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88132A -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88132A
CN116088132A CN202210191088.4A CN202210191088A CN116088132A CN 116088132 A CN116088132 A CN 116088132A CN 202210191088 A CN202210191088 A CN 202210191088A CN 116088132 A CN116088132 A CN 1160881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element
optical axis
distance
image capt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910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歆璇
卓孟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88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881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7Bodies with reflectors arranged in beam forming the photographic image, e.g. for reducing dimensions of camer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有助于在成像大小与取像系统镜组的前端开口大小之间取得平衡。

Description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揭示内容是有关于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小型化取像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画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镜头以符合需求。
发明内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其透过光圈与成像面的配置关系,有助于在成像大小与取像系统镜组的前端开口大小之间取得平衡。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0.76<SL/TL<1.50;0.82<T12/f<1.38;-1.05<(R3+R4)/(R3-R4)<0.70;-3.50<(R5+R6)/(R5-R6)<3.00;-2.50<f/f45<0.88;-5.00<f34/f45<3.60;以及0.30<(CT2+T23+CT3+T34+CT4+T45+CT5)/f<2.02。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3,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23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0.74<SL/TL<1.05;0.80<T12/f<1.40;-2.70<(R5+R6)/(R5-R6)<2.70;0.40<f/f12<2.00;-0.40<f123/f234<1.85;以及0.80<f/ImgH<2.25。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0.74<T12/f<1.40;0.74<SL/TL<1.50;-2.50<f/f45<1.04;-8.00<f34/f45<2.02;0.80<f/ImgH<1.45;以及0.30<(CT2+T23+CT3+T34+CT4+T45+CT5)/f<3.40。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装置。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为塑胶材质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其满足下列条件:0.75<SL/TL<1.50;0.78<ATmax/f<9.00;1.50<ATmax/BL<7.00;1.00<TL/f<5.00;-5.00<f/R1<0.45;-0.60<f/f2<3.00;以及-2.00<f/f3<0.85。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
依据本揭示内容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装置。
依据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0.75<SL/TL<1.50;0.78<ATmax/f<9.00;2.00<ATmax/BL<7.00;2.60<TL/f<5.00;0<T45/f<0.90;以及-0.60<f/f2<3.00。
当SL/TL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有助于在成像大小与取像系统镜组的前端开口大小之间取得平衡。
当T12/f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平衡取像系统镜组的体积分布。
当(R3+R4)/(R3-R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二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减少第二透镜的有效径高度。
当(R5+R6)/(R5-R6)满足上述条件时,第三透镜可与第二透镜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中心成像品质。
当f/f45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四透镜至第五透镜的整体屈折力,有助于调整后焦长度。
当f34/f45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三透镜至第四透镜的整体屈折力与第四透镜至第五透镜的整体屈折力,有助于调整取像系统镜组后端的屈折力比例,增加中心聚光品质。
当(CT2+T23+CT3+T34+CT4+T45+CT5)/f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总长度与焦距的比例,有助于缩短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
当f/f1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一透镜至第二透镜的整体屈折力,有助于修正像散的像差。
当f123/f23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整体屈折力与第二透镜至第四透镜的整体屈折力,有助于减少屈折力的比例以避免透镜之间几何差距过大,减少制造困难度。
当f/ImgH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焦距与像高的比例,有助于维持成像大小。
当ATmax/f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焦距与最大透镜间距的比例,有助于平衡透镜间距比例并减少组装误差。
当ATmax/BL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后焦长度与最大透镜间距的比例,有助于平衡透镜间距比例并减少组装误差。
当TL/f满足上述条件时,可在压缩总长度与增大成像面间取得平衡,并有助于增大视角。
当f/R1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组的屈折力与第一透镜的透镜面形,有助于增加视角大小。
当f/f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二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增加聚光品质。
当f/f3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可与第四透镜相互配合减少球差。
当T45/f满足上述条件时,可调整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距离与焦距的比例,有助于平衡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以及后焦长度。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3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7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9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1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3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5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7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1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9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2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1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图;
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
图23A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临界点的示意图;
图23B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各透镜的反曲点以及临界点的示意图;
图24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的示意图;
图25A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取像系统镜组搭配镜筒的示意图;
图25B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例中取像系统镜组搭配镜筒的示意图;
图26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27B绘示依照图27A中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示意图;
图27C绘示依照图27A中电子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图28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29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30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30B绘示依照图30A中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示意图;
图3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
图31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组中的另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以及
图31C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二光路转折元件在取像系统镜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
【符号说明】
200,300,400,500:电子装置
1,2,3,4,5,6,7,8,9,10,11,100,110,120,130,140,310,320,33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10,520,530,540:取像装置
