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2320A - 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 Google Patents

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2320A
TW202332320A TW111144266A TW111144266A TW202332320A TW 202332320 A TW202332320 A TW 202332320A TW 111144266 A TW111144266 A TW 111144266A TW 111144266 A TW111144266 A TW 111144266A TW 202332320 A TW202332320 A TW 20233232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y radiation
optical resonator
generating system
radiation generating
charged part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4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馬汀亨瑞可斯威爾漢瑪斯 史多博
喬哈奈威穆斯 戴克拉克
Original Assignee
荷蘭商Vdl創能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荷蘭商Vdl創能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荷蘭商Vdl創能科技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2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232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GX-RAY TECHNIQUE
    • H05G2/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ducing X-rays, not involving X-ray tubes, e.g. involving generation of a plasm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10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 H01S3/106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 H01S3/108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using non-linear optical devices, e.g. exhibiting Brillouin or Raman scattering
    • H01S3/1086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using non-linear optical devices, e.g. exhibiting Brillouin or Raman scattering using scattering effects, e.g. Raman or Brillouin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05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optical resonators; Accommodation of active medium therein; Shape of active medium
    • H01S3/08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optical resona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1S3/08018Mode suppression
    • H01S3/0804Transverse or lateral modes
    • H01S3/0805Transverse or lateral modes by apertures, e.g. pin-holes or knife-e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05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optical resonators; Accommodation of active medium therein; Shape of active medium
    • H01S3/08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optical resona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1S3/081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optical resona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reflectors
    • H01S3/0813Configuration of resonator
