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8741B - Buffer structure - Google Patents
Buffer structur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88741B TWI388741B TW98131259A TW98131259A TWI388741B TW I388741 B TWI388741 B TW I388741B TW 98131259 A TW98131259 A TW 98131259A TW 98131259 A TW98131259 A TW 98131259A TW I388741 B TWI388741 B TW I38874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fixed valve
- piston rod
- movable
- movable val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依據專利法第29條第1項前段主張國內優先權,該優先權係建立於中華民國第097135707號專利申請案,該專利申請案係於2008年09月17日提出申請。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緩衝結構,特別是一種裝有工作流體之管體,管體中具有密封單元及活塞單元之結構件。活塞單元具有活塞桿、固定閥、活動閥及限位結構。活動閥係可相對固定閥靠攏或分離,藉由活動閥靠攏固定閥以減緩活塞桿瞬間之受力,且固定閥與活動閥之接觸部位係為一凹凸形狀相互匹配之結構體。密封單元具有前蓋件及吸油阻擋件,且前蓋件內裝有密封圈及低流動性阻尼油,將工作流體密封在管體中同時避免工作流體的流失,進而提供一穩定的緩衝作用。
為防止物件互相靠攏時因撞擊而產生的震動以及噪音,早期係廣泛地使用膠墊以及彈簧來做為緩衝結構,而目前大都使用緩衝件來解決這類的問題,其常見地應用於例如門框以及門板之間、高速運作的自動化機器或是汽車避震器等,然而現在所採用之緩衝件,雖能使物件所產生之力量經由摩擦而減速,但在減速過程中卻會產生一股瞬間強大的抗力,亦即代表著物件所產生之動能並未在第一時間被完全吸收,而引發反作用力的產生,致使活塞單元之緩衝作用不佳。或者,因密封效果不良,而經常發生
漏油現象等缺失。
因此,目前普遍採用氣壓以及油壓式緩衝件,亦即將移動中物件之動能藉由氣體或是油壓液體而轉換為熱能並釋放出,故配合此類緩衝件則能將物件的作動平穩的停止,進而減少物件於作動之中所產生的大幅震動以及噪音。
請參考美國專利第US6,802,408 B2號專利案,該專利案為現有之緩衝件。緩衝件是一管體結構,管體內裝有液態工作流體、活塞桿、前密封單元、活塞閥體及後密封件。活塞閥體具有一固定閥、至少一撓性活動閥及一限位結構。透過限位結構使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或與固定閥分離。且固定閥具有節流渠道、撓性活動閥具有流量渠道。同時在閥組件與管底間設有一彈性件。當活塞桿受力往管內移動,活動閥受工作流體之壓力主動靠攏固定閥,並封閉固定閥體內之節流渠道,使緩衝件產生緩衝作用。同時壓縮彈性件,使彈性件具有一回彈力。當活塞桿解除受力,透過彈性件之彈力將活動閥往外推至管體前端,使活動閥脫離固定閥。緩衝件前端設有一前密封件,前密封件內設有一密封圈。當活塞桿解除受力,雖然固定閥具有多個節流渠道,但還是無法產生快速排油作用,所以透過彈性件之彈力緩慢的將活動閥及固定閥往管體前端移動以減輕密封圈所受的工作流體壓力。但因前密封件內僅僅設有一密封圈,密封圈經常產生漏油現象。有鑑於現有之緩衝件具有上述諸多缺失。所以設計出一種具有良好緩衝作用、排油效果良好、同時不會產生漏油之緩衝結構,以解決現
有產品缺失。
舉例而言,常見於各式傢俱中以供收納物品用之抽屜構件,當其使用後,於關閉之過程中時常因施力過大而與傢俱本體形成碰撞,不但會產生噪音,甚至會因碰撞過度而產生損害,因此,傢俱業者以安裝油壓或氣壓緩衝件來解決此問題。
然而,現有橡膠墊或彈簧僅能達到緩慢釋放壓力的目的。當其承受一非預期的外力作用時,無法將此外力於受力之瞬間將此動能完全吸收,而造成物件需以一反作用力來消除此動能,例如在非預期的情況下猛然施加一外力將抽屜關閉時,由於習知的緩衝件僅能緩慢釋放壓力,對於此超出預期緩衝範圍之瞬間力量,必然使抽屜在關閉時產生一反作用力而使抽屜往外彈開。又因習知的油壓式緩衝件雖能吸收產品於受力瞬間之部份作用力,但因活塞單元設計不良而無法產生穩定的緩衝效果,同時又因密封結構也設計不良,經常產生嚴重漏油現象,使緩衝件失去緩衝作用。
因此,習知的橡膠墊及彈簧類緩衝件存在著於受力瞬間緩衝作用不佳,又因習用油壓式緩衝件,其緩衝效果不佳,同時密封結構設計不良經常產生漏油現象等諸多問題。
鑒於以上的問題,本發明係提供一種緩衝結構,係以活塞單元之固定閥與活動閥之接觸部位形成一凹凸形狀相互匹配之閥體結構,使活塞桿能吸收因緩衝作用所產生之動能,以解決現有緩衝結構之前密封單元的前蓋內僅設有一密封圈,造成活塞閥體之
排油設計不良而對密封圈產生壓力,使得密封圈產生漏油現象,令緩衝結構逐漸失去緩衝作用之缺失。本發明之緩衝件係將活塞閥體之固定閥及活動閥設計成一種快速排油結構,以減少液態工作流體對前密封單元產生巨大瞬間壓力。且透過前密封單元及後密封件將工作流體密封在管體內。當活塞桿受力往管內移動,令活動閥靠攏於固定閥,以提供活塞桿產生緩衝作用。同時透過前密封單元設有前蓋件及吸油阻擋件,以及在前蓋件內設有密封圈及填充有低流動性阻尼油,再輔以吸油阻擋件前端塗有一層低流動性阻尼油形成一道阻油牆,以避免管體內的液體漏出來,使緩衝結構失去緩衝作用。
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其包括有一管體、一工作流體、一前密封單元、一活塞單元及一後密封單元。本發明所使用之工作流體係為一液態阻尼油。管體前端設有分隔結構,分隔結構將管體分為一前容置空間及一後容置空間。前密封單元設置在管體之前容置空間內部,而管體之後容置空間則裝有工作流體,且後容置空間設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活塞單元具有一活塞桿及一閥組件,活塞桿可於管體之後容置空間內活動位移,且活塞桿之一端凸出於管體外。另外,閥組件包括有一固定閥及一活動閥,固定閥之一端連接於活塞桿,並且具有至少一節流渠道。活動閥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且固定閥及活動閥係以一限位結構相互連接,使得活動閥能相對固定閥活動。當活塞桿於受力瞬間推動固定閥,使得活動閥朝向固定閥之相對方向位移,令活動閥靠攏於
固定閥,以此透過固定閥之節流渠道及活動閥之流量渠道,來控制工作流體之流量,進而達到緩衝作用之目的。當活塞桿受力往外移動,活動閥與固定閥產生分離,藉由固定閥之節流渠道與活動閥之流量渠道產生良好的排油結構,令工作流體快速通過固定e與活動閥,避免固定閥之節流渠道與活動閥之流量渠道因排油不良(即工作流體聚集在後容置空間之第一端),迫使工作流體從前端密封單元漏油出來。同時固定閥與活動閥之接觸部位係為一密封結構體(包括凹、凸形狀相互配合之結構體)。
前密封單元包括一前蓋件及一吸油阻擋件,且前蓋件中設有一密封圈及填充有一低流動性阻尼油。吸油阻擋件係為一吸油結構體,形成第一道擋油牆,用以阻隔工作流體直接與密封圈接觸,並透過低流動性阻尼油與液態工作流體之不相容特性,在吸油阻擋件靠密封圈之一側面塗上一層低流動性阻尼油,以此形成第二道擋油牆,再藉由密封圈建構成第三道堅固的擋油牆,透過這前密封單元之密封結構設計,將液態工作流體完全阻擋於管體之後容置空間。同時藉由前密封單元與後密封件將液態工作流體密封於管體中,避免液態工作流體經由前密封單元洩漏出來,而導致緩衝件逐漸的失去緩衝作用。
另外,可進一步的在管體內設有一彈性件。係於固定閥之一側面設有一凸出桿,活動閥可套設在凸出桿並以一止擋件固定,藉以形成一限位結構,以限制活動閥的滑動行程。並將彈性件設在止擋件與管底之間。當活塞桿受力處於壓入狀態(即位於後容置
空間之第二端)時,令彈性件處於壓縮狀態。當活塞桿解除受力時,令彈性件自動推動活塞桿往管體外移動。藉以降低液態工作流體對前密封單元產生的液體壓力,進一步解決前密封單元產生漏油之現象。
活塞單元於管體內往復活動,藉由活塞桿往內推,使其活動閥相對固定閥靠攏而產生緩衝作用,令工作流體由管體之後端推往前端。或者,藉由活塞桿往外移動,使其活動閥遠離於固定閥,令工作流體由管體之前端往後端移動。
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之特徵在於,活塞單元之活動閥係相對固定閥做限位活動,並且活塞單元之固定閥與活動閥之接觸部位係為一密封結構體(包括凹凸形狀相互匹配之結構體)。且固定閥具有至少一節流渠道,而活動閥則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當固定閥與活動閥因外力之作用,而使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或遠離於固定閥,並透過固定閥之節流渠道與活動閥之流量渠道來控制工作流體之流量,以達到減少震動、降低噪音以及於受力瞬間提供一穩定緩衝之目的。當活動閥遠離於固定閥時,可產生良好之排油效果,令液態工作流體快速通過活塞單元,以降低液態工作流體對前密封單元產生巨大液體壓力。同時,輔以管體前端之前密封單元,並在前密封單元之前蓋件中設有密封圈及填充有低流動性阻尼油,而吸油阻擋件是為一吸油結構體,以形成第一道擋油牆,用以阻隔工作流體直接與密封圈接觸,並藉由低流動性阻尼油與液態工作流體之不相容特性,在吸油阻擋件靠密封
