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3442B - 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 - Google Patents

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3442B
TWI463442B TW101123462A TW101123462A TWI463442B TW I463442 B TWI463442 B TW I463442B TW 101123462 A TW101123462 A TW 101123462A TW 101123462 A TW101123462 A TW 101123462A TW I463442 B TWI463442 B TW I4634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signal
time
alarm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3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5974A (zh
Inventor
Keitaro Hoshiba
Masanori Kurit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05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5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3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344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09Signalling of the alarm condition to a substation whose identity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relaying alarm signals in order to extend communication rang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07Details of data content structure of message packets; data protoco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9/00Checking or monitoring of signalling or alarm systems; 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e.g.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peration
    • G08B29/18Prevention or correction of operating errors
    • G08B29/185Signal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reducing or preventing false alarms or for enhanc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 G08B29/188Data fusion; cooperative systems, e.g. voting among different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Fire Alarms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
近年來,隨著在住宅設置火災警報器的義務被法制化,從對既存住宅的施工性之觀點,提供一種利用無線訊號使複數個火災警報器連動的火災警報系統。
該火災警報系統,其設置在多處的複數台火災警報器分別具有感測火災的功能和鳴動警報聲的功能,任一火災警報器感測到火災時,該火災警報器即鳴動警報聲並且將通知火災感測的資訊(火災感測資訊)以無線訊號發送至其他的火災警報器。
藉此,不僅是火源的火災警報器,複數台火災警報器可連動而一齊鳴動警報聲,而能迅速且確實地通知發生火災(例如,參照文獻1〔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第2008-4033號〕)。
這種火災警報器為了運用以無線訊號發送火災感測資訊之特性而將電池當做電源使其被驅動,且通常是設置在室內天花板這種維修(電池更換)困難的地方。因此,例如希望可以經過數年之長期間使用且不需維修。
因而,文獻1記載的習知例並非讓各火災警報器具備的無線訊號之收訊手段常態動作,而是利用間隔數秒使其間歇地動作之方式進行減少消耗電力。再者,使感測火災的火災感測手段間歇地動作亦能達成減少消耗電力。
此外,火災警報器的技術領域中,為了防止誤報,例如,若於檢測伴隨火災而產生的煙之濃度的情形,則設定為只有當煙濃度連續複數次超過指定之臨界值時,方會判 斷為發生火災(例如,參照文獻2〔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第平9-120492號〕)。
然而,如上述為了延長電池壽命而間歇驅動收訊手段之情形,除了從起火到由火災感測手段感測到火災時的時間差異以外,還會產生由火源的火災警報器將火災感測資訊發送到火源以外的火災警報器之時間差異。
因此,複數個火災警報器連動報知火災警報之前,會有需要無法漠視程度之時間(例如,數十秒)之虞。
因此,本案申請人已提案有一種火災警報系統,其能減少錯誤報知火災警報之誤報並且縮短複數個火災警報器連動報知火災警報之前的時間(文獻3〔參照日本公開特許公報第2009-288896號〕)。
文獻3記載之習知例中,於各火災警報器之火災感測部,若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則輸出火災預備訊號,若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2機率以上,則輸出火災確定訊號。此外,第2機率當然比第1機率還高。
從火災感測部輸出火災預備訊號時,藉由無線收發訊部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而且,接受到起動訊息的其他的火災警報器不從警報部鳴動警報聲而是使無線收發訊部成為常態可接收之狀態。
因此,在火災發生機率變高的階段(到達第2機率以上的階段)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其他的火災警報器能立即接收無線訊號。因此,能縮短從感測到火災起,至複數個火災警報器連動報知火災警報之前的時間。
而且,文獻3記載的習知例中,為了讓各個隨機地間 歇接收中的其他的火災警報器接收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例如,必須在間歇收訊間隔以上的長期間內從火源的火災警報器反複發送無線訊號。另一方面,日本電波法施行規則的無線設備規則第49條之17「小電力安全系統的無線局之無線設備」規定可連續發送無線訊號的期間(發訊期間)為3秒以下(參照同條第5號)。因此,於間歇收訊間隔比3秒還長的情形下,間歇收訊間隔之間無法連續地持續發送無線訊號,因此無法縮短其他所有的火災警報器接收到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之前的時間。其結果也對發送和接收包含火災確定訊號的無線訊號造成影響,而難以縮短複數個火災警報器連動報知火災警報之前的時間。又,若為了縮短複數個火災警報器連動報知火災警報之前的時間而縮短間歇收訊間隔,則電池壽命亦會被縮短。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課題而研發者,其目的在於同時達成複數個火災警報器連動報知火災警報之前的時間之縮短化、和電池長壽命化。
有關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火災警報器,其具備:用以進行火災警報之警報手段、用以接收無線訊號之收訊手段、控制前述警報手段及前述收訊手段之控制手段。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警報訊號,則經由前述警報手段進行火災警報。前述控制手段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預告訊號,則算出包含發送前述警報訊號的發訊時刻之連動待機期間,在前述連動待機期間開始前停止前述收訊手段,而在前述連動待機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 段動作。
有關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1形態,其中前述預告訊號係當火災發生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時,根據指定的物理量判斷後所發送的無線訊號。前述警報訊號係當前述火災發生機率達到比前述第1機率高的第2機率以上時,根據前述指定的物理量判斷後所發送的無線訊號。
有關本發明之第3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2形態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具備火災感測手段及用以發送無線訊號之發訊手段。前述火災感測手段之構成為:根據前述指定的物理量來判斷前述火災發生機率是否達到前述第1機率或前述第2機率以上,判斷前述火災發生機率達到前述第1機率以上時,將火災預備訊號輸出至前述控制手段,判斷前述火災發生機率達到前述第2機率以上時,將火災確定訊號輸出至前述控制手段。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自前述火災檢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預備訊號時,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預告訊號,自前述火災感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確定訊號時,經由前述警報手段進行火災警報,且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警報訊號。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前述預告訊號,則算出發送前述警報訊號的發訊時刻,在包含前述發訊時刻的連動待機期間開始前停止前述發訊手段及前述收訊手段,而在前述連動待機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動作。
