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5999A -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5999A
TW202415999A TW111137398A TW111137398A TW202415999A TW 202415999 A TW202415999 A TW 202415999A TW 111137398 A TW111137398 A TW 111137398A TW 111137398 A TW111137398 A TW 111137398A TW 202415999 A TW202415999 A TW 20241599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atadioptric
imaging system
object side
im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7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56382B (zh
Inventor
陳詩翰
蔡承諭
黃歆璇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373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56382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1373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I856382B/zh
Priority to CN202310686178.5A priority patent/CN117806004A/zh
Priority to US18/474,335 priority patent/US20240118526A1/en
Priority to EP23200337.6A priority patent/EP4345524A3/en
Publication of TW202415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5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56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5638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04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 G02B17/0808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on-axis systems with at least one of the mirrors having a central aper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56Catadioptric systems comprising a refractive element with a reflective surface, the reflection taking place inside the element, e.g. Mangin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02B13/007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the beam folding prism having at least one curved surfa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二組透鏡群,其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群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鏡與一第二折反射透鏡,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第一折反射透鏡及第二折反射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分別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折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反射面。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第二反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最後折射面。藉此,有利於降低成本、強化反射區域的設計自由度並減少組裝誤差。

Description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一種成像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成像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揭示內容提供了一種微型化且具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以符合需求。
另外,近年來電子產品訴求輕薄化,因此傳統的攝影鏡頭難以同時滿足高規格與微型化的需求,特別是大光圈或具望遠特徵的微型鏡頭等。但因光學變焦需求變得更嚴 (加大光學變焦倍率等),已知的先前望遠鏡頭技術漸漸無法滿足需求(總長度太長,光圈太小,品質不足或無法小型化),因此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可在望遠的規格下,亦可達成超薄型的折反射光學設計的光學鏡頭。
本揭示內容提供之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可無須另外架設反射元件,以減少元件數量、降低成本,並將反射面配置於不同的透鏡上,有助於強化反射區域的設計自由度,亦可減少組裝誤差。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二組透鏡群,所述二組透鏡群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群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鏡與一第二折反射透鏡,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第一折反射透鏡與第二折反射透鏡分別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與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較佳地,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折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反射面;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第二反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最後折射面。較佳地,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 < 6.0。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一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二組透鏡群,所述二組透鏡群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群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鏡與一第二折反射透鏡,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第一折反射透鏡與第二折反射透鏡分別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與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較佳地,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折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反射面;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第二反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最後折射面;較佳地,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
當TL/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平衡成像系統透鏡組總長度與成像高度,滿足鏡頭微型化的需求。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二組透鏡群,所述二組透鏡群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群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鏡與一第二折反射透鏡,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第一折反射透鏡與第二折反射透鏡分別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與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藉由透鏡不同高度下的分區設計,可提升成像系統透鏡組空間利用性。
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折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反射面;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第二反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最後折射面。藉此,可無須另外架設反射元件,以減少元件數量、降低成本,並將反射面配置於不同的透鏡上,有助於強化反射區域的設計自由度,亦可減少組裝誤差。
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 < 6.0。藉此,可平衡成像系統透鏡組總長度與成像高度,滿足鏡頭微型化的需求。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 TL/ImgH < 5.0。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 < TL/ImgH < 4.0。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TL/ImgH < 3.0。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TL/ImgH < 2.5。
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可為凸面,其有助於匯聚自第二反射面後的光線,提升進光量。
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物側的透鏡的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可為凸面,其可增加成像系統透鏡組對稱性,提升影像品質。
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可為凹面,其有助於第一反射面接收較大範圍的光線。
第二反射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M2,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RM2/R9 < -0.3。藉此,可有效平衡第二反射面與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於中心區表面的光線偏折能力,有助於匯聚光線以壓縮透鏡體積。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RM2/R9 < -0.5。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0 < RM2/R9 < -0.6。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5 < RM2/R9 < -1.0。
第二反射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M2,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物側的透鏡的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10.0 < (RM2+R11)/(RM2-R11) < -0.01。藉此,有助於維持經由第二反射面光線進入第二透鏡群的光路走向,增加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對稱性,提升影像品質。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5.0 < (RM2+R11)/(RM2-R11) < -0.02。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RM2+R11)/(RM2-R11) < -0.025。
第一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0 < (CT1+CT2)/TL < 0.3。藉此,可有效控制光線於第一反射面與第二反射面的路徑長度,增加空間利用性,進而縮減成像系統透鏡組的體積。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 (CT1+CT2)/TL < 0.29。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5 < (CT1+CT2)/TL < 0.28。
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滿足下列條件:7.0 度 < HFOV < 20.0 度。藉此,可利於拍攝遠處細微影像,以達成望遠功能。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8.0 度 < HFOV < 15.0 度。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8.5 度 < HFOV < 12.0 度。
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1.3 < Fno < 2.5。藉此,可在照度與景深間取得平衡,並加強進光量來提升影像品質。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4 < Fno < 2.2。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Fno < 2.0。
第二透鏡群中至少一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利於周邊影像像差修正與補償。另外,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物側的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此,有利於強化第二透鏡群周邊影像像差修正的能力。
第一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0.06 < CT1/TL < 0.15。藉此,可有效控制第一折反射透鏡的透鏡厚度,以提供較佳地空間縮減能力。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 CT1/TL < 0.14。
成像系統透鏡組可更包含一光圈,位於第一折反射透鏡與第二折反射透鏡之間。藉此,可限制成像範圍與光線入射於成像面的入射角度,以同時滿足遠景拍攝功能與高亮度成像效果。另外,光圈可位於第一折反射透鏡的外環區與第二折反射透鏡的外環區之間。
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1o,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R1i,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M1o,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M1i,其滿足下列條件:0.5 < (YR1o-YR1i)/(YM1o-YM1i) < 1.2。藉此,可有效平衡第一折反射透鏡的收光孔徑與第一反射面接收光線的範圍。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6 < (YR1o-YR1i)/(YM1o-YM1i) < 1.0。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 < (YR1o-YR1i)/(YM1o-YM1i) < 0.95。
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M2,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L,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YM2/YRL < 2.0。藉此,可平衡第二反射面與最後折射面有效半徑間的比例關係,有助於維持進入第二透鏡群的孔徑大小,避免周邊處生成雜散光。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 < YM2/YRL < 1.8。
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R1i,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L,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與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0.60 < (YR1i-YRL)/T12 < 8.0。藉此,可有效控制較大入射角度的光線直接進入成像面,以避免鬼影產生。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YR1i-YRL)/T12 < 7.0。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YR1i-YRL)/T12 < 5.5。
第一折反射透鏡可為塑膠材質。藉此,可增加第一折反射透鏡形狀設計的自由度,以利於透鏡製造與像差修正。
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所述透鏡的折射率為N,成像系統透鏡組中至少一透鏡滿足下列條件:V/N < 12.0。藉此,可利於修正成像系統透鏡組的色差。另外,成像系統透鏡組中至少二透鏡滿足下列條件:V/N < 12.0。
第一折反射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中心區與外環區之間可包含一遮光區。藉此,有助於避免外部光線於非有效光路區進入成像系統,減少不必要的光斑的生成而影響成像品質。詳細來說,遮光區可包含消光膜或光學塗層。消光膜可以是由金屬膜層與氧化物膜層組成的膜層設計。光學塗層可以是由環氧樹脂或是含有丙烯酸酯聚合物為基底的速乾型墨水形成的黑色塗墨層(black ink spraying layer)、化學氣相沉積的黑化鍍膜層或是光阻墨層(Photoresistive coating layer)等具有光線吸收效果的深色塗層,光學塗層具容易塗覆與黏著在元件表面的特性並適合大量加工製造。
第二折反射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中心區與外環區之間可包含一遮光區。藉此,有助於避免光線經過多次反射後在非有效光路區形成雜散光,進而減少不必要的光斑的生成而影響成像品質。
