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6221B - 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之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之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16221B TWI416221B TW098145980A TW98145980A TWI416221B TW I416221 B TWI416221 B TW I416221B TW 098145980 A TW098145980 A TW 098145980A TW 98145980 A TW98145980 A TW 98145980A TW I416221 B TWI416221 B TW I41622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guide plate
- incident side
- emitting
- light gui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局部光源控制功能的背光模組。
液晶顯示器中的液晶分子本身並不會發光,因此需要外加光源來達成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功能。一般的做法係採用設置於液晶顯示面板後方的背光模組來作為液晶顯示器的光源。背光模組主要由發光元件及導光板所組成,發光元件所產生的光經由導光板傳導並均勻地射向液晶顯示面板,藉此達成顯示之功能。
在液晶電視等相關產品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突破製程技術及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而製作更大尺寸的產品,一直是影響產品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樣的需求下,以數片尺寸較小的導光板拼接成一片尺寸較大的導光板組的作法被提出來。此種作法使得尺寸較大的背光模組的製作更為容易,以滿足對液晶顯示器的尺寸日益嚴苛的需求。此外,此種以拼接的方式組成的導光板組可以使發光元件視需求對導光板組中的個別導光板發光,藉以實現背光模組局部明滅(local dimming)的功能。
圖1A為習知背光模組之示意圖。如圖1A所示,導光板1之兩側有相對設置的數個光源2,每塊導光板1對應分為三個發光區塊(例如發光區塊A至C),每個發光區塊對應於一個光源組(例如:光源組a至c),每個光源組由數個位於所對應的發光區塊之兩側的光源2所組成。三塊導光板1共有A至I九個發光區塊,分別對應於九個光源組a至i。每個光源組可以各別加以驅動,以達成局部明滅的功能。
然而,此種以導光板1為單位的光源組劃分方式受到導光板1佈局的限制,在使用局部明滅功能時,往往容易在兩個導光板1之間的銜接處形成明顯的明暗邊界,使光線在導光板1上的分布不平均。例如當只有發光區塊E點亮時,會在發光區塊E與發光區塊B之間形成明顯的明暗邊界X,如圖1B所示。此種狀況會造成背光模組光線輸出的不均勻,進而對整個液晶顯示器的顯示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減少在不同導光板的銜接處所造成的明暗邊界,使光線在導光板上的分布更加平均,改善上述先前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背光模組包含第一導光板、第二導光板及發光元件。第一導光板包含第一入光側。第二導光板包含第二入光側,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導光板依第一方向分布設置,使第一導光板之第一入光側與第二導光板之第二入光側相面對。多個發光元件分別沿第一入光側與第二入光側設置,並分別朝該些入光側內發光,其中沿第一入光側及第二入光側設置的發光元件中至少有一部分構成一發光模組而同步作動明滅,藉以在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導光板之間形成發光區塊。此種在不同導光板之間形成發光區塊的結構使得發光模組所產生的光線在發光區塊中以漸層的方式分布,以改善實現局部明滅功能時在不同導光板的銜接處所形成的明暗邊界。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在較佳實施例中,此背光模組係供平面顯示裝置使用。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此背光模組亦可供其他需要背光光源的設備使用。
圖2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2所示,此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組10、發光元件20及基板30。其中導光板組10包含有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第一導光板11包含第一入光側112;第二導光板12包含相對之第二入光側121及第三入光側122;第三導光板13包含第四入光側131。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沿第一方向D1
並排設置,使第一入光側112與第二入光側121相面對,第三入光側122則與第四入光側131相面對。
在較佳實施例中,發光元件20為側面出光式的發光二極體。如圖2所示,多個發光元件20沿著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之側邊111至132相對設置,使設置於第一入光側112及第二入光側121的發光元件20可分別朝第一入光側112及第二入光側121內發光;設置於第三入光側122及第四入光側131的發光元件20可分別朝第三入光側122及第四入光側131內發光,設置於第一導光板11及第三導光板13其他側邊111與132的發光元件20則可分別朝其相對的側邊111與132內發光。
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區塊BA
、BB
及BC
分別涵蓋第一導光板11及第二導光板12之一部份,使得發光區塊BA
、BB
及BC
橫跨於兩個導光板,發光區塊BD
、BE
及BF
則分別涵蓋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之一部份,使得發光區塊BD
、BE
及BF
橫跨於兩個導光板。沿第一入光側112與第二入光側121設置的發光元件20則分為三個發光模組MA
