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3790A - 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3790A
TW202403790A TW112106819A TW112106819A TW202403790A TW 202403790 A TW202403790 A TW 202403790A TW 112106819 A TW112106819 A TW 112106819A TW 112106819 A TW112106819 A TW 112106819A TW 202403790 A TW202403790 A TW 20240379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art
movable
electronic photosensitive
conductor
following condi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68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德生
張臨安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317897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300986A1/en
Priority to BR102023012247-7A priority patent/BR102023012247A2/pt
Priority to US18/337,472 priority patent/US20240007748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403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3790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一內框部、一外框部、一彈性連接部及一導線部。內框部與外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外框部環繞內框部設置,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內框部。彈性連接部連接外框部與內框部,使得內框部可相對於外框部移動。導線部由複數導線單元組成。各導線單元具有二端,各導線單元的二端分別與外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以及內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電性連接,導線部的導線單元之間皆無實體接觸,且各導線單元整體為一導體材料。藉此,可預防訊號短路的問題。

Description

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及相機模組,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及相機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相機模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及其可移動式電路元件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可移動式電路元件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發展一種可穩定提供電子訊號且可預防訊號短路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透過導線部連接內框部與外框部以穩定地傳輸電子訊號,藉以預防訊號短路。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一內框部、一外框部、一彈性連接部及一導線部。內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內框部。外框部環繞內框部設置,且外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彈性連接部連接外框部與內框部,使得內框部可相對於外框部移動。導線部由複數導線單元組成。各導線單元具有二端,各導線單元的二端分別與外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以及內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電性連接,導線部的導線單元之間皆無實體接觸,且各導線單元整體為一導體材料。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彈性連接部與導線部之間可無實體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彈性連接部可提供內框部回復至一初始位置的回復力。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mm ≤ Dc ≤ 0.35 mm。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mm ≤ Dc ≤ 0.30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各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c ≤ 0.07 mm。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c ≤ 0.05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 ≤ Dc/Wc ≤ 7。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導線單元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N。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為We,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為He,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 ≤ We/He ≤ 0.9。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 We/He ≤ 0.6。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各導線單元可設置在同一平面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各導線單元的四周表面可皆與一空氣直接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導線部可包含一銅金屬材料。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導線部可包含一銅合金材料。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銅合金材料的銅含量占比為MCu,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8% < MCu < 100%。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其中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一成像鏡頭模組及一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成像鏡頭模組用以將一成像光線成像於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的電子感光元件上。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用以提供電子感光元件相對於成像鏡頭模組移動的一驅動力。