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31526A -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31526A
CN114531526A CN202011440011.3A CN202011440011A CN114531526A CN 114531526 A CN114531526 A CN 114531526A CN 202011440011 A CN202011440011 A CN 202011440011A CN 114531526 A CN114531526 A CN 1145315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driving
camera module
movable
sh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00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531526B (zh
Inventor
袁栋立
魏罕钢
吴湖
李剑虹
刘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4001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315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5315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15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5315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315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包括:步骤1:先将镜头安装于第一驱动部,将感光组件安装于第二驱动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镜头在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可动部和第二基础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座和盖,所述盖的底部连接所述基座,所述感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座的上表面通过滚珠活动连接;以及步骤2:通过胶水将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粘结固定。本申请可以实现具有双OIS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本申请的摄像模组的双OIS防抖能力既避免像糊问题又能够提高防抖行程或防抖响应速度。

Description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名称为“光学防抖摄像模组”、于2020年10月30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1191352.1的母案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器材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于手机拍照需求的增加,手机摄像头(即摄像模组)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像拍摄、远距拍摄、光学变焦、光学防抖等功能都集成在了体积有限的摄像头中,而其中自动对焦、光学防抖、光学变焦等功能往往都需要依靠光学致动器(有时也可以称为马达)来实现。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具有马达的摄像模组。参考图1,该摄像模组通常包括镜头1、马达机构2(可简称为马达)和感光组件3。该摄像模组在拍摄状态下,来自拍摄对象的光线通过镜头1聚焦到感光组件3的感光元件3a上。在结构上,镜头1固定于马达的马达载体(图1中为具体示出)上,该马达载体是可活动部件,它通常可在马达的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带动镜头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而对于具有光学防抖(OIS)功能的摄像模组,其马达往往具有更复杂的结构。这是因为该马达除了要驱动镜头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外,还需要驱动镜头1在其他自由度上(例如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以补偿拍摄时的抖动。通常来说,摄像模组的抖动包括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平移(x轴、y轴方向的平移)和旋转(指在xoy平面内的旋转,其转轴方向可以与光轴大致相同),以及倾斜抖动(指绕x、y轴的旋转,在摄像模组领域中,倾斜抖动又称为tilt抖动)。当模组中的陀螺仪(或其他位置感测元件)检测到某一方向的抖动时,可以发出指令使马达驱动镜头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一距离,从而补偿镜头的抖动。通常来说,镜头只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进行平移和/或旋转来补偿摄像模组的抖动,这是因为如果让镜头绕x、y轴旋转,即如果通过镜头的tilt调节来实现防抖效果,可能会导致模组的成像品质下降,甚至会造成像糊而难以达到基本的成像品质要求。
然而,随着手机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镜头的体积和重量越来越大,对马达的驱动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对摄像模组的体积也有很大的限制,马达的占用体积随着镜头的增大而相应的增加。换句话说,在镜头向更大体积、更大重量发展的趋势下,马达所能提供的驱动力却难以相应地增加。在驱动力受限的前提下,镜头越重,马达能够驱动镜头移动的行程越短,影响防抖能力。另一方面,镜头越重,马达能够驱动镜头移动的速度也越慢,镜头到达预定的补偿位置的时间也越长,这也会影响防抖效果。
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以及防抖响应速度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或防抖响应速度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方法解决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包括:步骤1,先将镜头安装于第一驱动部,将感光组件安装于第二驱动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镜头在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可动部和第二基础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座和盖,所述盖的底部连接所述基座,所述感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座的上表面通过滚珠活动连接;以及步骤2,通过胶水将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粘结固定。
其中,所述步骤1,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可动部和第一基础部;所述步骤2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基础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之间设置所述胶水。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11:准备彼此分离的所述盖、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基座;以及步骤12:在垂直方向上将所述盖、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基座组装在一起,所述垂直方向是垂直于xoy平面的方向。
其中,所述子步骤12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121:先将具有滚珠的所述基座布置于组装台;步骤122:然后将所述第二可动部置于所述基座的上方,使其由所述基座中的所述滚珠所支撑;以及步骤123:最后再将所述盖移动至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上方,再将所述盖向下移动使其盖侧壁的底面接近所述基座的顶面,进而将所述盖侧壁的底面与所述基座的顶面粘结。
