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6370A - 晶圓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晶圓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6370A
TW202416370A TW112135930A TW112135930A TW202416370A TW 202416370 A TW202416370 A TW 202416370A TW 112135930 A TW112135930 A TW 112135930A TW 112135930 A TW112135930 A TW 112135930A TW 202416370 A TW202416370 A TW 20241637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fer
separation layer
peripheral
peripheral residual
clo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59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賀勇人
平田和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迪思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6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6370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在貼合晶圓的磨削步驟中,既抑制器件的破損並且去除外周剩餘區域之晶圓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 [解決手段]一種晶圓之加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驟:貼合晶圓形成步驟,將在一面具有器件區域以及外周剩餘區域、且外周緣已被倒角之第一晶圓的一面貼合於第二晶圓來形成貼合晶圓;分離層形成步驟,對第一晶圓的比外周緣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的區域,以雷射光束的聚光點越接近於外周緣就定位在越接近於一面之位置的方式,來照射雷射光束,藉此形成沿著圓錐台的側面之形狀的分離層,前述圓錐台的側面從一面側朝向另一面側具有傾斜;磨削步驟,對第一晶圓從另一面進行磨削,來薄化至預定的厚度;及偵測步驟,偵測外周剩餘區域是否已被去除。

Description

晶圓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晶圓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
隨著近年來的器件晶片之低高度化或高集成化,做成三維積層之半導體晶圓的開發仍在進展中。例如TSV(矽穿孔,Through-Silicon Via)晶圓是藉由貫通電極而可做成基於2個晶片彼此之貼合的兩晶片之電極的連接。
如此做出之晶圓是以貼合於成為基台之支撐晶圓(矽或玻璃、陶瓷等)的狀態來進行磨削而被薄化。通常,因為晶圓已將外周緣倒角,所以若磨削得極薄時,外周緣便會成為所謂的刀緣,而容易在磨削中產生邊緣的缺損。因此,會有缺損延長至器件而導致器件的破損之可能性。
作為刀緣的對策,也構思有一種邊緣修整方法,前述邊緣修整方法是將晶圓貼合後,沿著器件區域的外周緣來照射雷射光束而形成環狀的改質層,藉此抑制在該磨削中產生之晶圓的邊緣缺損伸展至器件之情形(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20-057709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專利文獻1記載之方法有導致欲在磨削時去除之外周剩餘區域的端材未剝離而殘留之可能性,而有比環狀的改質層更外側之區域與內側之區域會相互碰撞而破損之可能性、或在之後接著進行之研磨步驟中使研磨墊損傷之可能性。