101:成像镜头
102:驱动装置组
103:电子感光元件
104:影像稳定模块
201,301,401:闪光灯模块
202:对焦辅助模块
203:影像信号处理器
204,504:使用者界面
205:影像软件处理器
206:被摄物
ST:光圈
S1,S2:光阑
E1:第一透镜
E2:第二透镜
E3:第三透镜
E4:第四透镜
E5:第五透镜
E6:滤光元件
E7:反射元件
IS:电子感光元件
IP:反曲点
CP:临界点
G1,G2:镜筒
X:光轴
OA1,X1:第一光轴
OA2,X2:第二光轴
OA3:第三光轴
LF,LF1,LF2:光路转折元件
LG:透镜群
f: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Fno: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圈值
HFOV:取像系统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FOV: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视角
Y1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
Y52: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
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SL: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BL: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ImgH: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max:CT1、CT2、CT3、CT4、CT5中的最大者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ATmax: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
ΣAT:取像系统镜组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f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
f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f123: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
f234: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
R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2: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V1:第一透镜的阿贝数
V2:第二透镜的阿贝数
V3:第三透镜的阿贝数
V4:第四透镜的阿贝数
V5:第五透镜的阿贝数
N1:第一透镜的折射率
N2:第二透镜的折射率
N3:第三透镜的折射率
N4:第四透镜的折射率
N5:第五透镜的折射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所述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所述五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可具有一空气间距,其可避免相邻透镜彼此接触,以减少透镜的制造以及组装困难度,并提升良率。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有助于增加视角大小与减少第一透镜的有效径高度。
第二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其可与第一透镜相互配合减少整体取像系统镜组的有效径高度。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可调整第二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以修正像差。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可与第三透镜的面型相互配合以提高中心成像品质。
第三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可与第四透镜相互配合以修正球差等像差。
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有助于增加整体取像系统镜组中心聚光品质。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组的后焦长度,以减少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可包含至少一临界点。借此,有利于修正周边视场的畸变。
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借此,有助于增大成像面尺寸并减少像弯曲。
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可为塑胶材质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皆为非球面。借此,可减少制造成本,并且有助于提升周边视场的成像品质。
第一透镜属于一前群透镜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属于一后群透镜组,后群透镜组可相对于前群透镜组移动。借此,可于拍摄不同物距时,对焦在更理想的位置,以增加成像品质。具体而言,后群透镜移动方式可为平行于光轴移动、垂直于光轴移动、转动等,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再者,第一透镜可相对于第五透镜移动。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与第五透镜的相对位置,可提供不同拍摄焦距。
取像系统镜组可还包含一反射元件,其可设置于第一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借此,可转折光轴使取像系统镜组尺寸轻薄化。具体而言,反射元件可为棱镜、面镜等,但本揭示内容不以此为限。当反射元件为棱镜时,棱镜的材质可为玻璃、塑胶等;棱镜的入射面可为平面或曲面;棱镜的出射面可为平面或曲面。
取像系统镜组可还包含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0.74<SL/TL<1.50。借此,可调整光圈至成像面的距离,有助于在成像大小与取像系统镜组的前端开口大小之间取得平衡。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5<SL/TL<1.5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6<SL/TL<1.5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4<SL/TL<1.05。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SL/TL<0.98。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74<T12/f<1.40。借此,可调整透镜分布,有助于平衡取像系统镜组的体积分布。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T12/f<1.4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2<T12/f<1.38。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90<T12/f<1.20。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1.05<(R3+R4)/(R3-R4)<0.70。借此,可调整第二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减少第二透镜的有效径高度。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0<(R3+R4)/(R3-R4)<1.5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R3+R4)/(R3-R4)<1.5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R3+R4)/(R3-R4)<0.50。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3.50<(R5+R6)/(R5-R6)<3.00。借此,第三透镜可与第二透镜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中心成像品质。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70<(R5+R6)/(R5-R6)<2.7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40<(R5+R6)/(R5-R6)<2.50。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其满足下列条件:-2.50<f/f45<1.04。借此,可调整第四透镜至第五透镜的整体屈折力,有助于调整后焦长度。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50<f/f45<0.88;或-2.00<f/f45<0.88。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0<f/f45<0.70。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其满足下列条件:-5.00<f34/f45<3.60。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至第四透镜的整体屈折力与第四透镜至第五透镜的整体屈折力,有助于调整取像系统镜组后端的屈折力比例,增加中心聚光品质。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8.00<f34/f45<2.02。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4.00<f34/f45<1.7。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0.30<(CT2+T23+CT3+T34+CT4+T45+CT5)/f<3.40。借此,可调整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总长度与焦距的比例,有助于缩短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0<(CT2+T23+CT3+T34+CT4+T45+CT5)/f<2.02。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其满足下列条件:0.40<f/f12<2.0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至第二透镜的整体屈折力,有助于修正像散的像差。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60<f/f12<1.50。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3,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234,其满足下列条件:-0.40<f123/f234<1.85。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整体屈折力与第二透镜至第四透镜的整体屈折力,有助于减少屈折力的比例以避免透镜之间几何差距过大,减少制造困难度。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0<f123/f234<1.60。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0.80<f/ImgH<2.25。借此,可调整焦距与像高的比例,有助于维持成像大小。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f/ImgH<1.45。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90<f/ImgH<2.10。