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7326A - 密封裝置 - Google Patents

密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7326A
TW202417326A TW112123694A TW112123694A TW202417326A TW 202417326 A TW202417326 A TW 202417326A TW 112123694 A TW112123694 A TW 112123694A TW 112123694 A TW112123694 A TW 112123694A TW 202417326 A TW202417326 A TW 2024173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mentioned
sealing device
holding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3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裕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Ky7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7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732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7/00Closing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after filling
    • B65B7/16Closing semi-rigid or rigid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not deformed by, or not taking-up shape of, contents, e.g. boxes or cartons
    • B65B7/28Closing semi-rigid or rigid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not deformed by, or not taking-up shape of, contents, e.g. boxes or cartons by applying separate preformed closures, e.g. lids,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art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密封裝置用於藉由蓋體將具有開口部及形成該開口部之外周緣之緣部之容器的上述開口部進行密封,且具備:保持部,其具有以露出上述容器之上述緣部之狀態保持上述容器之保持體;及接合力賦予部,其具有用以在形成於上述開口部之周緣之緣部接合上述蓋體之接合體;上述保持部以能夠使預先形成為單片之蓋體以面對上述保持體之上述開口部之方式配置的方式形成,上述接合部使上述預先形成為單片之蓋體接合於上述容器。

Description

密封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將蓋體封住容器而將容器密封之密封裝置、及密封方法。
習知於便利商店或超級市場、速食店等各種店鋪中,廣泛採用於容器中收容以咖啡或碳酸飲料等各種飲料、熟食等食品為代表之食品飲料(以下亦稱為「內容物」)而提供。又,習知會於店鋪中陳列將內容物預先收容於容器者而提供、或者店員根據顧客之訂單現場將內容物收容於容器中而提供等。近年來,除此種習知進行之提供方法以外,亦進行顧客於容器中收容內容物並帶回等提供方法。
一般而言,於容器中收容內容物而提供之方法係於收容有內容物之容器蓋上蓋子而進行。亦有多種將蓋子蓋在容器之態樣,作為其中一個態樣,已知加熱而將蓋熔接於容器之熱封法、或藉由施加超音波而將容器與蓋接合之超音波熔接法等。根據該等方法,由於蓋體接合於形成於容器之開口部周緣之緣部,因此容器形成密封狀態。如此,為了將蓋體接合於容器之緣部而將容器內密封,通常使用用於將蓋體接合於容器而密封之密封裝置來進行。作為以往已知之密封裝置,例如可例舉下述所示之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者。該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密封裝置(seal device)係藉由對容器之緣部熱封作為蓋材之膜構件而將容器密封者。該密封裝置具備裝置本體、支持容器之支持部、及用於對由支持部支持之容器熱封膜構件之熱壓板。支持部以可於送出至較裝置本體之前面靠前側之位置(較裝置本體靠外側之位置)、與裝置本體內之熱壓板下方之位置之間滑行移動之方式構成。該支持部於支持容器時位於較裝置本體靠外側之位置,於將蓋體密封於所支持之容器時滑行移動至熱壓板下方之位置。而且,若在該位置利用熱壓板將蓋體密封於容器,則支持部進行自熱壓板下方之位置滑行移動至較裝置本體靠外側之位置等動作。購買飲料等之購買者可自位於較裝置本體靠外側之位置之支持部取出容器而帶回。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新型第315202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上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密封裝置為如下構成:捲繞為卷狀之膜之長條體設於一側之滾輪(主動滾輪),該捲繞為卷狀之膜之前端安裝於另一側之滾輪(被動滾輪),藉由被動滾輪旋轉而將設於主動滾輪之膜依次送出而捲取於被動滾輪。將膜密封於容器之部位位於主動滾輪與被動滾輪之間,藉由該部位自長條體之膜進行對與容器之大小及形狀相應之態樣之切斷及對容器之熱封。
然而,於以此方式自膜之長條體切斷為既定之大小及形狀而熱封於容器之密封裝置之情形時,捲取至被動滾輪的是切除為既定形狀等之狀態之膜之長條體。存在如下問題:捲取至該被動滾輪之膜之長條體最終只能廢棄,拿掉蓋體後之膜之損失非常大。又,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密封裝置之情形時,由於是將膜熱封於容器時自膜之長條體切斷而提供,因此亦有將膜切斷時產生之污物混入容器內之虞。
又,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密封裝置除將膜熱封於容器之機構以外,亦需要切割膜之機構。因此,不僅密封裝置之構成容易變得複雜,且有如下之虞:例如店員等進行密封裝置內部之檢查或清潔時,會誤碰到切割膜之機構而受傷。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問題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較大地降低形成蓋體之原材料之損失、且亦可防止污物混入容器內、進而亦可使整個裝置之構成簡單的密封裝置及密封方法。 [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以如下所示之(1)至(15)為要旨。 (1)一種密封裝置,其係用於藉由蓋體將具有開口部及形成該開口部之外周緣之緣部之容器的上述開口部進行密封者,其特徵在於具備:保持部,其具有以露出上述容器之上述緣部之狀態保持上述容器之保持體;及接合力賦予部,其具有用以在形成於上述開口部之周緣之緣部接合上述蓋體之接合體;上述保持部以能夠使預先形成為單片之蓋體以面對上述保持體之上述開口部之方式配置的方式形成,上述接合部使上述預先形成為單片之蓋體接合於上述容器。 (2)如上述(1)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具備:移動部,其以可形成接近狀態及隔開狀態之方式使上述接合部及上述保持部之至少一者位移,該接近狀態係經由保持於上述保持部之上述容器及位於該容器上之上述蓋體使上述接合體與上述保持體接觸,該隔開狀態係上述接合體及上述保持體為較上述接近狀態更互相分離的位置,構成為以上述移動部形成上述接近狀態為契機,上述接合部使上述蓋體接合於上述容器。 (3)如上述(1)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具有:定位部,其具備將上述蓋體之位置引導至預定空間之引導體。 (4)如上述(3)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引導體自上述接合部之既定位置向上述保持體垂下複數個,以由複數個上述引導體把持上述蓋體且使上述蓋體位於上述空間內之方式,決定複數個上述引導體之配置。 (5)如上述(1)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於上述接合體設有對上述蓋體與上述容器之接觸部賦予能量之能量賦予部。 (6)如上述(5)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能量賦予部賦予選自由電能、振動能及熱能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能量。 (7)如上述(1)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具有:插入部,其以可供上述蓋體插入之方式形成;及搬送部,其將自上述插入部插入之上述蓋體向上述空間搬送。 (8)如上述(2)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保持部具備:插入部,其具有貫通表面與背面之間之貫通孔,且以可將上述容器插入至上述貫通孔之方式形成;及支持部,其位於上述插入部之下方,且與上述容器之底部接觸且支持上述底部;隨著上述接近狀態與上述隔開狀態之轉換,上述支持部與上述底部之接觸位置之內高度方向之位置發生變動。 (9)如上述(3)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保持部中,可將上述容器插入之插入部貫通形成該保持部之表面與背面之間,上述定位部形成於上述插入部之周圍。 (10)如上述(3)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定位部由具有柔軟性之材料形成。 (11)如上述(3)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定位部由具有耐熱性之材料形成。 (12)如上述(1)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具有:收納部,其收容將上述蓋堆疊而得之蓋集合體;分取器,其自上述收納部將上述蓋體個別地分散;及移送部,其將由上述分取器分取之上述蓋體向上述保持部移送;以將上述容器配置於上述保持部為契機,上述蓋體自上述收納部經由上述移送部配置於上述容器上。 (13)如上述(12)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設有複數個上述收納部,收容於至少1個上述收納部之蓋體之尺寸與收容於另一個上述收納部之蓋體之尺寸不同,根據配置於上述保持部之上述容器之大小,選擇收納自上述移送部配置於上述容器上之蓋體之上述收納部,且自所選擇之上述收納部經由上述移送部將上述蓋體配置於上述容器上。 (14)如上述(12)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移送部具有暫時存放自上述收納部傳送來之上述蓋體之大氣部,以將上述容器配置於上述保持部為契機,將配置於上述大氣部之上述蓋體配置於上述容器上,上述蓋體自上述收納部被送至上述移送部之上述大氣部。 (15)如上述(12)所記載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收納部於下端具有開口,上述分取器以自上述收納部下端之上述開口取出上述蓋體之方式構成。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不會使裝置之構成複雜而可確實地將蓋體接合於容器。又,將蓋體接合於容器時亦可大幅度降低污物之混入等之虞,進而亦可大幅度減少形成蓋體之原材料之損失。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密封裝置及密封方法之一實施例等進行說明。再者,於本說明書及圖式中,關於具有實質上相同之功能構成之構成,藉由標註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以下說明係本發明之密封裝置及密封方法之較佳之具體例,本發明之內容並不限定於所說明之實施形態等。又,於以下說明中,為了便於說明而示出前後、左右、上下等方向,但本發明之內容並不限定於該等方向。於圖1之例中,將Z軸方向設為上下方向(上側為+Z方向,下側為-Z方向),將X軸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前側為+X方向,後側為-X方向),將Y軸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右側為+Y方向,左側為-Y方向),基於此進行說明。此於圖2以後之各圖中亦相同。
圖1等各圖所示之密封裝置或各構件之大小等大小比率為方便起見之記載,並不限定實際之大小比率。關於與該等方向相關之規則或大小比率,圖2以後之各圖亦相同。又,關於下述詳細說明之各部之構成,並不限定於在各自之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等中應用,亦可適當應用於其他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等。
對本發明之密封裝置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1001係將蓋體密封於容器者(以下稱為「使用者」)手動進行密封之態樣者。該密封裝置1001具備殼體1002、保持部1003、密封部1004、操作部1005及貯存部1006。殼體1002為成為密封裝置1001之基座之構件。殼體1002藉由使如鐵或不鏽鋼等以往已知之材質之金屬板成形而形成。於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中,殼體1002係底板1007、右側板1008、左側板1009、後部板1010等利用例如焊接或彎曲成形等以往公知之方法而形成,但殼體1002之成形方法並不限定於上述者,亦可利用其他方法製作殼體1002。底板1007為位於密封裝置1001下部之板狀構件,於前後左右之4個部位貫通形成有貫通孔。該等4個貫通孔例如可安裝橡膠腳墊等。右側板1008、左側板1009及後部板1010以自底板1006立設之方式形成。又,右側板1008與後部板1010、左側板1009與後部板1010藉由互相接合等而一體化。藉此,於殼體1002內形成收容空間1011。該收容空間1011係用於配置或者安裝構成密封裝置1001之各種零件或構件之空間。又,於右側板1008及左側板1009,於上端部以端部朝向內側方向之方式自該端部於既定位置利用彎曲成形等而形成。再者,於後部板1010形成有用於安裝固定插座之開口孔,該插座用於為密封裝置1001供給電力。
保持部1003為用以於密封時保持容器者,配置於殼體1002內之收容空間1011內。該保持部1003具有保持基座部1012及保持構件1(以下亦稱為「保持治具1」)。保持基座部1012係成為用於安裝固定保持構件1之基座之構件。該保持基座部1012具備安裝固定保持構件1之保持構件固定部、及用於以螺固等方法安裝固定於右側板1008及左側板1009之保持基座固定部。該保持基座部較佳為於安裝保持構件1時以該保持構件1水平地配置之方式安裝固定於右側板1008及左側板1009,保持基座固定部較佳為以該保持基座固定部之外表面沿著右側板之內表面之方式加工。該保持基座固定部可藉由將用於形成保持基座部之形成構件之兩端彎曲成形而形成,亦可分別分開地形成用於形成保持基座固定部之構件及用於形成保持構件安裝部之構件,並利用焊接等方法將該等構件接合。又,亦可藉由除上述以外之方法形成保持基座部。再者,關於構成保持部1003之保持治具1之構成將於下文敘述。
密封部1004係用以於容器之周緣部將蓋體密封而將該容器密封者。如圖1等所示,該密封部1004具有加熱器1013、及防護罩構件1014。加熱器1013具有加熱器本體1015、基板1016、及設於加熱器本體1015與基板1016之間之作為按壓力賦予構件之彈簧構件(未圖示)。加熱器本體1015於本實施形態中形成為圓板狀,但加熱器本體1015之形狀及大小可隨著作為密封對象物之容器及蓋體之形狀及大小而任意變更。再者,自加熱器本體1015延伸的是用於對該加熱器本體1015供電之導線。基板1016位於加熱器本體1015上方,係用於藉由按壓時使彈簧構件壓縮變形而增加加熱器本體1015之壓縮力。彈簧構件係利用加熱器本體1015按壓蓋體及容器時,增加賦予至該蓋體及容器之緣部之壓縮力者。該彈簧構件之壓縮力藉由調節除按壓時以外之通常時之長度,可調節加熱器本體1015之作用力。
防護罩構件1014係以覆蓋加熱器1013周圍(至少加熱器1013前方)之方式形成之罩狀構件。該防護罩構件可阻斷自加熱器本體1015放射之熱,並且亦可防止於利用者將容器保持於保持部1003時等觸碰到加熱器1013(加熱器本體1015)。再者,該防護罩構件1014可任意選擇使用以往已知之原材料,但由於配置於加熱器1013之附近,較佳為使用不易受到自加熱器1013放射之熱之影響之材料。
移動部1017係用於使密封部1004於第1位置X1與第2位置X2之間移動者。該移動部1017具備安裝於右側板1008及左側板1009之導軌、及沿著該導軌移動之移動體1018。移動體1018與密封部1004及下述操作部1005連結,當移動體1018沿著導軌1017移動時,密封部1004及操作部1005可一體地於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移動。
操作部1005具有齒輪1019、齒條1020及桿1021。齒條1020構成為:一端與加熱器1013之基板1016連結,可向上下方向滑行移動。又,齒輪1019以與齒條1020之齒嚙合之方式配置,根據齒輪1019之旋轉,齒條1020可向Z軸方向(上下方向)移動。桿1021構成為:經由軸構件1021與齒輪1019連結,使用者操作桿1021時齒輪1019旋轉,根據該齒輪1019之旋轉,齒條1020及與該齒條1020連結之加熱器1013向Z方向移動。
