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77136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77136B
TWI377136B TW097151668A TW97151668A TWI377136B TW I377136 B TWI377136 B TW I377136B TW 097151668 A TW097151668 A TW 097151668A TW 97151668 A TW97151668 A TW 97151668A TW I377136 B TWI377136 B TW I3771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ain
power
devices
rotary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51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24125A (e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riority to TW0971516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024125A/zh
Priority to US12/606,498 priority patent/US20100162836A1/en
Priority to GB0922595.4A priority patent/GB2466710B/en
Priority to DE102009060745A priority patent/DE102009060745A1/de
Priority to FR0959694A priority patent/FR2940674B1/fr
Priority to JP2010000230A priority patent/JP5032599B2/ja
Publication of TW2010241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241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7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713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3/00Other motors, e.g. gravity or inertia motors
    • F03G3/06Other motors, e.g. gravity or inertia motors using pendulu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10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8Mechanical movements
    • Y10T74/1836Rotary to rotary
    • Y10T74/18368Inertia or centrifugal transmitters

Description

1377136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種動力增益機,特毅指—種藉由重 力位能釋放變成轉動動能的方式提供增益動力之旋抛式動 力增益機及其控制方法。 【先前技術】 一 一般如引擎、發電機等需要旋轉作動的物體,若能夠提 高輸出的扭力(t〇rque),對於汽機車而言,將可使汽機車獲 得較強的加速能力’或者是對於發電廠而言,將可大幅地增 加發電效率。—,目前—般的機具要達到高扭力的輸出, 往往需要極為複雜之結構,若要以簡單的結構來達到高扭力 輸出的目的,如以風力發電之機組為例,雖然風力發電乾淨 且無污染,但由於風力之產生與否無法被預測,且最常見的 問題是風力無法以持續、穩定方式提供給發電機組強大扭力 來發電,造成發電效率不彰,因此,如何構思出一種構造簡 單並可能持續、穩定地提供增益動力的機具,遂成為本發明 要進一步改進的主題。 【發明内容】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構造簡單且可持續且穩 定地提供增益動力的旋拋式動力增益機。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持續且穩定地輸出 增益動力的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制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先前技術問題是採用以下技術手 段來實現的,依據本發明所揭露的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用以 3 1377136 輸出一增益動力,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包含一機座、一驅動裝 置、一旋轉裝置、三動力增益裝置及一控制裝置。 驅動裝置設置於機座上,旋轉裝置樞接於機座上並可相 對於機座旋轉而輸出增益動力’各動力增益裝置樞接於機座 上並可受驅動裝置驅動而在一第一高度位置,及一高度低於 第一咼度位置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間旋轉,控制裝置用以控制 所述動力增益裝置其t之一動力增益裝置由第一高度位置 旋轉到第二南度位置時,是與旋轉裝置結合而與驅動裝置釋 鎖,使得動力增益裝置之重力位能釋放變成動能,以對旋轉 裝置作功,使旋轉裝置輸出增益動力,而所述動力增益裝置 其中另二動力增益裝置則位在相對側呈平衡狀態地受驅動 裝置帶動旋轉,當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鄰近第二高度位置 時,另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之一旋轉到第一高度位置,以接 替動力增益裝置對旋轉裝置作功。 則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第一高度位置為各動力增益裝 置可因自重而有向下轉動趨勢的位置。 則述旋抛式動力增益機,控制裝置用以控制另二動力增 益裝置其中另-旋轉到一平衡位置時’動力增益裝置轉動到 位於平衡位置相對側的第二高度仅置,且動力增益裝置與旋 轉裝置釋鎖並與驅動裝置結合鎖定。控制裝置用以控制動力 增益裝置旋轉到一位於第二高度位置之前的交接位置時,另 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之一旋轉到第—高度位置。 前述旋抛式動力增益機,控制裝置包括三分別用則貞測 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的旋轉速度與旋轉角度之制元件,及一 4 1377136 電連接於所述偵測元件與驅動裝置間的控制單元,各偵測元 件可將偵測訊號傳遞至控制單元上,使控制單元控制驅動裝 置對應調整各動力增益裝置的旋轉速度,各偵測元件為一譯 碼器。 别述奴拋式動力增盈機,機座包括一橫向延伸的樞軸, 各動力增益裝置樞接於樞軸並包括一用以與驅動裝置社人 鎖定或釋鎖的第一離合器。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間隔 的一第一動力增益裝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及一第三動力 增益裝置,驅動裝置包括分別樞接於樞軸並可相對於樞軸旋 轉的一設於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第—傳動件及 一設於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第二傳動件第一傳 動件與第二傳動件互相結合,控制裝置包括一控制單元,控 制單元用以控制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一離合器與第 一傳動件結合鎖定或釋鎖,以及第三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一離 合器與第二傳動件結合鎖定或釋鎖。 月IJ述紅拋式動力增益機,第一動力增益裝置包括一第一 齒輪,控制裝置包括一設置於樞軸且位於第—齒輪與第一傳 動件之間的固定套環、一設於固定套環上用以偵測第一動力 增益裝置的旋轉速度與旋轉角度的第一偵測元件,第一偵測 兀件與控制單A電連接並具有一與該第一齒輪嚙合的结合 齒輪》 U 13 則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第一傳動件設於固定套環與第 二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包括有複數個2環 狀排列的第一肖鐵,旋拋式動力增益機還包含一樞接於樞軸 5 1377136 且位於固定套環與第一傳動件之間的轉盤,轉盤包括複數個 呈環狀排列且分別與所述第一磁鐵產生磁吸作用的第二磁 鐵,第二動力增益裝置旋轉時可透過所述第一、第二磁鐵的 磁吸作用間接帶動轉盤旋轉。轉盤包括一第二齒輪,控制裝 置還包括一設於固定套環上用以偵測第二動力增益裝置的 旋轉速度與旋轉角度的第二偵測元件,第二偵測元件與控制 單疋電連接並具有一與第二齒輪嚙合的結合齒輪。轉盤為塑 鋼材質所製成’第一傳動件為不銹鋼材質所製成。 前述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包括一第三 齒輪’控制裝置包括一設於機座上用以偵測第三動力增益裝 置的旋轉速度與旋轉角度的第三偵測元件,第三偵測元件與 控制單70電連接並具有一與第三齒輪嚙合的結合齒輪。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驅動裝置包括三對剎車皮,各 對剎車皮的二剎車皮設置於相反側,各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一 離合器具有-環設於二剎車皮外側的剎車環,及一用以推動 刹車環移動使其束緊:刹車皮或與:剎車皮分離的頂推 件。各動力增益裝置包括一樞接於樞軸的板體,剎車環包括 複數個凸設於外周面的滑塊,各動力增益裝置的第—離合器 還具有複數個用以分別將料滑塊定位在板體上且限制所 述滑塊移動距離的定位件。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各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一離合器 還具有一與頂推件相結合的第一齒輪組,及一可受控制裝置 控制而驅使第-齒輪組轉動以帶動頂##移動#第一馬 達》各動力增益裝置的第—離合器還具有—固定於板體上的 6 1377136 固定架,固定架包括一螺孔,頂推件穿設於螺孔並包括一螺 接於螺孔的外螺紋段。各動力増益裝置還包括一儲氣筒、二 與儲氣筒相連通的氣壓幫浦、一連通於儲氣筒與第一馬達之 間用以控制儲氣筒内的氣體能否傳送至第一馬達的第一電 磁閥,及一與氣壓幫浦及第一電磁閥電連接的碳刷。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間 隔的一第一動力增益裝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及一第三動 力增益裝置,控制裝置包括一控制單元、一與該第一動力增 益裝置的碳刷接觸的第一導電端子組,及一穿設於枢軸的一 導孔且電連接於第一導電端子組與控制單元之間的第一導 線。控制裝置包括一設置於第二傳動件上與第二動力增益裝 置的碳刷接觸的第二導電端子組、一設置於第二傳動件上的 傳導碳刷、一穿設於第二傳動件且電連接於第二導電端子組 與傳導碳刷之間的第二導線、一與傳導碳刷接觸的第三導電 端子組,及一電連接於第三導電端子組與控制單元之間的第 三導線。控制裝4包括-與第三動力~益裝置的碳刷接觸的 第四導電端子組,及一電連接於第四導電端子組與控制單元 之間的第四導線。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旋轉裝置包括一環繞於各動力 增益裝置外周圍的圍繞壁,各動力增益裝置還包括一用以與 圍繞壁結合鎖定或釋鎖的第二離合器。圍繞壁具有三設於内 表面呈圓環狀的凹槽,各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二離合器具有二 δ又置於相反側的剎車件,二剎車件可朝彼此相互遠離的方向 或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動,使得二剎車件可迫緊於各凹槽 或與各凹槽分離。 