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7701A -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 Google Patents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7701A
TW202337701A TW111146194A TW111146194A TW202337701A TW 202337701 A TW202337701 A TW 202337701A TW 111146194 A TW111146194 A TW 111146194A TW 111146194 A TW111146194 A TW 111146194A TW 202337701 A TW202337701 A TW 2023377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yer
interlayer film
weight
plasticiz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6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岡島萌
野原敦
洲上唯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7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770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7/0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 B32B17/06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 B32B17/10Layered products essentially comprising sheet glass, or glass, slag, or like fibres comprising glass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a specific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plasticiser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Glass To Other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移染且能夠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包含熱塑性樹脂、溶解度參數未達18.0(J/cm 3) 0.5之第1塑化劑、及溶解度參數為18.0(J/cm 3) 0.5以上之第2塑化劑。

Description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又,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使用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
層合玻璃即便受到外部衝擊而破損,玻璃碎片之飛濺量亦較少而安全性優異。因此,層合玻璃被廣泛用於汽車、軌道車輛、飛機、船舶及建築物等。層合玻璃係藉由將中間膜夾入一對玻璃板之間而製造。
又,亦已知有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8-18792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作為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已知有僅具備著色層之中間膜、及具備著色層與非著色層之中間膜等。作為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例如可例舉具有遮光區域之中間膜、及具有漸變區域之中間膜等。
然而,包含著色劑之先前之中間膜有時在中間膜之保管過程中,著色劑緩慢地轉移至意料之外之區域而產生移染。
又,因不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與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接觸,而有時會產生向不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之移染。再者,通常設置如使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不與不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接觸之作業順序,以使不會產生向不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之移染,但只要能夠抑制向不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之移染,則有助於作業順序及作業空間之簡略化。
本發明者等人發現藉由使用極性較高之塑化劑作為中間膜中所包含之塑化劑,能夠抑制移染。然而,於僅使用極性較高之塑化劑之情形時,中間膜之玻璃轉移溫度容易變大。因此,於僅使用極性較高之塑化劑之情形時,將中間膜製成輥體時容易產生膜滑動,或於製造層合玻璃時,切取自層合玻璃構件之端部滲出之中間膜之作業性(修正切斷之作業性)降低等中間膜之操作性降低。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抑制移染且能夠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又,本發明之目的亦在於提供一種使用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根據本發明之較寬態樣,提供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以下,有時記載為中間膜),其包含熱塑性樹脂、溶解度參數未達18.0(J/cm 3) 0.5之第1塑化劑、及溶解度參數為18.0(J/cm 3) 0.5以上之第2塑化劑。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中間膜具備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與上述第2塑化劑之層X。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第1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為15.0(J/cm 3) 0.5以上,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為18.5(J/cm 3) 0.5以上30.0(J/cm 3) 0.5以下。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與上述第1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之差之絕對值為0.5(J/cm 3) 0.5以上。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第1塑化劑係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或三乙二醇二正丁酸酯。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第2塑化劑係三羥甲基丙烷、三乙二醇、3-(2-乙基己基氧基)-1,2-丙二醇、或下述式(P)所表示之聚己內酯三醇。
[化1]
上述式(P)中,R 1~R 3分別表示下述式(P1)所表示之基。
[化2]
上述式(P1)中,n表示1以上5以下之數,*表示與氧原子之鍵結位置。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中間膜具備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與上述第2塑化劑之層X,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塑化劑100重量%中,上述第2塑化劑之含量為20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中間膜具備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與上述第2塑化劑之層X,上述層X包含上述熱塑性樹脂,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上述熱塑性樹脂之溶解度參數與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之差之絕對值為9.0(J/cm 3) 0.5以下。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中間膜包含著色劑。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之某一特定態樣中,上述著色劑為染料。
根據本發明之較寬態樣,提供一種層合玻璃,其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且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配置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包含熱塑性樹脂、溶解度參數未達18.0(J/cm 3) 0.5之第1塑化劑、及溶解度參數為18.0(J/cm 3) 0.5以上之第2塑化劑。由於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具備上述構成,故能夠抑制移染且能夠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
以下,對本發明之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於本說明書中,有時簡記為「中間膜」)用於層合玻璃。
本發明之中間膜具有1層結構或2層以上之結構。本發明之中間膜可具有1層結構,亦可具有2層以上之結構。本發明之中間膜可具有2層結構,亦可具有2層以上之結構,可具有3層結構,亦可具有3層以上之結構。本發明之中間膜亦可僅具備第1層。本發明之中間膜可具有10層以下之結構,亦可具有5層以下之結構。本發明之中間膜亦可具備第1層、及配置於上述第1層之第1表面側之第2層。本發明之中間膜亦可具備第1層、配置於上述第1層之第1表面側之第2層、及配置於上述第1層之與該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側之第3層。本發明之中間膜可為單層中間膜,亦可為多層中間膜。本發明之中間膜之結構亦可局部不同。例如,本發明之中間膜亦可具備具有1層結構之部分及具有多層結構之部分。
本發明之中間膜亦可具有遮光區域。上述遮光區域例如可藉由使用著色劑而形成。本發明之中間膜於俯視下,亦可具有經著色之區域(著色區域)及未經著色之區域(非著色區域)。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包含熱塑性樹脂、溶解度參數未達18.0(J/cm 3) 0.5之第1塑化劑、及溶解度參數為18.0(J/cm 3) 0.5以上之第2塑化劑。
本發明之中間膜由於具備上述構成,故能夠抑制移染且能夠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
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中,於該中間膜包含著色劑之情形時,於中間膜之保管過程中,著色劑不易轉移至意料之外之區域,從而能夠抑制移染。又,於本發明之中間膜中,於該中間膜不包含著色劑之情形時,即便與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接觸,亦能夠抑制來自包含著色劑之中間膜之移染。
又,本發明之中間膜由於能夠適度減小該中間膜之玻璃轉移溫度,故能夠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具備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與上述第2塑化劑之層X。
於上述中間膜中,可為上述第1層為上述層X,亦可上述第2層為上述層X,亦可上述第3層為上述層X。於上述中間膜具備複數個層X之情形時,各層X可具有互不相同之組成。
於上述中間膜係僅具備第1層之單層中間膜之情形時,該第1層為層X。於上述中間膜係具備2層以上之結構之多層中間膜之情形時,該中間膜較佳為至少具備1層上述層X。
上述層X於中間膜中,可為表面層,亦可為中間層。上述層X於中間膜中,亦可構成表面層與中間層。上述層X於中間膜中,亦可構成所有層。上述層X亦可形成遮光區域。
以下,參照圖式並對本發明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於圖1中示出中間膜11之厚度方向之剖面。
圖1所示之中間膜11係具有2層以上之結構之多層中間膜。中間膜11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1係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中間膜11具備第1層1、第2層2、及第3層3。於第1層1之第1表面1a配置、積層有第2層2。於第1層1之與第1表面1a相反之第2表面1b配置、積層有第3層3。第1層1為中間層。第2層2及第3層3分別為保護層,於本實施方式中為表面層。第1層1配置、夾在第2層2與第3層3之間。因此,中間膜11具有第2層2、第1層1及第3層3依序積層而成之多層結構(第2層2/第1層1/第3層3)。
第1層1係包含熱塑性樹脂、第1塑化劑、第2塑化劑、及著色劑之層X。第2層2及第3層3係包含熱塑性樹脂、第1塑化劑、及第2塑化劑之層X。第1層1係著色層,第2層2及第3層3係透明層,且係非著色層。於中間膜11中,第1層1中所包含之著色劑不易轉移至第2層2及第3層3,而移染得到抑制。
再者,亦可於第2層2與第1層1之間、及第1層1與第3層3之間分別配置其他層。作為其他層,可例舉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之層。較佳為第2層2與第1層1、及第1層1與第3層3分別直接積層。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於圖2中示出中間膜11A之厚度方向之剖面。
圖2所示之中間膜11A係具有1層結構之單層中間膜。中間膜11A係第1層。中間膜11A用於獲得層合玻璃。中間膜11A係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中間膜11A係包含熱塑性樹脂、第1塑化劑、及第2塑化劑之層X。
圖3(a)及(b)以剖視圖及前視圖模式性地示出本發明之第3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圖3(a)係沿著圖3(b)中之I-I線之剖視圖。於圖3(a)中,示出中間膜11B之厚度方向之剖面。
中間膜11B係具有2層以上之結構之多層中間膜。中間膜11B具備第1層1B、第2層2B、及第3層3B。於第1層1B之第1表面配置、積層有第2層2B。於第1層1B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配置、積層有第3層3B。第1層1B為中間層。第2層2B及第3層3B分別為保護層,於本實施方式中為表面層。第1層1B配置、夾入第2層2B與第3層3B之間。因此,中間膜11B具有第2層2B、第1層1B及第3層3B依序積層而成之多層結構(第2層2B/第1層1B/第3層3B)。
中間膜11B具有一端11a且於一端11a之相反側具有另一端11b。一端11a與另一端11b係相互對向之兩側之端部。第1層1B、第2層2B及第3層3B之厚度方向之剖面形狀為楔狀。第1層1B、第2層2B及第3層3B之厚度於另一端11b側大於一端11a側。因此,中間膜11B之另一端11b之厚度大於一端11a之厚度。因此,中間膜11B具有厚度較薄之區域與厚度較厚之區域。
中間膜11B具有與抬頭顯示器之顯示區域對應之顯示對應區域R1。中間膜11B於顯示對應區域R1之附近具有周圍區域R2。中間膜11B與顯示對應區域R1隔開地具有遮光區域R3。遮光區域R3位於中間膜11B之緣部。
