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8410U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8410U
TWM598410U TW109201111U TW109201111U TWM598410U TW M598410 U TWM598410 U TW M598410U TW 109201111 U TW109201111 U TW 109201111U TW 109201111 U TW109201111 U TW 109201111U TW M598410 U TWM598410 U TW M59841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optical imag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1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張永明
賴建勳
劉燿維
Original Assignee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1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8410U/zh
Priority to CN202020320151.6U priority patent/CN211928285U/zh
Publication of TWM598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8410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中第五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具有反曲點。光學成像系統中具屈折力的透鏡為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具備更大的收光以及更佳的光路調節能力,以提升成像品質。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於電子產品上的小型化光學成像系統組。
近年來,隨著具有攝影功能的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興起,光學系統的需求日漸提高。一般光學系統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兩種,且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的精進,使得感光元件的畫素尺寸縮小,光學系統逐漸往高畫素領域發展,因此對成像品質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傳統搭載於可攜式裝置上的光學系統,多採用三片或四片式透鏡結構為主,然而由於可攜式裝置不斷朝提昇畫素並且終端消費者對大光圈的需求例如微光與夜拍功能,習知的光學成像系統已無法滿足更高階的攝影要求。
因此,如何有效增加光學成像鏡頭的進光量,並進一步提高成像的品質,便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
本創作實施例之態樣係針對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及光學影像擷取鏡頭,能夠利用五個透鏡的屈光力、凸面與凹面的組合(本創作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則上係指各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距離光軸不同高度的幾何形狀變化之描述),進而有效提高光學成像系統之進光量,同時提高成像品質,以應用於小型的電子產品上。
本創作實施例相關之透鏡參數的用語與其代號詳列如下,作為後續描述的參考:
與長度或高度有關之透鏡參數
光學成像系統之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高度以HOS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第一透鏡物側面至第五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以InTL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固定光欄(光圈)至成像面間的距離以InS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間的距離以IN12表示(例示);光學成像系統之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與材料有關之透鏡參數
光學成像系統之第一透鏡的色散係數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鏡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
與視角有關之透鏡參數
視角以AF表示;視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線角度以MRA表示。
與出入瞳有關之透鏡參數
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以HEP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之出射光瞳係指孔徑光闌經過孔徑光闌後面的透鏡組並在像空間所成的像,出射光瞳直徑以HXP表示;單一透鏡之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係指系統最大視角入射光通過入射瞳最邊緣的光線於該透鏡表面交會點(Effective Half Diameter;EHD),該交會點與光軸之間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12表示。第二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2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以EHD22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透鏡之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表示方式以此類推。
與透鏡面形深度有關之參數
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之終點為止,前述兩點間水平於光軸的距離以InRS51表示(最大有效半徑深度);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之終點為止,前述兩點間水平於光軸的距離以InRS52表示(最大有效半徑深度)。其他透鏡物側面或像側面之最大有效半徑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與透鏡面型有關之參數
臨界點C係指特定透鏡表面上,除與光軸的交點外,一與光軸相垂直之切面相切的點。承上,例如第四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C41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41(例示),第四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C42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42(例示),第五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C51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1(例示),第五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C52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2(例示)。其他透鏡之物側面或像側面上的臨界點及其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五透鏡物側面上最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511,該點沉陷量SGI511(例示),SGI511亦即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511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511(例示)。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最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521,該點沉陷量SGI521(例示),SGI511亦即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521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521(例示)。
第五透鏡物側面上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512,該點沉陷量SGI512(例示),SGI512亦即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512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512(例示)。第五透鏡像側面上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522,該點沉陷量SGI522(例示),SGI522亦即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522該點與光 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522(例示)。
第五透鏡物側面上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513,該點沉陷量SGI513(例示),SGI513亦即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513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513(例示)。第五透鏡像側面上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523,該點沉陷量SGI523(例示),SGI523亦即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523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523(例示)。
第五透鏡物側面上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514,該點沉陷量SGI514(例示),SGI514亦即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514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514(例示)。第五透鏡像側面上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為IF524,該點沉陷量SGI524(例示),SGI524亦即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IF524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為HIF524(例示)。
其他透鏡物側面或像側面上的反曲點及其與光軸的垂直距離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與像差有關之變數
光學成像系統之光學畸變(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變(TV Distortion)以TDT表示,並且可以進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視野間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慧星像差偏移量以DFC表示。
光學成像系統之調制轉換函數特性圖(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用來測試與評估系統成像之反差對比度及銳利度。調制轉換函數特性圖之垂直座標軸表示對比轉移率(數值從0到1),水平座標軸則表示空間頻率 (cycles/mm;lp/mm;line pairs per mm)。完美的成像系統理論上能100%呈現被攝物體的線條對比,然而實際的成像系統,其垂直軸的對比轉移率數值小於1。此外,一般而言成像之邊緣區域會比中心區域較難得到精細的還原度。可見光頻譜在成像面上,光軸、0.3視場以及0.7視場三處於空間頻率55cycles/mm之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光軸、0.3視場以及0.7視場三處於空間頻率110cycles/mm之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光軸、0.3視場以及0.7視場三處於空間頻率220cycles/mm之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光軸、0.3視場以及0.7視場三處於空間頻率440cycles/mm之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0、MTF3以及MTF7表示,前述此三個視場對於鏡頭的中心、內視場以及外視場具有代表性,因此可用以評價特定光學成像系統之性能是否優異。若光學成像系統的設計係對應畫素大小(Pixel Size)為含1.12微米以下之感光元件,因此調制轉換函數特性圖之四分之一空間頻率、半數空間頻率(半頻)以及完全空間頻率(全頻)分別至少為110cycles/mm、220cycles/mm以及440cycles/mm。
