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3019A - 光學製品以及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學製品以及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23019A TW202323019A TW111135125A TW111135125A TW202323019A TW 202323019 A TW202323019 A TW 202323019A TW 111135125 A TW111135125 A TW 111135125A TW 111135125 A TW111135125 A TW 111135125A TW 202323019 A TW202323019 A TW 20232301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m
- aforementioned
- optical
- substrate
- manufactur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08—Oxi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10—Glass or silic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4/00—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 C23C14/06—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or by ion implantation of the coating 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14/14—Metallic material, boron or silic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8/00—Coating for obtaining at least two superposed coatings either by method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C23C2/00 - C23C26/00 or by combinations of method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es C23C and C25C or C25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 Other Surface Treatments For Metallic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課題] 提供一種光學製品,以及能夠輕易製作該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該光學製品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並且能夠進一步抑制因熱導致之裂隙產生,且耐熱性更為優異。
[解決手段] 光學製品(1),係具備基材(2)、形成於該基材(2)之成膜面(F)上之光學膜(4)。光學膜(4),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以及相接於基材(2)之空孔(6)。細微之凹凸構造,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及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皆可。又,光學膜(4),係含有AlO
y(0<y<1.5)及SiO
z(0<z<2)亦可。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形成有具有細微凹凸之膜之光學製品,以及該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
於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98330號公報),係記載有對於具有曲面之基材之最表面,藉由氣相成膜及60℃以上且沸騰溫度以下之水熱處理,形成有鋁或其化合物之細微凹凸構造之層之事項。
該凹凸構造之凸部之平均高度,係5~1000nm(奈米)左右。
如此之細微凹凸構造之膜(蛾眼)之密度,係從基材側往空氣側降低。因此,該膜之折射率會逐漸變化。因此,該膜會產生使光學性界面消除之作用,或產生成為與低折射率之薄膜相同之作用。該膜係藉由該等作用而具有防反射效果,能夠使用作為防反射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2-19833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前述之細微凹凸構造,係存在有因熱導致裂隙產生之可能性。
因此,本揭示之主要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光學製品,其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並且能夠進一步抑制因熱導致之裂隙產生,且耐熱性更為優異。
又,本揭示之其他主要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係能夠輕易製作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並且能夠進一步抑制因熱導致之裂隙產生,且耐熱性更為優異之光學製品。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達成前述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光學製品,其具備:基材;以及光學膜,係直接或隔著中介膜形成於前述基材之成膜面,前述光學膜,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以及空孔,係相接於前述基材或前述中介膜。
並且,為達成前述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光學製品,其具備:基材;以及光學膜,係直接或隔著中介膜形成於前述基材之成膜面,前述光學膜,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以及基部,係配置於前述細微之凹凸構造與前述基材或前述中介膜之間,構成前述基部之元素,係包含Al、Si及O,構成前述基部之元素當中,Al及Si之至少其中一方,係於除去了O之元素數之元素數當中佔據過半數,前述基部之密度,係比真空蒸鍍膜之密度更低,該真空蒸鍍膜,係藉由與前述基部為相同元素比之材料以真空蒸鍍形成之情形之膜。
又,為達成前述其他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具備:製造中間膜形成步驟,係將具有為鋁、鋁合金或鋁之化合物之1個以上之層之Al系製造中間膜,對於基材之成膜面,以各前述層之物理膜厚皆為53.5nm以下之狀態進行成膜;以及浸漬步驟,係將附有前述Al系製造中間膜之前述基材,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含有氧化矽之純水。
[發明之效果]
本揭示之主要效果,係在於提供一種光學製品,其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並且能夠進一步抑制因熱導致之裂隙產生,且耐熱性更為優異。
又,本揭示之其他主要效果,係在於提供一種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係能夠輕易製作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並且能夠進一步抑制因熱導致之裂隙產生,且耐熱性更為優異之光學製品。
以下,適當使用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例。
又,本發明不限於以下之例。
[第1形態之構成等]
如圖1(A)所示,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光學製品1,係具備基材2、形成於基材2之成膜面F上之光學膜4。
光學製品1,係使用作為具有透光性之防反射構件。亦即,光學製品1,係藉由光學膜4,抑制對於往光學製品1之入射光I(入射角θ)之強度之反射光R之強度。
又,光學製品1,係使用於透光性之防反射構件以外之用途亦可。
基材2,係形成有光學製品1之基部,在此係板狀(基板)。基材2係具有透光性,基材2之對於作為具有可視帶域(在此係400nm以上750nm以下之波長之光之可見光之內部穿透率,係幾乎100%。又,基材2之形狀,係平板狀亦可,係曲板狀亦可,係透鏡形狀亦可,係方塊狀等之板狀以外者亦可。
作為基材2之材料(材質),係例如使用塑膠(合成樹脂),更詳細而言係使用聚碳酸酯樹脂(PC)等之熱硬化性樹脂。又,基材2之材料,係不限於PC,亦可使用例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硫代胺基甲酸酯樹脂、環硫樹脂、聚酯樹脂、丙烯酸樹脂、聚醚碸樹脂、聚4-甲基戊烯-1樹脂、二乙二醇二烯丙基碳酸酯樹脂、環氧樹脂,或該等之組合。
基材2之成膜面F係配置於1個面,光學膜4係直接設於成膜面F。
又,光學膜4係設於板狀之基材2之第1面及第2面之雙方亦可,於方塊狀之基材2等設有3面以上亦可。又,於光學膜4與基材2之間,設有硬塗膜等之中介膜亦可。中介膜,係具有1個層之單層膜亦可,係具有複數個層之多層膜亦可。於設有如此中介膜之情形,光學膜4係間接形成於基材2。
光學膜4,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光學膜4之密度,係從基材2側(成膜面F側、下側)往表面側(空氣側、上側)變低。
光學膜4之元素之主成分,係Al、Si、O。在此所謂主成分,係指Al、Si、O之合計,對於其他成分在元素比上為過半數之成分,係重量比率為過半數之成分亦可,係體積比率為過半數之成分亦可。關於如此般之主成分之事項,就光學膜4以外之部分亦可適當調整。
Al、Si、O之元素比,於光學膜4之表面部(空氣側部分、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前端側部分、上部)、中間部、下部(成膜面F側部分、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基端側部分)各自不同。
