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9684A - 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9684A
TW202319684A TW111131615A TW111131615A TW202319684A TW 202319684 A TW202319684 A TW 202319684A TW 111131615 A TW111131615 A TW 111131615A TW 111131615 A TW111131615 A TW 111131615A TW 202319684 A TW202319684 A TW 20231968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efied fuel
supply path
aforementioned
fluid
atomized fl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1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內康弘
竹井康裕
大浦康二
冨永幸洋
嶺聡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重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9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968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1/0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 F23D11/1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the spraying being induced by a gaseous medium, e.g. water vapou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1/0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 F23D11/24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by pressurisation of the fuel before a nozzle through which it is sprayed by a substantial pressure reduction into a spa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1/00Burners using a direct spraying action of liquid droplets or vaporised liquid into the combustion space
    • F23D11/36Details, e.g. burner cooling means,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1/38Nozzles; Cleaning device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KFEEDING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0Feeding or distributing other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5/02Liquid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N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COMBUSTION
    • F23N1/00Regulating fuel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30Use of alternative fuels, e.g. biofu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eeding And Controlling Fuel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2流體噴射噴嘴(59),係包含:至少1個以上之第1噴射孔(591)及至少1個以上之第2噴射孔(592),用以噴射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該2流體噴射噴嘴(59),係進一步包含: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係分別將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引導至第1噴射孔(591);以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及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係分別將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引導至第2噴射孔(592),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或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其中任一者,與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或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其中任一者之間,係受到熱絕緣。

Description

