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62816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62816B TWI362816B TW097145142A TW97145142A TWI362816B TW I362816 B TWI362816 B TW I362816B TW 097145142 A TW097145142 A TW 097145142A TW 97145142 A TW97145142 A TW 97145142A TW I362816 B TWI362816 B TW I36281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
- winding
- storage unit
- energy storage
- volta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Description
1362816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種轉換裝置,特別是指—種直流轉 直流的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先前技術】
如圖1所示,美國專利號US 7382113 B2提出一種習知 的雙向轉換裝置,適用於設在一蓄電池^和一電容〇之 間’且可對能量進行雙向的轉換以使能量由蓄電池匕向電 容CV方向釋放或由電容^向蓄電池匕方向釋放。當能量 釋放方向是由蓄電池匕往電容。時,此時蓄電池匕是作 為-電源,對作為負載的電纟&進行充電;而當能量釋放 方向是由電容C “主蓄電池&時,此時電容G是作為一電 源,對作為負載的蓄電池G進行充電。 1、一第一開關101 一第一二極體111、 該雙向轉換裝置包含:_耦合電路 、一第二開關1〇2、一第三開關1〇3、 113、一第一電容 121、 一弟二二極體112、一第三二極體 一第二電容122,及一電感13。 該搞合電路1包括一第一繞组u,及—第二繞組12。 且每-繞組11、12具有-極性點端和—非極性點端。該第 一繞組11之極性點端與該蓄電池匕電連接。 該第-開關101電連接於該第一繞組^之非極性點端 和地之間,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換。 該第一二極體111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繞組11之非 極性點端的陽極,及一陰極。 5 1362816 該第一電容121電連接於該第一二極體u之陰極和地 之間。 該第二二極體113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二極體U1之 陰極的陽極,及一陰極。 該第二電容122電連接於該第二繞組12之非極性點端 和該第三二極體113的陰極之間。 忒第二二極體112具有一電連接於地的陽極,及一陰極 〇 該電感13電連接於該第一繞組u之極性點端和該第二 二極體112的陰極之間。 該第二開關102電連接於該該第二二極體112的陰極和 忒第二一極體113的陰極之間,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 態間切換。 該第三開關103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換, 且具有-電連接於該第三二極體113的陰極的第—端和電連 接於該電容CM的第二端。 根據所需的能量釋放方向,此雙向轉換裝置會進行相 對應的切換’以使能量由蓄電池[流向電容或是由電 容CA/流向蓄電池而此雙向轉換裝置詳細的作動情形可 參考此專利案,在此不再贅述。簡言之,此習知的雙向轉 :裝置具有以下缺點:需要額外的電感與多個二極體才能 π成雙向轉換的功能,尤其二極體導通損失多於具有同步 整流功能的每-開關’且所有開關之柔性切換效果不明顯 因此轉換效率有待進-步提升,又整個電路因外加電感 6 ’使成本較高且體積也較大。 【發明内容】 因此本發月之目的’即在提供高轉換效率並能避免 上述習知缺失的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該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適用於設在一第一儲能單元 和一第二儲能單元之間,且包括. 一耦合電路’包括一第— 一繞組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 連接於該第一儲能單元,而該 繞組的第一端電連接; 繞組,及一第二繞組,且每 端,該第一繞組之第一端電 第一繞組的第二端與該第二 的 態 一第一開關,具有一電 第一端和一接地的第二端, 間切換; 連接於該第一繞組之第二端 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 *第開關4有_電連接於該第—繞組之第二端的 .端和-第一端,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換 -弟三開關’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之第二端的 苐一端和一電連接於兮笛 祕於該第—繞組之第二端的第二端n 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換; 第-:ΓΓ:,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三開關之第二端的 端和-電連接於該第二儲能單㈣第二端,且 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換;及 .