、MB
及MC
,分別對應於發光區塊BA
、BB
及BC
;沿第三入光側122與第四入光側131設置的發光元件20亦分為三個發光模組MD
、ME
及MF
,分別對應於發光區塊BD
、BE
及BF
。發光區塊的長度可由發光模組的長度定義,並與對應的導光板的長度相關,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的長度係為對應的發光區塊或發光模組的長度的整數倍,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可以使發光區塊或發光模組的長度相當於對應的導光板的長度,因此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發光區塊BG
橫跨第一導光板11及第二導光板12,其中包含發光模組MG
,發光區塊BG
或發光模組MG
的長度相當於第一導光板11或第二導光板12的長度,發光區塊BH
則橫跨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其中包含發光模組MH
,發光區塊BH
或發光模組MH
的長度相當於第二導光板12或第三導光板13的長度。同一個發光模組中的發光元件20同步作動明滅,亦即可以選擇性地同時點亮或同時熄滅,例如圖2所示的發光模組MA
中的發光元件20可以選擇性地同時點亮或同時熄滅。不同發光模組則可以分別加以控制,例如圖2所示的發光模組MB
和發光模組MC
可以分別加以控制,亦即可以針對個別發光模組加以驅動,藉以實現以發光區塊為單位的局部明滅功能,例如以圖2所示的發光區塊BB
或發光區塊BC
為單位作局部明滅。
在先前技術中,各個發光區塊之邊緣係沿著對應的同一導光板之邊緣而分布,因而在實現局部明滅功能時,會受到光線在不同介質之間傳遞所產生的耗損的影響,使得一個作動的發光區塊(例如圖1A所示的發光區塊E)和隔著空氣與其相鄰的不作動的發光區塊(例如圖1A所示的發光區塊B、H)之間會沿著相鄰兩導光板之間的邊緣形成明顯的明暗邊界。而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此種在不同導光板之間形成發光區塊的結構,使得各個發光區塊之邊緣與導光板之邊緣錯開,因而在實現局部明滅功能時,一個作動的發光區塊(例如發光區塊BB
)和與其相鄰的不作動的發光區塊(例如發光區塊BA
、BC
、BE
)之間的明暗邊界比較不明顯,而且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B
)所產生的光線會在各個發光區塊(例如發光區塊BB
)之邊緣呈現出漸層效果。此外,發光模組以外的其他發光元件20(例如側邊111、132對應的發光元件20)亦可視需求個別加以驅動。
在本實施例中,基板30為完整的一塊矩形電路板,包含表面31及如圖4A及圖4B所示的線路32,所有的導光板及發光元件20皆設置於同一塊基板30的表面31上,即所有的導光板與基板30完全重疊,發光元件20藉由線路32相連接。在較佳實施例中,基板30為印刷電路板,線路32則為蝕刻形成於印刷電路板上的電路。
圖4A為圖2(或圖3)所示背光模組的發光元件的連接的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4A所示,藉由線路32,沿第二導光板12之第三入光側122設置的發光元件20相互串聯為第一發光元件組M1
,沿第三導光板13之第四入光側131設置的發光元件20相互串聯為第二發光元件組M2
,第一發光元件組M1
及第二發光元件組M2
則相互串聯而構成發光模組MF
。在圖2或圖3的實施例中,不同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MG
)係分開供電,使得個別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MG
)的作動可以分別加以控制。同理,沿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與第三導光板13之其它側邊111、122、131、132設置的發光元件20亦可以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聯,各自構成其對應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D
、ME
、MF
、MH
。
圖4B為圖2(或圖3)所示背光模組的發光元件的連接的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4B所示,藉由線路32,沿第二導光板12之第三入光側122及第三導光板13之第四入光側131設置的發光元件20相互交錯串聯而構成發光模組MF
,亦即每一個沿第三入光側122設置的發光元件20連接到對應的另一個沿第四入光側131設置的發光元件20。在圖2或圖3的實施例中,不同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MG
)係分開供電,使得個別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MG
)的作動可以分別加以控制。同理,沿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與第三導光板13之其它側邊111、122、131、132設置的發光元件20亦可以相同的方式相互交錯串聯,各自構成其對應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D
、ME
、MF
、MH
。在其它實施例中,由發光元件20相互串聯構成的發光模組以及發光元件20相互交錯串聯構成的發光模組是可以並存在同一個背光模組中的。在其它實施例中,發光元件20也可以用其它的電性連接方式連接,只要可以達到在同一發光模組內的發光元件20可以同時明滅,而與其它發光模組內的發光元件20可以分別獨立控制即可。