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可為凹面,其有助於接收較大範圍的光線進入成像系統透鏡組中,強化影像照度。
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其可有效平衡與調整經過反射區的光線,避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像端之周邊像差修正。
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有效修正光線進入成像面的入射角度,以避免產生畸變。
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0.85 < (R8-R9)/(R8+R9)。藉此,可確保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具備較強的偏折能力,有助於提高成像尺寸並減少中心與鄰近視場之球差。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95 < (R8-R9)/(R8+R9) < 5.0。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5 < (R8-R9)/(R8+R9) < 3.0。
最後折射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RLI,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TRLI/ImgH < 2.1。藉此,可有效控制第二透鏡群的體積與成像高度,有助於提高成像尺寸且縮減光學總長度。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1 < TRLI/ImgH < 1.8。
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BL,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01 < BL/ImgH < 1.0。藉此,可有效控制後焦長與成像高度的關係,以有效縮減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總長度。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 BL/ImgH < 0.6。
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01 < ImgH/f < 0.30。藉此,可有效控制成像系統透鏡組的視角,以利於達成望遠結構,滿足各種應用領域。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 < ImgH/f < 0.25。
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0.2 < TL/f < 0.7。藉此,可在望遠的規格下,達成超薄型的光學系統,有助於縮減成像系統透鏡組的體積。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5 < TL/f < 0.6。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 < TL/f < 0.5。
第二透鏡群可包含至少二透鏡,其有助於提升成像品質。另外,第二透鏡群可包含至少三透鏡。
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位移量為SagLNR1,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N,其滿足下列條件:-5.0 < SagLNR1/CTN < -0.3。藉此,可利於修正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周邊像差,並控制透鏡的厚度。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3.0 < SagLNR1/CTN < -0.8。
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1o,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80 < YR1o/ImgH < 3.10。藉此,可平衡第一折射面與成像面間的比例關係,可接收較大範圍的入射光量,以維持足夠的影像照度。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90 < YR1o/ImgH < 2.50。
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1o,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R1i,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YR1o/YR1i < 2.0。藉此,可有效控制第一折射面透光面積比例,使在維持足夠影像亮度下,亦能避免產生雜散光。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 < YR1o/YR1i < 1.8。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 < YR1o/YR1i < 1.6。
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M1o,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M1i,其滿足下列條件:1.0 < YM1o/YM1i < 2.0。藉此,可平衡第一反射面的反射光線範圍,可確保鏡頭可接收足夠的光量進行反射。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 < YM1o/YM1i < 1.95。再者,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 < YM1o/YM1i < 1.9。
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所有透鏡的阿貝數中的最小值為Vmin,其滿足下列條件:5.0 < Vmin < 24.0。藉此,可確保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的透鏡材料具備足夠控制光線的能力,平衡不同波段光線的聚焦位置,以避免影像重疊的情形產生。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0 < Vmin < 20.0。
上述本揭示內容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所述的有效光路區,是依據成像光線由物側經過成像系統透鏡組並成像在成像面。進一步說明,有效光路區可以是依光路行經順序,由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經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經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經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經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經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經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經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經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經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經第二透鏡群有效徑區至成像面。
本揭示內容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光圈值Fno為等效光圈值,等效光圈值的計算方式如下:0.5×f/(SQRT((Ro 2)-(Ri 2)));其中f為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Ro為光線平行於中心軸入射時,於光圈位置上的最大光孔徑半徑,Ri為光線平行於中心軸入射時,於光圈位置上的最小光孔徑半徑。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成像系統透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鏡可減低製造難度,而若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則可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揭示內容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總長度,而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鏡片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產生光吸收或光干涉效果,以改變所述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 nm~800 nm波段光線的功能,以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 nm~450 nm波段光線,以減少系統中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此外,添加物亦可配置於透鏡表面上的鍍膜,以提供上述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可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光學元件或載體,其至少一表面具有低反射層,所述低反射層可有效減少光線在介面反射產生的雜散光。所述低反射層可設置於所述光學透鏡的物側或像側表面的非光學有效區,或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間的連接表面;所述的光學元件可為一遮光元件、環形間隔元件、鏡筒元件、平板玻璃(Cover glass)、藍玻璃(Blue glass)、濾光元件(Filter or Color filter)、光路轉折元件、稜鏡或面鏡等;所述的載體可為鏡頭組鏡座、設置感光元件上的微透鏡(Micro lens)、感光元件基板周邊或是用於保護感光元件的玻璃片等。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整個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所述凸面位置時,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可於近中心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所述凹面位置時,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可於近中心軸處為凹面。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之焦距,皆可指透鏡近中心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反曲點為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點。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另外,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於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之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如孔徑光闌、耀光光闌或視場光闌等,有助於減少雜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質。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出射瞳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成像系統透鏡組的視場角,使其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揭示內容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所述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所述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所述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所述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所述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揭示內容的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揭示內容可適當設置一個或多個光學元件,藉以限制光線通過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形式。所述光學元件可為濾光片、偏光片等,但不限於上述元件,且所述光學元件可為單片元件、複合組件或以薄膜等方式呈現,但不限於上述方式。所述光學元件可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物端、像端或透鏡之間,藉以控制特定形式的光線通過,進而符合應用需求。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穿戴式產品、空拍機等電子裝置中。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藉此,可無須另外架設反射元件,以減少元件數量、降低成本,並將反射面配置於不同的透鏡上,有助於強化反射區域的設計自由度,亦可減少組裝誤差。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支持裝置或其組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藉此,提升成像品質。較佳地,前述電子裝置皆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顯示單元、儲存單元、暫儲存單元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圖以及第2圖,其中第1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光闌S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四片透鏡(E1、E2、E3、E4),所述四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與第四透鏡E4屬於第二透鏡群。
請配合參照第21圖,其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E1以及第二透鏡E2的結構示意圖。由第21圖可知,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與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折射面E11,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第二反射面E12,第一折反射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中心區與外環區之間包含一遮光區E13。詳細來說,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E11)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E12)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與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反射面E21,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最後折射面E22,第二折反射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中心區與外環區之間包含一遮光區E23。詳細來說,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E21)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E22)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配合參照第22圖,其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及第三透鏡E3的反曲點IP的示意圖。由第22圖可知,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IP(標示於第22圖),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IP(標示於第22圖)。