光學成像系統若同時須滿足針對紅外線頻譜的成像,例如用於低光源的夜視需求,所使用的工作波長可為850nm或800nm,由於主要功能在辨識黑白明暗所形成之物體輪廓,無須高解析度,因此可僅需選用小於110cycles/mm之空間頻率評價特定光學成像系統在紅外線頻譜頻譜的性能是否優異。前述工作波長850nm當聚焦在成像面上,影像於光軸、0.3視場以及0.7視場三處於空間頻率55cycles/mm之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I0、MTFI3以及MTFI7表示。然而,也因為紅外線工作波長850nm或800nm與一般可見光波長差距很遠,若光學成像系統需同時能對可見光與紅外線(雙模)對焦並分別達到一定性能,在設計上有相當難度。
本創作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其第五透鏡的物側面或像側面設置有反曲點,可有效調整各視場入射於第五透鏡的角度,並針對光學畸變與TV畸變進行補正。另外,第五透鏡的表面可具備更佳的光路調節能力,以提升成像品質。
依據本創作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一成像面。該第一透鏡的材質為玻璃,該第二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的材質為塑膠,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於1/2 HEP高度且平行於光軸之厚度分別為ETP1、ETP2、ETP3、ETP4以及ETP5,前述ETP1至ETP5的總和為SETP,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之厚度分別為TP1、TP2、TP3、TP4以及TP5,前述TP1至TP5的總和為STP,其滿足下列條件:1.0≦f/HEP≦10;0.5≦HOS/f≦3;以及0.5≦SETP/STP<1。
依據本創作另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一成像面。該第一透鏡的材質為玻璃且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均為平面,該第二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的材質為塑膠。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TL,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IN,其滿足下列條件:1.0≦f/HEP≦10;0.5≦HOS/f≦3;以及0.2≦EIN/ETL<1。
依據本創作再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機構進光孔、一第一透鏡;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該機構進光孔限制物側光線射入之路徑,並具有直徑DDH,一第一透鏡之材質為玻璃且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均為平面,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TL,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IN,其滿足下列條件:1.0≦f/HEP≦10;0.5≦HOS/f≦3;DDH≦10mm以及0.2≦EIN/ETL<1。
單一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厚度,特別影響該1/2入射瞳直徑(HEP)範圍內各光線視場共用區域之修正像差以及各視場光線間光程差的能力,厚度越大則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時亦會增加生產製造上的困難度,因此必須控制單一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厚度,特別是控制該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ETP)與該表面所屬之該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TP)間的比例關係(ETP/TP)。例如第一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以ETP1表示。第二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以ETP2表示。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其表示方式以此類推。前述ETP1至ETP5的總和為SETP,本創作之實施例可滿足下列公式:0.3≦ SETP/EIN<1。
為同時權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降低生產製造上的困難度,特別需控制該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ETP)與該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TP)間的比例關係(ETP/TP)。例如第一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厚度以ETP1表示,第一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1,兩者間的比值為ETP1/TP1。第二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厚度以ETP2表示,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2,兩者間的比值為ETP2/TP2。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厚度與該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TP)間的比例關係,其表示方式以此類推。本創作之實施例可滿足下列公式:0.2≦ETP/TP≦3。
相鄰兩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水平距離以ED表示,前述水平距離(ED)係平行於光學成像系統之光軸,並且特別影響該1/2入射瞳直徑(HEP)位置各光線視場共用區域之修正像差以及各視場光線間光程差的能力,水平距離越大則修正像差之能力的可能性將提升,然而同時亦會增加生產製造上的困難度以及限制光學成像系統之長度”微縮”的程度,因此必須控制特定相鄰兩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水平距離(ED)。
為同時權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降低光學成像系統之長度”微縮”的困難度,特別需控制該相鄰兩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水平距離(ED)與該相鄰兩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IN)間的比例關係(ED/IN)。例如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水平距離以ED12表示,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為IN12,兩者間的比值為ED12/IN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水平距離以ED23表示,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為IN23,兩者間的比值為ED23/IN23。光學成像系統中其餘相鄰兩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水平距離與該相鄰兩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兩者間的比例關係,其表示方式以此類推。
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BL,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與光軸之交點至該成像面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BL,本創作之實施例為同時權衡提升修正像差的能力以及預留其他光學元件之容納空間,可滿足下列公式:0.2≦EBL/BL<1。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一濾光元件,該濾光元件位於該第五透鏡以及該成像面之間,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濾光元件間平行於光軸之距離為EIR,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與光軸之交點至該濾光元件間平行於光軸之距離為PIR,本創作之實施例可滿足下列公式:0.1≦EIR/PIR<1。
當|f1|>f5時,光學成像系統的系統總高度(HOS;Height of Optic System)可以適當縮短以達到微型化之目的。
當|f2|+|f3|+|f4|以及|f1|+|f5|滿足上述條件時,藉由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弱的正屈折力或弱的負屈折力。所稱弱屈折力,係指特定透鏡之焦距的絕對值大於10。當本創作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弱的正屈折力,其可有效分擔第一透鏡之正屈折力而避免不必要的像差過早出現,反之若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弱的負屈折力,則可以微調補正系統的像差。
此外,第五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可為凹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第五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10、20、30、40、50、60:光學成像系統
100、200、300、400、500、6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第一透鏡
112、212、312、412、512、612:物側面
114、214、314、414、514、614:像側面
120、220、320、420、520、620:第二透鏡
122、222、322、422、522、622:物側面
124、224、324、424、524、624:像側面
130、230、330、430、530、630:第三透鏡
132、232、332、432、532、632:物側面
134、234、334、434、534、634:像側面
140、240、340、440、540、640:第四透鏡
142、242、342、442、542、642:物側面
144、244、344、444、544、644:像側面
150、250、350、450、550、650:第五透鏡
152、252、352、452、552、652:物側面
154、254、354、454、554、654:像側面
170、270、370、470、570、670:紅外線濾光片
180、280、380、480、580、680:成像面
190、290、390、490、590、690:影像感測元件
201、301、401、501、601:機構進光孔直徑(DDH)
本創作上述及其他特徵將藉由參照附圖詳細說明。
