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7923B - 增光穿透膜及含其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 Google Patents

增光穿透膜及含其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7923B
TWI447923B TW100111944A TW100111944A TWI447923B TW I447923 B TWI447923 B TW I447923B TW 100111944 A TW100111944 A TW 100111944A TW 100111944 A TW100111944 A TW 100111944A TW I447923 B TWI447923 B TW I4479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ams
coating
resin
film
organic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1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42058A (en
Inventor
Tsun Min Hsu
yu ming Sun
Chung Hua Yang
Yi Chung Shih
Jui Kai Hu
Original Assignee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TW1001119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47923B/zh
Priority to CN201110125745.7A priority patent/CN102200591B/zh
Priority to CN201510108389.6A priority patent/CN104659119A/zh
Priority to US13/434,378 priority patent/US20120247558A1/en
Priority to DE201210102704 priority patent/DE102012102704A1/de
Publication of TW201242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42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7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792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16Coatings
    • H01L31/02161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167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168Coating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the coatings being antireflective or having enhancing optical properties for the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51Of polyamidoester [polyurethane, polyisocyanate, polycarbamate,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652Of asbestos
    • Y10T428/31663As siloxane, silicone or si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855Of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 Y10T428/31935Ester, halide or nitrile of addition polyme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增光穿透膜及含其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本發明關於一種增光穿透膜,尤其是一種用於太陽能電池組件之增光穿透膜。
由於能源短缺、溫室效應等環保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各國已積極研發各種可能替代能源,尤其以太陽能發電最受各界重視。如圖1所示,一般而言,太陽能電池組件依序係由透明前板11(一般為玻璃片)、包含於密封材層12中之太陽能電池單元13及背板14所構成。
當太陽光自空氣中由透明前板進入太陽能電池組件後,會在太陽能電池單元進行光電轉換,將光能轉變成電能後輸出。然而,目前已知之太陽能電池組件之發電效率並不理想。以應用最廣泛之單晶與多晶矽太陽能電池組件而言,其發電效率約15%左右。換言之,其僅能將15%之太陽光轉換成可用電能,其餘85%之太陽光都將浪費或成為無用之熱能。
如何提高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發電效率一直是目前業界研究的重點之一。目前已發展之技術之一係利用一電子追蹤裝置追蹤最佳的太陽光位置,藉此調整太陽能電池組件入光面之角度,使其保有最佳之光接收效率。惟,電子追蹤裝置之構造複雜且昂貴,且需定時維護保養,導致整體太陽能電力模組之成本大幅提高。此外,使用電子追蹤裝置亦會使得太陽能電力模組之整體體積增加,造成裝設上的 不便。
A.W.Bett等人揭示一種利用數個集光單元以提高集光效果之構成之太陽能電池組件,各集光單元之主要元件包含菲聶爾透鏡、具有散熱器之玻璃基板及框架,惟,上述元件均以玻璃製備,因而重量相當大,不利於組裝。
此外,另一種習知技術係在玻璃前板上進行加工,製備具規則性圖案之壓花玻璃用以提升光穿透。然而,此種技術需要精密的製造技術且製造成本高,不利於大面積的生產。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易於製造及組裝且可提高太陽光利用率之膜片。
為達上述及其他目的,本發明乃提供一種增光穿透膜,其包含一基材及位於該基材上之塗層,其中該塗層包含複數個有機顆粒與接合劑,該等有機顆粒具有小於1.5之折射率,且該等有機顆粒與接合劑之折射率比值係介於0.95至1.05間。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徵在於包含上述增光穿透膜。
本發明增光穿透膜所用之基材,可為任何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已知者的透明基材,例如玻璃或塑膠。上述塑膠基材並無特殊限制,其例如但不限於:聚酯樹脂(polyester resin),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polymethacrylate resin),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醯亞胺樹脂(polyimide resin);聚苯乙烯樹脂(polystyrene resin);聚環烯烴樹脂(polycycloolefin resin);聚烯烴樹脂(polyolefin resin);聚碳酸酯樹脂(polycarbonate resin);聚胺基甲酸酯樹脂(polyurethane resin);三醋酸纖維素(triacetate cellulose,TAC);或彼等之混合物。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環烯烴樹脂或其混合物,更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之厚度並無特殊限制,一般係介於約5 μm至約300 μm之間。
光學產品的全光線穿透率(Tt)、擴散光穿透率(Td)及平行光穿透率(Pt)可以以Tt=Td+Pt表示。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具有高全光線穿透率及低平行光穿透率之特性。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具有根據ASTM E903-96標準方法測得大於93%之全光線透過率及根據JIS K7136標準方法測得小於40%之平行光穿透率,較佳具有根據ASTM E903-96標準方法測得大於95%之全光線透過率及根據JIS K7136標準方法測得小於30%之平行光穿透率。
一般而言,太陽光進入太陽能電池組件後,部分光線將因反射現象無法有效到達太陽能電池單元,從而影響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發電效率。圖2A為太陽光在進入圖1之習知太陽能電池組件因反射產生光損失之示意圖。如圖2A所示,當太陽光50經由玻璃前板11進入習知太陽能電池組件時,有一部份的入射光會在此處產生第一次反射51,另一部份的入射光在進入到密封材層12會發生第二次反射52。這些反射光線降低了入射到太陽能電池組件之光線的利用率。