據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在貼合晶圓的磨削步驟中,既抑制器件的破損並且去除外周剩餘區域之晶圓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層面,可提供一種晶圓之加工方法,其具備有以下步驟: 貼合晶圓形成步驟,將在一面具有形成有器件之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且外周緣已被倒角之第一晶圓的該一面,貼合於第二晶圓的一面來形成貼合晶圓; 分離層形成步驟,對該第一晶圓的比該外周緣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的區域,以雷射光束的聚光點越接近於該外周緣就定位在越接近於該第一晶圓的該一面之位置的方式,來照射該雷射光束,藉此形成沿著圓錐台的側面之形狀的分離層,前述圓錐台的側面從該第一晶圓的該一面側朝向另一面側具有傾斜; 磨削步驟,在實施該分離層形成步驟之後,對該貼合晶圓的該第一晶圓從該另一面進行磨削,來薄化至預定的厚度;及 偵測步驟,在正在實施該磨削步驟之期間或已實施該磨削步驟之後,偵測比該分離層更靠近該外周緣側的該外周剩餘區域是否已被去除。
較佳的是,在該偵測步驟中,是對比該分離層更靠近外周緣側的該外周剩餘區域照射測定光,並接收在該外周剩餘區域反射之測定光、以及在該分離層反射之測定光的至少任一者,藉此偵測比該分離層更靠近外周緣側的該外周剩餘區域是否已被去除。
較佳的是,晶圓之加工方法更具備有外力賦與步驟,前述外力賦與步驟是:在該偵測步驟中偵測到該外周剩餘區域尚未被去除的情況下,對該外周剩餘區域賦與外力來去除該外周剩餘區域。
根據本發明的其他的層面,可提供一種晶圓處理裝置,其具備有:保持工作台,將在一面具有形成有器件之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且外周緣已被倒角之晶圓,以使另一面側露出的狀態來保持,前述晶圓在比該外周緣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的區域,形成有沿著圓錐台的側面之形狀的分離層,前述圓錐台的側面從晶圓的該一面側朝向該另一面側具有越接近於該外周緣就越接近於該一面的傾斜;光源,對已保持在該保持工作台之晶圓的該外周剩餘區域照射測定光;光接收單元,接收從該光源照射,並在該外周剩餘區域反射之測定光以及在該分離層反射之測定光的至少任一者;及判斷部,依據藉由該光接收單元所接收到之測定光,來判斷該外周剩餘區域是否已以該分離層為起點而從該晶圓被去除。
較佳的是,晶圓處理裝置更具備有磨削單元,前述磨削單元是對已保持在該保持工作台之晶圓的該另一面側進行磨削,來薄化至預定的厚度。 發明效果
本申請之發明可以在貼合晶圓的磨削步驟中,既抑制器件的破損並且去除外周剩餘區域。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並非因以下的實施形態所記載之內容而受到限定之發明。又,在以下所記載之構成要素中,包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容易地設想得到的構成要素、實質上相同的構成要素。此外,以下所記載之構成是可合宜組合的。又,只要在不脫離本發明之要旨的範圍內,可進行構成的各種省略、置換或變更。
依據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晶圓10(參照圖2)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30。實施形態之晶圓10之加工方法是將一對晶圓10相互貼合,並將其中一個晶圓10(第一晶圓10-1)薄化至預定的厚度之方法。
再者,在以後的說明中,在區別一對晶圓10之晶圓10彼此時,是將其中一個晶圓10標記為第一晶圓10-1,並將另一個晶圓10標記為第二晶圓10-2(參照圖2),在不區別時則簡記為晶圓10。未進行薄化之另一個的第二晶圓10-2雖然設為在實施形態中為和第一晶圓10-1同樣的TSV晶圓之晶圓來說明,但是在本發明中,亦可為沒有型樣之單純的基板晶圓(substrate wafer)。
圖1是顯示實施形態之晶圓10之加工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實施形態之晶圓10之加工方法具備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分離層形成步驟2、磨削步驟3、偵測步驟4與外力賦與步驟5。
(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 圖2是顯示圖1所示之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之一狀態的立體圖。圖3是顯示圖1所示之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後之貼合晶圓20的剖面圖。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是將第一晶圓10-1的一面貼合於第二晶圓10-2的一面而形成貼合晶圓20之步驟。
