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4615A -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 Google Patents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44615A
TW202344615A TW112105700A TW112105700A TW202344615A TW 202344615 A TW202344615 A TW 202344615A TW 112105700 A TW112105700 A TW 112105700A TW 112105700 A TW112105700 A TW 112105700A TW 202344615 A TW202344615 A TW 2023446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polycarbonate
carbon atoms
polycarbonate resin
polyorganosiloxa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5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草優希
石川康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44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461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18Block or graft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 Silicon Polym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包含聚碳酸酯系樹脂(S)且具有特定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上述聚碳酸酯系樹脂(S)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及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包含含有特定結構之重複單元之聚碳酸酯嵌段(A-1)以及含有特定結構及特定量之重複單元且具有特定之平均鏈長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3,100以上6,000以下。

Description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體。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以下,有時簡稱為「PC-POS共聚物」)由於其較高之耐衝擊性、耐化學品性及阻燃性等優異之性質而受到關注。因此,期待將其廣泛用於電氣/電子機器領域、汽車領域等各種領域。尤其廣泛用於行動電話、移動式個人電腦、數位相機、攝錄影機、電動工具等之殼體、及其他日常用品。 通常,作為具有代表性之聚碳酸酯,一般使用均聚碳酸酯,該均聚碳酸酯係使用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通稱:雙酚A]作為原料之二元酚。為了對該均聚碳酸酯之阻燃性或耐衝擊性等物性加以改良,已知有使用聚有機矽氧烷作為共聚單體之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專利文獻1)。 於欲改善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耐衝擊性、尤其是低溫下之耐衝擊性之情形時,已知有如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使用鏈長較長之聚有機矽氧烷之方法。但是,該方法存在透明性降低之問題。 反之,為了進一步改善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已知有使用鏈長相對較短之聚有機矽氧烷之方法(參照專利文獻3、4)。但是,該方法存在耐衝擊性降低之問題。 於專利文獻5中,雖然嘗試藉由調配光線透過率不同之2種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來維持優異之耐衝擊性並且提昇透明性,但該透明性稱不上充分。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66231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24643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8-8162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11-4691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表2006-52324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關於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難以兼顧優異之透明性與優異之耐衝擊性、尤其是低溫下之耐衝擊性。尤其是於PC-POS共聚物之黏度平均分子量相對較高之情形時,本發明者認為必須進一步改善以兼顧優異之透明性與優異之耐衝擊性。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透明性及耐衝擊性優異之包含黏度平均分子量相對較高之PC-POS共聚物的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體。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發現,藉由將特定之黏度平均分子量之PC-POS共聚物及特定之黏度平均分子量之PC-POS共聚物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而得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可解決上述問題。 即,本發明係關於下述[1]~[12]。 [1]一種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包含聚碳酸酯系樹脂(S),該聚碳酸酯系樹脂(S)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及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包含含有下述通式(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碳酸酯嵌段(A-1)及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為20,000以上30,000以下,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為0.5質量%以上9質量%以下,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為20以上且未達60,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3,100以上6,000以下。
[化1]
[式中,R 1及R 2分別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或碳數1~6之烷氧基;X表示單鍵、碳數1~8之伸烷基、碳數2~8之亞烷基、碳數5~15之伸環烷基、碳數5~15之亞環烷基、茀二基、碳數7~15之芳基伸烷基、碳數7~15之芳基亞烷基、-S-、-SO-、-SO 2-、-O-或-CO-;R 3及R 4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a及b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 [2]如上述[1]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1,500以上6,000以下。 [3]如上述[2]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500以上6,000以下。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為18,500以上25,000以下。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於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中為0.5質量%以上8質量%以下。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係下述通式(II-I)、(II-II)及(II-III)之任一者所表示之嵌段單元。
[化2]
[式中,R 3~R 6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複數個R 3~R 6彼此可相同亦可不同;Y表示-R 7O-、-R 7COO-、-R 7NH-、-R 7NR 8-、-COO-、-S-、-R 7COO-R 9-O-、或-R 7O-R 10-O-,複數個Y彼此可相同亦可不同;上述R 7表示單鍵、直鏈、支鏈或環狀伸烷基、經芳基取代之伸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或二伸芳基;R 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R 9表示二伸芳基;R 10表示直鏈、支鏈或環狀伸烷基、或二伸芳基;β表示源自二異氰酸酯化合物之2價基、或者源自二羧酸或二羧酸之鹵化物之2價基;n如上所述,p為1以上n-2以下之整數]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於厚度3 mm之成形體中,依據ISO 14782:1999所測得之霧度值為0.1以上1.0以下。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實質上不含下述通式(IV)所表示之嵌段單元(A-3)。
[化3]
[式中,R 21~R 24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R 25為碳數1~6之烷基、氫原子、鹵素原子、羥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4之芳基;Q 2為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m表示平均鏈長,且為10以上之整數]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僅由聚碳酸酯嵌段(A-1)及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構成。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大於30且未達60。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之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1,000以上30,000以下。 [12]一種成形體,其係使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成形而獲得。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透明性及耐衝擊性優異之包含黏度平均分子量相對較高之PC-POS共聚物的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體。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包含聚碳酸酯系樹脂(S),該聚碳酸酯系樹脂(S)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及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包含含有特定之重複單元之聚碳酸酯嵌段(A-1)及含有特定之重複單元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為20,000以上30,000以下,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為0.5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為20以上且未達60,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3,100以上6,000以下。
