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36648B - 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及記錄有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及記錄有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36648B
TWI436648B TW98118324A TW98118324A TWI436648B TW I436648 B TWI436648 B TW I436648B TW 98118324 A TW98118324 A TW 98118324A TW 98118324 A TW98118324 A TW 98118324A TW I436648 B TWI436648 B TW I4366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mount
image
encoding
code
code amou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18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0443A (en
Inventor
Ryuichi Tanida
Atsushi Shimizu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filed Critical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Publication of TW201010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0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36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366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04N19/149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by estimating the code amount by means of a model, e.g. mathematical model or statistical mod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Description

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及記錄有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本發明係關於採用了依據預先給定的分配編碼量而進行決定編碼對象圖像(picture)之量化幅度或與其類似之參數的處理的影像編碼化方式的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及其裝置,和用於實現該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的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及記錄有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本案係依據於2008年6月5日於日本提出申請的專利申請2008-147534號而主張優先權,且在此引用其內容。
就將影像資訊以目標編碼量進行編碼之方法的其中一種而言,有先執行一次編碼而算出影像之特徵量,接著以此為依據而求出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後再度進行編碼的2次編碼(2 pass encoding)方式,或著將其重複複數次的多次編碼(multi pass encoding)方式。於上述方式中,由於係能夠以一次編碼之結果為基準而對於各圖像進行適當的編碼量分配,故可有效率地進行編碼。
然而,即使在依據第一次之編碼結果而分配所有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時,仍會於實際之產生編碼量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產生誤差。從而,為了將串流(stream)收納於目標大小,必須將該誤差編碼量反映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而逐一修正誤差。
當以單次(single pass)進行CBR(Constant Bit Rate,固定位元率)編碼時,如下述之非專利文獻1所例舉的,係廣泛使用於複數張圖像分配一定編碼量R,且使誤差編碼量反映於該一定編碼量R之方法。
另一方面,當將該CBR編碼之方法適用於預定決定了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多次編碼時,由於已事先決定了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故不需要將一定碼量分配於複數張圖像的處理。從而,在將該CBR編碼方法適用於多次編碼時,係將於各圖像之編碼產生的誤差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而進行補正。
於第12圖示有以第一次之編碼結果為依據而算出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和特徵量後,利用上述方法(將於各圖像之編碼所產生的誤差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而進行補正的方法)時之先前技術流程圖之一例。
如該流程圖所示,於先前技術中,首先於步驟S501,就初期化處理而言將誤差編碼量及圖像編號n初期化為0。
接著,於步驟S502,將第n個圖像以預先分配的編碼量加以編碼。
亦即,執行於第13圖之流程圖所示的編碼處理。從第n個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與第n個圖像之特徵量算出量化幅度(步驟S601);算出預測餘差(步驟S602);施行DCT(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離散餘弦轉換)(步驟S603);將DCT係數量化(步驟S604)。之後,藉由可變長度編碼而生成編碼串流(步驟S605)。另一方面,將量化後之DCT係數施以反量化(步驟S606)和IDCT(Inverse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離散餘弦反轉換)(步驟S607)而作成預測餘差之解碼畫像,將其與預測畫像進行加算而生成解碼畫像(步驟S608)。
接著,於步驟S503,判斷全圖框(全圖像)之編碼是否已完成,當全圖框之編碼完成時即結束處理;當全圖框之編碼尚未完成時則執行以下處理。
亦即,接著於步驟S504,從分配編碼量與編碼時所產生的實際編碼量之間的差算出誤差編碼量。接著於步驟S505,藉由將誤差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而更新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於接著的步驟S506中,將處理對象移行至下一圖像並回到步驟S502之處理而重複上述手續。
藉由進行以上處理,即可獲得一邊依序補正分配編碼量與發生編碼量間之誤差一邊接近目標檔案大小的編碼串流。
於第14圖圖示有執行於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之流程圖的處理的習知影像編碼裝置之裝置構成。
如第14圖所示,執行於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之流程圖的處理的習知影像編碼裝置係具有:分配編碼量保存部101;2個加法器102、111;2個減法器103、106;特徵量保存部104;量化幅度算出部105;DCT部107;量化部108;反量化部109;IDCT部110;解碼畫像保存緩衝器112;預測畫像生成部113;以及可變長度編碼部114。
分配編碼量保存部101係保存有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初期值,且係將圖像1個1個地輸出至加法器102。加法器102係藉由將分配編碼量保存部101所輸出的分配編碼量初期值與減法器103所輸出的誤差編碼量進行加算,算出後續要進行編碼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且加以輸出。減法器103係藉由算出加法器102所輸出的分配編碼量與可變長度編碼部114所輸出的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分,而算出編碼結束後的圖像之誤差編碼量且加以輸出。特徵量保存部104係保存於第一次(pass)編碼時所求得的各圖像之特徵量,以1個1個圖像之份量輸出至量化幅度算出部105。量化幅度算出部105係從特徵量保存部104所輸出的特徵量與加算器102所輸出的分配編碼量中算出接下來要編碼的圖像之量化幅度並進行輸出。
減算器106係藉由算出輸入畫像與預測畫像生成部113所輸出的預測畫像之間的差分而生成預測餘差且輸出。DCT部107係於減算器106所輸出的預測餘差施加DCT。量化部108係使用量化幅度算出部105所輸出的量化幅度而於DCT部107所輸出的各DCT係數施加量化。反量化部109係使用從量化幅度算出部105所輸出的量化幅度而於量化部108所輸出的量化值施加反量化。IDCT部110係於反量化部109所輸出的反量化後的係數施加IDCT。加算器111係藉由將IDCT部110所輸出的預測餘差解碼訊號與預測畫像生成部113所輸出的預測畫像加算而生成解碼畫像且輸出至解碼畫像保存緩衝器112。解碼畫像保存緩衝器112係將加算器111所輸出的解碼畫像加以保存。預測畫像生成部113係依據解碼畫像保存緩衝器112所保存的解碼畫像而生成預測畫像且輸出。可變長度編碼部114係於量化部108所輸出的量化後之DCT係數施加可變長度編碼且以編碼串流的方式加以輸出。
習知影像編碼裝置係藉由利用如第14圖所示之構成而執行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之流程圖的處理。
又,下述專利文獻1中係列舉文獻名(ISO/IEC JTC/SC29/WG11:“Test Mode15”,1993)而對於為記載於非專利文獻1之方法的基礎的CBR碼率技術進行說明。然而,記載於此文獻中的發明相比於記載於非專利文獻1之方法對於編碼量變動的回應雖提升,但仍不外乎為CBR範疇內之技術。從而,於記載於該文獻的發明適用多次編碼時,與將記載於非專利文獻1的方法加以適用時相同地,係將於各圖像之編碼所產生的誤差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而加以補正。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358247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安田浩、渡邊裕著,「數位畫像壓縮之基礎」,日經BP出版中心,pp. 189-193,1999
如上所述,將CBR編碼之方法適用於預先決定有各圖像之分配碼量的多次編碼時,係如第12圖及第13圖所示之流程圖所說明地,係將於各圖像之編碼所產生的誤差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而加以補正。
然而,若依循上述方法,由於前一圖像之誤差編碼量會於下一圖像清算,故有與預先求得之分配編碼量間之變動變大的問題。
