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0288B - Resin composition - Google Patents

Resin composition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0288B
TWI400288B TW96118840A TW96118840A TWI400288B TW I400288 B TWI400288 B TW I400288B TW 96118840 A TW96118840 A TW 96118840A TW 96118840 A TW96118840 A TW 96118840A TW I400288 B TWI400288 B TW I40028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resin composition
carbon atoms
boron nitride
we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18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6403A (en
Inventor
Hiroaki Kuwahara
Susumu Honda
Yoshio Bando
Chunyi Zhi
Chengchun Tang
Dmitri Golberg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Ltd
Nat Inst For Materials Scie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Ltd, Nat Inst For Materials Science filed Critical Teijin Ltd
Priority to TW961188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00288B/zh
Publication of TW200846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64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0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0288B/zh

Links

Landscapes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係有關熱塑性樹脂中分散著氮化硼奈米管之樹脂組成物、其製造方法及其成形體。
碳奈米管因具有先前所沒有之機械物性、電特性、熱特性等而成為受人注目之奈米科技,故檢討其應用於廣泛領域之可能性,且已部分實用化。
又曾嘗試樹脂中添加填料用之碳奈米管,以改良樹脂之機械物性、導電性、耐熱性等。
例如,使用以化學鍵進行表面修飾後之碳奈米管提升聚碳酸酯之力學特性的報告(專利文獻1)。又如,以共軛系高分子被覆碳奈米管可極度提高碳奈米管之分散性,故可以少量之碳奈米管賦予基體樹脂之高導電性的報告(專利文獻2)。
又有關具有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或聚苯乙烯酸支鏈構造之聚合物及碳奈米管所形成的聚合物複合材料,曾有以共軛系高分子被覆單層碳奈米管時,既使僅為單層碳奈米管添加量也可飛躍式提升彈性率之報告(專利文獻3、4)。
另外構造上與碳奈米管具有類似性之氮化硼碳奈米管,也成為受人注目的具有先前所沒有特性之材料(專利文獻5)。已知氮化硼奈米管不僅具有可與碳奈米管匹敵之優良機械物性及熱傳導性外,其化學安定性優於碳奈米管。又具有絕緣性,因此也成為受入期待之絕緣放熱材料。
專利文獻1:特開2004-323738號公報專利文獻2:特開2004-2621號公報專利文獻3:特開2004-244490號公報專利文獻4:特開2003-268246號公報專利文獻5:特開2000-109306號公報
發明之揭示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可形成熱傳導性優良的成形體的樹脂組成物。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熱傳導性優良之成形體。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該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近年來電子機器盛行使用樹脂成形體零件。電子機器會放熱,因此要求其零件具有放熱性,即熱傳導性。為了賦予樹脂之熱傳導性多半為,樹脂中添加二氧化矽、氧化鋁等無機氧化物粒子。但此等無機粒子之粒徑較大,故提升熱傳導性用量較多,而較多用量會損害樹脂原本之機械強度。
因此本發明者針對維持樹脂原本之機械強度下可提升熱傳導性之方法中,樹脂中氮化硼奈米管之分散性進行檢討。結果發現,聚醯胺雖可有效分散氮化硼奈米管,得到具有優良機械強度及耐熱性之樹脂組成物,但提升熱傳導性方面尚無期待之效果。
參數(δ )之熱塑性樹脂而言,氮化硼奈米管之分散性雖比聚醯胺差,但可明顯提升熱傳導性,而完成本發明。又此等熱塑性樹脂中分散著氮化硼奈米管之樹脂組成物可具有優良機械強度及尺寸安定性。
即,本發明為,含有溶解度參數(δ )為9至12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氮化硼奈米管0.01至100重量份的樹脂組成物。又本發明為,混合氮化硼奈米管及溶解度參數(δ )為9至12之熱塑性樹脂的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另外本發明為,上述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成形體。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下面將詳細說明本發明。
<樹脂組成物> (氮化硼奈米管)
本發明之氮化硼奈米管係指,由氮化硼所形成之管狀材料,其為,形成理想構造之6角網目面平行於管軸的一重管或多重管之物。氮化硼奈米管之平均直徑較佳為0.4nm至1μm,更佳為0.6至500nm,特佳為0.8至200nm。該平均直徑係指,一重管時之平均外徑,多重管時之最外側管的平均外徑。平均長度較佳為10μm以下,更佳為5μm以下。長寬比為平均長度/平均直徑。平均長寬比較佳為5以上,更佳為10以上。寬長比之上限為平均長度10μm以下之物並參限制,實質上上限為25,000。因此氮化硼奈米管又以平均直徑為0.4nm至1μm、平均長寬比為5以上為佳。
氮化硼奈米管之平均直徑及平均長寬比可由電子顯微鏡觀察而求取。例如進行TEM(透光型電子顯微鏡)測定時,可由畫面直接測定氮化硼奈米管之直徑及長度方向之長度。又組成物中氮化硼奈米管之形態例如可由,平行於纖維軸切斷之纖維剖面的TEM(透光型電子顯微鏡)測定而得知。
本發明之平均直徑及平均長度係由電子顯微鏡之畫面中的任意50個之算術平均求取。
已知氮化硼奈米管可使用電弧放電法、雷射加熱法、化學氣相成長法合成。又可由已知的使用硼化鎳觸媒,以硼嗪為原料之方法合成。另外可由已提案之以碳奈米管為鑄模,使氧化硼與氮反應之方法合成。本發明所使用之氮化硼奈米管的製造方法非限於此。
所使用之氮化硼奈米管可為,經強酸處理或化學修飾之氮化硼奈米管。
又本發明之氮化硼奈米管較佳為,被覆共軛系高分子。被覆氮化硼奈米管之共軛系高分子較佳為,對氮化硼奈米管之相互作用較強,且對基體樹脂用之熱塑性樹脂的相互作用也較強之物。
此等共軛系高分子如,聚伸苯基伸乙烯酯系高分子、聚噻吩系高分子、聚伸苯酯系高分子、聚吡咯系高分子、聚苯胺系高分子、聚乙炔系高分子等。其中較佳為聚伸苯基伸乙烯酯系高分子、聚噻吩系高分子。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為,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含有氮化硼奈米管0.01至100重量份。該範圍內可使氮化硼奈米管均勻分散於熱塑性樹脂中。又氮化硼奈米管過多時將難得到均勻之樹脂組成物。氮化硼奈米管含量之下限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05重量份,更佳為0.1重量份,特佳為5重量份。因此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較佳為,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含有氮化硼奈米管5至100重量份。又氮化硼奈米管含量之上限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20重量份,更佳為15重量份。另外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來自氮化硼奈米管之氮化硼片、觸媒金屬等。
(熱塑性樹脂)
本發明所使用之熱塑性樹脂的溶解度參數(δ )為9至12,較佳為9.5至11.5。溶解度參數δ 可依據「聚合物摻合」秋山三郎、井上隆、西敏夫共著、西耶姆西股份公司,以下列式算出。
δρ .ΣFi/M(式中,ρ 為聚合物密度,M為聚合物之重覆單位構造的分子量,Σ Fi為莫耳吸引力定數下各部分構造之固有值)。
熱塑性樹脂較佳為,聚碳酸酯、聚酯及丙烯酸樹脂群中所選出至少一種之樹脂。
(聚碳酸酯)
本發明所使用之聚碳酸酯較佳為,芳香族聚碳酸酯或脂環族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可為2種以上之聚碳酸酯的混合物。
芳香族聚碳酸酯較佳為,主要含有下列式(A)所示之重覆單位。下列式(A)所示重覆單位之含量較佳為80至100莫耳%,更佳為90至100莫耳%。又其他單位為來自脂環族二羥基化合物、脂肪族二羥基化合物之重覆單位。
式(A)中,R1 及R2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鹵原子、碳數1至10之烷基、碳數1至10之烷氧基、碳數6至20之環烷基、碳數6至20之環烷氧基、碳數6至10之芳基、碳數7至20之芳烷基、碳數6至10之芳氧基及碳數7至20之芳烷氧基群中所選出之基,R1 及R2 為複數時可各自相同或相異。
