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58601B - Exposure head and exposure device - Google Patents
Exposure head and exposure devic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258601B TWI258601B TW92112637A TW92112637A TWI258601B TW I258601 B TWI258601 B TW I258601B TW 92112637 A TW92112637 A TW 92112637A TW 92112637 A TW92112637 A TW 92112637A TW I258601 B TWI258601 B TW I25860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aser
- exposure
- optical fiber
- fiber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1258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明係有關曝光頭及曝光裝置,特別是有關因應畫像資 料Ά由空間光調變元件所調變的光束將感光材料曝光的曝光 頭、及具備有其曝光頭的曝光裝置。 【先前技術】 Μ往係提案有種種利用數位微鏡裝置(DMD )等之空間光 調變元件,以因應畫像資料所調變的光束來執行畫像曝光的 曝光裝置。 例如,DMD係把因應控制信號而反射面之角度會變化之多 數個微鏡被2維狀地配列在矽等之半導體基板上之鏡裝置, 使用有此DMD的曝光裝置如第15 ( A )圖所示,係由照射雷 射光之光源1,將由光源1所照射的雷射光予以准直的透鏡系 2,以及使配置在透鏡系2的略焦點位置的DMD3,DMD3所反 射的雷射光在掃描面5上成像的透鏡系4,6所構成。 在上述曝光裝置中,依據因應畫像資料等所生成的控制信 號,以未圖示的控制裝置將DMD3之微鏡各自作開啓、關閉 控制以調變雷射光,再以被調變的雷射光來執行畫像曝光。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通常被使用的DMD係構成爲在基板上之主掃描方向約 800個,副掃描方向約600個之微鏡以2維狀配列,而在相當 於1畫素的1個微鏡調變雷射光需要100〜200 // sec的時間。 爲此,例如,使配列在主掃描方向之複數個曝光頭在副掃描 方向連續地移動,且每1主掃描線以200 μ sec調變,在其間使 曝光頭在副掃描方向移動2 // m時,將5 00mm2的區域曝光需 要50秒左右的時間。亦即,由於DMD調變速度慢,所以使
I258p|y/a|J 用DMD作爲空間調變元件的曝光頭係具有難以高速曝光的 問題。 【發明内容】 本發明係爲解決上述問題而成者,本發明之目的爲提供一 、 加快空間光調變元件之調變速度且可高速曝光的曝光頭及曝 光裝置。 【發明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爲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曝光頭係相對於曝光面而在與指 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對移動,其特徵係包含如下之構成: φ 照射雷射光之雷射裝置;空間光調變元件,在基板上以2維 狀配列有因應各個控制信號而變化光調變狀態之多數個畫素 部,用以調變由該雷射裝置所照射的雷射光;控制手段,利用 對應曝光資訊所生成之控制信號,控制比配列在該基板上之 ‘ 畫素部的全部個數還少個數之複數個畫素部;以及使在各畫 t 素部調變之雷射光成像於曝光面之光學系統。 又,本發明之曝光裝置的特徵爲具備有本發明的曝光頭、 以及使該曝光頭相對於曝光面,在與指定方向交叉的方向相 對移動的移動手段。此曝光裝置係也可構成爲具備有複數個 ® 曝光頭的多頭式曝光裝置。 、 本發明之曝光頭及曝光裝置係有關空間光調變元件,利用 對應曝光資訊所生成之控制信號,控制比配列在其基板上之 畫素部之全部個數還少個數之複數個畫素部各自。亦即,並 非控制配列在基板之全部的畫素部,係控制一部分的畫素 部。因此,要控制的畫素部之個數變少,控制信號的轉送速度 係比要轉送全部畫素部的控制信號之場合變還短。依此,可 使雷射光的調變速度加快,使高速曝光成爲可能。 -7- 125 細 Atf! 拥无 丨 | _ _i_ I」 上述的曝光頭係對曝光面以與指定方向交叉的方向 動,但是由該控制手段所控制的畫素部係,對應該指定 方向的長度爲包含在較與該指定方向交叉之方向的長 的區域之畫素部者爲佳。因爲在與曝光頭的移動方向 描方向)交叉的方向使用長區域的畫素部,所以可減 用的曝光頭數目。 在上述的曝光頭中,該雷射裝置係具備有把由光纖 被入射的雷射光由其出射端出射之複數光纖光源,能 該複數光纖光源之出射端的發光點各自作陣列狀配列 光源或束狀配列的光纖束光源來構成。以該光纖而1 核心直徑爲均一且出射端的包層直徑係較入射端的包 還小的光纖者較好。 以構成光纖陣列光源或光纖束光源的各光纖光源Ϊ 佳爲將雷射光予以合波再使其入射至光纖之合波雷射 較好。藉由合波雷射光源,可獲得高亮度、高輸出、 於空間光調變元件之曝光。特別是,振盪波長350nm^ 的半導體雷射難以單一元件作高輸出,但是藉由合波 高輸出化。 又,爲獲得相同光輸出、要陣列化的光纖條數少即 所以成本低。且因光纖的條數少,所以在陣列化之際 區域係變更小(高亮度化)。 例如,光纖光源係能以複數個半導體雷射、1條光纖 把由該複數個半導體雷射所出射的雷射光束予以集光 光束結合於該光纖的入射端之集光光學系統來構成。 又,光纖光源也可以具備有配列在指定方向的複數 點之多腔雷射、1條光纖、以及將該複數個發光點各 相對移 方向之 度還長 (副掃 少要使 入射端 以位於 的光纖 ί,使用 層直徑 5言,較 光源爲 且適合 -4 5 Onm 可圖謀 叮解決, 的發光 、以及 且使集 個發光 自出射 -8- I2585^P^304f 補允— |__丨丨__nw<ww*^l__IIHI1*_l_l """ 的雷射光束予以集光且使集光束結合於該光纖的入射端之集 光光學系統來構成。且也可爲將由複數個多腔雷射之發光點 之各自出射的雷射光束予以集光而結合於1條光纖。 以空間調變元件而言,可以使用在基板上以2維狀配列有 因應各個控制信號可變更反射面角度之多數個微鏡所構成之 數位微鏡裝置(DMD)、或在基板上以2維狀配列有因應各 個控制信號可遮斷透過光之多數個液晶胞所構成之液晶遮板 陣列。 又,在雷射裝置和空間調變元件之間,較佳爲配置有:准 直透鏡,使來自雷射裝置之雷射光(光束)成爲平行光(平 行光束);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係變化在各出射位置之 光束寬度,以使相對於接近光軸的中心部的光束寬度之周邊 部的光束寬度之比,在舆入射側相較下,出射側的係變小,且 依該准直透鏡而被平行光化(平行光束化)之雷射光的光量 分布係在該空間調變元件之被照射面成爲略均一般地作補 正。 依此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例如,於入射側爲同一光束 寬度的光,於出射側中央部的光束寬度係變得比周邊部還大, 反之周邊部的光束寬度係變比中心部還小。如此一來,可將 中央部的光束朝周邊部產生,所以整體而言光之利用效率不 降低,光量分布係可以略均一的光來照射空間調變元件。依 此,在被曝光面不發生曝光斑,高畫質的曝光係成爲可能。 以往,在以紫外線區域的雷射光曝光感光材料之曝光裝置 (紫外線曝光裝置),一般係使用依氬氣雷射等氣體雷射、 THG (第3高諧波)的固體雷射,但是具有裝置係大型且維 修麻煩、曝光速度慢之問題。本發明之曝光裝置係藉由在雷
