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1492A - 衣物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1492A
TW202411492A TW112132046A TW112132046A TW202411492A TW 202411492 A TW202411492 A TW 202411492A TW 112132046 A TW112132046 A TW 112132046A TW 112132046 A TW112132046 A TW 112132046A TW 202411492 A TW202411492 A TW 2024114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isture absorption
wheel
power input
processing device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32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行
段傳林
楊志敏
楊澄
齊杭
全剛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深圳洛克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深圳洛克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深圳洛克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1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1492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滾筒和烘乾模組,所述烘乾模組包括吸濕排濕部件,所述吸濕排濕部件包括吸濕轉輪元件、轉輪殼體和用於驅動所述吸濕轉輪元件旋轉的轉輪驅動機構,所述吸濕轉輪元件沿著旋轉軸線可旋轉地支承在所述轉輪殼體中,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濕轉輪元件包括外周殼體件,在所述外周殼體件的外周緣處一體成型有或者固定有用於從所述轉輪驅動機構引入使所述吸濕轉輪元件旋轉的動力的動力輸入件,其中所述動力輸入件在其外周緣處被所述轉輪驅動機構驅動。

Description

衣物處理裝置
本發明涉及一種帶有吸濕轉輪元件的衣物處理裝置。
對於洗衣機行業而言,洗烘一體全自動洗衣機可在洗滌結束後對衣物進行烘乾處理,這一功能尤其適用於潮濕天氣,因此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傳統的衣物處理裝置通常分為排氣式、冷凝式和熱泵式,這三種衣物處理裝置在烘乾效果方面越來越好,但是價格也相應地越來越貴。為了在保證令人滿意的烘乾效果的同時降低價格,最近提出了基於吸濕材料的衣物處理裝置。在這種衣物處理裝置中,由吸濕材料構成的吸濕盤被可旋轉地支承在殼體中,該殼體的內腔被劃分為吸濕區域和排濕區域,吸濕盤在旋轉到吸濕區域時吸收水分並且在旋轉到排濕區域時排出水分,由此擁有了持續的吸濕能力,因此迴圈地流經滾筒和吸濕盤的氣流能夠對滾筒內的衣物進行烘乾。然而,在現有的技術方案中,吸濕盤通過佈置在其旋轉軸線上的驅動機構來驅動。一方面,這種佈置方式增加了沿旋轉軸線的結構尺寸,對於衣物處理裝置、尤其是家用衣物處理裝置而言,大的高度或者厚度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吸濕盤與驅動機構的連接部位於吸濕盤的中央,與其相關的結構會影響氣流在吸濕盤所在空間內的穿流,導致氣流不能均勻地到達吸濕盤,從而降低吸濕效率。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提出了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滾筒和烘乾模組,所述烘乾模組包括吸濕排濕部件,所述吸濕排濕部件包括吸濕轉輪元件、轉輪殼體和用於驅動所述吸濕轉輪元件旋轉的轉輪驅動機構,所述吸濕轉輪元件沿著旋轉軸線可旋轉地支承在所述轉輪殼體中,其特徵在於,所述吸濕轉輪元件包括外周殼體件,在所述外周殼體件的外周緣處一體成型有或者固定有用於從所述轉輪驅動機構引入使所述吸濕轉輪元件旋轉的動力的動力輸入件,其中所述動力輸入件在其外周緣處被所述轉輪驅動機構驅動。
