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0599B - 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0599B
TWI440599B TW100150058A TW100150058A TWI440599B TW I440599 B TWI440599 B TW I440599B TW 100150058 A TW100150058 A TW 100150058A TW 100150058 A TW100150058 A TW 100150058A TW I440599 B TWI440599 B TW I4405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nanotube
solvent
carbon
composite membrane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500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26032A (zh
Inventor
Wei Xiong
Jia-Ping Wang
Kai-Li Jiang
Shou-Shan Fan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260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60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0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05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005Reinforc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with nanosized materials, e.g. nanoparticles, nanofibres, nanotubes, nanowires, nanorods or nanolayered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7/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J2327/1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8J2327/1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vinylidene fluorid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Description

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從1991年日本科學家飯島澄男首次發現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CNT)以來,以奈米碳管為代表的奈米材料以其獨特的結構和性質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近幾年來,隨著奈米碳管及奈米材料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廣闊應用前景不斷顯現出來。例如,由於奈米碳管所具有的獨特的電磁學、光學、力學、化學性能等,使其在場發射電子源、超薄平面顯示器、陰極電極、生物感測器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先前技術中提供了一種製備含有奈米碳管的複合薄膜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驟:將一奈米碳管粉末分散於一聚偏二氟乙烯(PVDF)/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形成一混合液,然後將所述混合液烘乾,從而形成聚偏二氟乙烯與奈米碳管結構的奈米碳管複合結構。由於該NMP的沸點較高,約為202℃,該烘乾的過程中,所述NMP很難從所述奈米碳管結構中揮發,該烘乾過程耗時較長,進而使該奈米碳管複合結構的製備過程耗時較長。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快速製備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實為必要。
一種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包括:將一聚偏二氟乙烯溶解於一第一溶劑形成一聚偏二氟乙烯溶液;提供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並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入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轉移到一第二溶劑,所述聚偏二氟乙烯微溶或難溶於所述第二溶劑,該第一溶劑與該第二溶劑互溶,且該第二溶劑的沸點低於第一溶劑的沸點;以及,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並烘乾,形成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
一種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包括:將一聚合物溶解於一第一溶劑形成一聚合物溶液;提供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並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入所述聚合物溶液中;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聚合物溶液中轉移到一第二溶劑,所述聚合物微溶或難溶於所述第二溶劑,該第一溶劑與該第二溶劑互溶,且該第二溶劑的沸點低於第一溶劑的沸點;以及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並烘乾,形成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
相較先前技術,本發明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通過將浸入聚合物溶液中的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轉移到一第二溶劑中,利用所述第二溶劑將聚合物析出並與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複合。同時,利用所述第二溶劑將聚合物溶液中第一溶劑溶解,從而顯著降低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第一溶劑的含量,故,在烘乾的過程中,在較低的溫度下,可以快速的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的第一溶劑和第二溶劑烘乾。從而可顯著提高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效率。
圖1 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製備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的流程圖。
圖2 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製備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的方法中所採用的奈米碳管拉膜的SEM照片。
圖3 為本發明實施例製備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的方法中從奈米碳管陣列拉取奈米碳管拉膜的示意圖。
圖4 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製備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的方法中所採用的奈米碳管碾壓膜的SEM照片。
圖5 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製備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的方法中所採用的奈米碳管絮化膜的SEM照片。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見圖1,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該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0),將一聚偏二氟乙烯溶解於一第一溶劑形成一聚偏二氟乙烯溶液;(S11),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入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S12),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轉移到一第二溶劑,所述聚偏二氟乙烯微溶或難溶於所述第二溶劑,該第一溶劑與該第二溶劑互溶,且該第二溶劑的沸點低於第一溶劑的沸點;以及(S13),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並烘乾,形成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