有關本發明之第4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3形態,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藉由以間歇收訊間隔起動前 述收訊手段,使前述收訊手段間歇地動作,直至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前述預告訊號為止。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自前述火災感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預備訊號時,從現在的間歇收訊間隔的結束時刻,開始發送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的前述預告訊號。
有關本發明之第5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4形態,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同步訊號,則將自前述同步訊號所賦予的同步時刻起經過指定的待機時間之時刻,當做下一個間歇收訊間隔的開始時刻。
有關本發明之第6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1至第5形態中任一者,其中前述控制手段於前述連動待機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繼續地動作。
有關本發明之第7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1至第5形態中任一者,其中前述控制手段於前述連動待機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藉由以比前述間歇收訊間隔還短的間隔起動之方式間歇地動作。
有關本發明之第8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1至第7形態中任一者,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將前述連動待機期間的開始時刻設定於比前述發訊時刻還早的時刻。
有關本發明之第9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1至第7形態中任一者,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將與前述發訊時刻相同的時刻設定為前述連動待機期間的開始時刻。
有關本發明之第10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第3至第5形態中任一者,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在前述發訊時刻不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無線訊號。
有關本發明之第11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係如第3形態,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藉由第1間歇收訊間隔起動前述收訊手段,使前述收訊手段間歇地動作,直至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前述預告訊號。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選擇彼此不同的複數個待機時間之中的1個做為第1待機時間。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同步訊號,則將自前述同步訊號所賦予的同步時刻起經過前述第1待機時間之時刻,當做下一個第1間歇收訊間隔的開始時刻,將自前述同步時刻起經過前述剩下的待機時間之中的第2待機時間之時刻,當做下一個第2間歇收訊間隔的開始時刻。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自前述火災感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預備訊號時,從各個現在的第1間歇收訊間隔的結束時刻和現在的第2間歇收訊間隔的結束時刻,開始發送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的前述預告訊號。
有關本發明之第12形態之火災警報系統,係具備複數個如第3至第11形態之中任一者之前述火災警報器。
有關本發明之第13形態之火災警報系統係,如第12形態,其中前述複數個火災警報器包含第1火災警報器及複數個第2火災警報器。前述第1火災警報器的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受到前述預告訊號時,經由前述發訊手段以一定週期發送同步信標。前述同步信標係定義各個分配在前述複數個第2火災警報器的複數個時槽之無線訊號。前述第2火災警報器的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當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受到前述同步信標時,在與被分配的時槽對應的期間內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 送前述警報訊號,並且在與未被分配的時槽對應的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動作。
有關本發明之第14形態之火災警報系統係如第12形態,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當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前述警報訊號時,在其他的火災警報器的前述收訊手段進行動作的收訊期間,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接收到的警報訊號。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自前述火災感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確定訊號時,在比前述收訊期間更早之前,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警報訊號。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發明係關於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本發明特別是關於藉由在與其他的火災警報器之間收發無線訊號而與其他的火災警報器和火災警報連動之火災警報器、及具備複數台該火災警報器之火災警報系統。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說明有關本發明之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的實施形態。
(實施形態1)
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系統具備複數個火災警報器TR。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係以複數台構成火災警報系統。
如圖2所示,火災警報器TR具備控制部(控制手段)1、無線收發訊部2、天線3、火災感測部(火災感測手段)4、警報部(警報手段)5、電池電源部6等。換言之,火災警報系統TR具備複數個火災警報器TR。
無線收發訊部2係按照日本電波法施行規則第6條第4 項第3號規定的「小電力安全系統的無線局」,透過天線3將電波當做媒介的無線訊號進行收發者。
無線收發訊部2具備:用以接收無線訊號的收訊手段(收訊部)21,及用以發送無線訊號的發訊手段(發訊部)22。無線收發訊部2具有兩個動作狀態:收訊部21動作且發訊部22的動作停止之收訊狀態,及發訊部22動作且收訊部21的動作停止之發訊狀態。
警報部5係報知(由揚聲器鳴動)利用聲(嗡鳴聲或聲音訊息等)之火災警報(以下稱為「警報聲」)。
控制部1係由微電腦、記憶體或計時器等硬體和由微電腦執行的程式等軟體所構成,用以控制無線收發訊部2、火災感測部4或警報部5等。
電池電源部6係以乾電池等電池做為電源,將動作電源供給至各部。例如,電池電源部6之構成為連接於電池(未圖示)。電池電源部6係由連接著的電池供給電力到電性電路。電性電路例如包含控制部1、無線收發訊部2、火災感測部4、及警報部5。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就是如此的電池驅動型之火災警報器。
此外,火災警報器TR被分配有固有的識別符號,藉由該識別符號,能特定無線訊號的發訊對象之火災警報器TR和無線訊號的發訊源之火災警報器TR。
火災感測部4之構成為:根據指定的物理量(例如煙濃度)來判斷火災發生機率是否達到第1機率或第2機率以上。火災感測部4之構成為:判斷火災發生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時,將火災預備訊號S2輸出至控制部1。火災感測部4之構成為:判斷火災發生機率達到第2機率以上時, 將火災確定訊號S4輸出至控制部1。
火災感測部4係藉由檢測出伴隨火災而產生的觀測量之中的煙濃度來感測火災者。如圖3所示,該火災感測部4具有發光部40、受光部41、感測器控制部42。
發光部40係由未圖示之發光二極體和使該發光二極體發光的驅動電路等所構成,將光照射至伴隨火災而產生的煙(可能伴隨火災而產生的物質)所被導入的空間。
感測器控制部42係控制發光部40間歇地照射光並且根據受光部41的受光光量來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