以下,對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體進行詳細說明。本說明書中,設為較佳之規定可任意採用,較佳者彼此之組合可謂更佳。本說明書中,「XX~YY」之記載意指「XX以上YY以下」。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包含聚碳酸酯系樹脂(S),該聚碳酸酯系樹脂(S)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及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
<聚碳酸酯系樹脂(S)> 構成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聚碳酸酯系樹脂(S)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及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包含含有下述通式(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碳酸酯嵌段(A-1)及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為20,000以上30,000以下,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為0.5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為20以上且未達60,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3,100以上6,000以下。
[化4] [式中,R 1及R 2分別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或碳數1~6之烷氧基;X表示單鍵、碳數1~8之伸烷基、碳數2~8之亞烷基、碳數5~15之伸環烷基、碳數5~15之亞環烷基、茀二基、碳數7~15之芳基伸烷基、碳數7~15之芳基亞烷基、-S-、-SO-、-SO 2-、-O-或-CO-;R 3及R 4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a及b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包含含有上述通式(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碳酸酯嵌段(A-1)及含有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為0.5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為20以上且未達60。 以下,有時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簡稱為「PC-POS共聚物(S-1)」。
・聚碳酸酯嵌段(A-1) 上述通式(I)中,作為R 1及R 2分別獨立地表示之鹵素原子,可例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 作為R 1及R 2分別獨立地表示之烷基,可例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各種丁基(所謂「各種」,表示包含直鏈狀及所有支鏈狀者,以下於說明書中同樣如此)、各種戊基、及各種己基。作為R 1及R 2分別獨立地表示之烷氧基,可例舉具有上述烷基作為烷基部位者。
作為X表示之伸烷基,例如可例舉亞甲基、伸乙基、三亞甲基、四亞甲基、六亞甲基等,較佳為碳數1~5之伸烷基。作為X表示之亞烷基,可例舉亞乙基、亞異丙基等。作為X表示之伸環烷基,可例舉環戊二基或環己二基、環辛二基等,較佳為碳數5~10之伸環烷基。作為X表示之亞環烷基,例如可例舉亞環己基、3,5,5-三甲基亞環己基、2-亞金剛烷基等,較佳為碳數5~10之亞環烷基,更佳為碳數5~8之亞環烷基。作為X表示之芳基伸烷基之芳基部位,可例舉苯基、萘基、聯苯基、蒽基等成環碳數6~14之芳基,作為伸烷基,可例舉上述伸烷基。作為X表示之芳基亞烷基之芳基部位,可例舉苯基、萘基、聯苯基、蒽基等成環碳數6~14之芳基,作為亞烷基,可例舉上述亞烷基。
a及b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較佳為0~2,更佳為0或1。 其中,適宜為a及b為0且X為單鍵或碳數1~8之伸烷基者,或a及b為0且X為碳數3之亞烷基、尤其是亞異丙基者。
聚碳酸酯嵌段(A-1)較佳為實質上僅由上述通式(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構成。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係於PC-POS共聚物(S-1)之主鏈上存在於最接近之2個聚碳酸酯鍵之間的結構單元,包含至少1個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 上述通式(II)中,作為R 3或R 4所表示之鹵素原子,可例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作為R 3或R 4所表示之烷基,可例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各種丁基、各種戊基、及各種己基。作為R 3或R 4所表示之烷氧基,可例舉烷基部位為上述烷基之情形。作為R 3或R 4所表示之芳基,可例舉苯基、萘基等。 R 3及R 4均較佳為氫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更佳為均為甲基。
PC-POS共聚物(S-1)中所包含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為20以上且未達60,較佳為20以上55以下,更佳為25以上50以下,進而更佳為大於30且43以下。若平均鏈長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更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尤其是低溫下之耐衝擊性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又,於較佳之1個態樣中,PC-POS共聚物(S-1)實質上不含平均鏈長為60以上之源自聚有機矽氧烷之嵌段單元作為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 再者,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係指於PC-POS共聚物(S-1)之主鏈上,存在於最接近之2個聚碳酸酯鍵之間的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中所含之-SiR 3R 4-基之個數之平均。又,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中所含之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重複數為n-1。 PC-POS共聚物(S-1)中所含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係藉由核磁共振(NMR)測定而算出。
PC-POS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亦稱為聚有機矽氧烷量)為0.5質量%以上9質量%以下。若PC-POS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量為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PC-POS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上8質量%以下,更佳為0.5質量%以上且未達8質量%,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7.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質量%以上7質量%以下,尤佳為5質量%以上7質量%以下。 本說明書中,「PC-POS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係指上述通式(II)之質量相對於聚碳酸酯嵌段(A-1)、上述通式(II)及源自PC-POS共聚物(S-1)視需要包含之後述末端封端劑之末端結構之合計質量的百分率。關於後述「聚碳酸酯系樹脂(S)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及「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亦同樣如此。 PC-POS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係藉由核磁共振(NMR)測定而算出。具體而言,進行 1H-NMR測定,由源自式(I)之峰、源自式(II)之峰、及源自末端基之峰之積分值算出。
含有上述通式(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較佳態樣係下述通式(II-I)~(II-III)之任一者所表示之嵌段單元。
[化5]
[式中,R 3~R 6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複數個R 3~R 6彼此可相同亦可不同;Y表示-R 7O-、-R 7COO-、-R 7NH-、-R 7NR 8-、-COO-、-S-、-R 7COO-R 9-O-、或-R 7O-R 10-O-,複數個Y彼此可相同亦可不同;上述R 7表示單鍵、直鏈、支鏈或環狀伸烷基、經芳基取代之伸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或二伸芳基;R 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R 9表示二伸芳基;R 10表示直鏈、支鏈或環狀伸烷基、或二伸芳基;β表示源自二異氰酸酯化合物之2價基、或者源自二羧酸或二羧酸之鹵化物之2價基;n如上所述;p為1以上n-2以下之整數]
作為R 3~R 6分別獨立地表示之鹵素原子,可例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作為R 3~R 6分別獨立地表示之烷基,可例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各種丁基、各種戊基、及各種己基。作為R 3~R 6分別獨立地表示之烷氧基,可例舉烷基部位為上述烷基之情形。作為R 3~R 6分別獨立地表示之芳基,可例舉苯基、萘基等。 作為R 3~R 6,均較佳為氫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 較佳為通式(II-I)、(II-II)及/或(II-III)中之R 3~R 6均為甲基。
於Y表示之-R 7O-、-R 7COO-、-R 7NH-、-R 7NR 8-、-R 7COO-R 9-O-、或-R 7O-R 10-O-中,R 7鍵結於Si原子。於Y表示之-COO-中,C原子鍵結於Si原子。 作為Y表示之-R 7O-、-R 7COO-、-R 7NH-、-R 7NR 8-、-R 7COO-R 9-O-、或-R 7O-R 10-O-中之R 7表示之直鏈或支鏈伸烷基,可例舉碳數1~8、較佳為碳數1~5之伸烷基。作為R 7表示之環狀伸烷基,可例舉碳數5~15、較佳為碳數5~10之伸環烷基。