第電令’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的第二端和地之間 1362816 透過該等開關的切換,可使該第一儲能單元的能量釋 放至該第—儲能單元或使該第二儲能單元的能量釋放至該 第一儲能單元。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僅使用四個功率半導體開關元件即 完成雙向電流之控制’❿用電壓箝制、同步整流與零電壓 切換及零m換方式有效地降低㈣之導通損失,且輕 合電路f格劃分高、低壓側之電流大小以充分使用元件規 格’,得本裝置具有低切換損失與低導通損失之特性,以 達到尚轉換效率之目的。 【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内容、特點與功效 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個較佳實施 清楚的呈現。 將可 在一第—儲能單元和一第二儲能單元之間, 儲:::行雙向的轉換以使能量由第-儲能單元向第 = : = 能單元向第-儲能單元方 時,此時第— = 第一儲能單元往第二儲能單 儲能單元進行充電、當能量釋放方向 在第-儲能單元時,此時第二儲此早 作為負載的第-健能h進行充電。X作為-電源, 明,第-儲:單元以-電池為例作 畜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 1362816 該第一儲能單元也可為其他直流發電裝置,且不以這此為 限。而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儲能單元是以一輸出電容^ 為例作說明’但不以此為限。且於本實施例辛,該第—儲 能單元相較於該第二儲能單元而言,是一低壓的儲能元件 ,而該第二儲能單元可併入一高壓的匯流排中使用。 該雙向轉換裝置之較佳實施例包括:一耦合電路I、 -第-開Μ &、一第二開關^、一第三開關&、一第四開 關A、一第一電容,及一第二電容。。 "
、該,合電路7;包括二個繞於一鐵蕊(圖未示)上的繞組 刀別疋—-第-繞組’及__第二繞組h,其中隨比為 N且每繞組4具有一第一端(為極性點端)及一第二端 (:·’、隹極眭,.„έ端)。該第一繞組4之極性點端與該電池電連 接而該第繞組£户的非極性點端與該第二繞組h的極 性點端電連接。
該第—開關心具有一電 點端的第-端和—接地的第 通狀態間切換。 連接於該第一繞組L/7之非極性 二端’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 該第二開關e 软& M妨 9心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繞組Lp之非極性 點鳊的第一端一 尸 間切換。 口 一第二端,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
Sx第三開關9目士_ 的筮一 μ 〗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52之第二端 矛一端和一 換。 吊一端’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 該第四 開關 心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三開關&之第二端 9 1362816 的第-端和一電連接於該輸出電容c 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換。 ,且可在導 間 該第一電容電G連接於該第二開關&的第二端和地 之 該第二電容c2電連接於該第= έΛέΒ r 弟—開關&的第二端和第二 •-堯i 的非極性點端之間。 乐一 進行需的能量釋放方向’此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會 :相對應的切換,以使能量由輪出電容&流向電池或是 電池流向輪出電容。當能量由輪出電容c"流向電池時 广高W向轉換裝置錢量傳輸㈣程將輸出電容 /之電壓〜降低後提供給電池,使電池得到一低於輸出電 ,的電壓’簡稱此時為降壓模式。%當能量由電池流向 电令c"時,經由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昇壓在能量傳輸 、^將電池之電壓G提高後提供給輸出電容,使輸 電定 Γ1 /日 c"得到一高於電池的電壓,以下簡稱此時為昇壓模式 〇 &執行降壓模式時,主要藉由第四開關&導通與截止
控制儲存或釋放耦合電路7V之能量,以調節該電池的電 壓 。i I L 再餘三個開關&、&及&搭配第四開關&切換,時 序操作為當第四開關心先導通,隨之第二開關&再導通, 且田第四開關心和第二開關心皆不導通之後,第一開關& 和第二開關&再同時導通。 在執行昇壓模式時,主要藉由第一開關&之導通與截 ’控制錯存或釋放耦合電路 八之能量’以調整該輸出電 10 丄观816 谷C//的電壓&。其餘三個開關&、&及&搭配第一開關 A切換,時序操作為當第一開關&先導通,隨之第三開關 A再導通,且當第—開關&和第三開關&皆不導通之後, 第二開關&和第四開關心再同時導通。以下即針對降壓 方面、昇壓方面這二種情形來對整個電路的運作分別 說明。 A·降虔方面: 參閱圖3,依據該四開關&、&、&、&的切換,此高 政月又向轉換裝置會在七種模式下作動,以下圖4〜1 〇分別 針對每-模式進行說明,且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方便說明 柄式圖4〜1〇中的第一健能單元直接用電池來表示,而該 的儲月b單元直接用輸出電容表示。且圖3和圖η中 ^⑶/如、F〇S3、匕4參數分別代表第一開關&、第二開關 此主第、開關&、第四開關&之控制端的電壓,L、L別 ,⑽Γ:第—繞組。的電流、流過該第二繞組。