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9633B -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 - Google Patents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9633B
TWI449633B TW095140362A TW95140362A TWI449633B TW I449633 B TWI449633 B TW I449633B TW 095140362 A TW095140362 A TW 095140362A TW 95140362 A TW95140362 A TW 95140362A TW I449633 B TWI449633 B TW I4496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motor
energy storage
power distribu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40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1192A (en
Inventor
Tai Her Yang
Original Assignee
Tai Her Y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 Her Yang filed Critical Tai Her Yang
Priority to TW095140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496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0821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11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9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9633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
本發明為關於一種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係用以全輪驅動(All Wheel Driving)載具之前端及後端負載之驅動動能,即時作動力分配之技術創新,以期在惡劣路況及氣候下,提昇行車性能及安全性者。
傳統全驅車(All Wheel Driving),簡稱AWD,通常指前二輪及後二輪四輪驅動車,當然亦指前二輪後一輪或前一輪後二輪、或再增加後輪之六驅、八驅車…等,目前約分為兩種系統:
(1)全時驅動式(Full Time Driving),即引擎動力全時間驅動前後輪組,而在原動側與後輪組與動力源之間加設可差動阻尼器,如VW之SYNCRO,此方式優點為前後輪皆有驅動力、驅動性能良好,缺點為損失較大且油耗較高。
(2)即時驅動式(Real Time Driving),為在後輪與動力源之間設置可控之機械式或電磁式或流力式離合器,藉由人工或自動檢測之操控,在驅動狀況需要時,藉離合器閉合以驅動後輪者,而在一般路況則以前輪驅動以節省燃料者,此方式之缺失在不論以人工操控或自動操控,當路況需要時,後輪產生動能之時間皆會有些微延遲,不能即時響應。
(3)前後輪間設置中間差動輪組,此方式之缺失在於其中一差動輸出端打滑時,另一差動輸出端即失去動力,例如前輪打滑,則後輪亦會失去動力。
前述三種方式之共同缺失為其中一輪組打滑時,另一輪組即失去動力,若加設抗滑阻尼,則更形成動力損失,機件溫昇加快且動力性能大幅下降,其性能之缺失如下:1、顛簸路況後輪無法與前輪作主動之異步驅動,例如某些狀況下後輪需快於前輪;2、爬坡或重載啟動時,無法操控後輪產生較前輪大之動力;3、無法作前後輪動力之隨機分配。
本案所揭示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為用以驅動全輪驅動之載具,主要由內燃引擎(或其他迴轉動力源)之迴轉動能輸出端,經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以傳輸動力驅動前端負載,以及將動力傳輸至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之輸入端,再經由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之輸出端驅動後端負載,該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中設有具發電機及馬達功能之電機組、以及傳動用三端軸差動輪組、以及儲放電裝置、及電控裝置所組成;上述三端軸差動輪組之結構含有兩差動軸及一組輸入軸,其輸入軸直接或經傳動裝置耦合於電機裝置之轉部,而兩差動軸其中之一差動軸供聯結於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之迴轉動能輸出 端,另一差動軸供驅動後端負載,或供驅動其他負載者。
電機裝置轉子之轉軸與靜部機殼間可依需要選擇性設有制動器,制動器並接受操控裝置之控制,以操控電機裝置之轉子之轉軸與靜部機殼間呈閉合制動或釋放狀態者;電機裝置於輸入電能時供作馬達功能運轉,於被迴轉動能所驅動時作發電機功能運轉,其發電電能可供對儲放電裝置充電或對其他電能驅動負載供電,電機置藉發電輸出時之電流形成反轉矩,而在所耦合之三端軸差動輪組形成差動阻尼功能,或供作為制動剎車時之再生發電制動功能運轉者。
電機裝置可依需要接受中央控制器及驅動電路裝置之操控,以選擇性作為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驅動運轉,或作為作發電機功能運轉以作再生發電制動,於引擎作為驅動主動力,而前後端負載間因路況變化而具轉速差時,或於上下坡路或急速加速須作前後端負載之動力分配之調整時,可藉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之電機裝置作發電機功能運作以對儲放電裝置充電,而操控其充電電能以操控電機裝置之反轉矩,進而被動調控與前端與後端負載間之動力分配者。
於前後端負載間因路況變化而具轉速差時,或於上下坡路或急速加速須作前後端負載之動力分配調整時,電機裝置亦可接受中央控制器及驅動電路裝置之操控,以藉儲放電裝置之電能驅動電機裝置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 轉,以單獨作迴轉輸出驅動負載或與引擎同時迴轉驅動前後端負載者;或藉馬達作正轉或反轉之運轉,以主動調節前端及後端之動力分配者。
此項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並接受操控裝置之控制而具有以下全部或部份能,含:(1)藉儲放電裝置之電能,驅動配置於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之電機裝置作為馬達功能運轉,與引擎共同迴轉驅動負載,或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以調控前端及後端負載之動力分配者;或(2)藉差動混合動力裝置兩差動軸間之轉速差,以驅動所配置之電機裝置產生發電機功能對儲放電裝置充電,以及可進一步藉操控充電電流之大小操控差動耦合扭矩之大小,以調控轉速差耦合功能,調控前端與後端負載間之動力分配,或(3)藉儲放電裝置之電能驅動配置於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之電機裝置,以單獨作馬達功能之迴轉輸出驅動負載;或(4)於下坡或剎車或減速制動時,由配置於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之電機裝置作發電機功能運轉,對儲放電裝置充電或供電至其他電能驅動負載,以作再生發電制動;(5)系統作前輪驅動者;(6)系統作後輪驅動者。