I25+W# 日 II 射裝置使用波長350〜450n m之GaN (氮化鎵)系半導體雷 射而可作成紫外線曝光裝置。依此紫外線曝光裝置,相較於 以往的紫外線曝光裝置,係可謀求裝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同時成爲可高速曝光。 【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面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曝光裝置之構成〕 有關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係如第1圖所示,係具 備有將薄片狀的感光材料15〇吸附在表面而予以保持之平板 狀的載物台1 5 2。而在由4根腳部1 5 4所支持之厚板狀之設 置台156的上面,係設置有沿著載物台移動方向延伸之2根 導引部158。載物台152係使其長度方向朝載物台移動方向 而配置,同時依導引部158以可往復移動地被支持著。此外, 在此曝光裝置設置有用以使載物台152沿著導引部158驅動 之未圖示的驅動裝置。 設置台156的中央部係設置有跨越載物台152的移動路徑 般之〕字狀閘門1 60。〕字狀之閘門1 60的端部係各自固定 在設置台156之兩側面。挾住此閘門160而在一側係設置有 掃描器162,他側係設置有用以檢測感光材料150之前端及後 端的複數(例如2個)個檢測感測器164。掃描器162及檢 測感測器1 64係各自被安裝在閘門1 60且固定配置在載物台 152之移動路徑的上方。此外,掃描器162及檢測感測器164 係連接在未圖示之用以控制此等之控制器上。 掃描器16 2如第2圖及第3 ( B )圖所示,係具備有 m行η 列(例如· 3行5列)之略矩陣狀配列的複數個(例如,1 4個) 曝光頭]66。在此例中,因爲與感光材料1 50之寬度的關係, -10- Ι258ριΛ|| 在第3行配置了 4個曝光頭1 66。此外,在表示配列在第 m 行的第η列之各個曝光頭之場合時,係表示成曝光頭166mn。 依曝光頭166的曝光區域168係以副掃描方向爲短邊之矩 形狀。因此,隨著載物台152之移動,感光材料150係形成有 各曝光頭166之帶狀的已曝光區域170。此外,在表示第m 行之第η列所配列之各個曝光頭的曝光區域之場合,係表示 爲曝光區域168mn。 又,如第3(A)圖及3(B)圖所示,帶狀之已曝光區域170 係無間隙地在與副掃描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線狀配列之各 行的曝光頭各自係在配列方向以指定間隔(曝光區域之長邊 的自然數倍,本實施形態中爲2倍)偏移而配置著。因此,在 第1行的曝光區域1 6 8 i!和曝光區域1 6 8 i 2之間之不能曝光 的部分係可依第2行之曝光區域1 6821和第3行的曝光區域 1 6 8 31而曝光。 曝光頭166M〜166mn係各自如第4,5(A)及5(B)圖所 示,具備數位微鏡裝置(DMD) 50以作爲因應畫像資料把入 射光束因應畫像資料而對各畫素作調變之空間光調變元件。 此DMD50係連接在未圖示之具有資料處理部和鏡驅動控制 部之控制器上。此控制器之資料處理部係依據輸入的畫像資 料,生成用以對各曝光頭166之DMD50之應控制區域內的 各微鏡驅動控制之控制信號。此外有關要控制的區域係在後 面加以敘述。又,鏡驅動控制部係依據在畫像資料處理部生 成的控制信號,控制各曝光頭1 66之DMD50之各微鏡的反 射面之角度。此外有關反射面之角度控制係在後面加以敘 述。 在DMD50的光入射側係以如下之順序配置即:備有光纖的 1258^/曰意管1 補无丨 出射端部(發光點)沿著與曝光區域1 68之長邊方向對應之 方向成一列配列的雷射出射部之光纖陣列光源66;把由光纖 陣列光源66所出射之雷射光作補正且使集光於DMD上之透 鏡系67;以及將透射透鏡系67的雷射光朝DMD50反射之鏡 69 ° 透鏡系67,係由使光纖陣列光源66所出射的雷射光平行光 化之1對組合透鏡7 1、使被平行光化的雷射光之光量分布 成爲均一般而加以補正之1對組合透鏡73、以及把光量分 布被補正的雷射光集光於DMD上之集光透鏡75所構成。組 合透鏡73係具備有,對雷射出射端之配列方向,接近透鏡的 光軸之部分爲擴大光束且離開光軸的部分係光束縮減,且在 與此配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使光照其原樣通過之機能,使光量 分布成爲均一般地補正雷射光。 又,在DMD50的光反射側配置有使在DMD50反射的雷射光 成像於感光材料150的掃描面(被曝光面)5 6上之透鏡系54、 58。透鏡系54及58係配置成使DMD5 0和被曝光面56成爲共軛 的關係。 DMD50係如第6圖所示,在SRAM胞(記憶體胞)60上,微 小鏡(微鏡)62係由支柱所支持而配置者,係使構成畫素 (PIXEL )之多數個(例如,600個X 800個)微小鏡以格子狀 配列所構成之鏡裝置。各畫素之最上部係設置有由支柱所支 持的微鏡62,微鏡62的表面係蒸鑛有鋁等之反射率高的材 料。此外,微鏡6 2的反射率係9 0 %以上。且在微鏡6 2的正下 係透過包含有鉸鏈及軛架的支柱配置有在通常的半導體記憶 體之生產線所製造之矽閘門的CMOS之SRAM胞60,全體係構 成爲整塊(一體型)。 12- 125㈣㈣f _補无 當DMD50的SRAM胞60被寫入數位信號時,則由支柱所 支撐的微鏡6 2係以對角線爲中心,被以相對於配置有d μ D 5 0 的基板側,以α度(例如± 1 〇度)的範圍傾斜。第7 ( a )圖 係表示微鏡62在開啓狀態之傾斜在+ α度的狀態,第7 ( B ) 圖係微鏡6 2在關閉狀態之傾斜在-α度的狀態。因此,因應 畫像信號,藉由把在DMD50之各畫素的微鏡62之傾斜控制 成如第6圖,則入射至DMD50的光係朝各自的微鏡62之傾 斜方向反射。 又,第6圖係放大DMD50之一部分,表示微鏡62係被控 制+ α度或—α度之一狀態例。各自的微鏡62之開啓、關 閉控制係由連接在DMD50之未圖示的控制器所執行。此外, 在依關閉狀態的微鏡62、光束會被反射之方向上係配置有 光吸收體(未圖示)。 又,DMD50係配置成其短邊與副掃描方向成指定角度例 如,1 °〜5 ° )般地稍微傾斜者爲較佳。第8 ( A )圖係表示 不使DMD5 0傾斜時之依各微鏡的反射光像(曝光束)53之 掃描軌跡,第8 ( B )圖係使DMD 50傾斜時之曝光束5 3的掃 描軌跡。 在DMD5 0中,於長度方向配置有多數個微鏡(例如,8〇〇個) 之微鏡列係在寬度方向配置有多數組(例如,600組),如第8 (B)圖所示,藉由傾斜DMD50,使得依各微鏡的曝光束53 之掃描軌跡(掃描線)的間距Pi係變得比不傾斜DMD50時 之掃描線的間距P 2還狹小,可使解像度大幅地提升。一方面, 因爲DMD50之傾斜角微小之故,所以使DMD50傾斜時之掃 描寬度W2和使DMD50不傾斜時之掃描寬度W1係略相同。 又,依不同的微鏡列、相同掃描線上係成爲重疊被曝光(多 -13- 125_.月30曰秀正 補无 重曝光)。如此,藉由被多重曝光,而可控制曝光位置的微少 量,可實現高精細的曝光。又,藉由微少量的曝光位置控制等 之數位畫像處理,可無段差地把配列在主掃描方向之複數個 曝光頭間之連接處予以連繫。 此外,取代DMD50之傾斜,而改以使各微鏡列在與副掃描 方向正交的方向,以指定間隔偏移作棋盤狀配置,也可獲得同 樣的效果。 光纖陣列光源66,係如第9 ( A)圖所示,具備複數(例如,6 個)個雷射模組64,各雷射模組64係結合在多模光纖30之 一端。多模光纖30之他端係結合有核心直徑爲與多模光纖 30相同且包層直徑較多模光纖30小的光纖31,如第9(C) 圖所示,光纖3 1的出射端部(發光點)係沿著與副掃描方向 正交的主掃描方向配置1列而構成雷射出射部6 8。此外,如 第9 ( D )圖所示,也可把發光點沿著主掃描方向成2列地配 列。 光纖3 1之出射端部係如第9 ( B )圖所示,表面係被平坦 的2片支持板65挾住而固定著。又,光纖31之光出射側係 配置有玻璃等之透明的保護板63,以保護光纖31之端面。保 護板63也可與光纖31的端面密接配置,也可使光纖31之端 面被密封般地配置。光纖31之出射端部雖然光密度高且容 易集塵而劣化,但是藉由配置保護板63,不但可防止塵埃對端 面之附著同時可延緩劣化。 在本例中,爲了將包層直徑小的光纖3 1之出射端無間隙地 配列成1歹卩,在以包層直徑大的部分鄰接的2條多模光纖3 0 之間將多模光纖3 0聚集,而被聚集的多模光纖3 0所結合之 光纖3 ]的出射端,係配列成被挾於以包層直徑爲大的部分鄰 14- 1258卜 VQS|| 接之2條多模光纖3 0所結合的光纖3 1之2個出射端之間。 這樣的光纖,例如第1 0圖所示,係藉由在包層直徑爲大的 多模光纖30之雷射光出射側的前端部分,將長度1〜30cm之 包層直徑爲小的光纖31予以同軸地結合而可獲得。2條的 光纖係光纖3 1之入射端面在多模光纖30之出射端面以兩光 纖的中心軸呈一致般地熔接而被結合著。如同上述,光纖3 1 之核心31a的直徑係與多模光纖30之核心30a的直徑相同 大小。 又,也可以使長度爲短包層直徑爲大的光纖中熔接有包層 直徑爲小的光纖之短尺寸光纖,經由一套圈或光連接器等而 結合至多模光纖30之出射端。藉由利用連接器等以可裝卸 地結合,以在包層直徑爲小的光纖破損時等場合,使前端部 分的交換變成容易,可減低曝光頭的維修所要之成本。