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05964B - Fuel container - Google Patents
Fuel container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05964B TWI305964B TW094138075A TW94138075A TWI305964B TW I305964 B TWI305964 B TW I305964B TW 094138075 A TW094138075 A TW 094138075A TW 94138075 A TW94138075 A TW 94138075A TW I305964 B TWI305964 B TW I30596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 container
- water
- oxygen source
- fuel contain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08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f reactant parameters, e.g. pressure or concentration
- H01M8/04201—Reactant storage and supply, e.g. means for feeding, pipes
- H01M8/04208—Cartridges, cryogenic media or cryogenic reservoi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00—Hydrogen;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hydrogen; Separation of hydrogen from mixtures containing it; Purification of hydrogen
- C01B3/02—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 C01B3/32—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of gaseous mixtures containing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hydrogen by reaction of gaseous or liquid organic compounds with gasifying agents, e.g. water, carbon dioxide, ai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2—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205—Processe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reforming step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urification step for the hydrogen or the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35—Catalytic purification
- C01B2203/044—Selective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containing a purification step for the hydrogen or the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465—Composition of the impurity
- C01B2203/047—Composition of the impurity the impurity being carbon monoxid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06—Integration with other chemical processes
- C01B2203/066—Integration with other chemical processes with fuel cel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12—Feed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2203/00—Integrated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12—Feeding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1205—Composition of the feed
- C01B2203/1211—Organic compounds or organic mixtures used in the process for making hydrogen or synthesis gas
- C01B2203/1217—Alcohols
- C01B2203/1223—Methano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Description
1305964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收容有流體的燃料容器。 【先前技術】 近年來,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手錶、pda(個 人數位助理)、電子記事本等的小型電子機器’獲得了顯著 的進步與發展。電子機器的電源方面,使用稱爲鹼性乾電 池、錳乾電池的一次電池、或稱爲鎳鎘蓄電池'鎳氫蓄電池、 馨鋰離子電池的二次電池。但一次電池及二次電池,若從電能 利用效率的觀點予以驗證時,未必可有效地利用電能源。因 此’現今爲了取代一次電池及二次電池,亦正盛行硏究及開 發可實現高的電能利用效率的燃料電池。 日本專利特開200 1 _93 5 5 1號公報所記載的燃料電池, 係由燃料極與氧化劑極間夾入電解質板所成的燃料電池本 體、及收容有甲醇等的液體燃料與水的混合液,同時連接於 燃料電池本體的燃料容器所構成。若燃料容器變空的話,只 Φ要交換新的燃料容器即可。 [專利文獻1]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此種燃料電池用液體燃料收容容器中,形成有一個排 出口,並從該排出口供給液體燃料與水的混合溶液。但在希 望分別供給液體燃料與水的情況,則需要分別收容水與液體 燃料。該情況下’需要準備2個液體燃料用容器與水用的容 1305964 器。或是,需要將一個容器內的空間區分爲二,在一邊的空 間用於收容水,而在另一邊的空間用以收容液體燃料。任一 情況均在將容器安裝於燃料電池本體上時,必須分別將排水 口與液體燃料排出口連接於燃料電池本體,而有操作麻煩的 問題。另外,除液體燃料外,爲產生電能而需要氧,所以需 要有氧供給路徑。 未使用的燃料容器’爲了維持保存狀態,或防止外氣流 入燃料容器內、或防止燃料容器內的液體燃料從排出口流向 0外部,以密封排出液體燃料的排出口者爲較佳。此時,要求 使用時從燃料容器有效地露出排出口。 在將此種燃料谷器搭載於電子機器時,以小型爲較佳, 尤其是在將從複數個排出口排出的複數種流體收容於燃料 容器內的情況,以複數種流體對燃料容器的容積之容積率高 者爲較佳。 (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燃料容器包括,具有收容燃料的燃料收;容部及 φ收容水的水收容部的本體; 配置於上述本體端面,用以排出收容在上述燃料收容部 內之燃料的燃料排出口;及 配置於上述端面,用以排出收容在水收容部內之水的排 水口。 以上述燃料收容部在已被充塡之燃料的終端側具有追 隨體者爲較佳。 以上述水收容部被配置於上述燃料收容部內,內部具有 修正頁 1305964 收容水的水收容管者爲較佳。 以上述水收容管在已被充塡之水的終端側具有追隨體 者爲較佳。 以上述本體更具備連通來自外部的氧氣源的氧氣源連 通部,更具備配置於上述端面,且透過上述氧氣源連通部而 排出氧氣源的氧氣源排出口者爲較佳。 以上述本體在與上述端面不同的端面,設置自外部導入 氧氣源的氧氣源導入口者爲較佳。 _ 以在上述氧氣源導入口設置防塵濾器者爲較佳。 以上述氧氣源連通部被配置於上述燃料收容部內,且在 內部具有連通氧氣源的氧氣源管者爲較佳。 燃料容器包括,具有收容燃料的燃料收容部及連通來自 外部的氧氣源的氧氣源連通部的本體; 配置於上述本體端面,用以排出收容在上述燃料收容部 內的燃料的燃料排出口;及 配置於上述端面,透過上述氧氣源連通部而排出氧氣源 φ的氧氣源排出口。 以上述燃料收容部在已被充塡之燃料的終端側具有追 隨體者爲較佳。 以上述氧氣源連通部被配置於上述燃料收容部內,且在 內部具有連通氧氣源的氧氣源管者爲較佳。 以上述本體在與上述端面不同的端面,設置導入來自外 部的氧氣源的氧氣源導入口者爲較佳。 以在上述氧氣源導入口設置防塵濾器者爲較佳。 修正頁 1305964 以上述本體更具備收容水的水收容部; 更具備配置於上述端面,用以排出收容在水收容部內的 水的排水口者爲較佳。 以上述水收容部被配置於上述燃料收容部內,內部具有 收容水的水收容管者爲較佳。 以上述水收容管在已被充塡之水的終端側具有追隨體 者爲較佳。 燃料容器包括,收容有液體燃料,且於端面形成從內部 Φ通向外部的接口的容器本體;及 具有圍繞上述容器本體進行包卷的筒體包卷部、及可與 上述筒體包卷部分離,且用以封閉上述容器本體之端面的耳 部之包裝材料。 以上述接口具有排出收容於上述容器本體內的液體燃 料的燃料排出口者爲較佳。 以上述接口具有排出收容於上述容器本體內的水的排 水口者爲較佳。 • 以上述接口具有排出空氣的氧氣源排出口者爲較佳。 以上述接口具有導入空氣的空氣導入口者爲較佳。 以上述空氣導入口藉由防塵濾器予以閉塞者爲較佳。 以排出上述容器本體內的上述液體燃料的燃料排出口 係作爲上述接口而形成於上述容器本體的一側端面,而導入 空氣的空氣導入口係作爲上述接口而形成於上述容器本體 的另一側端面, 上述耳部的第1耳部被覆上述燃料排出口,上述耳部的 1305964 第2耳部被覆上述空氣導入口者爲較佳。 以在上述容器本體的外側側面形成溝,並藉由包裝材料 被覆上述溝’而形成將上述溝連通於上述接口的流路者爲較 佳。 燃料容器包括,於外側形成溝,並於內側具有區隔液體 燃料之壁的容器本體;及 被覆上述容器本體之溝的包裝材料。 以上述包裝材料的厚度,較上述容器本體的壁更薄者爲 • 較佳。 以上述容器本體形成有開口部, 更具備閉塞上述容器本體的開口,以形成連通上述溝之 流路的蓋部者爲較佳。 以上述蓋部具有與上述溝連通的連通口者爲較佳。 以上述包裝材料具有被覆上述蓋部的蓋被覆部,且具有 切離上述蓋被覆部的切取線者爲較佳。 以上述溝’在令上述溝的剖面積爲S 1,上述溝的寬度 籲爲W1時,滿足Wl > {S1/(2xt〇}1/2者爲較佳。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有效地將燃料容器連結於其他裝置。 