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4364B - 無線電終端機、中繼站、無線電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無線電終端機、中繼站、無線電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4364B
TWI404364B TW096123752A TW96123752A TWI404364B TW I404364 B TWI404364 B TW I404364B TW 096123752 A TW096123752 A TW 096123752A TW 96123752 A TW96123752 A TW 96123752A TW I404364 B TWI404364 B TW I4043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base station
signal
radio terminal
relay st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3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12277A (en
Inventor
Masato Okuda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122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22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4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43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 H04B17/14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calibration of the whol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ath, e.g. self-test loop-b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4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lay systems
    • H04B17/401Monitoring; Testing of relay systems with selective localiz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92Adapting at the relay station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for support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i.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data via direct - and relay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Description

無線電終端機、中繼站、無線電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相關申請案之對照參考資料
本申請案係有關並主張於2006年8月17日,在日本專利局提申的日本申請案第2006-222448號之優先權,其內容於此被併入參考。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無線電終端機、一種中繼站、一種無線電基地台、及一種在這些站中間的通訊方法,本發明係特別適合用在基於,例如,由IEEE802.16所指定之無線電通訊系統的一種中繼站之附加場合。
相關技藝說明
一種經由一無線電通訊路線來實現通訊的無線電通訊系統目前正以遍及全世界的規模延伸作為WCDMA與CDMA等的一代表性系統。此無線電通訊系統中,多數個無線電基地台係提供給服務區並且一無線電終端機經由該等無線電基地台的任何一個做出與其它通訊裝置(通訊終端機)的通訊。此外,在此系統中,一由一基地台所形成的服務區係與另一由相鄰基地台所形成的服務區部分重疊。因此,即使通訊環境變差,通訊係能藉由一換手程序來維持。
此外,該等技術,例如,分碼多工器、分時多工器、分時多工器、頻率多工器與OFDA(OFDMA)通常被用來作為一無線電通訊系統,並且因此多數個無線電終端機係同時能連接至一無線電基地台。
然而,當一無線電終端機係接近一由一基地台所形成的服務區範圍甚至再該服務區中時,對於該無線電終端機,高速通訊變困難,因為該無線電通訊環境惡化。
因此,一種通訊環境已被提出,其中一中繼站係射在一無線電基地台的服務區中以實現經由該中繼站在一無線電終端機與該無線電基地台之間的無線電通訊。
特別地,此中繼站(RS)的介紹現將藉由802.16j的工作群來討論。
關於IEEE802.16問題被揭露,例如,在IEEE Std802.16TM-2004與IEEE Std802.16eTM-2005中。
發明概要
根據以上所說明之本發明背景,一種無線電終端機能夠直接以一無線電基地台或一中繼站來處理無線電通訊。然而,對於一無線電終端機必須被討論的是如何有效地使用一中繼站。
於是,根據本發明的一目標係提供一種有效使用該中繼站的系統與順序。
此外,本發明的另一目標係,在一中繼站被重新使用之情況下,藉由控制一無線電終端機以識別出一新的中繼站設置來實現路線選擇控制以及在該經由一中繼站的通訊路線與該直接的通訊路線之間的路線改變控制,不須與該中繼站的任何特別通訊。
此外,本發明的另一目標係獲得自以下實施例所導致而不能被習知技藝獲得的任何優點。
本發明利用一種無線電終端機,其包含有一藉由在一指示自一無線電基地台的測量時序下接收一來自一中繼站的無線電信號來測量接收品質之測量單元、及一傳送該接收品質以便被該無線電基地台接收的傳送單元。
本發明利用一種無線電基地台,其包含有一將一指示接收品質之測量時序的信號傳送至一無線電終端機之傳送單元、及一決定單元,其根據有關在該測量時序下從該中繼站被傳送到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無線電信號由該無線電終端機所測量的接收品質,決定出是否一無線電信號應直接被傳送至一無線電終端機而不是經由一中繼站或是經由一中繼站。
本發明利用一種中繼站,其包含有一取得一無線電終端機在測量一無線電信號之接收品質時的一測量時序之接收單元、及一傳送單元,其在該測量時序下傳送一無線電信號,該無線電終端機能以該無線電信號來測量接收品質。
本發明利用一種通訊方法,其包含有藉由一無線電基地台,取得一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直接被接收而不是經由中繼站的接收信號之接收品質以及經由一中繼站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的一接收信號被一無線電終端機所測量的接收品質、及根據獲得的兩接收品質來選擇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路線。
本發明利用一種中繼站,其包含有一根據由一無線電基地台所告知的一傳送時序來執行一接收程序之接收單元,其中一無線電終端機以該傳送時序傳送一信號、一測量該傳送自該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的接收品質之測量單元、及一將該接收品質傳送至該無線電基地台的傳送單元。
較佳地,該傳送單元進一步將由該接收單元所偵測的接收時序或接收頻率之偏差傳送至該無線電基地台。
本發明利用一種無線電基地台,其包含有一將控制傳送時序的資料傳送至一無線電終端機之傳送單元、一藉由不須經由一中繼站接收來自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根據該控制資料所傳送之信號並測量該接收信號之品質來獲得一第一接收品質資訊的品質測量單元、一藉由自一接收該信號之中繼站接收該信號的接收品質資訊來獲得一第二接收品質資訊之接收單元、及一根據該第一接收品質資訊與該第二接收品質資訊來選擇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通訊路線之決定單元。
較佳地,該接收單元接收到由該中繼站依照該信號之接收所偵測之接收時序或接收頻率的偏差並且該傳送單元將接收時序或接收頻率之偏差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
本發明利用一種通訊方法,其包含有不須經由一中繼站,接收來自一無線電終端機的一信號、測量該信號的接收品質、並且獲得一第一接收品質資訊,藉由接收來自一接收該信號的中繼站之信號的接收品質資訊來獲得一第二接收品質資訊,以及根據該第一接收品質資訊與該第二接收品質資訊來選擇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通訊路線。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一無線電通訊系統的一示範說明;第2圖是一無線電基地台2的一示範說明;第3圖是一中繼站3的一示範說明;第4圖是一無線電終端機4的一示範說明;第5圖是一無線電訊框格式的一示範說明;第6圖是一路線選擇流程的一示範說明;第7圖是一無線電訊框格式的一示範說明;第8圖是在進入後一路線選擇順序的一示範說明;及第9圖是一路線選擇流程的一示範說明。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將參考該等附圖來說明。
[a]第一實施例
一無線電終端機被要求來建立與一無線電基地台的同步以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的無線電信號。因此,每一無線電基地台在自己台的服務區內傳送一用於同步之信號。例如,不同於每一無線電基地的序文信號可被用來作為該用於同步之信號(同步信號)。一無線電終端機事先儲存多數個序文信號的形態並且能夠藉由選擇該等形態的最高接收品質(例如,接收位準)來選擇一無線電基地台作為一通訊伙伴。
例如,當OFDM被用作該無線電系統時,一無線電基地台利用多數個子載波來執行傳送,藉由將該傳送資料分派到每一子載波。在此情況下,該無線電基地台能藉由分派該序文到每一子載波以預定格式來傳送該序文。然後該無線電終端機與一無線電基地台同步,該無線電終端機自該無線電基地台接收一具有最高品質(最佳匹配狀態)之序文。
此外,該無線電基地台參考該同步信號來傳送以一訊框格式之信號。一無線電終端機藉由利用該同步信號來建立訊空同步、並參考該同步信號接收該資料的映對(無線電訊框格式)資訊(控制該無線電終端機的傳送或接收操作之資料:MAP資料)。例如,該MAP資料恰好在該同步信號之後被分派。
用來將資料映對到一實體通道(下鏈通道(從一無線電基地台至該無線電終端機的通道))與上鏈通道(從該無線電終端機側至該無線電基地台的通道)的時序、通道資訊、調變結構、編碼方法、及編碼率等能被包含到該MP資料,並且該無線電訊框具有一對應該MAP資料之格式。此外,該實體通道利用識別能被指定給每一無線電終端機。當然,同樣有可能將該映對資訊傳送至多數個無線電終端機(例如,在由一個無線電基地台所形成的服務區內的所有無線電終端機)用於一預定信號的傳送與接收而不須一無線電中的特別指定。
於是,包含對於接收(傳送)時序的接收(傳送)所需之參數與接收(傳送)通道(接收(傳送)子通道形式資訊)之資料的組合、及一用於此接收(傳送)的終端機ID能被用來作為該MPA資料的一範例。
一無線電終端機接收具有由該MAP資料所指定的接收時序與接收通道,並傳送具有由該MAP資料所指定的傳送時序與傳送通道的無線電信號。於是,與該無線電基地台的直接無線電通訊(不須經由一中繼站)能被實現。