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78<ATmax/f<9.00。借此,可调整焦距与最大透镜间距的比例,有助于平衡透镜间距比例并减少组装误差。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5<ATmax/f<2.0。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其满足下列条件:1.50<ATmax/BL<7.00。借此,可调整后焦长度与最大透镜间距的比例,有助于平衡透镜间距比例并减少组装误差。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00<ATmax/BL<7.0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0<ATmax/BL<3.5。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1.00<TL/f<5.00。借此,可在压缩总长度与增大成像面间取得平衡,并有助于增大视角。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60<TL/f<5.00。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其满足下列条件:-5.00<f/R1<0.45。借此,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组的屈折力与第一透镜的透镜面形,有助于增加视角大小。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2.50<f/R1<0.35。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0.60<f/f2<3.00。借此,可调整第二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增加聚光品质。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0<f/f2<2.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30<f/f2<1.80。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其满足下列条件:-2.00<f/f3<0.85。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的屈折力,可与第四透镜相互配合减少球差。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0<f/f3<0。
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T45/f<0.90。借此,可调整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的距离与焦距的比例,有助于平衡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以及后焦长度。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T45/f<0.60。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T45/f<0.3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T45/f<0.10。
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50度<FOV<120度。借此,可使取像系统镜组具有广视角的特性,并能避免因视角过大所产生的畸变等像差。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65度<FOV<105度。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取像系统镜组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其满足下列条件:0.10<(T23+T34+T45)/ΣAT<0.50。借此,可调整第二透镜至第五透镜的透镜间距比例,有助于缩短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12<(T23+T34+T45)/ΣAT<0.5。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0.90<Y52/Y11<2.1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与第五透镜的有效径高度,有助于压缩体积并增加电子装置薄型化。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1.00<Y52/Y11<2.00。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1.10<Y52/Y11<2.00。另外,可满足下列条件:1.20<Y52/Y11<1.80。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0.70<f/R3<1.81。借此,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组的屈折力与第二透镜的面形,有助于减少第二透镜的有效径高度。
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2.50<f/R4<-0.50。借此,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组的屈折力与第二透镜的面形,修正中心视场的球差。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2.70<f/R4<-0.40。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1.00<(R7-R8)/(R7+R8)<1.00。借此,可调整第四透镜的面形与屈折力以改善中心色差大小。
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其满足下列条件:1.60<(N3+N5)/2<1.90。借此,可调整第三透镜与第五透镜的折射率平均值,可提高成像大小。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0.90<T12/ImgH<1.90。借此,可调整透镜分布,以方便配置其他光学元件于透镜之间。
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1.60<Fno<2.5。借此,可在照度与景深间取得平衡。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1.00<(R1-R2)/(R1+R2)<1.00。借此,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组前端的透镜焦距,有助于增加视角大小。
光圈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30<(TL-SL)/f<0.85。借此,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组开口至光圈的距离,有助于在取像系统镜组前端的长度与视角大小之间取得平衡。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45<(TL-SL)/f<0.71。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其满足下列条件:1.80<ATmax/Y11<3.4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有效径高度与最大透镜间距的比例,有助于减少开口大小并减少屏占比。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2.00<ATmax/Y11<3.00。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0.34<Y11/ImgH<0.70。借此,可调整取像系统镜组开口与成像大小的比例,有助于增加电子装置薄型化与缩小屏占比。再者,可满足下列条件:0.42<Y11/ImgH<0.62。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所述CT1、CT2、CT3、CT4、CT5中的最大者为CTmax,其满足下列条件:0.50<CT1/CTmax≤1.0。借此,可调整第一透镜厚度与最大透镜厚度的比例,有助于减少第二透镜的有效径高度及电子装置的厚度。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0<CT1/CTmax≤1.0。另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80<CT1/CTmax≤1.0。
本揭示内容的取像系统镜组中,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i,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为Ni,所述五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满足下列条件:5.0<Vi/Ni<11.9,其中i=1、2、3、4、5。借此,有助于调整周边视场的色差以及增加成像大小。
上述本揭示内容取像系统镜组中的各技术特征皆可组合配置,而达到对应的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增加取像系统镜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镜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术制作而成。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镜面上设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镜可减低制造难度,而若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则可借此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缩减透镜数目,并可有效降低本揭示内容取像系统镜组的总长度,而非球面可以塑胶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镜片等方式制作而成。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可选择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镜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产生光吸收或光干涉效果,以改变所述透镜对于特定波段光线的穿透率,进而减少杂散光与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备滤除系统中600nm~800nm波段光线的功能,以减少多余的红光或红外光;或可滤除350nm~450nm波段光线,以减少系统中的蓝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线对成像造成干扰。此外,添加物可均匀混和于塑料中,并以射出成型技术制作成透镜。此外,添加物亦可配置于透镜表面上的镀膜,以提供上述功效。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中,若透镜表面为非球面,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光学有效区整个或其中一部分为非球面。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中,若透镜表面系为凸面且未界定所述凸面位置时,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系为凹面且未界定所述凹面位置时,则表示所述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中,若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或是透镜的焦距,皆可指透镜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中,临界点为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与一垂直于光轴的切面相切的切点;反曲点为透镜表面曲率正负变化的交点。