在圖2(或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基板30為一塊矩形板,單一矩形板的設計或外型簡單,有利於板體的裁切及定位。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用其他形式的基板。圖5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5所示,此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組10、發光元件20及基板40。其中導光板組10包含有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第一導光板11包含第一入光側112;第二導光板12包含相對之第二入光側121及第三入光側122;第三導光板13包含第四入光側131。基板40為長條形,第一導光板11及第二導光板12之間的基板40沿著第一入光側112及第二入光側121而設置,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之間的基板40沿著第三入光側122及第四入光側131而設置,故所有的導光板僅與其對應的基板部分重疊。採用多個長條板的設計可節省電路板的面積,減少電路設計的複雜性,提昇良率並降低成本。此外,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之該些入光側以外的其他平行的側邊亦設有對應的基板40。基板40包含表面41及線路(圖未示),發光元件20設置於表面41上,並藉由線路相連接。在較佳實施例中,基板40為印刷電路板,線路則為蝕刻形成於印刷電路板上的電路。基板40上的線路、發光元件20、發光模組MA
至MF
之間的關係,可參考圖4A或圖4B中的相關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不再詳細敘述。
在圖2(或圖3、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多個發光元件20分別沿著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及第三導光板13之側邊而設置,使得沿第一導光板11之第一入光側112與第二導光板12之第二入光側121設置的發光元件20相對設置,且沿第二導光板12之第三入光側122與第三導光板13之第四入光側131設置的發光元件20亦相對設置,使得設置於相鄰入光側的發光元件20排列成雙排結構。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發光元件20可以其他形式設置。圖6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6所示,沿第一導光板11之第一入光側112及第二導光板12之第二入光側121設置的發光元件20交錯排列成一直線的單排結構,且沿第二導光板12之第三入光側122與第三導光板13之第四入光側131設置的發光元件20亦交錯排列成另一直線的單排結構。此種設置方式可以進一步縮短不同導光板之間的間距,以減少導光板間距對背光模組的整體光線均勻度所造成的影響。另外,由於向側邊112、121、122、131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改為單排的關係,其數量較圖2、圖3與圖5的實施例中,向側邊112、121、122、131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的數量要少,為維持背光模組的整體光線均勻度,本實施例中向側邊111、132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的數量,亦會較圖2、圖3與圖5的實施例中,向側邊111、132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的數量要少。為維持相當的亮度,圖6的實施例可選用較高亮度的發光元件20。而發光元件20數量的減少,可進一步縮短打件所需的時間與成本。
圖7A為圖6所示背光模組的發光元件的連接的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7A所示,向第二導光板12之第三入光側122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相互串聯為第一發光元件組M1
,向第三導光板13之第四入光側131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相互串聯為第二發光元件組M2
,第一發光元件組M1
及第二發光元件組M2
則再相互串聯而構成發光模組MF
。在圖6的實施例中,不同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係分開供電,使得個別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的作動可以分別加以控制。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串接相鄰的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以簡化控制電路。同理,向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與第三導光板13之其它側邊111、122、131、132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亦可以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聯,各自構成其對應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D
、ME
、MF
。在其它實施例中,圖4A、圖4B及/或圖7A所述的發光模組M是可以並存在同一個背光模組中的。
圖7B為圖6所示背光模組的發光元件的連接的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7B所示,向第二導光板12之第三入光側122及第三導光板13之第四入光側131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相互交錯串聯而構成發光模組MF
,亦即每一個向第三入光側122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連接到相鄰的另一個向第四入光側131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在本實施例中,不同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係分開供電,使得個別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A
、MB
、MC
)的作動可以分別加以控制。同理,向第一導光板11、第二導光板12與第三導光板13之其它側邊111、122、131、132發射入光的發光元件20亦可以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聯,各自構成其對應發光模組,例如發光模組MD
、ME
、MF
。在其它實施例中,圖4A、圖4B、圖7A及/或圖7B所述的發光模組M是可以並存在同一個背光模組中的。