感測器控制部42係根據對應受光光量的受光部41之輸出訊號位準(電壓位準)亦即前述空間內的煙濃度,來階段性地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火災發生機率)。而且,感測器控制部42係於判斷該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時,將火災預備訊號S2輸出至控制部1,判斷該機率達到比第1機率高的第2機率以上時,將火災確定訊號S4輸出至控制部1。
例如,於煙濃度(受光部41的輸出訊號位準)超過指定的臨界值時,感測器控制部42即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於煙濃度連續超過前述臨界值的期間達到指定的判定期間(例如,十數秒)以上時,感測器控制部42即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2機率以上。
或者,感測器控制部42亦可於煙濃度超過前述臨界值時,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又,於指定的期間(例如,十數秒)內煙濃度超過前述臨界值的比例或者次數,超過於該期間內煙濃度未超過前述臨界值的比例或者次數時,感測器控制部42亦可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2機率以上。
或者,感測器控制部42亦可於煙濃度超過第1臨界值時,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又,感測器控制部42亦可於煙濃度超過比第1臨界值高的第2臨界值時,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2機率以上。
又,感測器控制部42為了減少消耗電力延長電池壽命,使發光部40和受光部41以數秒(例如,10秒)週期間歇地動作,若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則縮短前述週期(例如,3秒週期)。
但是,本實施形態雖例示火災感測部4檢測出煙濃度做為伴隨火災而產生的觀測量之情形,但主旨並非限定於此之意,例如亦可檢測出熱等做為伴隨火災而產生的其他觀測量。
控制部1係於從火災感測部4輸出火災確定訊號S4時,以從警報部5鳴動警報聲來報知火災警報,進一步為了也對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報知火災警報,而從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警報訊號)S5。因而,警報訊號S5係於根據指定的物理量(例如煙濃度)判斷火災發生機率達到比第1機率高的第2機率以上時所被發送的無線訊號。
又,藉由以無線收發訊部2接收已從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的無線訊號而接受到火災警報訊息時,控制部1亦控制警報部5鳴動警報聲。
又,控制部1係利用個人電腦內設的計時器反複計算指定的間歇收訊間隔,每次完成間歇收訊間隔之計算即起動無線收發訊部2,檢查是否能接收所希望的電波(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的無線訊號)。
而且,若未補捉到該電波,控制部1立即停止無線收發訊部2並移轉至待機狀態,藉此大幅地減少平均消耗電力。
此外,電波的收訊檢查係控制部1根據與從無線收發訊部2輸出的收訊訊號強度之大小成比例的直流電壓訊號亦即收訊訊號強度顯示訊號(Receiving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訊號)而進行。但是,詳細內容由於為以往眾所周知的故而省略。
進一步,本實施形態係與文獻3記載的習知例同様,於從火災感測部4輸出火災預備訊號S2時,控制部1不是發送火災警報訊息,而是由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預告訊號)S3。亦即,預告訊號S3係根據指定的物理量(例如煙濃度)而判斷火災發生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時所被發送的無線訊號。
接受到該起動訊息的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之控制部1,不從警報部5鳴動警報聲,而是在連動待機期間W內起動無線收發訊部2,該連動待機期間W包含發送含有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時點。
而且,在起動訊息的發訊源(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於從火災感測部4輸出火災確定訊號S4時,控制部1從警報部5鳴動警報聲來報知火災警報,進一步從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
此時,如後述般其他的(不是火源)火災警報器TR係處於連動待機期間W內,因此能立即接收後來發送的無線訊號(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而且,接受到火災警報訊息的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之控制部1,係藉由從警報 部5鳴動警報聲來報知火災警報的方式,而能縮短火災連動前的時間。
而且,由於複數台火災警報器TR開始動作的(計時器開始計算間歇收訊的間隔)時點通常不一致,因此控制部1起動無線收發訊部2接收電波的時點也不一致。
相對於此,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係於接收同步訊號S1時,各火災警報器TR(TR11、TR12)的控制部1中止計時器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在從同步訊號S1的結束時點(時刻T11)經過預定的待機時間Tw之時點(時刻T12),再度開始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Tx12、Tx22;Tx13、Tx23)。
因而,接收到同步訊號S1之後,於各火災警報器TR11、TR12,計時器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Tx12、Tx22;Tx13、Tx23)之時點一致。
此外,同步訊號S1亦可設定成由專用的發訊局(未圖示)發送,亦可由任意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從專用的發訊局發送同步訊號S1之情形相較於從火災警報器TR發送同步訊號S1之情形,具有能減少消耗火災警報器TR的電池之優點。
如圖1所示,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的控制部1,係於計時器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前起動無線收發訊部2,將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預告訊號)S3發送到包含該計算完成時點(時刻T13)的發訊期間Ts內。
另一方面,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2),係於計時器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且控制部1起動無線收發訊部2時(時刻T13),立即能接收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參照圖1)。
亦即,在複數台火災警報器TR(TR11、TR12),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的時點(例如時刻T13)一致,而能在1次的發訊期間Ts接收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因此能達成減少電池消耗及縮短接收起動訊息前的延遲時間。
另一方面,接受到起動訊息的控制部1(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2)的控制部1),係於連動待機期間W內起動無線收發訊部(收訊手段)2,該連動待機期間W包含發送含有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警報訊號)S5之時點(時刻T15)。
該連動待機期間W,例如亦可從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的收訊結束時點(時刻T13)開始,亦可在比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的時點(時刻T15)僅早於指定時間之時點(時刻T14)開始。
從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的收訊結束時點(時刻T13)開始連動待機期間W之情形下,控制部1係於連動待機期間W內將無線收發訊部2設定為常態收訊狀態,或亦可藉由比間歇收訊間隔Tx充分短的週期,使無線收發訊部2間歇地起動。
此處,在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時點一致,且各個火災感測部4間歇動作的週期亦共通。
因而,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2)的控制部1,能根據接受到起動訊息的時點(時刻T13)和火災感測部4的間歇動作之週期,來推定從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時點(時刻T15)。
因而,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2)的控制部1, 不須從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的收訊結束時點(時刻T13)開始連動待機期間W,而是配合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的時點(時刻T15)開始連動待機期間W即可(參照圖1)。
但是,未從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情形下,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2)的控制部1,在過了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4之時點(時刻T15)之後,結束連動待機期間而回到通常的間歇收訊狀態。
