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69309B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 Google Patents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69309B
TW569309B TW090106225A TW90106225A TW569309B TW 569309 B TW569309 B TW 569309B TW 090106225 A TW090106225 A TW 090106225A TW 90106225 A TW90106225 A TW 90106225A TW 569309 B TW569309 B TW 56930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substrate
hydrogen
semiconducto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0106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nzo Hiraoka
Chiharu Miyata
Toshiyuki Takamatsu
Original Assignee
Yamanashi Prefectural Federat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nashi Prefectural Federati filed Critical Yamanashi Prefectural Federati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693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693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0Deposition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e.g. epitaxial growth solid phase epitax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6/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 C23C16/44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 C23C16/448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used for generating reactive gas streams, e.g. by evaporation or sublimation of precursor materials
    • C23C16/452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used for generating reactive gas streams, e.g. by evaporation or sublimation of precursor materials by activating reactive gas streams before their introduction into the reaction chamber, e.g. by ionisation or addition of reactive spe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17/00Single-crystal, oriented-crystal, and epitaxy growth processes; non-coating apparatus therefor
    • Y10T117/10Apparatus
    • Y10T117/1016Apparatus with means for treating single-crystal [e.g., heat treat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al Deposition Of Substances That Are Component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5的3〇9 五 索號 90106225 、發明說明 發明領域 . 本發明係關於-種形成半導體薄膜之製程及裝置,用 造如矽薄膜之半導體薄膜。 曰 修正 習知技術說明 在製造半導 # 一重要的因素 結構之後,致使 的影響。 上述薄膜形 PVD(電漿氣相沉 用前者CVD與PVD 的製程。 例如,真空 應性濺:鍵、離子 石夕膜,而主要係 其中存在最 成均勻的薄膜, 許多製造因素有 組=开点 成半導體薄膜的技術 二成的薄膜構成了半導體裝置的 上达裝置的特徵、產率與可靠性產生很大 二的技塗術二要分成CVD(化學氣相沉積)、 積)塗佈製程及電链製程。而主要俜使 ,且上述⑽咖製程又可分成許Λ同 沉積、電漿CVD、排允十 , 排二或—般壓力CVD、反 電鍵1學CVD等製程係傳導 使用上述電漿CVD製程來達到本^卜曰曰 嚴重的問題係習知技術的 因為膜層的構造與膜的厚声;,域内形 關且非常以難控制 度的均句性係和 發明概述: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係形成一 構造與膜的厚度具有優異的均勻# 膜’其膜層的 至40K以下時,藉由提供表屉 ^上述底材溫度冷卻 影響通道反應。 "〃有薄膜的底材氫原子團 569309