第1層1B係包含熱塑性樹脂、第1塑化劑、第2塑化劑、及著色劑之層X。第2層2B及第3層3B係包含熱塑性樹脂、第1塑化劑、及第2塑化劑之層X。於中間膜11B中,能夠抑制著色劑之轉移,因此能夠抑制遮光區域之變色。
上述第1層之厚度方向之剖面形狀可為矩形,亦可為楔狀。上述第2層之厚度方向之剖面形狀可為矩形,亦可為楔狀。上述第3層之厚度方向之剖面形狀可為矩形,亦可為楔狀。上述層X之厚度方向之剖面形狀可為矩形,亦可為楔狀。
以下,對構成本發明之中間膜之上述第1層、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之詳細內容、以及上述第1層、上述第2層及上述第3層中所包含之各成分之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熱塑性樹脂) 中間膜包含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0))。中間膜較佳為包含聚乙烯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縮醛樹脂(0))作為熱塑性樹脂(0)。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1))。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聚乙烯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縮醛樹脂(1))作為熱塑性樹脂(1)。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2))。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聚乙烯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縮醛樹脂(2))作為熱塑性樹脂(2)。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3))。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聚乙烯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縮醛樹脂(3))作為熱塑性樹脂(3)。上述層X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熱塑性樹脂(4))。上述層X較佳為包含聚乙烯縮醛樹脂(以下,有時記載為聚乙烯縮醛樹脂(4))作為熱塑性樹脂(4)。上述熱塑性樹脂(1)、上述熱塑性樹脂(2)、上述熱塑性樹脂(3)及上述熱塑性樹脂(4)可相同,亦可不同。就隔音性進一步提高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上述熱塑性樹脂(1)與上述熱塑性樹脂(2)及上述熱塑性樹脂(3)不同。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可相同,亦可不同。就隔音性進一步提高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不同。上述熱塑性樹脂(0)、上述熱塑性樹脂(1)、上述熱塑性樹脂(2)、上述熱塑性樹脂(3)及上述熱塑性樹脂(4)可分別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0)、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可分別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上述熱塑性樹脂,可例舉聚乙烯縮醛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聚烯烴樹脂、離子聚合物樹脂及聚乙烯醇樹脂等。亦可使用該等以外之熱塑性樹脂。
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上述熱塑性樹脂之溶解度參數(SP值)與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9.0(J/cm 3) 0.5以下,更佳為6.5(J/cm 3) 0.5以下,進而較佳為3.0(J/cm 3) 0.5以下。若上述差之絕對值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可進一步提高熱塑性樹脂與第2塑化劑之相容性。上述差之絕對值亦可為0.1(J/cm 3) 0.5以上,還可為1.0(J/cm 3) 0.5以上。再者,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上述熱塑性樹脂之溶解度參數(SP值)可大於、小於或與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相同。
再者,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之算出方法如下。熱塑性樹脂之溶解度參數(SP值)可以如下方式求出。首先,使用熱塑性樹脂與已知漢森溶解度參數之22種溶劑,進行下述溶解性試驗。繼而,使用可自網際網路獲取之軟體「HSPiP 4th Edition 4.1.07」之Sphere程序,根據上述溶解性試驗之結果,假定單一溶解球,算出熱塑性樹脂之漢森溶解度參數(分散項(dD)、極化項(dP)及氫鍵項(dH))。將根據所獲得之分散項(dD)、極化項(dP)及氫鍵項(dH)並利用下述式(1)算出之希德布朗之SP值(δ)作為熱塑性樹脂之溶解度參數(SP值)。
SP值(δ)=((dD) 2+(dP) 2+(dH) 2) 0.5・・・式(1)
於無法利用單一溶解球擬合之情形時,藉由上述軟體之Generic Algorithm假定Double Sphere,並以2個溶解球進行擬合。將所獲得之2個溶解球中對極化項(dP)、氫鍵項(dH)之貢獻較大之溶解球中之分散項(dD)、極化項(dP)及氫鍵項(dH)作為熱塑性樹脂之漢森溶解度參數。根據該各項之值,使用上述式(1)算出希德布朗之SP值(δ),並作為熱塑性樹脂之溶解度參數(SP值)。
溶解性試驗: 採集200 mg成型成片狀之熱塑性樹脂,於以下所示之各溶劑10 mL中,於常溫下振盪72小時,使所述熱塑性樹脂溶解及膨潤。將完全溶解者、雖未完全溶解但已溶解至不保留原形之狀態者分別設為等級1、2。又,將膨潤率為1000%以上者、膨潤率為100%以上且未達1000%者、膨潤率為10%以上且未達100%者、膨潤率未達10%者分別設為等級3、4、5、6。將等級1、2、3附上溶解標籤,將等級4以上附上不溶標籤。目視判定等級1、2,測定等級3、4、5、6之溶解性試驗之前之樣品重量(w1)與溶解性試驗後之樣品重量(w2),計算100×(w2-w1)/w1(%)作為膨潤率。
溶解性試驗中所使用之22種溶劑: 苯甲醛、2-丁氧基乙醇、丙烯酸、乙酸乙酯、丙酮、甲苯、THF(Tetrahydrofuran,四氫呋喃)、甲醇、乙醇、IPA(Isopropyl alcohol,異丙醇)、1-丁醇、二甲苯、己烷、將碳酸乙二酯與碳酸二乙酯以體積比1:1混合而成之混合溶劑、2-乙基己醛、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N,N-二甲基甲醯胺、乙二醇、甲基乙基酮、1-甲基-2-吡咯啶酮、二乙二醇、水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例如可藉由利用醛使聚乙烯醇(PVA)縮醛化而製造。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較佳為聚乙烯醇之縮醛化物。上述聚乙烯醇例如可藉由使聚乙酸乙烯酯皂化而獲得。上述聚乙烯醇之皂化度通常為70莫耳%~99.9莫耳%之範圍內。
上述聚乙烯醇(PVA)之平均聚合度較佳為200以上,更佳為500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500以上,進而較佳為1600以上,尤佳為2600以上,最佳為2700以上,較佳為5000以下,更佳為4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下。若上述平均聚合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進一步提高。若上述平均聚合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成形變得容易。
上述聚乙烯醇之平均聚合度係藉由依據JIS K6726「聚乙烯醇試驗方法」之方法而求出。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中所包含之縮醛基之碳數並無特別限定。製造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時所使用之醛並無特別限定。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中之縮醛基之碳數較佳為3~5,更佳為3或4。若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中之縮醛基之碳數為3以上,則中間膜之玻璃轉移溫度充分降低。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中之縮醛基之碳數亦可為4或5。
上述醛並無特別限定。通常較佳地使用碳數1~10之醛。作為上述碳數為1~10之醛,例如可例舉:丙醛、正丁醛、異丁醛、正戊醛、2-乙基丁醛、正己醛、正辛醛、正壬醛、正癸醛、甲醛、乙醛及苯甲醛等。上述醛較佳為丙醛、正丁醛、異丁醛、正己醛或正戊醛,更佳為丙醛、正丁醛或異丁醛,進而較佳為正丁醛。上述醛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0)之羥基之含有率(羥基量)較佳為15莫耳%以上,更佳為18莫耳%以上,較佳為40莫耳%以下,更佳為35莫耳%以下。若上述羥基之含有率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接著力進一步提高。又,若上述羥基之含有率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柔韌性提高,中間膜之操作變得容易。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羥基量)較佳為17莫耳%以上,更佳為20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22莫耳%以上,較佳為28莫耳%以下,更佳為27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25莫耳%以下,尤佳為24莫耳%以下。若上述羥基之含有率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機械強度進一步提高。尤其是若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為20莫耳%以上,則反應效率較高而生產性優異,又,若為28莫耳%以下,則層合玻璃之隔音性進一步提高。又,若上述羥基之含有率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柔韌性提高,中間膜之操作變得容易。
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的羥基之含有率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羥基之含有率(羥基量)較佳為25莫耳%以上,更佳為28莫耳%以上,更佳為30莫耳%以上,進一步較佳為31.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32莫耳%以上,尤佳為33莫耳%以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羥基之含有率(羥基量)較佳為38莫耳%以下,更佳為37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36.5莫耳%以下,尤佳為36莫耳%以下。若上述羥基之含有率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接著力進一步提高。又,若上述羥基之含有率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柔韌性提高,中間膜之操作變得容易。
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的羥基之含有率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羥基之含有率之較佳範圍相同。
就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之羥基之含有率。就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羥基之含有率。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之羥基之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設為絕對值A,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羥基之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設為絕對值B。就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絕對值A及絕對值B分別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9莫耳%以上,尤佳為10莫耳%以上,最佳為12莫耳%以上。絕對值A及絕對值B分別較佳為20莫耳%以下。
於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之羥基之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之羥基之含有率。於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之羥基之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羥基之含有率。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之羥基之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之羥基之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設為絕對值C,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之羥基之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羥基之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設為絕對值D。就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絕對值C及絕對值D分別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9莫耳%以上,尤佳為10莫耳%以上,最佳為12莫耳%以上。絕對值C及絕對值D分別較佳為20莫耳%以下。