光學膜4之厚度,亦即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大小(膜厚方向之大小),係例如1nm以上1000nm以下左右(奈米尺寸等級),較佳為1nm以上800nm以下,更佳為5nm以上500nm以下。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大小若比可見光之波長左右更短,則光學膜4之可見光之散射較少,光學膜4變得透明。又,若具有一定程度之厚度,則更容易製造光學膜4。
光學膜4之細微之凹凸構造5,係例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或是刀山狀構造,又或是該等之組合。
光學膜4,係具有複數個空孔6。
各空孔6,係配置於位在光學膜4之下部之基部7。各空孔6之一部分或全部,係相接於基材2(成膜面F),亦即配置於光學膜4之界面。
藉由如此般之各空孔6,使基材2之線膨脹係數與光學膜4之線膨脹係數差異所導致之應力會受到緩和,而使光學膜4之因熱導致裂隙產生之情事受到抑制。特別是,塑膠製之基材2之線膨脹係數,與以Al、Si、O為主成分之光學膜4之線膨脹係數,係基本上會有差異,故對於塑膠製之基材2上之光學膜4,能夠更為有效地抑制裂隙產生。塑膠製之基材2之線膨脹係數,係有比Al系或Si系之光學膜4之線膨脹係數更大之傾向。又,玻璃製之基材2之線膨脹係數與Al系或Si系之光學膜4之線膨脹係數之差之絕對值,係有比塑膠製之基材2之線膨脹係數與Al系或Si系之光學膜4之線膨脹係數之差之絕對值更小之傾向。
各空孔6之最大尺寸,係例如1nm以上300nm以下左右(奈米尺寸等級),較佳為2nm以上200nm以下,更佳為5nm以上100nm以下。各空孔6之最大尺寸,係例如於成膜面F之切線方向之尺寸。各空孔6之高度,係例如為光學膜4之物理膜厚之0.1%以上50%以下,較佳為1%以上40%以下,更佳為2%以上20%以下。若各空孔6之高度過小,則更難以形成,或導致應力緩和效果不夠充分。又,若各空孔6之高度過大,則更難以形成,或導致光學膜4本身之強度不夠充分。
光學膜4之基部7,係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基座。又,基部7之物理膜厚,係均勻亦可,係不均勻亦可。又,亦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根部之位置於大部分有起伏時等,而未嚴謹地區分出細微之凹凸構造5與基部7,該等之邊界部模糊,可謂該等渾然一體之情形。
基部7因含有空孔6,故相較於除了不具有空孔6以外與基部7為相同形狀之膜體,基部7之密度較低。亦即,基部7之密度,係比藉由與基部7為相同元素比之材料以真空蒸鍍形成之膜(真空蒸鍍膜)之密度更低,該膜係與基部7為相同形狀之膜。
[第2形態之構成等]
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光學製品51,除了光學膜之構成以外,係形成為與第1形態相同。與第1形態相同之構件及部分,係附加與第1形態相同之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如圖1(B)所示,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光學製品51,係具備基材2、形成於基材2之成膜面F上之光學膜54。
光學膜54,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以及基部57。
基部57,除了不具有空孔6以外,形成為與第1形態之基部7相同。基部57之密度,係比基部57之薄膜之密度更低,該薄膜係與基部57為相同形狀之膜,且係藉由與基部57為相同元素比之材料以真空蒸鍍形成。
[製造方法等]
第1形態及第2形態等之光學製品1、51,係能夠自圖2所示之製造中間體20進行製造而獲得。製造中間體20,係具備基材2,以及成膜於成膜面F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
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材質,在此係Al、AlN(氮化鋁)。氮化鋁之Al與N之元素比,只要能夠穩定存在,則可為任意者。
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包含Al製之Al層及AlN製之AlN層之多層膜(Al+AlN)亦可。例如,於成膜面F之上成膜有Al層,並於其上成膜有AlN層亦可。或者,於成膜面F之上成膜有AlN層,並於其上成膜有Al層亦可。
又,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材質,係鋁合金或鋁之化合物等亦可,例如Al
2O
3、AlON(氧氮化鋁),或是自包含該等與Al、AlN之群選擇至少2個之組合亦可。就氧氮化鋁之Al與N之元素比、Al與O之元素比,以及O與N之元素比,亦與氮化鋁之情形相同。又,於存在有複數個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情形,一部分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材質與其他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材質不同亦可。
鋁合金、鋁化合物,係以鋁作為主成分之合金、化合物亦可。在此所謂主成分,係對於其他成分,重量比率為過半數之成分亦可,體積比率為過半數之成分亦可,元素比為過半數之成分亦可。
具有1個層之單層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物理膜厚,自獲得具有充分耐熱性之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觀點而言,係53.5nm以下。具有複數個層之複層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各層之物理膜厚,自獲得具有充分耐熱性之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觀點而言,係皆為53.5nm以下。
圖3,係圖1之光學製品1、51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於圖3中,光學膜4之物理膜厚係對於基材2之物理膜厚誇大表示。又,於圖3中,係代表性地描繪有第1形態之具有空孔6之光學膜4(光學製品1),然而若在將各種條件(設定值)進行調整之狀態下以與圖3相同之製造方法進行製造,則會製造出第2形態之具有低密度之基部57之光學膜54(光學製品51)。以下,主要代表性說明第1形態之光學膜4之製造方法。
對於圖3(A)所示之基材2之成膜面F,如圖3(B)所示般,成膜有Al系製造中間膜22(製造中間膜形成步驟)。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物理蒸鍍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真空蒸鍍及濺鍍等)或是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等,直接形成於基材2。又,若將Al系製造中間膜22成膜於基材2之兩面,則會於基材2之兩面形成有光學膜4。
Al、AlN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藉由於DC濺鍍成膜裝置101之DC濺鍍形成之形態,係於以下所說明。
圖4,係DC濺鍍成膜裝置101之示意性俯視圖。
DC濺鍍成膜裝置101係滾筒型濺鍍成膜裝置(旋轉台型濺鍍裝置),對於基材2之成膜面F將Al系製造中間膜22成膜。
DC濺鍍成膜裝置101,係具備:真空室102,係作為成膜室;以及圓筒狀之滾筒104,係配置為能夠於其中央部繞自身之軸旋轉。於滾筒104之外周圓筒面,係將作為成膜對象之基材2,以使成膜面F朝向外側之狀態進行保持。
於真空室102之其中一面,係配置有濺鍍源110。
濺鍍源110,係具備:濺鍍陰極112,係安置有標靶T;一對防附著板114;以及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係導入流量受到適當調整之濺鍍氣體。
濺鍍陰極112,係與外部直流電源(省略圖示)連接。
防附著板114,係以將標靶T與對向於該標靶T之滾筒104之部分之間,自其他之真空室102之內部部分劃分出之方式進行配置。
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係使濺鍍氣體流至藉由防附著板114所劃分出之空間。
又,於真空室102之其他面,係配置有1個以上之其他濺鍍源(第2濺鍍源、第3濺鍍源、...)亦可。第2濺鍍源,亦可與濺鍍源110相同,具備安置有標靶之濺鍍陰極、一對防附著板,以及濺鍍氣體導入口。
並且,於真空室102之另一面,係配置有自由基源130。
自由基源130,係具有:自由基氣體導入口134,係能夠導入藉由閥132調整流量之氣體;以及槍136,係藉由加速電壓用電源(省略圖示)施加有電壓而放電,藉此能夠產生電漿。
槍136所進行之放電,係例如為高頻放電,較佳為RF (Radio Frequency)放電。
從自由基氣體導入口134導入至真空室102之內部之氣體,係藉由槍136所產生之電漿自由基化。使滾筒104上之基材2通過電漿中,藉此於成膜面F等進行反應及改質之至少其中一方。
並且,於自由基源130之兩側,係設置有排氣部140。各排氣部140,係進行真空室102內之排氣。
又,濺鍍源110、自由基源130及各排氣部140之至少任一者之配置及設置數,係不限於前述者。濺鍍源110及自由基源130之至少其中一方之電流(電壓),係直流者亦可,係低頻或高頻之交流者亦可。
接著,主要根據圖5,說明DC濺鍍成膜裝置101之動作例(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製造方法之例)。
首先,將基材2安置於滾筒104,並且安置Al製之板狀之標靶T(步驟S1)。
接著,將真空室102之內部排氣(步驟S2)。
接著,使滾筒104旋轉,而保持於滾筒104之基材2,會依序反覆以高速通過濺鍍源110、自由基源130之各內側(步驟S3)。
接著,進行基材2之清潔(步驟S4)。亦即,於從自由基源130之自由基氣體導入口134導入有氧(O
2)之狀態下,對於槍136施加高頻電壓,而生成自由基氧,並對於移動之基材2照射預定時間。藉由如此之自由基氧之照射,即便於基材2表面附著了有機物等,有機物等亦會被自由基氧及因電漿產生之紫外線分解剝離,使基材2之成膜面F等受到清潔。藉由如此般之清潔,能夠使之後形成之膜之密接性提升。
接著,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以預定之製程條件藉由濺鍍形成(步驟S5)。