此外, 以下有時把光纖3 1稱爲多模光纖30之出射端部。 以多模光纖30及光纖31而言,也可以是STEP INDEX型光 纖、GRATED INDEX型光纖、及複合型光纖之中任一。例如, 可使用由三菱電線工業株式會社所製造的STEP INDEX型光 纖。在本實施形態中,多模光纖30及光纖31係STEP INDEX 型光纖,多模光纖30係包層直徑=125 // m、核心直徑=25 // m、NA =0.2、入射端面塗層的透過率= 99· 5%以上,光纖31 係包層直徑二60 // m、核心直徑=25 μ m、NA= 0.2。 一般,以紅外線區域的雷射光而言,若光纖的包層直徑設定 小則傳送損失會增加。因此,係因應雷射光之波長帶域以決 定合適的包層直徑。然而,波長越短傳送損失係變少,以由GaN 系半導體雷射所出射的波長4〇5nm之雷射光而言,即使包層 的厚度{(包層直徑-核心直徑)/2 }爲傳送800nm之波長帶 Ι25ί—/日 ff 補允 域的紅外光時之1 /2左右、或爲傳送通信用之1 .5 // m之波 長頻帶的紅外光時之約1 /4,傳送損失也幾乎不會增加。因此, 可把包層直徑設小成爲6 0 // m。 但是,光纖31的包層直徑不限定爲60// m。以往在光纖光 源所使用之光纖的包層直徑爲125 // m,但是包層直徑越小則 焦點深度係變越深,所以多模光纖的包層直徑係8 0 // m以下 較好,60 μ m以下更好,40 // m以下更佳。一方面,核心直徑有 必要至少爲3〜4 // m,所以光纖3 1的包層直徑係10 // m以上 較佳。 雷射模組64係由第11圖所示之合波雷射光源(光纖光源) 所構成。此合波雷射光源係由如下所構成:即,配列固定在 熱塊10上之複數(例如7個)個晶片狀之橫多模或單模之 GaN 系半導體雷射 LD1、LD2、LD3、LD4、LD5、LD6、及 LD7 ; 對應GaN系半導體雷射LD1〜LD7各自而設置之准直透鏡 11、12、13、14、15、16、及 17; 1 個集光透鏡 20; 1 條多 模光纖30。此外,半導體雷射之個數不受限爲7個。例如,包 層直徑二60// m、核心直徑=50// m、NA= 0.2的多模光纖係 可入射20多個半導體雷射光,實現曝光頭5之必要光量,且 可將光纖條數減爲更少。
GaN系半導體雷射LD1〜LD7係振盪波長全部共通(例 如,405nm),最大輸出也全部共通(例如,多模雷射爲l〇〇mw、 單模雷射爲30mW)。此外,以GaN系半導體雷射LD1〜LD7 而言,在350nm〜450nm的波長範圍,也可使用具備有上述之 4 05 nm以外的振盪波長之雷射。 上述之合波雷射光源係如第1 2及1 3圖所示,連同其他光 學要素一起被收納在上方有開口之箱狀的封裝40內。封裝 125 8师月气修正 半月日侖充1 40係具備有關閉其開口般所作成之封裝蓋41,在脫氣處理後 導入封止氣體,藉由把封裝40之開口以封裝蓋41閉合,而 在由封裝40和封裝蓋41所形成之閉空間(封止空間)內, 氣密封止上述合波雷射光源。
在封裝40的底面係固定有基板42,此基板42的上面係安 裝有:該熱塊1 0 ;保持集光透鏡20的集光透鏡保持器;以 及用以保持多模光纖30的入射端部之光纖保持器46。多模 光纖30的出射端部係由形成於封裝40之壁面的開口被引出 至封裝外。 又,在熱塊10的側面係安裝有准直透鏡保持器44,准直透 鏡11〜17係被保持著。在封裝40之橫壁面形成有開口,通 過此開口,用以對GaN系半導體雷射LD1〜LD7供給驅動電 流的配線47係被引出至封裝外。 此外,在第13圖中,爲避免圖面之煩雜化,僅對複數個GaN 系半導體雷射之中的GaN系半導體雷射LD7附加編號,及 僅對複數個准直透鏡之中的准直透鏡1 7賦予附加編號。
第14圖係表示上述准直透鏡11〜17之安裝部分的正面形 狀。准直透鏡1 1〜1 7係各自形成爲以平行的平面細長地切 取包含有具備非球面的圓形透鏡之光軸的區域。此細長形狀 的准直透鏡,例如係可藉由將樹脂或光學玻璃予以模製成形 而形成。准直透鏡11〜17係,長度方向爲與GaN系半導體雷 射LD1〜LD7之發光點的配列方向(第14圖之左右方向) 成正交般地被密接配置在上述發光點之配列方向。 一方面,以GaN系半導體雷射LD1〜LD7而言,係使用具備 發光寬度爲2 // m的活性層,與活性層平行的方向、直角的方 向之視角各自爲例如1 0 ° 、3 0 °的狀態之發射各個雷射光束 1258_/^正
年月補无I B1〜B7之雷射。此等GaN系半導體雷射LD1〜LD7係在與 活性層平行的方向上發光點成1列排列地配設著。 因此,由各發光點所發出之雷射光束B1〜B7係如上述般、 對細長形狀之各准直透鏡1 1〜1 7,係成爲以視角角度爲大的 方向與長度方向一致,視角角度爲小的方向係與寬度方向 (與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一致的狀態入射。亦即,各准直 透鏡11〜17之寬度爲1.1mm、長度爲4.6mm,入射至此等之 雷射光束B1〜B7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光束直徑係各自 爲0.9mm、2.6mm。又,准直透鏡11〜17係各自爲焦點距離 =3mm、NA = 0.6、透鏡配置間距=1.25mm。 集光透鏡20,係以平行的平面細長地切取包含有具備非球 面之圓形透鏡的光軸之區域,准直透鏡11〜17的配列方向, 亦即形成爲在水平方向爲長、且在與其垂直的方向爲短的形 狀。此集光透鏡20係焦點距離f2= 23mm、NA二0.2。此集 光透鏡20也係藉由例如將樹脂或光學玻璃予以模製成形而 形成。 〔曝光裝置之動作〕 以下,針對上述曝光裝置的動作加以說明。 在掃描器162之各曝光頭166,由構成光纖陣列光源66之 合波雷射光源的GaN系半導體雷射LD1〜LD7各自以發散光 狀態所出射之雷射光束B1、B 2、B 3、B 4、B 5、B 6、及B 7 各自係由對應的准直透鏡1 1〜1 7而被平行光化。被平行光 化之雷射光束B1〜B7係由集光透鏡20所集光而收束至多模 光纖30之核心30a的入射端面。 本例中,由准直透鏡11〜17及集光透鏡20構成了集光光 學系統,由其集光光學系統和多模光纖30而構成合波光學系 -18- 125_/曰!正 補无 統。亦即,利用集光透鏡20、如同上述之被集光之雷射光束 B1〜B7係入射至此多模光纖30之核心30a以在光纖內傳送, 而被合波成1條雷射光束B再由結合至多模光纖30之出射 端部的光纖3 1出射。 於各雷射模組中,雷射光束B1〜B7對多模光纖30之結合 效率係0.85、且GaN系半導體雷射LD1〜LD7之各輸出爲 30mW時,被陣列狀配列的各光纖31係可獲得輸出約i8〇inw (二30Mw X 0·85 X 7 )之合波雷射光束B。因此,以陣列配列 有6條光纖3 1的雷射出射部68之輸出約爲1 W (= 1 8OmW X 6 ) 〇 光纖陣列光源66之雷射出射部68上係沿著主掃描方向呈 一列地配列有此種高亮度之發光點。由於把來自單一半導體 雷射之雷射光結合至1條光纖之以往的光纖光源係低輸出, 所以若未配列多數列則不能獲得所期望的輸出,但在本實施 形態所使用之合波雷射光源係高輸出,所以少數列,例如即使 1列也可獲得所期望的輸出。 例如,在將半導體雷射和光纖以1對1結合之以往的光纖 光源中,通常,以半導體雷射而言,係使用輸出爲30mW (毫 瓦)程度之雷射,以光纖而言,因爲係使用核心直徑50 // m、 包層直徑125 // m、ΝΑ (開口數)0.2之多模光纖,所以若欲 獲得約1W (瓦)的輸出,則多模光纖必需把48條(8 X 6 ) 成一束,發光區域之面積爲0.62mm2 ( 0.67 5 mmX〇.925mm), 所以在雷射出射部68之亮度爲1.6 X 106 ( W/m2),每1條光 纖之亮度爲3.2 X 106 ( W/m2 )。 相對地,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同上述,以多模光纖6條約可獲 得]1V的輸出,在雷射出射部 68之發光區域的面積爲 -19-