圖2B為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用於太陽能電池組件之一實施態樣示意圖,其中太陽能電池組件依序由透明前板11、包含於密封材層12中之太陽能電池單元13及背板14所構成,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20包含基材21及位於該基材上之塗層22,其中該塗層包含複數個有機顆粒220與接合劑221。
如圖2B所示,當太陽光50經由增光穿透膜20進入到太陽能電池組件時,相較於習知玻璃前板,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可減少第一次反射51之光線損失,提高全光線透過率。再者,當太陽光50經由增光穿透膜20進入到太陽能電池組件時,會發生光散射現象,散射光線26接觸到電池單元13後,將產生反射光線27,反射光線27進入增光穿透膜20後,會產生全反射,使得光線再度朝電池單元13方向行進。因此,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具有高全光線透過率,且可改變反射光線,使其繼續朝入光方向前進,從而可提高太陽光之利用率以及太陽能電池組件之發電效率。
一般而言,由此種增光穿透膜所造成全光線透過率之增加稱為該增光穿透膜之「增益值(gain)」。而一增光穿透膜之增益值係指:待測品(例如,玻璃或塑膠基板)「在配置該膜片後所測得之全光線透過率」相較於待測品「未配置該薄膜前所測得之全光線透過率」之差值。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之「增益值」可達2%以上之全光線透過率,換言之,可使待測品之全光線透過率增加2%或2%以上。
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具有凹凸微結構,可與基材一起以一體成形方式製備,例如以移印、熱壓(emboss)、轉印、射出(injection)或雙軸拉伸等方法製得;或以任何習知方式,例如塗佈、噴塗、霧化等方法,於基材上進行加工後製得。舉例言之,將含有機顆粒和接合劑(binder)之塗料組合物塗佈於基材表面上,形成一具有微結構之塗層。上述基材之種類係如本文先前所述。上述塗層之厚度並無特殊限制,係與微結構之大小相關,通常係介於約一般介於約1微米至約50微米之間,上述塗層可塗佈於基材之入光面、出光面或同時塗佈於透明基材之入光面及出光面,較佳係塗佈於透明基材之入光面或出光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係使用塗佈方法將含有機顆粒和接合劑(binder)之塗料組合物塗佈於基材以製備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上述塗佈方法係本發明所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者,例如刮刀式塗佈(knife coating)、滾輪塗佈(roller coating)、微凹版印刷塗佈(micro gravure coating)、流塗(flow coating)、含浸塗佈(dip coating)、噴霧塗佈(spray coating)及簾塗(curtain coating)或上述方法之組合。較佳的塗佈方式係採滾輪塗佈。
可用於本發明之有機顆粒之種類例如但不限於: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矽酮樹脂或其混合物,較佳係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或矽酮樹脂,更佳係矽酮樹脂。
可用於本發明之接合劑之種類例如但不限於:(甲基)丙烯酸樹脂、矽酮樹脂、聚醯胺樹脂、環氧樹脂、氟素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或其混合物,其中氟素樹脂因具有耐候性佳之優點,為較佳之選擇。
可用於本發明之氟素樹脂係包含氟烯烴單體與烷基乙烯醚單體之共聚物。
上述氟烯烴單體係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者,其例如但不限於一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或其混合物,較佳為三氟氯乙烯。
上述烷基乙烯醚單體,並無特殊限制,其可選自由直鏈狀烷基乙烯醚單體、側鏈狀烷基乙烯醚單體、環狀烷基乙烯醚單體和羥基烷基乙烯醚單體及其混合物所構成之群組。較佳地,該烷基乙烯醚中之烷基係具有C2 至C11 之碳數。
根據本發明,該等有機顆粒之形狀並無特殊限制,例如可為圓球形、橢圓球形或不規則形等,較佳為圓球形。該等有機顆粒的平均粒徑並無特殊限制,一般係介於約0.5微米(μm)至約30微米(μm)之間,較佳介於約0.5微米(μm)至約15微米(μm)之間。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該等有機顆粒的平均粒徑介於約0.5微米(μm)至約9.0微米(μm)之間。
根據本發明,有機顆粒之含量(x)以每100重量份接合劑固形份計為約40至約200重量份。
根據本發明,視需要在塗料組合物中加入光起始劑或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之任何添加劑,其例如但不限於平坦劑、安定劑、硬化劑、潤濕劑、螢光增白劑或紫外線吸收劑。
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係藉由將一種包含複數個有機顆粒和接合劑之塗料組合物塗覆在透明基材上以形成一樹脂塗層所製得。為獲得提高全光線穿透率之功效,本發明所用之有機顆粒必須具有小於1.5之折射率,且有機顆粒與接合劑之折射率比值係介於0.95至1.05間。若有機顆粒與接合劑之折射率比值小於0.95或大於1.05或者有機顆粒之折射率大於1.5,則光線入射至塗層時會產生大量的反射光,進而降低光線的穿透率。
塗層之厚度係如本文先前所述。然而,根據本發明,也可以在選定塗料組合物後,再選擇塗層之厚度,來獲得具有較佳之全光線穿透率的增光穿透膜。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當該等有機顆粒之含量(x)以每100重量份接合劑固形份計係介於40重量份x<150重量份時,塗層厚度(y)較佳選擇大於20μm;又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實施態樣,當有機顆粒之含量(x)以每100重量份接合劑固形份計係介於 150重量份x200重量份時,塗層厚度(y)較佳選擇小於7μm。
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具有增加2%以上之全光線穿透率之光學特性,可用於任何需要增加全光線穿透率的組件中,例如,大樓玻璃帷幕或園藝玻璃,以提升光利用率。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態樣,不需要改變太陽能電池組件的模組設計,可藉由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之任何方式應用於太陽能電池模組中,例如,直接在太陽能電池組件之元件(例如,前板或密封層)上塗佈上述塗料組合物形成一增光穿透膜;或將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直接層壓貼合至透明前板或密封材層上方。當光線進入增光穿透膜時,可與塗層中所含之有機顆粒接觸,發生光散射現象,使光線在電池元件中產生全反射,從而可使光線再度朝電池元件方線前進,經電池元件吸收利用,增加發電效益。
以下茲配合圖式以本發明增光穿透膜用於太陽能組件之實施態樣為例作進一步說明,唯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圍。任何此技術技藝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達成之修飾及改變均包括於本案說明書揭示內容。
圖3為本發明之太陽能組件之一實施態樣。該太陽能電池組件包括透明前板11、包含於密封材層12中之太陽能電池單元13、背板14、及配置於透明前板11上方之增光穿透膜20。增光穿透膜20包含一基材21及位於基材上之塗層22,該塗層22係塗佈於基材21之入光面,其中該塗層包含 有機顆粒220及接合劑221。
圖4為本發明之太陽能組件之另一實施態樣,其中透明前板11、密封材層12、背板14、及增光穿透膜20配置方式係如圖3,惟塗層22係塗佈於基材21之出光面。
圖5為本發明之太陽能組件之再一實施態樣,該太陽能電池組件包括透明前板11、包含於密封材層12中之太陽能電池單元13、背板14、及配置於密封材層12上方(即配置於透明前板及密封材層之間)之增光穿透膜20。增光穿透膜20包含一基材21及位於基材上之塗層22,該塗層22係塗佈於基材21之出光面。
圖6為本發明之太陽能組件之又一實施態樣,其中透明前板11、密封材層12、背板14、及增光穿透膜20配置方式係如圖5,惟塗層22係塗佈於基材21之入光面。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態樣,可使用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取代太陽能組件中之透明前板。在此態樣中,塗層可位於增光穿透膜之入光面或出光面。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太陽能電池組件,其特徵在於包含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