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另外,本揭示内容的取像系统镜组中于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与成像面之间可选择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场元件等),以达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弯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学性质,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绕射表面及菲涅尔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装置需求而做调整。一般而言,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为将具有朝往物侧方向的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设置于靠近成像面处。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中,亦可于光路上在被摄物至成像面间选择性设置至少一具有转折光路功能的元件,如棱镜或反射镜等,以提供取像系统镜组较高弹性的空间配置,使电子装置的轻薄化不受制于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学总长度。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31A以及图31B,其中图3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光路转折元件LF在取像系统镜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图31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光路转折元件LF在取像系统镜组中的另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31A以及图31B所示,取像系统镜组可沿光路由被摄物(未绘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轴OA1、光路转折元件LF与第二光轴OA2,其中光路转折元件LF可以如图31A所示是设置于被摄物与取像系统镜组的透镜群LG之间,或者如图31B所示是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透镜群LG与成像面IMG之间。此外,请参照图31C,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的二光路转折元件LF1、LF2在取像系统镜组中的一种配置关系示意图。如图31C所示,取像系统镜组亦可沿光路由被摄物(未绘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轴OA1、光路转折元件LF1、第二光轴OA2、光路转折元件LF2与第三光轴OA3,其中光路转折元件LF1是设置于被摄物与取像系统镜组的透镜群LG之间,且光路转折元件LF2是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透镜群LG与成像面IMG之间。取像系统镜组亦可选择性配置三个以上的光路转折元件,本揭示内容不以附图所揭露的光路转折元件的种类、数量与位置为限。
另外,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如孔径光阑、耀光光阑或视场光阑等,有助于减少杂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质。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取像系统镜组的出射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系有助于扩大取像系统镜组的视场角,使其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揭示内容可适当设置一可变孔径元件,所述可变孔径元件可为机械构件或光线调控元件,其可以电或电信号控制孔径的尺寸与形状。所述机械构件可包含叶片组、屏蔽板等可动件;所述光线调控元件可包含滤光元件、电致变色材料、液晶层等遮蔽材料。所述可变孔径元件可通过控制影像的进光量或曝光时间,强化影像调节的能力。此外,所述可变孔径元件亦可为本揭示内容的光圈,可通过改变光圈值以调节影像品质,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揭示内容提供的取像系统镜组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产品、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穿戴式产品、空拍机等电子装置中。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述的取像系统镜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透过光圈与成像面的配置关系,有助于在成像大小与取像系统镜组的前端开口大小之间取得平衡。较佳地,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支持装置或其组合。
本揭示内容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借此,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前述电子装置皆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显示单元、储存单元、暂储存单元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以及图2,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A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配合参照图23A,其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各透镜的反曲点IP以及临界点CP的示意图。由图23A可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IP,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IP。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IP(标示于图23A)。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IP(标示于图23A),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IP(标示于图23A)。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IP(标示于图23A),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IP(标示于图23A)。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IP(标示于图23A),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IP(标示于图23A)以及一临界点CP(标示于图23A)。
第一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191
;其中:
X:非球面与光轴的交点至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平行于光轴的位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取像系统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2.25mm;Fno=2.39;以及HFOV=38.7度。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IMG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ATmax/BL=2.85;ATmax/Y11=2.85;以及ATmax/f=1.18;配合参照图24,其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的示意图,其中第一实施例中,ATmax=T12。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E1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所述CT1、CT2、CT3、CT4、CT5中的最大者为CTmax,其满足下列条件:CT1/CTmax=0.76。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CT2+T23+CT3+T34+CT4+T45+CT5)/f=1.78。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E2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E3的焦距为f3,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合成焦距为f12,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的合成焦距为f45,其满足下列条件:f/f12=1.17;f/f2=1.18;f/f3=-0.36;以及f/f45=0.55。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f/ImgH=1.25。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f/R1=0.23;f/R3=1.15;以及f/R4=-1.20。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的合成焦距为f123,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的合成焦距为f234,其满足下列条件:f123/f234=1.16。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的合成焦距为f34,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的合成焦距为f45,其满足下列条件:f34/f45=-1.08。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三透镜E3的折射率为N3,第五透镜E5的折射率为N5,其满足下列条件:(N3+N5)/2=1.650。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R1+R2)=0.68。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R3-R4)=0.02。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R5-R6)=0.09。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R7-R8)/(R7+R8)=-0.24。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光圈ST至成像面IMG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IMG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SL/TL=0.85。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12/f=1.18;以及T12/ImgH=1.47。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取像系统镜组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其满足下列条件:(T23+T34+T45)/ΣAT=0.31;在第一实施例中,二相邻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二相邻透镜的二相邻表面于光轴上的间距;ΣAT=T12+T23+T34+T45。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T45/f=0.06。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IMG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圈ST至成像面IMG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其满足下列条件:TL/f=3.72;以及(TL-SL)/f=0.57。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E1的阿贝数为V1,第二透镜E2的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E3的阿贝数为V3,第四透镜E4的阿贝数为V4,第五透镜E5的阿贝数为V5,第一透镜E1的折射率为N1,第二透镜E2的折射率为N2,第三透镜E3的折射率为N3,第四透镜E4的折射率为N4,第五透镜E5的折射率为N5,其满足下列条件:V1/N1=10.90;V2/N2=36.26;V3/N3=10.90;V4/N4=36.48;以及V5/N5=15.85。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Y11/ImgH=0.52;以及Y52/Y11=1.38。