首先,針對加工對象之晶圓10(第一晶圓10-1以及第二晶圓10-2)之構成來說明。圖2以及圖3所示之晶圓10是將矽(Si)、藍寶石(Al 2O 3)、砷化鎵(GaAs)或碳化矽(SiC)等作為基板11之圓板狀的半導體晶圓、光器件晶圓等之晶圓,在實施形態中是矽晶圓。如圖3所示,晶圓10是將外周緣12倒角成:厚度方向的中央最朝外周側突出,且從基板11的正面13涵蓋到背面14成為剖面圓弧狀。
如圖2所示,晶圓10具備器件區域15、與圍繞器件區域15之外周剩餘區域16。器件區域15具有在基板11的正面13設定成格子狀之複數條分割預定線17、與形成於被分割預定線17所區劃出的各區域之器件18。外周剩餘區域16是涵蓋全周地圍繞器件區域15且未形成有器件18之區域。
在實施形態中,器件18構成3DNAND快閃記憶體,且具備電極墊、與連接於電極墊之貫通電極。貫通電極在薄化基板11且從晶圓10一個個地分割器件18時,會貫通到基板11的背面14側。亦即,實施形態之晶圓10是可被分割成一個個的器件18具有貫通電極之所謂TSV晶圓。再者,本發明之晶圓10不限定於如實施形態之具有貫通電極之TSV晶圓,亦可為沒有貫通電極之器件晶圓。
在實施形態的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中,貼合之一面是正面13。在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中,首先是如圖2所示,在第一晶圓10-1的正面13與第二晶圓10-2的正面13當中的其中一者積層接合層19。在實施形態中,是在第二晶圓10-2的正面13積層接合層19。再者,接合層19在實施形態中是在基材層的正面、背面積層有黏著材層之雙面膠帶,但在本發明中並不限定為雙面膠帶,亦可為例如氧化膜,亦可為藉由塗佈包含樹脂等的接著劑而形成之構成。又,亦可不使用接合層19,而是將第一晶圓10-1與第二晶圓10-2直接接合。
在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中,其次是如圖2所示,使第一晶圓10-1的正面13、與已積層於第二晶圓10-2的正面13側之接合層19隔著間隔而相向。其次,如圖3所示,透過接合層19將第一晶圓10-1的正面13與第二晶圓10-2的正面13貼合。藉此,形成貼合晶圓20。
(晶圓處理裝置30) 在實施形態中,分離層形成步驟2、磨削步驟3以及偵測步驟4是藉由晶圓處理裝置30來實施。晶圓處理裝置30具備保持工作台31(參照圖4、圖7、圖8以及圖9)、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參照圖4)、磨削單元50(參照圖7以及圖8)、光源60(參照圖9以及圖10)、光接收器或光接收單元62、63(參照圖9以及圖10)與判斷部65(參照圖9)。晶圓處理裝置30更具備未圖示之移動單元與未圖示之拍攝單元,前述移動單元使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磨削單元50、光源60以及光接收單元62、63相對於保持工作台31相對地移動,前述拍攝單元對已保持在保持工作台31之晶圓10進行拍攝。
圖4、圖7、圖8以及圖9所示之保持工作台31是以保持面(上表面)來保持晶圓10。保持面可為例如由多孔陶瓷等所形成之圓板形狀。保持面在實施形態中是和水平方向平行之平面。保持面例如透過真空吸引路徑而和真空吸引源連接。保持工作台31會吸引保持已載置在保持面上之晶圓10。
圖4所示之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是對已保持在保持工作台31的保持面之晶圓10照射雷射光束41之單元。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具有例如射出雷射光束41之振盪器、與將從振盪器所射出之雷射光束41聚光照射之聚光器。雷射光束41包含例如穿透晶圓10之波長的雷射光束。
圖7以及圖8所示之磨削單元50是對已保持在保持工作台31之晶圓10進行磨削,來薄化至預定的厚度之單元。磨削單元50具備旋轉軸構件即主軸51、安裝於主軸51的下端之磨削輪52、與裝設於磨削輪52的下表面之磨削磨石53。磨削輪52是以和保持工作台31的軸心平行的旋轉軸來旋轉。磨削磨石53是和已保持在保持工作台31之晶圓10的上表面相向。磨削單元50更包含對加工點供給磨削水之未圖示的磨削液供給單元。
圖9以及圖10所示之光源60對已保持在保持工作台31之晶圓10的外周剩餘區域16照射測定光61。測定光61在比後述之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的外周剩餘區域16尚未被去除的情況下,會在外周剩餘區域16的另一面(磨削面)反射。又,測定光61在已將比後述之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的外周剩餘區域16去除的狀態下,會在所顯露出之分離層23反射。
