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8183A - 纜線 - Google Patents

纜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8183A
TW202408183A TW112123802A TW112123802A TW202408183A TW 202408183 A TW202408183 A TW 202408183A TW 112123802 A TW112123802 A TW 112123802A TW 112123802 A TW112123802 A TW 112123802A TW 202408183 A TW202408183 A TW 20240818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tial
ended
signal
input
conversion pa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3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新名亮規
田中健司
波戶岡和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唐科技日本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唐科技日本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唐科技日本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8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8183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課題]提供一種可以減少電線的條數的纜線。 [解決手段]一種纜線1,具備第一重計時器10a、第二重計時器10b與同軸線路20,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分別具有:差動單端轉換部11,供差動訊號輸入並輸出單端訊號;與單端差動轉換部12,供單端訊號輸入並輸出差動訊號,且第一重計時器10a與第二重計時器10b是透過同軸線路20來連接。

Description

纜線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纜線。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如下技術:藉由將同軸線路或STP線路的接地屏蔽護套作為低速通訊用訊號線路來利用,而減少電線的條數。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9076575號說明書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技術中,雖然可以使電線的條數設成除了接地屏蔽護套之外為2條,但進一步減少電線的條數仍備受期望。
因此,本揭示是提供一種可以減少電線條數的纜線。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之纜線具備第一轉換部、第二轉換部與同軸線路,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具有:差動單端轉換部,供差動訊號輸入並輸出單端訊號;及單端差動轉換部,供單端訊號輸入並輸出差動訊號,前述第一轉換部與前述第二轉換部是透過前述同軸線路來連接。
另外,這些全面性或具體的樣態亦可藉由系統、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電腦可讀取的CD-ROM等之記錄媒體來實現,亦可藉由系統、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之任意的組合來實現。 發明效果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的纜線,可以減少電線的條數。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本揭示之一態樣的纜線具備第一轉換部、第二轉換部與同軸線路,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具有:差動單端轉換部,供差動訊號輸入並輸出單端訊號;及單端差動轉換部,供單端訊號輸入並輸出差動訊號,前述第一轉換部與前述第二轉換部是透過前述同軸線路來連接。
藉此,第一轉換部以及第二轉換部當中的一者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是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並輸出,第一轉換部以及第二轉換部當中的另一者所具有之單端差動轉換部是將所輸入的單端訊號轉換成差動訊號並輸出。從而,在連接1個差動單端轉換部與1個單端差動轉換部的同軸線路上只要至少傳輸單端訊號即可,而可以將連接1個差動單端轉換部與1個單端差動轉換部之電線設為1個,且可以減少電線的條數。
亦可為例如,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以及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當中的任一者。
藉此,可以和HDMI(註冊商標)(高解析度多媒體介面,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纜線或顯示埠纜線等訊號的方向是成為單一方向之纜線對應。
亦可為例如,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為:前述同軸線路側成為DC耦合,和前述同軸線路相反之側則成為AC耦合。
藉此,藉由同軸線路側成為DC耦合,比起同軸線路側成為AC耦合的情況,可以更加縮小消耗電流,而可以減少消耗電力。