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中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相機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包含一內框部、一外框部、一彈性連接部及一導線部。內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外框部環繞內框部設置,且外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彈性連接部連接外框部與內框部,使得內框部可相對於外框部移動。導線部由複數導線單元組成。各導線單元具有二端,各導線單元的二端分別與外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以及內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電性連接,導線部的導線單元之間皆無實體接觸,且各導線單元整體為一導體材料。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各導線單元可設置在同一平面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各導線單元的四周表面可皆與一空氣直接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mm ≤ Dc ≤ 0.35 mm。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mm ≤ Dc ≤ 0.30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各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c ≤ 0.07 mm。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c ≤ 0.05 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 ≤ Dc/Wc ≤ 7。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導線單元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N。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為We,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為He,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 ≤ We/He ≤ 0.9。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 We/He ≤ 0.6。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導線部可包含一銅金屬材料。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導線部可包含一銅合金材料。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銅合金材料的銅含量占比為MCu,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8% < MCu < 100%。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一內框部、一外框部、一彈性連接部及一導線部。內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內框部。外框部環繞內框部設置,且外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彈性連接部連接外框部與內框部,使得內框部可相對於外框部移動。導線部由複數導線單元組成。各導線單元具有二端,各導線單元的二端分別與外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以及內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電性連接,導線部的導線單元之間皆無實體接觸,且各導線單元整體為一導體材料。
具體而言,本揭示內容透過設置複數獨立的純導體導線單元連接內框部與外框部,可較穩定地傳輸電子訊號,並且可預防訊號短路。
進一步來說,導線單元整體皆具有高導電性,其中導線單元可以是由銅、銀、金、鋁或其各自的合金組成,但並不以此為限。導線單元可以是裸線,且可不需設置絕緣材料以傳輸電訊號。
外框部與內框部皆具有電訊號傳輸部分以及彈性支撐部分,其中電訊號傳輸部分可以和導線單元焊接,使電訊號能夠於外框部與內框部之間傳輸,而彈性支撐部分用以連接彈性連接部,以提供外框部與內框部的支撐性,並且提供內框部於一平面上的自由度。再者,導線單元直接焊接至外框部的電訊號傳輸部分與內框部的電訊號傳輸部分,藉以有效簡化製程上的難度,提供量產的可行性,並且搭配彈性連接部以支撐整體的結構,使彈性電路元件的導線部不易受到損壞。
彈性連接部可與導線部之間無實體接觸。透過彈性連接部與導線部錯開設置的設計,可防止機構干涉,並預防訊號傳輸時產生錯誤。
彈性連接部可提供內框部回復至一初始位置的回復力。具體而言,內框部受到外部驅動力產生位移後,可藉由彈性連接部提供回復力,使其回復至初始位置,其中初始位置係指內框部尚未相對於外框部移動的位置。藉此,彈性連接部提供機械支撐功能,並且穩定內框部再驅動時的受力。
各導線單元可設置在同一平面上。藉此,可提供自動化製造的可行性。
各導線單元的四周表面可皆與一空氣直接接觸。藉此,無須設置外部元件以輔助支撐導線單元。
導線部可包含一銅金屬材料。或者,導線部可包含一銅合金材料。藉此,可提供韌性較高的導線部材料,並且具有良好的導電能力。進一步來說,銅合金材料可以是摻雜鐵、鋅、錫、鋁、鎳、鈦、鈷的銅合金,但並不以此為限,其中銅合金材料的銅含量占比為MCu,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8% < MCu < 100%。透過較高含銅量的銅合金,可降低生產成本並且保持良好的電性。再者,銅合金可以是99%的銅以及1%的鈦。
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mm ≤ Dc ≤ 0.35 mm。透過上述間距範圍可確保彈性電路元件運作時導線單元之間不會互相撞擊。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mm ≤ Dc ≤ 0.30 mm。藉此,可具有更靈活的佈線設計,減少導線部的空間占比,以達到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的微型化。
各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c ≤ 0.07 mm。藉此,可提供較高訊雜比的電子訊號傳輸。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c ≤ 0.05 mm。藉此,可進一步降低導線單元對驅動時的干擾。
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 ≤ Dc/Wc ≤ 7。當Dc/Wc滿足上述條件時,導線單元能夠容忍較大的拉扯與變形。
導線單元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N。藉此,可提供較高的影像訊號傳輸效率。
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為We,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為He,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 ≤ We/He ≤ 0.9。具體而言,彈性連接部可提供較大的橫向可變形量,並且維持軸向支撐功能。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 We/He ≤ 0.6。藉此,有助於提高彈性連接部的可靠度,並且提升驅動穩定度。