其中,所述步骤11中,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具有凹槽;所述步骤121中,所述滚珠被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凹槽中。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子步骤:步骤1a:准备彼此分离的基础部主体、所述第二可动部和侧盖,其中所述基础部主体包括所述基座和与所述基座连接的盖主体,所述步骤1中的完整的所述盖由所述盖主体和所述侧盖构成;步骤1b:将所述第二可动部从侧面插入所述基础部主体的缺口;以及步骤1c:待所述第二可动部插入后,将所述侧盖与所述基座粘结。
其中,所述步骤1b还包括:将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感光组件组装成组合体,然后将所述组合体从侧面插入所述基础部主体的缺口。
其中,所述步骤1c还包括:将所述侧盖从侧面接近所述基座,并将所述基座的外侧面与所述侧盖的内侧面粘结在一起。
其中,所述步骤1a中,所述盖主体的形状被构造为可在三个侧面围绕所述第二可动部,而另一侧面则留下用于将所述第二可动部从侧面插入所述基础部主体的所述缺口。
其中,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具有凹槽,所述滚珠被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凹槽中。
其中,所述步骤2还包括:通过主动校准工艺调整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镜头之间的相对位置,再通过所述胶水将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粘接固定,使得粘结后的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镜头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驱动部具有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包括线圈和磁石,所述磁石设置在所述基座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二可动部包括可动部底板和可动部侧壁,所述可动部侧壁自所述可动部底板的边缘区域向上延伸而形成;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可动部底板的边缘区域。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线圈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FPC板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焊接导通。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线圈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可动部上表面的触点或触点阵列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的底面实现电连接。
其中,所述步骤1还包括:将第一连接带设置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部,将第二连接带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连接并导通。
其中,所述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还包括:步骤3:将所述第二连接带进行多个弯折形成弯曲层叠状。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末端设置连接器;所述步骤3中,将所述连接器通过按压的方式固定并电连接于中转柱,所述中转柱适于导通终端设备。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连接带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顶部区域;所述步骤3还包括:在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侧面设置一第二壳体,将所述第二连接带和所述中转柱容纳在所述第二壳体中;将所述第一连接带布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外部,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末端伸入所述第三通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带或者所述中转柱电导通。
其中,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第二基础部的侧面具有开槽或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带从所述开槽或通孔穿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下列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1.本申请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从而可以对摄像模组的较大抖动进行补偿。
2.本申请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响应速度。
3.本申请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具有结构紧凑的优势,特别适合于小型化的摄像模组。
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镜头重量、第一驱动部的驱动力、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重量、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力等因素进行设定,使得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到各自防抖目标位置的时间基本一致,从而获得更好的防抖效果。
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不需要设置通光孔,从而使得第二驱动部的基础部或/和可动部的厚度可以减小,从而有助于降低摄像模组的高度。
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的可动部和基础部的基座均设置在感光组件的线路板下方,从而避免胶材渗漏而造成的画面污点问题(指因成像光路中渗入污染物而造成的拍摄画面出现污点的问题)。
7.本申请可以实现具有双OIS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本申请的摄像模组的双OIS防抖能力既避免像糊问题又能够提高防抖行程或防抖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具有马达的摄像模组;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比较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中四种不同情形下的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与模组倾斜角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6a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6b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8a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变形的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滚珠结构;
图8b示出了可动部在xoy平面内旋转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的一种典型组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的组装前的分解状态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的组装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元件在俯视角度下的安装位置;