』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各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二離合器 各固=別設置於相反側的固定座,各刹車件包括—滑接於 疋上的滑動座,及一設置於滑動座上用以迫緊各凹槽 j車片。滑動座具有—滑接於各較座上的座本體,及一 ^接於座本體上用以供刹車片組裝的滑動片,滑動片呈楔形 狀並具有=厚度較厚的第—端部,及—位於第—端部相反端 且厚度較薄的第二端部。旋轉裝置的圍繞壁的旋轉方向是由 第二端部朝向該第-端部旋轉,各刹車件還包括—設置於座 本體與滑動片之間用以提供滑動片復位彈力的彈菁。 則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各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二離合器 =有一驅動桿、二分別設置於驅動桿上的第一傳動齒輪、二 分別與二剎車件的滑動座相結合且穿設於二固定座的從動 桿、二分別設置於二從動桿上且與二第一傳動齒輪嚙合的第 一傳動齒輪’及一可受控制裝置控制而驅使驅動桿轉動以帶 動二從動桿轉動的第二馬達,各固定座包括一螺孔各從動 桿可相對於各固定座移動並包括一螺接於螺孔的螺紋段。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各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二離合器 還具有一連接於驅動桿與第二馬達之間的第二齒輪組,第二 齒輪組可文第一馬達驅動而帶動驅動桿轉動。各動力增益裝 置還包括一儲氣筒、一與儲氣筒相連通的氣壓幫浦、一連通 於儲氣筒與第二馬達之間用以控制儲氣筒内的氣體能否傳 送至第二馬達的第二電磁閥,及一與氣壓幫浦及第二電磁閥 電連接的碳刷。 1377136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驅動裝置還包括一設置於機座 上與控制單元電連接的驅動馬達、一與驅動馬達相結合的主 動齒輪’及一與第二傳動件相結合並與主動齒輪相嚙合的從 動齒輪,從動齒輪可受主動齒輪的驅動而連動第一、第二傳 動件旋轉。 依據本發明所揭露的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用以輸出一增 益動力,紅抛式動力增益機包含一機座、一驅動裳置'一旋 轉裝置、二動力增益裝置及一控制裝置,驅動裝置設置於機 座上,旋轉裝置樞接於機座上並可相對於機座旋轉而輸出增 益動力,各動力增益裳置樞接於機座上並可受驅動裝置驅動 而在一第一高度位置,及一高度低於該第一高度位置的第二 高度位置之間旋轉,控制裝置用以控制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 之一由第一高度位置旋轉到第二高度位置時,是與旋轉裝置 結合鎖定而與驅動裝置釋鎖,使得動力增益裝置之重力位能 釋放變成動能,以對旋轉裝置作功,使旋轉裝置輸出增益動 力,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另一則受驅動裝置帶動旋轉,當 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鄰近第二高度位置時,另一動力增益裝 置旋轉到第一高度位置,以接替動力增益裝置對旋轉裝置作 功。 依據本發明所揭露的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制方法包 含下述步驟: (A)提供一驅動裝置轉動與其相結合鎖定的一第一動力 增益裝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以 及與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相結合鎖定的旋轉裝置; 9 1377136 (B) 驅使%轉到一第一高度位置的第_動力増益裝置與 驅動裝置釋鎖,以對旋轉裝置作功,並調整第二、第三動力 增益裝置在相對側呈平衡狀態時與旋轉裝置釋鎖而與驅動 裝置結合鎖定,以被驅動裝置帶動旋轉; (C) 令第一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一高度低於第一高度位 置的父接位置時,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其中之一旋轉到 第局度位置且與方疋轉裝置結合鎖定並與驅動裝置釋鎖,以 接替第一動力增益裝置對旋轉裝置作功;及 (D) 7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另一旋轉到一平衡 置時第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一位於交接位置之後的第 二高度位置並與驅動裝置結合鎖定而與旋轉裝置釋鎖,使第 -動力增益裝置與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其中另一在相對 側呈平衡狀態地被驅動裝置帶動旋轉。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制方法,在步驟(b)中還 分別制所述動力增錄置之旋轉速度與旋轉角度,並根據 :測結果控制驅動裝置對應調整各動力增益裝置的旋轉速 度0 一則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制方法,在步驟(B)中,第 =度位置約為12點3。分位置’在步驟(〇中交接位置 ^點30分至s點整之間的位置,在步驟⑼中,平衡位 =為U點整至12點整之間的位置,第二高度位置 點整之後至6點整之間的位置。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制方法,在步驟⑷中,— 兩相鄰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夹角為12〇度,在步驟⑻中母 10 1377136 第一動力增益裝置在第一高度位置時,第一、第二動力增益 裝置是與驅動裝置釋鎖,第三動力動力增益裝置是與旋轉裝 置釋鎖,當第三動力增益裝置旋轉上拋至與第二動力增益裝 置在相對側呈平衡狀態的位置時,第二動力增益裝置與驅動 裝置結合鎖定而與旋轉裝置釋鎖。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制方法,還包含一位於步驟 (D)之後的步驟(E) ’步驟(E)為關機模式,調整第一、第二、 第三動力增益裝置與驅動裝置及旋轉裝置結合鎖定的角度 位置,使每兩相鄰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夾角呈12〇度。 前述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制方法,在步驟中,第 一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交接位置時是與驅動裝置釋鎖並與 旋轉裝置結合鎖定,且呈平衡狀態旋轉的第一、第三動力增 益裝置其中之一旋轉到第一高度位置與驅動裝置釋鎖並與 旋轉裝置結合鎖定,第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其中另一旋轉 上拋至與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夾角呈12〇度時,第一、第二、 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同時與驅動裝置及旋轉裝置結合鎖定。 本發明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藉由第一、第二、第三動 力增益裝置分別由第一高度位置轉動到第二高度位置的過 程中,疋與旋轉裝置結合鎖定而與驅動裝置釋鎖,使得第 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的重力位能釋放變成轉動動 月b以對旋轉裝置持續地作功。此外,因驅動裝置的驅動馬 達帶動第―、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旋轉時的轉速大於旋 轉裝置因慣性力旋轉的轉速,故第…第二、第三動力增益 裴置中的任一動力增益裝置瞬間脫離驅動裝置時即成為具 11 1377136 有重力加速度的自由慣性拋體’同時與旋轉裝置結合鎖定時 便會加速帶動旋轉裝置旋轉’使旋轉裝置的旋轉角速度增 加,藉此,旋轉裝置可持續地將增益動力傳遞至發電機。 【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内容、特點與功效,在以 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 的呈現。透過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當可對本發明為達成預 定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體的了 解,然而所附圖式只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並非用來對本 發明加以限制。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 内谷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 的一較佳實施例,該旋拋式動力增益機2〇〇用以提供能源產 生裝置(圖未示)一增益動力,該能源產生裝置可為一發電機 或其他類型的機具,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發電機為例作說明。 旋拋式動力增益機200包含一機座2、一驅動裝置3、一旋 轉裝置4、複數個動力增益裝置、一轉盤7及_控制裝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的數量為三組,分別為一 第動力增益裝置6、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及一第三動力 増益裝置6,,。 6如圖4、圖5、圖6及圖9所示,在以下說明中將以圖 所不之剖視圖的驅動裝置3右側稱為前方,驅動裝置3左 側稱為後方。機座2用於撐立在-平面(圖未示)上,其包括 12 1377136 傳動件35的套筒351與翼板352是由不銹鋼材質所製成? 當然’也可為其他導磁性弱或導磁性不佳的金屬材質所製 成’而第二傳動件36的套筒361、翼板362及第一、第二 管體364、3 65是由金屬材質所製成。 旋轉裝置4檀接於機座2的樞轴22上且可相對於抱轴 22旋轉,旋轉裝置4用以對發電機輸出增益動力,其包括 一樞接於樞軸22的轉輪41,及一用以與發電機相連接的外 齒輪42,轉輪41具有一鄰近於後側支撐架21的輪體411, 及一由:輪體411外周緣朝前延伸的圍繞壁412,輪體AH透 過中心處的複數個軸承43與枢軸22樞接,圍繞壁412内表 面設有分別呈圓環狀的一第一凹槽413、一位於第一凹槽 413則側的第二凹槽414,及一位於第二凹槽前侧的第 三凹槽415。 如圖4、圖6及圖1〇所示,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設於 轉輪的輪體411與第一傳動件35之間,其包括一拖接於 樞轴22的錘體61、一第一離合器,及一第二離合器。鐘體 61概呈扇形,其透過複數個轴承6()1與樞軸22檀接鐘體 61具有一板體611、-鎖固於板體611頂端的配重部612, 及二設置於配重部612左、右兩側的滑輪613,錘體“的 滑輪6U用以滑接於轉輪41的第一凹槽413内。第一離入 :為-用::與驅動裝置4的第一傳動件35結合鎖定或釋: 内離合盗62,内離合器62具有一環設於第一傳動件” :第-刹車皮353外侧的刹車環621,刹車環621外周面凸 設有複數個滑塊622 ’藉由複數個呈U形狀的定位件⑵ 14 分別套住滑塊622並鎖固在板體611上,使得滑塊622能定 位在板體611 ’且定位件623能限制滑塊必的移動距離。 —如圖4、圖1〇及圖u所示,内離合器62還具有一固 定於板體611近底端處的固定架624、一頂推件⑵、一第 一齒輪組626,及一第一馬達627,固定架咖包括一螺孔 628 ’頂推件625穿設於螺孔似並包括—螺接於螺孔似 2外螺紋段629,頂推件625頂端卡接於剎車環621底端的 槽30内第齒輪組626連接於第一桿部628與第一 馬達627之間,第一齒輪組…包括一與第一馬達⑺連接 :主動齒輪617'二上下堆疊的第一從動齒輪618,及一套 叹並固疋於頂推件625上的第二從動齒輪6丨9,其中,主動 齒輪617與上方的第—從動齒輪618相喃合,而第二從動輪 619與下方的第-從動齒輪618相响合,第—馬達Μ?為一 ^壓式馬達,其可驅使第—齒輪組626的主動齒輪617轉動 ^帶動二第—從動齒_ 618正轉或反轉,使第二從動齒輪 ”頂推件625能被帶動旋轉並同時相對於固定架624朝 ^如圓12所示)或朝下(如圖13所示)移動頂推件⑵會 車環621並造成刹車環621中心偏移,藉此,使刹車 二肉1可由圖1〇所示與二第一刹車皮353分離的位置移動 |内表面束緊二第一刹車皮353的位置(如圖12或圖13所 得内離合器62與第一傳動件35可在結合鎖定狀態 /、釋鎖狀悲之間變換。 