於殼體1002中之左側板1009之上端部安裝有鎖定接收部1023。又,於操作部1005形成有鎖定部1024。該等鎖定部1024及鎖定接收部1023為鎖定部1024進入鎖定接收部1023內之位置關係。又,鎖定部1024設於根據伴隨桿1021之旋動操作之齒輪1019之旋轉而變化之位置。即,鎖定部1024構成為:於齒輪1019旋轉時,設於較其旋轉軸靠徑向外側之位置,當齒輪1019旋轉時,隨著其旋轉動作而呈弧形向上下方向移動。具體而言,該鎖定部1024設於如下位置:向放下桿1021之方向進行旋動操作(即,使加熱器1013下降之動作)時會向上方變化,反之向抬起桿1021之方向進行旋轉動作(即,使加熱器1013上升之動作)時會向下方變化。鎖定接收部1023具有作為卡止面之頂面1025,以當鎖定部1024碰到該頂面1025時可限制向放下桿1021之方向之旋動操作之方式構成。又,鎖定解除部1026設於鎖定接收部1023之前端側。該鎖定解除部1026構成為:沒有與鎖定部1024觸碰之部位,解除向放下桿1021之方向之旋動操作、即向加熱器1013下降之方向之移動限制。
其次,對構成保持部1003之保持治具1之構成及其各種變形例進行說明。 保持治具10具有保持體11。保持治具10於其俯視上形成為矩形,但此為一例,並不禁止其他形狀。保持治具10之外周形狀於其俯視上,除矩形以外,亦可為圓形、舌片狀、橢圓形、多邊形等任一者。例如,保持治具10之外周形狀於其俯視上,形成為舌片狀。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了便於說明,記載為於下述托座13與位移元件14之間產生間隙,但亦可能產生形成隨著位移元件14之位移而產生間隙之狀態之情形、形成托座13與位移元件14接觸之狀態之情形(沒有間隙之情形)之任一者。
(保持對象物) 保持治具10可用於將保持對象物加以保持之用途。因此,保持治具10為包括所謂的可用作容器保持具或容器支持具之構造體之概念。保持對象物係由保持治具10保持之物,可例示容器、將容器與蓋堆疊之積層物、容器與蓋之一體物等。保持對象物包含由保持治具之貫通孔之上端緣部保持之物、或由保持治具之貫通孔之周面部保持之物。
(基座板) 於保持治具10中,於基座板12上具備保持體11。於本例中,保持體11將下述複數個位移元件14及托座13配置於基座板12之上表面(板上表面)。但是,其並不限定於保持治具10具備基座板12之情形。若保持體11不分解,即下述複數個位移元件14之組合不各自分解,可使位移元件14不自保持體11脫離,則亦可省略基座板12。基座板12之材質並無特別限定,並不特別限定於金屬、塑膠、木料、玻璃、陶瓷等,但就強度優異之觀點而言,基座板12較佳為金屬製。於基座板12,於與下述貫通孔16對應之位置形成有輔助孔17。輔助孔17形成為於貫通孔16之大小為放大狀態下,於保持治具10之俯視上,與貫通孔16之周面部16A之形狀大致內接之形狀。隨著貫通孔16之大小以貫通孔16之大小變小之方式發生變動,於保持治具10之俯視上,輔助孔17之緣部17A位於貫通孔16之外側。
(保持體) 保持體11具有貫通孔16,具有形成貫通孔16之至少一部分之複數個位移元件14。由複數個位移元件14形成貫通孔16。又,保持體11於將面向貫通孔16之方向設為內側之情形時於較位移元件14靠外側具備托座13。更詳細而言,保持體11具備由複數個位移元件14構成之環狀構造體15,進而於環狀構造體15之外側具備托座13。再者,保持治具10可將位移元件14配置為非環狀。又,例如為保持治具10之一例,貫通孔16可由位移元件14及不位移之非位移構件之組合構成。於本例中,位移元件14配置為非環狀。
(貫通孔) 如下所述,保持體11之貫通孔16以可根據位移元件14之位移而變更大小之方式形成。貫通孔16具備具有使保持對象物M通過之功能之程度之直徑。貫通孔16具有周面部16A及上端緣部16B。於保持對象物M為密封裝置之說明中具有使上側開口之本體部210及底部220且於內部形成由本體部210及底部220包圍之空間230且於本體部210之上端(上緣部250)側具有向外側延出之凸緣部240的容器200之情形時,周面部16A與本體部210之外周面210A(容器200之外周面)相對,上端緣部16B與凸緣部240相對。再者,凸緣部240可為平坦形狀亦可為捲筒形狀。於以下說明中使用容器進行說明之情形時,繼續使用如下情形進行說明:保持對象物為如上所述之容器200,本體部210之形狀為自上端朝向下端而前端變細之形狀,容器200之本體為上表面側開口者。再者,於假設使容器200沿大致上下方向通過保持治具10之情形時,上端緣部16B表示形成貫通孔16之上側端緣之部分。於將容器200插入保持治具10之情形時,較佳為容器200以自上端緣部18B側貫穿貫通孔16之方式插入。
貫通孔16之大小根據位移元件14之位移而於既定範圍內變更。於貫通孔16之大小為放大狀態之情形時預先決定。放大狀態係以根據保持對象物M之大小或位移元件14之配置等條件決定之狀態之形式增大貫通孔16之大小之情形時之狀態。成為位移至位移元件14與限制壁部21相接之位置之情形時之貫通孔16之大小。又,關於貫通孔16之大小為縮小狀態之情形時,亦預先決定。縮小狀態係以根據保持對象物M之大小或位移元件14之配置等條件決定之狀態之形式縮小貫通孔16之大小之情形時之狀態。例如於下述變形例1中所參照之例中,為位移元件14位移至下述彈性構件22成為自然長度為止之情形之貫通孔16之大小。又,例如於保持對象物M為具有朝向下方而前端變細之形狀之容器200之情形時,關於保持對象物M與縮小狀態之關係,較容器200下端之大小稍大之大小可決定為與貫通孔16之縮小狀態對應之貫通孔16之大小。關於保持對象物M之大小與放大狀態之關係,較容器200上端(除凸緣部240以外)之大小稍大之大小可決定為與貫通孔16之放大狀態對應之貫通孔16之大小。再者,於貫通孔16之大小發生變更之情形時,可以成為與變更前後互相相似之形狀之方式變更貫通孔16之大小,亦可以成為不相似之方式變更貫通孔16之大小。再者,於貫通孔16之大小為縮小狀態之情形時,亦包括貫通孔16之大小大概變為零之情形。
(貫通孔之大小之特定) 關於貫通孔16之大小,使貫通孔16之中央CT與位移元件14之位置對齊,於假設將1個貫通孔16配置於前方而將其他貫通孔16配置於後方之狀態之情形時,於露出其他貫通孔16之情形時,其他貫通孔16小於1個貫通孔16,於1個貫通孔與其他貫通孔16一致之情形時,1個貫通孔16與其他貫通孔16為相同大小,於未露出其他貫通孔16且與1個貫通孔16不相同之情形時,其他貫通孔16大於1個貫通孔16。關於貫通孔16與輔助孔17、18之大小,由貫通孔16之最大內接圓之直徑、及輔助孔17、18之直徑大小決定。
(位移元件) 於保持治具10中,複數個位移元件14呈環狀配置。此處,所謂呈環狀配置,是表示於將既定位置設為基準位置(貫通孔16之中央CT)之情形時,以包圍基準位置周圍之方式配置之狀態。於呈環狀配置之情形時,於將遠離基準位置之方向(沿著以保持治具10之厚度方向為法線之面自基準位置向外側擴展之方向)設為視線方向之情形時,包含相鄰之複數個位移元件14重疊之情形。位移元件14表示自外部受到按壓力或電氣或磁力等作用而進行位置之移動或旋轉等運動之物件(可位移之要素)。作為位移元件14,可例示移動體或轉子等。移動體為進行位置移動之有形物。轉子為進行旋轉移動之有形物。位移元件14只要存在其至少一部分以可根據貫通孔16識別之方式配置之情形即可,於貫通孔16之大小為既定大小之情形時,不禁止未露出於貫通孔16者存在於複數個位移元件14之一部分(一些)中。
(位移元件之布局) 關於位移元件14之布局,於將自基準位置遠離之方向設為視線方向之情形時,相鄰之複數個位移元件14重疊,且相鄰之位移元件14互相接觸。而且,呈環狀配置之位移元件14整體形成環狀構造體15。環狀構造體15於內側形成有貫通部(於沿著Z軸方向之方向上貫通之部分),該貫通部成為貫通孔16。因此,複數個位移元件14形成貫通孔16。但是,其並不限定於在藉由使位移元件14之配置為環狀而形成之貫通部形成貫通孔16之情形。例如,並不排除貫通孔16由位移元件14及壁部53形成之情形。如虛線所示,隨著位移元件14沿著箭頭SL方向滑行移動,露出區域ER之大小發生變動,貫通孔16之大小根據露出區域ER之大小變動而變動。
又,於保持體11之俯視上(保持治具10之俯視上),以貫通孔16之形狀成為大致正多邊形之方式使複數個位移元件14呈環狀配置,但複數個位移元件14之配置(布局)並不限定於該例。例如,亦可以貫通孔16之形狀成為接近長方形之形狀之方式配置複數個位移元件14,亦可以貫通孔16之形狀成為除正多邊形以外之多邊形之方式配置複數個位移元件14。配置有4個位移元件14而貫通孔16形成為矩形。又,於本例中,位移元件14於保持治具10之俯視上形成為大致直角三角形之形狀,面向貫通孔16之端面側之一邊之長度LB長於與該一邊呈大致直角延伸之一邊之長度LA。隨著位移元件14沿著箭頭SL方向滑行移動,露出區域ER之大小如虛線所示發生變動,貫通孔16之大小根據露出區域ER之大小變動而變動。又,如下所述,於將位移元件14之側面設為彎曲形狀之情形時,可由複數個位移元件14以貫通孔16成為圓形之方式配置複數個位移元件14。