第四透鏡E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IP(標示於第22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22圖)。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四透鏡E4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與中心軸的交點至非球面上距離中心軸為Y的點平行於中心軸的位移;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中心軸的垂直距離; 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為f,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 =13.04 mm;Fno = 1.68;以及HFOV = 10.9度。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第二反射面E12至成像面IMG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IMG的透鏡(即第四透鏡E4)的像側表面至成像面IMG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 = 2.09;TL/f = 0.41;ImgH/f = 0.19;以及BL/ImgH = 0.56。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第一折反射透鏡(即第一透鏡E1)像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二折反射透鏡(即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R8-R9)/(R8+R9) = 1.64。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第二反射面E12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M2,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物側的透鏡(即第三透鏡E3)的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RM2+R11)/(RM2-R11) = 0.35。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第二反射面E12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M2,第二折反射透鏡(即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RM2/R9 = -1.88。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第一折反射透鏡(即第一透鏡E1)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折反射透鏡(即第二透鏡E2)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二反射面E12至成像面IMG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CT1/TL = 0.12;以及(CT1+CT2)/TL = 0.23。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最後折射面E22至成像面IMG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RLI,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RLI/ImgH = 1.19。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第一折反射透鏡(即第一透鏡E1)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1o,第一折反射透鏡(即第一透鏡E1)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R1i,第二折反射透鏡(即第二透鏡E2)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M1o,第二折反射透鏡(即第二透鏡E2)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M1i,第一折反射透鏡(即第一透鏡E1)物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M2,第二折反射透鏡(即第二透鏡E2)像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L,第一折反射透鏡(即第一透鏡E1)像側表面與第二折反射透鏡(即第二透鏡E2)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YR1o = 5.42 mm;YR1i = 3.58 mm;YM1o = 5.46 mm;YM1i = 3.13 mm;YM2 = 2.55 mm;YRL = 1.71 mm;YR1o/ImgH = 2.13;(YR1i-YRL)/T12 = 1.77;YM2/YRL = 1.49;(YR1o-YR1i)/(YM1o-YM1i) = 0.79;YR1o/YR1i = 1.51;以及YM1o/YM1i = 1.75。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IMG的透鏡(即第四透鏡E4)的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IMG的透鏡(即第四透鏡E4)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位移量為SagLNR1,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IMG的透鏡(即第四透鏡E4)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N,其滿足下列條件:SagLNR1/CTN = -1.58。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中,第一透鏡E1的阿貝數為V1,第二透鏡E2的阿貝數為V2,第三透鏡E3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E4的阿貝數為V4,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所有透鏡的阿貝數中的最小值為Vmin,第一透鏡E1的折射率為N1,第二透鏡E2的折射率為N2,第三透鏡E3的折射率為N3,第四透鏡E4的折射率為N4,其滿足下列條件:Vmin = 28.3;V1/N1 = 36.51;V2/N2 = 23.88;V3/N3 = 17.83;以及V4/N4 = 17.83;其中,第一實施例中,Vmin = V3 = V4。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A以及表1B。
表1A、第一實施例
f(焦距) = 13.04 mm、Fno(光圈值) = 1.68、HFOV(半視角) = 10.9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8.9345 ASP 0.827 塑膠 1.534 56.0 折射 -
2 15.5938 ASP 1.150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442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9.3981 ASP 0.734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5 -10.3898 ASP -0.734 塑膠 1.566 37.4 反射 -
6 -9.3981 ASP -1.723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15.7602 ASP -0.630 塑膠 1.534 56.0 折射 -
8 -7.2133 ASP 0.630 塑膠 1.534 56.0 反射 -
9 -15.7602 ASP 1.272            折射
10 光闌 平面 -0.215            折射
11 第二透鏡 中心區 3.8383 ASP 0.607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12 3.1215 ASP 0.222            折射
13 第三透鏡 3.5011 ASP 0.313 塑膠 1.587 28.3 折射 15.82
14 5.4322 ASP 0.752            折射
15 第四透鏡 9.6154 ASP 0.308 塑膠 1.587 28.3 折射 -11.56
16 3.9326 ASP 0.800            折射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18 平面 0.406            折射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0(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626 mm
表1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5.404850E-01 -3.324930E+01 -9.838600E-01 -5.563490E-01 -9.838600E-01
A4 = -1.256189E-03 -5.607271E-05 1.618271E-04 3.849465E-05 1.618271E-04
A6 = 4.207181E-06 -3.899441E-05 9.147209E-06 8.414920E-07 9.147209E-06
A8 = -3.247302E-06 2.217994E-07 -1.272581E-06 -3.386170E-07 -1.272581E-06
A10= 1.611279E-07 6.562066E-08 5.345277E-08 1.334179E-08 5.345277E-08
A12= -2.034044E-09 -9.085191E-10 -8.888432E-10 -1.991510E-10 -8.888432E-10
表面 7 8 9 11 12
k = -4.293880E+00 -3.159560E+00 -4.293880E+00 -6.275280E+00 -1.585570E+01
A4 = -2.636051E-03 -3.800215E-04 -2.636051E-03 -4.104762E-03 2.949266E-02
A6 = -3.839248E-05 -1.676948E-04 -3.839248E-05 -4.614793E-03 -3.506590E-02
A8 = -7.246190E-06 5.303099E-06 -7.246190E-06 3.073406E-03 2.293503E-02
A10= 2.359466E-07 2.475843E-06 2.359466E-07 -1.543610E-03 -9.633230E-03
A12= 4.678989E-10 -1.870276E-07 4.678989E-10 3.513441E-04 1.944668E-03
A14= -2.962499E-05 -1.274027E-04
表面 13 14 15 16
k = -9.760600E-01 -8.419810E+01 -5.426150E+01 -2.632200E+01
A4 = -3.907278E-02 1.871712E-02 -1.803340E-01 -1.246536E-01
A6 = -1.131772E-03 -3.852403E-02 1.547389E-01 9.604601E-02
A8 = 5.390934E-03 3.234616E-02 -1.233062E-01 -6.860579E-02
A10= -1.377745E-04 -1.549019E-02 6.873524E-02 3.388603E-02
A12= -2.877634E-03 3.523155E-03 -2.361271E-02 -1.064218E-02
A14= 1.240012E-03 -2.673139E-04 4.678382E-03 2.053847E-03
A16= -1.468782E-04 -7.077668E-06 -4.866064E-04 -2.346525E-04
A18= 2.058483E-05 1.448913E-05
A20= -3.698460E-07
表1A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9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折射率為於參考波長量測的折射率。表1B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20則表示各表面第4-20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1A及表1B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圖以及第4圖,其中第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2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3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2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光闌S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四片透鏡(E1、E2、E3、E4),所述四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與第四透鏡E4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四透鏡E4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2A以及表2B。
表2A、第二實施例
f(焦距) = 12.95 mm、Fno(光圈值) = 1.94、HFOV(半視角) = 10.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8.4028 ASP 0.859 塑膠 1.544 56.0 折射 -
2 17.0313 ASP 1.143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385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9.2592 ASP 0.510 塑膠 1.587 28.3 折射 -
5 -10.1315 ASP -0.510 塑膠 1.587 28.3 反射 -
6 -9.2592 ASP -1.611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20.9060 ASP -0.600 塑膠 1.544 56.0 折射 -
8 -7.7261 ASP 0.600 塑膠 1.544 56.0 反射 -
9 -20.9060 ASP 0.977            折射
10 光闌 平面 -0.130            折射
11 第二透鏡 中心區 8.9849 ASP 0.710 塑膠 1.587 28.3 折射 -
12 -9.0981 ASP 0.216            折射
13 第三透鏡 23.4561 ASP 0.277 塑膠 1.669 19.5 折射 -12.49
14 6.1317 ASP 0.717            折射
15 第四透鏡 -2.8601 ASP 0.316 塑膠 1.566 37.4 折射 -13.97
16 -4.6595 ASP 0.333            折射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18 平面 1.401            折射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0(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1.626 mm
表2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3.676950E-02 -2.301070E+01 -5.284730E-01 -2.972370E-01 -5.284730E-01
A4 = -7.197608E-04 1.526631E-05 5.287671E-05 -1.183692E-06 5.287671E-05
A6 = -2.986243E-05 -4.967878E-05 -1.838251E-06 2.107606E-07 -1.838251E-06
A8 = -1.154791E-06 1.907996E-06 -3.106853E-07 -3.627328E-07 -3.106853E-07
A10= 2.129405E-07 1.138925E-07 4.373322E-08 2.422457E-08 4.373322E-08
A12= -4.893437E-09 -3.339602E-09 -1.409227E-09 -5.637576E-10 -1.409227E-09
表面 7 8 9 11 12
k = 1.216540E+01 -2.817360E-02 1.216540E+01 2.035390E+01 8.168320E+00
A4 = -6.301991E-03 -1.195835E-03 -6.301991E-03 -2.713732E-03 5.588059E-02
A6 = 2.361917E-04 -9.745561E-05 2.361917E-04 -7.350397E-04 -2.599890E-02
A8 = -1.414447E-06 5.194437E-05 -1.414447E-06 1.505851E-03 1.906313E-02
A10= -3.263116E-06 -4.959527E-06 -3.263116E-06 -1.458757E-03 -9.230017E-03
A12= 2.629353E-07 1.759816E-07 2.629353E-07 3.513441E-04 1.944668E-03
A14= -2.962499E-05 -1.274027E-04
表面 13 14 15 16
k = 5.137840E+01 -9.900000E+01 -3.163560E+01 -9.557890E+01
A4 = 2.806922E-02 3.679494E-02 -1.438151E-01 -9.381104E-02
A6 = -2.898978E-02 -5.169257E-02 1.504442E-01 9.071158E-02
A8 = 1.396833E-02 3.640555E-02 -1.252301E-01 -6.862191E-02
A10= -1.363893E-03 -1.596370E-02 6.917109E-02 3.391823E-02
A12= -2.877634E-03 3.523155E-03 -2.361271E-02 -1.064218E-02
A14= 1.240012E-03 -2.673139E-04 4.678382E-03 2.053847E-03
A16= -1.468782E-04 -7.077668E-06 -4.866064E-04 -2.346525E-04
A18= 2.058483E-05 1.448913E-05
A20= -3.698460E-07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2A及表2B可推算出下列表2C的數據:
表2C、第二實施例
f [mm] 12.95 YM1i [mm] 3.23
Fno 1.94 YM2 [mm] 2.51
HFOV [度] 10.4 YRL [mm] 1.66
TL/ImgH 2.33 YR1o/ImgH 2.08
TL/f 0.43 (YR1i-YRL)/T12 2.35
ImgH/f 0.19 YM2/YRL 1.51
BL/ImgH 0.80 (YR1o-YR1i)/(YM1o-YM1i) 0.75
(R8-R9)/(R8+R9) 2.51 YR1o/YR1i 1.38
(RM2+R11)/(RM2-R11) -0.50 YM1o/YM1i 1.57
RM2/R9 -0.86 SagLNR1/CTN -1.90
CT1/TL 0.11 Vmin 19.5
(CT1+CT2)/TL 0.23 V1/N1 36.27
TRLI/ImgH 1.43 V2/N2 17.83
YR1o [mm] 5.03 V3/N3 11.68
YR1i [mm] 3.65 V4/N4 23.88
YM1o [mm] 5.07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以及第6圖,其中第5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3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5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3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五片透鏡(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E5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3A以及表3B。
表3A、第三實施例
f(焦距) = 14.00 mm、Fno(光圈值) = 1.80、HFOV(半視角) = 9.6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9.8400 ASP 0.900 塑膠 1.545 56.1 折射 -
2 20.8505 ASP 1.264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340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9.2957 ASP 0.499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5 -10.0144 ASP -0.499 塑膠 1.566 37.4 反射 -
6 -9.2957 ASP -1.927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26.5554 ASP -0.523 塑膠 1.545 56.1 折射 -
8 -6.4899 ASP 0.523 塑膠 1.545 56.1 反射 -
9 -26.5554 ASP 1.300            折射
10 第二透鏡 中心區 4.2110 ASP 0.600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11 5.2768 ASP 0.104            折射