此外,本發明亦提供一種可增加光穿透之塗料組合物,其包含複數個有機顆粒與接合劑,其中該等有機顆粒具有小於1.5之折射率,且有機顆粒與接合劑之折射率比值係介於0.95至1.05間。較佳地,該等有機顆粒係具有介於0.5μm至9μm間之平均粒徑。上述有機顆粒及接合劑之種類及用量係如本文先前所述。
以下實施例係用於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唯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圍。任何熟悉此項技藝之人士可輕易達成之修飾及改變均包括於本案說明書揭示內容及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內。
實施例 <用於太陽能電池組件之增光穿透膜製備>
(比較例1)
厚度為3.2mm之強化玻璃(SunmaxTM 保護用玻璃,旭硝子(Asahi Glass)公司)。
(比較例2)
厚度為250μ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南亞塑膠(NANYA)公司)。
(比較例3)
取29.56公克之環氧丙烯酸酯樹脂(SUP-560,固形份為100%,Shin-A公司,折射率1.5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之有機顆粒(Momentive公司提供之Tospearl 145A,平均粒徑為4.5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最後才加入0.88公克之光起始劑(Ciba公司提供之Irgacure 184,固形份約100%),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mJ/cm2 )後,可得厚度約30μm之塗層。
(比較例4)
取29.56公克之環氧丙烯酸酯樹脂(SUP-560,固形份為100%,Shin-A公司,折射率1.5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之有機顆粒(Soken公司提供之SX-500H,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苯乙烯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59),最後才加入0.88公克之光起始劑(Ciba公司提供之Irgacure 184,固形份約100%),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比較例5)
取53.2公克之丙烯酸酯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AC 7363-TS-50,固形份為50%,丙烯酸酯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9)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之有機顆粒(Soken公司提供之SX-500H,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苯乙烯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59),最後才加入9.07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比較例6)
取53.2公克之氟素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flon 4101-50,固形份為50%,三氟一氯乙烯與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之有機顆粒(Soken公司提供之SX-500H,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苯乙烯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59),最後才加入9.07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
取29.56公克之環氧丙烯酸酯樹脂(SUP-560,固形份為100%,Shin-A公司,折射率1.5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之有機顆粒(Sekisui公司提供之SSX-105,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甲基丙烯酸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9),最後才加入0.88公克之光起始劑(Ciba公司提供之Irgacure 184,固形份約100%),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2)
取53.2公克之丙烯酸酯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AC 7363-TS-50,固形份為50%,丙烯酸酯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9)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之有機顆粒(Momentive公司提供之Tospearl 145A,平均粒徑為4.5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最後才加入9.07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3)
取53.2公克之氟素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flon 4101-50,固形份為50%,三氟一氯乙烯與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之有機顆粒(Momentive公司提供之Tospearl 145A,平均粒徑為4.5 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最後才加入9.07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4)
取53.2公克之氟素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flon 4101-50,固形份為50%,三氟一氯乙烯與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之有機顆粒(Sekisui公司提供之SSX-105,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9),最後才加入9.07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5)
取29.56公克之丙烯酸酯樹脂(90wt%丁基丙烯酸酯單體與10wt%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寡聚物(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cure 6361-100)之混合物,固形份為100%,折射率1.425)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之有機顆粒(Sekisui公司提供之SSX-105,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9),最後才加入0.88公克之光起始劑(Ciba公司提供之Irgacure 184,固形份約100%),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6)
重覆實施例3步驟,唯將有機顆粒改為Tospearl 120A(Momentive公司提供,平均粒徑為2 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
(實施例7)
重覆實施例3步驟,唯將有機顆粒改為Tospearl 3000A(Momentive公司提供,平均粒徑為4~7 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
(實施例8)
重覆實施例3步驟,唯將有機顆粒改為Tospearl 3120(Momentive公司提供,平均粒徑為12 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
(實施例9)
取72.48公克之氟素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flon 4101-50,固形份為50%,三氟一氯乙烯與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0.67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14.5公克之有機顆粒(Momentive公司提供之Tospearl 145A,平均粒徑為4.5 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最後才加入12.35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0)