R1 及R2 之鹵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碳數1至10之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等。碳數1至10之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等。碳數6至20之環烷基如,環己基、環辛基等。碳數6至20之環烷氧基如,環己氧基、環辛氧基等。碳數6至10之芳基如,苯基、萘基等。碳數7至20之芳烷基如,苄基、苯乙基等。碳數6至10之芳氧基如,苯氧基等。碳數7至20之芳烷氧基如,苄氧基等。
m及n各自獨立為1至4之整數。
W為下列式(A-1)所示構造單位中任何一種。
式(A-1)中,R3 及R4 各獨立為氫原子、碳數1至10之烷基或碳數1至10之烷氧基。碳數1至10之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等。碳數1至10之烷氧基如,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
R5 及R6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或碳數1至3之烷基,R5 及R6 為複數時可各自相同或相異。碳數1至3之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等。
p為4至12之整數。
R7 及R8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鹵原子或碳數1至3之烷基。鹵原子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碳數1至3之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等。
式(A)所示重覆單位較佳為,由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雙酚A)、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4,4’-(m-苯基二異丙亞基)二苯酚及9,9-雙(4-羥基-3-甲基苯基)芴所選出至少一種衍生的重覆單位。
式(A)所示重覆單位又以下列式(A-2)所示重覆單位為佳。
芳香族聚碳酸酯可由,二羥基化合物與碳酸酯先驅物反應而得。二羥基化合物如,2,2-雙(4-羥基苯基)丙烷、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雙(4-羥基苯基)甲烷、1,1-雙(4-羥基苯基)乙烷、2,2-雙(4-羥基苯基)丁烷、1,1-雙(4-羥基苯基)-1-苯基乙烷、雙(4-羥基苯基)二苯基甲烷、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2,2-雙(3-苯基-4-羥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t-丁基苯基)丙烷、9,9-雙(4-羥基苯基)芴、9,9-雙(4-羥基-3-甲基苯基)芴、雙(4-羥基苯基)硫化物、雙(4-羥基苯基)碸、1,3-雙{2-(4-羥基苯基)丙基}苯、1,4-雙{2-(4-羥基苯基)丙基}苯、2,2-雙(4-羥基苯基)-1,1,1-3,3,3-六氟丙烷等芳香族雙酚、2,2-二甲基-1,3-丙二醇、螺甘醇、1,4-環己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等脂肪族二羥基化合物。
其中較佳為,以稱為雙酚A之2,2-雙(4-羥基苯基)丙烷為二羥基化合物的芳香族聚碳酸酯。又可為此等二羥基化合物單獨使用或2種以上組合使用之共聚合聚碳酸酯。另外可使用部分含有對苯二甲酸及/或間苯二甲酸成份之聚碳酸酯。
所使用之碳酸酯先驅物為羰基鹵化物、碳酸二酯或鹵甲酸酯等,具體例如,光氣、二苯基碳酸酯或二羥基化合物之二鹵甲酸酯等。
(脂環族聚碳酸酯)
脂環族聚碳酸酯較佳為,主要含有下列式(B)所示之重覆單位。下列式(B)所示重覆單位之含量較佳為40至100莫耳%,更佳為60至100莫耳%,特佳為80至100莫耳%。
式(B)中,R9 及R12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碳數1至10之烷基、碳數6至20之環烷基或碳數6至10之芳基。
碳數1至10之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等。碳數6至20之環烷基如,環己基、環辛基等。碳數6至10之芳基如,苯基、萘基等。
脂環族聚碳酸酯可由,二羥基化合物與碳酸酯先驅物反應而得。脂環族聚碳酸酯可使用下列式(B-1)所示二羥基化合物製造。
式(B-1)中,R9 及R12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碳數1至10之烷基、碳數6至20之環烷基或碳數6至10之芳基。
碳數1至10之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等。碳數6至20之環烷基如,環己基、環辛基等。碳數6至10之芳基如,苯基、萘基等。
式(B-1)所示化合物之具體例如,下列式(B-2)之異山黎糖醇(isosorbide)、下列式(B-3)之異甘露糖醇(isomannide)及下列式(B-4)之異依地醇(isoidide)。
此等醚二醇可為來自自然界之生物量的物質,可稱為再生能源之物之1。異依地醇(B-4)係由,將來自澱粉之D-葡萄糖氫化及進行脫水而得。其他之醚二醇除了開始物質不同外,可由相同反應而得。醚二醇特佳為,含有異雙脫水山梨糖醇殘基之聚碳酸酯、異雙脫水山梨糖醇資源可由澱粉等簡單製造之醚二醇豐富取得,因其易製造故比異山黎糖醇(B-2)及異甘露糖醇(B-3)更優良。
本發明所使用之醚二醇的精製方法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使用單蒸餾、精餾或再結晶中任何一種,或組合此等方法精製。
所使用之碳酸酯先驅物如,羰基鹵化物、碳酸二酯或鹵甲酸酯等,具體例如,光氣、二苯基碳酸酯或二羥基化合物之二鹵甲酸酯等。
脂環族聚碳酸酯可含有下列式(B-5) 所示重覆單位。
式(B-5)中,R13 為碳數2至12之脂肪族基。碳數2至12之脂肪族基較佳為,碳數1至10之烷基、碳數6至20之環烷基。碳數1至10之烷基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等。碳數6至20之環烷基如,環己基、環辛基等。
式(B-5)所示重覆單位之含量較佳為0至60莫耳%,更佳為0至40莫耳%,特佳為0至20莫耳%。
式(B-5)所示重覆單位可由,使用下列式(B-6)所示二羥基化合物而導入。
H-O-R13 -O-H (B-6)
式(B-6)中,R13 之定義同上述式(B-5)。
式(B-6)所示二羥基化合物如,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4-環己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等。其中就合成聚合物時易提升聚合度及可提高聚合物物性中之玻璃化點,又以1,3-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為佳。又可組合至少2種此等二元醇成份。
又,二元醇成份可含有其他二元醇成份。其他二元醇成份如,環己二醇、環己烷二甲醇等脂環式烷二醇類、二甲醇苯、二乙醇苯等芳香族二醇、雙酚類等。
聚碳酸酯可由二羥基化合物與碳酸酯先驅物反應而得。反應方法如,表面聚合法、熔融酯交換法、碳酸酯預聚物之固相酯交換法及環狀碳酸酯化合物之開環聚合法等。
以各種聚合法由二羥基化合物與碳酸酯先驅物製造聚碳酸酯時,必要時可使用觸媒、末端停止劑、防止二羥基化合物氧化用之防氧化劑等。又該聚碳酸酯包含,與三官能以上之多官能性芳香族化合物共聚合而得的支化聚碳酸酯、與芳香族或脂肪族(包含脂環族)之二官能性羧酸共聚合而得的聚酯碳酸酯、與二官能性乙醇(包含脂環族)共聚合而得的聚碳酸酯,以及同時與二官能性羧酸及二官能性乙醇共聚合而得的聚酯碳酸酯。又可為混合2種以上所得聚碳酸酯之混合物。
所使用三官能以上之多官能性芳香族化合物可為1,1,1-三(4-羥基苯基)乙烷、1,1,1-三(3,5-二甲基-4-羥基苯基)乙烷等。
含有生成支化聚碳酸酯用之多官能性化合物時,其對芳香族聚碳酸酯全量之比率為0.001至1莫耳%,較佳為0.005至0.9莫耳%,特佳為0.01至0.8莫耳%。又特別是熔融酯交換法時副反應會生成支化構造,但此時支化構造量對芳香族聚碳酸酯全量較佳為0.001至1莫耳%,更佳為0.005至0.9莫耳%,特佳為0.01至0.8莫耳%。該比率可由1 H-NMR測定算出。
脂肪族之二官能性羧酸較佳為α ,ω -二羧酸。脂肪族之二官能性羧酸較佳如,癸二酸、十二烷二酸、十四烷二醇、十八烷二酸、廿烷二酸等直鏈飽和脂肪族二羧酸,以及環己烷二羧酸等脂環族二羧酸。二官能性乙醇更佳為脂環族二醇,例如環己烷二甲醇、環己二醇及三環癸烷二甲醇等。
另外可使用與聚有機矽氧烷單位共聚合而得的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以表面聚合法進行之反應一般為二羥基化合物與光氣之反應,又係於存在酸結合劑及有機溶劑下進行。所使用之酸結合劑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鹼金屬氫氧化物、吡啶等。所使用之有機溶劑如,二氯甲烷、氯苯等鹵化烴。
又,為了促進反應可使用例如第三級、第四級銨鹽等觸媒,所使用之分子量調節劑較佳如苯酚、p-tert-丁基苯酚、p-枯基苯酚等單官能苯酚類。又單官能苯酚類如,癸基苯酚、十二烷基苯酚、十四烷基苯酚、十六烷基苯酚、十八烷基苯酚、廿烷基苯酚、廿二烷基苯酚及三十烷基苯酚等。此等具有較長烷基之單官能苯酚類可有效提升流動性及耐加水分解性。此時又以反應溫度一般為0至40℃,反應時間為數分鐘至5小時,反應中pH一般保持於10以上為佳。
以熔融法進行之反應一般為二羥基化合物與碳酸二酯之酯交換反應,又係於存在不活性氣體下混合二羥基化合物及碳酸二酯後,減壓下一般以120至350℃進行反應。減壓度可階段式改變,最後於133Pa以下將所生成之苯酚類除去系外。反應時間一般為1至4小時。
碳酸二酯如,二苯基碳酸酯、二萘基碳酸酯、雙(二苯基)碳酸酯、二甲基碳酸酯、二乙基碳酸酯及二丁基碳酸酯等,其中較佳為二苯基碳酸酯。
為了加速聚合速度可使用聚合觸媒,聚合觸媒如,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等鹼金屬或鹼土類金屬之氫氧化物、硼或鋁之氫氧化物、鹼金屬鹽、鹼土類金屬鹽、第4級銨鹽、鹼金屬或鹼土類金屬之烷氧化物、鹼金屬或鹼土類金屬之有機酸鹽、鋅化合物、硼化合物、矽化合物、鍺化合物、有機錫化合物、鉛化合物、銻化合物、錳化合物、鈦化合物、鋯化合物等一般酯化反應或酯交換反應所使用的觸媒。觸媒可單獨使用或二種以上併用。此等觸媒之使用量對原料二羥基化合物1莫耳較佳為1×10-8 至1×10-3 當量,更佳由1×10-7 至5×10-4 當量選擇。
