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67045B -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67045B
CN114967045B CN202110491766.4A CN202110491766A CN114967045B CN 114967045 B CN114967045 B CN 114967045B CN 202110491766 A CN202110491766 A CN 202110491766A CN 114967045 B CN114967045 B CN 1149670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element
lens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9176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67045A (zh
Inventor
林榆芮
郭子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67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67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67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670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一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有助于在视角与体积间取得平衡,达到广角及微型化的目的。

Description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有关于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及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小型化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画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以符合需求。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其透过透镜屈折力及面形的配置,可增大视角并压缩体积,借以达到广角及微型化的目标。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一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五片,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0<(R5+R6)/f3<1.6;以及4.0<(T12+T34+T45)/T23<20。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装置。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一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五片,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R5+R6)/f3<1.0;以及-75<(T23+T34)/(T23-T34)<-1.0。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一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五片,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五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2.0<TL/f<4.5;-75<(T23+T34)/(T23-T34)<-1.4;以及0.50<T45/T23<4.5。
当(R5+R6)/f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三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有助于压缩体积与平衡物侧端与像侧端的体积分布。
当(T12+T34+T45)/T2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在视角与体积间取得平衡。
当TL/f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在总长与视角间取得平衡。
当(T23+T34)/(T23-T3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平衡物侧端与像侧端的体积分布。
当T45/T2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在视角与体积间取得平衡。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的示意图;
图18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19B绘示依照图19A中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示意图;
图19C绘示依照图19A中电子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图20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2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2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光路转折元件在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
图22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光路转折元件在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另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以及
图22C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二光路转折元件在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
【符号说明】
200,300,400:电子装置
1,2,3,4,5,6,7,8,100,110,120,130,140,310,320,330,410,420,430,440,
450,460,470,480,490:取像装置
101:成像镜头
102:驱动装置组
103:电子感光元件
104:影像稳定模块
201,301,401:闪光灯模块
202:对焦辅助模块
203:影像信号处理器
204:使用者界面
205:影像软件处理器
206:被摄物
ST:光圈
S1:光阑
E1:第一透镜
E2:第二透镜
E3:第三透镜
E4:第四透镜
E5:第五透镜
E6:滤光元件
IMG:成像面
IS:电子感光元件
IP:反曲点
CP:临界点
OA1:第一光轴
OA2:第二光轴
OA3:第三光轴
LF,LF1,LF2:光路转折元件
LG:透镜群
f: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Fno: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光圈值
HFOV: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V1:第一透镜的阿贝数
V2: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V3:第三透镜的阿贝数
V4:第四透镜的阿贝数
V5:第五透镜的阿贝数
Vmin: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透镜阿贝数的最小值
N1:第一透镜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镜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镜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镜的折射率
Nmax: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透镜折射率的最大值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ImgH: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最大像高
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Y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
Y52: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
Yc52: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至少一临界点与光轴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可调整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屈折力配置,有助于增大视角。第一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可调整第一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有助于增大视角与修正像差。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可与第一透镜相互配合,有助于降低面反射。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有助于修正像散等像差。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有助于压缩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体积。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可调整光线的行进方向,有助于在视角与体积间取得平衡。第三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可平衡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物侧端与像侧端的体积分布。
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可调整第五透镜的面形以修正像差。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有助于调整后焦长度。
所述五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提升透镜表面变化程度,有助于修正像差与压缩体积。另外,所述五片透镜中至少二透镜或至少三透镜各自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再者,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进一步修正离轴像差。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可包含至少一临界点,其可提升第五透镜的面形变化,以提升成像面周边影像品质。再者,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至少一临界点与光轴间的距离为Yc52,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5<Yc52/Y52<0.95。借此,可进一步调整第五透镜的面形以提升影像品质。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0<(R5+R6)/f3或(R5+R6)/f3<1.6。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有助于压缩体积与平衡物侧端与像侧端的体积分布。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0<(R5+R6)/f3;0.20<(R5+R6)/f3;0.30<(R5+R6)/f3;(R5+R6)/f3<1.4;(R5+R6)/f3<1.2;或(R5+R6)/f3<1.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R5+R6)/f3<1.6;0<(R5+R6)/f3<1.0;或0.20<(R5+R6)/f3<1.2。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4.0<(T12+T34+T45)/T23或(T12+T34+T45)/T23<30。借此,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在视角与体积间取得平衡。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5<(T12+T34+T45)/T23;5.0<(T12+T34+T45)/T23;(T12+T34+T45)/T23<20;或(T12+T34+T45)/T23<9.5。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0<(T12+T34+T45)/T23<9.5。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75<(T23+T34)/(T23-T34)或(T23+T34)/(T23-T34)<-1.0。借此,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平衡物侧端与像侧端的体积分布。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55<(T23+T34)/(T23-T34);-35<(T23+T34)/(T23-T34);(T23+T34)/(T23-T34)<-1.4;或(T23+T34)/(T23-T34)<-1.8。