【實施方式】 (第1實施形態) 以下’將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然而,對下 述實施形態,爲了實施本發明,雖於技術上作了較佳的種種 限定,但本發明的範圍並不受限於以下的實施形態及圖示 -10- 1305964 修正頁 例。 第1圖爲應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燃料容器i的立^ 圖,第2圖爲燃料容器1的分解立體圖,第3圖爲朝向燃料 容器1的寬度方向Y看去之通過沿燃料容器〗的長度方向χ 的中心線L ’且平行於燃料容器1的厚度方向ζ之剖開面的 端面圖,第4圖爲朝向燃料容器1的厚度方向ζ看去之通過 沿燃料.谷器1的長度方向X的中心線L,且平行於燃料容器 1的寬度方向Υ之剖開面的端面圖。 _ 如第1〜第4圖所示’燃料容器1具備大致長方體形狀 的容器本體2’並在容器本體2上安裝有種種的構件。容器 本體2係將其內側形成中空的矩形管狀者,容器本體2的前 端及後端被開口,在朝向長度方向X看容器本體2時,容器 本體2形成爲矩形框狀。 在容器本體2內設置氧氣源管9及水收容管1〇。氧氣源 管9及水收容管10係沿容器本體2的長度方向X而跨設。 在容器本體2的前端側開口嵌入前蓋部3,而容器本體 2的目丨_[ ϋ而側開口係由目丨』蓋部3所閉塞。另外,在容器本體2 的後端側開口嵌入後蓋部4,而容器本體2的後端側開口係 由後蓋部4所閉塞,並形成由容器本體2與蓋部4所區隔的 空間1 6。 在前蓋部3的前側外面3a,‘穿設有燃料排出口 3丨、氧 氣源排出口 3 2及排水口 3 3。燃料排出口 3 i係形成於前蓋部 3的中央部,並依排水口 3 3、燃料排出口 3 i及氧氣源排出 口 3 2的順序,沿燃料容器1的寬度方向γ排列成—直線狀。 1305964 修正頁 燃料排出口 3 1及氧氣源排出口 3 2,係從前蓋部3的後 側內面貫穿於前側外面3 a,並在前蓋部3的外面將燃料排出 口 31及氧氣源排出口 32各自的周圍凸設成管接頭狀。雖然 排水口 33亦是從前蓋部3的內面貫穿於外面3a,但排水口 33的周圍被設置成平坦狀。 在燃料排出口 3 1內嵌入逆止閥5,用以阻止從容器本體 2內通過燃料排出口 3〗而無必要地朝向容器本體2外的流體 流動。具體而言,逆止閥5係將具有可撓性及彈性的材料(例 φ如’合成橡膠)形成爲鴨嘴形的鴨嘴閥,逆止閥5係在將其 鴨嘴形的前端朝向容器本體2內側的狀態下嵌入燃料排出口 31°亦可在逆止閥5上預設插入後述之燃料導入管64 (如第 6圖所示)時連通容器本體2內部與外部的插入孔,亦可藉由 插入燃料導入管64而初次形成插入孔的構造。在預設有插 入孔的情況’當將壓力施予容器本體2內部時,因爲在插入 孔的周圍朝關閉插入孔的方向施力,所以流體不會從插入孔 而無必要地朝容器本體2的外部洩漏。 # 在氧氣源排出口 32內嵌入逆止閥6,該逆止閥6用以阻 止從容器本體2內通過氧氣源排出口 32而無必要地朝向容器 本體2外的流體流動。具體而言,逆止閥6係將具有可撓性 及彈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膠)形成爲鴨嘴形的鴨嘴閥,逆止 閥6係在將其鴨嘴形的前端朝向容器本體2內側的狀態下嵌入 氧氣源排出口 32。亦可在逆止閥6上預設插入後述之空氣導 入管65(如第6圖所示)時連通容器本體2內部與外部的插入 孔’亦可藉由插入空氣導入管65而初次形成插入孔的構造。 1305964 在預設有插入孔的情況’當將壓力施加於容器本體2內部 時,因爲在插入孔的周圍朝關閉插入孔的方向施力,所以流 體不會從插入孔而無必要地朝容器本體2的外部洩漏。 在後蓋部4穿設有第1空氣導入口 41及第2空氣導入 口 42。第1空氣導入口 41係形成在相對於燃料排出口 31 的位置,而第2空氣導入口 42係形成在相對於氧源排出口 3 2的位置。 第1空氣導入口 41係從後蓋部4的內面貫穿於外面 φ 4a。如第3圖、第5圖所示,在第1空氣導入口 41內嵌入 逆止閥11,該逆止閥11用以阻止從容器本體2內通過該第 1空氣導入口 41而朝向容器本體2外的流體流動。具體而 言,逆止閥Η係將具有可撓性及彈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 膠)形成爲鴨嘴形的鴨嘴閥,逆止閥1 1係在將其鴨嘴形的前 端朝向容器本體2內側的狀態下嵌入第1空氣導入口 4 1。 又,第5圖爲在與第3圖相同的剖面中,顯示放大後蓋部4 側的剖視圖。亦可在逆止閥1 1上預設連通容器本體2內部 φ與外部的插入孔,該插入孔係設於後蓋部4上,並與沿厚度 方向開口的排氣口 4b相連通。逆止閥1 1係在即使朝容器本 體2內部施力時,仍在插入孔的周圍朝關閉插入孔的方向施 力,所以流體不會從插入孔而無必要地朝容器本體2的外部 洩漏。相反則設定爲,回應藉由在容器本體2內減少後述之 蓄積於容器本體2內的液體燃料14的量而產生的負壓,而 使空氣從容器本體2外透過插入孔進入,用以緩衝容器本體 2內外的壓力差。 修正頁 1305964 如第2圖、第4圖所示,第2空氣導入p 42係從後蓋 部4的內面貫穿於外面,且在後蓋部4外面凹設第2空氣導 入口 42的周圍。在該凹設部分內嵌入屬於防塵濾器的防塵 濾器8,並藉由防塵濾器8來閉塞第2空氣導入口 42,以允 許來自容器本體2外部的空氣進入氧氣源管9內,同時,不 讓來自容器本體2外部的麈埃進入氧氣源管9內。 氧氣源管9的一端部係插入該第2空氣導入口 42內。 該氧氣源管9的另一端部係插入氧氣源排出口 32內,並且, 0氧氣源管9係架設於前蓋部3與後蓋部4之間。在氧氣源管 9的一端部之前方具有防塵濾器8,而在氧氣源管9的另一 端部之前方具有逆止閥6。 如第1、第2、第4圖所示’水收容管1〇係貫穿插入在 前蓋部3的排水口 33內,水收容管的一端部係更突出於 前蓋部3的外面之外側。另一方面,在後蓋部4內面且與排 水口 3 3相對的位置,形成有把持部4 3 ’而水收容管1 0的另 一端部係安裝爲由把持部43所把持。藉此,水收容管1 〇係 φ架設於前蓋部3與後蓋部4之間。又,在設置於後蓋部4內 面的把持部43上,在與水收容管10的另一端面嵌合處設置 4個間隙44,透過該間隙44以連通水收容管1 0的另一端面 側的空間1 7與空間1 6,所以水收容管1 0的另一端部開口未 被閉塞。 如第2圖、第4圖所示,在水收容管10內且靠近排水 口 3 3側的端部嵌入逆止閥7 ’該逆止閥7用以阻止從水收容 管10內潮向其端部開口的流體流動。具體而言’逆止閥7 -14- 1305964 係將具有可撓性及彈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膠)形成爲鴨嘴 形的鴨嘴閥,逆止閥7係在將其鴨嘴形的前端朝向後蓋部4 的方向的狀態下嵌入水收容管1 0內。亦可在逆止閥7上預 設插入後述之水導入管6 6 (如第6圖所示)時連通容器本體2 內部與外部的插入孔,亦可藉由插入水導入管66而於最初 形成插入孔的構造。在預設有插入孔的情況,當將壓力施加 於容器本體2內部時,因爲在插入孔的周圍朝關閉插入孔的 方向施力,所以流體不會從插入孔而無必要地朝容器本體2 φ 的外部洩漏。 如第4圖所示,在水收容管10內收容有具黏性的追隨 體13。追隨體13係接觸於水收容管10內壁,水收容管1〇 內的空間係藉由該追隨體1 3而區隔爲前蓋部3側的區域與 後蓋部4側的區域。另外,在水收容管1 〇內儲存有水1 2。 水1 2係無間隙地充塡於由追隨體1 3所區隔的2個區域中的 前蓋部3側的區域內,在較水1 2靠更近後蓋部4側具有追 隨體13。水12與追隨體13相接觸。追隨體13係對水12 •的親和性低的液體、溶膠、凝膠等,更希望是較水1 2的黏 性高且對水1 2具不溶性的高黏性液體。又,以追隨體1 3具 有當錯位應力(或錯位速度)增大時,其表觀應力減少之構造 黏性流體(異常黏性流體)的性質爲較佳。具體而言,可使用 聚丁烯、流動石蠟、軸潤滑油、其他的礦油類、二甲基矽油、 甲苯矽油、他的矽油類及此等組合作爲追隨體1 3。又,在水 收容管10內設置逆止閥7,故水收容管10內的水12不會自 然地洩漏至外部。 -15- 1305964 如此,在水12與追隨體13之間,當減低壓力時,膨脹 的氣體極少,所以當水收容管1 0內的水1 2,如後述般從排 水口 33朝向具有燃料電池的發電單元91排出時,爲了使逆 止閥7與追隨體1 3之間的水12流向逆止閥7側,使水12 的終端移向逆止閥7側,而追隨體1 3則隨此被拉近。追隨 體1 3係面維持密接於水收容管1 〇內壁的狀態以使水1 2不 會洩漏至空間1 7內,一面具有所需的流動性而能被拉近。 '如第3、第4、第5圖所示,在容器本體2內收容有具 φ黏性的追隨體15。追隨體15係接觸於容器本體2內壁,容 器本體2內的空間係藉由該追隨體1 5而區隔爲前蓋部3側 的區域與後蓋部4側的區域。另外,在容器本體2內儲存有 液體燃料1 4。液體燃料1 4係充塡於由追隨體1 5所區隔的2 個區域中的前蓋部3側的區域內,在較液體燃料1 4更靠近 後蓋部4側具有追隨體1 5。液體燃料1 4與追隨體1 5相接 觸。追隨體1 5係對液體燃料1 4的親和性低的液體、溶膠、 凝膠等,更希望是較液體燃料1 4的黏性更高且對液體燃料 # 1 4具不溶性的高黏性液體。又,以追隨體1 5具有當錯位應 力(或錯位速度)增大時,其表觀應力減少的構造黏性流體(異 常黏性流體)之性質爲較佳。具體而言,可使用聚丁烯、流 動石蠟、軸潤滑油、其他的礦油類、二甲基矽油、甲苯矽油、 其他的矽油類及該等組合作爲追隨體1 5。又,在燃料排出口 31內設置逆止閥5,故容器本體2內的液體燃料14不會自 然地洩漏至外部。 如此,在液體燃料1 4與追隨體1 5之間,當減低壓力時, -16- 1305964 修正頁 膨脹的氣體極少,所以當容器本體2內的液體燃料14,如後 述般從燃料排出口 31朝向發電單元91排出時,爲了使逆止 閥5與追隨體i 5之間的液體燃料1 4流向逆止閥5側,使液 體燃料1 4的終端移向逆止閥5側,而追隨體1 5則隨此被拉 近。追隨體15係一面維持密接於容器本體2內壁的狀態以 使液體燃料14不會洩漏至空間16內,一面具有所需的流動 性而能被拉近。 在將該燃料容器1捆包而予以出貨時,可以不透氣的方 φ式一倂包覆其他構件,所以其生產性佳。 該燃料容器1係安裝於使用液體燃料14的裝置(以下, 稱爲燃料消耗裝置)而將液體燃料14、水12供給該燃料消耗 裝置者’若燃料容器1內的液體燃料14用盡後,則可從該 燃料消耗裝置拆下該燃料容器1而將新的燃料容器1安裝於 該燃料消耗裝置上。以下,針對安裝有該燃料容器1的該燃 料消耗裝置進行說明。 第6圖爲燃料消耗裝置60與燃料容器1的安裝構造的 #槪略圖。在燃料消耗裝置6〇凹設3個安裝溝61、62、M。 女裝溝61係形成在與燃料排出口 31對向的位置,安裝溝62 係开/成在與氧氣源排出口 3 2對向的位置,安裝溝6 3係形成 在與水收容管10前端對向的位置。在安裝溝61上安裝有燃 料導入管64,該燃料導入管64係從安裝.溝61突出。同樣, 在女^溝62上安裝有空氣導入管65 ’在安裝溝63上安裝有 水導入管66。 僅將燃料容器1的前蓋部3的外面3a朝向燃料消耗裝 1305964 修正頁 置60’而沿箭頭a的方向移動燃料容器1時,將燃料排出 口 31周圍的管接頭部嵌入安裝溝61內,將氧氣源排出口 32 周圍的管接頭部嵌入安裝溝62內,將水收容管1〇前端部的 排水口 3 3嵌入安裝溝6 3內,即可安裝於燃料消耗裝置6 〇 上。藉由此作業’將燃料導入管64插入燃料排出口 3丨,並 更將燃料導入管64插入逆止閥5內,藉由燃料導入管64來 打開逆止閥5。同樣地,將空氣導入管65插入逆止閥6內, 將水導入管66插入逆止閥7內。藉此,容器本體2內的液 φ體燃料1 4通過燃料導入管Μ被供給到燃料消耗裝置,而 水收容管10內的水12通過水導入管66被供給燃料消耗裝 置6〇。並且,外部空氣通過防塵濾器8而被吸入氧氣源管9 內’並從氧氣源管9通過空氣導入管65被供給到燃料消耗 裝置6 0。