尤其在以序列(sequence)內分配編碼量會大幅變動的VBR(Variable Bit Rate,可變位元率)下之動作為前提時,每個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本來就有相當差距。因此,若將於前圖像所產生的誤差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則會使與原本之分配編碼量間之變動變大,而有畫質會於圖像間有大幅落差的危險。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事情而研發者,其目的為提供一種在實現將影像以目標編碼量進行編碼時,可以藉由縮小每個圖像之畫質變動而實現主觀畫質之提升的新影像編碼量控制技術。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係依據預先給予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來控制作為編碼對象之圖像的產生編碼量,該方法係具有:求得編碼結束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與實際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而作為誤差編碼量的過程;對於其後的複數個圖像,依據前述誤差編碼量之正負,將藉由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初期值與預先給定的常數而算出的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或最小值中之任一方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的過程;對於前述複數個圖像求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作為可變編碼量的過程;求得前述可變編碼量之總和與前述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而作為更新比率的過程;以及對於前述複數個圖像,依據前述可變編碼量與前述更新比率而算出關於分配編碼量的變動編碼量,依據前述變動編碼量而將前述複數個圖像之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加以更新的過程。
於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中,較佳為具有預先對於各圖像依據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和前述常數求得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大值及前述最小值的過程。
於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中,較佳為於前述選擇的過程中,當因前述分配編碼量比前述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大而使前述誤差編碼量顯示為正值時,將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大值選擇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當因前述分配編碼量比前述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小而使前述誤差編碼量顯示為負值時,將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小值選擇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
於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中,較佳為具有:將前述更新比率箝制在值域內的過程;求得前述誤差編碼量與前述變動編碼量之總和間的差而作為遞移編碼量的過程;以及將前述遞移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編碼之際所求得之前述誤差編碼量的過程。
於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中,較佳為前述更新比率係於前述複數個圖像間為共通。
此外,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係依據預先給予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來控制作為編碼對象之圖像的產生編碼量,該裝置係具有:求得編碼結束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與實際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而作為誤差編碼量的手段;對於其後的複數個圖像,依據前述誤差編碼量之正負,將藉由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初期值與預先給予的常數而算出的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或最小值之任一方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的手段;對於前述複數個圖像求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作為可變編碼量的手段;求得前述可變編碼量之總和與前述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而作為更新比率的手段;以及對於前述複數個圖像,依據前述可變編碼量與前述更新比率而算出關於分配編碼量的變動編碼量,依據前述變動編碼量而將前述複數個圖像之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加以更新的手段。
於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中,較好為具有預先對於各圖像依據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和前述常數求得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大值及前述最小值的手段。
於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較好為前述選擇手段係當因前述分配編碼量比前述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大而使前述誤差編碼量顯示為正值時,將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大值選擇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當因前述分配編碼量比前述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小而使前述誤差編碼量顯示為負值時,將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小值選擇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
於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較好為係包含:將前述更新比率箝制在值域內的手段;求得前述誤差編碼量與前述變動編碼量之總和間的差而作為遞移編碼量的手段;以及將前述遞移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編碼之際所求得之前述誤差編碼量的手段。
於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較好為前述更新比率係於前述複數個圖像間為共通。
此外,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係用以使電腦執行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
此外,本發明之電腦可讀取之記憶媒體係記錄有用以使電腦執行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的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
依據本發明,以由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之大小所決定的分配編碼量之修正容許幅度為根據,求出預先決定的複數個圖像之可變編碼量,且依據該可變編碼量之總和與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而求得更新比率,根據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與更新比率而求出分配於各圖像的變動編碼量,且因應變動編碼量而將誤差編碼量分配於其後之複數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
藉此,將於經編碼的圖像所產生的誤差編碼量不全分配於下一圖像而是亦分配於複數個圖像,而可抑制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變動,從而可縮小每個圖像之畫質變動。
此外,藉由使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不為固定值而是依據預先給定的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來決定,且以此為依據決定分配量(變動編碼量),故即使在如VBR等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於圖像間之變動較大的情形中,也可將起因於誤差編碼量之補正的量化幅度落差限制於一定的範圍內。
此外,由於分配量(變動編碼量)係相對於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依據共通之更新比率而求得,故可使各圖像之量化幅度相同地變化,而可抑制因本處理所致之圖像間的畫質落差。
此外,由於具有將未分配完之誤差編碼量遞移的機構,故即使在習知方法中控制會出錯的情形中也可不出錯地繼續進行控制。再加上,由於實現該機構所需的箝制處理係僅對於更新比率執行,故僅以1次條件分歧即可處理。
以下,將依循實施形態而詳細說明本發明。
首先,於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前,先對於本發明所適用的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基本原理進行說明。
[1]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構成
