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5684B - Locomotive fixture - Google Patents
Locomotive fixtur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05684B TWI405684B TW97119235A TW97119235A TWI405684B TW I405684 B TWI405684 B TW I405684B TW 97119235 A TW97119235 A TW 97119235A TW 97119235 A TW97119235 A TW 97119235A TW I405684 B TWI405684 B TW I40568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oot
- pedal
- vehicle
- disposed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於機車之腳架裝置。
自以往,作為使用於機車之腳架裝置,有在舉高後輪之狀態下,將車輛垂直地抬起之主腳架。然而,於例如頻繁地重複上下車之商用機車等,每當上下車時操作主腳架係非常麻煩。因此,期待一種與主腳架分開之操作簡易之腳架裝置。作為揭示具備該類簡易操作型之腳架裝置之機車者,已知有下述專利文獻1。
上述公報所記載之腳架裝置係具備:腳體,其係於收納及站立方向升降自如;及腳踏板,其係用以使該腳體從站立狀態轉移為收納狀態。腳踏板於腳體位於站立之位置時,腳踏板面係由放置駕駛者之腳之腳載台往上方突出之狀態,若朝向腳載台踏下,則可使腳體轉移為收納狀態。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40327號公報
然而,該類裝置即使於踏下腳踏板面後之狀態下,一部分仍從腳載台突出(參考上述公報之圖10)。
其理由係由於在俯視觀之,腳踏板面之一部分配置於與座墊前緣重疊之位置,因此對於腳踏板面之踏下動作,往往都變成藉由駕駛者之腳踝而進行之操作。亦即,此係由於在腳踏板面之踏下完成狀態下,以腳踝操作容易產生踏
下不足所致。由於腳踝操作相較於腳趾操作係隨著腳底接近水平狀態而變得難以使踏力作用,因此若未預先於腳踏板面形成適當高度之鼓出部並踏在此,則不易將腳踏板面之高度踏下至對齊腳載台之上面之位置。而且,一般而言,亦可舉出由於腳踝操作難以順利地進行,且亦有踏空腳踏板面之虞,因此若預先於腳踏板面之寬度方向邊緣形成上述鼓出部,則亦可發揮作為止滑部之功能之理由。
由此情事,上述公報不得不採用即使在腳體位於收容位置時,仍積極地使腳踏板面之一部分從腳載台突出之結構。然而,如上述之腳踏板面之配置中,關於踏下之操作性係留有改良之餘地,而且使腳踏板面之一部分從腳載台突出之構造,並不適於配置在駕駛者通常放置腳之區域,因此亦具有縮小腳踏板面之配置自由度之問題。
本發明係基於如上述事情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對於腳踏板之操作性良好,且可提高腳踏板面之配置自由度之機車腳架裝置。
用以達成上述目的之機構為一種機車用腳架裝置,特徵係其設置於設在把手與座墊間之置腳板下方,且可在前後輪接地之狀態以站立姿勢保持車體者;該機車用腳架裝置包含有:腳體,其係可於接地位置與接近車體側之收容位置間加以變位;及腳踏板,其係具有腳踏板面,且藉由對該腳踏板面之踏下操作,可將腳體從接地位置往收容位置變位;腳踏板係可與腳體之移動動作連動,並且俯視觀
之,腳踏板面係配置為其後端之位置從座墊之前端位置往前方分離,且腳踏板面於腳體位在接地位置時係往置腳板之上方突出,而於腳體位在前述收容位置時,腳踏板面係與置腳板之上面呈齊平面,或位於其附近。
依本發明,以站立姿勢保持車體時係將腳體從收容位置往接地位置放下。此時,收納用腳踏板之腳踏板面係位於從置腳板之上面突出之位置。另一方面,為了行駛而踏腳踏板面時,腳體係由接地位置往收容位置抬升。於該踏下動作時,腳踏板面於俯視觀之,其後端係由座墊之前端往前方分離配置,因此相較於習知構造係可容易地進行踏下操作。再者,腳體位於收容位置時,腳踏板面係與置腳板之上面呈齊平面或位於其附近,因此腳踏板面亦可作為腳載空間來利用。因此,亦可提高腳踏板面之配置自由度。