在拆下燃料容器丨時,僅沿箭頭b的方向移動燃 料谷器1’即可將燃料排出口 31從安裝溝61上拆下,將氧 m源排出口 32從安裝溝62上拆下,並將排水口 33從安裝 溝63上拆下。 籲 如此,燃料排出口 3 1、氧氣源排出口 3 2及排水口 3 3, 被裝設於燃料容器i之相同面3a(亦即,前蓋部3的外面卜 所以’僅將該面3a壓入收容燃料消耗裝置6〇的燃料容器上 的收容部中’即可將燃㈣出口 31 '氧氣源排出口 Μ及排 水口 33同時連接於燃料消耗裝置60。因此,可容易地進行 燃料谷器1之安裝操作。 當容器本體2內之液體燃料14減少時,伴隨此,在追 隨體Η產生錯位應力而使得追隨體15的黏性率降低,_ -18- 1305964 液體燃料1 4的消耗,追隨體1 5朝前蓋部3側的方向追隨。 當水收容管1 〇內的水12漸漸減少時,伴隨此,在追隨體i 3 產生錯位應力而使得追隨體i 3的黏性率降低,隨著水1 2的 消耗,追隨體1 3朝前蓋部3側的方向追隨。當液體燃料i 4 及水1 2漸漸減少時,藉由追隨體丨5對後蓋部4側的空間予 以減壓,並藉由空間的減壓而打開逆止閥1 1,將外氣供給該 空間,所以可使該空間經常大致保持爲大氣壓。 如第7圖所示,在燃料消耗裝置60內建有使用燃料容 器1的液體燃料1 4進行發電,且將電力供給外部電性機器 等之負荷的發電單元9卜及從燃料容器1輸送液體燃料14、 水1 2及空氣的流量控制單元6 7。 流量控制單元6 7包括:通過燃料導入管64以吸引液 體燃料14的燃料泵68;用以開閉由燃料泵68所吸引的液體 燃料14之液動的閥69;通過水導入管‘66以吸引蓄積於燃料 容器i內的水1 2並加以輸送的水泵70 ;用以開閉由水泵7〇 所輸送的水1 2之水流的閥7 1 ;吸引從閥7 1排出的水1 2的 水泵72 ;用以開閉由水泵72所吸引的水1 2之水流的閥73 ; 將從閥69輸送來的液體燃料1 4與從閥73輸送來的水1 2加 以混合,並將該混合液傳輸給發電單元9 1的攪拌器74 ;通 過空氣導入管65以吸引空氣的空氣泵75 ;用以開閉由空氣 栗75所輸送之空氣流的閥76、77、78 ;測定從閥77、76、 $ h發電單元9 1之空氣流量的感測器7 9、8 0、8 1 ;及用 7 8流冋讲 相你發電單元9 1排出的產生物之流動的閥8 2、8 3。使 以開閉体 一 Μ 7 1流出的水1 2進行分流’不僅流向發電單元9 1,亦流 從閥/ 修正頁 1305964 向泵72。 第8及第9圖顯示應用於筆記型電腦之燃料消耗裝置60 的情況。本實施形態的筆記型電腦60A具備,具顯示部53 的第一框體56;及具輸入部57的第二框體58,第一框體56 及第二框體58係藉由鉸鏈構造所連結。 另外,在第二框體5 8設置可使燃料容器1收納自如的 收容部59,在收容部59中,露出分別對應於燃料容器1的 燃料排出口 31、氧氣源排出口 32及排水口 33的安裝溝61、 • 62 及 63 。 顯示部53具備背光型液晶顯示面板及EL顯示面板等, 並根據從控制部輸出的電氣信號進行畫面顯示,以顯示文字 資訊或畫像等。 輸入部57具備功能鍵、數字鍵、文字輸入鍵等的各種 按鈕,當按壓操作突出於第二框體5 8外部的按鈕時,藉由 按鈕發生彈性變形而使按鈕內部的可動接點可離合地接觸 於基盤上的固定接點上,以輸出電氣信號。 # 筆記型電腦60A的控制部具備,CPU(中央處理器)等的 演算手段,及記憶體等的記憶手段,其與寫入電腦內的軟體 進行協動而對所輸入的電氣信號進行處理或演算。 當朝向筆記型電腦60 A的收納部59而沿箭頭C的方向 插入燃料容器1之前蓋部3的外面3a時,燃料排出口 31被 嵌入安裝溝61內,氧氣源排出口 32被嵌入安裝溝62內, 而水收容管1 〇的前端部的排水口 3 3則被嵌入安裝溝6 3內。 同時’燃料導入管64被插入燃料排出口 3 1,藉以打開逆止 -20 - 修正頁 1305964 閥5,空氣導入管65被插入氧氣源排出口 32,藉以打開逆 止閥6,水導入管66被插入排水口 33,藉以打開逆止閥7。 燃料容器1宜設定爲在被收容於筆記型電腦60A的狀態 下,使防麈濾器8從筆記型電腦60A的側面露出,且未從筆 記型電腦60A的側面及下方突出的形狀。 在拆卸時,沿著與箭頭C相反方向拉動燃料容器1,即 可拆下燃料容器1。 發電單元91係如第l〇A或第10B圖般所構成。在第10A 馨或第1 0B圖的任一情況,雖舉出以甲醇作爲燃料液體]4的 一例’但亦可使用其他的乙醇類、汽油的含氫元素的化合物。 在第10A圖的情況,發電單元91具備氣化器92'改質 器93、一氧化碳除去器94及燃料電池95。 在燃料電池95開始發電前,燃料消耗裝置60起動水泵 7 0及閥7 1 ’將蓄積於燃料容器1內的水1 2供給燃料電池9 5 的電解質膜。因此’電解質膜被以水與氫離子混合的水充滿 而於發電前可提高電解質膜的離子傳導性,所以在氫氣到達 ®燃料電池95時’電解質膜可快速傳導從氫氣產生的氫離子。 當燃料電池95的電解質膜被充滿水時,泵72及閥73 動作’將從閥71排出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水12送至攪拌器 74°伴隨此,藉由燃料消耗裝置6〇的燃料泵68及閥69所 排出的燃料容器1的燃料液體14被送至攪拌器74,並在攪 拌器74內與水1 2混合。 由上述攪拌器74混合後的液體燃料14與水12的混合 液,被供給氣化器9 2。在氣化器9 2中,所供給的混合液被 1305964 加熱氣化,而成爲燃料與水的混合氣。在氣化器92中產生 的混合氣則被供給改質器9 3。 在改質器93中,從氣化器92供給的混合氣中產生氫及 二氧化碳。具體而言,如化學反應式(1)’混合氣藉由觸媒 反應而產生二氧化碳及氫。 CH30H + H20 —3H2 + C02 ...(1) 在改質器93中,亦有甲醇與水蒸氣完全未被改質爲二 氧化碳及氫的情況,該情況下,如化學反應式(2),甲醇與 φ水蒸氣反應而產生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 2CH3OH + H20 —5H2 + C0 + C02 ... (2) 在改質器93中所產生的混合氣,被供給到一氧化碳除 去器94。 在一氧化碳除去器94中,將從改質器93供給的混合氣 內所含的一氧化碳選擇性地氧化,並從混合氣中除去一氧化 碳。具體而言,從改質器93供給的混合氣內被特別選擇的 一氧化碳與從閥77、76、78供給的空氣中的氧,藉由觸媒 φ反應而產生二氧化碳。 2C0 + 02 —2C02 ...(3) 然後,混合氣則從一氧化碳除去器9 4被供給到燃料電 池95的燃料極。 在燃料電池95的燃料極中,如電氣化學反應式(4)所 示,從一氧化碳除去器9 4所供給的混合氣中的氫氣,接受 燃料極的觸媒作用而分離爲氫離子與電子。氫離子係通過燃 料電池95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等的電解質膜而傳導至空 -22 - 1305964 热極,而電子則由燃料極取出。燃料電池9 s的電解質膜, 係在從氧化碳除去器9 4供給的氫氣到達燃料電池9 5前, 預先由燃料谷器1的水1 2所加濕,所以發電時產生的氫離 子與電解質內所含的水進行水和,而可提高電解質膜的離子 傳導丨生’所以在氫氣到達燃料電池9 5時,電解晳膜容易傳 導從氫氣產生的氫離子。 3H2-->6H + + 6e" ... (4) 空氣則從閥77、76'78被傳送至燃料電池95的空氣極。 肇如電氣化學反應式(5)所示’空氣中的氧與通過固體高分子 電解質膜的氫離子與電子進行反應而產生作爲副產生物的 水。 6H + + 3/202 + 6e- —3H20 ... (5) 如上述’藉由在燃料電池95上引起如上述(4)、(5)所示 之電氣化學反應,而產生電能。作爲產生物的水、二氧化碳、 空氣等的混合氣則通過閥8 2、8 3而被排出於外部。 另外,與上述化學反應而被消耗的氧量成正比,防塵濾 φ器8漸漸由粉粒堵塞網眼孔。空氣泵75係在防塵濾器8由 粉粒所堵塞的過程中,其空氣的吸引力降低,而有反應效率 降低之虞。但是,因爲在燃料容器1上安裝防塵濾器8,所 以藉由更換燃料容器1,亦可一起更換防塵濾器8。因此’ 防塵濾器8只要使具有配合封入一個燃料容器1內的液體燃 料1 4的量之氧氣量透過的集塵能力即可,即’不用作成能 集塵與封入複數個燃料容器1內的液體燃料14的量之氧量 配合的防麈據器,所以能謀求小型化’並無須加載過大負荷 -23 - 1305964 於空氣栗75 ’即可有效地引起化學反應。另外,防麈濾器8 係將必要的空氣取入複數個燃料容器1內的液體燃料i 4 中’而無粉粒堵塞網眼的情況,所以空氣泵7 5即使被堵塞 g目良β有·空氣的吸引力而無需將構造大型化,所以在使用發 電單元91所發電的電力作爲空氣泵75的動力源的情況,可 在由發電單元91所發電的電力中,提高供給外部電氣機器 等負荷的電力比率’而減低發電單元91進行發電所需的電 力比率。 # 在第108圖的情況,發電單元91具備氣化器96及燃料 電池9 7。 由上述攪拌器74混合的液體燃料14與水12的混合液, 在氣化器92中被氣化,而成爲甲醇與水蒸氣的混合氣。在 氣化器96中產生的混合氣則被供給到燃料電池97的燃料 極。 在燃料電池97的燃料極中,如電氣化學反應式(6)所 示’將從氣化器9 6供給的混合氣,接受燃料極的觸媒作用 U而分離爲氫離子與電子與二氧化碳。氫離子係通過固體高分 子電解質Μ而傳導至空氣極,而電子則由燃料極取出。 CH3OH + H2O — C〇2 + 6H + + 6e· …(石) 空氣則從閥77、76、78被傳送至燃料電池97的空氣極。 然後’如電氣化學反應式(7)所示’空氣中的氧、通過固體 商分子電解質膜的氫離子、及由燃料極取出的電子進行反應 而產生水。 6H + + 3/202 + 6e-->3H20 ...(7) -24- 1305964 如上述,在燃料電池95上引起如上述(6)、(7)所示之電 氣化學反應,而產生電能。被產生的產生物的二氧化碳、空 氣等的混合氣,通過閥82、83而被排出於外部。 收容於燃料容器1內的水12,係使用於發電單元91的 發電的初期動作時,但初期動作以後,如化學反應式(5)或(7) 所示,發電時可藉由泵72將由發電單元91所產生的水再度 供給發電單元91,作爲化學反應式(1)或(6)所示左邊的反應 系的水來加以利用,或是亦可利用該水及收容於燃料容器1 φ內的水12的兩方,又,在燃料容器1內的水12用盡時,與 是否爲發電單元91的發電的初期動作無關,亦可藉由泵72 將由發電單元91所產生的水供給發電單元9 1。 將該發電單元91設置於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數位 相機、PDA(個人數位助理)、電子記事本等的電子機器本體 上的情況,該燃料容器1爲相對於電子機器本體爲可拆裝自 如’藉由發電單元91所產生的電能,以使電子機器本體動 作。即’可作爲燃料消耗裝置60而應用於電氣機器上。 • 又’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只要是在未超出本 發明精神之範圍內,即可作種種的改良及設計變更。 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蓄積於燃料容器1內者,爲水i 2 與液體燃料1 4 ’但亦可使其他者蓄積於燃料容器1內。即, 可分別蓄積多種的流體,使各種流體從各自的排出口排出, 且任一排出口均設於相同面上。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於前蓋部3的外面3 a設置 一個燃料排出口 3 1 ’但亦可於前蓋部3的相同外面3 a設置 -25 - 修正頁 1305964 複數個燃料排出口 31。同樣’亦可於前蓋部3的相同外面 3a設置複數個氧氣源排出口 32或排水口 33 ^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於前蓋部3的相同外面3a 設置燃料排出口 31、氧氣源排出口 32及排水口 33,但亦可 於前蓋部3的相同外面3 a不設置排水口 3 3,而設置燃料排 出口 31及氧氣源排出口 32,亦可於前蓋部3的相同外面3a 不設置氧氣源排出口 32,而設置燃料排出口 31及排水口 33。 (第2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然而,對 下述實施形態,爲了實施本發明,雖於技術上作了較佳的種 種限定,但本發明的範圍並不受限於以下的實施形態及圖示 例。 第11圖爲應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燃料容器100的立 體圖。如第11圖所示,燃料容器100具備收容有燃料液體 的大致長方體形狀的容器本體101,及包裝容器本體1〇1的 包裝材料1 59。 以下,參照第11〜第18圖’說明容器本體1〇1。在此, 第12圖爲燃料容器1〇〇的分解立體圖’第13圖爲朝向燃料 容器1的寬度方向Y看去通過沿燃料容器1〇〇的長度方向χ 的中心線L ’且平行於燃料容器1 〇〇的厚度方向ζ的剖開面 的ϋ而面圖’桌14圖爲在第13圖之%面圖中放大燃料容器 前部的放大圖’第15圖爲在第13圖之端面圖中放大燃料容 器100後部的放大圖。另外,第16圖朝向燃料容器1〇〇的 厚度方向Z所見通過中心線l’且平行於燃料容器1〇〇的寬 -26 - 1305964 度方向Y的剖開面的端面圖,第17圖爲在第16圖之端面圖 中放大燃料容器100前部的放大圖,第18圖爲在第16圖之 端面圖中放大燃料容器1〇0後部的放大圖。又,在第16〜第 圖中,爲便於觀看圖面,而省略包裝材料159的耳部 1 59h、1 59i 的圖示。 容器本體101係由合成樹脂或金屬所構成,其具備成爲 區隔液體燃料114之壁的中空部102,並在中空部102安裝 各種構件,用以構成容器本體101。 φ 中空部102係將其內側形成中空的大致矩形管狀者,中 空部102的前端及後端被開口,在朝向長度方向X看中空部 102時’中空部1〇2形成爲矩形框狀。 在中空部102上相對於厚度方向Z的2個外側面(底面 及上面)分別凹設流路溝121、122。流路溝121、122係從中 空部1 02的後端直線狀延伸至前端爲止。 在中空部1 02內設置水收容管1 1 0。水收容管1 1 〇係沿 容器本體2的長度方向X而跨設。 φ 中空部1 〇 2的前端側開口係由前側內蓋部1 〇 3所閉塞。 而前側外蓋部1 1 6的後面係接合於該前側內蓋部1 〇 3的前 面。中空部1 〇2的後端側開口係由後內蓋部1 04所閉塞。而 後外蓋部1 1 7的前面係接合於該後內蓋部1 0 4的後面。 前側內蓋部1〇3具備第一層103A、及牢固地黏接於第 一層103A的第二層l〇3B。第一層i〇3A的周緣較第二層 103B的周緣更大’第一層103A的周緣與中空部102的前端 側外緣一致,第二層1 0 3 B的周緣與中空部1 〇 2的前側開口 -27 - 1305964 的內緣一致。而第二層103B的周緣,僅 的前端壁厚部分位於較第一層103A的周 前側內蓋部1 03閉塞中空部1 〇2的前側開 層1 0 3 B嵌合於中空部丨〇 2的前側開口, 的周緣密接於中空部1 0 2的內壁,並以第 與中空部102的外緣一致的方式將第一層 部102的前端面。 後內蓋部104具備第一層104A及牢 104A的第二層10 4B。第一層104A的周_ 周緣更小,第一層1 〇 4 A的周緣與中空部 內緣一致,第二層104B的周緣與中空部 一致。而第一層10 4A的周緣,僅使其在 壁厚部分位於較第二層104B的周緣更內 部1 04嵌入中空部1 〇2的狀態下,第一層 於中空部102的內壁,並以第二層1(HB甶 的周緣一致的方式將第二層1 04B疊設於 第19圖爲從前側內蓋部1〇3的第一擇 圖。如第19圖所示,在前側內蓋部1 〇3 一層103A及第二層103B穿設一排水口 的右方,穿過第一層103A及第二層103B 137。在前側內蓋部103的第一層 除該連結孔1 3 9的上下端部外的後端係由 閉,藉以形成將第二層103B作爲底面的 使其在中空部102 緣更內側,所以在 口的狀態下,第二 而使第二層1 0 3 B 一層103A的周緣 103A疊設於中空 固地黏接於第一層 k較第二層1 0 4 B的 102的後側開口的 102的後端側外緣 中空部102的後端 側,所以在後內蓋 L 1 04A的周緣密接 |周緣與中空部102 中空部102的後端 f 1 0 3 A所見的俯視 的中央部,穿過第 1 3 8,在排水口 1 3 8 穿設一燃料排出口 ;設一連結孔1 3 9, 丨第二層1 0 3 B所封 前側流路溝1 3 4。 -28 - 修正頁 1305964 即側流路溝1 3 4係從重疊於流路溝1 2 1前端的位置連續形成 至重疊於流路溝1 2 2前端的位置,以避開排水口 1 3 8的方式 彎曲,並在對應於後述之氧氣源排出口 132的位置增加其寬 度。另外,在前側內蓋部103的邊緣且前側流路溝134的一 方端部形成缺口 135,並透過該缺口 135連通前側流路溝134 與流路溝1 2 1。同樣,在相反側的邊緣且前側流路溝1 3 4的 另一方端部形成缺口 1 3 6,並透過該缺口 1 3 6連通前側流路 溝134與流路溝122。 ^ 如第20圖所示,前側外蓋部1 1 6係重疊於前側內蓋部 1 〇3的第一層1 03A,所以前側流路溝1 34係由前側外蓋部 1 1 6所被覆,並由前側流路溝1 3 4形成流路。在該前側外蓋 部1 1 6穿設有燃料排出口 1 3 1、氧氣源排出口 1 3 2及排水口 1 3 3。排水口 1 3 3係形成於前側外蓋部1 1 6的中央部,並依 燃料排出口 131、排水口 133、及氧氣源排出口 132的順序, 沿燃料容器1 0 0的寬度方向排列成一直線狀。並且,燃料排 出口 1 3 1與前側內蓋部1 03的燃料排出口 1 37相對向,而排 φ水口 I33與前側內蓋部1〇3的排水口 138相對向。 如第14及第17圖所示,燃料排出口 131及氧氣源排出 口 1 32,係從前側外蓋部1 1 6的後面貫穿至前面,並在前側外 蓋部1 1 6的前面將燃料排出口 1 3 1及氧氣源排出口 1 3 2各自 的周圍凸設成管接頭狀。排水口 1 3 3亦是從前側外蓋部1 1 6 的後面貫穿至前面,但排水口 1 3 3的周圍被設置成平坦狀。 在燃料排出口 1 3 1及燃料排出口 1 3 7內嵌入逆止閥 105,該逆止閥105即使在施加外力於中空部102時,仍可 -29 - 1305964 修正頁 阻止流體從中空部102內通過燃料排出口 ι31及燃料排出口 1 3 7而無必要地朝向中空部1 02外的流動。具體而言,逆止 閥1 05係將具有可撓性及彈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膠)形成 爲鴨嘴形的鴨嘴閥’逆止閥1 〇 5係在將其鴨嘴形的前端朝向 中空部1 0 2內側的狀態下嵌入燃料排出口 1 3丨及燃料排出口 137 ° 氧氣源排出口 132係重疊於前側流路溝134的一端部至 另一端部間的途中部’並與該前側流路溝i 3 4的途中部連 φ通。該前側流路溝1 3 4係設置爲在氧氣源排出口 i 3 2的相對 位置使寬度增加。 在氧氣源排出口 132內嵌入逆止閥1〇6,該逆止閥1〇6 即使在施加外力於中空部1 〇2,仍可阻止流體從燃料容器i 00 內側的前側流路溝1 34通過氧氣源排出口 i 32而無必要地朝 外的流動。具體而言,逆止閥1 0 6係將具有可撓性及彈性的 材料(例如,合成橡膠)形成爲鴨嘴形的鴨嘴閥,逆止閥i 06 係在將其鴨嘴形的前端朝向中空部1 0 2內側的狀態下嵌入氧 _氣源排出口 1 3 2。 水收容管1 1 〇係以貫穿之方式插入排水口 1 3 3及排水口 1 3 8,水收容管1 1 0的一端部係比前側外蓋部1 1 6的前面更 向外突出,該突出部分係突出爲與燃料排出口 131及氧氣源 排出口 132相同程度的高度。另一方面,如第12圖所示,在 後內蓋部104的第一層104·Α及第二層i〇4B的中央部穿設保 持口 143 ’水收容管1 10的另一端部係插入第一層104Α的 保持口 1 43,但未到達第二層1 04Β的保持口 1 43。藉此,水 -30 - 1305964 收容管1 1 0係架設於前側外蓋部1 1 6與後內蓋部1 04之間。 另外’在後內蓋部1 04之保持口 1 43的左右兩側,分別穿設 有貫穿第一層104Α及第二層104Β的通氣孔146、147。 在水收容管1 1 0內且靠近排水口 1 3 3側的端部嵌入逆止 閥1 07,該逆止閥1 07用以即使透過中空部1 02施加外力於 水收容管1 1 〇時,仍可阻止流體從水收容管1 0內朝向其端 部開口之不必要的流動。具體而言,逆止閥1 07係將具有可 ' 撓性及彈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膠)形成爲鴨嘴形的鴨嘴 φ 閥,逆止閥1 07係在將其鴨嘴形的前端朝向後內蓋部1 04的 方向的狀態下嵌入水收容管Π 0內。 第2 1圖爲從後內蓋部1 04的第二層1 04Β側看去的立體 圖。如第21圖所示,在後內蓋部104的第二層104Β上,且 在保持口 1 43的左右兩側形成分別連續於保持口 1 43而開口 的開口部,該開口部與通氣孔146、147局部一致。在後內 蓋部104的第一層104Α上,且在未與通氣孔146、147重疊 的區域,即保持口 143與通氣孔146之間及保持口 143與通 鲁氣孔1 47之間未被開口’此等未被開口的部分’分別相當於 連通保持口 143與通氣孔146的橫溝144的底及連通保持口 143與通氣孔147的橫溝145的底。 在後內蓋部1〇4的第二層104Β上,更開設其他開口部 152,形成以與開口部152相對向之第一層104Α爲底的後側 流路溝1 4 8。後側流路溝1 4 8係從重疊於流路溝1 2 1後端的 位置連續形成至重疊於流路溝1 22後端的位置’並彎曲以避 開保持口 1 4 3。另外,在後內蓋部1 0 4的邊緣且後側流路溝 -31- 1305964 148的一端部形成缺口 149,並透過該缺口 149來連通後側 流路溝1 4 8與流路溝1 2 1。同樣地,在相反側的邊緣且後側 流路溝1 4 8的另一端部形成缺口 1 5 0,並透過該缺口 1 5 0來 連通後側流路溝148與流路溝122。 如第22圖所示,藉由將後側外蓋部1 1 7重疊於後側內 蓋部104,使得後側流路溝148被由後側外蓋部〗17所被覆, 而由後側流路溝1 4 8形成流路。如第1 2、第1 6及第1 8圖所 示,在後外蓋部117穿設有第1空氣導入口 141及第2空氣 φ導入口 142。第1空氣導入口 Ml係形成在相對於燃料排出 口 1 3 1的位置,而第2空氣導入口 1 42係形成在相對於氧源 排出口 1 3 2的位置。 第1空氣導入口 141係從後外蓋部117的前面貫穿至後 面。在第1空氣導入口 141的相對位置且在後內蓋部1〇4上 穿設通氣孔151。在通氣孔151的周圍呈管接頭狀地凸設第 二層104B。在第1空氣導入口 141內嵌入逆止閥ni,該逆 止閥U1用以阻止流體從中空部102內通過通氣孔151及第 φ 1空氣導入口 141而朝外的流動。具體而言,逆止閥111係 將具有可撓性及彈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膠)形成爲鴨嘴形 的鴨嘴閥,逆止閥1 Π係在將其鴨嘴形的前端朝向中空部 1 0 2內側的狀態下嵌入第1空氣導入口 1 4 1。位於液體燃料 1 1 4的終端側且容積隨液體燃料1 1 4的消耗而增大的氣室 1 5 3,及位於水1 1 2的終端側且容積隨水1 1 2的消耗而增大 的氣室154,係透過後內蓋部的通氣孔146、147、橫溝 144、145及保持口 143而相互連通,因此形成相同的內部壓 -32 - 1305964 力。逆止閥1 1 1係在氣室1 5 3及氣室1 5 4內的氣壓明顯變得 較燃料容器1 0 0外的氣壓更低時,用以緩衝壓力差,以允許 從燃料容器100外引入空氣。 第2空氣導入口 142係形成爲矩形。