例如,Al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在維持滾筒104旋轉之狀態下,從濺鍍源110之濺鍍氣體導入口116導入稀有氣體(Ar氣體等),並對於濺鍍陰極112施加直流電壓(DC放電)而藉此形成(DC濺鍍)。標靶T表面之Al,係藉由Ar所造成之濺鍍作為1個以上之Al原子濺出,該等Al原子堆積於基材2之表面上,藉此獲得Al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
又,AlN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在維持滾筒104旋轉之狀態下,從濺鍍源110之濺鍍氣體導入口116導入稀有氣體及氮氣(N
2),並對於濺鍍陰極112施加交流電壓而藉此形成(反應性濺鍍)。若於RF放電當中導入N
2氣體,則N
2會成為自由基而呈現活性。因此,Al系製造中間膜22,會成為Al與N之化合物(AlN
x;0<x<1)製之薄膜。該x之值,能夠藉由製程條件等進行調整。
或者,AlN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在維持滾筒104旋轉之狀態下,從濺鍍源110之濺鍍氣體導入口116導入稀有氣體,並對於濺鍍陰極112施加直流電壓,且自由基源130與N
2氣體之導入一起作動,而藉此形成(RAS(Radical Assist Sputter)式)。自由基源130之作動,係於從自由基氣體導入口134導入有N
2氣體之狀態下,對於槍136施加高頻電壓而進行。藉由該作動,生成自由基氮。於基材2通過濺鍍源110之相鄰部位時,Al會堆積於基材2上,於基材2通過自由基源130之相鄰部位時,基材2上之Al會受到氮化。如此般反覆進行Al之堆積及氮化,藉此於基材2上成膜有AlN(AlN
x;0<x<1)製之薄膜。又,於自由基源130,與N
2氣體一起導入有稀有氣體亦可。
各種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膜厚,係藉由視其他製程條件之成膜時間(放電時間)之長短進行調整。亦即,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膜厚,在對於濺鍍陰極112之接通電力為一定,作為每單位時間所成膜之物理膜厚之成膜速率為一定之場合,係藉由濺鍍之時間長短進行控制。因此,於經過相當於所要求之膜厚之時間之時點上,停止對於濺鍍陰極112、122及槍136施加電壓,而完成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成膜。
當完成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形成,則停止滾筒104,於適當進行冷卻之後,取出附Al系製造中間膜22付之基材2(步驟S6)。
又,於Al系製造中間膜22與基材2之間,藉由DC濺鍍成膜裝置101或者其他裝置進一步形成1個以上之中介膜亦可。
又,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蒸鍍形成亦可。
於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蒸鍍時,在真空狀態之成膜室內,Al顆粒係藉由電子射束(EB)進行加熱亦可。此時,在真空狀態之成膜室內,導入有N
2氣體等亦可。
如此般之附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亦即製造中間體20,係如圖3(C)所示,浸漬於槽B內之溶液SL(浸漬步驟)。
溶液SL之溶劑,係例如為水(H
2O)。溶液SL,係以純水為佳。
如此,係如圖3(D)所示,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使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4產生。亦即,Al系製造中間膜22,會成為光學膜4。
更詳細而言,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於溶液SL中,使Al系之大量之細微絨毛、角錐、圓錐、針狀體等往膜厚方向成長。又,浸漬時之製造中間體20之姿勢(方向),係不限於圖3所示般之水平姿勢。又,同時浸漬之製造中間體20之個數為複數亦可。
溶液SL之溫度,從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絨毛狀構造等之觀點而言,在此係80℃以上。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絨毛狀構造等之變化,係於80℃以上之溶液SL中發生。又,溶液SL之溫度,係例如為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於1氣壓下為100℃),或是80℃以上且90℃以下。若係沸騰溫度以上,則必須維持沸騰、對於水施加加壓等特殊處理,或是使用水以外者,而增加所需勞力。又,沸騰現象會導致溶液SL較為劇烈地運動,因此導致細微之凹凸構造5難以成長。溶液SL之溫度,係於任一階段將80℃以上之溶液SL運用於製造中間體20作為前提,為低於80℃亦可。
又,於溶液SL之浸漬時間,從盡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光學膜4之觀點而言,例如為2秒以上20分鐘以下,或是5秒以上10分鐘以下,或是15秒以上5分鐘以下,或是1分鐘以上3分鐘以下。若浸漬時間過短,則無法充分獲得光學膜4,若浸漬時間過長,則處理時間增長而導致效率惡化。
並且,溶液SL,係於水(H
2O)溶有微量SiO
2(氧化矽)者,換言之,係微量氧化矽之水溶液。又,純度極高之純水或純度為一般程度之純水,微量氧化矽並未完全受到排除而殘留。
如此,Al系製造中間膜22,會成為Al系及Si系之細微之凹凸構造5。亦即,Al系製造中間膜22,一邊接收氧化矽一邊成為光學膜4,光學膜4之材質,會成為AlO
y(0<y<1.5)及SiO
z(0<z<2)之混合物。
更詳細而言,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邊藉由伴隨與溶液SL之水局部溶解所產生之反應而變化為Al系,邊使溶液SL中之微量SiO
2以逐漸吸附於基材2及相反側而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方式聚集。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於溶液SL中,使前述混合物之大量之細微絨毛、角錐、圓錐、針狀體等往膜厚方向成長。
溶液SL中之SiO
2之濃度,若濃度過高則難以為光學膜4接收,故較佳為10mg/l(每毫克每公升)以下,更佳為2mg/l以下。10mg/l係相當於純度為一般程度之純水中之SiO
2之濃度,2mg/l係相當於純度比一般者更高之純水中之SiO
2之濃度。亦即,作為溶液SL,係使用純水為佳。
之後,如圖3(E)所示般,從槽B取出附光學膜4之基材2並進行乾燥,藉此如圖3(F)所示般完成光學製品1。
乾燥係例如藉由噴吹80℃之熱風而進行。藉由噴吹熱風,與自然乾燥之情形相比能夠更快乾燥。在相較於效率更重視品質之情形等,係自然乾燥亦可。熱風之溫度,係60℃以上100℃以下亦可,係70℃以上90℃以下亦可。又,乾燥係省略亦可。
又,圖3(C)~(E)反覆進行複數次亦可。在此情形,一部分之槽B(溶液SL之溫度等)與其他不同亦可。又,圖3(E)中之乾燥適當省略亦可。例如,設有溶液SL之溫度依序為60、80、90℃之第1槽、第2槽、第3槽,製造中間體20依序於第1槽、第2槽、第3槽、第2槽、第1槽分別浸漬預定時間,並在該5次浸漬之後進行乾燥亦可。設有相同溶液SL之溫度之複數個槽亦可。使如此般運用於製造中間體20之溶液SL之溫度階段性提升,例如為了使用形成絨毛狀構造等變化之80℃以上之溶液SL,於運用80℃以上之溶液SL之前,運用60℃之溶液SL等,藉此能夠緩和熱衝擊,而使光學膜4之品質提升。若使溶液SL之溫度階段性下降,亦同樣能夠緩和熱衝擊,而使光學膜4之品質提升。溶液SL之溫度之階段性升降,將雙方省略亦可,至少進行其中一方亦可,進行雙方亦可。在浸漬於80℃以上之溶液SL之前,浸漬於低於80℃之溶液SL之步驟,係前浸漬步驟。又,在浸漬於80℃以上之溶液SL之後,浸漬於低於80℃之溶液SL之步驟,係後浸漬步驟。前浸漬步驟及後浸漬步驟之至少其中一方之溶劑或溶解物質,與浸漬步驟不同亦可。
藉由如此之製造方法,製造第1形態之於下部(基部7)具有空孔6,並於上部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4(光學製品1),或是第2形態之於下部具有密度比前述真空蒸鍍膜更低之基部57,並於上部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光學製品51)。
又,視各種條件(設定值)而定,亦有形成第1形態與第2形態之中間形態之光學膜之情形。例如,行程具有整體上彼此大小相異之空孔6,且密度比前述真空蒸鍍膜更低之基部57之光學膜。
[實施例]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合適之實施例,以及不屬於本發明之比較例。
又,本發明不限於以下之實施例。又,依對於本發明之理解方式,下述實施例有實質上為比較例之情形,下述比較例有實質上為實施例之情形。
≪實施例1~3之製造等≫
實施例1~3,係對應於前述之實施形態(主要為第1形態)。
實施例1~3之基材2,係1邊為5cm(公分)之正方形之平板。實施例1~3之基材2之材質,係各自準備2種,其中一個係塑膠製且係PC(三菱氣體化學株式會社製EP-9000),另一個係白板玻璃製。因此,實施例1~3之PC製之基材2之線膨脹係數,係比白板玻璃製之基材2更大。PC製之基材2之厚度,係0.5mm(毫米)。白板玻璃製之基材2之厚度,係1.7mm。
接著,如以下表1之上部所示般,於實施例1中,Al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DC濺鍍,在使物理膜厚為13.8nm之狀態下形成各基材2。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Ar氣體之流量係300sccm(Standard Cubic Centimeter per Minute),濺鍍陰極112之電力3000W(瓦)。自由基源130,在此係不作動。又,各製造中間體20,係浸漬於60℃之純水1分鐘,浸漬於80℃之純水1分鐘,浸漬於90℃之純水10分鐘,浸漬於80℃之純水1分鐘,浸漬於60℃之純水1分鐘之後,以80℃之熱風乾燥3分鐘,而成為光學製品1。
於實施例2中,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於各基材2皆形成有2層(Al+AlN)。各個基材2側之Al製之第1層,係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DC濺鍍,在使物理膜厚為13.8nm之狀態下形成。又,空氣側之AlN製之第2層,係藉由RAS方式,在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Ar氣體之流量係120sccm,濺鍍陰極112之電力6000W,來自自由基氣體導入口134之N