又,聚合反應時為了減少苯酚性末端基,可於聚合反應後期或結束後加入例如2-氯苯基苯基碳酸酯、2-甲氧基羰基苯基苯基酸酯及2-乙氧基羰基苯基苯基碳酸酯等化合物。
熔融酯交換法中又以使用將觸媒活性中和之失活劑為佳。該失活劑量對殘存之觸媒1莫耳較佳為0.5至50莫耳。又對聚合後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的使用量較佳為0.01至500ppm,更佳為0.01至300ppm,特佳為0.01至100ppm。失活劑較佳如,十二烷基苯磺酸四丁基鏻鹽等鏻鹽、四乙基銨十二烷基苄基硫酸鹽等銨鹽等。
聚碳酸酯之黏度平均分子量較佳為8,000至100,000。黏度平均分子量小於8,000時會使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成形體極脆而不宜。又超過100,000時會使熔融流動性變差,而難得到良好成形體。更佳為10,000至50,000。該黏度平均分子量係由,將聚碳酸酯之二氯甲烷溶液中所求取之固有黏度代入麥克-赫恩-櫻田式計算而得。此時之各種係數如聚合物手冊第3改裝版、衛星公司(1989年)(Polymer Handbook 3rd Ed.Willey,1989)之7至23頁所記載。
聚碳酸酯含有氮化硼奈米管時,既使少量也可得具有優良熱傳導性及機械強度之成形體。
(聚酯)
聚酯為,以芳香族二羧酸為主要之二羧酸成份,及以碳酸2至10之脂肪族二酯、碳酸6至10之脂環族二醇或碳酸6至12之芳香族二醇為主要之二醇成份的聚酯。芳香族二羧酸成份之含量較佳為80莫耳%以上,更佳為90莫耳%以上。主要含有脂肪族二醇時,碳酸2至10之脂肪族二醇成份的含量較佳為80莫耳%以上,更佳為90莫耳%以上。
適用之芳香族二羧酸如,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4,4’-聯苯基二羧酸、4,4’-聯苯基醚二羧酸、4,4’-聯苯基甲烷二羧酸、4,4’-聯苯基磺二羧酸、4,4’-聯苯基異亞丙基二羧酸、1,2-雙(苯氧基)乙烷-4,4,-二羧酸、2,5-蒽二羧酸、2,6-蒽二羧酸、4,4’-p-聯三伸苯基二羧酸、2,5-吡啶二羧酸等芳香族系二羧酸,特佳為使用對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
芳香族二羧酸可二種以上混合使用。又少量使用時,該二羧酸可混合使用一種以上己二醇、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等脂肪族二羧酸,及環己烷二羧酸等脂環族二羧酸等。
二元醇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五甲二醇、六甲二醇、十甲二醇、2-甲基-1,3-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等脂肪族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等脂環族二醇等,或2,2-雙(β -羥基乙氧基苯基)丙烷等含芳香環之二醇等及其混合物等。
又少量使用時可與1種以上分子量400至6,000之長鏈二醇,即聚乙二醇、聚-1,3-丙二醇、聚四甲二醇等共聚合。又本發明之芳香族聚酯可導入少量支化劑而支化。支化劑之種類並無限制,可為均苯三甲酸、偏苯三甲酸、三羥甲基乙烷、三羥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
聚酯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PBN)、聚伸乙基-1,2-雙(苯氧基)乙烷-4,4’-二羧酸酯等。
又可為聚間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對苯二甲酸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間苯二甲酸酯等共聚合聚酯。
其中就取得機械物質均衡性又以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混合物為佳。又所得芳香族聚酯之末端基構造並無特別限制,末端基中羥基與羧基之比率可幾乎同量,又可一方較多。另外可使用對該末端基使具有反應性之化合物反應等而封止該末端基之物。
上述芳香族聚酯可依常法,於存在含有鈦、鍺、銻等之聚合觸媒下加熱,同時使二羧酸成份與二元醇成份聚合,再將副產之水及低級醇排出系外而製得。其中鍺系聚合觸媒如,鍺之氧化物、氫氧化物、鹵化物、醇鹽、酚鹽等,更具體如,氧化鍺、氫氧化鍺、四氯化鍺、四甲氧基鍺等。
有機鈦化合物之聚合觸媒具體例較佳如,鈦四丁氧化物、鈦異丙氧化物、草酸鈦、乙酸鈦、安息香酸鈦、偏苯三甲酸鈦、四丁基鈦酸鹽與偏苯三甲酸之反應物等。有機鈦化合物之使用量較佳為,鈦原子對構成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之酸成份為3至12mg原子%的比率。又本發明可併用先前已知之聚縮合前段的酯交換反應中所使用之錳、鈣、鎂等之化合物,又酯交換反應結束後利用磷酸或亞磷酸之化合物等使該觸媒失活而聚縮合。
芳香族聚酯之製造方法可為分批式或連續式之任何方法。又芳香族聚酯之分子量並無特別限制。以o-氯苯酚為溶劑以35℃測定之還原黏度為0.6至3.0,較佳為0.65至2.5,更佳為0.7至2.0。
(丙烯酸樹脂)
丙烯酸樹脂之具體例如,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乙基丙烯酸酯、n-丙基甲基丙烯酸酯、n-丙基丙烯酸酯、n-丁基甲基丙烯酸酯、n-丁基丙烯酸酯、t-丁基甲基丙烯酸酯、t-丁基丙烯酸酯、n-己基甲基丙烯酸酯、n-己基丙烯酸酯、環己基甲基丙烯酸酯、環己基丙烯酸酯、氯甲基甲基丙烯酸酯、氯甲基丙烯酸酯、2-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氯乙基丙烯酸酯、2-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2-羥基乙基丙烯酸酯、3-羥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3-羥基丙基丙烯酸酯、2,3,4,5,6-五羥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2,3,4,5,6-五羥基己基丙烯酸酯、2,3,4,5-四羥基戊基甲基丙烯酸酯或2,3,4,5-四羥基戊基丙烯酸酯等單體之聚合物,或上述單體之共聚物。
其中本發明所使用之丙烯酸樹脂較佳為,甲基甲基丙烯酸酯51至100重量%,與1種以上含有能與甲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合之不飽和鍵的共聚用單體0至49重量%共聚合而得的甲基丙烯酸共聚物。
上述具體例如,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乙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n-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n-丙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t-丁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t-丁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n-己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n-己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環己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環己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氯甲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氯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氯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氯乙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羥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羥基乙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聚3-羥基丙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聚3-羥基丙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3,4,5,6-五羥基己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3,4,5,6-五羥基己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3,4,5-四羥基戊基甲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3,4,5-四羥基戊基丙烯酸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醯胺)、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醯胺)、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腈)、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丙烯腈)、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α -甲基苯乙烯)、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一氯苯乙烯)等。其中較佳為,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之聚合物的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主鏈中含有環構造之共聚物的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馬來酸酐)、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馬來醯亞胺)、含有戊二酸酐單位之丙烯酸樹脂(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之分子內環化反應物),更佳為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此等丙烯酸樹脂可單獨或2種以上使用。