第1A圖係繪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1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 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第1C圖係繪示本創作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第2A圖係繪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2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第2C圖係繪示本創作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第3A圖係繪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3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第3C圖係繪示本創作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第4A圖係繪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4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第4C圖係繪示本創作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第5A圖係繪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5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第5C圖係繪示本創作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第6A圖係繪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 第6B圖由左至右依序繪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學畸變之曲線圖;第6C圖係繪示本創作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系統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具屈折力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一成像面。光學成像系統更可包含一影像感測元件,其設置於成像面。
光學成像系統可使用三個工作波長進行設計,分別為486.1nm、587.5nm、656.2nm,其中587.5nm為主要參考波長為主要提取技術特徵之參考波長。光學成像系統亦可使用五個工作波長進行設計,分別為470nm、510nm、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為主要參考波長為主要提取技術特徵之參考波長。
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p之比值PPR,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n之比值NPR,所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PPR總和為ΣPPR,所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NPR總和為ΣNPR,當滿足下列條件時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的總屈折力以及總長度:0.5≦ΣPPR/|ΣNPR|≦3.0,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ΣPPR/|ΣNPR|≦2.5。
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含一影像感測元件,其設置於成像面。影像感測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即為光學成像系統之成像高度或稱最大像高)為HOI,第一透鏡物側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HOS,其滿足下列條件:HOS/HOI≦25;以及0.5≦HOS/f≦2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HOS/HOI≦20;以及1≦HOS/f≦20。藉此,可維持光學成像系統的小型化,以搭載於輕薄可攜式的電子產品上。
另外,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圈,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昇影像品質。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光學成像系統的出瞳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而容置更多光學元件,並可增加影像感測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間的距離為InS,其滿足下列條件:0.2≦InS/HOS≦1.1。藉此,可同時兼顧維持光學成像系統的小型化以及具備廣角的特性。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物側面至第五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為InTL,於光軸上所有具屈折力之透鏡的厚度總和為ΣTP,其滿足下列條件:0.1≦ΣTP/InTL≦0.9。藉此,當可同時兼顧系統成像的對比度以及透鏡製造的良率並提供適當的後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0.01<|R1/R2|<100。藉此,第一透鏡的具備適當正屈折力強度,避免球差增加過速。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05<|R1/R2|<80。
第五透鏡物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面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50<(R9-R10)/(R9+R10)<50。藉此,有利於修正光學成像系統所產生的像散。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12,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f≦5.0。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IN45/f≦5.0。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以及TP2,其滿足下 列條件:0.1≦(TP1+IN12)/TP2≦50.0。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製造的敏感度並提升其性能。
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4以及TP5,前述兩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0.1≦(TP5+IN45)/TP4≦50.0。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製造的敏感度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第二透鏡、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2、TP3以及TP4,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34,第一透鏡物側面至第五透鏡像側面間的距離為InTL,其滿足下列條件:0.1≦TP3/(IN23+TP3+IN34)<1。藉此,有助層層微幅修正入射光行進過程所產生的像差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五透鏡物側面的臨界點C51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1,第五透鏡像側面的臨界點C52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2,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臨界點C51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SGC51,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臨界點C52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SGC52,其滿足下列條件:0mm≦HVT51≦3mm;0mm<HVT52≦6mm;0≦HVT51/HVT52;0mm≦|SGC51|≦0.5mm;0mm<|SGC52|≦2mm;以及0<|SGC52|/(|SGC52|+TP5)≦0.9。藉此,可有效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其滿足下列條件:0.2≦HVT52/HOI≦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3≦HVT52/HOI≦0.8。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其滿足下列條件:0≦HVT52/HOS≦0.5。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2≦HVT52/HOS≦0.45。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 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SGI511/(SGI511+TP5)≦0.9;0<SGI521/(SGI521+TP5)≦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SGI511/(SGI511+TP5)≦0.6;0.1≦SGI521/(SGI521+TP5)≦0.6。
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SGI512/(SGI512+TP5)≦0.9;0<SGI522/(SGI522+TP5)≦0.9。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SGI512/(SGI512+TP5)≦0.6;0.1≦SGI522/(SGI522+TP5)≦0.6。
第五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HIF511|≦5mm;0.001mm≦|HIF521|≦5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HIF511|≦3.5mm;1.5mm≦|HIF521|≦3.5mm。
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2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HIF512|≦5mm;0.001mm≦|HIF522|≦5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HIF522|≦3.5mm;0.1mm≦|HIF512|≦3.5mm。
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3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三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3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 |HIF513|≦5mm;0.001mm≦|HIF523|≦5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HIF523|≦3.5mm;0.1mm≦|HIF513|≦3.5mm。
第五透鏡物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4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四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4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0.001mm≦|HIF514|≦5mm;0.001mm≦|HIF524|≦5mm。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mm≦|HIF524|≦3.5mm;0.1mm≦|HIF514|≦3.5mm。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之一種實施方式,可藉由具有高色散係數與低色散係數之透鏡交錯排列,而助於光學成像系統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之方程式係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 (1)
其中,z為沿光軸方向在高度為h的位置以表面頂點作參考的位置值,k為錐面係數,c為曲率半徑的倒數,且A4、A6、A8、A10、A12、A14、A16、A18以及A20為高階非球面係數。
