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55459B - Opening-and-closing device and robot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ening-and-closing device and robot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55459B
TWI355459B TW097129860A TW97129860A TWI355459B TW I355459 B TWI355459 B TW I355459B TW 097129860 A TW097129860 A TW 097129860A TW 97129860 A TW97129860 A TW 97129860A TW I355459 B TWI355459 B TW I3554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opening
closing
rotating body
rot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29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36900A (en
Inventor
Wataru Kokubo
Kenichi Hirano
Toshihiro Kusunok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936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36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5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54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3/00Hinges with pins
    • E05D3/06Hinges with pins with two or more pi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3/0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 E05F3/20Closers or openers with braking devices, e.g. checks; Construction of pneumatic or liquid braking devices in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oy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1355459 九、發明說明 對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發明包含有關於2007年9月6日對日本特許廳提 • 出之日本專利申請案JP 2007-2320 1 1之標的’在此倂提其 ,. 全部內容以供參考。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φ 本發明係有關開閉裝置及機器人裝置’較佳地係應用 於可例如重放音樂資料之聲控機器人。 【先前技術】 安裝於行動電話之典型旋轉裝置自行動電話之上側殼 體延伸至下側殼體。旋轉裝置於接近下側殼體之一表面之 一邊緣具有旋轉本體。 開閉鉸鏈單元之一端牢固地附接於旋轉本體之一邊緣 ® 。藉開閉鉸鏈單元之另一端舉起開閉軸之一端’使上側殻 ^ 體可相對於下側殼體繞開閉軸旋轉:上側殼體沿關閉方向 旋轉,該方向係上側殼體朝下側殼體移動,並沿開啓方向 移動者,該方向係上側殼體遠離下側殼體移動者。 開閉鉸鏈單元限制沿開閉方向旋轉之開閉軸之旋轉度 〇 藉旋轉本體之另一邊緣,將導軸之一端舉起’使導軸 與相同軸線上之開閉軸對準,並使導軸可旋轉。於旋轉裝 置中,開閉軸之另一端及導軸之另一端牢固地附接於上側 -5- 1355459 殼體。 如日本早期公開案第2005-121068號、第8及9頁以 及第1、3及4圖所揭示,依此方式,藉由旋轉開閉軸及 導軸兩者,旋轉裝置容許上側殼體相對於下側殼體旋轉。 【發明內容】 附帶一提’如上述,旋轉裝置之開閉鉸鏈單元將開閉 軸之旋轉度限制於自0度至180度的旋轉角度範圍,於〇 度’上側與下側殻體一起完全關閉,於1 8 0度,上側殼體 與下側殼體完全分離。 因此,於旋轉裝置中,當上側殼體附裝於開閉軸當時 ’開閉軸之旋轉範圍例如被限制於旋轉角度範圍。 此後,將上側殼體相對於下側殼體之旋轉範圍調整爲 開閉軸之旋轉範圍,或自0度至180度的範圍。依此方式 ’上側殼體附裝於開閉軸。 因此’於旋轉裝置中,當開閉軸旋轉至其於關閉方向 上之移動限制或0度時,上側與下側殼體一起關閉。當開 閉軸旋轉至其於開啓方向上之移動限制或1 8〇度時,上側 殼體與下側殼體完全分離。 然而’若上側殻體未適當附裝於開閉軸,開閉軸之旋 轉範圍即可能異於上側殻體相對於下側殼體之旋轉範圍。 於此情況下’上側與下側殻體可能未完全關閉而於其間留 有間隙。 相同情形可說明殼體之開啓:上側殼體可能未完全與 -6- 1355459 下側殼體分離,上側殼體相對於下側殼體成小於1 80度的 角度。 爲避免此情形,可能須在其附裝於上側殼體之後檢查 開閉軸之旋轉範圍。若不適當,可能須將開閉軸之旋轉範 圍調整至適當範圍。 因此’不易將上側殼體附裝於開閉軸。 本發明係有鑑於以上諸點而完成’並意圖提供容許開 閉單元容易附裝於旋轉本體之開閉裝置及機器人裝置。 於本發明之一態樣中,一種開閉裝置,其開閉單元可 相對於底座單元開閉,包括:旋轉本體,具有兩個面朝外 並相互背對之外表面,兩者設有軸端部,其等同於端部設 有該等外表面之旋轉軸之一端及另一端,且至少其中一者 設有角度參考部’其使繞旋轉軸之旋轉範圍對準該開閉單 元相對於底座單元之開閉範圍對準;旋轉單元保持單元, 設在該底座單元上,該旋轉單元保持部保持該旋轉本體, 使該開閉單元可相對於該底座單元,在預定旋轉角度範圍 內,繞該旋轉軸’沿開閉方向旋轉;以及一對具有面對表 面之旋轉本體夾緊單元’該旋轉本體之該等外表面被該等 面對表面所覆蓋及保持,該等面對表面設有對應於該等軸 端部之多數軸支承部,以及角度調整部,其中,該角度參 考部適用於使該旋轉範圍與開閉範圍對準;其中,當如同 使之靠近般將該開閉單元推向該底座單元,使該旋轉本體 夾緊單元之該等面對表面覆蓋該旋轉本體之該等外表面, 以附裝該開閉單元於該旋轉本體時,該等軸端部及該角度 1355459 參考部分別嵌裝入該等軸支承部及角度調整部,並藉此保 持該旋轉本體,使該旋轉範圍對準開閉範圍。 因此’不用檢查及調整旋轉本體之旋轉範圍,使用者 可將開閉單元附裝於旋轉本體,使旋轉本體之旋轉範圍對 準開閉單元相對於底座單元之開閉範圍。 如上述,一種開閉裝置,其開閉單元可相對於底座單 元開閉,包括:旋轉本體,具有兩個面朝外並相互背對之 外表面’兩者設有軸端部,其等同於端部設有該等外表面 之旋轉軸之一端及另一端,且至少其中一者設有角度參考 部’其使繞旋轉軸之旋轉範圍對準該開閉單元相對於底座 單元之開閉範圍;旋轉單元保持單元,設在該底座單元上 ’該旋轉單元保持部保持該旋轉本體,使該開閉單元可相 對於該底座單元’在預定旋轉角度範圍內,繞該旋轉軸, 沿開閉方向旋轉;以及一對具有面對表面之旋轉本體夾緊 單元,該旋轉本體之該等外表面被該等面對表面所覆蓋及 保持,該等面對表面設有對應於該等軸端部之多數軸支承 部’以及角度調整部,其中,該角度參考部適用於使該旋 轉範圍對準開閉範圍;其中,當如同使之靠近般將該開閉 單元推向該底座單元,使該旋轉本體夾緊單元之該等面對 表面覆蓋該旋轉本體之該等外表面,以附裝該開閉單元於 該旋轉本體時,該等軸端部及該角度參考部分別嵌裝入該 等軸支承部及角度調整部,並藉此保持該旋轉本體,使該 旋轉範圍對準開閉範圍。因此,不用檢查及調整旋轉本體 之旋轉範圍,使用者可將開閉單元附裝於旋轉本體,使旋 -8- 1355459 轉本體之旋轉範圍對準開閉單元相對於底座單元之開閉範 圍。如此’開閉單元可容易附裝於旋轉本體。 配合附圖’參閱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本質、原理 * 及實用性將更爲瞭然,於附圖中,相同零件以相同符號或 . 文字標示。 【實施方式】 φ 茲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 於第ΙΑ、1B及2圖中,參考符號1標示根據本發明 實施例之聲控機器人整體。 聲控機器人1包含例如整體大致橢圓本體2。 橢圓本體2包含大致筒形中央單元3,其右端附接於 第一旋轉單元(亦稱爲「右旋轉單元」)4,該第· 一旋轉 單元4大致呈錐形,其頭部切除。 中央單元3之左端附接於第二旋轉單元(亦稱爲「左 • 旋轉單兀」)5’該第一旋轉單元5大致呈錐形,其頭部 切除。 右旋轉單元4之右側附接於第一開閉單元(亦稱爲「 右開閉單元」)6,其大致呈圓頂形。 左旋轉單元5之左側附接於第二開閉單元(亦稱爲「 左開閉單元」)7,其大致呈圓頂形。 附帶一提,連結右與左點P2與P3之假想線段亦稱爲 水平旋轉軸線L 1 : P2及P3係'橢圓本體2之表面上離橢圓 本體2之中心P 1最遠的點。 -9- 1355459 右旋轉單元4藉一軸保持成其可繞水平旋轉軸線L1 ,相對於中央單元3,沿一樞轉方向D1或另一樞轉方向 旋轉3 20度。 • 左旋轉單元5藉一軸保持成其可繞水平旋轉軸線L1 .,相對於中央單元3,沿一樞轉方向D1或另一樞轉方向 旋轉3 20度。 如第3圖所示,右開閉單元6經由開閉機械單元8附 ® 接於右旋轉單元4 ’該開閉機械單元8容許右開閉單元6 在預疋範圍(亦稱爲「開閉範圍」)內旋轉。 於此情況下’開閉範圍自0度至大約80度,於〇度 ,右旋轉單元4之右側緣4A接觸右開閉單元6之左側緣 6 A 〇 右開閉單元6藉收容於開閉機械單元8之馬達(未圖 不)驅動,並因此開閉。 左開閉單元7經由開閉機械單元9附接於左旋轉單元 # 5 ’該開閉機械單元9容許左開閉單元7在預定範圍(亦 . 稱爲「開閉範圍」)內旋轉。 於此情況下’開閉範圍自〇度至大約8〇度,於〇度 ’左旋轉單元5之左側緣5 a接觸左開閉單元7之左側緣 7A。 左開閉單元7藉收容於開閉機械單元9之馬達(未圖 不)驅動’並因此開閉。左開閉單元7及右開閉單元6被 個別驅動。 右旋轉單元4之右側表面單元4B如山般突出,於其 -10- 1355459 頂點形成管狀孔部4C。 裝置1具有一對具有相同形狀之立體揚聲器10及11 。右揚聲器(第一揚聲器)10容納於右旋轉單元4中,且 右揚聲器之一部分或圓頂形隔膜之前部延伸於孔部4C外 〇 當右開閉單元6藉開閉機械單元8關閉時,左側緣 6A接觸右旋轉單元4之右側緣4A,並因此覆蓋右揚聲器 1 〇之隔膜。 當右開閉單元6藉開閉機械單元8開啓時,左側緣 6A與右旋轉單元4之右側緣4A分離,並因此露出右揚聲 器1 〇之隔膜。 左旋轉單元5之左側表面單元5 B如山般突出,於其 頂點形成管狀孔部5 C。 左揚聲器(第二揚聲器)Η容納於左旋轉單元5中, 且左揚聲器之一部分或圓頂形隔膜之前部延伸於孔部5 c 外。 當左開閉單元7藉開閉機械單元9關閉時,右側緣 7Α接觸左旋轉單元5之左側緣5Α,並因此覆蓋左揚聲器 1 1之隔膜。 當左開閉單元7藉開閉機械單元9開啓時,右側緣 7Α與左旋轉單元5之左側緣5Α分離,並因此露出左揚聲 器1 1之隔膜。 如第4圖所示’右旋轉單元4自左旋轉單元5個別旋 轉。 -11 - 1355459 右旋轉單元4亦自啓閉之右開閉單元6個別工作。甚 而,左旋轉單元5自左開閉單元7個別工作。 而且’如弟ΙΑ、1B及2所不’一環形右輪12設在中 央單兀3之右緣周圍;環形右輪12藉一軸保持成其可繞 水平旋轉軸線L1,沿一樞轉方向D1或另一樞轉方向旋轉 〇 而且’一形成形狀與右輪12相同之左輪13設在中央 單元3之左緣周圍;左輪13藉一軸保持成其可繞水平旋 轉軸線L1,相對於中央單元3,沿一樞轉方向D1或另一 樞轉方向旋轉。 於此情況下,右及左輪之外徑大於中央單元3之外徑 〇 這容許可旋轉之右及左輪12及13載置橢圓本體2於 桌上。 右及左輪1 2及1 3可個別控制。藉由以不同速度或沿 不同方向驅動右及左輪12及13’橢圓本體2以包含環繞 之各種方式移動。 甚而,配重14位於中央單元3之預定位置:諸如電 池之配重1 4牢固地附裝於單元3之內壁。 至於中央單元3,自中心點P1至右緣(或右輪12) 之距離大致與自中心點P1至左緣(或左輪12) 之距離 相等。 右旋轉單元4及左旋轉單元5形成形狀及尺寸相同。 右開閉單元6及左開閉單元7形成形狀及尺寸相同: -12- ΐ S1 1355459 自左側緣ό A至表面之頂點p 2之距離大致與自右側緣7 a 至表面之頂點P3之距離相等。 因此’橢圓本體2繞畫成通過中心點pi並垂直於水 • 平旋轉軸線L1之假想平面(未圖示)對稱。 .· 因此’當橢圓本體2放置在桌上或地板上時,中央單 兀3不接觸桌子或地板,略商於桌面:藉右及左輪12及 i 13保持擴圓本體2,水平旋轉軸線L1平行於桌面。 φ 附帶一提,此後’假設橢圓本體2放置在地板上。 中央單元3之重力中心因位在中央單元3內之配重14 而較接近中心點P1更接近內壁。 當橢圓本體2放置於地板上時,其處於基本位置,在 此情況下,配重1 4位於底部。 由於適當選擇配重1 4,因此,甚至當右開閉單元6及 左開閉單元7個別工作時,地板上的橢圓本體2維持基本 位置而不會左右搖動。 Φ 甚至當右旋轉單元4和左旋轉單元5以及右開閉單元 . 6和左開閉單元7個別工作時,地板上之橢圓本體2維持 基本位置而不會左右搖動。 如以上所述,中央單元3之重力中心因配重14而較 接近中心點P1更接近內壁。 這甚至防止當橢圓本體2於地板上行進時’中央單元 3旋轉。 由於相對地很重的配重1 4,因此,甚至當右開閉單元 6及左開閉單元7個別工作時’於地板上行進的橢圓本體 -13- 1355459 2可維持基本位置而不會左右搖動。 此外,甚至當右旋轉單元4和左旋轉單元5以及右開 閉單元6和左開閉單元7個別工作時,在地板上行進之橢 • 圓本體2可維持基本位置而不會左右搖動。 . 接觸偵測感測器1 5設於中央單元3之表面上:接觸 偵測感測器1 5位於配重1 4之相對側。接觸偵測感測器1 5 偵測放置於其上的手指或手。· • 於右輪1 2之右側設置一環形右發光單元1 6 :右發光 單元16發光。於左輪12之左側設置一環形左發光單元17 :左發光單元17具有與單元16相同之構形。 右發光單元16及左發光單元17以各種方式照射:僅 部份,或有時全部可以不同顏色照射。 如於第5圖中所示,聲控機器人1之開閉機械單元8 包含旋轉側機械單元2 0及開閉側機械單元2 1 :旋轉側機 械單元2 0位於右旋轉單元4內部;開閉側機械單元2 1位 ® 於右開閉單元6內部。 . 開閉側機械單元9具有與單元8相同之構形:旋轉側 機械單元2 0位於左旋轉單元5內部;開閉側機械單元2 1 位於左開閉單元7內部。 旋轉側機械單元2 0具有一呈箱形之旋轉單元保持部 25。旋轉單元保持部25附接於右旋轉單元4之側壁,自 右旋轉單元4之外壁4D延伸至山形右側單元表面4B (另 一個亦附接於左旋轉單元5之側壁,自左旋轉單元5之外 壁5D延伸至山形右側單元表面5B )。 -14- 1355459