藉由圖1至圖8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型態1。於圖中,1係表示於後部具有貨架之踏板型機車之整體。車體框架2具有下管3,其係從插通轉向軸之頭管(均未圖示)往下方延伸者。從下管3往車輛後方係延伸有左右一對之後框架4。如圖2所示,後框架4具有水平部4A(側框架),其係從下管3之下端部往車寬度方向分開,於大致水平下而往後方延伸者。
於車輛之中央部配置有缸之軸線係朝向前方之引擎E。
該引擎E係藉由後框架4而可搖動地支持之單元搖擺式引擎,其驅動力係藉以動力傳遞部5而往後輪6傳遞。
車輛之大致全體係藉由固定於車體框架2之車體蓋7而加以覆蓋。車體蓋7中之車輛前部係成為作為腳防護板而發揮功能之車體主體8。於車體主體8之後部下端,置腳板9大致呈水平地連續。置腳板9之後端與座墊11之前部之間係藉由座墊底蓋12而加以覆蓋,而座墊底蓋12之後方係藉由左右一對之側底蓋13而加以覆蓋。於座墊11之後方係水平地配置有貨架板單元P,並往後框架4固定。
於置腳板9之下面側設置有腳架裝置S。如圖2所示,於後框架4之兩水平部4A間,架設有收容腳架裝置S之金屬製之外殼14。於外殼14,往上方開口之收容部(該開口部係藉由未圖示之蓋來蓋住)14A係構成盒狀而形成。於該車寬度方向兩側之上部,對於後框架4之一對安裝部14B係朝向外方突出形成。兩安裝部14B係對於後框架4之水平部4A(側框架)之上面,藉以托架等被予以螺栓轉緊,藉此進行外殼14之固定。
於收容部14A內之靠近後端部,沿著車寬度方向配置有腳體15之輪轂部16。該輪轂部16係支持為可環繞架設在收容部14A之相對向之側壁14C, 14D間之旋動軸16A而旋動。於靠近該輪轂部16之車寬度方向兩端部,連結腕17朝向徑向後方突出。如圖5等所示,兩連結腕17係藉以從收容部14A之底壁往後側壁開口之窗孔18,從外殼14往後方突出,其前端連結於由金屬製之管材料所組成之腳體15。
藉此,腳體15可轉動於以圖1之實線所示之收容位置、與以想像線所示之接地位置(該位置係與收容位置所構成之角度並非一定,於車輛全體之下沈量因駕駛者之體重變化時,因應其變化量而變動)間。於外殼14之後壁面,抵接構件19分別安裝於與兩連結腕17相對應之位置,發揮腳體15重新回到收容位置而與兩連結腕17之上面抵接時之緩衝作用。
如圖2所示,腳體15全體大致形成U字狀,且車寬度方向兩端成為朝向前端側擴開之一對支腳20。於兩支腳20之前端,水平地固定有圓柱狀之構件60而成為接地部,並且於全體覆蓋有橡膠套靴21,保護接地面(例如貼有磁磚之地面)免於腳體15放下至接地面時之衝擊。此外,於本實施型態,橡膠套靴21係使用樹脂製之束帶22來進行對於支腳20之安裝。於一方支腳20(駕駛者之左腳側)靠近橡膠套靴21,駕駛者用以踢下腳體15之突出具23係朝向外方安裝。
接著,說明關於容許腳體15之升降動作,具體而言容許從收容位置往接地位置之放下動作,但限制往相反方向之動作之單向機構R。單向機構R係由扇狀之棘輪24(旋轉阻止構件)及單向地限制該棘輪24之轉動之棘爪25組成。
由於棘輪24嵌附於輪轂部16之車寬度方向中央部(由於亦為車輛全體之車寬度方向中央部,因此位於從後述之腳體15之兩接地部(橡膠套靴21)等距離之位置),藉由金屬製之板材料形成。於棘輪24之外周部形成遍及特定角度範圍往徑向突出,並且於其外周緣形成有複數棘齒24A。
另一方面,於外殼14內,於棘輪24之前方配置有限制構件26。限制構件26係具有於車寬度方向夾著棘輪24相對向之板狀構件,且成為部分地連結該等相互間之構造。限制構件26之下端側係藉由於外殼14內沿著車寬度方向所支持之支持軸36所支持,將限制構件26全體可環繞支持軸36轉動而支持。於上端側,可轉動地安裝有滑動輥37,可一面轉動於棘輪24之外周緣上一面滑動。於棘輪24之外周緣之一部分,扣止凹部24B係遍及特定角度範圍形成有凹陷,於腳體15位於接地位置時,滑動輥37往扣止凹部24B落下並扣止(圖5狀態),藉此限制棘輪24環繞同圖之順時針方向轉動,結果位於收容位置之腳體15不會於維持不加以後輪側煞車之狀態下,不經意地往接地位置放下。
如下係使限制構件26進行對於棘輪24之扣止動作,或進行扣止解除之構造。連結銷27係從限制構件26之一側面(於圖2為右側所示之側面)朝向外方突出。於該連結銷27,對於連接於後煞車桿28之第一金屬線29之桿側中繼構件30係藉以往前後方向之長孔31安裝,且連結銷27係於通常時位在長孔31之後端部。該桿側中繼構件30係構成於車輛前部側具有折返面之大致U字形狀,連接有第一金屬線29之端部。第一金屬線29係貫通外殼14之前壁而牽線,並且於該前壁與桿側中繼構件30之折返面間,於第一金屬線29設有返回彈簧32。