控制部1通常進行間歇收訊處理。控制部1在間歇收訊處理時,係以藉由間歇收訊間隔Tx起動收訊部21的方式,使收訊部21間歇地動作。
控制部1接受到預告訊號S3時,結束間歇收訊處理並開始連動待機處理。控制部1於連動待機處理時,算出包含發送警報訊號S5的發訊時刻(T15)之連動待機期間W,在連動待機期間W開始前停止無線收發訊部(收訊部21及發訊部22)2,而在連動待機期間W之間使收訊部21動作。
控制部1於連動待機處理中,若無法在連動待機期間內接收到警報訊號S5,則結束連動待機處理並開始間歇收訊處理。
或者,未從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情形下,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的控制部1,亦可從考慮過再度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的時間之預定時間待機之後,超時而回到通常的間歇收訊狀態。
而且,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2)的控制部1, 於接受到火災警報訊息時,立即從警報部5鳴動警報聲,且從無線收發訊部2藉由無線訊號回答確認接收到火災警報訊息的的應答訊息(ACK)S6。
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的控制部1,若從不是火源之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TR12)接受到ACKS6,則以一定週期從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用以規定時槽的同步信標S7。
但是,考慮到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2)為複數台的情形,於經推定的時點(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時點)(時刻T15)不從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無線訊號(例如,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等)為佳。
如上述藉由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鳴動警報聲而開始火災連動時,從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以一定週期發送同步信標S7,移轉至TDMA方式之同步通訊。而且,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的控制部1,係以將火災警報訊息包含在同步信標S7的方式,以一定週期將火災警報訊息反複發送至其他的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TR12)。
而且,各火災警報器TR(TR12)的控制部1,係於接受到從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發送的火災警報訊息時,確認警報部5的狀態,假設警報部5已停止則於警報部5再度鳴動警報聲。
因而,將不是火源之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TR12)分配在藉由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發送的同步信標S7所規定之複數個時槽,以進行時間分割多元連接(TDMA)的無線通訊之方式而能迴避衝突。
進一步,從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1)對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TR12)週期性地發送含有火災警報訊息的同 步信標S7,藉此能確實地報知火災警報。其結果能迴避無線訊號的衝突並且有效地連動複數個火災警報器TR。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具備:火災感測部(火災感測手段)4,其係根據伴隨火災而變化的觀測量來階段性地判斷火災發生的機率,於判斷該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時輸出火災預備訊號S2,於判斷達到比第1機率還高的第2機率以上時輸出火災確定訊號S4;報知火災警報之警報部(警報手段)5;發送無線訊號之無線收發訊部(發訊手段)2;接收無線訊號之無線收發訊部(收訊手段)2;及計時的控制部(計時器手段)1;且係於與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之間以電波為媒介來收發無線訊號之火災警報器TR,而接收到起因於火災預備訊號S2的無線訊號S3的火災警報器TR,係事先得知接下來起因於火災確定訊號S4的無線訊號S5飛躍來之前的經過時間,藉由計時器手段計算該經過時間之經過,在該計時完成前停止藉由無線收發訊部(發訊手段)2之發訊動作和藉由無線收發訊部(收訊手段)2之收訊動作。
特別是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其計時器手段能反複計算一定之間歇收訊間隔Tx。火災警報器TR具備:控制手段(控制部)1,其係計時器手段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時使收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停止,計時器手段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時使收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起動,藉由收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接收到同步訊號S1時使計時器手段中止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在從該同步訊號S1的結束時點(時刻T11)起,經過一定之待機時間Tw的時點(時刻T12),計時器手段再度開始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及電源 供給用之電池。控制手段1係於從火災感測手段(火災感測部)4輸出火災預備訊號S2時,於配合計時器手段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時點,從發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於從火災感測手段4輸出火災確定訊號S4時,使警報手段(警報部)5報知火災警報並且從發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且藉由收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接收從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的無線訊號,且利用該無線訊號接受到火災警報訊息時使警報手段5報知火災警報,利用無線訊號接受到起動訊息時,在包含發送含有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時點(時刻T15)的連動待機期間W內,從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起動收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
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具備:用以進行火災警報之警報部(警報手段)5、用以接收無線訊號之收訊手段(收訊部)21、以及控制警報手段5及收訊手段21之控制手段(控制部)1。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若經由收訊手段21接收到的無線訊號為警報訊號S5,則經由警報手段5進行火災警報。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若經由收訊手段21接收到的無線訊號為預告訊號S3,則算出包含發送警報訊號S5的發訊時刻之連動待機期間W,在連動待機期間W開始前停止收訊手段21,而在連動待機期間W之間使收訊手段21動作。
此外,控制手段1例如根據接收到預告訊號S3的時刻T13,算出發訊時刻(T15)。其一例為:控制手段1根據接收到預告訊號S3的時刻T13和火災感測部4的間歇動作之週期,算出發訊時刻T15。
或者,控制手段1亦可根據發送預告訊號S3的時刻和發送警報訊號S5的時刻之相關關係,而從接收到預告訊號S3的時刻T13算出發訊時刻T15。例如,控制手段1亦可將接收到預告訊號S3的時刻T13起經過指定的時間之時刻當做發訊時刻T15。指定的時刻係根據發送預告訊號S3的時刻和發送警報訊號S5的時刻之相關關係來決定。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預告訊號S3係當火災發生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時,根據指定的物理量判斷後所發送的無線訊號。警報訊號S5係於火災發生機率達到比第1機率高的第2機率以上時,根據指定的物理量判斷後所發送的無線訊號。