旋轉單元保持部25自右旋轉單元4之外壁 5 D )及右側單元表面4 b (或5 b ),沿水平旋轉_ 之方向突出:旋轉單元保持部25包含一側面25A . 側面25B以及一頂面25C及一背面25D (其等連接 . L 形)。 附帶一提’大致平行於右側單元表面4 B (或
V 頂部之平面的頂面25C亦稱爲保持單元頂面25C。 # 大致平行於水平旋轉軸線L 1之背面2 5 D亦稱 單元背面25D。 旋轉單元保持部25包含機械組件,諸如馬達 示)及自馬達傳輸動力之齒輪。 旋轉側機械單元2 0具有一旋轉本體2 6。如於 中所示’旋轉本體26包含一圓筒形旋轉軸27以及 轉傳輸單元28及29 ’其每一者均附接於旋轉軸27 端部27A及27B。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形成大致 • 同構形。 . 旋轉軸2 7之兩側(端部2 7 A及2 7 B側)形成 ,因此’形成面對相同方向之平面27AX及27BX。 如於第7圖中所示,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具 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之底座28C及29C,舌 28B及29B自此等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突出: 元28B及29B係寬度較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 狹小之板件。 底座28C及29C具有自旋轉中央單元28A及 4D (或 油線L1 和另一 :以形成 5B)之 爲保持 (未圖 第6圖 一對旋 之不同 具有相 爲D形 備包含 狀單元 舌狀單 之直徑 29A延 -15- 1355459 伸至舌狀單元28B及29B之平坦平面28D及29D。圓形軸 端部28E及29E自平坦平面28D及29D突出,設計成支 承旋轉軸27之端部27A及27B。
• 沿孔28G及29G之內壁形成平坦平面28GX及28GX . :其中形成平面28GX及28GX處係距舌狀單元28B及 2 9 B最遠的點。
軸端部28E及29E之中心與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 φ 之中心對準。 用來將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設定成直角之圓形角度 參考單元28F及29F於舌狀單元28B及29B之V形端附 近,自平坦平面28D及29D突出。
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之直徑較軸端部28E及29E 之直徑小。 沿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及軸端部28E及29E之 中心軸貫穿底座28C及29C鑽出D形孔。
# 沿孔28G及29G之內壁形成平坦平面28GX及28GX
:其中形成平面28GX及28GX處係距狀單元28B及29B « 最遠的點。 因此,如於第6圖中所示,旋轉軸27之D形端插入 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D形孔28G及29G,使平面28D 及29D面對相反方向。 由於平面28D及29D面對相反方向,因此,此等表 面亦稱爲外表面28D及29D。 附帶一提,旋轉單兀保持部25具有一連通孔25AX’ -16- 1355459 其連通內部與外部’行經右側表面單元4B (或5B),並 將壁部25A及25B與右側表面單元4B (或5B )隔開。 旋轉本體26之旋轉軸27之中央部分收容於旋轉單元 保持部25內部,軸27之兩端部27A及27B及旋轉傳輸單 元28及29之經由孔25AX露出。 以此方式’旋轉單元保持部25保持旋轉本體26(或 旋轉軸2 7 ),使開閉單元6及7可繞旋轉軸2 7而相對於 旋轉單元4及5旋轉。因此’開閉單元6及7可沿關閉方 向D5及開啓方向D6移動。 亦即’旋轉單元保持部2 5容許安置於側面2 5 A及 25B外的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在舌狀單元28B及29B指 向相同方向下,繞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沿方向D5 及D6旋轉:旋轉軸27之中心與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 之中心對準。 旋轉軸之中心27可插入旋轉單元保持部25中的齒輪 中心內。該齒輪與旋轉單元保持部2 5中的另一齒輪嚙合 〇 因此,藉由工作馬達’旋轉側機械單元2 0可沿關閉 方向D5及開啓方向D6,繞旋轉軸27旋轉旋轉本體26。 此外,使用者可不使用馬達而用手旋轉旋轉本體26。 如第8及1 1圖所示,自側面25A、25B露出之旋轉中 央單元28A、29A定位成更靠近夾持單元背面25D。 此外,自側面25A、25B露出之舌形單元28B及29B 定位成較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更靠近線L1。 -17- 1355459 如第8及9圖所示,一側面25A設有一突出關閉 限制部25E以阻止旋轉本體26沿關閉方向D5旋轉: 關閉角度限制部25E位於右旋轉單元4(或左旋轉單 • )之右側緣4 A (或左側緣5 A )附近。 .. —側面25 A亦設有一突出開啓角度限制部25F以 旋轉本體26沿開啓方向D6旋轉:突出開啓角度限 2 5 F位於夾持單元頂面2 5 C附近。 # 如第1〇及11圖所示,旋轉本體夾持部25之 25B以和一側面25A相同之方式構形。 亦即,另一側面25B設有一突出關閉角度限制部 以阻止旋轉本體26沿關閉方向D5旋轉:突出關閉角 制部25G位於右旋轉單元4(或左旋轉單元5)之右 4A (或左側緣5A)附近。 另一側面2 5 B亦設有一突出開啓角度限制部2 5 Η 止旋轉本體2 6沿開啓方向D 6旋轉:突出開啓角度限 ® 2 5 Η位於夾持單元頂面2 5 C附近。 . 此後,關閉角度限制部2 5 Ε及2 5 G設置之位置亦 「近緣位置」,其在一側面2 5 Α或另一側面2 5 Β上。 此後,開啓角度限制部2 5 F及2 5 Η設置之位置亦 「近壁位置」,其在一側面2 5 Α或另一側面2 5 B上。 當旋轉本體2 6沿關閉方向D 5充份旋轉時,旋轉 單元28撞擊關閉角度限制部25E :舌形單元28B之 緣28BS (亦具有另一邊緣部28BT之V形部之一側) 關閉角度限制部25 E。 角度 突出 元5 阻止 制部 側面 25G 度限 側緣 以阻 制部 稱爲 稱爲 傳輸 —邊 接觸 -18- 1355459 旋轉傳輸單元29亦撞擊關閉角度 單元29B之一邊緣29BT (亦具有另一 形部之一側)接觸關閉角度限制部2 5 G 以此方式,關閉角度限制部25E 26沿關閉方向D5之旋轉限制於「關閉 該角度係舌形單元28B及29B定位於近 當旋轉本體26充分沿開啓方向D6 單兀28碰撞開啓角度限制部25F:舌形 —側28BX )之另一側28BY接觸開啓角 且旋轉傳輸單元2 9亦碰撞開啓角 形單元2 8 B (亦稱爲另一側2 8 B Y )之一 角度限制部25H。 以此方式,開啓角度限制部25 F及 2 6沿開啓方向D 6旋轉至「開啓方向限 形單元28B及29B定位於近壁位置之角 以此方式,關閉角度限制部25E及 26沿關閉方向D5旋轉至關閉方向限制 元6相對於右旋轉單元4之角度(及左 左旋轉單元5之角度)成零度,或將其丨 開啓角度限制部2 5 F及2 5 Η限制旋 方向D6旋轉至開啓方向限制角度,使; 於右旋轉單元4之角度(及左開閉單元 元5之角度)成80度,或將其開啓。
亦即’關閉角度限制部25Ε及25G 限制部25G :舌形 邊緣部29BS之V 〇 I 25G將旋轉本體 方向限制角度」, 緣位置附近者。 旋轉時,旋轉傳輸 單元2 8 Β (亦稱爲 度限制部2 5 F。 度限制部2 5 Η :舌 側28ΒΧ接觸開啓 25Η限制旋轉本體 制角度」,其係舌 度。 25G限制旋轉本體 角度,使右開閉單 開閉單元7相對於 園閉。 丨轉本體26沿開啓 &開閉單元6相對 7相對於左旋轉單 以及開啓角度限制 -19- 1355459 部2 5 F及2 5 Η將旋轉本體2 6之旋轉限制於閉方向限制角 度或零度與開啓方向限制角度或80度之間,或旋轉角度 範圍內。 以此方式’旋轉本體26之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安 置於旋轉側機械單元20,使其等之舌形單元28Β及29Β 較其等之旋轉中央單π 28Α及29Α更靠近線L1。藉關閉 角度限制部2 5 Ε及2 5 G以及開啓角度限制部2 5 F及2 5 Η 容許旋轉本體26在旋轉角度範圍內旋轉。 如於第12圖中所示,將右開閉單元6和左開閉單元7 之邊緣切除以形成朝頂點Ρ2及Ρ3延伸之大致C形切除部 6Β 及 7Β。 開閉側機械單元21具有一對夾持旋轉本體26之旋轉 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面 對平面3〇ΑΡ及31ΑΡ夾持旋轉本體26之外表面28D及 29D。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附接於切除部6B ( 7Β ) 之切除側6ΒΧ及6ΒΥ ( 7ΒΧ及7ΒΥ),俾其等靠近邊緣 6Α (或 7 A )。 面對平面30AP與31AP間的距離大致等於旋轉本體 26之長度。 旋轉本體26之長度意指自旋轉傳輸單元28之外表面 28D至旋轉傳輸單元29之外側29D之距離。 如於第13圖中所示,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具有夾緊 主體30A,其與開閉單元6(或7)形成爲一體。夾緊主 體30A由諸如合成樹脂之樹脂製成。 -20- 1355459 夾緊主體30A包含一大致圓形板30AQ (稱爲「旋轉 中央單元」),一舌形板30 AR (稱爲「舌形單元」)自 該圓形板30AQ延伸》 自旋轉中央單元30AQ延伸至舌形板 30AR之板 30AQ’之表面用來作爲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之面對表面 30AP。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之舌形單元30AR之另一表面 30AS附接於切除側6BX,俾其靠近邊緣6A (或7A )。 夾緊主體3 0A之面對表面3〇AP位於開閉單元6 (或 7 )之上方,相較於朝邊緣6 A (或7A )傾斜,朝頂點P2 (P3 )傾斜更多。 夾緊主體30A之面對表面30AP在旋轉中央單元 30AQ附近具有圓形凹狀軸支承部30AT。軸支承部30AT 對應於旋轉傳輸單元28之軸端部28E。 夾緊主體30A之面對表面30AP在舌形單元30AR附 近亦具有凹形角度調整部30 AU。角度調整部30 AU對應 於旋轉傳輸單元28之角度參考單元28F,並用來限制其 旋轉至旋轉本體26之相同範圍。 於此情況下’凹形角度調整部3 0AU形成如「扁圓軌 跡」’其長度與連接軸支承部30AT與角度調整部30AU 的線一致。 軸支承部30AT及角度調整部3 0AU以以下方式定位 :當保持旋轉本體26及限制其(開閉單元6(或7))相 對於旋轉單元4 (或5)旋轉時,軸支承部30AT面對旋轉 -21 - 1355459 傳輸單元28之軸端部28E,且角度調整部30 AU面對角度 參考單元2 8 F。 夾緊主體3 0A之面對平面3 0 AP亦具有一動作限制部 • 30AV,其在藉夾緊主體30A夾持旋轉本體26時,限制旋 . 轉傳輸單元2 8於面對表面3 0 A P上之相對動作。動作限制 部30AV係形成於旋轉中央單元30AQ附近之大致圓形凹 部,其如同畫弧般沿軸支承部3 0 AT延伸。 φ 此外,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具有夾緊方向導引部 30B以導引於外表面28D及29D上滑動之面對表面30AP 及31AP之方向(或夾緊方向)(當藉面對表面30AP及 3 1 A P夾緊及夾持時)。 夾緊方向導引部3 0B形成如底部加罩之圓形管,夾緊 主體30A之旋轉中央單元30AQ定位成另一表面30AS接 觸夾緊方向導引部30B之底部。 夾緊方向導引部30B之外壁30BX略微沿垂直於面對 ® 表面30AP之方向延伸。外壁邊緣部30BY位於外壁30BX 上。 導引切除部30BZ藉由將外壁30BX切成與面對表面 30 AP之表面相等之高度,形成於夾緊方向導引部30B之 外壁30BX之某一區域,其靠近開閉單元6(或7)之邊緣 6A (或 7A )。導引切除部30BZ用來導引藉面對表面 30AP夾緊之旋轉本體26之夾緊方向。 導引切除部3 0BZ具有C修圓面或圓形修圓面以使外 緣低於面對表面30AP。 -22- 1355459 如於第14圖中所示,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1大致以和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相同之方式構形。 亦即,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1具有夾緊主體31A,其 與開閉單元6(或7)形成爲一單元。夾緊主體31A由諸 如合成樹脂之樹脂。 夾緊主體31A包含一大致圓形板31AQ (稱爲「旋轉 中央單元」),一舌形板31AR (稱爲「舌形單元」)自 該圓形板31AQ延伸。 自旋轉中央單元31AQ延伸至舌形板 31AR之板 31 AQ’之表面用來作爲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1之面對表面 3 1 AP。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1之舌形單元31 AR之另一表面 3 1 AS附接於切除側6BX ( 7 BX ),俾其靠近邊緣6A (或 7A )。 夾緊主體31A之旋轉中央單元31AQ位於開閉單元6 (或7 )之上方,相較於朝邊緣6A (或7 A )傾斜,朝頂 點P2 ( P3 )傾斜更多。 夾緊主體31A之面對表面31AP在旋轉中央單元 31AQ附近具有圓形凹狀軸支承部30AT。軸支承部30AT 對應於旋轉傳輸單元2 9之軸端部2 9E。 夾緊主體30A之面對表面31AP在舌形單元31AR附 近具有凹形角度調整部31AU。凹形角度調整部31AU對 應於旋轉傳輸單元29之角度參考單元29F,並用來限制 其旋轉至與旋轉單元26相同的範圍。 -23- 1355459