步驟S10,將一聚偏二氟乙烯溶解於一第一溶劑形成一聚偏二氟乙烯溶液。
首先,提供一第一溶劑,所述第一溶劑的種類不限,只要能溶解該聚偏二氟乙烯(PVDF)材料即可。該第一溶劑可以為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亞碸(DMSO)、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乙醯胺(DMAC)或其混合物。優選地,第一溶劑為極性有機溶劑。
將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解於所述第一溶劑中,形成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該聚偏二氟乙烯溶液的濃度小於等於10wt%。優選地,該聚偏二氟乙烯溶液的濃度為3wt%~8wt%。本實施例中,將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解於所述N-甲基吡咯烷酮中形成一聚偏二氟乙烯/N-甲基吡咯烷酮(PVDF/NMP)溶液,其中,該PVDF/NMP溶液的濃度為5wt%。所述第一溶劑的種類以及溶液的濃度的選擇與聚合物材料有關,需確保使所述聚合物材料完全溶解於所述第一溶劑。
步驟S11,將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入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
首先,提供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為一自支撐結構。所述自支撐為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不需要大面積的載體支撐,而只要相對兩邊提供支撐力即能整體上懸空而保持自身膜狀狀態,即將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置於(或固定於)間隔一定距離設置的兩個支撐體上時,位於兩個支撐體之間的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能夠懸空保持自身膜狀狀態。所述自支撐主要通過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存在連續的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延伸排列的奈米碳管而實現。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由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該複數個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緊密連接。該複數個奈米碳 管無序或有序排列。所謂無序排列係指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無規則。所謂有序排列係指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有規則。
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可以為多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請參見圖2,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係由若干奈米碳管組成的自支撐結構。所述若干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所述擇優取向排列係指在奈米碳管拉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朝同一方向。而且,所述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延伸方向基本平行於奈米碳管拉膜的表面。進一步地,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係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大多數奈米碳管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上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當然,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存在少數隨機排列的奈米碳管,這些奈米碳管不會對奈米碳管拉膜中大多數奈米碳管的整體取向排列構成明顯影響。所述自支撐為奈米碳管拉膜不需要大面積的載體支撐,而只要相對兩邊提供支撐力即能整體上懸空而保持自身膜狀狀態,即將該奈米碳管拉膜置於(或固定於)間隔一定距離設置的兩個支撐體上時,位於兩個支撐體之間的奈米碳管拉膜能夠懸空保持自身膜狀狀態。所述自支撐主要通過奈米碳管拉膜中存在連續的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延伸排列的奈米碳管而實現。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拉膜中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並非絕對的直線狀,可以適當的彎曲;或者並非完全按照延伸方向上排列,可以適當的偏離延伸方向。因此,不能排除奈米碳管拉膜的基本朝同一方向延伸的多數奈米碳管中並列的奈米碳管之間可能存在部分接觸。
具體地,所述奈米碳管拉膜包括複數個連續且定向排列的奈米碳管片段。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每一奈米碳管片段包括複數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該複數個相互平行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結合。該奈米碳管片段具有任意的長度、厚度、均勻性及形狀。該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擇優取向排列。此外,由於該奈米碳管拉膜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因此,該奈米碳管拉膜具有較大的黏性。
可以理解,由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包括多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且每層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沿一個方向擇優取向排列,因此,相鄰兩層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間具有一交叉角度α。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奈米碳管拉膜的層數不限,優選為100~1000層。本實施例中,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包括500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的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且每一奈米碳管拉膜與相鄰的奈米碳管拉膜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相連。
請參見圖3,所述奈米碳管拉膜為從一奈米碳管陣列中直接拉取獲得。該奈米碳管拉膜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11,提供一奈米碳管陣列。
所述奈米碳管陣列形成於一基底。該奈米碳管陣列由複數個奈米碳管組成。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為單壁奈米碳管、雙壁奈米碳管及多壁奈米碳管中的一種或多種。所述奈米碳管的直徑為0.5~50奈米,長度為50奈米~5毫米。該奈米碳管的長度優選為100微米~900微米。本實施例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為多壁奈米碳管,且該複數個奈米碳管基本上相互平行且垂直於所述基底,該奈米碳 管陣列不含雜質,如無定型碳或殘留的催化劑金屬顆粒等。所述奈米碳管陣列的製備方法不限,所述奈米碳管陣列的製備方法不限,可參見台灣專利公告第TW I303239號。優選地,該奈米碳管陣列為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
步驟S112,採用一拉伸工具從所述奈米碳管陣列中拉取獲得一奈米碳管拉膜。