亦可為例如,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被金屬屏蔽護套被覆。
藉此,可以藉由金屬屏蔽護套抑制由纜線產生之EMI(電磁干擾,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
亦可為例如,被覆前述同軸線路的外部屏蔽護套是連接於前述金屬屏蔽護套、以及供前述第一轉換部或前述第二轉換部搭載之基板的接地。
藉此,可以進一步抑制由纜線產生之EMI。
亦可為例如,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具有可輸出差動訊號的2個輸出端子,並藉由前述2個輸出端子當中的1個輸出端子連接於終端電阻,來輸出單端訊號。
藉此,藉由將終端電阻連接於可輸出差動訊號的2個輸出端子當中的1個輸出端子,即可以實現輸出單端訊號之差動單端轉換部。例如,即使未準備輸出單端訊號之專用零件,仍然可以將輸入差動訊號且輸出差動訊號之零件作為差動單端轉換部來利用。
亦可為例如,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具有可輸入差動訊號的2個輸入端子,並藉由前述2個輸入端子當中的1個輸入端子連接於終端電阻,來輸入單端訊號。
藉此,藉由將終端電阻連接於可輸入差動訊號的2個輸入端子當中的1個輸入端子,即可以實現輸入單端訊號之單端差動轉換部。例如,即使未準備供單端訊號輸入之專用零件,仍然可以將輸入差動訊號且輸出差動訊號之零件作為單端差動轉換部來利用。
亦可為例如,前述終端電阻內置於前述第一轉換部或前述第二轉換部。
藉此,可以藉由事先將終端電阻內置於第一轉換部或第二轉換部,而減少零件數量。
亦可為例如,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具有輸出單端訊號之單端輸出部以及輸出差動訊號之差動輸出部,並且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前述單端輸出部以及前述差動輸出部當中的任一者。
藉此,藉由使用單端輸出部以及差動輸出部當中的單端輸出部,可以實現輸出單端訊號之差動單端轉換部。例如,即使未準備輸出單端訊號之專用零件,仍然可以將可以切換單端訊號以及差動訊號的任一者來輸出之零件作為差動單端轉換部來利用。
亦可為例如,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具有供單端訊號輸入之單端輸入部以及供差動訊號輸入之差動輸入部,且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前述單端輸入部以及前述差動輸入部當中的任一者。
藉此,藉由使用單端輸入部以及差動輸入部當中的單端輸入部,可以實現供單端訊號輸入之單端差動轉換部。例如,即使未準備供單端訊號輸入之專用零件,仍然可以將可以切換單端訊號以及差動訊號的任一者來輸入之零件作為單端差動轉換部來利用。
亦可為例如,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輸出振幅比所輸入之差動訊號的振幅更大的單端訊號。
藉此,可以藉由在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時增大振幅,而確保S/N。
亦可為例如,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以及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分別具有:差動放大器,供差動訊號輸入並輸出第一差動訊號;單端差動轉換器,供前述差動訊號的一個訊號輸入,並輸出第二差動訊號;與切換器,供前述第一差動訊號以及前述第二差動訊號輸入,並切換前述第一差動訊號以及前述第二差動訊號當中的一個訊號來輸出。
藉此,可以藉由差動放大器、單端差動轉換器以及切換器來實現差動單端轉換部的功能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的功能之雙方,且藉由切換器而以第一差動訊號與第二差動訊號來切換輸出之訊號,藉此可以切換差動單端轉換部的功能與單端差動轉換部的功能。
亦可為例如,前述單端差動轉換器供前述差動訊號的一個訊號即第一輸入訊號、以及第二輸入訊號輸入,且將相對於前述第一輸入訊號的第一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與前述第二輸入訊號的輸入端子,以電容來耦合。
藉此,可以藉由透過電容來將第一輸出訊號反饋至第二輸入訊號,而抑制導致第二輸入訊號的振幅變小之情形,且可以確保S/N。
亦可為例如,前述第二輸入訊號包含有前述差動訊號的中間電位之偏壓訊號。
藉此,雖然為了透過電容將第一輸出訊號反饋至第二輸入訊號而變得需要偏壓,但是由於第二輸入訊號包含差動訊號的中間電位之偏壓訊號,因此可以確保電路的偏壓。
亦可為例如,在相對於前述第二輸入訊號之第二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連接有和供前述第一輸入訊號輸入之電路相同的副本電路。
藉此,可以取得第一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的負載與第二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的負載之平衡,而可以改善輸出訊號的波形。
亦可為例如,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當中的一個所具有之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在針對所輸入之單端訊號偵測到錯誤的情況下,會通知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當中的另一個所具有之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使輸出之單端訊號的振幅增加。
藉此,因為在單端差動轉換部中針對所輸入之單端訊號偵測到錯誤的情況下,差動單端轉換部可以增加輸出之單端訊號的振幅,所以可以改善訊號的連接性。