於此情況下,凹形角度調整部31AU形成如「扁圓軌 跡」,其長度與連接軸支承部31AT與角度調整部31AU 的線一致。 軸支承部3 1 AT及角度調整部3丨Αυ以以下方式定位 :當保持旋轉本體26及限制其(開閉單元6(或7))相 對於旋轉單元4 (或5)旋轉時,軸支承部31AT面對旋轉 傳輸單元29之軸端部29E,且角度調整部30AU面對角度 參考單元2 9 F。 夾緊主體31A之面對平面31AP亦具有一動作限制部 31AV’其在藉夾緊主體31A夾持旋轉本體26時,限制旋 轉傳輸單元2 9於面對表面3 1 A P上之相對動作。動作限制 部3 1 A V係形成於旋轉中央單元3 1 A Q附近之大致圓形凹 部,其如同畫弧般沿軸支承部3 1 A T延伸。 此外,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1具有夾緊方向導引部 31B,其當藉面對表面30AP及31AP夾緊及夾持時,導引 夾緊方向。 夾緊方向導引部31B形成如底部加罩之圓形管,夾緊 主體31A之旋轉中央單元31AQ定位成另一表面31AS接 觸夾緊方向導引部31B之底部。 夾緊方向導引部31B之外壁31BX略微沿垂直於面對 表面3 1 AP之方向延伸。外壁邊緣部3 1BY位於外壁31BX 上。 導引切除部31BZ藉由將外壁31BX切成與面對表面 31AP之表面相等之高度,形成於夾緊方向導引部31B之 -24- 1355459 外壁31 BX之某一區域,其靠近開閉單元6(或7)之邊緣 6A (或7A)。導引切除部31BZ用來導引藉面對表面 31AP夾緊之旋轉本體26之夾緊方向。 導引切除部31 BZ具有C修圓面或圓形修圓面以使外 緣低於面對表面30AP。 如於第15圖中所示,開閉單元6及7由諸如合成樹 脂之薄材料製成。形成切除部6B及7B。 若沿第15圖之水平方向施力以擴大切除部6B及7B 之間隙(如同推擠切除部6 B X和6 B Y以及7 B X和7 B Y ) ’開閉單元6及7即可能變形。 由於開閉單元6及7有彈性,因此,當力量解除時, 其等恢復原狀。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夾緊主體30A及31A 之舌形單元30AR及31AR由薄材料製成。 夾緊主體30A及31A附接於開閉單元6及7之切除 部6BX和6BY以及7BX和7BY,俾其等突出於開閉單元 6及7外。 因此’若施力以擴大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與31間之 距離’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 〇與3 1間之間隙即擴大成如同 以兩條線形成V形’一條線連接舌形單元30AR與旋轉中 央單元3〇Aq,另—條線連接舌形單元31AR與旋轉中央 單兀31 AQ’其等藉支點連接,其—在夾緊主體3 〇A連接 於切除部6BX和7BX處附近,另一者夾緊主體31A連接 於切除部6BY和7BY處附近。 -25- 1355459
亦即’旋轉中央單元30AQ與與旋轉中央單元 31AQ 間之距離較舌形單元30AR與舌形單元31AR間之距離寬 〇 在夾緊主體30A連接於切除部6Βχ和7Βχ處附近及 夾緊主體31Α連接於切除部6ΒΥ和7ΒΥ處附近之材料有 彈性。 因此,一旦力量解除,夾緊主體30Α及31Α回到原 來位置’俾面對表面30ΑΡ平行於另一面對表面31ΑΡ。 如於第16圖中所示,當右開閉單元6附接於旋轉本 體26時’右開閉單元6之內表面對右揚聲器ι〇(或者左 開閉單元7之內表面面對左揚聲器11)。如同插入面對平 面3 ΟΑΡ與31ΑΡ間,將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與31推向 旋轉單元保持部25。 此時,面對表面30ΑΡ安置於軸端部28Ε及角度參考 單元28F上’同時,面對表面31ΑΡ安置於另一側之軸端 部29Ε及角度參考單元29F上。 結果,面對表面30ΑΡ與3 1 ΑΡ間之距離因軸端部28Ε 和角度參考單元28F以及軸端部29Ε和角度參考單元29F 而擴大。 依此方式,當旋轉本體 26插入面對平面 30ΑΡ與 3 1ΑΡ間時,旋轉傳輸單元28之軸端部28Ε安置於旋轉本 體夾緊單元30之軸支承部30ΑΤ上。最後,軸端部28Ε 嵌裝入軸支承部30ΑΤ。 旋轉傳輸單元29之軸端部29Ε亦安置於旋轉本體夾 -26- 1355459 緊單元30之軸支承部30Ατ上。最後,軸端部29E嵌裝 入軸支承部3IAT。 甚而’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之角度調整部31AU嵌 ' 裝入旋轉傳輸單元28之角度參考單元28F。 •. 而且’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1之角度調整部31AU嵌 裝入旋轉傳輸單元29之角度參考單元29F。 依此方式,當凸出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凹入軸支 # 承部3〇AT及ΜΑΤ,以及當凹入角度調整部3〇AU及 31AU嵌裝入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時,面對平面30AP 與31AP接觸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外表面28D及29D 而回到原位。 依此方式,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面對平面 30AP與31AP如同夾緊旋轉本體26般,夾持旋轉本體26 之外表面28D及29D。以此方式,開閉單元6(或7)附 裝於旋轉本體26。 • 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31AT, 此等軸端部28E及29E之中心對準旋轉軸27之中心。此 外,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30AU及 31AU’此等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遠離軸端部28E及 29E ° 依此方式,夾持旋轉本體26之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 的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 1與旋轉本體26共同沿開閉 方向D5及D6旋轉。 亦即,將旋轉本體2 6在馬達驅動下繞旋轉軸2 7之旋 -27- 1355459 轉傳輸至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 因此’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繞旋轉中央單元 30AQ及31AQ’與旋轉本體26共同沿開閉方向D5及D6 • 旋轉。 • · 若使用者開閉開閉單元6或7,或者若開閉單元6或 • 7繞旋轉中央單元30AQ及31AQ,相對於旋轉單元4或5 旋轉’開閉單元6或7之旋轉即傳輸至旋轉本體26之旋 ® 轉傳輸單元28及29。 結果’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繞繞旋轉中央單元 3〇AQ及31AQ’與旋轉本體26共同沿開閉方向及D6 旋轉。 適當選擇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形狀及其組件 (諸如角度調整部3 0AU及3 1 AU )之配置,以容許旋轉 本體夾緊單元3 0及3 1旋轉,迄開閉單元6 (或7 )相對 於^轉單元;4 (或5 )之角度變成關閉方向限制角度或〇 φ 度,或開啓方向限制角度或約8 0度爲止。 依此方式’於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中,軸端部 28E及29E®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31AT。此外,角度參 ' 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30AU及3 1AU。開 閉單兀6 (或7 )附裝於旋轉本體26,使旋轉本體26之旋 轉角度與開閉單元6 (或7 )相對於旋轉單元4 (或5 )相 箬。 如於第17圖中所示,當旋轉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 3 1及旋轉本體26直到其等到達關閉方向限制角度或〇度 -28- 1355459 爲止時’開閉單元6(或7)完全關閉以致其覆蓋旋轉單 元4 (或5 )。 如於第18圖中所示,當旋轉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 31及旋轉本體26直到其等到達開啓方向限制角度或約80 度爲止時,開閉單元6(或7)完全開啓以致其露出旋轉 單元4 (或5 )。 至於旋轉本體26之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軸端部 2 8E及2 9E之頂面平坦,惟其邊緣具有C形修圓面或圓形 修圓面。 甚而,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之頂面平坦,惟其邊 緣具有C形修圓面或圓形修圓面。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夾緊方向導引部30B及 31B之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Z (第13及14圖)亦修圓 〇 因此,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與31而言,開閉單元 6(或7)可容易附裝於旋轉本體26。亦即。將旋轉本體 26插入旋轉單元保持部25,使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 分別面對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此時,由於軸端部28E 及29E、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及導引切除部30BZ及 31BZ之邊緣圓形化,面對平面30AP與31AP容易啣合於 軸端部28E及2 9E以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 9F中。 如上述,當面對平面30AP與31AP安置於軸端部28E 及29E上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與31變形。面對平面 3 0AP與3 1 AP間的距離擴大。 -29- 1355459 由於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與31有彈性,因此’面對 平面30AP與31AP推迫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外表面 28D 及 29D。 • 由於軸端部28E及29E之邊緣圓形化,因此,面對平 .. 面3 0AP與31AP之推迫協助將軸端部28E及29E帶到軸 支承部30AT及31AT。最後,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 軸支承部30AT及31 AT。 # 以此方式,軸端部28E及29E可容易被帶至軸支承部 30AT 及 31 AT。 由於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之邊緣圓形化,因此, 面對平面30AP與31AP之推迫亦協助將角度參考單元28F 及29F帶到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最後,角度參考 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30AU及31 AU。 以此方式’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可容易被帶至角 度調整部30AU及3 1 AU » • 而且’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之直徑小於軸端部 . 28E及29E之直徑。 . 至於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與31,根據旋轉傳輸單元 28及29之軸端部28E及29E之直徑及角度參考單元28F 及2 9F之直徑’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之寬度小於軸 支承部30AT及31AT之直徑。