    • H01S3/0816Configuration of resonator having 4 reflectors, e.g. Z-shaped reson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10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 H01S3/106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 H01S3/1068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using an acousto-optical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Lasers (AREA)

Abstract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提出了一種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根據本發明的系統至少包括被構造成用於生成雷射光束的雷射裝置、被構造成用於生成自由帶電粒子束並將其發射到相互作用區域的帶電粒子生成裝置,在相互作用區域處,自由束帶電粒子與雷射光束碰撞,通過逆康普頓散射產生 X 射線輻射;其中,雷射裝置至少包括泵浦源、增益介質和光共振器,其中相互作用區域位於光共振器內。實現光共振器或腔的雷射裝置以及相互作用區域位於光共振器內的雷射裝置的好處是使光子在光共振器內循環。

Description

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本發明涉及一種使用逆康普頓散射透過使自由帶電粒子束與雷射光束碰撞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逆康普頓散射是光子在碰撞或相互作用區域或碰撞(相互作用)點與帶電粒子(通常是電子)相互作用後的散射,由此帶電粒子將其部分能量傳遞給光子。因此,光子能量的增加導致光子波長的減小,其可以是X射線或加馬射線(gamma ray)光子。
基於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源,其中帶電粒子束脈衝與光子束脈衝通過在空間和時間上精確重疊它們的焦點而相互作用,可以在例如醫療和半導體行業內提高技術能力,因為可以避免通常伴隨高質量同步加速器源解決方案的大量投資。
然而,缺點是當今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 X 射線輻射源的效率。與帶電粒子束焦點和光子束焦點相比,逆康普頓散射截面(相互作用區域)非常小,這意味著相互作用透過逆康普頓散射產生 X 射線光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在已知的應用中,需要強烈的帶電粒子脈沖和光子脈衝來產生合理數量的X射線光子。兩個脈衝重疊的相互作用區域需要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非常精確的控制,以允許 X 射線源穩定運行,這意味著焦點的穩定空間重疊和脈衝定時之間的同步,脈衝定時通常在飛秒到皮秒尺度上。
這些條件在實踐中很難實現,主要是由於主輻射源的高功率帶來的熱效應,以及由於主輻射源的容差,例如脈衝能量的變化或後續脈沖之間的指向不確定性。此外,已知系統由於使用多個組件來控制和對準雷射光束和帶電粒子束而變得更加複雜,這將增加此類系統的整體成本。
因此,本發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改進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使用逆康普頓散射,將初始雷射光子更有效地轉換成合理量的X射線光子。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提出了一種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根據本發明的系統至少包括被構造成用於生成一雷射光束的一雷射裝置、被構造成用於生成一自由帶電粒子束並將其發射到一相互作用區域的一帶電粒子生成裝置,在該相互作用區域處,該自由束帶電粒子與該雷射光束碰撞,通過逆康普頓散射產生X射線輻射;其中,該雷射裝置至少包括一泵浦源、一增益介質和一光共振器,其中該相互作用區位於該光共振器中。
利用位於光共振器內的相互作用區實現該光共振器或共振腔的該雷射裝置的好處是使光子在該光共振器內循環。光子束與帶電粒子束發生更多的碰撞或相互作用,結果是初始雷射光束光子更多地轉化為 X射線光子。與沒有這種光共振器/共振腔的系統相比,這將X射線亮度提高了幾個數量級。透過需要簡單的部件來控制和對準雷射光束和帶電粒子束,簡化了根據本發明的系統,也降低了這種系統的整體成本。
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中,該光共振器由放置在該增益介質周圍或兩側的至少兩個主要鏡形成。在附加實施例中,取決於該系統的光學應用和期望的光束控制,兩個主要鏡中的任一個可以設置有平坦的、凸的或凹的鏡面。在所使用的兩個主要鏡的任一組合中,光學配置不僅使光子在該光共振器內循環,而且還在該光共振器內產生焦點,從而增加相互作用的發生。
在優選實施例中,該光共振器包括位於該相互作用區域和該增益介質之間的至少一功率元件。該至少一個功率元件可以被配置為一透鏡元件,然而該功率元件也可以被配置為至少一個曲面鏡元件,其能夠準直或會聚雷射光束。不僅可以使用一個功率元件,還可以使用多個功率元件,例如可以使用多個透鏡元件或曲面鏡元件,這取決於所需的光束控制。
在所有實施例中,由此在該光共振器內形成的一焦點位於該相互作用區域內,促進了光子束與帶電粒子束的碰撞或相互作用的發生,結果是初始雷射光束光子更多地轉換為X射線光子。
在使光子在該光共振器內循環的另一個有利實施例中,該光共振器包括位於在該相互作用區域和該增益介質之間的至少二次要鏡。由於該光共振器還可以包括位於該至少二次要鏡之間的至少一個光闌元件,因此可以有效地準直雷射光束以調節和控制該相互作用區域內的焦點。
此外,可以進一步控制該相互作用區域內的焦點,因為該光共振器可以包括至少兩個光准直元件,一個光准直元件位於該相互作用區域和一第一主要鏡之間,另一個光准直元件位於該增益介質與一第二次要鏡之間。