修正 補充 0.008 1 mm2 ( 0.325mm X 0.025mm ),所以雷射出射部 68 之亮 度成爲123xi06(W/m2),相較於以往約可圖謀80倍的高亮 度化。又,每1條光纖之亮度爲90 X 1 06 ( W/m2 ),相較於以 往約可圖謀2 8倍的高亮度化。 在此,參照第1 5 ( A )及1 5 ( B )圖,針對以往的曝光頭和 本實施形態的曝光頭之焦點深度的差異加以說明。以往的曝 光頭之束狀光纖光源的發光區域之副掃描方向的直徑爲 0.675mm,本實施形態之曝光頭的光纖陣列光源之發光區域的 副掃描方向的直徑爲0.025mm。如第15 ( A )圖所示,在以往 的曝光頭中,光源(束狀光纖光源)1之發光區域大,所以對 DMD3入射的光束之角度變大,其結果,對掃描面5入射的光 束之角度變大。爲此,相對於集光方向(焦點方向之偏差), 光束直徑係易過寬。 一方面,如第15(B)圖所示,在本實施形態的曝光頭中,光 纖陣列光源66之發光區域的副掃描方向之直徑小,所以通過 透鏡系67對DMD50入射的光束之角度變/]、,其結果,對掃 描面5 6入射的光束之角度變小。亦即,焦點深度變深。在本 例中,發光區域之副掃描方向的徑係約爲以往的3 0倍,可獲 得與略繞折界限相當的焦點深度。因此適於微小光點之曝 光。對此焦點深度之效果係在曝光頭的必要光量越大越顯著 且有效。在此例中,被投影在曝光面之1畫素尺寸係1 0 μ m X 10// m。此外,DMD係反射型的空間調變元件,第15 ( A)及15 (B )圖係用以說明光學方面之關係的展開圖。 對應曝光圖案之畫像資料係被輸入連接在DM D50之未圖 示的控制器,且暫時記憶在控制器內之圖框記憶體。此畫像 資料係以2進制(點記錄之有無)來表示構成畫像之各畫素 -20- 1258雕.月30曰 产 補允 的濃度之資料。 表面上吸附著感光材料150之載物台152係依未圖示的驅 動裝置,沿著導引部158自閘門160的上游側往下游側以一 定速度移動。載物台152在通過閘門160下之際,當安裝在 閘門160之檢測感測器164檢測到感光材料150的前端時, 則記憶在圖框記憶體的畫像資料係被依序讀出各複數線,依 據在資料處理部讀出的畫像資料生成對各曝光頭1 66之控制 信號。然後,藉由鏡驅動控制部,依據生成的控制信號而控制 各曝光頭166各自之DMD50的微鏡之開啓、關閉。 當由光纖陣列光源66對DMD50照射雷射光時,在DMD50 之微鏡爲開啓狀態時,被反射的雷射光係依透鏡系54、5 8 而在感光材料150之被曝光面56上成像。如此一來,由光纖 陣列光源66所出射的雷射光係在各畫素被開啓、關閉,感光 材料150係會被與DMD50的使用畫素數略同數量之畫素單 位(曝光區域168)所曝光。又,藉由感光材料150與載物台 152 —起以一定速度移動,感光材料150係依掃描器162在與 載物台移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被執行副掃描,而形成各曝光頭 166之帶狀之已曝光區域170。 如第16 ( A)及16 ( B)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於DMD5 0, 在主掃描方向配列有800個微鏡的微鏡列雖然在副掃描方向 配列有600組,但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依控制器來控制僅一部 分的微鏡列(例如,800個X 100列)被驅動。 如第16 ( A)圖所示,也可以使用配置在DMD50之中央部 的微鏡列,如第16 ( B )圖所示,也可以使用配置在DMD50之 辆邰的微鏡列。又·在一部分的微鏡產生缺陷的場合時,要使 用未發生缺陷的微鏡列等,因應狀況也可適宜變更要使用的 -2 1 - 1258
微鏡列。 DMD50的資料處理速度上係有其限度,與要使用之畫素數 成比例而每1線的調變速度係被決定,所以藉由僅使用一部 分的微鏡列,每1線的調變速度變快。一方面,在連續地使 曝光頭對相對移動之曝光方式時,並沒有將副掃描方向的畫 素予以全部使用之必要。 例如,600組的微鏡列之中,在僅使用300組之場合,與600 組全部使用之場合相比較下,係可將每1線調變快2倍。 又,600組的微鏡列之中,在僅使用200組之場合,與600組全 部使用之場合相比較下,係可將每1線調變快3倍。亦即, 可在副掃描方向將500mm的區域以17秒曝光。再者,在僅使 用1 0 0組之場合時,係可將每1線調變快6倍。亦即,可在副 掃描方向將500mm的區域以9秒曝光。 欲使用之微鏡列的數目,亦即,配置在副掃描方向之微鏡的 個數係10以上且200以下較好,1〇以上且1〇〇以下更好。由 於相當於1畫素之每1個微鏡的面積爲15//mXl5// m,所以 若換算爲DMD50的使用區域,則12mm X 150// m以上且12mm X 3mm以下的區域較好,12mm X 150// m以上且12mmXl.5mm 以下的區域更好。 欲使用之微鏡列的數目若在上述範圍,則如第丨7 ( A )及1 7 (B )圖所示,使由光纖陣列光源6 6所出射的雷射光在透鏡 系67施以略平行光化而可對DMD50照射。由DMD50照射 雷射光的照射區域與D M D 5 0之使用區域係一致者爲較佳。 照射區域右較使用區域還寬則雷射光之利用效率降低。 一方面,因應透鏡系6 7之在副掃描方向配列之微鏡的個數, 雖然有必要將集光於DMD50上之光束的副掃描方向之直徑 -2 2- 125 物 設定小,但是當使用之微鏡列的數目未滿1 〇時,則入射於 DMD50之光束的角度係變大,在掃描面56中之光束的焦點深 度變淺,所以並不佳。又,以調變速度的觀點來說,使用之 微鏡列數爲200以下係較佳。此外,DMD係反射型之空間調 變元件,第1 7 ( A )及1 7 ( B )圖係用以說明光學關係的展開 圖。 當掃描器1 6 2對感光材料1 5 0的副掃描終了,以檢測感測 器1 6 4檢測到感光材料1 5 0的後端時,載物台1 5 2係依未圖 示之驅動裝置,沿著導引部158復歸至位在閘門160的最上 游側之原點,再度沿著導引部1 5 8以一定速度自閘門1 60的 上游側往下游側移動。 如同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雖然具備有於副 掃描方向配列有600組在主掃描方向配列800個微鏡的微鏡 列之DMD,但因依控制器控制成僅一部分的微鏡列被驅動,所 以相較於驅動全部的微鏡列之場合,每1線的調變速度變 快。依此,高速之曝光係成爲可能。 又,因爲在用以照明DMD的光源上係使用把合波雷射光源 的光纖之出射端部予以陣列狀配列的高亮度光纖陣列光源, 所以可實現具備高輸出且深焦點深度之曝光裝置。再者,由 於各光纖光源的輸出變大,因用以獲得所期望之輸出所必要 的光纖光源數變少,所以可謀求曝光裝置之低成本化。 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因爲把光纖的出射端之包層直徑 設定爲比入射端的包層直徑還小,所以發光部直徑係變更小, 所以可謀求光纖陣列光源之高亮度化。藉此,可實現具備有 更深的焦點深度之曝光裝置。例如,在光束直徑1 /i m以下、 解像度〇 · 1 V m以下的超高解像度曝光之場合時也可獲得深 1258 的焦點丨朱度,成爲可局速且局精細的曝光。因此適合於需要 高解像度的薄膜電晶體(TFT )之曝光工程。 以下,針對以上所說明的曝光裝置之變形例等加以說明。 〔曝光裝置的用途〕 上述的曝光裝置係,可適用在例如,印刷配線基板(PWB ; Printed Wiring Board )之製造工程中的乾式阻體膜(DFR ; Dry Film Resist)之曝光,液晶顯示裝置(LCD)之製造工程 中之濾色器的形成、丁FT之製造工程中之DFR的曝光、以及 電漿顯示器(PDP )之製造工程中之DFR的曝光等之用途。 再者,上述之曝光裝置也可使用在依雷射照射而將材料的 一部分予以蒸發、飛散等而除去之雷射消融或燒結、微影成 像術等之各種雷射加工。上述之曝光裝置係高輸出,且高速 且在長焦點深度之曝光係爲可能,所以可使用雷射消融等之 微細加工。例如,取代執行顯影處理、改以消融(ablation ) 方式將阻體伴隨著圖案加以除去而作成PWB、在不使用阻體 下直接以消融方式形成PWB的圖案等,係可使用上述的曝光 裝置。又,也可使用於把多數溶液之混合、反應、分離、檢 測等積體化在玻璃或塑膠晶片之實驗室晶片中之溝寬數十// m之微小流路的形成上。 特別是在上述的曝光裝置係在光纖陣列光源使用GaN系 半導體雷射,所以可適用在上述的雷射加工。亦即,GaN系半 導體雷射係可以短脈波驅動,在雷射消融等也可獲得充分的 功率。且因係半導體雷射,所以與驅動速度慢的固體雷射不 同,可在反覆頻率數10MHz之程度下高速驅動,且可高速曝 光。又,金屬係在波長400nm附近的雷射光之光吸收率大,變 換爲熱能係容易,所以雷射消融等係可高速地執行。 -2 4- 12585¾¾¾ 正 補无 此外,在把使用在TFT之圖案化所使用的液體阻體或把濾 色器圖案化所使用的液體阻體予以曝光時,爲了不讓氧化障 礙造成感度降低(去敏感),所以在氮氣環境下曝光被曝光 材料者係較佳。因爲在氮氣環境下曝光,所以光聚合反應之 氧化障礙受到抑制而阻體係高感度化,高速曝光係成爲可 會b 。 