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75<(T23+T34)/(T23-T34)<-1.4;或-55<(T23+T34)/(T23-T34)<-1.8。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0.50<T45/T23<4.5。借此,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在视角与体积间取得平衡。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0<T45/T23<4.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0<T45/T23<3.5。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2.0<f1/f3<-0.85。借此,可调整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屈折力分布,有助于修正球差等像差。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透镜阿贝数的最小值为Vmin,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透镜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7.00<Vmin/Nmax<11.0。借此,可调整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材质分布,有助于增大视角、压缩体积与提升影像品质。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0.40<Y11/Y52<1.1。借此,可调整光线的行进方向,有助于在视角、体积与成像面大小间取得平衡。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0<Y11/Y52<1.0。
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0.95<CT2/CT3<1.5。借此,可使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相互配合,有助于压缩体积。
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1.8<(CT3+CT4)/T34<7.0。借此,可使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相互配合以调整光线的行进方向,有助于增大成像面。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其满足下列条件:-6.0<f1/CT1<-3.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有助于增大视角。
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35<(T23+T34)/CT3<1.4。借此,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平衡物侧端与像侧端的体积分布。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40<(T23+34)/CT3<1.1。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至少一条件:-1.2<f/f1<-0.60;|f/f2|<0.90;0.60<f/f3<1.5;|f/f4|<1.0;以及|f/f5|<1.1。借此,可调整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屈折力分布,有助于增大视角与修正像差。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f4+f/f5|<0.30。借此,可使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屈折力相互配合以修正像差。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f4+f/f5|<0.20。
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1.4<f3/CT3<5.0。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以压缩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体积。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7<f3/CT3<4.0。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2.0<TL/f<4.5。借此,可在总长与视角间取得平衡。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1.2<TL/ImgH<2.0。借此,可在总长与成像面大小间取得平衡。
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其满足下列条件:2.5<(V1+V3+V5)/(V2+V4)<6.0。借此,可调整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材质配置,以修正色差等像差。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1.8<Fno<2.5。借此,可在照度与景深间取得平衡。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50.0度<HFOV<70.0度。借此,可使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具有广视角的特性,并能避免因视角过大所产生的畸变等像差。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4.0<(T12+T34)/T23<8.0。借此,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增大视角。
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30<R2/f<0.9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有助于增大视角与修正像差。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2.4<R5/R6<-1.1。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的面形以调整光线的行进方向,有助于增大视角与成像面。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0<(R7+R8)/(R7-R8)<2.5。借此,可调整第四透镜的面形,有助于增大成像面与修正离轴像差。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2.5<T12/T23<7.0。借此,可调整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物侧端的透镜分布,有助于增大视角。
上述本揭示内容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增加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镜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术制作而成。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镜可减低制造难度,而若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则可借此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缩减透镜数目,并可有效降低本揭示内容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总长度,而非球面可以塑胶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镜片等方式制作而成。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可选择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镜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产生光吸收或光干涉效果,以改变所述透镜对于特定波段光线的穿透率,进而减少杂散光与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备滤除系统中600nm~800nm波段光线的功能,以减少多余的红光或红外光;或可滤除350nm~450nm波段光线,以减少系统中的蓝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线对成像造成干扰。此外,添加物可均匀混和于塑料中,并以射出成型技术制作成透镜。此外,添加物亦可配置于透镜表面上的镀膜,以提供上述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若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光学有效区整个或其中一部分为非球面。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若透镜表面是凸面且未界定所述凸面位置时,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是凹面且未界定所述凹面位置时,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若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或是透镜的焦距,皆可指透镜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临界点为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与一垂直于光轴的切面相切的切点;反曲点为透镜表面曲率正负变化的交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另外,本揭示内容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于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与成像面之间可选择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场元件等),以达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弯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学性质,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绕射表面及菲涅尔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装置需求而做调整。一般而言,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为将具有朝往物侧方向的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设置于靠近成像面处。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亦可于光路上在被摄物至成像面间选择性设置至少一具有转折光路功能的元件,如棱镜或反射镜等,以提供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较高弹性的空间配置,使电子装置的轻薄化不受制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光学总长度。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22A以及图22B,其中图22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光路转折元件LF在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图22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光路转折元件LF在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另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22A以及图22B所示,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可沿光路由被摄物(未绘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轴OA1、光路转折元件LF与第二光轴OA2,其中光路转折元件LF可以如图22A所示是设置于被摄物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透镜群LG之间,或者如图22B所示是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透镜群LG与成像面IMG之间。此外,请参照图22C,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二光路转折元件LF1、LF2在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22C所示,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亦可沿光路由被摄物(未绘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轴OA1、光路转折元件LF1、第二光轴OA2、光路转折元件LF2与第三光轴OA3,其中光路转折元件LF1是设置于被摄物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透镜群LG之间,且光路转折元件LF2是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透镜群LG与成像面IMG之间。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亦可选择性配置三个以上的光路转折元件,本揭示内容不以附图所揭露的光路转折元件的种类、数量与位置为限。