第2空氣導入口 142 係重疊於從後側流路溝1 4 8的一端部至另一端部間的途中 部,並與後側流路溝1 4 8的途中部連通。後側流路溝1 4 8係 設爲在第2空氣導入口 142的相對位置上使寬度增加。 在第2空氣導入口 142內嵌入防塵濾器108,並藉由防 _塵濾器108來閉塞第2空氣導入口 142。 如第1 3〜第1 8圖所示,在水收容管1 1 0內,以接觸於 水112的終端(後內蓋部1〇4側)的方式來收容追隨體113。 追隨體1 1 3係接觸於水收容管1 1 〇內壁,所以水收容管1 1 0 內的空間係藉由該追隨體1 1 3而區隔爲前側內蓋部1 0 3側的 區域與後內蓋部1 04側的區域。追隨體1 1 3係對水1 1 2的親 和性低的液體、溶膠、凝膠等,且爲較水i i 2的黏性更高且 對水1 1 2具不溶性的高黏性液體。追隨體丨丨3具有當錯位應 馨力(或錯位速度)增大時,其表觀應力減少的構造黏性流體(異 常黏性流體)的性質,所以,當水1 1 2從排水口 1 3 3排出且 水1 1 2的後內蓋部1 〇4側的終端接近於排水口 1 3 3側時,追 隨體1 1 3以與水1 1 2的終端間能形成無間隙的方式追隨。如 此’追隨體1 1 3在水收容管1 1 〇內堵塞住水1 ! 2的終端,使 得只要在排水口 1 3 3側的水收容管1 1 0內殘留有水丨丨2之 時’即無空氣等所造成的間隙而被充塡水1 1 2,所以即使以 排水口 1 3 3成爲上側的方式使燃料容器傾斜時,水n 2仍舊 -33 - 1305964 可到達排水口 1 3 3,而可容易從排水口 1 3 3排出水1 1 2。另 外,追隨體Π 3可抑制水1 1 2的揮發。可使用聚丁烯、流動 石蠟、軸潤滑油、其他的礦油類、二甲基矽油、甲苯矽油、 其他的矽油類及該等之組合作爲追隨體1 1 3 °又,在水收容 管110內設置逆止閥107,故水收容管內的水112不會 不必要地洩漏至外部。 在中空部1 0 2內,以接觸於液體燃料1 1 4的終端(後內 _ 蓋部104側)的方式收容有追隨體1 15。追隨體115係接觸於 φ中空部1 0 2內壁,所以中空部1 0 2內的空間係藉由該追隨體 1 1 5而區隔爲前側內蓋部1 03側的區域與後內蓋部1 04側的 區域。追隨體11 5係對液體燃料1 1 4的親和性低的液體、溶 膠、凝膠等,是較液體燃料1 1 4的黏性更高且對液體燃料1 1 4 具不溶性的高黏性液體。又,追隨體1 1 5具有當錯位應力(或 錯位速度)增大時,其表觀應力減少的構造黏性流體(異常黏 性流體)之性質,所以,當液體燃料1 1 4從燃料排出口 1 3 1 排出且液體燃料1 1 4的後內蓋部1 04側的終端接近於燃料排 馨出口 1 3 1側時,追隨體1 1 5以與液體燃料1 1 4的終端間能形 成無間隙的方式追隨。如此,追隨體1 1 5在中空管1 02內堵 塞住液體燃料1 1 4的終端,使得只要在燃料排出口 1 3 1側的 水收容管1 1 0內殘留有液體燃料1 1 4時,即不會有空氣等造 成間隙而被充塡液體燃料11 4,所以即使以燃料排出口 ! 3 i 成爲上側的方式使燃料容器1 00傾斜時,液體燃料1 14仍舊 可到達燃料排出口 1 3 1,而可容易地從燃料排出口 1 3 1排出 液體燃料1 1 4。另外,追隨體1 1 5可抑制液體燃料1 1 4的揮 -34 - 修正頁 1305964 發。具體而言,可使用聚丁烯、流動石蠟、軸潤滑油、其他 的礦油類、二甲基矽油、甲苯矽油、其他的矽油類及該等之 組合來作爲追隨體115使用。又,在燃料排出口 131內設置 逆止閥105,故在該狀態下,即使對中空部1〇2施以外力, 中空部1〇2內的液體燃料114仍不會不必要地洩漏至外部。 較追隨體115更靠近後內蓋部1〇4的氣室153,係透過 後內蓋部104的通氣孔M6、M7及橫溝144、145而連通於 水收容管1 1 〇的後側開口。 ^ 如上述’容器本體101係由包裝材料159所包裝。包裝 材料159係由未充分透過空氣的合成樹脂所形成。包裝材料 1S9係以真空吸引內部而包裝容器本體ι〇1者爲較佳。 包裝材料159具備:圍繞上述中空部1〇2進行包卷的筒 體包卷部I59g’從筒體包卷部l59g朝前方延出而封裝容器 本體101前端面(前側外蓋部116的前面)的第一耳部i59h, 及從同體包卷部159g朝後方延出而封裝容器本體1〇1後端 面(後側外蓋部1 1 7的後面)的第二耳部i 5 9 i。藉由第—耳部 鲁l59h被覆燃料排出口 13卜氧氣源排出口 132及排水口 133, 藉由第—耳部159i被覆第1空氣導入口 ίο及第2空氣導 入口 142。另外,藉由包裝材料159的筒體包卷部ls9g來被 覆中空部102’而將流路溝121、:^作爲空氣用的流路。在 假設流路溝121、122的剖面積爲si,流路溝121、122的 寬度爲wi的情況’以滿足Wi > (81/2π)1/2的方式來凹設流 路溝 121、122。 在同體包卷部1 5 9 g與第一耳部i 5 9 h之間,形成沿前側 -35 - 1305964 修正頁 外蓋部ii6的前面邊緣的切取線159e,在筒體包卷部i59g 與第二耳部1 59i之間,形成沿後外蓋部丨丨7的後面邊緣的 切取線lS9f。藉由沿切取線l59e來切斷包裝材料159,可 容易使第一耳部159h從筒體包卷部159g分離,藉由沿切取 線159f來切斷包裝材料159,可容易地使第二耳部i59i從 .筒體包卷部159g分離。又’筒體包卷部159g係以接觸於中 空部102外面、前側外蓋部116的邊緣、後外蓋部117的邊 緣、卽側內蓋W 1 〇 3的第一層1 0 3 A的邊緣、後內蓋部1 〇 4 0 的第二層1〇4Β的邊緣爲較佳。 未使用時之谷器本體101係由包裝材料159所封閉,所 以可防範來自燃料排出口 1 3 1的液體燃料1 i 4或來自排水口 133的水112的排出於未然,同時在第2空氣導入口 142中 未露出防塵濾器1 〇 8,所以可防止濾器的劣化。 在以從容器本體1 0 1將水1 1 2及燃料液體1 1 4供給燃料 電池等的方式’將容器本體101連接於燃料電池或具有燃料 電池的單元時,藉由拉動第一耳部1 5 9h而沿切取線i 5 9e將 鲁第一耳部159h從筒體包卷部I59g分離,以使燃料排出口 131、氧氣源排出口 132及排水口 133露出。同樣,藉由拉 動第二耳部159i而沿切取線159f將第二耳部159i從筒體包 卷部159g分離’以使第1空氣導入口 141及第2空氣導入 口 142露出。其後,將殘留有筒體包卷部159g的狀態之容 器本體101設定爲燃料電池或具有燃料電池的單元。 如上述,在未使用容器本體1 〇 1時(出貨時),前側外蓋 部1 1 6的前面及後外蓋部1 1 7的後面係由包裝材料1 5 9所包 -36 - 1305964 覆。另外,如第23圖所示,亦可在第一耳部159h與筒體包 卷部159g間放入微小的切口,以端部與該切口重疊的方式 沿前側外蓋部1 1 6的周緣設置切取導引帶1 60,藉由朝前側 外蓋部116的前面周緣方向拉動該切取導引帶160,而將第 一耳部1 5 9h剝離。又,以流路溝1 2 1、1 22未露出的方式在 切取導引帶160之下設置切取線15 9e較爲理想。 另外,亦可在第二耳部159i與筒體包卷部159g間放入 微小的切口,並以端部與該切口重疊的方式沿後外蓋部n 7 馨的前面周緣設置切取導引帶161,藉由朝後外蓋部117的前 面周緣方向拉動該切取導引帶160,而將第二耳部159丨剝 離。又’以流路溝121、122未露出的方式在切取導引帶ι61 之下設置切取線1 5 9 f較爲理想。 另外,亦可藉由如第24圖的包裝材料259來取代包裝 材料59’以包裝容器本體101。包裝材料259係由不可充分 透過空氣的合成樹脂所形成。包裝材料25 9係以真空吸引內 部而包裝容器本體101者爲較佳。 藉由桌24圖所不構造的包裝材料259的燃料容器1〇〇 之包裝’係由以下步驟來進行。如第25圖所示,以流路溝 121、122的間隙不崩塌的方式將包裝材料2S9包捲於中空部 102的筒體周圍,使包裝材料2 5 9的筒體包卷部25 9§密接於 中空部102外面。並且,將由前側外蓋音β 116前面延出的短 邊側的一對耳部25 9a、259a先向內側折彎,然後折彎長邊 側的一對耳部25外、25卟’並黏接耳郜25 9a、Μ”的重疊 部分。於是,藉由耳部25 9a、259b被覆前側外蓋部116的 1305964 修正頁 則面,並由耳部2 5 9 a、2 5 9 b密封燃料排出口 i 3丨、氧氣源排 出口 1 3 2及排水口 1 3 3。有關後側部份亦同樣將從後外蓋部 117後面延出的短邊側的一對耳部259c、259c折彎,然後折 彎長邊側的一對耳部259d、259d’並黏接耳部259c、259d 的重疊部分。疋’藉由耳部259c、259d被覆後外蓋部117 的後面,並由耳部259c、25 9d密封第!空氣導入口 M1及 第2空氣導入口 142。 當如上述加以包裝時’燃料排出口 i 3 1、氧氣源排出口 _ 132及排水口 133係由包裝材料259的耳部259a、259b所被 覆’而空氣導入口 141及142係由耳部259c' 259d所被覆。 因此’可提高收容於中空部102內的液體燃料114的保存 性。此種保存性高的包裝亦簡單。 如第24圖所示,在包裝材料259上形成沿前側外蓋部1 1 6 之即面緣的切取線259e,同時,在包裝材料259上形成沿後 外盍部117之後面緣的切取線259f。在使用時,如第25圖所 示’藉由沿切取線259e切斷耳部259a、259b,以使燃料排出 鲁口 131、氧氣源排出口 132及排水口 133露出。另一方面,藉 由沿切取線259f切斷耳部259c、259d,以使空氣導入口 141及 142露出。如此,因爲形成有切取線259e 、259f,所以使用 者於使用燃料容器100時,可簡單地切取耳部259a、25 9b、 259c、259d’可簡單地使燃料排出口 13卜氧氣源排出口 132、 排水口 133及空氣導入口 141及142露出。 在切去耳部25 9a、2 5 9b、25 9c、259d的狀態下,殘留 之筒體包卷部259g被包捲於中空部102上,所以形成如上 -38 - 修正頁 1305964 述的空氣用流路。並且,可防止由於殘留之筒體包卷部159g 使通過流路溝m、I22的空氣在到達氧氣源排出口 132之 前被擴散的情況。 除前側外蓋部116的前面及後外蓋部117的後面外,前 側外蓋部116、前側內蓋部103、後內蓋部1〇4、後外蓋部 1 17的邊緣及中空部102的側面整體’係由筒體包卷部159g ^ 或筒體包卷部259g所被覆包裝。該側面除缺口 135、缺口 - 1 3 6、缺口 1 4 9、缺口 1 5 0、流路溝1 2 1及流路溝1 2 2外,被 • 密接或黏接於筒體包卷部159g或筒體包卷部259g。缺口 135、缺口 136'缺口 149、缺口 150、流路溝121及流路溝 122,係由筒體包卷部159g或筒體包卷部259g所被覆,藉 此形成使透過第2空氣導入口 141所取入的來自容器本體 101外部的空氣流至氧氣源排出口 132的流路。 如此,在中空部102的外側側面形成流路溝121及122’ 並以由1mm以下的薄合成樹脂構成的筒體包卷部I59g或筒 體包卷部259g來被覆流路溝121、122,以形成流過空氣的 ®流路,所以不需要於容器本體101設置流動空氣用的厚管 等。因此可使液體燃料1 1 4的收容量相對於容器本體1 0 1的 容積增加。尤其是在將流路溝1 2 1、1 2 2的剖面積設爲s 1 ’ 將流路溝1 2 1、1 2 2的寬度設爲W 1的情況,當滿足W 1〉 { S 1/(2 χπ)1/2時,尤其可增加液體燃料1 14的收容量。 僅殘留有筒體包卷部1 5 9g的容器本體1 〇 1 ’係安裝於使 用液體燃料114的裝置(以下,稱爲燃料消耗裝置)’將液體 燃料114、水112供給該燃料消耗裝置者’當容器本體 -39 - 1305964 修正頁 內的液體燃料114用盡後,從燃料消耗裝置拆下該容器本體 wi’將新的燃料容器10()的容器本體1〇1安裝於該燃料消 耗裟置上。以下,針對安裝有該容器本體i 〇〗的燃料消耗裝 置進行說明。 