的電流 開::、二參數分別代表流過該第—開關A的電流、該第一 &的電Θ H的電壓’Zs2、Fs2參數分別代表流過第二開關 代表=二=::?兩端的電壓,—分別 Ί: 該第三開關&之兩端的電壓 關〜之兩端的電壓。 相&的電流、該第四開 模式-(時間:: 參閱圖4,在此模式—下, 心已導通—段時間而其餘開關不^二開關W第四開關 關不導通。且圖4中標示出在 11 1362816 此模式一下,電流路徑的走向。且以下為了方便說明,不 導通的開關(在此模式為.第一開關A和第三開關5>3)以虛 線表示。 電池進行充電: 輸出電谷C" k供一電流先依序經由第四開關&、第二 電容及該第二繞組’然後分成兩路徑電流,其一電流 經由第一繞組Ο對電池充電。 第一電容G進行充電: 另一電流經由第一開關&對第一電容Q進行充電,且 〜及參數分別為第一繞組的電壓和第二繞組L的電壓 ,兩者關係式為 VLS/VLP=^ (1) 因此,輸出電容cw之電壓〜可表示成 VH = VC2 + VL5 + VLP +VL=(N + 1)νΛ/, + VC2 + VL (2) 又第一開關&為不導通狀態,其跨壓為 (3) 模式二(時間:: 如圖5所示,在模式二下,該第二開關&和第四開關 &已導通—段時間而其餘開關不導通。圖5中標示出在此 模式二下,電流路徑的走向。 第一電容Q開始經由第一繞組〇放電至電池,使流經 第一開關*S2之電流轉向,其餘路徑維持前一模式運作。 模式三(時間:W3): 如圖6所示,在此模式三下,所有開關皆不導通,且 12 電流路徑的走向。 圖6中標示出在此模式下 漏感能量釋放: 當第四開關&剛不導通吐 导通時,因為第一繞組L/>、第二繞 組之漏感4ι與42的能量必1&咕 至乂肩釋放,所以第一繞組〇之電 流b流經第一開關S的基體_ 丞體—極體續流,且第二繞組k之 電流則經由第一雷玄_ r β # . 乐冤谷Cl及第三開關&的基體二極體路徑 續流,導致第一開關51,及笛-Ba J及第二開關S3之兩端為零電壓,以 在下一個模式進行零電壓切換。 模式四(時間:,3〜,4): 如圖7所不,在此模式下,該第一開關&和第三開關 &開始導通而其餘開關不導通。且圖7中標示出在此模式 下’電流路徑的走向。 因為在前一模式時,第—開關&及第三開關&之基體 一極體已經導通,本模式開始時使該二開關&、心導通, 成為具低導通損失之同步整流(synchronous rectification)狀 態。 當第二繞組Is之漏感能量釋放完時,經由第三開關心 之電流轉向,且第三開關&為零電壓導通,因此無切換損 失。同時,第二電容進行放電至第二繞組Ζί,藉由磁路 感應方式感應至第一繞組〇且將能量釋放至電池。 令第四開關心之導通責任週期(Duty Cycle)為4,且忽 略交越之暫態時間,則4與第一開關A之導通責任週期為$ 之關係式為 13 !362816 此時第一繞組Zp之電壓Vip箄於啻4 — U寻於電池之電壓匕,依據伏_ 秒平衡(Volt-second Balance),ότ 理 β 丄, , J侍杈式一中之第一繞組〇 的電壓b為 vl, = ^χ[〇-〇Μ] (5) 將上式代入方程式(3),可得第—電容。之電^。為 VC1 ~^L+VLP ~ ~ V51 (g) 第-電容C,之電壓vcl也等同於第—開關&之跨壓〜, 利用上式可以計算第二電容Q之電愿^為 S' VCl=VLS-VCt=KXN + '/d4) (7) 將方程式(5)及⑺代入方程式⑺可求出降壓比%為 ^=Κ/νΗ=^/(Ν + 2) (8) 再將上式代入方程式(6)可得到 ^=Vh/(N + 2) = vS2 (9) 當ϋ數比N固定時,第-開關^和第二開關&之跨壓 與輸出電容電Μ有關’與第四開關&之責任 週…及電池之電壓無關’所以可使用低壓低導通損的金屬 乳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0SF]ET)作為開關。 模式五(時間:: 如圖8所示’在此模式下’每一開關皆不導通。且圖8 中標不出在此模式下,電流路徑的走向。 當第-開關&和第三開1 ^剛不導通時’目為第一繞 組Ο、第二繞、组之漏感心與Μ仍有能量釋放,因此第一 繞組心之電“流經第一開關&之基體二極體續流,且第 -繞組。之電流⑽由第二電容。和第四開關&之基體 14 1362816 二極體的路徑續流至輸出電容C//,導致該第四開關&兩端 為零電壓,等待下一個模式以進行零電壓切換。 模式六(時間:/5〜): 如圖9所示,在此模式六下,第四開關&導通且其餘 開關不導通。且圖9中標示出在此模式下,電流路徑的走 向。 因為第四開關&之基體二極體導通,所以使第四開關 &導通時具有零電壓切換特性。當第_繞組〇、第二繞組 &之漏感能量釋放完成時’兩繞組電流反向’分別對第— 開關&之寄生電容進行充電與使第二開關&之寄生 行放電。 模式七(時間: 如圖10所示’在此模式七下’第四開關&繼續導通而 於模式七期間内再將第二„ Α導通,且其餘開關不導通 於: 經由耦合電路7;的電流操作如前—模式,其他差別在 當第-開關&之兩端電壓Vsi高於第一電容 時,第二開關&之基體-極俨道.s α 、…资h 通,此時使第二開關&導 通八有零電\切換特性和同步整流功效。 當第—繞組之電流认向時,則回到模式_。 B.昇壓方面:
參閱圖U,依據該四開關H 尚效能雙向轉換裝置會在七種式 刀換該 供式下作動’以下圖12〜18 15 式n v!對每—模式進行說明。且同樣,為了方便說明,模 :·的第-儲能單元直接以電池組表示,而該第二儲能 早兀直接以輸出電容C"表示。 模式一(時間:: 參閲圖12 ’在此模式一下,該第一開Μ &和第三開關 3已導通饺時間而其餘開關不導通。且圖12中標示出在 此模式一下,電流路徑的走向。 第開關^之電流/si來自兩路徑,其一從電池流至第 ’堯、’且〇之電流,該電流L包括第—繞組〇之感應電流和 激磁電流。另外-個電流從第-電容C,,經由第三開關& 、第二繞組b對第二電容G進行充電,因此該第二電容 C2 之電壓 VC2表示為 Vc2=A^+Vci (1〇) 模式二(時間:〜〇 : 參閱圖13,在此模式二下’所有開關皆不導通。且圖 13中標示出在此模式二下,電流路徑的走向。 當第一開關&和第三開關&剛不導通時,為確保第二 繞組L之電流續流路徑,因此第三開關&之基體二極體持 續導通。此時,第一繞組〇的電流心和第二繞組Ls的電流 心,對第一開關&之寄生電容進行充電,因此第一開關& 的兩端電壓vs,快速上昇,同時使第二開關&之寄生電容兩 端電壓VSZ進行釋放’直到當第一開關&兩端電壓心等於第 /電容C/的電壓vcl時,本模式結束。 模式三(時間:心〜/3): 參閱圖14,在此模式三下,所有開關皆不導通。且圖 16 丄丄¢) 14中標示出在此模式三下,電流路徑的走向。 2第-開關A之兩端電壓%高於第一電 時,第二開關52之基體_搞#道,s 電壓να 一“ r 暴體-極體導通以提供電流路徑,使m u f之漏感釋放至第一電容ς以進行充電。 令0第一開關&之責任週期,貝,j第一 vc,與電池之電壓G關係為 !之電壓 S1 (11) 同時’第一繞組£ ^·之雷流/ $鐘^ ^ 寄生雷……φ 第三開關&之 寄生電夺進仃充電,而第四開關&之寄生電容進行放電且 相互箝制,該二開關&、&之最高跨壓等於 VS3 = vS4 = VH- VC] (12) 模式四(時間:/3〜/4): 參閱圖15’在此模式四下,哼笫_ 〇 ^及第一開關&和第四開關 &導通而其餘開關不導^且圖15中標示出在此模式四下 ’電流路徑的走向。 當該二開關乂及&之基體二極體已導通時,將該二開關 &、&導通以完成同步整流且降低導通損失。此時第二繞組 A之電壓在非極性點處為正,其值為 (13) 電池之電壓[、第—繞組Zp之電壓〜、第二繞組心之 電壓νω與第二電容之電壓ν。四項電壓串聯,以低電流型 式流至輪出電容,從方程式(】〇) ' (η)及(13)可得輸出電 容.Cff之電壓匕如下·· VH =^+Vi〇+V( C2 + = (2 + N)Vl !{\-dx) (14) 17 1362816 其昇壓比例gK2為 GV2=VHIVL={2^N)/{\-dl) (j 5) 將方程式⑼代入方程式(15)可得第一 W(# + 2) = vS2 (16) 開關
Sj之跨壓
仗万程式⑽與方程式⑼可知輸出電容C 匝數比賴定,該二開關Ua 〃電堅"及 V Ά ® ^跨壓’與電池之電壓 以主要控制之責任週期叫無關,因此 之兩端的最高電壓為定值。 關,心 該二開關&、&兩端之跨麼等於厂"、,而第一 :電,,又等同於該二開關之電壓,因此該二開關 』、&之兩端的最高電壓為定值,並小於輸出電容心所 以该四關降I、昇壓兩種操作,皆有電 壓箝制效能。 當第-繞組〇之電流以於第二繞組^之電流^時, 進入下一模式。 模式五(時間:〜: 參閱圖16’在此模式五下,該第二開關&和第四開關 &繼續導通,但於此模式期間内切換成不導通而其餘開關 不導通。且圖16中標示出在此模式五下,電流路徑的走向 s第一繞組L/»之電流L等於第二繞組l之電流時, 儲存於兩繞組的能量經由第四開關&釋放至輸出電容C//, 此時其餘開關、&、&均無電流穿越。 模式六(時間:: 18 1362816 參閲圖17,在此模式六 Β θ 、下,該第一開關心導通而其餘 開關不導通。且圖17中枵1 走向。 *不出在此模式六下,電流路徑的 當第一開關&導通時,筮 ❹Ά L > ^ 第一繞組〇之漏感4限制第一 %.且〇之電流G的上昇斜 _ _ . 且’瓜至第—繞組心的漏4之 電k 需要時間降至零, 因為兩漏感電流相互箝制,自 成零電流切換特性,且使㈣自然形 μ往 開關&之基體二極體導通。 此時電〜路徑仍然维持前— 彳果式,但逐漸遞減中,因此第 一開關Α導通時具柔性切換 因此第 兴特I·生,有效減輕切換損失。 模式七(時間:,6〜&): 參閱圖18,在此模式士丁 ^ 篦一卩 、 ,該第一開關A繼續導通和 關·^於此模式期間中切換成導通,而直餘開關不導 通。且圖18中標示出在此模下㈣,、餘開關不導 ,,、 隹此楨式七下,電流路徑的走向》 第一;:感心釋放後,第二繞組心之電u向並流入 -A ’使第三開關A之寄生電容進行放電和第四開 =寄生電容進行充電’且相互箝制。當第三嘴之基 體一極體導通時,將第= 肝第一開關&導通,可推得第四開關5 之兩端電壓如方程式. 4 飞(2)為匕-v〇,此時完成一切換週期, 工作模式回到模式一。 ’ 實驗結果: 、如圖19〜23所示,當輸出電容之電壓4=200v與電 電I匕24V ’輸出功率為5GGW時,本發明之較佳 例於降壓操作的各元件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如圖19所示,為兩側繞組‘與a之電流波形,第—繞 19 1362816 組之電流b幾乎為負向之充電電流,第二繞組矣之電流心 則為雙向流動。 如圖20所不,為第一開關&於同步整流控制時之電壓 和電流波形,其第一開關&之電壓Vsi約等於5〇v,符合理 論分析。 如圖21所示,為第二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具有 同步整流與零電壓切換特性,其電壓箝制與第一開關&相 同。 如圖22和23所示,分別顯示第三開關&與第四開關& 之電壓和電流波形’該二開關ϋ導通時具零電壓切換特 性,不導通時電壓措制約在15 〇ν,符合理論計算。 如圖24〜28所示,當輸出電容q之電壓κ=2〇〇ν與電 池之電壓L=24V,輸出功率為5〇〇w時,本發明之較佳實施 例於昇壓方面的各元件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如圖24所示,為兩繞組電流之波形,第一繞組〇之電 流b全部為正向之電池放電電流,第二繞组^之電流^則 為雙向流動。 如圖25所不,為第一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其電 流波形接近方波,有較低導通損失,同時具有零電流切換 效果’其第一開關51;之電虔^約等於5〇v。 如圖26所不,為第二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具有 同步正4與零電壓切換特性,電墨箱制值與第一開關&相 同。 如圖27和圖28所示,分別顯示第三開關乂與第四開關 20 1362816 A之電壓和電流波形,該一開關<53、&導通時具零電麼切換 與同步整流特性,不導通時電壓箝制約在150V。 如圖29所示,最尚的降壓轉換效率約在95% ,最高的 昇壓轉換效率則約在96%。 • Ι»·*υ ’ (一) 相較於習知的雙向轉換裝置(如圖1},不需要額外 的電感和多個二極體,因此體積可減小以利於攜帶,且成 本也可降低。