所述轉輪驅動機構包括轉輪驅動馬達和配對傳動機構。所述轉輪驅動馬達的輸出軸與所述配對傳動機構不可相對旋轉地相互連接、例如通過鍵槽配合等相互連接。所述配對傳動機構則與吸濕轉輪元件的動力輸入件相匹配地構造。
在一種技術方案中,在所述動力輸入件的周緣處構造有凸齒,所述轉輪驅動機構通過與所述凸齒嚙合來驅動所述動力輸入件旋轉。
在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凸齒構造為直齒、斜齒、曲齒或具有規定齒形的鏈輪齒。相應地,所述轉輪驅動機構的配對傳動機構例如能夠構造為直齒輪、斜齒輪、錐齒輪或鏈輪。
在一種技術方案中,在所述動力輸入件的周緣處構造有型槽,所述轉輪驅動機構通過與所述型槽嚙合來驅動所述動力輸入件旋轉。相應地,所述轉輪驅動機構的配對傳動機構例如能夠構造為嚙合式皮帶輪、如齒帶輪。
在一種技術方案中,在所述動力輸入件的周緣處設置有平滑面,所述轉輪驅動機構通過與所述平滑面之間的摩擦力來驅動所述動力輸入件旋轉。相應地,所述轉輪驅動機構的配對傳動機構例如能夠構造為摩擦式皮帶輪、如平帶輪。可選地,在所述平滑面上構造有用於增大摩擦力的微表面結構。
在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轉輪殼體還具有用於容納所述轉輪驅動機構的容納部。也就是說,所述轉輪殼體具有分別用於容納所述吸濕轉輪元件和所述轉輪驅動機構的容納部,這使得所述轉輪驅動機構與吸濕轉輪元件共用一個轉輪殼體。有利的是,在轉輪殼體的用於轉輪驅動機構的容納部處設置擋板並且可選地設置密封件,以用於阻擋氣流從用於吸濕轉輪元件的容納部穿流到用於轉輪驅動機構的容納部。在一種替代的技術方案中,轉輪驅動機構和吸濕轉輪元件具有各自獨立的殼體,它們彼此固定在一起。在這種技術方案中,需要設置額外的密封件來密封轉輪驅動機構和吸濕轉輪元件各自的殼體彼此固定的位置。
在一種技術方案中,在所述外周殼體件的外周緣處設置有輔助轉動圈,所述輔助轉動圈與所述動力輸入件沿所述旋轉軸線完全錯開地佈置,並且相應地在所述轉輪殼體的內周緣處設置有周側滾輪機構,所述輔助轉動圈與所述周側滾輪機構滾動接觸。在初始安裝位置中,所述輔助轉動圈就與所述周側滾輪機構在相互不擠壓的情況下保持接觸。優選地,在所述轉輪殼體的內周緣處均勻地設置多個周側滾輪機構。
在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外周殼體件具有一對沿著垂直於所述旋轉軸線的方向延伸的端部區段,並且在所述轉輪殼體的內底面的與所述外周殼體件的面向所述內底面的端部區段相對的區域中設置有底部滾輪機構,所述外周殼體件的面向所述內底面的端部區段能夠與所述底部滾輪機構滾動接觸。在初始安裝位置中,所述外周殼體件的面向所述內底面的端部區段就與所述底部滾輪機構滾動接觸。優選地,在所述轉輪殼體的內底面上均勻地設置多個周側滾輪機構。
在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轉輪驅動機構全部地或者部分地佈置在所述吸濕轉輪元件的徑向尺寸範圍之外。
上述周側驅動形式至少具有以下優點:在吸濕轉輪元件的外周緣處佈置的轉輪驅動機構能夠非常靈活地利用吸濕轉輪元件周邊的空間,減小吸濕排濕部件的軸向尺寸,使得其整體上更扁平,這能夠對減小衣物處理裝置的整體高度或厚度做出貢獻。而且,在這種技術方案中,在轉輪殼體內部,在輪盤的中心區域不再有阻礙氣流流過的傳動結構,這樣也有利於引導氣流更均勻地穿流輪盤。
烘乾模組也是本發明的主題,其能夠包含上文中所描述的與其相關的單個特徵或者多個特徵的組合,並且因此具備與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相同或者相似的優點。