茲依附圖實施例將本發明之組成特徵及其他作用、目的詳細說明如下:第一圖所示為此項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之實施例方塊示意圖,第二圖所示為第一圖之部分結構例示意 圖;其主要構成含:--迴轉動力單元100:為由內燃引擎或其他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其迴轉輸出軸101經離合器102、或具變速裝置功能之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以驅動前端負載107,及驅動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差動軸105者;--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包括具有手排、或自排、或手控自排變速裝置及其他離合器等習用人機操作介面裝置所構成,供切換變速驅動前端負載107,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之輸入端為供輸入迴轉動力單元100之迴轉動能,其輸出端之一供驅動前端傳動裝置106,進而驅動前端負載107者;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之另一輸出端,供聯結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差動軸105以傳輸迴轉動能,而由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另一差動軸110供聯結後端負載114者;--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為由電機裝置108、結合傳動用三端軸差動輪組109所組成,其結構含兩差動軸105、110及一組輸入軸111呈三端軸之差動輪組109之結構,輸入軸111直接或經傳動裝置耦合於電機裝置108,而兩差動軸105、110,其中一差動軸105供直接或經離合器1116聯結來自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之迴轉動能輸出端,另一差動軸110供耦合於後端負載114,或供驅動其他負載;上述三端軸差動輪組109亦可由遊星式輪組取代之,而齒輪組亦可由摩擦作用傳動裝置或其他傳動裝置所 取代者;--差動軸105:為經由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作輸出,其輸出轉速與迴轉動力單元100之輸出軸101可為具有等速比或不等速比轉速比例者;--前端傳動裝置106:為由習用傳動機構所構成,供輸入來自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之迴轉動能,進而驅動前端負載107,其結構中可選擇性設置差動輪組1017,而由其兩可差動輸出端驅動前端負載107,或選擇性設置傳動輪組供驅動單獨負載,此外亦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可操控離合器1016,供傳輸或切斷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對前端負載107之迴轉動能者;此項裝置可依負載性質而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離合器101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或離心力等所驅動之離合裝置,或為單向傳動裝置所構成者;此項離合器1016為供設置於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迴轉動能輸出端與差動輪組1017之間,供接受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作結合或脫離之運作,以操控前端負載107與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間迴轉動能之聯結或切離者;此項離合器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離合器111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或離心力等所驅動之離合裝置,或為單向傳動裝置所構成者;此項離合器1116為供聯結於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迴轉動能輸出端與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差動軸105 之間,供接受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作結合或脫離之運作,以操控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與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間迴轉動能之聯結或切離者;此項離合器可依需要選擇性設置或不設置者;--制動器11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供設置於電機裝置108之轉子與靜止機體之間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制動器12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所操控之制動裝置,供設置於差動軸105與靜止機體之間者;此項裝置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電機裝置108:可由交流或直流、無刷或有刷式電機結構所構成,以接受驅動電路裝置115作驅動操控者,轉子之轉軸與靜部機殼間設有制動器116,制動器116接受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以操控電機裝置108之轉子與靜部機殼呈閉合制動或釋放者;制動器116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者;電機裝置108於輸入電能時供作馬達功能運轉,而於被迴轉動能所驅動時作發電機功能運轉,其發電電能可供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或對其他負載供電,電機裝置藉發電輸出之電流形成反轉矩,而在所耦合之三端軸差動輪組形成差動阻尼功能,或供作為制動剎車時之再生發電制動功能,於引擎作為驅動主動力而前後端負載間因路況變化而具轉速差時,可藉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電機裝置108 