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7661A - 视频码量控制方法、视频码量控制装置、视频码量控制程序以及记录有该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视频码量控制方法、视频码量控制装置、视频码量控制程序以及记录有该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7661A
CN102047661A CN2009801193776A CN200980119377A CN102047661A CN 102047661 A CN102047661 A CN 102047661A CN 2009801193776 A CN2009801193776 A CN 2009801193776A CN 200980119377 A CN200980119377 A CN 200980119377A CN 102047661 A CN102047661 A CN 1020476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ount
mentioned
assigned code
sign indicating
indicating nu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93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7661B (zh
Inventor
谷田隆一
清水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47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7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7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76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3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using adaptive co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ment, parameter or criterion affecting or controlling the adaptive coding
    • H04N19/146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 H04N19/149Data rate or code amount at the encoder output by estimating the code amount by means of a model, e.g. mathematical model or statistical mod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Abstract

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和装置,基于预先对各图像赋予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控制成为编码对象的图像的产生码量,将完成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作为误差码量进行求取,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基于上述误差码量的正负,将通过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预先赋予的常数而计算出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任一方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将上述修正允许宽度和分配码量的差作为可变动码量进行求取,将上述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上述误差码量的比作为更新比率进行求取,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基于上述可变动码量和上述更新比率计算出针对分配码量的变动码量,基于上述变动码量,更新上述多个图像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

Description

视频码量控制方法、视频码量控制装置、视频码量控制程序以及记录有该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进行基于预先赋予的分配码量(bit rate)决定编码对象图像(picture)的量化宽度或与其类似的参数的处理的视频编码方式中使用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及其装置、用于实现该视频码量控制方法的视频码量控制程序及记录有该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本申请基于2008年6月5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08-147534号要求优先权,在这里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以目标码量对视频信息进行编码的方式的一种,有执行一次编码来计算视频的特征量,基于其求取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后再次进行编码的2重编码(2-pass encoding)方式,或将其反复多次的多重编码方式。这些方式能够基于一次编码的结果来实现向各图像的适宜的码量分配,因此能够实现有效率的编码。
即使在将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基于第一次的编码结果全部分配了的情况下,在实际的产生码量和分配码量之间也产生误差。因此,为了将流(stream)收敛到目标尺寸,需要将该误差码量反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对误差进行逐次修正。
在以单重进行CBR(固定比特率)编码时,如下述的非专利文献1所述的那样,广泛使用对多枚图像分配固定码量R,使误差码量反映到该固定码量R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将该CBR编码的方法针对预先决定了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多重编码应用的情况下,由于预先决定了各图像的分配码量,所以不需要将固定码量分派到多枚图像的处理。因此,在将该CBR编码的方法针对多重编码应用的情况下,将在各图像的编码中产生的误差码量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进行补正。
在图12中,作为一个例子表示在基于第1次的编码结果计算出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特征量之后,使用上述方法(将在各图像的编码中产生的误差码量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进行补正的方法)的情况下的背景技术的流程图。
如该流程图所示,在背景技术中,首先在步骤S501中,作为初始化处理以0对误差码量和图像编号n进行初始化。
接着在步骤S502中,以预先赋予的分配码量对第n个图像进行编码。
即,执行图13的流程图所示的编码处理。根据第n个图像的分配码量和第n个图像的特征量计算量化宽度(步骤S601),计算预测残差(步骤S602),施加DCT(离散余弦变换)(步骤S603),对DCT系数进行量化(步骤S604)。之后,通过可变长度编码生成编码流(步骤S605)。另一方面,对量化后的DCT系数施加反量化(步骤S606)和IDCT(反离散余弦变换)(步骤S607)来制作预测残差的解码图,与预测图相加而生成解码图(步骤S608)。
接着,在步骤S503中,判断全部帧(全部图像)的编码是否完成,在全部帧的编码完成的情况下结束处理,在全部帧的编码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执行以下的处理。
即,接着步骤S504,根据分配码量和编码时产生的实际码量的差来计算误差码量。接着在步骤S505,通过将误差码量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从而更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接着在步骤S506中,将处理对象转移到下一个图像,返回步骤S502的处理,反复进行上述的过程。
通过进行以上的处理,一边逐次补正分配码量和产生码量的误差,一边获得接近于目标的文件尺寸的编码流。
图14中,图示了执行图12和图13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的现有的视频编码装置的装置结构。
如图14所示,执行图12和图13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的现有的视频编码装置,具备:分配码量保存部101;2个加法器102、111;2个减法器103、106;特征量保存部104;量化宽度计算部105;DCT部107;量化部108;反量化部109;IDCT部110;解码图保存缓冲器112;预测图生成部113;可变长度编码部114。
分配码量保存部101保存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每次向加法器102输出1个图像的量。加法器102通过将分配码量保存部101输出的分配码量初始值和减法器103输出的误差码量相加,从而计算接下来进行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并输出。减法器103通过计算加法器102输出的分配码量和可变长度编码部114输出的产生码量的差分,从而计算出完成编码的图像的误差码量并输出。特征量保存部104对在第1重的编码时求取的各图像的特征量进行保存,每次向量化宽度计算部105输出1个图像的量。量化宽度计算部105根据特征量保存部104输出的特征量和加法器102输出的分配码量,计算出接下来进行编码的图像的量化宽度并输出。
减法器106通过计算输入图和预测图生成部113输出的预测图的差分,从而生成预测残差并输出。DCT部107对减法器106输出的预测残差施加DCT。量化部108使用量化宽度计算部105输出的量化宽度,对DCT部107输出的各DCT系数施加量化。反量化部109使用量化宽度计算部105输出的量化宽度,对量化部108输出的量化值施加反量化。IDCT部110对反量化部109输出的反量化后的系数施加IDCT。加法器111通过将IDCT部110输出的预测残差解码信号和预测图生成部113输出的预测图相加,从而生成解码图并输出到解码图保存缓冲器112。解码图保存缓冲器112对加法器111输出的解码图进行保存。预测图生成部113基于解码图保存缓冲器112保存的解码图,生成预测图并输出。可变长度编码部114对量化部108输出的量化后的DCT系数施加可变长度编码,作为编码流而输出。