案號901062烈 五、發明說明(2) 本發明提供一種製程,在底材表層上播· ^ 膜,藉由提供上述底材氫原子團,在冷凍d〇K體薄 下,最好在20K以下,甚至在ιοκ以下。 當表層具有薄膜的底材冷卻時,熱能係經由 的支#檯的熱傳導憑藉冷致器之冷卻頭消除。 - :此狀:下’提供氫原子團氣體釋放‘道朝向底材上 的薄膜,且最好是從上述氫原子團氣體釋勺 供氫原子團至薄膜表層。 、、均勻地如 上述在底材上形成的半導體薄膜可能具有晶格缺陷, 其可错由回火修復。在此狀況下,最好係對上述具有薄膜 的底材=熱,經由上述支撐檯的熱傳導使上述底材的溫度 上升至室溫之上。藉由在高溫下提供上述薄膜氫原子團, 可以達到薄膜的穩定性。 雖然回火可以在單獨且不同於薄膜形成的腔室中被傳 導丄但最好在相同的腔室中將底材從4〇κ的冷凍溫度加熱 至高於室溫的過程中,繼續供應氫原子團,以預防導入外 來的原料並提南回火的功效。 在本發明的特徵中,提供了一種形成半導體薄膜的裝 置’其包括:一真空室;一致冷器,具有一冷卻頭;一氫 原子團產生器;一支撐檯,用以支撐一底材並與上述冷卻 頭連接。一氫原子團產生器,藉由激發含氫氣體以產生氫 自由基;以及一氫原子團釋放通道,設置在上述底材對 面’將包含上述氫原子團產生器所產生之氫原子團的含氫 氣體喷濺至上述薄膜上。 H日月的另一特徵中,亦提供了 一種用以形成半導體
2107-3861-PF2.ptc 第5頁 569309 案號 90106225 五、發明說明(3) 薄膜的,括:一真空室·,-冷凝器,具有-冷卻 頭’上·’[、凝态可將上述冷卻頭溫度冷卻至權以下;一 支樓檯,用以支撑一底; ”· 牙低材並與上述冷卻頭連接,致使上述 底材冷:,-加熱裝置,將上述支樓棱溫度加熱至高於室 溫^鼠原!'團產生器,藉由激發含氫氣體以產生氫原子 團,以及:氫原子團釋放通道,設置在上述底材對面,將 包含上述氫原子團產S器所產S之氮原子團的含氮氣 濺至上述薄膜上。 特徵、和優點能更 為了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 明顯易懂,所附圖表說明如下: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實驗結果之圖形。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所形成的薄膜之圖解示意 圖。 .第3圖係顯示以Η原子噴濺的4個單分子層(ML )厚的 SiH4樣本膜之FT-IR光譜。 第4圖係顯示在ιοκ時形成且在2〇〇κ時與氫原子進一步 反應1小時的固體生成物之FT-IR光譜。 第5圖係顯示藉由分光的橢偏法測量與第4圖中的相同 #樣本之折射率(η)與消光係數(k )。 第6圖係顯示Si H4反應量/Si H4沉積量之比值上的氫原 子喷濺時間與Si2H6產率之關係。
2107-3861.PF2 第7圖係顯示S i H4反應量/ S i H4沉積量之比值上的s i H4 # ^ 產率之關係。
第6頁 569309 _案號90106225_年月曰 修正_ 五、發明說明(4) . 第8圖係顯示Si H4反應量/Si H4沉積量之比值上的反應 溫度與Si2H6產率之關係。 符號說明: 1〜腔室; 2〜真空泵; 3〜致冷器; 3 A〜冷卻頭; 3B〜轄射罩; 4〜支撐檯; 5〜加熱裝置; 10〜氫原子團產生器; 1 0 A〜鉬線; 1 1〜導管; 1 2〜氣體噴濺器; 12A〜氣體釋放通道; 1 3〜釋放通道; 14〜釋放通道; 1 5〜閥門; 1 6〜冷卻罩; G〜含氫氣體; Η〜氫原子團; Μ〜底材。 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
2107-3861-PF2.ptc 第7頁 569309 - --——案號._年月日 修正__ 五、發明說明(5) 本發明的實施例現在將詳細說明。 在真空室的冷凍溫度下真空沉積在底材矽上之具有12 分子層石夕曱烷(SiH4)薄膜以氫原子團照射一小時後,介於 上述薄膜與氫原子團間的反應係由高感度反射紅外線吸收 率,譜測量儀觀察以研究反應物S i H4 (與剩餘量)與生成物 六氮化二石夕(S i2 H6)反應溫度的關係。此得到的測量結果示 於第1圖’在10K時大約有57%的Si H4消失與約有1. 5%的 shH6生成,此結果視為大約有55%的反應物“札聚合。反 應物S1H4的量與生成物si2H6的量在ιοκ到40K的溫度範圍内 開始減少,且此時s i扎開始分離。 從上述結果發現氫原子與矽薄膜間的反應能力在低溫 $幸父面’並將此視為由於氫原子展現其獨特化學反應能力 當在冷;東溫度時影響量子力學通道反應。因為上述氫原子 在所有原子中具有最小的質量,所以上述氫原子具有最高 度的量子特徵,致使其展現出顯著的波特徵。由於上述的 波特徵’上述氫原子在冷凍溫度下展現出通道反應。因為 在冷來溫度下的反應速率較在一般溫度下來的高,所以在 冷/東溫度下以高反應速率形成矽薄膜係可能的。 本發明的實施例將參照第2圖詳細說明。 腔至1係藉由真空果2所排空。致冷器3包括一冷卻頭 3A,且外圍提供一輻射罩3β。冷卻頭3A與輻射罩⑽間的空 間係排空的且藉由上述輻射罩3Β預防將外圍的輻射熱傳導 至冷卻頭3Α。冷卻頭3Α可藉由致冷器3的主體將溫度冷卻 至40Κ以下。支撐底材μ的支撐檯4牢接冷卻頭3Α,致使冷
569309 SL的二裝置5與支撐棱4連接’致使熱能傳導至憑藉支 於#在另一方面’氫原子團產生器ίο係藉由激發提供之含 ^,體G產生氮原子團。上述氫原子團產生器1〇包括例如 一微波電漿產生裝置。鉬線10A係當作U形管使用。藉由氫 ^子,產生器10產生的包含氫原子團的上述含氫氣體係憑 藉導管^導至設置在真空室1中的氣體噴濺器12,上述氣 體喷激器12具有多重氣體釋放通道12A,且上述氣體釋放 通it 12A包含直徑約為〇· lm的氣孔。底材上的薄膜係以包 含氫原子團Η之含氫氣體照射。