作為R 7表示之經芳基取代之伸烷基,可於芳香環具有如烷氧基、烷基之取代基,作為其具體結構,例如可例示下述通式(i)或(ii)之結構。此處,於R 7表示經芳基取代之伸烷基之情形時,伸烷基鍵結於Si原子。於經芳基取代之伸烷基中,在Y表示之-R 7O-、-R 7COO-、-R 7NH-、-R 7NR 8-、-R 7COO-R 9-O-、或-R 7O-R 10-O-中,伸芳基鍵結於與R 7鄰接之氧原子、碳原子或氮原子。
[化6]
[式中,c表示正整數,通常為1~6之整數]
R 7、R 9及R 10表示之二伸芳基係指兩個伸芳基直接、或經由二價有機基連結而成之基,具體而言,係指具有-Ar 1-W-Ar 2-所表示之結構之基。此處,Ar 1及Ar 2表示伸芳基,W表示單鍵、或2價有機基。W表示之2價有機基例如為亞異丙基、亞甲基、二亞甲基、三亞甲基。 作為R 7、Ar 1及Ar 2表示之伸芳基,可例舉伸苯基、伸萘基、聯伸苯基、伸蒽基等成環碳數6~14之伸芳基。該等伸芳基亦可具有烷氧基、烷基等任意之取代基。
作為R 8表示之烷基,為碳數1~8、較佳為1~5之直鏈或支鏈者。作為R 8表示之烯基,可例舉碳數2~8、較佳為2~5之直鏈或支鏈者。作為R 8表示之芳基,可例舉苯基、萘基等。作為R 8表示之芳烷基,可例舉苯基甲基、苯基乙基等。 R 10表示之直鏈、支鏈或環狀伸烷基與R 7相同。
作為Y,較佳為-R 7O-,且R 7為經芳基取代之伸烷基。其中,R 7更佳為尤其具有烷基之酚系化合物之殘基,進而較佳為源自烯丙基苯酚之有機殘基或源自丁香酚之有機殘基。 再者,關於式(II-II)中之p,較佳為p=n-p-2。
β表示源自二異氰酸酯化合物之2價基或者源自二羧酸或二羧酸之鹵化物之2價基,例如可例舉以下通式(iii)~(vii)所表示之2價基。
[化7]
例如,作為下述通式(II-I)所表示之嵌段單元,可例舉以下通式(II-I-1)~(II-I-11)之嵌段單元。
[化8]
上述通式(II-I-1)~(II-I-11)中,R 3~R 6、n-1及R 8與上述相同,較佳者亦相同。c表示正整數,通常為1~6之整數。 該等中,就聚有機矽氧烷之聚合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上述通式(II-I-1)所表示之嵌段單元。又,就獲取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上述通式(II-I-2)所表示之嵌段單元、上述通式(II-I-3)所表示之嵌段單元。
此外,作為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其他較佳之態樣,可例舉下述通式(II-IV)所表示之嵌段單元。
[化9]
[式中之R 3及R 4與上述者相同;r×m與上述n相等] 通式(II-IV)所表示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之平均鏈長為(r×m),(r×m)之範圍與上述n相同。
就透明性及低溫下之耐衝擊性之觀點而言,PC-POS共聚物(S-1)於其較佳之1個態樣中,作為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實質上不含下述通式(IV)所表示之嵌段單元(A-3)。
[化10]
[式中,R 21~R 24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R 25為碳數1~6之烷基、氫原子、鹵素原子、羥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4之芳基;Q 2為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m表示平均鏈長,且為10以上之整數]
作為R 21~R 24分別獨立地表示之鹵素原子,可例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作為R 21~R 24分別獨立地表示之烷基,可例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各種丁基、各種戊基、及各種己基。作為R 21~R 24分別獨立地表示之烷氧基,可例舉烷基部位為上述烷基之情形。作為R 21~R 24分別獨立地表示之芳基,可例舉苯基、萘基等。
作為R 25表示之碳數1~6之烷基,可例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各種丁基、各種戊基、各種己基。作為R 25表示之鹵素原子,可例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作為R 25表示之碳數1~6之烷氧基,可例舉烷基部位為上述烷基之情形。作為R 25表示之碳數6~14之芳基,可例舉苯基、甲苯甲醯基、二甲基苯基、及萘基等。
作為Q 2表示之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較佳為碳數1以上10以下之直鏈或支鏈之2價飽和脂肪族基。該飽和脂肪族基之碳數較佳為1以上8以下,更佳為2以上6以下,進而較佳為3以上6以下,進而更佳為4以上6以下。 m為平均鏈長,且為10以上之整數。
作為重複單元(A-3)之具體態樣,可例舉下述式(IV-I)所表示之結構。
[化11]
[式中,m如上所述]
於PC-POS共聚物(S-1)之較佳態樣中,PC-POS共聚物(S-1)之主鏈僅由聚碳酸酯嵌段(A-1)、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及源自視需要添加之後述末端封端劑之末端結構構成。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物性 PC-POS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8,500以上25,000以下,更佳為20,000以上2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20,000以上24,000以下,尤佳為21,000以上23,500以下。若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更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尤其是低溫下之耐衝擊性的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PC-POS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可根據所要使用之用途或製品,藉由使用分子量調節劑(末端封端劑)等進行適當調整以成為目標之分子量。
黏度平均分子量(Mv)係測定20℃下之二氯甲烷溶液之極限黏度[η],根據下述Schnell式而算出之值。
[數1]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製造方法 上述PC-POS共聚物(S-1)可藉由界面聚合法(光氣法)、吡啶法、酯交換法等公知之製造方法而製造。尤其是於採用界面聚合法之情形時,容易進行含有PC-POS共聚物之有機相與含有未反應物或觸媒殘渣等之水相之分離步驟,容易進行鹼洗淨、酸洗淨、純水洗淨等各洗淨步驟中之含有PC-POS共聚物之有機相與水相之分離。因此,可高效率地獲得PC-POS共聚物。作為製造PC-POS共聚物之方法,例如可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14-80462號公報等所記載之方法。
於界面聚合法(光氣法)中,例如預先製造使二元酚系化合物與光氣等碳酸酯前驅物聚合而成之聚碳酸酯低聚物,繼而使聚碳酸酯低聚物、聚有機矽氧烷及視需要之二元酚系化合物聚合而製造PC-POS共聚物(S-1)。 具體而言,可藉由如下方式製造,即,使後述之預先製造之聚碳酸酯低聚物及聚有機矽氧烷溶解於非水溶性有機溶劑(二氯甲烷等),加入二元酚系化合物(雙酚A等)之鹼性化合物水溶液(氫氧化鈉水溶液等),使用三級胺(三乙胺等)或四級銨鹽(氯化三甲基苄基銨等)作為聚合觸媒,於末端封端劑(對第三丁基苯酚等一元酚)之存在下進行界面縮聚反應。 又,PC-POS共聚物(S-1)例如亦可藉由使聚有機矽氧烷、二元酚系化合物、及光氣、碳酸酯或氯甲酸酯進行共聚而製造。
作為原料之聚有機矽氧烷可使用以下之通式(1)、(2)及/或(3)所示者。
[化12]
[式中,R 3~R 6、Y、β、n及p如上所述] R 3~R 6、Y、β、n及p之具體例及較佳者亦如上所述。 Z表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複數個Z彼此可相同亦可不同。 例如,作為通式(1)所表示之聚有機矽氧烷,可例舉以下之通式(1-1)~(1-11)之化合物。
[化13]
上述通式(1-1)~(1-11)中,R 3~R 6、n-1及R 8與上述相同,較佳者亦相同。c表示正整數,通常為1~6之整數。 該等中,就聚有機矽氧烷之聚合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上述通式(1-1)所表示之酚改性聚有機矽氧烷。又,就獲取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作為上述通式(1-2)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的α,ω-雙[3-(鄰羥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矽氧烷、作為上述通式(1-3)所表示之化合物中之一種的α,ω-雙[3-(4-羥基-3-甲氧基苯基)丙基]聚二甲基矽氧烷。
此外,聚有機矽氧烷原料亦可使用具有以下通式(4)者。
[化14]
[式中,R 3、R 4、r及m與上述相同]
作為原料之聚有機矽氧烷較佳為不使用下述通式(5)或(6)所表示之聚有機矽氧烷。
[化15]
[式中,R 21~R 25、Q 2、及m與上述相同]
[化16]
[式中,m與上述相同]
上述聚有機矽氧烷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根據日本專利特開平11-217390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使環三矽氧烷與二矽氧烷於酸性觸媒存在下進行反應,合成α,ω-二氫有機五矽氧烷,繼而於矽氫化反應用觸媒之存在下,使該α,ω-二氫有機五矽氧烷與酚性化合物(例如2-烯丙基苯酚、4-烯丙基苯酚、丁香酚、2-丙烯基苯酚等)等進行加成反應,藉此可獲得粗聚有機矽氧烷。又,根據日本專利第2662310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使八甲基環四矽氧烷與四甲基二矽氧烷於硫酸(酸性觸媒)之存在下進行反應,使所獲得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與上述同樣地於矽氫化反應用觸媒之存在下與酚性化合物等進行加成反應,藉此可獲得粗聚有機矽氧烷。再者,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亦可藉由其聚合條件適當調整其鏈長n而使用,亦可使用市售之α,ω-二氫有機聚矽氧烷。具體而言,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16-098292號公報所記載者。
聚碳酸酯低聚物可藉由在二氯甲烷、氯苯、氯仿等有機溶劑中,使二元酚系化合物與光氣或三光氣之類的碳酸酯前驅物進行反應而製造。於使用酯交換法製造聚碳酸酯低聚物時,亦可藉由二元酚系化合物與碳酸二苯酯之類的碳酸酯前驅物之反應而製造。 作為二元酚系化合物,較佳為使用下述通式(viii)所表示之二元酚系化合物。
[化17]
式中,R 1、R 2、a、b及X如上所述。
作為上述通式(viii)所表示之二元酚系化合物,例如可例舉: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雙酚A]、雙(4-羥基苯基)甲烷、1,1-雙(4-羥基苯基)乙烷、2,2-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等雙(羥基苯基)烷烴系、4,4'-二羥基聯苯、雙(4-羥基苯基)環烷烴、雙(4-羥基苯基)氧化物、雙(4-羥基苯基)硫醚、雙(4-羥基苯基)碸、雙(4-羥基苯基)亞碸、雙(4-羥基苯基)酮等。該等二元酚系化合物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使用。 該等中,較佳為雙(羥基苯基)烷烴系二元酚,更佳為雙酚A。於使用雙酚A作為二元酚系化合物之情形時,上述通式(i)中,成為X為亞異丙基且a=b=0之PC-POS共聚物。