现有的视频编码装置通过使用图14所示的结构,执行图12和图13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
再有,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举出文献名(ISO/IEC JTC/SC29/WG11:″Test Model5″,1993),针对成为非专利文献1所记述的方法的基础的CBR率技术进行了说明。可是,在该文献中记载的发明与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相比,虽然对码量变动的响应变高,但仍然是CBR的范围内的技术。因此,在将该文献中记载的发明针对多重编码进行应用的情况下,与应用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的情况同样地,将在各图像的编码中产生的误差码量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进行补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58247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安田浩、渡辺裕著,「デイジタル画像圧縮の基礎」,日経BP出版センタ一,pp.189-193,199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像这样,在将CBR编码的方法针对预先决定了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多重编码进行应用的情况下,如以图12和图13所示的流程图中说明的那样,将在各图像的编码中产生的误差码量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进行补正。
可是,当按照这样的方法时,前一个图像的误差码量在下一个图像被清算,因此存在来自预先求取的分配码量的变动变大的问题。
特别是在将在序列内码量较大地变动的VBR(可变比特率)的工作作为前提的情况下,每一图的分配码量本来就较大地不同。因此,当将在前一图像中产生的误差码量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时,来自原来的分配码量的变动变大,在图像之间画质较大地变动的危险性高。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视频码量控制技术,在实现以目标码量对视频进行编码的情况下,通过能够减小每一图像的画质变动,从而实现主观画质的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本目的,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基于预先对各图像赋予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控制成为编码对象的图像的产生码量,其中,具备:将完成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作为误差码量进行求取的过程;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基于上述误差码量的正负,将通过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预先赋予的常数而计算出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任一方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的过程;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将上述修正允许宽度和分配码量的差作为可变动码量进行求取的过程;将上述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上述误差码量的比作为更新比率进行求取的过程;以及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基于上述可变动码量和上述更新比率计算出针对分配码量的变动码量,基于上述变动码量,更新上述多个图像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过程。
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中,优选具备:预先针对各图像,基于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上述常数,求取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大值和上述最小值的过程。
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中,优选在上述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在由于上述分配码量比上述实际产生码量大而上述误差码量表示正的值的情况下,将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大值作为上述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在由于上述分配码量比上述实际产生码量小而上述误差码量表示负的值的情况下,将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小值作为上述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
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中,优选具备:在值域内对上述更新比率进行限制的过程;将上述误差码量和上述变动码量的总和的差作为遗留码量进行求取的过程;以及将上述遗留码量加到在下一个图像的编码时求取的上述误差码量的过程。
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中,优选上述更新比率对上述多个图像是共同的。
此外,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基于预先对各图像赋予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控制成为编码对象的图像的产生码量,其中,具备:将完成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作为误差码量进行求取的单元;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基于上述误差码量的正负,将通过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预先赋予的常数而计算出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任一方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的单元;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将上述修正允许宽度和分配码量的差作为可变动码量进行求取的单元;将上述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上述误差码量的比作为更新比率进行求取的单元;以及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基于上述可变动码量和上述更新比率计算出针对分配码量的变动码量,基于上述变动码量,更新上述多个图像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单元。
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优选具备:预先针对各图像,基于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上述常数,求取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大值和上述最小值的单元。
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优选上述进行选择的单元,在由于上述分配码量比上述实际产生码量大而上述误差码量表示正的值的情况下,将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大值作为上述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在由于上述分配码量比上述实际产生码量小而上述误差码量表示负的值的情况下,将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小值作为上述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
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优选具备:在值域内对上述更新比率进行限制的单元;将上述误差码量和上述变动码量的总和的差作为遗留码量进行求取的单元;以及将上述遗留码量加到在下一个图像的编码时求取的上述误差码量的单元。
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优选上述更新比率与上述多个图像是共同的。
此外,本发明是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的视频码量控制程序。
此外,本发明是记录有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的视频码量控制程序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基于由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的大小决定的分配码量的修正允许宽度,求取预先决定的多个图像的可变动码量,根据该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误差码量的比求取更新比率,基于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和更新比率求取分派到各图像的变动码量,对应于变动码量将误差码量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的分配码量进行分派。
由此,通过将在编码的图像中产生的误差码量不仅是分配到下一个图像,而分配到多个图像,从而能够抑制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变动,因此能够减小每一图像的画质变动。
此外,不根据固定值而根据预先赋予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来决定分配码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基于其决定分配量(变动码量),因此即使在如VBR那样,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图像间的变动大的情况下,利用误差码量的补正的量化宽度的变动也进入一定的范围内。