這避免軸端部28E及29E嵌合於角度調整部3〇人1]及 31AU中。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承部3〇AT及 31AT。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3〇AU -30- 1355459 及 31AU。 因此,開閉單元6(或7)附裝於旋轉本體26,使 旋轉本體26之旋轉範圍與開閉單元6 (或7)相對於旋轉 單元4 (或5 )之開閉範圍相等。 甚而’角度調整部3 0AU及31AU形成如凹入「扁圓 軌跡」。 若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因生產失敗而未精密製 造’軸端部28E及29E之中心至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 之中心的距離即可能改變。然而,扁圓軌跡形狀之角度調 整部30AU及31 AU可對此加以補償。因此,軸端部28E 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 及31AT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此外,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除了靠近 開閉單元6 (或7 )之邊緣6A及7A外,夾緊方向導引部 30B及31B之外壁30BX及31BX突出較面對平面3 0AP與 31AP更大。 因此,若將開閉單元6 (或7 )上下翻轉且朝旋轉單 元保持部25插入旋轉本體26,使其外表面面對揚聲器10 (或11),外壁30BX及31BX及外壁邊緣部30BY及 31BY即碰撞軸端部28E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 29F ° 這避免開閉單元6 (或7 )以不適當方式附裝。 這避免開閉單元6 (或7)之外表面損傷揚聲器1 0 ( 或1 1 )之隔膜 -31 - 1355459 於開閉機械單元8及9中,旋轉本體26不僅藉馬達 旦藉外力旋轉。 因此,如以上參考第8及10圖所述,在開閉單元6( • 或7)附裝於旋轉本體26之後,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 • 角度參考單元281;及29F可較軸端部28E及29E更靠近邊 緣4A (或5 A ) ’亦即,角度可爲關閉方向限制角度。 甚而,如以上參考第9及11所述,在開閉單元6(或 φ 7)附裝於旋轉本體26之後,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角 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可較軸端部28E及29E更靠近保持 單元頂面2 5 C ’亦即,角度可爲關閉方向限制角度。 而且’在開閉單元6 (或7 )附裝於旋轉本體26之後 ,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以及軸端部28E及29E可配置 在平行於保持單元頂面2 5 C (或垂直於線L 1 )的線中。 以此方式,在開閉單元6 (或7 )附裝於旋轉本體26 之後,無人知道開閉單元6 (或7 )之角度。 • 至於開閉機械單元8及9,在以手抓住開閉單元6 ( 或7)或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下,將開閉單元6( 或7)附裝於旋轉本體26。 因此,開閉單元6 (或7 )如何附裝於旋轉本體26 ( 或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姿勢)依使用者而定。 至於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例如以上參考第16 所述,開閉單元6 (或7)可以以下方式朝旋轉單元保持 部2 5插入旋轉本體2 6 :開閉單元6 (或7 )之內中央部面 對揚聲器10(或11),且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較軸 -32- 1355459 支承部30AT及31AT更靠近旋轉單元保持部25。 甚而,如第189圖所示,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 3 1而言,開閉單元6 (或7 ) 可以以下方式朝旋轉單元 ' 保持部25插入旋轉本體26:儘管面對揚聲器1〇(或H) . 之開閉單元6 (或7 )之內中央部,開閉單元6 (或7 )相 對於旋轉單元4(或5)之角度最大,且軸支承部3 0ΑΤ及 31 AT較角度調整部30AU及31 AU更靠近旋轉單元保持部 • 25 ° 甚而,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開閉單元 6(或7) 可以以下方式朝旋轉單元保持部25插入旋轉 本體26 :儘管面對揚聲器1 0 (或1 1 )之開閉單元6 (或7 )之內中央部,開閉單元6 (或7 )相對於旋轉單元4 (或 5)之角度中等,且因此軸支承部30AT及31AT及角度調 整部30AU及31AU配置在平行於保持單元頂面25C之線 中(或垂直於線L1 )。 # 以此方式,當開閉單元6 (或7 )附裝於旋轉本體26 時,無人知道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姿勢》 因此,如第20A圖所示,在開閉單元6 (或7 )附裝 於旋轉本體26之後,自軸支承部30AT及3 1 AT拉至角度 調整部30 AU及3 1AU之假想線(稱爲「夾緊部方向」) 可對準自軸端部28E及29E拉至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 之假想線(稱爲「旋轉本體方向」)。 於此情況下,如第20B圖所示,當將旋轉本體夾緊單 元30及31推向旋轉單元保持部25以收容旋轉本體26於 -33- 1355459 面對表面30AP與31AP間時,面對表面30八卩與31AP安 置在軸端部28E及29E上。 此時,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面對表面 • 30AP與31AP間的距離沿舌形單元30AR及31AR擴大至 旋轉中央單元30AQ及31AQ。 這容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登上角度參考單元 28F 及 29F °
φ 若夾緊部方向對準旋轉本體方向,即藉由軸端部28E 及29E對準軸支承部30AT及31 AT,使角度參考單元28F 及29F對準角度調整部30AU及31 AU。 以此方式,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 及31AT,且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 3 0AU 及 31AU。 以此方式,不管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所採姿勢 如何,若藉由將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推向旋轉單元 β 保持部25以收容旋轉本體26於面對表面30AP與31AP . 間,使夾緊部方向對準旋轉本體方向,旋轉本體2 6之旋 轉範圍即對準開閉單元6 (或7 )相對於旋轉單元4 (或5 )之開閉範圍。
甚而,如於第2 1Α圖中所示,就開閉機械單元8及9 而言’開閉單元6(或7)可以以下方式附裝於旋轉本體 26:在旋轉本體26業已沿關閉方向D5旋轉同時,開閉單 元6 (或7)卻相對於旋轉單元4 (或5 )開啓。於此情況 下,夾緊部方向對準旋轉本體方向,兩方向的線形成「V -34- 1355459 j形。 於此情況下,如於第21B圖中所示,當將旋轉本體夾 緊單元30及31推向旋轉單元保持部25以收容旋轉本體 26於面對表面30AP與31AP間時,面對表面3〇Ap與 31AP安置在铀端部28E及29E上。 接著,當軸端部28E及29E面對軸支承部30Ατ及 31AT時,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 3 1 AT。 即使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 31AT,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仍可能位在面對表面 30AP與31AP,此乃因爲夾緊部方向未對準旋轉本體方向 〇 甚而,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當軸端部 2 8E及2 9E嵌裝入軸支承部30 AT及3 1 AT時,角度參考 單元28F及29F可能接觸舌形單元30AR及31AR側(靠 近開閉單元6(或7)之邊緣6A (或7A)及靠近舌形單 元30AR及31AR及旋轉中央單元30AQ及31AQ側)。 附帶一提,軸端部28E及29E之外徑略小於軸支承部 30AT及3 1 AT之內徑。 因此,若在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未與角度調整部 30AU及31AU啣合下,軸端部28E及29E與軸支承部 3 0AT及31AT啣合,軸支承部30AT及31AT即可於軸端 部2 8 E及2 9 E旋轉。 因此,於此情況下,如於第2 2 A圖中所示,推壓開閉 -35- 1355459 單元0(或7) ’使之沿關閉方向D5旋轉,且開閉單元6 (或7)繞軸支承部30ΑΤ及31ΑΤ沿關閉方向D5旋轉, 軸端部28Ε及29Ε與此等軸支承部30ΑΤ及31ΑΤ啣合。 以此方式’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沿關閉方向 D5旋轉。同時’邊界推壓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以旋 轉旋轉本體26,迄至其到達關閉方向限制角度爲止。 由於旋轉本體26不再於關閉方向限制角度外旋轉, 因此,面對表面30ΑΡ與31ΑΡ開始登上角度參考單元28F 及 29F。 結果’如於第22Β圖中所示,角度參考單元28F及 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在軸端部28Ε及29Ε嵌裝入軸支承部30ΑΤ及31ΑΤ 之後’舌形單元3〇AR及31AR之邊緣可能與角度參考單 元28F及29F分離。 於此種情況下,藉由沿關閉方向D5推壓開閉單元6 (或7),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〇及31繞軸支承部30AT 及31AT沿關閉方向D5旋轉,軸端部28E及29E與此等 軸支承部30 AT及31AT啣合。 因此,舌形單元30AR及31AR之邊緣(或邊界)碰 撞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的側面,且邊緣推壓角度參考 單元28F及29F,最後,旋轉本體26到達關閉方向限制 角度。
由於旋轉本體26不再於關閉方向限制角度外旋轉, 因此,面對表面30AP與31AP可登上角度參考單元28F -36- 1355459 及 29F。 結果,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 3 0AU 及 31AU。 甚而,依舌形單元30AR及31AR間之 對表面30AP與31AP在安置於軸端部28E ,可登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 且,即使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 3 1 AT,面對表面30AP與3 1 AP仍可能留在 28F及29F上,亦即,角度參考單元28F及 入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於此種情況下,藉由沿關閉方向D5推 (或7),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繞_ 及3 1 A T沿關閉方向D 5旋轉,軸端部2 8 E 軸支承部30AT及3 1 AT啣合。 結果,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 3 0 AU 及 31AU。 依此方式,即使在開閉單元6 (或7 ) 體26之後,夾緊部方向未對準旋轉本體方 26之旋轉範圍仍對準開閉單元6 (或7 )相 4 (或5 )之開閉範圍。 而且,如於第23 A圖中所示,就開閉機 而言,當開閉單元6 (或7 )附裝於旋轉本懂 部方向可與旋轉本體方向相交:開閉單元6 持成其內中央部面對揚聲器1〇(或11),」 入角度調整部 距離而定,面 及29E上同時 :承部30AT及 角度參考單元 29F不會嵌裝 壓開閉單元6 S支承部30AT 及29E與此等 入角度調整部 插入至旋轉本 向,旋轉本體 對於旋轉單元 械單元8及9 | 26時,夾緊 (或7 )被夾 乱旋轉本體26 -37- 1355459 沿開啓方向D6旋轉。 於此種情況下,如於第23B圖中所示,當步 夾緊單元30及31推向旋轉單元保持部25以斗 體26於面對表面30AP與31AP間時,舌形單5 31 AR之邊緣(或邊界)碰撞角度參考單元28F 側面。 接著’如於第 24A圖中所示,舌形單元 31 AR之邊緣(或邊界附近)推壓角度參考單 29F的側面而使旋轉本體26沿關閉方向D5旋轉 且,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夾 引部30B及31B之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Z被 傳輸單元28及29之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 30AP與31AP開始登上軸端部28E及29E,此乃 被推向旋轉單元保持部25。 