丙烯酸樹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5,000至2,000,000。重量平均分子量小於5,000時會使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成形體極脆而不宜。又超過2,000,000時會使熔融流動性變差,而難得到良好成形物。更佳為10,000至1,500,000。
<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由,混合氮化硼奈米管及熱塑性樹脂而得。混合時可以熔融混合或溶液混合進行。
即,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由,熱塑性樹脂中熔融混合氮化硼奈米管而得(方法a)。熔融混合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單軸或雙軸擠壓機、捏和機、實驗塑料混合機等混合。
又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由,混合含有氮化硼奈米管及溶劑之溶液,與熱塑性樹脂後,去除溶劑而得(方法b)。
該溶劑較佳為能溶解熱塑性樹脂之溶劑。具體例如,二氯甲烷、氯仿、四氫呋喃、甲醇、乙醇、丁醇、甲苯、二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乙醯胺等。
混合時對溶劑中之氮化硼奈米管實施管狀製粉處理,超音波處理及強力剪斷處理,可提升氮化硼奈米管之分散性。
為了更進一步提升上述調製之樹脂組成物的分散性,可進行熔融混煉。混煉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單軸混煉機、雙軸濕練機及捏和機進行。熔融混煉之溫度為,比樹脂成份熔融之溫度高5至100℃的溫度。溫度太高時會產生樹脂分解及異常反應而不宜。又混煉處理時間至少為0.5至15分鐘,較佳為1至10分鐘。
又所使用之氮化硼奈米管可為,被覆共軛系高分子之氮化硼奈米管。被覆方法可為,不使用溶劑下將熔融後之氮化硼奈米管加入共軛系高分子中混合(方法1)。又可為,將氮化硼奈米管及共軛高分子分散混合於溶解共軛系高分子之溶劑中(方法2)。
方法2中分散氮化硼奈米管之方法可為,使用超音波或各種攪拌方法。攪拌方法可為,使用均混機等之高速攪拌或使用磨碎機、球磨機等之攪拌方法。
溶劑較佳為可溶解共軛系高分子之溶劑。具體例如,二氯甲烷、氯仿、四氫呋喃、甲醇、乙醇、丁醇、甲苯、二甲苯、丙酮、乙酸乙酯、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2-吡咯烷酮、二甲基乙醯胺等。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較佳為顆粒狀。一般取得之顆粒為圓柱、角柱及球狀等形狀,但以圓柱狀為佳。該圓柱之直徑較佳為1至5mm,更佳為1.5至4mm,特佳為2至3.3mm。又圓柱之長度較佳為1至30mm,更佳為2至5mm,特佳為2.5至3.5mm。
又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其他樹脂、彈性體、無機填充物、難燃劑、安定劑、防氧化劑、防紫外線劑、光安定劑、上藍劑、染料、顏料等。
(其他樹脂、彈性體)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其他樹脂及彈性體。該其他樹脂如,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胺基甲酸乙酯、聚矽氧烷、聚伸苯基醚、聚伸苯基硫化物、聚碸、聚乙烯、聚丙烯與聚烯烴、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AS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樹脂)、苯酚、環氧等樹脂。
又彈性體如,異丁烯/異戊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乙烯/丙烯橡膠、丙烯酸系彈性體、聚酯系彈性體、聚醯胺系彈性體、芯殼型彈性體之MB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丁二烯)橡膠、MAS(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苯乙烯)橡膠等。
其他樹脂或彈性體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之使用量較佳為5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40重量份以下,特佳為30重量份以下。又添加其他樹脂或彈性體時,其下限較佳為1重量份。
(無機填充物)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無機填充物。無機填充物如,玻璃纖維、玻璃鹼纖維、玻璃珠、玻璃片、玻璃粉等玻璃填充劑。
該玻璃可為A玻璃、C玻璃、E玻璃等玻璃組成,並無特別限制,又必要時可含有TiO2 、Zr2 O、BeO、CeO2 、SO3 、P2 O5 等成份。但以對熱塑性樹脂無不良影響之E玻璃(無鹼玻璃)為佳。
玻璃纖維為,以各種方法將熔融玻璃延伸、急冷而得的一定纖維狀之物。此時之急冷及延伸條件並無特別限制。又剖面形狀可為一般真圓狀,或平行重疊直圓狀纖維而得之各種異形剖面形狀。又可為混合真圓狀及異形剖面形狀之玻璃纖維。
玻璃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1至25μm,較佳為5至17μm。使用平均纖維徑未達1μm之玻璃纖維時會損害成形加工性,又使用平均纖維徑大於25μm之玻璃纖維時會損傷外觀,且補強效果將不足。
又無機填充物如,六方晶氮化硼粒子、鈦酸鉀晶鬚、硼酸鋁晶鬚、碳化矽晶鬚、氮化矽晶鬚等晶鬚、碳酸鈣、碳酸鎂、白雲石、二氧化矽、矽藻土、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鋅、氧化鎂、硫酸鈣、硫酸鎂、亞硫酸鈣、滑石、黏土、雲母、高嶺土、石棉、矽酸鈣、蒙脫石、皂土、矽灰石、石墨、鐵粉、鉛粉、鋁粉等。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同時含有氮化硼奈米管及六方晶氮化硼粒子。六方晶氮化硼粒子之含量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01至20重量份。
該無機填充物較佳為,經矽烷偶合劑、鈦酸鹽偶合劑、鋁酸鹽偶合劑等表面處理之物。特佳為使用矽烷偶合劑。該表面處理可抑制熱塑性樹脂分解,及更進一步提升密合性,故更適合本發明目的之機械特性。
(難燃劑)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難燃劑。難燃劑如,鹵化雙酚A之聚碳酸酯型難燃劑、有機鹽系難燃劑、鹵化芳香族磷酸酯型難燃劑、芳香族磷酸酯系難燃劑等。其可使用一種以上。
鹵化雙酚A之聚碳酸酯型難燃劑如,四溴雙酚A之聚碳酸酯型難燃劑、四溴雙酚A及雙酚A之共聚合聚碳酸酯型難燃劑。
有機鹽系難燃劑如,二苯基碸-3,3’-二磺酸二鉀、二苯基碸-3-磺酸鉀、2,4,5-三氯苯磺酸鈉、2,4,5-三氯苯磺酸鉀、雙(2,6-二溴-4-枯基苯基)磷酸鉀、雙(4-枯基苯基)磷酸鈉、雙(p-甲苯碸)醯亞胺鉀、雙(二苯基磷酸)醯亞胺鉀、雙(2,4,6-三溴苯基)磷酸鉀、雙(2,4-二溴苯基)磷酸鉀、雙(4-溴苯基)磷酸鉀、二苯基磷酸鉀、二苯基磷酸鈉、全氟丁烷磺酸鉀、月桂基硫酸鈉或鉀、十六烷基硫酸鈉或鉀等。有機鹽系難燃劑之含量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0001至0.5重量份,更佳為0.001至0.2重量份,特佳為0.003至0.15重量份。
鹵化芳香族磷酸酯型難燃劑如,三(2,4,6-三溴苯基)磷酸酯、三(2,4-二溴苯基)磷酸酯、三(4-溴苯基)磷酸酯等。
芳香族磷酸酯系難燃劑如,三苯基磷酸酯、三(2,6-伸二甲苯基)磷酸酯、四(2,6-伸二甲苯基)間苯二酚二磷酸酯、四(2,6-伸二甲苯基)氫醌二磷酸酯、四(2,6-伸二甲苯基)-4,4’-雙酚二磷酸酯、四苯基間苯二酚二磷酸酯、四苯基氫醌二磷酸酯、四苯基-4,4’-雙酚二磷酸酯等。鹵化芳香族磷酸酯型難燃劑及芳香族磷酸酯系難燃劑之含量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1至25重量份,更佳為1至20重量份,特佳為2至18重量份。
(安定劑)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安定劑。安定劑如,已知之亞磷酸、磷酸、亞膦酸、膦酸及其酯等熱塑性樹脂之熱安定劑。
亞磷酸酯化合物如,三苯基亞磷酸酯、三(壬基苯基)亞磷酸酯、三癸基亞磷酸酯、三辛基亞磷酸酯、三十八烷基亞磷酸酯、二癸基-苯基亞磷酸酯、一丁基二苯基亞磷酸酯、一癸基二苯基亞磷酸酯、一辛基二苯基亞磷酸酯、2,2-伸甲基雙(4,6-二-tert-丁基苯基)辛基亞磷酸酯、三(二乙基苯基)亞磷酸酯、三(二-iso-丙基苯基)亞磷酸酯、三(二-n-丁基苯基)亞磷酸酯、三(2,4-二-tert-丁基苯基)亞磷酸酯、三(2,6-二-tert-丁基苯基)亞磷酸酯、二硬脂醯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2,4-二-tert-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2,6-二-tert-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2,6-二-tert-丁基-4-乙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苯基雙酚A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壬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二環己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等。