圖1以立體圖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一種實施例。在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衣物處理裝置為洗烘一體機。為了清楚起見,圖1省去了衣物處理裝置的部分外殼體。在該實施例中,衣物處理裝置W包括進水口、出水口、滾筒R、滾筒驅動部以及烘乾模組D。滾筒R包括內筒和外筒,滾筒驅動部與滾筒R的內筒傳動連接以驅動滾筒R的內筒旋轉,外筒設定為懸掛或吊裝在衣物處理裝置機架上,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與滾筒R連通。烘乾模組D包括吸濕排濕部件D1、吸濕通道D2和排濕通道D3。吸濕通道D2包括吸濕通道進風口和吸濕通道出風口,滾筒R分別與吸濕通道進風口和吸濕通道出風口連通,並且在吸濕通道D2中還設有吸濕通道風機D23,以在滾筒R和吸濕通道D2內形成迴圈的吸濕氣流。在排濕通道D3中設有排濕通道風機D33,以在排濕通道D3內形成排濕氣流。吸濕排濕部件D1設置在所述吸濕通道D2和所述排濕通道D3的路徑中,以使得所述吸濕氣流及排濕氣流均流經所述吸濕排濕部件D1,從而使得所述吸濕排濕部件D1在旋轉的過程中吸收吸濕氣流中的水分並且將所吸收的水分通過排濕氣流排出。當然,衣物處理裝置W還可以包括但不限於至少帶有衣物取放口和清潔劑投放口的外殼體、用於封閉衣物取放口的門體、佈置在外殼體上的顯示及操作器件、機架、控制器、排水管等部件,以實現衣物的清洗和烘乾功能以及對衣物處理裝置的操控。
圖2示例性地示出了吸濕排濕部件D1的爆炸圖。吸濕排濕部件D1包括吸濕轉輪元件D11、轉輪殼體D12和轉輪驅動機構D13。轉輪殼體D12包括轉輪上殼體D12U和轉輪下殼體D12L,它們彼此固定以形成內部空腔。吸濕轉輪元件D11沿著其旋轉軸線可旋轉地支承在轉輪殼體D12的內部空腔中並且在轉輪驅動機構D13的驅動下旋轉。
轉輪殼體D12還具有吸濕氣流進口和吸濕氣流出口,沿著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軸線來看,轉輪殼體D12的吸濕氣流進口和吸濕氣流出口佈置在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兩側,以使得吸濕氣流能夠穿過吸濕轉輪元件D11流通。當吸濕氣流穿過吸濕轉輪元件D11流通時,吸濕氣流中的水分能夠被吸濕轉輪元件D11所吸收,從而使得從吸濕轉輪元件D11流出的吸濕氣流變得乾燥,該乾燥的氣流稍後被輸送至滾筒R以帶走滾筒R內的水分。轉輪殼體D12還具有排濕氣流進口和排濕氣流出口,沿著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軸線來看,轉輪殼體D12的排濕氣流進口和排濕氣流出口同樣佈置在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兩側,以使得排濕氣流能夠穿過吸濕轉輪元件D11流通。當排濕氣流穿過吸濕轉輪元件D11流通時,吸濕轉輪元件D11中的水分被所供給的乾燥的排濕氣流帶走,以實現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再生,從而保證了吸濕轉輪元件D11連續不斷的吸濕能力。轉輪殼體D12在其轉輪上殼體D12U和轉輪下殼體D12L的端面內壁上設置有至少兩對彼此對置的朝向彼此延伸的分隔肋D121,以用於將轉輪殼體D12的內部空間分隔為吸濕區域D1211和排濕區域D1212,從而使得吸濕氣流和排濕氣流在轉輪殼體D12的內部被分隔開。在一些其他技術方案中,還能夠僅在轉輪上殼體D12U或轉輪下殼體D12L的端面內壁上設置分隔肋,分隔肋的個數也可以是其他大於二的數量。
當衣物處理裝置W進入烘乾模式時,吸濕通道風機D23被操控啟動,從而在吸濕通道D2中形成吸濕氣流,吸濕氣流流經滾筒R時帶走其內腔中的部分水分,變得潮濕的氣流隨後流入吸濕排濕部件D11。在那裡,潮濕的吸濕氣流通過轉輪殼體D12的吸濕氣流進口進入轉輪殼體D12的吸濕區域D1211並且穿過旋轉的吸濕轉輪元件D11。由於吸濕轉輪元件D11中的輪盤D111具有吸濕特性,因此吸濕氣流在穿過吸濕轉輪元件D11時被乾燥,流出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吸濕氣流變得乾燥,乾燥的吸濕氣流再次被輸送到滾筒,如此迴圈直至達到預設的烘乾效果。然而,輪盤D111的吸濕能力是有限的,一段時間後,輪盤D111就會達到飽和狀態,從而不再能夠吸收更多水分。為此設置了排濕通道,排濕通道風機D33在控制器的操控下在合適的時機啟動,從而在排濕通道內形成排濕氣流。排濕通道可以是與外界環境連通的,也可以是內迴圈的,但是無論如何都要保證通過排濕通道進口進入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排濕區域D1212的氣流是乾燥的,由此能夠使旋轉的輪盤中的水分脫附並且隨著排濕氣流被帶走。這樣一來,輪盤D111在旋轉到吸濕區域D1211時吸收水分並且在旋轉到排濕區域D1212時排出水分,由此擁有了持續的吸濕能力,從而持續地對滾筒內腔進行烘乾。