图13a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含驱动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3b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含驱动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15a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及其连接带的布置方式;
图15b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感光组件与第二可动部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主体也可被称作第二主体。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物体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以”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基本上”、“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描述。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摄像模组包括镜头10、感光组件20、第一驱动部30和第二驱动部40。其中感光组件20包括感光芯片21。第一驱动部30被配置为可驱动镜头10在x、y两个方向上移动,第二驱动部40被配置为可驱动感光芯片21在x、y两个方向上移动。本实施例中,x、y方向互相垂直,且均与感光组件20的感光面平行。z方向则与感光面的法线方向平行。为便于理解,图2中还示出了基于x、y、z方向所构建的三维直角坐标系。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模块同时驱动镜头10与感光芯片21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来实现摄像模组的光学防抖。具体来说,镜头1与感光芯片21被配置为同时驱动,且朝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镜头10被驱动朝x轴正方向移动,则感光芯片21被驱动朝x轴负方向移动;镜头10被驱动朝向y轴正方向移动,则感光芯片21被驱动朝y轴负方向移动;或者镜头10被驱动在x轴及y轴移动,同时感光芯片21被驱动在x轴及y轴朝向与镜头10移动相反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当需要同时在x轴及y轴移动时,在xoy平面上镜头10的位移矢量和感光芯片21的位移矢量的方向是相反的。摄像模组通常包括位置传感器,该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摄像模组或者终端设备(即搭载该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抖动。在检测出抖动时,位置传感器发出信号至摄像模组,驱动镜头10和感光芯片21作出相应的移动以补偿所述抖动,从而达到光学防抖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将镜头10和感光芯片21配置为同时移动,且镜头10和感光芯片21移动方向相反,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响应,具有更好的防抖效果更好。另外,通常摄像模组的防抖角度范围受悬挂系统和驱动系统的限制,无法做到比较大的补偿角度范围,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驱动镜头10和感光芯片21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实现了大角度的抖动补偿。另外,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驱动镜头10或及感光芯片21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相比仅驱动镜头10移动的方案,镜头10与感光芯片21之间具有更大的相对移动的行程(为便于描述,可将这个相对移动的行程简称为防抖行程),可以具有较好的补偿效果。尤其是,由于防抖行程的增加,本实施例对于摄像模组的倾斜抖动也具有较好的补偿效果。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防抖移动的移动方向可以限定在xoy平面内,不需要使镜头10的光轴或者感光芯片21倾斜,从而避免了防抖移动所造成的像糊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感光芯片21还可以被第二驱动部40驱动在xoy平面内旋转,从而实现对摄像模组旋转方向上抖动的补偿。
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摄像模组包括第一驱动部30、镜头10、第二驱动部40和感光组件20。所述镜头10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部30。该第一驱动部30可以具有一个筒形的第一马达载体,该第一马达载体可以作为第一驱动部的可动部,镜头安装于第一马达载体的内侧面。第一驱动部还具有一静止部,或称为基础部。本实施例中,基础部可以被实施为马达壳体。该马达壳体可以包括一底座和一盖体。底座具有通光孔。所述可动部与所述基础部活动连接。驱动元件可以是线圈磁铁组合,其可以安装于可动部和基础部之间。例如可以安装于第一马达载体和马达壳体之间。实际上,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部可以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光学防抖马达的常见结构。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也可以包括基础部和可动部。其中基础部可包括基板和基础部侧壁,所述基础部侧壁的底部与所述基板连接,顶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基础部连接。为便于描述,本文中有时将第一驱动部30的基础部称为第一基础部,将第二驱动部40的基础部称为第二基础部,将第一驱动部30的可动部称为第一可动部,将第二驱动部40的可动部称为第二可动部。本实施例中,第二可动部位于所述第二基础部的基板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基础部通过滚珠结构实现活动连接。感光组件20包括线路板23、安装于线路板表面的感光芯片21以及围绕在感光芯片21周围的镜座22。所述镜座22的底部可以安装于所述线路板23表面。所述镜座22的中央具有通光孔,并且一滤光片24安装于所述镜座22(滤光片24也可以视为所述感光组件20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述线路板的底面可以固定于(例如粘结于)第二可动部的上表面。这样,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带动下,所述感光组件20可以相对于所述基础部在x、y方向上平移或者在xoy平面上旋转。另一方面,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可动部可以设置在线路板背面,因此第二可动部和第二基础部的基座均可以不设置通光孔,这样,在相同结构强度的情况下,第二可动部可设计得更加轻薄,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为便于理解,下面结合一个比较例进行说明。
图3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具有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的比较例的剖面示意图。该比较例中,摄像模组包括第一驱动部30、镜头10、第二驱动部40和感光组件20。所述镜头10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部30。第一驱动部30和镜头10的结构和组装方式可以与图2所示的前一实施例一致,不再赘述。该比较例与前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40位于镜头10与感光组件20之间。其中,第二基础部41可以直接固定于第一基础部的底面,第二可动部42则位于第二基础部41的下方并与第二基础部41活动连接,使得第二可动部42可在xoy平面上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础部41移动。感光组件20则安装于所述第二可动部42的下方。其中,感光组件20的镜座22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可动部42的底面连接固定,从而所述感光组件20可以在第二可动部42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础部41在x、y方向上平移或者在xoy平面上旋转。其中,感光组件20的线路板23可以承靠于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主板90。滤光片24可以安装于镜座22。