圈之一側塗上低流動性阻尼油,以形成第二道擋油牆,再藉由密封圈建構成第三道堅固的擋油牆,以此結構設計,將液態工作流體體完全阻擋於管體之後容置空間。同時藉由前密封單元與後密封單元將液態工作流體密封於管體中,以避免液態工作流體經由前密封單元而洩漏出來,使得緩衝件逐漸的失去緩衝作用。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敘述本發明之特徵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了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前述之目的及優點。
以上關於本發明內容之說明及以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發明之原理,並且提供本發明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請參閱「第1A圖」至「第3圖」所示。其中,「第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分解示意圖。「第1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閥組件之放大示意圖。「第2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緩衝結構部份組合之外觀示意圖。「第2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後密封單元之放大示意圖。「第3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塞桿與前密封單元相互組裝之外觀示意圖。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係包含有一管體10、一前密封單元50、一活塞單元350及一後密封單元450。
管體10之一端設有一分隔結構70,分隔結構70將管體10
內部分為一前容置空間60及一後容置空間400。前密封單元50設置在管體10之前容置空間60內部,而管體10之後容置空間400內部則填充有一工作流體80(如「第5A圖」及「第5B圖」所示),且工作流體80係可為一液體或一氣體。在本實施例中,所使用之工作流體80可為一液態阻尼油。
前密封單元50更包括一前蓋件20、一密封圈30及一吸油阻擋件40。密封圈30係裝設在前蓋件20內部,而吸油阻擋件40則設置於前蓋件20之一側且相鄰於密封圈30。再者,更包括有一低流動性阻尼油35(如「第3圖」所示)及一阻尼壁36,係可設置在密封圈30與吸油阻擋件40之間。另外,密封圈30、前蓋件20及吸油阻擋件40分別開設有一相互對應之開孔21、31、41。
接著,將前密封單元50設置於管體10之前端,而後密封單元450則設置於管體10之後端,藉由前密封單元50及後密封單元450將工作流體80(如「第5A圖」及「第5B圖」所示)保存於管體10內,避免工作流體80隨著活塞桿100之往復移動,而導致工作流體80洩漏出管體10外而日漸減少。
活塞單元350設置於管體10內,並且將後容置空間400分為一第一端410及一第二端420。且活塞單元350更包括一活塞桿100及一閥組件320。閥組件320包括一固定閥200及一活動閥300。活塞桿100係以可活動之關係設置於管體10內,且活塞桿100之第一端110係凸出於管體10外,並且活塞桿100之第一端110分別依序貫穿於吸油阻擋件40、密封圈30及前蓋件20之各
開孔21、31、41,並使活塞桿100之第一端110與一對應件(未繪示)相互連接,而活塞桿100之第二端120則與固定閥200相互連接。
閥組件320之固定閥200可與活塞桿100一併移動。另外,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之接觸部位的形狀係為一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閥200係為一錐形體,並且錐形體表面具有一錐形接觸面270。而活動閥300則為一對應之中空之環形結構體,並使環形結構體開設有一環形接觸孔370。如此一來,當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相互靠攏時,使得固定閥200以錐形接觸面270穿設卡固在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之中。
而上述的固定閥200係為一錐形體,而活動閥300則為一對應之中空之環形結構體,但並不以此為限。其亦可將固定閥200之形狀設計為一柱狀體或一半球狀體等結構。
固定閥200之錐形接觸面270更具有至少一限位凹槽260。限位凹槽260內部更具有一勾扣部265及一閃避槽266。另外,固定閥200更具有一凸出限位柱230及一擋止部240,擋止部240設置於固定閥200之一側面且相鄰於活動閥300,而凸出限位柱230則凸出於擋止部240之上。
活動閥300係以一限位結構360與固定閥200相互連接,限位結構360可一體成型於活動閥300上,或是限位結構360可為一分離組裝的構件而連接於活動閥300上。限位結構360的末端對應設有一勾扣部365,且勾扣部365係朝向限位凹槽260的方向
延伸而出。並使限位結構360之勾扣部365勾住限位凹槽260之勾扣部265,而將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組裝在一起並且作一限位活動。另外,活動閥300之限位結構360的長度係大於固定閥200一端之擋止部240與勾扣部265之間長度。
如此,藉由限位結構360之勾扣部365勾住限位凹槽260之勾扣部265上,使得活動閥300得以相對靠攏固定閥200活動。詳言之,因為限位結構360之長度相對大於固定閥200一端之擋止部240與勾扣部265之間長度,所以活動閥300可在限位結構360之長度範圍內相對於固定閥200活動位移。
接著,再將活塞桿100之一端與固定閥200相互連接,並使活塞桿100連同固定閥200及活動閥300一起塞入管體10內部。而活塞桿100之另一端則依序貫穿前密封單元50之吸油阻擋件40之開孔41、密封圈30之開孔31及前蓋件20之開孔21後而凸出於管體10外。如此,可使得固定閥200跟著活塞桿100一併移動。另外,前密封單元50與後密封單元450分別在管體10之前、後端形成一止漏之密封結構,以保持工作流體80位於管體10內。
再者,請參閱「第4A圖」及「第4B圖」所示。其中,「第4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節流渠道之剖面示意圖。「第4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流量渠道之剖面示意圖。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節流渠道210及一流量渠道310。其節流渠道210係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固定閥200之外壁之間,並環繞在固定閥200周圍(如「第4A圖」所示)。
而流量渠道310則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活動閥300之外壁之間,並且貫通於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如「第4B圖」所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節流渠道210與流量渠道310之間的位置關係呈一相互錯位之狀態。
請參閱「第5A圖」及「第7B圖」所示。其中,「第5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塞桿從第一端往第二端推動之動作示意圖。「第5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塞桿從第二端往第一端拉動之動作示意圖。「第6A圖」第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放大示意圖。「第6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放大示意圖。「第7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7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
當活塞桿100一併地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一端410朝向第二端420移動時,可使固定閥200推抵活動閥300一起移動,以令活動閥300相對地靠攏於固定閥200,使其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套設在固定閥200之錐形接觸面270上,進而封閉住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中的流量渠道310。如此,只留管體10之內管壁與結合後之閥組件結構之部份節流渠道210及流量渠道310,透過流量縮減而產生一緩衝效果。