作為雙酚A以外之二元酚系化合物,例如可例舉:雙(羥基芳基)烷烴類、雙(羥基芳基)環烷烴類、二羥基芳基醚類、二羥基二芳基硫醚類、二羥基二芳基亞碸類、二羥基二芳基碸類、二羥基聯苯類、二羥基二芳基茀類、二羥基二芳基金剛烷類等。該等二元酚系化合物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混合2種以上使用。
作為雙(羥基芳基)烷烴類,例如可例舉:雙(4-羥基苯基)甲烷、1,1-雙(4-羥基苯基)乙烷、2,2-雙(4-羥基苯基)丁烷、2,2-雙(4-羥基苯基)辛烷、雙(4-羥基苯基)苯基甲烷、雙(4-羥基苯基)二苯基甲烷、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雙(4-羥基苯基)萘基甲烷、1,1-雙(4-羥基-3-第三丁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溴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5-二甲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氯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5-二氯苯基)丙烷、2,2-雙(4-羥基-3,5-二溴苯基)丙烷等。
作為雙(羥基芳基)環烷烴類,例如可例舉:1,1-雙(4-羥基苯基)環戊烷、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1,1-雙(4-羥基苯基)-3,5,5-三甲基環己烷、2,2-雙(4-羥基苯基)降𦯉烷、1,1-雙(4-羥基苯基)環十二烷等。作為二羥基芳基醚類,例如可例舉:4,4'-二羥基二苯基醚、4,4'-二羥基-3,3'-二甲基苯基醚等。
作為二羥基二芳基硫醚類,例如可例舉:4,4'-二羥基二苯基硫醚、4,4'-二羥基-3,3'-二甲基二苯基硫醚等。作為二羥基二芳基亞碸類,例如可例舉:4,4'-二羥基二苯基亞碸、4,4'-二羥基-3,3'-二甲基二苯基亞碸等。作為二羥基二芳基碸類,例如可例舉:4,4'-二羥基二苯基碸、4,4'-二羥基-3,3'-二甲基二苯基碸等。
作為二羥基聯苯類,例如可例舉:4,4'-二羥基聯苯等。作為二羥基二芳基茀類,例如可例舉:9,9-雙(4-羥基苯基)茀、9,9-雙(4-羥基-3-甲基苯基)茀等。作為二羥基二芳基金剛烷類,例如可例舉:1,3-雙(4-羥基苯基)金剛烷、2,2-雙(4-羥基苯基)金剛烷、1,3-雙(4-羥基苯基)-5,7-二甲基金剛烷等。
作為上述以外之二元酚系化合物,例如可例舉:4,4'-[1,3-伸苯基雙(1-甲基亞乙基)]雙酚、10,10-雙(4-羥基苯基)-9-蒽酮、1,5-雙(4-羥基苯硫基)-2,3-二氧戊烷等。
為了調整所獲得之PC-POS共聚物之分子量,可使用末端封端劑(分子量調節劑)。作為末端封端劑,例如可例舉苯酚、對甲酚、對第三丁基苯酚、對第三辛基苯酚、對異丙苯基苯酚、對壬基苯酚、間十五烷基苯酚及對第三戊基苯酚等一元酚。該等一元酚可單獨使用一種,亦可組合兩種以上使用。
於上述界面縮聚反應後,適當靜置而分離成水相與有機溶劑相[分離步驟],將有機溶劑相洗淨(較佳為按照鹼性水溶液、酸性水溶液、水之順序洗淨)[洗淨步驟],對所獲得之有機相進行濃縮[濃縮步驟],及進行乾燥[乾燥步驟],藉此可獲得PC-POS共聚物(S-1)。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 聚碳酸酯系樹脂(S)進而包含PC-POS共聚物(S-1)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之主鏈具有下述通式(I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作為上述聚碳酸酯系樹脂,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各種公知之聚碳酸酯系樹脂。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再者,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S-2)係與PC-POS共聚物(S-1)不同,不具有如式(II)所表示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之結構。例如,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較佳為均聚碳酸酯樹脂,更佳為主鏈實質上僅具有下述通式(I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均聚碳酸酯樹脂。
[化18]
[式中,R 9及R 10分別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或碳數1~6之烷氧基;X'表示單鍵、碳數1~8之伸烷基、碳數2~8之亞烷基、碳數5~15之伸環烷基、碳數5~15之亞環烷基、-S-、-SO-、-SO 2-、-O-或-CO-;d及e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
作為R 9及R 10之具體例,可例舉與上述R 1及R 2相同者,較佳者亦相同。作為R 9及R 10,更佳為碳數1~6之烷基或碳數1~6之烷氧基。 作為X'之具體例,可例舉與上述X相同者,較佳者亦相同。d及e分別獨立地較佳為0~2,更佳為0或1。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之物性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之黏度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1,000以上30,000以下,更佳為13,500以上26,000以下,進而較佳為16,000以上24,000以下。若黏度平均分子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更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尤其是低溫下之耐衝擊性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之製造方法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可藉由先前之聚碳酸酯之製造法而獲得,例如:於對反應為惰性之有機溶劑、鹼性水溶液之存在下,使二元酚系化合物與光氣進行反應後,添加三級胺或四級銨鹽等聚合觸媒而進行聚合之界面聚合法;使二元醇與碳酸二酯於不使用溶劑之熔融狀態下添加鹼性觸媒進行酯交換反應之熔融聚合法(酯交換法);將二元酚系化合物溶解於吡啶或吡啶與惰性溶劑之混合溶液中,導入光氣而直接製造之吡啶法等。 於進行上述反應時,視需要使用分子量調節劑(末端封端劑)、分支劑等。 再者,上述二元酚系化合物係於分子內具有2個酚性羥基之化合物,例如可例舉下述通式(III')所表示者。
[化19] [式中,R 9、R 10、X'、d及e如上述定義所述,較佳者亦相同]
作為該二元酚系化合物之具體例,可例舉於上文中藉由PC-POS(S-1)之製造方法所敍述者,較佳者亦相同。其中,較佳為雙(羥基苯基)烷烴系二元酚,更佳為雙酚A。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物性)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為20,000以上30,000以下。若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進而具有耐化學品性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較佳為20,000以上27,000以下,更佳為20,000以上2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20,000以上22,000以下,進而較佳為21,000以上22,000以下。
聚碳酸酯系樹脂(S)由於包含PC-POS(S-1)及該PC-POS共聚物(S-1)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故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PC-POS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未必一致,有時存在差。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PC-POS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3,100以上6,000以下。若Mv Si-Mv PC為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PC-POS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較佳為-1,500以上6,000以下,更佳為-500以上6,000以下,進而較佳為-500以上4,000以下,尤佳為-500以上3,000以下。若Mv Si-Mv PC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更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尤其是低溫下之耐衝擊性、進而具有耐化學品性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聚碳酸酯系樹脂(S)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未達8質量%,更佳為1質量%以上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7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尤佳為3.1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若聚碳酸酯系樹脂(S)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更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尤其是低溫下之耐衝擊性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聚碳酸酯系樹脂(S)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係與上述PC-POS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同樣地,藉由核磁共振(NMR)測定而算出。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及聚碳酸酯系樹脂(S)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例如可藉由PC-POS共聚物(S-1)與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之含有比率調整。 聚碳酸酯系樹脂(S)中之PC-POS共聚物(S-1)之含量較佳為5質量%以上99質量%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上8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40質量%以上70質量%以下,尤佳為50質量%以上70質量%以下。 聚碳酸酯系樹脂(S)中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之含量較佳為1質量%以上95質量%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以上8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7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30質量%以上60質量%以下,尤佳為30質量%以上50質量%以下。
<其他添加劑>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進而含有其他添加劑。作為其他成分,例如可例舉耐水解劑、抗氧化劑、紫外線吸收劑、阻燃劑、阻燃助劑、補強材、填充劑及耐衝擊性改良用彈性體、顏料、染料等。
