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1209B - 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01209B TWI401209B TW95123832A TW95123832A TWI401209B TW I401209 B TWI401209 B TW I401209B TW 95123832 A TW95123832 A TW 95123832A TW 95123832 A TW95123832 A TW 95123832A TW I401209 B TWI401209 B TW I40120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eld emission
- carbon nanotube
- wire
- emission element
- carb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Cold Cathode And The Manufacture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涉及一種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尤其涉及一種奈米碳管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奈米碳管(Carbon Nanotube,CNT)係一種新型碳材料,由日本研究人員Iijima在1991年發現,請參見"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bitic Carbon",S.Iijima,Nature,vol.354,p56(1991)。奈米碳管具有極優異的導電性能、良好的化學穩定性與較大的長徑比,且其具有幾乎接近理論極限的尖端表面積(尖端表面積愈小,其局部電場愈集中),故奈米碳管在場發射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當前的研究表明,奈米碳管係已知的最好的場發射材料之一,它的尖端尺寸只有幾奈米至幾十奈米,具有極低的場發射電壓(小於100伏),可傳輸極大的電流密度,並且電流極穩定,使用壽命長,因此非常適合作為一種極佳的場發射元件,應用於場發射顯示器等設備的電子發射部件中。
傳統的奈米碳管場發射元件一般至少包括一導電陰極電極與作為發射端的奈米碳管,該奈米碳管形成於該導電陰極電極上。目前,奈米碳管場發射元件的製備方法主要包括機械方法與原位生長法。其中,機械方法包括絲網印刷法與膠粘法。絲網印刷法一般通過將奈米碳管粉末混合到漿料裏,再通過絲網印刷的方式印刷到導電陰極上。此種方法通常需要配置分散均勻的奈米碳管漿料,在印刷後需要烘乾、摩擦、除粉塵、燒結等步驟,工藝複雜,且印刷法不適於製作大電流或高精度的場發射元件。粘膠法係通過原子力顯微鏡操縱已經合成的奈米碳管,將奈米碳管用導電膠固定到導電陰極上,此種方法程式簡單,但操作繁雜且效率低。製備出的發射體電流承載能力一般較低,另,在粘膠法的操作過程中,化學膠層會滲透到微小的奈米碳管間隙中,其表面張力容易改變奈米碳管發射體的形狀。另,由於化學膠一般情況下無法承受電子真空部件所需的封接或排氣溫度(一般為300℃~500℃),故,該方法的實際應用受到限制。
原位生長法係先於導電陰極上鍍上金屬催化劑,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沈積、電弧放電或鐳射燒蝕法等方法在導電陰極上直接生長出奈米碳管,此種方法操作簡單,奈米碳管與導電陰極的電接觸良好。惟,奈米碳管與導電陰極的結合能力較弱,於使用時奈米碳管易脫落或被電場力拔出,從而導致場發射元件損壞。且,由於該方法不易控制奈米碳管的生長數量與方向,故仍存在效率低且可控性差的問題。另,原位生長法對陰極基底材料有所選擇,需要採用不影響化學氣相條件的矽、氧化鋁、氧化矽、高熔點金屬等,或者基底表面塗敷一層隔離層。且,基底材料還需要能夠耐受奈米碳管生長的高溫範圍,因此該方法成本較高,不利於實際應用。
有鑒於此,提供一種容易固定於導電陰極、電性連接良好、電流承載能力高且生產與操作簡易、易於實際應用的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實為必要。
以下,將以若干實施例說明一種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其具有容易固定於導電陰極、電性連接良好、易於生產與操作、易於實際應用的特點。
一種場發射元件,其改進在於,該場發射元件包括一用於發射電子的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及一包覆在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表面的支撐體保護層,該支撐體保護層由金屬、玻璃或者陶瓷材料構成,所述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至少一端暴露於支撐體保護層。
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為奈米碳管線、線狀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或線狀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
該支撐體保護層的厚度為1微米~1000微米。
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直徑為0.1微米~5毫米。
該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包括聚合物材料與均勻分散於該聚合物材料中的奈米碳管。
該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包括玻璃與均勻分散在該玻璃中的奈米碳管與導電金屬顆粒。
該奈米碳管直徑為0.5奈米~100奈米。
該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或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中奈米碳管的質量百分比含量為0.2%~10%。
該聚合物材料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或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一種場發射元件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用於發射電子的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在該奈米碳管線材沿軸向之表面形成一由金屬、玻璃或者陶瓷材料構成的筒狀支撐體保護層;按照預定長度切割該包覆有所述支撐體保護層之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使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至少一端暴露於支撐體保護層,並對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暴露於支撐體保護層的一端進行表面處理,形成場發射元件。
該切割方法包括機械剪切或鐳射切割。
該表面處理方法包括鐳射照射、機械摩擦或大電流場發射老化。