2氣體之流量係50sccm,槍136之電力係2000W之狀態下,使物理膜厚為40nm,形成於各基材2。各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物理膜厚,係53.8nm。各製造中間體20之浸漬及乾燥,係與實施例1相同。
於實施例3中,AlN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反應性濺鍍,在使物理膜厚為13.8nm之狀態下形成各基材2。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Ar氣體之流量係300sccm,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N
2氣體之流量係20sccm,濺鍍陰極112之電力係3000W。自由基源130,在此係不作動。各製造中間體20之浸漬及乾燥,係與實施例1相同。
≪比較例1~3之製造等≫
如以下表2之上部所示,於比較例1中,Al
2O
3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RAS方式,在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Ar氣體之流量係150sccm,濺鍍陰極112之電力5000W,來自自由基氣體導入口134之O
2氣體之流量係50sccm,來自自由基氣體導入口134之Ar氣體之流量係50sccm,槍136之電力係500W之狀態下,使物理膜厚為150nm,與實施例1相同地形成於基材2(PC製及塑膠製)。各製造中間體20之浸漬及乾燥,係與實施例1相同。
於比較例2中,AlN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反應性濺鍍,在使物理膜厚為110nm之狀態下,與實施例1相同地分別形成於基材2(PC製及塑膠製)。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Ar氣體之流量係300sccm,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N
2氣體之流量係20sccm,濺鍍陰極112之電力係3000W。自由基源130,在此係不作動。各製造中間體20之浸漬及乾燥,係與實施例1相同。
於比較例3中,AlN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反應性濺鍍,在使物理膜厚為138nm之狀態下,與實施例1相同地分別形成於基材2(PC製及塑膠製)。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Ar氣體之流量係300sccm,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N
2氣體之流量係20sccm,濺鍍陰極112之電力係3000W。自由基源130,在此係不作動。各製造中間體20之浸漬及乾燥,係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1~3之特性等≫
圖6,係對於實施例1之PC製之基材2之成膜面F垂直(入射角θ=0°)入射之可視帶域及相鄰帶域之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實施例1中,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2%以下或者1.5%以下)。又,如前述表1之下部所示,雙方之基材2之實施例1之外觀,並未顯示出裂隙及白濁,該外觀係均勻。又,於圖6中,一併顯示基材2係白板玻璃製之實施例1之情形(白板玻璃)之單面反射率。
圖7,係PC製基材2之實施例2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實施例2中,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1.5%以下)。又,如前述表1之下部所示,雙方之基材2之實施例2之外觀,並未顯示出裂隙及白濁,該外觀係均勻。又,於圖7中,一併顯示白板玻璃製基材2之實施例2之單面反射率。
圖8,係PC製基材2之實施例3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實施例3中,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4.5%以下)。又,如前述表1之下部所示,雙方之基材2之實施例3之外觀,並未顯示出裂隙及白濁,該外觀係均勻。又,於圖8中,一併顯示白板玻璃製基材2之實施例3之單面反射率。
並且,依以下之重點,觀察實施例1之光學膜4之構造及成分。
亦即,於PC製基板之單面,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製法製作光學膜4,並以Ga(鎵)射束裁切(FIB(Focused Ion Beam)加工)為能夠放入銅製之試料保持具之大小。接著,將附光學膜4基板放入試料保持具,為了保存光學膜4之構造,係對於附光學膜4裁切基板覆蓋碳製之保護膜,而製作觀察對象。
該觀察對象,係藉由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受到觀察,並且對於該觀察對象照射特性X光,藉此進行光學膜4之元素分析。
SEM係高解析度掃描電子顯微鏡(日本電子株式會社製「JSM-7800F Prime」),於加速電壓3.5kV(千伏)、真空度100Pa(帕)之設定下使用。
圖9,係觀察對象表面(上面)之SEM之觀察圖像(5000倍)。圖10,係觀察對象表面之SEM之觀察圖像(10000倍)。圖11,係觀察對象之垂直剖面之SEM之觀察圖像。圖12,係對應於觀察對象之垂直剖面之Al之Kα線及Si之Kα線之強度分布,將使畫素(Al:紅色,Si:綠色)之濃度於該畫素之位置之強度越強則按比例越濃之圖像(Al-Kα線、Si-Kα線重疊圖像)灰階化,並且,將第1區域(Area #1)一併顯示。圖13,係對於觀察對象之垂直剖面之Al-Kα線、Si-Kα線重疊圖像(灰階化)將第2區域(Area #2)一併顯示。圖14,係對於觀察對象之垂直剖面之Al-Kα線、Si-Kα線重疊圖像(灰階化)將第3區域(Area #3)一併顯示。
依據該等之圖,可知於基材2上,在形狀及構造不同之狀態下以層狀存在有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4。細微之凹凸構造5,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及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
並且,作為光學膜4之下部(基部7)之第3區域(圖14)係層狀,於該層狀部分係存在有複數個空孔6。第3區域之元素之比例,係O:61.59%、Al:24.74%、Si:13.67%。因此,光學膜4之下部,若考量適當之化學穩定性等,可謂係以AlO
y(0<y<1.5)及SiO
z(0<z<2)之混合物構成。
又,作為光學膜4之中央部之第2區域(圖13),係相當於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凸部之根部部分,其元素之比例,係O:60.00%、Al:36.28%、Si:3.72%。因此,光學膜4之中央部之主成分係AlO
y(0<y<1.5),光學膜4之中央部之其他分量係SiO
z(0<z<2)。
並且,作為光學膜4之上部之第1區域(圖12),係相當於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凸部之前端部分,其元素之比例係O:71.16%、Al:11.27%、Si:17.57%。因此,光學膜4之上部,係以AlO
y(0<y<1.5)及SiO
z(0<z<2)之2個化合物構成。
如此,於光學膜4,存在有於Al系製造中間膜22不存在之Si。該Si,係於浸漬時將水溶液所含有之氧化矽接收而得者。
又,因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材質及膜厚、溶液SL之溫度等之各種製造條件之差異,光學膜4之上部、中央部及下部之至少2者係有明確分別之情形,亦有未嚴謹分別而例如使分量對應於膜厚方向(垂直於膜之方向)之位置逐漸變化之情形。
於後者之情形,亦有各種部分之邊界不明顯之情事。又,在此情形,典型上,於中間部之Al
2O
3之成分比較高,於上部及下部之SiO
2對於Al
2O
3之成分比會增加。
並且,凸部分等,係能夠具有以Al
2O
3作為主成分之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核(骨架),以及覆蓋該核之一部分或全部之以SiO
2作為主成分之塗層。
又,於白板玻璃製之基材2上之各光學膜4之外觀,係與實施例1~3相同,未觀察到裂隙及白濁。
≪比較例1~3之特性等≫
圖15,係PC製基材2之比較例1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比較例1中,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1%以下)。然而,如前述表2之下部所示,於比較例1之外觀上產生有裂隙。又,於圖15中,一併顯示白板玻璃製基材2之比較例1之單面反射率。
圖16,係PC製基材2之比較例2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比較例2中,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2%以下)。然而,如前述表2之下部所示,於比較例2之外觀上產生有白濁。比較例2之白濁部分,係藉由顯微鏡觀察到大量之細微裂隙之集合體。又,於圖16中,一併顯示白板玻璃製基材2之比較例2之單面反射率。
圖17,係PC製基材2之比較例3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比較例3中,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2%以下)。然而,如前述表2之下部所示,於比較例3之外觀上產生有白濁(大量之細微裂隙之集合體)。又,於圖17中,一併顯示白板玻璃製基材2之比較例3之單面反射率。
又,於白板玻璃製之基材2上之與比較例1~3相同之各光學膜之外觀,不同於PC製之基材2上之比較例1~3,未觀察到裂隙及白濁。此係因白板玻璃之線膨脹係數比PC製之基材2更小,而更接近Al系或Si系之光學膜4之線膨脹係數。
≪實施例1~3之彙整等≫
實施例1~3,係具備:基材2;以及光學膜4,係直接形成於該基材2之成膜面F,光學膜4,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以及空孔6,係相接於基材2。