第一实施例的取像系统镜组中,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77.4度。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2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3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3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41
表一为图1A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8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折射率为于参考波长量测的折射率。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22则表示各表面第4-22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配合参照图1B以及图23B,其中图1B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23B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例中部分参数、各透镜的反曲点IP以及临界点CP的示意图。图1B及图23B与图1A及图23A的差异仅在于,图1B及图23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另外,请配合参照图25A以及图25B,其中图25A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中取像系统镜组搭配镜筒G1、G2的示意图,图25B绘示依照图1B第一实施例中取像系统镜组搭配镜筒G1、G2的示意图。由图25A及图25B可知,第一透镜E1设置于镜筒G1中,属于一前群透镜组;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及第五透镜E5设置于镜筒G2中,属于一后群透镜组,后群透镜组可相对于前群透镜组移动。详细来说,图25A中,后群透镜组沿光轴X相对前群透镜组移动,而第一透镜E1可相对于第五透镜E5移动。图25B中,由于反射元件E8使取像系统镜组的光轴由第一光轴X1转折为第二光轴X2,故后群透镜组沿第二光轴X2相对于前群透镜组移动;也就是说,后群透镜组沿垂直第一光轴X1的方向相对于前群透镜组移动。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A以及图4,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2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A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2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一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四反曲点以及二临界点。
第二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6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7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7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81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82
请配合参照图3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2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3B与图3A的差异仅在于,图3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A以及图6,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3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A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3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29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0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0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11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1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21
请配合参照图5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3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5B与图5A的差异仅在于,图5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A以及图8,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4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A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4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以及一临界点。
第四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塑胶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3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4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4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51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52
请配合参照图7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4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7B与图7A的差异仅在于,图7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A以及图10,其中图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5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A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5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五反曲点以及三临界点。
第五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6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7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7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81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8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391
请配合参照图9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5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9B与图9A的差异仅在于,图9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A以及图12,其中图1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6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A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以及一临界点。
第六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0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1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1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21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2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31
请配合参照图11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11B与图11A的差异仅在于,图11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A以及图14,其中图13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7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A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7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以及一临界点。
第七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4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5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5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61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6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71