圖9以及圖10所示之光接收單元62會接收從光源60照射而在外周剩餘區域16的另一面(磨削面)反射之測定光61。光接收單元62包含例如光電二極體等的光接收元件。光接收單元62會將所接收到之光的強度轉換成電氣訊號,並輸出到判斷部65。光接收單元62構成為可調整可接收光之方向。又,光接收單元62可相對於保持工作台31相對地移動。光接收單元62亦可將位置固定在晶圓處理裝置30的裝置本體。
圖9以及圖10所示之光接收單元63是接收從光源60照射,且在已將比後述之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之外周剩餘區域16去除的狀態下,在所顯露出之分離層23反射之測定光61。光接收單元63包含例如光電二極體等的光接收元件。光接收單元63會將所接收到之光的強度轉換成電氣訊號,並輸出到判斷部65。光接收單元63構成為可調整可接收光之方向。又,光接收單元63可相對於保持工作台31相對地移動。光接收單元63亦可將位置固定在晶圓處理裝置30的裝置本體。
圖9所示之判斷部65可藉由例如控制晶圓處理裝置30的各部之控制裝置等來實現。控制裝置是包含作為運算機構之運算處理裝置、作為記憶機構之記憶裝置、及作為通訊機構之輸入輸出介面裝置的電腦。運算處理裝置包含例如CPU(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之微處理器。記憶裝置具有HDD(硬碟驅動機,Hard Disk Drive)、ROM(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或RA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等之記憶體。運算處理裝置依據已保存於記憶裝置之預定的程式來進行各種運算。運算處理裝置依照運算結果,透過輸入輸出介面裝置將各種控制訊號輸出至上述之各構成要素。
判斷部65是依據藉由光接收單元62、63所接收到之測定光61,來判斷外周剩餘區域16是否已以後述之分離層23作為起點而從晶圓10(第一晶圓10-1)被去除。例如,測定光61在外周剩餘區域16的另一面(背面14)反射的情況下,會入射至光接收單元62。又,測定光61在顯露出之分離層23反射的情況下會入射至光接收單元63。
判斷部65在光接收單元62接收到測定光61,且光接收單元63未接收到測定光61的情況下,會判斷為外周剩餘區域16尚未從晶圓10(第一晶圓10-1)去除。又,判斷部65在光接收單元63接收到測定光61且光接收單元63未接收到測定光61的情況下,會判斷為外周剩餘區域16已從晶圓10(第一晶圓10-1)去除。
(分離層形成步驟2) 圖4是顯示圖1所示之分離層形成步驟2之一狀態的立體圖。圖5是將圖1所示之分離層形成步驟2後之貼合晶圓20的一部分放大而顯示的剖面圖。圖6是顯示圖1所示之分離層形成步驟2後之貼合晶圓20的平面圖。分離層形成步驟2是在第一晶圓10-1的比外周緣12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形成沿著圓錐台的側面之形狀的分離層23之步驟。在分離層形成步驟2中,是藉由以晶圓處理裝置30的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所進行之隱形切割,而在第一晶圓10-1的內部形成分離層23。
在分離層形成步驟2中,是對第一晶圓10-1的比外周緣12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的區域,以雷射光束41的聚光點42越接近於外周緣12就定位在越接近於一面之位置的方式,來照射雷射光束41,藉此形成沿著圓錐台的側面之形狀的分離層23,前述圓錐台的側面從第一晶圓10-1的一面側朝向另一面側具有傾斜。在實施形態中為:一面是正面13,另一面是背面14。
在分離層形成步驟2中,首先是將第二晶圓10-2的背面14側吸引保持在晶圓處理裝置30的保持工作台31的保持面(上表面)。其次,進行第一晶圓10-1與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的聚光器之對位。具體而言,是藉由未圖示之移動單元使保持工作台31移動至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的下方的照射區域。其次,藉由以未圖示之拍攝單元對第一晶圓10-1進行攝影來進行校準,而使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的照射部朝向第一晶圓10-1的比外周緣12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的位置,並於使其在鉛直方向上相向後,將雷射光束41的聚光點42設定在第一晶圓10-1的內部。
在分離層形成步驟2中,其次是一邊使保持工作台31繞著垂直的軸心旋轉,一邊由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從第一晶圓10-1的背面14側照射雷射光束41。亦即,將雷射光束41沿著第一晶圓10-1的比外周緣12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的位置來照射,而形成環狀的改質層21。