於桿側中繼構件30之前端相互間,插入有煞車側中繼構件33之前端部。於煞車側中繼構件33之前端部連接有前述
連結銷27,另一方面於煞車側中繼構件33之後端,連接有連接於未圖示之後煞車裝置之第二金屬線35之端部。因此,若於滑動輥37扣止於棘輪24之扣止凹部24B之狀態,握住操作後煞車桿28,藉以第一金屬線29對抗返回彈簧32之彈簧力而拉伸桿側中繼構件30,則限制構件26會將支持軸36作為中心而環繞圖5之逆時針轉動,因此滑動輥37從扣止凹部24B脫離,容許棘輪24之轉動。如此,於限制構件26將支持軸36作為中心而環繞圖示逆時針轉動之狀態下,藉以煞車側中繼構件33拉伸第二金屬線35。隨著拉伸第二金屬線35,設置於後煞車裝置內之未圖示之彈簧儲存施力,藉由該彈簧力,限制構件26成為被往環繞圖示順時針方向施力之狀態。
於限制構件26之兩側面間,於支持軸36,一對棘爪25係於軸向空出間隔而嵌合。該棘爪25可獨立於限制構件26而環繞支持軸36轉動。棘爪25係於後側緣之上部,對於棘齒24A可選擇性地扣止之爪部25A朝向後方突出形成。於棘爪25,於爪部25A之相反側,在與外殼14之底面間設有圓弧彈簧38,對於棘爪25施力往爪部25A與棘齒24A扣合之方向轉動。於兩棘爪25間,由該等夾著而配置有釋放構件39。釋放構件39嵌合於支持軸36,與棘爪25相同,可環繞支持軸36轉動。於釋放構件39形成有長孔40,使從棘爪25之上端突出之聯絡銷34扣止於長孔40之後端部。於釋放構件39之上端,連接於後煞車桿28之第三金屬線41之端部係藉以返回彈簧58連接,對抗返回彈簧58拉伸第三金屬線
41,藉此利用連結銷27而一體化之釋放構件39與棘爪25均環繞圖示逆時針轉動,可解除棘爪25之爪部25A與棘齒24A之咬合狀態。
設置於把手42之端部之把手握柄43之基部,設有金屬製之桿裝著部44。於該桿裝著部44,連接有第一金屬線29與第三金屬線41之被覆端部,並且後煞車桿28裝著為可環繞安裝銷45轉動。於後煞車桿28之基部連接有第一金屬線29之端部。而且,於後煞車桿28之基部之下面側,解除板46係對於安裝銷45可自由轉動地安裝,且於解除板46連接有第三金屬線41之端部。
進一步於後煞車桿28之基部上面,設有可按壓操作之解除按鈕47,於下面具有未圖示之扣止軸。於解除板46雖未圖示,但扣止孔係與解除按鈕47之扣止軸之下端相對向而開口,若於未握住操作後煞車桿28之狀態(圖8(a)之狀態),按下操作解除按鈕47,則解除按鈕47之扣止軸之前端進入扣止孔,於該狀態下若握住操作後煞車桿28,則解除板46亦會與後煞車桿28一同連動而環繞安裝銷45轉動,藉此,第一‧第三之兩金屬線29、41均被拉伸操作(圖8(c)之狀態)。對於此,若不按壓操作解除按鈕47而握住後煞車桿28,則由於解除板46與解除按鈕47之扣止軸為非扣止狀態,因此解除板46即使被進行後煞車桿28之握住操作,仍不會變位,因此僅拉伸操作第一金屬線29(圖8(b)之狀態)。
於輪轂部16之外周面,於車寬度方向夾著限制構件26之
相對向之位置,朝向徑向外方(大致前方)突出安裝有一對桿片48。另一方面,於外殼14之前壁之中央部,朝向前方突出形成有一對裝著臂49。在與兩裝著臂49相對應之桿片48間,連接具有內部封入有液壓油並具有可伸縮之棒61之缸50(油壓避震器)。兩缸50之頭側端部(前部側端部)係對於裝著臂49之前端可轉動地連接,棒側端部(後部側端部)係對於桿片48之前端可轉動地連接。兩缸50係於車寬度方向並排,且分別沿著車輛前後方向配置。其中,兩缸50雖往外殼14之前方突出,但兩缸50之上面不從外殼14之上緣突出,於外殼14覆蓋未圖示之蓋時不會成為妨礙。
兩缸50係作為壓縮彈簧發揮作用,且構成僅於伸展時發生衰減作用。缸50構成反轉機構T,於其軸線(連結裝著臂49側與桿片48側雙方之連接端之軸線)上,以旋動軸16A之中心所在之中立位置(圖6狀態)為界,可施力以使腳體15往收容位置側旋動,或相反地可施力以使腳體15往接地位置側旋動。
說明於解除棘爪25與棘輪24之棘齒24A之扣止之狀態下,使位於接地位置之腳體15往收容位置變位之構造。
於較置腳板9之車寬度方向中心線靠近單側(駕駛者之右腳側)之位置,配置腳踏板51。總言之,如圖2所示,作為腳防護板之車體主體8係為了避免與下管3之干擾,後面之車寬度方向中央部係往後方膨出而形成突出部8A,腳踏板51配置於對於該突出部8A偏往右腳側之位置。該腳踏板51係如圖4所示,於腳體15位於接地位置(以二點短劃線所示
