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0485A - Lc電路及濾波器 - Google Patents

Lc電路及濾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0485A
TW202320485A TW111133633A TW111133633A TW202320485A TW 202320485 A TW202320485 A TW 202320485A TW 111133633 A TW111133633 A TW 111133633A TW 111133633 A TW111133633 A TW 111133633A TW 202320485 A TW202320485 A TW 2023204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point
capacitor
inductor
circuit
fil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3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36591B (zh
Inventor
塚本和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Td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Td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Td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0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04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59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7/463Du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38Electrical filters or coupl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53Electrical filters; Controlling thereof
    • H03H7/0161Bandpass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08Comprising bridging elements, i.e. elements in a series path without own reference to ground and spanning branching nodes of another series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66Parallel LC in series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LC電路,係具備有:第1電容器,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與第2連接點之間;第2電容器,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間;第3電容器,其設置於第3連接點與第4連接點之間;第4電容器,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間;第5電容器,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與第4連接點之間;第1電感器,其連接於第2連接點;以及第2電感器,其連接於第3連接點。

Description

LC電路及濾波器
本發明係關於含有複數個電容器的LC電路及濾波器。
小型移動體通訊機器係廣泛地使用如下構成:設置由系統與使用頻段不同的複數個應用程式共通使用的天線,且將該天線所發傳接收的複數個訊號,使用分波器進行分離。
一般而言,將第1頻段內之頻率的第1訊號、與較高於第1頻段之第2頻段內之頻率的第2訊號予以分離之分波器,係具備有:共通埠、第1訊號埠、第2訊號埠、設置於從共通埠至第1訊號埠之第1訊號路徑的第1濾波器、以及設置於從共通埠至第2訊號埠之第2訊號路徑的第2濾波器。第1及第2濾波器例如可使用LC共振器,該LC共振器係使用電感器與電容器而構成。於台灣專利申請案公開201739170A號,揭示有具備如上述般之第1及第2濾波器的分波器。
近年,市面上要求小型移動體通訊機器的小型化、省空間化,對該通訊機器所使用的分波器亦要求小型化。另一方面,在設計分波器時,為滿足所需特性,會有提高濾波器階數的情況。依此,構成濾波器的電容器數量亦隨之增加。例如,台灣專利申請案公開201739170A號所揭示的分波器中,高通濾波器係含有串聯連接的5個電容器。過往,難以一面滿足所需特性,一面將高通濾波器小型化。
上述問題並不限於分波器的高通濾波器,就連含有複數個電容器的LC電路及濾波器全部都會遇到。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LC電路及濾波器,其係含有複數個電容器的LC電路及濾波器,而可一面滿足所需特性一面達成小型化。
本發明的LC電路,係具備有:第1電容器,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與第2連接點之間;第2電容器,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間;第3電容器,其設置於第3連接點與第4連接點之間;第4電容器,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間;第5電容器,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與第4連接點之間;第1電感器,其連接於第2連接點;以及第2電感器,其連接於第3連接點。
亦可為,本發明的LC電路中,第1電感器設置於第2連接點與接地端之間。又,亦可為,第2電感器設置於第3連接點與接地端之間。此情況下,亦可為,本發明的LC電路更進一步具備有:第3電感器,其設置於第1電感器及第2電感器與接地端之間。
再者,亦可為,本發明的LC電路更進一步具備有:第6電容器,其連接於第2連接點且並聯連接於第1電感器;以及第7電容器,其連接於第3連接點且並聯連接於第2電感器。
再者,亦可為,本發明的LC電路中,第1連接點連接於供訊號輸入或輸出用的第1訊號埠。又,亦可為,第4連接點連接於供訊號輸入或輸出用的第2訊號埠。此情況下,亦可為,第1至第4連接點係依序設置於將第1訊號埠與第2訊號埠予以連接的訊號路徑上。又,此情況下,亦可為,在第1連接點與第1訊號埠之間、第4連接點與第2訊號埠之間的至少一處,設置其他電路。
再者,亦可為,本發明的LC電路更進一步具備有:積層體,其含有積層之複數個介電質層與複數個導體層,用以將第1至第5電容器與第1及第2電感器一體化。此情況下,亦可為,複數個導體層含有:複數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其等用以構成第1至第5電容器;及複數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其等用以構成第1及第2電感器。亦可為,複數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含有:2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其等在複數個介電質層的積層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亦可為,2個電容器用導體層係相互地為點對稱。又,亦可為,複數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含有:2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其等在複數個介電質層的積層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亦可為,2個電感器用導體層係相互地為點對稱。