<抗氧化劑> 作為其他添加劑之具體例,可例舉抗氧化劑。 藉由在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中調配抗氧化劑,能夠抑制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熔融時之氧化劣化,能夠抑制氧化劣化所導致之著色等。作為抗氧化劑,適宜使用磷系抗氧化劑及/或酚系抗氧化劑等。
作為酚系抗氧化劑,例如可例舉: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烷基酯、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酚、2,2'-亞甲基雙(4-甲基-6-第三丁基苯酚)、季戊四醇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等受阻酚類。 於該等抗氧化劑中,較佳為雙(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2,4-二第三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等具有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結構者或三苯基膦。
作為市售之酚系抗氧化劑,例如可例舉:Irganox 1010(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Irganox 1076(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標)、Irganox 1330(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Irganox 3114(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BHT(武田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CYANOX1790(SOLVAY公司製造,商品名)及SumilizerGA-80(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等。
作為磷系抗氧化劑,例如可例舉:亞磷酸三苯酯、亞磷酸二苯酯壬酯、亞磷酸二苯酯(2-乙基己基)酯、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酯、亞磷酸三(壬基苯基)酯、亞磷酸二苯酯異辛酯、2,2'-亞甲基雙(4,6-二第三丁基苯基)辛基亞磷酸酯、亞磷酸二苯酯異癸酯、亞磷酸二苯酯單(十三烷基)酯、亞磷酸苯酯二異癸酯、亞磷酸苯酯二(十三烷基)酯、亞磷酸三(2-乙基己基)酯、亞磷酸三(異癸基)酯、亞磷酸三(十三烷基)酯、亞磷酸二丁酯、三硫代亞磷酸三月桂酯、四(2,4-二第三丁基苯基)-4,4'-聯伸苯二亞膦酸酯、4,4'-亞異丙基聯苯酚十二烷基亞磷酸酯、4,4'-亞異丙基聯苯酚十三烷基亞磷酸酯、4,4'-亞異丙基聯苯酚十四烷基亞磷酸酯、4,4'-亞異丙基聯苯酚十五烷基亞磷酸酯、4,4'-亞丁基雙(3-甲基-6-第三丁基苯基)二-十三烷基亞磷酸酯、雙(2,4-二第三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2,6-二第三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壬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二硬脂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苯基雙酚A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四苯基二丙二醇二亞磷酸酯、1,1,3-三(2-甲基-4-二-十三烷基亞磷酸酯-5-第三丁基苯基)丁烷、3,4,5,6-二苯并-1,2-氧膦、三苯基膦、二苯基丁基膦、二苯基十八烷基膦、三(對甲苯基)膦、三(對壬基苯基)膦、三(萘基)膦、二苯基(羥基甲基)膦、二苯基(乙醯氧基甲基)膦、二苯基(β-乙基羧基乙基)膦、三(對氯苯基)膦、三(對氟苯基)膦、苄基二苯基膦、二苯基(β-氰基乙基)膦、二苯基(對羥基苯基)膦、二苯基(1,4-二羥基苯基)-2-膦、苯基萘基苄基膦等。
作為市售之磷系抗氧化劑,例如可例舉:Irgafos 168(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Irgafos 12(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Irgafos 38(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Adekastab 2112(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Adekastab C(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Adekastab 329K(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Adekastab PEP36(ADEKA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JC-263(城北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Sandstab P-EPQ(Clariant公司製造,商品名)、Doverphos S-9228PC(Dover Chemical公司製造,商品名)等。
上述抗氧化劑可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中之抗氧化劑之含量相對於聚碳酸酯系樹脂(S)100質量份,較佳為0.001質量份以上0.5質量份以下,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0.3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0.3質量份以下。若相對於聚碳酸酯系樹脂(S)100質量份之抗氧化劑之含量處於上述範圍,則可獲得充分之抗氧化作用,且可抑制成形時之模具污染。
<紫外線吸收劑> 作為其他添加劑之其他具體例,可例舉紫外線吸收劑。作為紫外線吸收劑,適宜使用苯并三唑系化合物、苯并㗁𠯤系化合物、水楊酸酯系化合物、丙二酸酯系化合物、草醯替苯胺系化合物、三𠯤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等。
作為苯并三唑系化合物,具體而言,可例舉:例如2-(2'-羥基-5'-第三辛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3',5'-二第三戊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5'-第三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3',5'-二第三丁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3',5'-雙(α,α-二甲基苄基)苯基]-2H-苯并三唑、2,2'-亞甲基-雙[4-甲基-6-(苯并三唑-2-基)苯酚]、2,2'-亞甲基雙(6-(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等。
作為三𠯤系化合物,具體而言,例如可例舉:2-(4,6-二苯基-1,3,5-三𠯤-2-基)-5-(己氧基)苯酚、2-(4,6-雙-2,4-二甲基苯基-1,3,5-三𠯤-2-基)-5-(己氧基)苯酚等。 作為二苯甲酮系化合物,具體而言,例如可例舉:2-羥基-4-正辛氧基二苯甲酮、2-羥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2-羥基-4-乙氧基-二苯甲酮等。 作為氰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具體而言,例如可例舉2-乙基-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酯、2-乙基己基-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酸酯、1,3-雙-[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醯氧基]-2,2-雙-[(2-氰基-3',3'-二苯基丙烯醯基)氧基]甲基丙烷等。
該等中,較佳為選自由苯并三唑系化合物、丙二酸酯系化合物、三𠯤系化合物及苯并㗁𠯤系化合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 作為市售之紫外線吸收劑,例如可例舉:SEESORB 709(Shipro Kasei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KEMISORB 79(Chemipro Kasei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KEMISORB 279(Chemipro Kasei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HOSTAVIN B-CAP(Clariant公司製造,商品名)、Tinuvin 234(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Tinuvin 1577(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標)、CYASORB UV-3638 F(SOLVAY公司製造)等。
上述紫外線吸收劑可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中之紫外線吸收劑之含量相對於聚碳酸酯系樹脂(S)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1質量份以下,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0.7質量份以下。若上述紫外線吸收劑之含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充分之耐光特性,若為1質量份以下,則可充分抑制成形時使用之模具污染。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物性>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藉由具有上述組成,能夠兼具優異之透明性及耐衝擊性。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具有優異之透明性。透明性例如可藉由霧度值來進行評價。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於厚度3 mm之成形體中,依據ISO 14782:1999(JIS K 7136:2000)所測得之霧度值較佳為0.1以上1.0以下,更佳為0.2以上0.9以下,進而較佳為0.3以上0.6以下。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具有優異之耐衝擊性,尤其具有低溫下之優異之耐衝擊性。耐衝擊性例如如後述實施例中所示可藉由夏比耐衝擊強度來進行評價。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具有優異之耐化學品性。耐化學品性例如可藉由後述實施例中所示之方法來進行評價。