如圖4'圖10及圖14所示,第二離合器為一用以與旋 置的轉輪41結合鎖定或釋鎖的外離合器63,外離合 15 1377136 器63具有一柩接於板體611上的的驅動桿631、二分別設 置於驅動桿631上且鄰近左、右兩側的第一傳動齒輪632、 二分別鎖固於板體611左、右兩側的固定座633、二分別穿 «•又於一固定座633上的從動桿634,及二分別設置於二從動 桿634上的第二傳動齒輪635,各固定座633包括一鎖固於 板體611上的第一座體6S6,及一設置於第一座體上的 第二座體637,第二座體637具有一供各從動桿634穿設的 螺孔638 ’各從動桿634 一端樞接於板體6ιι上而另一端 設有一螺接於螺孔638的螺紋段㈣,各第二傳動齒輪635 與各第傳動齒輪632相嚙合,藉此,驅動桿631正轉或反 轉時會帶動從動桿634 _,且從動桿634能同時相對於固 定座633的第二座體637向外或向内移動。 卜離口器63還具有二分別設置於固定座633的第一座 體636上的剎車件64〇,各剎車件64〇包括一滑接於第一座 體636上的滑動座⑷、一鎖固於滑動座⑷外側的剎車片 642 ’及—彈脊643 °滑動座641具有一滑接於第-座體636 上且内側與從動桿634抓结合的座本體644,及一滑接於座 本體644外側的用卩供刹車片642組裝鎖固的滑動片“5(如 圖15所不),刹車片642是用以迫緊摩擦轉輪41的第一凹 槽413,滑動片645呈楔形狀並具有一厚度較厚的第—端部 646’及-位於第一端部⑽相反端且厚度 647,而彈簧643為一机於诉叙Η 马β又於/月動片645底端與座本體6 =r6。由圖14之視圖觀之,在本實施例中: 45其第-端部646位在下方而第二端部647 16 1377136 位在上方,而左側滑動片645則是第一端部646位在上方而 第二端部647位在下方,其中,第1部與第二端部 647之間的厚度差距約在2mm以内。 外離合器63還具有一第二齒輪組648,及一第二馬達 649 ’第二齒輪組648連接於驅動桿631與第二馬達649之 間第—馬達649 一氣壓式馬達,其可驅使第二齒輪組州 轉動以帶動驅動桿631及第一傳動齒輪阳正轉或反轉,使 二第二傳動齒輪635及二從動桿634能被帶動旋轉而同時朝 # 夕卜或朝内移動,使得二刹車件_可朝彼此相互遠離的方向 或彼此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動,藉此,使二刹車件64〇的刹車 片642可由圖14所示與第一凹槽413分離的位置移動到圖 16所示同時迫緊摩擦第一凹槽413的位置,或者是二刹車 件640由圖16所示的位置復位到w 14所示的位置使得外 離合器63與轉輪41可在結合鎖定㈣與釋鎖狀態 換。 特別說明的是,由於旋轉裝置4的轉輪41在旋轉的過 ’程中,第-動力增益裝置6在特定位置時其外離合器63會 與轉輪4!進行結合鎖定或釋鎖的變換,藉由右側滑動片⑷ j薄下厚的設計,以及左側滑動片⑷上厚下薄的設計,使 得二滑動座641的座本體644同時被向外推時,二剎車片 642先以面接觸方式觸碰到沿箭頭!方向旋轉的轉㈣的. 第-凹槽4Π’刹車片642受第一凹槽413旋轉摩擦而連動 滑動片645向外撥壓並拉動彈簧643,故刹車μ⑷能順勢 地迫緊並摩擦轉輪41的第一凹槽413,因此,第二馬達_ 17 1377136 只需將剎車片642推移到定位後,藉由刹車片642受 擦而連,滑動片645產生向外擠塵的力量即可達到返 ’藉此:能節省第二馬達649的驅動力量。若轉輪、! 疋沿相反於箭頭Ϊ的方向旋轉時,則右側滑動片Μ 厚下薄的設計,而左侧滑動片645需採上薄下厚的設計 得轉輪旋轉觸碰到刹車片“2表面時能施加一向内翻轉 的力量’以連動滑動片645向外擠壓’但本實施例中,是以 轉輪4!沿箭頭J方向旋轉為例作說明。另外當刹車片… 與第一凹槽4U分離後,藉由彈簧⑷的復位彈力即可驅使 剎車片642及滑動片645復位到圖14所示的位置。 再者,由於二刹車件640的剎車月⑷與第—凹槽413 摩擦時所產㈣耗程度與速度m同,有可能一刹車片 ⑷的磨耗較快而另—刹車片⑷的磨耗較慢因此為了 避免其中-剎車片642被推到定位與第一凹槽川鎖定後, 另一刹車片642仍未被推収位與第—凹槽413鎖定,且驅 動桿63!無法繼續轉動而推動該另一剎車片移動,進而 導致只有單邊刹車4 642鎖定的情形。所以,驅動轴631 上會套設二扭力彈簧650,各扭力彈簧65〇兩端分別固定在 定位片651與第一傳動齒輪632上,藉此當其中一刹車片 642與第-凹槽川鎖定使得驅動桿631與其中一第一傳動 齒輪632無法繼續轉動時,扭力彈簧65〇能提供另一傳動齒 輪632相對於驅動桿631轉動的力量,使得該另—傳動齒輪 632能相對於驅動桿631轉動以繼續推動第二傳動齒輪 635'從動桿634及該另一剎車片642移動,直到該另一剎 18 1377136 車片642被推到定位與第一凹槽413鎖定。 另外,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還包括一鎖固於板體611 底端的儲氣筒65,及一與儲氣筒65相連通的氣壓幫浦66, 氣壓幫浦66能將氣體傳導至儲氣筒65内,内離合器62藉 由一連通於儲氣筒65與第一馬達627之間的第一電磁閥 620的開啟或關閉,可控制儲氣筒65内的氣體能否傳送至 第一馬達627内,藉此,以控制第一馬達627正轉或反轉。 而外離合器63藉由一連通於儲氣筒65與第二馬達649之間 的第二電磁閥652的開啟或關閉,可控制儲氣筒65内的氣 體能否傳送至第二馬達649内,藉此,以控制第二馬達649 正轉或反轉。 如圖5、圖6及圖17所示’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整 體構造大致與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相同,但組裝的位置與方 向有所不同》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是設於第一傳動件35與 第二傳動件36之間,錘體61是透過軸承6〇2樞接於第二傳 動件36的第二管體365上,錘體61的滑輪613用以滑接於 轉輪41的第二凹槽414内,且錘體61的板體611上設有複 數個呈環狀排列的第一磁鐵67。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 内、外離合器62、63皆朝向後方’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之 内離合器62的剎車環621可受頂推件625的推動而束緊第 —傳動件35的二第二剎車皮354或是與二第二剎車皮354 分離’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之外離合器63的二剎車片642 可同時迫緊於第二凹槽414内與第二凹槽414摩擦,或者是 與第二凹槽414分離。 19 如圖5、圖6及圖18所示,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的整 體構造大致與第一動力增益致置6相同,但組裝的位置與方 向有所不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是設於第二傳動件36與 主動齒輪33之間,錘體61是透過軸承603樞接於第二傳動 件36的第一管體364上錘體μ的滑輪613用以滑接於轉 輪41的第三凹槽415内。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的内、外離 合器62、63皆朝向後方,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之内離合器 62的剎車環621可受頂推件025的推動而束緊第二傳動件 的—第二泪丨車皮363(如圖19或圖20所示)或是與二第二 剎車皮363分離,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之外離合器63的二 剎車片642可同時迫緊於第三凹槽415内與第三凹槽415 摩擦’或者是與第三凹槽415分離。 如圖3、圖4及圖5所示,轉盤7包括一樞接於樞軸22 上的盤體71,及複數個設於盤體71上且呈環狀排列的第二 磁鐵72,第二磁鐵72的數量與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第一 磁鐵67數量相同,第二磁鐵72與第一磁鐵67之間能產生 磁吸作用。在本實施例中,轉盤7的盤體71是由塑鋼材質 所製成,當然,也可採用其他重量較輕的金屬材質製作。 如圖4、圖5、圖7及圖8所示,控制裝置8包括一用 以套固在樞轴22上的固定套環81、一設置於固定套環η 底端的第一偵測元件82、一設置於固定套環81頂端的第二 偵測元件83、一設置於前侧支撐架21上的第三该測元件 84,及一控制單元85。第一、第二、第三偵測元件82、83、 84分別為一譯碼器,第一、第二、第三偵測元件82、83、 20 1377136 84分別具有一結合齒輪821、831、841,第一偵測元件82 的結合齒輪821與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之板體611前側面的 一第一齒輪615相嚙合,第二偵測元件83的結合齒輪831 與轉盤7的盤體71後側面的一第二齒輪73相嚙合,而第三 積測元件84的結合齒輪841則與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之板 體611前側面的一第三齒輪616相嚙合。第一、第二、第三 债測元件82、83、84分別用以偵測第一、第二、第三動力
增益裝置6、6,、6”之旋轉速度與旋轉角度,並可分別透過 第一、第二、第三傳輸線861、862、863將偵測訊號傳遞至 控制單元85上,其中,第一、第二傳輸線861、862穿設於 樞軸22的一導孔221以及固定套環81的一與導孔221相連 通的通孔811而電連接於第一' 第二偵測元件82、83與控 制單7L 85之間,控制單元85為一電腦,其可依照所接受到 的偵測訊號調整驅動馬達31的旋轉速度,藉此,以控制第 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6”的旋轉速度。
如圖5、圖7、圖8及圖9所示,控制裝置8還包括一 設置於固定套環81上的第—導電端子組86、__設置於第二 傳動件36的套冑361的第二導電端子組87,及分別設置於 前側支標架21上的—第三導電端子組88與-第四導電端子 組89。第f電端子組86透過—穿設於枢轴#導孔如 及固定套環81的通孔811之第-導線864與控制單元85 電連接,並且用以與第-動力增益裝置6之板體6ιι前側面 的碳刷614接觸,藉必匕,第一導電端子組%可將控制單元 85的電源傳輸至第-動力增益裝置6的碳刷614上。第二 21 1377136 導電端子組87透過一穿設於第二傳動件36的一通孔366 的第二導線865與一設置在第二傳動件36的第一管體364 上的傳導碳刷37連接,且第二導電端子組87用以與第二動 力增益裝置6’之板體611前側面的碳刷614接觸,而傳導 碳刷37是透過第三導電端子組88及一第三導線866與控制 單元85電連接,藉此,第二導電端子組87可將控制單元 85的電源傳輸至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碳刷614上。第四 導電端子組89透過一第四導線867與控制單元85電連接, 並且用以與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之板體611前側面的碳刷 614接觸,藉此,第三導電端子組88可將控制單元85的電 源傳輸至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的碳刷614上。 藉由第一、第二、第四導電端子组86、87、89分別與 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6,,的碳刷614接觸^ 使得碳刷6M可透過導線(圖未示)將電源傳輸至氣壓幫浦 66(如圖10、圖17及圖18)與第一、第二電磁閥62〇 652(如 圖10、圖17及圖18)上,使得控制單元85能分別控制第一、 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6”之内、外離合器62 63 作動。 如圖3、圖2卜圖22及圖23所示,旋拋式動力增益機 在組裝時,是Μ第—動力增^裝置6安裝於插轴Μ 上,接著,依序將固定套環81、轉盤7、第__傳動件心 第二動力增絲置6,、第二傳動件36及第三動力增益裝置 6”安裝於樞轴22,由於固定套環81上的第二偵測元件Μ 與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之間設有第一傳動件35,第二動力 22 1377136 增益裝置6,無法直接與第二偵測元件83的結合齒輪831相 結合’以供第二偵測元件83偵測旋轉的速度及角度,因此, 透過轉盤7的設計來克服此問題,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旋 轉時’藉由第一、第二磁鐵67、72之間的磁力作用,使得 轉盤7可被間接帶動旋轉,由於第二偵測元件83的結合齒 輪831與轉盤7的第二齒輪73嚙合,因此,第二偵測元件 83透過轉盤7被磁力間接帶動旋轉而可偵測第二動力增益 裝置6’的旋轉速度及角度。