同時,一中繼站同樣地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的同步信號以建立同步。此外,該中繼站參考該同步信號接收該MAP資料,並根據對於傳送所需之參數,諸如由該MAP資料所指定的傳送時序與傳送通道(傳送子通道形式資訊)等,將傳送資料傳送至一無線電終端機。至該無線電終端機的傳送資料係能藉由使用在該無線電基地台與該中繼站之間的一通訊鏈(MMR鏈)來獲得。此處,該中繼站藉由使用該MMP鏈而能事先取得該參數,諸如由該MAP資料所指定的傳送時序與通道等。
即,該中繼站以由該MAP資料所指定的接收時序與接收通道來接收至自己台的無線電信號,並以由該MAP資料或由該MMR鏈所指定的傳送時序與傳送通道來傳送要被傳送自該自己台的無線電信號。該MMR鏈是該無線電基地台與該中繼站之間的通訊並且該無線電終端機係不須接收經由該MMR鏈所傳輸的信號。
此外,該中繼站不重新傳送該MAP資料至該無線電終端機。所假設的理由是,該MAP資料被認為降低普通傳送資料(使用者資料)之資訊品質以允許反覆的傳送,並且對該傳送資料比起具有以更高傳送能量或在此品質下以更低傳送率之傳送更容易被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
一無線電終端機直接接收來自一無線電基地台的MAP資料,並且亦根據此MAP資料接收重新傳送自該中繼站的無線電信號。
因此,該無線電終端機能夠接收直接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的資料並且亦能夠自該中繼站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被該中繼站接收過一次的資料。
此處,該無線電終端機根據該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的MAP資料來處理接收與傳送,並且不須經由該中繼站來識別資料的傳送與接收。
如以上所說明的,對於該無線電終端機的多數個候選之傳送與接收路徑係能藉由利用該中繼站而獲得,並且因此在該無線電基地台之服務區邊界附近的區域中之無線電終端機的無線電通訊能被支援。
此處,希望的是該中繼站不重新傳送該週期性地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的同步信號。即,若該中繼站重新傳送該同步信號,則考慮到發生的是該無線電終端機藉由接收來自該中繼站的同步信號係與該中繼站同步,並且如果它參考該接收的同步信號來搜尋MAP資料則不能偵測該MAP資料。此外,同樣地需要識別不同於該無線電基地台的它台之存在。
接著,該無線電終端機應如何使用一終端機將被說明在下。
一無線電終端機能藉由利用傳送自每一無線電基地台的同步信號(例如,序文信號,領航信號等),選擇一無線電基地台以獲得在多數個基地台中極好的接收品質。
然而,在該中繼站接收週期性地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的同步信號(例如,序文)但不重新傳送該同步信號(序文)的情況中,該無線電終端機不能在該中繼站與該基地台中選擇一較佳台。
因此,在此實施例中,該無線電終端機取得一時序其中該中繼站根據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的資料(MAP資料,控制資料)來傳送無線電信號並且根據取得的時序來測量來自該中繼站之無線電信號的接收品質。
每一單元的詳細結構與操作將參考該等附圖來說明在下。
第1圖顯示一第一實施利之無線電通訊系統的結構。第1圖中,分別地,數字1代表一路由裝置;2代表一無線電基地台(BS);3代表一中繼站(RS);4代表一無線電終端機(T)。一適合於移動之所謂的MS(行動台)或一適合於不動使用的無線電裝置可被用來作為該無線電終端機4。
此處,該無線電終端機4能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服務區內實現直接與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無線電通訊並且亦能在該中繼站3的服務區內實現經由該中繼站3的無線電通訊。一個或更多個中繼站3可能被設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服務區內用以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無線電通訊。
該無線電基地台2係連接至該路由裝置1,該無線電基地台接收來自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資料並將該資料傳送至該路由裝置1而且亦執行接收自該路由裝置1的資料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傳送的控制。該路由裝置1係連接至多數個無線電基地台用於處理路由以達成資料至一目的地之傳送,藉由將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資料傳送至其它路由裝置或另外的無線電基地台。最好是,該無線電基地台3將該資料在轉換到一封包格式後轉移至該路由裝置。此處,希望允許該路由裝置對一儲存了無線電終端機之位置登錄區(該無線電終端機存在於由多數個無線電基地台所形成之區域中的哪一區之資訊)及指示每一無線電終端機的一服務類型之資訊等的資料庫之存取。該路由裝1能自此資料庫取得此資料如同在路由程序時所要求的。
接著,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一結構將參考第2圖來更詳細說明。
第2圖是一顯示該無基地台2的結構圖。
第2圖,數字10代表一用於傳送及接收與該中繼站3及無線電終端機4的無線電信號之天線;11代表一共同利用該天線在傳送與接收系統的雙工器;12代表一接收單元;13代表一用於將該接收的信號解調變的解調變單元;14代表一用於將該解調變之接收信號解碼的解碼單元;15代表一控制資料擷取單元,其用於擷取來自該解碼資料的控制資料以便將該控制資料轉移至一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並將其它資料諸如使用者資料轉移至一封包產生單元16;16代表該封包產生單元,其用於將來自該控制資料取單元之資料轉移至一NW介面單元作為該封包資料。
數字17代表一通訊路線決定單元,其根據該擷取的控制資料,在一不包含該通訊路線中的中繼站3之直接通訊路線與一包含該通訊路線中的中繼站3之通訊路線之中選擇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一最佳通訊路線。數字18代表一通訊路線管理單元,用於管理並儲存每一無線電終端機的決定通訊路線。
數字19代表一控制資料產生單元19,其用於產生一控制該無線電終端機4以便根據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之控制來執行接收品質之測量的測量控制資料並且將該資料施加至一MAP資訊產生單元23。在此情況下,該測量控制資料可包含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識別資訊、接收品質測量時序及通道資訊。
數字20代表一介面單元,用來形成一介面(此處,封包通訊被實現)至一路由裝置1;21代表一封包識別單元,其用於辨別出一包含在接收自該NW介面單元20之封包資訊中的IP位址、根據該IP位址資料來決定該無線電終端機作為該通訊伙伴、取得對應該ID的QOS、藉由將該ID,QOS資訊給予一MAP資訊產生單元23發出頻帶指派的要求、並且儲存從該NW介面單元23轉移至一封包緩衝器單元22的封包資料。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ID係示範藉由參考一儲存該IP位址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ID之間之關係的儲存單元而獲得。最好是,關聯資訊亦包含上述QOS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ID之間的關係。例如,一IP位址、QOS及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ID被儲存作為一記錄。
數字23代表一MAP資訊產生單元,其用於在接收該頻帶指派要求時,藉由參考一具有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ID作為一鑰匙的通訊路線管理表18來識別一通訊路線,根據該QOS來決定一映對區域、並且根據該映對區域指示一PDU產生單元24形成一訊框格式。在此情況下,要被傳送的資料係讀取自該封包緩衝器單元22並且然後與該MAP資料一起被轉移至該PDU產生單元24。因為一通訊鏈(MMR鏈)亦被提供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中繼站3之間,所以亦有可能的是,該中繼站的識別資訊、傳送與接收時序及通道被包含在該MAP資料中並且傳送資料係利用該對應通道在該對應時序下傳送至該中繼站。
此外,該MAP資訊產生單元23,在它接收來自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19的測量控制資料時,取得傳送該測量控制資料所需的傳送時序與通道、產生指示所取得的傳送時序與通道之MAP資料並且將此MAP資料與該測量控制資料一起轉移至一PDU產生單元24為了傳送該測量控制資料。之後,該MAP資訊產生單元23控制該PDU產生單元24以便在由該測量控制資料所指定的該測量時序與通道下傳送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或中繼站3的無線電信號。在無線信號(例如,序文)係週期性地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作為該測量目標之情況下,該無線電基地台2係不需僅傳送新的無線電信號用於有關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接收品質之測量。
然而,對於該中繼站3,係要求至少在其測量期間內傳送無線電信號。因此,該MAP資訊產生單元23包含被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測量控制資料指定至該MAP資料的測量時序與通道資訊並控制該MMR鏈以便將信號傳送至該中繼站3,其中該等信號係在該測量期間中傳送自該中繼站3的服務區中的中繼站3。如同要在該測量期間內被傳送的信號,例如,一領航信號可被考慮但該無線電基地台2亦能隨著該領航信號傳送使用者資料其可用於除了接收品質之測量的目的。於該測量期間所傳送的該等信號係可選自被傳送至該服務區中的一特別無線電終端機(例如,T4-1)信號、被傳送至不同於該測量目標的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及通常被傳送至該服務區內代替該特別無線電終端機的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
數字24代表該PDU產生單元用於產生該PDU資料以儲存該MAP資料並將資料(包含該測量控制資料)或此類者傳送至參考該同步信號(序文)所形成的無線電訊框的每一區並用於將相同的PDU資料傳送至一編碼單元25。分別地,數字25代表該編碼單元;26代表一調變單元;27代表一傳送單元。該PDU資料係相繼地接受該編碼處理諸如誤差校正編碼獲此類者並且然後被調變且最後作為無線電信號從一傳送單元27經由該天線10被傳送。
第3圖是一顯示該中繼站3之結構圖。