亦可為例如,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以及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的各個中的輸入側的編碼方式與輸出側的編碼方式不同。具體而言,亦可為: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中的輸入側的編碼方式是2值之編碼方式,輸出側的編碼方式是3以上的多值之編碼方式,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中的輸入側的編碼方式是3以上的多值之編碼方式,輸出側的編碼方式是2值之編碼方式。
藉此,因為在單端訊號中可以表現多值,且傳輸至1個電線之訊號的資訊量會增加,所以可以相應於該增加之量而進一步減少電線的條數。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具體地說明實施形態。
再者,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皆是顯示總括性的或具體性的例子之實施形態。以下的實施形態所顯示的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步驟、步驟的順序等僅為一例,主旨並不是要限定本揭示。
(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之纜線進行說明。
圖1是顯示實施形態之纜線1之一例的構成圖。
纜線1具備第一重計時器10a、第二重計時器10b與同軸線路20。第一重計時器10a為第一轉換部之一例,第二重計時器10b為第二轉換部之一例。在進行訊號的高速傳輸時,雖然會因訊號的振幅的衰減或雜訊的影響而導致波形紊亂,但藉由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來補償抖動(jitter),而變得可在保持波形的狀態下進行訊號的高速傳輸。
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分別具有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例如,第一重計時器10a具有複數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複數個單端差動轉換部12,且第二重計時器10b具有複數個差動單端轉換部11及複數個單端差動轉換部12。差動單端轉換部11供差動訊號輸入,且輸出單端訊號。單端差動轉換部12供單端訊號輸入,且輸出差動訊號。
第一重計時器10a與第二重計時器10b是透過同軸線路20來連接。又,例如,對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分別連接連接器。連接器可為例如USB(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連接器等。差動單端轉換部11將從連接器輸入之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並輸出至同軸線路20。單端差動轉換部12將從同軸線路20輸入之單端訊號轉換成差動訊號,並輸出至連接器。
像這樣,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當中的一個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是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來輸出,且第一重計時器10a及第二重計時器10b當中的另一個所具有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是將所輸入之單端訊號轉換成差動訊號來輸出。從而,在連接1個差動單端轉換部11與1個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同軸線路20上只要至少傳輸單端訊號即可,而可以將連接1個差動單端轉換部11與1個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電線設為1個,且可以減少電線的條數。
再者,在以下,在亦可不必區別第一重計時器10a與第二重計時器10b的情況下,也將第一重計時器10a及第二重計時器10b記載為重計時器10。又,第一轉換部以及第二轉換部並不受限於重計時器,亦可為重驅動器(re-driver)或中繼器(repeater)等。亦即,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亦可分別為重驅動器,亦可為中繼器。
其次,使用圖2來說明同軸線路20的構造。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同軸線路20的層構造之一例的圖。
如圖2所示,同軸線路20是例如在其中心設置有中心導體,且從中心導體朝向徑方向外側設置有絕緣體、外部屏蔽護套、銅箔、線識別塗裝被覆、絕緣被覆。再者,圖2所示的層構造為一例,亦可未設置有一部分的構成,或者亦可設置有進一步的構成。
其次,使用圖3來說明重計時器10周邊的構造。
圖3是顯示實施形態之重計時器10周邊的剖面構造之一例的圖。
例如,重計時器10可安裝於轉接卡(paddle card)等之基板。又,可將連接器以及同軸線路20連接於此基板。藉此,重計時器10可以將從連接器輸入之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並輸出到同軸線路20、或將從同軸線路20輸入之單端訊號轉換成差動訊號並輸出至連接器。
如圖3所示,例如,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分別被金屬屏蔽護套所被覆。可以藉由金屬屏蔽護套來抑制由纜線1產生之EMI。又,例如被覆同軸線路20之外部屏蔽護套是連接於金屬屏蔽護套、以及搭載有重計時器10(第一重計時器10a或第二重計時器10b)之基板的接地(例如接地墊)。藉此,可以更進一步地抑制由纜線1產生之EMI。