由於面對平面30AP與31AP開始登上軸端 29E,因此,面對平面30AP與 31AP間(或 3 0AR及31 AR間)的距離擴大。因此,面對平® 31AP開始登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 因此,如於第24B圖中所示,軸端部28E及 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31AT。 甚而,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 30AU 及 31AU。 以此方式,即使在開閉單元6 (或7 )插入 26之後,夾緊部方向與對準旋轉本體方向相交, :旋轉本體 :容旋轉本 :30AR 及 及29F的 30 AR 及 t 28F 及 〇 緊方向導 推向旋轉 面對平面 因爲其等 部28E及 舌形單元 ί 30AP 與 29E最後 度調整部 旋轉本體 仍藉由沿 -38- 1355459 關閉方向D5推壓開閉單元6(或7),使旋轉本體26之 旋轉範圍對準開閉單元6(或7)相對於旋轉單元4 (或5 )之開閉範圍。 而且,如於第25A圖中所示,可自揚聲器ι〇(或11 )上方將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推向旋轉單元保持部 25之基部以漸漸收容旋轉本體26於面對平面30AP與 31AP間,並因此’夾緊部方向與旋轉本體方向相交。 於此情況下,如於第25B圖中所示,旋轉傳輸單元 28及29對角地通過軸支承部30AT及31AT與角度調整部 3 0 A U 及 3 1 A U 間。 此時,例如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 0及3 1而言,動作 限制部30AV及31AV之靠近舌形單元30AR之部分或舌 側部分碰撞旋轉傳輸單元285 1邊緣28BY。 甚而,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動作限制 部30AV及31 AV之舌側部分亦碰撞旋轉傳輸單元29之邊 緣 29BX 〇 接著,如於第26A圖中所示,若自保持單元頂面25C 上方將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推向旋轉單元保持部25 之基部,使旋轉單元4 (或5 )之邊緣4A (或5 A )接觸 開閉單元6 (或7 )之邊緣6A (或 7A ),動作限制部 30AV及31AV之舌側部分即推壓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 而使旋轉本體26沿關閉方向旋轉。 結果,如於第26B圖中所示,軸端部28E及29E最後 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3 1 AT。 -39- 1355459 甚而,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 30AU 及 31AU。 以此方式,即使在開閉單元6 (或7 )對角插入旋轉 本體26而使旋轉單元4(或5)之邊緣4A (或5A)接觸 開閉單元6(或7)之邊緣6A (或7A)之後,夾緊部方 向與對準旋轉本體方向相交,仍藉由沿關閉方向D5推壓 開閉單元6 (或7 ),使旋轉本體26之旋轉範圍對準開閉 單元6(或7)相對於旋轉單元4(或5)之開閉範圍。 附帶一提’若將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推向旋轉 單元保持部2 5而附裝開閉單元6 (或7 )於旋轉本體2 6, 面對平面 30AP與 31AP即通過夾緊方向導引部 30B及 31B之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Z,並登上軸端部28E及 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 由於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被推向旋轉單元保持 部25,因此,面對平面30AP與;31AP滑動於軸端部28E 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之頂面上。結果,移動 軸端部28E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使之較接 近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Z,更接近動作限制部30AV及 3 1 AV。 因此,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 31AT,且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 3 0AU 及 31AU。 在此,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當開閉單 元6(或7)附裝於旋轉本體26時,若夾緊部方向對準旋 -40- 1355459 轉本體方向,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相互平行,其等即相 對於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Z直接朝動作限制部30AV及 3 1 AV移動。 若強力將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推向旋轉單元保 持部25’即可考慮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會超過其等之適 當位置。若該情形發生,軸端部28E及2 9E即可能脫離軸 支承部30AT及31AT,且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朝動作 限制部30AV及3 1AV脫離角度調整部30AU及31 AU。 然而’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避免旋轉傳輸單元 28及29超過:動作限制部30AV及31AV之弧形部之內 壁例如碰撞舌形單元28B及29B之旋轉中央單元28A及 29A以及邊緣28BY及29BX。 以此方式,即使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被強力推 向旋轉單元保持部25,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避免軸 端部28E及29E以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脫離軸支承 部30AT及31AT以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另一方面,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當開 閉單元6(或7)附裝於旋轉本體26時,若夾緊部方向未 對準旋轉本體方向,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旋轉中央單 元28A及29A即直接自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Z朝動作 限制部30AV及3 1 AV移動。 此時,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舌形單元28B及29B 繞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旋轉,且被從導引切除部 30BZ及31BZ移向動作限制部30AV及31AV。 -41 - 1355459 若強力推壓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即可考慮旋 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會朝動 作限制部3 0 A V及3 1 A V超過所欲位置。於此情況下,軸 • 端部28E及29E可能脫離軸支承部30AT及31AT。 • · 然而,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設計成避免超過:
. 動作限制部30AV及3 1AV之內壁碰撞旋轉中央單元28A 及29A之側面。 Φ 因此,即使強力推壓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以啣 合軸端部28E及29E於軸支承部30AT及3 1 AT中,軸端 部28E及29E仍不會脫離軸支承部30AT及31AT。 若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被強力推向旋轉單元4 (或5),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之舌形單元28B及29B 即可能旋轉,旋轉傳輸單元2 8及2 9可能超過。於此情況 下’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可能脫離角度調整部30AU 及 31AU。 • 然而,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設計成避免旋轉傳 . 輸單元28及29超過:動作限制部30AV及3 1AV之內壁 碰撞旋轉中央單元28A及29A之邊緣28BY及29BY。 因此,即使強力推壓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以啣 合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於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中’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仍不會脫離角度調整部 3〇AU 及 31AU。 因此,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 31AT ’且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角度調整部 -42- 1355459 30AU及31 AU。以此方式,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牢 固夾持旋轉本體26。 於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被推向旋轉單元保持部 25之後,面對平面3 0AP與31AP覆蓋旋轉本體26之外表 面28D及29D。以此方式,開閉單元6(或7)附裝於旋 轉本體26。 當開閉單元6(或7)附裝於旋轉本體26時,旋轉本 體夾緊單元30及31被推向旋轉單元保持部25。然而,開 閉單元6 (或7 )亦可以以下方式附裝於旋轉本體26 :首 先,面對平面30AP與31AP之一覆蓋外表面28D或29D ,接著,另一面對平面覆蓋另一外表面。 於此情況下,首先,面對平面30AP與31AP之一覆 蓋外表面28D及29D之一,使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 軸支承部30AT及31AT以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 裝入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藉由如此,夾緊部方向 對準旋轉本體方向。因此,當面對平面30 AP與31 AP附 裝於外表面28D及29D時,其等之軸端部28E及29E可 容易嵌裝入軸支承部30AT及31AT。此外,角度參考單元 28F及29F可容易嵌裝入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即使面對平面30AP或31AP之一在另一面對平面 30AP或31AP適當附裝於外表面28D及29之前附裝於外 表面28D或29,仍可由遵循以上附接方法,將其等之軸 端部28E及29E以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適當地嵌裝 入軸支承部30AT及31AT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43- 1355459 而且’亦可爲:面對平面30AP或31AP之一覆蓋外 表面28D或29D之一,使軸端部28E及29E嵌裝入軸支 承部30AT及31AT。且當面對平面30AP或31AP附裝於 外表面28D或29D時,軸端部28E及29E以及角度參考 單元28F及29F之其餘部可置入軸支承部30AT及31AT 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附帶一提’如於第27圖中所示,於旋轉單元保持部 25之開口角度限制部25F與側面25 A間有陡壁25FX,壁 2 5FX與一側面25A間之角隅朝保持單元背面25D切入。 亦即’開口角度限制部2 5 F、壁2 5 F Z與一側面2 5 A 配置成其等形成「Z」形。 另一方面,旋轉傳輸單元28之邊緣28BY傾斜,表面 28H較另一表面(外表面)28D寬。 因此’當旋轉傳輸單元28之邊緣28BY被推向開口角 度限制部25F時’邊緣28BY嵌裝入壁25FX與一側面 2 5 A之間。 這避免旋轉傳輸單元28朝保持單元背面25D越過開 口角度限制部2 5 F。 如於第28圖中所示,於旋轉單元保持部25之開口角 度限制部25H與另一側面25B間有陡壁25HX,壁25HX 與一側面2 5 B間之角隅朝保持單元背面2 5 D切入。