作發電機功能運轉以對儲放電裝置充電,而藉操控其充電電能以操控電機裝置108之反轉矩,進而被動調控前端與後端負載間之動力分配者;於前後端負載間因路況變化而具轉速差時,或於上下坡路或急速加速須作前後端負載之動力分配調整時,電機裝置108亦可接受中央控制器118及驅動電路裝置115之操控,以藉儲放電裝置117之電能驅動電機裝置108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以單獨作迴轉輸出驅動負載或與引擎同時迴轉驅動前端負載107及後端負載114者;或藉馬達作正轉或反轉之運轉,以主動調節前端及後端之動力分配者;--驅動電路裝置115: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元件所構成,為設置於電機裝置108與儲放電裝置117之間,供接受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以操控電機裝置108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或操控電機裝置108作為發電機功能運轉,以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或操控對其他負載輸出電能,並藉控制發電輸出之電能在電機裝置108形成反轉矩,以操控前後端負載間之動力分配者;--中央控制器118:為由電機或固態電子元件所構成,供輸出操控指令輸往驅動電路裝置115者;--儲放電裝置117:為由可充放電之二次電池、或電容、或超電容所構成者;--前端負載107:含由一個或一個以上之輪組、或履帶 或其他負載所構成,由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所直接驅動,或由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經選擇性設置之前端傳動裝置106所驅動者;--後端負載114:含由一個或一個以上被直接或經傳動裝置,或經差動輪組113所驅動之輪組、或履帶或其他負載所構成者。
此項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之電機裝置108,其對前端負載107及後端負載114間之差動調節或動力分配之方式,包括由儲放電裝置117之電能驅動電機裝置108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以主動調節前端與後端同負載之轉速差或動力分配者;或迴轉動能經由三端軸差動輪組109驅動電機裝置108作發電機功能之運轉,其發電電能供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或對其他電能驅動之負載供電,其發電輸出之電能在電機裝置108形成反轉矩,而在所耦合之三端軸差動輪組109形成差動阻尼功能,以被動調節前端負載107與後端負載114間之轉差者。
此項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應用於全輪驅動(All Wheel Driving)載具時,可藉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及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而具有以下全部或部份功能含:(1)藉儲放電裝置117之電能,驅動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電機裝置108作為馬達功能運轉,與迴轉動力單元100共同迴轉驅動負載,或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以調控前端負載及後端負載之動力分配者;或 (2)於迴轉動力單元100為主動力驅動時,制動器116及126呈脫離,離合器1116亦呈脫離,藉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兩差動軸105、110間之轉速差,驅動電機裝置108產生發電機功能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並藉操控充電電流之大小進而操控差動耦合扭矩之大小,以調控前端負載與後端負載間之動力分配,或(3)操控制動器126呈閉合制動,制動器116呈釋放,由儲放電裝置117之電能經驅動電路裝置115之操控,驅動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電機裝置108,以單獨作迴轉輸出驅動後端負載114;或(4)操控制動器126呈閉合制動,制動器116呈釋放,而於下坡或剎車或減速制動時,由配置於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電機裝置108作發電機功能運轉,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或供電至其他電能驅動負載,以作再生發電制動;(5)操控離合器1116呈脫離,離合器1016呈結合,而由迴轉動力單元100之迴轉動能作前輪驅動者;(6)操控離合器1016呈脫離,離合器1116呈結合,制動器126呈釋放,制動器116呈閉合制動狀態,而由迴轉動力單元100之迴轉動能作後輪驅動者。
前述前端負載107與後端負載114在驅動載具之應用中,前端負載107可為前輪或後輪,後端負載114亦可為與前者定義相配合之前輪或後輪結構者。
此項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在實際應用中,可供同時驅動前輪組及後輪組,亦可供驅動前輪組或供驅 動後輪組者,其中:--前輪組包括一輪或一輪以上之圓形輪,或特定幾何形狀之迴轉輪;--後輪組包括一輪或一輪以上之圓形輪,或特定幾何形狀之迴轉輪;前述輪組包括履帶結構者。
此項系統中,離合器102、1016、1116及制動器116、126為可依需要選擇設置或不設置,系統之運作功能亦作相對之增減者;其增減功能之推定為熟悉全輪驅動之技術人員可輕易瞭解,此處不再贅述。
綜合上述,此項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可應用於車輛、船舶、或作為其他固定式複合驅動動力之全輪驅動載具,在實際應用中,吾人可視需要選擇其輸出功能周邊配件,以彈性選擇所需系統者。
100‧‧‧迴轉動力單元
101‧‧‧迴轉輸出軸
102、1016、1116‧‧‧離合器
103‧‧‧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
104‧‧‧差動混合動力裝置
105、110‧‧‧差動軸
106‧‧‧前端傳動裝置
107‧‧‧前端負載
108‧‧‧電機裝置
109‧‧‧三端軸之差動輪組
111‧‧‧輸入軸
113、1017‧‧‧差動輪組
114‧‧‧後端負載
115‧‧‧驅動電路裝置
116、126‧‧‧制動器
117‧‧‧儲放電裝置
118‧‧‧中央控制器
第一圖為此項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之實施例方塊示意圖。
第二圖為第一圖之部分結構例示意圖。
100‧‧‧迴轉動力單元
101‧‧‧迴轉輸出軸
102、1016、1116‧‧‧離合器
103‧‧‧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
104‧‧‧差動混合動力裝置
105、110‧‧‧差動軸
106‧‧‧前端傳動裝置
107‧‧‧前端負載
113、1017‧‧‧差動輪組
114‧‧‧後端負載
115‧‧‧驅動電路裝置
116、126‧‧‧制動器
117‧‧‧儲放電裝置
118‧‧‧中央控制器

Claims (26)