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較佳態樣中,於以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成分作為主成分之基質中存在含有上述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區域(d)。 區域(d)之平均區域尺寸之標準化分散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 區域(d)之平均區域尺寸及其標準化分散可依照日本專利特開2011-102364號公報之記載,藉由小角度X射線散射法(Small Angle X-ray Scattering:SAXS)進行評價。 平均區域尺寸意指各個區域(d)之尺寸之數量平均。標準化分散意指將粒徑分佈之廣度以平均區域尺寸標準化所得之參數,具體而言,係將區域(d)之尺寸之分散以平均區域尺寸標準化所得之值,以下述式(X)表示。 標準化分散(%)=σ/D AV(X) [式中,σ表示區域(d)之區域尺寸之標準偏差,D AV表示平均區域尺寸] 「平均區域尺寸」及「標準化分散」表示使用藉由射出成形所形成之厚度1.0 mm之成形品,藉由小角度X射線線散射法進行測定而獲得之測定值。具體而言,使用藉由射出成形所成形之3段型平板(寬度50 mm,長度90 mm,厚度自澆口側為3.0 mm(長度20 mm)、2.0 mm(長度45 mm)、1.0 mm(長度25 mm),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3 μm),藉由小角度X射線線散射法測定距厚度1.0 mm部之端部為5 mm、距側部為5 mm之交點處之聚二有機矽氧烷區域之平均尺寸及粒徑分佈(標準化分散)。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較佳為0.5質量%以上且未達8質量%,更佳為1質量%以上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7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尤佳為3.1質量%以上5質量%以下。若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處於上述範圍內,則可獲得具有更優異之透明性及低溫下之耐衝擊性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聚碳酸酯系樹脂(S)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係與上述PC-POS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同樣地,藉由核磁共振(NMR)測定而算出。
[成形體] 以將上述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進行熔融混練所得者或所獲得之顆粒為原料,藉由射出成形法、射出壓縮成形法、擠出成形法、吹塑成形法、加壓成形法、真空成形法及發泡成形法等而製造各種成形體。尤其可使用藉由熔融混練所獲得之顆粒,適宜地用於藉由射出成形及射出壓縮成形進行之射出成形體之製造。 包含本發明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成形體例如可適宜地用作電視、收音機、相機、攝錄影機、音訊播放機、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位多功能光碟)播放機、空氣調節器、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收發器、顯示器、電腦、平板終端、可攜式遊戲機機、固定式遊戲機、穿戴型電子機器、暫存器、計算器、影印機、印表機、傳真機、通訊基站、電池、機械手等電氣/電子機器用零件之外裝及內部零件等、以及汽車、鐵道、船舶、航空器、太空產業用機器、醫療機器之外裝及內部零件以及建材之零件。 [實施例]
藉由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該等例任何限定。各例中之特性值、評價結果係依照以下要領求出。
(1)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及含量 藉由 1H-NMR測定,根據構成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聚二甲基矽氧烷之甲基之積分值比,算出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及含量。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有時將聚二甲基矽氧烷簡稱為PDMS。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之定量方法> 1H-NMR測定條件 NMR裝置:JEOL RESONA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CA-500 探針:50TH5AT/FG2 測定核: 1H 觀測範圍:-5~15 ppm 觀測中心:5 ppm 脈衝重複時間:9秒 脈衝寬度:45° NMR試樣管:5 樣品量:30~40 mg 溶劑:氘氯仿 測定溫度:室溫 累計次數:256次 經烯丙基苯酚封端之聚二甲基矽氧烷之情形 A:於δ-0.02~0.5附近觀測到之二甲基矽氧烷部之甲基之積分值 B:於δ2.50~2.75附近觀測到之烯丙基苯酚之亞甲基之積分值 聚二甲基矽氧烷之鏈長=(A/6)/(B/4) 經丁香酚封端之聚二甲基矽氧烷之情形 A:於δ-0.02~0.5附近觀測到之二甲基矽氧烷部之甲基之積分值 B:於δ2.40~2.70附近觀測到之丁香酚之亞甲基之積分值 聚二甲基矽氧烷之鏈長=(A/6)/(B/4)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之定量方法> 使經烯丙基苯酚封端之聚二甲基矽氧烷共聚而成之PTBP封端聚碳酸酯中之聚二甲基矽氧烷共聚量之定量方法 1H-NMR測定條件 NMR裝置:JEOL RESONA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ECA-500 探針:50TH5AT/FG2 測定核: 1H 觀測範圍:-5~15 ppm 觀測中心:5 ppm 脈衝重複時間:9秒 脈衝寬度:45° 累計次數:256次 NMR試樣管:5 樣品量:30~40 mg 溶劑:氘氯仿 測定溫度:室溫 A:於δ1.5~1.9附近觀測到之BPA部之甲基之積分值 B:於δ-0.02~0.3附近觀測到之-Si(CH 3) 2-部之甲基之積分值 C:於δ1.2~1.4附近觀測到之對第三丁基苯基部之丁基之積分值 a=A/6 b=B/6 c=C/9 T=a+b+c f=a/T×100 g=b/T×100 h=c/T×100 TW=f×254+g×74.1+h×149 PDMS(wt%)=g×74.1/TW×100
(2)黏度平均分子量 黏度平均分子量(Mv)係使用烏氏黏度計,測定20℃下之二氯甲烷溶液之黏度,由此求出極限黏度[η],根據下式(Schnell式)而算出。
[數2]
<製造例1: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1)(PC-PDMS(S-1-1))之製造> (步驟1:聚碳酸酯低聚物之製造) 於5.6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中,以相對於其後要溶解之雙酚A(BPA)成為2000 ppm之方式加入二亞硫磺酸鈉。於其中以BPA濃度成為13.5質量%之方式溶解BPA,製備BPA之氫氧化鈉水溶液。 使該BPA之氫氧化鈉水溶液以40 L/hr、二氯甲烷以15 L/hr、及光氣以4.0 kg/hr之流量連續通過內徑6 mm、管長30 m之管型反應器。管型反應器具有套管部分,於套管中通入冷卻水而將反應液之溫度保持為40℃以下。將自管型反應器排出之反應液連續導入至具備後掠翼之內容積40 L之附擋板之槽型反應器,於其中進而以2.8 L/hr之流量添加BPA之氫氧化鈉水溶液、以0.07 L/hr之流量添加25質量%之氫氧化鈉水溶液、以17 L/hr之流量添加水、以0.64 L/hr之流量添加1質量%之三乙胺水溶液而進行反應。連續抽出自槽型反應器溢出之反應液,並進行靜置,藉此將水相分離去除,採取二氯甲烷相。 如此獲得之聚碳酸酯低聚物之濃度為341 g/L,氯甲酸酯基濃度為0.71 mol/L。
(步驟2:PC-PDMS之製造) 於具備隔板、槳型攪拌葉及冷卻用套管之50 L槽型反應器中,加入上述製造例中所製造之聚碳酸酯低聚物溶液(PCO)15 L(i)、二氯甲烷(MC)8.6 L(ii)、將聚二甲基矽氧烷之平均鏈長n為37(iii)之經鄰烯丙基苯酚封端之改性聚二甲基矽氧烷(PDMS)380 g(iv)溶解於二氯甲烷2 L(v)中所得者、以及三乙胺(TEA)11.2 mL(vi),於攪拌下向其中加入氫氧化鈉水溶液(將氫氧化鈉170 g(vii)溶於純水2 L(viii)中所得者),進行20分鐘聚碳酸酯低聚物與經烯丙基苯酚封端之改性PDMS之反應。 於該聚合液中,添加對第三丁基苯酚(PTBP)之二氯甲烷溶液(將PTBP 146.8 g(ix)溶解於二氯甲烷0.5 L(x)中所得者)、雙酚A之氫氧化鈉水溶液(於將氫氧化鈉562 g(xi)及二亞硫磺酸鈉(Na 2S 2O 4)1.7 g(xii)溶解於純水8.2 L(xiii)中所得之水溶液中,溶解雙酚A 826 g(xiv)而得者),進行40分鐘聚合反應。 為了進行稀釋,加入二氯甲烷10 L(xv)並攪拌20分鐘後,分離成含有聚碳酸酯-聚二甲基矽氧烷共聚物(PC-PDMS)之有機相與含有過量之雙酚A及氫氧化鈉之水相,單離出有機相。 對於如此所獲得之PC-PDMS之二氯甲烷溶液,用15體積%之0.03 mol/L氫氧化鈉水溶液、0.2 mol/L鹽酸依次對該溶液進行洗淨,繼而用純水反覆洗淨至洗淨後之水相中之導電率成為5 μS/cm以下。 將藉由洗淨所獲得之PC-POS共聚物之二氯甲烷溶液進行濃縮及粉碎,於減壓下、120℃對所獲得之薄片進行乾燥,製造PC-PDMS(S-1-1)。 所獲得之PC-PDMS(S-1-1)之藉由NMR求出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為6.0質量%,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為37,黏度平均分子量Mv為17,700。
<製造例2~9:PC-PDMS(S-1-2)~(S-1-9))之製造> 除將表1所示之(i)~(xv)之值如該表所示般變更以外,以與製造例1相同之方式製造PC-PDMS(S-1-2)~(S-1-9)。 將各PC-PDMS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及黏度平均分子量Mv示於表1。
[表1] 表1
   製造例
1 2 3 4 5 6 7 8 9
PC-PDMS(S-1) (S-1-1) (S-1-2) (S-1-3) (S-1-4) (S-1-5) (S-1-6) (S-1-7) (S-1-8) (S-1-9)
(i)PCO[L]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ii)MC[L] 8.6 8.6 8.6 8.6 8.6 8.6 8.6 8.6 8.6
(iii)PDMS鏈長[n]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iv)PDMS添加量[g] 380 385 400 400 400 255 512 640 400
(v)MC[L] 2 2 2 2 2 2 2 2 2
(vi)TEA[mL] 11.2 11.2 11.2 11.2 11.2 11.2 11.2 11.2 11.2
(vii)NaOH[g] 170 170 170 170 170 170 170 170 170
(viii)純水[L] 2 2 2 2 2 2 2 2 2
(ix)PTBP[g] 146.8 131.1 123.5 112.5 107.7 112.5 112.5 112.5 98.5
(x)MC[L]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xi)NaOH[g] 562 562 562 562 562 562 562 562 562
(xii)Na 2S 2O 4[g]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1.7
(xiii)純水[L] 8.2 8.2 8.2 8.2 8.2 8.2 8.2 8.2 8.2
(xiv)BPA[g] 826 826 826 826 826 826 826 826 826
(xv)MC[L] 10 8 8 8 8 8 13 13 8
(A-2)之含量[wt%] 6.0 6.0 5.9 6.0 6.1 3.9 7.9 9.7 6.1
(A-2)之平均鏈長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37