重覆實施例9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1)
重覆實施例9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2)
重覆實施例9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3)
取64.67公克之氟素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flon 4101-50,固形份為50%,三氟一氯乙烯與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91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19.4公克之有機顆粒(Momentive公司提供之Tospearl 145A,平均粒徑為4.5 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最後才加入11.02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1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 μm之塗層。
(實施例14)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CH885 250 μm,NANYA公司)基材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5)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6)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7)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18)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實施例19)
重覆製備例14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實施例20)
重覆實施例15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實施例21)
重覆實施例16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實施例22)
重覆實施例17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8.37公克、8.33公克、23.35公克、以及9.95公克。
(實施例23)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實施例24)
重覆實施例14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實施例25)
重覆實施例15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實施例26)
重覆實施例17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實施例27)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28)
重覆實施例14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29)
重覆實施例15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30)
重覆實施例16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31)
重覆實施例17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32)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實施例33)
重覆實施例14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實施例34)
重覆實施例15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實施例35)
重覆實施例16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實施例36)
重覆實施例17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9.27公克、18.69公克、35.35公克、以及6.69公克。
(實施例37)
重覆實施例13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實施例38)
重覆實施例14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實施例39)
重覆實施例15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實施例40)
重覆實施例16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實施例41)
重覆實施例17步驟,唯將氟素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36.86公克、20公克、36.86公克、以及6.28公克。
(實施例42)
取64.67公克之丙烯酸酯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AC 7363-TS-50,固形份為50%,丙烯酸酯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9)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91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19.4公克之有機顆粒(Momentive公司提供之Tospearl 145A,平均粒徑為4.5 μm之矽酮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3),最後才加入11.02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1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 μm之塗層。
(實施例43)
重覆實施例42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44)
重覆實施例42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45)
重覆實施例42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46)
重覆實施例42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47)
重覆實施例42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實施例48)
重覆實施例43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實施例49)
重覆實施例44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實施例50)
重覆實施例46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53.2公克、11.13公克、26.6公克、以及9.07公克。
(實施例51)
重覆實施例42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52)
重覆實施例43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53)
重覆實施例44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54)
重覆實施例45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55)
重覆實施例46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56)
取36.81公克之環氧丙烯酸酯樹脂(SUP-560,固形份為100%,Shin-A公司,折射率1.5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2.09公克之有機顆粒(Sekisui公司提供之SSX-105,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9),最後才加入1.10公克之光起始劑(Ciba公司提供之Irgacure 184,固形份約100%),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1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5 μm之塗層。
(實施例57)
重覆實施例56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58)