藉此,實施例1~3,係藉由空孔6使基材2之熱膨脹與光學膜4之熱膨脹之差所導致之應力受到緩和,而使因熱導致裂隙產生之情事受到抑制,故耐熱性更為優異。與實施例1~3不同,不具有空孔6之PC製之基材2上之比較例1~3,會於成膜時產生裂隙(包含細微者(白濁))。
並且,於實施例1~3中,細微之凹凸構造5,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或是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4,係更容易形成。
又,於實施例1~3中,光學膜4係包含AlO
y(0<y<1.5)及SiO
z(0<z<2)。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空孔6之光學膜4,係更容易形成。
又,於實施例1~3中,空孔6之最大尺寸,係1nm以上300nm以下。又,於實施例1~3中,係具有連結複數個空孔之構造,以及藉由柱狀構造連結上部及下部之構造之至少任一者。因此,光學膜4,係具有應力緩和功能,並且具有充分之強度。
除此之外,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係具備:製造中間膜形成步驟(圖3(B)、圖4、圖5),係將具有為鋁、鋁合金或鋁之化合物之1個以上之層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對於基材2之成膜面F,以各層之物理膜厚皆為53.5nm以下之狀態進行成膜;以及浸漬步驟(圖3(D)),係將附有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製造中間體20),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含有氧化矽之純水。
因此,能夠更容易形成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而展現防反射功能,並具有空孔6而展現耐熱功能之光學膜4。
又,除了實施例1~3以外,將附有物理膜厚為53.5nm以下之鋁合金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含有氧化矽之純水而生成各種光學膜4,並確認到具備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耐熱性。並且,除了實施例1~3以外,將附有各層之物理膜厚為53.5nm以下之3層以上之鋁合金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氧化矽之水溶液(純水)而生成各種光學膜4,並確認到具備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耐熱性。相對於此,將具有110nm以上之物理膜厚之Al系之製造中間膜與實施例1~3同樣進行浸漬之比較例1~3,雖可獲得細微之凹凸構造5,然而未獲得耐熱性。
又,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Al、Al
2O
3、AlN及AlON之至少任一者。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耐熱性之光學膜4,係更容易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係藉由將附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浸漬於含有氧化矽之純水,使Al系製造中間膜22變化為光學膜4,光學膜4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相接於基材2之空孔6。因此,更容易獲得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耐熱性之光學膜4。
又,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細微之凹凸構造5,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或是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4,係更容易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光學膜4係包含AlO
y(0<y<1.5)及SiO
z(0<z<2)之至少其中一方。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空孔6之光學膜4,係更容易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空孔6之最大尺寸,係10nm以上500nm以下。因此,能夠提供具有應力緩和功能並且具有充分強度之光學膜4之製造方法。
又,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於浸漬步驟,係將附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浸漬2秒以上且20分鐘以下。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空孔6之光學膜4,係更容易且效率更良好地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係具有:前浸漬步驟,係於浸漬步驟之前,浸漬在低於80℃之液體。因此,在變化為容易受到熱之作用之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及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之前,Al系製造中間膜22受到預熱,而使熱之作用更為平緩,故能夠抑制光學膜4之裂隙及白濁之至少其中一方產生。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空孔6之光學膜4,在使熱衝擊所導致之裂隙產生等受到抑制之狀態下,係更容易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係具有:後浸漬步驟,係於浸漬步驟之後,浸漬在低於80℃之液體。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空孔6之光學膜4,在使熱衝擊所導致之裂隙產生等受到抑制之狀態下,係更容易形成。
又,於實施例1~3之製造方法中,係包含塑膠製(PC製)之基材2之情形。在此情形,即便是內部應力比玻璃製之基材2更大之塑膠製之基材2,亦能夠藉由應力緩和功能製造更為穩定之光學膜4。
≪實施例4~5之製造等≫
實施例4~5,係對應於前述之實施形態(主要為第2形態)。
實施例4~5之基材2,除了於實施例4中未使用白板玻璃製之基材2以外,係與實施例1~3相同。
接著,如以下表3之左上部所示般,於實施例4中,Al
2O
3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RAS方式,在使物理膜厚為50nm之狀態下,形成各PC製基材2。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34之Ar氣體之流量係150sccm,來自濺鍍氣體導入口116之O
2氣體之流量係50sccm,濺鍍陰極112之電力係5000W,自由基源130之電力係500W。製造中間體20之浸漬及乾燥,係與實施例1相同。
於實施例5中,Al
2O
3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RAS方式,在使物理膜厚為50nm之狀態下,與實施例4同樣地(然而,實施例5係對於PC製及白板玻璃製之雙方之基材2進行)形成。又,各製造中間體20,係浸漬於60℃之純水1分鐘,浸漬於80℃之純水1分鐘,浸漬於98℃之純水10分鐘,浸漬於80℃之純水1分鐘,浸漬於60℃之純水1分鐘之後,以80℃之熱風乾燥3分鐘,而成為光學製品51。
≪比較例4之製造等≫
如前述表3之右上部所示般,於比較例4中,Al
2O
3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藉由RAS方式,在使物理膜厚為50nm之狀態下,與實施例5同樣地形成於2種基材2。又,各製造中間體20,係浸漬於60℃之自來水1分鐘,浸漬於80℃之自來水1分鐘,浸漬於90℃之自來水10分鐘,浸漬於80℃之自來水1分鐘,浸漬於60℃之純水1分鐘之後,以80℃之熱風乾燥3分鐘。自來水中之氧化矽濃度,係比純水中之氧化矽濃度更大,例如為20mg/l左右。
≪實施例4~5之特性等≫
圖18,係PC製基材2之實施例4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實施例4中,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2%以下)。又,如前述表3之下部所示,於實施例4之外觀,並未顯示出裂隙及白濁,該外觀係均勻。
圖19,係PC製基材2之實施例5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實施例5中,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2.5%以下)。又,如前述表3之下部所示,雙方之基材2之實施例5之外觀,並未顯示出裂隙及白濁,該外觀係均勻。又,於圖19中,一併顯示白板玻璃製基材2之實施例2之單面反射率。
並且,依與實施例1之情形相同之重點,觀察以與實施例4相同之製法所製作之光學膜54之觀察對象之光學膜54之構造及成分。
圖20,係觀察對象之垂直剖面之SEM之觀察圖像。圖21,係對應於觀察對象之垂直剖面之Al之Kα線及Si之Kα線之強度分布,將使畫素(Al:紅色,Si:綠色)之濃度於該畫素之位置之強度越強則按比例越濃之圖像(Al-Kα線、Si-Kα線重疊圖像)灰階化。
依據該等之圖,可知於實施例4之觀察對象之基材2上,存在有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細微之凹凸構造5,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或是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
並且,光學膜54之下部(相當於實施例1之第3區域之部分)係包含細微空孔之膜狀,於該膜狀部分亦即基部57,未觀察到實施例1之空孔6般之較大的空孔,然而存在有細微之空孔。藉由如此細微之空孔之存在,基部57之密度,係比將光學膜54之下部以相同(於下部為平均)之元素比進行真空蒸鍍之情形之蒸鍍膜之密度更低。光學膜54之下部之基部57,若考量適當之化學穩定性等,可謂係以AlO
y(0<y<1.5)及SiO
z(0<z<2)之混合物構成。