例如,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亦可分別為:同軸線路20側成為DC耦合,和同軸線路20相反之側(亦即連接器側)成為AC耦合。藉由同軸線路20側成為DC耦合,比起同軸線路20側成為AC耦合的情況,可以更加縮小消耗電流,而可以減少消耗電力。有關於此,使用圖4A以及圖4B來作說明。
圖4A是用於說明同軸線路20側成為AC耦合的情況下之消耗電力的圖。
圖4B是用於說明同軸線路20側成為DC耦合的情況下之消耗電力的圖。
如圖4A所示,在同軸線路20側成為AC耦合的情況下,若欲將振幅為電壓值V的訊號從電流驅動器傳到同軸線路20,會變得需要I=2V/R之電流。另一方面,如圖4B所示,在同軸線路20側形成為DC耦合的情況下,若欲將振幅為電壓值V的訊號從電壓驅動器傳到同軸線路20,會變得需要I=V/R之電流。因此,藉由同軸線路20側成為DC耦合,比起同軸線路20側成為AC耦合的情況,可以更加縮小消耗電流,而可以減少消耗電力。
例如,差動單端轉換部11在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時,會進行訊號處理。又,例如,單端差動轉換部12在將單端訊號轉換成差動訊號時,會進行訊號處理。
例如,差動單端轉換部11亦可以如下方式進行訊號處理:輸出振幅比所輸入之差動訊號的振幅更大的單端訊號。可以藉由在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時增大振幅,而確保S/N。
又,例如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亦可以如下方式進行編碼:使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的各自中的輸入側的編碼方式與輸出側的編碼方式不同。例如,關於差動單端轉換部11,為輸入側(連接器側)的編碼方式與輸出側(同軸線路20側)的編碼方式不同,關於單端差動轉換部12,為輸入側(同軸線路20側)的編碼方式與輸出側(連接器側)的編碼方式不同。
圖5是示意地顯示輸入側的編碼方式與輸出側的編碼方式不同之情形的圖。在圖5中,顯示有差動單端轉換部11。
例如,如圖5所示,差動單端轉換部11中的輸入側(連接器側)的編碼方式是2值之編碼方式,輸出側(同軸線路20側)的編碼方式是3以上的多值之編碼方式。又,雖然未圖示,但是例如單端差動轉換部12中的輸入側(同軸線路20側)的編碼方式是3以上的多值之編碼方式,輸出側(連接器側)的編碼方式是2值之編碼方式。藉此,因為在單端訊號中可以表現多值,且傳輸至1個電線之訊號的資訊量會增加,所以因此可以相應於該增加之量而進一步減少電線的條數。
又,例如,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當中的一個所具有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在針對所輸入之單端訊號偵測到錯誤的情況下,會通知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當中的另一個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使輸出之單端訊號的振幅增加。例如,第一重計時器10a所具有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在針對所輸入之單端訊號偵測到錯誤的情況下,會通知第二重計時器10b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使輸出之單端訊號的振幅增加。又,例如,第二重計時器10b所具有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在針對所輸入之單端訊號偵測到錯誤的情況下,會通知第一重計時器10a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使輸出的單端訊號的振幅增加。
例如,單端差動轉換部12事先記憶有序列已如PRBS(偽隨機二進位序列,Pseudo Random Binary Sequence)所示之型樣般被決定之型樣,且在輸入了和該型樣不同之型樣的訊號的情況下,會偵測錯誤。像這樣,因為在單端差動轉換部12中針對所輸入之單端訊號偵測到錯誤的情況下,差動單端轉換部11可以增加輸出之單端訊號的振幅,所以可以改善訊號的連接性。
例如,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亦可分別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當中的任一者。針對此點,使用圖6來說明。
圖6是顯示實施形態之纜線1的其他之一例的構成圖。
如圖6所示,在1個路徑上並聯連接有差動單端轉換部11與單端差動轉換部12,而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當中的任一者。例如,第一重計時器10a具有複數個經並聯連接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與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組合,第二重計時器10b具有複數個經並聯連接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與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組合。例如,可根據切換訊號來重寫暫存器,藉此切換成使用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當中的任一者。再者,亦可藉由外部接腳(external pin)等來進行上述切換。
例如,在第一重計時器10a中,在針對全部的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組合,切換成僅使用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當中的差動單端轉換部11時,則在第二重計時器10b中,針對全部的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組合,是切換成僅使用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當中的單端差動轉換部12。在此情況下,訊號會被輸入到第一重計時器10a,且從第二重計時器10b輸出訊號。