又可使用與二羥基化合物類反應而具有環狀構造之其他亞磷酸酯化合物。例如,2,2’-伸甲基雙(4,6-二-tert-丁基苯基)(2,4-二-tert-丁基苯基)亞磷酸酯、2,2’-伸甲基雙(4,6-二-tert-丁基苯基)(2-tert-丁基-4-甲基苯基)亞磷酸酯、2,2’-伸甲基雙(4-甲基-6-tert-丁基苯基)(2-tert-丁基-4-甲基苯基)亞磷酸酯、2,2’-亞乙基雙(4-甲基-6-tert-丁基苯基)(2-tert-丁基-4-甲基苯基)亞磷酸酯等。
磷酸酯化合物如,三丁基磷酸酯、三甲基磷酸酯、三甲酚磷酸酯、三苯基磷酸酯、三氯苯基磷酸酯、三乙基磷酸酯、二苯基甲酚磷酸酯、二苯基一正聯苯基磷酸酯、三丁氧基乙基磷酸酯、二丁基磷酸酯、二辛基磷酸酯、二異丙基磷酸酯等,較佳為三苯基磷酸酯、三甲基磷酸酯。
亞膦酸酯化合物如,四(2,4-二-tert-丁基苯基)-4,4’-伸聯苯基二亞膦酸酯、四(2,4-二-tert-丁基苯基)-4,3’-伸聯苯基二亞膦酸酯、四(2,4-二-tert-丁基苯基)-3,3’-伸聯苯基二亞膦酸酯、四(2,6-二-tert-丁基苯基)-4,4’-伸聯苯基二亞膦酸酯、四(2,6-二-tert-丁基苯基)-4,3’-伸聯苯基二亞膦酸酯、四(2,6-二-tert-丁基苯基)-3,3’-伸聯苯基二亞膦酸酯、雙(2,4-二-tert-丁基苯基)-4-苯基-苯基亞膦酸酯、雙(2,4-二-tert-丁基苯基)-3-苯基-苯基亞膦酸酯、雙(2,6-二-n-丁基苯基)-3-苯基-苯基亞膦酸酯、雙(2,6-二-tert-丁基苯基)-4-苯基-苯基亞膦酸酯、雙(2,6-二-tert-丁基苯基)-3-苯基-苯基亞膦酸酯等,較佳為四(二-tert-丁基苯基)-伸聯苯基二亞膦酸酯、雙(二-tert-丁基苯基)-苯基-苯基亞膦酸酯,更佳為四(2,4-二-tert-丁基苯基)伸聯苯基二亞膦酸酯、雙(2,4-二-tert-丁基苯基)-苯基-苯基亞膦酸酯。該亞膦酸酯又以併用具有2個以上取代上述烷基之芳基的亞磷酸酯化合物為佳。
膦酸酯化合物如,苯膦酸二甲酯、苯膦酸二乙酯及苯膦酸二丙酯等。
上述磷系安定劑可1種單獨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上述磷系安定劑中又以亞磷酸酯化合物或亞膦酸酯化合物為佳。特佳為三(2,4-二-tert-丁基苯基)亞磷酸酯、四(2,4-二-tert-丁基苯基)4,4’-伸聯苯基二亞磷酸酯及雙(2,4-二-tert-丁基苯基)-苯基-苯基-亞膦酸酯。又較佳為其併用亞磷酸酯化合之態樣。
(防氧化劑)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防氧化劑。防氧化劑如阻胺苯酚系防氧化劑。阻胺苯酚系氧化劑如,α -生育酚、丁基羥基甲苯、芥子醇、維生素E、n-十八烷基-β -(4’-羥基-3’,5’-二-tert-丁基苯基)丙酸酯、2-tert-丁基-6-(3’-tert-丁基-5’-甲基-2’-羥基苄基)-4-甲基苯基丙烯酸酯、2,6-二-tert-丁基-4-(N,N-二甲基胺基苯基)苯酚、3,5-二-tert-丁基-4-羥基苄基膦酸酯二乙基酯、2,2’-伸甲基雙(4-甲基-6-tert-丁基苯酚)、2,2’-伸甲基雙(4-乙基-6-tert-丁基苯酚)、4,4’-伸甲基雙(2,6-二-tert-丁基苯酚)、2,2’-伸甲基雙(4-甲基-6-環己基苯酚)、2,2’-二伸甲基-雙(6-α -甲基-苄基-p-甲酚)、2,2’-亞乙基-雙(4,6-二-tert-丁基苯酚)、2,2’-亞丁基-雙(4-甲基-6-tert-丁基苯酚)、4,4’-亞丁基雙(3-甲基-6-tert-丁基苯酚)、三乙二醇-N-雙-3-(3-tert-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1,6-己二醇雙[3-(3,5-二-tert-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雙[2-tert-丁基-4-甲基6-(3-tert-丁基-5-甲基-2-羥基苄基)苯基]對苯二甲酸酯、3,9-雙{2-[3-(3-tert-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醯氧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螺[5,5]十一烷、4,4’-硫雙(6-tert-丁基-m-甲酚)、4,4’-硫雙(3-甲基-6-tert-丁基苯酚)、2,2’-硫雙(4-甲基-6-tert-丁基苯酚)、雙(3,5-二-tert-丁基-4-羥基苄基)硫化物、4,4’-二-硫雙(2,6-二-tert-丁基苯酚)、4,4’-三-硫雙(2,6-二-tert-丁基苯酚)、2,2-硫二伸乙基雙-[3-(3,5-二-tert-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2,4-雙(n-辛基硫基)-6-(4-羥基-3’,5’-二-tert-丁基苯胺基)-1,3,5-三嗪、N,N’-六伸甲基雙-(3,5-二-tert-丁基-4-羥基氫化肉桂醯胺)、N,N’-雙[3-(3,5-二-tert-丁基-4-羥基苯基)丙醯基]胼、1,1,3-三(2-甲基-4-羥基-5-tert-丁基苯基)丁烷、1,3,5-三甲基-2,4,6-三(3,5-二-tert-丁基-4-羥基苄基)苯、三(3,5-二-tert-丁基-4-羥基苯基)三聚異氰酸酯、三(3,5-二-tert-丁基-4-羥基苄基)三聚異氰酸酯、1,3,5-三(4-tert-丁基-3-羥基-2,6-二甲基苄基)三聚異氰酸酯、1,3,5-三2[3-(3,5-二-tert-丁基-4-羥基苯基)丙醯氧基]乙基三聚異氰酸酯及四[伸甲基-3-(3’,5’-二-tert-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甲烷等。防氧化劑可單獨或2種以上組合使用。
防氧化劑之含量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001至0.5重量份,更佳為0.005至0.3重量份,特佳為0.01至0.2重量份。
(紫外線吸收劑)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紫外線吸收劑。紫外線吸收劑如,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等、羥基苯基三嗪系、環狀亞胺基酯系之紫外線吸收劑。
二苯甲酮系之紫外線吸收劑如,2,4-二羥基二苯甲酮、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羥基-4-辛氧基二苯甲酮、2-羥基-4-苄氧基二苯甲酮、2-羥基-4-甲氧基-5-次硫基二苯甲酮、2-羥基-4-甲氧基-5-次硫基三水合物二苯甲酮、2,2’-二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2’,4,4’-四羥基二苯甲酮、2,2’-二羥基-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2,2’-二羥基-4,4’-二甲氧基-5-鈉次硫基二苯甲酮、雙(5-苯醯-4-羥基-2-甲氧基苯基)甲烷、2-羥基-4-n-十二烷氧基二苯甲酮及2-羥基-4-甲氧基-2’-羧基二苯甲酮等。
苯并三唑系之紫外線吸收劑如,2-(2-羥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5-tert-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3,5-二枯基苯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3-tert-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伸甲基雙[4-(1,1,3,3-四甲基丁基)-6-(2H-苯并三唑-2-基)苯酚]、2-(2-羥基-3,5-二-tert-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3,5-二-tert-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羥基-3,5-二-tert-戊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5-tert-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5-tert-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4-辛氧基苯基)苯并三唑、2,2’-伸甲基雙(4-枯基-6 苯并三唑苯基)、2,2’-p-伸苯基雙(1,3-苯并噁嗪-4-酮)、2-[2-羥基-3-(3,4,5,6-四氫酞醯亞胺甲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以及2-(2’-羥基-5-甲基丙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及可與該單體共聚合之乙烯系單體的共聚物、2-(2’-羥基-5-丙烯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及可與該單體共聚合之乙烯系單體的共聚物等具有2-羥基苯基-2H-苯并三唑骨架之共聚物等。
羥基苯基三嗪系之紫外線吸收劑如,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己氧基苯酚、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甲氧基苯酚、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乙氧基苯酚、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丙氧基苯酚及2-(4,6-二苯基-1,3,5-三嗪-2-基)-5-丁氧基苯酚等。又如,2-(4,6-雙(2,4-二甲基苯基)-1,3,5-三嗪-2-基)-5-己氧基苯酚等上述化合物例中之苯基改為2,4-二甲基苯基之化合物。