此外,分配量(变动码量)基于相对于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是共同的更新比率而求取,因此各图像的量化宽度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变化,由此根据本处理的图像间的画质的变动被较小地抑制。
此外,由于有对没有分配完的误差码量进行遗留的机构,所以即使在现有方法中控制失败的情况下,也能够没有失败地继续进行控制。此外,用于实现该机构的限制处理仅对更新比率来进行,因此仅以1次条件分支就能够进行处理。
附图说明
图1A是应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1B是应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具备应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视频编码装置的装置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5是分配码量计算部执行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分配码量计算部的装置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7是分配码量计算部执行的流程图。
图8是分配码量计算部执行的流程图。
图9是分配码量计算部执行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分配码量计算部的装置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1A是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有效性而进行基于的现有方法的实验结果的说明图。
图11B是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有效性而进行的基于本发明的实验结果的说明图。
图12是背景技术的流程图。
图13是图像编码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背景技术的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预先针对应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
[1]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结构
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在采用基于预先对各图像赋予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控制成为编码对象的图像的产生码量的结构时,具备:(1)第1计算单元,将完成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作为误差码量进行求取;(2)选择单元,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基于第1计算单元求取的误差码量的正负,将通过分配码量初始值和预先赋予的常数计算出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任一方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3)第2计算单元,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将选择单元选择的修正允许宽度和分配码量的差作为可变动码量进行求取;(4)第3计算单元,计算出第2计算单元求取的可变动码量的总和,将计算出的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第1计算单元求取的误差码量的比作为更新比率进行求取;以及(5)更新单元,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基于第2计算单元求取的可变动码量和第3计算单元求取的更新比率计算出针对分配码量的变动码量,基于计算出的变动码量,更新多个图像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
在这里,针对成为选择单元的选择对象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不是在每次通过第1计算单元求取误差码量进行求取,而是具备:“第4计算单元,预先针对各图像,基于分配码量初始值和预先赋予的常数,求取分配码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选择单元从该第4计算单元求取的值中读出相应的值也可。
该第4计算单元例如将分配码量初始值的常数倍的值作为分配码量最大值,将分配码量初始值的常数分之一倍的值作为分配码量最小值,或者,将在分配码量初始值加上常数后的值作为分配码量最大值,将从分配码量初始值减去常数后的值作为分配码量最小值。
在采用该结构时,有时还具备:(6)限制单元,在值域内对第3计算单元求取的更新比率进行限制;(7)第5计算单元,计算更新单元计算出的变动码量的总和,将第1计算单元求取的误差码量和与该总和的差作为遗留码量进行求取;以及(8)加法单元,将第5计算单元求取的遗留码量(有时表示负的值)加到在下一个图像的编码时求取的误差码量。
此外,选择单元在误差码量表示正的值的情况下(分配码量比实际产生码量大的情况下),将分配码量最大值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在误差码量表示负的值的情况下(分配码量比实际产生码量小的情况下),将分配码量最小值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再有,在误差码量为0的情况下,与误差码量表示正的值时同样地进行处理也可,与误差码量表示负的值时同样地进行处理也可。
通过以上的各处理单元工作而实现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也能够以计算机程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记录在适当的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中而被提供,或者经由网络而被提供,在实施该视频码量控制方法时被安装,并在CPU(中央处理器)等的控制单元上工作,由此实现该视频码量控制方法。
[2]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处理的一例
以下,将在具备第4计算单元的情况下执行的处理作为具体例子,针对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
在这样构成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基于进行第1次的编码等的某种事先分析,如图1所示,针对成为编码对象的各图像,决定分配码量的初始值。然后,例如将该分配码量初始值的常数倍的值作为分配码量最大值,将常数分之一倍的值作为分配码量最小值。由此,如图1B所示,针对成为编码对象的各图像决定分配码量的变动范围(最大值~最小值)。
由于这时决定的分配码量的变动范围是根据分配码量初始值决定的范围,所以在编码处理中不变。
之后,当进入编码处理时,将完成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作为误差码量进行求取。
在背景技术中,通过将这时求取的误差码量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而进行清算,但按照该方法,来自预先求取的分配码量的变动变大。
因此,在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如图2所示,采用将这时求取的误差码量分配到接下来进行编码的从现在起N枚的图像的结构。
这时,不优选采用将误差码量N等分而均等地进行分配的方法。由于分配码量大的图像本来就需要大的码量,分配码量小的图像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码量,所以不优选采用将误差码量N等分而均等地进行分配的方法。
因此,在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针对从现在起的N枚的各图像的每一个,求取从分配限度的余裕量,求取对该余裕量乘以作为固定的比例的更新比率后的码量,针对这些N枚的各图像,分配这样求取的码量。这时,基于对从现在起的N枚的各图像分配的码量的总和等于误差码量的情况,决定更新比率。
即,在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将完成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作为误差码量进行求取。然后,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基于该误差码量的正负,在该误差码量表示正的值的情况下,为了以将该误差码量加到接下来的多个图像的分配码量的方式进行分派,在进入编码之前将求取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在该误差码量表示负的值的情况下,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为了以将该误差码量从接下来的多个图像的分配码量减去的方式进行分派,在进入编码之前将求取的分配码量的最小值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
再有,在不具备第4计算单元的情况下,在选择该修正允许宽度的时刻,在误差码量表示正的值的情况下,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通过计算分配码量初始值的常数倍等而求取分配码量的最大值,将其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在误差码量表示负的值的情况下,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通过计算分配码量初始值的常数分之一倍等而求取分配码量的最小值,将其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
接着,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将修正允许宽度和分配码量的差作为可变动码量进行求取,将这样求取的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误差码量的比作为更新比率进行求取。
然后,基于可变动码量和更新比率,计算出针对构成接下来的多个图像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变动码量,基于其对这些各图像的分配码量进行更新。
例如,在接下来的某个图像的分配码量初始值为50的情况下,如果将该分配码量初始值的2倍的值作为分配码量的最大值,将1/2倍的值作为分配码量最小值的话,分配码量的最大值变为100,分配码量的最小值变为25。