本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係於採取依據預先給定予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而控制作為變碼對象之圖像的產生編碼量時,具有:(1)第1算出手段,求出編碼結束之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與實際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作為誤差編碼量;(2)選擇手段,對於下一個之後的複數個圖像,依據第1算出手段所求得的誤差編碼量之正負,將由分配編碼量初期值與預先給定的常數而算出的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或最小值之任一方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3)第2算出手段,對於下一個以後之複數個圖像,求出選擇手段所選擇的修正容許幅度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作為可變編碼量;(4)第3算出手段,算出由第2算出手段所求得的可變動編碼量之總和,並求出所算出的可變動編碼量之總和與第1算出手段所求得的誤差編碼量之比而作為更新比率;以及(5)更新手段,對於下一個以後之複數個圖像,依據以第2算出手段求得的可變動編碼量、與第3算出手段所求得的更新比率而算出對於分配編碼量的變動編碼量,並依據所算出的變動編碼量將複數個圖像之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加以更新。
在此,對於成為選擇手段之選擇對象的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及最小值,亦可並非於每次以第1算出手段求出誤差編碼量時求出,而是具有『事先對於各圖像依據分配編碼量初期值與預先給予的常數求出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及最小值的第4算出手段』,且選擇手段係從該第4算出手段所求得者中讀取符合條件者。
該第4算出手段係例如可以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常數倍作為分配編碼量最大值,以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常數分之一倍作為分配編碼量最小值;或以分配編碼量初期值加上常數作為分配編碼量最大值,以分配編碼量初期值減去常數作為分配編碼量最小值。
於採用上述構成時,亦可復具有:(6)箝制(clip)手段,將由第3算出手段求得的更新比率箝制為值域內;(7)第5算出手段,算出由更新手段所算出的變動編碼量之總和,並求出由第1算出手段所求出的誤差編碼量與該總和之差作為遞移編碼量;以及(8)加算手段,將由第5算出手段求出的遞移編碼量(有時為負值)加算於下一圖像之編碼時所求出的誤差編碼量。
另外,選擇手段係於當誤差編碼量顯示為正值時(當分配編碼量比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大時),將分配編碼量最大值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而當誤差編碼量顯示為負值時(當分配編碼量比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小時),將分配編碼量最小值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又,當誤差編碼量為0時,可以與當誤差編碼量顯示為正值時相同的方法處理,或者亦可以與當誤差編碼量顯示為負值時相同的方法處理。
藉由以上各處理手段進行動作而實現的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為亦可以用電腦程式實現者。該電腦程式可記錄於適當的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而提供,或著藉由網路而提供,於實施該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之際係將其安裝而藉由於CPU(Central Processor Unit,中央處理裝置)等控制手段上動作而實現該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
[2]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處理的一例
以下係以具有第4算出手段時執行的處理為具體例,對於本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處理的一例進行說明。
於如上所述構成的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係依據如進行第一次編碼等某些事前分析而如第1A圖所示地對於作為編碼對象的各圖像決定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且,例如,以該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常數倍者為分配編碼量最大值,以該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常數分之一倍者為分配編碼量最小值。藉此,如第1B圖所示,決定作為編碼對象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變動範圍(最大值至最小值)。
此時決定的分配編碼量之變動量變動範圍為依據分配編碼量初期值而決定,故於編碼處理中不變。
之後,若進入編碼處理,則求出編碼結束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與實際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作為誤差編碼量。
於習知技術中係將此時求得的誤差編碼量藉由加算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而加以清算,但若採用該方法,則會使與預先求得之分配編碼量之間的變動增大。
因此,於本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如第2圖所示,係採用將於此時所求出的誤差編碼量分配於之後將編碼的N張圖像的構成。
此時,不適合採用將誤差編碼量N等分後平均分配的方法。此乃因分配編碼量大的圖像本來就需要較大的編碼量,而分配編碼量小之圖像本來即不需要如此多之編碼量,故不適合採用將誤差編碼量N等分後平均分配的方法。
在此,於本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係對於之後N張圖像之各者求出其距離分配限度的餘裕量,再求出將該餘裕量乘以為一定比率的更新比率而得的編碼量,且對於該等N張各圖像分配如此而求得的編碼量。此時,係於之後N張各圖像所分配到的編碼量之總和等於誤差編碼量的前提下決定更新比率。
亦即,於本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係求出編碼結束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與實際產生編碼量間的差作為誤差編碼量。且,該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係依據該誤差編碼量之正負,於該誤差編碼量顯示為正值時,欲將該誤差編碼量以加入其後之複數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的方式分配而將在進入編碼前所求得的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另一方面,當該誤差編碼量顯示為負值時,本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係欲將該誤差編碼量以從其後之複數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減去的方式分配而將在進入編碼前所求得的分配編碼量之最小值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
又,於不具有第4算出手段時,於選擇該修正容許幅度的時間點,當誤差編碼量顯示為正值時,係對於其後的複數個圖像算出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常數倍等而求得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且將其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另一方面,當誤差編碼量顯示為負值時,係對於其後的複數個圖像算出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常數分之一倍等而求得分配編碼量之最小值且將其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
接著,對於其後的複數個圖像求出修正容許幅度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作為可變符號量,將如上所述而求得的可變編碼量之總和與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作為更新比率。
且,依據可變編碼量與更新比率而算出構成其後之複數個圖像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所對應的變動編碼量,且以此為依據更新該等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
例如,當其後的某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初期值為50時,若以其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兩倍為分配編碼量的最大值,且若以其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1/2倍為分配編碼量的最小值,則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為100,分配編碼量之最小值為25。
此時,當該圖像之目前的分配編碼量為70,更新比率為20%時,若誤差編碼量為正,則可變編碼量為朝上方向成為30(=100-70),若誤差編碼量為負,則可變編碼量為朝下方向成為45(=70-25)。因此,當誤差編碼量為正時係將該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更新為“70+30×0.2=76”;當誤差編碼量為負時係將該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更新為“70-45×0.2=61”。
在此,若將圖像j之可變編碼量表示為Tm[j],誤差編碼量表示為D,更新比率表示為K,則更新比率K係依循其後N張圖像之可變編碼量之總和ΣTm[j]與誤差編碼量D之比而可以下式求出:
K=D/ΣTm[j]
依據該更新比率K,圖像j之變動編碼量Td[j]係可求為
Td[j]=K×Tm[j]
從而,該變動編碼量Td[j]其後N張圖像之總和為
ΣTd[j]=ΣK×Tm[j]=K×ΣTm[j]=(D/ΣTm[j])×ΣTm[j]=D
由上可知,於本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係依據於其後N張之各圖像分配到的變動編碼量Td[j]之總和係等於誤差編碼量D的前提而決定更新比率K。
如上所述,於本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依據編碼結束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與實際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而求出誤差編碼量,且不會將該誤差編碼量原封不動地加算於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而加以清算,而是採用對於之後將編碼的複數個圖像因應該等圖像之必要度形式進行分配而清算。