由於該光共振器還可以包括一個或複數個分束元件,和/或一或複數個光偏振元件和/或一或複數個聲光調製器(acousto-optic modulators, AOM),可以在該光共振器內執行額外的功能控制測量而光學諧振器不會對光學性能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光學轉換成X射線輻射。
該兩個主要鏡可以具有相同的一凹面鏡面。
在優選實施例中,該雷射裝置是一連續波(continuous-wave, CW)雷射裝置。或者,該雷射裝置可以是一脈衝(pulsed-wave)雷射裝置。優選地,發射的雷射具有1064nm的波長。然而,其他波長範圍也是可能的,這取決於設備的光學特性(或期望的雷射光束特性)。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在下面的詳細描述中,本發明相應的元件或部分在附圖中將採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
圖1顯示了逆康普頓光散射原理的示意圖。逆康普頓散射是入射光子束1與帶電粒子2(通常是帶電粒子束中的電子2)相互作用後光子的散射,入射光子束1例如為雷射光束1,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區域4或碰撞點中進行,由此帶電粒子2將其部分能量轉移到入射光子1。因此,光子能量的增加導致光子波長的減小,這可能是X射線或伽馬射線光子3,該X射線或伽馬射線光子3為一X射線輻射束3以不同的方向發射(反射)。
基於逆康普頓散射的已知X射線輻射源,其中帶電粒子束脈衝與光子束脈衝通過在空間和時間上精確重疊它們的焦點而相互作用,可以在例如醫療和半導體行業內提高技術能力,因為可以避免通常伴隨高質量同步加速器源解決方案的大量投資。
然而,缺點是當今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源的效率。與帶電粒子束焦點和光子束焦點相比,逆康普頓散射截面(相互作用區域)非常小,這意味著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因此透過逆康普頓散射產生X射線光的可能性很小。
這種系統的已知範例公開在圖2a和2b中,並分別標有標號10和10'。
已知系統10(圖2a)和10'(圖2b)由雷射裝置組成,用附圖標記20示意性地描繪了雷射裝置。雷射裝置20被構造成用於產生朝向相互作用區域(或碰撞點4) 的雷射光束1。帶電粒子生成裝置30(圖2a)和30'(圖30')用於生成自由帶電粒子束2並向相互作用區域4發射該自由帶電粒子束2。在已知技術中,這種帶電粒子生成裝置30,30'由帶電粒子槍31組成。在帶電粒子生成裝置30,30'發射自由電子束2的示例中,帶電粒子槍31包括由電子發射材料組成的陰極,使用本領域已知的技術使電子2從該電子發射材料中釋放。
帶電粒子槍31中釋放的電子2在帶電粒子加速器或線性粒子加速器32中被高壓電場加速,並通過出射窗32a離開線性粒子加速器32。在與雷射光束1碰撞或相互作用之前,將加速電子(帶電粒子)束2導向相互作用區域4(參見圖2b),並且可選地使用帶電粒子束導引器33和儲存環34光。在相互作用區域4中,X射線輻射3由逆康普頓散射產生。
在如圖2a-2b所示的已知應用中,需要強帶電粒子脈衝2和光子脈衝1以生成離開相互作用區域4的合理數量的X射線光子3。兩個脈衝1和2重疊的相互作用或碰撞區域4需要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非常精確的控制,以允許X射線源穩定運行,這意味著焦點的穩定空間重疊和脈衝定時之間的同步,脈衝定時通常在飛秒到皮秒範圍內。
如圖2a-2b所示的已知應用還具有顯著的佔地面積,透過使用額外的複雜且昂貴的組件(例如帶電粒子束導引器33和儲存環34),進一步擴大了佔地面積。
圖3a-3c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改進的X射線輻射生成系統100,100',100"的示例,使用逆康普頓散射更有效地將雷射光光子的初始光束1轉換為合理量的X射線光子3。
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如圖3a所示,其中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用標號100表示。系統100包括帶電粒子生成裝置30-30',其構造用於生成和向相互作用區域4發射自由帶電粒子束2,例如電子。如圖3a中所示的雷射裝置200是本發明的改進示例並且被構造成用於產生雷射光束1。雷射裝置200至少包括泵浦源201、增益介質202和特定設計的光共振器210。
根據本公開的第一實施例的光共振器210設置有光路210z。因此,相互作用區域4定位在光共振器210內並且更具體地相互作用區域4定位在光路210z中。
根據本公開的雷射裝置200實施光共振器或光共振腔210,其中交互區域4定位在光共振器210內,其益處導致光子1在光共振器210內沿光路210z循環。因此,光子束1與帶電粒子生成裝置30-30'生成並進入光共振器210的帶電粒子束2發生更多的碰撞(相互作用)。這導致初始雷射光光子1透過逆康普頓散射更多地轉化為X射線光子束3。與例如圖2a-2b中描繪的沒有這種光共振器/共振腔的已知系統相比,根據本公開的光共振器210的結構的緊湊性將X射線亮度增加幾個數量級。
根據本公開的系統100不需要額外的控制部件來非常精確地控制帶電粒子束2和雷射光束1的空間和時間以達到X射線源的穩定操作。根據本公開的系統100具有更簡單但更準確的設計,由於光共振器210的緊湊結構而具有有限的佔地面積。
如圖3a-3b-3c所示的根據本公開的X射線輻射生成系統100,100',100”的示例中所示,光共振器210,210',210”由至少兩個主要鏡211a,211b形成,它們放置在增益介質202周圍並且沿光路210z彼此面對。兩個主要鏡211a,211b中的每一個都設置有凹面鏡面212a,212b。凹面鏡面212a,212b不僅使光子2在光共振器210,210',210”內循環,而且還在光共振器內產生焦點。該焦點位於相互作用區域4內,增加了與帶電粒子束2的碰撞發生,並且因此透過逆康普頓散射增加了初始雷射光光子束1到X射線光子束3的轉換。