这时,在该图像的当前的分配码量为70,更新比率为20%的情况下,在误差码量为正时,可变动码量变为在上方向30(=100-70),在误差码量为负时,可变动码量变为在下方向45(=70-25)。因此,在误差码量为正时,将该图像的分配码量更新为“70+30×0.2=76”,在误差码量为负时,将该图像的分配码量更新为“70-45×0.2=61”。
在这里,如果将图像j的可变动码量表示为Tm[j],将误差码量表示为D,将更新比率表示为K的话,更新比率K按照从现在起的N枚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的总和∑Tm[j]与误差码量D的比,以
K=D/∑Tm[j]
进行求取。按照该更新比率K,图像j的变动码量Td[j]以
Td[j]=K×Tm[j]
进行求取。因此,该变动码量Td[j]的从现在起的N枚图像的总和成为:
∑Td[j]=∑K×Tm[j]=K×∑Tm[j]=(D/∑Tm[j])×∑Tm[j]=D
从以上可知,在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基于分配到从现在起的N枚的各图像的变动码量Td[j]的总和与误差码量D相等的情况,决定更新比率K。
这样,在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当基于完成了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求取误差码量时,不是通过将该误差码量直接加到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来进行清算,而是对接下来要进行编码的多个图像,以与这些图像的需要度对应的方式进行分配来清算。
按照该结构,根据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在实现以目标码量对视频进行编码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每一图像的画质变动,能够实现主观画质的提高。
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当分配码量累积到分配限度(被减去)时,在此以上不能够累积(不能够减去),因此不能够分配误差码量。
因此,在该视频码量控制装置中,通过在值域内限制更新比率,能够在误差码量和变动码量的总和间产生差,将这样的差作为遗留码量,加到在下一个图像的编码时求取的误差码量。
即,如图3所示,针对不能累积的量(不能减去的量),在下一个图像的处理时进行分配。
接着,针对基于上述基本原理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4图示具备应用本发明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的视频编码装置的装置结构的一例。
如图4所示,该视频编码装置具备:与图14所示的发挥相同功能的分配码量保存部101;减法器103;特征量保存部104;量化宽度计算器105;减法器106;DCT部107;量化部108;反量化部109;IDCT部110;加法器111、解码图保存缓冲器112;预测图生成部113;以及可变长度编码部114。除此之外,该视频编码装置具备:分配码量计算部200,执行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处理。视频码量控制装置构成为包含:分配码量计算部200和减法器103。
图5中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的分配码量计算部20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的一例。在这里,与图12表示的现有方法的流程图相比较,以虚线包围的部分使本发明的应用区域。
视频编码装置当开始处理时,首先在最初,在步骤S101中,作为初始化处理,以0对误差码量和图像编号n进行初始化。
接着在步骤S102中,以预先赋予的分配码量对第n个图像进行编码。在这里,针对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设为基于第一次的编码结果预先设定的值。
接着,在步骤S103中,判断全部帧(全部图像)的编码是否完成,在全部帧的编码完成的情况下结束处理,在全部帧的编码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执行以下的处理。
即,在步骤S104中,针对第n个图像,根据分配码量和产生码量的差来计算误差码量,接着在步骤S105中,判断计算出的误差码量的符号是正还是负。
在按照该步骤S105的判断处理,判断为在步骤S104中计算出的误差码量是正时,进入步骤S106,根据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初始值和常数,计算出从第n+1到n+N枚(N是预先决定的超过1的常数)的各图像的最大码量(上述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
接着,在步骤S107中,根据从第n+1到n+N枚的各图像的最大码量和分配码量的差分,计算出这些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
另一方面,在按照步骤S105的判断处理,判断为在步骤S104中计算出的误差码量是负时,进入步骤S108,根据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初始值和常数,计算出从第n+1到n+N枚(N是预先决定的超过1的常数)的各图像的最小码量(上述的分配码量的最小值)。
接着,在步骤S109中,根据从第n+1到n+N枚的各图像的最小码量和分配码量的差分,计算出这些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
这样,在步骤S107、109中,当计算出从第n+1到n+N枚的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时,接着在步骤S110,求取计算出的可变动码量的总和(合计值),通过该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误差码量的比,求取更新比率。
接着,在步骤S111中,根据从第n+1到n+N枚的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与求取的更新比率的积,计算出这些各图像的变动码量。
接着,在步骤S112中,通过将求取的变动码量加到从第n+1到n+N枚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从而更新这些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再有,针对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是基于第一次的编码结果而预先设定的值,不会被更新。
接着在步骤S113中,将处理对象转移到下一个图像,通过返回步骤S102的处理,从而反复进行上述的过程。
按照以上的处理,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在编码了的图像中产生的误差码量不仅是分配到下一个图像,而是分配到多个图像,由此能够抑制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变动。
而且,不根据固定值而根据预先赋予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来决定分配码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基于其决定分配量,因此即使在如VBR那样,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图像间的变动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利用误差码量的补正的量化宽度的变动收敛到一定的范围内。
而且,分配量是相对于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乘以共同的更新比率而求取,因此各图像的量化宽度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变化,根据本处理的图像间的画质的变动能够被较小地抑制。
在这里,在图5的流程图中,在步骤S106计算出最大码量,在步骤S108中计算出最小码量。可是,因为关于最大码量和最小码量根据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初始值和常数进行计算,所以能够在进入步骤S101的处理之前进行计算。由此,在进入步骤S101的处理之前计算最大码量和最小码量,在步骤S106、步骤S108中,从该计算出的值中选择相应的值也可。这样的话,不用多次计算出表示相同的值的最大码量、最小码量即可。
图6中图示了执行图5的流程图的分配码量计算部200的装置结构的一例。
如图6所示,执行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处理的分配码量计算部200具备:分配控制部2001;容许修正宽度计算部2002;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正负判定部2006;减法器2007;合计值计算部2008;比率计算部2009;乘法器2010;加法器2011;开关A2012;开关B2013;开关C2014。
该分配控制部1001对3个存储器2003、2004、2005发送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控制各存储器2003、2004、2005的输出,并且控制开关B2013的ON/OFF和开关C2014的切换。
容许修正宽度计算部2002根据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初始值分别计算出各图像的最大码量和最小码量,输出到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和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
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对容许修正宽度计算部2002输出的各图像的最大码量进行保持,当接收到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时,将指定的图像编号的最大码量对开关A2012输出。
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对容许修正宽度计算部2002输出的各图像的最小码量进行保持,当接收到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时,将指定的图像编号的最小码量对开关A2012输出。
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对开关C2014输出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进行保持,按照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将指定的图像编号的分配码量输出到减法器2007和加法器2011。