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
本揭示係關於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 本案係根據2021年9月8日於日本國特許廳所申請之日本特願2021-146425號主張優先權,並將其內容援用於此。
以往,係已知有將液體燃料藉由蒸氣進行微粒化而噴射之2流體噴射噴嘴。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係使用油作為液體燃料,於2流體噴射噴嘴之前端部使油與蒸氣混合並進行噴射。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願昭59-007564號(實全昭60-122623號)之微縮膠捲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以使液體燃料之流動穩定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能夠抑制液體燃料於2流體噴射噴嘴之內部汽化之氣鎖(vapor lock)。然而,為達成如此效果之構成,於前述專利文獻中並未受到揭示。
本揭示之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其能夠使液化燃料之流動穩定化。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2流體噴射噴嘴,係: 一種2流體噴射噴嘴,係包含:至少1個以上之第1噴射孔及至少1個以上之第2噴射孔,用以噴射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該2流體噴射噴嘴之特徵為:進一步包含: 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及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係分別將前述液化燃料及前述霧化流體引導至前述第1噴射孔;以及 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及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係分別將前述液化燃料及前述霧化流體引導至前述第2噴射孔, 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或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之其中任一者,與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或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之其中任一者之間,係受到熱絕緣。
本揭示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燃燒系統,係具備: 前述2流體噴射噴嘴; 複數個液化燃料閥,係用以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之前述液化燃料之供給;以及 複數個霧化流體閥,係用以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及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之前述霧化流體之供給。
本揭示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係: 一種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係使用前述燃燒系統;其特徵為:具備: 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之前述液化燃料之供給之步驟。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揭示,係能夠提供一種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其能夠使液化燃料之流動穩定化。
以下,參照所附圖式,針對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又,本發明係不受該實施形態所限定,並且,在有複數個實施形態之情形,亦包含組合各實施形態之構成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上」或「上方」係表示垂直方向上側,所謂「下」或「下方」係表示垂直方向下側,垂直方向係並非嚴謹上之意義,而包含誤差。 並且,作為實施形態受到記載或是圖式所示之構成零件的尺寸、材質、形狀、其相對性配置等,係並非將本揭示的範圍限定於斯,而僅止於說明例。 例如,表示「於某方向」、「沿著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是「同軸等」相對性或絕對性的配置之表現,嚴格來說係不僅表示如此之配置,亦表示以公差、或是能夠獲得相同功能之程度的角度或距離作相對性位移的狀態。 例如,「相同」、「相等」及「均質」等之表示事物處於相同的狀態之表現,嚴格來說係不僅表示相同的狀態,亦表示存在有公差、或是能夠獲得相同功能的程度的差的狀態。 例如,表現四角形或是圓筒形等形狀的表現,係不僅在幾何學的嚴謹意義上表示四角形或圓筒形等形狀,在能夠獲得相同效果的範圍,亦表示包含凹凸部或倒角部等形狀。 另一方面,「具備」、「包含」、或是「具有」一構成元件之表現,係並非排除其他構成元件的存在之排他性表現。 又,針對相同之構成,係有附加相同符號而省略說明。
<1. 燃燒系統1之整體構成>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具備固體燃料及液化燃料作為主燃料之鍋爐之燃燒系統之概略構成圖。液化燃料,係大氣壓下之常溫中會成為氣相之燃料。本說明書之所謂常溫係35℃。液化燃料,係例如有石油(輕油或液化石油氣體)、液化天然氣、二甲醚及液體氨等。於以下說明中若無特別說明,則液化燃料係指液體氨。
本實施形態之燃燒系統1所具備之鍋爐10,係能夠藉由燃燒器使將固體燃料粉碎之微粉燃料及液化燃料燃燒,並使該燃燒所產生之熱與供水或蒸氣進行熱交換而生成過熱蒸氣之鍋爐。作為固體燃料,係使用生質燃料或煤炭等。