依循上述構成,藉由此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當實現了以目標編碼量將影像加以編碼時,可以縮小每個圖像之畫質變動而可以實現主觀畫質的提升。
當採用上述構成時,若分配編碼量總計累加(減去)至分配限度之極限時,則由於無法繼續累加(減去),故會變得無法分配誤差編碼量。
因此,於此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中,藉由將更新比率箝制在值域內,可使誤差編碼量與變動編碼量之總和間存有差距,將如此而形成的差距作為遞移編碼量而加算於在下一圖像之編碼時所求出的誤差編碼量。
亦即,如第3圖所示,未累加的部份(未減去的部分)係於其次之圖像處理時加以分配。
接著,說明依據上述基本原理的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
於第4圖示有具備了適用本發明的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的影像編碼裝置之裝置構成的一例。
如第4圖所示,該影像編碼裝置係具有:編碼量保存部101,係發揮與於第14圖所示者相同功能;減法器103;特徵量保存部104;量化幅度算出部105;減法器106;DCT部107;量化部108;反量化部109;IDCT部110;加法器111;解碼圖像保存緩衝器112;預測圖像生成部113;以及可變長度編碼部114。除此之外,此影像編碼裝置係具有用以執行本實施形態之特徵處理的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係構成為含有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與減法器103。
於第5圖係示有本實施形態特徵之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所執行的處理之流程圖的一例。在此,與於第12圖所示之習知方法的流程圖比較,以虛線圍起之部分即為本發明之適用區域。
一旦影像編碼裝置開始處理,首先最初係於步驟S101,將誤差編碼量以及圖像編號n初期化為0作為初期化處理。
接著,於步驟S102,將第n個圖像以預先給定的分配編碼量進行編碼。在此,對於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初期值係依據第一次之編碼結果而設定者。
接著,於步驟S103,判斷是否全圖框(全圖像)之編碼皆已完成,當全圖框之編碼完成時則結束處理,當全圖框之編碼尚未完成時則執行以下處理。
亦即,於步驟S104中,對於第n個圖像依據分配編碼量與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而算出誤差編碼量,於接下來的步驟S105中判斷所算出的誤差編碼量之符號為正或負。
依據此步驟S105之判斷處理,當判斷為於步驟S104所算出的誤差編碼量為正時,進入步驟S106,依據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初期值與常數而算出第n+1至n+N張(N為預先決定的超過1之常數)為止的各圖像之最大編碼量(上述之分配編碼量的最大值)。
接著,於步驟S107,依據從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之最大編碼量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分算出該等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
另一方面,依循步驟S105之判斷處理,當判斷為於步驟S104所算出的誤差編碼量為負時,進入步驟S108,依據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初期值與常數而算出從第n+1至n+N(N為預先決定的超過1之常數)為止的各圖像之最小編碼量(上述之分配編碼量之最小值)。
接著,於步驟S109,依據從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之最小編碼量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分算出該等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
如上所述,於步驟S107、S109算出從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接著,於步驟S110,求得所算出的可變編碼量之總和(合計值),依據其可變編碼量之總和與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而求得更新比率。
接著,於步驟S111,藉由從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與所求得的更新比率之間的積求出該等各圖像之變動編碼量。
接著,於步驟S112,於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加算所求得的變動編碼量,藉此更新該等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又,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為依據第一次之編碼結果而預先設定者,不會被更新。
接著,於步驟S113,將處理對象移至下一圖像,回到步驟S102之處理而重複上述處理。
依循以上處理,依據本實施形態係將於編碼的圖像所產生的誤差編碼量不僅分配於下一圖像而是分配於複數個圖像,藉此而可抑制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之變動。
且,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並非固定值而是依預先給定的分配編碼量初期值而決定,且以其為根據決定分配量,故即使於如VBR等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之圖像間的變動較大時,也可藉由誤差編碼量之補正而將量化幅度之偏移收斂於一定範圍內。
而且,由於分配量係對於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乘上共通之更新比率後求得,故可使各圖像之量化幅度相同地變化,藉此而可將本處理所致之圖像間的畫質落差縮小。
在此,於第5圖之流程圖中,係在步驟S106算出最大編碼量,在步驟S108算出最小編碼量。然而,由於最大編碼量及最小編碼量係依據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初期值和常數而算出,故可在進入步驟S101之處理前即算出。據此,亦可採用於進入步驟S101之處理前即算出最大編碼量及最小編碼量,而於步驟S106、S108中從前述算出者中選擇符合條件者。若採用如上所述之方式,則可避免重複算出示為相同值的最大編碼量和最小編碼量的情形。
於第6圖示有當執行第5圖之流程圖之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之裝置構成的一例。
如第6圖所示,執行本實施形態特徵之處理的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係具有:分配控制部2001;容許修正幅度算出部2002;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正負判定部2006;減法器2007;合計值算出部2008;比率算出部2009;乘法器2010;加法器2011;開關(switch)A 2012;開關B 2013;以及開關C 2014。
該分配控制部2001係對於3個記憶體2003、2004、2005送出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而控制各記憶體2003、2004、2005之輸出,並且控制開關B 2013之ON/OFF和開關C 2014之切換。
容許修正寬度算出部2002係從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初期值各自算出各圖像之最大編碼量與最小編碼量,且輸出至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與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
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係保持容許修正幅度算出部2002所輸出的各圖像之最大編碼量,且當接收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時,將所指定的圖像編號之最大編碼量輸出至開關A 2012。
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係保持容許修正幅度算出部2002所輸出的各圖像之最小編碼量,且當接收了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時,將所指定的圖像編號之最小編碼量輸出至開關A 2012。
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係保持開關C 2014所輸出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且依循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將所指定的圖像編號之分配編碼量輸出至減法器2007及加法器2011。
正負判定部2006係對於編碼結束之圖像判定其誤差編碼量的正負,且將因應其判定結果的切換控制訊號輸出至開關A 2012,藉此,當判定結果為正時,控制為使開關A 2012選擇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所輸出的最大編碼量而將之輸出;當判定結果為負時,控制為使開關A 2012選擇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所輸出的最小編碼量而將之輸出。
減法器2007係藉由算出開關A 2012所輸出的最大編碼量或最小編碼量、與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所輸出的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分而算出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且輸出至合計值算出部2008及乘法器2010。
合計值算出部2008係可藉由算出減法器2007所輸出的可變編碼量之合計值而算出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之合計值,且輸出至比率算出部2009。
比率算出部2009係藉由求得合計值算出部2008所輸出的可變編碼量之合計值、與編碼結束後之圖像之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而算出更新率,且輸出至乘法器2010。
乘法器2010係藉由將減法器2007所輸出的可變編碼量與比率算出部2009所輸出的更新比率相乘而算出各圖像之變動編碼量且輸出至加法器2011。
加法器2011係藉由將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所輸出的分配編碼量與乘法器2010所輸出的變動編碼量加總而求得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更新值,且輸出至開關B 2013及開關C 2014。