過裝載或卸載的底材Μ之釋放通道13與釋放通道14通 具有闕門1 5。冷卻罩丨6係適宜地分配例如液態氮,以保持 底材Μ的冷卻。 薄膜係藉由例如真空沉積在底材Μ的表層上形成。為 了導入上述真空沉積,真空室1可如原樣使用,或二者擇 地使用’具有真空沉積薄膜的底材可以裝載在上述真空 室1中。在每一例子中,具有薄膜的底材Μ係放置在支撐檯 4上。裝載閉鎖室採用的底材Μ (不圖示)可裝在上述真空室 1中並藉由一自動控制裝置而放置在真空室i中的支撐檯4 上。
隨後冷卻頭3 A係由致冷器3所冷卻,上述底材μ的溫度 係藉由支樓檯4的熱傳導冷卻至4 〇 Κ以下。此時藉由氫原子 團產生器10所產生的包含氫原子團之含氫氣體憑藉導管11 導至設置於真空室1中的氣體喷濺器12,致使上述含氫氣 體從上述氣體釋放通道12Α喷濺在底材Μ上的薄膜。半導體
2107-3861-PF2.ptc 第9頁 569309
氫原子團產生器10可藉由放電電漿(直流電放電或微 波、射頻放電、RF放電)、電子束或崩裂金屬的催化熱照 射上述氣體以製造氫原子團。從氫原子團產生器1〇來的氫 原子(氫原子團)係喷濺在已沉積或正沉積於底材上的薄膜
569309 月 修正 曰 ------90106225 五、發明說明(8) ί栌r從//上―述氣肩+來的氣體可為·純氨氣或氨氣與稀有 :體(氦亂或汉氣)混合之氣體。氫原子(或甲基群與 ^攸製造半導體的氣體分子藉由介於形成半導體製造薄膜 用以分解樣本氣體的氫原子間的通道反應消除。上述分 解的分子相互反應並形成半導體薄膜。 刀 上述製造半導體薄膜的製程,可包括:真空沉積一具 有特定厚度的薄膜,以及喷濺氫原子在上述薄膜上:或^ = 也,包㈣時以連續沉積半導體製造的樣本氣體; 我氧原子。 、 為了增加形成之薄膜的密集度,上述形成中的 以紫外線產生的氦或氖原子或具有激發至準子之 放電電紫在⑽反應時照射。如此允許了有較;、=電/品之 質具的薄膜形成。 ° 因為在冷凍溫度合成的薄膜具有介於上述原子間 J:網狀組織:其以回火修改以提供高品質的半導:可能 :要回火用4改。在回火過程中’上述薄膜可 =穩激發原子或紫外線照射,當形成薄膜之底材的溫 yi〇K以下連續的提高至超過室溫之高溫。此結果促進 I子㈣組織的形成並取代上述薄舰使形成高品質的半 導體膜、金屬膜、氧化膜或氮化膜。 、 膜冷製造技術可以應用在形成半導體薄 膜、金屬溥膜、氧化溥膜、氮化薄膜。因為所形成的膜 厚度準確地和沉積在冷凍底材上的膜一致,所以 羞 或氣ί =,用以製造上述氧化膜或氮化膜:因 2107-3861-PF2.ptc ""第 ^ 頁 --------'__ 569309 案號 90106225 年 月 曰 修正 五、發明說明(9) . 4 實施例1 當以上述方法真空沉積在底材矽上具有分子層的S i h4 薄膜以第2圖裝置中之氫原子團在1 OK時照射時,可以生^ 1· 5°/〇 的 Si2H6。 實施例2 在溫度低於4 0 K時,以確定可以有效地形成多種材質 的半導體薄膜除了矽烷之外。 ' 鑑上所述,我們得到下列發現··上述矽網狀組織之結 構可以為非晶或複晶形式。由於使用氫原子以控制非晶石夕 表層結構,可以得到具有高品質、穩定性且控制在丨.5eV 與至2 · 0 e V大範圍能帶寬的薄膜。與習知技術非晶石夕膜相 較下’可以預期在結構的穩定性上有突破性的改善。當使 用複晶石夕時,可以得到具有高於9〇%的結晶與2〇〇nm至 300nm大小的微粒之高品質與穩定的複晶矽薄膜結構。使 用矽烷鹵化物如氟化矽、S i c 1 Η、S i H4 Η作為未加工原 料。當上述未加工原料以電漿分解成氫原子時,在低溫且 〇θ lnm/S+至2nm/S的速率下形成複晶薄膜。具有不同微結構 晶粒之複晶係可以藉由調整提供氫原子的數量之高度再生 f控制。具有較佳的方向性例如( 2 20 )與(400 )之複晶矽薄 ^係可Μ分別被製造的。由於前者薄膜表 太陽…的光子阻礙作用,致使上述膜可以應 =產生太陽能電池薄膜的原料。因為後者的膜具有 :坦的表面,所以其可以應用作薄膜之驅使液態晶 1 :、電曰曰體。因為上述兩種型態膜的缺陷可以用氫修 其顯示出優異的光導電性與極高度的載子移動性 2107-3861.PF2.ptc 第12頁 569309 案號 90106225 JF:_Ά 修正 五、發明說明(10) (10 至20cm/Vs) ° 實施例3 發明人主要的發現係建立於下列實驗基礎上。大體的 實驗步驟皆和先前說明的類似。冷凝器(lwatani
Plantech,type D310)與四元組(quadrupole)質量光譜儀 (Leda Mass,Microvision 300D)係設置於真空歧管内, 真空室係藉由兩串聯渦輪幫浦(ULVAC, UTM-500, 500L/s and Seiko Seiki,STP-H200L/s)排空。在供乾真空系統 後,上述系統在目前實驗條件下的基本壓力為 〜5χ10^Τ〇ΓΓ aSiH4樣本氣體係沉積在底材矽(〔1〇〇〕具有 30 X 50 X 0· 5mm大小的表層),且上述的底材矽係穩定的擠 壓至,於結伴的表層間使用銦箔的冷凝器之冷卻頭。SiH4 樣本氣體經由校準的不銹鋼毛細管(内直徑為〇 ·丨nm與j m 長)導入至真空室中冷卻的底材矽上。在上述氣體在1〇κ時 沉積的期間,觀察到真空室基本溫度微量的增加(5>< 1〇_1〇 :4 X 10 9Torr)此結果顯示幾乎所有導入的樣本氣體都沉 的-Ϊ Π 士。在樣本沉積之後,由直流放電的氫氣製造 的虱原子被喷濺在樣太膜t。μ m ^ 雷® i φ 4 述樣本膜完全地預防了被 電聚氣化放電粒子與井子義躲 ^
I M h A # 尤于聶擊。當冷卻頭冷卻至1 0K 時,由鍵銅套官支擔的姑带;^甘较4 頭。由此知道雜丰:=電葬接保持在27K的冷卻 此♦道離子與分子的溫度在低溫 乎和放電管壁相同。因A,噴元旳冤浆甲係戍 ^ A97V ^ . ^ 賤在樣本膜上的氫離子溫度 約為27K。當含氫原子的氫氣 又