(位移元件之露出區域) 位移元件14之面(例如側面14A中之第1側面14A1)中,形成貫通孔16之周面部16A之區域為朝向貫通孔16露出之露出區域ER。根據貫通孔16之大小決定露出區域ER之大小。於至少一部分位移元件14中,隨著位移元件14向位移方向T位移,露出於貫通孔16之周面部16A之位移元件14之露出區域ER發生變動。貫通孔16之大小越小,則形成貫通孔16之位移元件14之露出區域ER越減少。又,隨著位移元件14之露出區域ER之減少,位移元件14之面中成為與相鄰之位移元件14相接之狀態且被相鄰之位移元件14被覆之區域(被覆區域CR)增加。貫通孔16之大小越大,則位移元件14之露出區域ER越增加。又,隨著位移元件14之露出區域ER之增加,位移元件14之面中被相鄰之位移元件14被覆之區域(被覆區域CR)減少。如此,於保持治具10中,隨著各個位移元件14向位移方向T位移,露出於貫通孔16之周面部16A之各個位移元件14之露出區域ER發生變動。再者,作為一例,只要可變更貫通孔16之大小,則關於一部分位移元件14並不禁止露出區域ER之大小不變動。
(位移元件之形狀) 各個位移元件14之形狀均於俯視上具有三角形形狀,形成為具有既定厚度之三角板狀。又,複數個位移元件14大致均勻地形成。但是,其並不限定位移元件14之形狀,並不禁止複數個位移元件14之至少一部分相對於其他位移元件14具有不同形狀。例如,作為形成貫通孔16之複數個位移元件14之形狀,可存在三角形、梯形、具有彎曲部之形狀。
(位移元件之大小) 複數個位移元件14之大小大致均勻地形成。但是,其並不禁止複數個位移元件14中之至少一部分位移元件14之大小不同之情形。
(位移元件之材質) 位移元件14之材質並無特別限定,並不特別限定於金屬、塑膠、木料、玻璃、陶瓷等,但就摩擦運動優異之方面及成形容易性優異之觀點而言,位移元件14之材質較佳為塑膠。於位移元件14為塑膠製之情形時,位移元件14較佳為具備緩衝性,就該觀點而言,位移元件14較佳為由多孔質高分子材料構成。多孔質高分子材料可例示發泡性高分子材料等。再者,塑膠可為具有彈性者,亦可為缺乏彈性者。於位移元件14容易彈性變形之情形時,即便使位移元件14之側面為彎曲形狀,即便由複數個位移元件14以貫通孔16成為圓形之方式配置複數個位移元件14亦可順利地變更貫通孔16之大小。又,就位移元件14之強度及由摩擦運動時之摩擦引起之摩耗之少量性優異之觀點而言,位移元件14之材質較佳為金屬(包含合金)。於位移元件14之材質為金屬之情形時,具體而言,位移元件14之材質可例示鐵、銅、鋁、不鏽鋼等。就不易生銹之觀點而言,位移元件14之材質較佳為鋁合金或不鏽鋼。
(位移元件之位移方向) 各個位移元件14於基座板12之上表面(板上表面)滑動。因此,位移元件14沿著基座板12之面方向(XY平面方向)位移。此時,於保持體11之俯視上,每一位移元件14預先決定位移元件14之位移方向T。位移元件14之位移方向T根據位移元件14之形狀及配置決定。各個位移元件14之位移方向T根據位移元件14之底邊140之方向決定。於本例中,以沿著形成位移元件14之三角形之底邊140之延伸方向之方向為位移方向T,位移元件14沿著位移方向T直線位移。此時,藉由使此種方向為位移方向T,如下所述,可使相鄰之位移元件14連動。位移元件14沿著位移方向T直線位移,但並不限定於位移方向T為直線之情形。例如,位移元件14亦可構成為進行圓弧狀等位移。再者,於位移元件14於俯視上呈三角形形狀之情形時,3個邊中最短之邊決定為底邊140,此為便於說明之規則,並不限定於此。於進行圓弧狀位移之情形時,位移元件14較佳為使用橡膠等可彈性變形之材料。
(相鄰之位移元件之連動) 相鄰之位移元件14以如上方式連動。連動表示隨著1個位移元件14之位移,與其相鄰之位移元件14亦位移。連動之構造並無特別限定,由相鄰之位移元件14之配置構造實現。相鄰之位移元件14互相於其側面14A(第1側面14A1)接觸。而且,相鄰之位移元件14中之一位移元件14對另一位移元件14施加按壓力。另一位移元件14利用該按壓力之作用而位移。
相鄰之位移元件14中之一位移元件14於沿著與該一位移元件14對應之下述導向部20移動之情形時對另一位移元件14施加按壓力,另一位移元件14基於該按壓力沿著與該另一位移元件14對應之導向部20移動。一位移元件14沿著位移方向T移動時,對於另一位移元件14,可以相對於另一位移元件14之導向部20之延伸方向沿傾斜方向按壓之方式作用按壓力。因此,另一位移元件14利用自一位移元件14受到之按壓力而沿著導向部20位移。再者,於沿導向部20位移之情形時,並不僅限定於導向部20與位移元件14一邊接觸一邊移動之情形,於不損失導向部20之功能之範圍內,亦可包含導向部20與位移元件14局部接觸而移動之情形、存在導向部20與位移元件14暫時性分離之瞬間之情形。
(相鄰之位移元件之滑動) 相鄰之位移元件14互相滑動。此時,沿著針對各個位移元件14決定之位移方向T互相滑動。相鄰之位移元件14互相於其側面14A(第1側面14A1)接觸,以其等之側面14A互相摩擦之方式,相鄰之位移元件14沿著各自決定之位移方向T位移。再者,關於2個物體滑動之概念中,包含2個物體平滑地滑動之情形、及2個物體一邊摩擦一邊活動之情形。於相鄰之位移元件14滑動之情形時,較佳為摩擦力作用於相鄰之位移元件14之間。於該情形時,較佳為對與相鄰之位移元件14之滑動方向不同之方向之摩擦力大於相鄰之位移元件14之滑動方向之摩擦力。又,於相鄰之位移元件14滑動之情形時,不僅包含相鄰之位移元件14以始終接觸之狀態滑動之情形,亦包含存在相鄰之位移元件14分離之瞬間之情形。
又,相鄰之位移元件14均配置於基座板12上,避免相鄰之位移元件14互相於上下方向重疊。藉此,藉由使相鄰之位移元件14之厚度一致,可避免於貫通孔16之上端緣部16B形成沿著貫通孔16之圓周方向之凹凸。再者,於貫通孔16之上端緣部16B,相鄰之位移元件14之上表面14B之位置對齊。藉由以此方式構成,於下述密封裝置中使用保持治具10之情形時,保持治具10中之貫通孔16之上端緣部16B與容器200之凸緣部240於上下方向之接觸位置大致均一化,可於大致相同之時機將容器200壓抵於下述按壓體310。
(托座) 保持體11於環狀構造體15之外側設有托座13。托座13可作為下述具有限制構造19之構造體發揮功能。托座13形成為環狀,托座13之外周面13A形成為與保持體11之外周面11A相應之形狀。托座13之內周面13B形成為與環狀構造體15之外周面15A對應之形狀。托座13固定於基座板12上,藉由以面對托座13之內周面13B之方式形成環狀構造體15,可抑制環狀構造體15相對於基座板12發生位置偏移,因此,可抑制位移元件14相對於基座板12發生位置偏移。
(托座之材質) 托座13之材質並無特別限定,但就製造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與位移元件14相同之材質。
托座13由一個構件形成,但亦可由將分割為複數個部分之分割體組合而得之組合構造體形成托座13(未圖示)。
(限制構造) 保持體11具備限制構造19。限制構造19為限制位移方向T之構造(位移方向限制構造)。限制構造19限制至少一部分位移元件14之位移方向T。限制構造19具有導向部20。導向部20形成於托座13。本例所示之導向部20以位移元件14自第1位置至第2位置直線位移之方式限制位移方向T。
(第1位置及第2位置) 第1位置為貫通孔16之大小為預定之放大狀態之情形時決定之位移元件14之位置(例如位移元件14之位置)。第2位置為貫通孔16之大小為預定之縮小狀態之情形時決定之位移元件14之位置(例如位移元件14之位置)。再者,限制構造19具有導向部20之情形為限制構造19之一實施例,限制構造19並不限定於此。於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中,為了便於說明,以限制構造19為具有導向部20之構造之情形為例繼續進行說明。
(導向部) 導向部20相對於至少一部分位移元件14設置即可,設於每一位移元件14。導向部20以限定位移元件14之位移方向之方式限制位移元件14之活動。導向部20對應於各個位移元件14設置而將位移元件14引導至既定方向。導向部20由托座13中與位移元件14之一側面(形成於底邊140之位置之第2側面14A2)相對之導向壁部23形成。導向部20以位移元件14之位移方向T成為沿著與該位移元件14對應之導向部20之導向壁部23之壁面之方向之方式,引導位移元件14之移動。形成導向部20之導向壁部23之壁面方向、與成為位移元件14之形狀之三角形之底邊之延伸方向(第2側面14A2之面方向)一致。於本例中,由於相鄰之位移元件14之底邊之方向(第2側面14A2之面方向)不同,因此與各個位移元件14對應之導向壁部23之壁面方向亦互不相同。導向部20之長度與位移元件14之位移範圍(位移元件14之位置自第1位置移動至位移至第2位置為止之情形時之位移元件14之移動範圍)大致一致,或較佳為大於位移範圍。再者,只要能夠限制位移元件14之位移方向T,則導向部20之構成並無限定。
(限制壁部) 保持體11較佳為具有限制至少1個位移元件14之位移距離之限制壁部21。限制壁部21具有當位移元件14位移至既定位置時與位移元件14接觸之壁面21A。例如,限制壁部21於位移元件14沿位移方向T移動至第1位置之情形時,位移元件14之第1側面14A1接觸限制壁部21之壁面21A,限制於與面向第2位置之方向相反之方向上自第1位置進而沿位移方向T移動。因此,限制壁部21限制位移元件14之位移距離。
限制壁部21形成於托座13,與導向部20之端緣共用限制壁部21之端緣。限制壁部21之壁面21A與導向部20之導向壁部23之壁面所成之角為銳角。於本例中,托座13於保持構件之俯視上,針對每一位移元件14形成構成限制壁部21及導向壁部23之大致V字形之壁部24。而且,V字形之壁部24以呈環狀排列之方式形成以與位移元件14之配置對應。再者,於托座13之俯視上,於限制壁部21之端緣及導向部20之端緣之位置形成有彎曲為C字形之彎曲壁面部25。藉由彎曲壁面部25,可避免位移元件14之角(頂點141)接觸限制壁部21之端緣及導向部20之端緣之位置。