環狀亞胺基酯系之紫外線吸收劑如,2,2’-p-伸苯基雙(3,1-苯并噁嗪-4-酮)、2,2’-m-伸苯基雙(3,1-苯并噁嗪-4-酮)及2,2’-p,p’-二伸苯基雙(3,1-苯并噁嗪-4-酮)等。
紫外線吸收劑可單獨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紫外線吸收劑之含量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0005至3重量份,更佳為0.01至2重量份,特佳為0.02至1重量份。
(光安定劑)
又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光安定劑。光安定劑為阻胺胺系之光安定劑。阻胺胺系之光安定劑如,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雙(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四(2,2,6,6-四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四(1,2,2,6,6-五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聚{[6-(1,1,3,3-四甲基丁基)胺基-1,3,5-三嗪-2,4-二基][(2,2,6,6-四甲基哌啶基)亞胺基]六伸甲基[(2,2,6,6-四甲基哌啶基)亞胺基]},及聚甲基丙基3-氧基-[4-(2,2,6,6-四甲基)哌啶基]矽氧烷等。
光安定劑可單獨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光安定劑之使用量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0005至3重量份,又以0.01至2重量份為佳,更佳為0.02至1重量份,特佳為005佳0.5重量份。
(上藍劑)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上藍劑。上藍劑對樹脂組成物之使用量較佳為0.05至3ppm(重量比率)。上藍劑可有效去除成形體之黃色調。特別是賦予耐候性之成形體需使用一定量紫外線吸收劑時,會因紫外線吸收劑之作用及色調而易使成形體帶黃色調,因此使用上藍側可有效賦予成形體之自然透明感。
該上藍劑係指,吸收橙色至黃色光線時會呈現藍色至紫色的著色劑,特佳為染料、上藍劑之含量對樹脂組成物較佳為0.5至2.5ppm,更佳為0.5至2ppm。
上藍劑如,拜耳公司之曼庫洛紫B及曼庫洛藍RR、山得公司提拉索藍RLS、有本化學工業公司之普拉斯藍8580等。
(染料、顏料)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於無損本發明目的之範圍內可含有染料及顏料。染料較佳如,苝系染料、香豆素系染料、硫靛系染料、蒽醌系染料、噻噸酮系染料、靛藍等亞鐵氰化合物、苯併吡啶(quinoline)系染料、喹啉系染料、喹吖酮系染料、二噁嗪系染料、異吲哚滿酮系染料及酞菁系染料等。該染料之使用量對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較佳為0.0001至1重量份,更佳為0.0005至0.5重量份。
(其他添加劑)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因應適當目的含有滑劑、離模劑、發泡劑、交聯劑、著色劑、流動改質劑、抗菌劑、光觸媒系防污劑、光變色劑等。
<成形體>
本發明係包含上述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成形體。成形體如薄膜、片物等。成形體可由上述樹脂組成物成形製造。
成形方法如,擠壓成形法、射出成形法、吹塑成形法等。擠壓成形可由利用模頭擠壓熔融狀態之樹脂組成物進行。又可將含有樹脂組成物及溶劑之膠漿流延於支持物上,鑄造一定厚度後去除溶液製造薄膜或片物。
下面將以實施例更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非限於該實施例。
1.測定物性
(1)測定熱傳導度熱傳導度係使用探針法(非定常熱線法),以迅速熱傳導率測定計(KEMTHERM QTM-D3型、京都電子工業(股)製)測定。具體上係將試料置於已知熱傳導率之基準試料上,以下列式繪出外觀熱傳導率對基準試料之熱傳導率(對數)的曲線,再以內插法求取偏差為0時之熱傳導率,以導出試料之熱傳導率。
偏差={(放入未知試料之外觀熱傳導率)-(基準試料之熱傳導率)}/(基準試料之熱傳導率)
(2)溶解度參數(δ )溶解度參數δ 係由已知方法(「聚合物摻合」,秋山三郎、井上隆、西敏夫共著,西耶姆股份公司)以下列式算出。
δρ .ΣF i/M
(式中,ρ 為聚合物密度,M為聚合物之重覆單位構造的分子量,Σ Fi為莫耳吸引力定數下各部分構造之固有值)。
2.材料
實施例、比較例所使用氮化硼奈米管、樹脂等如下所示。
(1)氮化硼奈米管(BNNT)氮化硼奈米管為參考例1調製之物。
(2)六方晶氮化硼粒子六方晶氮化硼粒子為艾得里製,粒徑1μm之物。
(3)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PMMA)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為三菱人造絲(股)製之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ACRYPET VH001、熔融指數2.0g/10分、重量平均分子量約1,000,000、δ =9.5)。
(4)聚碳酸酯(PC)聚碳酸酯為帝人化成(股)製之聚碳酸酯樹脂(AD5503、熔融指數54g/10分、黏度平均分子量約15,000、δ =10.6)。
(5)脂環式聚碳酸酯(Ac-PC)使用參考例3所得之脂環式聚碳酸酯(δ =11.5)。
(6)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使用參考例4所得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δ =10.7)。
(7)聚乙烯聚乙烯為三井化學(股)製之聚乙烯(Hizex5000S、熔融指數0.82g/10分、重量平均分子量約100,000、δ =8.4)。
(8)聚醯胺6,6使用參考例2所得之聚醯胺6,6(δ =13.5)。
參考例1 製造氮化硼奈米管將莫耳比1:1之硼及氧化鎂放入氮化硼製坩堝中,以高周波誘導加熱爐將坩堝加熱至1,300℃,使硼與氧化鎂反應,生成氣體狀氧化硼(B2 O2 )及鎂之蒸氣。以氬氣將該生成物送入反應室內,維持1,100℃溫度下導入氨氣,使氧化硼與氨反應,生成氮化硼。將1.55g之混合物充分加熱以蒸發副產物後,由反應室壁得310mg之白色固體。其次以濃鹽酸洗淨所得白色固體,再以離子交換水洗淨至中性,其後以60℃進行減壓乾燥,得氮化硼奈米管(BNNT)。所得BNNT為平均直徑27.6nm、平均長度2,460nm之管狀物。
參考例2 製造聚醯胺6,6於設置氮導入管之三口燒瓶中混合己二酸438重量份及六伸甲基二胺354重量份後,將內部脫氣以氮取代。其次常壓下以220℃攪拌1小時,再以280℃攪拌4小時,於餾出水的同時進行聚合反應。結束聚合後冷卻至室溫再採取內容物。以苯酚/1,1,2,2-四氯乙烷混合溶劑(重量比6/4)為溶劑,溫度35℃、濃度1.2g/dl下測得的還原黏度為2.05。δ為13.5。
參考例3 製造脂環式聚碳酸酯將預先單蒸餾精製之異脫雙水山梨糖醇(洛肯特公司製,Na、Fe、Ca含量:0.6ppm)25.0kg(171mol)及二苯基碳酸酯(Na、Fe、Ca含量:0.4ppm)36.7kg(171mol)放入附攪拌裝置之SUS316製原料溶解槽中,氮氣下以套溫度150℃溶解後送液至備有蒸餾塔,攪拌裝置及冷凝管之SUS316製第一反應槽內,再加入聚合觸媒用2,2-雙(4-羥基苯基)丙烷二鈉鹽11.6mg(4.28×10-5 莫耳)及四甲基銨羥化物6.24g(1.71×10-2 莫耳),其後將反應槽內減壓至30mmHg及升溫至200℃,餾去所生成之苯酚的同時進行反應。當苯酚餾出量達一定值時,將反應液送至備有無回流機能之餾出管、攪拌裝置、聚合物吐出口的SUS316製第二反應槽內,將反應槽內緩緩減壓至30mmHg後,將釜內溫升至245℃。接著將反應槽內減壓,當攪拌反應液所需電力值達到一定值時停止反應,再由吐出口回收所生成之聚合物。所得脂環式聚碳酸酯(Ac-PC)於二氯甲烷溶劑中,以溫度20℃、濃度0.7g/dl測定之還原黏度為0.61。δ 為11.5。
參考例4 製造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將雙羥基乙基對苯二甲酸酯400重量份及三氧化銻0.14重量份加入三口燒瓶中,200℃下開始反應。以30分鐘升溫至250℃後,以1小時將系內之壓力由常壓減壓至30mmHg,最後以10分鐘升溫減壓為280℃、0.3mmHg。該條件下聚合反應3小時得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以苯酚/1,1,2,2-四氯乙烷混合溶劑(重量比6/4)為溶劑,於溫度35℃,濃度1.2g/dl測定之還原黏度為1.05。δ 為10.7。
實施例1 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δ =9.5)將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2重量份加入四氫呋喃100重量份中,以超音波浴處理4小時調製分散液。
將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重量份加入所得分散液中,以超音波浴處理30分鐘後可飛躍式提升氮化硼奈米管之分散性。其次持續加入相同之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6重量份,40℃下攪拌至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溶解。
使用800μm刮漿刀將所得膠漿鑄造於玻璃基板上,50℃下乾燥1小時後,80℃下再乾燥1小時。將乾燥後片物投入離子交換水中,由玻璃基板剝離後洗淨1小時。以模框固定所得片物後,30mmHg下實施80℃下1小時及100℃下1小時之減壓乾燥,再以150℃、50kgf條件加壓成形5分鐘,得厚121μm之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2.5W/mK。