圖8A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如圖8A所示,此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組10、發光元件20及基板30。其中導光板組10包含有第一導光板15、第二導光板16、第三導光板17及第四導光板18。第一導光板15包含第一入光側152;第二導光板16包含第二入光側161,第三導光板17包含第三入光側172;第四導光板18包含第四入光側181。第一導光板15與第二導光板16係沿第一方向D1
並排設置,且第三導光板17與第四導光板18亦沿第一方向D1
並排設置,使第一入光側152與第二入光側161相面對,第三入光側172則與第四入光側181相面對。第一導光板15與第三導光板17係沿第二方向D2
並排設置,第二導光板16與第四導光板18亦沿第二方向D2
並排設置,使第一入光側152與第三入光側172相鄰而分布於一直線上,第二入光側161則與第四入光側181相鄰而分布於一直線上,此時發光模組MA
呈矩形排列。
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發光模組MA
的外型不侷限於矩形,而可能為不規則狀或平行四邊形等形狀。如圖8B所示,第一入光側152與第三入光側172可以不在一直線上,第二入光側161與第四入光側181亦可以不在一直線上,此時發光模組MA
呈不規則狀排列。不規則排列的發光模組MA
藉由破壞發光模組MA
邊界的連續性來模糊化發光模組MA
的邊界,使發光模組MA
的邊界更不易被辨識出來。
如圖8A所示,多個發光元件20沿著第一導光板15、第二導光板16、第三導光板17及第四導光板18之側邊相對設置,使設置於第一入光側152、第二入光側161、第三入光側172及第四入光側181的發光元件20可分別朝該些入光側內發光,設置於第一導光板15、第二導光板16、第三導光板17及第四導光板18之該些入光側以外的其他側邊151、162、171與182的發光元件20則可分別朝其相對的側邊151、162、171與182內發光。沿著第一入光側152設置且靠近第三入光側172、沿著第二入光側161設置且靠近第四入光側181、沿著第三入光側設置172且靠近第一入光側152以及沿著第四入光側181設置且靠近第二入光側161之發光元件20-亦即設置於基板30中間部分之發光元件20共同構成發光模組MA
。其他的沿第一入光側112與第二入光側121設置的發光元件20分別構成發光模組MB
,沿第三入光側122與第四入光側131設置的發光元件20則構成發光模組MC
。同一個發光模組中的發光元件20同步作動明滅,其具體的實施方式可以參考圖4A、圖4B、圖7A與圖7B的相關說明,不同發光模組則可以分別加以控制,例如發光模組MA
和發光模組MB
,MC
可以分別加以控制,藉以實現局部明滅的功能。相較於前述的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發光模組MA
包含兩組沿第一方向D1
並排設置之導光板之間的發光元件20-亦即第一導光板15與第二導光板16之間的發光元件20以及第三導光板17與第四導光板18之間的發光元件20;此外,第一導光板15與第三導光板17係沿著第二方向D2設置,且第二導光板16與第四導光板18亦沿著第二方向D2
設置。因此當使用多塊較小尺寸導光板進行拼接時,由於發光模組MA
以第一方向D1
及第二方向D2
橫跨不同的導光板的關係,可同時顧及輸出光線在第一方向D1
及第二方向D2
上的均勻度,並避免在此兩方向上產生明顯的明暗邊界。此外,發光模組MA
以外的其他發光元件20可視需求個別加以驅動。
圖9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使用方法的一實施例之流程圖。此背光模組包含第一導光板、第二導光板及發光元件。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導光板分別包含第一入光側及第二入光側,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導光板依第一方向分布設置,使第一入光側與第二入光側相面對。多個發光元件分別沿著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導光板之側邊設置,使得沿第一入光側與第二入光側設置的發光元件分別朝第一入光側及第二入光側內發光,設置於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導光板之第一入光側及第二入光側以外的其他側邊的發光元件20則可分別朝其相對的側邊內發光。如圖9所示,在較佳實施例中,步驟61與步驟62係同時進行。其中步驟61包含使設置於第一導光板及第二導光板之間的發光元件同時作動而分別朝第一入光側及第二入光側內發光。步驟62包含使其他發光元件中的一部分不作動。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使所有的其他發光元件不作動。
圖10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使用方法的另一實施例之流程圖。此背光模組包含第一導光板、第二導光板、第三導光板、第四導光板及發光元件。第一導光板、第二導光板、第三導光板及第四導光板分別包含第一入光側、第二入光側、第三入光側及第四入光側。第一導光板與第二導光板之間以及第三導光板與第四導光板之間分別依第一方向分布設置,使第一入光側與第二入光側相面對,第三入光側則與第四入光側相面對;第一導光板與第三導光板之間以及第二導光板與第四導光板之間則分別依第二方向分布設置,使第一入光側與第三入光側相鄰而分布於一直線上,第二入光側則與第四入光側相鄰而分布於一直線上。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入光側與第三入光側可以不在一直線上,第二入光側與第四入光側亦可以不在一直線上。多個發光元件沿著第一導光板、第二導光板、第三導光板及第四導光板之側邊相對設置,使設置於第一入光側、第二入光側、第三入光側及第四入光側的發光元件可分別朝該些入光側內發光,設置於第一導光板、第二導光板、第三導光板及第四導光板之該些入光側以外的其他側邊的發光元件則可分別朝其相對的側邊內發光。如圖10所示,在較佳實施例中,步驟71與步驟72係同時進行。其中步驟71包含使一部分沿第一側邊設置且靠近第三側邊、沿第二側邊設置且靠近第四側邊、沿第三側邊設置且靠近第一側邊及沿第四側邊設置且靠近第二側邊之發光元件同步作動明滅,而分別朝第一側邊、第二側邊、第三側邊及第四側邊內發光。步驟72包含使其他發光元件中的一部分不作動。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0...導光板組
11...第一導光板
111...側邊
112...第一入光側
12...第二導光板
121...第二入光側
122...第三入光側