[1-2 作用及效果] 根據第1實施形態,隨著位移元件14之位移,形成貫通孔16之周面部16A之位移元件14之露出區域ER改變,可變更貫通孔16之大小。即便對於作為保持對象物M之尺寸不同之多種容器200,容器200與貫通孔16之上端緣部16B亦可利用相同之保持治具10接觸,可於貫通孔16之上端緣部16B支持容器200。
又,根據第1實施形態之保持治具10,隨著位移元件14之位移可改變貫通孔16之大小,藉此可應對容器200之本體部210之大小本身存在變動之情形。
例如,於保持對象物M為容器200,該容器200具有使上側開口之本體部210及底部220且於內部形成空間230且於本體部210之上端側具有向外側延出之凸緣部240之情形時,保持治具10用貫通孔16將保持對象物M加以保持時,周面部16A與本體部210之外周面210A(容器200之外周面)相對,上端緣部16B與凸緣部240相對。於本體部210之外周面210A之形狀為朝向下側而前端變細之錐形之情形時,關於本體部210之橫剖面之大小,本體部210之下側部(靠近底部220之部分)之大小小於凸緣部240附近之大小。於保持治具10之貫通孔16之內側配置容器200,於使保持治具10向上方移動之情形時,當本體部210之外周面210A之大小小於保持治具10之貫通孔16為縮小狀態之情形時之貫通孔16之大小時,僅將保持治具10向上方抬升。上升至本體部210之外周面210A之大小與保持治具10之貫通孔16為縮小狀態之情形時之貫通孔16之大小一致後,保持治具10之貫通孔16與本體部210之外周面210A接觸。若容器200之重量為既定重量以上,則保持治具10一邊與容器200之本體部210接觸一邊相對於容器200之本體部210向上方滑動。此時,容器200可與保持治具10一起向上方移動,亦可不移動。保持治具一邊與容器200之本體部210接觸一邊向上方摩擦移動,並且根據與容器200之本體部210之大小相應之位移元件14之位移變更貫通孔16之大小(放大)。而且,當保持治具10正在向上方移動時,若保持治具10之貫通孔16之上端緣部16B與容器200之凸緣部240接觸,則保持治具10保持容器200而與容器200一起向上方移動。如此,根據保持治具10,可改變貫通孔16之大小,於容器200之本體部210之大小本身存在變動之情形時亦可為使保持治具10之上端緣部16B與凸緣部240接觸之狀態。
關於定位構造35,於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1001中之保持治具10中,於保護板33之上表面側(+Z方向側)設有定位構造35。定位構造35具備複數個旋轉構件43。於本例所示之保持治具10中,與旋轉構件43相應地具備心軸42。又,於本例所示之保持治具10中,於保護板33上之區域配置心軸42。心軸42支撐旋轉構件43。於本例中,心軸42係自由心軸42之上端側部分構成之頭部47貫通旋轉構件43之軸承48之孔部48A而到達保護板33之構造。心軸42固定於保護板33。心軸42之前端42A側(Z方向側)之既定部分進入保護板33,心軸42中進入保護板33之部分固定於保護板33。此時,將心軸42中進入保護板33之部分固定於保護板33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於自心軸42之前端(下端)至既定位置(朝向上側之既定位置)之外周面部分形成螺絲構造(即半牙螺絲),可藉由使形成螺絲構造之部分之至少一部分與保護板33螺合而將心軸42中進入保護板33之部分固定於保護板33。
(旋轉構件) 旋轉構件43可以心軸42為軸而旋轉。又,旋轉構件43具有具備上下貫通之孔部48A之軸承48、與軸承48之外周面之上端側之既定位置相連且於遠離軸承48之方向上延出之臂44、及自臂44之前端部44A下垂之銷45。旋轉構件43之配置只要可發揮規定上述第2保持對象物之位置之功能,則無特別限定。以於貫通孔16之外側相鄰之方式,2個旋轉構件之組合配置有2組(旋轉構件43A與旋轉構件43B之組合、及旋轉構件43C與旋轉構件43D之組合)(即4個旋轉構件43)。1組旋轉構件43之組合(旋轉構件43A與旋轉構件43B之組合)及另1組旋轉構件43之組合(旋轉構件43C與旋轉構件43D之組合)於沿著貫通孔16外周之位置以隔著貫通孔16之中央CT成為相反側位置(-X方向側及+X方向側)之方式配置。各個旋轉構件43、43之組合以一旋轉構件43之旋轉方向K4與另一旋轉構件43之旋轉方向K4為彼此相反方向之方式構成。例如,以旋轉構件43A與旋轉構件43B之組合為例,若旋轉構件43A沿+K4方向旋轉,則旋轉構件43B沿-K4方向旋轉。若旋轉構件43A沿-K4方向旋轉,則旋轉構件43B沿+K4方向旋轉。藉此,旋轉構件43A與旋轉構件43B可以各自之銷45互相靠近之方式旋轉,又,可以各自之銷45互相遠離之方式旋轉。關於可進行如旋轉方向K4為彼此相反方向之旋轉動作之方面,旋轉構件43C與旋轉構件43D之組合亦相同。
(齒輪) 用於進行如旋轉方向K4為彼此相反方向之旋轉動作之構造並無特別限定。藉由齒輪46、46之嚙合構造實現。例如,於以旋轉構件43A、43B之組合為例之情形時,於旋轉構件43A之軸承48之下端側固定有齒輪46,於旋轉構件43B之軸承48之下端側亦固定有齒輪46。構成為藉由配置於旋轉構件43A、43B之齒輪46、46嚙合,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轉。關於齒輪46之構成,旋轉構件43C與旋轉構件43D之組合亦相同。
於旋轉構件43設有銷45,但較佳為銷45之下端(前端45A)位於較保護板33之上表面靠下側且較位移元件14之上表面14B稍微靠上側。
又,銷45自與臂44之連接部分朝向前端45A向中央CT沿斜下方延出,但此為一例。例如,銷45亦可鉛直向下延出。又,銷45可局部或全部彎折或彎曲。
(臂之旋轉範圍) 旋轉構件43中之臂44之旋轉範圍(沿著箭頭K3方向之旋動角度之最大值)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於保持治具10之俯視上,可於成為銷45之前端45A落入保護板33之輔助孔18之形成區域內之範圍的範圍內決定臂44之旋轉範圍。又,亦可於銷45之前端45A離開到保護板33之輔助孔18之形成區域外之範圍內決定臂44之旋轉範圍。於臂44之前端部44A成為最接近中央CT之位置之情形時,臂44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定。針對每一旋轉構件43、43之組合進行定位。例如,關於旋轉構件43A之臂44與旋轉構件43B之臂44之定位,將上述第2保持對象物配置於第1保持對象物之上側時,以旋轉構件43A之臂44及旋轉構件43B之臂44可根據第2保持對象物之大小分別於沿著+K4方向、-K4方向之方向上旋轉之方式,進行旋轉構件43A之臂44及旋轉構件43B之臂44之定位。再者,關於由貫通孔16之上端緣部16B保持第1保持對象物之情形時,旋轉構件43A之臂44及旋轉構件43B之臂44亦可根據第1保持對象物之大小分別於沿著+K4方向、-K4方向之方向上旋轉。關於臂44之定位,旋轉構件43C之臂44及旋轉構件43D之臂44亦相同。
旋轉構件43較佳為以於臂44之前端部44A接近貫通孔16之中央CT之方向上旋轉之方式施力。於該情形時,於由保持治具10保持第1保持對象物及第2保持對象物之情形時,即便旋轉構件43以臂44之前端部44A遠離貫通孔16之中央CT之方式旋轉,亦將第1保持對象物及第2保持對象物自保持治具10取下,藉此旋轉構件43於臂44之前端部44A接近貫通孔16之中央CT之方向上旋轉,可返回至大致原來之位置。
(退避部) 於如銷45之前端45A離開到保護板33之輔助孔18之形成區域外之範圍內決定臂44之旋轉範圍之情形時,較佳為形成有退避部49。於該情形時,即便銷45之前端45A位於較保護板33之上表面靠下側,亦可避免銷45之前端45A隨著旋轉構件43之旋轉而碰撞到保護板33之虞。退避部49於保持治具10之俯視上,由圓弧狀之切口部形成,但此為一例,退避部49之構造並不限定於此種例。又,退避部49之大小可根據第1保持對象物或第2保持對象物之大小等條件適當決定。
(延出部) 於定位構造35中,較佳為於旋轉構件43設有第1延出部50及第2延出部51作為於遠離心軸42之方向上延出之延出部。第1延出部50及第2延出部51形成於齒輪46之外周端,成為較齒輪46之齒更向外側突出之部分。第1延出部50形成於與下述突構件410接觸之情形時,臂44之前端部44A往遠離貫通孔16之中央CT之方向旋轉之位置。第2延出部51形成於臂44之前端部44A往接近貫通孔16之中央CT之方向旋轉之情形時,與旋轉限制構件52接觸之位置。因此,旋轉限制構件52配置於可與第2延出部51接觸之位置。於旋轉構件43之臂44之前端部44A往接近貫通孔16之中央CT之方向旋轉之情形時,旋轉構件43之旋轉可於第2延出部51與旋轉限制構件52之接觸位置停止。第1延出部50及第2延出部51設於旋轉構件43B、43D,旋轉構件43A、43C經由齒輪46之動作而與旋轉構件43B、43D之旋轉動作連動,因此旋轉構件43A、43C之旋轉範圍根據旋轉構件43B、43D之旋轉限制而被限制。
其次,對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1001之作用效果進行說明。該密封裝置通常為密封部1004位於第1位置且容器等未配置於保持部1003之狀態。而且,使用者將蓋體密封於容器時,使容器保持於保持部1003之保持治具1。此時,容器自保持治具1之上方將該容器之下端部插入,形成於容器上端部之捲曲部之下端與保持治具1之位移元件之內側端部抵接而保持。其後,使用者用手握住操作部1005之桿1021,使密封部1004自第1位置移動至第2位置。此時,由於於操作部1005設有鎖定部1024,鎖定部1024由鎖定接收部1023限制朝向上下方向之位移,因此於密封部1004位於第2位置前、即於自第1位置到達第2位置前之位置若向放下桿1021之方向操作,則鎖定部1024會碰到鎖定接收部1023之頂面1025,因此限制進一步進行桿1021ˊ之操作。因此,藉由桿1021之操作亦會限制進行加熱器1013下降之動作。