2107-3861-PF2.ptc 第13頁 熱與從固體膜表層人成的八+ # 在樣本上時,局部加 --一_原位處^觀察係藉由分光的橢偏 569309 __案號 90106225__牟月日_修正_____ 五、發明說明(11) ^ ^ 法(SE)與傅立葉變換紅外線(FT-IR)光譜學所製造。上述 SE分析係使用旋轉補償器(j· a· Woolam,M-200 )完成並可 以測量整個範圍(A = 0〜360。,Ψ=〇〜90。)之橢偏法的參 數。從隨著氫原子與沉積的樣本反應所形成的生成物之紅 外線光譜係以FT-IR(Nicolet,Magna-IR760 )光譜儀以 4CHT1的分辨率與溴化鉀光束分束器及液態冷卻氮 MCT ( HgCdTe )檢驗器結合。此生成物的定量分析係以熱附 著物光譜測定法完成。 喷錢在固體膜的氫離子流動率之測量並未在本實驗中 作。在一般的發光放電電漿中,微量百分比的反應氣體分 解成原子。在本實驗中,放電的氫氣經由限制狹窄的瓶頸 (0· 2mn的内直徑與約2mm的長)發光然後在喷濺在固態膜之 前通過具有6mn直徑與約5cm長90。彎曲的玻璃管。從氫反 應氣體的流動速率與恆量氫原子的估計擴散率(^ 1 0 0 s 1 ),在本實驗的條件下,固態膜上的氫原子流動率可 以粗估至1013至1〇ΐ4原子。 〈結果與討論〉 譜學與 物 物 樣 方 著 理 係有 的品 低的 法檢 分析 與即 [虱原子與固體Si &的反應形成的生成物以η—ir光 分光的橢偏法原位處理與即時的觀察] 發明人已發現以熱附著物光譜測定法分析生成 效的,此方法係非常靈敏與相當適合反應物與生成 質僅限制在和一些單分子層(ML)厚的沉積膜品質一 貫驗,嚴格的說,無論如何,並未保 驗的生成物係在上述反庫:w声彳曰π — # μ …了書 i樣本期間形成。A 了在低溫固相反應中作原:處
2107-3861-PF2.ptc 第14頁 述夂應/皿度但不在準備用以熱附 569309
時觀察,所以測量與氫原子反應的SiH4膜的紅外線吸收光 譜。第3圖顯示以氫原子喷濺4ML厚的SiH4樣本膜的FT-IR 光谱’其最下面的光譜係為在樣本沉積前之底材石夕,最下 面第二條光譜係為在相當於在反應前的4ML厚的S i H4。並 以20分鐘間隔,從最下面測量至最頂端的光譜。 第3 圖中由於延續SiH4 的乂1(2187。111_1)與vSUHIcir1) 的振動之吸附減少及具有較低波數的新寬吸附頻帶隨著反 應時間在具有較高波數的新寬吸附頻帶耗損時而增加。此 結果清楚的顯示固體膜中Si-Si鍵結的構造。v2(〜90 7CIT1) 及v4(〜890cnr1)的變形(deformation)震動吸附頻帶隨著反 應約進行40分鐘時幾乎完全消失,此結果顯示在4ML膜中 大部分的S i扎分子於4 0分鐘内藉由與氫原子的反應而遭受 氫原子抽取。 當底材石夕從真空系統取出時,底材矽上薄固體生成物 的構造係穩定的。以SE分析上述固體生成物,從氫與固體 Si比在10K時反應形成的薄固體生成物當暴露在空氣中時 被發現逐漸轉換成S i 02。此結果顯示固體生成物可能具有 類複石夕院網狀組織結構(看第3圖)。上述複矽烷(SinH2n+2) 在空氣中容易氧化成Si 02係為已知的,當在1 οκ時形成的 固體生成物在2 0 0 K時與氫原子進一步反應約1小時,發現 上述氧化反應受到相當大的抑制。隨著溫度從丨〇Κ增加至 2 0 0 K ’固體膜中未反應剩餘的s丨扎分子釋出且僅在底材矽 上留下不揮發的固體生成物。此固體生成物之化學回火 (即以高溫喷濺氫原子)藉由從類複矽烷網狀組織的氫原子 的抽取反應明顯提南S i - S i鍵結網狀組織的生成。並發現
2107-3861-PF2.ptc 第15頁 569309 案號 90106225 _Μ Β 修正 五、發明說明(13) .. 上述化學回火的固體生成物在20 0Κ時係穩定的且在空氣中 時,並不會有結構性的改變。 第4圖顯示化學回火固體生成物(在ιοκ時形成且在 200Κ時回火)的FT-IR光譜。因為提及的底材矽之光譜係不 需要測量,所以上述生成物的光譜並非原位處理測量。在 較低的波數中,吸附頂端係非對稱且較為寬闊。假設高斯 函數旋繞(deconvoluted)的吸附光譜被發現與藉由習知提 高射頻電漿化學氣相沉積得到的a - S i : Η膜之吸附光譜十 分類似。出現在〜2017cm-1的肩端(shoulder peak)、在 〜20 81 COT1的強端(strong peak)、在〜21 Ucnr1的較高波數 寬端(broad higher-wavenumber peak)與在〜2173cΠΓ1 的弱 端(weak peak)係可以分別分配至吸附大量的^—jj延伸振 動、大里的SiH2延伸振動、SiH^3的表層振動與giH2(〇2)的 振動。在1〇1(時形成的複矽烷網狀組織,亦即-(314)11一, 很可能藉由在2 0 0 K時的化學回火大量地轉換成三維的 S i - S i鍵結網狀組織。 第5圖係表示以SE所測量的折射率(1〇與消光係數 (k) ’其中,n與k為波長之函數。由上述^ 的光々並特 徵,係發現為非晶石夕與石夕晶體的混合物、^為富非3晶矽的 光譜特徵。以習知的電漿CVD所合成的a〜Si ·· hs波長為 權⑽時,n值為約4.5。而如第5圖所示,波長為糊㈣細 值為約3. 2的情況,並不一定係指本實驗中得到的固體生 成物包含許多孔洞(void),因為在此別分析中,表面粗糙 度並未列入考慮。更詳細的SE分析正在我們的實驗室中進 行0
2107-3861-PF2.ptc 111
569309
