TW201302111A (zh) 2013-01-16
TWI465201B true TWI465201B (zh) 2014-12-21

Family

ID=47505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4775A TWI465201B (zh) 2011-07-14 2012-07-10 Male and female buckl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59515B2 (zh)
CN (1) CN103607919B (zh)
TW (1) TWI465201B (zh)
WO (1) WO20130083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32251B1 (en) 2013-08-02 2017-02-08 Riri S.A. A press stud with an anti-uncoupling system
EP2832250B1 (en) 2013-08-02 2016-07-27 Riri S.A. A press stud with an anti-uncoupling system
KR101485298B1 (ko) 2014-08-18 2015-01-23 최훈식 장신구 조립체
KR200483243Y1 (ko) * 2015-12-09 2017-04-18 박창배 스냅단추용 암단추
GB2582817B (en) 2019-04-05 2022-09-21 Dubrosky & Tracy Patent Service Corp A closure for securing two pieces together
CN113729363A (zh) * 2021-08-24 2021-12-03 宏基钮扣(石狮)有限公司 一种按压纽扣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US11903458B1 (en) 2022-12-16 2024-02-20 Dubrosky & Tracy Patent Service Corp. Riveting multi-directional closur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0043A (en) * 2008-02-29 2010-01-01 Ykk Corp Male snap part and female snap part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27164A (en) * 1942-03-30 1943-08-17 Eyelet Specialty Co Socket
US2468630A (en) * 1942-09-10 1949-04-26 Scovill Manufacturing Co Separable fastener
US2385774A (en) * 1944-05-20 1945-10-02 Patent Button Co Snap fastener
GB588049A (en) * 1944-11-15 1947-05-13 Otto John Huelster Improvements in separable fastener
JPS503704U (zh) * 1973-05-16 1975-01-16
JPS59103606A (ja) * 1982-12-03 1984-06-15 島村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ホツクの雌部用バネ部材
JPH09224718A (ja) * 1996-02-21 1997-09-02 Shimamura Kinzoku Kogyo Kk スナップの雌側の金具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00043A (en) * 2008-02-29 2010-01-01 Ykk Corp Male snap part and female snap par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08340A1 (ja) 2013-01-17
CN103607919A (zh) 2014-02-26
CN103607919B (zh) 2016-05-25
JPWO2013008340A1 (ja) 2015-02-23
TW201302111A (zh) 2013-01-16
JP5959515B2 (ja) 2016-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5201B (zh) Male and female buckle
JP4989520B2 (ja) 雄スナップ及び雌スナップ
KR101580212B1 (ko) 매트를 카페트에 고정하는 패스너
EP2781806B1 (en) Hole plug
US20050194768A1 (en) Driver air bag cover and attachment method
KR101935703B1 (ko) 암형 스냅 버튼
CN102469849B (zh) 按扣构件
CN103717026B (zh) 电子装置及固定结构
US9050239B1 (en) Crutch
US9517745B1 (en) Airbag cushion to housing retaining feature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JP3141785U (ja) 組立て式ゴルフバッグ基底盤
CN107725554B (zh) 分析装置用的外层固定机构
CN219500547U (zh) 钮扣组件及扣件
JP5444583B2 (ja) びんの吊手バンド及びびん
TW202015953A (zh) 土除腳固定裝置
KR101754388B1 (ko) 가방끈 원터치 연결고리
CN204653957U (zh) 鞋内底和鞋大底外周缘的垂向限位连接结构
TWI563931B (zh) Zipper pull with the slider
JP6090720B2 (ja) ホールキーパー
TWI479890B (zh) The base device of the display
JP5955096B2 (ja) スナップファスナー
JP2017116001A (ja) 留め具
JP5745956B2 (ja) 管継手
JP3016667U (ja) 連結装置
TWM573404U (zh) Expandable stereo lantern 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