於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較佳為低於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之羥基之含有率。於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進一步提高隔音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滿足以下絕對值。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之羥基之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5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9莫耳%以上,尤佳為10莫耳%以上,最佳為12莫耳%以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羥基之含有率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之羥基之含有率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20莫耳%以下。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之羥基之含有率係以百分率表示鍵結有羥基之伸乙基量除以主鏈之總伸乙基量而求出之莫耳分率所得之值。上述鍵結有羥基之伸乙基量例如可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進行測定。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0)之乙醯化度(乙醯基量)較佳為0.1莫耳%以上,更佳為0.3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0.5莫耳%以上,較佳為30莫耳%以下,更佳為2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20莫耳%以下。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提高。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耐濕性提高。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乙醯化度(乙醯基量)較佳為0.01莫耳%以上,更佳為0.1莫耳%以上,進一步較佳為7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9莫耳%以上,較佳為30莫耳%以下,更佳為2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24莫耳%以下,尤佳為20莫耳%以下。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提高。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耐濕性提高。尤其是若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乙醯化度為0.1莫耳%以上25莫耳%以下,則耐貫通性優異。
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的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各乙醯化度(乙醯基量)較佳為0.01莫耳%以上,更佳為0.5莫耳%以上,較佳為10莫耳%以下,更佳為2莫耳%以下。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提高。若上述乙醯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耐濕性提高。
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的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乙醯化度之較佳範圍。
上述乙醯化度係以百分率表示鍵結有乙醯基之伸乙基量除以主鏈之總伸乙基量而求出之莫耳分率所得之值。上述鍵結有乙醯基之伸乙基量例如可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進行測定。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0)之縮醛化度(於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為丁醛化度)較佳為60莫耳%以上,更佳為63莫耳%以上,較佳為85莫耳%以下,更佳為75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0莫耳%以下。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提高。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用於製造聚乙烯縮醛樹脂所需之反應時間縮短。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縮醛化度(於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為丁醛化度)較佳為47莫耳%以上,更佳為60莫耳%以上,較佳為85莫耳%以下,更佳為8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5莫耳%以下。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提高。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用於製造聚乙烯縮醛樹脂所需之反應時間縮短。
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的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1)之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縮醛化度(於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為丁醛化度)較佳為55莫耳%以上,更佳為60莫耳%以上,較佳為75莫耳%以下,更佳為71莫耳%以下。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下限以上,則聚乙烯縮醛樹脂與塑化劑之相容性提高。若上述縮醛化度為上述上限以下,則用於製造聚乙烯縮醛樹脂所需之反應時間縮短。
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之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4)的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與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2)及上述聚乙烯縮醛樹脂(3)之縮醛化度之較佳範圍相同。
上述縮醛化度係以如下方式求出。首先,求出主鏈之總伸乙基量減去鍵結有羥基之伸乙基量與鍵結有乙醯基之伸乙基量所得之值。將所獲得之值除以主鏈之總伸乙基量,求出莫耳分率。以百分率表示該莫耳分率所得之值為縮醛化度。
再者,上述羥基之含有率(羥基量)、縮醛化度(丁醛化度)及乙醯化度較佳為根據藉由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所測得之結果算出。但亦可使用基於ASTM D1396-92之測定。於聚乙烯縮醛樹脂為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之情形時,上述羥基之含有率(羥基量)、上述縮醛化度(丁醛化度)及上述乙醯化度可根據藉由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所測得之結果算出。
上述中間膜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中間膜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中間膜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
上述第1層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第1層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第1層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
上述第2層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第2層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第2層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
上述第3層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第3層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第3層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
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以上,尤佳為80重量%以上,最佳為90重量%以上。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100重量%中,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含量較佳為100重量%以下。上述層X之熱塑性樹脂之主成分(50重量%以上)較佳為聚乙烯縮醛樹脂。
(塑化劑) 上述中間膜包含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0))。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1))。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2))。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塑化劑(3))。於中間膜中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為聚乙烯縮醛樹脂之情形時,中間膜(各層)尤佳為包含塑化劑。包含聚乙烯縮醛樹脂之層較佳為包含塑化劑。
如以下所示,存在各種塑化劑。
作為上述塑化劑,可例舉一元性有機酸酯及多元性有機酸酯等有機酯塑化劑、有機磷酸塑化劑及有機亞磷酸塑化劑等。上述塑化劑較佳為有機酯塑化劑。上述塑化劑較佳為液狀塑化劑。
作為上述一元性有機酸酯,可例舉藉由二醇與一元性有機酸之反應而獲得之二醇酯等。作為上述二醇,可例舉三乙二醇、四乙二醇及三丙二醇等。作為上述一元性有機酸,可例舉:丁酸、異丁酸、己酸、2-乙基丁酸、庚酸、正辛酸、2-乙基己酸、正壬酸、癸酸及苯甲酸等。
作為上述多元性有機酸酯,可例舉多元性有機酸與具有碳數4~8之直鏈或支鏈結構之醇之酯化合物等。作為上述多元性有機酸,可例舉己二酸、癸二酸及壬二酸等。
作為上述有機酯塑化劑,可例舉:三乙二醇二-2-乙基丙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庚酸酯、四乙二醇二正庚酸酯、癸二酸二丁酯、壬二酸二辛酯、二丁基卡必醇己二酸酯、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3-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4-丁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二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戊酸酯、四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辛酸酯、二乙二醇二苯甲酸酯、二丙二醇二苯甲酸酯、己二酸二己酯、己二酸二辛酯、己二酸己基環己酯、己二酸庚酯與己二酸壬酯之混合物、己二酸二異壬酯、己二酸二異癸酯、己二酸庚基壬酯、癸二酸二丁酯、油改性癸二酸醇酸、及磷酸酯與己二酸酯之混合物等。作為上述有機酯塑化劑,亦可使用該等以外之有機酯塑化劑。又,作為己二酸酯,亦可使用上述己二酸酯以外之其他己二酸酯。
作為上述有機磷酸塑化劑,可例舉磷酸三(丁氧基乙基)酯、磷酸異癸基苯酯及磷酸三異丙酯等。
於所存在之各種塑化劑中,於本發明中,使用溶解度參數(SP值)未達18.0(J/cm 3) 0.5之塑化劑(第1塑化劑)與溶解度參數(SP值)為18.0(J/cm 3) 0.5以上之塑化劑(第2塑化劑)。
再者,塑化劑(上述第1塑化劑及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可以如下方式計算。首先,根據塑化劑之分子結構,使用軟體「HSPiP」之Y-MB功能,算出漢森溶解度參數(分散項(dD)、極化項(dP)及氫鍵項(dH))。繼而,根據所獲得之漢森溶解度參數(分散項(dD)、極化項(dP)及氫鍵項(dH)),藉由下述式(2)算出希德布朗之溶解度參數(δ)。將該希德布朗之溶解度參數(δ)作為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
SP值(δ)=((dD) 2+(dP) 2+(dH) 2) 0.5・・・式(2)
<第1塑化劑> 上述中間膜包含溶解度參數(SP值)未達18.0(J/cm 3) 0.5之第1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1塑化劑(0))。上述第1塑化劑係極性相對較小之塑化劑。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1塑化劑(1))。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1塑化劑(2))。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1塑化劑(3))。上述層X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1塑化劑(4))。上述第1塑化劑(1)、上述第1塑化劑(2)、上述第1塑化劑(3)及上述第1塑化劑(4)可相同,亦可不同。上述第1塑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第1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較佳為15.0(J/cm 3) 0.5以上,更佳為16.0(J/cm 3) 0.5以上,較佳為17.5(J/cm 3) 0.5以下。若上述第1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作為上述第1塑化劑,可例舉: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3GH)、及三乙二醇二正丁酸酯等。再者,作為上述第1塑化劑,亦可使用上述之塑化劑以外之塑化劑。
上述第1塑化劑較佳為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或三乙二醇二正丁酸酯。於該情形時,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將上述中間膜中之上述第1塑化劑(0)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0)100重量份之含量設為第1含量(0)。上述第1含量(0)較佳為2重量份以上,更佳為8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5重量份以上,較佳為8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50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重量份以下。若上述第1含量(0)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進一步提高,又,可進一步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若上述第1含量(0)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透明性進一步提高,又,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移染。