上述本揭示內容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其中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一成像鏡頭模組及一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成像鏡頭模組用以將一成像光線成像於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的電子感光元件上。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用以提供電子感光元件相對於成像鏡頭模組移動的一驅動力。進一步來說,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可以包含光學影像穩定線圈以及與其對應設置的磁石,且相機模組可更包含一自動對焦驅動件,其中自動對焦驅動件可包含自動對焦線圈以及與其對應設置的磁石,用以提供成像鏡頭模組相對於電子感光元件移動的驅動力。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中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相機模組。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包含一內框部、一外框部、一彈性連接部及一導線部。內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外框部環繞內框部設置,且外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彈性連接部連接外框部與內框部,使得內框部可相對於外框部移動。導線部由複數導線單元組成。各導線單元具有二端,各導線單元的二端分別與外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以及內框部的各電性連接端子電性連接,導線部的導線單元之間皆無實體接觸,且各導線單元整體為一導體材料。
具體而言,本揭示內容透過設置複數獨立的純導體導線單元連接內框部與外框部,可較穩定地傳輸電子訊號,並且可預防訊號短路。再者,導線單元直接焊接至外框部的電訊號傳輸部分與內框部的電訊號傳輸部分,藉以有效簡化製程上的難度,以提供量產的可行性。搭配彈性連接部以支撐整體的結構,使彈性電路元件的導線部不易受到損壞。
各導線單元可設置在同一平面上。藉此,提供自動化製造的可行性。
各導線單元的四周表面可皆與一空氣直接接觸。藉此,無須設置外部元件以輔助支撐導線單元。
導線部可包含一銅金屬材料。或者,導線部可包含一銅合金材料。藉此,可提供韌性較高的導線部材料,並且具有良好的導電能力。詳細來說,銅合金材料的銅含量占比為MCu,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8% < MCu < 100%。透過較高含銅量的銅合金,可降低生產成本並且保持良好的電性。
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mm ≤ Dc ≤ 0.35 mm。透過上述間距範圍可確保彈性電路元件運作時導線單元之間不會互相撞擊。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mm ≤ Dc ≤ 0.30 mm。藉此,可具有更靈活的佈線設計,減少導線部的空間占比,以達到可移動式電路元件的微型化。
各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c ≤ 0.07 mm。藉此,可提供較高訊雜比的電子訊號傳輸。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Wc ≤ 0.05 mm。藉此,可進一步降低導線單元對驅動時的干擾。
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 ≤ Dc/Wc ≤ 7。當Dc/Wc滿足上列條件時,導線單元能夠容忍較大的拉扯與變形。
導線單元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N。藉此,可提供較高的影像訊號傳輸效率。
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為We,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為He,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 ≤ We/He ≤ 0.9。藉此,彈性連接部可提供較大的橫向可變形量,並且維持軸向支撐功能。另外,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 ≤ We/He ≤ 0.6。藉此,有助提高彈性連接部的可靠度,並且提升驅動穩定度。
上述本揭示內容可移動式電路元件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方式與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1A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方式中相機模組10的分解圖。由第1A圖可知,相機模組10包含一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圖未標示)、一成像鏡頭模組11、一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圖未標示)、一自動對焦驅動件(圖未標示)、一濾光片14、一可動基座15及一固定基座16。
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12與一可移動式電路元件13,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2設置於可移動式電路元件13,但本揭示內容提供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配合其他電子感光元件,並不以第一實施方式為限。成像鏡頭模組11用以將一成像光線成像於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的電子感光元件12上,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用以提供電子感光元件12相對於成像鏡頭模組11移動的一驅動力,且濾光片14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11的像側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2的物側。
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可包含一光學影像穩定線圈111及複數固定磁石112,其中固定磁石112與光學影像穩定線圈111對應設置,藉以驅動電子感光元件12於垂直光軸(圖未標示)的一平面上移動。第一實施方式中,光學影像穩定線圈111的數量為四,且固定磁石112的數量為四,但並不以此為限。
自動對焦驅動件可包含一自動對焦線圈121、複數固定磁石122、一上彈簧片123、一磁石固定件124、複數感測元件125、複數感測磁石126及一下彈簧片127,其中固定磁石122與自動對焦線圈121對應設置,藉以驅動成像鏡頭模組11於光軸方向上移動,且可用以提供成像鏡頭模組11相對於電子感光元件12移動的驅動力;上彈簧片123與下彈簧片127分別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11的物側與像側,且上彈簧片123與下彈簧片127相對設置;磁石固定件124與固定基座16之間不會產生相對位移,且固定磁石112、122可固定於磁石固定件124;感測元件125分別與部分光學影像穩定線圈111與部分感測磁石126對應設置,其中感測元件125用以偵測與其對應的感測磁石126的相對位置。第一實施方式中,固定磁石122的數量為二,感測元件125的數量為三,且感測磁石126的數量為二,但並不以此為限。
