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06004A - 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06004A
CN117806004A CN202310686178.5A CN202310686178A CN117806004A CN 117806004 A CN117806004 A CN 117806004A CN 202310686178 A CN202310686178 A CN 202310686178A CN 117806004 A CN117806004 A CN 1178060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refractive
image
centr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861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诗翰
蔡承谕
黄歆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111373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202415999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806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060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04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 G02B17/0808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two curved mirrors on-axis systems with at least one of the mirrors having a central aper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56Catadioptric systems comprising a refractive element with a reflective surface, the reflection taking place inside the element, e.g. Mangin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02B13/007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the beam folding prism having at least one curved surfa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二组透镜群,其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群以及一第二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镜与一第二折反射透镜,第二透镜群包含至少一透镜。第一折反射透镜及第二折反射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分别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折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反射面。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第二反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最后折射面。借此,有利于降低成本、强化反射区域的设计自由度并减少组装误差。

Description

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有关于一种成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小型化成像系统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画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本揭示内容提供了一种微型化且具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以符合需求。
另外,近年来电子产品诉求轻薄化,因此传统的摄影镜头难以同时满足高规格与微型化的需求,特别是大光圈或具望远特征的微型镜头等。但因光学变焦需求变得更严(加大光学变焦倍率等),已知的先前望远镜头技术渐渐无法满足需求(总长度太长,光圈太小,品质不足或无法小型化),因此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可在望远的规格下,亦可达成超薄型的折反射光学设计的光学镜头。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可无须另外架设反射元件,以减少元件数量、降低成本,并将反射面配置于不同的透镜上,有助于强化反射区域的设计自由度,亦可减少组装误差。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二组透镜群,所述二组透镜群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群以及一第二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镜与一第二折反射透镜,第二透镜群包含至少一透镜。第一折反射透镜与第二折反射透镜分别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与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较佳地,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折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反射面;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第二反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最后折射面。较佳地,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6.0。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以及一电子感光元件,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一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装置。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二组透镜群,所述二组透镜群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群以及一第二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镜与一第二折反射透镜,第二透镜群包含至少一透镜。第一折反射透镜与第二折反射透镜分别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与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较佳地,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折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反射面;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第二反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最后折射面;较佳地,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
当TL/ImgH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平衡成像系统透镜组总长度与成像高度,满足镜头微型化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9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21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2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及第三透镜的反曲点的示意图;
图2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24B绘示依照图24A中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示意图;
图24C绘示依照图24A中电子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图2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26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2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以及
图27B绘示依照图27A中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200,300,400,500:电子装置
1,2,3,4,5,6,7,8,9,10,100,110,120,130,140,310,320,33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10,520,530,540:取像装置101:成像镜头
102:驱动装置组
103:电子感光元件
104:影像稳定模块
201,301,401:闪光灯模块
202:对焦辅助模块
203:影像信号处理器
204,504:使用者界面
205:影像软件处理器
206:被摄物
ST:光圈
S1:光阑
E1:第一透镜
E2:第二透镜
E3:第三透镜
E4:第四透镜
E5:第五透镜
E6:第六透镜
E7:滤光元件
IMG:成像面
IS:电子感光元件
IP:反曲点
E11:第一折射面
E12:第二反射面
E13,E23:遮光区
E21:第一反射面
E22:最后折射面
f: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Fno: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光圈值
HFOV: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TL: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
ImgH: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
BL: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
R8: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
R9: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
R11: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
T12: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间隔距离
RM2:第二反射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
CT1:第一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
TRL1:最后折射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
YR1o: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
YR1i: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
YM1o: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
YM1i: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