本發明的濾波器係具備有:第1訊號埠及第2訊號埠,其等分別用以供訊號輸入或輸出;訊號路徑,其將第1訊號埠與第2訊號埠予以連接,且依序設有第1連接點、第2連接點、第3連接點及第4連接點;第1電容器,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間;第2電容器,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間;第3電容器,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與第4連接點之間;第1電感器,其連接於第2連接點;以及第2電感器,其連接於第3連接點。
亦可為,本發明的濾波器中,第1電感器設置於第2連接點與接地端之間。又,亦可為,第2電感器設置於第3連接點與接地端之間。此情況下,亦可為,本發明的濾波器更進一步具備有:第3電感器,其設置於第1電感器及第2電感器與接地端之間。
再者,亦可為,本發明的濾波器更進一步具備有:第4電容器,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與第2連接點之間;以及第5電容器,其設置於第3連接點與第4連接點之間。此情況下,亦可為,第1至第5電容器與第1及第2電感器構成高通濾波器。
再者,亦可為,於本發明的濾波器具備有第4電容器與第5電容器的情況下,在第1連接點與第1訊號埠之間、第4連接點與第2訊號埠之間的至少一處設置其他電路。此情況下,亦可為,第1至第5電容器與第1及第2電感器構成高通濾波器。又,亦可為,其他電路為低通濾波器。
再者,亦可為,本發明的濾波器更進一步具備有:第6電容器,其連接於第2連接點且並聯連接於第1電感器;以及第7電容器,其連接於第3連接點且並聯連接於第2電感器。
再者,亦可為,本發明的濾波器更進一步具備有:積層體,其含有積層之複數個介電質層與複數個導體層,而用以將第1至第3電容器與第1及第2電感器一體化。此情況下,亦可為,複數個導體層含有:複數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其等用以構成第1至第3電容器;以及複數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其用以構成第1與第2電感器。亦可為,複數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含有:2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其等在複數個介電質層的積層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亦可為,2個電容器用導體層係相互地為點對稱。又,亦可為,複數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含有:2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其等在複數個介電質層的積層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亦可為,2個電感器用導體層係相互地為點對稱。
本發明的LC電路係具備有如前述般連接的第1至第5電容器、第1及第2電感器。藉此,根據本發明,可實現能一面滿足所需特性一面達成小型化的LC電路。
再者,本發明的濾波器係具備有如前述般連接的第1至第3電容器、第1及第2電感器。藉此,根據本發明,可實現能一面滿足所需特性一面達成小型化的濾波器。
本發明之其他目的、特徵及效益係根據以下說明便可充分明瞭。
[第1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而詳細地進行說明。首先,參照圖1,針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1之概略構成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分波器1係雙工器,其包含有:本實施形態的LC電路、及本實施形態的濾波器。分波器1係具備有:第1濾波器10,其選擇性地使第1通帶內之頻率的第1訊號通過;及第2濾波器20,其選擇性地使較第1通帶更高的第2通帶內之頻率的第2訊號通過。
分波器1係更進一步具備有:共通埠2、訊號埠3、及訊號埠4。第1濾波器10係在電路構成上設置於共通埠2與訊號埠3之間。第2濾波器20係在電路構成上設置於共通埠2與訊號埠4之間。另外,本申請案中,「電路構成上」的表現並非指物理性構成上的配置,而是指電路圖上的配置。
第1訊號係選擇性地通過設有第1濾波器10的路徑,且其為將共通埠2與訊號埠3予以連接的訊號路徑。第2訊號係選擇性地通過設有第2濾波器20的路徑,且其為將共通埠2與訊號埠4予以連接的訊號路徑。如此,分波器1係將第1訊號與第2訊號加以分離。
其次,參照圖1,針對第1及第2濾波器10、20的構成之一例進行說明。首先,針對第1濾波器10的構成進行說明。第1濾波器10係包含有:第1訊號埠11,其連接於共通埠2;第2訊號埠12,其連接於訊號埠3;訊號路徑13,其將第1訊號埠11與第2訊號埠12予以連接;電感器L11、L12;以及電容器C11、C12 、C13。第1及第2訊號埠11、12各者係用於供訊號往第1濾波器10輸入或輸出。訊號路徑13係將共通埠2與訊號埠3予以連接的訊號路徑之一部分。
電感器L11、L12與電容器C11~C13係構成低通濾波器。電感器L11、L12係在電路構成上設置於訊號路徑13上。電感器L11之一端係連接於第1訊號埠11。電感器L11之另一端係連接於電感器L12之一端。電感器L12之另一端係連接於第2訊號埠12。
電容器C11之一端係連接於電感器L11與電感器L12的連接點。電容器C12之一端係連接於電感器L12之另一端。電容器C11、C12各自之另一端係連接於接地端。電容器C13係並聯連接於電感器L12。
其次,針對第2濾波器20的構成進行說明。第2濾波器20係至少含有LC電路25。LC電路25係對應於本實施形態的LC電路。又,第2濾波器20係對應於本實施形態的濾波器。
第2濾波器20係更進一步包含有:第1訊號埠21,其連接於共通埠2;第2訊號埠22,其連接於訊號埠4;訊號路徑23,其將第1訊號埠21與第2訊號埠22予以連接;以及LC電路24、25、26。第1及第2訊號埠21、22各者係用以供信號朝第2濾波器20輸入或輸出。訊號路徑23係將共通埠2與訊號埠4予以連接的訊號路徑之一部分。
LC電路24係含有:電感器L21、電容器C21。電感器L21與電容器C21係構成低通濾波器。電感器L21之一端係連接於第1訊號埠21。電容器C21係並聯連接於電感器L21。
LC電路25係含有:電感器L31、L32、與電容器C31、C32、C33、C34、C35、C36、C37、C38。電感器L31、L32與電容器C31~C38係構成高通濾波器。
此處,如圖1所示,將在訊號路徑23中設置的4個連接點,從第1訊號埠21端起依序稱為第1連接點P1、第2連接點P2、第3連接點P3及第4連接點P4。在1個連接點上,連接有構成電路的複數個構成要素中之2個以上的構成要素。具體而言,複數個構成要素係電感器與電容器。連接於1個連接點的2個以上的構成要素係與連接於另一連接點的2個以上的構成要素不一致。
