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1378A -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1378A
TW202331378A TW112114728A TW112114728A TW202331378A TW 202331378 A TW202331378 A TW 202331378A TW 112114728 A TW112114728 A TW 112114728A TW 112114728 A TW112114728 A TW 112114728A TW 202331378 A TW202331378 A TW 20233137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film
optical
structures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4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0653B (zh
Inventor
陳蔚軒
戴忠勇
吳俊毅
Original Assignee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1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3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0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065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光學膜片包含本體、複數個第一稜鏡結構以及複數個第二稜鏡結構。本體具有相對之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第一稜鏡結構設置在第一光學面上。每一個第一稜鏡結構具有第一延伸方向。第二稜鏡結構設置在第二光學面上。每一個第二稜鏡結構具有第二延伸方向。第一延伸方向不同於第二延伸方向。

Description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光學膜片及其應用,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產生較大出光視角之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及使用此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的背光模組以及顯示裝置。
歐盟定義的車用顯示器,因考慮到正副駕駛地觀看視野角度,故訂定有視角規範(Deutsches Flachdisplay Forum),故目前的車載產品規格都參考此規範來設計。
目前背光模組所使用的稜鏡片主要是用來使光線以正視角的方向集中出光。然而,由於車用顯示器裝設於視線下方,且中控台(Center Informative Display, CID)需要設計為正副駕駛均能觀看。因此視野角規範呈現偏上(上視野角為20度以內,下視野角為15度以內),且左右視野角較為寬廣的分佈(左右視野角為50度以內),與一般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的視野角需求大不相同。
一般來說,雖然可以通過防窺片來縮小視野角,但是防窺片的能量損耗相當大。如果只能透過提高整體輝度,才能讓大視角輝度達到期望值,卻又有耗電的問題。因此,如何能開發出一種光學膜片,當應用在顯示裝置時,其符合特定的視野角與輝度,又能達到省電目的,即為本案發明的動機。
因此,本揭露之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光學膜片與光學膜片組,其可運用在背光模組與顯示裝置中,以符合特定的視野角。
根據本揭露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光學膜片。此光學膜片包含本體、複數個第一稜鏡結構以及複數個第二稜鏡結構。本體具有相對之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第一稜鏡結構設置在第一光學面上,其中每一個第一稜鏡結構具有第一延伸方向。第二稜鏡結構設置在第二光學面上,其中每一個第二稜鏡結構具有第二延伸方向。其中,第一延伸方向不同於第二延伸方向。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稜鏡結構具有排列密度Y,且每一個第一稜鏡結構具有互相連接之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間有夾角 X,其中排列密度Y與夾角X滿足一關係式,關係式為Y≥0.441+0.01249X-3.2875*10 -4X 2+1.95833*10 -6X 3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稜鏡結構之間有空白部,且排列密度Y係根據函數所計算而得,其中函數為Y=(P 1-W 1)/P 1。其中,P 1為任二相鄰之第一稜鏡結構之間距,W 1為每一空白部之寬度。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每一個第一稜鏡結構為凹入或凸出於第一光學面之條狀結構。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延伸方向與第二延伸方向之夾角為90度。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當一光線從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之其中一者進入本體中,而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之其中另一者出光後,一部分之光線係沿著正視方向出光,一部分之光線係沿著側視方向出光。其中,從側視方向出光的出光量與從正視方向出光的出光量之比值大於0.4,包含端點值。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正視方向平行於光學膜片之出光法線,側視方向與出光法線之間的夾角大於40度,包含端點值。
根據本揭露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種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光源、上述之光學膜片以及膜片組。導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光源鄰設於入光面。光學膜片設置在出光面前方。膜片組位於光學膜片與導光板之間。