  1. 一種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為由內燃引擎(或其他迴轉動力源)迴轉動能輸出端,經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驅動前端負載,及驅動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之輸入端,再輸出驅動後端負載,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裝置中設有具發電機及馬達功能之電機組,藉操控電機組作馬達或發電機功能運轉,以調控前端及後端負載之動力分配者;其主要構成含:--迴轉動力單元100:為由內燃引擎或其他迴轉動力源所構成,其迴轉輸出軸101經離合器102、或具變速裝置功能之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以驅動前端負載107,及驅動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差動軸105者;--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包括具有手排、或自排、或手控自排變速裝置及其他離合器等習用人機操作介面裝置所構成,供切換變速驅動前端負載107,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之輸入端為供輸入迴轉動力單元100之迴轉動能,其輸出端之一供驅動前端傳動裝置106,進而驅動前端負載107者;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之另一輸出端,供聯結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差動軸105以傳輸迴轉動能,而由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另一差動軸110供聯結後端負載114者;--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為由電機裝置108、結合傳動用三端軸差動輪組109所組成,其結構含兩差動軸105、 110及一組輸入軸111呈三端軸之差動輪組109之結構,輸入軸111直接或經傳動裝置耦合於電機裝置108,而兩差動軸105、110,其中一差動軸105供直接或經離合器1116聯結來自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之迴轉動能輸出端,另一差動軸110供耦合於後端負載114,或供驅動其他負載;上述三端軸差動輪組109亦可由遊星式輪組取代之,而齒輪組亦可由摩擦作用傳動裝置或其他傳動裝置所取代者;--差動軸105:為經由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作輸出,其輸出轉速與迴轉動力單元100之輸出軸101可為具有等速比或不等速比轉速比例者;--電機裝置108:可由交流或直流、無刷或有刷式電機結構所構成,以接受驅動電路裝置115作驅動操控者;電機裝置108於輸入電能時供作馬達功能運轉,而於被迴轉動能所驅動時作發電機功能運轉,其發電電能可供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或對其他負載供電,電機裝置藉發電輸出之電流形成反轉矩,而在所耦合之三端軸差動輪組形成差動阻尼功能,或供作為制動剎車時之再生發電制動功能,於引擎作為驅動主動力而前後端負載間因路況變化而具轉速差時,可藉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電機裝置108作發電機功能運轉以對儲放電裝置充電,而藉操控其充電電能以操控電機裝置108之反轉矩,進而被動調控前端與後端負載間之動力分配者; 於前後端負載間因路況變化而具轉速差時,或於上下坡路或急速加速須作前後端負載之動力分配調整時,電機裝置108亦可接受中央控制器118及驅動電路裝置115之操控,以藉儲放電裝置117之電能驅動電機裝置108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以單獨作迴轉輸出驅動負載或與引擎同時迴轉驅動前端負載107及後端負載114者;或藉馬達作正轉或反轉之運轉,以主動調節前端及後端之動力分配者;--驅動電路裝置115:為由機電或固態電子元件所構成,為設置於電機裝置108與儲放電裝置117之間,供接受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以操控電機裝置108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或操控電機裝置108作為發電機功能運轉,以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或操控對其他負載輸出電能,並藉控制發電輸出之電能在電機裝置108形成反轉矩,以操控前後端負載間之動力分配者;--中央控制器118:為由電機或固態電子元件所構成,供輸出操控指令輸往驅動電路裝置115者;--儲放電裝置117:為由可充放電之二次電池、或電容、或超電容所構成者;--前端負載107:含由一個或一個以上之輪組、或履帶或其他負載所構成,由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所直接驅動,或由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經選擇性設置之前端傳動裝置106所驅動者; --後端負載114:含由一個或一個以上被直接或經傳動裝置,或經差動輪組113所驅動之輪組、或履帶或其他負載所構成者。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中,所述的前端傳動裝置106為由習用傳動機構所構成,供輸入來自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之迴轉動能,進而驅動前端負載107。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結構中並設置差動輪組1017,而由其兩可差動輸出端驅動前端負載107。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結構中並設置傳動輪組供驅動單獨負載。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結構中並設置可操控離合器1016,供傳輸或切斷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對前端負載107之迴轉動能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中,所述的離合器101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或離心力等所驅動之離合裝置,或為單向傳動裝置所構成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係於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迴轉動能輸出端與差動輪組1017之間設置離合器1016,供接受中央控 制器118之操控作結合或脫離之運作,以操控前端負載107與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間迴轉動能之聯結或切離者。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該離合器101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或離心力所驅動。