之位置)時,上面之腳踏板面51A通過形成於置腳板9之上面之開口52而位於往上方突出(參考以二點短劃線所示之狀態),腳體15位於收容位置(以實線所示之位置)時,腳踏板面51A係對於開口52,以周圍大致無間隙之狀態嵌合,與置腳板9之上面構成大致齊平面(以實線所示之狀態)。此外,於腳載板9之上面夾著突出部8A之車寬度方向之兩側區域係構成駕駛者通常放置腳時之腳載區域F之一部分,並且如圖2所示,腳踏板面51A配置於該腳載區域F內。
而且,如於圖1以想像線所示,腳體15位於接地位置時,腳踏板面51A配置為其後端位置從座墊11之前端緣往車輛前方僅分離特定距離。進一步如圖2所示,腳體位於收容位置時,腳踏板面51A配置為其前端緣從腳防護板(車輛主體8)之後面往後方,位於僅以特定距離往後方分離。
於腳踏板面51A之下面,形成圓弧狀之臂53係往後方延伸而出。另一方面,於外殼14之單側(配置有腳踏板51側)之安裝部14B之下面,沿著車寬度方向,可轉動地支持有腳踏板軸54,臂53之後端連結於靠近腳踏板軸54之車寬度方向外側之端部。腳踏板軸54係如圖3等所示,較旋動軸16A位於車寬度方向之外側。具體而言,腳踏板軸54之內側端部(左側端部)係於俯視觀之,就車寬度方向而言與旋動軸16A之右側端部對齊。於腳踏板軸54之車寬度方向內側之端部,朝向徑向外方固定有連結桿59之一端側。連結桿59之另一端側係連結於大致構成弧狀之環片55之一端側,該環片55之另一端側連結於靠近腳體15之一方連結腕
17之外面之後端部。如此一來,腳體15可與腳踏板51之變位動作連動變位。
此外,外殼14之安裝部14B之車寬度方向外側之端部,設有腳體位置檢測開關56。另一方面,腳踏板51之臂53之後端部之外面,安裝有按壓板57,於踏下腳踏板51,腳體15位於收容位置時,藉由按壓板57按下腳體位置檢測開關56。於本實施型態,該腳體位置檢測開關56係組入於引擎E之控制電路中。控制裝置係設定根據來自腳體位置檢測開關56之信號之有無,於腳體15位於收容位置時,容許引擎E之旋轉數升高,但位於接地位置時,進行如禁止之控制。
接著,具體說明如上述構成之本實施型態之作用效果。如圖5所示,於腳體15位在收容位置之狀態下,限制構件26之滑動輥37係扣止於棘輪24之扣止凹部24B,處於棘輪24停止旋轉之狀態,因此於車輛行駛中,腳體15不會不經意地朝向接地位置旋動。腳體15處於收容位置時,如圖4以實線所示,腳踏板51係使腳踏板面51A成為與置腳板9之上面大致齊平面之狀態,因此腳踏板51不會成為無用處之突起物而妨礙騎乘。
放下腳體15時,於使前後輪接地之狀態下,不進行解除按鈕47之按入而進行後煞車桿28之握持操作。如此一來,由於第一金屬線29受到拉伸,因此藉以桿側中繼構件30,限制構件26會將支持軸36作為中心,而環繞圖5之逆時針進行旋動。藉此,限制構件26係從後傾姿勢,成為大致筆
直站立之姿勢(圖6之狀態)。如此一來,由於滑動輥37從棘輪24之扣止凹部24B脫離,因此棘輪24成為從藉由限制構件26之旋動限制中解放之狀態。
於該狀態下,駕駛者若將腳放在腳體15之突出具23,並將腳體15全體朝向接地位置踢下時,與腳體15之變位連動,棘輪24係如圖6所示地環繞順時針而旋動。其間,滑動輥37滑接於脫離扣止凹部24B之棘輪24之外周緣上。限制構件26成為站立姿勢時,第二金屬線35係往前方拉伸。由於該拉伸動作將對抗未圖示之後煞車裝置內之彈簧,限制構件26係由該彈簧力而往圖示之環繞順時針方向施力,因此滑動輥37可維持於被按壓至棘輪24之外周緣之狀態。於該狀態下,若停止對於後煞車桿28之握持操作,則藉由返回彈簧32,按壓力係朝向後方而作用於桿側中繼構件30。藉此,由於限制構件26之連結銷27係往前端側移動於長孔31內,使得桿側中繼構件30往後方移動,因此第一金屬線29係往後方拉動,其結果,後煞車桿28重新回到握住操作前之原位置。
另一方面,腳體15朝向接地位置轉動之期間,伴隨於輪轂部16之轉動,桿片48亦將旋動軸16A作為中心而旋動。因此,於腳體15從收容位置朝向接地位置轉動之期間之前半期間,缸50逐漸收縮,因此藉由缸50,棘輪24、進而腳體15係受到使其往收容位置側返回變位之施力。因此,若腳體15之踢下操作在此期間內中斷,則藉由缸50之施力,棘輪24、進而腳體15會往收容位置自動地返回。