於上述第1層中,將上述第1塑化劑(1)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1)100重量份之含量設為第1含量(1)。上述第1含量(1)較佳為15重量份以上,更佳為20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0重量份以上,較佳為8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0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60重量份以下,尤佳為50重量份以下。若上述第1含量(1)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柔韌性提高,可進一步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若上述第1含量(1)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進一步提高,又,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移染。
於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於上述層X中,上述第1塑化劑(4)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4)100重量份之含量(以下,有時記載為第1含量(4))之較佳範圍與第1含量(1)之較佳範圍相同。
於上述第2層中,將上述第1塑化劑(2)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2)100重量份之含量設為第1含量(2)。於上述第3層中,將上述第1塑化劑(3)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3)100重量份之含量設為第1含量(3)。上述第1含量(2)及上述第1含量(3)分別較佳為2重量份以上,更佳為4重量份以上,進一步較佳為8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2重量份以上,尤佳為15重量份以上,最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第1含量(2)及上述第1含量(3)分別較佳為36重量份以下,更佳為32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8重量份以下,尤佳為26重量份以下,最佳為24重量份以下。若上述第1含量(2)及上述第1含量(3)為上述下限以上,則中間膜之柔韌性提高,可進一步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若上述第1含量(2)及上述第1含量(3)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進一步提高,又,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移染。
於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於上述層X中,上述第1塑化劑(4)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4)100重量份之含量(以下,有時記載為第1含量(4))之較佳範圍與上述第1含量(2)及上述第1含量(3)之較佳範圍相同。
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較佳為上述第1含量(1)多於上述第1含量(2),較佳為上述第1含量(1)多於上述第1含量(3)。
於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較佳為上述第1含量(4)多於上述第1含量(2),較佳為上述第1含量(4)多於上述第1含量(3)。
於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較佳為上述第1含量(1)多於上述第1含量(4)。
就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第1含量(2)與上述第1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第1含量(3)與上述第1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第1含量(2)與上述第1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第1含量(3)與上述第1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78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於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第1含量(2)與上述第1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第1含量(3)與上述第1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第1含量(2)與上述第1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第1含量(3)與上述第1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78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於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第1含量(4)與上述第1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第1含量(4)與上述第1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78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第2塑化劑> 上述中間膜包含溶解度參數(SP值)為18.0(J/cm 3) 0.5以上之第2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2塑化劑(0))。上述第2塑化劑係極性相對較大之塑化劑。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上述第2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2塑化劑(1))。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上述第2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2塑化劑(2))。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上述第2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2塑化劑(3))。上述層X包含上述第2塑化劑(以下,有時記載為第2塑化劑(4))。上述第2塑化劑(1)、上述第2塑化劑(2)、上述第2塑化劑(3)及上述第2塑化劑(4)可相同,亦可不同。上述第2塑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較佳為18.5(J/cm 3) 0.5以上,更佳為20.0(J/cm 3) 0.5以上,較佳為30.0(J/cm 3) 0.5以下,更佳為29.0(J/cm 3) 0.5以下。若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與上述第1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0.5(J/cm 3) 0.5以上,更佳為1.5(J/cm 3) 0.5以上,進而較佳為4.0(J/cm 3) 0.5以上,較佳為15.0(J/cm 3) 0.5以下,更佳為12.0(J/cm 3) 0.5以下,進而較佳為9.0(J/cm 3) 0.5以下。若上述差之絕對值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作為上述第2塑化劑,可例舉:三羥甲基丙烷、三乙二醇、3-(2-乙基己基氧基)-1,2-丙二醇、下述式(P)所表示之聚己內酯三醇、1,4丁二醇、二乙二醇、二丙二醇、三乙二醇單甲醚及三乙二醇二甲基醚等。再者,作為上述第2塑化劑,亦可使用上述塑化劑以外之塑化劑。
[化3]
上述式(P)中,R 1~R 3分別表示下述式(P1)所表示之基。再者,上述式(P)中,R 1~R 3分別可為相同基,亦可為不同基。
[化4]
上述式(P1)中,n表示1以上5以下之數,*表示與氧原子之鍵結位置。
上述式(P1)中,n較佳為2以上,較佳為4以下,更佳為3以下。若上述n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容易使溶解度參數(SP值)滿足上述較佳範圍。
上述第2塑化劑較佳為三羥甲基丙烷、三乙二醇、3-(2-乙基己基氧基)-1,2-丙二醇、或上述式(P)所表示之聚己內酯三醇。於該情形時,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將上述中間膜中之上述第2塑化劑(0)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0)100重量份之含量設為第2含量(0)。上述第2含量(0)較佳為2重量份以上,更佳為8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5重量份以上,較佳為8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50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重量份以下。若上述第2含量(0)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進一步提高,又,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移染。若上述第2含量(0)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透明性進一步提高,又,可進一步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
於上述第1層中,將上述第2塑化劑(1)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1)100重量份之含量設為第2含量(1)。上述第2含量(1)較佳為15重量份以上,更佳為20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0重量份以上,較佳為8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0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60重量份以下,尤佳為50重量份以下。若上述第2含量(1)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進一步提高,又,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移染。若上述第2含量(1)為上述上限以下,則中間膜之透明性進一步提高,又,可進一步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
於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於上述層X中,上述第2塑化劑(4)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4)100重量份之含量(以下,有時記載為第2含量(4))之較佳範圍與第2含量(1)之較佳範圍相同。
於上述第2層中,將上述第2塑化劑(2)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2)100重量份之含量設為第2含量(2)。於上述第3層中,將上述第2塑化劑(3)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3)100重量份之含量設為第2含量(3)。上述第2含量(2)及上述第2含量(3)分別較佳為2重量份以上,更佳為4重量份以上,進一步較佳為8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2重量份以上,尤佳為15重量份以上,最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第2含量(2)及上述第2含量(3)分別較佳為36重量份以下,更佳為32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8重量份以下,尤佳為26重量份以下,最佳為24重量份以下。若上述第2含量(2)及上述第2含量(3)為上述下限以上,則可進一步有效地抑制移染。若上述第2含量(2)及上述第2含量(3)為上述上限以下,則層合玻璃之耐貫通性進一步提高,又,中間膜之柔韌性提高,可進一步提高中間膜之操作性。
於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於上述層X中,上述第2塑化劑(4)相對於上述熱塑性樹脂(4)100重量份之含量(以下,有時記載為第2含量(4))之較佳範圍與上述第2含量(2)及上述第2含量(3)之較佳範圍相同。
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較佳為上述第2含量(1)多於上述第2含量(2),較佳為上述第2含量(1)多於上述第2含量(3)。
於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較佳為上述第2含量(4)多於上述第2含量(2),較佳為上述第2含量(4)多於上述第2含量(3)。
於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為了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較佳為上述第2含量(1)多於上述第2含量(4)。
就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第2含量(2)與上述第2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第2含量(3)與上述第2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第2含量(2)與上述第2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第2含量(3)與上述第2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78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於上述層X並非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第2含量(2)與上述第2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第2含量(3)與上述第2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第2含量(2)與上述第2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以及上述第2含量(3)與上述第2含量(4)之差之絕對值分別較佳為78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於上述層X為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情形時,就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音性之觀點而言,上述第2含量(4)與上述第2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為15重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0重量份以上。上述第2含量(4)與上述第2含量(1)之差之絕對值較佳為78重量份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70重量份以下。