請參考第1B圖至第1D圖,其中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13的立體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13的平面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C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13的部分放大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可移動式電路元件13包含一內框部131、一外框部132、一彈性連接部133及一導線部134,其中內框部131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141,電子感光元件12設置於內框部131,且可動基座15固定於內框部131;外框部132環繞內框部131設置,外框部132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142,且固定基座16固定於外框部132;彈性連接部133連接外框部132與內框部131,使得內框部131可相對於外框部132移動;導線部134由複數導線單元143組成,各導線單元143具有二端,各導線單元143的二端的其中一者與外框部132的各電性連接端子142電性連接,各導線單元143的二端的其中另一者與內框部131的各電性連接端子141電性連接,導線部134的導線單元143之間皆無實體接觸,且各導線單元143整體為一導體材料。
請參照第1E圖與第1F圖,其中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13的分解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13的部分放大圖。由第1B圖至第1F圖可知,透過設置複數獨立的純導體導線單元143連接內框部131與外框部132,可較穩定地傳輸電子訊號,並且可預防訊號短路。
進一步來說,導線單元143整體皆具有高導電性,其中導線單元143可以是由銅、銀、金、鋁或其各自的合金組成,但並不以此為限。再者,導線單元143可以是裸線,且可不需設置絕緣材料以傳輸電訊號。
由第1E圖可知,內框部131具有電訊號傳輸部分P1與彈性支撐部分P3,且外框部132具有電訊號傳輸部分P2與彈性支撐部分P4,其中電訊號傳輸部分P1、P2可以和導線單元143焊接,使電訊號能夠於外框部132與內框部131之間傳輸,而彈性支撐部分P3、P4用以連接彈性連接部133,提供外框部132與內框部131的支撐性,並且提供內框部131於一平面上的自由度。
再者,導線單元143直接焊接至內框部131的電訊號傳輸部分P1與外框部132的電訊號傳輸部分P2,藉以有效簡化製程上的難度,提供量產的可行性,並且搭配彈性連接部133以支撐整體的結構,使導線部134不易受到損壞。
進一步來說,電訊號傳輸部分P1、P2可用以傳輸電子感光元件12的電訊號,亦可用以傳輸光學影像穩定線圈111的電訊號,也可用以傳輸感測元件125的電訊號。
由第1C圖可知,彈性連接部133與導線部134之間無實體接觸,且彈性連接部133提供內框部131回復至一初始位置的回復力。透過彈性連接部133與導線部134錯開設置的設計,可防止機構干涉,並預防訊號傳輸時產生錯誤。再者,內框部131受到外部驅動力產生位移後,可藉由彈性連接部133提供回復力,使其回復至初始位置。據此,彈性連接部133可提供機械支撐功能,並且可穩定內框部131再驅動時的受力。
各導線單元143設置在同一平面上以提供自動化製造的可行性,且各導線單元143的四周表面皆與一空氣直接接觸。藉此,無須設置外部元件以輔助支撐導線單元143。
導線部134可包含一銅金屬材料以提供韌性較高的導線部材料,並且具有良好的導電能力。或者,導線部134可包含一銅合金材料以提供韌性較高的導線部材料,並且具有良好的導電能力,其中銅合金材料可以是摻雜鐵、鋅、錫、鋁、鎳、鈦、鈷的銅合金,但並不以此為限。詳細來說,銅合金材料的銅含量占比為MCu,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8% < MCu < 100%。透過較高含銅量的銅合金,可降低生產成本並且保持良好的電性,且銅合金可以是99%的銅以及1%的鈦。
由第1D圖與第1F圖可知,導線單元143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143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導線單元143的寬度為Wc;導線單元143的數量為N;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寬度為We;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高度為He,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1A條件。
表1A、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
Dc (mm) 0.14 We (mm) 0.07
Wc (mm) 0.04 He (mm) 0.25
Dc/Wc 3.5 We/He 0.28
N 28
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實施例中,導線單元143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143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導線單元143的寬度為Wc;導線單元143的數量為N;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寬度為We;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高度為He,其中導線單元143中相鄰二者的間距Dc、各導線單元143的寬度Wc、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寬度We及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高度He可對照第1D圖與第1F圖之標示,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1B條件。
表1B、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二實施例
Dc (mm) 0.18 We (mm) 0.05
Wc (mm) 0.03 He (mm) 0.30
Dc/Wc 6.0 We/He 0.167
N 36
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三實施例中,導線單元143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導線單元143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導線單元143的寬度為Wc;導線單元143的數量為N;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寬度為We;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高度為He,其中導線單元143中相鄰二者的間距Dc、各導線單元143的寬度Wc、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寬度We及彈性連接部133的截面高度He可對照第1D圖與第1F圖之標示,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1C條件。
表1C、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三實施例
Dc (mm) 0.10 We (mm) 0.08
Wc (mm) 0.04 He (mm) 0.20
Dc/Wc 2.5 We/He 0.40
N 32
<第二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2A圖與第2B圖,其中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2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2A圖與第2B圖可知,電子裝置2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一相機模組及一使用者介面21。進一步來說,相機模組為超廣角相機模組22、高畫素相機模組23及攝遠相機模組24,且使用者介面21為觸控螢幕,但並不以此為限。具體而言,相機模組可為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21進入拍攝模式,其中使用者介面21用以顯示畫面,且可用以手動調整拍攝視角以切換不同的相機模組。此時相機模組匯集成像光線在相機模組的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25。