正负判定部2006判定针对完成了编码的图像的误差码量的正负,将对应于其判定结果的切换控制信号向开关A2012输出,由此在判定结果为正的情况下,以开关A2012选择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输出的最大码量并输出的方式进行控制,在判定结果为负的情况下,以开关A2012选择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输出的最小码量并输出的方式进行控制。
减法器2007通过计算出开关A2012输出的最大码量或最小码量与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输出的分配码量的差分,计算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对合计值计算部2008与乘法器2010输出。
合计值计算部2008通过计算出减法器2007输出的可变动码量的合计值,计算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的合计值,输出到比率计算部2009。
比率计算部2009通过求取合计值计算部2008输出的可变动码量的合计值与针对完成了编码的图像的误差码量的比,计算更新比率,对乘法器2010输出。
乘法器2010通过将减法器2007输出的可变动码量和比率计算部2009输出的更新比率相乘,计算出各图像的变动码量,对加法器2011输出。
加法器2011通过将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输出的分配码量与乘法器2010输出的变动码量相加,求取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更新值,输出到开关B2013和开关C2014。
开关A2012按照来自正负判定部2006的切换控制信号,在选择最大码量的情况下选择端子a,在选择最小码量的情况下选择端子b,由此选择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输出的最大码量或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输出的最小码量的任一个,输出到减法器2007。
开关B2013按照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换控制信号,将加法器2011输出的分配码量的更新值,输出到图4所示的量化宽度计算部105和减法器103。
开关C2014按照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换控制信号,在选择分配码量的初始值的情况下选择端子a,在选择加法器2011输出的更新了的分配码量的情况下选择端子b,由此选择分配码量初始值或分配码量的更新值的任一个,输出到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
接着,针对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分配码量计算部200执行的处理,详细地进行说明。
分配码量计算部200当开始处理时,将分配码量初始值输入到容许修正宽度计算部2002,求取从第1枚到第N枚图像的最大码量、最小码量,分别送到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然后,从分配控制部2001对开关C2014发送切换控制信号,将开关C2014切换到端子a侧,对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输入从第1枚到第N枚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初始值。
另一方面,正负判定部2006判定输入的误差码量的正负,对开关A2012发送切换控制信号,如果是正的话切换到端子a侧,如果是负的话切换到端子b侧。接着,从分配控制部2001对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发送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输出在各存储器中保持的从第1枚到第N枚的图像的各值。
接着,通过减法器2007,求取各输出的差分作为可变动码量,通过合计值计算部2008计算出其合计值。之后,通过比率计算部2009,根据该求取的可变动码量的合计值与误差码量的比,求取更新比率。
在更新比率计算出后,再次从分配控制部2001对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发送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输出在各存储器中保持的从第1枚到第N枚的图像的各值。
接着,通过减法器2007,根据输出的各值的差分求取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通过乘法器2010,通过与前面求取的更新比率的积计算出各图像的变动码量。然后,通过加法器2011,将求取的各图像的变动码量加到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由此计算出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更新值。
接着,通过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换控制信号,将开关C2014切换到端子b侧,将求取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更新值输出到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由此更新各图像的分配码量。
最后,通过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换控制信号,使开关B2013为ON,将更新的下一个图像的分配码量输出到图4所示的量化宽度计算部105和减法器103。
在下一个图像的处理中,在将开关C2014切换到端子a侧时,仅将第N+1枚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初始值发送到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保持从第2枚到第N枚的图像的分配码量。
接着,针对图5中以虚线表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处理,与图6的框图对应地进行说明。
假设是第n枚图像的编码结束,求出了其误差码量的时刻。这时,假设开关C2014切换到端子a侧。
正负判定部2006判定误差码量的正负,对开关A2012发送切换控制信号,在正的情况下切换到端子a侧,在负的情况下切换到端子b侧。
在误差码量是正的情况下,基于分配码量初始值和常数,在容许修正宽度计算部2002计算出从第n+1到第n+N枚的各图像的最大码量,储存到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接着,通过减法器2007,计算从第n+1到第n+N枚的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该计算处理,通过按照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将各图像的最大码量从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依次输出到减法器2007,并且从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依次将该时刻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输出到减法器2007,从而进行计算。
另一方面,在误差码量是负的情况下,基于分配码量初始值和常数,在容许修正宽度计算部2002计算出从第n+1到第n+N枚的各图像的最小码量,储存到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接着,通过减法器2007,计算从第n+1到第n+N枚的各图像的可变动码量。该计算处理,通过按照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将各图像的最小码量从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依次输出到减法器2007,并且从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依次将该时刻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输出到减法器2007,从而进行计算。
接着,根据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误差码量的比,计算出更新比率。可变动码量的总和,通过在合计值计算部2008求取来自减法器2007的输出的和来进行。根据该和与误差码量,通过比率计算部2009来求取更新比率。
接着,通过乘法器2010求取各图像的变动码量。这是在更新比率的计算后,从分配控制部2001将存储器读出控制信号发送到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2003、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2004,在减法器2007中与上述同样地计算可变动码量。然后,在乘法器2010对该值与更新比率进行乘法,求取从第n+1到第n+N枚的各图像的变动码量。
另一方面,在加法器2011将该变动码量与从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输出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相加,求取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更新值。然后,通过来自分配控制部2001的切换控制信号,将开关C2014切换到端子b侧,通过更新的分配码量,对在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2005中保持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进行盖写更新。
按照以上说明的图4和图6的结构,能够实现图5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
实施例1
接着,按照实施例,针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将每一图像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设为以预先赋予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初始值的常数倍、常数分之一倍分别求取的值。此外,假设具有将更新比率限制为最大值以下(值域内)的功能。伴随于此,假设具有将误差码量中的没有分配到各图像的部分作为遗留码量(有时表示负的值),加到下一个图像的误差码量的功能。
图7中表示分配码量计算部200为了实现本实施例而执行的流程图的一例。
在本实施例中,当开始处理时,首先在最初,在步骤S201中,作为初始化处理,以0对误差码量D、遗留码量C和图像编号n进行初始化。
接着在步骤S202中,以预先赋予的分配码量对第n个图像进行编码。在这里进行的编码,与在图5的流程图的步骤S102中进行的编码相同。
接着,在步骤S203中,判断全部帧(全部图像)的编码是否完成,在全部帧的编码完成的情况下结束处理,在全部帧的编码没有完成的情况下执行以下的处理。