上述中間膜中所包含之塑化劑100重量%中,上述第2塑化劑之含量較佳為20重量%以上,更佳為25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40重量%以上,較佳為80重量%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0重量%以下。若上述第2塑化劑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塑化劑100重量%中,上述第2塑化劑之含量較佳為20重量%以上,更佳為25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40重量%以上,較佳為80重量%以下,更佳為75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60重量%以下。若上述第2塑化劑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著色劑) 上述中間膜包含或不包含著色劑均可。上述第1層包含或不包含著色劑均可。上述第2層包含或不包含著色劑均可。上述第3層包含或不包含著色劑均可。上述層X包含或不包含著色劑均可。藉由使用上述著色劑,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上述著色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上述著色劑,可例舉顏料及染料等。上述著色劑可為顏料,亦可為染料,還可為顏料與染料之兩者。再者,亦存在同時被分類成顏料與染料之著色劑。
具備包含著色劑之層與不包含著色劑之層的先前之中間膜尤其容易產生移染。又,於上述著色劑為染料之情形時,尤其容易產生移染。相對於此,本發明之中間膜即便於該中間膜具備包含著色劑之層與不包含著色劑之層之情形時,又,即便於上述著色劑為染料之情形時,亦能夠抑制移染。
包含上述著色劑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著色劑之含量較佳為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2重量%以上,較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0重量%以下。上述著色劑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又,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上述著色劑之含量較佳為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2重量%以上,較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0重量%以下。若上述著色劑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又,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顏料> 上述著色劑可包含顏料,亦可為顏料。上述中間膜包含或不包含顏料均可。上述第1層包含或不包含顏料均可。上述第2層包含或不包含顏料均可。上述第3層包含或不包含顏料均可。上述層X包含或不包含顏料均可。藉由使用上述顏料,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上述顏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顏料可為有機顏料,亦可為無機顏料。上述有機顏料可為具有金屬原子之有機顏料,亦可為不具有金屬原子之有機顏料。上述顏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上述有機顏料,可例舉:酞菁化合物、喹吖啶酮化合物、偶氮化合物、戊芬化合物、苝化合物、吲哚化合物、蒽系化合物、吡咯并吡咯二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芘酮化合物、陰丹士林合物、靛藍化合物、異吲哚啉酮化合物、鎳錯合物化合物、次甲基化合物、甲亞胺化合物、及二㗁𠯤化合物等。
包含上述顏料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顏料之含量較佳為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2重量%以上,較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重量%以下。若上述顏料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又,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上述顏料之含量較佳為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2重量%以上,較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0重量%以下。若上述顏料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又,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染料> 上述著色劑可包含染料,亦可為染料。上述中間膜包含或不包含染料均可。上述第1層包含或不包含染料均可。上述第2層包含或不包含染料均可。上述第3層包含或不包含染料均可。上述層X包含或不包含染料均可。藉由使用上述染料,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上述染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上述染料,可例舉:苝化合物、蒽系化合物、喹吖啶酮化合物、吡咯并吡咯二酮化合物、蒽醌化合物、芘酮化合物、酞菁化合物、陰丹士林化合物、靛藍化合物、異吲哚啉酮化合物、鎳錯合物化合物、次甲基化合物、甲亞胺化合物、及二㗁𠯤等。
上述染料之分子量可為100以上,亦可為200以上,亦可為300以上,亦可為1000以下,亦可為800以下,亦可為500以下。包含分子量較小之染料(例如分子量為500以下之染料)之先前之中間膜尤其容易產生移染。相對於此,本發明之中間膜即便於該中間膜包含分子量較小之染料之情形時,亦能夠抑制移染。
包含上述染料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染料之含量較佳為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較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重量%以下。若上述染料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又,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上述染料之含量較佳為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較佳為1.5重量%以下,更佳為1重量%以下。若上述染料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將中間膜良好地著色成所需色調,又,可進一步有效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隔熱性物質)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包含隔熱性物質。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隔熱性物質。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隔熱性物質。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隔熱性物質。上述層X較佳為包含隔熱性物質。上述隔熱性物質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隔熱性物質較佳為包含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及蒽酞菁化合物中之至少1種成分X或包含隔熱粒子。於該情形時,上述隔熱性物質亦可包含上述成分X與上述隔熱粒子之兩者。
成分X: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包含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及蒽酞菁化合物中之至少1種成分X。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上述成分X。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上述成分X。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上述成分X。上述層X較佳為包含上述成分X。上述成分X為隔熱性物質。上述成分X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成分X並無特別限定。作為成分X,可使用先前公知之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及蒽酞菁化合物。
作為上述成分X,可例舉:酞菁、酞菁之衍生物、萘酞菁、萘酞菁之衍生物、蒽酞菁及蒽酞菁之衍生物等。上述酞菁化合物及上述酞菁之衍生物較佳為分別具有酞菁骨架。上述萘酞菁化合物及上述萘酞菁之衍生物較佳為分別具有萘酞菁骨架。上述蒽酞菁化合物及上述蒽酞菁之衍生物較佳為分別具有蒽酞菁骨架。
就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上述成分X較佳為選自由酞菁、酞菁之衍生物、萘酞菁及萘酞菁之衍生物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更佳為酞菁及酞菁之衍生物中之至少1種。
就有效地提高隔熱性且可長期地以更高水準維持可見光線透過率之觀點而言,上述成分X較佳為含有釩原子或銅原子。上述成分X較佳為含有釩原子,亦較佳為含有銅原子 。上述成分X更佳為含有釩原子或銅原子之酞菁及含有釩原子或銅原子之酞菁之衍生物中之至少1種。就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上述成分X較佳為具有氧原子鍵結於釩原子之結構單元。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包含上述成分X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成分X之含量較佳為0.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005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1重量%以上,尤佳為0.02重量%以上。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包含上述成分X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成分X之含量較佳為0.2重量%以下,更佳為0.1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05重量%以下,尤佳為0.04重量%以下。若上述成分X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隔熱性充分地提高,且可見光線透過率充分地提高。例如,可使可見光線透過率為70%以上。
隔熱粒子: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包含隔熱粒子。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上述隔熱粒子。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上述隔熱粒子。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上述隔熱粒子。上述層X較佳為包含上述隔熱粒子。上述隔熱粒子係隔熱性物質。藉由使用隔熱粒子,可有效地阻斷紅外線(熱線)。上述隔熱粒子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就進一步提高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上述隔熱粒子更佳為金屬氧化物粒子。上述隔熱粒子較佳為由金屬之氧化物形成之粒子(金屬氧化物粒子)。
波長長於可見光之780 nm以上之紅外線與紫外線相比,能量較小。然而,紅外線之熱作用較大,若紅外線被物質吸收,則會以熱之形式釋放。因此,紅外線通常被稱為熱線。藉由使用上述隔熱粒子,可有效地阻斷紅外線(熱線)。再者,隔熱粒子意指可吸收紅外線之粒子。
作為上述隔熱粒子之具體例,可例舉:摻鋁之氧化錫粒子、摻銦之氧化錫粒子、摻銻之氧化錫粒子(ATO粒子)、摻鎵之氧化鋅粒子(GZO粒子)、摻銦之氧化鋅粒子(IZO粒子)、摻鋁之氧化鋅粒子(AZO粒子)、摻鈮之氧化鈦粒子、摻鈉之氧化鎢粒子、摻銫之氧化鎢粒子、摻鉈之氧化鎢粒子、摻銣之氧化鎢粒子、摻錫之氧化銦粒子(ITO粒子)、銣錫之氧化鋅粒子、摻矽之氧化鋅粒子等金屬氧化物粒子或六硼化鑭(LaB 6)粒子等。亦可使用該等以外之隔熱粒子。由於熱線之遮蔽功能較高,故較佳為金屬氧化物粒子,更佳為ATO粒子、GZO粒子、IZO粒子、ITO粒子或氧化鎢粒子,尤佳為ITO粒子或氧化鎢粒子。由於熱線之遮蔽功能較高且容易獲取,故較佳為摻錫之氧化銦粒子(ITO粒子),亦較佳為氧化鎢粒子。
就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氧化鎢粒子較佳為摻金屬之氧化鎢粒子。上述「氧化鎢粒子」中包含摻金屬之氧化鎢粒子。作為上述摻金屬之氧化鎢粒子,具體而言,可例舉摻鈉之氧化鎢粒子、摻銫之氧化鎢粒子、摻鉈之氧化鎢粒子及摻銣之氧化鎢粒子等。
就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尤佳為摻銫之氧化鎢粒子。就進一步提高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隔熱性之觀點而言,該摻銫之氧化鎢粒子較佳為式:Cs 0.33WO 3所表示之氧化鎢粒子。
上述隔熱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01 μm以上,更佳為0.02 μm以上,較佳為0.1 μm以下,更佳為0.05 μm以下。若平均粒徑為上述下限以上,則熱線之遮蔽性充分地提高。若平均粒徑為上述上限以下,則隔熱粒子之分散性提高。
上述「平均粒徑」表示體積平均粒徑。平均粒徑可使用粒度分佈測定裝置(日機裝公司製造之「UPA-EX150」)等進行測定。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包含上述隔熱粒子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隔熱粒子之含量(尤其是氧化鎢粒子之含量)較佳為0.01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重量%以上,尤佳為1.5重量%以上。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包含上述隔熱粒子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隔熱粒子之含量(尤其是氧化鎢粒子之含量)較佳為6重量%以下,更佳為5.5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重量%以下,尤佳為3.5重量%以下,最佳為3重量%以下。若上述隔熱粒子之含量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隔熱性充分地提高,且可見光線透過率充分地提高。
(金屬鹽)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包含鹼金屬鹽及鹼土金屬鹽中之至少1種金屬鹽(以下,有時記載為金屬鹽M)。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上述金屬鹽M。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上述金屬鹽M。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上述金屬鹽M。上述層X較佳為包含上述金屬鹽M。再者,鹼土金屬意指Be、Mg、Ca、Sr、Ba、及Ra之6種金屬。藉由使用上述金屬鹽M,容易控制中間膜與玻璃板等層合玻璃構件之接著性或中間膜中之各層間之接著性。上述金屬鹽M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金屬鹽M較佳為包含選自由Li、Na、K、Rb、Cs、Mg、Ca、Sr及Ba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種金屬。中間膜中所包含之金屬鹽M較佳為包含K及Mg中之至少1種金屬。