又,上述的曝光裝置係可使用依曝光而直接記錄資訊之光 子模式感光材料、或依曝光所產生的熱而記錄資訊之熱模式 感光材料中任一。在使用光子模式感光材料之場合,在雷射 裝置方面係使用GaN系半導體雷射、波長變換固體雷射等, 而在使用熱模式感光材料之場合,在雷射裝置方面係使用 AIGaAs系半導體雷射(紅外線雷射)、固體雷射。 〔其他空間調變元件〕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已針對將DMD的微鏡作部分 地驅動之例加以說明,但是即使是在對應指定方向之方向的 長度爲比交叉於該指定方向的方向之長度還長的基板上,使 用因應各個控制信號、以2維配列有可變更反射面角度之多 數個微鏡的細長DMD,由於用以控制反射面之角度的微鏡個 數變少,所以同樣地可加速調變速度。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已針對作爲空間調變元件之具備 有DMD的曝光頭加以說明,例如,即使在使用有MEMS (微機 電系統)型之空間調變元件(SLM )或使用有依電氣光學效 果而調變透過光之光學元件(PLZT元件)及液晶光遮板 (FLC)等,即使在使用除MEMS型以外之空間調變元件的 場合,對基板上所配列之全部畫素部、藉由使用一部分之畫 素部,因爲可使每1畫素、每1主掃描線的調變速度加速,所 修ί·] 補充| 125峰月部日 以可獲得同樣的效果。 此外,所p胃的Μ E M S係以IC製程爲基礎的微機械技術所 成之微尺寸的感測器、致動器,然後把控制電路予以積體化 的微系統之總稱,所謂的MEMS型之空間調變元件係意味著 利用靜電力之電氣機械動作所驅動之空間調變元件。 〔其他曝光方式〕 如第1 8圖所示,與上述的實施形態同樣地,以掃描器i 6 2對 X方向之1次掃描來將感光材料150全面作曝光也可以,如 第19(A)及19(B)圖所示,以掃描器162將感光材料150 往X方向掃描之後,使掃描器162在Y方向移動1步,再往X 方向執行掃描般地反覆掃描和移動,以複數回的掃描將感光 材料150的全面予以曝光也可以。此外,在本例中,掃描器162 係具備有18個曝光頭166。 〔其他雷射裝置(光源)〕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係針對使用具備有複數個合波雷射光 源的光纖陣列光源之例子加以說明,但是雷射裝置並不局限 在把合波雷射光源予以陣列化的光纖陣列光源。例如,可使 用把具備1條用以出射由具有1個發光點的單一半導體雷射 所入射之雷射光之光纖的光纖光源被陣列化的光纖陣列光 線。 又,以具備有複數個發光點之光源而言,例如,如第20圖所 示,可使用在熱塊100上配列有複數個(例如7個)晶片狀 之半導體雷射LD1〜LD7的雷射陣列。又,如第21 ( A )圖所 示,在指定方向配列有複數(例如,5個)個發光點1 1 〇a之晶 片狀的多腔雷射1 1 0係爲人所知悉。多腔雷射1 1 〇與配列晶 片狀的半導體雷射相較下,係可高精度地配列發光點,可容易 -2 6-
地把各發光點所出射的雷射光束予以合波。但是,發光點變 多則於雷射製造時在多腔雷射1 1 0變得容易產生變形,所以 發光點1 1 Oa之個數係設定爲5個以下較佳。 本發明之曝光頭中,可將此多腔雷射110或如第21 (B)圖 所示,在熱塊1 0 0上與各晶片之發光點1 1 0 a之配列方向相同 方向上配列有複數個多腔雷射1 1 0之多腔雷射陣列作爲雷射 裝置(光源)來使用。 又,合波雷射光源並不被限定於用以把由複數個晶片狀之 半導體雷射所出射的雷射光予以合波者。例如,如第22圖所 示,可使用具備有複數(例如,3個)個發光點ll〇a之晶片狀 的多腔雷射1 1 0之合波雷射光源。此合波雷射光源係構成爲 具備有多腔雷射110、1條多模光纖130、以及集光透鏡120。 多腔雷射110係例如可以振盪波長爲405nm的GaN系雷射 二極體來構成。 上述的構成中,由多腔雷射110之複數個發光點110a所出 射的雷射光束B係各自由集光透鏡1 20所集光而入射於多模 光纖130的核心130a。入射到核心130a的雷射光係在光纖 內傳送且合波爲1條而出射。 在與上述多模光纖130之核心直徑略等寬度內並設多腔雷 射110之複數個發光點110a,同時作爲集光透鏡120,係使用 與多模光纖1 30之核心直徑略等焦點距離之凸透鏡或來自多 腔雷射11 0之出射光束僅在垂直其活性層之面內准直的杆式 透鏡,藉此可提升雷射光束B對多模光纖130的結合效率。 又,如第23圖所示,可使用具備有複數(例如,3個)個發 光點之多腔雷射1 1 〇、在熱塊1 1 1上具備有以等間隔配列複 數(例如,9個)個多腔雷射1 10之雷射陣列140的合波雷射 -27-
光源。複數個多腔雷射1 1 ο係配列在與各晶片之發光點1 1 Oa 的配列方向相同方向而固定。 此合波雷射光源係具備有:雷射陣列1 40 ;對應各多腔雷 射1 1 0而配置之複數個透鏡陣列1 1 4 ;配置在雷射陣列1 4 0 與複數個透鏡陣列1 14之間的1條杆式透境1 13 ; 1條多模 光纖130;以及集光透鏡120。透鏡陣列114係具備有對應 多腔雷射110之發光點的複數個微透鏡。 上述的構成中,複數多腔雷射110之複數個發光點l〇a之 各自出射的雷射光束B,係各自依杆式透境113而被集光在 指定方向之後,藉透鏡陣列1 1 4之各微透鏡而平行光化。被 平行光化的雷射光束L係由集光透鏡120集光而入射至多模 光纖130的核心130a。入射至核心130a的雷射光係在光纖 內傳送、合波成1條而出射。 接著要介紹其他合波雷射光源的例子。此合波雷射光源係 如第24 ( A)及24 ( B)圖所示,在略矩形狀之熱塊180上搭 載有光軸方向的斷面爲L字狀的熱塊182,在2個熱塊間形成 有收納空間。在L字狀的熱塊1 82上面,以陣列狀配列有複 數個發光點(例如,5個)的複數(例如,2個)多腔雷射1 1 0 係在與各晶片之發光點1 1 0a的配列方向相同方向以等間隔 配列而固定。 略矩形狀的熱塊180形成有凹部,在熱塊180的空間側上 面,以陣列狀配列有複數個發光點(例如,5個)複數(例如,2 個)之多腔雷射110,係其發光點被配置成位在與配置在熱塊 1 8 2之上面的雷射晶片之發光點相同的鉛直面上。 多腔雷射1 1 0之雷射光出射側係配置有,因應各晶片的發 光點U 0 a而配列有准直透鏡之准直透鏡陣列1 8 4。准直透 -28- 1258
鏡陣列1 8 4,係各准直透鏡之長度方向和和雷射光束之視角爲 大的方向(速軸方向)一致,而各准直透鏡之寬度方向和視 角爲小的方向(遲軸方向)一致般地配置。如此,藉由將准 直透鏡陣列化而成一體化,雷射光之空間利用效率係提升而 可謀求合波雷射光源之高輸出化,同時可使零件數減少且低 成本化。 又,准直透鏡陣列1 84之雷射光出射側係配置有,1條多模 光纖130、以及把雷射光束集光至此多模光纖130的入射端 且結合的集光透鏡120。 上述的構成中,配置在雷射塊180、182上之複數多腔雷射 110之複數個發光點l〇a所各自出射的雷射光束B係各自被 准直透鏡陣列184所平行光化,依集光透鏡120而被集光以 入射至多模光纖130之核心130a。入射至核心130a之雷射 光係在光纖內傳送且被合波成1條而出射。 此合波雷射光源係如同上述,藉由多腔雷射之多段配置和 准直透鏡之陣列化,特別可圖謀高輸出化。藉由使用此合波 雷射光源,因爲可構成高亮度之光纖陣列光源或束光纖光源, 所以特別適合作爲構成本發明之曝光裝置的雷射光源之光纖 光源。 此外,把上述之各合波雷射光源收納至罩內,可構成把多模 光纖130之出射端部由其罩引出的雷射模組。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已說明了在合波雷射光源之多模 光纖的出射端,與核心直徑爲與多模光纖相同且包層直徑爲 較多模光纖還小之其他光纖結合,以圖謀光纖陣列光源之高 亮度化的例子,例如第2 9圖所示,把包層直徑爲工2 5 μ m、8 〇 "m、6 0 μ m等之多模光纖3 0在出射端不結合其他光纖之下 -29- 125嘴丨月噹 來使用也可以。 〔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係在曝光頭使用由丨對組合透鏡所構 成之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此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係使 在各出射位置的光束寬度變化,以使周邊部對接近光軸之中 心部的光束寬度之比與入射側相較下,係出射側的會變小,當 來自光源之平行光束對DMD照射時,在被照射面之光量分布 係成爲略均一般地作補正。以下,針對此光量分布補正光學 系統的作用加以說明。 