為了降低第一傳動件35的阻隔 而影響第一、第二磁鐵67、72之間的磁力,故在設計上第 一傳動件35的套筒351及翼板352皆採導磁性弱的不銹鋼 製造,使得第一、第二磁鐵67、72之間能保持一定磁力。 此外,為了使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旋轉時能順利連動轉盤7 轉動,因此,轉盤7的盤體71在設計上以重量較輕之塑鋼 製造,以使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旋轉時能順利連動轉盤7 轉動。 以下將針對旋拋式動力增益機2〇〇的操作與控制方法 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24、圖25及圖26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動 力增益裝置6定義有一同時通過其錘體61的配重部Hz中 心及樞轴22的第一中心線L1,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定義有 一同時通過其錘體61的配重部612中心及柩轴22的第二中 心線L2,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定義有一同時通過其錘體 的配重部612中心及樞軸22的第三中心線l3。 在步驟9丨中所示的開機模式中,首先,如步驟9ιι所 23 1377136 不,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的内離合器62 社人锚疋興第一傳動件35 :二:疋(如圖27所示),而外離合器63與第一凹槽413結 :=(一如圖27所示),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内離合器以 疋 傳動件35結合鎖定(如圖28所示),而外離合器63 :第广凹槽414結合鎖定(如圖28所示),第三動力增益裝 置6的内離合器62是與第二傳動件36結合鎖定(如圖π 所不),而外離合器63與第三凹槽415結合鎖定(如圖㈣ :),且第一、第二中心線U、L2之間的夾角第一第 二中心線U、L3之間的夾角,以及第二第三中心線^、 L3之間的夾角各為120度,因此,第_、第二第三動力 增益裝置6、6,、6”是呈平衡狀態地與旋轉裝置4相結合。 如步驟912所示,將旋抛式動力增益機200啟動後,驅 動裝置3的驅動馬達31會如步驟913中以—預設速度帶動 呈千衡狀態的第-、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卜6、6,,以 及旋轉裝置4如箭頭1所示的順時針方向轉動,該預設速度 為3.5〜5_5rpm,本實施例中县·、,,, J甲疋以3.5rpm為例作說明。如步 驟914所示地運轉一段時間’使第-、第二、第三谓測元件 ㈣心分別偵測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η,、 6”的旋轉角度並與圖24所示的初始位置作比較,以得知第 一、第二 '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6”的位置,在本實施 例中,是設定運轉3〇秒後自動進入步帮92所示的初始負载 運轉模式。當然,運轉時間可視需求而有所調整,且可設計 成手動切換進入初始負載運轉模式。 在步驟92中所示的初始負栽運轉模式中是設定三組 24 1377136 動力日'裝置中之其中兩組與旋轉裝置4結合鎖定而與驅 動裝置3釋鎖’剩餘—組則與驅動裝置3結合鎖定而與旋轉 裝置4釋_為了方便說明,前述之其中兩組動力增益裝置 疋以第 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6’為例。如圖26A及圖 30所示,步驟921巾,當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之第一中心 線L1紅轉至J帛—南度位置時,第一偵測元件82(如圖7) 曰將第動力增益裝置6的位置訊號傳遞至控制單元85(如 圖7)上,使得控制單元85會進行步驟922所示之動作,控 • 制單元85會驅使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的内離合 器62與第一傳動件35釋鎖(如圖1〇),以及第三動力增益裝 置6的外離σ器63與轉輪41的第三凹槽415釋鎖(如圖 18)’此時’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是靠著本身旋轉 時所產生的慣性力帶動旋轉裝置4旋轉,以對旋轉裝置4 作功’使得旋轉裝置4能將增益動力傳輸至發電機上,由於 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與旋轉裝置4結合鎖定並帶 動發電機進行運轉,因此,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 ^ 的旋轉速度會下降至lrPm左右,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 則被驅動裝置3的驅動馬達3 i以5rpm的速度帶動旋轉。 •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高度位置為圖30所示之12點30分位 置,但並不以此為限,只要是第一、第三、第三動力增益裝 • 置6、6、6可因自重而有向下轉動趨勢的位置皆可定義為 第一高度位置。 當第-動力增益裝置6之第一中心線以在第一高度位 置時,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之第二中心線[2在一高度低於 25 1377136 第一高度位置的交接位置,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之第三 中心線L3在8點30分位置,在本實施例中,交接位置是 定義在約為4點30分至5點整間的位置,前述第二中心線 L2所在的交接位置為4點30分。 如圖26B及圖31所示,如步驟923,第一 '第二 '第 三偵測元件82、83、84會分別偵測第一、第二、第三動力 增益裝置6、6’、6”的旋轉速度及旋轉角度,並將偵測訊號 傳遞至控制單元85,使得控制單元85能調整驅動馬達31 的轉速’以便控制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 6的内、外離合器62、63在對應的角度位置進行結合鎖定 與釋鎖的交換。 如步驟924,當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以3 5rpm的速度 加上慣性旋轉的上拋力使其第三中心線L3旋轉到圖3丨所 不之一平衡位置時,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第二中心線L: 會旋轉到-位於交接位置之後的第二高度位置而與第三中 。線L3呈直線,使得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是 位在相對側呈平衡狀態,在本實施例中,平衡位置是定義在 約為1 1點3 〇分位置至12 /λ. VO a 置主12點整位置間的位置,而第二高度 位置疋定義在約為5點整之接;p < & 曼至6點整間的位置,在初始負 載運轉模式的狀態下,前述笛― 月J疋第二中心線L3所在的平衡位置 是設定在11點30分,前诚笛_山 別边第一中心線L2所在的第二高度 位置是設定在5點3 0分。此_ ^ α 時,控制車元85會如步驟925 所示驅使第二動力增益裝置 的内離合器62與第一傳動件 35結合鎖定,同時外離合考 乐得勃件 。咨63與轉輪41的第二凹槽414 26 1377136 釋鎖,而第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的傳動狀態則保持 在原本的狀態’藉此,第二、第三動力増益裝置6,、6,,可 在平衡狀態下被驅動裝置3帶動旋轉,此時,驅動裝置3 是以較高的旋轉速度帶動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 旋轉,使得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旋轉數圈後會 具有較大的慣性能量。
如圖26B、圖26C、圖32及圖33所示,如步驟926, 當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的第一中心線L1轉動到交接位置(此 處的父接位置為5點整)前,第一偵測元件82會傳遞訊號至 控制單元85,控制單元85藉由第二、第三偵測元件们:討 分別偵測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距離第一高度位 置之遠近,來調整驅動馬達31加速或減速以配合第一 ^力 增益裝置6到達交接位置(5點整)日㈣交接輪替,接著即可 進入到步驟93的循環交接運轉模式。
在步驟93的循環交接運轉模式中,如步驟931所示’ 當第i力增益裝置6的第-中心線!^轉動到交接位置(5 點整)後,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褒置6,、6,,其中一組會到達 第一高度位置(12 •點30分),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三動力增 益裝置6”的第三中心線^到達第_高度位置為例作說明, 此時,如步驟932,控制單元85會驅使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 的内離合器62與第二傳動件36釋鎖,同時外離合… 第三凹槽415結合鎖定,而第―、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 的傳動狀態則保持在原本的狀態雖然第一動力增益裝以 的第一中心缘U轉動到交接位置(5點整)完成與第三動力 27 1377136 增益裝置6”的交接輪替,但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的外離合 器63仍不能與轉輪41的第一凹槽413釋鎖,需等第二動力 增益裝置6’轉動到平衡位置(如圖33所示)後,第一動力增 益裝置6的外離合器63才能與轉輪41的第一凹槽413釋 鎖。需說明的是’在循環交接運轉模式的狀態下,交接位置 疋s又疋在5點整位置’第二局度位置是設定在6點整位置, 平衡位置是設定在12點整位置。 如步驟933,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在6點3〇分位置與 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雖然失去平衡狀態的關係但藉由驅 動裝置3的帶動以及慣性旋轉的上拋力,使得第二動力增益 裝置6’的第二中心線L2能快速省力地旋轉到平衡位置 點整)’第二偵測元件83會偵測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位置 並將訊號傳遞至控制單元85,使得控制單元85控制第一動 力增益裝置6之内、外離合器62、63的結合鎖定與釋鎖。 如步驟934,當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第二中心線L2 旋轉到圖33所示之平衡位置(12點整)時,第-動力增益裝
置6的第一中心線T1杜姑£丨姑__ T 紅轉到第一向度位置(6點整),使得 第一、第二動力增益梦 L2呈亩始 的第一、第二中心線L1、 L2至一直線,且笫— 側呈平衡狀態。此時、: 裝置6、6,是位在相對 第-動力增益裝置單元85會如步驟935所示驅使 定,同時外離合器631器62與第—傳動件35結合鎖 ° '、轉輪41的第一凹槽413釋鎖,而第 二、第三動力増益獎 向弟 狀態,藉此,第# 〜剔保持在原本的 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可在平衡狀態 28 1377136 下被驅動裝置3加速帶動旋轉,累積慣性並等待下次交接。 第:動力增益裝置6,,的第三中心線L 3轉動到交接位置 (5點整)前’會如步驟936所示地藉由控制單元85調整驅動 加速或減速來配合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到達交接位 置時的交接輪替。