第1連接點P1係連接於LC電路24的電感器L21之另一端。又,第1連接點P1係經由LC電路24而連接於第1訊號埠21。第4連接點P4係經由LC電路26而連接於第2訊號埠22。
電容器C31係設置於第1連接點P1與第2連接點P2之間。電容器C32、C33係設置於第2連接點P2與第3連接點P3之間。電容器C34係設置於第3連接點P3與第4連接點P4之間。電容器C35係設置於第1連接點P1與第3連接點P3之間。電容器C36係設置於第2連接點P2與第4連接點P4之間。電容器C37、C38係設置於第1連接點P1與第4連接點P4之間。
在本實施形態中,特別地,電容器C32之一端連接於第2連接點P2。電容器C33之一端連接於第3連接點P3。電容器C32、C33各自的另一端係相互連接。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特別地,電容器C37之一端連接於第1連接點P1。電容器C38之一端連接於第4連接點P4。電容器C37、C38各自的另一端係相互連接。
電感器L31係設置於第2連接點P2與接地端之間,電感器L32係設置於第3連接點P3與接地端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電感器L31之一端係連接於第2連接點P2。電感器L32之一端係連接於第3連接點P3。電感器L31、L32各自的另一端係連接於接地端。
如圖1所示,LC電路25的電路構成係以電容器C32與電容器C33的連接點為中心而呈對稱。電容器C31的電容與電容器C34的電容可為相同或大致相同。同樣地,電容器C35的電容與電容器C36的電容可為相同或大致相同。
LC電路26係含有電感器L22、L23、電容器C22。電感器L22、L23與電容器C22係構成低通濾波器。電感器L22之一端係連接於LC電路25的連接點P4。電感器L22之另一端係連接於第2訊號埠22。電容器C22之一端係連接於電感器L22之一端。電容器C22之另一端係連接於電感器L23之一端。電感器L23之另一端係連接於接地端。
LC電路24(低通濾波器)、LC電路25(高通濾波器)及LC電路26(低通濾波器)係設計成,將第2濾波器20作為帶通濾波器而發揮機能。
其次,參照圖2,針對分波器1之其他構成進行說明。圖2係表示分波器1之外觀的立體圖。
分波器1係更進一步具備有:積層體50,其係含有積層之複數個介電質層與複數個導體層,而用以將電感器L11、L12、L21~L23、L31、L32及電容器C11~C13、C21、C22、C31~C38一體化。第1濾波器10與第2濾波器20係分別使用複數個導體層構成。
積層體50係具備有:底面50A及上面50B,其位於複數個介電質層之積層方向T的兩端;以及4個側面50C~50F,其將底面50A與上面50B加以連接。側面50C、50D係相互地朝向相反側,側面50E、50F亦相互地朝向相反側。側面50C~50F係相對於上面50B及底面50A而成為垂直。
此處,如圖2所示,將X方向、Y方向、Z方向加以定義。X方向、Y方向、Z方向係相互正交。本實施形態中,將與積層方向T平行的方向設為Z方向。又,將與X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X方向,將與Y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Y方向,將與Z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Z方向。
如圖2所示,底面50A係位於積層體50中之-Z方向的端部。上面50B係位於積層體50中之Z方向的端部。側面50C係位於積層體50中之-X方向的端部。側面50D係位於積層體50中之X方向的端部。側面50E係位於積層體50中之-Y方向的端部。側面50F係位於積層體50中之Y方向的端部。
分波器1係更進一步具備有:設置於積層體50之底面50A的端子111、112、113、114、115、116。端子111、112、115係在較側面50C而更靠近側面50D之位置處,於Y方向上依序排列。端子113、116、114係在較側面50D而更靠近側面50C之位置處,於Y方向上依序排列。
端子112係對應於共通埠2,端子113係對應於訊號埠3,端子114對應於訊號埠4。所以,共通埠2及訊號埠3、4係設置於積層體50的底面50A。端子111、115、116各者連接於接地端。
其次,參照圖3A至圖12,針對構成積層體50的複數個介電質層及複數個導體層一例進行說明。在本例中,積層體50係具有積層之28層介電質層。以下,將該28層介電質層,從上起依序稱為第1層至第28層介電質層。又,將第1層至第28層介電質層以符號51~78表示。
於圖3C至圖12中,複數個圓係表示複數個貫穿孔。在介電質層53~78各者中,形成有複數個貫穿孔。複數個貫穿孔分別係藉由將導體膏填充於貫穿孔用的孔中而形成。複數個貫穿孔各者係連接於導體層或其他貫穿孔。
圖3A係表示第1層介電質層51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51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由導體層構成的標記511。
圖3B係表示第2層介電質層52的圖案形成面。圖3C係表示第3層介電質層53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52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521、522、523。在介電質層53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531、532、533。
圖4A係表示第4層介電質層54的圖案形成面。圖4B係表示第5層介電質層55的圖案形成面。圖4C係表示第6層介電質層56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54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541、542、543。在介電質層55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551、552、553。在介電質層56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561、562、563。
圖5A係表示第7層介電質層57的圖案形成面。圖5B係表示第8層介電質層58的圖案形成面。圖5C係表示第9層介電質層59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57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571、572、573。在介電質層58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581、582、583、584。在介電質層59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591、592、593、594。
圖6A係表示第10層介電質層60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60的圖案形成面上,並未形成有構成電感器或電容器的導體層。
圖6B係表示第11層介電質層61的圖案形成面。圖6C係表示第12層介電質層62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61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11、612、613。在介電質層62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21、622、623。