本創作提供的光學成像系統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材質為塑膠,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與重量。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控制熱效應並且增加光學成像系統屈折力配置的設計空間。此外,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可為非球面,其可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除用以消減像差外,相較於傳統玻璃透鏡的使用甚至可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創作光學成像系統的總高度。
再者,本創作提供的光學成像系統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原則上表示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原則上表示透鏡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光學系統中,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從而擴大應用層面。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可視需求包括一驅動模組,該驅動模組可與該些透鏡相耦合並使該些透鏡產生位移。前述驅動模組可以是音圈馬達(VCM)用於帶動鏡頭進行對焦,或者為光學防手振元件(OIS)用於降低拍攝過程因鏡頭振動所導致失焦的發生頻率。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可視需求令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為波長小於500nm之光線濾除元件,其可藉由該特定具濾除功能之透鏡的至少一表面上鍍膜或該透鏡本身即由具可濾除短波長之材質所製作而達成。
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之成像面更可視需求選擇為一平面或一曲面。當成像面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徑的球面),有助於降低聚焦光線於成像面所需之入射角,除有助於達成微縮光學成像系統之長度(TTL)外,對於提升相對照度同時有所助益。
應用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所裝載之電子裝置上,於物側處可具有一機構進光孔,請參照第7圖,前述機構進光孔可為電子裝置的前置鏡頭開孔,其可限制物側光線射入之路徑,該機構進光孔直徑並以DDH表示。本創作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可視需求可包含至少一反射元件,如稜鏡或反射面鏡等,可增進成像系統設於終端奘置的空間配佈與運用,以及允許成像系統在有限的機構空間內增加總透鏡片數。前述反射元件可設置於光學成像系統內各透鏡之間,有利於縮小光線入射於第一透鏡之前的機構口徑。此外,反射元件亦可設置於第一透鏡之物側端,則利於縮短光學成像系統之總系統長度。反射元件的數目可依需求選用兩件以上,反射面之設置方式可依空間配置等需求而有所調整。稜鏡可依需求選用具有合適折射率或色散係數的材質,例如玻璃或塑膠等。稜鏡 的厚度(係指稜鏡的內部光軸路徑長度總和)以PT表示,其主要由入射段光線路徑PT1(即中心視場光線或光軸)以及出射段光線路徑PT2(即中心視場光線或光軸)所組成,即PT=PT1+PT2。稜鏡的厚度主要會受本身材質的折射率、光學成像系統的視角以及光圈大小的影響而改變。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及第1B圖,其中第1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1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1C圖係繪示本實施例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由第1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0、光圈10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紅外線濾光片170、成像面18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190。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12為凸面,其像側面11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12具有一反曲點。第一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1,第一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以ETP1表示。
第一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一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1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111=1.96546mm;|SGI111|/(|SGI111|+TP1)=0.72369。
第一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11表示,第一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1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111=3.38542mm;HIF111/HOI=0.90519。
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22為凸面, 其像側面12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2,第二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以ETP2表示。
第二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221表示。
第二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211表示,第二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221表示。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32為凸面,其像側面13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32具有一反曲點。第三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3,第三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以ETP3表示。
第三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311=0.00388mm;|SGI311|/(|SGI311|+TP3)=0.00414。
第三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12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三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322表示。
第三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11表示,第三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3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311=0.38898mm;HIF311/HOI=0.10400。
第三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 HIF412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2表示。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42為凸面,其像側面14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42具有一反曲點。第四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4,第四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以ETP4表示。
第四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421=0.06508mm;|SGI421|/(|SGI421|+TP4)=0.03459。
第四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422表示。
第四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11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421=0.85606mm;HIF421/HOI=0.22889。
第四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12表示,第四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422表示。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152為凹面,其像側面15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152以及像側面154均具有一反曲點。第五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為TP5,第五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 厚度以ETP5表示。
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SGI511=-1.51505mm;|SGI511|/(|SGI511|+TP5)=0.70144;SGI521=0.01229mm;|SGI521|/(|SGI521|+TP5)=0.01870。
第五透鏡物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之間與光軸平行的水平位移距離以SGI522表示。
第五透鏡物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1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最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1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HIF511=2.25435mm;HIF511/HOI=0.60277;HIF521=0.82313mm;HIF521/HOI=0.22009。
第五透鏡物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12表示,第五透鏡像側面第二接近光軸的反曲點與光軸間的垂直距離以HIF522表示。
本實施例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距離為ETL,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第四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IN,其滿足下列條件:ETL=10.449mm;EIN=9.752mm;EIN/ETL=0.933。
本實施例滿足下列條件,ETP1=0.870mm;ETP2=0.780mm;ETP3=0.825mm;ETP4=1.562mm;ETP5=0.923mm。前述ETP1至ETP5的總和 SETP=4.960mm。TP1=0.750mm;TP2=0.895mm;TP3=0.932mm;TP4=1.816mm;TP5=0.645mm;前述TP1至TP5的總和STP=5.039mm。SETP/STP=0.984。
本實施例為特別控制各該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厚度(ETP)與該表面所屬之該透鏡於光軸上之厚度(TP)間的比例關係(ETP/TP),以在製造性以及修正像差能力間取得平衡,其滿足下列條件,ETP1/TP1=1.160;ETP2/TP2=0.871;ETP3/TP3=0.885;ETP4/TP4=0.860;ETP5/TP5=1.431。