採用一拉伸工具從所述奈米碳管陣列中選定一奈米碳管片段,本實施例優選為採用具有一定寬度的膠帶或黏性基條接觸該奈米碳管陣列以選定具有一定寬度的一奈米碳管片段;以一定速度拉伸該選定的奈米碳管,該拉取方向沿基本垂直於奈米碳管陣列的生長方向。從而形成首尾相連的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段,進而形成一連續的奈米碳管拉膜。在上述拉伸過程中,該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斷在拉力作用下沿拉伸方向逐漸脫離基底的同時,由於凡得瓦力作用,該選定的複數個奈米碳管片斷分別與其他奈米碳管片斷首尾相連地連續地被拉出,從而形成一奈米碳管拉膜。該奈米碳管拉膜為定向排列的複數個奈米碳管束首尾相連形成的具有一定寬度的奈米碳管拉膜。該奈米碳管拉膜中奈米碳管的排列方向基本平行於該奈米碳管拉膜的拉伸方向。
製備出複數個奈米碳管拉膜後,進一步包括將製備出的複數個奈米碳管拉膜層疊鋪設以形成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具體地,可以先將一奈米碳管拉膜覆蓋至一框架上,再將另一奈米碳管拉膜覆蓋至先前的奈米碳管拉膜表面,如此反復多次,即可在該框架上鋪設多層奈米碳管拉膜。該多層奈米碳管拉膜中相鄰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可沿不同的方向延伸,也可沿相同的方向延伸 。本實施例中,所述多層奈米碳管拉膜中相鄰奈米碳管拉膜中的奈米碳管沿同一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也可以選奈米碳管碾壓膜或奈米碳管絮化膜。
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包括均勻分佈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無序,沿同一方向或不同方向擇優取向排列。請參見圖4,優選地,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且平行於該奈米碳管碾壓膜的表面。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的奈米碳管相互交疊,從而使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的表面較為粗糙。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中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該奈米碳管碾壓膜具有很好的柔韌性,可以彎曲折疊成任意形狀而不破裂。所述奈米碳管碾壓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台灣發明專利公告第TW I334851號。
請參見圖5,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包括相互纏繞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相互吸引、纏繞,從而使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的表面較為粗糙。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中的奈米碳管為均勻分佈,無規則排列。所述奈米碳管絮化膜及其製備方法請參見台灣發明專利公告第TW I342864號。
可以理解,獲得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以後,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沒入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使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充分進入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奈米碳管之間的間隙中。本實施例中,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包括500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將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沒入所述PVDF/NMP溶液中,使所述PVDF/NMP溶液進入相鄰的奈米碳管拉膜之間的間隙以及每一 奈米碳管拉膜中奈米碳管之間的間隙中。
步驟S12,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轉移到一第二溶劑。
由於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具有一定的自支撐性,故,可以通過一簡單的夾持工具,如鑷子等,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轉移到一第二溶劑中。本實施例中,採用鑷子夾起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一角之後,將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聚偏二氟乙烯溶液緩慢取出,轉移至第二溶劑中。可以理解,也可以採用濾網等工具將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聚偏二氟乙烯溶液濾出之後,轉移至第二溶劑中。
所述第二溶劑的選擇應使所述聚偏二氟乙烯微溶或難溶的溶劑,同時,第一溶劑可溶解於第二溶劑,且該第二溶劑的沸點低於第一溶劑的沸點。優選的,所述第二溶劑的選擇應使所述聚偏二氟乙烯微溶或難溶的溶劑,同時,使該第一溶劑在第二溶劑的溶解度大於該聚偏二氟乙烯在第一溶劑的溶解度,且該第二溶劑的沸點低於第一溶劑的沸點。
所述第二溶劑選自沸點小於等於100℃的溶劑(標準狀態下),如水、乙醇、丙酮、氯仿及其混合物等。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溶劑為水。
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轉移到所述第二溶劑,由於所述聚偏二氟乙烯微溶或難溶於所述第二溶劑,故,該聚偏二氟乙烯從所述第一溶劑中析出並複合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之間的間隙或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表面。此外,由於 該第一溶劑能溶解於第二溶劑,故,該第一溶劑會充分擴散到第二溶劑中,從而顯著降低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第一溶劑的含量,使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之間的間隙主要填充第二溶劑。本實施例中,將浸入PVDF/NMP溶液中的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轉移到水中,由於所述聚偏二氟乙烯難溶於水,且該聚偏二氟乙烯在所述NMP的溶解度小於N-甲基吡咯烷酮在水中的溶解度,故,該N-甲基吡咯烷酮會溶解於水中,從而使該聚偏二氟乙烯從所述N-甲基吡咯烷酮中析出並與所述500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複合。此外,該N-甲基吡咯烷酮會充分擴散到水中,使該500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中主要填充水溶液,進而使該500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中的N-甲基吡咯烷酮的含量較低。
可以理解,由於本案中的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具有較小的厚度,小於1毫米,故,該第二溶劑可以完全進入到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然,當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具有較大的厚度時,如,大於1毫米,當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入第二溶劑時,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會從所述第一溶劑中析出,並覆蓋在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表面,使該第二溶劑難以進一步進入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從而使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會含有較高含量的第一溶劑。
步驟S13,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並烘乾,形成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