圖3示例性地示出了處於嚙合狀態中的吸濕轉輪元件D11和轉輪驅動機構D13的立體圖。如圖3所示,吸濕轉輪元件D11在其外周緣處被轉輪驅動機構D13驅動,而不是在中心區域被驅動。即轉輪驅動機構D13將其所輸出的驅動力施加到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外周緣處。
具體來說,吸濕轉輪元件D11包括用於從轉輪驅動機構D13引入使吸濕轉輪元件D11旋轉的動力的動力輸入件D114。該動力輸入件D114一體地成型在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外周殼體件D112的外周面上。當然也可以將單獨製造的動力輸入件D114固定在外周殼體件D112的外周面上。動力輸入件D114由沿周向均勻分佈的齒結構形成,在該實施例中為直齒。
轉輪驅動機構D13包括轉輪驅動馬達D131和配對傳動機構D132。轉輪驅動馬達D131的輸出軸與配對傳動機構D132不可相對旋轉地相互連接、例如通過鍵槽配合等相互連接。配對傳動機構D132則與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動力輸入件D114相匹配地構造。在圖示實施例中,配對傳動機構D132由與動力輸入件D114的直齒能夠嚙合的直齒輪構成。
吸濕轉輪元件D11與轉輪驅動機構D13沿著垂直於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軸線的方向、即徑向基本上並排地佈置。其中,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動力輸入件D114與轉輪驅動機構D13的配對傳動機構D132佈置在垂直於旋轉軸線延伸的同一平面內。轉輪驅動機構D13的轉輪驅動馬達D131佈置在配對傳動機構D132的下方,其中轉輪驅動馬達D131的輸出軸沿著平行於旋轉軸線的方向延伸。由此實現了吸濕轉輪元件D11的緊湊的結構。在此特別有利的是,轉輪驅動機構D13全部地佈置在所述吸濕轉輪元件的徑向尺寸範圍之外,由此能夠避免阻礙氣流對吸濕轉輪元件D11的穿流。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技術方案中,動力輸入件還能夠被構造為其他類型的齒,如斜齒或曲齒。例如也可以在吸濕轉輪元件的外周殼體件的外邊緣的端面處構造曲齒,並且相應地將配對傳動機構構造為錐齒輪。在這種技術方案中,轉輪驅動馬達的輸出軸垂直於吸濕轉輪元件的旋轉軸線佈置。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技術方案中,動力輸入件還能夠由平滑面或者沿周向均勻分佈的型槽構成,並且相應地將配對傳動機構構造為摩擦式皮帶輪、例如平帶傳動的皮帶輪,或者嚙合式皮帶輪、例如齒形帶皮帶輪。當配對傳動機構被構造為摩擦式皮帶輪時,有利的是,將動力輸入件構造為具有表面微結構的平滑面,以用於增大摩擦力。
在另一些未示出的技術方案中,動力輸入件還能夠由鏈輪齒構成,並且相應地將配對傳動機構構造為鏈輪。
如圖2所示,在圖示實施例中,轉輪驅動機構D13與吸濕轉輪元件D11共用一個轉輪殼體D12。換言之,轉輪殼體D12具有分別用於容納吸濕轉輪元件D11和轉輪驅動機構D13的容納部。這種設置方式對於吸濕氣流和排濕氣流的密封特別有利,因為能夠通過轉輪殼體D12的整體的外周密封來防止吸濕氣流和排濕氣流逸出到轉輪殼體D12之外。在此,在轉輪殼體D12的用於轉輪驅動機構D13的容納部處設置擋板並且可選地設置密封件,以用於阻擋氣流從用於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容納部穿流到用於轉輪驅動機構D13的容納部,從而保護轉輪驅動機構D13不受潮。
當然也可以設想的是,轉輪驅動機構D13和吸濕轉輪元件D11具有各自獨立的殼體,它們彼此固定在一起。在這種技術方案中,需要設置額外的密封件來密封轉輪驅動機構D13和吸濕轉輪元件D11各自的殼體彼此固定的位置。
在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外周緣處佈置的轉輪驅動機構能夠非常靈活地利用吸濕轉輪元件D11周邊的空間,減小吸濕排濕部件D1的軸向尺寸,使得其整體上更扁平,這能夠對減小衣物處理裝置的整體高度或厚度做出貢獻。而且,在這種技術方案中,在轉輪殼體內部,在輪盤的中心區域不再有阻礙氣流流過的傳動結構,這樣也有利於引導氣流更均勻地穿流輪盤。