12 第三透鏡 4.6117 ASP 0.390 塑膠 1.660 20.4 折射 23.80
13 6.3095 ASP 0.633            折射
14 第四透鏡 39.6713 ASP 0.360 塑膠 1.660 20.4 折射 34.18
15 -52.1021 ASP 0.503            折射
16 第五透鏡 -7.3312 ASP 0.340 塑膠 1.669 19.5 折射 -5.74
17 8.2198 ASP 0.333            折射
18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19 平面 0.357            折射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3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8.440000E-01 9.903100E+00 -4.411840E-01 -2.232590E-01 -4.411840E-01
A4 = -4.551988E-04 -3.080571E-04 1.435864E-04 3.141114E-05 1.435864E-04
A6 = -1.489807E-05 -1.144616E-05 -1.362070E-05 -4.346818E-06 -1.362070E-05
A8 = 6.054944E-07 1.470355E-06 1.427746E-06 2.851377E-07 1.427746E-06
A10= 1.137002E-08 -2.103269E-08 -5.824659E-08 -9.682309E-09 -5.824659E-08
A12 = -9.165792E-10 -2.977444E-10 8.738889E-10 9.636748E-11 8.738889E-10
表面 7 8 9 10 11
k = -9.900000E+01 -1.398040E+00 -9.900000E+01 -1.000000E+00 -5.934290E+01
A4 = -5.424422E-03 -7.976159E-04 -5.424422E-03 -9.502712E-03 -3.283934E-02
A6 = 3.941046E-04 -3.214041E-05 3.941046E-04 -8.826256E-04 3.672352E-02
A8 = -4.989492E-05 -5.749712E-06 -4.989492E-05 1.263618E-03 -1.256762E-02
A10= 4.268455E-06 2.648853E-06 4.268455E-06 -8.049485E-04 1.308046E-03
A12= -1.676033E-07 -2.103772E-07 -1.676033E-07 1.748671E-04 4.643747E-05
A14= -1.216534E-05 -9.885732E-06
表面 12 13 14 15 16
k = -6.096840E+00 -6.457310E+00 3.784130E+00 9.000000E+01 4.295750E+00
A4 = -9.077186E-02 -3.518035E-02 2.443098E-02 3.966318E-02 -4.187985E-02
A6 = 9.059308E-02 4.028764E-02 -1.958540E-03 -6.209025E-03 2.191331E-02
A8 = -4.592863E-02 -2.660064E-02 -1.027143E-02 -9.755956E-03 -1.707715E-02
A10= 1.458408E-02 1.021851E-02 4.352538E-03 4.473472E-03 8.964402E-03
A12= -3.036034E-03 -2.336273E-03 -9.498723E-04 -8.140276E-04 -2.538180E-03
A14= 3.615706E-04 2.875353E-04 1.317046E-04 5.506767E-05 3.946818E-04
A16= -1.798945E-05 -1.444723E-05 -1.141616E-05 1.762291E-06 -3.174935E-05
A18= 5.149848E-07 -2.784143E-07 1.026892E-06
表面 17
k = -5.303630E+01
A4 = -4.947719E-02
A6 = 1.930437E-02
A8 = -1.133264E-02
A10= 4.908549E-03
A12= -1.228339E-03
A14= 1.744329E-04
A16= -1.315575E-05
A18= 4.081044E-07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3A及表3B可推算出下列表3C的數據:
表3C、第三實施例
f [mm] 14.00 YM1i [mm] 2.93
Fno 1.80 YM2 [mm] 2.49
HFOV [度] 9.6 YRL [mm] 2.16
TL/ImgH 2.36 YR1o/ImgH 2.15
TL/f 0.40 (YR1i-YRL)/T12 0.84
ImgH/f 0.17 YM2/YRL 1.15
BL/ImgH 0.38 (YR1o-YR1i)/(YM1o-YM1i) 0.85
(R8-R9)/(R8+R9) 1.38 YR1o/YR1i 1.59
(RM2+R11)/(RM2-R11) 0.17 YM1o/YM1i 1.76
RM2/R9 -1.54 SagLNR1/CTN -1.74
CT1/TL 0.09 Vmin 19.5
(CT1+CT2)/TL 0.20 V1/N1 36.31
TRLI/ImgH 1.35 V2/N2 23.88
YR1o [mm] 5.15 V3/N3 12.29
YR1i [mm] 3.25 V4/N4 12.29
YM1o [mm] 5.15 V5/N5 11.68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圖以及第8圖,其中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4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7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4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光闌S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五片透鏡(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E5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4A以及表4B。
表4A、第四實施例
f(焦距) = 15.66 mm、Fno(光圈值) = 1.76、HFOV(半視角) = 9.0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9.9853 ASP 1.062 塑膠 1.534 56.0 折射 -
2 19.0091 ASP 0.900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773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9.6476 ASP 0.729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5 -10.1968 ASP -0.729 塑膠 1.566 37.4 反射 -
6 -9.6476 ASP -1.854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42.2370 ASP -0.605 塑膠 1.534 56.0 折射 -
8 -6.1453 ASP 0.605 塑膠 1.534 56.0 反射 -
9 -42.2370 ASP 1.231            折射
10 光闌 平面 -0.250            折射
11 第二透鏡 中心區 3.8514 ASP 0.832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12 6.2703 ASP 0.180            折射
13 第三透鏡 6.1425 ASP 0.415 塑膠 1.669 19.5 折射 -37.91
14 4.8110 ASP 0.487            折射
15 第四透鏡 10.7973 ASP 0.625 塑膠 1.534 56.0 折射 -16.79
16 4.8009 ASP 0.318            折射
17 第五透鏡 7.6923 ASP 0.406 塑膠 1.544 56.0 折射 -28.76
18 5.0613 ASP 0.333            折射
19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20 平面 0.502            折射
21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0(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646 mm
表4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7.019970E-01 -6.354680E-01 -3.573190E-01 -4.679780E-01 -3.573190E-01
A4 = -3.334239E-04 -1.592018E-04 -2.516448E-05 -2.294957E-06 -2.516448E-05
A6 = -6.418359E-06 -3.295425E-06 1.800573E-05 4.491609E-06 1.800573E-05
A8 = -2.133521E-07 -1.721417E-07 -8.492954E-07 -1.626866E-07 -8.492954E-07
A10= 2.253042E-09 6.623327E-09 1.768944E-08 2.100409E-09 1.768944E-08
A12 = 3.613945E-11 -5.683649E-12 -1.306668E-10 -6.062798E-12 -1.306668E-10
表面 7 8 9 11 12
k = -8.597320E+01 -2.559830E+00 -8.597320E+01 -6.628270E-01 -1.334910E+01
A4 = -7.105898E-03 -2.284223E-04 -7.105898E-03 -1.282839E-02 9.428903E-03
A6 = 6.359563E-04 -1.747771E-04 6.359563E-04 -3.336753E-03 -2.048903E-02
A8 = -5.141145E-05 6.011972E-05 -5.141145E-05 2.943200E-03 1.913233E-02
A10= 2.808652E-06 -7.633660E-06 2.808652E-06 -1.444578E-03 -9.232502E-03
A12= -9.106823E-08 3.139242E-07 -9.106823E-08 3.501030E-04 1.945640E-03
A14= -2.957485E-05 -1.274679E-04
表面 13 14 15 16 17
k = 1.715780E+00 -4.349310E+01 -8.005910E+01 -7.735120E+01 -9.900000E+01
A4 = -8.996981E-03 3.582174E-02 -3.497530E-02 -2.767130E-02 -1.748860E-01
A6 = -1.956233E-02 -5.013119E-02 2.260303E-02 7.578798E-03 1.356857E-01
A8 = 1.336867E-02 3.552170E-02 -3.614358E-02 -1.792594E-02 -1.149984E-01
A10= -1.442728E-03 -1.584715E-02 3.092401E-02 1.366150E-02 6.776797E-02
A12= -2.877642E-03 3.522929E-03 -1.606291E-02 -5.780749E-03 -2.361466E-02
A14= 1.239999E-03 -2.672864E-04 4.752551E-03 1.527291E-03 4.678394E-03
A16= -1.468778E-04 -7.077977E-06 -7.361465E-04 -2.634616E-04 -4.866068E-04
A18= 4.719156E-05 2.832884E-05 2.058482E-05
A20= -1.412529E-06
表面 18
k = 2.356810E+00
A4 = -1.602417E-01
A6 = 1.013752E-01
A8 = -6.777891E-02
A10= 3.374021E-02
A12= -1.064338E-02
A14= 2.053883E-03
A16= -2.346526E-04
A18= 1.448913E-05
A20= -3.698464E-07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4A及表4B可推算出下列表4C的數據:
表4C、第四實施例
f [mm] 15.66 YM1i [mm] 3.25
Fno 1.76 YM2 [mm] 2.52
HFOV [度] 9.0 YRL [mm] 1.67
TL/ImgH 2.36 YR1o/ImgH 2.40
TL/f 0.38 (YR1i-YRL)/T12 2.28
ImgH/f 0.16 YM2/YRL 1.51
BL/ImgH 0.42 (YR1o-YR1i)/(YM1o-YM1i) 0.75
(R8-R9)/(R8+R9) 1.20 YR1o/YR1i 1.54
(RM2+R11)/(RM2-R11) 0.00 YM1o/YM1i 1.86
RM2/R9 -1.60 SagLNR1/CTN -1.48
CT1/TL 0.10 Vmin 19.5
(CT1+CT2)/TL 0.24 V1/N1 36.51
TRLI/ImgH 1.39 V2/N2 23.88
YR1o [mm] 6.01 V3/N3 11.68
YR1i [mm] 3.91 V4/N4 36.51
YM1o [mm] 6.03 V5/N5 36.27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圖以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5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9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5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光闌S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五片透鏡(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E5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5A以及表5B。
表5A、第五實施例
f(焦距) = 14.34 mm、Fno(光圈值) = 1.81、HFOV(半視角) = 9.6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10.5615 ASP 0.900 塑膠 1.545 56.1 折射 -
2 25.1792 ASP 0.930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541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9.2882 ASP 0.601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5 -9.5265 ASP -0.601 塑膠 1.566 37.4 反射 -
6 -9.2882 ASP -1.638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38.3739 ASP -0.600 塑膠 1.545 56.1 折射 -
8 -6.0123 ASP 0.600 塑膠 1.545 56.1 反射 -
9 -38.3739 ASP 0.968            折射
10 光闌 平面 -0.175            折射
11 第二透鏡 中心區 4.6591 ASP 0.668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12 9.4955 ASP 0.172            折射
13 第三透鏡 6.3890 ASP 0.451 塑膠 1.660 20.4 折射 -38.09
14 4.9512 ASP 0.568            折射
15 第四透鏡 13.1153 ASP 0.600 塑膠 1.660 20.4 折射 50.78
16 21.1554 ASP 0.606            折射
17 第五透鏡 -3.4315 ASP 0.340 塑膠 1.669 19.5 折射 -7.78
18 -10.4781 ASP 0.333            折射
19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20 平面 0.340            折射
21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0(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646 mm
表5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8.734630E-01 9.292080E+00 -5.195220E-01 -4.061400E-01 -5.195220E-01
A4 = -3.188819E-04 -3.578265E-05 3.161960E-05 -1.539257E-05 3.161960E-05
A6 = -9.423275E-06 -2.927562E-06 1.620193E-05 4.612743E-06 1.620193E-05
A8 = -1.607580E-07 -1.336026E-07 -8.876446E-07 -1.760313E-07 -8.876446E-07
A10= 4.323416E-10 9.741958E-09 1.889105E-08 1.524792E-09 1.889105E-08
A12 = 7.516080E-11 -6.729900E-11 -1.056095E-10 1.764096E-11 -1.056095E-10
表面 7 8 9 11 12
k = 8.998910E+01 -2.190490E+00 8.998910E+01 -1.000000E+00 -7.736810E+01
A4 = -7.643128E-03 -5.434429E-04 -7.643128E-03 -1.428019E-02 1.312167E-02
A6 = 6.585676E-04 -1.854755E-04 6.585676E-04 -3.490051E-03 -2.073237E-02
A8 = -5.558992E-05 7.869161E-05 -5.558992E-05 3.001778E-03 1.876386E-02
A10= 3.238486E-06 -1.094109E-05 3.238486E-06 -1.407506E-03 -9.070486E-03
A12= -1.193485E-07 5.121058E-07 -1.193485E-07 3.501063E-04 1.945643E-03
A14= -2.957478E-05 -1.274678E-04
表面 13 14 15 16 17
k = -1.859490E+01 -4.741780E+01 -9.616280E+01 -2.840010E+01 -6.309630E-01
A4 = -5.846296E-03 2.774348E-02 -2.094915E-02 -2.544356E-02 -1.127393E-01
A6 = -1.469255E-02 -4.647340E-02 9.386819E-03 5.668584E-03 1.206022E-01
A8 = 1.085741E-02 3.456523E-02 -3.004596E-02 -1.660970E-02 -1.124882E-01
A10= -1.043430E-03 -1.572261E-02 3.002098E-02 1.344358E-02 6.757075E-02