根據本揭露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含光源以及上述之光學膜片。光源包含基板及複數個發光單元排列在基板上。光學膜片設置在光源前方。
根據本揭露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含上述之背光模組以及顯示面板。顯示面板設置在背光模組的前方。
根據本揭露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光學膜片組。此光學膜片組包含第一膜片與第二膜片。第一膜片具有第一光學面及複數個第一稜鏡結構,其中,第一稜鏡結構設置在第一光學面上,且每一第一稜鏡結構具有第一延伸方向。第二膜片具有第二光學面及複數個第二稜鏡結構,其中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分別面向相反的方向,第二稜鏡結構設置在第二光學面上,且每一第二稜鏡結構具有第二延伸方向。其中第一延伸方向不同於第二延伸方向。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稜鏡結構具有排列密度Y,且每一第一稜鏡結構具有互相連接之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間有夾角 X,其中排列密度Y與夾角X滿足關係式,該關係式為Y≥0.441+0.01249X-3.2875*10 -4X 2+1.95833*10 -6X 3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任二相鄰之第一稜鏡結構之間有空白部,且排列密度Y係根據函數所計算而得,其中函數為Y=(P 1-W 1)/P 1,其中P 1為任二相鄰之第一稜鏡結構之間距,W 1為每一空白部之寬度。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每一第一稜鏡結構為凹入或凸出於第一光學面之條狀結構。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第一延伸方向與第二延伸方向之夾角為90度。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其中當光線從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之其中一者進入,而從第一光學面與第二光學面之其中另一者出光後,一部分之光線係沿著正視方向出光,一部分之光線係沿著側視方向出光,其中從側視方向出光的出光量與從正視方向出光的出光量之比值大於0.4,包含端點值。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其中正視方向平行於光學膜片組之出光法線,側視方向與出光法線之間的夾角大於40度,包含端點值。
根據本揭露之上述目的,另提出一種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含導光板、光源、上述之光學膜片組以及膜片組。導光板具有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光源鄰設於入光面。光學膜片組設置在出光面前方。膜片組位於光學膜片與導光板之間。
根據本揭露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含光源以及上述之光學膜片組。光源包含基板及複數個發光單元排列在基板上。光學膜片設置在光源前方。
根據本揭露之上述目的,提出一種顯示裝置。顯示裝置包含上述之背光模組以及顯示面板。顯示面板設置在背光模組的前方。
依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上述之任二相鄰之第一稜鏡結構之間有空白部,且排列密度Y係根據函數所計算而得,其中函數為Y=(P 1-W 1)/P 1,其中P 1為任二相鄰之第一稜鏡結構之間距,W 1為每一空白部之寬度。
由上述可知,本揭露主要是透過光學膜片或光學膜片組上的第一稜鏡結構與第二稜鏡結構設計,可以把部分直向光轉為其他視角方向,藉以提升整體視野範圍,不需要增加電流來提高整體輝度,就能符合特定的視野角。
請參照圖1,其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應用於直下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100主要可應用於如圖1與圖8所示之直下式背光模組200與500中,或是應用於如圖9所示之側入式背光模組300中,以增加背光模組200或背光模組300的出光視角。在圖1所示的背光模組200中,光學膜片100設置在光源210的前方。其中,光源210包含基板211以及陣列於基板211上之複數個發光單元212。藉此,光源210所提供的光線可直接通過光學膜片100,而從光學膜片100出光。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100包含本體110、複數個第一稜鏡結構120以及複數個第二稜鏡結構130。其中,本體110具有第一光學面111與第二光學面112,第一稜鏡結構120設置在第一光學面111上,且第二稜鏡結構130設置在第二光學面112上。如圖1所示,第一稜鏡結構120具有第一延伸方向D1,第二稜鏡結構130具有第二延伸方向D2,其中第一延伸方向D1不同於第二延伸方向D2。藉此,當光線從第一光學面111進入光學膜片100後,第一稜鏡結構120可將部分直向光線轉為其他方向的光線,進而使轉向後的光線通過第二光學面112上的第二稜鏡結構130出光。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當光線經光學膜片100作用後,一部分之光線(例如光線L1)可通過第一稜鏡結構120之間的空白部S1而沿著正視方向出光,一部分之光線(例如光線L2)則可經過第一稜鏡結構120的作用而沿著側視方向出光。其中,在此所指的正視方向係指光線平行於光學膜片100的法線方向,而側視方向係與正視方向之間具有夾角θ,其中。更詳細地說,該正視方向平行於該光學膜片100之一出光法線,該側視方向與該出光法線之間的夾角θ大於40度,包含端點值。如此一來,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100就可以進一步把部分直向光轉為其他視角方向,調整水平方向視野角的大小,以擴大視野角,不需要增加電流來提高整體輝度,就能符合特定的視野角與輝度,同時達到省電目的。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一稜鏡結構120為凸出第一光學面111之條狀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結構120亦可為凹入第一光學面111之條狀結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延伸方向D1與第二延伸方向D2之夾角為90度。另請一併參照圖2,圖2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之局部示意圖。在一實施例中,每一第一稜鏡結構120具有互相連接之第一側面121與第二側面122,第一側面121與第二側面122間有夾角 X。第一稜鏡結構120具有排列密度,且任二相鄰之第一稜鏡結構120之間具有間距P 1,且空白部S1具有寬度W 1。其中,排列密度係根據函數所計算而得,其中函數表示如下:Y=(P 1-W 1)/P 1