第3圖中,數字30代表一用於偕同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來傳送與接收無線電信號之天線;31代表一用於共同使用該天線10來傳送與接收的雙工器;32代表一接收單元;33代表一用於解調變該等接收信號的解調變單元;34代表一用於解碼該解調變之接收信號的解碼單元;35代表一控制資料擷取單元,其用於擷取來自該解碼資料的MAP資料(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並給予該MAP資料至該MAP資訊分析單元36且用於將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資料轉移至一PDU緩衝器單元37。在該等無線電信號係接收自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情況下,該接收資料亦被轉移至該PDU緩衝器單元37為了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傳輸。
數字37代表該PDU緩衝器單元,其用於控制該編碼單元38與該調變單元39以傳送定址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資料,其中該資料係根據基地台於由該MAP資訊分析單元36所分析之MAP資料或經由該MMR鏈所接收的資料,從該無線電基地台2所告知的傳送時序與通道而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定址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資料與該測量控制資料係經由形成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中繼站3之間的通訊鏈(MMR鏈)來接收。因為該中繼站3的識別資訊,傳送時序與通道資訊,被包含在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MAP資料中,所以該中繼站3能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資料,藉由執行利用該指定的時序與通道的接收程序(該上鏈方向亦隨著該MAP資料被定義)。
分別地,數字38代表一編碼單元且39代表一調變單元。該傳送資料與來自該PDU緩衝器單元37之測量控制資料被編碼且在該使用者資料與測量控制資料在該傳輸時序利用由該MAP資訊分析單元所取得的通道之傳輸的調變處理後,然後被轉移至一傳送單元40。
數字40代表一傳送單元用於經由該天線30將作為無線電信號之信號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與該無線電基地台2。第4圖是一顯示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結構圖。
此第4圖中,數字50代表一偕同該中繼站3與該無線電基地台來傳送與接收信號的天線;51代表一共同使用該天線50來傳輸與接收的雙工器;52代表一接收單元;53代表一用於解調變該等接收無線電信號的解調變單元;54代表一用於解碼該等解調變接收信號之解碼單元;55代表一控制資料擷取單元,其用於擷取來自該解碼資料之控制資料,當它是該測量控制資料時將該控制資料施加至一測量指令分析單元56,當它是該MAP資料時將該控制資料施加至一MAP資訊分析單元57並將其它資料(使用者資料)轉移至一資料處理單元58;及58代表該資料處理單元,其用於不同資料之顯示與處理包含在該接收資料中的這些資料之音訊輸出。
此外希望被傳送到作為一目的地的另一裝置之使用者資料係從該資料處理單元58輸入至一PDU緩衝器單元61。數字59代表一接收品質測量單元,其用於測量在一測量時序下一測量通道的接收品質,其中繼站該測量通道與該測量時序係由於該測量指令分析單元56的分析而獲得。例如,此單元測量由該接收單元52所接收之信號的CINR(載子與干擾及雜訊比)並將該測量的CINR轉移至一控制資料產生單元60。該接收品質測量單元59不僅測量自該中繼站3所接收之信號而且直接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信號的接收品質。例如,該同步信號(序文)部分能被測量或者其它部分亦能被測量。無論如何,測量時序或此類之指令係能藉由該測量控制資料來接收。
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60取得測量的接收品質資訊(有關該無線電基地台與中繼站3的接收品質)並然後將此測量的接收品質資訊施加至一PDU緩衝器單元61作為控制資料。
數字61代表一PDU緩衝器單元,其用於控制一編碼單元62與一調變單元63為了利用由該MAP資料所指定之傳送通道再該傳輸時序下來傳送來自該資料處理單元58之傳送資料以及來自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60之接收品質資訊。
數字62代表一編碼單元;且63代表一調變單元。這些單元處理對於來自該PDU緩衝器單元61之傳送資料的編碼與調變處理以便利用由該MAP資訊所指定之傳送通道在該傳輸時序下傳送。
一傳送單元64經由該天線50來傳送無線電信號。
接著,一無線電訊框格式之範例將被呈現並且以上所說明之系統中的通訊順序將被詳細說明。此處,符合IEEE Std802.16d,e之無線電訊框格式將被認為一範例而本實施例並不在此限。
第5圖顯示一在無線電基地台、中繼站、及無線電終端機中間所傳送與接收之無線電信號的一訊框格式之範例。BS2-1,RS3-1,RS3-1,T4-1,及T4-2是以第1圖所示之配置關係。因此,BS2首先傳送序文(P)作為該前導訊框,跟隨以DL/UL,MAP,MMR1,及MMR2的連續傳送。該序文係以已知形態來形成以便利用該無線電基地台2被傳送來致能該無線電終端機4與中繼站3的同步。當該OFDM(OFDMA)被使用時,該預定形態之信號係經由每一子通道來傳送。
該序文的傳輸係跟隨以DL/UL MAP其是儲存用於將該傳輸/接收時序與傳送/接收通道之控制資料(MAP資料)送至該中繼站3與無線電終端機4之區域。例如,此區域中,利用該下鏈通道從該無線電基地台被傳送至該中繼站作為該MMR鏈之MMR1,MMR2的該傳輸時序與傳送通道資訊、用於至該等無線電終端機4-1,4-2之資料傳輸(T4-1,T4-2)的時序與傳送通道資訊、及指示該資料(MMR1,MMR2,T4-1,T4-2)應以哪個時序與通道經由該上鏈通道來傳送的資訊被包含作為該MAP資料(指示該映對應如何達到傳輸與接收之資訊)。
於是,每一中繼站3與無線電終端機4係藉由直接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序文P而與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訊框時序同步、參考此同步來接收該DL/DU MAP、及藉由依照分析該MAP來偵測傳輸與接收的時序與通道,在該對應的時序與通道下來執行資料的傳輸與接收。
因此,該中繼站RS3-1藉由分析該DL/UL MAP與接收至自己的站之包含一訊息的MMR1,利用T4-1之傳輸,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要被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1之資料。同樣地,RS3-1亦藉由偵測出至由該DU/UL MAP所指定之無線電終端機4-1之資料的傳輸時序是該圖中的T4-1,在T4-1的時序下傳送接收有該MMR1之資料。
同時,因為該無線電終端機4-1係隨著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序文而與該無線電基地台2同步並且分析該DL/UL MAP以辨識出該資料係在依此所指定之時序(T4-1)與通道下傳送,此無線電終端機4-1操作來接收此資料。
於是,該無線電終端機4能接收該資料,不用辨識該資料傳送源(不用區別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中繼站3)。
此訊框格式範例中,處理從BS2至RS,T之傳輸期間、處理從BS2至RS的傳輸期間、及處理從RS3-1至T的傳輸期間在時間軸上是分開的。此外,在時間上,上鏈方向係與下鏈方向分開並且在時間上,T與RS的個別傳送期間亦被分開。即,於每一段的傳輸與接收係由於分時系統而分開(相同的頻帶可能被使用),並且其它分開方法,諸如頻率分開方法,亦能被利用。
接著,當此訊框格式被使用時的路線選擇控制將被說明在下。
首先,該無線電終端機4在打開電源供應器時執行網路進路。也就是,它藉由接收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序文來辨識該無線電基地台2並達到與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通訊(藉由傳送由例如第7圖的RNG中的控制資料產生單元60所產生的測距(ranging)信號(測距碼,測距請求)開始程序)。
此外,該無線電終端機4將自己的站登錄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作為一無線電終端機其係藉由該無線電基地台2來提供服務,並將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能力資訊登錄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這些登錄係以像其它資料的無線電終端機ID,藉由儲存對應資料於該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的一儲存區來執行。
在此情況下,該無線電終端機4可能執行經由該中繼站3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網路進入。也就是,該無線電終端機4-1於該上鏈傳送期間傳送該範圍信號。然而,若該測距信號未被該無線電基地台2接收,則該接收該測距信號的中繼站3-1能夠隨著該MMR1將該測距信號傳送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因為該中繼站3的MAP資訊分析單元36藉由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MAP資料來偵測來自該無線電終端機T4-1之RNG的傳輸時序,所以該測距信號,其經由諸如該接收單元32或此類者之接收系統之控制為了接收此MAP資料,係能藉由將該測距信號施加至該PDU緩衝器單元37而被轉移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
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在利用該接收單元12直接接收來自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測距信號時,將該通訊路線設定並登錄為對應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ID的“直接通訊(不用經由一中繼裝置)”。同時,當該測距信號經由該MMR鏈(經由該中繼站的通訊鏈)被接收(此情況下的中繼站3-1)時,該通訊路線被設定並被登錄為“經由該中繼站3-1之通訊”。該無線電基地台2,根據所傳送的MAP資料,能容易地決定從該接收時序的直接接收或經由一中繼站3的接收。當然,此決定亦能從包含在該資料中的ID來達成。
在完成網路進入時,該無線電基地台2便是該無線電終端機4(4-1)作為在其控制下通訊的目標終端機。因此,它決定出是否目前狀態(通訊路線)是最佳的。也就是,該無線電基地台2控制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以便執行該通訊路線選擇程序。