重覆實施例56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59)
重覆實施例56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60)
重覆實施例56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61)
重覆實施例56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9.56公克、40公克、29.56公克、以及0.88公克。
(實施例62)
重覆實施例57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9.56公克、40公克、29.56公克、以及0.88公克。
(實施例63)
重覆實施例58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9.56公克、40公克、29.56公克、以及0.88公克。
(實施例64)
重覆實施例60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9.56公克、40公克、29.56公克、以及0.88公克。
(實施例65)
重覆實施例56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實施例66)
重覆實施例57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實施例67)
重覆實施例58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實施例68)
重覆實施例59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實施例69)
重覆實施例60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實施例70)
取64.67公克之氟素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flon 4101-50,固形份為50%,三氟一氯乙烯與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91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19.4公克之有機顆粒(Sekisui公司提供之SSX-105,平均粒徑為5μm之聚甲基丙烯酸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9),最後才加入11.02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71)
重覆實施例70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72)
重覆實施例70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73)
重覆實施例70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74)
取53.2公克之氟素樹脂(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flon 4101-50,固形份為50%,三氟一氯乙烯與烷基乙烯醚共聚物樹脂,折射率為1.47)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11.13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6.6公克之有機顆粒(Sekisui公司提供之SSX-105,平均粒徑為5μm之聚甲基丙烯酸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9),最後才加入9.07公克之硬化劑(Bayer公司提供之Desmodur 3390,固形份約75%,異氰酸酯類硬化劑),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1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 μm之塗層。
(實施例75)
重覆實施例74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76)
重覆實施例74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77)
重覆實施例74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78)
重覆實施例74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硬化劑添加量分別改為42.02公克、17.2公克、33.62公克、以及7.16公克。
(實施例79)
重覆實施例78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0)
重覆實施例78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CH885 250 μm,NANYA公司)基材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1)
重覆實施例74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2)
重覆實施例74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5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3)
取36.81公克之丙烯酸酯樹脂(90wt%丁基丙烯酸酯單體與10wt%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寡聚物(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cure 6361-100)之混合物,固形份為100%,折射率1.425)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2.09公克之有機顆粒(Sekisui公司提供之SSX-105,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9),最後才加入1.1公克之光起始劑(Ciba公司提供之Irgacure 184,固形份約100%),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4)
重覆實施例83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5)
重覆實施例83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6)
重覆實施例83步驟,唯將RDS塗抹棒#2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經120℃乾燥2分鐘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7)
取29.56公克之丙烯酸酯樹脂(90wt%丁基丙烯酸酯單體與10wt%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寡聚物(Eternal公司提供之Etercure 6361-100)之混合物,固形份為100%,折射率1.425)加入塑膠瓶中,在高速攪拌下依序加入40公克之溶劑(醋酸丁酯)以及29.56公克之有機顆粒(Sekisui公司提供之SSX-105,平均粒徑為5 μm之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實心球型微粒,折射率為1.49),最後才加入0.88公克之光起始劑(Ciba公司提供之Irgacure 184,固形份約100%),泡製成固形份約60%,總重約100克塗料。以RDS塗抹棒#1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5 μm之塗層。
(實施例88)
重覆實施例87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89)
重覆實施例87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90)
重覆實施例87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實施例91)
重覆實施例87步驟,唯將樹脂、溶劑、有機顆粒、以及光起始劑添加量分別改為22.82公克、40公克、36.5公克、以及0.68公克。
(實施例92)
重覆實施例91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2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10 μm之塗層。
(實施例93)
重覆實施例91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3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20 μm之塗層。
(實施例94)