相較於先前技術,所述的包含支撐體保護層與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場發射元件,其優點在於:首先,使用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作為發射體發射電子可利用奈米碳管本身優良的電子發射性能;其次,支撐體保護層與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形成的結構具有宏觀尺寸,利用支撐體保護層對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固定與保護作用,使場發射元件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易於固定於陰極電極,容易操作,能夠大量生產並且方便地應用於各種真空場發射器件。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與圖2,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場發射元件10,該場發射元件10包括一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及一包覆在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外表面的支撐體保護層14。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用於發射電子,該支撐體保護層14對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提供機械支撐與保護作用或導電作用。
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可選用一根由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拉出的奈米碳管線,其包含有大量奈米碳管。根據實際需要,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也可以係由超順排奈米碳管陣列拉出的多根奈米碳管線的組合,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的直徑範圍優選為2微米~200微米。
另外,本實施例中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也可用線狀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或線狀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替代,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的直徑範圍優選為0.1微米~5毫米。
線狀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包括聚合物材料與均勻分散於該聚合物材料中的奈米碳管。本實施例聚合物材料可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丙烯腈-丁二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 Terpolymer,ABS)、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
乙烯共聚物(PC/ABS)等高分子材料。其中,為了獲得較佳的分散性能,本實施例優選長度為0.1微米~20微米、直徑為0.5奈米~100奈米的奈米碳管、其在玻璃與導電金屬微粒中的重量百分比為0.2%~10%。
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為含奈米碳管與導電金屬顆粒的玻璃,奈米碳管與導電金屬顆粒均勻地分散在玻璃中。導電金屬微粒可以選用銀或氧化銦錫,優選地,導電金屬微粒由銀製成,且銀的重量約為玻璃重量的15倍。為了獲得較佳的分散性能,本實施例優選長度為0.1微米~20微米、直徑為0.5奈米~100奈米的奈米碳管、其在玻璃與導電金屬微粒中的重量百分比為0.2%~10%。
該支撐體保護層14材料可選用銅、銀、金、鎳、鉬或其他金屬材料,也可選用玻璃或陶瓷材料。該支撐體保護層14包覆在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的外表面,對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提供機械支撐與保護作用或導電作用,該支撐體保護層14的厚度為1~1000微米。
本實施例場發射元件10在應用時,可視實際需要將單個或多個場發射元件10通過其支撐體保護層14固定於陰極電極上以形成單個場發射電子源或平面陣列排列的場發射電子源,並使得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與陰極電極電性相連,通過陰極電極直接施加電壓于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或通過支撐體保護層
14施加電壓于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可利用奈米碳管材料本身優異的電子場發射性能發射電子。
請參閱圖3,本發明實施例場發射元件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一)提供一線狀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該線狀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可選擇為一奈米碳管線或一線狀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或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
本實施例製備該奈米碳管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奈米碳管陣列,用一鑷子夾住或用膠帶粘住一束奈米碳管,施加外力抽拉。由於凡德瓦力的作用,奈米碳管束端部首尾連接在一起,沿抽拉方向形成一奈米碳管線。
上述能抽拉奈米碳管線的奈米碳管陣列,需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基底表面平整光滑;生長速率高;反應前體分壓低。
另外,奈米碳管線的直徑可由抽拉工具的尖端尺寸控制,尖端尺寸越小,獲得的奈米碳管線的直徑越小。奈米碳管絲線的長度由奈米碳管陣列的面積決定,通常1平方釐米(cm2
)的奈米碳管陣列可抽拉出長度為10米(m)的奈米碳管線。抽拉奈米碳管線的力的大小由奈米碳管線的直徑決定,直徑越大,所需的力越大。本實施例奈米碳管線的直徑範圍優選為2微米~200微米。
本實施例製備該線狀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種分散均勻的預聚物溶液或預聚物單體溶液;將奈米碳管加入該溶液並均勻分散;將該預聚物溶液聚合形成聚合物,並通過擠出設備擠壓成型形成線狀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
奈米碳管的製備方法可採用現有技術中的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弧放電法、鐳射燒蝕法等,本實施例採用化學氣相沈積法,所用的奈米碳管直徑範圍為0.5奈米~100奈米。
本實施例聚合物材料可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丙烯腈一丁二烯丙烯一苯乙烯共聚物(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 Terpolymer,ABS)、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C/ABS)等高分子材料。本實施例得到的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中奈米碳管在該複合材料中的質量百分含量為0.2%~10%,本實施例優選為2%。
本實施例製備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首先,提供一定量的奈米碳管、導電金屬顆粒、有機載體與玻璃粉;其中,有機載體係預先將作為溶劑質量百分比約為95%的松油醇與作為穩定劑質量百分比約為5%的乙基纖維素水浴80℃形成的混合劑。奈米碳管可以預先
通過化學氣相沈積法、電弧放電法或鐳射燒蝕法等現有的技術製備,其長度為0.1微米~20微米,直徑為0.5奈米~100奈米。
其次,混合奈米碳管、導電金屬顆粒、有機載體與玻璃粉形成漿料;優選地,形成的漿料中有機載體的質量百分比約為20%,導電金屬顆粒154的質量百分比約為75%,玻璃粉的質量百分比約為5%。奈米碳管相對於導電金屬顆粒與玻璃粉的質量百分比約為0.2%~10%。