當活塞桿100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二端420朝向第一端410移動時,可藉由活動閥300之限位結構360係勾
扣住限位凹槽260之勾扣部265,以令活動閥300跟著固定閥200一起移動,並且同時使得活動閥300相對地遠離於固定閥200。如此一來,即可使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遠離固定閥200之錐形接觸面270,進而開啟環形接觸孔370中的流量渠道310。讓工作流體80經由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由第二端420往第一端410流動,並透過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來控制工作流體80之流量。
再者,更包括有一彈性件390,設置於閥組件320之活動閥300與後密封單元450之間。並且後密封單元450更具有一錐形孔460,並以一密封珠465封閉住錐形孔460(如「第2A圖」所示)。於組裝時,係將彈性件390之一端穿過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e70後,再套設在固定閥200之凸出限位柱230上,而彈性件390之另一端則抵靠在後密封單元450上。
因此,當活塞桿100受一大於彈性件390復歸力之外力,並推動閥組件320由第一端410往第二端420位移時,使得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相結合,也同時會施加一力量壓縮彈性件390。在此過程中,工作流體80經由管體10之內管壁與結合後之閥組件結構之部份節流渠道210及流量渠道310,由第一端410與第二端420之間流動,並透過節流渠道210與流量渠道310控制流量而達緩衝之效果。
請參閱「第8圖」所示,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
同,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在本實施例中,係未設置有任何的彈性件390,活塞桿100之第一端110與一對應件(未繪示)相互連接在一起,同時將後密封單元450封閉住管體10之後端。同樣可達到緩衝結構之功效。
請參閱「第9圖」至「第11B圖」所示。其中,「第9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10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第10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1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1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之接觸部位的形狀係為一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閥200係為一柱狀體,並於固定閥200之擋止部240上更設有一柱狀阻擋部280。而活動閥300則為一對應之中空之環形結構體,並使環形結構體開設有一環形接觸孔370。如此一來,當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相互靠攏時,使得固定閥200以柱狀阻擋部280穿設卡固在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之中。
固定閥200更具有至少一限位結構260',限位結構260'係由柱狀體之外側邊延伸而出,並且限位結構260'更包括有一勾扣部
265'。
活動閥300更具有至少一限位凹槽360',限位凹槽360'內具有一勾扣部365',並使限位結構260'之勾扣部265'對應勾住限位凹槽360'之勾扣部365',而將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組裝在一起。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閥200係以一限位結構260'與活動閥300相互連接,而限位結構260'之結構可一體成型於固定閥200之上,或是將限位結構260'以分離組裝之構件而連接於固定閥200之上。另外,限位結構260'之結構概呈一勾狀,而末端之勾扣部265'則朝向限位凹槽360'之方向延伸。另外,限位結構260'之長度係大於活動閥300之整體高度。
於組裝時,先將活動閥300設置於固定閥200之上。主要以限位結構260'之勾扣部265'與限位凹槽360'之勾扣部365'相互扣持,因為限位結構260'之長度相對大於活動閥300之高度,所以活動閥300可在限位結構260'之長度範圍內相對於固定閥200活動位移。
再者,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節流渠道210及一流量渠道310。其節流渠道210係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固定閥200之外壁之間,並環繞在固定閥200周圍。而流量渠道310則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活動閥300之外壁之間,並且貫通於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節流渠道210與流量渠道310之間的位置關係呈一相互錯位之狀態。
當活塞桿100一併地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
一端410朝向第二端420移動時,可使固定閥200推抵活動閥300一起移動,以令活動閥300相對地靠攏於固定閥200,使其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套設在固定閥200之柱狀阻擋部280上,進而封閉住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中的流量渠道310。如此,只留管體10之內管壁與結合後之閥組件結構之部份節流渠道210及流量渠道310,透過流量縮減而產生一緩衝效果。
當活塞桿100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二端420朝向第一端410拉動時,可藉由固定閥200之限位結構260'勾扣住活動閥300之勾扣部365',以令活動閥300跟著固定閥200一起移動,並且同時使得活動閥300相對地遠離於固定閥200。如此一來,即可使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遠離固定閥200之柱狀阻擋部280,進而開啟環形接觸孔370中的流量渠道310。讓工作流體80經由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由第二端420往第一端410流動,並透過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來控制工作流體80之流量。
請參閱「第12圖」至「第14B圖」所示。其中,「第12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13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第13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14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4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
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之接觸部位的形狀係為一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換句話說,固定閥200係為一中空柱狀體,並於固定閥200之擋止部240上更設有一柱狀阻擋部280。值得注意的是,固定閥200管體貫穿有至少一通道290,通道290係由擋止部240貫穿至固定閥200另一側。而活動閥300則為一對應之中空之環形結構體,並使環形結構體開設有一環形接觸孔370。如此一來,當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相互靠攏時,使得固定閥200以柱狀阻擋部280穿設卡固在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之中。
固定閥200更具有至少一限位結構260',限位結構260'係由柱狀體之一端延伸而出,並且限位結構260'更包括有一勾扣部265'。