重覆實施例91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4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30 μm之塗層。
(實施例95)
重覆實施例91步驟,唯將RDS塗抹棒#10改為#50,將塗料塗佈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CH885 250 μm,南亞塑膠(NANYA)公司)之一面上,先經120℃乾燥2分鐘,再經過UV光照射(曝光能量500 mJ/cm2 )後,可得厚度約50 μm之塗層。
<數據測試方法>
1.全光線穿透率(Tt)的測試:利用Lamda 650S紫外光-可見光分光光譜儀(Perkin Elmer公司),以60 mm積分球做偵測器,測試波長為550 nm,根據ASTM E903-96標準方法,以塗佈面朝入射光方向量測,測得全光線穿透率Tt。
2.平行光穿透率(Pt)的測試:利用NDH 5000W霧度計(日本電色公司),根據JIS K7136標準方法,以塗佈面朝入射光方向量測,測得平行光穿透率(Pt)。
3.太陽能電池組件效率(η)測試:使用太陽能模擬器(Model:92193A-1000,Newport公司)在AM1.5照度條件下,照射待測之太陽能電池組件,並量測I-V特性曲線,再計算出太陽能電池組件之效率(η=Pmax/Pin)。
4.固化前樹脂之折射率量測:使用阿貝折射儀(Model:DR-A1,ATAGO公司),量測樹脂的折射率(實施例5,實施例83~95所用之樹脂:折射率1.425;Eterflon 4101-50:折射率1.47;Eterac 7363-TS-50:折射率1.49;SUP-560:折射率1.57)
<太陽能電池組件之製備>
(組件實施例1)
如圖7之太陽能電池組件A所示,依序將強化玻璃40(SunmaxTM 保護用玻璃,旭硝子(Asahi Glass)公司)、密封材料EVA樹脂31(SOLAR EVA,Mitsui Fabro公司)、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單元32(GIN156S,GINTECH公司,該電池單元之尺寸為52 mm×20 mm)、密封材料EVA樹脂31以及背板30(YK-820,Eternal公司)進行重疊,並利用真空層壓機進行層壓,而獲得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組件實施例2)
如圖8之太陽能電池組件A1所示,依序將密封材料EVA樹脂31(SOLAR EVA,Mitsui Fabro公司)、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單元32(GIN156S,GINTECH公司,該電池單元之尺寸為52 mm×20 mm)、密封材料EVA樹脂31以及背板30(YK-820,Eternal公司)進行重疊,並利用真空層壓機進行層壓,再利用光學膠33(AO-805,Eternal公司)將比較例2之透明PET膜41貼合在密封材料表面,而獲得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組件實施例3)
如圖9之太陽能電池組件A2所示,重覆組件實施例2步驟,唯將比較例2膜片置換成比較例3之膜片20(塗層朝上)。
(組件實施例4)
如圖10之太陽能電池組件A3所示,重覆組件實施例2步驟,唯將比較例2膜片置換成比較例3之膜片20(塗層朝下)。
(組件實施例5、7、9、11、13、15、17及19)
重覆組件實施例3步驟,唯將比較例3之膜片分別改為比較例4至6與實施例1至5之膜片,且塗層皆朝上。
(組件實施例6、8、10、12、14、16、18及20)
重覆組件實施例4步驟,唯將比較例3之膜片分別改為比較例4至6及實施例1至5之膜片,且塗層皆朝下。
表1記載太陽能電池組件實施例1至20之組件發電效率(η)及組件發電效率增益值(Δη)與該組件所用之增光穿透膜之有機顆粒折射率(nB )、α值及光學特性,發電效率增益值(Δη)為太陽能電池組件A1、A2或A3之發電效率與太陽能電池組件A之發電效率的差值。
如表1的實施例1至5所示,當增光穿透膜同時滿足0.95≦α≦1.05及nB <1.5之條件,該增光穿透膜之全光線穿透率(Tt)皆高於95%,其中平行光穿透率(Pt)皆小於12%,顯示光線經過增光穿透膜並進入到組件後,可造成更多的內全反射,提高光線利用率,當其組裝到太陽能電池組件之入光面時,所對應之組件發電效率η皆高於所有比較例。
如表1的比較例3至6所示,當增光穿透膜之α值在0.95≦α≦1.05範圍以外(比較例3、比較例5及比較例6),或增光穿透膜之nB >1.5(比較例4至6)時,該增光穿透膜之全光線穿透率皆低於95%,其組裝到太陽能電池組件之入光面時,所對應之組件發電效率η皆低於實施例。
(組件實施例21)
如圖11之太陽能電池組件B所示,依序將比較例1之強化玻璃40(SunmaxTM 保護用玻璃,旭硝子(Asahi Glass)公司)、密封材料EVA樹脂31(SOLAR EVA,Mitsui Fabro公司)、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單元32(GIN156S,GINTECH公司,該電池單元由兩片尺寸為52 mm×9 mm之矽晶片以長邊互相平行方式進行串焊所組成,矽晶片彼此間隔為2 mm)、密封材料EVA樹脂31以及背板30(YK-820,Eternal公司)進行重疊,並利用真空層壓機進行層壓,而獲得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組件實施例22)
如圖12之太陽能電池組件C所示,利用光學膠33(AO-805,Eternal公司)將比較例2之透明PET膜41貼合於組件實施例21之玻璃上方,而獲得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組件實施例23)
如圖13之太陽能電池組件D所示,先將密封材料EVA樹脂31(SOLAR EVA,Mitsui Fabro公司)、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單元32(GIN156S,GINTECH公司,該電池單元由兩片尺寸為52 mm×9 mm之矽晶片以長邊互相平行方式進行串焊所組成,矽晶片彼此間隔為2 mm)、密封材料EVA樹脂31以及背板30(YK-820,Eternal公司)進行重疊,並利用真空層壓機進行層壓,然後使用光學膠33(AO-805,Eternal公司)依序將比較例2之透明PET膜41及強化玻璃40(SunmaxTM 保護用玻璃,旭硝子(Asahi Glass)公司)貼合至密封材料表面上方,而獲得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組件實施例24、28、32及36)
如圖14之太陽能電池組件C1所示,利用光學膠33(AO-805,Eternal公司)分別將比較例3、比較例4、比較例6及實施例2之膜片20,以塗層朝上方式貼合於組件實施例21之玻璃40上方,而獲得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組件實施例25、29、33及37)
如圖15之太陽能電池組件C2所示,利用光學膠33(AO-805,Eternal公司)分別將比較例3、比較例4、比較例6及實施例2之膜片20,以塗層朝下方式貼合於組件實施例21之玻璃40上方,而獲得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組件實施例26)
如圖16之太陽能電池組件D1所示,重覆組件實施例23步驟,唯將比較例2之膜片41置換成比較例3之膜片20(塗層朝上)。
(組件實施例27)
如圖17之太陽能電池組件D2所示,重覆組件實施例23步驟,唯將比較例2之膜片41置換成比較例3之膜片20(塗層朝下)。
(組件實施例30、34及38)
重覆組件實施例26步驟,唯將比較例3之膜片分別改為比較例4、比較例6及實施例2之膜片。
(組件實施例31、35及39)
重覆組件實施例27步驟,唯將比較例3之膜片分別改為比較例4、比較例6及實施例2之膜片。
表2記載太陽能電池組件實施例21至39之組件發電效率(η)及組件發電效率增益值(Δη)與該組件所所用之增光穿透膜之有機顆粒折射率(nB )、α值及光學特性。其中B/R值及α值係如上述所定義,組件發電效率增益值(Δη)為太陽能電池組件C、C1、C2、D、D1或D2之發電效率與太陽能電池組件B之發電效率的差值。
表2中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態樣C、C1及C2係分別將一透明PET膜(C)或將增光穿透膜係以塗層朝上(C1)及塗層朝下(C2)的方式貼附在強化玻璃之入光面上。組件實施例36及37分別具有組件態樣C1及C2之形式,且所用之增光穿透膜同時滿足0.95≦α≦1.05以及nB <1.5之條件(膜片實施例2)。表2之結果顯示,相較於使用比較例1至4或6之膜片的組件實施例而言,組件實施例36及37具有較高的發電效率η。
表2中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態樣D、D1及D2係分別將一透明PET膜貼附在強化玻璃之入光面上的另一側上,使其介於玻璃與密封材料之間(D);或將一增光穿透膜則以塗層朝上(D1)及塗層朝下(D2)的方式貼附在強化玻璃之入光面的另一側上,使其介於玻璃與密封材料之間。。組件實施例38及39分別具有組件態樣D1及D2之形式,且所用之增光穿透膜同時滿足0.95≦α≦1.05以及nB <1.5之條件(膜片實施例2)。表2之結果顯示,相較於使用比較例1至4或6之膜片的組件實施例而言,組件實施例38及39具有較高的組件發電效率η。