改質層21意指因為照射雷射光束41而使密度、折射率、機械性強度或其他的物理特性變得與周圍的該特性不同的狀態之區域。改質層21可為例如熔融處理區域、裂隙(crack)區域、絕緣破壞區域、折射率變化區域、及混合了這些區域之區域等。改質層21的機械性強度等會比第一晶圓10-1的其他部分更低。
在分離層形成步驟2中,可將雷射光束41的聚光點42的位置,以越接近於外周緣12就定位在越接近於一面之位置的方式來變更,而照射複數次雷射光束41;或將雷射光束41分歧成複數個,而一次照射具有複數個聚光點42之經分歧的雷射光束41。藉此,以沿著從第一晶圓10-1的正面13側朝向背面14側具有傾斜之圓錐台的側面的方式,形成複數個改質層21。改質層21是因裂隙22伸展,而藉由改質層21與裂隙22之連結,形成沿著從正面13側朝向背面14側具有傾斜之圓錐台的側面之形狀的分離層23。
如圖6所示,在實施形態的分離層形成步驟2中,亦可進一步形成將外周剩餘區域16劃分成至少二個以上之輔助分離層24,前述外周剩餘區域16是第一晶圓10-1的比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之區域。在分離層形成步驟2中,是例如在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中的圓周方向的預定的位置上,在外周剩餘區域16的內周緣與外周緣12之間,朝放射方向形成輔助分離層24。
在此情況下,是以使雷射光束41的聚光點42朝向第一晶圓10-1的徑方向外側移動的方式來移動保持工作台31。亦即,藉由在外周剩餘區域16朝放射方向照射雷射光束41,而沿著放射方向形成輔助分離層24。再者,亦能以聚光點42從第一晶圓10-1的徑方向外側往徑方向內側移動的方式來一邊使保持工作台31移動一邊照射雷射光束41。這種情況下,會在聚光點42到達分離層23之時間點使雷射光束41的照射停止。
再者,圖6所示之輔助分離層24雖然是將外周剩餘區域16在圓周方向上分割成8個,但在本發明中亦可更進一步分割為成倍的16個,且亦可包含在徑方向上分割之環狀的輔助分離層24,亦可因應於第一晶圓10-1的直徑或外周剩餘區域16的寬度的尺寸來合宜設定分割數。
又,形成輔助分離層24時,亦可和分離層23同樣,變更雷射光束41的聚光點42的高度來照射複數次雷射光束41、或照射具有在第一晶圓10-1的厚度方向上分開之複數個聚光點42之雷射光束41,藉此在第一晶圓10-1的厚度方向上形成複數個改質層21。
(磨削步驟3) 圖7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磨削步驟3的側面圖。圖8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磨削步驟3的圖7之後的狀態的側面圖。磨削步驟3是在實施分離層形成步驟2之後實施。磨削步驟3是將貼合晶圓20的第一晶圓10-1從另一面來磨削,來薄化至預定的厚度之步驟。在實施形態的磨削步驟3中,是藉由晶圓處理裝置30的磨削單元50,對第一晶圓10-1的背面14側進行磨削,來薄化至預定的成品厚度。
在磨削步驟3中,首先是將保持有貼合晶圓20之保持工作台31搬送至磨削單元50的下方。其次,在已使保持工作台31繞著軸心旋轉之狀態下,使磨削輪52繞著軸心來旋轉。藉由未圖示之磨削液供給單元將磨削水供給至加工點,並且使磨削輪52的磨削磨石53以預定的進給速度朝保持工作台31接近,藉此將第一晶圓10-1的背面14以磨削磨石53來磨削,而薄化至圖8所示之預定的厚度。
第一晶圓10-1中的比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的外周剩餘區域16會因為磨削負荷而被去除。亦即,第一晶圓10-1會成為分離層23露出於外周面而以分離層23為側面之圓錐台形狀。此時,會有外周剩餘區域16的端材不剝離而殘留之可能性。外周剩餘區域16是否已在磨削步驟3中被去除,可藉由偵測步驟4來偵測。
(偵測步驟4) 圖9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偵測步驟4之一例的側面圖。圖10是顯示圖1所示之偵測步驟4之一例的平面圖。偵測步驟4可在正在實施磨削步驟3之期間,或已實施磨削步驟3之後實施。實施形態之偵測步驟4是在已實施磨削步驟3之後實施。偵測步驟4是偵測比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的外周剩餘區域16是否已被去除之步驟。實施形態之偵測步驟4是藉由晶圓處理裝置30的光源60、光接收單元62、63以及判斷部65來實施。