请配合参照图13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7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13B与图13A的差异仅在于,图13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A以及图16,其中图15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8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5A可知,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8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以及二临界点。
第八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8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8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91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49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01
请配合参照图15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8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15B与图15A的差异仅在于,图15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A以及图18,其中图1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9的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A可知,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9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二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以及二临界点。
第九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1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2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2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31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3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41
请配合参照图17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9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17B与图17A的差异仅在于,图17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A以及图20,其中图19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0的示意图,图2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9A可知,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四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三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以及一临界点。
第十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5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6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6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71
第十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九及表二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72
请配合参照图19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19B与图19A的差异仅在于,图19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1A以及图22,其中图21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1的示意图,图2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十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变曲线图。由图21A可知,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1包含取像系统镜组(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IS。取像系统镜组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E1、光圈ST、反射元件E7、光阑S1、第二透镜E2、光阑S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元件E6以及成像面IMG,而电子感光元件IS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IMG,其中取像系统镜组包含五片透镜(E1、E2、E3、E4、E5),所述五片透镜间无其他内插的透镜。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E2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E3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第三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二反曲点。
第四透镜E4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四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E5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一反曲点以及一临界点。
第十一实施例中,反射元件E7为棱镜,并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一透镜E1及第二透镜E2之间。
滤光元件E6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E5及成像面IMG间且不影响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8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91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59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601
第十一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二十一及表二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602
Figure BDA0003522016950000611
请配合参照图21B,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1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7的示意图。图21B与图21A的差异仅在于,图21B的反射元件E7可转折光轴方向,利于配置于不同需求的电子装置。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6,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26可知,第十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0系为一相机模块,取像装置100包含成像镜头101、驱动装置组10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03,其中成像镜头101包含本揭示内容的取像系统镜组以及一承载取像系统镜组的镜筒(未另标号)。取像装置100利用成像镜头101聚光且对被摄物进行摄像并配合驱动装置组102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03,并将影像数据输出。
驱动装置组102可为自动对焦模块,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微机电系统、压电系统、或记忆金属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组102可让取像系统镜组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
取像装置100可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杂讯的电子感光元件103(如CMOS、CCD)设置于取像系统镜组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取像系统镜组的良好成像品质。此外,取像装置100还可包含影像稳定模块104,其可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动能感测元件,而第十二实施例中,影像稳定模块104为陀螺仪,但不以此为限。通过调整取像系统镜组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并提供例如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电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进阶的影像补偿功能。
<第十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27A、图27B及图27C,其中图27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三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200的一侧的示意图,图27B绘示依照图27A中电子装置200的另一侧的示意图,图27C绘示依照图27A中电子装置200的系统示意图。由图27A、图27B及图27C可知,第十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0包含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闪光灯模块201、对焦辅助模块202、影像信号处理器203(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使用者界面20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05,其中取像装置120、130、140为前置镜头。当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204对被摄物206进行拍摄,电子装置200利用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20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202提供的被摄物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203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05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影像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202可采用红外线或激光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20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第十三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110、120、130、140中至少一者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取像系统镜组,且可与前述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第十三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11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与超广角取像装置,亦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与望远取像装置,而取像装置120、130、14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超广角取像装置以及TOF模块(Time-Of-Flight;飞时测距模块),但并不以此配置为限。另外,取像装置110、120、130、140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关系皆可与图27C中绘示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依照取像装置的类型适应性调整,在此不另绘示及详述。