兩個主要鏡211a,211b可具有相同的凹面鏡面212a,212b,然而根據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100的應用,兩個主鏡211a,211b可具有不同的表面曲率的凹面鏡面212a,212b。
於另一實施例中,如圖3b所示,X射線輻射生成系統100'實現具有光共振器210'的雷射裝置200',其包括位於光路210z中且位於相互作用區域4和增益介質202之間的至少一個功率元件213。在圖3b中,至少一個功率元件被配置為一透鏡元件213,然而功率元件也可以被配置為至少一個曲面鏡元件,其能夠准直或會聚雷射光光束2。注意在圖3b中放置了一個功率元件213,但是可以使用多個功率元件,例如多個透鏡或曲面鏡元件,這取決於光束控制的期望水平。
因此,功率元件213將光共振器210'劃分為由第一主要鏡211a、相互作用區域4和功率元件213界定的作用腔區域210a和由功率元件213、增益介質202(和泵浦源201)和第二主要鏡211b界定的放大腔區域210b。
透過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3轉換發生在作用腔210a中,而光子2的積累發生在放大腔210b中。兩個空腔210a,210b可以獨立設計以優化整個系統100'的控制。此外,功率元件213也可以由等效的光學元件代替,如圖3c所示的複數個曲面鏡。
空腔210a,210b也可以被分成系統100'的完全獨立的子模塊,例如通過將至少一個功率元件或透鏡元件213分成兩個透鏡213a,213b(未示出),每個具有不同的焦距。還可以將附加組件放置在光共振器210'的內部(光闌元件、AOM、非線性晶體)或外部(功率傳感器、指向檢測、相互作用區域成像),以增強其靈活性和對整個系統100'的控制。
同樣在圖3b中,由光共振器210'內的至少一個(功率)透鏡元件213形成焦點,該焦點位於相互作用區域4內。因此,光子束2與帶電粒子束1的碰撞或相互作用的發生得到改善,導致初始雷射光光子2更多地轉換為X射線光子3。
圖3c描繪了根據本公開的系統100”的另一個有利實施例。雷射裝置200”實施光共振器210”,其除了第一和第二主要鏡211a,211b之外還包括至少兩個次要鏡214a和214b。次要鏡214a和214b位於相互作用區域4和增益介質202之間的光路210z中。此外,光共振器210”可以包括至少一個光闌元件215,位於光路210z中且位於至少兩個次要鏡214a,214b之間。
使用位於光路210z中的附加(至少兩個)次要鏡214a和214b進一步減少了雷射裝置200”的佔地面積,並根據系統100”實現了光共振器210”內光子2的最佳再循環(在第一和第二主要鏡211a,211b之間)。使用位於至少兩個次要鏡214a,214b之間的光路210z中的光闌元件215使得雷射光束被有效准直以便調節和控制交互區域4內的焦點。
此外,由於圖3c的光共振器210”還可以包括至少兩個光準直元件216a和216b,因此可以進一步控制相互作用區域4內的焦點。一個光準直元件216a位於相互作用區域4和第一次要鏡214a之間的光路210z中,而另一個光準直元件216b位於增益介質202和第二次要鏡214b之間的光路210z中。
由於根據圖3a-3c中所示的公開內容的光共振器210,210',210”還可以包括一個或複數個分束元件,和/或一或複數個光偏振元件和/或一或複數個聲光調製器(acousto-optic modulators, AOM),可以在光共振器內執行額外的功能控制測量,而不會對光學性能產生不利影響,例如光學轉換為X射線輻射。
在優選實施例中,如在根據本公開的系統100,100',100”中使用的雷射裝置200,200',200”是連續波(continuous-wave, CW)雷射裝置。另外,雷射裝置可以是脈衝(pulsed-wave)雷射裝置。在這兩個實施例中,發射的雷射光2具有1064nm的波長。然而,其他波長範圍也是可能的,這取決於設備的光學特性或期望的雷射光束特性。
使用200,200',200”的連續波雷射裝置(CW laser),可以在光共振器210,210',210”內產生同調光束2,從而透過相互作用區域4產生連續的初級光子通量,這消除了精確的時間約束,並允許在光共振器210,210',210”內進行更好的聚焦控制,因為光共振器210,210',210”中的光行為可以直接監測,如果需要也可以進行校正。此外,當配置為連續波雷射裝置時,系統的佔地面積進一步減少。
用於本發明的雷射波長不受限制,但由於實際原因以及現成組件的良好可用性和低成本而選擇為1064nm。
透過使用連續波雷射裝置,帶電粒子束2和脈衝雷射光束1之間的任何嚴格脈衝定時都被移除。由於共振腔的高精細度第一和第二主要鏡211a,211b的反射率接近100%,沒有發生光的外耦合,從而實現了穩定和受控的雷射光強度,並且在與帶電粒子束2相互作用後快速恢復。
圖3a-3c中所示的示例允許雷射光束2在相互作用區域4內穩定聚焦,並且聚焦焦點大小在附加光學器件的輔助下是可調整的。附加光學器件例如至少一個聚焦功率元件213、至少第一和第二次要鏡214a,214b、至少一個光闌元件215、以及第一和第二光準直元件216a,216b,這些低成本組件進一步降低了製造成本。
根據圖3a-3c中所示的公開內容的光共振器210,210',210”更緊湊,增加了雷射光束2的光子通量,減少了佔地面積,並且不需要外部雷射裝置,因為雷射裝置200,200',200”與光共振器210,210',210”集成。