YM2: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
YRL: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
SagLNR1: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位移量
CTN: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
Vmin: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所有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值
V1:第一透镜的阿贝数
V2: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V3:第三透镜的阿贝数
V4:第四透镜的阿贝数
V5:第五透镜的阿贝数
V6:第六透镜的阿贝数
N1:第一透镜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镜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镜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镜的折射率
N6:第六透镜的折射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二组透镜群,所述二组透镜群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群以及一第二透镜群。第一透镜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镜与一第二折反射透镜,第二透镜群包含至少一透镜。第一折反射透镜与第二折反射透镜分别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与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通过透镜不同高度下的分区设计,可提升成像系统透镜组空间利用性。
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折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反射面;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第二反射面;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最后折射面。借此,可无须另外架设反射元件,以减少元件数量、降低成本,并将反射面配置于不同的透镜上,有助于强化反射区域的设计自由度,亦可减少组装误差。
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6.0。借此,可平衡成像系统透镜组总长度与成像高度,满足镜头微型化的需求。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TL/ImgH<5.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TL/ImgH<4.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TL/ImgH<3.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TL/ImgH<2.5。
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可为凸面,其有助于汇聚自第二反射面后的光线,提升进光量。
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可为凸面,其可增加成像系统透镜组对称性,提升影像品质。
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可为凹面,其有助于第一反射面接收较大范围的光线。
第二反射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M2,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RM2/R9<-0.3。借此,可有效平衡第二反射面与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于中心区表面的光线偏折能力,有助于汇聚光线以压缩透镜体积。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0<RM2/R9<-0.5。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0<RM2/R9<-0.6。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5<RM2/R9<-1.0。
第二反射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M2,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10.0<(RM2+R11)/(RM2-R11)<-0.01。借此,有助于维持经由第二反射面光线进入第二透镜群的光路走向,增加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对称性,提升影像品质。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0<(RM2+R11)/(RM2-R11)<-0.02。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RM2+R11)/(RM2-R11)<-0.025。
第一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0<(CT1+CT2)/TL<0.3。借此,可有效控制光线于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的路径长度,增加空间利用性,进而缩减成像系统透镜组的体积。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CT1+CT2)/TL<0.29。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5<(CT1+CT2)/TL<0.28。
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7.0度<HFOV<20.0度。借此,可利于拍摄远处细微影像,以达成望远功能。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0度<HFOV<15.0度。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5度<HFOV<12.0度。
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1.3<Fno<2.5。借此,可在照度与景深间取得平衡,并加强进光量来提升影像品质。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4<Fno<2.2。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Fno<2.0。
第二透镜群中至少一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利于周边影像像差修正与补偿。另外,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借此,有利于强化第二透镜群周边影像像差修正的能力。
第一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0.06<CT1/TL<0.15。借此,可有效控制第一折反射透镜的透镜厚度,以提供较佳地空间缩减能力。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CT1/TL<0.14。
成像系统透镜组可还包含一光圈,位于第一折反射透镜与第二折反射透镜之间。借此,可限制成像范围与光线入射于成像面的入射角度,以同时满足远景拍摄功能与高亮度成像效果。另外,光圈可位于第一折反射透镜的外环区与第二折反射透镜的外环区之间。
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1o,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R1i,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1o,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M1i,其满足下列条件:0.5<(YR1o-YR1i)/(YM1o-YM1i)<1.2。借此,可有效平衡第一折反射透镜的收光孔径与第一反射面接收光线的范围。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YR1o-YR1i)/(YM1o-YM1i)<1.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YR1o-YR1i)/(YM1o-YM1i)<0.95。
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2,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L,其满足下列条件:1.0<YM2/YRL<2.0。借此,可平衡第二反射面与最后折射面有效半径间的比例关系,有助于维持进入第二透镜群的孔径大小,避免周边处生成杂散光。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YM2/YRL<1.8。
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R1i,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L,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其满足下列条件:0.60<(YR1i-YRL)/T12<8.0。借此,可有效控制较大入射角度的光线直接进入成像面,以避免鬼影产生。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YR1i-YRL)/T12<7.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YR1i-YRL)/T12<5.5。
第一折反射透镜可为塑胶材质。借此,可增加第一折反射透镜形状设计的自由度,以利于透镜制造与像差修正。
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为N,成像系统透镜组中至少一透镜满足下列条件:V/N<12.0。借此,可利于修正成像系统透镜组的色差。另外,成像系统透镜组中至少二透镜满足下列条件:V/N<12.0。
第一折反射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中心区与外环区之间可包含一遮光区。借此,有助于避免外部光线于非有效光路区进入成像系统,减少不必要的光斑的生成而影响成像品质。详细来说,遮光区可包含消光膜或光学涂层。消光膜可以是由金属膜层与氧化物膜层组成的膜层设计。光学涂层可以是由环氧树脂或是含有丙烯酸酯聚合物为基底的速干型墨水形成的黑色涂墨层(black ink spraying layer)、化学气相沉积的黑化镀膜层或是光阻墨层(Photoresistive coating layer)等具有光线吸收效果的深色涂层,光学涂层具容易涂覆与粘着在元件表面的特性并适合大量加工制造。
第二折反射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中心区与外环区之间可包含一遮光区。借此,有助于避免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后在非有效光路区形成杂散光,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光斑的生成而影响成像品质。
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可为凹面,其有助于接收较大范围的光线进入成像系统透镜组中,强化影像照度。
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其可有效平衡与调整经过反射区的光线,避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像端的周边像差修正。
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借此,可有效修正光线进入成像面的入射角度,以避免产生畸变。