在本實施例中,當光線經光學膜片100作用後,從側視方向出光的光線L2出光量與從正視方向出光的光線L1出光量之比值大於或等於0.4時,也就是需要光學膜片100的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的比例為40%以上時,第一稜鏡結構120的設計必須要滿足一關係式︰此關係式為Y≥0.441+0.01249X-3.2875*10 -4X 2+1.95833*10 -6X 3
請參照圖3與表一,圖3係繪示習知之歐盟定義車用顯示器的視角規範示意圖。在一歐盟定義車用顯示器的視角規範(Deutsches Flachdisplay Forum)中,為同時考慮到正副駕駛座的觀看視角,例如圖3所示的區域A+、區域A與區域B,規定車用顯示器的從側視方向出光的光線出光量(也就是區域B的輝度)與從正視方向出光的光線出光量(也就是區域A+的輝度)的比例至少應大於37.5%。而本實施例採用較歐盟定義車用顯示器的視角規範更高的標準,要求從側視方向出光的光線出光量與從正視方向出光的光線出光量的比例大於或等於40%(也就是大於37.5%),故利用本實施例之關係式來設計光學膜片100可擴大出光視角並符合歐盟定義之車用顯示器有關輝度的規定。 表一、圖3中之各區域的視野角範圍與歐盟視角規範
另請一併參照圖4及圖5,其中圖4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第一稜鏡結構之夾角(X)與排列密度(Y)的關係曲線圖,圖5為分別使用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具有不同角度與不同排列密度的第一稜鏡結構之光學膜片所產生之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之比例的示意圖。由圖4及圖5可知,當需要光學膜片100的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的比例為40%時,可設定第一稜鏡結構120之夾角X為40度且排列密度為54%、或設定第一稜鏡結構120之夾角X為60度且排列密度為43%、或設定第一稜鏡結構120之夾角X為90度且排列密度為33%、或設定第一稜鏡結構120之夾角X為120度且排列密度為59%,以產生特定的出光視角需求。
請同時參照圖6A與圖6B,圖6A為習知之光學膜片之各視角的出光亮度模擬示意圖,圖6B為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第一稜鏡結構的光學膜片之各視角的出光亮度模擬示意圖。比起圖6A之習知之光學膜片的亮度模擬示意圖,可以明顯看到圖6B之實施例的深色區域會分離成兩個區域,降低正視角出光亮度以減少正視角出光能量耗損,並提升正、副駕駛座的側視角亮度,至於一般稜鏡片或未符合關係式的膜片比較例,都無法將深色區域分離成兩個區域,不能達成本發明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揭露並不限於上述角度與排列密度,利用本揭露之關係式即可依照出光量的比例需求來計算出對應之第一稜鏡結構120的夾角X與排列密度。舉例而言,圖4中的曲線表示當光學膜片100的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的比例等於40%時,第一稜鏡結構120的夾角X與排列密度的關係曲線。此曲線以上的範圍表示較高的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的比例所對應之第一稜鏡結構120的夾角X與排列密度的關係。以夾角X為90度的點為例,當第一稜鏡結構120的夾角X為90度時,排列密度為33%,此時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的比例為40%。當需要較高的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的比例時,則可以在第一稜鏡結構120的夾角X為90度的相同條件下,透過增加第一稜鏡結構120的排列密度,例如將排列密度設定成大於33%,即可達到增加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的比例的目的。
另請參照圖7,圖7為分別使用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100與比較例之光學膜片所模擬之視角與亮度的關係曲線圖。其中,比較例之光學膜片為一般單面稜鏡片。由圖7可知,當光線通過一般單面稜鏡片而出光後,出光視角範圍在-40度至+40之間具有較高的出光量;而光線通過本揭露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100而出光後,雖然從光學膜片100出光之正視角範圍在-30度至+30之間的亮度,相對於比較例之光學膜片的出光正視角亮度來得低,但在超過-40度至+40以外的範圍的視角位置出光量則明顯提高,例如-50度與+50度視角範圍的相對亮度從0.3增加至0.5。這表示,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100能夠降低正視角出光亮度以減少正視角出光能量耗損,並提升正、副駕駛座的側視角亮度,以滿足車用顯示器的使用需求。
另請參照圖8,圖8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應用於直下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背光模組500包含光源210、擴散膜510、擴散板520以及光學膜片100。在圖8所示的背光模組500中,光學膜片100設置在光源210的前方。擴散膜510與擴散板520設置在光源210與光學膜片100之間。藉此,光源210所提供之光線可通過擴散膜510與擴散板520,再進入光學膜片100中,而經由光學膜片100作用形成廣視角出光。