若密封部1004位於第2位置,則鎖定部1024到達形成有鎖定解除部之位置。於形成有該鎖定解除部1026之位置,即便使用者進行使桿1021向下方旋動之操作,亦不會限制鎖定部1024向上下方向之位移。因此,使用者可進行使桿1021向下方旋動之動作。而且,若使桿1021以此方式旋動動作,則經由軸構件1022與桿連結之齒輪1019旋轉,與齒輪1019嚙合之齒條1020向下方移動。由於在齒條1020之一端部安裝有加熱器1013,因此齒條1020向下方移動時,伴隨於此進行加熱器1013下降之動作。即,若使用者進行使桿1021向下方旋動之動作,則伴隨於此可進行使加熱器1013下降之動作。
藉由以此方式構成,於該密封裝置1001中,僅於位於第2位置、即加熱器1013可使容器及蓋體接合之位置(本實施形態中為容器及蓋體之上方最近處)時,使用者可確實地操作桿1021,並且可藉由該桿1021之操作確實地進行蓋體與容器之緣部之接合。又,如上所述,由於在第2位置以外之場所進行加熱器1013下降之動作被限制,因此可確實地消除於沒有蓋體或容器之場所誤使加熱器1013下降之誤動作、或例如於清潔時等誤使處於加熱狀態之加熱器下降等異常。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由於設有保持治具1中之定位構件,因此可高精度地進行蓋體相對於容器之定位。又,該定位構件中,若密封部1004自第1位置移動至第2位置,則自進行蓋體之定位之狀態轉換為解除蓋體之定位之狀態。此時,由於蓋體維持已由定位構件定位之狀態,因此即便於密封部1004接近時解除利用定位構件進行之定位狀態,亦會停在已定位之位置。因此,可於大幅度提高蓋體相對於容器之位置精度之狀態下進行蓋體與容器之接合。又,於加熱器1013下降以接合蓋體與容器時,定位構件位於不干涉加熱器1013之位置。因此,亦可藉由定位構件之存在消除蓋體與容器之接合時產生之異常。
進而,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由於保持部1003不移動而密封部1004自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動,因此可大幅度降低施加於容器之振動或衝擊。因此,可防止由於容器受到衝擊而內容物飛散至容器外、或者漏出等狀況。藉此,亦可大幅度減少作為內容物之食品飲料等在密封裝置周圍飛散,因此可長時間維持衛生狀態,可以舒適之狀態供使用者利用。
加熱器自開始蓋體與容器之按壓經過既定時間後,例如藉由改變燈之顏色或發出聲音消息等,對使用者傳達容器密封已完成。看到該顯示(通知)等,使用者將桿向與H方向相反之方向操作。向該方向操作桿後,齒條藉由上述傳遞機構向上方移動,伴隨於此,加熱器亦自與蓋體相接之位置上升。而且,使桿返回至既定位置後,使密封部自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動。使用者取出由保持治具保持之容器以供飲食。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可高精度地進行蓋體相對於容器之定位,可大幅度降低於使用者密封後產生位置偏移。又,本發明之密封裝置由於使用單片之蓋體密封容器,因此與一邊依次衝壓卷為卷狀之長條體一邊密封容器之情形相比,可較大地降低形成蓋體之構件之損失。又,根據本發明之密封裝置,由於不需要將上述長條體放置於密封裝置,因此亦可使密封裝置小型化,例如即便於如設置於店鋪等之情形等般設置於有限空間中之情形時,亦非常有利。
其次,對本發明之密封裝置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具備基座部1027、保持部1003、密封部1004、操作部1005。再者,關於上文之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貯存部,本實施形態中省略說明及圖式。又,本實施形態之保持部1003之構成與上文所說明者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如圖6至圖9所示,基座部1027為成為密封裝置1001之底座之部分。該基座部之底板部、右側板、左側板與上板部藉由焊接等接合一體化。又,於上部板以安裝固定之方式形成有保持部1003,於與開口形成保持部1003之貫通孔之部位對應之部位,形成有於上板部之板厚方向上貫通之貫通部。又,上部板中,於較該上部板之左右方向端部靠內側將右側板及左側板接合一體化,於上部板之較右側板靠右側之端部、及上部板之較左側板靠左側之端部設有構成移動部之導軌1017。沿著該導軌,下述密封部、操作部以可移動之方式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1001係密封部1004收容於上罩體1027及下罩體1028之中。上罩體1027構成為:於前面安裝有把手1029,使用者用手握住該把手1029,可使其向前後方向移動。以此方式移動時,藉由與導軌1017卡合之移動體1018沿著該導軌1017移動而進行。下罩體1028於前面設有構成操作部之操作面板1030。操作面板1030係用於進行密封裝置1001之操作者,例如可進行密封裝置1001之電源之開、關、或加熱器1013之設定溫度之調整等各種調整及操作。再者,該操作面板1030可任意選擇並採用以往公知者,例如可為按鈕式之操作面板,亦可為觸控面板方式之操作面板。又,亦可適當使用該等以外者。
密封部1004如上所述收容配置於上罩體1027及下罩體1028之內部。本實施形態之密封部1004具備驅動馬達1031及傳遞機構1032,構成為藉由驅動馬達1031之驅動動作傳遞至傳遞機構1032,加熱器1013之加熱器本體1015進行下降動作或上升動作。再者,作為以驅動馬達1031開始驅動之契機,例如可例舉密封部1004自第1位置移動至第2位置之狀態,且位於第2位置既定時間(例如0.5秒至5秒)。再者,上述為一例,亦可設定為以其他構成為契機而成為開始動作之契機。
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藉由使用者將容器放置於保持部並於容器上擱放蓋體而由定位構件進行定位。之後,藉由使用者將上罩體1027之把手1029拉到近前,位於第1位置之密封部1003移動至第2位置。若到達第2位置之密封部1003例如藉由感測器構件或限制開關等檢測到位於該位置既定時間,則驅動馬達1031開始驅動。驅動馬達1031開始驅動後,伴隨於此,傳遞機構1032開始動作,進而加熱器1013開始下降動作。其次,加熱器1013之加熱器本體1015對蓋體及容器加熱並且開始按壓。關於加熱器本體1015是否到達可按壓蓋體等之位置,例如可採用利用驅動馬達之旋轉量或限制開關等檢測位置等任意方法而應用。之後,若檢測到開始按壓後經過了既定時間(例如2秒至5秒),則驅動馬達1031進行與先前相反之旋轉而使加熱器本體1015上升。之後,接合有蓋之容器於使用者用手握住把手1029向後推時,成為可取出接合有蓋體之容器之狀態。之後,使用者用手拿出接合有蓋體之容器以供飲食。
如此,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使用者只要僅進行抓住把手拉動之動作及恢復至原來位置之動作即可,因此可以非常簡單之操作將蓋體接合於容器。又,於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中,亦可獲得與關於上文之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所說明者相同之作用效果。
其次,基於圖10至圖13對本發明之密封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1001具備殼體1002、保持部1003、密封部1004、操作部1005。再者,關於該密封裝置1001,亦可於殼體1002之上表面設置貯存大量蓋體之貯存部,此處省略。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1001中,構成保持部1003之保持治具1之構成、及構成操作部1005之操作面板1030之構成與上文所說明者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殼體1002具有收容密封裝置1001中之保持部1003、密封部1004、構成操作部1005之各種控制零件1033之收容空間1011。又,本實施形態之殼體1002構成為:上罩體1027之一端於背面利用鉸鏈等零件與背面板接合,可藉由鉸鏈向後側打開。又,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1001構成為:密封部1004構成為一個單元化之模組,可僅交換該密封部1004。藉由以此方式構成,例如於密封裝置之維護或故障應對等時,僅交換該密封部1004之單元化模組即可,因此可較大地推進作業之效率化。