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0.85<(R8-R9)/(R8+R9)。借此,可确保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具备较强的偏折能力,有助于提高成像尺寸并减少中心与邻近视场的球差。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95<(R8-R9)/(R8+R9)<5.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5<(R8-R9)/(R8+R9)<3.0。
最后折射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RLI,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1.0<TRLI/ImgH<2.1。借此,可有效控制第二透镜群的体积与成像高度,有助于提高成像尺寸且缩减光学总长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1<TRLI/ImgH<1.8。
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BL,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0.01<BL/ImgH<1.0。借此,可有效控制后焦长与成像高度的关系,以有效缩减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总长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BL/ImgH<0.6。
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01<ImgH/f<0.30。借此,可有效控制成像系统透镜组的视角,以利于达成望远结构,满足各种应用领域。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ImgH/f<0.25。
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反射面至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0.2<TL/f<0.7。借此,可在望远的规格下,达成超薄型的光学系统,有助于缩减成像系统透镜组的体积。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5<TL/f<0.6。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TL/f<0.5。
第二透镜群可包含至少二透镜,其有助于提升成像品质。另外,第二透镜群可包含至少三透镜。
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位移量为SagLNR1,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N,其满足下列条件:-5.0<SagLNR1/CTN<-0.3。借此,可利于修正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周边像差,并控制透镜的厚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0<SagLNR1/CTN<-0.8。
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1o,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1.80<YR1o/ImgH<3.10。借此,可平衡第一折射面与成像面间的比例关系,可接收较大范围的入射光量,以维持足够的影像照度。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90<YR1o/ImgH<2.50。
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1o,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R1i,其满足下列条件:1.0<YR1o/YR1i<2.0。借此,可有效控制第一折射面透光面积比例,使在维持足够影像亮度下,亦能避免产生杂散光。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YR1o/YR1i<1.8。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3<YR1o/YR1i<1.6。
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1o,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M1i,其满足下列条件:1.0<YM1o/YM1i<2.0。借此,可平衡第一反射面的反射光线范围,可确保镜头可接收足够的光量进行反射。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3<YM1o/YM1i<1.95。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YM1o/YM1i<1.9。
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所有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值为Vmin,其满足下列条件:5.0<Vmin<24.0。借此,可确保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的透镜材料具备足够控制光线的能力,平衡不同波段光线的聚焦位置,以避免影像重叠的情形产生。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0<Vmin<20.0。
上述本揭示内容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所述的有效光路区,是依据成像光线由物侧经过成像系统透镜组并成像在成像面。进一步说明,有效光路区可以是依光路行经顺序,由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经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经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经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经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经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经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经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经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经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经第二透镜群有效径区至成像面。
本揭示内容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光圈值Fno为等效光圈值,等效光圈值的计算方式如下:0.5×f/(SQRT((Ro2)-(Ri2)));其中f为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Ro为光线平行于中心轴入射时,于光圈位置上的最大光孔径半径,Ri为光线平行于中心轴入射时,于光圈位置上的最小光孔径半径。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增加成像系统透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镜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术制作而成。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镜可减低制造难度,而若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则可借此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缩减透镜数目,并可有效降低本揭示内容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总长度,而非球面可以塑胶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镜片等方式制作而成。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可选择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镜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产生光吸收或光干涉效果,以改变所述透镜对于特定波段光线的穿透率,进而减少杂散光与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备滤除系统中600nm~800nm波段光线的功能,以减少多余的红光或红外光;或可滤除350nm~450nm波段光线,以减少系统中的蓝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线对成像造成干扰。此外,添加物可均匀混和于塑料中,并以射出成型技术制作成透镜。此外,添加物亦可配置于透镜表面上的镀膜,以提供上述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可包含至少一光学透镜、光学元件或载体,其至少一表面具有低反射层,所述低反射层可有效减少光线在界面反射产生的杂散光。所述低反射层可设置于所述光学透镜的物侧或像侧表面的非光学有效区,或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间的连接表面;所述的光学元件可为一遮光元件、环形间隔元件、镜筒元件、平板玻璃(Cover glass)、蓝玻璃(Blue glass)、滤光元件(Filter or Color filter)、光路转折元件、棱镜或面镜等;所述的载体可为镜头组镜座、设置感光元件上的微透镜(Micro lens)、感光元件基板周边或是用于保护感光元件的玻璃片等。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光学有效区整个或其中一部分为非球面。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所述凸面位置时,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可于近中心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所述凹面位置时,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可于近中心轴处为凹面。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若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或是透镜的焦距,皆可指透镜近中心轴处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反曲点为透镜表面曲率正负变化的交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另外,本揭示内容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于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与成像面之间可选择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场元件等),以达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弯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学性质,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绕射表面及菲涅尔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装置需求而做调整。一般而言,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为将具有朝往物侧方向的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设置于靠近成像面处。