在偵測步驟4中,首先是將保持有貼合晶圓20之保持工作台31搬送到光源60以及光接收單元62、63的下方。在此,光源60是定位成:從光源60照射之測定光61可照射在保持工作台31上的貼合晶圓20的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的磨削面、或已去除外周剩餘區域16而露出之分離層23。
又,光接收單元62是位置以及角度被調整成:當從光源60照射之測定光61在外周剩餘區域16反射之情況下,其反射光會入射光接收單元62。又,光接收單元63是位置以及角度被調整成:當從光源60照射之測定光61在已去除外周剩餘區域16而露出之分離層23反射之情況下,其反射光會入射光接收單元63。再者,在光接收單元62、63的位置已固定在晶圓處理裝置30的裝置本體的情況下,是藉由使保持工作台31移動來進行對位。
在偵測步驟4中,於如上述地各自對位後,其次是從光源60對比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的外周剩餘區域16照射測定光61。測定光61會在第一晶圓10-1反射,且反射光會入射至光接收單元62或光接收單元63。
在比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的外周剩餘區域16尚未被去除的情況下,測定光61會在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的磨削面反射,且反射光會入射至光接收單元62。光接收單元62會將所接收到之光的強度轉換成電氣訊號,並輸出到判斷部65。
在比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的外周剩餘區域16已被去除的情況下,測定光61會在第一晶圓10-1的已露出之分離層23反射,且反射光會入射至光接收單元63。光接收單元63會將所接收到之光的強度轉換成電氣訊號,並輸出到判斷部65。
判斷部65會依據由光接收單元62、63所進行之測定光61的光接收狀況,來偵測第一晶圓10-1的比分離層23更靠近外周緣12側的外周剩餘區域16是否已被去除。判斷部65在光接收單元62接收到測定光61且光接收單元63未接收到測定光61的情況下,會判斷為尚未將外周剩餘區域16從第一晶圓10-1去除。又,判斷部65在光接收單元63接收到測定光61且光接收單元62未接收到測定光61的情況下,會判斷為已將外周剩餘區域16從第一晶圓10-1去除。
(外力賦與步驟5) 圖11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外力賦與步驟5之一例的側面圖。外力賦與步驟5是在偵測步驟4中偵測到外周剩餘區域16尚未被去除之情形的情況下,對外周剩餘區域16賦與外力來去除外周剩餘區域16之步驟。在圖11所示之例中,外力賦與步驟5是藉由以推壓構件70來賦與第一晶圓10-1的厚度方向的剪切力,來去除外周剩餘區域16。
推壓構件70可朝上下方向移動,且藉由從上方對貼合晶圓20的第一晶圓10-1推壓來賦與外力。在圖11所示之外力賦與步驟5中,是使推壓構件70朝向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且在已使其在鉛直方向上相向的狀態下朝下方下降,而使推壓構件70壓附於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
藉此,可藉由推壓構件70對外周剩餘區域16賦與向下方向的外力。如此一來,器件區域15與外周剩餘區域16便會以分離層23(以及輔助分離層24;參照圖6)作為起點而被分割,且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會被去除。
圖12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外力賦與步驟5之另一例的側面圖。在圖12所示之例中,外力賦與步驟5是以超音波賦與單元80對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賦與超音波,而以由超音波所形成之振動來賦與外力,藉此去除外周剩餘區域16。
超音波賦與單元80具有例如可藉由施加交流電力而伸縮並在第一晶圓10-1的磨削面產生超音波振動之超音波振動器、對超音波振動器施加交流電力之電源、與液體供給單元81。在圖12所示之外力賦與步驟5中,首先是使超音波振動器朝向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且在已使其在鉛直方向上相向的狀態下,從液體供給單元81將液體供給到超音波振動器與磨削面之間。液體可為例如純水。
在外力賦與步驟5中,其次是一邊使超音波振動器的相向面浸漬於液體內,一邊對超音波賦與單元80的超音波振動器施加預定時間交流電力來使相向面進行超音波振動。藉此,當超音波振動透過液體賦與到外周剩餘區域16時,分離層23的裂隙22會伸展,且器件區域15與外周剩餘區域16會以分離層23為起點被分割,而可將第一晶圓10-1的外周剩餘區域16去除。