如圖26D及圖34所示,如步驟937所示,當第三動力 增益裝置6”的第三中心線[3轉動到交接位置(5點整)後, 第-、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其中一組會到達第一高度位 置(12點30分)’在本實施例中是以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 第二中心線L2到達第一高度位置為例作說明,此時,如步 驟938,控制單元85會驅使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内離合 盗62與第一傳動件35釋鎖,同時外離合器63與第二凹槽 4M結合鎖定,而第_、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卜6,,的傳動狀 態則保持在原本的狀態。雖然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的第三 中心線L3轉動到交接位置(5點整)完成與第二動力增益= 置6’的交接輪替,但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的外離合器= 不能與轉輪41的第三凹槽415釋鎖,需等第一動力増益裝 置6轉動到平衡位置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 6”的外離合器 63才能與轉輪41的第二凹槽415釋鎖。 如步驟939’第-動力增益裝置6在6點3()分位置與 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雖然失去平衡狀態的關係,但藉由驅 動裝置3的帶動以及慣性旋轉的上拋力,使得第一動=增益 裝置ό的第-中心線L1能快速地旋轉到平衡位置⑴點 整)’第一偵測元件82會偵測第一動力增益裝置6的位置並 29 1377136 .- -· . - · - ----- -- _ _ _ _ 將訊號傳遞至控制單元85,使得控制單元85控制第三動力 增益裝置6之内、外離合器62、63的結合鎖定與釋鎖。藉 此,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6”會重覆地在 步驟931與步驟939之間作交替循環運轉,以持續對旋轉裝 置4作功。 簡言之,在循環交接運轉模式中,三組動力增益裝置的 旋轉搭配關係可參考圖32至圖34,其中一組動力増益裝置 在第一咼度位置(12點30分)時,需與旋轉裝置4結合鎖定 並與驅動裝置3釋鎖,而在第二高度位置(6點整)時,需與 旋轉裝置4釋鎖並與驅動裝置3結合鎖定。另外二組動力增 益裝置則呈平衡狀態地被驅動裝置3的驅動馬達31以預設 的轉速帶動旋轉,使得二組呈平衡狀態的動力增益裝置被較 快的旋轉速度帶動旋轉數圏後,能具有較大的慣性能量。待 該組動力增益裝置位於交接位置(5點整)時,驅動裝置3的 驅動馬達31會帶動二組呈平衡狀態的動力增益裝置其中之 -到達第-高度位置(12點30分),而另一組在6點3〇分位 置,在第一间度位置(12點30分)的動力增益裝置會與驅動 裝置3釋鎖並與旋轉裝置4結合鎖冑,以接續對旋轉裝置4 作功。而在6點30分位置的動力增益裝置旋轉上拋至平衡 位置(12點整)後,會與轉動到第二高度位置(6點整)的該組 動力增益裝置呈平衡狀態,該組動力增益裝置會與旋轉裝置 4釋鎖並與該驅動裝i 3結合鎖定,以接著被驅動裝置:的 驅動馬達31帶動旋轉,如此,各組動力增益裝置可持續輪 替地對旋轉裝置4作功。 30 1377136
由於各動力增益裝置由第一高度位置轉動到第二高度 位置的過程中’是與旋轉裝置4結合鎖定而與驅動裝置3 釋鎖’使得各動力増益裝置的重力位能釋放變成轉動動能, 以對旋轉裝置4作功,且因驅動裝置3帶動二組呈平衡狀態 的動力増益裝置旋轉時的轉速大於旋轉裝置4因慣性力旋 轉的轉速’故動力增益裝置瞬間脫離驅動裝置3時即成為具 有重力加速度的自由慣性拋體,同時與旋轉裝置4結合鎖定 時便會加速帶動旋轉裝置4旋轉,使旋轉裝置4的旋轉角速 度增加,藉此,旋轉裝置4可將增益動力傳遞至發電機上。
如圖25、圖35、圖36所示,在步驟94之關機模式中, 將旋拋式動力增益機2〇〇關機(如步驟941),關機訊號會傳 遞至控制單元85上,當一未與驅裝置3結合鎖定的動力增 益裝置(以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為例說明)轉動到一位於交 接位置前的感應位置(在本實施例中為3點3()分位置)時, 第二偵測元件83會將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位置訊號傳遞 至控制單元85上(如步驟942),使得控制單元85驅使驅動 馬達3!將第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其中之一轉動到 第-高度位置(假設是第一動力增益裝£ 6)。如步驟943, 當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第二中心線[2轉動到交接位置 (在關機模式中S設定為4點3G分)時,且第—動力增 置6的第一中心線L1轉動到第一高度位置〇2點時: 所示,第二動力增益裝置&的傳動狀態保持原 狀’而第-動力增益裝置6的内離合器62與驅動裝置3釋 鎖,同時外離合器63與旋轉裝置4結合鎖定。 31 1377136 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在6點30分與第一動力增益裝置 6脫離平衡狀態後,會持續地被驅動裝置3帶動旋轉,且藉 由本身慣性旋轉的上拋力,使得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的旋 轉速度比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6’的旋轉速度快,當 第三偵測元件84如步驟945所示地偵測到第三動力增益裝 置6的第二中心線L3分別與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 6的第、第一中心線L1、L2呈12〇度的爽角時假設第 二動力增益裝置6”的第三中心線匕3如步驟946所示旋轉到 8點30分位置時,如步驟料7,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6、 6’的内離合器62與驅動裝置3結合鎖定,而第三動力增益 裝置6”的外離合器63與旋轉裝置4結合鎖定使得第一、 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6”在互呈12〇度的平衡狀 態下與驅動裝置3及旋轉裝置4結合鎖定(如步驟948),最 後,驅動馬達31停止轉動(如步驟949),第一、第二、第三 動力增益裝置6、6、6”及旋轉裝置4在無動力驅動的狀況 下即可慢慢停止轉動》 中’内離合器62的頂推件625推動刹車環621移鸯 的方向會隨著頂推件625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 科 625位在剎車環621中 推科 1宁〜以下的位置時,頂推件625是如圖 13所示地向下帶動剎車環621纟緊第一剎車皮353或第二 刹車皮354,或如圖20所示地向下帶動刹車環621束緊^ 2車皮363,當頂推件⑵録刹車環621中心以上的位 、頂推件625 Α如圖37所示地向下帶動刹車環621束 32 1377136 緊第一剎車皮353或第二剎車皮354或第三剎車皮363,藉 由頂推件625 ;喂著重力方向移動的推力,以及加上刹車環 621本身重量的影響,使得剎車環621能輕易地被帶動而束 緊第一剎車皮353或第二刹車皮354或第三剎車皮363,藉 此’能節省第一馬達627的驅動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本實施例的動力增益裝置設計數量 為三組,不過在實際應用時,也可採一組或二組或三組以上 的設計’但是採-組或二組的設計時,對旋轉裝置4的作功 效率較差’若採三組以上的設計時,設計複雜度增加,故以 本實施例所揭露的三組設計為較佳。 歸納上述,在本實施例中的旋拋式動力增益機2〇〇,藉 由第-、第-、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6,,分別由第一高 度位置轉動到第二高度位置的過程中,是與旋轉裝置4結合 鎖定而與驅動裝置3釋鎖,使得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 裝置6、6’、6”的重力位能釋放變成轉動動能,以對旋轉裝 置4持續地作功。此外,因驅動裝置3的驅動馬達η帶動 第-、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6、6’、6”旋轉時的轉速大 於旋轉裝置4因慣性力旋轉的轉速,故第一、 罘一、第二動 力增益裝置6、6’、6”中的任-動力增益裝置瞬間 驅動 裝置3時即成為具有重力加速度的自由慣性拋體,同時與旋 轉裝置4結合鎖定時便會加速帶動旋轉裝置4旋轉使旋轉 裝置4的旋轉角速度增加,藉此,旋轉裝置4可持續地將增 益動力傳遞至發電機上,故確實能達到本發明所訴求之目 的。 33 1377136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卷 田+月& 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 及發明說明内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 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 體圖; 圖2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另 一視角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立 體分解圖; 圖4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6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較佳實施例的剖 視圖; 圖7疋圖6的局部放大 圖8是圖3的控制裝置的放大圖; 圖9是圖3的第二傳動件的放大圊; 圖0疋本發明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 視圖’說明第一動力增益裝置與第一傳動件及旋轉 裝關係; 圖"是圖10的局部放大圖’說明第一齒輪組與頂推 的組裝關係; 疋本發月%拋式動力增益機的—較佳實施例的 34 1377136 ^放大圖,說明頂推件推㈣彳車環上移使其束緊第一刹車 圖13是類似圖12的局部放大圖,說明 刹車環束f第-剎車皮; 月頂推件向下帶動 與轉輪的第一 圖14疋圖1 〇的局部放大圖,說明剎車 凹槽分離; 示 圖15是本發明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 思圖,說明座本體與滑動片的組裝關係; 圖W是類似圖14的局部放大圖,說明 轉輪的第—凹槽; 平乃、緊摩擦 視固^17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較佳實施例的後 裝關係明第二動力增益裝置與第-傳動件及旋轉裝置的組 裝關係. 傳動件及旋轉裝置的組 圖1 9是類似圖1 2的局部5¾•士阁,% k 環上移使其束緊第三料Γ 件推動刹車 刹車= 類似?的局部放大圖’說明頂推件向下帶動 J平衣束緊第三剎車皮; 體圖圖21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較佳實施例的立 說明第-動力增益裝置與固定套環的組裝關係; 體圖圖: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較佳實施例的立 、明第-動力增益裝置、固定套環與轉盤的組裝關係; 35 1377136 圓23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立 體圖,說明第一動力增益裝置 '固定套環、轉盤與第一傳動 件的組裝關係; 圖24是本發明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呈平衡狀態; 圖25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控 制流程圖; 圖26A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 控制流程圖; 圖26B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 控制流程圖; 圖26C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 控制流程圖; 圖26D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 控制流程圖; 圖27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不意圖,說明第一動力增益裝置的内離合器與第一傳動件 結合鎖定,外離合器與第一凹槽結合鎖定; 圖28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第二動力增益裝置的内離合器與第一傳動件 結合鎖定’外離合器與第一凹槽結合鎖定; 圖29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第三動力增益裝置的内離合器與第二傳動件 結合鎖定,外離合器與第三凹槽結合鎖定; 36 圖30是本發明旋抛式動力増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在初始負載運轉模式; 圖是本發明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在初始負載運轉模式; 圖32是本發明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的一較佳實施^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在循環交接運轉模式; 圖33是本發明旋抛式動力増益機的一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在循環交接運轉模式; 圖34是本發明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的—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在循環交接運轉模式; 圖35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増益機的—較佳實㈣之關 機模式的控制流程圖; 圖36是本發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較佳實施例的作 動示意圖,說明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在關機模式;及 圖37是類似圖13的局部放大圖,說明頂推件位在刹車 環中心以上的位置時,頂推件向下帶動刹車環束緊第一刹車 皮。 