13...第三導光板
131...第四入光側
132...側邊
15...第一導光板
152...第一入光側
16...第二導光板
161...第二入光側
17...第三導光板
172...第三入光側
18...第四導光板
181...第四入光側
20...發光元件
30...基板
31...表面
32...線路
40...基板
41...表面
BA
...發光模組
BB
...發光模組
BC
...發光模組
BD
...發光模組
BE
...發光模組
BF
...發光模組
BG
...發光模組
BH
...發光模組
MA
...發光模組
MB
...發光模組
MC
...發光模組
MD
...發光模組
ME
...發光模組
MF
...發光模組
MG
...發光模組
MH
...發光模組
M1
...第一發光元件組
M2
...第二發光元件組
圖1A為習知背光模組之示意圖;
圖1B為圖1A所示習知背光模組的使用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背光模組之發光區塊的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4A為圖2(或圖3)所示背光模組的發光元件的連接的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4B為圖2(或圖3)所示背光模組的發光元件的連接的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7A為圖6所示背光模組的發光元件的連接的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7B為圖6所示背光模組的發光元件的連接的另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8A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8B為本發明背光模組的第五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使用方法的一實施例之流程圖;以及
圖10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使用方法的另一實施例之流程圖。
10...導光板組
11...第一導光板
111...側邊
112...第一入光側
12...第二導光板
121...第二入光側
122...第三入光側
13...第三導光板
131...第四入光側
132...側邊
20...發光元件
30...基板
31...表面
BA
...發光模組
BB
...發光模組
BC
...發光模組
BD
...發光模組
BE
...發光模組
BF
...發光模組
MA
...發光模組
MB
...發光模組
MC
...發光模組
MD
...發光模組
ME
...發光模組
MF
...發光模組
Claims (21)
-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第一導光板,包含一第一入光側;一第二導光板,包含一第二入光側,該第一導光板及該第二導光板依一第一方向分布設置,使該第一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側與該第二導光板之該第二入光側相面對;以及複數個發光元件,分別沿該第一入光側與該第二入光側設置,並分別朝該些入光側內發光,其中沿該第一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側及該第二導光板之該第二入光側設置的該些發光元件中至少部分構成一發光模組而同步作動明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更包含一基板,該基板包含一表面及至少一線路,該些導光板及該些發光元件設置於該表面上,該些發光元件並藉由該線路相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更包含一基板,該基板沿該第一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側及該第二導光板之該第二入光側設置於該第一導光板及該第二導光板之間,該基板包含一表面及至少一線路,該些發光元件設置於該表面上,並藉由該線路相連接。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沿該第一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側設置的該些發光元件相互串聯為一第一發光元件組,沿該第二導光板之該第二入光側設置的該些發光元件相互串聯為一第二發光元件組,且該第一發光元件組及該第二發光元件組相互串聯而構成該發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沿該第一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側及該第二導光板之該第二入光側設置的該些發光元件相互交錯串聯而構成該發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沿該第一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側及該第二導光板之該第二入光側設置的該些發光元件交錯排列成一直線的單排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沿該第一入光側設置的該些發光元件相互串聯為一第一發光元件組,沿該第二入光側設置的該些發光元件相互串聯為一第二發光元件組,且該第一發光元件組及該第二發光元件組相互串聯而構成該發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沿該第一入光側及該第二入光側設置的該些發光元件相互交錯串聯而構成該發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更包含:一第三導光板,包含一第三入光側,與該第一導光板之該第一入光側相鄰;一第四導光板,包含一第四入光側,與該第二導光板之該第二入光側相鄰,其中該第三導光板與該第四導光板之間係依該第一方向分布設置,該第一導光板與該第三導光板之間及該第二導光板與該第四導光板之間則係分別依一第二方向分布設置;以及複數個發光元件沿該第三入光側與該第四入光側分布,並朝該些入光側內發光,其中,該發光模組另包含部分沿該第一入光側設置且靠近該第三入光側、沿該第二入光側設置且靠近該第四入光側、沿該第三入光側設置且靠近該第一入光側及沿該第四入光側設置且靠近該第二入光側之該些發光元件。