圖7A係表示第13層介電質層63的圖案形成面。圖7B係表示第14層介電質層64的圖案形成面。圖7C係表示第15層介電質層65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63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31、632、633。在介電質層64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41、642、643。在介電質層65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51、652。
圖8A係表示第16層介電質層66的圖案形成面。圖8B係表示第17層介電質層67的圖案形成面。圖8C係表示第18層介電質層68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66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61、662。在介電質層67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71、672、673。在介電質層68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81、682、683。
圖9A係表示第19層介電質層69的圖案形成面。圖9B係表示第20層介電質層70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69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691。在介電質層70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701。
圖9C係表示第21層介電質層71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71的圖案形成面上,並未形成有構成電感器或電容器的導體層。
圖10A係表示第22層介電質層72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72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721、722、723、724。導體層722係連接於導體層723。圖10A中,以虛線表示導體層722與導體層723的邊界。
圖10B係表示第23層介電質層73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73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731、732、733、734。
圖10C係表示第24層介電質層74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74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741、742、743、744、745、746、747。導體層742係連接於導體層743。導體層743係連接於導體層744。導體層745係連接於導體層746。導體層746係連接於導體層747。圖10C中,以虛線表示2個導體層的邊界。
圖11A係表示第25層介電質層75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75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751、752、753、754。
圖11B係表示第26層介電質層76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76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761、762、763、764。導體層763係連接於導體層764。圖11B中,以虛線表示導體層763與導體層764的邊界。
圖11C係表示第27層介電質層77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77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導體層771、772、773、774。
圖12係表示第28層介電質層78的圖案形成面。在介電質層78的圖案形成面上,形成有端子111~116。
圖2所示之積層體50係,以第28層介電質層78的圖案形成面成為積層體50底面50A,且與第1層介電質層51的圖案形成面相反側之面成為積層體50之上面50B的方式,由第1層至第28層介電質層51~78積層而構成。
圖3C至圖12所示之複數個貫穿孔各者係,於將第2層至第28層介電質層52~78加以積層時,連接於在積層方向T重疊的導體層、或在積層方向T重疊的其他貫穿孔。又,圖3C至圖12所示之複數個貫穿孔中,位於端子內或導體層內的貫穿孔係連接於該端子或該導體層。
圖13係表示由第1層至第28層介電質層51~78積層而構成的積層體50之內部。如圖13所示,積層體50的內部中,積層有圖3A至圖12所示之複數個導體層與複數個貫穿孔。另外,圖13中省略標記511。
以下,針對圖1所示之分波器1的電路之構成要素、與圖3B至圖11C所示之積層體50之內部的構成要素之對應關係,進行說明。首先,針對第1濾波器10的構成要素進行說明。電感器L11係由圖3B至圖5C所示之導體層521、531、541、551、561、571、581、591、及連接於該等導體層的複數個貫穿孔所構成。
電感器L12係由圖6B至圖8C所示之導體層611、621、631、641、651、661、671、681、及連接於該等導體層的複數個貫穿孔所構成。
電容器C11係由圖10B至圖11B所示之導體層731、741、751、761、及該等導體層間的介電質層74~76所構成。
電容器C12係由圖10C至圖11B所示之導體層741、752、761、及該等導體層間的介電質層75、76所構成。
電容器C13係由圖10A及圖10B所示之導體層721、731、及該等導體層間的介電質層73所構成。
其次,針對第2濾波器20的LC電路24之構成要素進行說明。電感器L21係由圖6B至圖8C所示之導體層612、622、632、642、652、662、672、682、及連接於該等導體層的複數個貫穿孔所構成。
電容器C21係由圖11A及圖11B所示之導體層753、762、及該等導體層間的介電質層76所構成。
其次,針對第2濾波器20的LC電路25之構成要素進行說明。電感器L31係由圖3B至圖5C所示之導體層522、532、542、552、562、572、582、592、及連接於該等導體層的複數個貫穿孔所構成。
電感器L32係由圖3B至圖5C所示之導體層523、533、543、553、563、573、583、593、及連接於該等導體層的複數個貫穿孔所構成。
電容器C31係由圖10B至圖11A所示之導體層732、742、753、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4、75所構成。
電容器C32係由圖10B及圖10C所示之導體層733、743、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4所構成。
電容器C33係由圖10B及圖10C所示之導體層733、746、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4所構成。
電容器C34係由圖10B至圖11A所示之導體層734、745、754、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4、75所構成。
電容器C35係由圖10C及圖11A所示之導體層747、753、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5所構成。