Mv 17,700 18,700 20,300 21,600 23,100 21,900 21,600 21,700 24,900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 (S-2-1):Tarflon FN1300(商品名)[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11,500] (S-2-2):Tarflon FN1500(商品名)[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14,500] (S-2-3):Tarflon FN1700(商品名)[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17,700] (S-2-4):Tarflon FN1900(商品名)[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19,100] (S-2-5):Tarflon FN2200(商品名)[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21,200] (S-2-6):Tarflon FN2500(商品名)[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23,400] (S-2-7):Iupilon E-2000(商品名)[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25,500] (S-2-8):NOVAREX 7030PJ(商品名)[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黏度平均分子量=29,500]
<其他成分> 抗氧化劑:IRGAFOS 168(商品名)[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酯,BASF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紫外線吸收劑:CYASORB UV-3638 F(商品名)[2,2'-(對伸苯基)二-3,1-苯并㗁𠯤-4-酮,SOLVAY公司製造] 紫外線吸收劑:KEMISORB 79(商品名)[2-苯并三唑基-4-第三辛基苯酚,Chemipro Kasei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實施例1~12、比較例1~10 將製造例1~9中所獲得之PC-PDMS(S-1-1)~(S-1-9)及其他各成分以表3所示之調配比率進行混合,供給至排氣式雙軸擠出機(東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製造,TEM35B),以螺桿轉速150 rpm、吐出量20 kg/hr、樹脂溫度295~300℃進行熔融混練,獲得評價用顆粒樣品。 使用該評價用顆粒樣品,進行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及Mv之測定,以及藉由下述方法進行透明性、耐衝擊性及耐化學品性之評價。
(1)透明性:霧度值 於厚度3 mm之成形體中,依據ISO 14782:1999(JIS K 7136:2000)測定霧度值。將結果示於表3。 (2)耐衝擊性:艾氏衝擊試驗 使上述所獲得之顆粒於120℃下乾燥8小時後,使用射出成形機(日精樹脂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NEX110,螺桿直徑36 mm),於缸體溫度280℃、模具溫度80℃下進行射出成形而製作IZOD試驗片(63×13×3.2 mm)。使用對該試驗片進行後加工而賦予了缺口之試驗片,依據ASTM標準D-256,測定-30℃及-40℃下之艾氏衝擊強度。將結果示於表3。
(3)耐化學品性:防曬劑性 使上述所獲得之顆粒於120℃下乾燥8小時後,使用射出成形機(日精樹脂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NEX110,螺桿直徑36 mm),於缸體溫度280℃、模具溫度80℃下進行射出成形,製作長邊方向之長度為95 mm且與長邊方向垂直之剖面為圖1所示之形狀之試驗片。由各顆粒樣品各製作3片如下之試驗片,即,圖1中之厚度t、圖心至上表面之垂直距離e、上表面之短邊方向之長度B、及垂直於底面之面與側面所形成之銳角θ分別為下述表2所示之值。
[表2] 表2
厚度t (mm) 圖心距離e (mm) 上表面之短邊方向之長度B (mm) θ (度)
2.5 1.3 5 10
2.7 1.4 5 10
2.9 1.5 5 10
3.1 1.6 5 10
3.3 1.7 5 10
3.5 1.8 5 10
3.7 1.9 5 10
3.9 2.1 5 10
4.1 2.2 5 10
4.3 2.3 5 10
準備如下治具,即,將直徑10 mm、長度70 mm之材質SUS304之3根圓柱型軸以長邊方向之兩端對齊,短邊方向之剖面成為圖2所示之剖視圖之方式分別平行地固定。具體而言,將1根圓柱型軸作為中央軸22,將另外2根作為兩端軸23,將包含2根兩端軸23之中心軸21兩者之平面與中央軸22之中心軸21之垂直距離設為11.3 mm,將兩端軸23之中心軸21間之距離L設為60 mm。 將各試驗片如圖3所示固定於上述治具。具體而言,將各試驗片31以底面中心與中央軸32相接,上表面與兩端軸33相接,試驗片31之長邊方向相對於各軸之長邊方向垂直的方式固定於上述治具。將包含中央軸32與試驗片31之接點的中央軸32上之切面36與包含兩端軸33與試驗片31之接點的兩端軸33上之切面35之垂直距離G設為1.3 mm,將兩端軸33間之距離L設為60 mm。 自試驗片上表面之中央朝長邊方向以左右各1 cm之寬度塗佈防曬劑「NIVEA(商標) SUN Protect and Moisture Lotion SPF30」(Beiersdorf公司製造)。於23℃下經過72小時後,目視確認有無發生龜裂,評價外觀變化,針對每一厚度t各準備3片之試驗片中,求出2片以上之試驗片未發生龜裂之最大之試驗片之厚度t m。將結果示於表3。
[表3-1] 表3(其1)
   實施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C-PDMS (S-1) (S-1-1)                                    
(S-1-2) 56                                 
(S-1-3)    57                              
(S-1-4)       57    57 57 57 76            
(S-1-5)          56                      56
(S-1-6)                                    
(S-1-7)                         49         
(S-1-8)                                    
(S-1-9)                            56 56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 (S-2) (S-2-1)                                    
(S-2-2)                                    
(S-2-3)                                    
(S-2-4)          37             20 44      
(S-2-5)    25 25 7          19 31       14
(S-2-6)    18 18    43 5    5       10 30
(S-2-7) 20             38             34   
(S-2-8) 24                43               
抗氧化劑 Irgafos168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Mv Si 18700 20300 21600 23100 21600 21600 21600 21600 21600 24900 24900 23100
Mv PC 21100 21200 21400 21200 22700 22700 24500 20900 20900 22000 24900 22700
Mv Si-Mv PC -2400 -900 200 1900 -1100 -1100 -2900 700 700 2900 0 400
(S-1)中之(A-2)之含量 [wt%] 6.0 5.9 6.0 6.1 6.0 6.0 6.0 6.0 7.9 6.1 6.1 6.1
整體組合物中之(A-2)之含量 [wt%] 3.6 3.4 3.4 3.4 3.5 3.4 3.4 4.8 3.7 3.3 3.4 3.4
透明性 霧度值 0.9 0.6 0.4 0.6 0.5 0.6 1 0.4 0.5 0.3 0.5 0.4
耐衝擊性 艾氏衝擊強度 (-30℃) [kJ/m 2] 67 71 79 75 79 82 84 76 74 78 90 83
艾氏衝擊強度 (-40℃) [kJ/m 2] 25 35 46 64 37 40 56 67 59 58 82 66
耐化學品性 t m 4.3 4.3 4.1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表3-2] 表3(其2)
   比較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PC-PDMS (S-1) (S-1-1) 57       57    57            
(S-1-2)                   56    56 57
(S-1-3)                              
(S-1-4)    57 57                     
(S-1-5)                              
(S-1-6)                              
(S-1-7)                              
(S-1-8)             35               
(S-1-9)                      56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 (S-2) (S-2-1)       20             44      
(S-2-2)    38 23                22   
(S-2-3)    5    43             22   
(S-2-4)             6    9         
(S-2-5)             59 18 35         
(S-2-6)                25            
(S-2-7) 29                         8
(S-2-8) 14                         35
抗氧化劑 Irgafos168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0.1
Mv Si 17700 21600 21600 17700 21700 17700 18700 24900 18700 18700
Mv PC 21000 19600 17300 17300 21100 19500 19800 19200 17300 23000
Mv Si-Mv PC -3300 2000 4300 400 600 -1800 -1100 5700 1400 -4300
(S-1)中之(A-2)之含量 [wt%] 6.0 6.0 6.0 6.0 9.7 6.0 6.0 6.1 6.0 6.0
整體組合物中之(A-2)之含量 [wt%] 3.5 3.4 3.5 3.4 3.2 3.4 3.4 3.5 3.7 3.3
透明性 霧度值 1.3 0.4 0.3 0.6 2.0 0.9 0.6 0.4 0.4 1.2
耐衝擊性 艾氏衝擊強度(-30℃) [kJ/m 2] 28 59 21 19 80 44 62 37 19 77
艾氏衝擊強度 (-40℃) [kJ/m 2] 23 29 14 17 55 20 23 16 16 41
耐化學品性 t m 4.3 3.7 3.3 3.7 4.3 4.1 3.9 4.3 3.5 4.3
實施例13~14 除將各成分以表4所示之調配比率混合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評價用顆粒樣品。 使用該評價用顆粒樣品,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進行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之PDMS含量及Mv之測定、以及透明性、耐衝擊性及耐化學品性之評價。 於實施例13及實施例14中,亦發揮出優異之透明性、耐衝擊性及耐化學品性。又,於包含紫外線吸收劑之實施例13及實施例14中,亦期待發揮耐光特性。