又,作為光學膜54之中央部(相當於實施例1之第2區域之部分),係相當於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凸部之根部部分。光學膜54之中央部之主成分係AlO
y(0<y<1.5),光學膜54之中央部之其他成分係SiO
z(0<z<2)。
並且,光學膜54之上部(相當於實施例1之第1區域之部分),係相當於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凸部之前端部分。光學膜54之上部,係以AlO
y(0<y<1.5)及SiO
z(0<z<2)之混合物構成。
如此,於實施例4之光學膜54,存在有於Al系製造中間膜22不存在之Si。該Si,係來自浸漬時從水溶液所接收之氧化矽。
≪比較例4之特性等≫
圖22,係比較例4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依據該圖表,可知於比較例4中,以相對較低之等級實現對於可見光之低反射(例如,於可視帶域全帶域為8%以下)。然而,如前述表3之下部所示,於比較例4中,於雙方之基材2皆未形成細微之凹凸構造5。又,於圖22中,一併顯示白板玻璃製基材2之比較例4之單面反射率。
≪實施例1、4之特性(Al分布、密度分布及折射率分布)等≫
圖23,係表示藉由前述之SEM觀察及元素分析所取得之距離基板之成膜面F之距離(垂直距離、nm、橫軸)與該距離之於實施例1、4之光學膜4、54之面狀部分之Al元素比率(無單位、縱軸)之關係之圖表。Al元素比率,係求取Al對於Si及Al之元素之存在比率,亦即求取「Al之元素數/(Si之元素數+Al之元素數)」者。
依據該圖表,可知於實施例1、4中,Al元素比率之極大值位於垂直距離為65nm±25nm(40nm以上且90nm以下)之範圍內,越往比該極大值之垂直距離更大之垂直距離側(空氣側),或是越往比該極大值之垂直距離更小之垂直距離側(基材2側),則Al元素比率越減少。
又,可知極大值係位於0.80以上且0.95以下之範圍內。亦即,實施例1、4之光學膜4、54,係在65nm或相鄰於65nm之垂直距離下,具有0.80~0.95之範圍內之最大Al元素比率。
並且,可知如此般之Al元素比率之分布,係無論是具有較大之空孔6(實施例1、光學膜4)或是細微之空孔(實施例4、光學膜54)皆相同。
又,極大值所位置之垂直距離之範圍之下限,例如係30nm亦可,係35nm亦可,係45nm亦可,係50nm亦可。又,極大值所位置之垂直距離之範圍之上限,例如係80nm亦可,係85nm亦可,係95nm亦可,係100nm亦可。並且,極大值之範圍之下限,例如係0.75(0.80-0.5)亦可,係0.55(0.80+0.5)亦可。並且,極大值之範圍之上限,例如係1.0(0.95+0.5)亦可,係0.90(0.95-0.5)亦可。該等上限及下限之變更例,係於以下各種極大值之範圍及垂直距離之範圍內,同樣為恰當。又,垂直距離,在光學膜4、54間接地(隔著中介膜)形成於基材2之成膜面F之情形,係離中介膜之上面(光學膜4、54之最下面)之距離。
圖24,係表示藉由前述之SEM觀察及元素分析所取得之距離基板之成膜面F之距離(垂直距離、nm、橫軸)與該距離之於實施例1、4之光學膜4、54之面狀部分之密度比率(無單位、縱軸)之關係之圖表。密度比率,係密度對於整體之密度之比率,亦即「密度/整體之密度」,1係表示該面狀部分之密度與整體為同等。
依據該圖表,可知於實施例1、4中,密度比率之極大值位於垂直距離為65nm±25nm之範圍內,越比該極大值之垂直距離更靠空氣側,或是越比該極大值之垂直距離更靠基材2側,則密度比率越減少。
又,可知極大值係位於0.70以上且0.85以下之範圍內。亦即,實施例1、4之光學膜4、54,係在65nm或相鄰於65nm之垂直距離下,具有整體薄膜之密度之70%~85%左右之最大密度。又,於該範圍內密度會呈最大值。
並且,可知如此般之密度比率之分布,係無論是具有較大之空孔6(實施例1、光學膜4)或是細微之空孔(實施例4、光學膜54)皆相同。
又,若光學膜4、54之垂直方向之密度比率如此分布,則光學膜4、54之垂直方向之密度亦同樣如此分布。
圖25,係表示藉由前述之SEM觀察及元素分析所取得之距離基板之成膜面F之距離(垂直距離、nm、橫軸)與該距離之於實施例1、4之光學膜4、54之面狀部分之折射率(無單位、縱軸)之關係之圖表。
依據該圖表,可知於實施例1、4中,折射率之極大值位於垂直距離為65nm±25nm之範圍內,越比該極大值之垂直距離更靠空氣側,或是越比該極大值之垂直距離更靠基材2側,則折射率越減少。
又,可知極大值係位於1.45以上且1.55以下之範圍內。亦即,實施例1、4之光學膜4、54,係在65nm或相鄰於65nm之垂直距離下,具有1.50左右之折射率。又,極大值之下限,係1.48亦可,係1.42亦可,係1.40亦可。又,極大值之上限,係1.52亦可,係1.58亦可,係1.60亦可。
並且,可知如此般之折射率之分布,係無論是具有較大之空孔6(實施例1、光學膜4)或是較小之空孔(實施例4、光學膜54)皆相同。
≪實施例4~5之彙整等≫
實施例4~5,係具備:基材2;以及光學膜54,係直接形成於該基材之成膜面F,光學膜54,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以及基部57,係配置於細微之凹凸構造5與基材2之間,構成基部57之元素,係包含Al、Si及O,構成基部57之元素當中,Al及Si之至少其中一方,係於除去了O之元素數之元素數當中佔據過半數,基部57之密度,係比與基部57為相同形狀之膜更低,該膜係藉由與基部57為相同元素比之材料以真空蒸鍍形成之膜,亦即真空蒸鍍膜。
藉此,實施例4~5,係藉由低密度之基部57使基材2之熱膨脹與光學膜54之熱膨脹之差所導致之應力受到緩和,而使因熱導致裂隙產生之情事受到抑制,故耐熱性更為優異。
又,實施例1~3亦具有空孔6,故基部7之密度係比該蒸鍍膜之密度更低。
並且,於實施例4~5中,細微之凹凸構造5,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或是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係更容易形成。
又,於實施例4~5中,光學膜54係包含AlO
y(0<y<1.5)及SiO
z(0<z<2)。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係更容易形成。
並且,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係具備:鋁製造中間膜形成步驟(圖3(B)、圖4、圖5),係將具有為鋁、鋁合金或鋁之化合物之1個以上之層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對於基材2之成膜面F,以各層之物理膜厚皆為53.5nm以下之狀態進行成膜;以及浸漬步驟(圖3(D)),係將附有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製造中間體20),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含有氧化矽之純水。
因此,能夠更容易形成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而展現防反射功能,並具有低密度之基部57而展現耐熱功能之光學膜54。特別是,於實施例5之製造方法中,藉由對於98℃(僅比沸騰溫度稍低之溫度)之純水浸漬,亦能夠獲得展現防反射功能及耐熱功能之光學膜54。
於比較例4之製造方法中,即便對於具有高濃度之氧化矽之自來水進行浸漬,亦無法獲得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4、54。
又,除了實施例4~5以外,將附有物理膜厚為53.5nm以下之鋁合金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含有氧化矽之水溶液(純水)而生成各種光學膜4、54,並確認到具備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耐熱性。並且,除了實施例4~5以外,將附有各層之物理膜厚為53.5nm以下之3層以上之鋁合金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氧化矽之水溶液(純水)而生成各種光學膜4、54,並確認到具備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耐熱性。
就傾向而言,在將附有物理膜厚為超過40nm且53.5nm以下之鋁合金製之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含有氧化矽之水溶液(純水)之情形,係容易形成雖未觀察到空孔6但具有密度比蒸鍍膜更低之基部57之附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又,並非必定獲得如此結果,視其他各條件之狀況亦有產生變化之可能性。
又,於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中,Al系製造中間膜22係Al
2O
3。因此,更容易獲得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耐熱性之光學膜54。
並且,於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中,係藉由將附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浸漬於氧化矽之水溶液(純水),使Al系製造中間膜22變化為光學膜54;光學膜54,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以及基部57,係配置於細微之凹凸構造5與基材2之間,構成基部57之元素,係包含Al、Si及O,構成基部57之元素當中,Al及Si之至少其中一方,係於除去了O之元素數之元素數當中佔據過半數,基部57之密度,係比藉由與基部57為相同元素比之材料以真空蒸鍍形成之膜亦即真空蒸鍍膜更低。因此,更容易獲得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及耐熱性之光學膜54。
又,於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中,細微之凹凸構造5,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或是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係更容易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中,光學膜54係包含AlO
y(0<y<1.5)及SiO