37 1377136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200…… •旋拋式動力增益機 41........ •轉輪 2 ......... •機座 411…… •輪體 21........ •支撐架 412…… •圍繞壁 211…… •穿孔 413…… •第一凹槽 22........ •樞轴 414…… •第二凹槽 221…… •導孔 415…… •第三凹槽 3 ......... •驅動裝置 42........ •外齒輪 31........ •驅動馬達 6 ......... •第一動力增益裝置 32 、 43 · •轴承 6' ........ •第二動力增益裝置 33........ •主動齒輪 6,,........ •第三動力增益裝置 34........ •從動齒輪 601 ' 602. ••袖承 35........ •第一傳動件 603 ...... •軸承 351 、 361 ••套筒 61........ •錘體 352、362 翼板 611…… •板體 353…… •第一剎車皮 612…… •配重部 354…… •第二剎車皮 613…… •滑輪 36........ •第二傳動件 614…… •碳刷 363…… •第三剎車皮 615…… •第一齒輪 364…… •第一管體 616....... •第三齒輪 365…… •第二管體 617....... •主動齒輪 366…… •通孔 618....... •第 從動齒輪 37........ •傳導碳刷 619....... •第二從動齒輪 4 ......... •旋轉裝置 62......... •内離合器 38 1377136 620… •…第一電磁閥 643…… •彈簧 621 ··· •…剎車環 644…… •座本體 622… •…滑塊 645…… •滑動片 623… •…定位件 646…… •第一端部 624… •…固定架 647 ...... •第二端部 625… …·頂推件 648…… •第一齒輪組 626… ····.第一齒輪組 649…… •第二馬達 627… •…第一馬達 650…… •扭力彈簧 628… •…螺孔 651…… •定位片 629… •…外螺紋段 652…… •第二電磁閥 630… -----^槽 65........ •儲氣鹵 63··..· •…外離合器 66........ •氣壓幫浦 631… •…驅動桿 67........ •第 磁鐵 632… •…第一傳動齒輪 7 ......... •轉盤 633… •…固定座 71........ •盤體 634… •…從動桿 72........ •第二磁鐵 635… •…第二傳動齒輪 73........ 第·一齒輪 636… •…第一座體 8 ......... •控制裝置 637… •…第二座體 81........ •固定套環 638… •…螺孔 811…… •通孔 639… •…螺紋段 82........ •第一偵測元件 640… •…剎車件 821 ' 831 ••結合齒輪 641… •…滑動座 83........ •第二偵測元件 642… •…剎車片 84........ •第三偵測元件 39 1377136 841… •…結合齒輪 88· 第三導電端子組 85…… •…控制單元 89· 第四導電端子組 86…… •…第一導電端子組 91 9 4 . _ ♦ · 步驟 861… —第 傳輸線 911 -914· 步驟 862… —第一傳輸線 921 ~926 步驟 863… •…第三傳輸線 931 〜939 步驟 864… •…第一導線 941 〜949 步驟 865… •…第二導線 L1· 第一中 心線 866… •…第三導線 L2· 第二中 心線 867… •…第四導線 L3. 第三中心線 87····. •…第二導電端子組 I… 箭頭 40

Claims (1)

1377136 &年?月㈣釈更)正替G 第971 51 668號專利申請案替換頁 (修正日期101年7月)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用以輸出一增益動力,該旋拋式 動力增益機包含: —機座; 一驅動裝置,設置於該機座上,該驅動裝置包括一設 置於該機座上的驅動馬達,該驅動馬達用以提供一動力源; 一旋轉裝置,框接於該機座上並可相對於該機座旋轉 而輸出該增益動力; 二動力增益裝置,各該動力增益裝置樞接於該機座上 並可受該驅動裝置的該驅動馬達所提供的該動力源驅動而 在一第一高度位置,及一高度低於該第一高度位置的第二 高度位置之間旋轉;及 一控制裝置,用以控制所述動力增益裝置其中之一動 力増益裝置由該第一高度位置旋轉到該第二高度位置時, 是與該旋轉裝置結合鎖定而與該驅動裝置釋鎖,使得該動 C 力增益裝置之重力位能釋放變成動能,以對該旋轉裝置作 力,使該旋轉裝置輸出該增益動力 ',而所述動力增益裝置 其中另一動力增显裝置則位在相對側呈平衡狀態地受該驅 動裝置帶動旋轉,當該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鄰近該第二高 度位置時’另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之一旋轉到該第一高度 位置,以接替該動力增益裝置對該旋轉裝置作功。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第一高度位置為各該動力增益裝置可因自重而有向 下轉動趨勢的位置。 41 2. 第97151668號專利申請案替換頁 (修正日期101年7月) 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該控制裝置用以控制另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另一旋轉 至J 一平衡位置時,該動力增益裝置轉動到位於該平衡位置 對側的該第二尚度位置,且該動力增益裝置與該旋轉裝 置釋鎖並與該驅動裝置結合鎖定。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該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該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一位於該 第二高度位置之前的交接位置時,另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 之一旋轉到該第一高度位置。 5·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錢式動力增益機其 T ’該控制裝置包括三分別用以偵測所㈣力肖益裝置的 旋轉速度與旋轉角度之债測元件,及一電連接於所述伯測 元件與該驅動裝置間的控制單元,各該㈣元件可將债測 訊號傳遞至該控制單元上,使該控制單元控制該驅動裝置 對應調整各該動力增益裝置的旋轉速度。 c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 吓A之奴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各該偵測元件為一譯碼器。 ^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 ^ 7级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機座包括一橫向延伸的柄 ^ 、 ;板軸,各該動力增益裝置抵 接於該樞軸並包括一用以與該 勒裒置結合鎖疋或釋鎖的 第一離合器。 頌的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 、之碇拋式動力增益機, 中,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 ^ 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及一" 裝 —動力增益裝置,該驅動 42 ⑶7136 _ 日修(更)正替換頁I專年利7申月請)案替換頁 裝置包括分別樞接於該樞轴並可相對於該樞軸旋轉的一設 於該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第一傳動件,及一設 ;該第一、第二動力增盈裝置之間的第二傳動件該第一 傳動件與該第二傳動件互相結合,該控制裝置包括一控制 •單元該控制單元用以控制.該第一' 第二動力增益裝置的 第一離合器與該第一傳動件結合鎖定或釋鎖,以及該第三 動力增益裝置的第-離合器與該第二傳動件結合鎖定或釋 鎖。 c 9·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第一動力增益裝置包括一第一齒輪,該控制裝置包 括一設置於該枢軸且位於該第一齒輪與該第一傳動件之間 的固定套環、一設於該固定套環上用以偵測該第一動力增 益裝置的旋轉速度與旋轉角度的第一偵測元件,該第-伯 測元件與該控制單元電連接並具有一與該第一齒輪喷合的 結合齒輪。 丨0.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盆 巾’該第—傳動件設於該^套環與該第二動力增益裝置 之間,、該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包括有複數個呈環狀排列的第 •鐵該旋抛式動力增益機還包含-樞接於該樞軸且位 於該固定套環與該第—傳動件之間的轉盤,該轉盤包括複 . 數個呈環狀棑列且公kw & «、ι、& 一 一所述第一磁鐵產生磁吸作用的第 • —磁鐵H動力增益裝置旋轉時可透過所述第一、第 二磁鐵的磁吸作用間接帶動該轉盤旋轉。 11 ·依據申清專利範圍第〗η 囷第10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43 1377136