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如孔径光阑、耀光光阑或视场光阑等,有助于减少杂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质。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出射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成像系统透镜组的视场角,使其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揭示内容可适当设置一可变孔径元件,所述可变孔径元件可为机械构件或光线调控元件,其可以电或电信号控制孔径的尺寸与形状。所述机械构件可包含叶片组、屏蔽板等可动件;所述光线调控元件可包含滤光元件、电致变色材料、液晶层等遮蔽材料。所述可变孔径元件可通过控制影像的进光量或曝光时间,强化影像调节的能力。此外,所述可变孔径元件亦可为本揭示内容的光圈,可通过改变光圈值以调节影像品质,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揭示内容可适当设置一个或多个光学元件,借以限制光线通过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形式。所述光学元件可为滤光片、偏光片等,但不限于上述元件,且所述光学元件可为单片元件、复合组件或以薄膜等方式呈现,但不限于上述方式。所述光学元件可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物端、像端或透镜之间,借以控制特定形式的光线通过,进而符合应用需求。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行动产品、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穿戴式产品、空拍机等电子装置中。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借此,可无须另外架设反射元件,以减少元件数量、降低成本,并将反射面配置于不同的透镜上,有助于强化反射区域的设计自由度,亦可减少组装误差。较佳地,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支持装置或其组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借此,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前述电子装置皆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暂储存单元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以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光阑S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四片透镜(E1、E2、E3、E4),所述四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属于第二透镜群。
请配合参照图21,其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E1以及第二透镜E2的结构示意图。由图21可知,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与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折射面E11,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第二反射面E12,第一折反射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中心区与外环区之间包含一遮光区E13。详细来说,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E11)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E12)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与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反射面E21,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最后折射面E22,第二折反射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中心区与外环区之间包含一遮光区E23。详细来说,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E21)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E2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配合参照图22,其绘示依照图1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及第三透镜E3的反曲点IP的示意图。由图22可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IP(标示于图22),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IP(标示于图22)。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IP(标示于图22),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IP(标示于图22)。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四透镜E4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
其中:
X:非球面与中心轴的交点至非球面上距离中心轴为Y的点平行于中心轴的位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中心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13.04mm;Fno=1.68;以及HFOV=10.9度。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二反射面E12至成像面IMG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IMG的透镜(即第四透镜E4)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IMG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TL/ImgH=2.09;TL/f=0.41;ImgH/f=0.19;以及BL/ImgH=0.56。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一折反射透镜(即第一透镜E1)像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8,第二折反射透镜(即第二透镜E2)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R8-R9)/(R8+R9)=1.64。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二反射面E12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M2,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即第三透镜E3)的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RM2+R11)/(RM2-R11)=0.35。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二反射面E12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M2,第二折反射透镜(即第二透镜E2)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RM2/R9=-1.88。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一折反射透镜(即第一透镜E1)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折反射透镜(即第二透镜E2)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二反射面E12至成像面IMG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CT1/TL=0.12;以及(CT1+CT2)/TL=0.23。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最后折射面E22至成像面IMG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RLI,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RLI/ImgH=1.19。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一折反射透镜(即第一透镜E1)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1o,第一折反射透镜(即第一透镜E1)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R1i,第二折反射透镜(即第二透镜E2)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1o,第二折反射透镜(即第二透镜E2)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M1i,第一折反射透镜(即第一透镜E1)物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2,第二折反射透镜(即第二透镜E2)像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L,第一折反射透镜(即第一透镜E1)像侧表面与第二折反射透镜(即第二透镜E2)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其满足下列条件:YR1o=5.42mm;YR1i=3.58mm;YM1o=5.46mm;YM1i=3.13mm;YM2=2.55mm;YRL=1.71mm;YR1o/ImgH=2.13;(YR1i-YRL)/T12=1.77;YM2/YRL=1.49;(YR1o-YR1i)/(YM1o-YM1i)=0.79;YR1o/YR1i=1.51;以及YM1o/YM1i=1.75。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IMG的透镜(即第四透镜E4)的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IMG的透镜(即第四透镜E4)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位移量为SagLNR1,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IMG的透镜(即第四透镜E4)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N,其满足下列条件:SagLNR1/CTN=-1.58。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中,第一透镜E1的阿贝数为V1,第二透镜E2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E3的阿贝数为V3,第四透镜E4的阿贝数为V4,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所有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值为Vmin,第一透镜E1的折射率为N1,第二透镜E2的折射率为N2,第三透镜E3的折射率为N3,第四透镜E4的折射率为N4,其满足下列条件:Vmin=28.3;V1/N1=36.51;V2/N2=23.88;V3/N3=17.83;以及V4/N4=17.83;其中,第一实施例中,Vmin=V3=V4。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A以及表1B。
/>
/>