即,在步骤S204中,针对第n个图像,根据分配码量Tt和实际产生的实际码量Tg的差计算误差码量D:
D←Tt-Tg
接着,在步骤S205中,通过将遗留码量C加到误差码量D,从而对加上了遗留码量C的误差码量D
D←D+C
进行计算。
接着,在步骤S206中,判断误差码量D是否为0以上,在判定为误差码量D为0以上时,进入步骤S207,执行图8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
即,如图8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在最初,在步骤S301中,针对从第n+1枚到n+N枚(N为超过预先决定的1的常数)的各图像,通过预先赋予的码量Torg[j]的常数倍求取最大码量Tmax[j](n+1≤j≤n+N)。如果以α表示常数倍的常数的话,以
Tmax[j]←Torg[j]×α
进行求取。在这里,Torg[j]具体地是基于第1次的编码结果设定的第j个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
接着,在步骤S302,针对从第n+1枚到n+N枚的各图像,求取可变动码量Tm[j]及其总和Tm_sum。即,基于最大码量Tmax[j]和分配码量Tt[j],对可变动码量Tm[j]
Tm[j]←Tmax[j]-Tt[j]
进行计算,并且其总和Tm_sum为
Tm_sum←∑Tm[j]
,其中,∑是计算针对n+1≤j≤n+N的总和。
接着,在步骤S303中,根据误差码量D(≥0)和可变动码量的总和Tm_sum(≥0),对更新比率K
K←D/Tm_sum
进行求取。
接着,在步骤S304中,以最大值Kmax(预先赋予的固定值)限制求取的更新比率K。即,基于求取的更新比率K和预先设定的最大值Kmax,对
K←Max〔K,Kmax〕
进行求取。
接着,在步骤S305中,使用这样求取的更新比率K,针对从第n+1枚到第n+N枚的各图像,求取变动码量Td[j]。即,基于更新比率K和可变动码量Tm[j],对变动码量Td[j]
Td[j]←K×Tm[j]
进行计算。
接着,在步骤S306中,将这样求取的变动码量Td[j]加到分配码量Tt[j],由此针对从第n+1枚到第n+N枚的各图像,更新分配码量Tt[j],结束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207的处理。即,基于变动码量Td[j]和分配码量Tt[j],以
Tt[j]←Tt[j]+Td[j]
的方式更新分配码量Tt[j],结束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207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206中,在判断为误差码量D不是0以上时,进入步骤S208,执行图9的流程图表示的处理。
即,如图9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在最初,在步骤S401中,针对从第n+1枚到n+N枚(N为超过预先决定的1的常数)的各图像,通过预先赋予的码量Torg[j]的常数分之一来求取最小码量Tmin[j](n+1≤j≤n+N)。即,如果以α表示常数分之一的常数的话,对
Tmin[j]←Torg[j]/α
进行求取。在这里,Torg[j]具体地是基于第一次的编码结果设定的第j个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再有,常数分之一的常数,优选与上述的常数倍的常数是相同的值(α),但该2个常数不一定必须是相同的。
接着,在步骤S402,针对从第n+1枚到第n+N枚的各图像,求取可变动码量Tm[j]及其总和Tm_sum。即,基于最小码量Tmin[j]和分配码量Tt[j],对可变动码量Tm[j]
Tm[j]←Tmin[j]-Tt[j]
进行计算,并且其总和Tm_sum为
Tm_sum←∑Tm[j]
,其中,∑是计算针对n+1≤j≤n+N的总和。
接着,在步骤S403中,根据误差码量D(<0)和可变动码量的总和Tm_sum(<0),对更新比率K
K←D/Tm_sum
进行求取。
接着,在步骤S404中,以最大值Kmax(预先赋予的固定值)限制求取的更新比率K。即,基于求取的更新比率K和预先设定的最大值Kmax,对
K←Max〔K,Kmax〕
进行求取。
接着,在步骤S405中,使用这样求取的更新比率K,针对从第n+1枚到第n+N枚的各图像,求取变动码量Td[j]。即,基于更新比率K和可变动码量Tm[j],对变动码量Td[j]
Td[j]←K×Tm[j]
进行计算。
接着,在步骤S406中,将这样求取的变动码量Td[j]加到分配码量Tt[j],由此针对从第n+1枚到第n+N枚的各图像,更新分配码量Tt[j],结束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208的处理。即,基于变动码量Td[j]和分配码量Tt[j],以
Tt[j]←Tt[j]+Td[j]
的方式更新分配码量Tt[j],结束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208的处理。
在图7的流程图中,当结束步骤S207、S208的处理时,接着在步骤S209中,求取变动码量Td[j]的总和Td_sum。即、
Td_sum←∑Td[j]
,其中,∑是计算针对n+1≤j≤n+N的总和。
接着,在步骤S210中,通过误差码量D和计算出的变动码量的总和Td_sum的差分,计算遗留码量C
C←D-Td_sum
。如上所述,针对这样计算出的遗留码量C,在步骤S205中加到误差码量D。
接着,在步骤S211中,将处理对象转移到下一个图像,返回步骤S202的处理,由此,反复进行以分配码量Tt对下一个图像进行编码的处理。
用于实现本实施例的处理的视频编码装置的基本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装置成为相同的结构,分配码量计算部200与图6所示的结构不同,在图6所示的结构中追加了新的结构。
图10中图示了用于实现本实施例的处理的分配码量计算部200的结构的一例。
如图10所示,在实现本实施例的处理的情况下,分配码量计算部200在具备图6所示的各处理单元2001~2008、2010~2014之外,还具有将比率计算部2009计算出的更新比率限制在最大值以下的功能,进而,新具备:第2合计值计算部2015;减法器2016;遗留量保持部2017;以及加法器2018。
该第2合计值计算部2015将乘法器2010输出的变动码量Td[j]作为输入,通过计算其合计值而计算变动码量的总和Td_sum,输出到减法器2016。
减法器2016通过计算误差码量D和第2合计值计算部2015输出的变动码量的总和Td_sum的差分,计算遗留码量C,输出到遗留量保持部2017。
遗留量保持部2017保持减法器2016输出的遗留码量C,在下一个图像的编码时,将保持的遗留码量C输出到加法器2018。
加法器2018在下一个图像的编码时,通过将遗留量保持部2017输出的遗留码量C和在本次编码中获得的误差码量D相加,从而修正误差码量D,输出到正负判定部2006、比率计算部2009和减法器2016。
按照以上说明的图10的结构,能够实现图7~图9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流程图的处理。
接着,针对用于验证本发明的有效性而进行的实验进行说明。
该实验使用视频编码标准规格H.264的参照软件JM12.1,通过比较现有方法和本发明来进行。在实验图中使用ITE标准图seq07″European Market″(1440×1080,从先头起450帧,有字幕)。此外,编码方法使用2重编码方法,以量化宽度固定进行第一次的编码,将各图像的产生码量的一半作为第2次编码时的目标码量来进行。第一次编码时的量化参数(以log尺度表示量化宽度的参数)以I图像24、P图像27、B图像30来进行。
针对现有方法的实验,将每一图像产生的误差加到下一个图像来进行编码。再有,考虑到实用性,例如以I图像的误差在下一个I图像进行补正的方式,对下一个同一类型的图像进行加法。
另一方面,针对本发明的实验,按照在实施例记载的方法进行编码。在这里,设最大码量是分配码量初始值的2倍,最小码量是分配码量初始值的1/2,经过15帧(N=15)进行修正来进行。
图11A和图11B以比较现有方法和本发明的方式分别表示本实验的结果。在这里,横轴表示帧编号,纵轴表示量化参数。
根据该实验结果,可知本发明的量化宽度的振动少,画质稳定。通过该实验结果,能够验证本发明的有效性。
再有,将用于实现上述说明的各处理步骤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中,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该记录在记录介质的程序并执行,由此进行与视频编码装置相关的上述各种处理也可。
在这里所述的计算机系统,也可以是包含OS(操作系统)、外围设备等的硬件的系统。此外,计算机系统如果是利用WWW(万维网)系统的情况下的话,也包含主页提供环境(或显示环境)。
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指的是软盘、光磁盘、ROM(只读存储器)、闪速存储器等的能够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CD(光盘)-ROM等的便携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中的硬盘等的存储装置。此外,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包含:如经由因特网等的网络、电话线路等的通信线路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服务器、成为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例如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储器))那样,在一定时间保持程序的介质。
上述程序通过从将该程序储存在存储装置等的计算机系统,经由传输介质后者传输介质中的传输波,传输到其他计算机系统也可。在这里,对程序进行传输的传输介质指的是因特网等的网络(通信网)、电话线路等的通信线路(通信线)那样的具有传输信息的功能的介质。此外,上述程序也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也可以是将上述功能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的组合能够实现的程序,即所谓的差分文件(差分程序)也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它变更。本发明不被上述说明所限定,仅被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要求的范围限定。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视频的编码,在通过应用本发明,实现以目标的码量对视频进行编码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每一图像的画质变动,能够实现主观画质的提高。
附图标记说明
101 分配码量保存部
103 减法器
104 特征量保存部
105 量化宽度计算部
106 减法器
107 DCT部
108 量化部
109 反量化部
110 IDCT部
111 加法器
112 解码图保存缓冲器
113 预测图生成部
114 可变长度编码部
200 分配码量计算部
2001 分配控制部
2002 容许修正宽度计算部