電容器C36係由圖10C及圖11A所示之導體層744、754、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5所構成。
電容器C37係由圖10A及圖10B所示之導體層722、732、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3所構成。
電容器C38係由圖10A及圖10B所示之導體層723、734、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3所構成。
其次,針對第2濾波器20的LC電路26之構成要素進行說明。電感器L22係由圖6B至圖7B、及圖8B至圖9B所示之導體層613、623、633、643、673、683、691、701、及連接於該等導體層的複數個貫穿孔所構成。
電感器L23係由圖11B所示之導體層764所構成。
電容器C22係由圖11A及圖11B所示之導體層754、763、及該等導體層間之介電質層76所構成。
其次,針對本實施形態的分波器1之構造上的特徵進行說明。如前述般,LC電路25的電路構成係以電容器C32與電容器C33的連接點為中心而呈對稱。本實施形態中,構成LC電路25的複數個導體層係,在從平行於積層方向T的一方向(Z方向)觀看時,成為對稱。
例如,電感器L31、L32在電路構成上係配置成,以電容器C32與電容器C33的連接點為中心而呈對稱。圖3B所示之導體層522係用以構成電感器L31的電感器用導體層,圖3B所示之導體層523係用以構成電感器L32的電感器用導體層。導體層522、523係在積層方向T上配置於相同位置。導體層522、523係,在從平行於積層方向T的一方向(Z方向)觀看時,相互地呈點對稱或大致點對稱。
關於上述導體層522、523之組合的說明,亦可適用於導體層532、533之組合、導體層542、543之組合、導體層552、553之組合、導體層562、563之組合、導體層572、573之組合、導體層582、583之組合、以及導體層592、593之組合。
同樣地,電容器C31、C34在電路構成上係配置成,以電容器C32與電容器C33的連接點為中心而呈對稱。圖10B所示之導體層732係用以構成電容器C31的電容器用導體層,圖10B所示之導體層734係用以構成電容器C34的電容器用導體層。導體層732、734係在積層方向T上配置於相同位置。導體層732、734係,在從平行於積層方向T的一方向(Z方向)觀看時,相互地呈點對稱或大致點對稱。
關於上述導體層732、734之組合的說明,亦適用於導體層722、723之組合、導體層742、745之組合、導體層743、746之組合、導體層744、747之組合、及導體層753、754之組合。該等導體層之組合係在電路構成上,構成以電容器C32與電容器C33的連接點為中心而對稱地配置的2個電容器。
如以上說明般,本實施形態的LC電路即LC電路25係至少具備有:電容器C31,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P1與第2連接點P2之間;電容器C32、C33,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P2與第3連接點P3之間;電容器C34,其設置於第3連接點P3與第4連接點P4之間;電容器C35,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P1與第3連接點P3之間;電容器C36,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P2與第4連接點P4之間;電感器L31,其連接於第2連接點P2;以及電感器L32,其連接於第3連接點P3。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濾波器即第2濾波器20係至少具備有:第1訊號埠21及第2訊號埠22,其分別用以供訊號輸入或輸出;訊號路徑23,其將第1訊號埠21與第2訊號埠22予以連接,且依序設有第1連接點P1、第2連接點P2、第3連接點P3及第4連接點P4;電容器C32、C33,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P2與第3連接點P3之間;電容器C35,其設置於第1連接點P1與第3連接點P3之間;電容器C36,其設置於第2連接點P2與第4連接點P4之間;電感器L31,其連接於第2連接點P2;以及電感器L32,其連接於第3連接點P3。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在一面滿足所需特性,一面將LC電路25及第2濾波器20小型化。以下,針對此項效果,參照第1及第2模擬的結果進行說明。
首先,針對第1模擬進行說明。第1模擬中,使用第1實施例之模型、第1及第2比較例之模型。第1實施例之模型係本實施形態的LC電路即LC電路25的模型。第1比較例之模型係第1比較例的LC電路101之模型。第2比較例之模型係第2比較例的LC電路201之模型。
以下,針對第1比較例之LC電路101與第2比較例之LC電路201的電路構成進行說明。圖14係表示第1比較例之LC電路101的電路構成的電路圖。LC電路101係具備有:第1訊號埠102、第2訊號埠103、以及訊號路徑104。訊號路徑104係將第1訊號埠102與第2訊號埠103予以連接。又,在訊號路徑104中,設有第1連接點P101與第2連接點P102。
LC電路101係更進一步具備有:電感器L101、L102、以及電容器C101、C102、C103、C104、C105。電容器C101係設置於第1訊號埠102與第1連接點P101之間。電容器C102係設置於第1連接點P101與第2連接點P102之間。電容器C103係設置於第2連接點P102與第2訊號埠103之間。
電容器C104之一端係連接於第1連接點P101。電容器C104之另一端係連接於電感器L101之一端。電感器L101之另一端係連接於接地端。
電容器C105之一端係連接於第2連接點P102。電容器C105之另一端係連接於電感器L102之一端。電感器L102之另一端係連接於接地端。
LC電路101的電感器L101、L102與電容器C101~C105係構成高通濾波器。
圖15係表示第2比較例之LC電路201的電路構成的電路圖。第2比較例之LC電路201係相當於,將第1比較例之LC電路101中的3個電容器之連接從Y型連接轉換為Δ型連接的電路。另外,為了在第2比較例之LC電路201中設置2個Δ型連接,除了將第1比較例之LC電路101中的電容器C102分割為2個電容器,還將第1比較例之LC電路101依上述般加以轉換。
LC電路201係具備有:第1訊號埠202、第2訊號埠203、及訊號路徑204。訊號路徑204係將第1訊號埠202與第2訊號埠203予以連接。又,在訊號路徑204中依序設有:第1連接點P201、第2連接點P202、第3連接點P203、第4連接點P204及第5連接點P205。第1連接點P201係連接於第1訊號埠202。第5連接點P205係連接於第2訊號埠203。
LC電路201係更進一步具備有:電感器L201、L202、以及電容器C201、C202、C203、C204、C205、C206。電容器C201係設置於第1連接點P201與第2連接點P202之間。電容器C202係設置於第2連接點P202與第3連接點P203之間。電容器C203係設置於第3連接點P203與第4連接點P204之間。電容器C204係設置於第4連接點P204與第5連接點P205之間。
電容器C205係設置於第1連接點P201與第3連接點P203之間。電容器C206係設置於第3連接點P203與第5連接點P205之間。
電感器L201之一端係連接於第2連接點P202。電感器L202之一端係連接於第4連接點P204。電感器L201、L202各自之另一端係連接於接地端。
LC電路201的電感器L201、L202、與電容器C201~C206係構成高通濾波器。
本實施形態的LC電路25係相當於,將第2比較例之LC電路201中的電容器C205,設置於第1連接點P201與第4連接點P204之間,且將第2比較例之LC電路201中的電容器C206,設置於第2連接點P202與第5連接點P205之間的電路。