實施例2 聚碳酸酯(δ =10.6)將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2重量份加入氯仿100重量份中,以超音波浴處理4小時調製分散液。
將聚碳酸酯2重量份加入所得分散液中,以超音波浴處理30分鐘後可飛躍式提升氮化硼奈米管之分散性。其次持續加入相同之聚碳酸酯6重量份,30℃下攪拌至聚碳酸酯溶解。
使用800μm刮漿刀將所得膠漿鑄造於玻璃基板上,50℃下乾燥1小時,80℃下再乾燥1小時。將乾燥後之片物投入離子交換水中,由玻璃基板剝離後洗淨1小時。以模框固定所得片物後,30mmHg下實施80℃下1小時及100℃下1小時之減壓乾燥,再以200℃、50kgf條件加壓成形5分鐘,得厚125μm之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2.9W/mK。
實施例3 脂環式聚碳酸酯(δ =11.5)將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2重量份加入氯仿100重量份中,以超音波浴處理4小時調製分散液。
將脂環式聚碳酸酯2重量份加入所得分散液中,以超音波浴處理30分鐘後可飛躍式提升氮化硼奈米管之分散性。其次持續加入相同之脂環式聚碳酸酯6重量份,30℃下攪拌至脂環式聚碳酸酯溶解。
使用800μm刮漿刀將所得膠漿鑄造於玻璃基板上,50℃下乾燥1小時,80℃下再乾燥1小時。將乾燥後之片物投入離子交換水中,由玻璃基板剝離後洗淨1小時。以模框固定所得片物後,30mmHg下實施80℃下1小時及100℃下1小時之減壓乾燥,再以200℃、50kgf條件加壓成形5分鐘,得厚122μm之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2.8W/mK。
實施例4 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δ =9.5)將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1重量份及市售六方晶氮化硼粒子(艾得里製,平均粒徑1μm)1重量份加入四氫呋喃100重量份中,以超音波浴處理4小時調製分散液。
將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2重量份加入所得分散液中,以超音波浴處理30分鐘後可飛躍式提升氮化硼奈米管及六方晶氮化硼粒子之分散性。其次持續加入相同之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6重量份,40℃下攪拌至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溶解。
使用800μm刮漿刀將所得膠漿鑄造於玻璃基板上,50℃下乾燥1小時後,80℃下再乾燥1小時。將乾燥後之片物投入離子交換水中,由玻璃基板剝離後洗淨1小時。以模框固定所得片物後,30mmHg下實施80℃下1小時及100℃下1小時之減壓乾燥,再以150℃、50kgf條件加壓成形5分鐘,得厚119μm之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2.3W/mK。
實施例5 聚碳酸酯(δ =10.6)將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1重量份及市售六方晶氮化硼粒子(艾得里製,平均粒徑1μm)1重量份加入氯仿100重量份中,以超音波浴處理4小時調製分散液。
將聚碳酸酯2重量份加入所得分散液中,以超音波浴處理30分鐘後可飛躍式提升氮化硼奈米管及六方晶氮化硼粒子之分散性。其次持續加入相同之聚碳酸酯(δ =10.6)6重量份,40℃下攪拌至聚碳酸酯溶解。
使用800μm刮漿刀將所得膠漿鑄造於玻璃基板上,50℃下乾燥1小時,80℃下再乾燥1小時。將乾燥後之片物投入離子交換水中,由玻璃基板剝離後洗淨1小時。以模框固定所得片物後,30mmHg下實施80℃下1小時及100℃下1小時之減壓乾燥,再以200℃、50kgf條件加壓成形5分鐘,得厚121μm之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2.6W/mK。
實施例6 脂環式聚碳酸酯(δ =11.5)將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1重量份及市售六方晶氮化硼粒子(艾得里製,平均粒徑1μm)1重量份加入氯仿100重量份中,以超音波浴處理4小時調製分散液。
將脂環式聚碳酸酯2重量份加入所得分散液中,以超音波浴處理30分鐘後可飛躍式提升氮化硼奈米管及六方晶氮化硼粒子之分散性。其次持續加入相同之脂環式聚碳酸酯6重量份,40℃下攪拌至脂環式聚碳酸酯溶解。
使用800μm刮漿刀將所得膠漿鑄造於玻璃基板上,50℃下乾燥1小時,80℃下再乾燥1小時。將乾燥後之片物投入離子交換水中,由玻璃基板剝離後洗淨1小時。以模框固定所得片物後,30mmHg下實施80℃下1小時及100℃下1小時之減壓乾燥,再以200℃、50kgf條件加壓成形5分鐘,得厚120μm之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2.7W/mK。
實施例7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δ =10.7)使用30mm同方向回轉雙軸擠壓機(池貝鐵工(股)製PCM30),以聚合物溫度280℃、平均滯留時間約5分鐘之條件熔融混煉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100重量份及參考例4調製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900重量份而顆粒化。其次使用射出成形機(名機製作所(股)M-50B),以汽缸溫度280℃、模具溫度50℃之條件射出成形,得厚2mm之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2.85W/mK。
比較例1除了不使用氮化硼奈米管,及使用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δ =9.5)10重量份外,其他同實施例1製作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之試驗片,試驗片之厚度為125μm。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0.18W/mK。
比較例2除了不使用氮化硼奈米管,及使用聚碳酸酯(δ =10.6)10重量份外,其他同實施例2製作聚碳酸酯試驗片,試驗片之厚度為121μm。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0.19W/mK。
比較例3除了不使用氮化硼奈米管,及使用脂環式聚碳酸酯(δ =11.5)10重量份外,其他同實施例3製作脂環式聚碳酸酯之試驗片,試驗片之厚度為118μm。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0.22W/mK。
比較例4除了以市售六方晶氮化硼粒子(艾得里製,粒徑1μm)2重量份取代氮化硼奈米管2重量份外,其他同實施例1製作含有六方晶氮化硼粒子之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δ =9.5)試驗片,試驗片之厚度為125μm。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0.88W/mK。
比較例5除了以市售六方晶氮化硼粒子(艾得里製,粒徑1μm)2重量份取代氮化硼奈米管2重量份外,其他同實施例2製作含有六方晶氮化硼粒子之聚碳酸酯(δ =10.6)試驗片,試驗片之厚度為121μm。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0.9W/mK。
比較例6除了以市售六方晶氮化硼粒子(艾得里製,粒徑1μm)2重量份取代氮化硼奈米管2重量份外,其他同實施例3製作含有六方晶氮化硼粒子之脂環式碳酸酯(δ =11.5)試驗片,試驗片之厚度為118μm。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0.85W/mK。
比較例7使用30mm同方向回轉雙軸擠壓機(池貝鐵工(股)製PCM30),以聚合物溫度200℃、平均滯留時間約5分鐘之條件熔融混煉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100重量份及聚乙烯(δ =8.4)900重量份而顆粒化。其次使用射出成形機(名機製作所(股)M-50B),以汽缸溫度200℃、模具溫度30℃射出成形,得厚2mm之成形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1.5W/mK。
比較例8使用30mm同方向回轉雙軸擠壓機(池貝鐵工(股)製PCM30),以聚合物溫度270℃、平均滯留時間約5分鐘之條件熔融混煉參考例1所得之氮化硼奈米管100重量份及參考例2合成之聚醯胺6,6(δ =13.5)900重量份而顆粒化。其次使用射出成形機(名機製作所(股)M-50B),以汽缸溫度270℃、模具溫度30℃射出成形,得厚2mm之成形試驗片。測定試驗片之熱傳導度,結果為1.4W/mK。
上述結果如表1及表2所示。
發明效果
將氮化硼奈米管(BNNT)分散於聚醯胺時,可以奈米級將BNNT分散於聚醯胺中,而減少BNNT同士凝聚。又將BNNT分散於溶解度參數(δ )為9至12之熱塑性樹脂時,可以中型結構領域凝聚BNNT,故使用可適當凝聚BNNT之具有一定溶解度參數(δ )的熱塑性樹脂時,推斷可得熱傳導性優良之樹脂組成物。相對於一般熱塑性樹脂之熱傳導度為0.2W/mK以下,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的熱傳導度可超過2W/mK。由此得知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具有特殊熱傳導性。
因此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及其成形體具有優良熱傳導性。本發明之成形體具有優良機械物性及尺寸安定性,又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可製造具有優良機械物性、尺寸安定性及熱傳導性之樹脂組成物。
產業上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可以任意之成形方法形成所希望之形狀,故適用於機械零件、產業資材、電器電子用途等。