<第十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28,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300的一侧的示意图。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300包含取像装置310、320、330以及闪光灯模块301。
第十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可包含与前述第十三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装置310、320、330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与第十三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十四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310、320、330皆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取像系统镜组,且皆可与前述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取像装置310可为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320可为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330可为望远取像装置(可包含光路转折元件),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第十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29,其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五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400的一侧的示意图。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400包含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闪光灯模块401。
第十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可包含与前述第十三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闪光灯模块401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与第十三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赘述。第十五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皆可包含本揭示内容的取像系统镜组,且皆可与前述第十二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0相同或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另赘述。
详细来说,取像装置410、420可分别为超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30、440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50、460可分别为望远取像装置,取像装置470、480可分别为望远取像装置(可包含光路转折元件),取像装置490可为TOF模块,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第十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30A以及图30B,其中图30A绘示依照本揭示内容第十六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500的一侧的示意图,图30B绘示依照图30A中电子装置500的另一侧的示意图。由图30A以及图30B可知,第十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500包含取像装置510、520、530、540以及使用者界面504。
第十六实施例的电子装置500可包含与前述第十三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装置510、520、530、540以及使用者界面504与其他元件的连接关系也可与第十三实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取像装置510可对应电子装置外侧的一非圆形开口进行取像,取像装置520、530、540则分别为望远取像装置、广角取像装置以及超广角取像装置,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虽然本揭示内容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内容,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揭示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揭示内容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41)

1.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该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该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其中,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
0.76<SL/TL<1.50;
0.82<T12/f<1.38;
-1.05<(R3+R4)/(R3-R4)<0.70;
-3.50<(R5+R6)/(R5-R6)<3.00;
-2.50<f/f45<0.88;
-5.00<f34/f45<3.60;以及
0.30<(CT2+T23+CT3+T34+CT4+T45+CT5)/f<2.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50度<FOV<12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取像系统镜组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T23+T34+T45)/ΣAT<0.5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反射元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
其中,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0<Y52/Y11<2.0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五片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距;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其满足下列条件:
0.70<f/R3<1.8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属于一前群透镜组,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属于一后群透镜组,该后群透镜组能够相对于该前群透镜组移动。
8.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该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该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其中,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123,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234,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0.74<SL/TL<1.05;
0.80<T12/f<1.40;
-2.70<(R5+R6)/(R5-R6)<2.70;
0.40<f/f12<2.00;
-0.40<f123/f234<1.85;以及
0.80<f/ImgH<2.25。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能够相对于该第五透镜移动;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
0.90<Y52/Y11<2.1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其满足下列条件:
-2.00<f/f45<0.88。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00<(R3+R4)/(R3-R4)<1.50。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2.50<f/R4<-0.50。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包含至少一临界点;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
-1.00<(R7-R8)/(R7+R8)<1.00。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其满足下列条件:
1.60<(N3+N5)/2<1.90。
15.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该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该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其中,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为f45,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其满足下列条件:
0.74<T12/f<1.40;
0.74<SL/TL<1.50;
-2.50<f/f45<1.04;
-8.00<f34/f45<2.02;
0.80<f/ImgH<1.45;以及
0.30<(CT2+T23+CT3+T34+CT4+T45+CT5)/f<3.40。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0.90<T12/ImgH<1.90。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圈值为Fno,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
1.60<Fno<2.5;以及