另外,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如孔径光阑、耀光光阑或视场光阑等,有助于减少杂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质。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出射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是有助于扩大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视场角,使其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揭示内容可适当设置一可变孔径元件,所述可变孔径元件可为机械构件或光线调控元件,其可以电或电信号控制孔径的尺寸与形状。所述机械构件可包含叶片组、屏蔽板等可动件;所述光线调控元件可包含滤光元件、电致变色材料、液晶层等遮蔽材料。所述可变孔径元件可通过控制影像的进光量或曝光时间,强化影像调节的能力。此外,所述可变孔径元件亦可为本揭示内容的光圈,可通过改变光圈值以调节影像品质,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产品、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穿戴式产品、空拍机等电子装置中。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透过透镜屈折力及面形的配置,可增大视角并压缩体积,借以达到广角及微型化的目标。较佳地,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支持装置或其组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借此,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前述电子装置皆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随机存取存储器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以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包含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圈ST、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配合参照图17,其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各透镜的反曲点IP以及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临界点CP的示意图,另外图17绘示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离轴处的临界点CP作为示例性说明,然于各透镜的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也可于离轴处具有一个或多个临界点。由图17可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IP。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IP(标示于图17)。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IP(标示于图1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IP(标示于图17)。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IP(标示于图17),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IP(标示于图17)且其离轴处包含一临界点CP(标示于图17)。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141
其中:
X:非球面与光轴的交点至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平行于光轴的位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1.38mm;Fno=2.35;以及HFOV=65.0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第一透镜E1的阿贝数为V1,第二透镜E2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E3的阿贝数为V3,第四透镜E4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E5的阿贝数为V5,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透镜阿贝数的最小值为Vmin,第一透镜E1的折射率为N1,第二透镜E2的折射率为N2,第三透镜E3的折射率为N3,第四透镜E4的折射率为N4,第五透镜E5的折射率为N5,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透镜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V1+V3+V5)/(V2+V4)=4.03;以及Vmin/Nmax=10.90;其中,第一实施例中,V1=56.1,V2=23.3,V3=56.0,V4=18.4,V5=56.0,故阿贝数的最小值Vmin=V4;且N1=1.545,N2=1.639,N3=1.544,N4=1.686,N5=1.544,故折射率的最大值Nmax=N4。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其满足下列条件:(CT3+CT4)/T34=3.32;(T12+T34)/T23=7.49;(T12+T34+T45)/T23=8.82;(T23+T34)/(T23-T34)=-3.00;(T23+T34)/CT3=0.70;CT2/CT3=1.21;T12/T23=5.49;以及T45/T23=1.33。在第一实施例中,二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是指二相邻透镜的二相邻镜面之间于光轴上的间距。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IMG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L/f=3.75;以及TL/ImgH=1.7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三透镜E3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f3=0.9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R7+R8)/(R7-R8)=1.22。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R2/f=0.5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2.2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E1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E2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E3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E4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E5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f2|=0.36;|f/f4|=0.62;|f/f4+f/f5|=0.12;|f/f5|=0.73;f/f1=-0.78;以及f/f3=0.84。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第一透镜E1的焦距为f1,第三透镜E3的焦距为f3,第一透镜E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f1/CT1=-3.96;f1/f3=-1.08;以及f3/CT3=2.82。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标示于图17),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标示于图17),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至少一临界点与光轴间的距离为Yc52(标示于图17),其满足下列条件:Y11/Y52=0.94;以及Yc52/Y52=0.68。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16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162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171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5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折射率为于参考波长量测的折射率。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20则表示各表面第4-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以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2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2包含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圈ST、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且其离轴处包含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18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191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192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01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以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3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3包含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圈ST、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且其离轴处包含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02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1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12
/>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21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22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以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4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4包含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圈ST、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且其离轴处包含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3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41
/>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42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43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51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以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5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5包含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圈ST、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且其离轴处包含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6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62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71