然後,若腳體15之轉動進展而超過缸50之軸線及桿片48排列於同一直線上之中立位置(圖6所示之狀態),則藉由缸50之施力係與上述相反,作用如將棘輪24往環繞順時針方向施力,因此對於腳體15之踢下操作以輕微之力量即可完成,而且假設踢下操作在中途中斷,腳體15受到缸50之施力會自動地往接地位置轉動(參考圖7)。腳體15之前端部接地之稍前,棘爪25依序與棘輪24之棘齒24A咬合,於腳體15之前端部接地之時點,棘齒24A與棘爪25之咬合之進行停止,保持兩者之扣止狀態。這樣一來,限制棘輪24、進而限制腳體15朝向收容位置之方向返回變位,因此車輛全體係於腳體15之支腳20均接地之狀態下,以左右呈平衡之狀態支持。而且,腳體15位於接地位置時,如上述,限制構件26保持於站立姿勢,保持於拉伸第二金屬線35之狀態,因此後煞車保持於動作狀態。因此,即使於下坡之中途使車輛停車,車輛仍不會不經意地移動。
上述腳體15之踢下操作多半於駕駛者坐在座墊之狀態下進行。因此,即使於坐下狀態,腳體15之前端部接地,若駕駛者從座墊11離開,則避震器(未圖示)伸展而抬起腳體15。因此,雖可能發生腳體15之前端部從接地面暫且浮起之事態,但該情況亦藉由缸50之施力,促進棘輪24進一步轉動,使腳體15往下方轉動,因此自動地往接地狀態矯正。
說明關於使腳體15從接地位置返回收容位置之操作,首先按入後煞車桿28之解除按鈕47。藉此,解除按鈕47之扣
止軸(未圖示)進入解除板46之扣止孔(未圖示)而扣止,因此若握住操作後煞車桿28,則與此連動,解除板46亦圍繞安裝銷45轉動,因此第一‧第三之兩金屬線29, 41均被拉伸。如此一來,桿側中繼構件30雖往前方移動,但於此時,連結銷27僅從長孔31之前端部往後端部側移動,限制構件26未移動。另一方面,由於藉由第三金屬線41之拉伸,棘爪25往前方拉動靠近,因此爪部25A與棘齒24A之咬合解除,容許棘輪24之環繞圖示逆時針之轉動。
另一方面,腳體15位於接地位置時,腳踏板51處於從置腳板9之上面突出之狀態。此時,如圖7所示,成為將腳踏板面51A朝向斜向上後方之姿勢。於上述容許棘輪24轉動之狀態下,總言之於一面按入操作解除按鈕47,一面握住操作後煞車桿28之狀態下,藉由駕駛者踏下腳踏板面51A來抬起腳體15,若踏下至腳踏板面51A與置腳板9之上面成為齊平面,則腳體15重新回到收容位置。此期間,限制構件26之滑動輥37滑動於棘輪24之外周面上,於到達扣止凹部24B之時點,落入扣止凹部24B內,使棘輪24不會朝向接地位置方向轉動。腳體15重新返回收容位置時,由於腳體15之連結腕17抵接於安裝在外殼14之彈性材料所組成之抵接構件19,因此可確實地吸收腳體15重新返回時之衝擊。
藉由腳體15重新返回收容位置,按壓板57按下腳體位置檢測開關56。藉此,從該開關56輸出檢測信號至引擎之控制裝置,容許提高引擎E之旋轉數。相反地,腳體15位於
接地位置時,停車用燈點亮,使駕駛者察覺腳體15放下,並且即使誤操作節流閥,仍控制為引擎E之旋轉數不會上升。
從上述實施型態,進一步可發現如以下之特徵性構造。
(1)腳踏板面51A之整面係與置腳板9之上面呈齊平面,或位於其附近。
依此構造,由於可將腳踏板面51A之整面作為腳置區域利用,因此可更提高腳踏板面51A之配置自由度。
(2)腳踏板51具備:腳踏板軸54,其係沿著車輛寬度方向配置;臂53,其係從該腳踏板軸54大致往徑向外方延伸;及腳踏板面51A,其係設置於該臂53前端;且腳踏板面51A係較腳踏板軸54配置於車輛前方。
依此構造,由於將腳踏板面51A較腳踏板軸54配置於車輛前方,以及踏下腳踏板面51A時,與置腳板9該類大致平坦之面成為大致齊平面狀態,因此腳體15位於接地位置時之踏下前之腳踏板面51A之姿勢係成為將上端側朝向車輛前方之傾斜姿勢。因此,駕駛者可維持腳踝側鄰接於置腳板9,並以腳趾側對於腳踏板面51A進行踏下操作,因此可順利地進行踏下操作。
(3)腳體15可將沿著車體寬度方向配置之旋動軸16A(輪轂部16)作為中心來旋動,並且腳體15位於收容位置時限制腳體15朝向接地位置轉動之轉動阻止構件24(棘輪24)係與旋動軸16A同軸且配置於關於車輛之寬度方向之中心線附近。
依此構造,由於進行腳體15之圍繞阻止之轉動阻止構件(棘輪24)配置於關於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心線附近,因此可使轉動力均等地作用於雙方之接地部(橡膠套靴21)。
(4)腳踏板面51A係於腳體15位於接地位置時,配置於置腳板之上面之前部區域。