亦即’開口角度限制部2 5 Η、壁2 5 Η Z與一側面2 5 B 配置成其等形成「Ζ」形。 另一方面’旋轉傳輸單元29之邊緣29ΒΧ傾斜,表面 -44- 1355459 29H較另一表面(外表面)29D寬。 因此’當旋轉傳輸單元29之邊緣29BX被推向開口角 度限制部25H時’邊緣29BX嵌裝入壁25H X與一側面 25B之間。 這避免旋轉傳輸單元29朝保持單元背面25D越過開 口角度限制部25H。 以此方式’開口角度限制部2 5 F及2 5 Η限制旋轉本體 26旋轉本體26沿開啓方向D6旋轉。 如於第29圖中所示,就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而言 ’軸端部28Ε及29Ε之高度與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相 同,不過,其等較低。 此外’軸端部28Ε及29Ε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 之邊緣圓形化。 因此’軸端部28Ε及29Ε以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 29F部分地插入軸支承部30AT及3 1 AT以及角度調整部 3 0AU及31 AU中。插入軸支承部30AT及31AT以及角度 調整部30AU及31AU中之部分亦稱爲「插入部分」。 因此,插入部分之高度L較小。 因此’若在開閉單元6 (或7 ) 沿開啓方向D6旋轉 時’進一步推壓業已接觸開口角度限制部25F及25H之旋 轉傳輸單元28及29,軸端部28E及29E以及角度參考單 元2 8F及2 9F即容易脫離軸支承部30 AT及31 AT以及角 度調整部30AU及31AU。 如於第30圖中所示,若完全開啓之開閉單元6 (或7 -45- 1355459 )意外碰到牆壁或桌子,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即與 旋轉本體26 —起在開啓角度範圍外被強力地沿開啓方向 D6旋轉。 然而,在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碰到開口角度限制部 25 F及25H之後’旋轉本體26可能停止於開啓方向限制 角度。 若甚至在旋轉本體26被開口角度限制部25F及25H 停止之後’持續對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施加外力, 開閉單元6 (或7 )即沿開啓方向D 6朝旋轉單元保持部 25旋轉’並因此,軸端部28E及29E以及角度參考單元 28F及29F脫離軸支承部30AT及3 1 AT以及角度調整部 3 0AU 及 31AU。 依此方式,即使完全開啓之開閉單元6 (或7 )意外 碰到牆壁或桌子,且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在開啓角 度範圍外被強力地沿開啓方向D6旋轉,開閉單元6 (或7 )仍脫離旋轉本體26,且藉此避免其本身、旋轉本體夾緊 單元30及31以及旋轉本體26破裂。 在開閉單元6(或7) 脫離旋轉本體26之後,容易 再將開閉單元6 (或7 )附裝於旋轉本體26。 以下說明聲控機器人1之電路配置。如於第31圖中 所示,聲控機器人1包括對聲控機器人1全面控制之主控 制部4 0。 聲控機器人1包括驅動並控制活動部42之驅動部41 。聲控機器人1亦包括控制發光部43之驅動控制部44。 -46 - 1355459 於此情況下,活動部42包括右旋轉單元4、左旋轉單 元5、右開閉單元6、左開閉單元7、右輪12及左輪13。 發光部43包含右發光單元16及左發光單元17。 驅動部41包括六個馬達,每一馬達控制以下組件中 的一個:右旋轉單元4、左旋轉單元5、右開閉單元6、左 開閉單元7、右輪1 2及左輪1 3。 驅動部41亦包括六個諸如旋轉編碼器之旋轉驅動感 測器,以偵測六個馬達之旋轉。 驅動控制部44根據由音樂資料產生的機器人資料, 控制驅動部41之馬達。結果,聲控機器人1隨音樂而動 〇 依此方式,藉由控制驅動部4 1之馬達,驅動控制部 44驅動右旋轉單元4、左旋轉單元5、右開閉單元6、左 開閉單元7、右輪1 2及左輪1 3。 聲控機器人1包含輸入部45。輸入部45包括接觸偵 測感測器1 5及加速感測器46。加速感測器46放在中央單 元3內以偵測橢圓本體2之加速。 當偵測到使用者之手指放在感測器1 5上時,接觸偵 測感測器1 5保持將接觸偵測信號供至驅動控制部44。 驅動控制部44自接觸偵測感測器1 5接收接觸偵測信 號,藉此辨認手指如何放在感測器1 5上。 亦即,驅動控制部44例如辨認感測器1 5上的一次或 兩次連續輕打,或手指連續放在感測器1 5上。 加速感測器4 6例如連續不斷地偵測橢圓本體2之加 -47- 1355459 速:所偵測加速以相互垂直之三個方向或x、y及z表示 〇 加速感測器4 6將所偵測X、y及Z加速値供至驅動控 制部44,作爲加速偵測信號。 附帶一提,X軸與橢圓本體2之水平旋轉軸線L1平 行或相同。X軸亦平行於連接橢圓本體2之左與右端之線 的方向。 z軸平行於連接採取基本位置之橢圓本體2之上與下 端之線的方向。 y軸垂直於水平旋轉軸線L1及採取基本位置之橢圓 本體2之上與下端之線的方向。此外,y軸平行於連接採 取基本位置之橢圓本體2之前與後端之線的方向。 驅動控制部44例如事先儲存X軸參考加速値、y軸參 考加速値及z軸參考加速値於內部記億體中,此等値代表 暫停在水平地板上之橢圓本體2之X軸加速、y軸加速及 z軸加速。 X軸參考加速値、y軸參考加速値及z軸參考加速値 亦統稱爲參考加速値。 在自加速感測器4 6接收加速偵測信號之後,驅動控 制部44藉由比較加速偵測信號與參考加速値,辨認橢圓 本體2之姿勢。 亦即’驅動控制部44例如辨認出橢圓本體2暫停在 地板上’或橢圓本體2在地板上行進,或橢圓本體2在使 用者手上抖動。 -48 - 1355459 在自輸入部4 5接收接觸偵測信號及加速偵測信號之 後,驅動控制部44藉由分析手指是否放在感測器1 5上及 橢圓本體2之姿勢,決定使用者是否將命令輸入聲控機器 , 人1。 若命令輸入聲控機器人1,驅動控制部44即亦對命令 進行解碼。 驅動控制部44接著將解碼之命令供至主控制部40。 φ 附帶一提,藉由接觸接觸偵測感測器1 5及改變橢圓 本體2之姿勢,使用者可將各種命令輸入聲控機器人1 : 音樂之重播、選擇一首音樂之選擇命令等。 主控制部40自驅動控制部44接收命令,並控制聲控 機器人1之每一組件以進行各種程序。 主控制部40可透過無線通信部47,與諸如個人電腦 之資訊處理裝置(未圖示)。於此種情況下,主控制部40 藉資訊處理裝置控制。 φ 若資訊處理裝置發出壓縮壓縮及編碼之音樂資料以及 對應機器人動作資料,主控制部40即透過無線通信部47 接收此等資料。 主控制部40接著儲存音樂資料以及對應機器人動作 資料於儲存部48,使其等互有關聯。 以此方式’主控制部40可將音樂資料以及對應機器 人動作資料一起儲存於儲存部48。 當使用者將重播命令輸入地板上的聲控機器人1時, 主控制部4〇自儲存部48讀出此首音樂資料,並進行諸如
-49 - τ j I 1355459 解碼之重播。接著’主控制部40將此首音樂資料供至包 含右及左揚聲器10及u之輸出部49。 因此’主控制部40可自右及左揚聲器10及η輸出 、 音樂。 .. 於此同時(在音樂重播期間),主控制部40自儲存 ^ 部48讀出對應音樂之機器人動作資料,並將其供至驅動 控制部44。 φ 驅動控制部44根據供自主控制部40之機器人動作資 料,控制驅動部41。 以此方式,驅動控制部44控制驅動部4 1以驅動右旋 轉單元4、左旋轉單元5、右開閉單元6、左開閉單元7、 右輪1 2及左輪1 3。 此外,驅動控制部44根據機器人動作資料控制發光 部43以及右及左發光單元16及17。 以此方式’當自輸出部49輸出音樂時,主控制部40 # 與音樂的旋律同步,驅動活動部42及發光部43。 以此方式’主控制部40使聲控機器人1如同與正播 放之音樂同步一般作動。 如上述,聲控機器人1包括旋轉側機械單元20:開閉 機械單元8及9設在右及左開閉單元6及7上以< 容許右及 左開閉單元6及7相對於右及左旋轉單元4及5開閉。聲 控機器人〗亦包括設在開閉單元6 (或7 )上的開閉側機 械單元21。 於聲控機器人1之旋轉側機械單元20中,軸端部 -50- 1355459 28E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設在外表面28D及 29D上’此寺外表面28D及29D之每一者面朝外並沿旋轉 本體26之旋轉軸27成背對表面。旋轉單元保持部25保 持旋轉本體26,使旋轉本體26可繞旋轉軸27旋轉。 於聲控機器人1之開閉側機械單元21中,對應於軸 端部28E及29E之軸支承部3 0 AT及3 1 AT以及對應於角 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之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設在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面對表面3 0 AP與3 1 AP上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附裝於開閉單元6(或7) 〇 當如同使之靠近一般,將開閉單元6(或7)推向旋 轉單元4(或5) ’俾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面對 表面30AP與31AP覆蓋旋轉本體26之外表面28D及29D 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軸支承部30AT及31AT 以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嵌裝入旋轉本體26之軸端 部28E及29E以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以此方式, 旋轉本體26藉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夾持。 因此,不用檢查及調整旋轉本體26之角度,使用者 可以旋轉本體26之旋轉範圍與開閉單元6(或7)相對於 旋轉單元4(或5)之開閉範圍對準之方式,將旋轉本體 26插入開閉單元6 (或7 )。 根據以上構形,當如同使之靠近一般,將開閉單元6 (或7)推向旋轉單元4(或5),俾旋轉本體夾緊單元 30及31之面對表面30AP與31AP覆蓋旋轉本體26之外 -51 -
1355459 表面28D及29D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二 承部30AT及31AT以及角度調整部3 0AU及31AUI 旋轉本體26之軸端部28E及2 9E以及角度參考單i 及29F。以此方式,旋轉本體26藉旋轉本體夾緊單 及3 1夾持。 因此,不用檢查及調整旋轉本體26之角度,危 可以旋轉本體26之旋轉範圍與開閉單元6(或7) ^ 旋轉單元4(或5)之開閉範圍對準之方式,將旋寧 26插入開閉單元6 (或7)。 如此,開閉單元6 (或7 )可容易附裝於旋轉本 甚而,就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而言,除7 開閉單元6 (或7 )之邊緣6 A (或7A )之部分外, 邊緣部30BY及31BY自面對平面30AP與31AP突tt 成夾緊方向導引部30B及31B ;以及夾緊方向導引音| 及3 1B具有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Z,此等導引垃 30BZ及31BZ藉由切除成面對平面30AP與31AP5 形成,以導引旋轉本體26之插入方向。 因此,即使開閉單元6 (或7 )誤插入且被推商 單元保持部25而使開閉單元6 (或7 )之外表面面g 器1〇(或11),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面婆 30AP與31AP仍不登上軸端部28E及29E及角度參考 28F 及 29F ° 這避免開閉單元6 (或7 )之外表面損傷揚聲器 己軸支 泛裝入 6 28F 元30 ί用者 3對於 ^本體 體26 •接近 外壁 丨以形 "0Β 丨除部 :高度 1旋轉 ί揚聲 丨表面 ',單元 10 ( -52- 1355459 或11 )之隔膜。 甚而,於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之面對表面 3 0AP與3 1 AP上,動作限制部30AV及3 1 AV相對於軸支 承部30AT及31AT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設在導 引切除部3 0 BZ及3 1 B Z之相對側。 因此,當旋轉本體26插入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 間’且當軸端部28E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在 面對平面30AP與31AP上,自導引切除部30BZ及31BZ 朝軸支承部30AT及31AT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滑 動時’動作限制部3 0 A V及3 1 A V限制此動作。這確保軸 端部28E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嵌裝入軸支承 部30AT及31AT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而且’適當選擇軸端部28E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 2 8F及2 9F之插入部分之高度。