由於驅動力在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外周緣處被載入,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受力是非中心對稱的,為了使得吸濕轉輪元件D11在周側被驅動時能夠更平穩地旋轉,特別有利的是,利用周側滾輪機構和/或底部滾輪機構來輔助其平穩地旋轉。
圖4示例性地示出了帶有周側滾輪機構D122和底部滾輪機構D123的轉輪下殼體的俯視圖。
如圖4所示,在轉輪殼體D12的內周緣處設置有多個、在此為六個周側滾輪機構D122。周側滾輪機構D122包括周側滾輪和周側滾輪支架,其中周側滾輪可旋轉地支承在周側滾輪支架上並且周側滾輪支架設置在轉輪殼體D12的內周緣處。沿著平行於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軸線的方向、即軸向來看,周側滾輪佈置在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沿軸向的尺寸範圍內。沿著垂直於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軸線的方向、即徑向來看,周側滾輪佈置在吸濕轉輪元件D11與轉輪殼體D12之間,並且所述周側滾輪在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過程中至少部分時間能夠與吸濕轉輪元件D11的外周面滾動接觸。在該實施例中,周側滾輪朝著旋轉軸線至少部分地突出於轉輪殼體的內周緣的整個內周壁。
如圖4所示,在轉輪殼體D12的內底壁處還設置有多個、在此為四個底部滾輪機構D123,底部滾輪機構D123包括底部滾輪和底部滾輪支架,底部滾輪可旋轉地支承在底部滾輪支架上,底部滾輪支架佈置在轉輪殼體D12上。沿著垂直於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軸線的方向、即徑向來看,底部滾輪佈置在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沿徑向的尺寸範圍之內,並且沿著平行於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軸線的方向、即軸向來看,底部滾輪佈置在所述吸濕轉輪元件D11和所述轉輪殼體D12之間並且底部滾輪與吸濕轉輪元件D11的間距小於吸濕轉輪元件D11與轉輪殼體D12的最小間距。在圖示實施例中,底部滾輪朝著吸濕轉輪元件D11至少部分地突出於所述轉輪殼體D12的整個內底壁。
圖5示例性地示出了吸濕轉輪元件D11的爆炸圖。在該實施例中,該吸濕轉輪元件D11包括但不限於輪盤D111、外周殼體件D112以及在外周殼體件D112的外周緣處構造的動力輸入件D114和輔助轉動圈D115。
外周殼體件D112由環形構造的外周上夾殼體D112U和外周下夾殼體D112L構成。外周上夾殼體D112U具有類似L形的縱截面並且包括沿徑向方向延伸的端部區段和沿軸向延伸的周向區段。類似地,外周下夾殼體D112L也具有類似L形的縱截面並且包括沿徑向方向延伸的端部區段和沿軸向延伸的周向區段。外周上夾殼體D112U和外周下夾殼體D112L通過構造在其上的卡扣和卡槽彼此卡接,從而在其內側形成用於容納輪盤D111的周緣區域的僅一側敞開的凹槽。在卡接好的狀態下,外周上夾殼體D112U和外周下夾殼體D112L包圍輪盤D111的整個外周面並且分別從輪盤D111的周緣區域的上、下端面對其進行夾持,以使得外周殼體件D112與輪盤D111不可相對旋轉地連接在一起。
底部滾輪機構D123佈置在轉輪殼體D12的內底面的與外周殼體件D112的面向內底面的端部區段、即外周下夾殼體D112L的端部區段相對的區域中,從而使得外周殼體件D112的該端部區段能夠與底部滾輪機構D123滾動接觸。底部滾輪機構D123與外周殼體件D112的軸向間距被設定成,在底部滾輪機構D123的初始安裝位置中,底部滾輪機構D123就已經與外周下夾殼體D112L的端部區段滾動接觸。由此,底部滾輪機構D123能夠輔助轉輪驅動機構D13對吸濕轉輪元件D11在其外周緣處的驅動,使得吸濕轉輪元件D11能夠在一個垂直於旋轉軸線的平面內平穩地運轉。