2003 最大码量保持存储器
2004 最小码量保持存储器
2005 分配码量保持存储器
2006 正负判定部
2007 减法器
2008 合计值计算部
2009 比率计算部
2010 乘法器
2011 加法器
2012 开关A
2013 开关B
2014 开关C

Claims (12)

1.一种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基于预先对各图像赋予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控制成为编码对象的图像的产生码量,其中,具备:
将完成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作为误差码量进行求取的过程;
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基于上述误差码量的正负,将通过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预先赋予的常数而计算出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任一方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的过程;
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将上述修正允许宽度和分配码量的差作为可变动码量进行求取的过程;
将上述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上述误差码量的比作为更新比率进行求取的过程;以及
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基于上述可变动码量和上述更新比率计算出针对分配码量的变动码量,基于上述变动码量,更新上述多个图像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其中,
具备:预先针对各图像,基于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上述常数,求取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大值和上述最小值的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其中,
在上述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在由于上述分配码量比上述实际产生码量大而上述误差码量表示正的值的情况下,将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大值作为上述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在由于上述分配码量比上述实际产生码量小而上述误差码量表示负的值的情况下,将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小值作为上述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其中,具备:
在值域内对上述更新比率进行限制的过程;
将上述误差码量和上述变动码量的总和的差作为遗留码量进行求取的过程;以及
将上述遗留码量加到在下一个图像的编码时求取的上述误差码量的过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更新比率对所述多个图像是共同的。
6.一种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基于预先对各图像赋予的分配码量的初始值,控制成为编码对象的图像的产生码量,其中,具备:
将完成编码的图像的分配码量和实际产生码量的差作为误差码量进行求取的单元;
针对接下来的多个图像,基于上述误差码量的正负,将通过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预先赋予的常数而计算出的分配码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任一方作为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的单元;
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将上述修正允许宽度和分配码量的差作为可变动码量进行求取的单元;
将上述可变动码量的总和与上述误差码量的比作为更新比率进行求取的单元;以及
针对上述多个图像,基于上述可变动码量和上述更新比率计算出针对分配码量的变动码量,基于上述变动码量,更新上述多个图像的各图像的分配码量的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其中,
具备:预先针对各图像,基于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初始值和上述常数,求取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大值和上述最小值的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进行选择的单元,在由于上述分配码量比上述实际产生码量大而上述误差码量表示正的值的情况下,将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大值作为上述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在由于上述分配码量比上述实际产生码量小而上述误差码量表示负的值的情况下,将上述分配码量的上述最小值作为上述修正允许宽度进行选择。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其中,具备:
在值域内对上述更新比率进行限制的单元;
将上述误差码量和上述变动码量的总和的差作为遗留码量进行求取的单元;以及
将上述遗留码量加到在下一个图像的编码时求取的上述误差码量的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的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更新比率对所述多个图像是共同的。
11.一种视频码量控制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
12.一种计算机能够读取的记录介质,记录有视频码量控制程序,该视频码量控制程序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视频码量控制方法。
CN2009801193776A 2008-06-05 2009-06-03 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和视频码量控制装置 Active CN102047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7534 2008-06-05
JP2008147534 2008-06-05
PCT/JP2009/060139 WO2009148076A1 (ja) 2008-06-05 2009-06-03 映像符号量制御方法、映像符号量制御装置、映像符号量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7661A true CN102047661A (zh) 2011-05-04
CN102047661B CN102047661B (zh) 2013-06-12

Family

ID=41398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93776A Active CN102047661B (zh) 2008-06-05 2009-06-03 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和视频码量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8548042B2 (zh)
EP (1) EP2265025B1 (zh)
JP (1) JP4999991B2 (zh)
KR (1) KR101213243B1 (zh)
CN (1) CN102047661B (zh)
BR (1) BRPI0911762A2 (zh)
CA (1) CA2722051C (zh)
ES (1) ES2694713T3 (zh)
RU (1) RU2485711C2 (zh)
TW (1) TWI436648B (zh)
WO (1) WO20091480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60156B2 (en) * 2006-02-01 2012-04-17 Verint System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long term generation rate of compressed data
JP2011155474A (ja) * 2010-01-27 2011-08-11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符号化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ステム
JP5625512B2 (ja) * 2010-06-09 2014-11-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符号化装置、符号化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592913B2 (ja) * 2012-02-01 2014-09-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映像符号化装置、映像符号化方法及び映像符号化プログラム
CN107682700B (zh) * 2017-09-30 2022-10-21 江西欧菲炬能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编码适配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07229A (zh) * 1996-10-31 1999-02-03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编码装置及图像解码装置
US5933532A (en) * 1996-08-30 1999-08-03 Sony Corporation Video data compre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ame
CN1354605A (zh) * 2000-11-20 2002-06-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画面编码方法、画面编码设备和图像中继设备
CN1434638A (zh) * 2003-03-08 2003-08-0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视频编码比特率控制方法