本比较例中,由于第二基础部41和第二可动部42均位于成像光路上,因此,第二基础部41和第二可动部42均需要在中央设置通光孔,以便光线通过。这样,为了保持所需的结构强度,第二基础部41和第二可动部的厚度势必要增加,从而可能导致摄像模组的高度增加。而前文所述的基于图2的实施例中,第二基础部41的基座和第二可动部42均设置在感光组件20的线路板的背面,因此在结构强度相同的前提下,第二基础部41的基座和第二可动部42的厚度均可以减小,从而有助于降低摄像模组的高度,有助于实现摄像模组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图2中的第二可动部42呈平板状,感光组件20的线路板23的底面可以与第二可动部42的上表面粘结。但这种设计并不是本申请唯一的方案。例如图1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感光组件与第二可动部的连接示意图。参考图16,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动部42可以包括可动部底板42a和可动部侧壁42b,所述可动部侧壁42b自可动部底板42a的边缘区域向上延伸而形成。所述感光组件20可以置于所述可动部底板42a和可动部侧壁42b形成的容纳槽中。胶水91可以布置在可动部侧壁42b的内侧面与感光组件20的外侧面之间,即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侧面布置胶水将所述第二可动部42与所述感光组件20固定在一起。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介绍基于本申请的设计思路对摄像模组倾斜抖动的补偿的方法。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中四种不同情形下的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与模组倾斜角度的关系示意图。图中位置A代表用于补偿摄像模组抖动角度a的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组合。如图4所示,图中镜头移动距离为b,感光芯片(下文中有时简称为芯片)移动距离为c,镜头或者芯片移动距离可等效为光学成像时像面偏离光轴的角度。具体来说,当镜头在xoy平面平移距离为b时,其造成像面偏移角度α1与像距之间具有一算术关系,像距在不同拍摄距离下是不同的,为了计算以及表述方便,这里像距用像方焦距代替。具体的,其造成像面偏移角度α1与镜头像方焦距f之间的关系为:tan(α1)=b/f,当感光芯片在xoy平面平移距离为c时,其造成像面偏移角度α2与镜头像方焦距f之间的关系为:tan(α2)=c/f。本实施例中,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摄像模组综合补偿角度a的计算方式为:a=α1+α2=arctan(b/f)+arctan(c/f)。在一个实施例中,镜头和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可以设置成相同,即b=c。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镜头与感光芯片移动的距离可以被设置为不相等,例如镜头移动的距离可以大于感光芯片移动的距离,即b>c。该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可选择尺寸较小的驱动器(如mems驱动器等,此类驱动器的可移动行程通常也相对较小),以帮助摄像模组整体上实现小型化。
进步一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镜头移动距离和感光芯片移动距离之比可选的设置为保持固定比例,如b/c=6:4,或者b/c=7:3,或者b/c=5:5,无论摄像模组抖动的补偿值(例如综合补偿角度a)是多少,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的距离都保持该预设比例,有利于在摄像模组在可补偿范围内的补偿效果均匀,也有利于减小摄像模组防抖系统驱动逻辑模块的设计难度。
进一步地,在镜头移动距离和感光芯片移动距离基于固定比例进行防抖移动的配置下,由于感光芯片的可移动范围较小,有时摄像模组的抖动可能超出感光芯片的最大移动行程。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一个防抖阈值,例如对于需要补偿的抖动角度a,可以设置一阈值K,当实际计算出的抖动角度a小于等于防抖阈值K时,镜头移动距离b与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保持在固定比例,该固定比例可以预先设置,例如b/c=6:4,或者b/c=7:3,或者b/c=5:5。而当当实际计算出的抖动角度a大于防抖阈值K时,感光芯片移动距离c取其移动行程的最大值,即感光芯片最大行程cmax,而镜头移动距离b=tan(a/f)-cmax。换句话说,当摄像模组需要补偿的抖动角度在防抖阈值K以上时,基于预设的固定比例,镜头移动到对应于感光芯片移动距离最大值(即感光芯片最大行程cmax)的位置后,第一驱动部可以驱动镜头继续移动,直到镜头移动距离b=tan(a/f)-cmax。而与此同时,感光芯片先同步地向相反方向移动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最大值cmax,然后保持不动。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在xoy平面内,镜头移动的最大行程bmax所对应的防抖角度(该防抖角度指摄像模组倾斜抖动的角度)可以小于感光芯片最大行程cmax所对应的防抖角度。这种设计下,摄像模组的防抖系统可以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高端镜头中,镜头往往具有较多的镜片数,例如目前智能手机中后置主摄的镜头中的镜片数目可以达到8片,为了进一步地提高成像质量,有的镜头中还使用了玻璃镜片,这些都导致镜头重量较大。当驱动力没有明显增大时,驱动装置驱动镜头移动的速度将下降。而感光芯片或者感光组件的重量相对较轻,可以以较小的驱动力达到预设位置。因此,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可以更好地利用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重量相对较近,移动速度相对较快的优势,有效地提高摄像模组防抖系统的响应速度。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镜头移动距离和所述感光芯片移动距离的固定比例可以根据镜头重量、第一驱动部的驱动力、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重量、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力等因素进行设定,设定合适的固定比例,可以使得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到各自防抖目标位置的时间基本一致,从而获得更好的防抖效果。具体来说,镜头重量和第一驱动部的驱动力可以基本决定镜头的移动速度,而感光芯片(或感光组件)重量和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力可以基本决定感光芯片的移动速度,当镜头的移动速度小于感光芯片的移动速度(例如镜头重量较大的情形)时,在设定所述的固定比例时,感光芯片的移动距离可以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样可以利用感光芯片移动速度较快的特点,使得该感光芯片移动更长的距离,让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到各自防抖目标位置的时间基本一致。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部可以采用具有较大驱动力的驱动元件,以及具有大行程的悬挂系统。例如第一驱动部可以采用SMA(形状记忆合金)元件进行驱动。相比传统的线圈磁铁组合,SMA元件可以以较小的占用空间提供较大的驱动力,因此第一驱动部可以设计得更紧凑,有利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的第二基础部41与第一驱动部30的第一基础部(该第一基础部可以由外壳33和第一底座34共同构成)固定在一起。镜头10可以安装于第一驱动部30的第一可动部(例如可以安装于第一可动部的第一马达载体31)。感光组件20包括线路板23、感光芯片21、镜座22、滤光片24等。感光组件20可以安装于第二驱动部40的第二可动部42。具体来说,移动部42的底面可以承靠于感光组件20的镜座22的顶面。其中,在第二驱动部40中,第二基础部41与第二可动部42之间可以通过悬挂系统弹性连接。本实施例中,悬挂系统允许第二可动部42相对于第二基础部41在xoy平面平移。可选地,悬挂系统可以为滚珠系统,其优势是:在z方向上,第二可动部42和第二基础部41通过滚珠相接触,第二可动部42仅在xoy平面内移动,而在光轴方向(即z轴方向)上的移动可以被第二可动部42和第二基础部41之间的滚珠所阻止,从而避免对摄像模组的对焦产生影响。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悬挂系统可以包含一弹性元件(如弹簧),固定部与可动部通过该弹性元件进行连接,其允许可动部相对于基础部在xoy平面平移,但阻止可动部相对于基础部在xoy平面以外的移动。相比于滚珠系统,设置弹性元件的优点是:该弹性元件可以在基础部和可动部之间提供一初始力,该初始力与驱动元件的驱动力相配合即可控制可动部移动的距离或者保持其位置,无需另外设置驱动元件提供共轭驱动力来控制可动部的位置。如果采用滚珠系统,在驱动元件不提供驱动力的情形下,可动部相对于基础部在xoy方向上是自由移动的,因此往往需要提供至少一对互相反向的驱动力才可控制可动部的保持在其初始位置。