在外力賦與步驟5中賦與外力之方法,並不限定於圖11之從上方推壓外周剩餘區域16來賦與往剪切方向的外力之方法、或圖12之對外周剩餘區域16以由超音波所形成之振動來賦與外力之方法,亦可為例如藉由使輥在外周剩餘區域16滾動來使其破碎之方法、或藉由設成將爪插入外周剩餘區域16的下方並舉起,來賦與往剪切方向的外力之方法。又,亦可為:再次實施磨削步驟3,持續施加由磨削所形成之負荷,直到使外周剩餘區域16分離為止。
如以上所說明,實施形態之晶圓10之加工方法是在貼合晶圓20中,將雷射光束41照射成:形成於自第一晶圓10-1的外周緣12起到內側預定距離之環狀的分離層23具有傾斜。藉此,因為在貼合有晶圓10之接合層19側(正面13側),裂隙22會伸展到比接合層19更靠近外周緣12側,所以會抑制外周剩餘區域16的端材隔著接合層19繼續接合於第二晶圓10-2而殘留之情形。
又,在磨削中或磨削後,將測定光61照到外周剩餘區域16,並藉由該反射光反射之方向,來偵測外周剩餘區域16是否已被去除。藉由像這樣進行確認,因為僅有已去除外周剩餘區域16的端材者,有可能被送到之後接著進行之研磨步驟,所以會發揮可以避免損傷研磨墊的可能性之效果。
再者,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之發明。亦即,在不脫離本發明之要點的範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形來實施。
例如,晶圓處理裝置30亦可不一定具備雷射光束照射單元40。亦即,亦可在以個別的雷射加工裝置實施分離層形成步驟2之後,再將已於第一晶圓10-1形成改質層21之貼合晶圓20搬送至晶圓處理裝置30,並實施磨削步驟3以及偵測步驟4。又,進一步地,晶圓處理裝置30亦可不一定具備磨削單元50。亦即,亦可在以個別的磨削裝置實施磨削步驟3後,再將第一晶圓10-1已被磨削至預定的厚度之貼合晶圓20搬送至晶圓處理裝置30,並實施偵測步驟4。又,實施偵測步驟4之光接收單元62、63只要具備至少任一者即可。
又,分離層形成步驟2亦可在貼合晶圓形成步驟1之前實施,且只要至少在實施磨削步驟3之前形成貼合晶圓20與分離層23即可。
1:貼合晶圓形成步驟 2:分離層形成步驟 3:磨削步驟 4:偵測步驟 5:外力賦與步驟 10:晶圓 10-1:第一晶圓 10-2:第二晶圓 11:基板 12:外周緣 13:正面 14:背面 15:器件區域 16:外周剩餘區域 17:分割預定線 18:器件 19:接合層 20:貼合晶圓 21:改質層 22:裂隙 23:分離層 24:輔助分離層 30:晶圓處理裝置 31:保持工作台 40:雷射光束照射單元 41:雷射光束 42:聚光點 50:磨削單元 51:主軸 52:磨削輪 53:磨削磨石 60:光源 61:測定光 62,63:光接收單元 65:判斷部 70:推壓構件 80:超音波賦與單元 81:液體供給單元
圖1是顯示實施形態之晶圓之加工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2是顯示圖1所示之貼合晶圓形成步驟之一狀態的立體圖。 圖3是顯示圖1所示之貼合晶圓形成步驟後之貼合晶圓的剖面圖。 圖4是顯示圖1所示之分離層形成步驟之一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將圖1所示之分離層形成步驟後之貼合晶圓的一部分放大而顯示的剖面圖。 圖6是顯示圖1所示之分離層形成步驟後之貼合晶圓的平面圖。 圖7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磨削步驟的側面圖。 圖8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磨削步驟的圖7之後的狀態的側面圖。 圖9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偵測步驟之一例的側面圖。 圖10是顯示圖1所示之偵測步驟之一例的平面圖。 圖11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外力賦與步驟之一例的側面圖。 圖12是以局部剖面方式來顯示圖1所示之外力賦與步驟之另一例的側面圖。
1:貼合晶圓形成步驟
2:分離層形成步驟
3:磨削步驟
4:偵測步驟
5:外力賦與步驟

Claims (5)

  1. 一種晶圓之加工方法,具備有以下步驟: 貼合晶圓形成步驟,將在一面具有形成有器件之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且外周緣已被倒角之第一晶圓的該一面,貼合於第二晶圓的一面來形成貼合晶圓; 分離層形成步驟,對該第一晶圓的比該外周緣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的區域,以雷射光束的聚光點越接近於該外周緣就定位在越接近於該第一晶圓的該一面之位置的方式,來照射該雷射光束,藉此形成沿著圓錐台的側面之形狀的分離層,前述圓錐台的側面從該第一晶圓的該一面側朝向另一面側具有傾斜; 磨削步驟,在實施該分離層形成步驟之後,對該貼合晶圓的該第一晶圓,從該另一面進行磨削,來薄化至預定的厚度;及 偵測步驟,在正在實施該磨削步驟之期間或已實施該磨削步驟之後,偵測比該分離層更靠近該外周緣側的該外周剩餘區域是否已被去除。