又,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具備火災感測手段(火災感測部)4,及用以發送無線訊號之發訊手段(發訊部)22。火災感測手段4之構成為:根據指定的物理量判斷火災發生機率是否達到第1機率或第2機率以上,於判斷火災發生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時,將火災預備訊號S2輸出至控制手段1,於判斷火災發生機率達到第2機率以上時,將火災確定訊號S4輸出至控制手段1。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從火災檢測手段4接受到火災預備訊號S2時,經由發訊手段22發送預告訊號S3,從火災感測手段4接受到火災確定訊號S4時,經由警報手段5進行火災警報,且經由發訊手段22發送警報訊號S5。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若經由收訊手段21接收到的無線訊號為預告訊號S3,則算出發送警報訊號S5的發訊時刻,在包含發訊時刻之連動待機期間W開始前停止發訊手段22及收訊手段21,而在連動待機期間W之間使收訊手段21動作。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其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藉由間歇收訊間隔Tx(Tx11、Tx12、Tx13)起動收訊手段21,使收訊手段21間歇地動作,直至經由收訊手段21接收預告訊號S3為止。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從火災感測手段4接受到火災預備訊號S2時,從現在的間歇收訊間隔Tx(TX13、TX23)的結束時刻T13起,經由發訊手段22開始發送預告訊號S3。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其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若經由收訊手段21接收到的無線訊號為同步訊號S1,則將從同步訊號S1所賦予的同步時刻(例如,同步訊號S1的結束時刻)T11起經過指定的待機時間Tw之時刻T12,當做下一間歇收訊間隔Tx(TX12、Tx13)的開始時刻。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其控制部(控制手段)1於連動待機期間W內,以常態或比前述間歇收訊間隔短的間隔間歇地起動無線收發訊部(收訊手段)2為佳。
換言之,控制手段1於連動待機期間W之間,使收訊手段21繼續地動作。又,控制手段1於連動待機期間W之間,以比間歇收訊間隔Tx短的間隔起動的方式使收訊手段21間歇地動作。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其控制手段1係於接受到起動訊息時,推定從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時點(時刻T15),在比該推定之時點(時刻T15)更早的時點(時刻T14)開始連動待機期間W。
換言之,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將連動待機期間W的開始時刻設定在比發訊時刻(時刻T15)更早的時刻(時刻 T14)。例如,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將連動待機期間W的開始時刻設定在比發訊時刻(時刻T15)僅早於指定的時間之時刻(時刻T14)。指定的時間係以控制手段1於連動待機期間W之間能確實地接受到警報訊號S5之方式來決定。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其控制手段1亦可於接受到起動訊息時,推定從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時點(時刻T15),且配合該推定之時點(時刻T15)開始前述連動待機期間。
換言之,控制手段1亦可構成為:將與發訊時刻相同的時刻設定為連動待機期間W的開始時刻。
又,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其控制手段1係於接受到起動訊息時,推定從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時點(時刻T15),且在該經推定之時點(時刻T15)使發訊手段2不發送無線訊號。
換言之,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在發訊時刻(時刻T15)不經由發訊手段22發送無線訊號。
又,火災警報系統具有複數台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亦即,火災警報系統具備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具有能同時達成複數個火災警報器TR連動報知火災警報前的時間之縮短化和電池長壽命化之效果。
(實施形態2)
而且,若利用小電力無線,只要是在通常的一個住宅之區域內則無線通訊距離能充分涵蓋,因此藉由不是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接收從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發送的無線 訊號,通常是充分有可能。
然而,伴隨火災警報器TR的台數增加,在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之間要能常態無線通訊,亦有困難的時候。例如,可想到火災警報器TR附近設置有放射電磁波雜訊的電子機器,於該電子機器進行動作之時間帶,因為電磁波雜訊而妨礙火災警報器TR的無線通訊等。
因此,本實施形態係將特定之火災警報器TR(以下,稱為母機)設置於能和其他的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以下,稱為子機)無線通訊之場所。
例如,如圖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系統具備第1火災警報器(母機)TR(TR21),及複數個第2火災警報器(子機)TR(TR22)。第1火災警報器(母機)TR21設置在複數個第2火災警報器(子機)TR22(TR221、TR222)所有的的通訊範圍內。此外,子機TR222未設置在子機TR221的通訊範圍內。因此,子機TR222和子機221無法進行無線通訊。
而且,接收到從任一子機TR(TR22)發送的無線訊號(包含起動訊息或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的母機TR(TR21),係將該無線訊號向所有的子機TR(TR22)進行中繼,藉以使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能收發無線訊號。
此外,以下說明中,為了區別母機TR21和子機TR22的構成,因應必要而分別在在母機TR21的構成之符號附加接尾辭「M」,在子機TR22的構成之符號附加接尾辭「S」。
進一步,使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發送包含定期監視訊息的無線訊號,用以定期地(例如,每24小時)起動無線收發訊部2M來進行確認(定期監視)子機TR(TR22)是否正常進行動作。
在各子機TR(TR22),控制部1S以一定週期(例如,每1小時)進行監視火災感測部4S有無故障及電池電源部6S有無電池耗盡,並且將其監視結果(有無故障及有無電池耗盡)記憶於記憶體。
而且,從母機TR(TR21)接受到定期監視訊息時,子機TR(TR22)的控制部1S,將包含用以通知記憶於記憶體的監視結果之通知訊息的無線訊號回答到母機TR(TR21)。
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在發送包含通知訊息的無線訊號之後,將無線收發訊部2M切換成收訊狀態以接收從各子機TR(TR22)發送的無線訊號。
而且,從發送包含定期監視訊息的無線訊號之後,若有未於指定的時間內發送包含通知訊息的無線訊號之子機TR(TR22),則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鳴動警報部5M具備的嗡鳴聲等,報知子機TR(TR22)之異常(不能通訊)。
或者,若是於通知任一子機TR(TR22)發送來的通知訊息有故障有或者有電池耗盡之監視結果的情形下,也是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驅動警報部5M,報知子機TR(TR22)發生異常(有故障、電池耗盡等)。
但是,於母機TR(TR21)及子機TR(TR22)的控制部1已判斷發生故障或電池耗盡之情形下,立即從警報部5將用以通知發生異常的警告聲(嗡鳴聲或聲音訊息等),從警報部5的揚聲器鳴動。此外,如上述藉由母機TR(TR21)對各子機TR(TR22)進行定期監視,能經常地確認母機TR(TR21)和各子機TR(TR22)之間的通訊匯流排之正常性。
又,在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鳴動警報聲且開始火災連動時,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以一定週期將同步信標 S7發送至無線發訊部2M。
而且,同步信標的1週期(循環)被分割成複數個時槽,所有的子機TR(TR22)被分配有1個各自互相不同的時槽。
從母機TR(TR21)對子機TR(TR22)之訊息係包含於同步信標S7而發送,而包含從子機TR(TR22)對母機TR(TR21)之訊息的無線訊號,係儲存在分配於各子機TR(TR22)的時槽而發送。因此,火災連動中能確實地迴避從複數台火災警報器TR(母機TR21以及子機TR22)發送的無線訊號之衝突。
進一步,如圖4所示,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係於將已從任一子機TR(TR221)發送的起動訊息(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中繼至其他所有的子機TR(TR222)之後,從無線收發訊部2M以一定週期發送同步信標S7(S70)。
而且,火源的子機TR(TR221)的控制部1S係於從火災感測部4S輸出火災確定訊號時,將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儲存在以同步信標S70規定的複數個時槽之中被分配給自己的時槽(圖4中先頭之時槽),且從無線收發訊部2S發送。此外,子機TR(TR22)的控制部1S係於被分配給自己的時槽以外之時槽,以收訊狀態起動無線收發訊部2S。
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係於接收到從火源的子機TR(TR221)發送的火災警報訊息時,在下一個同步信標S7(S71)連同火災警報訊息從無線收發訊部2M發送。
而且,不是火源之子機TR(TR222)的控制部1S,係以接收從母機TR(TR21)發送的同步信標S71之方式,而能接受到火災警報訊息。本例中,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同步信標S71係當做警報訊號S5使用。