本實施例為控制各相鄰兩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水平距離,以在光學成像系統之長度HOS”微縮”程度、製造性以及修正像差能力三者間取得平衡,特別是控制該相鄰兩透鏡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的水平距離(ED)與該相鄰兩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IN)間的比例關係(ED/IN),其滿足下列條件,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間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平行於光軸的水平距離為ED12=3.152mm;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間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平行於光軸的水平距離為ED23=0.478mm;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間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平行於光軸的水平距離為ED34=0.843mm;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間在1/2入射瞳直徑(HEP)高度之平行於光軸的水平距離為ED45=0.320mm。前述ED12至ED45的總和以SED表示並且SED=4.792mm。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為IN12=3.190mm,ED12/IN12=0.988。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為IN23=0.561mm,ED23/IN23=0.851。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為IN34=0.656mm,ED34/IN34=1.28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之水平距離為IN45=0.405mm,ED45/IN45=0.792。前述IN12至IN45的總和以SIN表示並且SIN=0.999mm。SED/SIN=1.083。
本實施另滿足以下條件:ED12/ED23=6.599;ED23/ED34=0.567;ED34/ED45=2.630;IN12/IN23=5.687;IN23/IN34=0.855;IN34/IN45=1.622。
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BL=0.697mm,第五透鏡像側面上與光軸之交點至該成像面之間平行於光軸的水平距離為BL=0.71184mm,本創作之實施例可滿足下列公式:EBL/BL=0.979152。本實施例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紅外線濾光片之間平行於光軸的距離為EIR=0.085mm,第五透鏡像側面上與光軸之交點至紅外線濾光片之間平行於光軸的距離為PIR=0.100mm,並滿足下列公式:EIR/PIR=0.847。
紅外線濾光片1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150及成像面1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光學成像系統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AF,其數值如下:f=3.03968mm;f/HEP=1.6;以及HAF=50.001度與tan(HAF)=1.1918。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第五透鏡150的焦距為f5,其滿足下列條件:f1=-9.24529mm;|f/f1|=0.32878;f5=-2.32439;以及|f1|>f5。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二透鏡120至第五透鏡150的焦距分別為f2、f3、f4、f5,其滿足下列條件:|f2|+|f3|+|f4|=17.3009mm;|f1|+|f5|=11.5697mm以及|f2|+|f3|+|f4|>|f1|+|f5|。
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p之比值PPR,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f與每一片具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焦距fn之比值NPR,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所有正屈折力之透鏡的PPR總和為ΣPPR=f/f2+f/f3+f/f4=1.86768,所有負屈折力之透鏡的NPR總和為ΣNPR=f/f1+f/f5=-1.63651,ΣPPR/|ΣNPR|=1.14125。同時亦滿足下列條件:|f/f2|=0.47958;|f/f3|=0.38289;|f/f4|=1.00521;|f/f5|=1.30773。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物側面112至第五透鏡像側面154間的距離為InTL,第一透鏡物側面112至成像面180間的距離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間的距離為InS,影像感測元件190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的一半為HOI,第五透鏡像側面154至成像面180間的距離為BFL,其滿足下列條件:InTL+BFL=HOS;HOS=10.56320mm;HOI=3.7400mm;HOS/HOI=2.8244;HOS/f=3.4751;InS=6.21073mm;以及InS/HOS=0.5880。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於光軸上所有具屈折力之透鏡的厚度總和為ΣTP,其滿足下列條件:ΣTP=5.0393mm;InTL=9.8514mm以及ΣTP/InTL=0.5115。藉此,當可同時兼顧系統成像的對比度以及透鏡製造的良率並提供適當的後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物側面112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面114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下列條件:|R1/R2|=1.9672。藉此,第一透鏡的具備適當正屈折力強度,避免球差增加過速。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五透鏡物側面152的曲率半徑為R9,第五透鏡像側面154的曲率半徑為R10,其滿足下列條件:(R9-R10)/(R9+R10)=-1.1505。藉此,有利於修正光學成像系統所產生的像散。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鏡之焦距總和為ΣPP,其滿足下列條件:ΣPP=f2+f3+f4=17.30090mm;以及f2/(f2+f3+f4)=0.36635。藉此,有助於適當分配第二透鏡120之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所有具負屈折力的透鏡之焦距總和為ΣNP,其滿足下列條件:ΣNP=f1+f5=-11.56968mm;以及f5/(f1+f5)=0.20090。藉此,有助於適當分配第五透鏡之負屈折力至其他負透鏡,以抑制入射光線行進過程顯著像差的產生。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12,其滿足下列條件:IN12=3.19016mm;IN12/f=1.04951。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IN45=0.40470mm;IN45/f=0.13314。藉此,有助於改善透鏡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以及第三透鏡130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1、TP2以及TP3,其滿足下列條件:TP1=0.75043mm;TP2=0.89543mm;TP3=0.93225mm;以及(TP1+IN12)/TP2=4.40078。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製造的敏感度並提升其性能。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分別為TP4以及TP5,前述兩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條件:TP4=1.81634mm;TP5=0.64488mm;以及(TP5+IN45)/TP4=0.57785。藉此,有助於控制光學成像系統製造的敏感度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IN34,第一透鏡物側面112至第五透鏡像側面164間的距離為InTL,其滿足下列條件:TP2/TP3=0.96051;TP3/TP4=0.51325;TP4/TP5=2.81657;以及TP3/(IN23+TP3+IN34)=0.43372。藉此有助於層層微幅修正入射光行進過程所產生的像差並降低系統總高度。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四透鏡物側面14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四透鏡物側面142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41,第四透鏡像側面144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144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42,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P4,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41=-0.09737mm;InRS42=-1.31040mm;|InRS41|/TP4=0.05361 以及|InRS42|/TP4=0.72145。藉此,有利於鏡片的製作與成型,並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四透鏡物側面14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41,第四透鏡像側面144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42,其滿足下列條件:HVT41=1.41740mm;HVT42=0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五透鏡物側面152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物側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1,第五透鏡像側面154於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五透鏡像側面154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於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InRS52,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P5,其滿足下列條件:InRS51=-1.63543mm;InRS52=-0.34495mm;|InRS51|/TP5=2.53604以及|InRS52|/TP5=0.53491。藉此,有利於鏡片的製作與成型,並有效維持其小型化。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五透鏡物側面162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1,第五透鏡像側面154的臨界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為HVT52,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1=0;HVT52=1.35891mm;以及HVT51/HVT52=0。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2/HOI=0.36334。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其滿足下列條件:HVT52/HOS=0.12865。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之週邊視場的像差修正。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第三透鏡以及第五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三透鏡的色散係數為NA3,第五透鏡的色散係數為NA5,其滿足下列條件:NA5/NA3=0.368966。藉此,有助於光學成像系統色差的修正。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光學成像系統於結像時之TV畸變為 TDT,結像時之光學畸變為ODT,其滿足下列條件:|TDT|=0.63350%;|ODT|=2.06135%。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在該成像面上之光軸、0.3HOI以及0.7HOI三處於空間頻率55cycles/mm之調制轉換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E0、MTFE3以及MTFE7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MTFE0約為0.65;MTFE3約為0.47;以及MTFE7約為0.39。在該成像面上之光軸、0.3HOI以及0.7HOI三處於空間頻率110cycles/mm之調制轉換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MTFQ0約為0.38;MTFQ3約為0.14;以及MTFQ7約為0.13。在該成像面上之光軸、0.3HOI以及0.7HOI三處於空間頻率220cycles/mm之調制轉換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MTFH0約為0.17;MTFH3約為0.07;以及MTFH7約為0.14。