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該離合器1016為由單向傳動裝置所構成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係於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迴轉動能輸出端與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差動軸105之間聯結設置離合器1116,供接受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作結合或脫離之運作,以操控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與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間迴轉動能之聯結或切離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該離合器111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或離心力所驅動。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該離合器1116為由單向傳動裝置所構成者。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係於電機裝置108之轉子與靜止機體之間設置制動器116。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 配系統,該制動器11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所操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係於差動軸105與靜止機體之間設置制動器126。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該制動器126為由人力、或機力、或電磁力、或流力所操控。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中的電機裝置108,係於轉子之轉軸與靜部機殼間設有制動器116,制動器116接受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以操控電機裝置108之轉子與靜部機殼呈閉合制動或釋放者。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係藉中間傳動及操控介面裝置103及中央控制器118之操控,而藉儲放電裝置117之電能,驅動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電機裝置108作為馬達功能運轉,與迴轉動力單元100共同迴轉驅動負載,或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以調控前端負載及後端負載之動力分配者。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係於迴轉動力單元100為主動力驅動時,制動器116及126呈脫離,離合器1116亦呈脫離,藉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兩差動軸105、110間之轉速差,驅動電機裝置108產生發電機功能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並藉操控充 電電流之大小進而操控差動耦合扭矩之大小,以調控前端負載與後端負載間之動力分配。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係於差動軸105與靜止機體之間設置制動器126,而於電機裝置108之轉子與靜止機體之間設置制動器116,操控制動器126呈閉合制動,制動器116呈釋放,由儲放電裝置117之電能經驅動電路裝置115之操控,驅動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電機裝置108,以單獨作迴轉輸出驅動後端負載114。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係於差動軸105與靜止機體之間設置制動器126,而於電機裝置108之轉子與靜止機體之間設置制動器116,為操控制動器126呈閉合制動,制動器116呈釋放,而於下坡或剎車或減速制動時,由配置於差動混合動力裝置104之電機裝置108作發電機功能運轉,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或供電至其他電能驅動負載,以作再生發電制動。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結構中並設置可操控離合器1016,操控離合器1116呈脫離,離合器1016呈結合,而由迴轉動力單元100之迴轉動能作前輪驅動者。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結構中並設置可操控離合器1016,於差動軸105與靜止機體之間設置制動器126,操控離合器1016呈脫 離,離合器1116呈結合,制動器126呈釋放,制動器116呈閉合制動狀態,而由迴轉動力單元100之迴轉動能作後輪驅動者。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對前端負載107及後端負載114間之差動調節或動力分配之方式,包括由儲放電裝置117之電能驅動電機裝置108作馬達功能之正轉或反轉運轉,以主動調節前端與後端同負載之轉速差或動力分配者;或迴轉動能經由三端軸差動輪組109驅動電機裝置108作發電機功能之運轉,其發電電能供對儲放電裝置117充電或對其他電能驅動之負載供電,其發電輸出之電能在電機裝置108形成反轉矩,而在所耦合之三端軸差動輪組109形成差動阻尼功能,以被動調節前端負載107與後端負載114間之轉差者。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其中前端負載107與後端負載114在驅動載具之應用中,前端負載107可為前輪或後輪,後端負載114亦可為與前者定義相配合之前輪或後輪結構者。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係供同時驅動前輪組及後輪組,亦可供驅動前輪組或供驅動後輪組者,其中:--前輪組包括一輪或一輪以上之圓形輪,或特定幾何形狀之迴轉輪;--後輪組包括一輪或一輪以上之圓形輪,或特定幾何形 狀之迴轉輪;前述輪組包括履帶結構者。
TW095140362A 2006-11-01 2006-11-01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 TWI449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5140362A TWI449633B (zh) 2006-11-01 2006-11-01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5140362A TWI449633B (zh) 2006-11-01 2006-11-01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1192A TW200821192A (en) 2008-05-16
TWI449633B true TWI449633B (zh) 2014-08-21

Family