又,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1001具有將蓋體插入之插入部。該插入部1034具有插入口1035,於該插入口1035之後方設有驅動滾輪及從動滾輪。該驅動滾輪構成為:與馬達之旋轉軸連結,可利用馬達之旋轉進行旋轉動作。又,從動滾輪構成為:以周面與驅動滾輪之周面接觸之方式設置,當驅動滾輪旋轉時,受到該驅動滾輪之旋轉力而進行旋轉動作。該插入部1034於使用者將蓋體插入時,例如利用感測器構件等檢查蓋體已插入。根據該感測器構件之檢測結果,馬達開始使旋轉軸旋轉之動作,伴隨於此,驅動滾輪及從動滾輪亦開始旋轉動作。此時,使用者插入至插入口之蓋體構成為:前端接近與驅動滾輪及從動滾輪接觸之部分時,利用該等驅動滾輪及從動滾輪被引入殼體內部。
密封部1004由於上文所說明之驅動馬達1031及將驅動馬達1031之驅動力傳遞至加熱器本體1015之傳遞機構1032之構成與上文所說明者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又,於該密封部1004設有定位構件1035之方面與上文所說明之方面不同。該定位部構件1035例如以於接近加熱器本體1015之位置位於該加熱器本體1015之前後左右之4個部位之方式設置。又,該等4個定位構件1035中,例如位於左右方向之定位構件1035彼此藉由彈簧構件等在互相之距離較短之部位位於既定位置。該互相之距離較佳為小於蓋體直徑之距離。又,藉由以此方式構成,較佳為構成為:搬送自插入部1034插入之蓋體時,追隨蓋體之外形,互相之定位構件彼此之間隔放大/縮小。再者,該定位構件1035例如亦可使用金屬材料形成,但除金屬材料以外,例如亦可使用具有耐熱性之樹脂材料或進而具有柔軟性之樹脂材料等。再者,於使用金屬材料作為定位部座1035之原材料之情形時,較佳為於位於裡側之定位構件1035例如纏繞由樹脂材料形成之構件等。藉由以此方式構成,自插入部1034插入之蓋體碰到裡側之定位構件1035時,可減少蓋體因其觸碰之衝擊而反彈之虞,可防止由其引起之定位精度之降低。
又,圖式中雖未圖示,但可於加熱器本體1015與蓋體之間配置具有耐熱性之片狀材料,將加熱器本體1015壓抵於蓋體時始終經由該片狀材料進行。藉此,對蓋體進行加熱而接合時,可防止可能自蓋體之表面等產生之污物附著於與加熱器本體1015之蓋體相對之面。又,根據蓋體之不同,亦有由於自加熱器本體1015施加之熱而貼附於加熱器本體之面之虞,結果藉由介置此種片狀材料,亦可解除黏貼之虞。
於保持部1003設有支持容器之底之支持部1036。支持部1036構成為:於保持治具1收容於殼體1002之內部時,朝向上下方向之移動也被連動進行。即,於殼體1002之右側板之內表面設有傾斜部1037,藉由支持部1036之突起1039通過形成於該傾斜部1037之槽1038中,支持部亦可隨著保持部1003之前後方向之移動而向上下方向移動。該支持部1036以如下方式動作:當保持治具1位於殼體1002之外時,位於接近該保持治具1之較高之位置,隨著保持治具1向殼體1002之內部移動,高度位置逐漸降低,當保持治具位於殼體1002之內部時位於最下端部。
本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於將容器插入至保持部之貫通部時,設於支持部之感測器構件進行檢測,開始動作。該動作為首先將保持部拉入至殼體內之動作。此時,支持部藉由傾斜部自相對上方向下方之位置移動,並且保持部被拉入殼體1002內。其後,使用者將蓋體插入至插入口後,插入口之馬達開始驅動,利用驅動滾輪及從動滾輪之旋轉將蓋體拉入殼體內。該蓋體以由定位構件定位於容器上之既定位置之狀態配置。之後,加熱器本體1015下降而利用熱封將蓋體接合於容器。其後,加熱器本體1015上升,保持部自殼體內被推出殼體外。此時,支持部沿著傾斜部,自與先前相反之相對下方之位置向上方之位置上升。伴隨於此,由支持部支持底部之容器亦上升,成為使用者容易拿到手裡之狀態。
圖14所示者為保持部1003之變形例。該保持部1003可分別應用於上文所說明之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中。該保持部1002於容器之直徑(大小)固定之情形時使用。於該情形時,使用者將蓋體放在容器上進行定位。此時,根據該變形例之保持部1003,於插入有容器之開口部之周邊4個部位設有定位部,因此可簡單地進行蓋體之定位,且亦可提高其定位精度。再者,定位部之數量或形狀、大小是任意的,並不限定於此。
以上對本發明之密封裝置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僅為本發明之密封裝置之例示,並不限定於此。因此,於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適當進行變更。
1001:密封裝置 1002:殼體 1003:保持部 1004:密封部 1005:操作部 1006:貯存部 1007:底板 1008:右側板 1009:左側板 1010:後部板 1011:收容空間 1012:保持基座部 1013:加熱器 1014:防護罩構件 1015:加熱器本體 1016:基板 1017:導軌 1018:移動體 1019:齒輪 1020:齒條 1021:桿 1022:軸構件 1023:鎖定接收部 1024:鎖定部 1025:頂面 1026:鎖定解除部 1027:上罩體 1028:下罩體 1029:把手 1030:操作面板 1031:驅動馬達 1032:傳遞機構 1033:控制構件 1034:插入部 1035:定位構件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密封裝置之外觀立體圖。 [圖3]係密封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用於對密封裝置之作用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5]係用於對密封裝置之作用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6]係第2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之外觀立體圖。 [圖7]係用於對密封裝置之作用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8]係密封裝置之立體圖。 [圖9]係密封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10]係第3實施形態之密封裝置之外觀圖。 [圖11]係用於對密封裝置之內部構成進行說明之立體圖。 [圖12]係用於對密封裝置之密封部之構成進行說明之立體圖。 [圖13]係用於對密封部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14]係表示保持部之其他例之示意圖。 [圖15]係用於對構成保持部之保持治具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16]係用於對構成保持部之保持治具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17]係用於對構成保持部之保持治具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18]係用於對構成保持部之保持治具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19]係用於對構成保持部之保持治具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20]係用於對構成保持部之保持治具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21]係用於對構成保持部之保持治具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圖22]係用於對構成保持部之保持治具之構成進行說明之說明圖。
1001:密封裝置
1002:殼體
1003:保持部
1004:密封部
1005:操作部
1006:貯存部
1007:底板
1008:右側板
1009:左側板
1010:後部板
1011:收容空間
1012:保持基座部
1013:加熱器
1014:防護罩構件
1021:桿
1023:鎖定接收部
1026:鎖定解除部

Claims (15)

  1. 一種密封裝置,其係用於藉由蓋體將具有開口部及形成該開口部之外周緣之緣部之容器的上述開口部進行密封者,其特徵在於具備: 保持部,其具有以露出上述容器之上述緣部之狀態保持上述容器之保持體;及接合力賦予部,其具有用以在形成於上述開口部之周緣之緣部接合上述蓋體之接合體; 上述保持部以能夠使預先形成為單片之蓋體以面對上述保持體之上述開口部之方式配置的方式形成, 上述接合部使上述預先形成為單片之蓋體接合於上述容器。
  2. 如請求項1之密封裝置,其具備:移動部,其以可形成接近狀態及隔開狀態之方式使上述接合部及上述保持部之至少一者位移,該接近狀態係經由保持於上述保持部之上述容器及位於該容器上之上述蓋體使上述接合體與上述保持體接觸,該隔開狀態係上述接合體及上述保持體為較上述接近狀態更互相分離的位置, 構成為以上述移動部形成上述接近狀態為契機,上述接合部使上述蓋體接合於上述容器。
  3. 如請求項1之密封裝置,其具有:定位部,其具備將上述蓋體之位置引導至預定空間之引導體。
  4. 如請求項3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引導體自上述接合部之既定位置向上述保持體垂下複數個, 以由複數個上述引導體把持上述蓋體且使上述蓋體位於上述空間內之方式,決定複數個上述引導體之配置。