如以上所述之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系統,係於複數台火災警報器TR中的特定之火災警報器(母機)TR21的控制手段(控制部)1M接受到起動訊息(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時,從發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M以一定週期發送同步信標的無線訊號S7。除了特定之火災警報器TR21,火災警報器(子機)TR22的控制手段(控制部)1S係於藉由收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S接收無線訊號而接受到同步信標S7時,將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儲存在以同步信標S7規定的複數個時槽之中被分配給自己的時槽,並從發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S發送,且在被分配給自己的時槽以外之時槽,起動收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S。
換言之,複數個火災警報器TR包含第1火災警報器(母機)TR21,及複數個第2火災警報器(子機)TR22。第1火災警報器TR21的控制手段(控制部)1M之構成為:經由收訊手段(收訊部)21M接受到預告訊號S3時,經由發訊手段(發訊部)22M一定週期發送同步信標S7。同步信標S7係定義各個分配在複數個第2火災警報器TR22的複數個時槽之無線訊號。第2火災警報器TR22的控制手段(控制部)1S之構成為:經由收訊手段(收訊部)21S接受到同步信標S7時,在與被分配的時槽對應的期間內經由發訊手段(發訊部)22S發送警報訊號S5,並且在與未被分配的時槽對應的期間之間,使收訊手段21S動作。
而且,在連動待機期間W內,所有的火災警報器TR(母機及子機)係以TDMA方式收發無線訊號,因此能縮短複數個火災警報器TR連動報知火災警報之前的時間。
(實施形態3)
而且,與實施形態2同様地,於母機TR(TR21)中繼從子機TR(TR22)發送的無線訊號時,從火源的子機TR(TR221)發送的起動訊息(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被中繼至母機TR(TR21),抵達不是火源之子機TR(TR222)前可能產生接近間歇收訊間隔Tx一倍之延遲時間。
因此,本實施形態準備2種從同步訊號S1的結束時點(時刻T31)起,直至再度開始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為止的待機時間Tw(Tw1、Tw2),讓母機TR(TR21)和子機TR(TR22)選擇彼此不同的待機時間Tw1、Tw2。
亦即,如圖5所示,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係於從同步訊號S1的結束時點(時刻T)起經過待機時間Tw1之時點(時刻T33),再度開始藉由計時器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Tx12)。
另一方面,子機TR(TR22)的控制部1S,係於從同步訊號S1的結束時點(時刻T31)起經過待機時間Tw2(<Tw1)之時點(時刻T32),再度開始藉由計時器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Tx22)(參照圖5)。
因而,接收到同步訊號S1之後,在選擇了同一待機時間Tw2的子機TR(TR22)彼此之間開始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Tx22、Tx23、...)之時點為一致。
另一方面,在母機TR(TR21)和子機TR(TR22)之間,開始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時點僅偏離待機時間Tw的差分(=Tw1-Tw2)。
但是,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係於經過子機TR(TR22)所選擇的待機時間Tw2之時點後,開始由其他的計時器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Tx22)。
同様地,子機TR(TR22)的控制部1S亦於經過母機TR(TR21)所選擇的待機時間Tw1之時點後,開始由其他的計時器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Tx12)。
亦即,母機TR及子機TR的控制部1掌握著子機TR及母機TR的各個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時點。
例如,在任一子機TR(TR22),從火災感測部4S接受到火災預備訊號S2的控制部1S,係於2個計時器完成計算各個間歇收訊間隔Tx前起動無線收發訊部2S。
而且,火源的子機TR(TR22)的控制部1S,係於包含2種間歇收訊間隔Tx(Tx13、Tx23)的計算完成時點(時刻T37、T36)之發訊期間內,分別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
例如,在時刻T34~T35之間,從火災感測部4S接受到火災預備訊號S2的控制部1S,係於包含母機TR21的間歇收訊間隔Tx12的計算完成時點(時刻T35)之發訊期間內,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然後在包含子機TR22的間歇收訊間隔Tx23的計算完成時點(時刻T36)之發訊期間內,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
例如,在時刻T35~T36之間,從火災感測部4S接受到火災預備訊號S2的控制部1S,係於包含子機TR22的間歇收訊間隔Tx23的計算完成時點(時刻T36)之發訊期間內,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然後在包含母機TR21的間歇收訊間隔Tx13的計算完成時點(時刻T37)之發訊期間內,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
藉此,在母機TR(TR21)以及不是火源的子機TR(TR22)之任一者,皆能於間歇收訊間隔Tx(Tx13、Tx23)的計算剛 完成後,立即接收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
進一步,接收到起動訊息(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的母機TR(TR21)的控制部1M,係於包含子機TR(TR22)的間歇收訊間隔Tx的計算完成時點之發訊期間內,從無線收發訊部2M發送(中繼)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
因而,在未能接收到從火源的子機TR(TR221)發送的無線訊號之子機TR(TR222),亦能接收到由母機TR(TR21)中繼之無線訊號。
此外,由於接受到起動訊息後的母機TR(TR21)及子機TR(TR22)的動作,與實施形態1或實施形態2共通而省略詳細說明。
在以上所述的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待機時間Tw係從彼此不同的複數個待機時間(Tw1、Tw2)之候補中,擇一地選擇者。控制手段(控制部)1從發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起動訊息的無線訊號S3時,係分別配合以下時點而從發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將已選擇之待機時間Tw的經過時點當做開始時點之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時點;以及將被選擇之待機時間Tw以外的各待機時間Tw的經過時點當做開始時點之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時點。
換言之,控制手段(控制部)1之構成為:經由收訊手段(收訊部)至接收到預告訊號S3為止,以第1間歇收訊間隔Tx起動收訊手段21的方式使收訊手段21間歇地動作。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選擇彼此不同的複數個待機時間Tw之中的1個當做第1待機時間Tw1(Tw2)。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若經由收訊手段21接收到的無線訊號為同步訊號S1, 則將從同步訊號S1所賦予的同步時刻T31經過第1待機時間Tw1(Tw2)之時刻T33(T32)當做下一個第1間歇收訊間隔Tx12(Tx22)的開始時刻,將從同步時刻T31經過剩下的待機時間Tw之中的第2待機時間Tw2(Tw1)之時刻T32(T33)當做下一個第2間歇收訊間隔Tx22(Tx12)的開始時刻。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從火災感測手段4接受到火災預備訊號S2時,分別從現在的第1間歇收訊間隔Tx12、Tx13、...(Tx22、Tx23、...)的結束時刻T35、T37、...(T34、T36、...)和現在的第2間歇收訊間隔Tx22、Tx23、...(Tx12、Tx13、...)的結束時刻T34、T36、...(T35、T37、...),經由發訊手段22開始發送預告訊號S3。
如上述本實施形態中,在母機TR(TR21)和子機TR(TR22)之間,開始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時點僅偏離待機時間Tw1、Tw2之差分,因此從火源的子機TR(TR221)發送的起動訊息被中繼至母機TR(TR21),而能縮短抵達不是火源的子機TR(TR222)前之延遲時間。
(實施形態4)
而且,在實施形態2、3中,1台母機TR(TR21)係將無線訊號中繼至複數台子機TR(TR22),但亦有僅用1台母機TR(TR21)難以將無線訊號中繼至複數台子機TR(TR22)之情形。
因此,本實施形態係於複數台之火災警報器TR的控制部1搭載中繼功能,對應指撥開關(DIP Switch)等之設定而能選擇中繼功能之有效、無效。
因而,中繼功能被設定為有效的火災警報器TR的控制部1,係接收從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的無線訊號,及 從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該無線訊號而中繼無線訊號。