首先,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通知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19以便產生對於該無線電終端機4具有完成的網路進入之測量控制資料。在此情況下,起先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測量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無線電終端機4之間的直接通訊路線的接收品質,並且接著測量在該基地台2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間經由該中繼站的通訊路線之接收品質。此順序亦可相反,並且已被設定且登錄於該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之通訊路線亦能被設定為該第一接收品質測量目標。此外,當多數個中繼站3被提供時,經由個別中繼站的每一接收品質係能連續地測量。在此情況下,當該測量控制資料被產生並對映每一中繼站3傳送數次時,它是足夠的。該中繼站3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控制下(在該服務區中)的識別資訊被管理並被儲存在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中。
在此情況下,首先,考慮到測量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1之間的直接通訊路線的接收品質,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19控制該MAP資訊產生單元23以便傳送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指示傳送任何無線電信號之期間作為該測量期間的測量控制資料。因此,該MAP資訊產生單元23控制該MAP資料以包含該測量控制資料的傳輸時序、通道資訊、及該無線電終端機4-1的識別資訊,並且處理控制以便在該傳輸時序與通道下來傳送該測量控制資料(A)。
然而,當經由該中繼站3-1的傳輸被設定並被登錄於該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時,亦有可能的是該測量控制資料從該無線電基地台2利用該MMR 1鏈被傳送至該中繼站3-1而且該測量控制資料經由隨著該MAP資料所指定之傳輸時序與通道,從該中繼站3-1被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1。
該無線電終端機4-1利用該測量指定分析單元56來分析該測量控制資料,並且利用該接收品質測量單元59測量該接收自無線電基地台2之信號的接收品質用於由該測量資料所指定的測量時序。注意,任何無線電信號係傳送自該基地台2以致能在該測量時序下該等接收信號的測量。該測量時序與通道亦可能隨著該MAP資料被再度通知給該無線電終端機4-1。
該無線電終端機4-1將測量的接收品質資訊轉移至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60並且在由該MAP資料(或測量控制資料)所指定的傳輸時序與通道下傳送該資訊。
該無線電基地台2取得直接或經由該中繼站3-1所測量的接收品質資訊(接收品質1),並且將該資訊轉移至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
接著,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控制資料產生單元19產生該測量控制資料(B)以便測量經由該中繼站3-1至該無線電終端機的通訊路線之接收品質,並且然後將該測量控制資料轉移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1。此處,是有可能兩個測量控制資料(A)與(B)被包含在一個測量控制資料中繼站。在此情況下,該測量控制資料的傳輸次數係能減少。
然而,無論如何,該中繼站3-1被要求在該測量時序下傳送無線電信號。因此,例如,當該中繼站3-1接收該測量控制資料並且控制該PDU緩衝器單元37在該測量時序下傳送一已知信號諸如一前導信號時,該控制資料擷取單元35辨識測量的必要性。此處,要被傳送的信號可能被產生於該中繼站3(根據被該控制資料擷取單元35之測量控制資料的偵測,由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42所產生),或者係可能經由該MMR鏈而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
否則,在指示相同如測量時序與測量通道之時序與通道的一時序與通道下,於該中繼站3-1的一服務區中,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1或4-2或不需指定一特定終端機的一般無線電終端機)的信號傳輸,隨著傳送自該基地台2的MAP資料,被該MAP資訊分析單元36所辨識。該中繼站3-1,經由該MMR 1鏈,接收一要在此時序與通道下被傳送之信號(包含諸如一前導信號之已知信號的信號)。因為此信號係在對應時序與下被傳送,所以無線電信號係能在接收品質在該無線電終端機4-1中被測量之期間傳送自該中繼站3-1。
於是,該測量控制資料或該MAP資料能被說明為扮演將該無線電終端機4能接收來自該中繼站3-1並能測量該等接收無線電信號的接收品質的一期間通知給該無線電終端機4。
該無線電終端機4-1將該測量的接收品質轉移至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60並在由該MAP資料(或測量控制資料)所指定之傳輸時序與通道下傳送該資料。
該無線電基地台2直接或經由該中繼站3-1取得該測量的接收品質(接收品質2),並將該資訊轉移至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
此外,該中繼站3-1,經由該MRR 1,分開地或與該接收品質資訊一起將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無線電信號的接收品質(接收品質3)從該無線電終端機4-1報告給該無線電基地台2。依照該測量目標,該序文可能被使用,並且被接收作為要經由該MMR 1鏈在該測量期間中從該無線電基地台2被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1之資料的信號亦能被使用。此處,亦被允許的是,有關該無線電基地台2在該中繼站3-1中的接收品質之測量(利用第3圖的接收品質測量單元41)被週期性地單獨處理,並且測量結果同樣地經由該MMR 1鏈被週期性地報告給該無線電基地台2。此報告係能共同用於該MMR中適合調變控制以及用於改變一編碼率的適合控制。例如,是有可能將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指示接收品質的CQI使用於該中繼站3以便從該中繼站3被傳送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CQI改變對映CINR。
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比較所接收的兩種接收品質資訊件(直接接收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信號的品質與經由該中繼站3所接收之信號的品質),並且選擇較出色品質的路線。在此情況下,依照該品質,一無線電品質評估參數諸如CINR或此類者可能被使用。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為了管理與登錄的目的,將選擇結果通知給該對應該無線電終端機4-1的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7。
為了比較,該等接收品質1與2係彼此比較並且該接收品質1亦能與該等接收品質2與3的一簡單平均值比較。如論如何,當更出色的接收品質被選擇時,它是足夠的。
此外,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能使用頻帶應用效率作為該比較之參考。例如,當QPSK被應用於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間的直接通訊時,其效率被評估為1位元/符號。同時,當64QAM被應用到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中繼站3-1之間的通訊時,同時該64QAM被應用到該中繼站3-1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間的通訊且編碼率為1/2,每一鏈中能獲得3位元/符號的效率。然而,因為兩次傳輸係要求相同資料之傳輸,所以時實質效率被評估為1.5(3/2)位元/符號。因此,決定出更高的效率係能獲得自經由該中繼站之路線並且經由該中繼站3-1之路線能被選擇。
同樣地,在該64QAM被應用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中繼站3之間的通訊且該編碼率為1/2,以及該16QAM被應用在該中繼站3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間且該編碼率為1/2之情況下,3位元/符號與2位元/符號的效率在每一鏈中能被獲得。因此,當考慮到兩次傳輸時,1.2(6/(2+3))位元/符號的最後效率能被評估,並且利用經由一中繼站之路線被認為更有效率。結果,經由該中繼站之路線被選擇。
第6圖是一用於說明一選擇演算法的流程圖。
如此圖所示,起先該無線電基地台2接收來自該無線電終端機4的品質測量結果。在此情況下,所假設的是,至少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間的直接通訊與經由該等中繼站3-1,3-2的通訊之接收品質已被接收。
接著,該無線電基地台,藉由參考一儲存在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中的表,得到傳送方法(致能適合的調變控制(調變結構或此類之變化)與藉由改變該編碼率之無線電信號傳輸),亦得到先前所說明的頻帶應用效率,並且因此決定出保證最高應用效率之路線是否是直接通訊。當結果是肯定(YES)時,該無線電基地台2決定與該中繼站3直接通訊作為最佳通訊並選擇該路線給此直接通訊。同時,當結果是否定(NO)時,經由該中繼站確保該最佳應用效率的路線被決定且此路線被選擇。同樣有可能在是否保證擁塞與QOS的情況下選擇保證該QOS的路線。
此外,亦有可能考慮傳輸功率作為一評估方法。
即,在某些情況下,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中繼站3的傳輸功率係分別不同,而在此情況下希望考慮該等傳輸功率。
例如,最佳路線亦能藉著定義將獲得為該接收品質的每一接收品質(MidB)減去每個傳輸功率(NidB)所獲得的標準化接收品質(Mi-NidB),經由比較來選擇。
在此情況下,亦有可能增加該傳輸功率為了消除在對於所取得者中最佳接收品質之中繼站或無線電基地台的傳輸功率與該選擇的中繼站或無線電基地台之傳輸功率之間的差。
該選擇的通訊路線被管理並儲存在該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中。當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後將無線電信號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1時,它參考此選擇的通訊路線並處理該控制以至於該資料係經由所儲存的路線被傳送。即,當該無線電基地台2執行直接通訊時,未被要求藉由使用該MMR鏈將定址到該無線電終端機4-1的傳輸資料傳送至該中繼站並且它能在由該MAP資料所指定的時序與通道下直接傳送該資料。在傳輸係經由該中繼站3來處理的情況下,該無線電基地台2依照該MAP資料來指定一接收時序與通道,並且將要藉由使用該MMR鏈在該時序與通道下被傳送的目標資料傳送至該中繼站3,為了從該中繼站3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1的傳輸。