又,作為上述金屬鹽M,可使用碳數2~16之有機酸之鹼金屬鹽、及碳數2~16之有機酸之鹼土金屬鹽。上述金屬鹽M亦可包含碳數2~16之羧酸鎂鹽、或碳數2~16之羧酸鉀鹽。
作為上述碳數2~16之羧酸鎂鹽及上述碳數2~16之羧酸鉀鹽,可例舉:乙酸鎂、乙酸鉀、丙酸鎂、丙酸鉀、2-乙基丁酸鎂、2-乙基丁酸鉀、2-乙基己酸鎂及2-乙基己酸鉀等。
包含上述金屬鹽M之中間膜、或包含上述金屬鹽M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中之Mg及K之含量之合計較佳為5 ppm以上,更佳為10 pp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ppm以上,較佳為300 ppm以下,更佳為250 ppm以下,進而較佳為200 ppm以下。若Mg及K之含量之合計為上述下限以上及上述上限以下,則可進一步良好地控制中間膜與層合玻璃構件(玻璃板等)之接著性或中間膜中之各層間之接著性。
(紫外線遮蔽劑)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包含紫外線遮蔽劑。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紫外線遮蔽劑。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紫外線遮蔽劑。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紫外線遮蔽劑。上述層X較佳為包含紫外線遮蔽劑。藉由使用紫外線遮蔽劑,即便長期使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可見光線透過率亦不易進一步降低。上述紫外線遮蔽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上述紫外線遮蔽劑中包含紫外線吸收劑。上述紫外線遮蔽劑較佳為紫外線吸收劑。
作為上述紫外線遮蔽劑,例如可例舉:包含金屬原子之紫外線遮蔽劑、包含金屬氧化物之紫外線遮蔽劑、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苯并三唑化合物)、具有二苯甲酮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二苯甲酮化合物)、具有三𠯤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三𠯤化合物)、具有丙二酸酯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丙二酸酯化合物)、具有草醯替苯胺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草醯替苯胺化合物)及具有苯甲酸酯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苯甲酸酯化合物)等。
作為上述包含金屬原子之紫外線遮蔽劑,例如可例舉:鉑粒子、鉑粒子之表面經二氧化矽被覆之粒子、鈀粒子及鈀粒子之表面經二氧化矽被覆之粒子等。上述紫外線遮蔽劑較佳為並非隔熱粒子。
上述紫外線遮蔽劑較佳為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具有二苯甲酮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具有三𠯤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或具有苯甲酸酯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上述紫外線遮蔽劑更佳為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或具有二苯甲酮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進而較佳為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
作為上述包含金屬氧化物之紫外線遮蔽劑,例如可例舉氧化鋅、氧化鈦及氧化鈰等。進而,關於上述包含金屬氧化物之紫外線遮蔽劑,表面亦可經被覆。作為上述包含金屬氧化物之紫外線遮蔽劑之表面之被覆材料,可例舉絕緣性金屬氧化物、水解性有機矽化合物及聚矽氧化合物等。
作為上述絕緣性金屬氧化物,可例舉二氧化矽、氧化鋁及氧化鋯等。上述絕緣性金屬氧化物例如具有5.0 eV以上之帶隙能。
作為上述具有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例如可例舉:2-(2'-羥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 P」)、2-(2'-羥基-3',5'-二第三丁基苯基)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0」)、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6」)、及2-(2'-羥基-3',5'-二-戊基苯基)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8」)等。就遮蔽紫外線之性能優異之方面而言,上述紫外線遮蔽劑較佳為具有包含鹵素原子之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更佳為具有包含氯原子之苯并三唑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
作為上述具有二苯甲酮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例如可例舉辛苯酮(BASF公司製造之「Chimassorb81」)等。
作為上述具有三𠯤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例如可例舉:ADEKA公司製造之「LA-F70」及2-(4,6-二苯基-1,3,5-三𠯤-2-基)-5-[(己基)氧基]-苯酚(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1577FF」)等。
作為上述具有丙二酸酯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可例舉:2-(對甲氧基亞苄基)丙二酸二甲酯、四乙基-2,2-(1,4-伸苯基二亞甲基)雙丙二酸酯、2-(對甲氧基亞苄基)-雙(1,2,2,6,6-五甲基4-哌啶基)丙二酸酯等。
作為上述具有丙二酸酯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之市售品,可例舉:Hostavin B-CAP、Hostavin PR-25、Hostavin PR-31(均為Clariant公司製造)。
作為上述具有草醯替苯胺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可例舉:N-(2-乙基苯基)-N'-(2-乙氧基-5-第三丁基苯基)草酸二醯胺、N-(2-乙基苯基)-N'-(2-乙氧基-苯基)草酸二醯胺、2-乙基-2'-乙氧基-草醯替苯胺(Clariant公司製造之「SanduvorVSU」)等於氮原子上具有經取代之芳基等之草酸二醯胺類。
作為上述具有苯甲酸酯結構之紫外線遮蔽劑,例如可例舉苯甲酸2,4-二第三丁基苯基-3,5-二第三丁基-4-羥酯(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120」)等。
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包含上述紫外線遮蔽劑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紫外線遮蔽劑之含量及苯并三唑化合物之含量較佳為0.1重量%以上,更佳為0.2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3重量%以上,尤佳為0.5重量%以上。於該情形時,即便長期使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可見光線透過率亦不易進一步降低。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包含上述紫外線遮蔽劑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紫外線遮蔽劑之含量及苯并三唑化合物之含量較佳為2.5重量%以下,更佳為2重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重量%以下,尤佳為0.8重量%以下。尤其是包含上述紫外線遮蔽劑之層100重量%中,藉由使上述紫外線遮蔽劑之含量為0.2重量%以上,即便長期使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可見光線透過率亦不易進一步降低。
(抗氧化劑)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包含抗氧化劑。上述第1層較佳為包含抗氧化劑。上述第2層較佳為包含抗氧化劑。上述第3層較佳為包含抗氧化劑。上述層X較佳為包含抗氧化劑。上述抗氧化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作為上述抗氧化劑,可例舉酚系抗氧化劑、硫系抗氧化劑及磷系抗氧化劑等。上述酚系抗氧化劑係具有苯骨架之抗氧化劑。上述硫系抗氧化劑係含有硫原子之抗氧化劑。上述磷系抗氧化劑係含有磷原子之抗氧化劑。
上述抗氧化劑較佳為酚系抗氧化劑或磷系抗氧化劑。
作為上述酚系抗氧化劑,可例舉: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BHT)、丁基羥基苯甲醚(BHA)、2,6-二第三丁基-4-乙基苯酚、β-(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硬脂酯、2,2'-亞甲基雙-(4-甲基-6-丁基苯酚)、2,2'-亞甲基雙-(4-乙基-6-第三丁基苯酚)、4,4'-亞丁基-雙-(3-甲基-6-第三丁基苯酚)、1,1,3-三-(2-甲基-羥基-5-第三丁基苯基)丁烷、四[亞甲基-3-(3',5'-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甲烷、1,3,3-三-(2-甲基-4-羥基-5-第三丁基苯酚)丁烷、1,3,5-三甲基-2,4,6-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苯、雙(3,3'-第三丁基苯酚) 酪酸二醇酯及雙(3-第三丁基-4-羥基-5-甲基苯丙酸)伸乙基雙(氧化乙烯)等。可適宜使用該等抗氧化劑中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上述磷系抗氧化劑,可例舉:亞磷酸三癸酯、亞磷酸三(十三烷基)酯、亞磷酸三苯酯、亞磷酸三(壬基苯基)酯、雙(十三烷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雙(癸基)季戊四醇二亞磷酸酯、亞磷酸三(2,4-二第三丁基苯基)酯、亞磷酸雙(2,4-二第三丁基-6-甲基苯基)乙酯、及2,2'-亞甲基雙(4,6-二第三丁基-1-苯基氧基)(2-乙基己基氧基)磷等。可適宜使用該等抗氧化劑中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上述抗氧化劑之市售品,例如可例舉:BASF公司製造之「IRGANOX 245」、BASF公司製造之「IRGAFOS 168」、BASF公司製造之「IRGAFOS 38」、住友化學工業公司製造之「Sumilizer BHT」、堺化學工業公司製造之「H-BHT」、以及BASF公司製造之「IRGANOX 1010」等。
為了長期維持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之較高之可見光線透過率,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包含抗氧化劑之層(第1層、第2層、第3層或層X)100重量%中,上述抗氧化劑之含量較佳為0.03重量%以上,更佳為0.1重量%以上。又,因抗氧化劑之添加效果會飽和,故上述中間膜100重量%中或包含上述抗氧化劑之層100重量%中,上述抗氧化劑之含量較佳為2重量%以下。
(其他成分) 上述中間膜、上述第1層、上述第2層、上述第3層及上述層X亦可視需要分別包含上述成分以外之其他成分。作為上述其他成分,可例舉:偶合劑、分散劑、界面活性劑、阻燃劑、抗靜電劑、金屬鹽以外之接著力調整劑、耐濕劑、螢光增白劑及紅外線吸收劑等。該等其他成分分別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併用。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其他詳細內容) 上述中間膜具有一端,且於上述一端之相反側具有另一端。上述一端與上述另一端係於中間膜中相互對向之兩側之端部。
上述中間膜可為上述一端之厚度與上述另一端之厚度相同之中間膜,亦可為上述另一端之厚度大於上述一端之厚度之中間膜。上述中間膜可為厚度均勻之中間膜,亦可為厚度變化之中間膜。上述中間膜之剖面形狀可為矩形,亦可為楔形。
上述中間膜之最大厚度較佳為0.1 mm以上,更佳為0.2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5 mm以上,尤佳為0.8 mm以上,較佳為3.8 mm以下,更佳為2.0 mm以下,進而較佳為1.5 mm以下。
就實用面之觀點、及充分提高接著力及耐貫通性之觀點而言,上述中間膜之表面層之最大厚度較佳為0.001 mm以上,更佳為0.2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3 mm以上,較佳為1.0 mm以下,更佳為0.8 mm以下。
就實用面之觀點、及充分提高耐貫通性之觀點而言,配置於2個表面層之間之層(中間層)之最大厚度較佳為0.001 mm以上,更佳為0.1 mm以上,進而較佳為0.2 mm以上,較佳為0.8 mm以下,更佳為0.6 mm以下,進而較佳為0.3 mm以下。
上述中間膜之一端與另一端之距離較佳為3.0 m以下,更佳為2.0 m以下,尤佳為1.5 m以下,較佳為0.5 m以上,更佳為0.8 m以上,尤佳為1.0 m以上。
上述中間膜亦可具有遮光區域。上述遮光區域亦可與上述顯示對應區域隔開。上述遮光區域例如係為了防止因太陽光線或屋外照明等而導致正在駕駛之駕駛員感到眩暈等而設置。上述遮光區域亦用於賦予隔熱性而設置。上述遮光區域較佳為位於中間膜之緣部。上述遮光區域較佳為帶狀。
於遮光區域中,為了改變顏色及可見光線透過率,亦可使用著色劑或填充劑。著色劑或填充劑可僅包含於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一部分區域,亦可包含於中間膜之厚度方向之整個區域。
就使顯示更良好且進一步拓寬視野之觀點而言,上述顯示對應區域之可見光線透過率較佳為80%以上,更佳為88%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上述顯示對應區域之可見光線透過率較佳為高於上述遮光區域之可見光線透過率。上述顯示對應區域之可見光線透過率亦可低於上述遮光區域之可見光線透過率。上述顯示對應區域之可見光線透過率相較於上述遮光區域之可見光線透過率,較佳為高50%以上,更佳為高60%以上。
再者,例如於在顯示對應區域及遮光區域之中間膜中可見光線透過率變化之情形時,於顯示對應區域之中心位置及遮光區域之中心位置測定可見光線透過率。
可使用分光光度計(例如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並依據JIS R3211:1998,測定所獲得之層合玻璃之波長380 nm~780 nm下之上述可見光線透過率。再者,較佳為使用厚度2 mm之透明玻璃作為玻璃板。
中間膜亦可被捲繞而製成中間膜之輥體。輥體亦可具備卷芯及捲繞於該卷芯之外周之中間膜。
上述中間膜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作為上述中間膜之製造方法,於單層中間膜之情形時,可例舉使用擠出機將樹脂組合物擠出之方法。作為上述中間膜之製造方法,於多層中間膜之情形時,例如可例舉使用用於形成各層之各樹脂組合物分別形成各層後,將所獲得之各層積層之方法。進而,作為上述中間膜之製造方法,可例舉使用擠出機將用於形成各層之各樹脂組合物共擠出,藉此將各層積層之方法等。由於適合連續生產,故較佳為擠出成形之製造方法。