另請參照圖9,圖9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應用於側入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100亦可應用於側入式背光模組300中。其中,背光模組300包含光源310、導光板320、膜片組330以及光學膜片100。其中,光源310鄰設於導光板320的入光面321,光學膜片100設置在導光板320之出光面322的前方。膜片組330設置在導光板320與光學膜片100之間。藉此,光源310所提供之光線可進入導光板320而形成面光源出光後,可通過膜片組330,再進入光學膜片100中,而經由光學膜片100作用形成廣視角出光。
另請參照圖10,其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顯示裝置之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顯示裝置400包含如圖1所示之背光模組200以及顯示面板410。顯示面板410係設置在背光模組200的前方。藉此,顯示裝置400透過背光模組200中之光學膜片100的設計,同樣達到降低正視角出光量並增加側視角出光量之目的,故在此不再贅述。其中,本實施例以圖1所示之背光模組200應用於顯示裝置400中僅用來作為示範說明用,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前述其他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例如圖9所示之背光模組300)均可應用於顯示裝置中,以產生同樣之擴大視角的效果。
請參照圖11,其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組應用於直下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組600主要可應用於如圖11所示之直下式背光模組700中,或是應用於如圖13所示之側入式背光模組800中,以增加背光模組700或背光模組800的出光視角。在圖11所示的背光模組700中,光學膜片組600設置在光源710的前方。其中,光源710包含基板711以及陣列於基板711上之複數個發光單元712。藉此,光源710所提供的光線可直接通過光學膜片組600,而從光學膜片組600出光。
如圖11所示,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組600包含第一膜片610與第二膜片620。其中,第一膜片610具有第一光學面612及複數個第一稜鏡結構611,第二膜片620具有第二光學面622及複數個第二稜鏡結構621,第一稜鏡結構611設置在第一光學面612上,且第二稜鏡結構621設置在第二光學面622上。如圖11所示,第一稜鏡結構611具有第一延伸方向D1,第二稜鏡結構621具有第二延伸方向D2,其中第一延伸方向D1不同於第二延伸方向D2。藉此,當光線從第一光學面612進入光學膜片組600後,第一稜鏡結構611可將部分直向光線轉為其他方向的光線,進而使轉向後的光線通過第二光學面622上的第二稜鏡結構621出光。具體而言,如圖11所示,當光線經光學膜片600作用後,一部分之光線(例如光線L1)可通過第一稜鏡結構611之間的空白部S2而沿著正視方向出光,一部分之光線(例如光線L2)則可經過第一稜鏡結構611的作用而沿著側視方向出光。其中,在此所指的正視方向係指光線平行於光學膜片組600的法線方向,而側視方向係與正視方向之間具有夾角θ,其中。更詳細地說,該正視方向平行於光學膜片組600之一出光法線,側視方向與出光法線之間的夾角θ大於40度,包含端點值。如此一來,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組600就可以進一步把部分直向光轉為其他視角方向,調整水平方向視野角的大小,以擴大視野角,不需要增加電流來提高整體輝度,就能符合特定的視野角與輝度,同時達到省電目的。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個第一稜鏡結構611為凸出第一光學面612之條狀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結構611亦可為凹入第一光學面612之條狀結構。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延伸方向D1與第二延伸方向D2之夾角為90度。另請一併參照圖12,圖12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組之局部示意圖。在一實施例中,每一第一稜鏡結構611具有互相連接之第一側面611a與第二側面611b,第一側面611a與第二側面611b間有夾角 X。第一稜鏡結構611具有排列密度Y,且任二相鄰之第一稜鏡結構611之間具有間距P1,且空白部S2具有寬度W1。其中,排列密度係根據函數所計算而得,其中函數表示如下:Y=(P 1-W 1)/P 1
在本實施例中,當光線經光學膜片組600作用後,從側視方向出光的光線L2出光量與從正視方向出光的光線L1出光量之比值大於或等於0.4時,也就是需要光學膜片組600的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的比例為40%以上時,第一稜鏡結構611的設計必須要滿足一關係式︰此關係式為Y≥0.441+0.01249X-3.2875*10 -4X 2+1.95833*10 -6X 3
另請參照圖13,圖13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組應用於側入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組600亦可應用於側入式背光模組800中。其中,背光模組800包含光源810、導光板820、膜片組830以及光學膜片組600。其中,光源810鄰設於導光板820的入光面821,光學膜片600設置在導光板820之出光面822的前方。膜片組830設置在導光板820與光學膜片600之間。藉此,光源810所提供之光線可進入導光板820而形成面光源出光後,可通過膜片組830,再進入光學膜片組600中,而經由光學膜片組600作用形成廣視角出光。
另請參照圖14,其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之一種顯示裝置之裝置示意圖。本實施方式之顯示裝置900包含如圖11所示之背光模組700以及顯示面板910。顯示面板910係設置在背光模組700的前方。藉此,顯示裝置900透過背光模組700中之光學膜片組600的設計,同樣達到降低正視角出光量並增加側視角出光量之目的,故在此不再贅述。其中,本實施例以圖11所示之背光模組700應用於顯示裝置900中僅用來作為示範說明用,並非用以限制本揭露。前述其他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例如圖13所示之背光模組800)均可應用於顯示裝置中,以產生同樣之擴大視角的效果。