(二) 所有開關於昇壓與降壓兩個情況下,具有ZVS與 ZCS特性,而開關兩端的承受電壓固定且小於系統的最高 電壓,且不隨切換模式與責任週期的調整而 1 兩端的電壓充分抑制。 變.使開關 (三) 以同步整流技術有效地降低 時具有高昇降壓比和高轉換效率。 I叫失’且同 (四) 利用耦合電路尺的電磁特性,
側之電流大小,以充分使用元件規格。+刀高、低壓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 能以此限定本發明fff@ 貫苑例而已,當不 範圍及發明說明内 本發明申請專利 尸7作之間早的等效# 4也 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内。 ,、修飾,皆仍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習知-雙向轉換裝置的電路圖; 是本發明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電路圖, 以佳實施例的 21 1362816 圖3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時序圖; 圖4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下的操作; 圖5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二下的操作; 圖6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三下的操作; 圖7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四下的操作; · 圖8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五下的操作; 圖9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六下的操作; 圖1〇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七下的操作; 圖11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時序圖; 圖12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鲁 式一下的操作; 圖13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二下的操作; 圖14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三下的操作; 圖15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四下的操作; 22 丄观816 圖16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五下的操作; 圖17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六下的操作; 圖18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電路圖,說明在模 式七下的操作; 圖19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第一繞組和第二繞組之電流波形; 圖2〇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6亥第一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圖21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δ亥第二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圖22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5亥第三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圖23是該較佳實施例於降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該第四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圖24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第一繞組和第二繞組之電流波形; 圖25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該第一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圖26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該第二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圖27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該第三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 23 1362816 圖28是該較佳實施例於昇壓操作的實驗量測圖,說明 該第四開關之電壓和電流波形;及 圖29是該較佳實施例的實驗量測圖,說明在降壓操作 和昇壓操作的轉換效率。 24 1362816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Tr …·. •…耦合電路 &…·. •…第二開關 Ch…. •…輸出電容 S3 · ·… •…第三開關 C,··· •…第一電容 S4..… …··第四開關 c2… •…第一電容 LP…· …·第一繞組 S!….· •…第一開關 Ls·.... •…第一繞組