輔助轉動圈D115與前面所描述的周側滾輪機構D122、尤其是其中的周側滾輪位置相匹配地佈置,以與周側滾動機構D122中的周側滾輪滾動配合,如圖2所示。輔助轉動圈D115能夠與外周上夾殼體D112U一體地成型,也能夠單獨製造而後再固定、例如焊接到外周上夾殼體D112U的外周面上。在初始安裝位置中,輔助轉動圈D115與周側滾輪機構D122中的周側滾輪在沒有明顯擠壓的情況下保持接觸,當吸濕轉輪元件D11開始旋轉時,其輔助轉動圈D115與周側滾輪機構D122中的周側滾輪滾動接觸,從而抑制吸濕轉輪元件D11在徑向上的晃動,由此能夠在幾乎不增加吸濕轉輪元件D11的旋轉阻力的情況下保障吸濕轉輪元件D11沿著預設的旋轉軸線平穩運行。
也可以設想的是,動力輸入件D114和輔助轉動圈D115還能夠被佈置在外周下夾殼體D112L的外周緣處或者分別位於外周上夾殼體D112U和外周下夾殼體D112L的外周緣處,只要它們沿著旋轉軸線的方向完全錯開即可。
上文中所描述的烘乾模組還可以被應用在乾衣機、除濕機、洗碗機等各種需要除濕的領域中。
應當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僅用於舉例和說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將本發明限制於所描述的實施例範圍內。換言之,本發明還可以以上文所提到的特徵的多種其他組合形式來實施,而不僅限於所示出及所描述的實施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D:烘乾模組 D1:吸濕排濕部件 D2:吸濕通道 D3:排濕通道 D11:吸濕轉輪元件 D12:轉輪殼體 D12L:轉輪下殼體 D12U:轉輪上殼體 D13:轉輪驅動機構 D23:吸濕通道風機 D33:排濕通道風機 D111:輪盤 D112:外周殼體件 D112L:外周下夾殼體 D112U:外周上夾殼體 D114:動力輸入件 D115:輔助轉動圈 D121:分隔肋 D122:周側滾輪機構 D123:底部滾輪機構 D131:轉輪驅動馬達 D132:配對傳動機構 D1211:吸濕區域 D1212:排濕區域 R:滾筒 W:衣物處理裝置
下面借助於附圖來描述本發明所提出的衣物處理裝置的實施例,以便於理解本發明。 附圖中:
圖1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整機的立體圖;
圖2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的吸濕排濕部件的爆炸圖;
圖3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中的吸濕轉輪元件、轉輪驅動機構和轉輪下殼體的立體圖;
圖4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中的帶有周側滾輪機構和底部滾輪機構的轉輪下殼體的俯視圖;
圖5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衣物處理裝置中的吸濕轉輪元件的爆炸圖。
D114:動力輸入件
D131:轉輪驅動馬達
D132:動力輸入件

Claims (14)

  1. 一種衣物處理裝置,包括一滾筒及一烘乾模組,該烘乾模組包括一吸濕排濕部件,該吸濕排濕部件包括一吸濕轉輪元件、一轉輪殼體和用於驅動該吸濕轉輪元件旋轉的一轉輪驅動機構,該吸濕轉輪元件沿著一旋轉軸線可旋轉地支承在該轉輪殼體中,該吸濕轉輪元件包括一外周殼體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衣物處理裝置為洗烘一體機。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在該外周殼體件上一體成型有或者固定有用於從該轉輪驅動機構引入使該吸濕轉輪元件旋轉的動力的一動力輸入件。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動力輸入件一體成型或者固定於該外周殼體件的外周緣處。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動力輸入件在其外周緣處被該轉輪驅動機構驅動。
  6. 如請求項3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在該動力輸入件的周緣處構造有一凸齒,該轉輪驅動機構通過與該凸齒嚙合來驅動該動力輸入件旋轉。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凸齒構造為直齒、斜齒、曲齒或具有規定齒形的鏈輪齒。