例如,在第一重計時器10a中,在針對全部的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組合,切換成僅使用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當中的單端差動轉換部12時,則在第二重計時器10b中,針對全部的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組合,是切換成僅使用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當中的差動單端轉換部11。在此情況下,訊號會被輸入到第二重計時器10b,且從第一重計時器10a輸出訊號。
藉此,可以和HDMI纜線或顯示埠纜線等訊號的方向是成為單一方向之纜線對應。
其次,利用圖7A至圖9B來說明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的實現方法。例如,差動單端轉換部11具有在圖7A、圖8A或圖9A所說明之實現方法,單端差動轉換部12具有在圖7B、圖8B或圖9A所說明之實現方法。
圖7A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之一例的構成圖。
如圖7A所示,亦可為:差動單端轉換部11具有可輸出差動訊號的2個輸出端子t1以及t2,可藉由2個輸出端子t1以及t2當中的1個輸出端子t2連接於終端電阻,而輸出單端訊號。像這樣,藉由將終端電阻連接於可輸出差動訊號的2個輸出端子t1以及t2當中的1個輸出端子t2,即可以實現輸出單端訊號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例如,即使未準備輸出單端訊號之專用零件,仍然可以將輸入差動訊號且輸出差動訊號之零件作為差動單端轉換部11來利用。
圖7B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一例的構成圖。
如圖7B所示,亦可為:單端差動轉換部12具有可輸入差動訊號的2個輸入端子t11以及t12,可藉由2個輸入端子t11及t12當中的1個輸入端子t12連接於終端電阻,而輸入單端訊號。像這樣,藉由將終端電阻連接於可輸入差動訊號的2個輸入端子t11以及t12當中的1個輸入端子t12,即可以實現輸入單端訊號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例如,即使未準備輸入單端訊號之專用零件,仍然可以將輸入差動訊號且輸出差動訊號之零件作為單端差動轉換部12來利用。
例如,圖7A所示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與圖7B所示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是相同的零件,根據進行終端電阻的連接之側,可以將該零件當作差動單端轉換部11,也可以當作單端差動轉換部12。
再者,終端電阻亦可內置於第一重計時器10a或第二重計時器10b。例如,連接於第一重計時器10a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或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終端電阻,亦可內置於第一重計時器10a,連接於第二重計時器10b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或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終端電阻,亦可內置於第二重計時器10b。藉由將終端電阻事先內置於第一重計時器10a或第二重計時器10b,可以減少零件數量。
圖8A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的其他之一例的構成圖。
如圖8A所示,亦可為:差動單端轉換部11具有輸出單端訊號之單端輸出部11a以及輸出差動訊號之差動輸出部11b,並且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單端輸出部11a以及差動輸出部11b當中之任一者。例如,可根據切換訊號來重寫暫存器,藉此切換成使用單端輸出部11a以及差動輸出部11b當中的任一者。再者,亦可藉由外部接腳(external pin)等來進行上述切換。
藉由使用單端輸出部11a以及差動輸出部11b當中的單端輸出部11a,可以實現輸出單端訊號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例如,即使未準備輸出單端訊號之專用零件,仍然可以將可以切換單端訊號以及差動訊號的任一者來輸出之零件,作為差動單端轉換部11來利用。
圖8B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的其他之一例的構成圖。
如圖8B所示,亦可為:單端差動轉換部12具有輸入單端訊號之單端輸入部12a以及輸入差動訊號之差動輸入部12b,並且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單端輸入部12a以及差動輸入部12b當中之任一者。例如,可根據切換訊號來重寫暫存器,藉此切換成使用單端輸入部12a以及差動輸入部12b當中的任一者。再者,亦可藉由外部接腳(external pin)等來進行上述切換。
藉由使用單端輸入部12a以及差動輸入部12b當中的單端輸入部12a,可以實現輸入單端訊號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例如,即使未準備輸入單端訊號之專用零件,仍然可以將可以切換單端訊號以及差動訊號的任一者來輸入之零件,作為單端差動轉換部12來利用。
例如,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可以藉由具有單端輸出部11a及差動輸出部11b、以及單端輸入部12a及差動輸入部12b之零件來實現。例如,可以藉由切換成使用單端輸出部11a以及差動輸入部12b,而將該零件當作差動單端轉換部11來利用。又,例如,可以藉由切換成使用差動輸出部11b以及單端輸入部12a,而將該零件當作單端差動轉換部12來利用。