/>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72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以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6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包含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圈ST、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且其离轴处包含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8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91
/>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92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293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01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以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7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7包含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圈ST、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且其离轴处包含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1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12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21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22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以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8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可知,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8包含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光圈ST、第三透镜E3、光阑S1、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且其离轴处包含一临界点。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3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41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42
/>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43
Figure GDA0004226038230000351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8,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18可知,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是一相机模块,取像装置100包含成像镜头101、驱动装置组10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03,其中成像镜头101包含本揭示内容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以及一承载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镜筒(未另标号)。取像装置100利用成像镜头101聚光且对被摄物进行摄像并配合驱动装置组102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03,并将影像数据输出。
驱动装置组102可为自动对焦模块,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微机电系统、压电系统、或记忆金属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组102可让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
取像装置100可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杂讯的电子感光元件103(如CMOS、CCD)设置于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良好成像品质。
此外,取像装置100还可包含影像稳定模块104,其可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动能感测元件,而第九实施例中,影像稳定模块104为陀螺仪,但不以此为限。通过调整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并提供例如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电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进阶的影像补偿功能。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A、图19B及图19C,其中图1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200的一侧的示意图,图19B绘示依照图19A中电子装置200的另一侧的示意图,图19C绘示依照图19A中电子装置200的系统示意图。由图19A、图19B及图19C可知,第十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0包含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闪光灯模块201、对焦辅助模块202、影像信号处理器203(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使用者界面20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05,其中取像装置120、130、140为前置镜头。当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204对被摄物206进行拍摄,电子装置200利用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20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202提供的被摄物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203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05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影像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20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20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第十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中至少一者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且可与前述第九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第十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11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与超广角取像装置,亦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与望远取像装置,而取像装置120、130、14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超广角取像装置以及TOF模块(Time-Of-Flight;飞时测距模块),但并不以此配置为限。另外,取像装置110、120、130、140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关系皆可与图19C中绘示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依照取像装置的类型适应性调整,在此不另绘示及详述。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0,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300的一侧的示意图。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300包含取像装置310、320、330以及闪光灯模块301。
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可包含与前述第十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装置310、320、330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与第十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十一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310、320、330皆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且皆可与前述第九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取像装置310可为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320可为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330可为望远取像装置(可包含光路转折元件),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1,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400的一侧的示意图。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400包含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闪光灯模块401。
第十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可包含与前述第十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闪光灯模块401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与第十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皆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且皆可与前述第九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
详细来说,取像装置410、420可分别为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30、44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50、460可分别为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70、480可分别为望远取像装置(可包含光路转折元件),取像装置490可为TOF模块,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内容,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该五片透镜由一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该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其中,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五片,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0<(R5+R6)/f3<1.6;以及
4.0<(T12+T34+T45)/T23<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
0.20<(R5+R6)/f3<1.2;以及
-2.0<f1/f3<-0.8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5.0<(T12+T34+T45)/T23<9.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透镜阿贝数的最小值为Vmin,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透镜折射率的最大值为Nmax,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
7.00<Vmin/Nmax<11.0;以及