由第2B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2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20可更包含光學防手震組件(圖未繪示),進一步地,電子裝置20可更包含至少一對焦輔助模組(圖未標示)及至少一感測元件(圖未繪示)。對焦輔助模組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26、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20中相機模組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2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使用者介面21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使用者介面21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進一步來說,相機模組、光學防手震組件、感測元件及對焦輔助模組可設置在一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圖未繪示)上,並透過一連接器(圖未繪示)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25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20可包含複數感測元件及複數對焦輔助模組,感測元件及對焦輔助模組設置在軟性電路板及另外至少一軟性電路板(圖未繪示),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25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圖未繪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2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20拍攝的影像示意圖。由第2C圖可知,以超廣角相機模組22可拍攝到較大範圍的影像,具有容納更多景色的功能。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20拍攝的另一影像示意圖。由第2D圖可知,以高畫素相機模組23可拍攝一定範圍且兼具高畫素的影像,具有高解析低變形的功能。
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20拍攝的另一影像示意圖。由第2E圖可知,以攝遠相機模組24具有高倍數的放大功能,可拍攝遠處的影像並放大至高倍。
由第2C圖至第2E圖可知,由具有不同焦距的相機模組進行取景,並搭配影像處理的技術,可於電子裝置20實現變焦的功能。
<第三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3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由第3圖可知,電子裝置3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電子裝置30包含一相機模組。進一步來說,相機模組為超廣角相機模組311、312、廣角相機模組313、314、攝遠相機模組315、316、317、318及TOF模組(Time-Of-Flight:飛時測距模組)319,而TOF模組319另可為其他種類的相機模組,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具體而言,相機模組可為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再者,攝遠相機模組317、318用以轉折光路,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因應電子裝置3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30可更包含光學防手震組件(圖未繪示),進一步地,電子裝置30可更包含至少一對焦輔助模組(圖未標示)及至少一感測元件(圖未繪示)。對焦輔助模組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320、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30中相機模組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3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
另外,第三實施方式與第二實施方式其餘的元件之結構及配置關係皆相同,在此將不另贅述。
<第四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4A圖至第4C圖,其中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40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40的另一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4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4A圖至第4C圖可知,車輛工具40包含複數相機模組41。第四實施方式中,相機模組41的數量為六,且相機模組41可為前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相機模組,但並不以此數量為限。
由第4A圖與第4B圖可知,相機模組41為車用相機模組,且相機模組41中二者分別位於左右後照鏡的下方,且用以擷取一視角θ的影像資訊。具體而言,視角θ可滿足下列條件:40度< θ <90度。藉此,可擷取左右二旁車道範圍內的影像資訊。
由第4B圖可知,相機模組41中另二者可設置於車輛工具40內部的空間。具體而言,所述二相機模組41分別設置於靠近車內後視鏡的位置與靠近後車窗的位置。再者,相機模組41中另可分別設置於車輛工具40左右後照鏡的非鏡面,但並不以此為限。
由第4C圖可知,相機模組41中再二者可設置於車輛工具40的前端與後端的位置,其中透過相機模組41於車輛工具40的前端與後端及左右後照鏡的下方的配置,有助於駕駛人藉此獲得駕駛艙以外的外部空間資訊,例如外部空間資訊I1、I2、I3、I4,但並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提供更多視角以減少死角,進而有助於提升行車安全。再者,透過將相機模組41設置於車輛工具40的四周,有助於辨識車輛工具40外的路況資訊,以助於實現自動輔助駕駛的功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與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41:相機模組 11:成像鏡頭模組 12:電子感光元件 13:可移動式電路元件 14:濾光片 15:可動基座 16:固定基座 111:光學影像穩定線圈 112,122:固定磁石 121:自動對焦線圈 123:上彈簧片 124:磁石固定件 125:感測元件 126:感測磁石 127:下彈簧片 131:內框部 132:外框部 133:彈性連接部 134:導線部 141,142:電性連接端子 143:導線單元 20,30:電子裝置 21:使用者介面 22,311,312:超廣角相機模組 23:高畫素相機模組 24,315,316,317,318:攝遠相機模組 25: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26,320:閃光燈模組 313,314:廣角相機模組 319:TOF模組 40:車輛工具 P1,P2:電訊號傳輸部分 P3,P4:彈性支撐部分 I1,I2,I3,I4:外部空間資訊 Dc: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 Wc:各導線單元的寬度 We: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 He: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 θ:視角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方式中相機模組的分解圖; 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的立體圖; 