z(0<z<2)之至少其中一方。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係更容易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4之製造方法中,基部57之密度,係對應於離成膜面F之距離產生變化,且係前述真空蒸鍍膜之密度之85%(密度比率0.85)以下。因此,能夠提供具有應力緩和功能並且具有充分強度之光學膜54之製造方法。
又,於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中,於浸漬步驟,係將附Al系製造中間膜22之基材2,浸漬2秒以上且20分鐘以下。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係更容易且效率更良好地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中,於浸漬步驟之前,具有浸漬在低於80℃之液體之前浸漬步驟。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在使熱衝擊所導致之裂隙產生等受到抑制之狀態下,係更容易形成。
並且,於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中,於浸漬步驟之後,係具有浸漬在低於80℃之液體之後浸漬步驟。因此,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5之光學膜54,在使熱衝擊所導致之裂隙產生等受到抑制之狀態下,係更容易形成。
又,於實施例4~5之製造方法中,係包含塑膠製(PC製)之基材2之情形。在此情形,即便是內部應力比玻璃製之基材2更大之塑膠製之基材2,亦能夠藉由應力緩和功能製造更為穩定之光學膜54。
1,51:光學製品
2:基材
4,54:光學膜
5:細微之凹凸構造
6:空孔
7,57:基部
20:製造中間體
22:Al系製造中間膜
101:DC濺鍍成膜裝置
102:真空室
104:滾筒
110:濺鍍源
112:濺鍍陰極
114:防附著板
116:濺鍍氣體導入口
130:自由基源
132:閥
134:自由基氣體導入口
136:槍
140:排氣部
T:標靶
F:成膜面
SL:溶液(水溶液)
[圖1](A)係本發明之第1形態之光學製品之示意性剖面圖,(B)係本發明之第2形態之光學製品之示意性剖面圖。
[圖2]係圖1之光學製品之製造中間體之示意性剖面圖。
[圖3](A)~(F)係圖1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之示意圖。
[圖4]係製造中間體之製造裝置之示意性俯視圖。
[圖5]係圖4之製造裝置之動作例之流程圖。
[圖6]係關於實施例1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7]係關於實施例2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8]係關於實施例3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9]係與實施例1相同之觀察對象之表面之SEM之觀察圖像(5000倍)。
[圖10]係圖9之觀察對象之表面之SEM之觀察圖像(10000倍)。
[圖11]係圖9之觀察對象之剖面之SEM之觀察圖像。
[圖12]係對於圖11之Al-Kα線、Si-Kα線重疊圖像(灰階化)將第1區域一併顯示。
[圖13]係對於圖11之Al-Kα線、Si-Kα線重疊圖像(灰階化)將第2區域一併顯示。
[圖14]係對於圖11之Al-Kα線、Si-Kα線重疊圖像(灰階化)將第3區域一併顯示。
[圖15]係關於比較例1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16]係關於比較例2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17]係關於比較例3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18]係關於實施例4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19]係關於實施例5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20]係與實施例4相同之觀察對象之剖面之SEM之觀察圖像。
[圖21]係圖20之Al-Kα線、Si-Kα線重疊圖像(灰階化)。
[圖22]係關於比較例4之垂直入射光之單面反射率之圖表。
[圖23]係表示距離基板之成膜面之距離與該距離之於實施例1、4之光學膜之面狀部分之Al元素比率之關係之圖表。
[圖24]係表示距離基板之成膜面之距離與該距離之於實施例1、4之光學膜之面狀部分之密度比率之關係之圖表。
[圖25]係表示距離基板之成膜面之距離與該距離之於實施例1、4之光學膜之面狀部分之折射率之關係之圖表。
1,51:光學製品
2:基材
4,54:光學膜
5:細微之凹凸構造
6:空孔
7,57:基部
F:成膜面
Claims (19)
- 一種光學製品,係具備: 基材;以及 光學膜,係直接或隔著中介膜形成於前述基材之成膜面, 前述光學膜,係具有: 細微之凹凸構造;以及 空孔,係相接於前述基材或前述中介膜。
- 一種光學製品,係具備: 基材;以及 光學膜,係直接或隔著中介膜形成於前述基材之成膜面, 前述光學膜,係具有: 細微之凹凸構造;以及 基部,係配置於前述細微之凹凸構造與前述基材或前述中介膜之間, 構成前述基部之元素,係包含Al、Si及O, 構成前述基部之元素當中,Al及Si之至少其中一方,係於除去了O之元素數之元素數當中佔據過半數, 前述基部之密度,係比真空蒸鍍膜之密度更低,該真空蒸鍍膜,係藉由與前述基部為相同元素比之材料以真空蒸鍍形成之情形之膜。
-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製品,其中, 前述細微之凹凸構造,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及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
-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製品,其中, 前述光學膜,係含有AlO y(0<y<1.5)及SiO z(0<z<2)。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製品,其中, 前述空孔之最大尺寸,係1nm以上300nm以下。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製品,其中, 前述基部之密度,係對應於離前述成膜面或前述中介膜之空氣側之面之距離,在該距離為40nm以上且100nm以下之範圍內具有最大值之狀態下變化,該最大值係前述真空蒸鍍膜之密度之85%以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製品,其中, 前述基材係塑膠製。
- 一種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係具備: 製造中間膜形成步驟,係將具有為鋁、鋁合金或鋁之化合物之1個以上之層之Al系製造中間膜,對於基材之成膜面,以各前述層之物理膜厚皆為53.5nm以下之狀態進行成膜;以及 浸漬步驟,係將附有前述Al系製造中間膜之前述基材,浸漬於80℃以上且低於沸騰溫度之含有氧化矽之純水。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Al系製造中間膜,係Al、Al 2O 3、AlN及AlON之至少任一者。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藉由將附前述Al系製造中間膜之前述基材浸漬於前述水溶液,使前述Al系製造中間膜變化為光學膜, 前述光學膜,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以及相接於前述基材之空孔。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藉由將附前述Al系製造中間膜之前述基材浸漬於前述水溶液,使前述Al系製造中間膜變化為光學膜, 前述光學膜,係具有:細微之凹凸構造;以及基部,係配置於前述細微之凹凸構造與前述基材之間, 構成前述基部之元素,係包含Al、Si及O, 構成前述基部之元素當中,Al及Si之至少其中一方,係於除去了O之元素數之元素數當中佔據過半數, 前述基部之密度,係比真空蒸鍍膜之密度更低,該真空蒸鍍膜,係藉由與前述基部為相同元素比之材料以真空蒸鍍形成之情形之膜。
- 如請求項10或請求項11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細微之凹凸構造,係絨毛狀構造、金字塔群狀構造及刀山狀構造之至少任一者。
- 如請求項10或請求項11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光學膜,係含有AlO y(0<y<1.5)及SiO z(0<z<2)之至少其中一方。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空孔之最大尺寸,係10nm以上500nm以下。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基部之密度,係對應於離前述成膜面之距離產生變化,且係前述真空蒸鍍膜之密度之85%以下。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於前述浸漬步驟,將附前述Al系製造中間膜之前述基材,浸漬2秒以上且20分鐘以下。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係具有:前浸漬步驟,係於前述浸漬步驟之前,浸漬在低於80℃之液體。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係具有:後浸漬步驟,係於前述浸漬步驟之後,浸漬在低於80℃之液體。
- 如請求項8所述之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其中, 前述基材係塑膠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55902 | 2021-09-24 | ||
JP2021155902 | 2021-09-24 | ||
WOPCT/JP2022/033453 | 2022-09-06 | ||
PCT/JP2022/033453 WO2023047948A1 (ja) | 2021-09-24 | 2022-09-06 | 光学製品及び光学製品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23019A true TW202323019A (zh) | 2023-06-16 |
Family