-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基板,具有一表面;一第一導光板,配置於該基板上,並有具有一第一入光側;一第二導光板,配置於該基板上,並有具有一第二入光側面對於該第一入光側;以及一發光模組,包含複數個第一發光元件、複數個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同步作動明滅,配置於該基板的該表面上,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係沿該第一入光側配置,並可向該第一入光側發射入光,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係沿該第二入光側配置,並可向該第二入光側發射入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彼此相互串聯為一第一發光元件組,該些第二發光元件彼此相互串聯為一第二發光元件組,且該第一發光元件組再與該第二發光元件組串聯構成該發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二發光元件相互交錯串聯而構成發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交錯排列成一直線的單排結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彼此相互串聯為一第一發光元件組,該些第二發光元件彼此相互串聯為一第二發光元件組,且該第一發光元件組再與該第二發光元件組串聯構成該發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 元件與該些第二發光元件相互交錯串聯而構成發光模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光板或該第二導光板的長度相當於該發光模組的長度的整數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光板或該第二導光板的長度相當於該發光模組的長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光板和該第二導光板皆與該基板完全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導光板和該第二導光板僅與該基板部分重疊。
-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基板,具有一表面;一第一導光板,配置於該基板上,並有具有一第一入光側;一第二導光板,配置於該基板上,並有具有一第二入光側面對於該第一入光側;一第三導光板,配置於該基板上,並有具有一第三入光側;以及一第四導光板,配置於該基板上,並有具有一第四入光側面對於該第三入光側;以及一發光模組,包含複數個第一發光元件、複數個第二發光元件與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同步作動明滅,配置於該基板的該表面上,該些第一發光元件係沿該第一入光側與該第三入光側配置,並可向該第一入光側與該第三入光側發射入光,該些第二發光元件係沿該第二入光側與該第四入光側配置,並可向該第二入光側與該第四入光側發射入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第一發光元件和該些第二發光元件皆為發光二極體。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8145980A TWI416221B (zh) | 2009-12-30 | 2009-12-30 | 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之背光模組 |
US12/908,054 US20110157917A1 (en) | 2009-12-30 | 2010-10-20 | Backlight Module with Localized Light Source Control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8145980A TWI416221B (zh) | 2009-12-30 | 2009-12-30 | 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之背光模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22662A TW201122662A (en) | 2011-07-01 |
TWI416221B true TWI416221B (zh) | 2013-11-21 |
Family
ID=44187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8145980A TWI416221B (zh) | 2009-12-30 | 2009-12-30 | 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之背光模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157917A1 (zh) |
TW (1) | TWI41622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46928B2 (en) * | 2010-12-31 | 2014-02-11 |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Inc. |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
US8632236B2 (en) | 2011-11-04 | 2014-01-21 | GE Lighting Solutions, LLC | LED lighting module and lighting device comprised thereof |
CN103133918B (zh) * | 2011-11-23 | 2015-11-11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面光源以及可挠性面光源 |