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的平面示意圖; 第1D圖繪示依照第1C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的部分放大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的分解圖; 第1F圖繪示依照第1E圖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實施例中可移動式電路元件的部分放大圖;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 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拍攝的影像示意圖;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拍攝的另一影像示意圖; 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拍攝的另一影像示意圖; 第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方式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的示意圖; 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的另一示意圖;以及 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方式中車輛工具的另一示意圖。
10:相機模組
11:成像鏡頭模組
12:電子感光元件
13:可移動式電路元件
14:濾光片
15:可動基座
16:固定基座
111:光學影像穩定線圈
112,122:固定磁石
121:自動對焦線圈
123:上彈簧片
124:磁石固定件
125:感測元件
126:感測磁石
127:下彈簧片

Claims (32)

  1. 一種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包含: 一電子感光元件; 一內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且該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內框部; 一外框部,環繞該內框部設置,且該外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 一彈性連接部,連接該外框部與該內框部,使得該內框部可相對於該外框部移動;以及 一導線部,由複數導線單元組成; 其中,各該導線單元具有二端,各該導線單元的該二端分別與該外框部的各該電性連接端子以及該內框部的各該電性連接端子電性連接,該導線部的該些導線單元之間皆無實體接觸,且各該導線單元整體為一導體材料。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彈性連接部與該導線部之間無實體接觸。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彈性連接部提供該內框部回復至一初始位置的回復力。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些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該至少四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 0.05 mm ≤ Dc ≤ 0.35 mm。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至少四導線單元中該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 0.10 mm ≤ Dc ≤ 0.30 mm。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各該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滿足下列條件: Wc ≤ 0.07 mm。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各該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滿足下列條件: Wc ≤ 0.05 mm。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些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該至少四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該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滿足下列條件: 2 ≤ Dc/Wc ≤ 7。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些導線單元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 20 ≤ N。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為We,該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為He,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 We/He ≤ 0.9。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為We,該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為He,其滿足下列條件: 0.05 ≤ We/He ≤ 0.6。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各該導線單元設置在同一平面上。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各該導線單元的四周表面皆與一空氣直接接觸。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導線部包含一銅金屬材料。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導線部包含一銅合金材料。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銅合金材料的銅含量占比為MCu,其滿足下列條件: 98% < MCu < 100%。
  17.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 如請求項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 一成像鏡頭模組,用以將一成像光線成像於該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的該電子感光元件上;以及 一光學影像穩定驅動件,用以提供該電子感光元件相對於該成像鏡頭模組移動的一驅動力。
  18.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7所述的相機模組。
  19. 一種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包含: 一內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 一外框部,環繞該內框部設置,且該外框部具有複數電性連接端子; 一彈性連接部,連接該外框部與該內框部,使得該內框部可相對於該外框部移動;以及 一導線部,由複數導線單元組成; 其中,各該導線單元具有二端,各該導線單元的該二端分別與該外框部的各該電性連接端子以及該內框部的各該電性連接端子電性連接,該導線部的該些導線單元之間皆無實體接觸,且各該導線單元整體為一導體材料。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各該導線單元設置在同一平面上。
  21.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各該導線單元的四周表面皆與一空氣直接接觸。