圖9A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一例的電路圖。
差動單端轉換部11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分別具有差動放大器31、單端差動轉換器32與切換器33。差動放大器31是供差動訊號輸入,且輸出第一差動訊號。單端差動轉換器32是供差動訊號的一個訊號輸入,並輸出第二差動訊號。具體而言,單端差動轉換器32可供該差動訊號的一個訊號即第一輸入訊號、以及第二輸入訊號輸入。切換器33是供第一差動訊號以及第二差動訊號輸入,並切換第一差動訊號以及第二差動訊號當中的一者來輸出。
藉此,可以藉由差動放大器31、單端差動轉換器32以及切換器33來實現差動單端轉換部11的功能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12的功能之雙方,且藉由切換器33而以第一差動訊號與第二差動訊號來切換輸出之訊號,藉此可以切換差動單端轉換部11的功能與單端差動轉換部12的功能。
例如,將藉由切換器33輸出之訊號切換成第一差動訊號,藉此可以實現差動單端轉換部11。此時,可將從切換器33輸出之第一差動訊號的一個訊號作為單端訊號來使用。
例如,將藉由切換器33輸出之訊號切換成第二差動訊號,藉此可以實現單端差動轉換部12。
在此,利用圖9B來說明單端差動轉換器32的周邊的電路。
圖9B是實施形態之單端差動轉換器32的周邊的電路圖,且是圖9A之虛線所包圍之部分的電路圖。
如圖9B所示,單端差動轉換器32是由電晶體Tr1以及Tr2等所構成。第一輸入訊號是輸入至電晶體Tr1的閘極,相對於第一輸入訊號之第一輸出訊號是從連接於電晶體Tr1的汲極之輸出端子(後述的輸出端子t22)輸出。第二輸入訊號是輸入至電晶體Tr2的閘極,相對於第二輸入訊號之第二輸出訊號是從連接於電晶體Tr2的汲極之輸出端子(後述之輸出端子t23)輸出。
第一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與第二輸入訊號的輸入端子是以電容C1來耦合。如圖9A所示,第一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是單端差動轉換器32的輸出端子t22,且在單端差動轉換器32內和電晶體Tr1的汲極連接。又,如圖9A所示,第二輸入訊號的輸入端子是單端差動轉換器32的輸入端子t21,且在單端差動轉換器32內和電晶體Tr2的閘極連接。
像這樣,可以透過電容C1將第一輸出訊號反饋至第二輸入訊號,並將反饋訊號作為第二輸入訊號來輸入,藉此來確保S/N。
例如,第二輸入訊號包含差動訊號的中間電位之偏壓訊號。偏壓訊號是藉由偏壓電路41所生成。雖然為了透過電容C1將第一輸出訊號反饋至第二輸入訊號而變得需要偏壓,但是因為第二輸入訊號包含差動訊號的中間電位之偏壓訊號,所以可以確保電路的偏壓。
例如,在第二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連接有和供第一輸入訊號輸入之電路相同的副本電路42。如圖9A所示,第二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是單端差動轉換器32的輸出端子t23,且在單端差動轉換器32內和電晶體Tr2的汲極連接。副本電路42具有和供第一輸入訊號輸入之電路(電晶體Tr1、電阻R1以及電流源A1)相同之電晶體Tr3、電阻R2以及電流源A2。又,副本電路42具有電容C2,前述電容C2是連接在電晶體Tr2的汲極與電晶體Tr3的閘極之間。
藉此,成為以下情形:在第一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是透過電容C1來連接副本電路42的電阻R2、電晶體Tr3以及電流源A2,且在第二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是透過電容C2來連接副本電路42的電阻R2、電晶體Tr3以及電流源A2。亦即,可以取得第一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的負載、與第二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的負載之平衡。從而,可以改善輸出訊號的波形。
如以上所說明,在纜線1中,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當中的一個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是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來輸出,且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當中的另一個所具有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是將所輸入之單端訊號轉換成差動訊號來輸出。從而,在連接1個差動單端轉換部11與1個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同軸線路20上只要至少傳輸單端訊號即可,而可以將連接1個差動單端轉換部11與1個單端差動轉換部12之電線設為1個,且可以減少電線的條數。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針對本揭示的一個或複數個態樣之纜線1,依據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揭示並不限定於這些實施形態。只要不脫離本揭示的主旨,將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設想到的各種變形施行於各實施形態者、或組合不同的實施形態中的構成要素而建構之形態,亦可包含在本揭示的一個或複數個態樣的範圍內。