但是,若除去可選擇中繼功能之有效、無效此點,則本實施形態之火災警報器TR與實施形態1具有共通的構造。因而,中繼源之火災警報器TR的控制部1,係配合中繼對象之火災警報器TR的無線收發訊部2起動之時點(完成計算間歇收訊間隔Tx之時點),從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起動訊息或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
其中,在中繼源之火災警報器TR,無線收發訊部2從收訊狀態切換成發訊狀態前需要若干時間。因此,在連動待機期間W內,從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接受到火災警報訊息(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後,中繼源之火災警報器TR的無線收發訊部2從收訊狀態切換成發訊狀態之前,會有中繼對象之火災警報器TR的間歇收訊結束之虞慮。
因此,本實施形態中,火源之火災警報器TR的控制部1,係比中繼源之火災警報器TR中繼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S5之指定時點(中繼對象之火災警報器TR的間歇收訊之時點)更早,從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無線訊號。
在以上所述之火災警報系統,複數台火災警報器TR係於接收到從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發送的無線訊號時,對應必要將該無線訊號中繼至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以外之火災警報器TR者。用以中繼包含起動訊息及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的中繼源之火災警報器TR的控制手段(控制部)1,係配合中繼對象之火災警報器TR的收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起動之時點,從發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起動訊息的發訊源亦即火源 之火災警報器TR的控制手段1,係於比中繼源之火災警報器TR中繼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之指定時點更早,從發訊手段(無線收發訊部)2發送包含火災警報訊息的無線訊號。
換言之,控制手段(控制部)1之構成為:經由收訊手段(收訊部)21接收到警報訊號S5時,在其他的火災警報器TR的收訊手段21進行動作之收訊期間,經由發訊手段(發訊部)22發送接收到的警報訊號S5。控制手段1之構成為:從火災感測手段4接受到火災確定訊號S4時,在前述收訊期間開始前,經由發訊手段22發送警報訊號S5。
藉此,可迴避中繼源之火災警報器TR的無線收發訊部2從收訊狀態切換成發訊狀態前,中繼對象之火災警報器TR的間歇收訊結束之事態,而達成複數個火災警報器連動報知火災警報前的時間之縮短化。
1、1M、1S‧‧‧控制部(控制手段、計時器手段)
2、2M、2S‧‧‧無線收發訊部(收訊手段、發訊手段)
3‧‧‧天線
4、4S‧‧‧火災感測部(火災感測手段)
5、5M‧‧‧警報部(警報手段)
6、6S‧‧‧電池電源部
21、21M、21S‧‧‧收訊手段(收訊部)
22、22M、22S‧‧‧發訊手段(發訊部)
40‧‧‧發光部
41‧‧‧受光部
42‧‧‧感測器控制部
S1‧‧‧同步訊號
S2‧‧‧火災預備訊號
S3‧‧‧無線訊號(預告訊號)
S4‧‧‧火災確定訊號
S5‧‧‧無線訊號(警報訊號)
S6‧‧‧應答訊息(ACK)
S7、S70、S71‧‧‧同步信標
T、T11~T15、T31~T37‧‧‧時點、時刻
TDMA‧‧‧時間分割多元連接
TR、TR11、TR12‧‧‧火災警報器
TR、TR21‧‧‧第1火災警報器(母機)
TR、TR22、TR221、TR222‧‧‧第2火災警報器(子機)
Ts‧‧‧發訊期間
Tw、Tw1、Tw2‧‧‧待機時間
Tx、Tx11、Tx12、 Tx22、Tx13、Tx23‧‧‧間歇收訊間隔
W‧‧‧連動待機期間
圖1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1的火災警報系統的動作之時間表。
圖2係實施形態1的火災警報系統所用的火災警報器之方塊圖。
圖3係上述火災警報器的火災感測部之方塊圖。
圖4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2的火災警報系統的動作之時間表。
圖5係用以說明實施形態3的火災警報系統的動作之時間表。
S1‧‧‧同步訊號
S2‧‧‧火災預備訊號
S3‧‧‧無線訊號(預告訊號)
S4‧‧‧火災確定訊號
S5‧‧‧無線訊號(警報訊號)
S6‧‧‧應答訊息(ACK)
S7‧‧‧同步信標
T11~T15‧‧‧時點、時刻
TR11、TR12‧‧‧火災警報器
Ts‧‧‧發訊期間
Tx、Tx11、Tx22、 Tx23‧‧‧間歇收訊間隔
Tw‧‧‧待機時間
W‧‧‧連動待機期間

Claims (14)

  1. 一種火災警報器,其特徵在於:具備:用以進行火災警報之警報手段,用以接收無線訊號之收訊手段,及控制前述警報手段及前述收訊手段之控制手段,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警報訊號,則經由前述警報手段進行火災警報,前述控制手段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預告訊號,則算出包含發送前述警報訊號的發訊時刻之連動待機期間,在前述連動待機期間開始前停止前述收訊手段,而在前述連動待機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動作。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預告訊號係當火災發生機率達到第1機率以上時,根據指定的物理量判斷後所發送的無線訊號,前述警報訊號係當前述火災發生機率達到比前述第1機率高的第2機率以上時,根據前述指定的物理量判斷後所發送的無線訊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具備火災感測手段及用以發送無線訊號之發訊手段,前述火災感測手段之構成為:根據前述指定的物理量來判斷前述火災發生機率是否達到前述第1機率或前述第2機率以上,判斷前述火災發生機率達到前述第1機率以上時,將火 災預備訊號輸出至前述控制手段,判斷前述火災發生機率達到前述第2機率以上時,將火災確定訊號輸出至前述控制手段,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自前述火災檢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預備訊號時,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預告訊號,自前述火災感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確定訊號時,經由前述警報手段進行火災警報,且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警報訊號,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前述預告訊號,則算出發送前述警報訊號的發訊時刻,在包含前述發訊時刻的連動待機期間開始前停止前述發訊手段及前述收訊手段,前述連動待機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動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藉由以間歇收訊間隔起動前述收訊手段,使前述收訊手段間歇地動作,直至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前述預告訊號為止,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自前述火災感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預備訊號時,從現在的間歇收訊間隔的結束時刻,開始發送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的前述預告訊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同步訊號,則將自前述同步訊號所賦予的同步時刻起經過指定的待機時間之時刻,當做下一個間歇收訊間隔的開始時刻。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控制手段於前述連動待機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繼續地動作。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控制手段於前述連動待機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藉由以比前述間歇收訊間隔還短的間隔起動之方式間歇地動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將前述連動待機期間的開始時刻設定於比前述發訊時刻還早的時刻。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將與前述發訊時刻相同的時刻設定為前述連動待機期間的開始時刻。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在前述發訊時刻不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無線訊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火災警報器,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藉由以第1間歇收訊間隔起動前述收訊手段,使前述收訊手段間歇地動作,直至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前述預告訊號,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選擇彼此不同的複數個待機時間之中的1個做為第1待機時間,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若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到的前述無線訊號為同步訊號,則將自前述同步訊號所賦予的同步時刻起經過前述第1待機時間之時刻,當做下一個第1間歇收訊間隔的開始時刻,將自前述同步時刻起經過前述剩下的待機時間之中的第2待機時間之時刻,當做下一個第2間歇收訊間隔的開始時刻, 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自前述火災感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預備訊號時,從各個現在的第1間歇收訊間隔的結束時刻和現在的第2間歇收訊間隔的結束時刻,開始發送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的前述預告訊號。