因此,若當開閉單元6 ( 或7 ) 沿開啓方向D6時,進一步推壓已經接觸開口角度 限制部25F及25H之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軸端部28E 及2 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即容易脫離軸支承部 30AT及31AT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因此,若完全開啓之開閉單元6 (或7 )意外撞到牆 壁或桌子’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即與旋轉本體26 一起被迫沿開啓方向D6,在開啓範圍外旋轉。然而,在 旋轉傳輸單元2 8及2 9碰撞開口角度限制部2 5 F及2 5 Η之 後’旋轉本體26可停止於開啓方向限制角度。若甚至在 旋轉本體26被開口角度限制部25f及25Η停止之後,外 -53- 1355459 力持續施加於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開閉單元( 或7 )即沿開啓方向D6朝旋轉單元保持部25旋轉,因 ,軸端部28E及29E及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即容易 離軸支承部30AT及31AT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落。 因此’即使完全開啓之開閉單元6(或7)意外碰 牆壁或桌子,且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在開啓角度 圍外被強力地沿開啓方向D 6旋轉,開閉單元6 (或7 ) 脫離旋轉本體26,且藉此避免其本身、旋轉本體夾緊單 30及31以及旋轉本體26破裂。 於上述實施例中,軸端部28E及29E及角度參考單 28F及29F設在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上;軸支承 30AT及31AT及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設在旋轉本 夾緊單元30及31上。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以下可 受:圓形凹入軸端部28E及2 9E及扁圓軌跡形凹狀角度 考單元28F及29F設在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上;圓形 出軸支承部30AT及31AT及圓形凹入角度調整部30AU 31 AU設在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上。 以下亦可接受:圓形凹入軸端部28E及29E及扁圓 跡形凹狀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設在旋轉傳輸單元 及29上;圓形凹入軸支承部30AT及31AT及圓形凸出 度調整部30AU及31AU設在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 上。
而且,以下亦可接受:圓形凹入軸端部28E及2 9E 丨( 此 脫 脫 到 範 仍 元 元 部 體 接 參 凸 及 軌 28 角 3 1 及 -54- 1355459 圓形凸出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設在旋轉傳輸單5 及29上;圓形凸出軸支承部3 0AT及31AT及扁圓軌 凹狀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設在旋轉本體夾緊單j 及3 1上。 甚而,於上述實施例中,圓形凸出角度參考單元 及29F設在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上。然而,本發明 於此。圓形凹入或凸出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可具 同形狀。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扁圓軌跡形凹狀角度調 3 0AU及3 1 AU設在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 1上。 ,本發明不限於此。凹入角度調整部30AU及31AU 有不同形狀。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 角度參考單元28F及29F;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 有角度調整部30AU及31 AU。然而,本發明不限於 僅旋轉傳輸單元28及29中之一個可具有角度參考 28F及29F;僅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中之一個 有角度調整部30AU及3 1 AU。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聲控機器人裝置1之開 械單元8及9(第1至31圖)被應用來作爲根據本發 實施例之開閉裝置。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以上配 不僅應用於開閉機械單元8及9,亦可應用於資訊處 置(如電腦、手機、個人數位助理)、用於光碟之記 重放裝置、維修機器、揚聲器單元等。 C 28 跡形 Ϊ; 30 28F 不限 有不 整部 然而 可具 具有 1具 此。 單元 可具 閉機 明之 置可 理裝 錄及 -55- 1355459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聲控機器人裝置1被應用來 作爲機器人裝置。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應用於各 種機器人’包括以兩隻或四隻腳配合音樂或聲音同步行走 的機器人。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右及左旋轉單元4及5(第 1至31圖)被應用來作爲底座單元。然而,本發明不限於 此。亦可應用於各種底座單元,包括露出揚聲器之前隔膜 之底座單元、附裝於中央單元之右及左端之收容部、受容 揚聲器之揚聲器單元收容部、不收容揚聲器之箱。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右及左開閉單元6及7被應 用來作爲開閉單元。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應用於 各種開閉單元,包括扁平開閉單元、露出揚聲器之前隔膜 並附裝於右及左旋轉單元俾其等可旋轉之大致圓頂形開閉 單元。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包括旋轉軸2 7以及旋轉傳 輸單元28及29之旋轉本體26被應用來作爲旋轉單元, 具有兩個面朝外且背對之外表面,兩者設有軸端部,其等 同於旋轉軸之一端及另一端,且至少其中一者設有角度參 考部,使繞旋轉軸之旋轉範圍對準該開閉單元相對於底座 單元之開閉範圍。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應用於各 種旋轉本體,包括藉由將旋轉軸27與旋轉傳輸單元28及 2 9組成一單元所形成之旋轉本體。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旋轉單元保持部25(第1至 31圖)被應用來作爲設在底座單元上之旋轉本體保持單元 X. Γ: L Ο -56 - 1355459 ,旋轉本體保持單元保持旋轉本體,使開閉單元可繞旋轉 軸,沿相對於底座單元開閉之開閉方向,在預定旋轉角度 範圍內旋轉。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應用於諸如不 設有馬達之旋轉單元保持單元的各種旋轉單元保持單元( 因此,用手旋轉)。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旋轉本體夾緊單元30及31 (第1至31圖)被應用來作爲具有面對表面之一對旋轉 本體夾緊單元’旋轉本體之外表面爲諸面對表面所覆蓋及 保持,諸面對表面設有對應於軸端部之軸支承部,以及角 度調整部’其中’角度參考部嵌裝入該角度調整部,以使 旋轉範圍對準開閉範圍。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亦可應 用於各種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包括藉由將夾緊主體30A及 31A與夾緊方向導引部30B及31B組成一單元所形成之旋 轉本體夾緊單元。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夾緊方向導引部30B及31B (第1至31圖)被應用來作爲方向導引部,其導引旋轉 本體之方向’當旋轉本體附裝於開閉單元時,該旋轉本體 之外表面爲諸面對表面所覆蓋,並於諸面對表面上滑動。 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其亦可應用於種種導引部。 而且’於上述實施例中,動作限制部3 0 A V及3 1 A V (第1至3 1圖)被應用來作爲動作限制單元,其限制旋 轉本體之外表面相對於面對表面之動作,俾軸端部嵌裝入 軸支承部’以及在面對表面覆蓋旋轉本體之外表面下,角 度參考部嵌裝入角度調整部。然而,本發明不限於此。然 -57- 1355459 而’本發明不限於此。其亦可應用於種種動作限制部。 以上方法可應用於開閉裝置及機器人裝置,其包含聲 控機器人裝置,該聲控機器人裝置包含相對於收容擴音器 . 之旋轉部啓閉的啓閉部。 須知,依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或均等者之設計要件或 • * 其他因素而定,熟於此技藝人士可進行種種修正、組合、 次組合及更改。 【圖式簡單說明】 於附圖中: - 第1圖係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聲控機器人裝置 之示意立體圖; 第2圖係顯示聲控機器人裝置之背部構形之示意圖; 第3圖係顯示右及左開閉單元如何相對於右及左旋轉 單元開閉之示意圖; φ 第4圖係顯示右及左旋轉單元之旋轉之示意圖; 第5圖係顯示開閉機械單元之構形之示意圖; 第6圖係顯示旋轉本體之構形之示意圖; ' 第7圖係顯示旋轉傳輸單元之構形之示意圖; 第8圖係旋轉傳輸單兀之側視圖,顯示旋轉傳輸單元 如何沿關閉方向旋轉; 第9圖係旋轉傳輸單元之側視圖,顯示旋轉傳輸單元 如何沿開啓方向旋轉; 第1 〇圖係旋轉傳輸單元之側視圖,顯示旋轉傳輸單 -58- 1355459 元如何沿關閉方向旋轉; 第11圖係旋轉傳輸單元之側視圖,顯示旋轉傳輸單 元如何沿開啓方向旋轉; 第1 2圖係顯示右及左開閉單元及開閉側機械單元之 構形之示意圖; 第13圖係顯示旋轉本體夾緊單元之構形之示意圖; 第14圖係顯示旋轉本體夾緊單元之構形之示意圖; 第15圖係顯示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如何具有彈性之示 意圖: 第1 6圖係顯示右及左開閉單元如何附接於旋轉本體 (1 ) 之示意圖; 第1 7圖係顯示右及左開閉單元如何根據旋轉本體(1 ) 之旋轉而開閉之示意圖; 第1 8圖係顯示右及左開閉單元如何根據旋轉本體(2 ) 之旋轉而開閉之示意圖; 第1 9圖係顯示右及左開閉單元如何附接於旋轉本體 (2 ) 之示意圖; 第20圖係顯示當夾緊部之方向對準旋轉本體之方向 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夾持旋轉本體之示意圖; 第21圖係顯示當夾緊部之方向未對準旋轉本體之方 向(1)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夾持旋轉本體之示意圖; 第22圖係顯示當夾緊部之方向未對準旋轉本體之方 向(2)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夾持旋轉本體之不意圖; 第23圖係顯示當夾緊部之方向與旋轉本體之方向(1 -59- 1355459 )相交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夾持旋轉本體之示意圖: 第24圖係顯示當夾緊部之方向與旋轉本體之方向(2 )相交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夾持旋轉本體之示意圖; . 第25圖係顯示當夾緊部之方向與旋轉本體之方向(3 )相交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夾持旋轉本體之示意圖; - > 第26圖係顯示當夾緊部之方向與旋轉本體之方向(4 )相交時,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夾持旋轉本體之示意圖; φ 第2 7圖係顯示被開啓角度限制部止動之旋轉傳輸單 元之示意圖; 第2 8圖係顯示被開啓角度限制部止動之旋轉傳輸單 元之示意圖; 第29圖係顯示軸端部及角度參考單元如何裝入軸支 承部及角度調整部之示意圖; 第3 0圖係顯示右及左開閉單元如何自旋轉本體卸下 之示意圖;以及 φ 第31圖係顯示聲控機器人裝置之電路配置之方塊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聲控機器人 2 :橢圓本體 3 :中央單元 4、5 :旋轉單元 4A、5 A :邊緣 -60- 1355459 6、7 :開閉單元 6 A、7 A :邊緣 6B、7B :切除部 • 6BX、7BX :切除部 6BY、7B Y :切除部 8、9 :開閉機械單元 10 :右揚聲器 φ 1 1 :左揚聲器 1 2 :右輪 1 3 :左輪 1 4 :配重 1 5 :接觸偵測感測器 16 :右發光單元 17 :左發光單元 20 :旋轉側機械單元 φ 2 1 :開閉側機械單元 _ 25 :旋轉單元保持部 2 5 A、2 5 B :側面 2 5 C :夾持單元頂面 2 5 D :夾持單元背面 25E :突出關閉角度限制部 2 5 F :突出開啓角度限制部 2 5 F X :陡壁 25FZ :壁 -61 1355459 25HX :陡壁 2 5 G :突出關閉角度限制部 2 5 Η :突出開啓角度限制部 26 :旋轉本體 27 :旋轉軸 28 :旋轉傳輸單元