本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紅外線工作波長850nm當聚焦在成像面上,影像在該成像面上之光軸、0.3HOI以及0.7HOI三處於空間頻率(55cycles/mm)之調制轉換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I0、MTFI3以及MTFI7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MTFI0約為0.05;MTFI3約為0.12;以及MTFI7約為0.11。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28-1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29-4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29-3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0-6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1-7
依據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輪廓曲線長度相關之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2-8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3-10
表一為第1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距離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1-A20則表示各表面第1-20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A圖及第2B圖,其中第2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2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2C圖係繪示本實施例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由第2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光圈20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紅外線濾光片270、成像面28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290。
應用本實施例所裝載之電子裝置上,於物側處可具有一機構進光孔201,其限制物側光線射入之路徑,該機構進光孔201具有直徑DDH=1.967mm。該機構進光孔201距離該第一透鏡210之物側面鏡心(光軸通過處)為0.2mm。
第一透鏡2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212為平面,其像側面214為平面,並為平板玻璃,且其焦距為無窮遠(INF)。
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22為凸面,其像側面22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22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224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32為凹面,其像側面23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32具有三反曲點以及像側面234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42為凹面,其像側面24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42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244具有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2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252為凸面,其像側面25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242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244具有一反曲點。藉此,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2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250及成像面2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4-78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5-12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5-13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6-14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7-15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7-16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8-17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9-18
依據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39-19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0-20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及第3B圖,其中第3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3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3C圖係繪示本實施例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由第3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光圈30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紅 外線濾光片370、成像面38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390。
應用本實施例所裝載之電子裝置上,於物側處可具有一機構進光孔301,其限制物側光線射入之路徑,該機構進光孔301具有直徑DDH=1.962mm。該機構進光孔301距離該第一透鏡310之物側面鏡心(光軸通過處)為0.2mm。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312為平面,其像側面314為平面,並為平板玻璃,且其焦距為無窮遠(INF)
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322為凸面,其像側面32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3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332為凸面,其像側面33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332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334具有三反曲點。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342為凹面,其像側面34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342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344具有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352為凸面,其像側面35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352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354具有一反曲點。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
紅外線濾光片3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350及成像面3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1-21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2-22
表六、第三實施例之非球面係數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3-23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4-24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5-25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6-26
依據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6-27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7-28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4A圖及第4B圖,其中第4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第四實施例的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4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4C圖係繪示本實施例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由第4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光圈40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紅外線濾光片470、成像面48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490。
應用本實施例所裝載之電子裝置上,於物側處可具有一機構進光孔401,其限制物側光線射入之路徑,該機構進光孔401具有直徑DDH=1.950mm。該機構進光孔401距離該第一透鏡410之物側面鏡心(光軸通過處)為0.2mm。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412為凹面,其像側面414為凸面,並皆為球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422為凸面,其像側面42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4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4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432為凸面,其像側面43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432以及像側面434均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442為凹面,其像側面44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面444具有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452為凸面,其像側面45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452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454具有一反曲點。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