-1.00<(R1-R2)/(R1+R2)<1.00。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52,其满足下列条件:
1.10<Y52/Y11<2.00。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反射元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
其中,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0.30<(TL-SL)/f<0.85。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R3+R4)/(R3-R4)<1.50。
22.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2.70<f/R4<-0.40。
23.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该成像面。
24.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取像装置。
25.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该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该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为塑胶材质且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其满足下列条件:
0.75<SL/TL<1.50;
0.78<ATmax/f<9.00;
1.50<ATmax/BL<7.00;
1.00<TL/f<5.00;
-5.00<f/R1<0.45;
-0.60<f/f2<3.00;以及
-2.00<f/f3<0.85。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圈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0.30<(TL-SL)/f<0.85。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0.85<ATmax/f<2.0。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取像系统镜组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其满足下列条件:
0.12<(T23+T34+T45)/ΣAT<0.5。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00<(R3+R4)/(R3-R4)<1.50。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0.90<T12/ImgH<1.90。
31.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反射元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之间。
32.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该成像面。
33.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取像装置。
34.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包含五片透镜,该五片透镜由光路的物侧至像侧依序为:
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各该透镜皆具有一物侧表面朝向物侧以及一像侧表面朝向像侧;
其中,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中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还包含一光圈,该光圈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0.75<SL/TL<1.50;
0.78<ATmax/f<9.00;
2.00<ATmax/BL<7.00;
2.60<TL/f<5.00;
0<T45/f<0.90;以及
-0.60<f/f2<3.00。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折射率为N3,该第五透镜的折射率为N5,其满足下列条件:
1.60<(N3+N5)/2<1.90。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圈值为Fno,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所述T12、T23、T34、T45中的最大者为ATmax,其满足下列条件:
1.60<Fno<2.5;以及
1.80<ATmax/Y11<3.40。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光学有效区与光轴间的最大距离为Y11,该取像系统镜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0.34<Y11/ImgH<0.70。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所述CT1、CT2、CT3、CT4、CT5中的最大者为CTmax,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CT1/CTmax≤1.0。
39.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2.70<f/R4<-0.40;以及
0<T45/f<0.60。
40.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i,该透镜的折射率为Ni,该五片透镜中至少一透镜满足下列条件:
5.0<Vi/Ni<11.9,其中i=1、2、3、4、5。
41.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能够相对于该第五透镜移动。
CN202210191088.4A 2021-11-05 2022-02-25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Pending CN1160881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41420A TWI797816B (zh) 2021-11-05 2021-11-05 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110141420 2021-11-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88132A true CN116088132A (zh) 2023-05-09

Family

ID=84044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91088.4A Pending CN116088132A (zh) 2021-11-05 2022-02-25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41883A1 (zh)
EP (1) EP4177656A1 (zh)
CN (1) CN116088132A (zh)
BR (1) BR102022022485A2 (zh)
TW (1) TWI79781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2069B2 (ja) * 2008-02-29 2012-12-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JP5480089B2 (ja) * 2010-09-29 2014-04-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写用レンズ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KR101422910B1 (ko) * 2012-04-30 2014-07-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용 광학계
JP5226888B2 (ja) * 2012-06-19 2013-07-0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折り曲げ結像光学系
TWM476934U (en) * 2013-11-15 2014-04-21 Glory Science Co Ltd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US9696523B1 (en) * 2015-12-28 2017-07-04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ing lens
TWM598410U (zh) * 2020-01-30 2020-07-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77656A1 (en) 2023-05-10
US20230141883A1 (en) 2023-05-11
TWI797816B (zh) 2023-04-01
TW202319802A (zh) 2023-05-16
BR102022022485A2 (pt) 202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87659B (zh) 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703136B (zh) 摄影透镜组
CN113359276B (zh) 取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125630A (zh) 光学摄影镜头组
CN113655593B (zh) 摄影用光学镜组及电子装置
CN115327754B (zh) 摄影用光学透镜组
CN113741000B (zh) 影像撷取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721130A (zh) 摄影光学镜片组
CN112241060B (zh) 取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138457B (zh) 取像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777749B (zh) 影像撷取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280757B (zh)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063264B (zh) 影像撷取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467047B (zh) 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149012A (zh) 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967045B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088132A (zh)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839742B (zh) 摄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185061B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482827A (zh) 成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7687182A (zh) 取像系统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931226A (zh) 成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993700A (zh) 成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774321A (zh) 光学成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6068727A (zh) 光学摄影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