28Α、29Α :旋轉中央單元 28Β、29Β :舌形單元 28ΒΧ、29ΒΧ :邊緣 28ΒΥ、29ΒΥ :邊緣 28C、29C :底座 28D、 29D :外表面 28Ε 、 29Ε :軸端部 28F、29F :角度參考單元 2 8 Η :表面
3 〇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 31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 30Α、31Α:夾緊主體 3 Ο ΑΡ ' 31ΑΡ:面對平面(表面) 30AQ、31 AQ :旋轉中央單元 30AR、31AR:舌形單元 3 OAT、3 1 AT :軸支承部 30AU、31 AU :角度調整部 3 0 A V ' 3 1 A V :動作限制部 -62- 1355459 30B、31B:夾緊方向導引部 30BX、3 1 BX :外壁 30BY、31 BY :外壁邊緣部 . 30BZ、31 BZ :導引切除部 . 4 0 :主控制部 41 :驅動部 42 :活動部 φ 4 3 :發光部 4 4 :驅動控制部 4 5 :輸入部 46 :加速感測器 4 7 :無線通信部 4 8 :儲存部 4 9 :輸出部 D5 :關閉方向 φ D 6 :開啓方向 L 1 :水平旋轉軸線 -63

Claims (1)

1355459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開閉裝置’其開閉單元可相對於底座單元開 閉,包括: 旋轉本體’具有兩個面朝外並相互背對之外表面,兩 者設有軸端部’其等同於端部設有該等外表面之旋轉軸之 一端及另一端且至少其中一者設有角度參考部,其使繞 旋轉軸之旋轉範圍對準該開閉單元相對於該底座單元之開 閉範圍: 旋轉單元保持單元,設在該底座單元上,該旋轉單元 保持部保持該旋轉本體,使該開閉單元可相對於該底座單 元,在預定旋轉角度範圍內,繞該旋轉軸,沿開閉方向旋 轉;以及 一對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具有面對表面,該旋轉本體 之該等外表面被該等面對表面所覆蓋及保持,該等面對表 面設有對應於該等軸端部之多數軸支承部,且該等面對表 面之至少一者設有角度調整部,其中,該角度參考部適用 於使該旋轉範圍與該開閉範圍對準;其中 當如同使之靠近般將該開閉單元推向該底座單元,使 該旋轉本體夾緊單元之該等面對表面覆蓋該旋轉本體之該 等外表面,以附裝該開閉單元於該旋轉本體時,該等軸端 部及該角度參考部分別嵌裝入該等軸支承部及該角度調整 部,並藉此保持該旋轉本體,使該旋轉範圍對準該開閉範 圍。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開閉裝置’其中’當如 -64 - 1355459 同使之靠近般將該開閉單元推向該底座單元,使該旋轉本 體夾緊單兀之該等面對表面覆蓋該旋轉本體之該等外表面 ,以附裝該開閉單元於該旋轉本體時,該等軸端部嵌裝入 該等軸支承部’接著在繞該等軸支承部而沿開閉方向旋轉 之後,該角度調整部嵌裝入該角度參考部,並藉此保持該 旋轉本體,使該旋轉範圍對準該開閉範圍。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開閉裝置,其中,該等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包含方向導引單元,其導引該旋轉本體 之方向,當該旋轉本體附裝於該開閉單元時,該旋轉本體 之該等外表面被該等面對表面所保持,並在該等面對表面 上滑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開閉裝置,其中,該等 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包含動作限制單元,其限制該旋轉本體 之該等外表面相對於該等面對表面之動作,使該等軸端部 嵌裝入該等軸支承部,且該角度參考部藉覆蓋該旋轉本體 之該等外表面之該等面對表面嵌裝入該角度調整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開閉裝置,其中,該等 軸端部或該等軸支承部凸出而另一者凹入,且該角度參考 部或該角度調整部凸出而另一者凹入;以及 選擇插入凹入部之凸出部之部分的高度,俾當附裝有 該開閉單元之該旋轉本體沿開啓方向旋轉至該旋轉角度範 圍外時,該凸出部可脫離該凹入部。 6. —種機器人裝置,包括: 底座單元; -65- 1355459 開閉單元,相對於該底座單元開閉; 旋轉本體,具有兩個面朝外並相互背對之外表面,兩 者設有軸端部,其等同於端部設有該等外表面之旋轉軸之 一端及另一端,且至少其中一者設有角度參考部,其使繞 旋轉軸之旋轉範圍對準該開閉單元相對於該底座單元之開 閉範圍; 旋轉單元保持單元,設在該底座單元上,該旋轉單元 保持部保持該旋轉本體,使該開閉單元可相對於該底座單 元,在預定旋轉角度範圍內,繞該旋轉軸,沿開閉方向旋 轉: 驅動單元,使該旋轉本體繞該旋轉軸旋轉; 一對旋轉本體夾緊單元,具有面對表面,該旋轉本體 之該等外表面被該等面對表面所覆蓋及保持,該等面對表 面設有對應於該等軸端部之多數軸支承部,且該等面對表 面之至少一者設有角度調整部,其中,該角度參考部適用 於使該旋轉範圍對準開閉範圍;其中 當如同使之靠近般將該開閉單元推向該底座單元,使 該旋轉本體夾緊單元之該等面對表面覆蓋該旋轉本體之該 等外表面,以附裝該開閉單元於該旋轉本體時’該等軸端 部及該角度參考部分別嵌裝入該等軸支承部及該角度調整 部,並藉此保持該旋轉本體,使該旋轉範圍對準該開閉範 圍。 -66-
TW097129860A 2007-09-06 2008-08-06 Opening-and-closing device and robot device TWI355459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32011A JP2009063105A (ja) 2007-09-06 2007-09-06 開閉装置及びロボッ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36900A TW200936900A (en) 2009-09-01
TWI355459B true TWI355459B (en) 2012-01-01

Family

ID=40110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29860A TWI355459B (en) 2007-09-06 2008-08-06 Opening-and-closing device and robot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064596A1 (zh)
EP (1) EP2034113A3 (zh)
JP (1) JP2009063105A (zh)
CN (1) CN101382167B (zh)
TW (1) TWI3554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5655B2 (ja) * 2015-03-06 2017-03-29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用情報機器
CN114183024B (zh) * 2021-12-10 2023-08-01 广东天波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在配送机器人上的机盖连接结构及配送机器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25627B2 (ja) * 2000-12-14 2006-09-27 スガツネ工業株式会社 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電話器
US6507773B2 (en) * 2001-06-14 2003-01-14 Sharper Image Corporation Multi-functional robot with remote and video system
TW566817U (en) * 2003-03-11 2003-12-11 Benq Corp Electronic device and hinge assembly thereof
JP2005121068A (ja) 2003-10-15 2005-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転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携帯電話機器
TWI252013B (en) * 2004-04-12 2006-03-21 Benq Corp Foldable cellular phone
US7120967B2 (en) * 2004-07-01 2006-10-17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Pet door hinge
CN100471371C (zh) * 2004-11-11 2009-03-18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CN2757502Y (zh) * 2004-12-17 2006-02-08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盖体限位结构
CN2777916Y (zh) * 2004-12-30 2006-05-03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盖体限位结构
JP2006314065A (ja) * 2005-05-09 2006-11-16 Sony Corp 再生装置、再生方法及び再生プログラム
US7567829B2 (en) * 2005-06-14 2009-07-28 Inventec Appliances Corp. Telecommunication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stop member
US8186015B2 (en) * 2005-09-29 2012-05-29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Self-contained floating shaft hinge mechanism
US7383618B2 (en) * 2005-11-23 2008-06-10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for a portable device
KR100702857B1 (ko) * 2005-12-19 2007-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스피커 모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82167B (zh) 2011-04-13
CN101382167A (zh) 2009-03-11
JP2009063105A (ja) 2009-03-26
TW200936900A (en) 2009-09-01
EP2034113A2 (en) 2009-03-11
EP2034113A3 (en) 2009-11-04
US20090064596A1 (en) 200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63919B1 (ko) 무선음향기기
US8199957B2 (en) Speaker unit and audio output robot device
EP2269275B1 (en) Connector
TW201840092A (zh) 收容裝置
JP3124854U (ja) 携帯型情報処理デバイス用補助装置
US20230016449A1 (en) Adjustable display mounting system
TWI355459B (en) Opening-and-closing device and robot device
US9520737B2 (en) Speakerphone bas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TWI770135B (zh) 收容裝置
EP2703936B1 (en) Docking station
US8508932B2 (en) Docking station
JP2007237316A (ja) ロボット
TW201826904A (zh) 用於可移除地附接之配件的可攜式裝置套
CN213243590U (zh) 一种翻盖式平板盒
JP4685436B2 (ja) テーブル付椅子
EP3587051A1 (en) Robot
WO2023273233A1 (zh) 充电盒
JP3236689U (ja) 充電装置
US8599563B2 (en) Control panel having a pivotable connector
KR20080107267A (ko) 휴대기기의 힌지장치 및 휴대기기
JP3910804B2 (ja) 光通信用中継装置
JP3428535B2 (ja) コネクタ取付部可動機構
KR100576216B1 (ko) 휴대용 멀티미디어 기기 거치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보조 전원공급 장치
WO2015170441A1 (en) Image pickup unit
WO2015170442A1 (en) Image pickup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