A12= -2.877639E-03 3.522932E-03 -1.606290E-02 -5.780745E-03 -2.361466E-02
A14= 1.239999E-03 -2.672864E-04 4.752551E-03 1.527291E-03 4.678394E-03
A16= -1.468778E-04 -7.077975E-06 -7.361465E-04 -2.634616E-04 -4.866068E-04
A18= 4.719156E-05 2.832884E-05 2.058482E-05
A20= -1.412529E-06
表面 18
k = 5.527370E+00
A4 = -1.133239E-01
A6 = 9.275426E-02
A8 = -6.679824E-02
A10= 3.371058E-02
A12= -1.064337E-02
A14= 2.053883E-03
A16= -2.346526E-04
A18= 1.448913E-05
A20= -3.698464E-07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5A及表5B可推算出下列表5C的數據:
表5C、第五實施例
f [mm] 14.34 YM1i [mm] 3.40
Fno 1.81 YM2 [mm] 2.44
HFOV [度] 9.6 YRL [mm] 1.66
TL/ImgH 2.37 YR1o/ImgH 2.30
TL/f 0.40 (YR1i-YRL)/T12 2.61
ImgH/f 0.17 YM2/YRL 1.47
BL/ImgH 0.37 (YR1o-YR1i)/(YM1o-YM1i) 0.85
(R8-R9)/(R8+R9) 1.28 YR1o/YR1i 1.48
(RM2+R11)/(RM2-R11) -0.03 YM1o/YM1i 1.63
RM2/R9 -1.29 SagLNR1/CTN -2.52
CT1/TL 0.11 Vmin 19.5
(CT1+CT2)/TL 0.22 V1/N1 36.31
TRLI/ImgH 1.51 V2/N2 23.88
YR1o [mm] 5.53 V3/N3 12.29
YR1i [mm] 3.73 V4/N4 12.29
YM1o [mm] 5.53 V5/N5 11.68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圖以及第12圖,其中第11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6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1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6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光闌S1、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五片透鏡(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E5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6A以及表6B。
表6A、第六實施例
f(焦距) = 14.34 mm、Fno(光圈值) = 1.82、HFOV(半視角) = 9.6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9.8900 ASP 1.000 塑膠 1.545 56.1 折射 -
2 20.5765 ASP 0.759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686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8.6270 ASP 0.695 塑膠 1.534 56.0 折射 -
5 -9.3009 ASP -0.695 塑膠 1.534 56.0 反射 -
6 -8.6270 ASP -1.509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32.8469 ASP -0.700 塑膠 1.545 56.1 折射 -
8 -5.6804 ASP 0.700 塑膠 1.545 56.1 反射 -
9 -32.8469 ASP 0.517            折射
10 第二透鏡 中心區 3.6989 ASP 0.800 塑膠 1.534 56.0 折射
11 4.8873 ASP 0.261            折射 -
12 光闌 平面 0.208            折射
13 第三透鏡 7.2244 ASP 0.417 塑膠 1.566 37.4 折射 11.80
14 -87.1500 ASP 0.300            折射
15 第四透鏡 5.7468 ASP 0.400 塑膠 1.669 19.5 折射 -13.12
16 3.3762 ASP 0.684            折射
17 第五透鏡 -10.2384 ASP 0.399 塑膠 1.544 56.0 折射 -7.93
18 7.5627 ASP 0.333            折射
19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20 平面 0.385            折射
21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605 mm
表6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9.097050E-01 2.761110E+00 -7.491590E-01 -5.310580E-01 -7.491590E-01
A4 = -2.861180E-04 -6.892739E-06 2.791688E-04 5.146344E-05 2.791688E-04
A6 = -2.548284E-05 -3.016848E-05 -2.244378E-05 -2.255324E-06 -2.244378E-05
A8 = 2.869007E-07 1.026144E-06 1.440351E-06 1.375617E-07 1.440351E-06
A10= 7.420410E-09 -1.419073E-09 -3.508187E-08 -2.243461E-09 -3.508187E-08
A12 = -2.456708E-10 -1.633993E-10 2.899447E-10 -2.666610E-12 2.899447E-10
表面 7 8 9 10 11
k = 1.344110E+01 -1.833930E+00 1.344110E+01 -1.000000E+00 0.000000E+00
A4 = -8.341291E-03 -8.268273E-04 -8.341291E-03 -1.622838E-02 2.459304E-03
A6 = 8.294829E-04 -1.137530E-04 8.294829E-04 -2.419419E-03 -1.620971E-02
A8 = -7.872179E-05 5.777691E-05 -7.872179E-05 2.072705E-03 7.228867E-03
A10= 4.406938E-06 -7.735494E-06 4.406938E-06 -6.435382E-04 -2.820108E-04
A12= -1.305087E-07 3.506510E-07 -1.305087E-07 1.006095E-04 -7.937719E-04
A14= -5.995469E-06 2.550387E-04
A16= -2.575676E-05
表面 13 14 15 16 17
k = 4.283130E+00 0.000000E+00 0.000000E+00 1.574460E-01 7.689200E-02
A4 = 5.766093E-02 1.198131E-01 3.481386E-02 -2.552381E-02 -1.174257E-01
A6 = -4.884182E-02 -9.760245E-02 -6.702590E-02 -1.264824E-02 7.037878E-02
A8 = 1.637536E-02 4.814122E-02 4.169009E-02 3.950964E-03 -3.240699E-02
A10= -9.226365E-04 -1.657277E-02 -2.147817E-02 -4.308209E-04 1.214230E-02
A12= -1.004514E-03 5.296705E-03 9.069229E-03 8.540299E-05 -3.364486E-03
A14= 2.338880E-04 -1.577961E-03 -2.652157E-03 -9.027860E-05 7.113429E-04
A16= -1.822532E-05 2.912109E-04 4.478766E-04 3.059682E-05 -1.112794E-04
A18= -2.206705E-05 -3.213993E-05 -3.615714E-06 1.092547E-05
A20= 9.676856E-08 -4.799312E-07
表面 18
k = 0.000000E+00
A4 = -1.307005E-01
A6 = 7.363577E-02
A8 = -3.995068E-02
A10= 1.812297E-02
A12= -6.071429E-03
A14= 1.420396E-03
A16= -2.151835E-04
A18= 1.859001E-05
A20= -6.856148E-07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6A及表6B可推算出下列表6C的數據:
表6C、第六實施例
f [mm] 14.34 YM1i [mm] 3.40
Fno 1.82 YM2 [mm] 2.47
HFOV [度] 9.6 YRL [mm] 1.63
TL/ImgH 2.34 YR1o/ImgH 2.29
TL/f 0.39 (YR1i-YRL)/T12 4.07
ImgH/f 0.17 YM2/YRL 1.52
BL/ImgH 0.39 (YR1o-YR1i)/(YM1o-YM1i) 0.82
(R8-R9)/(R8+R9) 1.25 YR1o/YR1i 1.48
(RM2+R11)/(RM2-R11) -0.12 YM1o/YM1i 1.63
RM2/R9 -1.54 SagLNR1/CTN -1.23
CT1/TL 0.12 Vmin 19.5
(CT1+CT2)/TL 0.27 V1/N1 36.31
TRLI/ImgH 1.50 V2/N2 36.51
YR1o [mm] 5.50 V3/N3 23.88
YR1i [mm] 3.73 V4/N4 11.68
YM1o [mm] 5.55 V5/N5 36.27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3圖以及第14圖,其中第1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7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3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7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光闌S1、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五片透鏡(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E5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7A以及表7B。
表7A、第七實施例
f(焦距) = 13.33 mm、Fno(光圈值) = 1.81、HFOV(半視角) = 10.2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9.6733 ASP 1.000 塑膠 1.544 56.0 折射 -
2 20.8883 ASP 0.697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631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8.5358 ASP 0.682 塑膠 1.535 55.9 折射 -
5 -9.3680 ASP -0.682 塑膠 1.535 55.9 反射 -
6 -8.5358 ASP -1.411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27.3150 ASP -0.700 塑膠 1.544 56.0 折射 -
8 -6.1807 ASP 0.700 塑膠 1.544 56.0 反射 -
9 -27.3150 ASP 0.437            折射
10 第二透鏡 中心區 3.8464 ASP 0.800 塑膠 1.535 55.9 折射
11 5.2145 ASP 0.227            折射 -
12 光闌 平面 0.253            折射
13 第三透鏡 8.8192 ASP 0.468 塑膠 1.587 28.3 折射 11.81
14 -31.8471 ASP 0.311            折射
15 第四透鏡 10.6954 ASP 0.454 塑膠 1.669 19.5 折射 -11.40
16 4.3753 ASP 0.370            折射
17 第五透鏡 8.7368 ASP 0.413 塑膠 1.534 56.0 折射 -13.26
18 3.8477 ASP 0.600            折射
19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20 平面 0.496            折射
21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608 mm
表7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7.021190E-01 1.502760E+00 -8.498910E-01 -5.822780E-01 -8.498910E-01
A4 = -3.011116E-04 -4.189654E-05 3.051910E-04 6.506101E-05 3.051910E-04
A6 = -2.590709E-05 -2.883205E-05 -2.240532E-05 -2.451362E-06 -2.240532E-05
A8 = 3.079741E-07 1.042156E-06 1.414393E-06 1.158169E-07 1.414393E-06
A10= 6.715640E-09 2.067710E-09 -3.709440E-08 -2.526211E-09 -3.709440E-08
A12 = -2.434801E-10 -2.401363E-10 2.945695E-10 -2.666610E-12 2.945695E-10
表面 7 8 9 10 11
k = -5.441480E+01 -2.409100E+00 -5.441480E+01 -2.041620E+00 -5.065170E+00
A4 = -8.230004E-03 -6.363354E-04 -8.230004E-03 -1.729220E-02 3.160368E-03
A6 = 8.086766E-04 -1.624288E-04 8.086766E-04 -2.920649E-03 -1.680394E-02
A8 = -7.834416E-05 5.321007E-05 -7.834416E-05 2.626381E-03 7.671835E-03
A10= 4.670877E-06 -6.728610E-06 4.670877E-06 -7.004488E-04 -3.141574E-04
A12= -1.504614E-07 2.878059E-07 -1.504614E-07 1.006088E-04 -7.937720E-04
A14= -5.995473E-06 2.550386E-04
A16= -2.575676E-05
表面 13 14 15 16 17
k = 1.883980E+01 9.000000E+01 2.581840E+01 2.672040E+00 -1.394270E+01
A4 = 4.088513E-02 9.846544E-02 4.577171E-02 -1.328916E-02 -1.232080E-01
A6 = -3.867481E-02 -8.385740E-02 -7.576417E-02 -1.771469E-02 7.226969E-02
A8 = 1.346717E-02 4.540662E-02 4.590002E-02 5.376385E-03 -3.301044E-02
A10= -6.665540E-04 -1.651201E-02 -2.227098E-02 -6.733409E-04 1.217574E-02
A12= -1.004515E-03 5.296706E-03 9.069226E-03 8.540979E-05 -3.364496E-03
A14= 2.338880E-04 -1.577961E-03 -2.652157E-03 -9.027859E-05 7.113429E-04
A16= -1.822532E-05 2.912109E-04 4.478766E-04 3.059682E-05 -1.112794E-04
A18= -2.206705E-05 -3.213993E-05 -3.615714E-06 1.092547E-05
A20= 9.676856E-08 -4.799312E-07
表面 18
k = -5.229990E+00
A4 = -1.195753E-01
A6 = 7.206671E-02
A8 = -3.973798E-02
A10= 1.811042E-02
A12= -6.071413E-03
A14= 1.420396E-03
A16= -2.151835E-04
A18= 1.859001E-05
A20= -6.856148E-07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7A及表7B可推算出下列表7C的數據:
表7C、第七實施例
f [mm] 13.33 YM1i [mm] 3.40
Fno 1.81 YM2 [mm] 2.50
HFOV [度] 10.2 YRL [mm] 1.63
TL/ImgH 2.37 YR1o/ImgH 2.20
TL/f 0.43 (YR1i-YRL)/T12 4.80
ImgH/f 0.18 YM2/YRL 1.53
BL/ImgH 0.54 (YR1o-YR1i)/(YM1o-YM1i) 0.81
(R8-R9)/(R8+R9) 1.33 YR1o/YR1i 1.43
(RM2+R11)/(RM2-R11) -0.18 YM1o/YM1i 1.58
RM2/R9 -1.61 SagLNR1/CTN -0.45
CT1/TL 0.12 Vmin 19.5
(CT1+CT2)/TL 0.26 V1/N1 36.27
TRLI/ImgH 1.57 V2/N2 36.42
YR1o [mm] 5.32 V3/N3 17.83
YR1i [mm] 3.73 V4/N4 11.68
YM1o [mm] 5.37 V5/N5 36.51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15圖以及第16圖,其中第15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8的示意圖,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5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8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光闌S1、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五片透鏡(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E5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8A以及表8B。
表8A、第八實施例
f(焦距) = 14.39 mm、Fno(光圈值) = 1.83、HFOV(半視角) = 9.6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9.9179 ASP 1.052 塑膠 1.545 56.1 折射 -
2 24.0224 ASP 0.468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829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8.4264 ASP 0.710 塑膠 1.534 56.0 折射 -
5 -9.2124 ASP -0.710 塑膠 1.534 56.0 反射 -