进一步地,仍然参考图5,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驱动整个感光组件20移动来实现防抖。同时,线路板23、感光芯片21、镜座22、滤光片24封装为一体,线路板23、镜座22、滤光片24形成一封闭空间,感光芯片21容纳于该封闭空间,提升了感光组件20的封闭性,保证了在摄像模组制作或者使用过程中感光芯片21成像不受灰尘的影响。
仍然参考图5,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30被实施为适于驱动镜头10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同时还适于驱动镜头10在xoy平面内移动以实现防抖功能。可选地,第一驱动部30至少包括两个载体,分别是第一载体31与第二载体32,镜头10承靠于第一载体31,第一载体31与第二载体32之间设置有悬挂系统,第二载体32与第一驱动部30的外壳33之间设置有悬挂系统。本实施例中第一载体31与第二载体32之间的悬挂系统(即第一悬挂系统)设置为滚珠系统,第二载体32与外壳33之间的悬挂系统(即第二悬挂系统)可以是滚珠结构(该滚珠结构例如可以包括竖直槽和设置于竖直槽中的多个滚珠),也可以是基于弹性元件(如弹片)的悬挂系统。外壳33的底面可以安装于第一底座34,该第一底座34和外壳33可以共同构成所述的第一驱动部30的第一基础部。本实施例中,第二悬挂系统设置在第一悬挂系统外侧,第一悬挂系统允许镜头10和第一载体31在xoy平面内平移以实现防抖功能,第二悬挂系统允许镜头10、第一载体31和第二载体32整体地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悬挂系统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悬挂系统内侧。在另一变形的实施例中,第二悬挂系统还可以设置在第一悬挂系统下方。本实施例中,悬挂系统是指将两个部件可活动连接,且二者的相对移动的自由度(即移动方向)受到一定限制的系统。这两个可活动连接的部件可以分别称为基础部和可动部。通常来说,悬挂系统与驱动元件(例如SMA元件或者线圈磁铁组合)配合使用。其中,由驱动元件提供驱动力,在该驱动力的作用下,可动部相对于基础部在悬挂系统所限定的移动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图6a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立体示意图。图6b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进一步地,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二驱动部的剖面。参考图7,并结合参考图6a和图6b,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包括第二基础部41和第二可动部42。为便于描述,本文中在介绍第二驱动部40的段落中,有时将第二基础部41简称为基础部41,将第二可动部42简称为可动部42,下文中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基础部41包括基座41a和盖41b,本实施例中,基座41a可以呈平板状,因此也可以称为底板,所述盖41b包括盖侧壁41b1和自盖侧壁41b1顶部向内延伸而形成的承靠台41b2,所述可动部42位于所述承靠台41b2和所述基座41a之间,所述基座41a的四角区域可以设置凹槽41a1,滚珠置于所述凹槽41a1中。所述可动部42的底面与所述滚珠接触并由所述滚珠46支撑,从而形成基础部41与可动部42之间的活动连接。所述承靠台41b2和所述基座41a可以将所述可动部42夹持,从而对可动部42在z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位。这样可动部42相对于基础部41的移动自由度被限制在xoy平面上,具体来说,可动部42相对于基础部41的移动自由度可以包括x轴平移、y轴平移和绕z轴的旋转(即在xoy平面内的旋转)。本实施例中,在滚珠46对应位置设置凹槽41a1,一方面可以在组装过程中将滚珠46放置于凹槽41a1,从而便于第二驱动部40的组装;另一方面,该凹槽41a1可以限制可动部42相对于基础部41的最大移动距离,避免可动部42与基础部41相对移动过程中发生碰撞。如图6b所示,本实施例中,基础部41的基座41a上表面可以设置四个凹槽41a1,滚珠46也为四个,分别设置在第二驱动部40的四角区域(参考图6b)。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凹槽和滚珠也可设置在第二驱动部的四边处。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0中,所述基础部41的侧壁的内侧面与可动部42外侧面具有第一间隙43,第一间隙43大于可动部42防抖移动的最大距离(即单向的最大行程,这里的单向例如可以是x轴正方向、x轴负方向、y轴正方向或y轴负方向),第一间隙43通常情况下可大于200μm。本实施例中,采用滚珠结构实现活动连接,可以降低可动部42的移动阻力,从而减小驱动可动部42移动所需的驱动力,进而可以将可动部42设计为具有较大的行程。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43可大于300μm。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0中,所述承靠台41b2的下表面与所述可动部42之间也可具有一第二间隙44,该第二间隙44可以小于10μm,以减小可动部42与承靠台41b2之间的摩擦。这样可以减小摩擦阻力同时也避免摩擦碎屑的产生。同时,由于第二间隙44较小,因此承靠台41b2仍然可以在z轴方向上对可动部42实现限位,避免可动部42的移动偏离xoy平面。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0中,可动部42的下表面与基座41a上表面之间具有一第三间隙45。通常来说,滚珠直径大于容纳该滚珠的凹槽的深度。第三间隙45例如可以小于10μm。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0中,所述盖41b的上表面(即承靠台41b2的上表面)高于感光组件20(镜座)的顶面,以避免感光组件20在水平移动时摩擦到第一驱动部30。
进一步地,图8a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变形的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滚珠结构。参考图8a,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的基础部41与可动部42之间的滚珠46的数目可以是三个,对应的用于容纳滚珠46的凹槽41a1的数目也可以是三个。事实上,滚珠的数目及其所设置的位置只要能够将可动部42承载于基准面(例如水平面)即可。其中,基准面即xoy平面。本实施例中,凹槽41a1底面被设置为平面,滚珠可在凹槽41a1底面自由移动,从而允许可动部42在x轴、y轴平移,同时也允许可动部42在xoy平面内平移和旋转(如图8b所示,图8b示出了可动部在xoy平面内旋转的示意图)。另一方面,结合参考图7,本实施例中,滚珠46设置在感光组件20下方,即滚珠46和感光组件20在基准面上的投影至少有部分重叠,或者说,在俯视角度下看,滚珠46完全位于感光组件20投影范围内或者至少部分位于感光组件20投影范围内。这种设计可以避免滚珠机构在摄像模组的径向方向上(即x轴或y轴方向上)占据额外空间,有助于减小第二驱动部40的横向尺寸(即x轴或y轴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模组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的一种典型组装方式的示意图。参考图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驱动部40可以由彼此分离的三个主要构件进行组装,这三个构件分别是基座41a、盖41b和可动部42,它们可以在垂直方向上进行组装。例如,可以先将具有滚珠46的基座41a布置于组装台,然后将可动部42置于所述基座41a的上方,使其由基座41a中的滚珠46所支撑,最后再将盖41b移动至基座41a和可动部42的上方,再将盖41b向下移动使其盖侧壁41b1的底面接近所述基座41a的顶面,进而将盖侧壁41b1的底面与基座41a的顶面粘结,从而完成第二驱动部40的组装。图9中,所述基座41a呈平板状,没有基座侧壁,因此也可以称为基板或底板。但需注意,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座41a也可以由基座侧壁和基板共同构成,基于这种基座,可以组装成如图13b中所示出的第二驱动部,其组装方法与图9所示的组装方法可以是一致的。