首先,如第25(A)圖所示,以入射光束及出射光束在其全 體之光束寬度(全光束寬度)HO、H1爲相同之場合加以說 明。此外,在第25 ( A )圖中,以符號51、52所示的部分係表 示假設爲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中之入射面及出射面者。 在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中,設定入射至接近光軸Z1的中 心部之光束與入射至周邊部之光束之各自的光束寬度hO、hi 爲相同(hO = hi )。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對在入射側爲同 一光束寬度hO、hi的光,有關中心部的入射光束,係放大其光 束寬度hO,反之,對周邊部之入射光束,係施加使其光束寬度 縮小的作用。亦即,有關中心部之出射光束的寬度hlO和周 邊部之出射光束的寬度hll,係成爲hll<hlO。若以光束寬度 的比率來表示,則周邊部對在出射側之中心部的光束寬度比 [hll/hlO]與在入射側之比(hl/hO = 1 )相較下係變小(hU/hlO ) < 1 )。 如此,藉由使光束寬度變化,可將通常光量分布變大之中 央部的光束往光量不足的周邊部產生,整體而言、在不降低 光的利用效率下,被照射面之光量分布係被略均一化。均一 - 30- I258609mf正 補无 化的程度係例如,在有效區域內之亮斑爲3 Ο %以內,較好爲設 定成20%以內。 依此種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之作用、效果也與在入射側 和出射側改變全體的光束寬度之場合(第25 ( Β )、25 ( C )) 同樣。 第25 ( Β )圖係表示把入射側之全體光束寬度Η0縮小成 寬度Η2而加以出射的場合(Η0> Η2)。在此種場合,光量分 布補正光學系統係,在入射側爲同一光束寬度hO、hi的光,於 出射側,中央部的光束寬度hlO係變得比周邊部還大,反之,周 邊部之光束寬度hll係變得比中心部還小。若以光束的縮小 率來考量,則施予把對中心部的入射光束之縮小率設定爲較 周邊部小,而把對周邊部之入射光束的縮小率設定爲較中心 部大的作用。在此場合,周邊部的光束寬度對中心部的光束 寬度之比「H11/H10」係與在入射側的比(hl/h0 = 1 )相較下 變小((hll/hl〇 ) < 1 )。 第25 ( C )圖係表示把入射側之全體的光束寬度H0放大 成寬度H3而加以出射的場合(HO < H3 )。即使在此種場合, 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係設定成,把入射側爲同一光束寬 h〇、hi的光,於出射側,中央部的光束寬度hlO係與在周邊部 相較下變大,反之,周邊部的光束寬度hll與在中心部相較下 係變小。若以光束的放大率加以考量,與周邊部相較下係把 對中心部的入射光束之放大率設大,施予把對周邊部的入射 光束之放大率設爲較在中心部爲小的作用。在此場合,對中 心部之光束寬度的周邊部之光束寬度比「hll/hio」,係與在 入射側的比(h丨/ h 0 = 1 )相較下變小((h 11 / h 1 0 ) < 1 )。 如此,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係使在各出射位置的光束寬 -31 - 部的光束寬度之比設定爲,與入射側相較下,出射側係變小,所 以在入射側爲同一光束寬度的光,於出射側,中央部的光束 寬度係變得比周邊部還大,周邊部的光束寬度係變得比中心 部還小。藉此,可將中央部的光束往周邊部產生,在光學系統 全體之光利用效率不降低之下,可形成光量分布被略均一化 之光束斷面。 以下,表示作爲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來使用之成對的組 合透鏡之具體的透鏡資料的1例。在此例中,如同光源爲雷 射陣列光源之場合一般,表示在出射光束的斷面之光量分布 爲高斯分布時之透鏡資料。此外,在單模光纖的入射端連接 有1個半導體雷射的場合,來自光纖的射出光束之光量分布 係成爲商斯分布。本實施形態也可適用在此種場合。又,藉 由把多模光纖的核心直徑設小以接近單模光纖的構成等,則 接近光軸之中心部的光量係也可適用在比周邊部的光量還大 的場合。 下列表1係表示基本透鏡資料。 【表1】 基本透鏡資料 Si ri di Ni (面編號) (曲率半徑) (面間隔) (折射率) 01 非球面 5.000 1.5281 1 02 〇〇 50.000 03 〇〇 7.000 1.528 1 1 04 非球面 I25S〇| 由表1可知,成對的組合透鏡係由旋轉對稱之2個非球面 透鏡所構成。將配置在光入射側之第1透鏡的光入射側的面 設爲第1面、光出射側的面設爲第2面,第1面係非球面形 狀。又,配置在光出射側之第2透鏡的光入射側之面設爲第3 面、光出射側之面設爲第4面,第4面係非球面形狀。 表1中,面編號S i係表示第i ( i二1〜4 )面之編號,曲率半 徑η係表示第i面的曲率半徑,面間隔di[係表示第:面和第 1 + 1面之光軸上的面間隔。面間隔cH値的單位爲毫米 (1mm)。折射率N:係表示相對於具備有第i面之光學要素 的波長405nm之折射率的値。 下列表2係表示第1面及第4面的非球面資料。 【表2】 非球面資料 第1面 第4面 C 一 1.4098E- 02 -9.8506E- 〇3 K ~ 4.2192E+ 00 一 3.6253E+ 〇1 a3 一 1.0027E— 04 -8.9980E- 〇5 a4 3.059 1 E- 05 2.3060E- 〇5 a5 一 4.51 15E— 07 —2.2860E- 〇6 a6 一 8.2819E— 09 8.7661E- 〇8 a7 4.1 020E— 12 4.4028E- 10 a 8 1.223 1 - 1 3 1.3 624E- 12 a9 5.375 3E— 16 3.3965E- 15 alO 1.6315E— 18 7.4823E- 18 上述之非球面資料係以表示非球面形狀之下式(A )中的 係數所表示。 - 33- I258^fA|| 〔數式1〕 〇 〇 〇 。 ο(Α·) r η2 ίο z = —~S==P==+yQi ·ρ丨 1 + ^1 — /C (C *p)2 / =3 上述式(A)中之各係數係定義如下。 Z :由位在距離光軸高度P之位置的非球面上之點降至非球 面之頂點的接平面(垂直於光軸的平面)之垂線的長度 (mm ) p :距離光軸之距離(mm) K :圓錐係數 C:近軸曲率(1/r、r:近軸曲率半徑) ai :第i次(i = 3〜10)之非球面係數 在表2所示的數値中,記號E係表示接在其後之數値爲應 以10爲底的指數,其以10爲底之指數函數所表示的數値係 表示被乘於E之前的數値。例如,以「1.0E - 02」爲例,係 表示「1.0X 10·2」。 第27圖係表示藉由上述表1及表2所示之成對的組合透 鏡可得之照明光的光量分布。橫軸係表示距離光軸之座標, 軸表示光量比(% )。此外,爲了作比較,係以第26圖表示 未執行補正時之照明光的光量分布(高斯分布)。由第26圖 及第27圖可知,藉由以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執行補正,與 不執行補正的場合相較下,係可獲得被略均一化之光景分 布。藉此,在曝光頭中之光利用效率不降低之下,可以均一的 雷射光執行無斑的曝光。 〔其他的成像光學系統〕 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在曝光頭所使用之DMD的光反 12586財月30日f正 _ 補无 射側設置了作爲成像光學系統之2組透鏡,但也可配置將雷 射光放大而成像之成像光學系統。藉由放大由DMD所反射 之光束線的斷面積,可將在被曝光面中之曝光區域面積(畫 像區域)放大成所期望之大小。 例如,曝光頭可由如第28(A)圖所示構成:對DMD50,DMD50 照射雷射光之照明裝置144;把在DMD50反射之雷射光予 以放大而成像之透鏡系454,458;對應DMD50之各畫素而配 置有多數微透鏡474之微透鏡陣列472;對應微透鏡陣列472 之各微透鏡而配置有多數光圈47 8之光圈陣列47 6;以及使通 過光圈之雷射光成像於被曝光面56之透鏡系480,482。 以此曝光頭而言,由照明裝置144照射雷射光時,由DMD50 在開啓方向所反射之光束線的斷面積係經由透鏡系454、458 而被放大數倍(例如,2倍)。被放大的雷射光係由微透鏡陣 列472的各微透鏡而對應DMD50之各畫素被集光,通過光圈 陣列476之對應的光圈。通過光圏之雷射光係經由透鏡系 480、482而成像於被曝光面56上。 在此成像光學系統中,由DMD50所反射之雷射光係經由放 大透鏡454、458被放大數倍而投影至被曝光面56,所以全體 的畫像區域變廣。此時,若未配置有微透鏡陣列472及光圈 陣列476,則如第28 ( B )圖所示,投影至被曝光面56之各光 束光點BS之1畫素尺寸(光點尺寸)係因應曝光區域468 的尺寸而成爲大者,表示曝光區域468之鮮銳度的MTF(光學 傳遞函數)特性會降低。 一方面,在配置有微透鏡陣列472及光圈陣列476之場合, 由DMD50所反射之雷射光係依微透鏡陣列47 2的各微透鏡, 對應DMD5 0之各畫素而被集光。藉此,如第28(C)圖所