6 -8.4264 ASP -1.457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39.5162 ASP -0.693 塑膠 1.545 56.1 折射 -
8 -5.5608 ASP 0.693 塑膠 1.545 56.1 反射 -
9 -39.5162 ASP 0.517            折射
10 第二透鏡 中心區 3.8129 ASP 0.854 塑膠 1.534 56.0 折射
11 6.5730 ASP 0.138            折射 -
12 光闌 平面 0.191            折射
13 第三透鏡 5.7461 ASP 0.374 塑膠 1.566 37.4 折射 487.24
14 5.7303 ASP 0.225            折射
15 第四透鏡 4.8030 ASP 0.633 塑膠 1.669 19.5 折射 97.34
16 4.9115 ASP 0.726            折射
17 第五透鏡 -3.9566 ASP 0.300 塑膠 1.544 56.0 折射 -7.08
18 153.3814 ASP 0.333            折射
19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20 平面 0.438            折射
21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605 mm
表8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8.330030E-01 -1.100330E-01 -8.259380E-01 -5.794910E-01 -8.259380E-01
A4 = -2.996685E-04 -4.372225E-05 2.978931E-04 6.116587E-05 2.978931E-04
A6 = -2.547222E-05 -3.086871E-05 -2.236192E-05 -2.000950E-06 -2.236192E-05
A8 = 2.355647E-07 1.009043E-06 1.450480E-06 1.365116E-07 1.450480E-06
A10= 7.313020E-09 -3.087489E-09 -3.468995E-08 -2.466619E-09 -3.468995E-08
A12 = -2.824570E-10 -1.457623E-10 2.764341E-10 -4.762805E-12 2.764341E-10
表面 7 8 9 10 11
k = 1.717450E+01 -2.067510E+00 1.717450E+01 -3.344880E-01 7.816910E-01
A4 = -8.370943E-03 -7.129145E-04 -8.370943E-03 -1.465490E-02 5.194564E-03
A6 = 8.531036E-04 -1.198361E-04 8.531036E-04 -3.235364E-03 -2.074504E-02
A8 = -7.715056E-05 5.660244E-05 -7.715056E-05 2.163431E-03 8.092195E-03
A10= 4.407710E-06 -7.567858E-06 4.407710E-06 -5.754247E-04 -2.853959E-04
A12= -1.285728E-07 2.536937E-07 -1.285728E-07 1.006095E-04 -7.937719E-04
A14= -5.995469E-06 2.550387E-04
A16= -2.575676E-05
表面 13 14 15 16 17
k = -3.090310E+01 -8.662370E+01 -6.388940E+01 8.377460E-01 -1.359310E+01
A4 = 4.601762E-02 6.645248E-02 2.548956E-02 -3.065712E-02 -1.219246E-01
A6 = -4.702753E-02 -8.197941E-02 -7.051853E-02 -7.067515E-03 6.979593E-02
A8 = 1.648350E-02 4.565315E-02 4.489030E-02 2.701437E-03 -3.302063E-02
A10= -1.221319E-03 -1.663483E-02 -2.207578E-02 -3.660065E-04 1.218700E-02
A12= -1.004514E-03 5.296705E-03 9.069229E-03 8.540290E-05 -3.364486E-03
A14= 2.338880E-04 -1.577961E-03 -2.652157E-03 -9.027860E-05 7.113429E-04
A16= -1.822532E-05 2.912109E-04 4.478766E-04 3.059682E-05 -1.112794E-04
A18= -2.206705E-05 -3.213993E-05 -3.615714E-06 1.092547E-05
A20= 2.102108E-18 9.676856E-08 -4.799312E-07
表面 18
k = 1.618980E+03
A4 = -1.147629E-01
A6 = 6.826232E-02
A8 = -3.910541E-02
A10= 1.806336E-02
A12= -6.071429E-03
A14= 1.420396E-03
A16= -2.151835E-04
A18= 1.859001E-05
A20= -6.856148E-07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8A及表8B可推算出下列表8C的數據:
表8C、第八實施例
f [mm] 14.39 YM1i [mm] 3.40
Fno 1.83 YM2 [mm] 2.40
HFOV [度] 9.6 YRL [mm] 1.62
TL/ImgH 2.35 YR1o/ImgH 2.28
TL/f 0.39 (YR1i-YRL)/T12 4.08
ImgH/f 0.17 YM2/YRL 1.48
BL/ImgH 0.41 (YR1o-YR1i)/(YM1o-YM1i) 0.81
(R8-R9)/(R8+R9) 1.21 YR1o/YR1i 1.46
(RM2+R11)/(RM2-R11) -0.02 YM1o/YM1i 1.63
RM2/R9 -1.46 SagLNR1/CTN -2.53
CT1/TL 0.12 Vmin 19.5
(CT1+CT2)/TL 0.27 V1/N1 36.31
TRLI/ImgH 1.49 V2/N2 36.51
YR1o [mm] 5.46 V3/N3 23.88
YR1i [mm] 3.73 V4/N4 11.68
YM1o [mm] 5.55 V5/N5 36.27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17圖以及第18圖,其中第1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9的示意圖,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7圖可知,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9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光闌S1、第二透鏡E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9A以及表9B。
表9A、第九實施例
f(焦距) = 12.86 mm、Fno(光圈值) = 1.77、HFOV(半視角) = 11.2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9.5960 ASP 0.941 塑膠 1.544 56.0 折射 -
2 23.4705 ASP 0.993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439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9.3025 ASP 0.645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5 -9.9934 ASP -0.645 塑膠 1.566 37.4 反射 -
6 -9.3025 ASP -1.475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23.3070 ASP -0.680 塑膠 1.544 56.0 折射 -
8 -7.0870 ASP 0.680 塑膠 1.544 56.0 反射 -
9 -23.3070 ASP 0.809            折射
10 光闌 平面 -0.220            折射
11 第二透鏡 中心區 3.8686 ASP 0.714 塑膠 1.566 37.4 折射 -
12 6.7741 ASP 0.247            折射
13 第三透鏡 6.5472 ASP 0.355 塑膠 1.686 18.4 折射 -19.43
14 4.2937 ASP 0.545            折射
15 第四透鏡 11.0505 ASP 0.528 塑膠 1.566 37.4 折射 41.16
16 20.6578 ASP 0.460            折射
17 第五透鏡 -5.6080 ASP 0.296 塑膠 1.534 56.0 折射 -7.22
18 12.5849 ASP 0.272            折射
19 第六透鏡 -25.2914 ASP 0.473 玻璃 1.548 45.9 折射 17.06
20 -6.8704 ASP 0.100            折射
21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22 平面 0.144            折射
23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0(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672 mm
表9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6.356760E-01 3.022980E+00 -5.275070E-01 -4.379910E-01 -5.275070E-01
A4 = -4.161506E-04 -1.291088E-04 3.123252E-05 -8.126578E-06 3.123252E-05
A6 = -1.043518E-05 -2.325585E-06 1.666674E-05 4.375549E-06 1.666674E-05
A8 = -2.708169E-07 -8.816315E-08 -8.811872E-07 -1.828347E-07 -8.811872E-07
A10= 2.020759E-09 8.319651E-09 1.791410E-08 1.218295E-09 1.791410E-08
A12 = 1.081772E-10 1.022537E-10 -1.904107E-10 -4.669287E-12 -1.904107E-10
表面 7 8 9 11 12
k = 2.722230E+01 -2.298880E+00 2.722230E+01 -1.101830E+00 -8.349780E+01
A4 = -6.938889E-03 -4.938359E-04 -6.938889E-03 -1.558733E-02 2.781862E-02
A6 = 5.953387E-04 -1.695557E-04 5.953387E-04 -2.283444E-03 -2.725000E-02
A8 = -5.346640E-05 7.404684E-05 -5.346640E-05 2.321150E-03 2.037659E-02
A10= 3.987758E-06 -9.464417E-06 3.987758E-06 -1.356306E-03 -9.309420E-03
A12= -1.601427E-07 3.926558E-07 -1.601427E-07 3.501491E-04 1.945642E-03
A14= -2.957474E-05 -1.274678E-04
表面 13 14 15 16 17
k = -6.999770E+01 -3.908710E+01 -2.162710E+00 8.002690E+01 2.938740E+00
A4 = 2.250567E-03 2.725286E-02 -2.531886E-02 -2.212409E-02 -1.096347E-01
A6 = -1.735395E-02 -4.465576E-02 1.017071E-02 1.138933E-03 1.219048E-01
A8 = 1.127527E-02 3.366987E-02 -3.100763E-02 -1.563713E-02 -1.133056E-01
A10= -1.044674E-03 -1.559262E-02 3.021863E-02 1.338219E-02 6.765877E-02
A12= -2.877641E-03 3.522837E-03 -1.606291E-02 -5.780652E-03 -2.361470E-02
A14= 1.239999E-03 -2.672863E-04 4.752551E-03 1.527291E-03 4.678394E-03
A16= -1.468778E-04 -7.077975E-06 -7.361465E-04 -2.634616E-04 -4.866068E-04
A18= 4.719156E-05 2.832884E-05 2.058482E-05
A20= -1.412529E-06
表面 18 19 20
k = 2.684330E+01 8.467700E+01 6.392120E+00
A4 = -1.157281E-01 -5.862313E-03 -2.046512E-03
A6 = 9.177271E-02 -2.675974E-03 1.528392E-03
A8 = -6.680118E-02 2.258133E-04 -1.040270E-03
A10= 3.367983E-02 -7.890229E-06 1.314152E-04
A12= -1.064455E-02 1.483606E-06 9.448366E-07
A14= 2.053883E-03
A16= -2.346526E-04
A18= 1.448913E-05
A20= -3.698464E-07
第九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9A及表9B可推算出下列表9C的數據:
表9C、第九實施例
f [mm] 12.86 YM2 [mm] 2.58
Fno 1.77 YRL [mm] 1.70
HFOV [度] 11.2 YR1o/ImgH 2.06
TL/ImgH 2.18 (YR1i-YRL)/T12 3.45
TL/f 0.44 YM2/YRL 1.52
ImgH/f 0.20 (YR1o-YR1i)/(YM1o-YM1i) 0.82
BL/ImgH 0.18 YR1o/YR1i 1.42
(R8-R9)/(R8+R9) 1.40 YM1o/YM1i 1.57
(RM2+R11)/(RM2-R11) 0.04 SagLNR1/CTN -1.07
RM2/R9 -1.83 Vmin 18.4
CT1/TL 0.12 V1/N1 36.27
(CT1+CT2)/TL 0.25 V2/N2 23.88
TRLI/ImgH 1.41 V3/N3 10.91
YR1o [mm] 5.31 V4/N4 23.88
YR1i [mm] 3.73 V5/N5 36.51
YM1o [mm] 5.32 V6/N6 29.65
YM1i [mm] 3.40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第19圖以及第20圖,其中第19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0的示意圖,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9圖可知,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包含成像系統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透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光闌S1、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屬於第一透鏡群,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屬於第二透鏡群。
第一透鏡E1為一第一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E1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一透鏡E1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即第二反射面)為凹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E2為一第二折反射透鏡,其結構與第21圖第一實施例的第二透鏡E2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二透鏡E2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其物側表面中心區為凸面,其像側表面外環區(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側表面中心區(即最後折射面)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10A以及表10B。
表10A、第十實施例
f(焦距) = 13.59 mm、Fno(光圈值) = 1.77、HFOV(半視角) = 11.0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折/反射模式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折射
1 第一透鏡 外環區 9.5559 ASP 1.050 塑膠 1.544 56.0 折射 -
2 22.6034 ASP 0.699            折射
3 光圈 平面 1.660            折射
4 第二透鏡 外環區 -8.3260 ASP 0.562 塑膠 1.534 56.0 折射 -
5 -9.1256 ASP -0.562 塑膠 1.534 56.0 反射 -
6 -8.3260 ASP -1.458         折射
7 第一透鏡 中心區 -25.3704 ASP -0.689 塑膠 1.544 56.0 折射 -
8 -5.8359 ASP 0.689 塑膠 1.544 56.0 反射 -
9 -25.3704 ASP 0.447            折射
10 第二透鏡 中心區 3.3127 ASP 0.674 塑膠 1.534 56.0 折射
11 4.1460 ASP 0.247            折射 -
12 光闌 平面 0.264            折射
13 第三透鏡 10.0139 ASP 0.400 塑膠 1.587 28.3 折射 11.18
14 -18.7776 ASP 0.334            折射
15 第四透鏡 14.4676 ASP 0.400 塑膠 1.680 18.2 折射 -14.99
16 5.9129 ASP 0.370            折射
17 第五透鏡 15.6306 ASP 0.400 塑膠 1.639 23.5 折射 -14.91
18 5.8573 ASP 0.269            折射
19 第六透鏡 18.1659 ASP 0.450 塑膠 1.544 56.0 折射 -18.08
20 6.3258 ASP 0.300            折射
21 濾光元件 平面 0.110 玻璃 1.517 64.2 折射 -
22 平面 0.374            折射
23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608 mm
表10B、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6
k = 5.385900E-01 1.705460E+00 -9.132800E-01 -5.596040E-01 -9.132800E-01
A4 = -2.997971E-04 -3.815595E-05 3.212748E-04 6.004368E-05 3.212748E-04
A6 = -2.639714E-05 -2.938099E-05 -2.210429E-05 -2.625935E-06 -2.210429E-05
A8 = 3.033763E-07 1.083316E-06 1.397969E-06 1.366726E-07 1.397969E-06