中,該轉盤包括一第二齒輪,該控制裝置還包括一設於該 固定套環上用以偵測該第二動力增益裝置的旋轉速度; 轉角度的第二债測元件,該第二偵測元件與該控制單元電 連接並具有一與該第二齒輪嚙合的結合齒輪。 12.依據巾請專利範圍第1G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轉盤為塑鋼材質所製成,該第一傳動件為不錄鋼材 質所製成。 13·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旋搬式動力增益機,盆 中,該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包括一第三齒輪,該控制裝置包 括-設於該機座上用以價測該第三動力增益裝置的旋轉速 度與旋轉角度的第三偵測元件,該第三㈣元件與該控制 早兀電連接並具有一與該第三齒輪嗔合的結合齒輪。 C 14·依據f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驅動裝置包括三對刹車皮,各該對刹車皮的二刹車 皮設置於相反侧,各該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一離合器且有一 環設於該二剎車皮外侧的刹車環,及一用以推動該刹車環 移動使其束緊該二刹車皮或與該二刹車皮分離的頂推件。 15·依射請專利範圍帛14項所述之旋抛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各該動力增益裝置包括一拖接於該樞軸的板體,該刹 車環包括複數個凸設於外周面的滑塊,各該動力增益裝置 的第離σ器還具有複數個用以分別將所述滑塊定位在該 板體上且限制所述滑塊移動距離的定位件。 16·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彳s 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各該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一離合器還具有一與該頂推件 44 1377136 卜1年7月I2·曰修(更)正替換頁〒668號專利申請案替換頁 L—___(修正曰期101年7月) 相結合的第一齒輪έ且,;g ^ 楚—“ ^且A-可堂該控制裝置控制而驅使該 第-齒輪組轉動以帶動該頂推件移動的第一馬達。 17·:據申請專利範圍帛16項所述之㈣式動力增益機,复 二Γ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一離合器還具有-固定於該板 體上的固定架,該固定牟 架匕括一螺孔,該頂推件穿設於該 螺孔並包括一螺接於該螺孔的外螺紋段。 18. 依據申請專利_ 17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C 中、,各該動力增益裝置還包括一儲氣筒、一與該健氣筒相 連通的氣壓幫浦、-連通於該儲氣筒與該第一馬達之間用 以控制該儲氣筒氣體能否傳送至該第__馬達的第一電 磁閥,及-與該氣壓幫浦及該第一電磁間電連接的碳刷。' C 19. 依據中請專利範圍帛18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間隔的一第一動力增益裝 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及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該控制 裝置包括-控制單元、-與該第一動力增益農置的碳刷接 觸的第一導電端子組,及一穿設於該樞軸的一導孔且電連 接於該第一導電端子組與該控制單元之間的第一導線。 2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間隔的一第—動力增益裝 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及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該驅動 裝置包括分別抱接於該樞軸並可相對於該框軸旋轉的一設 於該第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第一傳動件,及一嗖 於該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第二傳動件,該控制 裝置包括一控制單元、一設置於該第二傳動件上與該第二 45 1377136
案,換頁 =力=裝置的碳刷接觸的第二導電端子組、一設置於該 一件上的傳導碳刷、—穿設於該第二傳動件且電連 接於該第二導電端子組與該傳導碳刷之間的第二導線、— 與=傳導碳刷接觸的第三導電端子組,及—電連接於該第 二導電端子組與該控制單元之間的第三導線。 21. 依據中請專利範圍帛18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間隔的一第一動力增益裝 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及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該控制
裝置包括-控制單元、一與該第三動力增益裝置的碳刷接 觸的第四導電端子組,及-電連接於該第四導電端子組與 該控制單元之間的第四導線。 22. 依據巾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錢,其 中,該旋轉裝置包括-環繞於各該動力增益裝置外周圍的 圍繞壁’各該動力增益裝置還包括一用以與該圍繞壁結合 鎖定或釋鎖的第二離合器。 23·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圍繞壁具有三設於内表面呈圓環狀的凹槽,各該動 力增益裝置的第二·離合器具有二設置於相反側的剎車件, 該二剎車件可朝彼此相互遠離的方向或彼此相互靠近的方 向移動,使得該二剎車件可迫緊於各該凹槽或與各該凹槽 分離。 24.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各該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二離合器具有二分別設置於相 反側的固定座,各該剎車件包括一滑捿於各該固定座上的 46 1377136 々年7月[L日修(更}正替換頁 弟97151 668號專利申請案替換頁 (修正曰期101年7月) ' 滑動座片° 及 設置於該滑動座上用以迫緊各該凹槽的刹車 據申。月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滑動座具有一滑接於各該固定座上的座本體,及= 滑接於該座本體上用以供該刹車片組裝的滑動片,該滑動 片呈楔形狀並具有一厚度較厚的第一端部,及一位於該第 一端部相反端且厚度較薄的第二端部。 Λ C 从依據中請專利範圍帛25項所述之㈣式動力增益機,盆 中,該旋轉裝置的圍繞壁的旋轉方向是由該第 心 部旋轉:各該刹車件還包括一設置於該二 ^ 之間用以提供該滑動片復位彈力的彈簣。 2=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並 中,各該動力增益裝置的第二離合器具有一驅動桿、二二 =設置於該驅動桿上的第一傳動齒輪、二分別與該二:: 件的滑動座相結合且穿設於該二固定座的從動桿、二 C 没置於該二從動桿上且與該二第一傳動齒輪嗔合的第:傳 及一可受該控制裝置控制而驅使該驅動桿轉動以 動:二從動桿轉動的第二馬達,各該固定座包括一螺 :螺=動桿可相對於各該固定座移動並包括-螺接於 孩螺孔的螺纹段。 认:據申請專利範圍帛27項所述之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立 二:=力增益裝置的第二離合器還具有-連接於該驅 =與該第二馬達之間的第二齒輪組,該第二#輪組可受 "X第一馬達驅動而帶動該驅動桿轉動。 47 1377136 第97T5T668號專利申請案替換頁 (修正日期1〇1年7月) 2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各該動力增益裝置還包括一儲氣筒、一與該儲氣筒相 連通的氣壓幫浦、一連通於該儲氣筒與該第二馬達之間用 以控制該儲氣筒内的氣體能否傳送至該第二馬達的第二電 磁閥,及一與該氣壓幫浦及該第二電磁閥電連接的碳刷。 3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間隔的一第一動力增益裝 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及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控制 裝置包括一控制單元、一與該第一動力增益裝置的碳刷接 觸的第-導電端子組及一穿設於該枢轴的一導孔且電連 接於該第一導電端子址與該控制單元之間的第一導線。 3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帛29項所述之旋抛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間隔的-第-動力增益裝 置、一第二動力増益裝置及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該驅動 裝置包括分別框接於該樞軸並可相對於該框轴旋轉的— 於該第-、第二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第一傳動件,及―二 於該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 °又 裝置包括一控制單元、,” = 動件,該控制 口又置於該苐二傳動件上盥 動力增益裝置的碳刷接觸的第二導電端子組、—二-第二傳動件上的傳導後刷一穿設於該第:_二二 接於該第二導電端子組與該傳導碳刷之間的第電j 與該傳導碳刷接觸的第三導電端子組,及一 於一 三導電端子組與該控制單元之間的第三導線。;該第 32·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之旋搬式動力增益機,其 48 1377136 33. C 34. C 35. 36. ♦日修(更)正替換頁〗專年利7申月請)案替換頁 中’所述動力增益裝置為彼此相間隔的一第一動力增益穿 置、一第二動力増益裝置及一第三動力增益裝置該控制 裝置包括一控制單元、一與該第三動力增益裝置的碳刷接 觸的第四導電端子組,及一電連接於該第四導電端子組與 該控制單元之間的第四導線。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驅動馬達與該控制單元電連接,該驅動裝置還包括 一與該驅動馬達相結合的主動齒輪,及一與該第二傳動件 相結合並與該主動齒輪相嚙合的從動齒輪,該從動齒輪可 支β亥主動齒輪的驅動而連動該第一、第二傳動件旋轉。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樞軸具有一導孔,該固定套環具有一與該導孔相連 通的通孔’該控制裝置還包括一穿設於該導孔與該通孔且 電連接於該第一偵測元件與該控制單元之間的第一傳輸 線’及一穿設於該導孔與該通孔且電連接於該第二偵測元 件與該控制單元之間的第二傳輸線。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其 中,該控制裝置還包括一電連接於該第三偵測元件與該控 制單元之間的第三傳輸線。 種旋拋式動力增盈機,用以輸出一增益動力,該旋拋式 動力增益機包含: 一機座; 一驅動裝置,設置於該機座上; 一旋轉裝置’樞接於該機座上並可相對於該機座旋轉 49 I377136 換頁 而輸出該增益動力 二動力增益裝置,各該動力增益褒置抱接於該機座上 二受該驅動裝置驅動而在一第一高度位置,及一高度低 於該第一南度位置的第二高度位置之間旋轉·及 —控制裝置,用以控制該二動力增益裝置1中之一由 高度位置旋轉到該第二高度位置時,是與該旋轉裝 ^口鎖定而與絲動裝置釋鎖,使得該動力增益裝置之 釋放變成動能’以對該旋轉裝置作功,使該旋轉 裝置輸出該增益動力,而該二動力增益裝置其中另一則受 該驅動裝置帶動旋轉,當該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鄰近該第 -南度位置時,另一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該第一高度位 置,以接替該動力增益裝置對該旋轉裝置作功。 37·-種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制方法,該方法包含下述步驟: 、(A)提供一驅動裝置轉動與其相結合鎖定的一第—動 力增益裝置、一第二動力增益裝置、—第三動力增益裝置, C 以及與該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相結合 轉裝置; (B)驅使旋轉到一第一高度位置的該第一動力增益裝 置與該驅動裝置釋鎖,以對該旋轉裝置作功,並調整該第 一第二動力増益裝置在相對侧呈平衡狀態時與該旋轉裝 置釋鎖而與該驅動裝置結合鎖定,以被該驅動裝置帶動旋 轉; ()々該第一動力增盈裝置旋轉到一高度低於該第一 尚度位置的交接位置時,該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其中 50 1377136 第97151 668號專利申請案替換頁 (修正曰期101年7月) 之一旋轉到該第一高度位置且與該旋轉裝置結合鎖定並與 該驅動裝置釋鎖’以接替該第一動力增益裝置對該旋轉裝 置作功; (D)令該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其中另一旋轉到一平 衡位置時’該第一動力增益裝置旋轉到一位於該交接位置 之後的第二高度位置並與該驅動裝置結合鎖定而與該旋轉 裝置釋鎖,使該第一動力增益裝置與該第二、第三動力增
i裝置其中另一在相對側呈平衡狀態地被該驅動裝置帶動 旋轉。