案號 90infi99R 五、發明說明(14) [氫原子喷濺時間與反應生成物產率的關係] 第6圖係顯示在ι〇κ的溫度下12個以的31札層與氫原子 反應時,氫原子喷濺時間分別與SiH4反應量/SiH4沉積量之 比值以及Si^之產率的關係,此處的產率係指生成物的量 與S1 &沉積量之比值。本實驗在整個過程中的溫度皆保持 在10K。在η -2的SinH2n+2中,只有Si2H6能夠被熱附著物光 譜測定法檢測為氣體生成物。在第6圖中,s “扎之產率急 遽增加至一極大值(〇· 〇丨)且在3〇分鐘後幾乎變成與時間無 關。上述S1札反應量/s i札沉積量之比值的增加較§卜jj6之產 率和緩’且在反應時間約12〇分鐘時到達平原區(plateau) (0 · 7)。因為除S “ He外沒有檢測到其他氣體,所以大部分 已反應的S1扎很可能轉換成固體生成物。s込&較固體生成 物(亦即Si札反應量/Si扎沉積量)急劇的增加顯示Si2H6為形 成固體生成物時之中間生成物(亦即前驅物)。上述s丨&反 應量/Si扎沉積量的值與Si2H6之產率並未持續增加而在約 120分鐘後變成與反應時間無關的事實,係顯示在3丨2116和 固體生成物的形成與消失上,已經建立了穩態(steady states)。換句話說’氫原子必定不僅做為形成Si_以鍵結 網狀組織的促進劑,亦做為在i οκ時已形成之固體生成物 的姓刻劑。 形成SinH2n+2與非晶石夕可能的反應機構可摘要如下:
SiH4 + H = SiH3 + H2( - 50) (3)
SiH3 + H = SiH2 + H2(-132) (4)
SiH2 + SiH4 = Si2H6 (-2 44 ) ( 5 )
2107-3861-PF2.ptc 第17頁 569309 案號 90106225
B 修正 五、發明說明(15)
Si H + SiH = SinH2n+2 (-244 ) ( 6 ) —> · · · 氫原子與SinH2n+2進一步的反應 ―非晶石夕 (7 ) 插入的數字係以kJ/mole—17 (負數,放熱)表示其反應 熱’ S i I的起始狀態係一單線(χι a!)並發現其化性非常活 潑,其嵌入至SiH4的3卜11鍵結以形成振動激發的si2H6*。 因為上述熱的S i2 H6 *係被固相反應中的週遭分子圍繞,上 述圍繞的分子整體看來可當作有效熱浴盆將熱的冷卻 至穩定的S込H6。因為S i H3對於S i H4係不容易反應的,所以 上述S1 Hs根可能處於原封不動的狀態直到其藉由反應式 (4)進一步與氫反應而生成“仏或藉由再結合的反應式(8) 再生成SiH4。
SiH3 + H = SiH4 (-386) (8) 儘管反應式(4 )與(8 )分歧的比率在本實驗中可能係不 確疋的’但第4圖中S “ HG隨時間急遽的增加顯示上述反應 式(4)發生夠快以致於能產生Si2H6。 [膜的厚度與反應生成物產率的關係]
第18頁 第7圖係顯示膜的厚度分別與SiH4反應量/SiH4沉積量 之比,以及SiA之產率的關係。已沉積的SiH4膜係在1〇κ 1與气原气反應i小時。如之前提及的部分,s i札反應量 1扎/儿積1之比值可視為藉由反應所形成的固體生成物 的f率。其指出SiH4反應量/Si &沉積量之比值隨著沉積膜 的厚度從0增加至5個壯而急遽增加,並在1〇〜2〇個心的範 達到^平弋區,且之後隨著膜的厚度的增加,SiH4反應 1扎/儿積量之比值係逐漸地減少。因為週遭s i H4分子的 569309 _MM 90106225_年月日 佟正__ 五、發明說明(16) "" ' -- 存在對於S i -S i鍵結網狀組織的建立(反應式(3 )至(7 ))係 非必要的,所以起初的固體生成物從〇至1〇個虹快速的生 長係合理的。在10〜20個ML的範圍内,約有70%已沉積的 Si I分子轉換成固體生成物。大於2〇個社時,固體生成物 之產率的逐漸減少可能係由於氫原子滲入膜中的效率降 低。換句話說,氫原子很可能較容易擴散至膜的厚度小於 20個ML的SiH4膜中。 、 因為鼠原子係喷錢在固體樣本的表層上,所以固體生 成物的形成必須從頂層繼續至膜的内部且上述位於較深區 域的Si札分子具有較少的機會合併至si-Si鍵結網狀組 織。因此,由氫原子產生的膜可能從頂端至底部具有不同 形態。愈稀薄的樣本S i比膜愈易產生同類的固體生成物。 S込He的產率顯示其隨著膜厚度的增加而大幅度地增加 並在已形成若干ML膜厚度後達到平原區(〇· 〇丨)。因為固體 生成物的形成係從表層至内部,所以中間生成物s H6可主 要形成於固體生成物的頂層與未反應的Si H4層的底層之間 的界面區域。第7圖中具有若干ML的膜的厚度且近似與膜 的厚度無關的S 產率顯示上述固體生成物層與未反應的 S i I膜之間的界面區域係具有分子級的厚度且可能在兩相 間具有明顯的邊界界面。 [溫度與反應生成物產率的關係] 第8圖將S i H4反應量/ S i H4沉積量之比值與s i2 h6的產率 顯示為反應溫度的函數。在本實驗中,12個ML厚的Si 114在 1 0 K時第一次沉積在底材矽上。在矽底材的溫度升到反應 溫度後,沉積的膜與氫原子反應1小時。因為上述沉積的
2107-3861.PF2.ptc 第19頁 569309 -^i〇M225 年月 n 五、發明說明(17) _ -- ,約在5〇K時開始脫附(desorb),所以並未做高於5〇κ的測 量。圖中,SiH4反應量/SiH4沉積量之比值與“以的產 率ό P近狐度的增加而減少。此通道反應率的反向溫度關係 在我們的近期的工作中已視為普遍的趨勢,其顯示所觀察 的反向溫度關係可能係由於固體膜上穩定狀態的氫原子濃 度的增加或為隨著反應溫度減少的通道反應率常數而增 加0 在任何例子裡,上述觀察到的低溫通道反應率的反向 溫度關係獨特的與並無先例的成果。理論上,通道反應率 的反向溫度關係已可被預測。 [總結] 具有固體S i η4的氫原子低溫通道反應已被研究。當氫 原子在10Κ時被噴濺在固體SiH4膜上時,Siij4的氫原子抽象 反應係藉由氫原子引導固體生成物的形成,並得到 10 - 20ML的SiHj^本膜厚度之最高產率(70%)。當膜厚度高 於2 0 ML時,上述生成物產率因較厚的膜内氫原子的低滲透 力(擴散力)而減少。在1 0K時形成的固體生成物具有類複 矽甲烷結構,並發現三維的Si-Si鍵結網狀組織係發達的 當在10K時所形成的固體生成物藉由氫原子在2〇〇κ時更進 一步的反應(化學回火)。上述固體生成物藉由SE與FT-IR 化學回火的分析揭露了上述固體生成物主要係由包含些許 矽晶之非晶矽構成。 上述固體生成物的產率隨著溫度降至10K時而增加。 上述固體生成物生成速率負值溫度關係的觀察係與一般採 用Arrhenius equation化學反應的溫度關係相反。上述負