A10= 8.342831E-09 2.078820E-09 -3.572690E-08 -2.268597E-09 -3.572690E-08
A12 = -2.427119E-10 -2.610769E-10 3.067987E-10 -2.666610E-12 3.067987E-10
表面 7 8 9 10 11
k = -9.000000E+01 -2.159940E+00 -9.000000E+01 -1.818760E+00 -7.383260E+00
A4 = -7.998357E-03 -6.932724E-04 -7.998357E-03 -1.818228E-02 5.288044E-03
A6 = 7.832205E-04 -1.405229E-04 7.832205E-04 -4.000674E-03 -1.790133E-02
A8 = -7.941031E-05 5.064806E-05 -7.941031E-05 2.569914E-03 7.056376E-03
A10= 4.783761E-06 -6.364138E-06 4.783761E-06 -6.469538E-04 -1.349027E-04
A12= -1.509355E-07 2.590587E-07 -1.509355E-07 1.006073E-04 -7.937718E-04
A14= -5.995510E-06 2.550386E-04
A16= -2.575676E-05
表面 13 14 15 16 17
k = 2.509700E+01 -1.922750E+01 5.376270E+01 6.162400E+00 -3.043040E+00
A4 = 4.102305E-02 9.234417E-02 4.732025E-02 -9.537779E-03 -1.294287E-01
A6 = -3.856974E-02 -8.194328E-02 -7.665045E-02 -1.867607E-02 7.236746E-02
A8 = 1.399857E-02 4.543607E-02 4.555298E-02 5.355822E-03 -3.270929E-02
A10= -8.018276E-04 -1.655711E-02 -2.219199E-02 -6.765472E-04 1.215692E-02
A12= -1.004522E-03 5.296715E-03 9.069214E-03 8.544349E-05 -3.367285E-03
A14= 2.338879E-04 -1.577961E-03 -2.652157E-03 -9.027855E-05 7.113427E-04
A16= -1.822532E-05 2.912109E-04 4.478766E-04 3.059682E-05 -1.112794E-04
A18= -2.206705E-05 -3.213993E-05 -3.615714E-06 1.092547E-05
A20= 9.676855E-08 -4.799312E-07
表面 18 19 20
k = 4.270020E-01 -9.000000E+01 -4.353480E+01
A4 = -1.278529E-01 -1.777679E-02 -2.812593E-03
A6 = 7.340650E-02 6.119495E-03 -2.154832E-04
A8 = -3.964600E-02 -9.118292E-04 3.966929E-04
A10= 1.808914E-02 4.565623E-05 -7.505094E-05
A12= -6.071412E-03 3.172629E-08 3.488969E-06
A14= 1.420396E-03 -9.669726E-10 1.134743E-09
A16= -2.151835E-04 -5.494032E-12
A18= 1.859001E-05
A20= -6.856148E-07
第十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10A及表10B可推算出下列表10C的數據:
表10C、第十實施例
f [mm] 13.59 YM2 [mm] 2.47
Fno 1.77 YRL [mm] 1.63
HFOV [度] 11.0 YR1o/ImgH 2.04
TL/ImgH 2.15 (YR1i-YRL)/T12 4.69
TL/f 0.42 YM2/YRL 1.51
ImgH/f 0.20 (YR1o-YR1i)/(YM1o-YM1i) 0.84
BL/ImgH 0.29 YR1o/YR1i 1.46
(R8-R9)/(R8+R9) 1.30 YM1o/YM1i 1.60
(RM2+R11)/(RM2-R11) -0.26 SagLNR1/CTN 0.00
RM2/R9 -1.76 Vmin 18.2
CT1/TL 0.12 V1/N1 36.27
(CT1+CT2)/TL 0.24 V2/N2 36.51
TRLI/ImgH 1.47 V3/N3 17.83
YR1o [mm] 5.43 V4/N4 10.83
YR1i [mm] 3.73 V5/N5 14.34
YM1o [mm] 5.43 V6/N6 36.27
YM1i [mm] 3.40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23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00的立體示意圖。由第23圖可知,第十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係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100包含成像鏡頭101、驅動裝置組10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03,其中成像鏡頭101包含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以及一承載成像系統透鏡組的鏡筒(未另標號)。取像裝置100利用成像鏡頭101聚光且對被攝物進行攝像並配合驅動裝置組10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03,並將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組102可為自動對焦模組,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微機電系統、壓電系統、或記憶金屬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組102可讓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
取像裝置100可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103(如CMOS、CCD)設置於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成像系統透鏡組的良好成像品質。此外,取像裝置100更可包含影像穩定模組104,其可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動能感測元件,而第十一實施例中,影像穩定模組104為陀螺儀,但不以此為限。藉由調整成像系統透鏡組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並提供例如光學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電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進階的影像補償功能。
<第十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4A圖、第24B圖及第24C圖,其中第2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0的一側的示意圖,第24B圖繪示依照第24A圖中電子裝置200的另一側的示意圖,第24C圖繪示依照第24A圖中電子裝置200的系統示意圖。由第24A圖、第24B圖及第24C圖可知,第十二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0包含取像裝置100、110、120、130、140、閃光燈模組201、對焦輔助模組202、影像訊號處理器 (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 203、使用者介面20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05,其中取像裝置120、130、140為前置鏡頭。當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204對被攝物206進行拍攝,電子裝置200利用取像裝置100、110、120、130、140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20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202提供的被攝物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203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05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影像鏡頭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其中對焦輔助模組20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使用者介面20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處理軟體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
第十二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110、120、130、140中至少一者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且可與前述第十一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第十二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110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與超廣角取像裝置,亦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與望遠取像裝置,而取像裝置120、130、140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超廣角取像裝置以及TOF模組(Time-Of-Flight;飛時測距模組),但並不以此配置為限。另外,取像裝置110、120、130、140與其他構件的連接關係皆可與第24C圖中繪示的取像裝置100相同,或依照取像裝置的類型適應性調整,在此不另繪示及詳述。
<第十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25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0的一側的示意圖。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300包含取像裝置310、320、330以及閃光燈模組301。
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0可包含與前述第十二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裝置310、320、330與其他元件的連接關係也可與第十二實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十三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310、320、330皆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且皆可與前述第十一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取像裝置310可為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320可為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330可為望遠取像裝置(可包含光路轉折元件),或另可為其他種類的取像裝置,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
<第十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26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400的一側的示意圖。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400包含取像裝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閃光燈模組401。
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0可包含與前述第十二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裝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閃光燈模組401與其他元件的連接關係也可與第十二實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十四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皆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且皆可與前述第十一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
詳細來說,取像裝置410、420可分別為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30、440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50、460可分別為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70 、480可分別為望遠取像裝置(可包含光路轉折元件),取像裝置490可為TOF模組,或另可為其他種類的取像裝置,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
<第十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27A圖以及第27B圖,其中第2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500的一側的示意圖,第27B圖繪示依照第27A圖中電子裝置500的另一側的示意圖。由第27A圖以及第27B圖可知,第十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500包含取像裝置510、520、530、540以及使用者介面504。
第十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0可包含與前述第十二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裝置510、520、530、540以及使用者介面504與其他元件的連接關係也可與第十二實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取像裝置510可對應電子裝置外側的一非圓形開口進行取像,取像裝置520、530、540則分別為望遠取像裝置、廣角取像裝置以及超廣角取像裝置,或另可為其他種類的取像裝置,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
雖然本揭示內容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內容,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內容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0,300,400,500:電子裝置 1,2,3,4,5,6,7,8,9,10,100,110,120,130,140,310,320,33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10,520,530,540:取像裝置 101:成像鏡頭 102:驅動裝置組 103:電子感光元件 104:影像穩定模組 201, 301, 401:閃光燈模組 202:對焦輔助模組 203:影像訊號處理器 204,504:使用者介面 205:影像軟體處理器 206:被攝物 ST:光圈 S1:光闌 E1:第一透鏡 E2:第二透鏡 E3:第三透鏡 E4:第四透鏡 E5:第五透鏡 E6:第六透鏡 E7:濾光元件 IMG:成像面 IS:電子感光元件 IP:反曲點 E11:第一折射面 E12:第二反射面 E13,E23:遮光區 E21:第一反射面 E22:最後折射面 f: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 Fno: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光圈值 HFOV: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TL: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 ImgH: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 BL: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 R8: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 R9: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 R11: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物側的透鏡的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 T12: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與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間隔距離 RM2:第二反射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 CT1:第一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 TRL1:最後折射面至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 YR1o: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 YR1i: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 YM1o: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 YM1i: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 YM2: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 YRL: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 SagLNR1: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位移量 CTN: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 Vmin: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所有透鏡的阿貝數中的最小值 V1:第一透鏡的阿貝數 V2:第二透鏡的阿貝數 V3: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V4: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V5: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V6:第六透鏡的阿貝數 N1:第一透鏡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鏡的折射率 N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第1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5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9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1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5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7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9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1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的結構示意圖; 第22圖繪示依照第1圖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及第三透鏡的反曲點的示意圖; 第2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2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一側的示意圖; 第24B圖繪示依照第24A圖中電子裝置的另一側的示意圖; 第24C圖繪示依照第24A圖中電子裝置的系統示意圖; 第25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一側的示意圖; 第26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一側的示意圖; 第2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一側的示意圖;以及 第27B圖繪示依照第27A圖中電子裝置的另一側的示意圖。