  2. 如請求項1之晶圓之加工方法,其中在該偵測步驟中, 是對比該分離層更靠近外周緣側的該外周剩餘區域照射測定光,並接收在該外周剩餘區域反射之測定光、以及在該分離層反射之測定光的至少任一者,藉此偵測比該分離層更靠近外周緣側的該外周剩餘區域是否已被去除。
  3. 如請求項1或2之晶圓的加工方法,其更具備有外力賦與步驟, 前述外力賦與步驟是:在該偵測步驟中偵測到該外周剩餘區域尚未被去除的情況下,對該外周剩餘區域賦與外力來去除該外周剩餘區域。
  4. 一種晶圓處理裝置,具備有: 保持工作台,將在一面具有形成有器件之器件區域與圍繞該器件區域之外周剩餘區域、且外周緣已被倒角之晶圓,以使另一面側露出的狀態來保持,前述晶圓在比該外周緣更靠近內側預定距離的區域,形成有沿著圓錐台的側面之形狀的分離層,前述圓錐台的側面從該晶圓的該一面側朝向該另一面側具有越接近於該外周緣就越接近於該一面的傾斜; 光源,對已保持在該保持工作台之該晶圓的該外周剩餘區域照射測定光; 光接收單元,接收從該光源照射,而在該外周剩餘區域反射之測定光以及在該分離層反射之測定光的至少任一者;及 判斷部,依據藉由該光接收單元所接收到之測定光,來判斷該外周剩餘區域是否已以該分離層為起點而從該晶圓去除。
  5. 如請求項4之晶圓處理裝置,其更具備有磨削單元,前述磨削單元是對已保持在該保持工作台之該晶圓的該另一面側進行磨削,來薄化至預定的厚度。
TW112135930A 2022-10-06 2023-09-20 晶圓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 TW2024163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61592 2022-10-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6370A true TW202416370A (zh) 2024-04-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8093B (zh) 晶圓的加工方法
JP7460322B2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KR20220153543A (ko) 피가공물의 가공 방법
KR20220014815A (ko) Si 기판 제조 방법
KR20170066251A (ko) 웨이퍼의 가공 방법
JP6152013B2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TW202416370A (zh) 晶圓之加工方法及晶圓處理裝置
US9929052B2 (en) Wafer processing method
KR20230025753A (ko) 웨이퍼의 가공 방법
JP2022172109A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24055023A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およびウエーハ処理装置
TWI831925B (zh) 晶圓之加工方法
JP2014044999A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JP7334065B2 (ja) 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US20240128087A1 (en) Wafer processing method
US20240079243A1 (en) Processing method of wafer
US11328956B2 (en) Wafer processing method
JP2024039367A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19150925A (ja) 被加工物の研削方法
TW202416363A (zh) 晶圓之加工方法
JP2024046238A (ja) ウエーハの加工方法および加工装置
TW202418479A (zh) 貼合晶圓的加工方法
TW202103243A (zh) 晶圓之加工方法
JP2022043891A (ja) ウェーハの加工方法
JP2024043868A (ja) 被加工物の検査方法及び検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