可以理解,由於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高沸點的第一溶劑的含量較低,而低沸點的第二溶劑的含量較高,故,可以在較低的溫度下,快速的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的第一溶劑和第二溶劑烘乾,從而獲得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此外,在該奈米碳管膜狀 結構中,該第一溶劑溶解在第二溶劑中所形成的混合溶劑的沸點也低於第一溶劑,故,可以進一步減少烘乾所用的時間。本實施例中,將所述500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拉膜從水溶液中取出,在100℃的條件下烘乾1小時,就可以獲得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
此外,所述將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並烘乾的步驟還可以在真空環境下進行。在真空環境下,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的第一溶劑和第二溶劑的沸點可以得到顯著的降低,從而使該第一溶劑及第二溶劑更加容易地從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揮發,進一步減少烘乾的時間。
此外,在烘乾結束後,還可以進一步包括對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進行進一步熱壓的步驟。該熱壓的步驟可以提高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的密度及機械性能。
可以理解,本發明實施例中也不限於聚偏二氟乙烯,其他耐有機溶劑的聚合物也可以利用上述方法來製備。該聚合物可以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醯胺(PA)以及聚偏氟乙烯等。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對應的第一溶劑可以為甲酚(201.9℃)、硝基苯(210.9℃)、對氯苯酚(217℃),第二溶劑可以為乙醇等有機溶劑;聚醯胺(PA)對應的第一溶劑可以為甲酸(100.8℃)、甲酚(201.9℃)、NMP,第二溶劑可以為甲醇、乙醇等有機溶劑;以及,聚偏氟乙烯對應的第一溶劑可選用二甲基乙醯胺及二甲基亞碸,第二溶劑可以為水、甲醇、乙醇等有機溶劑。可以理解,當某一聚合物僅能溶解於沸點較高(例如,大於100℃)的第一溶劑時,此時,可以選擇沸點較低(例如,小於100℃)且與能夠與該第一溶劑相溶的第二溶劑,從而使 聚合物從第一溶劑中析出,進而提高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效率。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通過將浸沒於聚合物溶液的奈米碳管膜狀結構轉移到一第二溶劑,由於該聚合物微溶或難溶於所述第二溶劑,且該第一溶劑能溶解於第二溶劑,故,該第一溶劑會與所述第二溶劑互溶,從而降低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中高沸點的第一溶劑的含量。故,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後,通過短時間的烘乾就可以獲得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此外,該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還具有具有工藝簡單、易行等特點。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習知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Claims (13)

  1. 一種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包括:將一聚偏二氟乙烯溶解於一第一溶劑形成一聚偏二氟乙烯溶液;提供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並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入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為由多個奈米碳管組成的一自支撐結構;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中轉移到一第二溶劑,所述聚偏二氟乙烯微溶或難溶於所述第二溶劑,該第一溶劑與所述第二溶劑互溶,且該第二溶劑的沸點低於第一溶劑的沸點;以及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並烘乾,形成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溶劑在第二溶劑的溶解度大於該聚偏二氟乙烯在第一溶劑的溶解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溶劑選自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亞碸、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及其混合物。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聚偏二氟乙烯溶液的濃度為3wt%~8wt%。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溶劑的沸點小於等於100℃。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溶劑選自水、乙醇、丙酮、氯仿及其混合物。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將奈米碳管膜 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後烘乾的步驟在真空環境下進行。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厚度小於等於1毫米,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包括多層層疊設置的奈米碳管膜,且相鄰的奈米碳管膜之間通過凡得瓦力緊密相連。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每一奈米碳管膜包括複數個奈米碳管,且每一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相鄰的奈米碳管膜中的奈米碳管基本沿同一方向延伸。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每一奈米碳管與在延伸方向相鄰的奈米碳管通過凡得瓦力首尾相連。
  12. 一種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包括:將一聚合物溶解於一第一溶劑形成一聚合物溶液;提供一奈米碳管膜狀結構,並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浸入所述聚合物溶液中,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為由多個奈米碳管組成的一自支撐結構;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聚合物溶液中轉移到一第二溶劑,所述聚合物微溶或難溶於所述第二溶劑,該第一溶劑與所述第二溶劑互溶,且該第二溶劑的沸點低於第一溶劑的沸點;以及將所述奈米碳管膜狀結構從所述第二溶劑中取出並烘乾,形成所述奈米碳管複合膜。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其中,所述聚合物選自耐有機溶劑的聚合物,該奈米碳管膜狀結構的厚度小於等於1毫米。
TW100150058A 2011-12-28 2011-12-30 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TWI4405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47128.9A CN103183886B (zh) 2011-12-28 2011-12-28 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6032A TW201326032A (zh) 2013-07-01
TWI440599B true TWI440599B (zh) 2014-06-11

Family

ID=48675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50058A TWI440599B (zh) 2011-12-28 2011-12-30 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71352A1 (zh)
CN (1) CN103183886B (zh)
TW (1) TWI4405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43738B2 (ja) 2014-07-30 2021-03-17 ジェネラル ナノ エルエルシー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シート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36806A1 (en) 2016-02-04 2017-08-10 General Nano Llc Carbon nanotube sheet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its making