  12. 一種火災警報系統,其特徵為具備複數個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至11項中任一項之火災警報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火災警報系統,其中前述複數個火災警報器包含第1火災警報器及複數個第2火災警報器,前述第1火災警報器的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受到前述預告訊號時,經由前述發訊手段以一定週期發送同步信標,前述同步信標係定義各個分配在前述複數個第2火災警報器的複數個時槽之無線訊號,前述第2火災警報器的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當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受到前述同步信標時,在與被分配的時槽對應的期間內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警報訊號,並且在與未被分配的時槽對應的期間之間,使前述收訊手段動作。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火災警報系統,其中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當經由前述收訊手段接收前述警報訊號時,在其他的火災警報器的前述收訊手段進行動作的收訊期間,經由前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接收到的警報訊號,前述控制手段之構成為:自前述火災感測手段接受到前述火災確定訊號時,在比前述收訊期間更早之前,經由前 述發訊手段發送前述警報訊號。
TW101123462A 2011-06-29 2012-06-29 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 TWI4634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4479A JP6004306B2 (ja) 2011-06-29 2011-06-29 火災警報器及び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5974A TW201305974A (zh) 2013-02-01
TWI463442B true TWI463442B (zh) 2014-12-01

Family

ID=47424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3462A TWI463442B (zh) 2011-06-29 2012-06-29 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728561B1 (zh)
JP (1) JP6004306B2 (zh)
DK (1) DK2728561T3 (zh)
ES (1) ES2685916T3 (zh)
TW (1) TWI463442B (zh)
WO (1) WO201300231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6058A (ja) * 2008-04-28 2009-11-12 Hochiki Corp 警報器
JP2009288896A (ja) * 2008-05-27 2009-12-1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JP2010147868A (ja) * 2008-12-19 2010-07-01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TW201032184A (en) * 2008-12-05 2010-09-01 Nohmi Bosai Ltd Alarm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20492A (ja) 1995-10-25 1997-05-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検知器
DE10138229B4 (de) * 2001-08-03 2009-10-01 Siemens Gebäudesicherheit GmbH & Co. oHG Verfahren zur Funkübertragung in einem Gefahrenmeldesystem
JP2008004033A (ja) 2006-06-26 2008-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ワイヤレス住宅用火災警報器、ワイヤレス住宅用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WO2010071194A1 (ja) * 2008-12-19 2010-06-2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6058A (ja) * 2008-04-28 2009-11-12 Hochiki Corp 警報器
JP2009288896A (ja) * 2008-05-27 2009-12-1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TW201032184A (en) * 2008-12-05 2010-09-01 Nohmi Bosai Ltd Alarm device
JP2010147868A (ja) * 2008-12-19 2010-07-01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28561B1 (en) 2018-06-13
JP2013012048A (ja) 2013-01-17
ES2685916T3 (es) 2018-10-15
DK2728561T3 (en) 2018-09-24
JP6004306B2 (ja) 2016-10-05
EP2728561A1 (en) 2014-05-07
WO2013002310A1 (ja) 2013-01-03
EP2728561A4 (en) 2014-12-24
TW201305974A (zh) 2013-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13737B2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JP2009171067A (ja)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
JP5044470B2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JP2009230406A (ja)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
JP546266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466792B2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EP2897422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463442B (zh) 火災警報器及火災警報系統
JP2009265763A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JP5342305B2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JP550261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50797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54197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391321B2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JP5942147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091956B2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JP597954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60076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49202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369060B2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JP6273544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3175154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94585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0033597A (ja) 火災警報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