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針對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是分別被金屬屏蔽護套被覆之例來說明,但亦可不被金屬屏蔽護套被覆。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被覆同軸線路20之外部屏蔽護套是連接於金屬屏蔽護套、以及搭載有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之基板的接地之例,但是亦可不是連接於這些。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差動單端轉換部11在將差動訊號轉換成單端訊號時,會進行訊號處理之例,但亦可不進行訊號處理。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單端差動轉換部12在將單端訊號轉換成差動訊號時,會進行訊號處理之例,但亦可不進行訊號處理。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如下之例: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當中的一個所具有之單端差動轉換部12在針對所輸入之單端訊號偵測到錯誤的情況下,會通知第一重計時器10a以及第二重計時器10b當中的另一個所具有之差動單端轉換部11使輸出之單端訊號的振幅增加,但亦可不進行該通知。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可以適用於具備重計時器等之纜線。
1:纜線 10:重計時器 10a:第一重計時器 10b:第二重計時器 11:差動單端轉換部 11a:單端輸出部 11b:差動輸出部 12:單端差動轉換部 12a:單端輸入部 12b:差動輸入部 20:同軸線路 31:差動放大器 32:單端差動轉換器 33:切換器 41:偏壓電路 42:副本電路 A1,A2:電流源 C1,C2:電容 R1,R2:電阻 t1,t2,t22,t23:輸出端子 t11,t12,t21:輸入端子 Tr1,Tr2,Tr3:電晶體
圖1是顯示實施形態之纜線之一例的構成圖。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同軸線路的層構造之一例的圖。 圖3是顯示實施形態之重計時器周邊的剖面構造之一例的圖。 圖4A是用於說明同軸線路側成為AC耦合的情況下之消耗電力的圖。 圖4B是用於說明同軸線路側成為DC耦合的情況下之消耗電力的圖。 圖5是示意地顯示輸入側的編碼方式與輸出側的編碼方式不同之情形的圖。 圖6是顯示實施形態之纜線的其他之一例的構成圖。 圖7A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差動單端轉換部之一例的構成圖。 圖7B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單端差動轉換部之一例的構成圖。 圖8A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差動單端轉換部的其他之一例的構成圖。 圖8B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單端差動轉換部的其他之一例的構成圖。 圖9A是顯示實施形態之差動單端轉換部以及單端差動轉換部之一例的電路圖。 圖9B是實施形態之單端差動轉換器的周邊的電路圖。
1:纜線
10a:第一重計時器
10b:第二重計時器
11:差動單端轉換部
12:單端差動轉換部
20:同軸線路

Claims (18)

  1. 一種纜線,具備: 第一轉換部; 第二轉換部;及 同軸線路, 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具有: 差動單端轉換部,供差動訊號輸入並輸出單端訊號;及 單端差動轉換部,供單端訊號輸入並輸出差動訊號, 前述第一轉換部與前述第二轉換部是透過前述同軸線路來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纜線,其中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以及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當中的任一者。
  3. 如請求項1之纜線,其中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為:前述同軸線路側成為DC耦合,和前述同軸線路為相反之側成為AC耦合。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分別被金屬屏蔽護套被覆。
  5. 如請求項4之纜線,其中被覆前述同軸線路之外部屏蔽護套是連接於前述金屬屏蔽護套、以及供前述第一轉換部或前述第二轉換部搭載之基板的接地。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具有可輸出差動訊號之2個輸出端子,且藉由前述2個輸出端子當中的1個輸出端子連接於終端電阻,來輸出單端訊號。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是具有可輸入差動訊號的2個輸入端子,並藉由前述2個輸入端子當中的1個輸入端子連接於終端電阻,來輸入單端訊號。
  8. 如請求項6之纜線,其中前述終端電阻內置於前述第一轉換部或前述第二轉換部。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具有輸出單端訊號之單端輸出部以及輸出差動訊號之差動輸出部,且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前述單端輸出部以及前述差動輸出部當中的任一者。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具有供單端訊號輸入之單端輸入部以及供差動訊號輸入之差動輸入部,且形成為可切換成使用前述單端輸入部以及前述差動輸入部當中的任一者。