由上述本揭露實施方式可知,本揭露主要是透過光學膜片或光學膜片組上的第一稜鏡結構與第二稜鏡結構設計,可以把部分直向光轉為其他視角方向,藉以提升整體視野範圍,不需要增加電流來提高整體輝度,就能符合特定的視野角。另一方面,亦可應用本揭露之關係式來設計第一稜鏡結構與第二稜鏡結構的角度變化與排列密度,以符合不同車載顯示裝置之視角需求。
100:光學膜片 110:本體 111:第一光學面 112:第二光學面 120:第一稜鏡結構 121:第一側面 122:第二側面 130:第二稜鏡結構 200:背光模組 210:光源 211:基板 212:發光單元 300:背光模組 310:光源 320:導光板 321:入光面 322:出光面 330:膜片組 400:顯示裝置 410:顯示面板 500:背光模組 510:擴散膜 520:擴散板 600:光學膜片組 610:第一膜片 611:第一稜鏡結構 611a:第一側面 611b:第二側面 612:第一光學面 620:第二膜片 621:第二稜鏡結構 622:第二光學面 700:背光模組 710:光源 711:基板 712:發光單元 800:背光模組 810:光源 820:導光板 821:入光面 822:出光面 830:膜片組 900:顯示裝置 910:顯示面板 A:區域 B:區域 A+:區域 D1:第一延伸方向 D2:第二延伸方向 L1:光線 L2:光線 P 1:間距 S1:空白部 S2:空白部 W 1:寬度 θ:夾角 X:夾角
為了更完整了解實施例及其優點,現參照結合所附圖式所做之下列描述,其中: 圖1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應用於直下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 圖2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之局部示意圖; 圖3係繪示習知之歐盟定義車用顯示器的視角規範示意圖; 圖4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第一稜鏡結構之夾角(X)與排列密度(Y)的關係曲線圖; 圖5為分別使用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具有不同角度與不同排列密度的第一稜鏡結構之光學膜片所產生之側視出光量與正視出光量之比例的示意圖; 圖6A為習知之光學膜片之各視角的出光亮度模擬示意圖; 圖6B為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第一稜鏡結構的光學膜片之各視角的出光亮度模擬示意圖; 圖7為分別使用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光學膜片與比較例之光學膜片所模擬之視角與亮度的關係曲線圖; 圖8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應用於直下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 圖9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應用於側入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 圖10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顯示裝置之裝置示意圖; 圖11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組應用於直下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 圖12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組之局部示意圖; 圖13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一實施方式之一種光學膜片組應用於側入式背光模組中之示意圖;以及 圖14係繪示依照本揭露之另一實施方式之一種顯示裝置之裝置示意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00:光學膜片
110:本體
111:第一光學面
112:第二光學面
120:第一稜鏡結構
130:第二稜鏡結構
200:背光模組
210:光源
211:基板
212:發光單元
D1:第一延伸方向
D2:第二延伸方向
L1:光線
L2:光線
S1:空白部
θ:夾角

Claims (18)

  1. 一種光學膜片,包含: 一本體,具有相對之一第一光學面與一第二光學面; 複數個第一稜鏡結構,設置在該第一光學面上,其中每一該些第一稜鏡結構具有一第一延伸方向;以及 複數個第二稜鏡結構,設置在該第二光學面上,其中每一該些第二稜鏡結構具有一第二延伸方向; 其中該第一延伸方向不同於該第二延伸方向。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片,其中該些第一稜鏡結構具有一排列密度Y,且每一該些第一稜鏡結構具有互相連接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間有一夾角 X,其中該排列密度Y與該夾角X滿足一關係式,該關係式為: Y≥0.441+0.01249X-3.2875*10 -4X 2+1.95833*10 -6X 3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膜片,其中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一稜鏡結構之間有一空白部,且該排列密度Y係根據一函數所計算而得,其中該函數為Y=(P 1-W 1)/P 1,其中P 1為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一稜鏡結構之一間距,W 1為每一該些空白部之一寬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片,其中每一該些第一稜鏡結構為凹入或凸出於該第一光學面之一條狀結構。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片,其中該第一延伸方向與該第二延伸方向之夾角為90度。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片,其中當一光線從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之其中一者進入該本體中,而從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之其中另一者出光後,一部分之該光線係沿著一正視方向出光,一部分之該光線係沿著一側視方向出光,該正視方向平行於該光學膜片之一出光法線,該側視方向與該出光法線之間的夾角大於40度,包含端點值。