就中間膜之製造效率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上述第2層與上述第3層中包含相同之聚乙烯縮醛樹脂。就中間膜之製造效率優異之方面而言,更佳為上述第2層與上述第3層中包含相同之聚乙烯縮醛樹脂及相同之塑化劑。就中間膜之製造效率優異之方面而言,進而較佳為上述第2層與上述第3層係由相同之樹脂組合物形成。
上述中間膜較佳為於兩側之表面中之至少一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上述中間膜更佳為於兩側之表面具有凹凸形狀。作為形成上述凹凸形狀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例舉:模唇壓紋法(熔體破壞法)、壓紋輥、壓延輥法、及異形擠出法等。
(層合玻璃) 本發明之層合玻璃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中間膜。本發明之層合玻璃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配置有上述中間膜。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使用圖1所示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之一例的剖視圖。
圖4所示之層合玻璃31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21、第2層合玻璃構件22、及中間膜11。中間膜11配置、夾在第1層合玻璃構件21與第2層合玻璃構件22之間。
於中間膜11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1層合玻璃構件21。於中間膜11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2層合玻璃構件22。於第2層2之外側之表面積層有第1層合玻璃構件21。於第3層3之外側之表面積層有第2層合玻璃構件22。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使用圖2所示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之一例的剖視圖。
圖5所示之層合玻璃31A具備第1層合玻璃構件21、第2層合玻璃構件22、及中間膜11A。中間膜11A配置、夾在第1層合玻璃構件21與第2層合玻璃構件22之間。
於中間膜11A之第1表面積層有第1層合玻璃構件21。於中間膜11之與第1表面相反之第2表面積層有第2層合玻璃構件22。
上述層合玻璃亦可為抬頭顯示器。於上述層合玻璃為抬頭顯示器之情形時,該層合玻璃具有抬頭顯示器之顯示區域。上述顯示區域係可良好地顯示資訊之區域。例如,可使用圖3所示之中間膜11B、第1層合玻璃構件、及第2層合玻璃構件獲得作為抬頭顯示器之層合玻璃。
可使用上述抬頭顯示器獲得抬頭顯示器系統。抬頭顯示器系統具備上述層合玻璃、及用以對層合玻璃照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之光源裝置。上述光源裝置例如於車輛中可安裝於儀錶盤。藉由自上述光源裝置對上述層合玻璃之上述顯示區域照射光,可進行圖像顯示。
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較佳為第1玻璃板。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較佳為第2玻璃板。
作為上述第1、第2層合玻璃構件,可例舉玻璃板及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等。上述層合玻璃不僅包含於2片玻璃板之間夾有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亦包含於玻璃板與PET膜等之間夾有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上述層合玻璃係具備玻璃板之積層體,較佳為使用至少1片玻璃板。較佳為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分別為玻璃板或PET膜,且上述層合玻璃具備玻璃板作為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中之至少一者。尤佳為上述第1、第2層合玻璃構件均為玻璃板。
作為上述玻璃板,可例舉無機玻璃及有機玻璃。作為上述無機玻璃,可例舉:浮式平板玻璃、熱線吸收板玻璃、熱線反射板玻璃、磨板玻璃、壓花玻璃、夾線板玻璃及綠玻璃等。上述有機玻璃係代替無機玻璃之合成樹脂玻璃。作為上述有機玻璃,可例舉聚碳酸酯板及聚(甲基)丙烯酸樹脂板等。作為上述聚(甲基)丙烯酸樹脂板,可例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等。
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各厚度較佳為1 mm以上,較佳為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又,於上述層合玻璃構件為玻璃板之情形時,該玻璃板之厚度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0.7 mm以上,較佳為5 mm以下,更佳為3 mm以下。於上述層合玻璃構件為PET膜之情形時,該PET膜之厚度較佳為0.03 mm以上,較佳為0.5 mm以下。
上述層合玻璃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首先,將中間膜夾在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獲得積層體。繼而,例如使所獲得之積層體通過擠壓輥或將其放入橡膠帶中進行減壓抽吸,藉此將殘留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及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與中間膜之間之空氣脫氣。其後,於約70℃~110℃下進行預接著,獲得經預壓接之積層體。繼而,將經預壓接之積層體放入高壓釜中或對其進行加壓,以約120℃~150℃及1 MPa~1.5 MPa之壓力進行壓接。如此,可獲得層合玻璃。
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可用於汽車、軌道車輛、飛機、船舶及建築物等。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亦可用於該等用途以外。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較佳為車輛用或建築物用之中間膜及層合玻璃,更佳為車輛用之中間膜及層合玻璃。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可用於汽車之前窗玻璃、側玻璃、後窗玻璃、天窗玻璃或後照燈用玻璃等。上述中間膜及上述層合玻璃適宜用於汽車。上述中間膜適宜用於獲得汽車之層合玻璃。
以下,揭示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明更詳細地進行說明。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於所使用之聚乙烯縮醛樹脂中,縮醛化使用碳數4之正丁醛。關於聚乙烯縮醛樹脂,縮醛化度(丁醛化度)、乙醯化度及羥基之含有率係藉由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進行測定。再者,於藉由ASTM D1396-92進行測定之情形時,亦顯示出與依據JIS K6728「聚乙烯醇縮丁醛試驗方法」之方法相同之數值。
準備以下材料。
(熱塑性樹脂) 聚乙烯縮醛樹脂(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平均聚合度1700、羥基之含有率30莫耳%、乙醯化度1莫耳%、縮醛化度(丁醛化度)69莫耳%)
(第1塑化劑)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
(第2塑化劑) 三羥甲基丙烷(TMP) 上述式(P)所表示之聚己內酯三醇(DIC公司製造之「OD-X2586」,上述式(P1)中,n為1以上3以下之數)
再者,熱塑性樹脂及各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SP值)示於表中。該等溶解度參數(SP值)係藉由上述方法而算出之值。
(著色劑) 溶劑藍36(染料) 分散紫28(染料) 溶劑黃163(染料)
(紫外線吸收劑) Tinuvin326(2-(2'-羥基-3'-第三丁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BASF公司製造之「Tinuvin326」)
(抗氧化劑) BHT(2,6-二第三丁基對甲酚)
(實施例1) 用於形成第1層(著色層)之組合物之製作: 調配以下成分,並利用混合輥充分地混練,獲得用於形成第1層(著色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PVB):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30重量份 聚己內酯三醇(DIC公司製造之「OD-X2586」):10重量份 溶劑藍36:所獲得之第1層100重量%中成為0.29重量%之量 分散紫28:所獲得之第1層100重量%中成為0.27重量%之量 溶劑黃163:所獲得之第1層100重量%中成為0.43重量%之量 Tinuvin326:所獲得之第1層100重量%中成為0.2重量%之量 BHT:所獲得之第1層100重量%中成為0.2重量%之量
用於形成第2層及第3層(非著色層)之組合物之製作: 調配以下成分,並利用混合輥充分地進行混練,獲得用於形成第2層及第3層(非著色層)之組合物。
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PVB):100重量份 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30重量份 聚己內酯三醇(DIC公司製造之「OD-X2586」):10重量份 Tinuvin326:所獲得之第2、第3層100重量%中成為0.2重量%之量 BHT:所獲得之第2、第3層100重量%中成為0.2重量%之量
中間膜之製作: 使用共擠出機將用於形成第1層之組合物與用於形成第2、第3層之組合物共擠出,藉此製作具備3層結構(第2層(厚度350 μm)/第1層(厚度100 μm)/第3層(厚度350 μm))之中間膜(厚度800 μm)。再者,第1、第2、第3層分別相當於上述層X。
層合玻璃之製作: 將所獲得之中間膜夾於依據JIS R3202:1996之厚度2 mm之2片透明玻璃(長300 mm×寬300 mm)之間,獲得積層體。將所獲得之積層體放入橡膠帶內,以2.6 kPa之真空度脫氣20分鐘後,維持脫氣狀態移入烘箱內,進而以90℃保持30分鐘並進行真空加壓,對積層體進行預壓接。於高壓釜中,於135℃及壓力1.2 MPa之條件下對經預壓接過之積層體進行20分鐘壓接,獲得層合玻璃。
(實施例2~5及比較例1~5) 將塑化劑之種類及其含量如表1、2所示般進行變更,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具有3層結構(第2層(厚度350 μm)/第1層(厚度100 μm)/第3層(厚度350 μm))之中間膜(厚度800 μm)。再者,紫外線吸收劑、抗氧化劑及著色劑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種類及調配量使用。又,使用所獲得之中間膜,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製作層合玻璃。
(評價) (1)中間膜之各層之可見光線透過率 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測定所獲得之層合玻璃之波長380 nm~780 nm下之可見光線透過率,藉此測定中間膜之各層之可見光線透過率。
(2)移染 於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利用混合輥將除著色劑之濃度以外與上述用於形成第1層(著色層)之組合物具有相同組成之組合物充分地混練,形成移染試驗用著色層(厚度760 μm)。再者,著色劑之濃度係以上述(1)中所測得之第1層(厚度100 μm)之可見光線透過率與所獲得之移染試驗用著色層(厚度760 μm)之可見光線透過率成為相同值之方式適當進行調整。具體而言,以於所獲得之移染試驗用著色層100重量%中,溶劑藍36成為0.04重量%之量、分散紫28成為0.03重量%之量、溶劑黃163成為0.05重量%之量使用。又,於各實施例及各比較例中,利用混合輥將與上述用於形成第2層及第3層(非著色層)之組合物具有相同組成之組合物充分地進行混練,形成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厚度760 μm)。再者,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厚度760 μm)之可見光線透過率示於表中。
準備2片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對其中1片進行以下試驗。再者,將2片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分別稱為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1)、(2)。
將移染試驗用著色層(長4 cm、寬4 cm、厚度760 μm)放置於橡膠片(硬度60、長5 cm、寬5 cm、厚3 mm,入間川橡膠公司製造之「B-1001」)上。繼而,將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1)(長4 cm、寬4 cm、厚度760 μm)放置於移染試驗用著色層上。
繼而,將透明玻璃(長3 cm、寬3cm、厚度2.5 mm)放置於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1)上。繼而,將砝碼用層合玻璃(長15 cm、寬15 cm、厚度5.8 mm)載置於透明玻璃之上,進而,將砝碼載置於該砝碼用層合玻璃之上。再者,上述砝碼用層合玻璃與上述砝碼之合計重量為1800 g。於該狀態下,於23℃及濕度25%之條件下放置1週。放置後,取出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1)。
使用放置後之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1)、及依據JIS R3106:1998所測得之可見光線透過率為90%之2片透明玻璃(厚度2.5 mm、長4 cm、寬4 cm)製作層合玻璃。又,使用未進行試驗之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2)、及依據JIS R3106:1998所測得之可見光線透過率為90%之2片透明玻璃(厚度2.5 mm、長4 cm、寬4 cm)製作層合玻璃。針對該等層合玻璃,使用分光光度計(日立高新技術公司製造之「U-4100」),依據JIS Z 8781-4:2013求出放置前後之色調變化(色差ΔE)。更具體而言,測定層合玻璃之波長380 nm~780 nm下之透過率,使用JIS Z8781所規定之CIE標準光源D65、及10°視野等色函數測定色座標a 、色座標b 及色座標L ,藉此求出色差ΔE。再者,測定位置設為層合玻璃之中央部。以以下基準判定移染。
[移染之判定基準] ○○:ΔE為6以下 ○:ΔE超過6至8以下 ×:ΔE超過8
(3)中間膜之各層之玻璃轉移溫度(Tg) 針對自中間膜將各層剝離,並利用加壓成型機對經單離之各層進行加壓成形所得之測定對象物(層),使用TAINSTRUMENTS公司製造之「ARES-G2」進行測定。使用直徑8 mm之平行板作為治具,於以3℃/分鐘之降溫速度使溫度自100℃降低至-10℃為止之條件、頻率1 Hz及變形1%之條件下進行測定。於所獲得之測定結果中,將損耗正切之波峰溫度設為玻璃轉移溫度Tg(℃)。
[中間膜之各層之玻璃轉移溫度之判定基準] ○:玻璃轉移溫度為29℃以下 ×:玻璃轉移溫度超過29℃
將中間膜之構成及結果示於下述表1、2中。
[表1]
   實施例 1 實施例 2 實施例 3 實施例 4 實施例 5
第1層 (著色層) 熱塑性樹脂 種類 - PVB PVB PVB PVB PVB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27.6 27.6 27.6 27.6 27.6