ID=44770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40362A TWI449633B (zh) 2006-11-01 2006-11-01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4963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56709A (en) * 1995-11-13 1999-01-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ybrid vehicle drive system having clutch between engine and synthesizing/distributing mechanism which is operatively connected to motor/generator
JP2003102108A (ja) * 2001-09-26 2003-04-04 Mazda Motor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TW200415300A (en) * 2003-02-13 2004-08-16 Tai-Her Yang Series and parallel combined dual power drive system
TW200535329A (en) * 2004-04-19 2005-11-01 Tai-Her Yang Series & parallel combined dual power drive system
CN1827412A (zh) * 2006-03-20 2006-09-0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动力耦合总成
US7104347B2 (en) * 1998-09-14 2006-09-12 Paice Llc Hybrid vehicles
US7128677B2 (en) * 2001-05-03 2006-10-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s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56709A (en) * 1995-11-13 1999-01-0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ybrid vehicle drive system having clutch between engine and synthesizing/distributing mechanism which is operatively connected to motor/generator
US7104347B2 (en) * 1998-09-14 2006-09-12 Paice Llc Hybrid vehicles
US7128677B2 (en) * 2001-05-03 2006-10-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ansmission arrangements for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JP2003102108A (ja) * 2001-09-26 2003-04-04 Mazda Motor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
TW200415300A (en) * 2003-02-13 2004-08-16 Tai-Her Yang Series and parallel combined dual power drive system
TW200535329A (en) * 2004-04-19 2005-11-01 Tai-Her Yang Series & parallel combined dual power drive system
CN1827412A (zh) * 2006-03-20 2006-09-0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动力耦合总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1192A (en) 2008-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20859B (zh)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
CN102085795B (zh) 一种车用离合器动力藕合同步器换档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CN102862470B (zh) 电动车辆的多模式功率分流动力系
KR101495354B1 (ko) 차동 생성 파워 분배 시스템
JP6666449B2 (ja) 動力装置
WO2018144525A1 (en) Multi-speed electric transaxle unit with co-axial shafts
CN207809032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7809036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07809033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3373342B (zh) 区分车轮之间的扭矩的系统和方法
CN204547733U (zh) 单驱动电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两挡变速驱动系统
CN203078305U (zh) 具周转轮系组的多组无段变速驱动系统
CN104648115A (zh) 集成式单驱动电机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两挡变速驱动系统
CN107249917A (zh) 混合动力车辆
TWI520858B (zh) 儲能式雙動耦合動力分配系統
CN207809039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1451597A (zh) 混合动力输出装置
TWI453133B (zh) 儲能式雙動耦合動力分配系統
EP1927496A1 (en) Energy storage type of differential mixe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CN108909433A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系统
CN108340766B (zh) 混合动力系统、车辆及其控制方法
CN207809040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6696679A (zh) 电磁粉制动式共转臂双行星排混合动力装置
CN207809034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TWI449633B (zh) 儲能式差動混合動力分配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