該通訊路線亦能藉由提供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在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中而被決定。在此情況下,決定結果係作為該控制資料被傳送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
[b]第二實施例
該第一實施例中,接收品質在該無線電終端機4或此類者中被測量,可是在該第二實施例中繼站,此接收品質係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中繼站3或此類者中被測量。
此第二實施例中,注意第1圖中的BS2-1,RS3-1,T4-3及T4-3。
每一裝置之結構幾乎是相同如第2圖至第4圖中者。
此處,用於測量顯示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結構的第2圖中的接收品質之接收品質測量單元28、用於測量顯示該中繼站3之結構的第3圖中的接收品質之接收品質測量單元41、用於產生包含該測量的接收品質之控制資料且將此控制資料轉移至該傳輸系統為了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傳輸的控制資料產生單元42、以及用於產生測量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中繼站3中的接收品質所需之測量信號(例如,該測距信號)並用於將此信號轉移至該傳輸系統的測量信號產生單元65被增加。
同時,該測量指定分析單元56、接收品質測量單元59、及控制資料產生單元60在顯示該無線電終端機的第4圖中被刪除。
接著,一用於在該BS2,RS3-1,T4-1及T4-3之中的無線電通訊之無線電訊框格式將參考第7圖來說明。
Tx與Rx分別指示傳輸與接收,P代表序文,DL/UL MAP代表MAP資料,MMR 1代表用於在BS2與RS3-1間之通訊的通訊期間,T4-3代表用於在BS2與T4-3間之直接通訊的通訊期間,以及T4-1代表用於在RS3-1與T4-1間之通訊的通訊期間。
RNG代表要被傳送自該無線電終端機(T4-1,T4-3)的測距信號,該測距信號是已知信號,此測距信號被該無線電基地台2或中繼站3所接收,接收時序(相移)與接收頻率的偏差以及必要傳輸功率的增加/減少係能獲得於該接收裝置(無線電基地台或中繼站)的接收系統,並且此資料被報告給該無線電基地台2作為調整資訊。該測距信號能被該測量信號產生單元65產生。
該無線電基地台2將所獲得的調整資訊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然而,若由該該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所管理的管理資訊指示出該中繼站3被包含在一路線中,則該無線電基地台2收集來自該中繼站3的調整資訊。在該中繼站3係不包含在該路線中的情況下,該無線電基地台2執行有關該測距信號之測量在自己的站之接收系統中的資料,並將該獲得的調整資訊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
RNG係能在網路進入後週期性地達成並且其週期與時序係能隨著傳送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控制資料由該無線電基地台2來指示。
同時,CQI意指用於報告由該無線電終端機對於諸如序文或前導信號或此類者的已知信號所處理之接收品質的測量結果之傳輸期間,並且此時序與通道係隨著該UL MAP而被定義。
接著,在網路進入後的路線選擇程序係將參考第8圖來說明在下。因為進入已經完成,該無線電終端機4係以其存在登錄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
如該圖所示,該RS 3-1與3-2週期性地傳送通道性能資訊到該BS2用於在該中繼站與無線電基地台之間的無線電品質之管理。例如,該等中繼站藉由該接收品質測量單元41來測量諸如序文或此類者之已知信號的接收品質,並且將指示所測量的接收品質之控制資料傳送至該無線電基地台,其中該控制資料係由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42所產生。
該無線電基地台2能夠根據該報告的通道性能適合地改變該調變結構與該無線電基地台2與該中繼站3之間的編碼率。也就是,該無線電基地台2能夠藉由該控制資料擷取單元15取得此通道性能資訊且根據該接收品質動態地改變該編碼單元25中的編碼率與該調變單元26中的調變結構。該中繼站3亦能夠藉由取得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通道性能資訊來控制傳輸。
此處,因為該無線電終端機T4-1正做出經由該中繼站RS3-1與該無線電基地台2之通訊,所以它不僅直接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序文與UL/DL MAP或此類者而且接收經由該中繼站RS3-1的資料(參考第7圖的T4-1)。經由該中繼站RS3-1的通訊路線之形成被登錄到該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
另一方面,該無線電終端機4-1在依照該UL MAP資料所指定的RNG時序與通道下傳送該測距信號。該測距信號係根據該MAP資訊分析單元57之控制而產生用於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60中的傳輸。此處,當該中繼站RS3-2存在在一區域其中該中繼站RS3-2能接收來自該無線電終端機4-1之測距信號,此測距信號係達到全部的RS3-1,RS3-2與BS2並被該等接收單元12,32所接收。
於是,此第二實施例中繼站,該等中繼站RS3-1,RS3-2分別接收該測距信號、測量由該接收品質測量單元41的接收品質、將測量結果轉移至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42、並將作為該測距資訊的結果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1的ID一起報告至該BS2。在此情況下,接收時序的偏差(相移)、接收頻率的偏差以及必要的傳輸功率的增加/減少被獲得於該接收系統,並且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42產生且報告包含這些內容的調整資訊。
於是,該BS2的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比較由該接收品質測量單元28所測量的測距信號之接收品質與包含在該測距信號中自該中繼站RS3-1,RS3-2所取得的接收品質以便決定最佳路線,並且管理且登錄該路線到該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對於路線的決定,該第一實施例中所說明的不同的路線決定方法可能被利用。
該無線電基地台2能夠藉由該接收品質測量單元28來測量作為該等通訊鏈的MMR1,2的接收品質,並且能夠考慮對經由該等中繼站RS3-1,RS3-2所延伸之路線的接收品質。即,如同於該第一實施例的情況,是有可能獲得該上鏈從該無線電終端機4-1至該等中繼站RS3-1與RS3-2的接收品質與該上鏈從該等中繼站RS3-1,RS3-2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接收品質的一簡單平均,並且此簡單平均係與該上鏈中從該無線電終端機4至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直接通訊之接收比較。如之前所說明的,該所用的最佳頻帶效率亦能藉由算數運算來獲得。
當該中繼站(此處的RS3-2)係提供在該最佳路線中時,隨後的傳輸控制被執行來傳送該資料從此中繼站3-2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
即,該MAP資訊產生單元23依照該MAP資料將該傳輸時序與通道通知給該無線電終端機4與中繼站3-2,並且亦將在此時序下被傳送的資料經由該MMR2鏈傳送至該中繼站3-2。因此,該資料係能經由該中繼站3-2被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
此外,該控制資料產生單元19將該調整資訊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作為該測距請求的回應。在此情況下,該調整資訊被利用作為取得自由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所選擇之路線中提供的中繼站3-2之調整資訊。此調整資訊係能直接從該無線電基地台2、從該無線電基地台2經由一在改變該路線之前包含在該路線中的中繼站3、或從該無線電基地台2經由提供於此時最新所選擇的路線中的中繼站3-2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4-1。
直到目前的路線被切換到下一個路線,該資料經由該中繼站3-2被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
第9圖顯示一路線選擇流程。
首先,該無線電基地台2決定出該測距信號是否已被接收。
當該測距信號已被接收時,則決定了接收品質是否已接收自該中繼站3。
若該測距信號還未被接收,則在決定出該路線不能經由該中繼站3被選擇時該通訊路線被直接選擇。
當該測距信號被接收時,藉由分別決定對應每一接收品質資訊的調變結構與編碼率而獲得對於每一路線的頻帶應用效率。
該直接通訊路線是否是最佳路線是根據所獲得的頻帶應用效率資訊而決定,並且當該直接通訊路線被決定為該最佳路線,此直接通訊路線被選擇。
同時,當決定出該直接路線並非最佳路線時,設於該路線保證最佳頻帶應用效率的中繼站3被決定且被選擇。
在第一步驟中該無線電基地台不接收該測距信號的情況下,決定了該接收品質資訊係已接收自該中繼站。
當無任何接收被決定時,該程序返回至第一步驟且該測距信號的接收再度被決定。
另一方面,當接收被決定時,經由該中繼站3的路線之頻帶應用效率被計算,設於該路線中保證最佳頻帶應用效率之中繼站3在下一步驟被決定,並且之後與該無線電終端機4之通訊係利用包含該中繼站之路線繼續,直到新的中繼站被選擇且被切換。
該第一實施例中所說明的每一方法亦能被用於該頻帶應用效率的計算。
在網路進入後的路線選擇再上已被說明並且此路線選擇亦能被實施在網路進入的階段。
即,在該電源開關被打開網路進入之前的情況下,該無線電終端機4先接收來自該無線電基地台2的序文信號為了訊框同步。在此情況下,保證最高接收位準的序文信號能被選擇如該無線電基地台2作為網路進入的目標。
來自所選擇的無線電基地台2之UL/DL資訊係參考該序文信號而被接收,並且該測距信號的傳輸時序與通道亦能被取得。在此階段,因為該無線電基地台2不偵測該無線電終端機4,所以所有無線電終端機4所允許的時序被提供,或者屬於預定群組之無線電終端機4所允許的時序被提供作為該測距信號的傳輸時序,並且此時序能被使用。當然有可能準備多數個通道,該等通道的任何一個被其分布的無線電終端機4所選擇,並且因此該等無線電終端機之間資料傳輸衝突的可能性能被降低。
當該測距信號被傳送時,此測距信號被所提供的該等無線電基地台2與中繼站3所接收。在此情況下,該無線電終端機4係能藉由利用該無線電終端機4包含在該測距信號中的管理資訊來管理。
已接收該測距信號之無線電基地台2與中繼站3利用該等接收品質測量單元28,41分別測量該測距信號的接收品質,產生以上所說明的調整資訊,並且該中繼站2將此調整資訊報告給該無線電基地台2,同時該無線電基地台3保留此調整資訊。
如以上所說明的,該通訊路線決定單元17該最佳路線並將決定結果登錄到該通訊路線管理單元18,並且然後當它被設於最佳路徑中時將獲得自該中繼站3的調整資訊通知給該無線電終端機4,或者當該中繼站3並不設於該路線中時將儲存在該無線電基地台2中的調整資訊通知給該無線電終端機4。