活動閥300更具有至少一限位凹槽360',限位凹槽360'內具有一勾扣部365',並使限位結構260'之勾扣部265'對應勾住限位凹槽360'之勾扣部365',而將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組裝在一起。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閥200係以一限位結構260'與活動閥300相互連接,而限位結構260'之結構可一體成型於固定閥200之上,或是將限位結構260'以分離組裝之構件而連接於固定閥200之上。另外,限位結構260'之結構概呈一勾狀,而末端之勾扣部265'則朝向限位凹槽360'之方向延伸。另外,限位結構260'之長度係大於活動閥300之整體高度。
於組裝時,先將活動閥300設置於固定閥200之上。主要以限位結構260'之勾扣部265'與限位凹槽360'之勾扣部365'相互扣持,因為限位結構260'之長度相對大於活動閥300之高度,所以活動閥300可在限位結構260'之長度範圍內相對於固定閥200活動位移。
再者,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節流渠道210及一流量渠道310。其節流渠道210係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固定閥200之外壁之間,並且貫通於固定閥200之通道290。而流量渠道310則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活動閥300之外壁之間,並且貫通於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節流渠道210與流量渠道310之間的位置關係呈一相互錯位之狀態。
當活塞桿100一併地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一端410朝向第二端420移動時,可使固定閥200推抵活動閥300一起移動,以令活動閥300相對地靠攏於固定閥200,使其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套設在固定閥200之柱狀阻擋部280上,進而封閉住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中的流量渠道310,以及封閉住固定閥200之通道290中的節流渠道210。如此,只留管體10之內管壁與結合後之閥組件結構之部份節流渠道210及流量渠道310,透過流量縮減而產生一緩衝效果。
當活塞桿100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二端420朝向第一端410拉動時,可藉由固定閥200之限位結構260'勾扣
住活動閥300之勾扣部365',以令活動閥300跟著固定閥200一起移動,並且同時使得活動閥300相對地遠離於固定閥200。如此一來,即可使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遠離固定閥200之柱狀阻擋部280,進而開啟環形接觸孔370中的流量渠道310,以及通道290中的節流渠道210。讓工作流體80經由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由第二端420往第一端410流動,並透過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來控制工作流體80之流量。
請參閱「第15A圖」及「第15B圖」所示。其中,「第15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第15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與前述第三實施例大致相同,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其中,固定閥200之限位結構260'之數量並不限定如第四實施例中的二個限位結構260'(如「第13A圖」所示),亦可將限位結構260'的數量設計有三個或三個以上之限位結構260'。
此外,第四實施例中之固定閥200的柱狀阻擋部280可為一圓柱體(如「第13A圖」所示),但並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其柱狀阻擋部280係可為一錐形柱體,並以錐形柱體之柱狀阻擋部280可選擇的對應卡固於活動閥300之環形接觸孔370內。
請參閱「第16圖」至「第18B圖」所示。其中,「第16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17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第
17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17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側視放大示意圖。「第18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8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閥200之一側面具有一凹陷結構220,並於凹陷結構220處延伸有至少一限位結構250,限位結構250更包括有一頸部251,以及於頸部251末端凸伸有複數個擋止件252。換言之,頸部251係設置在凹陷結構220之中央位置上,而複數擋止件252則由頸部251末端分別朝外延伸而出,使得複數擋止件252凸出於頸部251外。值得注意的是,固定閥200貫穿有至少一通道290,通道290係由凹陷結構220貫穿至固定閥200另一側。
另外,活動閥300更具有一卡槽380,於組裝時,先將活動閥300設置於固定閥200之上。主要以活動閥300的卡槽380沿著一徑向方向套設在頸部251上,以此頸部251限制住活動閥300做一上、下軸向運動。而擋止件252則防止活動閥300沿著一軸向方向脫離於限位結構250。如此一來,即可使得活動閥300透過限位結構250而限位在固定閥200之上,並將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組裝在一起。
再者,限位結構250可一體成型於固定閥200之上,或是將限位結構250以分離組裝之構件而連接於固定閥200之上。另外,限位結構250之頸部251末端的複數個擋止件252則可沿著數個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而出。而在本實施例中,複數擋止件252係分別沿著四個不同的徑向方向延伸而作為一較佳之實施例,但並不以此為限。另外,限位結構250之長度係大於活動閥300之整體高度,所以活動閥300可在限位結構250之長度範圍內相對於固定閥200活動位移。
再者,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節流渠道210及一流量渠道310。其節流渠道210係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固定閥200之外壁之間,並且貫通於固定閥200之通道290中。而流量渠道310則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活動閥300之外壁之間,並且貫通於活動閥300之卡槽380。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節流渠道210與流量渠道310之間的位置關係呈一相互錯位之狀態。
當活塞桿100一併地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一端410朝向第二端420移動時,可使固定閥200推抵活動閥300一起移動,以令活動閥300相對地靠攏於固定閥200,使其活動閥300直接嵌設在固定閥200之凹陷結構220內部,進而以活動閥300封閉住固定閥200之通道290中的節流渠道210,以及封閉住活動閥300之卡槽380中的流量渠道310。如此,只留管體10之內管壁與結合後之閥組件結構之部份節流渠道210及流量渠道
310,透過流量縮減而產生一緩衝效果。
當活塞桿100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二端420朝向第一端410拉動時,可藉由固定閥200之限位結構250的複數擋止件252勾扣住活動閥300,以令活動閥300跟著固定閥200一起移動,並且同時使得活動閥300相對地遠離於固定閥200。如此一來,即可使活動閥300遠離固定閥200之通道290,進而開啟通道290中的節流渠道210。讓工作流體80經由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由第二端420往第一端410流動,並透過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來控制工作流體80之流量。