開關A 2012係依循來自正負判定部2006的切換控制訊號,當選擇最大編碼量時係選擇端子a;當選擇最小編碼量時係選擇端子b,藉此而選擇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所輸出的最大編碼量或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所輸出的最小編碼量之中的任一者而輸出至減法器2007。
開關B 2013係依循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之切換控制訊號而將加法器2011所輸出的分配編碼量之更新值輸出至於第4圖所示的量化幅度算出部105及減法器103。
開關C 2014係依循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換控制訊號,於選擇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時選擇端子a,於選擇加法器2011所輸出的經更新之分配編碼量時選擇端子b,藉此,選擇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或分配編碼量之更新值之中的任一者而輸出至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
其次,對於如上所述構成的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執行的處理進行詳細說明。
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一旦開始處理,即將分配編碼量初期值輸入容許修正幅度算出部2002而求得第1張至第N張之圖像的最大編碼量、最小編碼量,且分別送至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接著,從分配控制部2001將切換控制訊號送至開關C 2014而將開關C 2014切換至端子a側,且對於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輸入第1張至第N張圖像的分配編碼量初期值。
另一方面,正負判定部2006係判定被輸入的誤差編碼量之正負且對於開關A 2012送出切換控制訊號,若為正則切換至端子a側,若為負則切換至端子b側。接著,從分配控制部2001將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送至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將保持於各記憶體的第1至N張之圖像的各值加以輸出。
接著,藉由減法器2007求得各輸出之差分而作為可變編碼量,藉由合計值算出部2008而算出其合計值。之後,藉由比率算出部2009從該求得之可變編碼量之合計值與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求出更新比率。
算出更新比率後,再度從分配控制部2001朝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送出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將保持於各記憶體的第1至N張為止之圖像的各值輸出。
接著,藉由減法器2007從被輸出的各值之差分求得各圖像之可變編碼量;以乘法器2010藉由與先前求得之更新比率之間的積而算出各圖像之變動編碼量。接著,藉由加法器2011將求得之各圖像的變動編碼量加算於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藉此算出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更新值。
接著,藉由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換控制訊號,將開關C 2014切換至端子b側,而將求得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之更新值輸出至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藉此更新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
最後,藉由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換控制訊號使開關B 2013為ON,而將更新後的下一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輸出至第4圖所示之量化幅度算出部105及減法器103。
於下一圖像之處理中,於將開關C 2014切換至端子a側時,僅將第N+1張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初期值送至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從第2至N張為止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則保持不動。
其次,對於第5圖中以虛線框起之本實施形態特徵之處理,並使其與第6圖之方塊圖對應而進行說明。
假設為當第n張圖像之編碼結束,且求得其誤差編碼量的時間點。
此時,開關C 2014係切換至端子a側。
以正負判定部2006判定誤差編碼量之正負,將切換控制訊號送至開關A 2012,當為正時使其切換至端子a側,當為負時使其切換至端子b側。
當誤差編碼量為正時,依據分配編碼量初期值及常數而於容許修正幅度算出部2002算出從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之最大編碼量且儲存於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接著,藉由減法器2007算出從第n+1至n+N張為止之各圖像的可變編碼量。此算出處理係依循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將各圖像之最大編碼量從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依序輸出至減法器2007,並且藉由將該時間點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從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依序輸出至減法器2007而算出。
另一方面,當誤差編碼量為負時,依據分配編碼量初期值及常數而於容許修正幅度算出部2002算出從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之最小編碼量且儲存於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接著,藉由減法器2007算出從第n+1至n+N張為止之各圖像的可變編碼量。此算出處理係依循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將各圖像之最小編碼量從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依序輸出至減法器2007,並且藉由將該時間點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從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依序輸出至減法器2007而算出。
接著,從可變編碼量之總和與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中算出更新比率。可變編碼量之總和係藉由將減法器2007之輸出以合計值算出部2008求和而取得。比率算出部2009係依據該和與誤差編碼量而求出更新比率。
接著,以乘法器2010求得各圖像之變動編碼量。此係於更新比率之算出後,從分配控制部2001將記憶體讀取控制訊號送至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3、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4,且於減法器2007與上述相同地算出可變編碼量。且,將該值與更新比率於乘法器2010相乘而求得第n+1至n+N張為止之各圖像的變動編碼量。
另一方面,將該變動編碼量、與從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所輸出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於加法器2011相加而求得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之更新值。接著,藉由來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換控制訊號而將開關C 2014切換至端子b側,以更新後之分配編碼量而將保持於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2005的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覆寫更新。
依據以上所說明的第4圖及第6圖之構成,即可實現於第5圖所示之流程圖的處理。
[第1實施例]
其次,依循實施例,詳細說明本發明。
於以下所說明的實施例中,係為將每個圖像之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與最小值分別以預先給予各圖像之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常數倍或常數分之一求取者。另外,為具有將更新比率箝制在最大值以下(值域內)之功能者。同時,為具有將誤差編碼量之中未分配於各圖像之部分作為遞移編碼量(有時會顯示為負值)而加算於下一圖像之誤差編碼量之功能者。
於第7圖示有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為了實現本實施例而執行之流程圖的一例。
於本實施例中一旦開始處理,首先係於步驟S201將誤差編碼量D、遞移編碼量C、以及圖像編號n初期化為0作為初期化處理。
接著,於步驟S202將第n個圖像以預先給予的分配編碼量進行編碼。在此進行的編碼為與在第5圖的流程圖之步驟S102所進行的編碼相同者。
接著,於步驟S203,判斷全圖框(全圖像)之編碼是否已完成,當全圖框之編碼完成時即結束處理,而當全圖框之編碼尚未完成時則執行以下之處理。
亦即,於步驟S204,對於第n個圖像,係依據分配編碼量Tt與實際產生之實際編碼量Tg之間的差而算出誤差編碼量D:
D←Tt-Tg
接著,於步驟S205中,藉由將遞移編碼量C加算於誤差編碼量D,算出加算了遞移編碼量C後的誤差編碼量D。
D←D+C
接著,於步驟S206中,判斷誤差編碼量D是否為0以上,且當判斷為誤差編碼量D為0以上時,進入步驟S207而執行第8圖之流程圖所示之處理。
亦即,如第8圖之流程圖所示,首先最初於步驟S301對於第n+1至n+N張為止(N為預先決定的超過1之常數)的各圖像以預先給定的編碼量Torg[j]之常數倍求出最大編碼量Tmax[j](其中,n+1≦j≦n+N)。若將常數倍之常數表示為α則係以下式求得:
Tmax[j]←Torg[j]×α
在此,Torg[j]具體而言係依據第一次之編碼結果而設定的第j個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初期值。
接著,於步驟S302,對於第n+1張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求出可變編碼量Tm[j]與其總和Tm_sum。亦即,依據最大編碼量Tmax[j]與分配編碼量Tt[j],以下式算出可變編碼量Tm[j]:
Tm[j]←Tmax[j]-Tt[j]
且以下式算出其總和Tm_sum:
Tm_sum←ΣTm[j]
其中,Σ表示算出n+1≦j≦n+N的總和。
接著,於步驟S303,可從誤差編碼量D(≧0)與可變編碼量之總和Tm_sum(≧0)之間的比求出更新比率K。
K←D/Tm_sum
接著,於步驟S304中將求得的更新比率K以最大值Kmax(預先給定的固定值)加以箝制。亦即,依據求得的更新比率K和預先設定的最大值Kmax而以下式求出:
K←Max(K,Kmax)
接著,於步驟S305使用如上述求得的更新比率K對於第n+1至n+N張為止之各圖像求出變動編碼量Td[j]。亦即,依據更新比率K和可變編碼量Tm[j]而以下式算出變動編碼量Td[j]。
Td[j]←K×Tm[j]
接著,於步驟S306,藉由將如上所述而求得的變動編碼量Td[j]加算於分配編碼量Tt[j],而對於從第n+1至n+N張之各圖像更新分配編碼量Tt[j],而結束第7圖之流程圖之步驟S207的處理。亦即,依據變動編碼量Td[j]與分配編碼量Tt[j],以下式更新分配編碼量:
Tt[j]←Tt[j]+Td[j]
而結束第7圖之流程圖之步驟S207的處理。
另一方面,於第7圖之流程圖的步驟S206當判斷為誤差編碼量D並非0以上時,進入步驟S208而執行於第9圖之流程圖所示之處理。
亦即,如第9圖之流程圖所示,首先最初於步驟S401對於從第n+1至n+N張(N為預先決定的超過1的常數)為止的各圖像藉由預先給定的編碼量Torg[j]之常數分之一而求得最小編碼量Tmin[j](其中,n+1≦j≦n+N)。亦即,若將常數分之一的常數表示為α則可以下式求得:
Tmin[j]←Torg[j]/α
在此,Torg[j]具體而言係依據第一次編碼結果而設定的第j個圖像之分配編碼量的初期值。又,常數分之一的常數較好為與上述常數倍之常數相同的值(α),但此兩常數並非必須相同。
接著,步驟S402係對於從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求得可變編碼量Tm[j]與其總和Tm_sum。亦即,依據最小編碼量Tmin[j]與與分配編碼量Tt[j]而算出可變編碼量Tm[j]:
Tm[j]←Tmin[j]-Tt[j]
其總和Tm_sum為:
Tm_sum←ΣTm[j]
其中,Σ表示算出n+1≦j≦n+N的總和。
接著,於步驟S403,係從誤差編碼量D(<0)與可變編碼量之總和Tm_sum(<0)之間的比求出更新比率K:
K←D/Tm_sum
接著,於步驟S404,將求得的更新比率K以最大值Kmax(預先給定的固定值)加以箝制。亦即,依據求得的更新比率K和預先設定的最大值Kmax而以下式求出:
K←Max(K,Kmax)
接著,於步驟S405,使用如上所述而求得的更新比率K,對於從第n+1張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求出變動編碼量Td[j]。亦即,依據更新比率K和可變編碼量Tm[j]而算出變動編碼量Td[j]:
Td[j]←K×Tm[j]
接著,於步驟S406中,藉由將如上所述而求得的變動編碼量Td[j]加算於分配編碼量Tt[j],對於從第n+1至n+N張為止的各圖像更新分配編碼量Tt[j]而結束於第7圖之流程圖S208之處理。亦即,依據變動編碼量Td[j]與分配編碼量Tt[j]而以下式:
Tt[j]←Tt[j]+Td[j]
更新分配編碼量Tt[j],而結束第7圖之流程圖的步驟S208之處理。
於第7圖之流程圖中,若步驟S207、步驟S208之處理結束,則接著於步驟S209求出變動編碼量Td[j]之總和Td_sum。亦即,
Td_sum←ΣTd[j]
其中,Σ代表算出n+1≦j≦n+N之總和。
接著,於步驟S210,藉由誤差編碼量D與所算出的變動編碼量之總和Td_sum之間的差分而算出遞移編碼量C:
C←D-Td_sum
如上所述,藉由上述方式算出的遞移編碼量C係於步驟S205加算至誤差編碼量D。
接著,於步驟S211將處理對象移至下一圖像,藉由回到步驟S202之處理而重複將下一圖像以分配編碼量Tt進行編碼的處理。
用以實現本實施例之處理的影像編碼裝置之基本構成係與第4圖所示者相同,惟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與第6圖所示者不同,其係於第6圖所示之構成追加新構成而成者。
於第10圖示有用以實現本實施例之處理用的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之構成的一例。
如第10圖所示,實現本實施例之處理時,分配編碼量算出部200除了具有如第6圖所示之各處理手段2001至2008、2010至2014,尚具有將比率算出部2009所算出的更新比率箝制在最大值以下的功能,更且,復具有新增的第2合計值算出部2015、減法部2016、遞移量保持部2017、加法器2018。
該第2合計值算出部2015係以乘法器2010所輸出的變動編碼量Td[j]作為輸入,藉由算出其合計值而算出變動編碼量之總和Td_sum且輸出至減法器2016。
減法器2016係藉由算出誤差編碼量D與第2合計值算出部2015所輸出的變動編碼量之總和Td_sum之間的差分而算出遞移編碼量C,且輸出至遞移量保持部2017。
遞移量保持部2017係保持減法器2016所輸出的遞移編碼量C,於下一圖像之編碼時將所保持的遞移編碼量C輸出至加法器2018。
加法器2018係藉由於下一圖像之編碼時將遞移量保持部2017所輸出的遞移編碼量C與在當次之編碼中所得的誤差編碼量D相加而修正誤差編碼量D,且輸出至正負判定部2006、比率算出部2009、以及減法器2016。
依據以上所說明的第10圖之構成,即可實現於第7圖至第9圖所示的本實施例之流程圖之處理。
接著,對於為了驗證本發明之有效性而進行之實驗進行說明。
該實驗係使用影像編碼標準規格H.264之參照軟體JM12.1而進行習知方法與本發明之比較。實驗畫像係使用ITE標準畫像seq07“European Market”(1440×1080,從前算起第450圖框,包含字幕)。另外,編碼方法係使用2次編碼方式,以量化幅度固定的方式進行第1次編碼,且以各圖像之產生編碼量的一半作為第2次編碼時的目標編碼量來進行。進行第1次編碼時之量化參數(將量化幅度以log尺度(scale)表示者)係I圖像為24、P圖像為27、B圖像為30。
對於習知方法之實驗係藉由將於每1圖像產生的誤差加算於下一圖像而編碼的方式進行。又,考慮到實用性,加算係採用例如像是I圖像之誤差係於下一I圖像補正的方式對於下個同一種類的圖像進行。
另一方面,本發明之實驗係依據記載於實施例之方法而進行編碼。在此,係以最大編碼量為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2倍,最小編碼量為分配編碼量初期值之1/2而於15圖框(N=15)間修正的方式進行。
於第11A圖及第11B圖係分別以將習知方法與本發明比較之形式顯示本實驗之結果。在此,橫軸表示圖框編號,縱軸表示量化參數。
從該實驗結果可知,本發明之方式其量化幅度之振動較少,畫質穩定。由該實驗結果可驗證本發明之有效性。
又,亦可將用以實現上述所說明之各處理步驟用的程式記錄於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藉由使電腦系統讀取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之程式且執行而進行影像編碼裝置之上述種種處理。
在此,所謂電腦系統亦可為包含OS(Operating System,作業系統)和周邊機器等硬體者。另外,有利用WWW(World Wide Web,全球資訊網)系統時,電腦系統於亦包含網頁(Web page)提供環境(或顯示環境)者。
所謂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係指軟碟(flexible disc)、光碟、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等可寫入之不變性記憶體、CD(Compact Disk)-ROM等可攜式媒體、及內藏於電腦系統之硬碟等記憶裝置。此外,所謂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亦包含如經由網際網路(internet)等網路和電話線路等通訊線路而送訊程式時作為伺服器或客戶端的電腦系統內部之可變性記憶體(例如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等保持程式一定時間者。
上述程式亦可藉由從將該程式保存於記憶裝置等的電腦系統經由傳送媒體或傳送媒體中的傳送波而傳送至其他電腦系統。在此,傳送程式的傳送媒體係指網際網路等具有以網路(通訊網)或電話線路等通訊線路(通訊線)而傳送資訊功能的媒體。另外,上述程式亦可為實現前述功能之部分者。更且,亦可為使前述功能藉由與已記錄於電腦系統之程式組合而實現者,即所謂差分檔案(差分程式)。
以上,雖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和實施例,而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趣旨的範圍內進行構成之附加、省略、置換、及其他變更。本發明不被前述說明所限定,而僅由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限定。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應用於影像編碼,藉由應用本發明,於實現將影像以目標編碼量加以編碼時,可縮小每圖像之畫質變動而能夠實現主觀畫質的提升。
101...分配編碼量保存部
102...加法器
103...減法器
104...特徵量保存部
105...量化幅度算出部
106...減法器
107...DCT部
108...量化部
109...反量化部
110...IDCT部
111...加法器
112...解碼畫像保存緩衝器
113...預測畫像生成部
114...可變長度編碼部
200...分配編碼量算出部
2001...分配控制部
2002...容許修正幅度算出部
2003...最大編碼量保持記憶體
2004...最小編碼量保持記憶體
2005...分配編碼量保持記憶體
2006...正負判定部
2007...減法器
2008...合計值算出部
2009...比率算出部
2010...乘法器
2011...加法器
2012...開關A
2013...開關B
2014...開關C
2015...第2合計值算出部
2016...減法器
2017...遞移量保持部
第1A圖係應用了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處理的說明圖。
第1B圖係應用了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處理的說明圖。
第2圖係應用了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處理的說明圖。
第3圖係應用了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之處理的說明圖。
第4圖係表示具有應用本發明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的影像編碼裝置之裝置構成之一例的說明圖。
第5圖為分配編碼量算出部所執行的流程圖。
第6圖為顯示分配編碼量算出部之裝置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
第7圖為分配編碼量算出部所執行的流程圖。
第8圖為分配編碼量算出部所執行的流程圖。
第9圖為分配編碼量算出部所執行的流程圖。
第10圖為顯示分配編碼量算出部之裝置構成之一例的示意圖。
第11A圖係為了驗證本發明之有效性而根據習知方法進行之實驗結果的說明圖。
第11B圖係為了驗證本發明之有效性而根據本發明進行之實驗結果的說明圖。
第12圖為背景技術之流程圖。
第13圖為圖像編碼處理之流程圖。
第14圖為背景技術之裝置構成圖。
無元件符號

Claims (12)