用於SBC,PKM,REG,DSx或此類者在該測距信號之傳輸後要被處理之通訊係能利用該選擇的路線來實現。先前所說明之控制方法亦被利用於該資料傳送路線。
此處,SBC是用於通知有關無線電終端機能力的資訊之通訊,而PKM是用於證實之通訊,REG是用於IPV4與V6或此類者之應用可能性的通訊並且DSx是用於運送連接的通訊,即用於決定該ARQ之應用或不應用之通訊。
當然有可能利用在該網路進入後所選擇的路線。
該路線係能單獨選擇並分別設定給UL/DL。例如,依照該第一實施例的選擇被利用於DL。
當然有可能將依照該第一實施例的選擇應用至UL與DL二者。
根據上述該等實施例,一中繼站能被有效地使用。
根據上述該等實施例,在一中繼站新近被利用的情況下,在經由一中繼站的通訊路線與不用經由一中繼站的直接通訊路線之間的路線選擇控制與路線改變控制不用與該中繼站的任何通訊,藉由控制一無線電終端機以識別一新的中繼站之設置。
1...路由裝置
2...無線電基地台(BS)
3...中繼站(RS)
3-1...中繼站
4...無線電終端機(T)
4-1...無線電終端機
4-2...無線電終端機
10...天線
11...雙工器
12...接收單元
13...解調變單元
14...解碼單元
15...控制資料擷取單元
16...封包產生單元
17...通訊路線決定單元
18...通訊路線管理單元
19...控制資料產生單元
20...NW介面單元
21...封包識別單元
22...封包緩衝器單元
23...MAP資訊產生單元
24...PDU產生單元
25...編碼單元
26...調變單元
27...傳送單元
28...接收品質測量單元
30...天線
31...雙工器
32...接收單元
33...解調變單元
34...解碼單元
35...控制資料擷取單元
36...MAP資訊分析單元
37...PDU緩衝器單元
38...編碼單元
39...調變單元
40...傳送單元
41...接收品質測量單元
42...控制資料產生單元
50...天線
51...雙工器
52...接收單元
53...解調變單元
54...解碼單元
55...控制資料擷取單元
56...測量指令分析單元
57...MAP資訊分析單元
58...資料處理單元
59...接收品質測量單元
60...控制資料產生單元
61...PDU緩衝器單元
62...編碼單元
63...調變單元
64...傳送單元
65...測量信號產生單元
第1圖是一無線電通訊系統的一示範說明;第2圖是一無線電基地台2的一示範說明;第3圖是一中繼站3的一示範說明;第4圖是一無線電終端機4的一示範說明;第5圖是一無線電訊框格式的一示範說明;第6圖是一路線選擇流程的一示範說明;第7圖是一無線電訊框格式的一示範說明;第8圖是在進入後一路線選擇順序的一示範說明;及第9圖是一路線選擇流程的一示範說明。
10...天線
11...雙工器
12...接收單元
13...解調變單元
14...解碼單元
15...控制資料擷取單元
16...封包產生單元
17...通訊路線決定單元
18...通訊路線管理單元
19...控制資料產生單元
20...NW介面單元
21...封包識別單元
22...封包緩衝器單元
23...MAP資訊產生單元
24...PDU產生單元
25...編碼單元
26...調變單元
27...傳送單元
28...接收品質測量單元

Claims (13)

  1. 一種無線電終端機,包含有:一測量單元,其用於藉由在一指示自一無線電基地台的測量時序下接收一來自一中繼站的無線電信號來測量接收品質;及一傳送單元,其用於傳送該接收品質以便被該無線電基地台接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電終端機,其中該接收自該中繼站的無線電信號包含有一傳送至該基地台的一服務區域中的一特別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一傳送至一異於該測量目標的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及一通常被傳送至該基地台之服務區當中的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無線電終端機,其中接收自該中繼站的無線電信號之測量時序係不同於接收自該基地台的一信號之時序。
  4. 一種無線電基地台,包含有:一傳送單元,其用於將一指示接收品質之測量時序的信號傳送至一無線電終端機;及一決定單元,其用於根據有關在該測量時序下從該中繼站被傳送到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無線電信號由該無線電終端機所測量的接收品質,決定出是否一無線電信號應直接被傳送至一無線電終端機而不是經由一中繼站或是經由一中繼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無線電基地台,其中傳送 自該中繼站的無線電信號之測量時序係不同於傳送自該基地台的一信號之時序。
  6. 一種中繼站,包含有:一接收單元,其用於接收藉由一基地台所指示的一測量時序並且一無線電終端機在該測量時序測量一無線電信號之接收品質;及一傳送單元,其用於在該測量時序下傳送一無線電信號,該無線電終端機能以該無線電信號來測量接收品質。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中繼站,其中傳送自該中繼站的無線電信號包含有一傳送至一基地台的一服務區中的一特別的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一傳送至一異於該測量目標的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及一通常被傳送至該基地台之服務區當中的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
  8. 一種通訊方法,包含步驟有:藉由一基地台將一指示接收品質之測量時序的信號傳送至一無線電終端機;及根據有關在該測量時序下從一中繼站被傳送到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無線電信號由該無線電終端機所測量的接收品質,藉由該基地台決定出是否一無線電信號應直接被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而不是經由該中繼站或是經由該中繼站。
  9. 一種中繼站,包含有:一接收單元,其用於根據由一無線電基地台所告知的一傳輸時序來執行一接收程序,其中一無線電終端機以 該傳輸時序傳送一信號;一測量單元,其用於測量該傳送自該無線電終端機之信號的接收品質;及一傳送單元,其用於將該接收品質傳送至該無線電基地台。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中繼站,其中該傳送單元更將該接單元所偵測到的接收時序或接收頻率之偏差傳送至該無線電基地台。
  11. 一種無線電基地台,包含有:一傳送單元,其用於將控制一測量時序的資料傳送至一無線電終端機;一品質測量單元,其用於藉由不須經由一中繼站,自該無線電終端機接收於該測量時序中傳送的一信號並藉由測量該接收信號之品質來獲得一第一接收品質資訊;一接收單元,其用於從一於該測量時序中接收該信號之中繼站接收該信號的一第二接收品質資訊;及一決定單元,其用於根據該第一接收品質資訊與該第二接收品質資訊來選擇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通訊路線。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無線電基地台,其中該接收單元接收到由該中繼站依照該信號之接收所偵測之接收時序或接收頻率的偏差並且該傳送單元將接收時序或接收頻率之偏差傳送至該無線電終端機。
  13. 一種通訊方法,包含步驟有:藉由一基地台將用以控制一測量時序之資料傳送至 一無線電終端機;藉由該基地台,不須經由一中繼站,從該無線電終端機接收於該測量時序中傳送的一信號並藉由測量該接收信號的品質來獲得一第一接收品質資訊;藉由該基地台從一於該測量時序中接收該信號的中繼站接收該信號的一第二接收品質資訊;及藉由該基地台,根據該第一接收品質資訊與該第二接收品質資訊來選擇該無線電終端機的一通訊路線。
TW096123752A 2006-08-17 2007-06-29 無線電終端機、中繼站、無線電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TWI404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2448A JP4952135B2 (ja) 2006-08-17 2006-08-17 無線端末、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2277A TW200812277A (en) 2008-03-01
TWI404364B true TWI404364B (zh) 2013-08-01

Family

ID=38728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3752A TWI404364B (zh) 2006-08-17 2007-06-29 無線電終端機、中繼站、無線電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010044B2 (zh)
EP (1) EP1890405B1 (zh)
JP (1) JP4952135B2 (zh)
KR (2) KR100952258B1 (zh)
CN (2) CN103595464A (zh)
TW (1) TWI4043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34369B2 (ja) * 2006-08-18 2012-09-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JP4983208B2 (ja) * 2006-11-07 2012-07-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無線通信方法
JP4983485B2 (ja) * 2007-08-31 2012-07-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オーディオ信号受信装置、オーディオ信号送信装置、オーディオ信号伝送システム、オーディオ信号伝送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09072191A1 (ja) * 2007-12-05 2009-06-11 Fujitsu Limited パラメータ収集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中継局
JP4506829B2 (ja) * 2007-12-26 2010-07-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322481B2 (ja) 2008-04-07 2013-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JP5281312B2 (ja) * 2008-04-25 2013-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0973589B1 (ko) * 2008-06-02 2010-08-11 한국과학기술원 차세대셀룰러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기지국과 비가시채널단말간통신방법 및 중계채널 형성방법