1:取像裝置
ST:光圈
S1:光闌
E1:第一透鏡
E2:第二透鏡
E3:第三透鏡
E4:第四透鏡
E7:濾光元件
IMG:成像面
IS: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27)

  1. 一種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二組透鏡群,該二組透鏡群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群以及一第二透鏡群; 其中,該第一透鏡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鏡與一第二折反射透鏡,該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 該第一折反射透鏡與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分別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與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 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該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 該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 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折射面;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第二反射面;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最後折射面; 其中,該第二反射面至一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TL/ImgH < 6.0。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反射面至該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TL/ImgH < 3.0。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物側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該第二反射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M2,該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 RM2/R9 < -0.3。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反射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M2,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物側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11,其滿足下列條件: -10.0 < (RM2+R11)/(RM2-R11) < -0.01。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二反射面至該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 < (CT1+CT2)/TL < 0.3。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該成像系統透鏡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 7.0 度 < HFOV < 20.0 度;以及 1.3 < Fno < 2.5。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群中至少一該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該第一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反射面至該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06 < CT1/TL < 0.15。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更包含: 一光圈,位於該第一折反射透鏡與該第二折反射透鏡之間;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1o,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R1i,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M1o,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M1i,其滿足下列條件: 0.5 < (YR1o-YR1i)/(YM1o-YM1i) < 1.2。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M2,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L,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YM2/YRL < 2.0。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R1i,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L,該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與該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 0.60 < (YR1i-YRL)/T12 < 8.0。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為塑膠材質;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該透鏡的折射率為N,該成像系統透鏡組中至少一透鏡滿足下列條件: V/N < 12.0。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中心區與外環區之間包含一遮光區。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折反射透鏡的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的中心區與外環區之間包含一遮光區。
  15.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系統透鏡組的一成像面。
  16.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5所述的取像裝置。
  17. 一種成像系統透鏡組,包含二組透鏡群,該二組透鏡群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鏡群以及一第二透鏡群; 其中,該第一透鏡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鏡與一第二折反射透鏡,該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 該第一折反射透鏡與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分別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與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 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該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 該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中心區與一外環區; 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折射面;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包含一第一反射面;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第二反射面;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中心區包含一最後折射面;該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凸面。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具有一凹面,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近中心軸處為凹面。
  19.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該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物側的該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20.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8,該第二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 0.85 < (R8-R9)/(R8+R9)。
  21.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反射面至一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06 < CT1/TL < 0.15。
  22.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最後折射面至一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RLI,該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TRLI/ImgH < 2.1。
  23.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一成像面的該透鏡的像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BL,該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成像系統透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反射面至該成像面於中心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 BL/ImgH < 1.0; 0.01 < ImgH/f < 0.30;以及 0.2 < TL/f < 0.7。
  24.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二該透鏡;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一成像面的一該透鏡的物側表面於中心軸上的交點至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位移量為SagLNR1,該第二透鏡群中最靠近該成像面的該透鏡於中心軸上的厚度為CTN,其滿足下列條件: -5.0 < SagLNR1/CTN < -0.3。
  25.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1o,該成像系統透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 1.80 < YR1o/ImgH < 3.10。
  26.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R1o,該第一折反射透鏡物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R1i,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M1o,該第二折反射透鏡像側表面外環區的最小有效半徑為YM1i,其滿足下列條件: 1.0 < YR1o/YR1i < 2.0;以及 1.0 < YM1o/YM1i < 2.0。
  27. 如請求項17所述的成像系統透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透鏡組中所有透鏡的阿貝數中的最小值為Vmin,其滿足下列條件: 5.0 < Vmin < 24.0。
TW111137398A 2022-09-30 2022-09-30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563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7398A TWI856382B (zh) 2022-09-30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2310686178.5A CN117806004A (zh) 2022-09-30 2023-06-09 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8/474,335 US20240118526A1 (en) 2022-09-30 2023-09-26 Imaging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3200337.6A EP4345524A3 (en) 2022-09-30 2023-09-28 Imaging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7398A TWI856382B (zh) 2022-09-30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5999A true TW202415999A (zh) 2024-04-16
TWI856382B TWI856382B (zh) 2024-09-2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06004A (zh) 2024-04-02
EP4345524A2 (en) 2024-04-03
EP4345524A3 (en) 2024-08-28
US20240118526A1 (en) 2024-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3721B (zh) 取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9748B (zh)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85675B (zh) 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23473A (zh) 光學影像鏡頭組及電子裝置
TWI737458B (zh)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71811B (zh) 電子裝置
TWI783891B (zh) 成像光學鏡片系統
TWI721888B (zh)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12226B (zh) 取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8898B (zh) 取像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56382B (zh)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235943A (zh)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44847A (zh)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415999A (zh)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50640B (zh) 成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3281B (zh) 影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3144B (zh) 攝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5167B (zh) 影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52472B (zh) 光學攝影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0036B (zh) 影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69719B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39832B (zh) 取像系統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84885B (zh)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97816B (zh) 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40979B (zh) 影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