CN105441706A (zh) * 2015-11-14 2016-03-30 华文蔚 一种碳纳米管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718396B (zh) * 2017-09-26 2020-09-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超薄碳纳米管薄膜-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CN112480832B (zh) * 2020-12-04 2022-09-30 无锡市立帆绝缘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压绝缘聚酯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FR3119103B1 (fr) * 2021-01-28 2023-12-08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materiau composite comprenant un polymere et des nanomateriaux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1016779C2 (nl) * 2000-12-02 2002-06-04 Cornelis Johannes Maria V Rijn Matrijs,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precisieproducten met behulp van een matrijs, alsmede precisieproducten, in het bijzonder microzeven en membraanfilters, vervaardigd met een dergelijke matrijs.
US6783702B2 (en) * 2001-07-11 2004-08-31 Hyperion Catalysis International, Inc.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composites and methods for preparing same
US7378040B2 (en) * 2004-08-11 2008-05-27 Eikos, Inc. Method of forming fluoropolymer binders for carbon nanotube-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coatings
US8961830B2 (en) * 2006-10-11 2015-02-24 University Of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Electroactive polymers containing pendant pi-interacting/binding substituents, their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and processes to form the same
CN101480858B (zh) * 2008-01-11 2014-12-10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56277B (zh) * 2007-12-14 2012-10-10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2174236B (zh) * 2011-03-16 2012-09-19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种高介电常数聚偏氟乙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183328B (zh) * 2011-12-28 2015-08-26 清华大学 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3886B (zh) 2015-07-01
TW201326032A (zh) 2013-07-01
CN103183886A (zh) 2013-07-03
US20130171352A1 (en) 2013-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0599B (zh) 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Cruz-Silva et al. Super-stretchable graphene oxide macroscopic fibers with outstanding knotability fabricated by dry film scrolling
Pénicaud et al. Spontaneous dissolution of a single-wall carbon nanotube salt
JP5313811B2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ポリマー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JP5363260B2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91208B2 (ja)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ポリマー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US8540542B2 (e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nano-composites
US20130302605A1 (en) Fabrication Method of Composite Carbon Nanotube Fibers/Yarns
TW200917947A (en) Composite for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TWI464111B (zh) 奈米碳管膜的製備方法
TW201627518A (zh) 碳奈米管薄片的製造方法及碳奈米管薄片
Preston et al. Scalable nanomanufacturing of surfactant-free carbon nanotube inks for spray coatings with high conductivity
TWI461298B (zh) 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Devaraju et al. Fabrication of durable and flexible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TWI440600B (zh) 奈米碳管複合膜
TWI501457B (zh) 鋰離子電池負極的製備方法
TWI481678B (zh) 奈米碳管微波吸收膜
TWI567101B (zh) Polythiophene nanocrystalline pillars for organic solar panels and methods for their preparation
TWI585039B (zh) 透明奈米碳管複合膜的製備方法
TWI419920B (zh) 奈米碳管複合結構之製備方法
WO2022071394A1 (ja) 導電膜転写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導電性物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導電膜
CN115746352A (zh) 一种复合导热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Yang et al. Stabiliz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based hollow cages for energy storage: From collapsed morphology to free-standing structure
Pabba et al. Nanotube suspension bridges directly fabricated from nanotube-polymer suspensions by manual brushing
Moayeri Development of graphene-based polymer nanocomposites for electrical conductors and supercapaci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