  7.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 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 一光源,鄰設於該入光面;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膜片,設置在該出光面前方; 一膜片組,位於該光學膜片與該導光板之間。
  8.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 一光源,包含一基板及複數個發光單元排列在該基板上;以及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膜片,設置在該光源前方。
  9.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7或請求項8之背光模組;以及 一顯示面板,設置在該背光模組前方。
  10. 一種光學膜片組,包含一第一膜片與一第二膜片,其中: 該第一膜片具有一第一光學面及複數個第一稜鏡結構,其中,該些第一稜鏡結構設置在該第一光學面上,且每一該些第一稜鏡結構具有一第一延伸方向; 該第二膜片具有一第二光學面及複數個第二稜鏡結構,其中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分別面向相反的方向,該些第二稜鏡結構設置在該第二光學面上,且每一該些第二稜鏡結構具有一第二延伸方向;以及 其中該第一延伸方向不同於該第二延伸方向。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膜片組,其中該些第一稜鏡結構具有一排列密度Y,且每一該些第一稜鏡結構具有互相連接之一第一側面與一第二側面,該第一側面與該第二側面間有一夾角 X,其中該排列密度Y與該夾角X滿足一關係式,該關係式為: Y≥0.441+0.01249X-3.2875*10 -4X 2+1.95833*10 -6X 3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光學膜片組,其中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一稜鏡結構之間有一空白部,且該排列密度Y係根據一函數所計算而得,其中該函數為Y=(P 1-W 1)/P 1,其中P 1為任二相鄰之該些第一稜鏡結構之一間距,W 1為每一該些空白部之一寬度。
  13.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膜片組,其中每一該些第一稜鏡結構為凹入或凸出於該第一光學面之一條狀結構。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膜片組,其中該第一延伸方向與該第二延伸方向之夾角為90度。
  15.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膜片組,其中當一光線從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之其中一者進入,而從該第一光學面與該第二光學面之其中另一者出光後,一部分之該光線係沿著一正視方向出光,一部分之該光線係沿著一側視方向出光,該正視方向平行於該光學膜片組之一出光法線,該側視方向與該出光法線之間的夾角大於40度,包含端點值。
  16.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 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 一光源,鄰設於該入光面; 如請求項10至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膜片組,設置在該出光面前方; 一膜片組,位於該光學膜片組與該導光板之間。
  17.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 一光源,包含一基板及複數個發光單元排列在該基板上;以及 如請求項10至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膜片組,設置在該光源前方。
  18.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 如請求項16或請求項17之背光模組;以及 一顯示面板,設置在該背光模組前方。
TW112114728A 2021-12-21 2022-04-21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I830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9058 2021-12-21
CN202111569058.4 2021-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1378A true TW202331378A (zh) 2023-08-01
TWI830653B TWI830653B (zh) 2024-01-21

Family

ID=8690116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14728A TWI830653B (zh) 2021-12-21 2022-04-21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TW111115188A TWI804286B (zh) 2021-12-21 2022-04-21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5188A TWI804286B (zh) 2021-12-21 2022-04-21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2) TWI830653B (zh)
WO (1) WO202311576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3316A (ja) * 1999-09-20 2001-04-0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面光源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1329414A (zh) * 2007-06-18 2008-12-24 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集光复合片
KR100985358B1 (ko) * 2007-12-10 2010-10-04 히다치 가세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백라이트부