  5. 如請求項1之密封裝置,其中於上述接合體設有對上述蓋體與上述容器之接觸部賦予能量之能量賦予部。
  6. 如請求項5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能量賦予部賦予選自由電能、振動能及熱能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能量。
  7. 如請求項1之密封裝置,其具有:插入部,其以可供上述蓋體插入之方式形成;及 搬送部,其將自上述插入部插入之上述蓋體向上述空間搬送。
  8. 如請求項2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保持部具備:插入部,其具有貫通表面與背面之間之貫通孔,且以可將上述容器插入至上述貫通孔之方式形成;及支持部,其位於上述插入部之下方,且與上述容器之底部接觸且支持上述底部; 隨著上述接近狀態與上述隔開狀態之轉換,上述支持部與上述底部之接觸位置之內高度方向之位置發生變動。
  9. 如請求項3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保持部中,可將上述容器插入之插入部貫通形成該保持部之表面與背面之間,上述定位部形成於上述插入部之周圍。
  10. 如請求項3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定位部由具有柔軟性之材料形成。
  11. 如請求項3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定位部由具有耐熱性之材料形成。
  12. 如請求項1之密封裝置,其具有: 收納部,其收容將上述蓋堆疊而得之蓋集合體; 分取器,其自上述收納部將上述蓋體個別地分散;及 移送部,其將由上述分取器分取之上述蓋體向上述保持部移送; 以將上述容器配置於上述保持部為契機,上述蓋體自上述收納部經由上述移送部配置於上述容器上。
  13. 如請求項12之密封裝置,其中 設有複數個上述收納部, 收容於至少1個上述收納部之蓋體之尺寸與收容於另一個上述收納部之蓋體之尺寸不同, 根據配置於上述保持部之上述容器之大小,選擇收納自上述移送部配置於上述容器上之蓋體之上述收納部,且自所選擇之上述收納部經由上述移送部將上述蓋體配置於上述容器上。
  14. 如請求項12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移送部具有暫時存放自上述收納部傳送來之上述蓋體之大氣部, 以將上述容器配置於上述保持部為契機,將配置於上述大氣部之上述蓋體配置於上述容器上,上述蓋體自上述收納部被送至上述移送部之上述大氣部。
  15. 如請求項12之密封裝置,其中上述收納部於下端具有開口, 上述分取器以自上述收納部下端之上述開口取出上述蓋體之方式構成。
TW112123694A 2022-06-22 2023-06-26 密封裝置 TW2024173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54328P 2022-06-22 2022-06-22
US63/354,328 2022-06-22
US202263393037P 2022-07-28 2022-07-28
US63/393,037 2022-07-28
US202263398729P 2022-08-17 2022-08-17
US63/398,729 2022-08-17
US202263403474P 2022-09-02 2022-09-02
US63/403,474 2022-09-02
US202263404011P 2022-09-06 2022-09-06
US63/404,011 2022-09-06
US202263409447P 2022-09-23 2022-09-23
US63/409,447 2022-09-23
US202263411841P 2022-09-30 2022-09-30
US63/411,841 2022-09-30
US202263414147P 2022-10-07 2022-10-07
US63/414,147 2022-10-07
US202263416735P 2022-10-17 2022-10-17
US63/416,735 2022-10-17
US202263427218P 2022-11-22 2022-11-22
US63/427,218 2022-11-22
US202363468137P 2023-05-22 2023-05-22
US63/468,137 2023-05-2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7326A true TW202417326A (zh) 2024-05-01

Family

ID=8938010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23694A TW202417326A (zh) 2022-06-22 2023-06-26 密封裝置
TW112206484U TWM656857U (zh) 2022-06-22 2023-06-26 密封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206484U TWM656857U (zh) 2022-06-22 2023-06-26 密封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2) TW202417326A (zh)
WO (1) WO202324910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8908A (ja) * 1998-06-13 1999-12-21 Sangyo Kiki Kenkyusho:Kk 蓋嵌合容器の蓋締め超音波シール装置
JP3844173B2 (ja) * 1998-08-24 2006-11-08 株式会社タイトー 缶詰装置
JP2000177704A (ja) * 1998-12-17 2000-06-27 Ishida Co Ltd 蓋体供給装置及び計量包装システム
JP3152023U (ja) * 2009-04-03 2009-07-16 益芳封口機有限公司 シール装置
JP2013193774A (ja) * 2012-03-21 2013-09-3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容器蓋シール装置に用いるリテーナー
JP6922416B2 (ja) * 2017-05-25 2021-08-18 シブヤパッケージング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容器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9101A1 (ja) 2023-12-28
TWM656857U (zh) 2024-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417326A (zh) 密封裝置
TW464629B (en) Packaging method and packaging apparatus
GB2497415A (en) Former shoulder
TW201144161A (en) Lid shaping device
CN211540123U (zh) 一种扫地机的齿轮上料机构
WO2024038898A1 (ja) 封止装置
WO2024053681A1 (ja) 封止装置
WO2024135802A1 (ja) 封止装置
TW202430435A (zh) 密封裝置
JP2017119537A (ja) ブリスター包装体の製造装置
TWM661079U (zh) 密封裝置
KR100508389B1 (ko) 식품용기 포장기
CN118541315A (zh) 封盖装置
JP2010006375A (ja) 蓋材装着装置
TW200931559A (en) Film-slitting device of wafer
TW200815299A (en) Glass member fusing device and glass fusing system using it
JP4034075B2 (ja) 断熱容器の製造装置
JP2006000858A (ja) 摩擦撹拌接合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S581617A (ja) 定量詰め一体容器の仕分け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02355906A (ja) 容器の加工装置および加工方法
WO2022118469A1 (ja) 人体ラッピング装置
KR101249426B1 (ko) 조제용 약봉투 봉합장치
JP3108964U (ja) 缶用付属品取付け器具及び取付け装置
TWI223256B (en) Device for bonding substrates
JP2773047B2 (ja) 容器のシール方法及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