[表4] 表4
   實施例
13 14
PC-PDMS (S-1) (S-1-4) 57 57
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 (S-2) (S-2-5) 43 43
抗氧化劑 Irgafos168 0.1 0.1
紫外線吸收劑 UV3638 0.32   
ChemiSorb79    0.18
Mv Si 21600 21600
Mv PC 21400 21400
Mv Si-Mv PC 200 200
(S-1)中之(Α-2)之含量 [wt%] 6.0 6.0
整體組合物中之(Α-2)之含量 [wt%] 3.4 3.5
21:軸之中心軸 22:中央軸 23:兩端軸 31:試驗片 32:中央軸 33:兩端軸 34:試驗片中央 35:包含兩端軸與試驗片之接點的兩端軸上之切面 36:包含中央軸與試驗片之接點的中央軸上之切面 B:上表面之短邊方向之長度 e:圖心至上表面之垂直距離 G:距離 L:距離 t:厚度 θ:垂直於底面之面與側面所形成之銳角
圖1係用於耐化學品性之評價之試驗片之剖視圖。 圖2係用於耐化學品性之評價之治具之短邊方向的剖視圖。 圖3係固定於用於耐化學品性之評價之治具的試驗片之概略圖。
B:上表面之短邊方向之長度
e:圖心至上表面之垂直距離
t:厚度
θ:垂直於底面之面與側面所形成之銳角

Claims (12)

  1. 一種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包含聚碳酸酯系樹脂(S),該聚碳酸酯系樹脂(S)包含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及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以外之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包含含有下述通式(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碳酸酯嵌段(A-1)及含有下述通式(II)所表示之重複單元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為20,000以上30,000以下,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中之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為0.5質量%以上9質量%以下, 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為20以上且未達60, 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3,100以上6,000以下, [化1] [式中,R 1及R 2分別獨立地表示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或碳數1~6之烷氧基;X表示單鍵、碳數1~8之伸烷基、碳數2~8之亞烷基、碳數5~15之伸環烷基、碳數5~15之亞環烷基、茀二基、碳數7~15之芳基伸烷基、碳數7~15之芳基亞烷基、-S-、-SO-、-SO 2-、-O-或-CO-;R 3及R 4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a及b分別獨立地表示0~4之整數]。
  2. 如請求項1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1,500以上6,000以下。
  3. 如請求項2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系樹脂(S)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PC與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之差Mv Si-Mv PC為-500以上6,000以下。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之黏度平均分子量Mv Si為18,500以上25,000以下。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中之上述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含量為0.5質量%以上8質量%以下。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係下述通式(II-I)、(II-II)及(II-III)之任一者所表示之嵌段單元, [化2] [式中,R 3~R 6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複數個R 3~R 6彼此可相同亦可不同;Y表示-R 7O-、-R 7COO-、-R 7NH-、-R 7NR 8-、-COO-、-S-、-R 7COO-R 9-O-、或-R 7O-R 10-O-,複數個Y彼此可相同亦可不同;上述R 7表示單鍵、直鏈、支鏈或環狀伸烷基、經芳基取代之伸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伸芳基、或二伸芳基;R 8表示烷基、烯基、芳基、或芳烷基;R 9表示二伸芳基;R 10表示直鏈、支鏈或環狀伸烷基、或二伸芳基;β表示源自二異氰酸酯化合物之2價基、或者源自二羧酸或二羧酸之鹵化物之2價基;n如上所述,p為1以上n-2以下之整數]。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於厚度3 mm之成形體中,依據ISO 14782:1999所測得之霧度值為0.1以上1.0以下。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實質上不含下述通式(IV)所表示之嵌段單元(A-3), [化3] [式中,R 21~R 24分別獨立為氫原子、鹵素原子、碳數1~6之烷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2之芳基;R 25為碳數1~6之烷基、氫原子、鹵素原子、羥基、碳數1~6之烷氧基、或碳數6~14之芳基;Q 2為碳數1~10之2價脂肪族基;m表示平均鏈長,且為10以上之整數]。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S-1)僅由聚碳酸酯嵌段(A-1)及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構成。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聚有機矽氧烷嵌段(A-2)之平均鏈長n大於30且未達60。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其中上述芳香族聚碳酸酯系樹脂(S-2)之黏度平均分子量為11,000以上30,000以下。
  12. 一種成形體,其係使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成形而獲得。
TW112105700A 2022-02-17 2023-02-17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TW2023446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23082 2022-02-17
JP2022-023082 2022-02-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4615A true TW202344615A (zh) 2023-11-16

Family

ID=87578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5700A TW202344615A (zh) 2022-02-17 2023-02-17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44615A (zh)
WO (1) WO202315791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75195B2 (en) * 2015-03-30 2021-04-13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body of same
CN108431137B (zh) * 2015-12-22 2021-11-05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
JP2018059028A (ja) * 2016-10-07 2018-04-1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成形体
KR102505386B1 (ko) * 2017-03-01 2023-03-03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성형품
DE112018003339T5 (de) * 2017-06-28 2020-03-12 Idemitsu Kosan Co., Ltd. Harzzusammensetzung auf Polycarbonatbasis und Formgegenstand daraus
JP6958970B2 (ja) * 2017-09-06 2021-11-0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JP7253334B2 (ja) * 2018-07-03 2023-04-0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7910A1 (ja) 2023-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86297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CN107922727B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品
JP6913028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
JP7120563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TWI791604B (zh)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品
TWI771381B (zh) 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包含其之難燃性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品
TW201841999A (zh) 聚碳酸酯-有機聚矽氧烷共聚物、包含其之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品
JP6702614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CN112368334A (zh) 聚碳酸酯系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形体
TW202344615A (zh)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
TWI812610B (zh) 難燃性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品
KR102671610B1 (ko) 폴리카보네이트-폴리오가노실록세인 공중합체, 그것을 포함하는 난연성 폴리카보네이트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성형품
TW202210583A (zh) 聚碳酸酯系樹脂組合物及其成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