  1. 一種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係依據預先給予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來控制作為編碼對象之圖像的產生編碼量,該方法係具有:求得編碼結束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與實際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而作為誤差編碼量的過程;對於其後的複數個圖像,依據前述誤差編碼量之正負,將藉由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初期值與預先給定的常數而算出的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或最小值中之任一方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的過程;對於前述複數個圖像求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作為可變編碼量的過程;求得前述可變編碼量之總和與前述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率而作為更新比率的過程;以及對於前述複數個圖像,依據前述可變編碼量與前述更新比率而算出關於分配編碼量的變動編碼量,依據前述變動編碼量而將前述複數個圖像之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加以更新的過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其中,具有預先對於各圖像依據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和前述常數求得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大值及前述最小值的過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其中,於前述選擇的過程中,當因前述分配編碼量 比前述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大而使前述誤差編碼量顯示為正值時,將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大值選擇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當因前述分配編碼量比前述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小而使前述誤差編碼量顯示為負值時,將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小值選擇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2項中任一項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其係包含:將前述更新比率箝制在預先給定之最大值以下的過程;求得前述誤差編碼量與前述變動編碼量之總和之間的差而作為遞移編碼量的過程;以及將前述遞移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編碼之際所求得之前述誤差編碼量的過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2項中任一項之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其中,前述更新比率係於前述複數個圖像間為共通。
  6. 一種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係依據預先給予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之初期值來控制作為編碼對象之圖像的產生編碼量,該裝置係具有:求得編碼結束之圖像的分配編碼量與實際產生編碼量之間的差而作為誤差編碼量的手段;對於其後的複數個圖像,依據前述誤差編碼量之正負,將藉由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初期值與預先給定的常數而算出的分配編碼量之最大值或最小值中之任一 方選擇為修正容許幅度的手段;對於前述複數個圖像求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與分配編碼量之間的差作為可變編碼量的手段;求得前述可變編碼量之總和與前述誤差編碼量之間的比率而作為更新比率的手段;以及對於前述複數個圖像,依據前述可變編碼量與前述更新比率而算出關於分配編碼量的變動編碼量,依據前述變動編碼量而將前述複數個圖像之各圖像的分配編碼量加以更新的手段。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其中,具有預先對於各圖像依據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初期值和前述常數求得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大值及前述最小值的手段。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其中,前述選擇之手段係當因前述分配編碼量比前述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大而使前述誤差編碼量顯示為正值時,將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大值選擇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當因前述分配編碼量比前述實際產生編碼量更小而使前述誤差編碼量顯示為負值時,將前述分配編碼量之前述最小值選擇為前述修正容許幅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其係包含:將前述更新比率箝制在預先給定之最大值以下的手段; 求得前述誤差編碼量與前述變動編碼量之總和間的差而作為遞移編碼量的手段;以及將前述遞移編碼量加算於下一圖像編碼之際所求得之前述誤差編碼量的手段。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之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其中,前述更新比率係於前述複數個圖像間為共通。
  11. 一種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用以使電腦執行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的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
  12. 一種電腦可讀取之記憶媒體,係記錄有用以使電腦執行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的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的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
TW98118324A 2008-06-05 2009-06-03 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及記錄有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TWI436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7534 2008-06-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0443A TW201010443A (en) 2010-03-01
TWI436648B true TWI436648B (zh) 2014-05-01

Family

ID=41398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18324A TWI436648B (zh) 2008-06-05 2009-06-03 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及記錄有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548042B2 (zh)
EP (1) EP2265025B1 (zh)
JP (1) JP4999991B2 (zh)
KR (1) KR101213243B1 (zh)
CN (1) CN102047661B (zh)
BR (1) BRPI0911762A2 (zh)
CA (1) CA2722051C (zh)
ES (1) ES2694713T3 (zh)
RU (1) RU2485711C2 (zh)
TW (1) TWI436648B (zh)
WO (1) WO20091480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60156B2 (en) * 2006-02-01 2012-04-17 Verint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long term generation rate of compressed data
JP2011155474A (ja) * 2010-01-27 2011-08-1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符号化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ステム
JP5625512B2 (ja) * 2010-06-09 2014-1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符号化装置、符号化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592913B2 (ja) * 2012-02-01 2014-09-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映像符号化装置、映像符号化方法及び映像符号化プログラム
CN107682700B (zh) * 2017-09-30 2022-10-21 江西欧菲炬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编码适配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4461B2 (ja) * 1996-08-30 2006-12-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映像データ圧縮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4034380B2 (ja) 1996-10-31 2008-01-16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符号化/復号化方法及び装置
US6222875B1 (en) 1997-07-11 2001-04-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Low-delay rate detection for variable rate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6654417B1 (en) * 1998-01-26 2003-11-25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One-pass variable bit rate moving pictures encoding