依此構造,容易藉由腳趾來踏下腳踏板面51A。
(5)於置腳板9之前部,配置從車輛前方覆蓋駕駛者之腳部之腳防護板(車體主體8),且腳體15位於前述收容位置時之腳踏板面15A係配置於從前述腳防護板(車體主體8)往車輛後方且隔著特定間隔之位置。
依此構造,將腳踏板面51A踏下至與置腳板9之上面成為齊平面時,由於腳趾與腳防護板(車體主體8)之間具有餘裕,因此對於腳踏板面51A之踏下位置並不要求嚴格性,使用便利性良好。
(6)腳踏板面51A係從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心線往左右任一方向偏位配置。
依此構造,藉由將腳踏板面51A從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心線錯開配置,可使置腳板9中之駕駛者之腳置位置大致對應。因此,可減少從坐下狀態進行腳踏板面51A之踏下動作時之腳之移動距離。
(7)於置腳板9之前部,配置從車輛前方覆蓋駕駛者之腳部之腳防護板(車體主體8),並且於腳防護板(車體主體8)之車輛寬度方向中央部,突出部8A係朝向車輛後方突出,並且置腳板9之上面中,突出部8A之車輛寬度方向兩
側之區域係構成駕駛者之腳載區域F之至少一部分,且腳體15位於收容位置時之腳踏板面51A係至少一部分位於突出部8A之車輛寬度方向兩側之區域內。
依此構造,由於腳防護板(車體主體8)之車輛寬度方向中央部設有突出部8A,因此於車輛寬度方向夾著突出部8A之兩側區域往往都易於成為無效空間,但由於在該無效空間亦擴張腳載區域F,進而腳踏板面51A係位於該區域F,因此可避免車輛之前後長擴大,同時確保腳載區域F之面積。進一步,由於腳踏板面51A之位置係配置於腳載面往前方擴張之區域,因此易於位在從通常腳所放置之區域而往前方偏離。因此,一般係儘可能避免腳放置於腳踏板面51A上之狀況,而不易使駕駛者感到不調和感。
(8)腳體15可將沿著車體寬度方向配置之旋動軸16A作為中心來轉動,並且腳踏板面51A之腳踏板軸54係較腳體15之旋動軸16A位於車輛前方,並且腳踏板與腳體15係藉以連接構件(連結桿59)可連動地連結。
依此構造,由於將腳踏板51之腳踏板軸54較腳體15之旋動軸16A配置於車輛前方,因此可縮短腳踏板51之臂53之長度。因此,可縮短腳踏板51之踏下行程。
(9)旋動軸16A配置於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另一方面腳踏板軸54配置為在俯視觀之,至少其一端從旋動軸16A之一方軸端往車輛寬度方向突出;臂53連接於腳踏板軸54之車輛寬度方向之突出部。
依此構造,可將腳踏板面51A適應腳載位置而配置於車
輛寬度方向之外方。
本發明不限定於藉由上述記述及圖式所說明之實施型態,例如以下之實施型態亦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性範圍,進一步除了下述以外,亦可於不脫離要旨之範圍內,予以各種變更來實施。
本實施型態係將腳踏板軸54配置於車寬度方向,但亦可沿著車輛前後方向配置,使腳踏板51可環繞腳踏板軸轉動。而且,腳踏板面51A未必須以腳趾操作為前提來設定前高後低之傾斜,以朝向正上方之水平姿勢從置腳板9突出亦可。
8‧‧‧車體主體(腳防護板)
8A‧‧‧突出部
9‧‧‧置腳板
11‧‧‧座墊
15‧‧‧腳體
16A‧‧‧旋動軸
24‧‧‧棘輪(轉動阻止構件)
42‧‧‧把手握柄
51‧‧‧腳踏板
51A‧‧‧腳踏板面
54‧‧‧腳踏板軸
59‧‧‧連結桿(連接構件)
S‧‧‧腳架裝置
F‧‧‧腳載區域
圖1為機車之側面圖。
圖2係表示腳架裝置之安裝部周邊之俯視圖。
圖3係放大表示圖2之要部之俯視圖。
圖4為腳架裝置左側面圖。
圖5係表示腳體位於收容位置時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6係表示腳體脫離位於收容位置之狀態並朝向接地位置之中途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7係表示腳體脫離位於接地位置之狀態並朝向收容位置之中途之狀態之剖面圖。
圖8係表示煞車桿之動作之俯視圖,(A)表示操作前之狀態,(B)表示僅拉伸第一金屬線之狀態,(C)表示拉伸第一‧第三金屬線之狀態。
3‧‧‧下管
4A‧‧‧水平部
7‧‧‧車體蓋
8‧‧‧車體主體
8A‧‧‧突出部