/〇1年?月/:10修(更)正替換頁 38·依據巾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之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的控 制方法,其中,在該步驟(B)中,還分別偵測所述動力增益 妒置之故轉速度與旋轉角度,並根據债測結果控制該驅動 裝置對應調整各該動力增益裝置的旋轉速度。 39.依據中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之旋抛式動力增益機的控 制方法其中,在該步驟(Β)中,該第一高度位置約為η 點30分位置,在該步驟(c)中,該交接位置約為4點分 至5點整之間的位置,在該步驟(D)中,該平衡位置約為 η點整至12點整之間的位置,該第二高度位置約為5點 整之後至6點整之間的位置。 40.依據中請專利範圍第%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 制方法,其令,在該步驟(A)中,每兩相鄰動力增益裝置2 間的夾角為120度,在該步驟(B)中,該第—動力増益裝置 在該第-高度位置時,該第-、第二動力增益裝^是與該 驅動裝置釋鎖,該第三動力動力增益裝置是與該旋轉裝置 51 1377136
1月Μ修(更)正替ί頁 第—97Τ51 飞681專利申—請"案—替換頁 (修正曰期101年7月) 釋鎖’當該第三動力增益裝置旋轉上拋至與該第二動力增 益裝置在相對側呈平衡狀態的位置時,該第二動力增益裝 置與該驅動裝置結合鎖定而與該旋轉裝置釋鎖。 41.依據申請專利範圍帛38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 制方法’還包含一位於該步驟(D)之後的步驟(Ε),該步驟(Ε) 為關機模式,調整該第一、第二、第三動力增益裝置與該 驅動裝置及該旋轉裝置結合鎖定的角度位置,使每兩相鄰 動力增益裝置之間的夾角呈120度。 42·依據中請專利範圍帛41項所述之旋拋式動力增益機的控 制方^其中,在該步驟⑻中,該第二動力增益裝置旋轉 〇乂接位置時是與該驅動裝置釋鎖並與該旋轉裝置处人 =定二呈平衡狀態旋轉的該第-、第三動力增益裝:: 轉:置該第一高度位置與該驅動裝置釋鎖並與該旋 =、.: 該第…第三動力增益裝置其中另-旋 抛至與該第二動力择益奘番+么 -、第置夹角呈120度時,該第 C —動力增益裝置同時愈該 裝置結合鎖定。 U㈣裝置及該旋轉 52
TW097151668A 2008-12-31 2008-12-31 Rotary-type power gai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201024125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51668A TW201024125A (en) 2008-12-31 2008-12-31 Rotary-type power gai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2/606,498 US20100162836A1 (en) 2008-12-31 2009-10-27 Rotating type power gain machine
GB0922595.4A GB2466710B (en) 2008-12-31 2009-12-29 Rotating type power gain machine
DE102009060745A DE102009060745A1 (de) 2008-12-31 2009-12-30 Drehkraftverstärkungsmaschine
FR0959694A FR2940674B1 (fr) 2008-12-31 2009-12-31 Machine de gain en puissance de type rotatif
JP2010000230A JP5032599B2 (ja) 2008-12-31 2010-01-04 回転式パワーゲイン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7151668A TW201024125A (en) 2008-12-31 2008-12-31 Rotary-type power gai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4125A TW201024125A (en) 2010-07-01
TWI377136B true TWI377136B (zh) 2012-11-21

Family

ID=41716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51668A TW201024125A (en) 2008-12-31 2008-12-31 Rotary-type power gai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62836A1 (zh)
JP (1) JP5032599B2 (zh)
DE (1) DE102009060745A1 (zh)
FR (1) FR2940674B1 (zh)
GB (1) GB2466710B (zh)
TW (1) TW20102412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53805A1 (en) * 2008-06-17 2009-12-23 Jayachandran T P System for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power
CN102052234A (zh) * 2010-12-31 2011-05-11 张青 在液体中获取势能和动能为自身驱动能的旋轮式动力机
US8677836B2 (en) * 2011-12-23 2014-03-25 Automotive Research & Testing Center Torque sensor
JP5812375B1 (ja) * 2015-03-11 2015-11-11 株式会社シンプル東京 回転装置及び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WO2017058122A1 (en) * 2015-10-01 2017-04-06 Evran Erdal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EP3242015A1 (de) * 2016-05-04 2017-11-08 Otto Preglau Gravitationskraftmotor
WO2018035713A1 (zh) * 2016-08-23 2018-03-01 洪丞禧 利用重力位能及动能转换发电装置及其方法
BR102016025202A2 (pt) * 2016-10-27 2017-09-19 Hamann Jair Mechanical device gravitational energy transformer in kinetic rotation energy
TWI671980B (zh) * 2018-01-25 2019-09-11 許博吉 驅動裝置
GB2575699B (en) * 2018-11-12 2020-08-05 Heptron International Ltd A flywheel arrangement
WO2022016241A1 (pt) * 2020-07-22 2022-01-27 Solução Criativa - Assessoria Técnica Industrial Ltda. Amplificador de forças para acionamento de equipamentos e sistemas mecânicos
CN113096523B (zh) * 2021-03-19 2022-11-11 机械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建筑设计的模型制作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33548A (en) * 1980-05-02 1982-06-08 Jones Sterling W Weight driven rotary power generating apparatus
DE19738680A1 (de) * 1997-05-16 1999-03-11 Schulz Klemig Peter Schwungradantrieb
US6237342B1 (en) * 2000-05-11 2001-05-29 John J. Hurford Gravity motor
JP2004124932A (ja) * 2003-03-19 2004-04-22 Atsushi Nakamura 重力を回転運動に変え発電する装置
JP2006097666A (ja) * 2004-09-28 2006-04-13 Masanori Nakayama 発電機等の電力発生用動力源の構造
DE102006036495A1 (de) * 2006-07-29 2008-01-31 Gebauer, Mandy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Elektroenergie
ITRC20060030A1 (it) * 2006-10-31 2008-05-01 Domenico Palamara "sistema e metodo per la conversione dell'energia di gravita' in energia meccanica.
JP2008121653A (ja) * 2006-11-09 2008-05-29 Nobuhito Touden 回転体によるエネルギー増幅装置
BRPI0802013A2 (pt) * 2008-04-22 2009-12-29 Freitas Machado Gilberto De sistema inercial contìnuo para geração de energi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24125A (en) 2010-07-01
JP5032599B2 (ja) 2012-09-26
US20100162836A1 (en) 2010-07-01
GB0922595D0 (en) 2010-02-10
FR2940674B1 (fr) 2017-02-10
JP2010156341A (ja) 2010-07-15
GB2466710B (en) 2013-12-11
FR2940674A1 (fr) 2010-07-02
DE102009060745A1 (de) 2011-08-04
GB2466710A (en) 201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7136B (zh)
WO2015039525A1 (zh) 飞轮电池补充能量的自动离合人力驱动装置及使用方法
WO2015039533A1 (zh) 补充飞轮电池能量的快速离合人力驱动装置及使用方法
WO2015039529A1 (zh) 自行车在下坡时的能量给飞轮电池补能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TW201109552A (en) Improved one way pulley for vehicle AC generator
WO2015039546A1 (zh) 自行车行驶中的风力补充飞轮电池能量的装置
JP2011163340A (ja) 重力補助回転機構及びそれが対応する発電装置
WO2015039510A1 (zh) 能自动分离的飞轮电池能量的机动补充装置的使用方法
WO2022205724A1 (zh) 一种储能装置和具有其的发电地板
TWI697619B (zh) 旋轉裝置及電力供給系統
CN207791034U (zh) 一种轮毂制动锁、轮毂制动系统、轮毂组件
WO2015039536A1 (zh) 自行车在下坡时发电补充飞轮电池能量的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09624956A (zh) 一种轮式机器人使用的节能制动系统
WO2015039507A1 (zh) 能自动分离的飞轮电池能量的机动补充装置
TW201433335A (zh) 應用於運動器材之整合型飛輪組
CN110995053A (zh) 一种基于盘式制动器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TWI334901B (en) Rotator device for an electric fan
WO2015039515A1 (zh) 能快速分离的飞轮电池能量机动补充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7442837A (zh) 一种安全性能较强的切割机
CN105756868B (zh) 一种发电地毯
CN205846788U (zh) 一种手动发电充电宝
JP7030373B2 (ja) 回転トルク発生装置
CN109624955A (zh) 一种轮式机器人使用的制动系统
CN108412712A (zh) 一种偏心涡旋发动机
CN206745984U (zh) 风筝收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