由表1及表2之結果可知:在太陽能模組中,使用同時滿足0.95≦α≦1.05及nB <1.5之條件的增光穿透膜時,可顯著提升該組件之發電效率;且該增光穿透膜可代替原有太陽能模組中之前板(例如組件態樣A2及A3)、黏附至玻璃前板之入光面(例如組件態樣C1及C2)、或黏附至玻璃前板入光面之另一側。
(組件實施例40至128)
重覆組件實施例3步驟,唯將比較例3之膜片分別改為實施例6至95之膜片,且塗層皆朝上。
表3記載當B/R值(1.0)、塗層厚度(30 μm)、微粒折射率(nB =1.43)、以及α值(0.97)皆固定時,改變有機顆粒的平均直徑為2 μm(實施例6)、4~7 μm廣分布(實施例7)、以及12 μm(實施例8)所製備之增光穿透膜之性質,及組裝到太陽能電池組件時(組件態樣A2),所得之發電效率及發電效率增益值(Δη)。其中B/R值及α值係如上述所定義,發電效率增益值(△η)為太陽能電池組件A2之發電效率與太陽能電池組件A之發電效率的差值。
根據表3,當增光穿透膜同時滿足0.95≦α≦1.05及nB <1.5之的條件,所組件之發電效率η皆高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組件(組件實施例1;太陽能電池組件A)及使用增光穿透膜之α值在0.95≦α≦1.05範圍以外或nB >1.5之太陽能電池組件(組件實施例3,5,7及9)。
表4記載在固定α=0.97與nB =1.43條件下,改變B/R值及塗層厚度所製備之增光穿透膜之性質,及其組裝到太陽能電池組件時(組件態樣A2),所得之發電效率η及發電效率增益值(Δη)。其中B/R值及α值係如上述所定義,發電效率增益值(Δη)為太陽能電池組件A2之發電效率與太陽能電池組件A之發電效率的差值。
表4中各膜片實施例及所對應太陽能電池組件性能之結果係表示於圖18及19。圖18為在固定α=0.97與nB =1.43條件下,增光穿透膜(B/R值為0.4~1.0)之塗層厚度對發電效率η之影響。圖19為在固定α=0.97與nB =1.43條件下,增光穿透膜(B/R值為1.6~2.0)塗層厚度對發電效率η之影響。
由表4與圖18可知:在固定α=0.97與nB =1.43條件下,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在B/R=0.4~1.0之範圍內時(B/R=0.4:實施例9~12;B/R=0.6:實施例13~17;B/R=0.8:實施例18~22;B/R=1.0:實施例3及23~26),其全光線穿透率Tt值與組裝成太陽能電池組件後所得發電效率η,均隨該增光穿透膜之塗層厚度增加而提高,且效率皆大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組件(組件實施例1;太陽能電池組件A)及使用增光穿透膜之α值在0.95≦α≦1.05範圍以外或之nB >1.5之太陽能電池組件(組件實施例3,5,7及9)。
由表4與圖19中顯示出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在B/R=1.6~2.0之範圍內時(B/R=1.6:實施例27~31;B/R=1.8:實施例32~36;B/R=2.0:實施例37~41),其全光線穿透率Tt值與組裝成太陽能電池組件後所得發電效率η,隨該增光穿透膜之塗層厚度增加而降低,但效率仍大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組件(組件實施例1;太陽能電池組件A)及使用增光穿透膜之α值在0.95≦α≦1.05範圍以外或nB >1.5之太陽能電池組件(組件實施例3,5,7及9)。
由上述結果可證明當太陽能電池組件具有符合α=0.97與nB =1.43條件之增光穿透膜時,若該增光穿透膜之B/R<1.5時,增光穿透膜塗層厚度愈厚(例如,50 μm),其組件發電效率愈高;若該增光穿透膜之B/R1.5時,則增光穿透膜之塗層厚度愈薄(例如,5 μm),其組件發電效率愈高。
表5記載在不同α及nB 條件下改變B/R值及塗層厚度所製備之增光穿透膜之性質,及其組裝到太陽能電池組件時(組件態樣A2),所得組件之發電效率η及發電效率增益值(△η)。其中B/R值及α值係如上述所定義,發電效率增益值(△η)為太陽能電池組件A2之發電效率與太陽能電池組件A之發電效率的差值。
表5中各膜片實施例及所對應太陽能電池組件性能之結果係表示於圖20至22。圖20為在固定B/R=0.6條件下,增光穿透膜之α、nB 、及塗層厚度對發電效率η之影響。圖21為在固定B/R=1.0條件下,增光穿透膜之α、nB 、及塗層厚度對發電效率η之影響。圖22為在固定B/R=1.6條件下,增光穿透膜之α、nB 、及塗層厚度對發電效率η之影響。
由表5與圖20及圖21可知:B/R值固定為0.6之增光穿透膜(α=0.95,nB =1.49:實施例56~60;α=0.96,nB =1.43:實施例42~46;α=1.01,nB =1.49:實施例70~73;α=1.05,nB =1.49:實施例83~86)與B/R值固定為1.0之增光穿透膜(α=0.95,nB =1.49:實施例1及61~64;α=0.96,nB =1.43:實施例2及47~50;α=1.01,nB =1.49:實施例4及74~77;α=1.05,nB =1.49:實施例5及87~90),其全光線穿透率Tt值與組裝成太陽能電池組件後所得發電效率η,均隨該薄膜之塗層厚度增加而提高,且效率皆大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組件(組件實施例1;太陽能電池組件A)。
由表5及圖22可知:B/R值固定為1.6之增光穿透膜(α=0.95,nB =1.49:實施例65~69;α=0.96,nB =1.43:實施 例51~;α=1.01,nB =1.49:實施例78~82;α=1.05,nB =1.49:實施例91~95),其全光線穿透率Tt值與組裝成太陽能電池組件後所得發電效率η,隨該薄膜之塗層厚度增加而降低,但效率仍大於傳統太陽能電池組件(組件實施例1;太陽能電池組件A)。
由上述分析結果可證明當太陽能電池組件具有符合0.95<α<1.05與nB <1.5條件之增光穿透膜時,當該增光穿透膜之B/R<1.5時,增光穿透膜塗層厚度愈厚(例如,50μm),其組件發電效率愈高;若該增光穿透膜之B/R1.5時,則增光穿透膜之塗層厚度愈薄(例如,5μm),其組件發電效率愈高。
11‧‧‧透明前板
12‧‧‧密封材層
13‧‧‧太陽能電池單元
14‧‧‧背板
20‧‧‧增光穿透膜
21‧‧‧透明基材
22‧‧‧塗層
26‧‧‧散射光線
27‧‧‧反射光線
30‧‧‧背板
31‧‧‧密封材料
32‧‧‧單晶矽太陽能電池單元
33‧‧‧光學膠
40‧‧‧強化玻璃
41‧‧‧透明PET膜
50‧‧‧太陽光
51‧‧‧第一次反射
52‧‧‧第二次反射
220‧‧‧有機顆粒
221‧‧‧接合劑
圖1為習知技術的太陽能電池組件簡單示意圖。
圖2A為太陽光在進入圖1之習知太陽能電池組件因反射產生光損失之示意圖。
圖2B為本發明之增光穿透膜用於太陽能電池組件之一實施態樣示意圖。
圖3至6為本發明太陽能組件之實施態樣。
圖7至10分別為太陽能電池組件A、A1、A2及A3之示意圖。
圖11至13分別為太陽能電池組件B、C及D之示意圖。
圖14及15分別為太陽能電池組件C1及C2之示意圖。
圖16及17分別為太陽能電池組件D1及D2之示意圖。
圖18及19分別為在固定α=0.97與nB =1.43條件下,增光穿透膜(B/R值為0.4~1.0及B/R值為1.6~2.0)之塗層厚度對發電 效率η之影響。
圖20至22分別為在固定B/R=0.6、1.0及1.6之條件下,增光穿透膜之α、nB 、及塗層厚度對發電效率η之影響。
11‧‧‧透明前板
12‧‧‧密封材層
13‧‧‧太陽能電池單元
14‧‧‧背板
20‧‧‧增光穿透膜
21‧‧‧基材
22‧‧‧塗層
220‧‧‧有機顆粒
221‧‧‧接合劑

Claims (9)

  1. 一種增光穿透膜,包含一基材及位於該基材上之塗層,其中該塗層包含複數個有機顆粒與接合劑,該等有機顆粒具有小於1.5之折射率,且該等有機顆粒與接合劑之折射率比值係介於0.95至1.05間;其中該等有機顆粒之含量(x)以每100重量份接合劑固形份計為約60至約200重量份。
  2. 如請求項1之增光穿透膜,其中該等有機顆粒具有介於0.5μm至30μm間之平均粒徑。
  3. 如請求項1之增光穿透膜,其中該塗層係位於基材之入光面或出光面。
  4. 如請求項1之增光穿透膜,其中該基材為玻璃或塑膠基材。
  5. 如請求項1之增光穿透膜,其中該等有機顆粒係選自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矽酮樹脂及其混合物所組成之群組。
  6. 如請求項1之增光穿透膜,其中該接合劑係選自(甲基)丙烯酸樹脂、矽酮樹脂、聚醯胺樹脂、環氧樹脂、氟素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醇酸樹脂、聚酯樹脂及其混合物所組成之群組。
  7. 如請求項6之增光穿透膜,其中該接合劑係氟素樹脂。
  8. 如請求項7之增光穿透膜,該氟素樹脂包含氟烯烴單體與烷基乙烯醚單體之共聚物。
  9. 一種包含如請求項1至8之增光穿透膜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TW100111944A 2011-04-01 2011-04-01 增光穿透膜及含其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TWI4479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1944A TWI447923B (zh) 2011-04-01 2011-04-01 增光穿透膜及含其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CN201110125745.7A CN102200591B (zh) 2011-04-01 2011-05-10 增光穿透膜及含增光穿透膜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01510108389.6A CN104659119A (zh) 2011-04-01 2011-05-10 增光穿透膜及含增光穿透膜的太阳能电池组件