2107-3861-PF2.ptc 第20頁 569309 — __MMt_-一车 月 日_修正 五、發明說明(18) " 值溫度關係的觀察可能係由於膜上穩定狀態的氫原子濃度 的增加或為低溫的通道反應速率常數的增加。此藉由低溫 通道反應合成的較高品質非晶矽與化學回火結合係可能 的0 如上所述,本發明係藉由佯座 以下以導致通道現象的底材表图,卻至權 均勻性網狀組織結構與厚度的半導體: :提供具有較佳 雖然本發明以較佳實施例揭、 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路”’然其並非用以限 和範圍内,當可做更動與㈣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

Claims (1)

  1. 569309 修正 MM 9〇jQR99^ 年 ^ 日 六、申請專利範圍 —一~ — • 種在底材表層上形成半導體薄膜的製程,包括 下列步驟: 仍 表層上具有一薄膜的上述底材在溫度低於4 0K時,將一氨 團供應至上述薄膜’因而於上述底材上形成一半導體 底材表層上製造半導體薄膜的製程,包括 2· —種在 下列步驟: 至401(當以上下述性底#經由—支撐檯的熱傳導憑# -冷凝器冷卻 诚麻好Λ /將—氫原子團供應至上述薄膜,因而於上 述底材上形成一半導體薄膜。 下列3步驟種在-底材表層上製造半導體薄膜的製程,包括 ^撐表層上具有一薄膜之上述底材; 膜;=釋放風原子團氣體的通道,朝向上述底材的薄 至上述薄膜。《上返軋體釋放通道將一氫原子團供應 4· 一種在底材表層上贺 列步驟: B上裊k丰V體薄膜的製程,包括下 具有—薄膜之上述底材; 膜; Λ 釋放虱原子團氣體的通道,朝向上述底材的薄 當上述底材經由上诚* 卻至40Κ以下時,從上述$ <8/的熱傳導憑藉一冷凝器> 放通道將一氫原子團供應 2107-3861-PF2.ptc 第22頁 569309
    至上述薄膜;以及 Λ敲田ί有上述薄膜的上述底材經由上述支撐台的熱傳導 ^二至尚於室溫的溫度時,從上述氣體釋放通道將一氫原 供應至上述薄膜,而對上述薄膜進行退火處理。 以本種在底材表層上製造半導體薄膜的製程,包括下 ^撐表層上具有一薄膜之上述底材; 膜 提供釋放氫原子團氣體的通道,朝向上述底材的薄
    细s 述底材經由上述支撐檯的熱傳導憑藉一冷凝器 至上述薄膜;以及述軋體釋放通道將一氫原子團供肩 3對上述半導體薄膜供應上述氫原子團,並藉由 導,加熱具有上述半導體薄膜的上述底: 问、至,皿的溫度,而對上述半導體薄膜進行退火處理 6. —種形成半導體薄膜的裝置,包括: 一真空室; 一冷凝器,具有一冷卻頭;
    -支撐檯’肖以支撐一底材並與上述冷 使上述底材冷卻; I貝逆接 團;以2原子團產生器’藉由激發含氫氣體以產生氫原. :氫原子團釋放通道,設置在上述底材對面,將包含 上2 = ΐ團產生器所產生之氫原子團的含氫氣體喷濺至 上逆涛膜上。
    2107.3861-PF2.ptc
    569309 —--MM 90106225_^月 日 修正 六、申請專械圍 " ' ^ Λ 7· —種形成半導體薄膜的裝置,包括·· 一真空室; 一冷凝器,具有一冷卻頭,上述冷凝器可將上述冷卻 頭溫度冷卻至4 0 Κ以下; 一支撐檯’用以支撐一底材並與上述冷卻頭連接, 使上述底材冷卻; 一加熱裝置’將上述支撑檯溫度加熱至高於^、、w 一氫原子團產生器,藉由激發含氫氣體以甚至溫; 團;以及 度生氣原子 一氫原子團釋放通道,設置在上述底材董子 上述氫原子團產生器所產生之氫原子團的含,,’將包含 上述薄膜上。 飞氣體噴磯至
    2107-3861.PF2.ptc 第24頁
TW090106225A 2000-09-27 2001-03-16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TW569309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94738A JP2002110551A (ja) 2000-09-27 2000-09-27 半導体薄膜の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69309B true TW569309B (en) 2004-01-01

Family

ID=18777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0106225A TW569309B (en) 2000-09-27 2001-03-16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472299B2 (zh)
EP (1) EP1193325A1 (zh)
JP (1) JP2002110551A (zh)
KR (1) KR100787285B1 (zh)
TW (1) TW5693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98537B2 (en) * 2002-03-01 2011-08-16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ethod for selectively removing hydrogen from molecules
AU2002241336A1 (en) * 2002-03-29 2003-10-13 Miyatsu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thin film