  22.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些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該至少四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 0.05 mm ≤ Dc ≤ 0.35 mm。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至少四導線單元中該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其滿足下列條件: 0.10 mm ≤ Dc ≤ 0.30 mm。
  24.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各該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滿足下列條件: Wc ≤ 0.07 mm。
  25. 如請求項24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各該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滿足下列條件: Wc ≤ 0.05 mm。
  26.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些導線單元中至少四者相鄰設置,該至少四導線單元中相鄰二者的間距為Dc,各該導線單元的寬度為Wc,其滿足下列條件: 2 ≤ Dc/Wc ≤ 7。
  27.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些導線單元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 20 ≤ N。
  28.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為We,該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為He,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 ≤ We/He ≤ 0.9。
  29. 如請求項28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彈性連接部的截面寬度為We,該彈性連接部的截面高度為He,其滿足下列條件: 0.05 ≤ We/He ≤ 0.6。
  3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導線部包含一銅金屬材料。
  31.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導線部包含一銅合金材料。
  32. 如請求項31所述的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其中該銅合金材料的銅含量占比為MCu,其滿足下列條件: 98% < MCu < 100%。
TW112106819A 2022-06-30 2023-02-23 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4037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3178974.4A EP4300986A1 (en) 2022-06-30 2023-06-13 Shiftable circuit element, shiftable image sensor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BR102023012247-7A BR102023012247A2 (pt) 2022-06-30 2023-06-20 Elemento de circuito deslocável, módulo sensor de imagem deslocável, módulo de câmera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US18/337,472 US20240007748A1 (en) 2022-06-30 2023-06-20 Shiftable circuit element, shiftable image sensor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57070P 2022-06-30 2022-06-30
US63/357,070 2022-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3790A true TW202403790A (zh) 2024-01-16

Family

ID=89289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6819A TW202403790A (zh) 2022-06-30 2023-02-23 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7336588A (zh)
TW (1) TW20240379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36588A (zh) 2024-01-02
CN220307288U (zh) 2024-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81801B2 (en) Optical member driving system
WO2021164519A1 (zh) 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178323B2 (en) Photosensitive element driving mechanism
CN113572918B (zh) 潜望式连续光变模组及相应的多摄模组
TWI638220B (zh) 鏡頭驅動裝置、攝影模組與電子裝置
US11693213B2 (en) Optical system
CN114513588B (zh) Sma马达、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EP4266123A1 (en) Imaging lens,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5375964U (zh) 光学系统
US20240040257A1 (en) Camera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840060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887565A (zh) 摄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TWI666504B (zh) 鏡頭驅動裝置、攝影模組與電子裝置
TW202403790A (zh) 可移動式電路元件、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27505B (zh) 可移動式電子感光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10176380A1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40007748A1 (en) Shiftable circuit element, shiftable image sensor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96995B (zh) 光學影像穩定驅動裝置、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4531526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CN114428432A (zh) 用于光学致动器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TWI830963B (zh) 成像鏡頭驅動模組與電子裝置
WO2022147839A1 (zh) 线路板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70127104A (ko) 멀티 카메라 장치
CN114979428A (zh) 摄像组件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