US20100022184A1 (en) * 2008-07-22 2010-01-28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ve relay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0013960A2 (en) * 2008-07-31 2010-02-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 of multiple carriers in ofdma system
JP4980321B2 (ja) * 2008-09-16 2012-07-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中継方法
KR101459155B1 (ko) * 2008-09-30 2014-11-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협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기준신호의 전송방법 및 무선자원의 할당방법
EP2182662B1 (en) * 2008-10-31 2013-12-04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GmbH & Co. KG Method of and radio network for transmitting layered data to multiple receiving stations
US8886113B2 (en) * 2008-12-30 2014-1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relay operation
JP2012514911A (ja) * 2009-01-06 2012-06-28 アルカテル−ルーセント 中継を実施する基地局、中継局、移動端末およびその対応する方法
CN102265663B (zh) 2009-01-06 2014-03-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无线通信方法
KR101019386B1 (ko) * 2009-02-13 2011-03-07 고려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무선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의 통신장치 및 방법
CN101827451B (zh) 2009-03-03 2012-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节点的入网方法及装置
JP5342294B2 (ja) * 2009-03-26 2013-11-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局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JP5674205B2 (ja) * 2009-05-15 2015-02-25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EP2442607B1 (en) 2009-06-10 2017-08-09 Sun Patent Trust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0150417A1 (ja) * 2009-06-25 2010-12-2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リソース割り当て方法、ならびに無線通信方法
WO2011021267A1 (ja) * 2009-08-18 2011-0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移動端末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365442B2 (ja) * 2009-09-17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
US20110103240A1 (en) * 2009-10-29 2011-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forwarding in peer-to-pe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20218934A1 (en) * 2009-11-05 2012-08-30 Shuichi Takeha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elay st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2652444A (zh) * 2010-02-11 2012-08-29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中继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方法和相关装置
WO2011111232A1 (ja) * 2010-03-12 2011-09-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中継装置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249983B2 (ja) * 2010-04-05 2013-07-3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セル選択方法
JP5365583B2 (ja) * 2010-06-04 2013-12-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送信電力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950323B2 (ja) * 2010-06-21 2012-06-1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無線基地局及び方法
CN102291815B (zh) * 2010-06-21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网络的定时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02316086B (zh) * 2010-07-02 2016-03-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中继方法及中继节点系统
JP5625940B2 (ja) * 2011-01-19 2014-11-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監視プログラム、監視装置、及び監視方法
JP5463419B2 (ja) 2011-02-16 2014-04-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WO2013027015A1 (en) * 2011-08-19 2013-02-28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9066287B2 (en) * 2012-01-24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relay selection and setup
JP6007743B2 (ja) * 2012-11-16 2016-10-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端末、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マルチホップ通信方法
EP2952058A1 (en) * 2013-02-04 2015-12-0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evice-anchor base stations
CN104683986B (zh) * 2015-01-29 2018-05-25 河北百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嵌入d2d的蜂窝网络中基于协作中继的正交资源共享方案
CN107409345B (zh) * 2015-03-27 2021-06-29 索尼公司 移动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440722B2 (en) * 2015-03-31 2019-10-08 Sony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methods, base station, relay node and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US10849085B2 (en) * 2017-10-09 2020-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ing and frame structure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IAB) networ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5125B1 (en) * 1998-06-19 2003-09-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field strength of received signal in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US20040192204A1 (en) * 2003-03-31 2004-09-30 Shalini Periyalwar Multi-hop intelligent rela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base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WO2005064872A1 (en) * 2003-12-30 2005-07-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US20060084475A1 (en) * 2001-06-13 2006-04-20 Ntt Docomo,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base stations, mobile stations,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s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08814B1 (fr) * 1993-07-30 1995-09-01 Alcatel Mobile Comm France Procédé de couverture des zones d'ombre d'un réseau de radiocommunications, et répéteur radio pour la mise en Óoeuvre de ce procédé.