0.40<Y11/Y52<1.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
0.95<CT2/CT3<1.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其满足下列条件:
1.8<(CT3+CT4)/T34<7.0;以及
-6.0<f1/CT1<-3.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35<(T23+T34)/CT3<1.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
-1.2<f/f1<-0.60;
|f/f2|<0.90;
0.60<f/f3<1.5;
|f/f4|<1.0;以及
|f/f5|<1.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
|f/f4+f/f5|<0.30;以及
1.4<f3/CT3<5.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包含至少一临界点;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该至少一临界点与光轴间的距离为Yc52,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2.0<TL/f<4.5;
1.2<TL/ImgH<2.0;以及
0.35<Yc52/Y52<0.95。
11.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一成像面。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像装置。
13.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该五片透镜由一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该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其中,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五片,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R5+R6)/f3<1.0;以及
-75<(T23+T34)/(T23-T34)<-1.0。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阿贝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阿贝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阿贝数为V4,该第五透镜的阿贝数为V5,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光圈值为Fno,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2.5<(V1+V3+V5)/(V2+V4)<6.0;
1.8<Fno<2.5;以及
50.0度<HFOV<70.0度。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4.0<(T12+T34)/T23<8.0。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0.30<R2/f<0.90。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
-2.4<R5/R6<-1.1;以及
1.4<f3/CT3<5.0。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
0<(R7+R8)/(R7-R8)<2.5。
19.一种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该五片透镜由一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该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其中,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中的透镜总数为五片,该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五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2.0<TL/f<4.5;
-75<(T23+T34)/(T23-T34)<-1.4;以及
0.50<T45/T23<4.5。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55<(T23+T34)/(T23-T34)<-1.8;以及
0.60<T45/T23<4.0。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
2.5<T12/T23<7.0。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
|f/f4+f/f5|<0.30。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
-2.4<R5/R6<-1.1。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五片透镜中至少二透镜各自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Y11/Y52<1.0。
CN202110491766.4A 2021-02-26 2021-05-06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1149670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7192 2021-02-26
TW110107192A TWI769719B (zh) 2021-02-26 2021-02-26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67045A CN114967045A (zh) 2022-08-30
CN114967045B true CN114967045B (zh) 2023-07-07

Family

ID=82974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91766.4A Active CN114967045B (zh) 2021-02-26 2021-05-06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6468A1 (zh)
CN (1) CN114967045B (zh)
TW (1) TWI76971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04112U (zh) * 2012-08-30 2013-04-2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结像镜头
JP2014178624A (ja) * 2013-03-15 2014-09-25 Hitachi Maxell Ltd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122648A (zh) * 2013-04-28 2014-10-29 今国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镜头
JP2015011050A (ja) * 2013-06-26 2015-01-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802522A (zh) * 2016-07-05 2018-01-16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廣角鏡頭
CN109324387A (zh) * 2017-08-01 2019-02-1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图像撷取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24212B (zh) * 2011-01-20 2014-01-21 Largan Precision Co 攝影用光學鏡片組
TWI534470B (zh) * 2013-10-03 2016-05-21 光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廣角成像鏡頭組
CN110361850A (zh) * 2017-02-22 2019-10-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WO2019019669A1 (zh) * 2017-07-26 2019-01-31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
TWI633361B (zh) * 2017-11-15 2018-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取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9633867B (zh) * 2019-01-30 2024-04-0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866943B (zh) * 2021-09-15 2023-07-04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04112U (zh) * 2012-08-30 2013-04-2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结像镜头
JP2014178624A (ja) * 2013-03-15 2014-09-25 Hitachi Maxell Ltd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4122648A (zh) * 2013-04-28 2014-10-29 今国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镜头
JP2015011050A (ja) * 2013-06-26 2015-01-19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802522A (zh) * 2016-07-05 2018-01-16 今國光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化廣角鏡頭
CN109324387A (zh) * 2017-08-01 2019-02-1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图像撷取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76468A1 (en) 2022-09-01
TWI769719B (zh) 2022-07-01
TW202234113A (zh) 2022-09-01
CN114967045A (zh)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721132B (zh) 摄影光学镜片组
CN113960764B (zh) 摄像光学透镜组
CN113359276B (zh)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655593B (zh) 摄影用光学镜组及电子装置
CN115327754B (zh) 摄影用光学透镜组
CN116125630A (zh) 光学摄影镜头组
CN112241060B (zh) 取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608330B (zh) 摄像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741000B (zh) 影像撷取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774402A (zh) 影像撷取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258026B (zh) 摄影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280757B (zh)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063264B (zh)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449539A (zh) 影像撷取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967045B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839742B (zh) 摄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185061B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931226A (zh) 成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482827A (zh) 成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088132A (zh)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7148539A (zh) 取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774321A (zh) 光学成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068727A (zh) 光学摄影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203701A (zh) 光学取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7687182A (zh) 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