表1A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9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折射率为于参考波长量测的折射率。表1B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20则表示各表面第4-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1A及表1B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以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2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2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光阑S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四片透镜(E1、E2、E3、E4),所述四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四透镜E4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2A以及表2B。
/>
/>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2A及表2B可推算出下列表2C的数据:
/>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以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3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3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3A以及表3B。
/>
/>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3A及表3B可推算出下列表3C的数据:
/>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以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4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4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光阑S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4A以及表4B。
/>
/>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4A及表4B可推算出下列表4C的数据:
/>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以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5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5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光阑S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5A以及表5B。
/>
/>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5A及表5B可推算出下列表5C的数据:
/>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以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6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光阑S1、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6A以及表6B。
/>
/>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6A及表6B可推算出下列表6C的数据: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以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7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7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光阑S1、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7A以及表7B。
/>
/>
/>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7A及表7B可推算出下列表7C的数据: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以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8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8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光阑S1、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8A以及表8B。
/>
/>
/>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8A及表8B可推算出下列表8C的数据: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以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9的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9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光阑S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六片透镜(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与第六透镜E6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E6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E6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9A以及表9B。
/>
/>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9A及表9B可推算出下列表9C的数据:
/>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以及图20,其中图19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0的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9可知,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包含成像系统透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统透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第二透镜E2、光阑S1、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统透镜组包含六片透镜(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属于第一透镜群,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与第六透镜E6属于第二透镜群。
第一透镜E1为一第一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透镜E1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一透镜E1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折射面)具有一凸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即第二反射面)为凹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为一第二折反射透镜,其结构与图21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透镜E2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二透镜E2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其物侧表面中心区为凸面,其像侧表面外环区(即第一反射面)具有一凸面,其像侧表面中心区(即最后折射面)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六透镜E6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第六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E7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E6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10A以及表10B。
/>
/>
第十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10A及表10B可推算出下列表10C的数据: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3,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23可知,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是为一相机模块,取像装置100包含成像镜头101、驱动装置组10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03,其中成像镜头101包含本揭示内容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以及一承载成像系统透镜组的镜筒(未另标号)。取像装置100利用成像镜头101聚光且对被摄物进行摄像并配合驱动装置组102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03,并将影像资料输出。
驱动装置组102可为自动对焦模块,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微机电系统、压电系统、或记忆金属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组102可让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