使用至少兩個次要鏡214a,214b達成“可折疊”光路210z,進一步減少佔地面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舉凡應用本發明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先前技術] 1:雷射光束(入射) 2:帶電粒子束(入射) 3: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光束(出射) 4:相互作用區域或碰撞區域 10: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10’: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20:雷射裝置 30:帶電粒子生成裝置 30’:帶電粒子生成裝置 31:帶電粒子生成單元(帶電粒子源) 32:帶電粒子加速單元(線性粒子加速器) 32a:帶電粒子束2之出射窗 33:帶電粒子束導引器 34:儲存環 [本發明] 1:雷射光束(入射) 2:帶電粒子束(入射) 3: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光束(出射) 4:相互作用區域或碰撞區域 30:帶電粒子生成裝置 30’:帶電粒子生成裝置 100: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100’: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100”: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200:雷射裝置 200’:雷射裝置 200”:雷射裝置 201:泵浦源 202:增益介質 210,210’,210”:光共振器 210a:光共振器之作用腔 210b:光共振器之放大腔 210z:光共振器之光路 211a,211b:第一及第二主要鏡 212a,212b:主要鏡之凹面鏡面 213:聚焦功率元件 214a,214b:第一及第二次要鏡 215:光闌元件 216a,216b:第一及第二光準直元件
現在參考以下附圖描述本發明: 圖1為逆康普頓光散射原理示意圖。 圖2a-2b 是根據現有技術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生成 X 射線輻射的系統示意圖。 圖3a-3c是根據本發明的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產生X射線輻射的系統示意圖。
1:雷射光束(入射)
2:帶電粒子束(入射)
3: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光束(出射)
4:相互作用區域或碰撞區域
30:帶電粒子生成裝置
30’:帶電粒子生成裝置
100: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200:雷射裝置
201:泵浦源
202:增益介質
210:光共振器
210z:光共振器之光路
211a,211b:第一及第二主要鏡
212a,212b:主要鏡之凹面鏡面

Claims (13)

  1. 一種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該系統至少包括: 一雷射裝置,用於產生一雷射光束; 一帶電粒子生成裝置,被構造成用於生成一自由帶電粒子束並將其發射到一相互作用區域,在該相互作用區域處,該自由帶電粒子束與該雷射光束相互作用,以透過逆康普頓散射生成X射線輻射; 其中,該雷射裝置至少包括一泵浦源、一增益介質和一光共振器,其中該相互作用區域位於該光共振器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光共振器由圍繞該增益介質放置的至少二主要鏡構成。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至少二主要鏡中的任一者具有平坦的、凸的或凹的鏡面。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光共振器包括位於該相互作用區域和該增益介質之間的至少一功率元件。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功率元件可以配置為一透鏡元件或一曲面鏡元件。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光共振器包括位於該相互作用區域和該增益介質之間的至少二次要鏡。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光共振器包括位於該至少二次要鏡之間的至少一光闌元件。
  8. 如請求項6或7所述之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光共振器包括至少二光準直元件,該至少二光準直元件中之一光準直元件位於該相互作用區域和一第一主要鏡之間,另一光準直元件位於該增益介質與一第二次要鏡之間。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或多項所述之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光共振器包括一或複數個分束元件,和/或一或複數個光偏振元件和/或一或複數個聲光調製器。
  10. 如請求項2至9中任一項或多項所述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二主要鏡具有相同的一平面、凸面或凹面鏡面。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或多項所述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光共振器具有位於該相互作用區域內的一焦點。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或多項所述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雷射裝置為一連續波雷射裝置。
  13.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或多項所述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其中,該雷射裝置為一脈衝雷射裝置。
TW111144266A 2021-11-19 2022-11-18 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TW2023323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NL2029826A NL2029826B1 (en) 2021-11-19 2021-11-19 An X-ray radiation generating system using inverse Compton scattering.