第1模擬中,以實現相同特性之高通濾波器的方式,設計LC電路25、101、201。高通濾波器的低限截止頻率係設為1.28GH。
其次,針對第1模擬的結果進行說明。第1模擬中,第1實施例之模型的LC電路25所含之電容器C31~C38的電容合計值係2.6pF。又,第1比較例之LC電路101所含之電容器C101~C105的電容合計值係12pF。又,第2比較例之LC電路201所含之電容器C201~C206的電容合計值係5.5pF。
由第1模擬的結果得知,相較於第1比較例的LC電路101及第2比較例的LC電路201,本實施形態的LC電路25之電容合計值變得更小。如本實施形態的分波器1般,當使用積層體50所含之導體層構成電容器時,隨著電容變小,導體層的面積亦變小。所以,相較於LC電路101、201,LC電路25係物理性地變小。依此,若根據本實施形態,便可一面維持高通濾波器之特性,一面將LC電路25小型化。
再者,根據本實施形態,亦能將含LC電路25的第2濾波器20小型化,且亦能將含第2濾波器20的分波器1小型化。
其次,針對第2模擬進行說明。第2模擬中,使用第2實施例之模型與第3比較例之模型。第2實施例之模型係本實施形態的分波器1之模型,其係使用積層體50而將分波器1的構成要素一體化的模型。
第3比較例的模型係比較例之分波器301的模型,其係使用積層體50而將分波器301的構成要素一體化的模型。圖16係表示比較例之分波器301的電路構成的電路圖。比較例之分波器301的構成係,除第2濾波器20的LC電路25之外,其餘均與本實施形態之分波器1的構成相同。比較例的分波器301係含有LC電路27,以取代LC電路25。
LC電路27係含有:電感器L41、與電容器C41、C42、C43。電容器C41之一端係連接於LC電路24的電感器L21。電容器C41之另一端係連接於電容器C42之一端。電容器C42之另一端係連接於LC電路26的電感器L22。
電容器C43之一端係連接於電容器C41之一端。電容器C43之另一端係連接於電容器C42之另一端。電感器L41之一端係連接於電容器C41與電容器C42的連接點。電感器L41之另一端係連接於接地端。
第2實施例之模型的積層體50、與第3比較例之模型的積層體50係具有相同尺寸。第2模擬中,將積層體50的X方向尺寸設為1.25mm,積層體50的Y方向尺寸設為2.00mm,積層體50的Z方向尺寸設為0.80mm。
第2模擬中,如上述般,以能一面限制積層體50之尺寸,一面實現雙工器的方式,設計分波器1、301。
其次,針對第2模擬的結果進行說明。第2模擬中,第2實施例之模型的LC電路25所含之電容器C31~C38的電容合計值係2.68pF。另外,電容器C31的電容係0.83pF,電容器C32、C33的合計電容係0.20pF,電容器C34的電容係0.78pF,電容器C35的電容係0.05pF,電容器C36的電容係0.62pF,電容器C37、C38的合計電容係0.17pF。
再者,第2模擬中,第3比較例之模型的LC電路27所含之電容器C41~C43之電容合計值係2.2pF。另外,電容器C41的電容係0.75pF,電容器C42的電容係1.10pF,電容器C43的電容係0.35pF。
圖17係表示第2實施例之模型的第2濾波器20(以下稱為實施例之濾波器)、第3比較例之模型的第2濾波器20(以下稱為比較例之濾波器)的通過衰減特性之特性圖。圖17中,橫軸係表示頻率,縱軸係表示衰減量。又,圖17中,附加符號91的曲線係表示實施例的濾波器之通過衰減特性,附加符號92的曲線係表示比較例的濾波器之通過衰減特性。
如圖17所示,相較於比較例的濾波器,實施例的濾波器中,在較通帶更低頻側之頻段且在通帶附近的頻段,其衰減量變化對於頻率變化的斜率變大。又,相較於比較例的濾波器,實施例的濾波器中,在較通帶更低頻側之頻段且在包含第1濾波器10(低通濾波器)之通帶的頻段中,其衰減量的絶對值變大。由該等事項得知,實施例的濾波器係較比較例的濾波器具有更良好的特性。
由第2模擬的結果得知,根據本實施形態,即使積層體50的尺寸受限制之情況下,仍可實現良好的特性。
由第1及第2模擬的結果得知,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一面滿足所需特性,一面實現小型化的LC電路25。又,根據本實施形態,可一面滿足所需特性,一面實現小型化的第2濾波器20。
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中之其他效果進行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因為可將LC電路25小型化,因而不用增大積層體50的尺寸,即可於LC電路25與第1訊號埠21之間(第1連接點P1與第1訊號埠21之間)、LC電路25與第2訊號埠22之間(第4連接點P4與第2訊號埠22之間)的至少一處設置其他電路。藉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實現滿足所需特性的第2濾波器20。
本實施形態中,特別是,在LC電路25與第1訊號埠21之間設置LC電路24,在LC電路25與第2訊號埠22之間設置LC電路26。LC電路24、26分別作為低通濾波器而發揮機能。藉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實現作為帶通濾波器而發揮機能的第2濾波器20。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如前述般,構成LC電路25的複數個導體層係,在從平行於積層方向T的一方向(Z方向)觀看時成為對稱。藉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平衡性良好地配置構成LC電路25的複數個導體層。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8,針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構成進行說明。圖18係表示本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電路構成的電路圖。
本實施形態的分波器401之構成基本上係與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1相同。分波器401係與分波器1同樣地為於具備有第1濾波器10與第2濾波器20的雙工器。但,分波器401係於與下點中與分波器1不同。本實施形態中,第2濾波器20係含有LC電路28,以取代第1實施形態的LC電路25。LC電路28係除LC電路25的構成要素(電感器L31、L32及電容器C31~C38)之外,還含有電感器L33、電容器C39、C40。
電感器L33係設置於電感器L31、L32與接地端之間。本實施形態中,電感器L33之一端係連接於電感器L31、L32各者。電感器L33之另一端係連接於接地端。
電容器C39係連接於連接點P2、且並聯連接於電感器L31。電容器C40係連接於連接點P3、且並聯連接於電感器L32。
LC電路28係對應於本實施形態的LC電路。本實施形態中,於連接點P2連接有由電感器L31及電容器C39構成的共振電路,於連接點P3連接有由電感器L32及電容器C40構成的共振電路。
本實施形態的其他構成、作用及效果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另外,本發明並不僅侷限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亦可進行各種變更。例如LC電路25中,在訊號路徑23上設置之連接點的數量亦可為5個以上。
根據以上說明,即可明瞭能實施本發明的各種態樣與變形例。因此,在申請專利範圍的均等範圍內,即使為上述最佳形態以外的形態仍可實施本發明。