JP3138389B2 (ja) * 1994-07-29 2001-02-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コードレス電話機
US5790605A (en) * 1995-07-28 1998-08-04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determining voting windows in a diversity repeater
JP2915851B2 (ja) * 1996-07-18 1999-07-05 宇宙開発事業団 時刻同期型通信システム
JP3445549B2 (ja) * 2000-03-01 2003-09-08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のためのルーチング方法及びルータ装置
JP4453168B2 (ja) * 2000-06-23 2010-04-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制御方法、セルラ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及び基地局制御装置
US6823170B1 (en) * 2000-07-26 2004-11-23 Ericsson Inc.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ing multiple earth stations
JP2003037537A (ja) * 2001-07-19 2003-0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基地局装置、制御局装置、通信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030050015A1 (en) * 2001-09-10 2003-03-13 Frank Kelly Automated signal measurement in a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003536B2 (ja) * 2002-05-22 2007-11-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セルラ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異周波数切替え方法
KR100746501B1 (ko) 2002-05-27 2007-08-07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송신국, 수신국, 중계국, 통신 경로결정 방법 및 통신 경로 결정 프로그램
GB0220660D0 (en) * 2002-09-05 2002-10-16 Nokia Corp Signal propogation delay routing
WO2004036924A2 (en) * 2002-10-16 2004-04-29 Andrew Corporation Enhancing the accuracy of a location estimate
US20040229563A1 (en) * 2003-02-14 2004-11-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indoor environment
JP4027818B2 (ja) * 2003-02-21 2007-12-2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制御局、無線局及びマルチホップ通信方法
CN1826780B (zh) * 2003-05-28 2010-04-2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协同中继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方法和结构
US7580672B2 (en) * 2003-06-27 2009-08-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thetic path diversity repeater
AU2003903789A0 (en) * 2003-07-22 2003-08-07 Seeker Wireless Pty Limited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nding a mobile radio terminal
US20050026626A1 (en) * 2003-08-01 2005-02-03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bile, Llc. Wireless network with positioned mobile devices
WO2005055507A1 (en) 2003-12-03 2005-06-16 Nokia Corporation Exploiting selection diversity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with non-orthonormal matrix and vector modulation
JP4394474B2 (ja) * 2004-02-16 2010-01-0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中継システム、無線中継装置及び無線中継方法
JP4539231B2 (ja) * 2004-08-24 2010-09-08 Kddi株式会社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での自動再送制御を用いた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US7864799B2 (en) * 2004-08-31 2011-01-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 Communication device
US7680452B2 (en) * 2004-10-20 2010-03-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peater
GB2421662A (en) * 2004-12-23 2006-06-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daptive relay management
JP2006196985A (ja) * 2005-01-11 2006-07-27 Kddi Corp 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メディアアクセス制御方法及び中継局のメディアアクセス制御プログラム
JP4657290B2 (ja) * 2005-03-14 2011-03-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RU2396709C2 (ru) * 2005-03-18 2010-08-10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моби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EP1863200A1 (en) * 2005-03-31 2007-12-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7486928B2 (en) * 2005-04-14 2009-02-03 Kddi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R100667562B1 (ko) * 2005-05-19 2007-01-11 주식회사 에이로직스 와이브로 네트워크에서의 단말 위치 측정 방법 및 그 장치,이를 포함한 중계기
US20070054624A1 (en) * 2005-09-07 2007-03-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roadcasting base station device, mobile terminal device, hierarchical modulation setup method, broadcast system, and hierarchical modulation setup computer program
US8660035B2 (en) * 2005-11-10 2014-02-25 Apple, Inc. Wireless relay network 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 control plane system and method
WO2007053954A1 (en) * 2005-11-10 2007-05-1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Zones for wireless networks with relays
US7751780B2 (en) * 2005-11-23 2010-07-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rom a wireless device
KR100943601B1 (ko) * 2005-12-27 2010-0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선택 방법 및 시스템
KR100819405B1 (ko) * 2006-01-03 2008-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적응부호 변조를 이용하는 릴레이를 가지는 이동통신 장치및 방법
KR20070078450A (ko) * 2006-01-27 2007-08-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접속통신시스템에서 서비스 네트워크 선택 장치 및 방법
KR100896205B1 (ko) * 2006-02-20 2009-05-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에게 투명성 있는 릴레이 서비스를제공하기 위한 중계국의 단말-중계국 간 채널 상태 보고장치 및 방법
KR200418525Y1 (ko) 2006-03-23 2006-06-14 장지용 센터보강 치구가 형성된 브라운관용 연마구
US7640028B2 (en) * 2006-06-30 2009-12-29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enhanced location update scheme for mobile station in a relay-based network
US20120051319A1 (en) * 2009-05-19 2012-03-01 Yeong Hyeon Kw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5125B1 (en) * 1998-06-19 2003-09-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measuring field strength of received signal in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US20060084475A1 (en) * 2001-06-13 2006-04-20 Ntt Docomo, Inc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base stations, mobile stations,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s in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040192204A1 (en) * 2003-03-31 2004-09-30 Shalini Periyalwar Multi-hop intelligent rela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based wireless access network
WO2005064872A1 (en) * 2003-12-30 2005-07-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cooperative relay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80016454A (ko) 2008-02-21
EP1890405B1 (en) 2015-08-19
KR100936588B1 (ko) 2010-01-13
US20110151773A1 (en) 2011-06-23
EP1890405A3 (en) 2012-05-16
US20080045147A1 (en) 2008-02-21
CN103595464A (zh) 2014-02-19
TW200812277A (en) 2008-03-01
CN101128008A (zh) 2008-02-20
EP1890405A2 (en) 2008-02-20
KR100952258B1 (ko) 2010-04-09
JP4952135B2 (ja) 2012-06-13
US8331852B2 (en) 2012-12-11
US8010044B2 (en) 2011-08-30
JP2008048202A (ja) 2008-02-28
KR20090061621A (ko) 2009-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4364B (zh) 無線電終端機、中繼站、無線電基地台及通訊方法
JP4952138B2 (ja) 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JP4952136B2 (ja) 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EP242255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and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for type-ii relays in e-utra
US7853202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 appropriate link path in a multi-hop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045029B2 (ja) 無線基地局
KR20100035088A (ko) 협력 통신 방법 및 그 기지국
JPWO2009040928A1 (ja) 無線端末及び基地局
JP5252034B2 (ja) 中継局、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