請參閱「第19圖」至「第21B圖」所示。其中,「第19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20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第20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2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21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其具體實施方式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以下僅就相異之處加以說明,其餘相同處不在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閥200係為一中空之圓柱體,並於固定閥200之一側面延伸有一限位柱250',並使限位柱250'穿設於活動閥300後,與一阻擋件251'相互組接。值得注意的是,固定閥200管體貫穿有至少一通道290,通道290係貫穿固定閥200。
另外,活動閥300更具有一穿孔330及至少一透孔340,穿孔330係設置在活動閥300管體之中央位置處,並使穿孔330相對應於限位柱250',而透孔340則環繞在穿孔330周圍並且相對應於通道290。於組裝時,先將活動閥300設置於固定閥200之上。主要以固定閥200之限位柱250'一端貫穿於活動閥300之穿孔330,之後,再將阻擋件251'接設在限位柱250'上,如此一來,即可以阻擋件251'來防止活動閥300脫離於限位柱250',並將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組裝在一起。
再者,限位柱250'可一體成型於固定閥200之上,或是將限位柱250'以分離組裝之構件而連接於固定閥200之上。另外,限位柱250'之長度係大於活動閥300之整體高度,所以活動閥300可在限位柱250'之長度範圍內相對於固定閥200活動位移。
再者,根據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更包括至少一節流渠道210及一流量渠道310。其節流渠道210係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固定閥200之外壁之間,並且貫通於固定閥200之通道290中。而流量渠道310則形成在管體10之內管壁與活動閥300之外壁之間,並且貫通於活動閥300之透孔340。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節流渠道210與流量渠道310之間的位置關係呈一相互錯位之狀態(如「第22A圖」所示)。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活動閥300之透孔340(即流量渠道310)之位置亦可如「第22B圖」所示,將透孔340(即流量渠道310)設置在與穿孔330相通之周圍,而固定閥200之通道290(即節流渠
道210)則與透孔340(即流量渠道310)相互錯位。或是如「第22C圖」所示,設置有二個以上之相互錯位的通道290(即節流渠道210)與透孔340(即流量渠道310)。或是如「第22D圖」所示,將透孔340(即流量渠道310)開設在活動閥300之外側表面,並使透孔340(即流量渠道310)與通道290(即節流渠道210)相互錯位。
當活塞桿100一併地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一端410朝向第二端420移動時,可使固定閥200推抵活動閥300一起移動,以令活動閥300相對地靠攏於固定閥200,進而以活動閥300封閉住固定閥200之通道290中的節流渠道210,以及以固定閥200封閉住活動閥300之透孔340中的流量渠道310。如此,只留管體10之內管壁與結合後之閥組件結構之部份節流渠道210及流量渠道310,透過流量縮減而產生一緩衝效果。
當活塞桿100帶動固定閥200由後容置空間400之第二端420朝向第一端410拉動時,可藉由固定閥200之阻擋件251'止擋活動閥300,以令活動閥300跟著固定閥200一起移動,並且同時使得活動閥300相對地遠離於固定閥200。如此一來,即可使活動閥300遠離固定閥200之通道290,進而開啟通道290中的節流渠道210。同樣的,亦開啟活動閥300之透孔340中的流量渠道310。讓工作流體80經由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由第二端420往第一端410流動,並透過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來控制工作流體80之流量。
請參閱「第23圖」和「第24圖」所示。其中,「第23圖」
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第24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外觀示意圖。本發明所揭露之緩衝結構係包含有一管體10、一活塞桿100以及一閥組件320。
管體10係具有一第一端410、一第二端420及一前蓋件20,且管體10內部可容置一活塞桿100以及一閥組件320,並可填充一工作流體於管體10之後容置空間400內,工作流體係可為液體或氣體,前蓋件20具有一開孔21,並設置於管體10之第一端410,以保持工作流體位於管體10之後容置空間400內。當活塞桿100一端往管體10外移動時,可將工作流體留置於後容置空間400內,避免工作流體隨活塞桿100之往復移動,使工作流體洩漏出管體10外而日漸減少,當工作流體為液體時,前蓋件20更包含一刮油環結構(圖中未顯示出)。
活塞桿100係以可活動之關係設置於管體10內,且活塞桿100一端係凸設於管體10。
閥組件320具有一固定閥200及一活動閥300,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之接觸部位係為一凹凸形狀相互匹配之結構體,固定閥200係為一凹狀結構,且可與活塞桿100一併移動,活動閥300係為一凸狀結構。同時,固定閥200具有複數個節流渠道210,活動閥300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310,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係以一限位結構500相連接,限位結構500可一體成型於固定閥200,或為一可分離組裝的構件(包含一止擋部510),連接於固定閥200上,限位結構500相對於固定閥200之一端係套設於活動
閥300。
活塞桿100一端係穿設過前蓋件20之開孔21並凸出於管體10,固定閥200一端連接於活塞桿100位於管體10之後容置空間400內,且可與活塞桿100一併移動,限位結構500之一端連接於固定閥200相對於活塞桿100之一端,另一端以一止擋部510套設於活動閥300。當活塞桿100一併地帶動固定閥200於管體10之後容置空間400內移動,使活動閥300相對地靠攏固定閥200或與固定閥200分離。前蓋件20與管體10之第一端410形成一密接止漏接合,以保持工作流體位於管體10內。
請參閱「第25A圖」及「第25B圖」所示。其中,「第25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活塞桿從第一端往第二端推動之動作示意圖。「第25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活塞桿從第一端往第二端推動之動作示意圖。當活塞桿100凸設於管體10之一端受一外力時,將帶動固定閥200由管體10之第一端410往第二端420位移,使原本與固定閥200相分離之活動閥300,朝向相對於固定閥200位移之方向移動,並與固定閥200相靠攏。工作流體經由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由第二端420往第一端410流動,並透過流量渠道310與節流渠道210控制流量;當活塞桿100所受之外力帶動固定閥200由管體10之第二端420往第一端410位移,使活動閥300與固定閥200相分離,工作流體經由節流渠道210與流量渠道310由第一端410往第二端420流動,並透過節流渠道210與流量渠道310控制流量,因此當活塞
桿100於受力瞬間時,可藉由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之結合時產生之緩衝力量,以提供桿體一減震作用。
請參閱「第26A圖」至「第27B圖」所示。其中,「第26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示意圖。「第26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剖面示意圖。「第27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示意圖。「第27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剖面示意圖。
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之接觸部位係為一凹凸形狀相互匹配之結構體,固定閥200為一凹狀結構,活動閥300為一凸狀結構,固定閥200一端與活塞桿100相連接,且受活塞桿100之作動而一併移動,另一端與一限位結構500相連接。限位結構500相對於固定閥200之一端具有一止擋部510,止擋部510係套設於活動閥300。同時可於活動閥300之凸出部322設置一環狀密封圈520(如「第26A、26B圖」所示)。或於固定閥200之內凹處設置一環狀密封圈520(如「第27A、27B圖」所示),環狀密封圈520可使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兩者間之結合更加緊密,避免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於長時間使用下變形,而使彼此無法緊密結合。