1、301、401:分波器 2:共通埠 3、4:訊號埠 10:第1濾波器 11、21、102、202:第1訊號埠 12、22、103、203:第2訊號埠 13、23、104、204:訊號路徑 20:第2濾波器 24~28、101、201:LC電路 50:積層體 50A:底面 50B:上面 50C~50F:側面 51~78:第1層~第28層介電質層 91:(實施例的濾波器之通過衰減特性)曲線 92:(比較例的濾波器之通過衰減特性)曲線 111~116:端子 511:標記 521、522、523:導體層 531、532、533:導體層 541、542、543:導體層 551、552、553:導體層 561、562、563:導體層 571、572、573:導體層 581、582、583、584:導體層 591、592、593、594:導體層 611、612、613:導體層 621、622、623:導體層 631、632、633:導體層 641、642、643:導體層 651、652:導體層 661、662:導體層 671、672、673:導體層 681、682、683:導體層 691:導體層 701:導體層 721、722、723、724:導體層 731、732、733、734:導體層 741、742、743、744、745、746、747:導體層 751、752、753、754:導體層 761、762、763、764:導體層 771、772、773、774:導體層 C11、C12、C13:電容器 C21、C22:電容器 C31~C43:電容器 C101、C102、C103、C104、C105:電容器 C201、C202、C203、C204、C205、C206:電容器 L11、L12:電感器 L21、L22、L23:電感器 L31、L32、L33:電感器 L41:電感器 L101、L102:電感器 L201、L202:電感器 P1、P101、P201:第1連接點 P2、P102、P202:第2連接點 P3、P203:第3連接點 P4、P204:第4連接點 P205:第5連接點 T:積層方向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電路構成的電路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外觀的立體圖。 圖3A至圖3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1層至第3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4A至圖4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4層至第6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5A至圖5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7層至第9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6A至圖6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10層至第12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7A至圖7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13層至第15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8A至圖8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16層至第18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9A至圖9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19層至第21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10A至圖10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22層至第24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11A至圖11C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25層至第27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中,第28層介電質層的圖案形成面的說明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積層體內部的立體圖。 圖14係表示第1比較例的LC電路之電路構成的電路圖。 圖15係表示第2比較例的LC電路之電路構成的電路圖。 圖16係表示第3比較例的分波器之電路構成的電路圖。 圖17係表示第2實施例之模型與第3比較例之模型中,各者之第2濾波器的通過衰減特性之特性圖。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的分波器之電路構成的電路圖。
1:分波器
2:共通埠
3、4:訊號埠
10:第1濾波器
11、21:第1訊號埠
12、22:第2訊號埠
13、23:訊號路徑
20:第2濾波器
24~26:LC電路
C11、C12、C13:電容器
C21、C22:電容器
C31、C32、C33、C34、C35、C36、C37、C38:電容器
L11、L12:電感器
L21、L22、L23:電感器
L31、L32:電感器
P1:第1連接點
P2:第2連接點
P3:第3連接點
P4:第4連接點

Claims (23)

  1. 一種LC電路,其係具備有: 第1電容器,其係設置於第1連接點與第2連接點之間; 第2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2連接點與第3連接點之間; 第3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3連接點與第4連接點之間; 第4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第3連接點之間; 第5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2連接點與上述第4連接點之間; 第1電感器,其係連接於上述第2連接點;以及 第2電感器,其係連接於上述第3連接點。
  2. 如請求項1之LC電路,其中,上述第1電感器係設置於上述第2連接點與接地端之間, 上述第2電感器係設置於上述第3連接點與上述接地端之間。
  3. 如請求項2之LC電路,其中,更進一步具備有:第3電感器,其設置於上述第1電感器及上述第2電感器與上述接地端之間。
  4. 如請求項1之LC電路,其中,更進一步具備有: 第6電容器,其係連接於上述第2連接點,且並聯連接於上述第1電感器; 第7電容器,其係連接於上述第3連接點,且並聯連接於上述第2電感器。
  5. 如請求項1之LC電路,其中,上述第1連接點係連接於供訊號輸入或輸出用的第1訊號埠, 上述第4連接點係連接於供上述訊號輸入或輸出用的第2訊號埠。
  6. 如請求項5之LC電路,其中,上述第1連接點、上述第2連接點、上述第3連接點及上述第4連接點,係依序設置於將上述第1訊號埠與上述第2訊號埠予以連接的訊號路徑上。
  7. 如請求項5之LC電路,其中,在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第1訊號埠之間、上述第4連接點與上述第2訊號埠之間的至少一處,設置其他電路。
  8. 如請求項1之LC電路,其中,更進一步具備有;積層體,其含有積層之複數個介電質層與複數個導體層,用以將上述第1電容器、上述第2電容器、上述第3電容器、上述第4電容器及上述第5電容器,與上述第1電感器及上述第2電感器一體化。