CN101526691A (zh) * 2008-03-04 2009-09-09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光学膜材
JP6021292B2 (ja) * 2009-10-02 2016-11-09 恵和株式会社 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TWI459044B (zh) * 2011-06-03 2014-11-01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光學膜片及其製造方法及使用該光學膜片之液晶顯示裝置
KR20130005330A (ko) * 2011-07-06 2013-01-16 글로텍 주식회사 광학시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광학시트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TWI472844B (zh) * 2012-12-27 2015-02-11 Au Optronics Corp 可調整光場結構之背光模組
CN105388543B (zh) * 2014-08-26 2018-12-14 友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在基板上形成凹凸结构的方法与模具制作的方法
CN112015000B (zh) * 2019-05-29 2024-01-2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US11402692B2 (en) * 2019-05-29 2022-08-02 Coretronic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n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12624628U (zh) * 2020-08-05 2021-02-26 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213069418U (zh) * 2020-10-12 2021-04-27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片及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15764A1 (zh) 2023-06-29
TWI830653B (zh) 2024-01-21
TW202326028A (zh) 2023-07-01
TWI804286B (zh)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88708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112526785B (zh) 光学膜片与背光模块
KR100945392B1 (ko) 광학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CN109782492B (zh) 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TWI459088B (zh) 具導光板稜柱結構的背光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US7688402B2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LCD having reflective curved surfaces for forming virtual light sources
WO2020087651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6748370U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1363926B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棱镜片
JP2008262906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TWI804286B (zh) 光學膜片、光學膜片組、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WO2019021952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5939107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KR100989046B1 (ko) 광학 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TWI411821B (zh) 具v型結構的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CN217467227U (zh) 光学膜片、光学膜片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716349B (zh) 背光模组及其亮度控制方法、显示装置
WO2011132639A1 (ja) 光制御板ユニット、面光源装置及び透過型画像表示装置
KR20010057219A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백라이트 유니트
CN116635780A (zh) 光学膜片、光学膜片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588832A (zh) 一种带光扩散组件的背光源模组
US20230194769A1 (en) Optical film, optical film se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20170033478A (ko) 양면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US20240168217A1 (en) Optical film, optical film se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6816995U (zh) 光学膜片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