固定閥200之凹狀結構與活動閥300之凸狀結構間的匹配關係,可為內凹錐形體與凸狀錐形體、內凹柱形體與凸狀柱形體、或內凹半球形體與凸狀半球形體等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
請參閱「第28A圖」和「第28B圖」所示。其中,「第28A
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示意圖。「第28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剖面示意圖。
固定閥200為一內凹狀結構,並設有複數個節流渠道210。活動閥300為一扁圓柱體,並在一表面設有至少一流量渠道310,且固定閥200與活動閥300係以一限位結構500相連接。限位結構500之一端連接於固定閥200,另一端以止擋部510套設於活動閥300上,活動閥300可相對地靠攏於固定閥200,或與固定閥200分離。
故,本發明之閥組件具有一活動閥與一固定閥,活動閥具有至少一節流渠道,固定閥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活動閥與固定閥係以一限位結構相連接,固定閥可相對地靠攏於活動閥或與活動閥分離,並且配合節流渠道與流量渠道來控制工作流體之流量,以使其於承受一瞬間施力時,能達到穩定緩衝之作用。
雖然本發明之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舉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當可做些許之變更,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管體
20‧‧‧前蓋件
21‧‧‧開孔
30‧‧‧密封圈
31‧‧‧開孔
35‧‧‧低流動性阻尼油
36‧‧‧阻尼壁
40‧‧‧吸油阻擋件
41‧‧‧開孔
50‧‧‧前密封單元
60‧‧‧前容置空間
70‧‧‧分隔結構
80‧‧‧工作流體
100‧‧‧活塞桿
110‧‧‧第一端
120‧‧‧第二端
200‧‧‧固定閥
210‧‧‧節流渠道
220‧‧‧凹陷結構
230‧‧‧凸出限位柱
240‧‧‧擋止部
250‧‧‧限位結構
251‧‧‧頸部
252‧‧‧擋止件
250'‧‧‧限位柱
251'‧‧‧阻擋件
260‧‧‧限位凹槽
265‧‧‧勾扣部
260'‧‧‧限位結構
265'‧‧‧勾扣部
266‧‧‧閃避槽
270‧‧‧錐形接觸面
280‧‧‧柱狀阻擋部
290‧‧‧通道
300‧‧‧活動閥
310‧‧‧流量渠道
320‧‧‧閥組件
322‧‧‧凸出部
330‧‧‧穿孔
340‧‧‧透孔
350‧‧‧活塞單元
360‧‧‧限位結構
365‧‧‧勾扣部
360'‧‧‧限位凹槽
365'‧‧‧勾扣部
370‧‧‧環形接觸孔
380‧‧‧卡槽
390‧‧‧彈性件
400‧‧‧後容置空間
410‧‧‧第一端
420‧‧‧第二端
450‧‧‧後密封單元
460‧‧‧錐形孔
465‧‧‧密封珠
500‧‧‧限位結構
510‧‧‧止擋部
520‧‧‧環狀密封圈
第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分解示意圖;第1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閥組件之放大示意圖;第2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緩衝結構部份組合之外觀
示意圖;第2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後密封單元之放大示意圖;第3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塞桿與前密封單元相互組裝之外觀示意圖;第4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節流渠道之剖面示意圖;第4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流量渠道之剖面示意圖;第5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塞桿從第一端往第二端推動之動作示意圖;第5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塞桿從第二端往第一端拉動之動作示意圖;第6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放大示意圖;第6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放大示意圖;第7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7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8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9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10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
第10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1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1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2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13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第13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14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4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5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第15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16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17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
第17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17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側視放大示意圖;第18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8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19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緩衝結構之外觀示意圖;第20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放大示意圖;第20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放大示意圖;第21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靠攏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21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活動閥相對遠離於固定閥之剖面放大示意圖;第22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節流渠道及流量渠道之剖面示意圖;第22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節流渠道及流量渠道之剖面示意圖;第22C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之節流渠道及流量渠道之