25
Claims (1)
- 十、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適用於 和-第二儲能單元之間,該高效能雙向轉=:早, -耦合電路,包括一第一繞組,及一第二繞組, 且每-繞組具有-第一端和一第二端,該第一繞組之 端電連接於該第-儲能單元,而該第一繞組的第 二端與該第二繞組的第一端電連接; -第-開關,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繞組之第二 端的第—端和—接地的第二端,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 導通狀態間切換; * 一第二開關,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一繞組之第二 端的第#和一第二端,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 態間切換; * 一第三開關’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之第二 端的第·端和-電連接於該第二繞組之第二端的第二 端,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換; 一第四開關’具有一電連接於該第三開關之第二 端的第-端和-電連接於該第二儲能單元的第二端, 且可在導通狀態和不導通狀態間切換;及 第一電谷,電連接於該第二開關的第二端和地 之間; 透過該等開_的切換,可使該第一儲能單元的能 量釋放至該第二儲能單元或使該第二儲能單元的能量 釋放至該第一儲能單元。 26 1362816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項所述之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其中,當能量釋放方向是由該第二儲能單元往該第一儲 能單元時,該第一電容可經由該第二開關進行充電或放 電。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所述之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更包括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電連接於該第二繞組的 第二端和該第三開關的第二端之間。 4·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其中,當能量釋放方向是由該第二儲能單元往該第一儲 能單兀時,該第二電容經由該第四開關被該第二儲能單 元充電。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所述之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其^ t能量釋放方向是由㈣二儲能單元往該第一儲 能单7L時,該第一開關和該帛三開關具有相同的責任週 期。 6. 依據巾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所述之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其:’當能量釋放方向是由該第二儲能單元往該第一儲 能單元時,該第-開關和該第三開關同時導通,且該第 二開關導通於該第四開關的導通期間内,且當該第一開 關導通時,該第四開關不導通。 7. 依據中請專㈣圍第丨項所述之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當能量釋放方向是由該第—儲能單元往該第二儲 月匕單70時,該第二開關和該第四開關具有相同的責任 期。 27 1362816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其中,當能量釋放方向是由該第一儲能單元往該第二儲 能單元時,該第二開關和該第四開關同時導通,且第三 開關導通於該第一開關的導通期間内,且當該第二開關 導通時,該第一開關不導通。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高效能雙向轉換裝置, 其中,該第一繞組之第一端為極性點端,且該第一繞組 之第二端為非極性點端,而該第二繞組之第一端為極性 點端,且該第二繞組之第二蠕為非極性點端。 28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7145142A TW201021384A (en) | 2008-11-21 | 2008-11-21 | Efficient bidirectional conversion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097145142A TW201021384A (en) | 2008-11-21 | 2008-11-21 | Efficient bidirectional conversion devic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1384A TW201021384A (en) | 2010-06-01 |