ID=85720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35125A TW202323019A (zh) | 2021-09-24 | 2022-09-16 | 光學製品以及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WO2023047948A1 (zh) |
TW (1) | TW202323019A (zh) |
WO (1) | WO2023047948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186670A (ja) * | 2008-02-05 | 2009-08-20 | Olympus Corp | 反射防止膜 |
JP5027347B2 (ja) * | 2010-04-28 | 2012-09-1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型および型の製造方法 |
US20120207973A1 (en) * | 2011-02-15 | 2012-08-1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memb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optical system using the same |
JP5647924B2 (ja) * | 2011-03-18 | 2015-01-0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
JP6386700B2 (ja) * | 2012-07-04 | 2018-09-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構造体、光学部材、反射防止膜、撥水性膜、質量分析用基板、位相板、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反射防止膜の製造方法 |
JP6071318B2 (ja) * | 2012-08-09 | 2017-02-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部材および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
WO2015011786A1 (ja) * | 2013-07-23 | 2015-01-29 |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 ナノ粒子薄膜を有する光学部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光学応用装置 |
JP6234753B2 (ja) * | 2013-09-17 | 2017-11-2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透明微細凹凸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
JP6255531B2 (ja) * | 2015-03-31 | 2017-12-2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反射防止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7046544B2 (ja) * | 2017-09-27 | 2022-04-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光学機器、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塗料 |
WO2019225518A1 (ja) * | 2018-05-22 | 2019-11-2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凹凸構造付き基体の製造方法 |
JP7532020B2 (ja) * | 2018-09-28 | 2024-08-13 |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 テラヘルツ波用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22
- 2022-09-06 WO PCT/JP2022/033453 patent/WO20230479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9-06 JP JP2022554259A patent/JPWO2023047948A1/ja active Pending
- 2022-09-16 TW TW111135125A patent/TW202323019A/zh unknown
- 2022-11-09 JP JP2022179820A patent/JP2023047351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47948A1 (ja) | 2023-03-30 |
JP2023047351A (ja) | 2023-04-05 |
JPWO2023047948A1 (zh) | 2023-03-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172889B2 (ja) | 光学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 |
WO2010018639A1 (ja) | 蒸着装置及び薄膜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
Oh et al. | Effect of Ag nanoparticle size on the plasmonic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iO2 thin films | |
Wattoo et al. | Template free growth of robustly stable nanophotonic structures: broadband light superabsorbers | |
TW202246809A (zh) | 光學製品及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 | |
US20210333444A1 (en) | Light absorption film,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 |
CN111235527B (zh) | 制作光学薄膜的方法、膜系结构、镀膜方法、激光反射镜 | |
WO2018089580A1 (en) | Coated glass articles and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Chopade et al. | RF plasma MOCVD of Y2O3 thin films: Effect of RF self-bias on the substrates during deposition | |
TW202323019A (zh) | 光學製品以及光學製品之製造方法 | |
JP5890256B2 (ja) |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膜 | |
CN106222611A (zh) | 一种AlN压电薄膜的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制备方法 | |
Goikhman et al. | Ion beam deposition for novel thin film materials and coatings | |
Buranawong et al. | Total pressure and annealing temperature effects on structure and photo-induce hydrophilicity of reactive DC sputtered TiO 2 thin films | |
Muthitamongkol et al. | The effects of the argon plasma treatments o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aluminum-dope zinc oxide thin films prepared by the pulsed DC magnetron sputtering | |
JP7188827B2 (ja) | 可視光反射防止用光学製品 | |
Venkatachalam et al. | Properties of indium tin oxide thin films deposited on glass and clay substrates by ion-beam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 | |
CN109830429A (zh) | 一种双光路脉冲激光在Si(100)基片上沉积InGaN薄膜的方法 | |
US20200232087A1 (en) | Aesthetic coatings for dental applications | |
KR20150021776A (ko) | 광투과율이 우수한 반사방지막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하여 제조된 반사방지막 | |
TW201500217A (zh) | 具親水性、抗反射及抗霧之多層複合薄膜及其製作方法 | |
Ali et al. | Gamma induced structural and optical changes of TiO2 thin film deposited by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 |
Sohma et al. | Enhanced Jc of MOD-YBCO films by modifying surface states of CeO2 buffer layers on sapphire substrates | |
JP7274799B2 (ja) | 光学製品 | |
Liao et al. | Opt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F 3 films produced by pulse magnetron sputtering of Al targets with CF 4/O 2 g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