紅外線濾光片4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450及成像面4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8-29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49-30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0-31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0-32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1-33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2-34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2-35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3-36
依據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3-37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4-38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5A圖及第5B圖,其中第5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5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5C圖係繪示本實施例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由第5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0、光圈50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紅外線濾光片570、成像面58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590。
應用本實施例所裝載之電子裝置上,於物側處可具有一機構進光孔501,其限制物側光線射入之路徑,該機構進光孔501具有直徑DDH=1.978mm。 該機構進光孔501距離該第一透鏡510之物側面鏡心(光軸通過處)為0.2mm。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512為凹面,其像側面51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522為凸面,其像側面52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5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532為凹面,其像側面53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532具有四反曲點以及像側面534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542為凹面,其像側面54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面544具有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5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552為凸面,其像側面55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552具有四反曲點以及像側面554具有一反曲點。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
紅外線濾光片5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550及成像面5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5-39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6-40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6-41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7-42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8-43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59-44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0-46
依據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0-47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1-48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6A圖及第6B圖,其中第6A圖繪示依照本創作第六實施例的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圖,第6B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球差、像散及光學畸變曲線圖。第6C圖係繪示本實施例之可見光頻譜調制轉換特徵圖。由第6A圖可知,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610、光圈60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紅外線濾光片670、成像面680以及影像感測元件690。
應用本實施例所裝載之電子裝置上,於物側處可具有一機構進光孔601,其限制物側光線射入之路徑,該機構進光孔601具有直徑DDH=1.990mm。該機構進光孔601距離該第一透鏡610之物側面鏡心(光軸通過處)為0.2mm。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玻璃材質,其物側面612為凹面,其像側面61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622為凸面,其像側面62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622具有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632為凹面,其像側面63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632具有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642為凹面,其像側面644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像側面644具有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6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面652為凸面,其像側面654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且其物側面652具有二反曲點以及像側面654具有一反曲點。藉此,有利於縮短其後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另外,亦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進一步可修正離軸視場的像差。
紅外線濾光片670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五透鏡650及成像面680間且不影響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2-79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3-50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4-51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4-52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5-53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6-54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6-55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7-56
依據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條件式數值:
Figure 109201111-A0305-02-0068-57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雖然本創作已參照其例示性實施例而特別地顯示及描述,將為所屬技術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理解的是,於不脫離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定義之本創作之精神與範疇下可對其進行形式與細節上之各種變更。
30:光學成像系統
300:光圈
301:機構進光孔直徑(DDH)
310:第一透鏡
312:物側面
314:像側面
320:第二透鏡
322:物側面
324:像側面
330:第三透鏡
332:物側面
334:像側面
340:第四透鏡
342:物側面
344:像側面
350:第五透鏡
352:物側面
354:像側面
370:紅外線濾光片
380:成像面
390:影像感測元件

Claims (25)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五枚,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一透鏡的材質為玻璃,該第二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的材質為塑膠,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於1/2 HEP高度且平行於光軸之厚度分別為ETP1、ETP2、ETP3、ETP4以及ETP5,前述ETP1至ETP5的總和為SETP,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之厚度分別為TP1、TP2、TP3、TP4以及TP5,前述TP1至TP5的總和為STP,其滿足下列條件:1.0≦f/HEP≦10;0.5≦HOS/f≦3;以及0.5≦SETP/STP<1。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其滿足下列公式:0 deg<HAF≦50deg。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二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材質為塑膠。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d1,其滿足下列公式:1.70≦Nd1≦3.0。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的厚度為TP1,其滿足下列公式:0.5mm≦TP1≦0.9mm。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TL,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第四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IN,其滿足下列條件:0.2≦EIN/ETL<1。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於1/2 HEP高度且平行於光軸之厚度分別為ETP1、ETP2、ETP3、ETP4以及ETP5,前述ETP1至ETP5的總和為SETP,其滿足下列公式:0.2≦SETP/EIN<1。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在該成像面上之光軸、0.3HOI以及0.7HOI三處於空間頻率110cycles/mm之調制轉換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Q0、MTFQ3以及MTFQ7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更包括一光圈,並且於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S,其 滿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