  9. 如請求項8之LC電路,其中,上述複數個導體層係含有: 複數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其等用以構成上述第1電容器、上述第2電容器、上述第3電容器、上述第4電容器及上述第5電容器;以及 複數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其等用以構成上述第1電感器及上述第2電感器。
  10. 如請求項9之LC電路,其中,上述複數個電容器用導體層係含有:2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其等在上述複數個介電質層的積層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 上述2個電容器用導體層係相互地為點對稱。
  11. 如請求項9之LC電路,其中,上述複數個電感器用導體層係含有:2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其等在上述複數個介電質層的積層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 上述2個電感器用導體層係相互地為點對稱。
  12. 一種濾波器,其係具備有: 第1訊號埠及第2訊號埠,其等分別用以供訊號輸入或輸出; 訊號路徑,其係將上述第1訊號埠與上述第2訊號埠予以連接,且依序設有第1連接點、第2連接點、第3連接點及第4連接點; 第1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2連接點與上述第3連接點之間; 第2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第3連接點之間; 第3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2連接點與上述第4連接點之間; 第1電感器,其係連接於上述第2連接點;以及 第2電感器,其係連接於上述第3連接點。
  13. 如請求項12之濾波器,其中,上述第1電感器係設置於上述第2連接點與接地端之間, 上述第2電感器係設置於上述第3連接點與上述接地端之間。
  14. 如請求項13之濾波器,其中,更進一步具備有:第3電感器,其設置於上述第1電感器及上述第2電感器與上述接地端之間。
  15. 如請求項12之濾波器,其中,更進一步具備有: 第4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第2連接點之間;以及 第5電容器,其係設置於上述第3連接點與上述第4連接點之間。
  16. 如請求項15之濾波器,其中,上述第1電容器、上述第2電容器、上述第3電容器、上述第4電容器及上述第5電容器,係與上述第1電感器及上述第2電感器構成高通濾波器。
  17. 如請求項15之濾波器,其中,在上述第1連接點與上述第1訊號埠之間、上述第4連接點與上述第2訊號埠之間的至少一處,設置其他電路。
  18. 如請求項17之濾波器,其中,上述第1電容器、上述第2電容器、上述第3電容器、上述第4電容器及上述第5電容器,係與上述第1電感器及上述第2電感器構成高通濾波器, 上述其他電路係低通濾波器。
  19. 如請求項12之濾波器,其中,更進一步具備有: 第6電容器,其係連接於上述第2連接點,且並聯連接於上述第1電感器;以及 第7電容器,其係連接於上述第3連接點,且並聯連接於上述第2電感器。
  20. 如請求項12之濾波器,其中,更進一步具備有:積層體,其係含有積層之複數個介電質層與複數個導體層,用以將上述第1電容器、上述第2電容器及上述第3電容器,與上述第1電感器及上述第2電感器一體化。
  21. 如請求項20之濾波器,其中,上述複數個導體層係包含有: 複數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其等用以構成上述第1電容器、上述第2電容器及上述第3電容器;以及 複數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其等用以構成上述第1電感器及上述第2電感器。
  22. 如請求項21之濾波器,其中,上述複數個電容器用導體層係含有:2個電容器用導體層,其等在上述複數個介電質層的積層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 上述2個電容器用導體層係相互地為點對稱。
  23. 如請求項21之濾波器,其中,上述複數個電感器用導體層係含有:2個電感器用導體層,其等在上述複數個介電質層的積層方向上,配置於相同位置; 上述2個電感器用導體層係相互地為點對稱。
TW111133633A 2021-09-09 2022-09-06 Lc電路及濾波器 TWI8365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6932A JP2023039687A (ja) 2021-09-09 2021-09-09 Lc回路およびフィルタ
JP2021-146932 2021-09-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0485A true TW202320485A (zh) 2023-05-16
TWI836591B TWI836591B (zh) 2024-03-2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74751A1 (en) 2023-03-09
CN115800944A (zh) 2023-03-14
JP2023039687A (ja) 2023-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44193B2 (ja) バランおよびバランスフィルタおよび無線通信機器
JP2005166702A (ja) バラン
CN103166588A (zh) 带通滤波器
JPH10117117A (ja) 高周波部品
US7196595B2 (en) Multilayer diplexer
TWI836591B (zh) Lc電路及濾波器
TW202320485A (zh) Lc電路及濾波器
US20220294411A1 (en) Branching filter
CN114826186A (zh) 层叠型电子部件
US20080238805A1 (en) High frequency module
JP5725158B2 (ja) 電子部品
US20220215998A1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US20230282953A1 (en) Multilayered filter device
US11863150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TWI812016B (zh) 積層型濾波器裝置
US20220294410A1 (en) Band-pass filter
US20230318560A1 (en) Band-pass filter
JP2024059389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23121294A (ja) フィルタ
KR20030073586A (ko) 고주파 필터 회로 및 적층 세라믹 필터
JP2023141496A (ja) 積層型フィルタ装置
CN116545401A (zh) 滤波电路及层叠型滤波装置
CN115967366A (zh) 电子部件
WO2014129015A1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CN116706476A (zh) 滤波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