即先准备基座、盖和可动部这三个彼此分离的主要构件,然后再在垂直方向上将三者组装在一起。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的组装前的分解状态的示意图。图11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的组装过程中的中间状态的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侧向组装方式来组装第二驱动部40。具体来说,可以先准备基础部主体41’、可动部42和侧盖41b”这三个彼此分离的主要构件(参考图10)。其中基础部主体41’可以包括基座41a和与基座41a连接的盖主体41b’(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41a和盖主体41b’可以是一体成型的),所述盖主体41b’是完整的盖41b的一部分,它与所述侧盖41b”共同构成完整的盖41b。本实施例中,盖主体41b’例如可以在三个侧面围绕所述可动部42(或者感光组件),另一侧面则留下用于将可动部42(或者可动部42和感光组件的组合体)从侧面插入所述基础部主体41’的缺口。而侧盖41b”则对应于缺口,待可动部42和感光组件的组合体从缺口插入后(参考图10和图11),可将侧盖41b”从侧面接近所述基座41a,并将基座41a的外侧面与所述侧盖41b”的内侧面粘结在一起,从而构成完整的第二驱动部40。这种从侧边粘接固定的方式下,基础部41上下端面的平行度仅由基础部41本身制造精度所决定,因此这种从侧边粘接固定的方式可以提高基础部41上下端面的平行度以及基础部41上端面与可动部42之间的平行度。
进一步地,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元件在俯视角度下的安装位置。图13a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含驱动元件的剖面示意图。结合参考图12和图13a,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驱动部40的驱动元件为线圈磁石组合。其中磁石61可以设置在基础部41的底板(即基座41a)的边缘区域,线圈62可以设置在可动部42的可动部底板的边缘区域。本实施例中,磁石可以设置在基础部41的底板。进一步地,线圈62可通过设置在可动部42上的FPC板(软板)与感光组件20的线路板23焊接导通。将线圈62设置在可动部42的优势在于,可动部42和感光组件20在防抖过程中是同步移动的,线圈62通过FPC板焊接到线路板23能保证移动过程中导线或者焊接部没有相对运动,从而减小焊接处的电失效的风险。需注意,通过FPC板的连接方式并不是本申请唯一的电连接方式,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还可以通过设置在可动部上表面的触点或触点阵列与线路板的底面实现电连接。图13a所示的驱动元件设置方式有助于减小摄像模组的横向尺寸(即垂直于光轴方向的尺寸)。
进一步地,图13b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含驱动元件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线圈62和磁石61可设置在可动部42和基础部41的侧壁。这种设计有利于减小第二驱动部40的厚度,从而降低摄像模组的高度。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将磁石61设置在基础部41的基座41a而不是盖41b,这种设计可以留出基础部41与第一驱动部30的连接(可以是粘接)区域。
仍然参考图1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设置三个线圈磁石对(一个线圈磁石对即一个线圈磁石组合),分别称为第一线圈磁石对63、第二线圈磁石对64和第三线圈磁石对65。其中,第一线圈磁石对63与第二线圈磁石64对用于驱动可动部42在x轴方向上的平移,即提供x轴方向上的驱动力。第三线圈磁石对65用于驱动可动部42在y轴方向上的平移,即提供y轴方向上的驱动力。在俯视角度(或仰视角度)下,第一线圈磁石对63与第二线圈磁石对64可以分别沿着第二驱动部的两条相对的边布置,这两条相对的边可称为第一边48和第二边49,第一边48和第二边49不相交。而第二线圈磁石对64可以沿着第二驱动部的第三边47布置,第三边47与第一边48和第二边49均相交。本实施例中,三个线圈磁石对既可以实现x轴平移和y轴平移,也可以实现xoy平面上的旋转。例如第一线圈磁石对63与第二线圈磁石对64提供方向相反的驱动力时,可以产生使可动部在xoy平面上的旋转的组合驱动力。需注意,这种xoy平面上的旋转的驱动力提供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例如第一线圈磁石对63与第三线圈磁石对65工作,也可以产生使可动部在xoy平面上的旋转的组合驱动力。可选的,第一线圈磁石对与第二线圈磁石的位置可以错开(即第一线圈磁石对和第二线圈磁石对的设置位置关于第二驱动部的中轴线可以是不对称的),以提供驱动力实现可动部在xoy平面内的旋转(即Rz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地,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的组装方式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可选地,先将镜头10安装于第一驱动部30,将感光组件20安装于第二驱动部40,然后通过主动校准工艺调整感光组件20和镜头10之间的相对位置,再通过胶水92将第一驱动部30和第二驱动部40粘接固定,使得粘结后的感光组件20和镜头10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本实施例中,用于胶水92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驱动部30的基础部和第二驱动部40的基础部之间。
进一步地,图15a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及其连接带的布置方式。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带26a和第二连接带26b,第一连接带26a设置于第一驱动部30的顶部区域,并电连接第一驱动部30,第二连接带26b与感光组件20的线路板23连通。其中第二连接带26b可以设置多个弯折,形成弯曲层叠状,以缓冲感光组件20移动所带来的应力。第二连接带26b的末端可以设置连接器,连接器可选地通过按压的方式固定并电连接于中转柱26c,再通过中转柱26c导通终端设备的主板(或其他构件)。同样地,第一连接带26a的末端也可以连接一连接器,该连接器通过可通过按压的方式固定并电连接于中转柱26c,再通过中转柱26c导通终端设备的主板(或其他构件)。本实施例的方案中,第一驱动部30的导通电路可以与感光组件20分开,不受感光组件20的移动所影响。第二连接带26b和中转柱26c可以容纳在第二壳体70(第二壳体70可以是一个连接带收纳壳体)中,第一连接带26a位于第二壳体70外部,第二壳体70的顶部可以具有第三通孔70a,以便第一连接带26a的连接器伸入并与第二连接带26b或者中转柱26c电导通。进一步地,图15b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部的立体示意图。结合参考图15a和图15b,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可动部42和基础部41的一个侧面均具有开槽或开窗,以便第二连接带穿过所述可动部42的侧壁和所述基础部41的侧壁。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可以构成双光学防抖驱动结构(也可以称为双OIS驱动结构)。该驱动结构中,第一驱动部适于安装镜头,第二驱动部适于安装感光组件,镜头与感光芯片被配置为同时驱动,且朝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镜头被驱动朝x轴正方向移动,则感光芯片被驱动朝x轴负方向移动;镜头被驱动朝向y轴正方向移动,则感光芯片被驱动朝y轴负方向移动;或者镜头被驱动在x轴及y轴移动,同时感光芯片被驱动在x轴及y轴朝向与镜头移动相反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当需要同时在x轴及y轴移动时,在xoy平面上镜头的位移矢量和感光芯片的位移矢量的方向是相反的。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将镜头和感光芯片配置为同时移动,且镜头和感光芯片移动方向相反,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响应,具有更好的防抖效果更好。另外,通常现有的摄像模组的防抖角度范围受悬挂系统和驱动系统的限制,无法做到比较大的补偿角度范围,而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同时驱动镜头和感光芯片在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实现了大角度的抖动补偿。另外,相比某些现有技术中的仅驱动镜头移动的防抖方案,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同时驱动镜头或及感光芯片朝相反的方向移动,镜头与感光芯片之间具有更大的相对移动的行程(为便于描述,可将这个相对移动的行程简称为防抖行程),可以具有较好的补偿效果。尤其是,由于防抖行程的增加,本申请对于摄像模组的倾斜抖动也具有较好的补偿效果。进一步地,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抖移动的移动方向可以限定在xoy平面内,不需要使镜头的光轴或者感光芯片倾斜,从而避免了防抖移动所造成的像糊问题。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9)