JPH11252572A (ja) 1998-03-03 1999-09-17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符号量配分装置
JP2000023162A (ja) 1998-06-29 2000-01-21 Sony Corp 符号化装置及び符号化方法
DE19922968B4 (de) 1998-10-06 2016-06-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atenratenanpassung
JP2000358247A (ja) 1999-01-19 2000-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ート制御装置、レート制御方法及び符号化装置
JP4706104B2 (ja) * 1999-04-23 2011-06-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EP1063851B1 (en) 1999-06-22 2007-08-0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encoding moving picture signal
KR100341063B1 (ko) * 2000-06-28 2002-06-20 송문섭 실시간 영상 통신을 위한 율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4256574B2 (ja) * 2000-08-04 2009-04-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信号符号化方法および画像信号符号化装置
US7082163B2 (en) 2000-11-20 2006-07-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icture coding method, picture co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laying apparatus
US7062445B2 (en) * 2001-01-26 2006-06-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Quantization loop with heuristic approach
US6895050B2 (en) * 2001-04-19 2005-05-17 Jungwoo Le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bits temporaly between frames in a coding system
US6810083B2 (en) * 2001-11-16 2004-10-2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imating objective quality of compressed video data
US7027982B2 (en) * 2001-12-14 2006-04-11 Microsoft Corporation Quality and rate control strategy for digital audio
DE60206738D1 (de) * 2002-06-11 2005-11-24 St Microelectronics Srl Videokodierungs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mit variabler Bitrate
US6980695B2 (en) * 2002-06-28 2005-12-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Rate allocation for mixed content video
CN1190969C (zh) * 2003-03-08 2005-02-2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视频编码比特率控制方法
US7095784B2 (en) * 2003-04-14 2006-08-22 Silicon Intergrated Systems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picture compression rate control using bit allocation with initial quantization step size estimation at picture level
GB0321093D0 (en) 2003-09-09 2003-10-08 Nokia Corp Multi-rate coding
US20050089092A1 (en) * 2003-10-22 2005-04-28 Yasuhiro Hashimoto Moving picture encoding apparatus
JP4543971B2 (ja) 2005-03-07 2010-09-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符号化方法、符号化装置、符号化処理のプログラム及び符号化処理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6310912A (ja) 2005-04-26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方法、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装置、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回路及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JP2008147534A (ja) 2006-12-13 2008-06-26 Denso Corp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13243B1 (ko) 2012-12-18
CN102047661B (zh) 2013-06-12
EP2265025B1 (en) 2018-08-29
CN102047661A (zh) 2011-05-04
EP2265025A4 (en) 2013-01-30
CA2722051C (en) 2014-01-21
EP2265025A1 (en) 2010-12-22
TW201010443A (en) 2010-03-01
ES2694713T3 (es) 2018-12-26
US20110075728A1 (en) 2011-03-31
RU2485711C2 (ru) 2013-06-20
BRPI0911762A2 (pt) 2016-08-02
JP4999991B2 (ja) 2012-08-15
CA2722051A1 (en) 2009-12-10
RU2010144530A (ru) 2012-07-20
WO2009148076A1 (ja) 2009-12-10
KR20100137008A (ko) 2010-12-29
US8548042B2 (en) 2013-10-01
JPWO2009148076A1 (ja) 2011-1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27136A1 (zh) 码率控制的方法与编码装置
US6229849B1 (en) Coding device and method
JPH1169345A (ja) フレーム間予測動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復号装置並びにフレーム間予測動画像符号化方法及び復号方法
TWI436648B (zh) 影像編碼量控制方法、影像編碼量控制裝置,影像編碼量控制程式及記錄有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JP2003259372A (ja) 固定演算量を有する動映像の符号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4668767B2 (ja)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動画像符号化プログラム
US7451080B2 (en) Control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bit rate
JP2010161582A (ja) 符号化装置、目標符号量調整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JPWO2002080567A1 (ja) 画像信号量子化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JP2009094646A (ja)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H10271513A (ja) 固定伝送率mpeg映像送信機用伝送率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US2009027961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oding/decoding with interlace scanning based motion vector transformation
WO2002056250A2 (en) Method and system to encode a set of input values into a set of coefficients using a given algorithm
JP2008252225A (ja)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方法
JP7001159B2 (ja) 動画像符号化装置、動画像符号化方法、プログラム
JP3646849B2 (ja) ステレオ動画像用符号化装置
US20070064810A1 (en) Variable shape motion estimation in video sequence
JPH10336649A (ja) 動画像符号化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0677128B1 (ko) 동영상 부호화기의 비트율 제어장치 및 방법
JP3137863B2 (ja) 動画像の符号化制御方法
JPH04227185A (ja) 符号化出力データ量制御方式
JP4127006B2 (ja) 画像信号の符号化装置および符号化方法
JP2006325239A (ja) 画像信号量子化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17425009A (zh) 视频编码中的比特数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0207417B1 (ko) 부호화 비트발생율 제어방법 및 그 제어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