Claims (14)

  1. 一種樹脂組成物,其為,含有溶解度參數(δ)為9至12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份及氮化硼奈米管0.01至100重量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氮化硼奈米管之含量為5至100重量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氮化硼奈米管之平均直徑為0.4nm至1μm、平均長寬比為5以上為佳。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氮化硼奈米管被覆由聚伸苯基伸乙烯酯系高分子、聚噻吩系高分子、聚伸苯酯系高分子、聚吡咯系高分子、聚苯胺系高分子、聚乙炔系高分子所成之群中所選出之至少一種之共軛系高分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熱塑性樹脂為聚碳酸酯、聚酯及丙烯酸樹脂群中所選出至少一種之樹脂。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聚碳酸酯為芳香族聚碳酸酯或脂環族聚碳酸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芳香族聚碳酸酯主要含有下列式(A)所示之重覆單位, 式(A)中,R1 及R2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鹵原子、碳數1至10之烷基、碳數1至10之烷氧基、碳數6至20之環烷基、碳數6至20之環烷氧基、碳數6至10之芳基、碳數7至20之芳烷基、碳數6至10之芳氧基及碳數7至20之芳烷氧基群中所選出之基,R1 及R2 為複數時可各自相同或相異;m及n各自獨立為1至4之整數,W為下列式(A-1)所示構造單位中任何一種, 式(A-1)中,R3 及R4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碳數1至10之烷基或碳數1至10之烷氧基;R5 及R6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或碳數1至3之烷基,R5 及R6 為複數時可各自相同或相異;p為4至12之整數,R7 及R8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鹵原子或碳數1至3之烷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芳香族聚碳酸酯主要含有下列式(A-2)所示之重覆單位,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脂環族聚碳酸酯主要含有下列式(B)所示之重覆單位, 式(B)中,R9 及R12 各自獨立為氫原子、碳數1至10之烷基、碳數6至20之環烷基或碳數6至10之芳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聚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其混合物。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樹脂組成物,其中丙烯酸樹脂為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
  12. 一種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為包含,將氮化硼奈米管及溶解度參數(δ)為9至12之熱塑性樹脂混合。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製造方法,其係以由聚伸苯基伸乙烯酯系高分子、聚噻吩系高分子、聚伸苯酯系高分子、聚吡咯系高分子、聚苯胺系高分子、聚乙炔系高分子所成之群中所選出之至少一種之共軛系高分子被覆氮化硼奈米管。
  14. 一種成形體,其為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樹脂組成物形成。
TW96118840A 2007-05-25 2007-05-25 Resin composition TWI4002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18840A TWI400288B (zh) 2007-05-25 2007-05-25 Resin composi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6118840A TWI400288B (zh) 2007-05-25 2007-05-25 Resin composi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6403A TW200846403A (en) 2008-12-01
TWI400288B true TWI400288B (zh) 2013-07-01

Family

ID=44823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18840A TWI400288B (zh) 2007-05-25 2007-05-25 Resin composition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00288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51579A1 (en) * 2003-01-20 2006-03-09 Teijin Limited Carbon nanotube coated with aromatic condensation polym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51579A1 (en) * 2003-01-20 2006-03-09 Teijin Limited Carbon nanotube coated with aromatic condensation polym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6403A (en) 2008-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22315B1 (ko) 수지 조성물
KR100849867B1 (ko) 열가소성 수지조성물, 성형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EP2524946B1 (en)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JP4755978B2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97057A (ja) 樹脂成形用材料
TWI573837B (zh) A resin composition and a molded article formed therefrom
JP2008214558A (ja) 無機強化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の表面外観改良方法。
WO2018163799A1 (ja) 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強化樹脂複合体
CN101481495B (zh) 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组合物
JP2005133070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ポリエステル成形組成物
JP6807634B2 (ja) 繊維強化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KR20110000440A (ko) 폴리유산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품
JP5857263B2 (ja) ポリ乳酸樹脂組成物、射出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射出成形品、及び電子機器用ホルダー
JP2011168756A (ja) ポリ乳酸樹脂組成物、並びにこのポリ乳酸樹脂を成形して得られる成形品、電気製品用筐体、及び電気製品用内部部品
JP4902122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該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シートおよび該シートからなる熱成形品
JP7260251B2 (ja)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TWI400288B (zh) Resin composition
JP6975651B2 (ja) 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繊維強化樹脂複合体
KR102029356B1 (ko)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품
KR20130074365A (ko)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JP2020147675A (ja) 繊維強化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JP7116198B2 (ja) 炭素繊維強化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成形用材料
JP2005178061A (ja) 多層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818043B (zh)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
JP2005178062A (ja) 多層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