最後,將上述混合漿料置於預定線狀模具中,並在300~600℃下進行烘乾與焙燒從而形成線狀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作為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
烘乾的目的在於使有機載體揮發。焙燒的目的在於使玻璃粉熔融從而將導電金屬微粒與奈米碳管粘結。
本實施例中以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或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製備的奈米碳管線材的直徑優選為0.1微米~5毫米。
(二)在該奈米碳管線材外表面形成一支撐體保護層,形成場發射元件。
該支撐體保護層材料可選用銅、銀、金、鎳、鉬或其他金屬材料,也可選用玻璃或陶瓷材料。其中,金屬材料可採用真空鍍膜、化學鍍、電鍍、熔融金屬塗敷或粉末冶金等方法形成于奈米碳管線材外表
面。陶瓷材料可採用粉末壓制-燒結的方法形成在奈米碳管線材外表面。玻璃材料可採用熔融塗敷或粉末壓制-燒結的方法形成在奈米碳管線材外表面。
本實施例可根據實際需要直接製成所需場發射元件的長度,或者,為製作方便也可先製成長線,再通過機械剪切或鐳射切割的方法切短成所需長度的場發射元件。進一步地,該場發射元件還可經過一表面處理過程,如通過鐳射照射或機械摩擦處理該場發射元件,以使得分散在聚合物或玻璃材料中的奈米碳管露頭以提高場發射性能。另外,該場發射元件還可經過大電流場發射老化等方式進行處理以使得該場發射元件能充分發揮奈米碳管本身的場發射性能。
本發明包含支撐體保護層與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場發射元件,其優點在於:首先,使用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作為發射體發射電子可利用奈米碳管本身優良的電子發射性能;其次,支撐體保護層與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形成的場發射元件具有宏觀尺寸,利用支撐體保護層對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固定與保護作用,使場發射元件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容易操作,能夠大量生產並且方便地應用於各種真空場發射器件。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
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20‧‧‧場發射元件
12,22‧‧‧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
14,24‧‧‧支撐體保護層
圖1係本發明實施例的場發射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2係圖1沿II-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係本發明實施例的場發射元件的製備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場發射元件...10
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12
支撐體保護層...14
Claims (12)
- 一種場發射元件,其改進在於,該場發射元件包括一用於發射電子的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及一包覆在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表面的支撐體保護層,該支撐體保護層由金屬、玻璃或者陶瓷材料構成,所述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至少一端暴露於支撐體保護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其中,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為奈米碳管線、線狀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或線狀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其中,該支撐體保護層的厚度為1微米~1000微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其中,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直徑為0.1微米~5毫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其中,該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包括聚合物材料與均勻分散於該聚合物材料中的奈米碳管。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其中,該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包括玻璃與均勻分散在該玻璃中的奈米碳管與導電金屬顆粒。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6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其中,該奈米碳管直徑為0.5奈米~100奈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6項所述的場發射元 件,其中,該奈米碳管-聚合物複合材料或奈米碳管-玻璃複合材料中奈米碳管的質量百分比含量為0.2%~1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的製備方法,其中,該聚合物材料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或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 一種場發射元件的製備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用於發射電子的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在該奈米碳管線材沿軸向之外表面形成一由金屬、玻璃或者陶瓷材料構成的筒狀支撐體保護層;按照預定長度切割該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使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至少一端暴露於支撐體保護層,並對奈米碳管場發射線材的暴露於支撐體保護層的一端進行表面處理形成場發射元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的製備方法,其中,該切割方法包括機械剪切或鐳射切割。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場發射元件的製備方法,其中,其特徵在於,該表面處理方法包括鐳射照射、機械摩擦或大電流場發射老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5123832A TWI401209B (zh) | 2006-06-30 | 2006-06-30 | 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5123832A TWI401209B (zh) | 2006-06-30 | 2006-06-30 | 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800797A TW200800797A (en) | 2008-01-01 |