1.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先将镜头安装于第一驱动部,将感光组件安装于第二驱动部,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镜头在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适于驱动所述感光组件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可动部和第二基础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座和盖,所述盖的底部连接所述基座,所述感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座的上表面通过滚珠活动连接;以及
步骤2:通过胶水将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粘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可动部和第一基础部;
所述步骤2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基础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之间设置所述胶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1:准备彼此分离的所述盖、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基座;以及
步骤12:在垂直方向上将所述盖、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基座组装在一起,所述垂直方向是垂直于xoy平面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子步骤12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21:先将具有滚珠的所述基座布置于组装台;
步骤122:然后将所述第二可动部置于所述基座的上方,使其由所述基座中的所述滚珠所支撑;以及
步骤123:最后再将所述盖移动至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上方,再将所述盖向下移动使其盖侧壁的底面接近所述基座的顶面,进而将所述盖侧壁的底面与所述基座的顶面粘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1中,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具有凹槽;
所述步骤121中,所述滚珠被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a:准备彼此分离的基础部主体、所述第二可动部和侧盖,其中所述基础部主体包括所述基座和与所述基座连接的盖主体,所述步骤1中的完整的所述盖由所述盖主体和所述侧盖构成;
步骤1b:将所述第二可动部从侧面插入所述基础部主体的缺口;以及
步骤1c:待所述第二可动部插入后,将所述侧盖与所述基座粘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b还包括:将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感光组件组装成组合体,然后将所述组合体从侧面插入所述基础部主体的缺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c还包括:将所述侧盖从侧面接近所述基座,并将所述基座的外侧面与所述侧盖的内侧面粘结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a中,所述盖主体的形状被构造为可在三个侧面围绕所述第二可动部,而另一侧面则留下用于将所述第二可动部从侧面插入所述基础部主体的所述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上表面具有凹槽,所述滚珠被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凹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还包括:通过主动校准工艺调整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镜头之间的相对位置,再通过所述胶水将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粘接固定,使得粘结后的所述感光组件和所述镜头的相对位置保持在主动校准所确定的相对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驱动部具有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包括线圈和磁石,所述磁石设置在所述基座的边缘区域,所述第二可动部包括可动部底板和可动部侧壁,所述可动部侧壁自所述可动部底板的边缘区域向上延伸而形成;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可动部底板的边缘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线圈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FPC板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焊接导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线圈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可动部上表面的触点或触点阵列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的底面实现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还包括:将第一连接带设置并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部,将第二连接带与所述感光组件的线路板连接并导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还包括:
步骤3:将所述第二连接带进行多个弯折形成弯曲层叠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末端设置连接器;
所述步骤3中,将所述连接器通过按压的方式固定并电连接于中转柱,所述中转柱适于导通终端设备。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连接带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顶部区域;
所述步骤3还包括:在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二驱动部的侧面设置一第二壳体,将所述第二连接带和所述中转柱容纳在所述第二壳体中;将所述第一连接带布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外部,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具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末端伸入所述第三通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带或者所述中转柱电导通。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第二基础部的侧面具有开槽或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带从所述开槽或通孔穿过。