取像装置100可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杂讯的电子感光元件103(如CMOS、CCD)设置于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成像系统透镜组的良好成像品质。此外,取像装置100更可包含影像稳定模块104,其可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动能感测元件,而第十一实施例中,影像稳定模块104为陀螺仪,但不以此为限。通过调整成像系统透镜组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并提供例如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Stabilization;OIS)、电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进阶的影像补偿功能。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4A、图24B及图24C,其中图24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200的一侧的示意图,图24B绘示依照图24A中电子装置200的另一侧的示意图,图24C绘示依照图24A中电子装置200的系统示意图。由图24A、图24B及图24C可知,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系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0包含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闪光灯模块201、对焦辅助模块202、影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203、使用者界面20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05,其中取像装置120、130、140为前置镜头。当使用者通过使用者界面204对被摄物206进行拍摄,电子装置200利用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20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202提供的被摄物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203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05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影像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20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20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中至少一者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且可与前述第十一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11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与超广角取像装置,亦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与望远取像装置,而取像装置120、130、14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超广角取像装置以及TOF模块(Time-Of-Flight;飞时测距模块),但并不以此配置为限。另外,取像装置110、120、130、140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关系皆可与图24C中绘示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依照取像装置的类型适应性调整,在此不另绘示及详述。
<第十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25,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300的一侧的示意图。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300包含取像装置310、320、330以及闪光灯模块301。
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可包含与前述第十二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装置310、320、330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与第十二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十三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310、320、330皆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且皆可与前述第十一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取像装置310可为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320可为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330可为望远取像装置(可包含光路转折元件),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第十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26,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400的一侧的示意图。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400包含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闪光灯模块401。
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可包含与前述第十二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闪光灯模块401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与第十二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十四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皆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且皆可与前述第十一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
详细来说,取像装置410、420可分别为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30、44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50、460可分别为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70、480可分别为望远取像装置(可包含光路转折元件),取像装置490可为TOF模块,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第十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27A以及图27B,其中图2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500的一侧的示意图,图27B绘示依照图27A中电子装置500的另一侧的示意图。由图27A以及图27B可知,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0系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00包含取像装置510、520、530、540以及使用者界面504。
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0可包含与前述第十二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装置510、520、530、540以及使用者界面504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与第十二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取像装置510可对应电子装置外侧的一非圆形开口进行取像,取像装置520、530、540则分别为望远取像装置、广角取像装置以及超广角取像装置,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内容,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7)

1.一种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二组透镜群,该二组透镜群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群以及一第二透镜群;
其中,该第一透镜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镜与一第二折反射透镜,该第二透镜群包含至少一透镜;
该第一折反射透镜与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分别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与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该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
该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
其中,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折射面;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反射面;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第二反射面;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最后折射面;
其中,该第二反射面至一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TL/ImgH<6.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反射面至该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L/ImgH<3.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物侧的该透镜的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该第二反射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M2,该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
RM2/R9<-0.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反射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M2,该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物侧的该透镜的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
-10.0<(RM2+R11)/(RM2-R11)<-0.01。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二反射面至该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CT1+CT2)/TL<0.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该成像系统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
7.0度<HFOV<20.0度;以及
1.3<Fno<2.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群中至少一该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该第一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反射面至该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06<CT1/TL<0.1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圈,位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与该第二折反射透镜之间;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1o,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R1i,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1o,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M1i,其满足下列条件:
0.5<(YR1o-YR1i)/(YM1o-YM1i)<1.2。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2,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L,其满足下列条件:
1.0<YM2/YRL<2.0。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R1i,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L,该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与该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YR1i-YRL)/T12<8.0。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为塑胶材质;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该透镜的折射率为N,该成像系统透镜组中至少一透镜满足下列条件:
V/N<12.0。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中心区与外环区之间包含一遮光区。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折反射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中心区与外环区之间包含一遮光区。
15.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成像系统透镜组的一成像面。
16.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装置。
17.一种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二组透镜群,该二组透镜群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群以及一第二透镜群;
其中,该第一透镜群包含一第一折反射透镜与一第二折反射透镜,该第二透镜群包含至少一透镜;
该第一折反射透镜与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分别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与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该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
该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中心区与一外环区;
其中,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折射面;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包含一第一反射面;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第二反射面;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中心区包含一最后折射面;该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凸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具有一凹面,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近中心轴处为凹面。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该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物侧的该透镜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8,该第二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曲率半径为R9,其满足下列条件:
0.85<(R8-R9)/(R8+R9)。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反射面至一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06<CT1/TL<0.15。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最后折射面至一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RLI,该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RLI/ImgH<2.1。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一成像面的该透镜的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BL,该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该成像系统透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反射面至该成像面于中心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BL/ImgH<1.0;
0.01<ImgH/f<0.30;以及
0.2<TL/f<0.7。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群包含至少二该透镜;该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一成像面的一该透镜的物侧表面于中心轴上的交点至该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该成像面的该透镜的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中心轴的位移量为SagLNR1,该第二透镜群中最靠近该成像面的该透镜于中心轴上的厚度为CTN,其满足下列条件:
-5.0<SagLNR1/CTN<-0.3。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1o,该成像系统透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1.80<YR1o/ImgH<3.10。
26.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R1o,该第一折反射透镜物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R1i,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1o,该第二折反射透镜像侧表面外环区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M1i,其满足下列条件:
1.0<YR1o/YR1i<2.0;以及
1.0<YM1o/YM1i<2.0。
27.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成像系统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成像系统透镜组中所有透镜的阿贝数中的最小值为Vmin,其满足下列条件:
5.0<Vmin<24.0。
CN202310686178.5A 2022-09-30 2023-06-09 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78060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37398A TW202415999A (zh) 2022-09-30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111137398 2022-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06004A true CN117806004A (zh) 2024-04-02

Family

ID=88236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86178.5A Pending CN117806004A (zh) 2022-09-30 2023-06-09 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18526A1 (zh)
EP (1) EP4345524A2 (zh)
CN (1) CN117806004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45524A2 (en) 2024-04-03
US20240118526A1 (en) 2024-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21348B (zh) 摄像用光学镜组及电子装置
CN114706196B (zh) 摄影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13655593B (zh) 摄影用光学镜组及电子装置
TWI689748B (zh)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2394476B (zh) 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608330B (zh) 摄像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200639B (zh) 电子装置
CN115469430B (zh) 摄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077037B (zh) 光学影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703128B (zh) 成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280757B (zh)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931224A (zh) 光学影像透镜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449539A (zh) 影像撷取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7806004A (zh) 成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812226B (zh) 取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4967045B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839742B (zh) 摄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19625851U (zh) 影像撷取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5032759B (zh)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202415999A (zh) 成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8011591A (zh) 影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931226A (zh) 成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7406407A (zh) 摄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7192731A (zh) 影像透镜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482827A (zh) 成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