剖面示意圖;第22D圖係為根據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節流渠道及流量渠道之剖面示意圖;第23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分解示意圖;第24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外觀示意圖;第25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活塞桿從第一端往第二端推動之動作示意圖;第25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活塞桿從第一端往第二端推動之動作示意圖;第26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示意圖;第26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剖面示意圖;第27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示意圖;第27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剖面示意圖;第28A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閥組件之分解示意圖;以及第28B圖係為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之閥組件之組合剖面示意圖。
10‧‧‧管體
20‧‧‧前蓋件
21‧‧‧開孔
30‧‧‧密封圈
31‧‧‧開孔
36‧‧‧阻尼壁
40‧‧‧吸油阻擋件
41‧‧‧開孔
50‧‧‧前密封單元
60‧‧‧前容置空間
70‧‧‧分隔結構
100‧‧‧活塞桿
110‧‧‧第一端
120‧‧‧第二端
200‧‧‧固定閥
230‧‧‧凸出限位柱
240‧‧‧擋止部
260‧‧‧限位凹槽
265‧‧‧勾扣部
266‧‧‧閃避槽
270‧‧‧錐形接觸面
300‧‧‧活動閥
320‧‧‧閥組件
350‧‧‧活塞單元
360‧‧‧限位結構
365‧‧‧勾扣部
370‧‧‧環形接觸孔
390‧‧‧彈性件
400‧‧‧後容置空間
410‧‧‧第一端
420‧‧‧第二端
450‧‧‧後密封單元
460‧‧‧錐形孔
465‧‧‧密封珠
Claims (38)
- 一種緩衝結構,其包含:一管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該管體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工作流體,填充於該管體內;一活塞桿,以可活動之關係設置於該管體內,且該活塞桿一端係凸設於該管體;以及一閥組件,具有一活動閥及一固定閥,該活動閥具有至少一節流渠道,該固定閥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該活動閥之一端係設置於該活塞桿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之一端,且可與該活塞桿一併移動,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以一限位結構相連接,該限位結構之一端係連接於該活動閥相對於該活塞桿之一端,另一端係套設於該固定閥,該固定閥可相對地靠攏於該活動閥或與該活動閥分離;其中,該活塞桿於該管體內移動一併地帶動該活動閥移動,使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相靠攏或分離,令該工作流體透過該節流渠道與該流量渠道控制流量。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緩衝結構,更具有一封閉件,係設置於該管體之該第一端,以保持該工作流體位於該管體內,該封閉件具有一開孔,該活塞桿一端穿設過該開孔並凸設於該管體。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之內壁。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之平面,且貫穿該固定閥。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之外壁。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為形狀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活動閥係為一內凹結構,該固定閥係為一扁圓結構。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閥組件更具有至少一密封圈。
-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容置空間內更具有一彈性元件。
- 一種緩衝結構,其包含:一管體,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該管體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工作流體,填充於該管體內;一活塞桿,以可活動之關係設置於該管體內,且該活塞桿一端係凸設於該管體;以及一閥組件,具有一活動閥及一固定閥,該活動閥具有至少一節流渠道,該固定閥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該活動閥之一端係設置於該活塞桿位於該容置空間內之一端,且可與該活塞桿一併移動,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以一限位結構相連接,該限 位結構一端係連接於該固定閥,另一端係套入於該活塞桿設有該活動閥之一端內,該固定閥可相對地靠攏於該活動閥或與該活動閥分離;其中,該活塞桿於該管體內移動一併地帶動該活動閥移動,使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相靠攏或分離,令該工作流體透過該節流渠道與該流量渠道控制流量。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緩衝結構,更具有一封閉件,係設置於該管體之該第一端,以保持該工作流體位於該管體內,該封閉件具有一開孔,該活塞桿一端穿設過該開孔並凸設於該管體。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之內壁。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之平面,且貫穿該固定閥。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之外壁。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為形狀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活動閥係為一內凹結構,該固定閥係為一扁圓結構。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閥組件更具有至少一密封圈。
- 如請求項第10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容置空間內更具有一彈性元件。
- 一種緩衝結構,其包含:一管體,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工作流體,填充於該管體之該容置空間內;一活塞單元,具有一活塞桿及一閥組件,該活塞桿以可活動之關係設置於該管體內,且該活塞桿之一端係凸出於該管體外,而該活塞桿之另一端則與該閥組件相互連接,該閥組件更具有一活動閥及一固定閥,該活動閥具有至少一節流渠道,該固定閥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該固定閥與該活塞桿一併移動,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以一限位結構相連接,該限位結構之一端係連接於該活動閥,另一端係以一勾扣部將該固定閥扣持,令該活動閥可相對地靠攏於該固定閥或與遠離於該固定閥;以及一前密封單元,設置於該管體之一端,該前密封單元具有一密封圈、一前蓋件及一吸油阻擋件,該密封圈係裝設於該前蓋件內部,該吸油阻擋件相鄰於該密封圈,並以該前蓋件封住該管體之一端開口,該活塞桿係同時貫穿該密封圈、該前蓋件與該吸油阻擋件;其中,該活塞桿於該管體內移動一併地帶動該固定閥移動,使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相靠攏或分離,令該工作流體透過該節流渠道與該流量渠道控制流量。
- 如請求項第19項所述之緩衝結構,更具有一後密封單元,係設置於該管體之另一端,以保持該工作流體位於該管體內。
- 如請求項第19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固定閥相對於該限位結構設有一對應的限位凹槽,並且該勾扣部與該限位凹槽相互勾扣。
- 如請求項第19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與該管體之間。
- 如請求項第19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節流渠道係設置於該活動閥與該管體之間。
- 如請求項第19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為形狀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
- 如請求項第19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容置空間內更具有一彈性元件。