US13/434,378 US20120247558A1 (en) 2011-04-01 2012-03-29 Transmittance enhancement film and solar cell module comprising the same
DE201210102704 DE102012102704A1 (de) 2011-04-01 2012-03-29 Transmissionsverbesserungsfolie und ein dieseenthaltendes solarzellenmodu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1944A TWI447923B (zh) 2011-04-01 2011-04-01 增光穿透膜及含其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42058A TW201242058A (en) 2012-10-16
TWI447923B true TWI447923B (zh) 2014-08-01

Family

ID=44661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1944A TWI447923B (zh) 2011-04-01 2011-04-01 增光穿透膜及含其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47558A1 (zh)
CN (2) CN102200591B (zh)
DE (1) DE102012102704A1 (zh)
TW (1) TWI4479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09437A1 (de) * 2012-06-05 2013-12-05 Robert Bosch Gmbh Solarmodu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CN103762260A (zh) * 2014-01-28 2014-04-30 常州安迪新材料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组件用封装胶膜
US9202953B1 (en) 2014-05-16 2015-12-01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 with nano-structural film
TWI614467B (zh) * 2017-07-19 2018-02-11 海力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
CN108319060A (zh) * 2017-12-26 2018-07-24 江西省平波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高亮液晶显示模组
TWI707536B (zh) * 2018-12-25 2020-10-11 明新學校財團法人明新科技大學 螢光太陽能集光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3926A (zh) * 2007-07-23 2008-04-02 长兴光学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包含窄粒径分布有机颗粒树脂涂层的光学薄膜
CN101814560A (zh) * 2009-02-23 2010-08-25 涂爱国 一种光电器件用光学介质、发光器件和太阳能电池
CN101950038A (zh) * 2009-07-08 2011-01-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9095B2 (ja) * 1986-04-03 1994-10-05 旭硝子株式会社 プラスチツククラツド光伝送フアイバ−
US6908202B2 (en) * 2002-10-03 2005-06-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Bulk diffuser for flat panel display
CN100353187C (zh) * 2004-03-29 2007-12-05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防眩薄膜
JP2005107553A (ja) * 2005-01-06 2005-04-21 Minoru Yoshida 光拡散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2176081B (zh) * 2007-03-20 2016-01-20 可隆株式会社 光学片
KR101040478B1 (ko) * 2009-05-20 2011-06-09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고효율의 광확산 고분자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3926A (zh) * 2007-07-23 2008-04-02 长兴光学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包含窄粒径分布有机颗粒树脂涂层的光学薄膜
CN101814560A (zh) * 2009-02-23 2010-08-25 涂爱国 一种光电器件用光学介质、发光器件和太阳能电池
CN101950038A (zh) * 2009-07-08 2011-01-1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膜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0591B (zh) 2015-06-24
DE102012102704A1 (de) 2012-11-15
US20120247558A1 (en) 2012-10-04
CN104659119A (zh) 2015-05-27
CN102200591A (zh) 2011-09-28
TW201242058A (en) 2012-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1115B (zh) 太阳能电池板及其制造方法
TWI447923B (zh) 增光穿透膜及含其之太陽能電池組件
US20120048375A1 (en) Film used for solar cell module and module thereof
ES2702658T3 (es) Módulo fotovoltaico solar
US20100326517A1 (en) High efficiency photovoltaic modules
US20110155213A1 (en) Wavelength spectrum conversion solar cell module
CN204315600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用高反射率背板
TWI382551B (zh) 太陽能集光模組
CN101740652B (zh) 一种太阳能集光模块
US11575059B2 (en) Photovoltaic module
US20200144435A1 (en) Light control film
CN115579414A (zh) 增加入射光的彩色光伏组件及其应用
JP2010074057A (ja) 太陽電池裏面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4180019A1 (zh) 太阳能模块
US20160079462A1 (en) Package structure of solar photovoltaic module
JP2015095351A (ja) 太陽電池付き化粧材
CN112103369B (zh) 一种带有微纳复合绒面的聚光玻璃板及其制备工艺和应用
CN211542697U (zh) 一种透明片材
TWM566911U (zh) 一種太陽能板
CN205609537U (zh) 一种太阳能组件中的电池片
KR102419282B1 (ko) 나노구조 광학필름을 이용한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220189661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09515699U (zh) 一种背板及光伏电池组件
Tsoi Structured luminescent solar energy concentrators: a new route towards inexpensive photovoltaic energy
CN202084568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低倍聚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