示,即使是在曝光區域被放大的場合,也可把各光束光點B S 的光點尺寸縮小成所期望之大小(例如,1 〇 # m X丨〇 # m ),可 防止MTF特性之降低以執行高精細的曝光。此外,曝光區域 468之所以傾斜係,爲了使畫素間沒有間隙而將DMD50傾斜 地配置所致。 又,即使依微透鏡之像差的光束爲寬,也可利用光圈使被曝 光面5 6上之光點尺寸成爲一定大小般地將光束整形,同時藉 由使其通過對應各畫素所設置的光圈,可防止在鄰接之畫素 間的串音。 再者,藉由在照明裝置1 44上使用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 局売度光源,因爲由透鏡458入射至微透鏡陣列472的各微 透鏡之光束角度變小,所以可防止鄰接的畫素之光束的一部 分之入射。亦即,可實現高消光比。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曝光頭及曝光裝置係具備有空間光調變元件,可 獲得加速此空間光調變元件的調變速度以執行高速曝光之效 果。 【圖面之簡單說明】 第1圖係表示在第1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的外觀斜視圖。 第2圖係表示在第1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的掃描器之構成 斜視圖。 第3(A)圖係表示形成在感光材料之已曝光的區域之平面圖, 第3(B)圖係表示各曝光頭的曝光區域之配列圖。 第4圖係表示在第!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的曝光頭之槪略 構成斜視圖。 第5 (A)圖係沿著第4圖所示之曝光頭之構成的光軸之副掃 -36- 12586(11¾3¾¾ 補无 描方向的斷面圖,第5(B)圖係表示第4圖所示之曝光頭的構 成之側面圖。 第6圖係表示數位微鏡裝置(DMD )的構成之部分放大圖。 第7(A)及7(B)圖係用以說明DMD的動作之說明圖。 第8(A)、8(B)圖係表示DMD不傾斜配置及作傾斜配置時 之比較曝光束的配置及掃描線之平面圖。 第9(A)圖係表示光纖陣列光源的構成之斜視圖,第9B圖係 第9(A)圖之部分放大圖,第9(C)、9(D)圖係表示在雷射出射 部中之發光點的配列平面圖。 第10圖係表示多模光纖的構成圖。 第1 1圖係表示合波雷射光源的構成之平面圖。 第1 2圖係表示雷射模組的構成之平面圖。 第1 3圖係表示第1 2圖所示之雷射模組的構成之側面圖。 第1 4圖係表示第1 2圖所示之雷射模組的構成之部分側面 圖。 第15(A)、15(B)圖係表示沿著以往的曝光裝置中之焦點深 度與第1實施形態之相關的曝光裝置中之焦點深度的差異之 順著光軸之斷面圖。 第16(A)、16(B)圖係表示DMD之使用區域的例圖。 第17(A)圖係DMD之使用區域爲適合之場合的側面圖,第 1 7 (B)圖係沿著第1 7 A圖之光軸的副掃描方向之斷面圖。 弟18圖係用以說明以掃描器的1次掃描來使感光材料曝 光之曝光方式的平面圖。 第19(A)及19(B)圖係用以說明以掃描器的複數次掃描來 使感光材料曝光之曝光方式的平面圖。 第20圖係表示雷射陣列的構成之斜視圖。 -37-
12586 第21 (A)圖係表示多腔雷射的構成之斜視圖,第2 1(B)圖係 將第2 1 (A)圖所示之多腔雷射予以陣列配列的多腔雷射陣列 之斜視圖。 第22圖係表示合波雷射光源之其他構成的平面圖。 第23圖係表示合波雷射光源之其他構成的平面圖。 第24(A)圖係表示合波雷射光源之其他構成之平面圖,第 24(B)圖係沿著第24A圖之光軸的斷面圖。
第25(A)、(B)、(C)圖係針對依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的 補正之槪念說明圖。 第26圖係表示光源爲高斯分布且不執行光量分布補正時 之光量分布圖表。 第27圖係表示由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補正後之光量分 布圖表。
第28(A)圖係表示結合光學系統之其他不同的曝光頭的構 成之沿著光軸的斷面圖,第28(B)圖係表示在不使用微透鏡 陣列等之場合時、投影至被曝光面之光像的平面圖。第28(C) Η係表示在使用有微透鏡陣列等之場合時、投影至被曝光面 之光像的平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LD1 〜LD7 ·. • GaN系半導體雷射 10· · · ·.. •熱塊 11〜17 . · · · •准直透鏡 20· · · ·.. •集光透鏡 30· · · ·.. •多模光纖 50 · · · · ·. •數位微鏡裝置(DMD ) 53 · · · ·.. •反射光像(曝光束) -38- 12586^1^¾ 5 4、5 8.....透鏡系 56.......掃描面(被曝光面) 64.......雷射模組 68.......雷射出射部 73.......組合透鏡 1 5 0 ···...·感光材料 1 5 2 ···.·..載物台 162......掃描器
166· ··.·..曝光頭 168· ···...曝光區域 170......已曝光區域
Claims (1)
1258601 1; / 丨 拾、申請專利範圍: 第92112637號「曝光頭及曝光裝置」專利案 (93年11月30日修正) I 一種曝光頭,相對於曝光面而在與指定方向交叉的方向上 相對移動,係包含有: 照射雷射光之雷射裝置; 空間光調變元件,在基板上以2維狀配列有因應各個控 制信號而變化光調變狀態之多數個畫素部,用以調變由 該雷射裝置所照射的雷射光; 控制手段,利用對應曝光資訊所生成之控制信號,控制比 配列在該基板上之畫素部的全部個數還少個數之複數個 畫素部; 光學系統,使在各畫素部被調變之雷射光成像於曝光面 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曝光頭,其中 由該控制手段所控制之畫素部係包含於,對應該指定方 向之方向的長度爲比與該指定方向交叉之方向的長度還 長的區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曝光頭,其中 該雷射裝置係構成爲,具備有由核心直徑爲均一且出射 端的包層直徑較入射端的包層直徑還小的光纖之入射端 所入射的雷射光會由其出射端出射之複數個光纖光源,該 複數個光纖光源的出射端中之各個發光點係以陣列狀配 列之光纖陣列光源或束狀配列之光纖束光源。 125个看曰|量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曝光頭,其中 該雷射裝置係構成爲,具備有由核心直徑爲均一且出射 端的包層直徑較入射端的包層直徑還小的光纖之入射端 所入射的雷射光會由其出射端出射之複數個光纖光源,該 複數個光纖光源的出射端中之各個發光點係以陣列狀配 列之光纖陣列光源或束狀配列之光纖束光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之曝光頭,其中 在該雷射裝置和該空間調變元件之間配置有: 准直透鏡,使來自該雷射裝置之雷射光成爲平行光; 光量分布補正光學系統,變化在各出射位置的光束寬 度,以使周邊部之光束寬度對接近光軸之中心部的光束寬 度之比爲,與入射側相較下,出射側係變小,且由該准直透 鏡所平行光化之雷射光的光量分布係在該空間調變元件 的被照射面成爲略均一般地作補正。 6·—種曝光裝置,係具備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 中任一項之曝光頭;及移動手段,使該曝光頭相對於曝 光面,在與指定方向交叉的方向作相對移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149884A JP2003340924A (ja) | 2002-05-23 | 2002-05-23 | 積層造形装置 |