KR20040007963A (ko) * 2002-07-15 2004-01-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원자층 증착 반응장치
US7197863B1 (en) 2005-07-13 2007-04-03 Scag Power Equipment, Inc. Lawnmower cutter deck with side-to-side deck leveler
NO328202B1 (no) * 2006-02-21 2010-01-04 Elkem Solar As Fremgangsmåte og apparatur for fremstilling av silan
CA2753620A1 (en) * 2009-03-03 2010-09-10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Method for fabrication of layered heterojunction polymeric devices
CN110061144A (zh) * 2009-10-16 2019-07-26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逻辑电路和半导体器件
US20150167160A1 (en) * 2013-12-16 2015-06-18 Applied Materials, Inc. Enabling radical-based deposition of dielectric fil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6772A (ja) * 1984-07-16 1986-02-06 Canon Inc 堆積膜形成方法
JPS63308910A (ja) * 1987-06-11 1988-12-16 Nikon Corp エネルギ−線照射による薄膜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装置
JP3008451B2 (ja) * 1990-07-06 2000-02-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系被エッチング材のエッチング方法
US5192849A (en) * 1990-08-10 1993-03-0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purpose low-thermal-mass chuck for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equipment
US5264394A (en) * 1991-05-22 1993-11-23 Associated Universities, Inc. Method for producing high quality oxide films on substrates
JP3084497B2 (ja) * 1992-03-25 2000-09-0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SiO2膜のエッチング方法
JP2500412B2 (ja) * 1992-07-24 1996-05-29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膜の形成方法
JP3165536B2 (ja) * 1992-11-12 2001-05-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ダイヤモンドの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KR960006958B1 (ko) * 1993-02-06 1996-05-25 현대전자산업주식회사 이시알 장비
RU2100477C1 (ru) * 1994-10-18 1997-12-27 Равель Газизович Шарафутдинов Способ осаждения пленок гидрогенизированного кремния
US6114032A (en) * 1998-04-10 2000-09-05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Films for use in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US6210541B1 (en) * 1998-04-28 2001-04-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cold copper deposition to enhance copper plating fil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93325A1 (en) 2002-04-03
JP2002110551A (ja) 2002-04-12
US6472299B2 (en) 2002-10-29
KR100787285B1 (ko) 2007-12-20
US20020037634A1 (en) 2002-03-28
KR20020025004A (ko) 2002-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33268B2 (ja) 低誘電率および超低誘電率のSiCOH誘電体膜の形成方法