JP2006310912A (ja) * 2005-04-26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方法、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装置、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回路及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CN101138249A (zh) * 2005-03-07 2008-03-05 索尼株式会社 编码方法、编码装置、编码处理程序及记录其的记录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22875B1 (en) 1997-07-11 2001-04-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Low-delay rate detection for variable rate communication systems
DE69815720T2 (de) * 1998-01-26 2004-05-13 Stmicroelectronics Asia Pacific Pte Ltd. Kodierung von bewegten bildern mit variabler bitrate in einem durchgang
JPH11252572A (ja) 1998-03-03 1999-09-17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符号量配分装置
JP2000023162A (ja) 1998-06-29 2000-01-21 Sony Corp 符号化装置及び符号化方法
DE19922968B4 (de) 1998-10-06 2016-06-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Datenratenanpassung
JP2000358247A (ja) 1999-01-19 2000-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レート制御装置、レート制御方法及び符号化装置
EP1091588A4 (en) 1999-04-23 2004-08-11 Sony Corp IMAGE ENCODER AND METHOD
EP1063851B1 (en) * 1999-06-22 2007-08-0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encoding moving picture signal
KR100341063B1 (ko) * 2000-06-28 2002-06-20 송문섭 실시간 영상 통신을 위한 율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4256574B2 (ja) * 2000-08-04 2009-04-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信号符号化方法および画像信号符号化装置
US7062445B2 (en) * 2001-01-26 2006-06-13 Microsoft Corporation Quantization loop with heuristic approach
US6895050B2 (en) * 2001-04-19 2005-05-17 Jungwoo Le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llocating bits temporaly between frames in a coding system
US6810083B2 (en) * 2001-11-16 2004-10-2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imating objective quality of compressed video data
US7027982B2 (en) * 2001-12-14 2006-04-11 Microsoft Corporation Quality and rate control strategy for digital audio
DE60206738D1 (de) 2002-06-11 2005-11-24 St Microelectronics Srl Videokodierungs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mit variabler Bitrate
US6980695B2 (en) * 2002-06-28 2005-12-27 Microsoft Corporation Rate allocation for mixed content video
US7095784B2 (en) * 2003-04-14 2006-08-22 Silicon Intergrated Systems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ving picture compression rate control using bit allocation with initial quantization step size estimation at picture level
GB0321093D0 (en) 2003-09-09 2003-10-08 Nokia Corp Multi-rate coding
US20050089092A1 (en) 2003-10-22 2005-04-28 Yasuhiro Hashimoto Moving picture encoding apparatus
JP2008147534A (ja) 2006-12-13 2008-06-26 Denso Corp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3532A (en) * 1996-08-30 1999-08-03 Sony Corporation Video data compre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ame
CN1207229A (zh) * 1996-10-31 1999-02-03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编码装置及图像解码装置
CN1354605A (zh) * 2000-11-20 2002-06-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画面编码方法、画面编码设备和图像中继设备
CN1434638A (zh) * 2003-03-08 2003-08-06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视频编码比特率控制方法
CN101138249A (zh) * 2005-03-07 2008-03-05 索尼株式会社 编码方法、编码装置、编码处理程序及记录其的记录介质
JP2006310912A (ja) * 2005-04-26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方法、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装置、動画像ビットレート変換回路及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0144530A (ru) 2012-07-20
RU2485711C2 (ru) 2013-06-20
CA2722051A1 (en) 2009-12-10
EP2265025A1 (en) 2010-12-22
EP2265025A4 (en) 2013-01-30
US20110075728A1 (en) 2011-03-31
WO2009148076A1 (ja) 2009-12-10
KR101213243B1 (ko) 2012-12-18
ES2694713T3 (es) 2018-12-26
CN102047661B (zh) 2013-06-12
JPWO2009148076A1 (ja) 2011-11-04
KR20100137008A (ko) 2010-12-29
TW201010443A (en) 2010-03-01
EP2265025B1 (en) 2018-08-29
BRPI0911762A2 (pt) 2016-08-02
JP4999991B2 (ja) 2012-08-15
US8548042B2 (en) 2013-10-01
TWI436648B (zh) 2014-05-01
CA2722051C (en) 2014-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89026B (zh) 图像编码设备和图像编码方法
CN110262819B (zh) 一种联邦学习的模型参数更新方法及装置
CN101637025B (zh) 量化控制方法和量化控制装置
CN102047661B (zh) 视频码量控制方法和视频码量控制装置
CN101632308B (zh) 编码比特率控制方法和装置
KR20040000309A (ko) 비디오 인코딩을 위한 왜곡 양자화기 모델
CN113132723B (zh) 一种图像压缩方法及装置
CN104135629A (zh) 对图像进行编码
CN100459706C (zh) 用于控制比特率的设备和方法
CN102282770A (zh) 参数选择方法、参数选择装置、程序以及记录介质
US6317063B1 (en) Inverse quantization using table with reduced size
US638524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ideo rate control using a radial basis function rate estimator
CN116614637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JP3521411B2 (ja) オリエンテーション補間ノード情報の符号化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14143541A (zh) 一种面向语义分割的云边协同视频压缩上载方法及装置
KR20030005222A (ko) 코딩
CN116391190A (zh) 使用生成式模型和潜在域量化的信号编解码
JP2002199397A (ja) 動画像符号化システム
CN114503439A (zh) 压缩表现混合压缩性的数据
CN118524222B (zh) 一种视频转码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249230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H1098720A (ja) ビデオ信号符号化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0334690A (ja) 画像符号化装置及び画像復号化装置
CN115243042A (zh) 一种量化参数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JP3137863B2 (ja) 動画像の符号化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