  11.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輸出振幅比所輸入之差動訊號的振幅更大的單端訊號。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以及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分別具有: 差動放大器,供差動訊號輸入並輸出第一差動訊號; 單端差動轉換器,供前述差動訊號的一個訊號輸入,並輸出第二差動訊號;及 切換器,供前述第一差動訊號以及前述第二差動訊號輸入,並切換前述第一差動訊號以及前述第二差動訊號當中的一個訊號來輸出。
  13. 如請求項12之纜線,其中前述單端差動轉換器供前述差動訊號的一個訊號即第一輸入訊號、以及第二輸入訊號輸入,且將相對於前述第一輸入訊號之第一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與前述第二輸入訊號的輸入端子,以電容來耦合。
  14. 如請求項13之纜線,其中前述第二輸入訊號包含前述差動訊號的中間電位之偏壓訊號。
  15. 如請求項13之纜線,其在相對於前述第二輸入訊號之第二輸出訊號的輸出端子,連接有和供前述第一輸入訊號輸入之電路相同的副本電路。
  1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當中的一者所具有之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在針對所輸入之單端訊號偵測到錯誤的情況下,通知前述第一轉換部以及前述第二轉換部當中的另一者所具有之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使輸出之單端訊號的振幅增加。
  1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纜線,其中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以及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的各個中的輸入側的編碼方式與輸出側的編碼方式不同。
  18. 如請求項17之纜線,其中前述差動單端轉換部中的輸入側的編碼方式是2值之編碼方式,輸出側的編碼方式是3以上的多值之編碼方式, 前述單端差動轉換部中的輸入側的編碼方式是3以上的多值之編碼方式,輸出側的編碼方式是2值之編碼方式。
TW112123802A 2022-06-29 2023-06-27 纜線 TW2024081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04712 2022-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8183A true TW202408183A (zh) 2024-02-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021978A (ja) 伝送ケーブル
US8060663B2 (en) Physical layer interface for computing devices
CN102349202B (zh)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实现提供降低的模态外部串扰的高速数据通信连接器的电路、系统和方法
US5872813A (en) Dual differential and binary data receiver arrangement
JP5704472B2 (ja) アクティブ高速データケーブルおよび信号を伝送する方法
JPH1197124A (ja) 高速伝送方式及びコネクタ
JP2015505634A (ja) データケーブル
CN101233732A (zh) 高速驱动器均衡
US8737521B2 (en) Signal conversion during transmission of serial data streams
US9419679B2 (en) Cabl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US6459323B2 (en) Interface isolator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of differential digital signals
TW202408183A (zh) 纜線
WO2024005007A1 (ja) ケーブル
CN104641427A (zh) 以太网中的高阶多输入多输出
US10992083B2 (en) Communication harness, communication harness set, and relay connector
JP3676736B2 (ja) データインタフェース回路
US11314683B2 (en) Circuitry applied to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USB type-c connector and associated electronic device
WO1996026590A1 (en) Interface isolator circuit for differential signals
CN102035571B (zh) 信号传收电路以及噪声抑制电路
US10666465B1 (en) Adaptive selection of isolation ground for differential interface
US10411876B2 (en) Embedded clock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5235429A (ja) 通信線路ケーブル
JP2008227635A (ja) 差動伝送回路
US10784889B2 (en)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JP4688655B2 (ja) コモンモード輻射抑止回路、および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