TWI401209B true TWI401209B (zh) | 2013-07-11 |
Family
ID=44764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5123832A TWI401209B (zh) | 2006-06-30 | 2006-06-30 | 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0120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12488B (zh) * | 2010-08-27 | 2013-10-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奈米碳管複合線狀結構之製備裝置及製備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506083B (en) * | 2001-11-28 | 2002-10-11 | Ind Tech Res Inst | Method of using nano-tube to increase semiconductor device capacitance |
CN1493711A (zh) * | 2002-11-01 | 2004-05-05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碳纳米管/银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172848C (zh) * | 2001-07-17 | 2004-10-27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一种纳米炭管场发射材料 |
TWI246879B (en) * | 2004-04-16 | 2006-0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TWI255487B (en) * | 2004-06-11 | 2006-05-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A me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
-
2006
- 2006-06-30 TW TW95123832A patent/TWI401209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2848C (zh) * | 2001-07-17 | 2004-10-27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一种纳米炭管场发射材料 |
TW506083B (en) * | 2001-11-28 | 2002-10-11 | Ind Tech Res Inst | Method of using nano-tube to increase semiconductor device capacitance |
CN1493711A (zh) * | 2002-11-01 | 2004-05-05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碳纳米管/银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
TWI246879B (en) * | 2004-04-16 | 2006-0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TWI255487B (en) * | 2004-06-11 | 2006-05-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A method for making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800797A (en) | 2008-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93180B2 (en)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ield emission element having carbon nanotubes | |
JP4365398B2 (ja) | 電界放出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7741765B2 (en) | Field emission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TWI320026B (en) | Field emission componet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
CN101471215B (zh) | 热电子源的制备方法 | |
US7150801B2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cold field-emission cathodes | |
CN101538031B (zh) | 碳纳米管针尖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093765B (zh) | 场发射元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425435A (zh) | 场发射电子源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465254B (zh) | 热发射电子源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425439B (zh) | 一种场发射电子源的制备方法 | |
CN101556888B (zh) | 热发射电子源的制备方法 | |
TWI343591B (en) | Field emission componet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
CN101556884A (zh) | 热发射电子源 | |
CN101471210B (zh) | 热电子源 | |
TWI401209B (zh) | 場發射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 |
JP7282424B2 (ja) |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cnt)ペーストエミッ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利用するx線管装置 | |
TWI386971B (zh) | 場發射體及其製備方法 | |
TWI362684B (en) | Method of making field 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 |
TWI309055B (en) | Method for making emission source having carbon nanotube | |
TWI360830B (en) | Method for making thermionic electron source | |
TWI383425B (zh) | 熱發射電子源及其製備方法 | |
TW200935485A (en) | Thermionic emission device | |
TW200921739A (en) | Method for making field emission electron source | |
JP4984130B2 (ja) | ナノカーボンエミッタ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面発光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