在燃料消耗裝置上設置燃料導入管、空氣導入管及水導 . 入管。燃料導入管係對應於燃料排出口 1 3 1,空氣導入管係 對應於氧氣源排出口 1 3 2 ’水導入管係對應於水收容管1 〇 〇 的前端。使容器本體1 〇 1的前側外蓋部i丨6前面朝向燃料消 φ耗裝置’將容器本體安裝於燃料消耗裝置上。藉此,將 燃料導入管插入燃料排出口 131,但更將燃料導入管插入逆 止閥105,藉由燃料導入管打開逆止閥1〇5。同樣地,燃料 導入管被插入氧氣源排出口 132內的逆止閥106,水導入管 被插入水收容管107內的逆止閥1〇7。藉此,容器本體101 內的水112通過水導入管被供給到燃料消耗裝置。並且,外 部的空氣通過防塵濾器108被吸入後側流路溝148,再從後 側流路溝1 4 8通過流路溝1 2 1、1 22、前側流路溝1 3 4、空氣 Φ導入管而被供給到燃料消耗裝置。 燃料排出口 131、氧氣源排出口 132及排水口 133,被 裝設於相同面(亦即,前側外蓋部1 1 6的前面),所以’藉由 —次簡單的安裝操作,可將燃料排出口 131、氧氣源排出口 132‘及排水口 133同時連接於燃料消耗裝置。因此,可容易 地進行容器本體1〇1之安裝操作。 另外,伴隨著該容器本體1 01之使用,防塵濾器8漸漸 被堵塞。但是,因爲在容器本體101上安裝防塵濾器108, -40 - 1305964 所以藉由更換容器本體1,亦可一起更換防塵濾器108。因 此,即使不對防塵濾器1 0 8進行維修亦可。 如第13、第16圖所示,當容器本體101內之液體燃料 1 1 4減少時,伴隨此,追隨體1 1 5慢慢產生錯位應力,追隨 體11 5朝前側蓋部1 0 3側的方向追隨。當水收容管11 0內的 水1 1 2漸漸減少時,伴隨此,在追隨體1 1 3慢慢產生錯位應 力而使得追隨體1 1 3的黏性率降低,隨著水1 1 2的消耗,追 隨體1 13朝前側內蓋部103側的方向追隨。當液體燃料1 14 φ及水1 1 2減少時,藉由追隨體1 1 5對後內蓋部1 〇 4側的空間 予以減壓,並藉由空間的減壓而打開逆止閥1 1 1,以將外氣 供給該空間,所以可使該空間經常大致保持爲大氣壓。追隨 體1 1 3及追隨體1 1 5係由相對於瞬間產生的錯位應力難以移 動的材質所形成。 燃料消耗裝置係內建有如第26圖所示的發電單元 191。發電單元191係使用燃料容器1〇〇的液體燃料1M進 行發電者,係如第26A圖或第26B圖般地構成。發電單元 • 191與第7圖所示發電單元191相同,與燃料消耗裝置6〇 連結,具有與發電單元91相同的功能。在第26A圖、第26B 圖的任一情況,雖舉出甲醇作爲液體燃料1 1 4的一例,但亦 可使用其他的乙醇類 '汽油的含氫元素的化合物。 在第2 6 A圖的情況’發電單兀1 9 1具備氣化器1 9 2、改 質器193、一氧化碳除去器194及燃料電池I%,形成與第 10A圖所示發電單兀91相同的構造。 在燃料電池1 9 5開始發電前,燃料消耗裝置6 〇起動水 -41- 1305964 泵70及閥71,將蓄積於燃料容器1內的水12供給燃料電池 1 9 5的電解質膜。因此’電解質膜被以水混合氫離子的水充 滿而於發電前可提高電解質膜的離子傳導性,所以在氫氣到 達燃料電池195時,電解質膜可快速地傳導從氫氣產生的氫 離子。 . 當燃料電池195的電解質膜被充滿水時,泵72及閥73 進行動作’將從閥7 1排出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水1 2送至攪拌 器74。伴隨此,藉由燃料消耗裝置6〇的燃料泵68及閥69 φ所排出的燃料容器1的燃料液體1 4被送至攪拌器74,並在 攪拌器74內與水12混合。 由上述攪拌器74混合的液體燃料14與水12的混合液, 被供給氣化器1 92。在氣化器1 92中,所供給的混合液被加 熱氣化’而成爲燃料與水的混合氣。在氣化器192中產生的 混合氣則被供給改質器1 9 3。 在改質器1 9 3中,從氣化器1 9 2供給的混合氣中產生氫 及二氧化碳。具體而言,如化學反應式(8),混合氣藉由觸 φ媒反應而產生二氧化碳及氫。 CH3OH + H2〇^3H2 + C〇2 ... (8) 在改質器193中,亦有甲醇與水蒸氣完全未被改質爲二 氧化碳及氫的情況,該情況下,如化學反應式(9),甲醇與 水蒸氣反應而產生二氧化碳及一氧化碳。 2CH3〇H + H2〇^5H2 + CO + C〇2 ... (9) 在改質器1 9 3中所產生的混合氣,被供給到一氧化碳除 去器194。 -42- 1305964 修正頁 在一·氧化碳除去器194中’將含於從改質器193供給的 混合氣內的一氧化碳選擇性地氧化,並從混合氣中除去一氧 化碳。具體而言,從改質器1 93供給的混合氣內被特別選擇 的一氧化碳與藉由泵而從容器本體101的氧氣源排出口 132 送入的空氣中的氧,藉由觸媒反應而產生二氧化碳。 2CO + 〇2 — 2C〇2 ...(10) 然後,混合氣則從一氧化碳除去器1 9 4被供給到燃料電 池1 9 5的燃料極。 φ 燃料電池195具備電解質膜,在從一氧化碳除去器194 供給的氫氣到達燃料電池1 95前,預先將燃料容器丨00的水 112供給到電解質。因此,在發電前可提高電解質膜的離子 傳導性,所以在氫氣到達燃料電池1 9 5時,電解質容易傳導 從氫氣產生的氫離子。 在燃料電池195的燃料極中,如電氣化學反應式(π)所 示,從一氧化碳除去器194供給的混合氣中的氫氣,接受燃 料極的觸媒作用而分離爲氫離子與電子。氫離子係通過燃料 •電池195的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而傳導至空氣極,而電子則 由燃料極取出。 3H2-^6H + + 6e· ...(11) 空氣則藉由泵而從氧氣源排出口 132被傳送至燃料電池 195的空氣極。如電氣化學反應式(12)所示,空氣中的氧、 與通過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的氫離子、與電子進行反應而產 生水以作爲副產生物。 6H + + 3/202 + 6e'-^3H2〇 ...(12) -43 - 修正頁 1305964 如上述,藉由在燃料電池195上引起如上述(11)、(12) 所示之電氣化學反應而產生電能。作爲產生物的水、二氧化 碳、空氣等的混合氣,而被排出於外部。 在第26B圖的情況,發電單元191具備氣化器196及燃 料電池1 9 7。 藉由泵將液體燃料1 1 4與水1 1 2供給發電單元1 9 1,並 加以混合。該混合液在氣化器1 9 6中被氣化,而成爲甲醇與 水蒸氣的混合氣。在氣化器1 96中產生的混合氣則被供給到 ^ 燃料電池1 9 7的燃料極。 在燃料電池197的燃料極中,如電氣化學反應式(13)所 示,將從氣化器1 96供給的混合氣,接受燃料極的觸媒作用 而分離爲氫離子與電子與二氧化碳。氫離子係通過固體高分 子電解質傳導至空氣極,而電子則由燃料極取出。 CH30H + H20 —C〇2 + 6H + + 6e_ ...(13) 藉由泵將從容器本體101的氧氣源排出口 132送入的空 氣輸送到燃料電池197的空氣極。如電氣化學反應式(14)所 φ示,空氣中的氧、通過固體高分子電解質膜的氫離子、及藉 由燃料極取出的電子進行反應而產生水。 6H + + 3/202 + 6e'^3H2〇 ...(14) 如上述,藉由在燃料電池197上引起如上述(13)、(14) 所示電氣化學反應而產生電能。作爲產生物的水、二氧化 碳、空氣等的混合氣被排出於外部。 收容於容器本體101內的水112,係用於發電單元191 的初期動作時,但在容器本體101內的水112用盡時,由燃 -44- 1305964 料電池195、197所產生的水則被供給氣化器ι92、ι96。 在將該發電單元1 9 1設置於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數 位相機、PDA(個人數位助理)、電子記事本等的電子機器本 體上的情況’該容器本體丨〇丨相對於電子機器本體成爲可拆 裝自如’並藉由發電單元191所產生的電能,以使電子機器 .本體動作。即,可作爲燃料消耗裝置而應用於電氣機器上。 又’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只要是在未超出 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即可作種種的改良及設計變更。 Φ 例如’包裝材料159、259的包裝步驟並不限定於上述 步驟。 (實施例1) 如上述’在假設流路溝1 2 1、1 22的剖面積爲S 1,流路 溝121、122的寬度爲W1的情況,當滿足Wl > (S1/2t〇1/2 時,可特別增加燃料液體1 1 4的收容量,在此使用實施例與 比較例對此內容進行說明。 第27A圖爲以垂直於長度方向X的面來切斷應用本發 φ明之燃料容器1 00所作的剖視圖。第27B圖爲未形成流路溝 1 2 1、1 2 2的燃料容器5 0 0所作的剖視圖。又,在第2 7 A圖 中,爲便於說明,而作成無流路溝1 2 2。 在第27A圖中,將中空部1〇2的壁厚作成一樣的T2, 中空部102的內側寬度爲W2,中空部102的高度爲H2,水 收容管110的內徑爲R3,水收容管11〇的壁厚爲T3,流路 溝1 2 1的寬度爲W 1,流路溝1 2 1的深度爲D卜包裝材料1 5 9 的厚度爲T4。 -45 - 修正頁 1305964 流路溝1 2 1的剖面積S 1,係由以下的數式所表示。 S 1=W1 xD 1 收容有液體燃料1 1 4的空間的剖面積S2,係由以下的 數式所表示。 S2 = W2xH2-2xtix(R3+T3)2-D1x(W1+2xT2) 燃料容器1 〇〇外側的剖面積S 1 00,係由以下的數式所 表示。 S100 = (W2 + 2><T2 + 2xT4)x(H2 + 2xT2 + 2xT4) 在第27B圖中,將中空部5 02的壁厚作成一樣的T2,中 空部502的內側寬度爲W2,中空部102的高度爲H2,水收 容管110的內徑爲R3,水收容管110的壁厚爲T3,氧氣源管 521的內徑爲R5,氧氣源管521的壁厚爲T5。在此,氧氣源 管5 2 1係流路溝1 2 1的替代品,空氣是流入氧氣源管5 2 1。 氧氣源管52 1內側的剖面積Sa5,係由以下的數式所表示。 Sa5=2xjrxR52 氧氣源管5 2 1外側的剖面積S b 5 ’係由以下的數式所表示。 Sb5 = 2><7tx(R5 + T5)2 收容有液體燃料1 1 4的空間的剖面積S 5 0 2 ’係由以下 的數式所表示。 S 502 = W2xH2-2xttx(R3+ T3)2_Sb5 燃料容器5 00外側的剖面積S500 ’係由以下的數式所’ 表示。 S500 = (W2 + 2xT2)x(H2 + 2xT2) 壁厚T2遠大於厚度T4’當T2>>T4時’燃料容器1〇〇 -46- 修正頁 1305964 的剖面積S100與燃料容器500的剖面積S500相等。因此, 若剖面積S2變得較剖面積S5〇2大的話,則燃料容器1〇〇較 燃料容器5 00可收容更多的液體燃料。即,只要滿足以下的 條件即可。 W2xH2 - 2><7cx(R3+ T3)2-D1x(W1+ 2xT2)> W2xH2 - 2xtix(R3 + Τ3)2 — Sb5 當整理該數式時,則成爲如下。
Sb5 - D1 x(Wl+2xT2) > 0 2χπχ(Ι15 + T5)2 - D1 x(Wl+2xT2) > 0 ... (A) 在此,在燃料容器100所流過之空氣量,與在燃料容器 5 00所流過之空氣量相等,所以流路溝121的剖面積S1與 氧氣源管521內側的剖面積Sa5相等。