NL2029826 2021-11-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2320A true TW202332320A (zh) 2023-08-01

Family

ID=79019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4266A TW202332320A (zh) 2021-11-19 2022-11-18 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NL (1) NL2029826B1 (zh)
TW (1) TW202332320A (zh)
WO (1) WO202309101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25847A (en) * 1997-08-13 1998-10-20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Compton backscattered collimated x-ray sour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1013A1 (en) 2023-05-25
NL2029826B1 (en) 2023-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ando et al. Enhancement of photon number reflected by the relativistic flying mirror
JP2528622B2 (ja) 高輝度X線又はγ線の発生方法及び装置
US7274030B2 (en) Apparatus for the temporally stable generation of EUV radiation by means of a laser-induced plasma
US8934608B2 (en) High flux, narrow bandwidth compton light sources via extended laser-electron interactions
US9036251B2 (en) Slab amplification device, laser apparatus, and extreme ultraviolet light generation system
US9986627B2 (en) Method for efficient, narrow-bandwidth, laser compton x-ray and gamma-ray sources
TW202332320A (zh) 使用逆康普頓散射的x射線輻射產生系統
US1074339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generat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y means of a laser-produced plasma
JP2001133600A (ja) X線発生装置
US10582601B2 (en) Extreme ultraviolet light generating apparatus using differing laser beam diameters
JP2009016119A (ja) X線発生装置の波長変更装置および方法
JP5454837B2 (ja) 硬x線ビーム走査装置および方法
KR102556534B1 (ko) 광원 발생 장치
US11387618B2 (en) Laser beam irradiation apparatus and laser beam irradiation system
KR20210002532A (ko) 반사형 광학 요소, 빔 안내 디바이스 및 euv 방사 생성 디바이스
CN111741580B (zh) 一种高功率波长可调的极紫外光源的产生装置及方法
Pirozhkov et al. Demonstration of flying mirror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US20140341248A1 (en) Amplifier, laser apparatus, and extreme ultraviolet light generation system
JP2005268780A (ja) 高調波発生装置、レーザアニール装置及び高調波発生方法
Kando et al. Prospects of Relativistic Flying Mirrors for Ultra-High-Field Science. Photonics 2022, 9, 862
Woldegeorgis et al. Generation of MV/cm longitudinal terahertz electric fields from relativistic laser-solid interactions
Ambat et al. Programmable and arbitrary-trajectory ultrafast flying focus pulses
Laskin et al. Applying field mapping refractive beam shapers to improve irradiation of photocathode of FEL
WO202005325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generat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by means of a laser-produced plasma
CN117096716A (zh) 一种位相可任意编程的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