TWI362816B true TWI362816B (zh) | 2012-04-21 |
Family
ID=44832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7145142A TW201021384A (en) | 2008-11-21 | 2008-11-21 | Efficient bidirectional conversion device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20102138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09972B (zh) * | 2014-06-25 | 2015-11-2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柔性切換式雙向電源轉換器及其操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33427B (zh) | 2010-11-25 | 2014-04-01 | Ind Tech Res Inst | 電池電力系統 |
-
2008
- 2008-11-21 TW TW097145142A patent/TW201021384A/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09972B (zh) * | 2014-06-25 | 2015-11-2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柔性切換式雙向電源轉換器及其操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021384A (en) | 2010-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31488B2 (en) | Power convert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20120044722A1 (en) | Isolated switching converter | |
US8120936B2 (en) | DC-to-AC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 |
CN105141138B (zh) | 一种倍压式软开关型推挽直流变换器 | |
TWI360284B (zh) | ||
CN101505107B (zh) | 基于llc串联谐振的低电压应力单级ac-dc变换器 | |
TWI243530B (en) | Zero-voltage switching push-pull converter | |
TW200929814A (en) | DC transformer | |
CN1541440A (zh) | 抽头电感器降压变换器 | |
WO2017012328A1 (zh) | 一种单级功率因数校正的移相全桥拓扑电路 | |
CN111953204B (zh) | 高电压增益直流升压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725993A (zh) | 一种高效Sepic软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TWI520472B (zh) | High efficiency wide range of output voltage of the DC power boost circuit | |
TW201037952A (en) | Global-type switching power supply and serial-parallel DC-DC power converting circuit thereof | |
CN215934730U (zh) | 一种高升压比的dc-dc变换器 | |
CN114640255A (zh) | 一种串联谐振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
Liu et al. | Design of high efficiency Boost-Forward-Flyback converters with high voltage gain | |
TWI452812B (zh) | High Efficiency Staggered Boost Converter | |
EP2221951B1 (en) | Boost converter for voltage boosting | |
TWI362816B (zh) | ||
US8022665B2 (en) | Bidirectional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 |
CN219287377U (zh) | 一种双向dc转换电路及相应的装置 | |
TW201101669A (en) | DC/AC converter device of solar cell | |
Aamir et al. | Analysis of ZVS non-isolated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 |
CN108429452B (zh) | 一种光伏系统用二次型多自举dc-dc变换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