Sa5 = 2x;ixR52 = Sl=WlxDl 因此,式(A)成爲如下。 4xtixR5xT5 + 2χπχΤ52 — 2xDl><T2> ... (B) 當中空部102、中空部5 02的壁厚T2與氧氣源管521 φ的壁厚Τ5相等時,式(C)成爲如下。 2xtixT5/W1x(2xR5x(W1— R5) + T5xWl> 0 ··.(〇 總之,若W 1 > R 5的話,則一定滿足式(C) ’則燃料容 器100較燃料容器500可收容更多的液體燃料。 因爲是 R5 = (si/(2xt〇}1/2,所以成爲 W1 > (S1/(2X7C)}1/2。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爲燃料容器1的立體圖。 第2圖爲燃料容器1的分解立體圖。 -47- 1305964
第6圖爲燃料容器j 1的中心線L剖開之面的端面圖。 1的中心線L剖開之面的端面圖。 與燃料消耗裝置60的連接構造之 槪略圖 67、發電單元91及燃料容器1 第7圖爲流體控制單元 的方塊圖。 第8圖爲作爲燃料消耗裝置6〇之例子的筆記型電腦 60A之槪略立體圖。 第9圖爲燃料容器丨及筆記型電腦6〇A的槪略立體圖。 第10圖爲發電單元91的方塊圖。 第11圖爲燃料容器10〇的立體圖。 第12圖爲燃料容器100的分解立體圖。 第1 3圖爲沿線L-L之縱剖面的端面圖。 第14圖爲在第13圖之端面圖中放大燃料容器1〇〇前部 的放大圖。 第15圖爲在第13圖之端面圖中放大燃料容器後部 的放大圖。 第1 6圖爲沿線L - L之橫剖面的端面圖。 弟17圖爲在第16圖之端面圖中放大燃料容器1〇〇前部 的放大圖。 第18圖爲在第16圖之端面圖中放大燃料容器iQo後部 的放大圖。 第1 9圖爲前側內蓋部1 〇3前面的俯視_。 -48 - 1305964 修正頁 第20圖爲將前側外蓋部116重疊於前側內蓋部ι〇3上 的狀態之前面的俯視圖。 第21圖爲後內蓋部1〇4的立體圖。 第22圖爲.將後外蓋部117重疊於後內蓋部1〇4上之狀 態的後面之俯視圖。 第23 Η爲包裝材米斗i 59之變化例的立體圖。 第24圖爲由其他包裝材料259包裝容器本體ι〇ι之狀 態的立體圖。 第25圖爲說明包裝材料2S9之包裝步驟用的立體圖。 第26圖爲發電單元191的方塊圖。 第27圖爲說明實施例與比較例用的槪略圖。 【主要元件符號 說明】 1 燃料容器 2 容器本體 3 前蓋部 3a 前側外面 4 後蓋部 4 a 外面 4b 排氣口 5 逆止閥 6 逆止閥 7 逆止閥 8 防塵濾器 9 氧氣源管 -49 - 1305964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2 33 4 1 42 43 44 53 φ 56 57 5 8 59
60 60 A 61、 62 、 63 64 水收容管 逆止閥 水 追隨體 液體燃料 追隨體 空間 空間 燃料排出口 氧氣源排出口 排水口 第1空氣導入口 第2空氣導入口 把持部 間隙 顯示部 第一框體 輸入部 第二框體 收容部 燃料消_耗裝置 筆記型電腦 安裝溝 燃料導入管 修正頁 -50 - 1305964
65 空氣導入管 6 6 水導入管 67 流量控制單元 68 燃料泵 69 閥 70 水泵 7 1 閥 72 水泵 73 閥 74 攪拌器 75 空氣泵 76、 77、78 閥 79 > 80、8 1 感測器 82、 83 閥 9 1 發電單元 92 氣化器 93 改質器 94 一氧化碳除去器 9 5 燃料電池 100 燃料容器 10 1 容器本體 102 中空部 103 前側內蓋部 1 03 A 第一層 1305964 1 03 B 104 1 04A 1 04B 1 05 106 107 108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3 1 132 13 3 134 13 5 13 6 1 3 7 第二層 後內蓋部 第一層 第二層 逆止閥 逆止閥 逆止閥 防塵濾器 水收容管 逆止閥 水 追隨體 液體燃料 追隨體 前側外蓋部 後外蓋部 流路溝 燃料排出口 氧源排出口 排水口 前側流路溝 缺口 缺口 燃料排出口 -52 1305964 13 8 139 14 1 142 143 144 145 146 、 147
149 150 15 1 152 153 154 159 φ 159h 、 159i 1 59e 1 59f 160 16 1 19 1 192 193 排水口 連結孔 第1空氣導入口 第2空氣導入口 保持口 橫溝 橫溝 通氣孔 後側流路溝 缺口 缺口 通氣孔 其他開口部 氣室 氣室 包裝材料 耳部 切取線 切取線 切取導引帶 切取導引帶 發電單元 氣化器 改質器 -53 1305964 194 一氧化碳除去器 195 燃料電池 19 6 氣化器 197 燃料電池 25 9 包裝材料 25 9g 筒體包卷部 25 9a ' 259b、259c、25 9d 耳部 ' 2 5 9 e、2 5 9 f 切取線
-54 -
Claims (1)
1305964 燃料容器 第 94 1 3 8 07 5 號 十、申請專利範圍: r----—-; 月/曰修(fe)正本 」專 (2008年7月I日修正) 1. 一種燃料容器,其包括: 料收容部 本體端面 本體,具有收容燃料的燃 燃料排出口 ’配置於前述 燃料收容部的燃料;及 及收容水的水收容部; ,用以排出被收容在前述 排水口,配置於前沭跑 ^ ® ’用以排出被收容在前述水收容部 的水。 2.如申碑專利範圍弟【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燃料收容部係在 已充塡燃料的終端側具有追隨體。 3 .如申昍專利範圍第i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水收容部被配置 於則述燃料收容部內,其內部具有收容水的水收容管。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水收容管係在已 充塡水的終端側具有追隨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至4項中任一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本 >體更具備連通來自外部的氧氣源的氧氣源連通部’ 更具備配置於前述端面上,且透過前述氧氣源連通部而排出 氧氣源的氧氣源排出口。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本體係在與前述 端面不.同的端面上,設置自外部導入氧氣源的氧氣源導入口。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在前述氧氣源導入口 設置防塵濾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氧氣源連通部被 配置於前述燃料收容部內,且在內部具有連通氧氣源的氧氣源 1305964 管。 9.—種燃料容器,其包括. 本1體’具有·收容燃料的燃料收容部及連通來自外部的氧氣源 的氧氣源連通部; 燃料排出口’配置於前述本體端面,用以排出被收容在前述 燃料收容部的燃料;及 氧氣1源排出口’配置於前述端面,透過前述氧氣源連通部而 ' 排出氧氣源。 φ1 0‘如申SR專利範圍第9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燃料收容部係在 已充塡燃料的終端側具有追隨體。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氧氣源連通部被 配置於前述燃料收容部內,且在內部具有連通氧氣源的氧氣源 管。 1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 1項中任一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 本體係在輿前述端面不同的端面,設置自外部導入氧氣源的氧 氣源導入D。 g3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在前述氧氣源導入 口設置防韆濾器。 14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本體更具備收容 水的水收容部; 更具備排水口,配置於前述端面,用以排出被收容在水收容 部的水。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4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水收容部被配 置於即述烯料收容部內,內部具有收容水的水收容管。 1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水收容管係在 13〇5964 已充塡 17·〜锺燃 包裝材 容器 圍繞 可與 部。 y8·如申請 被收容 19.如申請 被收容 2 0.如申請 空氣的 2 1.如申請 述接口 #2.如申請 藉防麈 23.如申請 內的前 述容器 接口而 前述 2耳部 2 4.如申請 水的終端側具有追隨體。 料容器,其包含: 料,其具有: 本體,收容有液體燃料,且於端面形成從內部通向外部 » 前述容器本體進行包卷的筒體包卷部;及 前述筒體包卷部分離,且封閉前述容器本體之端面的耳 專利範圍第17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接口具有排出 於前述容器本體內之液體燃料的燃料排出口。 專利範圍第17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接口具有排出 於前述容器本體內的水的排水口。 專利範圍第1 7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接口具有排出 氧氣源排出口。 專利範圍第1 7項至20項中任一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 具有導入空氣的空氣導入口。 專利範圍第21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述空氣導入口係 濾器予以閉塞。 專利範圍第17項之燃料容器,其中排出前述容器本體 述液體燃料的燃料排出口,係作爲前述接口而形成於前 本體的一側端面’而導入空氣的空氣導入口係作爲前述 形成於前述容器本體的另一側端面, 耳部的第1耳部係被覆前述燃料排出口,前述耳部的第 係被覆前述空氣導入口。 專利範圍第1 7至2 0項中任一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在前 1305964 述容器本體的外側側面形成溝,並以前述包裝 溝,藉此形成將前述溝連通於前述接α的流路 25. —種燃料容器,其包含: 容器本體,其外側形成溝,且於內側具有區 壁;及 被覆前述容器本體之前述溝的包裝材料。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 度,係較前述容器本體的壁更薄。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或26項之燃料容器,其 t 形成有開口部, 更具備蓋部,其閉塞前述容器本體的開口, 溝的流路。 2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7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 述溝連通的連通口。 2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 被覆前述蓋部的蓋被覆部,且具有切離前述董 _ 線。 3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燃料容器’其中前 溝的剖面積爲S 1,前述溝的寬度爲W1時,游 {S 1/(2χπ)}1/2。 材料被覆前述 〇 隔液體燃料之 述包裝材料的厚 中前述容器本體 以形成連通前述 述蓋部具有與前 述包裝材料具有 ΐ被覆部的切取 述溝係在令前述 S 足 w ΐ > -4- 修正頁 1305964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1圖。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1 燃 料 容 器 2 容 器 本 體 3 刖 芸 rm. 部 4 後 蓋 部 10 水 收 容 管 3 1 燃 料 排 出 P 32 氧 氣 源 排 出口 33 排水 P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18219A JP4846229B2 (ja) | 2004-11-01 | 2004-11-01 | 流体容器 |