  8. 如請求項3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在該動力輸入件的周緣處構造有型槽,該轉輪驅動機構通過與該型槽嚙合來驅動該動力輸入件旋轉。
  9. 如請求項3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在該動力輸入件的周緣處設置有一平滑面,該轉輪驅動機構通過與該平滑面之間的摩擦力來驅動該動力輸入件旋轉。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在該平滑面上構造有用於增大摩擦力的微表面結構。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轉輪殼體還具有用於容納該轉輪驅動機構的一容納部。
  12. 如請求項3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在該外周殼體件的外周緣處設置有一輔助轉動圈,該輔助轉動圈與該動力輸入件沿該旋轉軸線完全錯開地佈置,並且相應地在該轉輪殼體的內周緣處設置有一周側滾輪機構,該輔助轉動圈與該周側滾輪機構滾動接觸。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其中該外周殼體件具有一對沿著垂直於該旋轉軸線的方向延伸的端部區段,並且在該轉輪殼體的一內底面的與該外周殼體件的面向該內底面的端部區段相對的區域中設置有一底部滾輪機構,該外周殼體件的面向該內底面的端部區段能夠與該底部滾輪機構滾動接觸。
  14. 一種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衣物處理裝置中的烘乾模組。
TW112132046A 2022-08-31 2023-08-25 衣物處理裝置 TW2024114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592448 2022-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1492A true TW202411492A (zh) 2024-03-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543579A (en) Drier
JP3517618B2 (ja) ドラム式洗濯乾燥機
CN218842642U (zh) 洗烘一体机
CN218621460U (zh) 洗烘一体机
JP2005144151A (ja) 衣類乾燥機
US4041614A (en) Clothes dryer
WO2023030375A1 (zh) 洗烘一体机
CN218861140U (zh) 洗烘一体机
KR101253150B1 (ko) 건조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017530B1 (ko) 리프터와 이를 가지는 건조기
CN218508054U (zh) 洗烘一体机
CN115247341A (zh) 洗烘一体机
TWI829087B (zh) 衣物處理裝置
JP4911623B2 (ja) 乾燥機
TW202411492A (zh) 衣物處理裝置
CN218508057U (zh) 洗烘一体机
WO2024046211A1 (zh) 烘干模组以及洗烘一体机
TW202413764A (zh) 衣物處理裝置
JP2013085686A (ja) 洗濯乾燥機
TWM652146U (zh) 衣物處理裝置和烘乾模組
EP3162940B1 (en) Household appliance adapted to perform at least a drying cycle, such as a washing/drying machine or a drying machine
RU2452804C2 (ru) Бытовое суш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белья
US3963370A (en) Laundry machine blower mechanism
JPS58221989A (ja) ドラム式乾燥機
JP2004275488A (ja) 乾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