  10.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其材質為玻璃且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均為平面;一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屈折力的透鏡為五枚,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二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材質為塑膠,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TL,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第四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IN,其滿足下列條件:1.0≦f/HEP≦10;0.5≦HOS/f≦3;以及0.2≦EIN/ETL<1。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其滿足下列公式:0 deg<HAF≦50deg。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的厚度為TP1,該第三透鏡的厚度為TP3,其滿足下列公式:TP1>TP3。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34,且滿足下列公式:0.5mm≦IN34≦0.7mm。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於光軸上的距離為IN45,其滿足下列公式:IN34>IN45。
  15.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下列公式:f2>f3。
  16.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BL,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與光軸之交點至該成像面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BL,其滿足下列公式:0.2≦EBL/BL<1.1。
  17.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包括一濾光元件,該濾光元件位於該第五透鏡以及該成像面之間,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濾光元件間平行於光軸之距離為EIR,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與光軸之交點至該濾光元件間平行於光軸之距離為PIR,其滿足下列公式:0.1≦EIR/PIR<1。
  18.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在該成像面上之光軸、0.3HOI以及0.7HOI三處於空間頻率220cycles/mm之調制轉換對比轉移率(MTF數值)分別以MTFH0、MTFH3以及MTFH7表示,其滿足下列條件:MTFQ0≧0.2;MTFQ3≧0.01;以及MTFQ7≧0.01。
  19.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二透鏡、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及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為波長小於500nm之光線濾除元件。
  20.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機構進光孔,其限制物側光線射入之路徑,並具有直徑DDH;一第一透鏡,其材質為玻璃且物側面以及像側面均為平面;一第二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三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以及一成像面,其中該第二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中至少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二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材質為塑膠,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的焦距分別為f1、f2、f3、f4、f5,該光學成像系統的焦距為f,該光學成像系統之入射瞳直徑為HEP,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HOS,該第一透鏡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TL,該光學成像系統於該成像面上垂直於 光軸具有一最大成像高度HOI,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成像面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TL,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至該第五透鏡像側面上於1/2 HEP高度的座標點間平行於光軸之水平距離為EIN,其滿足下列條件:1.0≦f/HEP≦10;0.5≦HOS/f≦3;0mm<DDH≦10mm;以及0.2≦EIN/ETL<1。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之最大可視角度的一半為HAF,其滿足下列公式:0deg<HAF≦50deg。
  22.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機構進光孔中心與該第一透鏡之物側面鏡心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公式:d≦1mm。
  23.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的折射率為Nd1,其滿足下列公式:1.70≦Nd1≦3.0。
  24.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第一透鏡的厚度為TP1,其滿足下列公式:0.5mm≦TP1≦0.9mm。
  25.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光學成像系統,其中該光學成像系統更包括一光圈、一影像感測元件以及一驅動模組,該影像感測元件設置於該成像面,並且於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具有一距離InS,該驅動模組可與該些透鏡相耦合並使該些透鏡產生位移,其滿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
TW109201111U 2020-01-30 2020-01-30 光學成像系統 TWM598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111U TWM598410U (zh) 2020-01-30 2020-01-30 光學成像系統
CN202020320151.6U CN211928285U (zh) 2020-01-30 2020-03-16 光学成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1111U TWM598410U (zh) 2020-01-30 2020-01-30 光學成像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8410U true TWM598410U (zh) 2020-07-11

Family

ID=72603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1111U TWM598410U (zh) 2020-01-30 2020-01-30 光學成像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28285U (zh)
TW (1) TWM59841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0399B (zh) * 2020-01-30 2022-10-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797816B (zh) * 2021-11-05 2023-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0399B (zh) * 2020-01-30 2022-10-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US11480758B2 (en) 2020-01-30 2022-10-25 Abilit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TWI797816B (zh) * 2021-11-05 2023-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28285U (zh) 2020-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0511B (zh)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I596371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729978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596373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716382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639037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598629B (zh)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201730614A (zh)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201702681A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201730616A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201701009A (zh)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201708865A (zh)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I703366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1732362A (zh)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201732355A (zh) 光學成像系統(四)
TWI710815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M598418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1734540A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685689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720311B (zh)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M599397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697690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141111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111380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88626B (zh) 光學成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