JP2004336051A JP4961105B2 (ja) | 2004-11-19 | 2004-11-19 | 燃料容器 |
JP2004341775A JP4961106B2 (ja) | 2004-11-26 | 2004-11-26 | 燃料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623486A TW200623486A (en) | 2006-07-01 |
TWI305964B true TWI305964B (en) | 2009-02-01 |
Family
ID=36262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4138075A TWI305964B (en) | 2004-11-01 | 2005-10-31 | Fuel container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87178B2 (zh) |
KR (1) | KR100875561B1 (zh) |
CN (3) | CN101887983B (zh) |
TW (1) | TWI305964B (zh) |
WO (1) | WO2006049265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23494B2 (ja) * | 2006-06-05 | 2013-01-23 |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 燃料カートリッジ |
WO2008105237A1 (ja) * | 2007-02-22 | 2008-09-04 | Nec Corporation | 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
US8302802B2 (en) * | 2007-05-31 | 2012-11-06 | Honda Motor Co. Ltd. | Installation of gas absorbent in a high pressure tan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847985C1 (de) | 1998-10-17 | 2000-02-10 | Dbb Fuel Cell Engines Gmbh | Behälter zur Aufnahme eines Betriebsmittels für den Betrieb von Brennstoffzellen sowie dessen Verwendung |
JP3668069B2 (ja) | 1999-09-21 | 2005-07-06 | 株式会社東芝 | 燃料電池用液体燃料収容容器および燃料電池 |
US6691702B2 (en) * | 2000-08-03 | 2004-02-17 | Sequal Technologies, Inc. | Portable oxygen concent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
US6447945B1 (en) * | 2000-12-12 | 2002-09-10 | General Atomics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powered by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
US6924054B2 (en) * | 2001-10-29 | 2005-08-02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uel supply for a fuel cell |
US6808833B2 (en) | 2002-01-22 | 2004-10-2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uel supply for a fuel cell |
US20030138679A1 (en) * | 2002-01-22 | 2003-07-24 | Ravi Prased | Fuel cartridge and reaction chamber |
US7105245B2 (en) * | 2002-07-03 | 2006-09-12 | Neah Power Systems, Inc. | Fluid cell system reactant supply and effluent storage cartridges |
KR100552612B1 (ko) * | 2002-11-22 | 2006-02-20 |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 연료 전지용 혼합 탱크 및 연료 전지 시스템 |
US20040173615A1 (en) | 2003-03-07 | 2004-09-09 | Goodman John B. | Fuel storage container for a fuel cell |
JP2004303480A (ja) * | 2003-03-28 | 2004-10-28 | Calsonic Kansei Corp | 燃料電池発電システムの純水タンク |
US20050130009A1 (en) * | 2003-06-18 | 2005-06-16 | Kenji Hasegawa | Filling-collecting device for fuel cell, fuel cell system and reusing device for filling-collecting device for fuel cell |
US7489859B2 (en) * | 2003-10-09 | 2009-02-1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uel storage devices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US7004207B2 (en) * | 2004-01-16 | 2006-02-28 | More Energy Ltd. | Refilling system for a fuel cell and method of refilling a fuel cell |
-
2005
- 2005-10-28 US US11/262,533 patent/US768717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0-31 TW TW094138075A patent/TWI30596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10-31 CN CN2010102329481A patent/CN10188798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0-31 CN CN2010102327363A patent/CN10189495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0-31 WO PCT/JP2005/020327 patent/WO2006049265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10-31 CN CN2010102327240A patent/CN10189495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10-31 KR KR1020077009897A patent/KR10087556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070059200A (ko) | 2007-06-11 |
CN101887983B (zh) | 2012-07-11 |
US20060093876A1 (en) | 2006-05-04 |
CN101894957A (zh) | 2010-11-24 |
CN101894957B (zh) | 2012-08-29 |
CN101894958A (zh) | 2010-11-24 |
CN101894958B (zh) | 2012-08-29 |
WO2006049265A3 (en) | 2008-02-21 |
WO2006049265A2 (en) | 2006-05-11 |
TW200623486A (en) | 2006-07-01 |
KR100875561B1 (ko) | 2008-12-23 |
US7687178B2 (en) | 2010-03-30 |
CN101887983A (zh) | 2010-1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145125B1 (ko) | 연료전지용 연료 카트리지 | |
JP3715610B2 (ja) | 燃料電池用燃料供給源 | |
US8535850B2 (en) | Fuel container for fuel cell | |
TWI305964B (en) | Fuel container | |
US20090136796A1 (en) | Fuel cell system and method of activating the fuel cell | |
JP5082400B2 (ja) | 燃料容器及び発電装置 | |
JP2004281341A (ja) | 燃料容器 | |
JP4961105B2 (ja) | 燃料容器 | |
CN101416337B (zh) | 燃料容器 | |
JP4961106B2 (ja) | 燃料容器 | |
WO2007108503A1 (ja) | 燃料容器 | |
JP4752559B2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JP4741854B2 (ja) | 燃料容器 | |
JP4468152B2 (ja) | 燃料容器 | |
JP5413617B2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JP2005285546A (ja) | 電子機器 | |
JP4449385B2 (ja) | 発電装置及び燃料貯留モジュ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