JP2002149885A JP2003340923A (ja) | 2002-05-23 | 2002-05-23 | 光造形装置 |
JP2002149886A JP4731787B2 (ja) | 2002-04-10 | 2002-05-23 | 露光ヘッド及び露光装置 |
JP2002199092A JP2004043981A (ja) | 2002-07-08 | 2002-07-08 | 漂白処理装置 |
JP2002199091A JP2004042143A (ja) | 2002-07-08 | 2002-07-08 | 微小流路の形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405032A TW200405032A (en) | 2004-04-01 |
TWI258601B true TWI258601B (en) | 2006-07-21 |
Family
ID=37765354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3136885A TWI263810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Bleaching treatment device |
TW93136883A TWI274733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Forming method for tiny flow paths |
TW92112637A TWI258601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Exposure head and exposure device |
TW93136882A TWI263798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Optical shaping device |
TW93136884A TWI268854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Laminated shaping device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3136885A TWI263810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Bleaching treatment device |
TW93136883A TWI274733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Forming method for tiny flow paths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3136882A TWI263798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Optical shaping device |
TW93136884A TWI268854B (en) | 2002-05-23 | 2003-05-09 | Laminated shaping device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5) | TWI26381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25023B (zh) | 2017-08-24 | 2023-12-11 | 日商索尼股份有限公司 | 光造型裝置、發光控制方法及發光控制程式 |
-
2003
- 2003-05-09 TW TW93136885A patent/TWI26381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5-09 TW TW93136883A patent/TWI27473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5-09 TW TW92112637A patent/TWI25860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5-09 TW TW93136882A patent/TWI26379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5-09 TW TW93136884A patent/TWI26885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528754A (en) | 2005-09-01 |
TWI268854B (en) | 2006-12-21 |
TW200405032A (en) | 2004-04-01 |
TWI263798B (en) | 2006-10-11 |
TW200517334A (en) | 2005-06-01 |
TW200517244A (en) | 2005-06-01 |
TW200513677A (en) | 2005-04-16 |
TWI274733B (en) | 2007-03-01 |
TWI263810B (en) | 2006-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731787B2 (ja) | 露光ヘッド及び露光装置 | |
KR100752588B1 (ko) | 묘화방법 및 묘화장치 | |
US20090046262A1 (en)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 |
JP2004006440A (ja) | レーザ装置、露光ヘッド、及び露光装置 | |
JP2004335692A (ja) | 投影露光装置 | |
JP2005309380A (ja) | 画像露光装置 | |
KR100742251B1 (ko) | 화상노광방법 및 장치 | |
WO2006062145A1 (en) | Image expo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JP2004064066A (ja) | レーザアニール装置 | |
JP2004335640A (ja) | 投影露光装置 | |
JP2003345030A (ja) | 露光装置 | |
TWI352879B (en) | Image exposure device | |
JP2004330536A (ja) | 露光ヘッド | |
JP2006195166A (ja) | 画像露光装置および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ユニット | |
JP4524213B2 (ja) | 露光装置及び方法 | |
TWI258601B (en) | Exposure head and exposure device | |
JP4323335B2 (ja) | 画像露光方法および装置 | |
KR100629209B1 (ko) | 레이저장치, 노광헤드, 노광장치 및 광섬유의 접속방법 | |
JP200412603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08141B2 (ja) | 画像露光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410494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08785B2 (ja) | 画像露光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2006171426A (ja) | 照明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露光装置 | |
JP4014990B2 (ja) | 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 |
JP2005049491A (ja) | 照明光学系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