CN111965891B (zh) * | 2020-08-05 | 2021-04-27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Led灯板、拼接式led灯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4168987A1 (zh) * | 2023-02-15 | 2024-08-22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多屏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834174A (en) * | 2007-02-02 | 2008-08-16 | Au Optronics Corp |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 light source device thereof |
WO2009016950A1 (ja) * | 2007-07-27 | 2009-02-05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TW200912862A (en) * | 2007-09-10 | 2009-03-16 |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acklight modu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16467B2 (ja) * | 2005-03-29 | 2010-08-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面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
-
2009
- 2009-12-30 TW TW098145980A patent/TWI41622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
- 2010-10-20 US US12/908,054 patent/US2011015791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834174A (en) * | 2007-02-02 | 2008-08-16 | Au Optronics Corp | A backlight module and a light source device thereof |
WO2009016950A1 (ja) * | 2007-07-27 | 2009-02-05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TW200912862A (en) * | 2007-09-10 | 2009-03-16 |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acklight modu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22662A (en) | 2011-07-01 |
US20110157917A1 (en) | 2011-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01505B (zh) | 液晶顯示裝置 | |
KR101294749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TWI428670B (zh) |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for backlighting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
KR102008901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JP4350138B2 (ja) | エッジ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
KR101299130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JP2008130841A5 (zh) | ||
CN102913866B (zh) | 一种背光源的背板结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TWI416221B (zh) | 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之背光模組 | |
KR20100136312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KR20080069010A (ko) | 백라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KR101218132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 |
CN201028321Y (zh) | 一种采用特殊方式电连接led的led光源装置 | |
KR101820009B1 (ko) |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WO2024113792A1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KR102062390B1 (ko) |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US10860277B2 (en) | Coupled display device | |
KR20120070871A (ko) | 액정표시장치 | |
US8979293B2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 |
KR101785340B1 (ko) | 커버버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09143685B (zh)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WO2017096863A1 (zh) |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 |
KR20110024288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 |
KR20080076579A (ko) |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닛 | |
JP2010277853A (ja) | バックライ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