TWI250222B (en) Porogens, porogenated precursors and methods for using the same to provide porous organosilica glass films with low dielectric constants
US7772133B2 (en)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forming oxide film
US20100247801A1 (en) Method of Production of Graphene
Jhansirani et al. Deposition of silicon nitride films using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JP4881153B2 (ja) 水素化シリコンオキシカーバイド膜の生成方法。
WO2008096884A1 (ja) n型導電性窒化アルミニウム半導体結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49863B2 (ja) 酸化膜形成方法
TW569309B (en)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thin film
CN104909359A (zh) 一种在SiO2/Si衬底上直接快速制备单层石墨烯的方法
Zhang et al. The Mechanism of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Cubic Boron Nitride Films from Fluorine‐Containing Species
Wrobel et al. Oligomerization and polymerization steps in remot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silicon− carbon and silica films from organosilicon sources
Blaszczyk-Lezak et al. Remote nitrogen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from a tetramethyldisilazane precursor. 1. Growth mechanism, structure,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silicon carbonitride films
Patil et al. Effect of deposition temperature on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rmally deposited silicon nitride films
Wrobel et al. Remote hydrogen microwave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from methylsilane precursors. 1. Growth mechanism and chemical structure of deposited a-SiC: H films
JP2004162133A (ja) 超撥水膜の製造方法
Wrobel et al. Silicon oxycarbide films produced by remote microwave hydrogen plasma CVD using a tetramethyldisiloxane precursor: Growth kinetics, stru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JP2008187187A (ja) 低誘電率膜およびその成膜方法並びにその膜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JP2023527976A (ja) N-アルキル置換ペルヒドリドシクロトリシラザン類によるシリコン系薄膜
TWI448576B (zh) 低介電材料及其薄膜之製備方法
Yokotani et al. Analysis of the photochemical reaction on the surface for room temperature deposition of SiO2 thin films by photo-CVD using vacuum ultraviolet light
Kaneko et al. The growth process and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of amorphous silicon carbide films from methyltrichlorosilane by rf plasma enhanced CVD
Sasaoka et al. Self-limiting adsorption of thermally cracked SiCl2H2 on Si surfaces
JP6944699B2 (ja) 六方晶系窒化ホウ素膜の製造方法
US20160024267A1 (en) Porous film with high hardness and a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