CN202011440011.3A 2020-10-30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Active CN1145315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0011.3A CN114531526B (zh) 2020-10-30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1352.1A CN114531523B (zh) 2020-10-30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202011440011.3A CN114531526B (zh) 2020-10-30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1352.1A Division CN114531523B (zh) 2020-10-14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1526A true CN114531526A (zh) 2022-05-24
CN114531526B CN114531526B (zh) 2024-09-03

Family

ID=8161859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1352.1A Active CN114531523B (zh) 2020-10-14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202011440011.3A Active CN114531526B (zh) 2020-10-30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CN202011449519.XA Pending CN114531527A (zh) 2020-10-30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1352.1A Active CN114531523B (zh) 2020-10-14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9519.XA Pending CN114531527A (zh) 2020-10-30 2020-10-30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45315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40052402A (ko) * 2022-10-14 2024-04-23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엑추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WO2024162786A1 (ko) * 2023-02-03 2024-08-08 엘지이노텍(주) 카메라 장치 및 광학 기기
CN117596458B (zh) * 2023-02-13 2024-07-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3014A (zh) * 2016-01-22 2016-05-11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对焦及防抖功能的摄像头模组
CN107277304A (zh) * 2016-04-01 2017-10-20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模块及其控制方法
WO2018035944A1 (zh) * 2016-08-24 2018-03-0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具有镜头和棱镜装置的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1698352A (zh) * 2019-03-14 2020-09-2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0040B1 (ko) * 2004-11-03 2006-09-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카메라 렌즈 어셈블리의 손떨림 보정 장치
US7920780B2 (en) * 2008-04-16 2011-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stabilization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optical apparatus
CN101808191B (zh) * 2009-02-16 2013-03-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防震相机模组
WO2020029781A1 (zh) * 2018-08-07 2020-02-1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组件
WO2020179832A1 (ja) * 2019-03-05 2020-09-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209982579U (zh) * 2019-06-12 2020-01-21 南昌欧菲晶润科技有限公司 微机电致动器、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0784650B (zh) * 2019-11-12 2022-01-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防抖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0673297A (zh) * 2019-11-12 2020-01-10 东莞市亚登电子有限公司 微型光学镜头自动对焦及防抖的驱动装置
CN210781015U (zh) * 2019-12-03 2020-06-16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405186B (zh) * 2020-03-31 2023-04-18 维沃移动通信(杭州)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CN111510607A (zh) * 2020-04-27 2020-08-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73014A (zh) * 2016-01-22 2016-05-11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对焦及防抖功能的摄像头模组
CN107277304A (zh) * 2016-04-01 2017-10-20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模块及其控制方法
WO2018035944A1 (zh) * 2016-08-24 2018-03-01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具有镜头和棱镜装置的潜望式摄像模组
CN111698352A (zh) * 2019-03-14 2020-09-2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31523A (zh) 2022-05-24
CN114531527A (zh) 2022-05-24
CN114531523B (zh) 2023-10-17
CN114531526B (zh) 2024-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531526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CN113572918B (zh) 潜望式连续光变模组及相应的多摄模组
CN114520858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215340557U (zh) 光学系统
CN114554068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6349235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4428436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4554073B (zh) 用于光学致动器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14554070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US20240276088A1 (en) Driving structure for use in optical actuator, corresponding photographing module, and assembly method
CN114554071B (zh) 用于光学致动器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14554074B (zh) 用于光学致动器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