含量 重量份 100 100 100 100 100
第1塑化劑 種類 - 3GO 3GO 3GO 3GO 3GO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16.9 16.9 16.9 16.9 16.9
含量 重量份 30 20 10 30 40
第2塑化劑 種類 - OD-X2586 OD-X2586 OD-X2586 TMP -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18.9 18.9 18.9 28.8 -
含量 重量份 10 20 30 10 -
第1層中之第1塑化劑之SP值與第2塑化劑之SP值之差之絕對值 (J/cm 3) 0.5 2.0 2.0 2.0 11.9 -
第1層中之熱塑性樹脂之SP值與第2塑化劑之SP值之差之絕對值 (J/cm 3) 0.5 8.7 8.7 8.7 1.2 -
第1層中之塑化劑100重量%中,第2塑化劑之含量 重量% 25 50 75 25 0
可見光線透過率 % 4.92 4.42 4.22 4.50 5.09
第2層 第3層 (非著色層) 熱塑性樹脂 種類 - PVB PVB PVB PVB PVB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27.6 27.6 27.6 27.6 27.6
含量 重量份 100 100 100 100 100
第1塑化劑 種類 - 3GO 3GO 3GO 3GO 3GO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16.9 16.9 16.9 16.9 16.9
含量 重量份 30 20 10 30 10
第2塑化劑 種類 - OD-X2586 OD-X2586 OD-X2586 TMP OD-X2586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18.9 18.9 18.9 28.8 18.9
含量 重量份 10 20 30 10 30
第2、第3層中之第1塑化劑之SP值與第2塑化劑之SP值之差之絕對值 (J/cm 3) 0.5 2.0 2.0 2.0 11.9 2.0
第2、第3層中之熱塑性樹脂之SP值與第2塑化劑之SP值之差之絕對值 (J/cm 3) 0.5 8.7 8.7 8.7 1.2 8.7
第2、第3層中之塑化劑100重量%中,第2塑化劑之含量 重量% 25 50 75 25 75
可見光線透過率 % 87.8 88.2 88.1 88.4 88.1
評價 移染 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之可見光線透過率 % 87.8 88.2 88.1 88.4 88.1
△E - 7.4 4.2 1.6 6.9 5.0
- 〇〇 〇〇 〇〇
玻璃轉移溫度 (Tg) 第1層 26.0 27.7 28.7 25.3 26.2
-
第2、第3層 26.0 27.7 28.7 25.3 28.7
-
[表2]
   比較例1 比較例2 比較例3 比較例4 比較例5
第1層 (著色層) 熱塑性樹脂 種類 - PVB PVB PVB PVB PVB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27.6 27.6 27.6 27.6 27.6
含量 重量份 100 100 100 100 100
第1塑化劑 種類 - 3GO 3GO 3GO - -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16.9 16.9 16.9 - -
含量 重量份 40 33 30 - -
第2塑化劑 種類 - - - - OD-X2586 TMP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5 - - - 18.9 28.8
含量 重量份 - - - 40 40
第1層中之第1塑化劑之SP值與第2塑化劑之SP值之差之絕對值 (J/cm 3) 0.5 - - - - -
第1層中之熱塑性樹脂之SP值與第2塑化劑之SP值之差之絕對值 (J/cm 3) 0.5 - - - 8.7 1.2
第1層中之塑化劑100重量%中,第2塑化劑之含量 重量% 0 0 0 100 100
可見光線透過率 % 5.09 5.20 4.64 4.08 4.51
第2層 第3層 (非著色層) 熱塑性樹脂 種類 - PVB PVB PVB PVB PVB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27.6 27.6 27.6 27.6 27.6
含量 重量份 100 100 100 100 100
第1塑化劑 種類 - 3GO 3GO 3GO - -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16.9 16.9 16.9 - -
含量 重量份 40 33 30 - -
第2塑化劑 種類 - - - - OD-X2586 TMP
溶解度參數(SP值) (J/cm 3) 0.5 - - - 18.9 28.8
含量 重量份 - - - 40 40
第2、第3層中之第1塑化劑之SP值與第2塑化劑之SP值之差之絕對值 (J/cm 3) 0.5 - - - - -
第2、第3層中之熱塑性樹脂之SP值與第2塑化劑之SP值之差之絕對值 (J/cm 3) 0.5 - - - 8.7 1.2
第2、第3層中之塑化劑100重量%中,第2塑化劑之含量 重量% 0 0 0 100 100
可見光線透過率 % 88.9 88.9 88.9 87.7 88.2
評價 移染 移染試驗用非著色層之可見光線透過率 % 88.9 88.9 88.9 87.7 88.2
△E - 13.3 8.3 6.3 1.7 0.4
- × × 〇〇 〇〇
玻璃轉移溫度 (Tg) 第1層 26.2 30.6 34.2 31.3 31.8
- × × × ×
第2、第3層 26.2 30.6 34.2 31.3 31.8
- × × × ×
1,1B:第1層 1a:第1表面 1b:第2表面 2,2B:第2層 3,3B:第3層 11,11A,11B:中間膜 11a:一端 11b:另一端 21:第1層合玻璃構件 22:第2層合玻璃構件 31,31A:層合玻璃 R1:顯示對應區域 R2:周圍區域 R3:遮光區域
圖1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 圖3(a)及(b)係模式性地表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方式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剖視圖及前視圖。 圖4係模式性地表示使用圖1所示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之一例的剖視圖。 圖5係模式性地表示使用圖2所示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之層合玻璃之一例的剖視圖。

Claims (11)

  1. 一種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包含熱塑性樹脂、溶解度參數未達18.0(J/cm 3) 0.5之第1塑化劑、及溶解度參數為18.0(J/cm 3) 0.5以上之第2塑化劑。
  2. 如請求項1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具備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與上述第2塑化劑之層X。
  3.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1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為15.0(J/cm 3) 0.5以上,  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為18.5(J/cm 3) 0.5以上30.0(J/cm 3) 0.5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與上述第1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之差之絕對值為0.5(J/cm 3) 0.5以上。
  5.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1塑化劑為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或三乙二醇二正丁酸酯。
  6.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第2塑化劑係三羥甲基丙烷、三乙二醇、3-(2-乙基己基氧基)-1,2-丙二醇、或下述式(P)所表示之聚己內酯三醇,  [化1] 上述式(P)中,R 1~R 3分別表示下述式(P1)所表示之基,  [化2] 上述式(P1)中,n表示1以上5以下之數,*表示與氧原子之鍵結位置。
  7.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具備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與上述第2塑化劑之層X,  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塑化劑100重量%中,上述第2塑化劑之含量為20重量%以上80重量%以下。
  8.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具備包含上述第1塑化劑與上述第2塑化劑之層X,  上述層X包含上述熱塑性樹脂,  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上述熱塑性樹脂之溶解度參數與上述層X中所包含之上述第2塑化劑之溶解度參數之差之絕對值為9.0(J/cm 3) 0.5以下。
  9. 如請求項1或2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包含著色劑。
  10. 如請求項9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其中上述著色劑為染料。
  11. 一種層合玻璃,其具備:  第1層合玻璃構件、  第2層合玻璃構件、及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層合玻璃用中間膜,且  上述層合玻璃用中間膜配置於上述第1層合玻璃構件與上述第2層合玻璃構件之間。
TW111146194A 2021-12-01 2022-12-01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2023377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95607 2021-12-01
JP2021-195607 2021-1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7701A true TW202337701A (zh) 2023-10-01

Family

ID=86612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6194A TW202337701A (zh) 2021-12-01 2022-12-01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2337701A (zh)
WO (1) WO202310092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25634B2 (en) * 2004-07-06 2009-12-01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Interlayer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DE102004000023A1 (de) * 2004-08-17 2006-02-23 Kuraray Specialities Europe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olienlaminaten für Verbundverglasungen aus Teilfolien unterschiedlicher Zusammensetzung
JP4768583B2 (ja) * 2006-11-10 2011-09-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合わせガラス
US8349458B2 (en) * 2007-11-06 2013-01-08 Solutia Inc. Interlayers comprising glycerol based plasticizer
JP2011046559A (ja) * 2009-08-26 2011-03-10 Sekisui Chem Co Ltd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EP2623474B1 (en) * 2010-09-30 2018-06-27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Laminated glass interlayer and laminated glass
JP2012121768A (ja) * 2010-12-09 2012-06-28 Sekisui Chem Co Ltd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EP3275934A4 (en) * 2015-03-27 2018-12-05 Kuraray Co., Ltd. Intermediate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MX2019011439A (es) * 2017-03-31 2019-11-18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elicula de resina termoplastica y laminado que contiene placa de vidri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0928A1 (ja) 2023-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52496B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ロール体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TWI812615B (zh) 層合玻璃
TW202122258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JP6581596B2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TW201841863A (zh) 熱塑性樹脂膜及含有玻璃板之積層體
US11590736B2 (en) Interlayer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TWI761528B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I812614B (zh) 層合玻璃
TWI827541B (zh) 層合玻璃
TWI828277B (zh) 熱塑性樹脂膜及含有玻璃板之積層體
KR20230029580A (ko) 접합 유리용 중간막 및 접합 유리
TW202337701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WO2021124948A1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TW202337700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TW202206284A (zh) 層合玻璃用中間膜及層合玻璃
WO2018182031A1 (ja) 熱可塑性樹脂膜及びガラス板含有積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