9‧‧‧置腳板
14‧‧‧外殼
14A‧‧‧收容部
14B‧‧‧安裝部
15‧‧‧腳體
16‧‧‧輪轂部
20‧‧‧支腳
21‧‧‧接地部
22‧‧‧束帶
23‧‧‧突出具
24‧‧‧棘輪(轉動阻止構件)
26‧‧‧限制構件
27‧‧‧連結銷
37‧‧‧滑動輥
50‧‧‧缸
51‧‧‧腳踏板
53‧‧‧臂
54‧‧‧腳踏板軸
F‧‧‧腳載區域
S‧‧‧腳架裝置
Claims (9)
- 一種機車用腳架裝置,其特徵為:設置於設在把手與座墊間之置腳板下方,且可在前後輪接地之狀態以站立姿勢保持車體者;該機車用腳架裝置包含有:腳體,其係可於接地位置與接近前述車體側之收容位置間進行變位;及腳踏板,其係具有腳踏板面,且藉由對該腳踏板面進行踏下操作,可使前述腳體從前述接地位置往前述收容位置變位;前述腳踏板係可連動於前述腳體之移動動作,並且於俯視觀察時,前述腳踏板面係配置為其後端之位置係自前述座墊之前端位置往前方分離,且前述腳踏板面於前述腳體位在前述接地位置時係以使該腳踏板面之姿勢成為面向斜後上方的方式朝前述置腳板之上方突出,而於前述腳體位在前述收容位置時,前述腳踏板面係與前述置腳板之上面呈齊平面,或位於其附近。
- 如請求項1之機車用腳架裝置,其中前述腳踏板包含有:腳踏板軸,其係沿著車輛寬度方向配置;臂,其係從該腳踏板軸大致往徑向外方延伸;及前述腳踏板面,其係設置於該臂前端;且前述腳踏板面係較前述腳踏板軸配置於車輛前方。
- 如請求項1之機車用腳架裝置,其中前述腳體能夠以沿著車體寬度方向配置之旋動軸為中心而旋動;當前述腳體位於前述收容位置時可限制前述腳體向前 述接地位置旋動之轉動阻止構件係與前述旋動軸同軸且配置於前述車輛之寬度方向的中心線附近。
- 如請求項1之機車用腳架裝置,其中前述腳踏板面於前述腳體位在前述接地位置時係配置於前述置腳板之上面之前部區域。
- 如請求項4之機車用腳架裝置,其中於前述置腳板之前部係配置有由車輛前方覆蓋駕駛者之腳部之腳防護板,且當前述腳體位於前述收容位置時前述腳踏板面係配置於從前述腳防護板往車輛後方且隔有特定間隔之位置處。
- 如請求項1之機車用腳架裝置,其中前述腳踏板面係由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心線往左右任一方向偏位而配置。
- 如請求項6之機車用腳架裝置,其中於前述置腳板之前部係配置有由車輛前方覆蓋駕駛者之腳部之腳防護板,並且於腳防護板之車輛寬度方向中央部,朝向車輛後方突出有突出部,並且前述置腳板之上面之中,前述突出部之車輛寬度方向兩側之區域係構成駕駛者之腳載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且當前述腳體位於前述收容位置時前述腳踏板面會有至少其一部分位於前述突出部之車輛寬度方向兩側之區域內。
- 如請求項2之機車用腳架裝置,其中前述腳體能夠以沿著車體寬度方向配置之旋動軸為中心而旋動,並且前述腳踏板面之前述腳踏板軸係較前述腳體之前述旋動軸位於車輛前方,並且前述腳踏板與前述腳體係經由連接構 件而可連動地連結。
- 如請求項8之機車用腳架裝置,其中前述旋動軸係配置於車輛寬度方向之中央部,另一方面,前述腳踏板軸配置為於俯視觀察時,至少其一端係從前述旋動軸之一軸端向車輛寬度方向突出,且前述臂係連接於前述腳踏板軸之車輛寬度方向之突出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36586A JP2009067179A (ja) | 2007-09-12 | 2007-09-12 | 自動二輪車用スタンド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11598A TW200911598A (en) | 2009-03-16 |
TWI405684B true TWI405684B (zh) | 2013-08-21 |
Family
ID=40476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7119235A TWI405684B (zh) | 2007-09-12 | 2008-05-23 | Locomotive fixture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9067179A (zh) |
CN (1) | CN101386312A (zh) |