- 一種緩衝結構,其包含:一管體,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工作流體,填充於該管體之該容置空間內;一活塞單元,具有一活塞桿及一閥組件,該活塞桿以可活動之關係設置於該管體內,且該活塞桿之一端係凸出於該管體外,而該活塞桿之另一端則與該閥組件相互連接,該閥組件更具有一活動閥及一固定閥,該活動閥具有至少一節流渠道,該固定閥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該固定閥與該活塞桿一併移動,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以一限位結構相連接,該限位結構之一 端係連接於該固定閥,另一端係以一勾扣部將該活動閥扣持,令該活動閥可相對地靠攏於該固定閥或與遠離於該固定閥;以及一前密封單元,設置於該管體之一端,該前密封單元具有一密封圈、一前蓋件及一吸油阻擋件,該密封圈係裝設於該前蓋件內部,該吸油阻擋件相鄰於該密封圈,並以該前蓋件封住該管體之一端開口,該活塞桿係同時貫穿該密封圈、該前蓋件與該吸油阻擋件;其中,該活塞桿於該管體內移動一併地帶動該固定閥移動,使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相靠攏或分離,令該工作流體透過該節流渠道與該流量渠道控制流量。
- 如請求項第26項所述之緩衝結構,更具有一後密封單元,係設置於該管體之另一端,以保持該工作流體位於該管體內。
- 如請求項第26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活動閥相對於該限位結構勾設有一對應的限位凹槽,並且該勾扣部與該限位凹槽相互勾扣。
- 如請求項第26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與該管體之間。
- 如請求項第26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節流渠道係設置於該活動閥與該管體之間。
- 如請求項第26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為形狀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
- 如請求項第26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容置空間內更具有一彈性元件。
- 一種緩衝結構,其包含:一管體,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一工作流體,填充於該管體之該容置空間內;一活塞單元,具有一活塞桿及一閥組件,該活塞桿以可活動之關係設置於該管體內,且該活塞桿之一端係凸出於該管體外,而該活塞桿之另一端則與該閥組件相互連接,該閥組件更具有一活動閥及一固定閥,該活動閥具有至少一節流渠道,該固定閥具有至少一流量渠道,該固定閥與該活塞桿一併移動,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以一限位結構相連接,該限位結構之一端係連接於該固定閥,另一端具有一頸部及複數個擋止件,而該活動閥設有一卡槽,該活動閥以該卡槽套設在該頸部上,再以該些擋止件將該活動閥卡抵限位,令該活動閥可相對地靠攏於該固定閥或與遠離於該固定閥;以及一前密封單元,設置於該管體之一端,該前密封單元具有一密封圈、一前蓋件及一吸油阻擋件,該密封圈係裝設於該前蓋件內部,該吸油阻擋件相鄰於該密封圈,並以該前蓋件封住該管體之一端開口,該活塞桿係同時貫穿該密封圈、該前蓋件與該吸油阻擋件;其中,該活塞桿於該管體內移動一併地帶動該固定閥移動,使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相靠攏或分離,令該工作流體透過 該節流渠道與該流量渠道控制流量。
- 如請求項第33項所述之緩衝結構,更具有一後密封單元,係設置於該管體之另一端,以保持該工作流體位於該管體內。
- 如請求項第33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流量渠道係設置於該固定閥與該管體之間。
- 如請求項第33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節流渠道係設置於該活動閥與該管體之間。
- 如請求項第33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活動閥與該固定閥係為形狀相互匹配之凹凸結構。
- 如請求項第33項所述之緩衝結構,其中該容置空間內更具有一彈性元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8131259A TWI388741B (zh) | 2008-09-17 | 2009-09-16 | Buffer structur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7135707 | 2008-09-17 | ||
TW98131259A TWI388741B (zh) | 2008-09-17 | 2009-09-16 | Buffer structur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13068A TW201013068A (en) | 2010-04-01 |
TWI388741B true TWI388741B (zh) | 2013-03-11 |
Family
ID=44829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8131259A TWI388741B (zh) | 2008-09-17 | 2009-09-16 | Buffer structure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38874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68946B (zh) * | 2016-03-02 | 2017-02-01 | 川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緩衝裝置 |
GB2590978A (en) * | 2020-01-13 | 2021-07-14 | Titus D O O Dekani | Improvements in Dampers |
-
2009
- 2009-09-16 TW TW98131259A patent/TWI38874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13068A (en) | 2010-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28257B1 (en) | Hydraulic damper for drawer | |
RU2608985C2 (ru) | Двухштоковы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 |
WO2006059860A1 (en) | Buffer for noise removal of closing the door | |
TWI388741B (zh) | Buffer structure | |
BR212016023145Y1 (pt) | Cilindro de pressão de fluido | |
JP2006038224A (ja) | 端部位置で減衰緩衝作用を行うガスばね装置 | |
CN105673761A (zh) | 多级阻尼节流的液压缓冲器以及液压缓冲方法 | |
CN108662062A (zh) | 一种阻尼器 | |
KR20090095379A (ko) | 서랍용 충격완화장치 | |
CN204878500U (zh) | 多级阻尼节流的液压缓冲器 | |
KR101847594B1 (ko) | 쇽업소버 | |
CN205877053U (zh) | 一种双向液压缓冲器 | |
KR101082981B1 (ko) | 2중 역류방지 밸브 | |
CN210599666U (zh) | 一种缓震液压油缸 | |
CN208565389U (zh) | 一种阻尼器 | |
CN115492889A (zh) | 一种新型压缩缓冲结构的减震器及车辆 | |
CN214698935U (zh) | 一种同时具有液体和颗粒的隔震阻尼器 | |
KR100814074B1 (ko) | 도어 개폐용 댐핑장치 | |
CN209587020U (zh) | 阻尼减震器 | |
CN208565392U (zh) | 一种用于阻尼器的活塞组件 | |
KR200435106Y1 (ko) | 도어용 충격 완화장치 | |
CN208565394U (zh) | 一种用于阻尼器的活塞组件 | |
KR20150002188A (ko) | 유압브레이커용 치즐고정장치 | |
CN203585189U (zh) | 一种减震器密封结构 | |
CN106930997A (zh) | 一种带阀块的液压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