TW (1) | TWI40568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8070003A (ja) * | 2016-10-31 | 2018-05-10 |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作動機構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91465B (en) * | 1993-08-06 | 1996-11-21 | Yamaha Motor Co Ltd | The footstand device of motorcycle |
-
2007
- 2007-09-12 JP JP2007236586A patent/JP2009067179A/ja active Pending
-
2008
- 2008-05-23 TW TW97119235A patent/TWI405684B/zh active
- 2008-09-11 CN CNA2008102135493A patent/CN10138631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91465B (en) * | 1993-08-06 | 1996-11-21 | Yamaha Motor Co Ltd | The footstand device of motorcy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067179A (ja) | 2009-04-02 |
TW200911598A (en) | 2009-03-16 |
CN101386312A (zh) | 2009-03-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225417B2 (ja) | 電動自転車 | |
JP4084400B2 (ja) | 自転車のサドル昇降装置 | |
US20200101841A1 (en) | Pedal apparatus | |
TWI405684B (zh) | Locomotive fixture | |
TWI363016B (zh) | ||
US20050241547A1 (en) | Heel rest on operator footboard | |
JP2000203396A (ja) | 車椅子の走行安全装置 | |
EP0695681B1 (en) | Stand device for a motorcycle | |
JP4783624B2 (ja) | 車いす | |
KR200398265Y1 (ko) | 걸림턱을 구비하는 차량용 매트 | |
JP4319509B2 (ja) | 車椅子 | |
JP2008295528A (ja) | 車いす | |
EP0913305A1 (en) | Vehicle foot pedals | |
JP4832114B2 (ja) | 二輪車のスタンド装置 | |
JP4988894B2 (ja) | 反動式ブレ−キペダル装置。 | |
JPH069898Y2 (ja) | 田植機の運転部構造 | |
JPH03159893A (ja) | 自転車用ペダルとクリートとの係止部構造 | |
JPH0211244Y2 (zh) | ||
JP2518583Y2 (ja) | フット式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解除装置 | |
JP6404127B2 (ja) | 作業車両 | |
JP2001105803A (ja) | 操作レバー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する軽車両 | |
JP3070249U (ja) | 靴後端部の保護装置 | |
TW202120372A (zh) | 踏板結構 | |
JPH0840326A (ja) | スタンド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
JP2009023366A5 (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