鍋爐10,係具有火爐11及燃燒裝置20、50及燃燒氣體通路12。火爐11,係呈四角筒之中空形狀,並沿垂直方向設置。構成火爐11之內壁面之火爐壁101,係以複數個傳熱管及將傳熱管彼此連接之散熱片構成,使微粉燃料燃燒所產生之熱與於傳熱管之內部流通之水或蒸氣進行熱交換而回收,並且抑制火爐壁101之溫度上升。
燃燒裝置20、50,係設置於火爐11之下部區域。於本實施形態,燃燒裝置20,係構成為將微粉燃料噴射至火爐11之內部。並且,燃燒裝置50,係構成為將液化燃料藉由霧化流體(噴霧介質)微粒化而噴射至火爐11之內部。本實施形態之霧化流體係霧化蒸氣。
燃燒裝置20,係具有裝設於火爐壁101之複數個燃燒器21,燃燒裝置50,係具有複數個燃燒器51。於各個燃燒器21之前端部,係設有構成為用以將微粉燃料噴射至火爐11內之噴射噴嘴(未圖示)。並且,於各個燃燒器51之前端部,係設有構成為用以將液化燃料藉由霧化流體微粒化而噴射至火爐11內之2流體噴射噴嘴59(參照圖4)。 燃燒器21、51,係將沿著火爐11之周方向以均等間隔配置者(例如,設置於四角形之火爐11之各角落部之4個)作為1組,並沿著垂直方向配置有複數層。於圖1之例中,1組燃燒器21配置有2層,1組燃燒器51配置有4層。又,於圖1中,因圖示上之原因,僅記載1組燃燒器當中之2個,對於各組附加符號21、51。然而,火爐之形狀或燃燒器之層數、一層中之燃燒器之數量、燃燒器之配置等,係不限於此實施形態。
燃燒裝置20之燃燒器21,係分別經由複數個微粉燃料供給管22A、22B(以下有一併記載為「微粉燃料供給管22」之情形),連結至複數個磨機(粉碎機)31A、31B(以下有一併記載為「磨機31」之情形)。磨機31,係例如為豎型滾輪磨機,其構成於內部以能夠驅動旋轉之方式支承有粉碎平台(圖示省略),並於粉碎平台之上方,以能夠對於粉碎平台之旋轉進行連動旋轉之方式支承有複數個粉碎滾輪(圖示省略)。受到粉碎滾輪及粉碎平台合作粉碎之固體燃料,係藉由供給至磨機31之一次空氣(搬運用氣體、氧化性氣體),被搬運至磨機31所具備之分級機(圖示省略)。於分級機,係被分級為適合在燃燒器21燃燒之粒徑以下之微粉燃料,以及比該粒徑更大之粗粉燃料。微粉燃料,係通過分級機,與一次空氣一起經由微粉燃料供給管22被供給至燃燒器21。未通過分級機之粗粉燃料,係於磨機31之內部,因本身重量之掉落至粉碎平台上並受到再粉碎。
燃燒裝置50之燃燒器51,係連結至供給單元90。供給單元90,係包含:2流體噴射噴嘴用之霧化流體供給單元60(以下亦有僅記載為「霧化流體供給單元60」之情形),係構成為對於燃燒裝置50供給霧化流體;以及2流體噴射噴嘴用之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以下亦有僅記載為「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之情形),係構成為對於燃燒裝置50供給液化燃料。藉由控制器110,取得對應於鍋爐10之燃燒負載所訂定之於燃燒器51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控制器110將對應於要求噴射流量之控制指令傳送至供給單元90,藉此,霧化流體供給單元60及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係能夠分別調整霧化流體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供給單元90之構成之詳情係後述。 又,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係各燃燒器51之1個2流體噴射噴嘴59(圖4參照)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
於燃燒器21、51之裝設位置之火爐11之爐外側,設有風量調節器23,該風量調節器23係連結至風道(空氣導管)24之其中一端部。於風道24之另一端部,連結有推送通風機(FDF:Forced Draft Fan)32。自推送通風機32所供給之空氣,係被設置於風道24之空氣預熱器42加熱(詳情係後述),並經由風量調節器23作為二次空氣(燃燒用空氣、氧化性氣體)供給至燃燒器21,而進入火爐11之內部。
燃燒氣體通路12,係連結至火爐11之垂直方向上部。於燃燒氣體通路12,作為用以回收燃燒氣體之熱之熱交換器,係設有過熱器102A、102B、102C(以下有一併記載為「過熱器102」之情形)、再加熱器103A、103B(以下有一併記載為「再加熱器103」之情形)、省煤器104,藉此在於火爐11產生之燃燒氣體與於各熱交換器之內部流通之供水或蒸氣之間進行熱交換。又,各熱交換器之配置或形狀,係不限於圖1所記載之形態。
於燃燒氣體通路12之下游側,係連結有使藉由熱交換器受到熱回收之燃燒氣體排出之煙道13。於煙道13,在與風道24之間設有空氣預熱器(空氣加熱器)42,在於風道24流動之空氣與於煙道13流動之燃燒氣體之間進行熱交換,以加熱供給至磨機31之一次空氣或供給至燃燒器21之二次空氣,藉此對於與水或蒸氣進行熱交換後之燃燒氣體進一步進行熱回收。
並且,於煙道13,在比空氣預熱器42更上游側之位置,設有脫硝裝置43亦可。脫硝裝置43,係將氨、尿素水等之具有還原氮氧化物之作用之還原劑,供給至於煙道13內流通之燃燒氣體,藉由設置於脫硝裝置43內之脫硝觸媒之觸媒作用促進被供給有還原劑之燃燒氣體中之氮氧化物(NO X)與還原劑之反應,而藉此去除、減少燃燒氣體中之氮氧化物。 於煙道13之比空氣預熱器42更下游側,連結有氣體導管41。於氣體導管41,係設有去除燃燒氣體中之灰等之電氣集塵機等之集塵裝置44或去除硫氧化物之脫硫裝置46等之環境裝置,或是用以將排氣引導至該等環境裝置之抽風機(IDF:Induced Draft Fan)45。氣體導管41之下游端部係連結至煙囪47,受到環境裝置處理之燃燒氣體,係作為排氣被排出系外。
於鍋爐10,當驅動複數個磨機31便受到粉碎、分級之微粉燃料,係與一次空氣一起經由微粉燃料供給管22被供給至燃燒器21。並且,自霧化流體供給單元60及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係分別供給霧化流體及液化燃料至燃燒器51。並且,藉由空氣預熱器42加熱之二次空氣,從風道24經由風量調節器23供給至燃燒器21、51。 燃燒器21,係將微粉燃料與一次空氣混合之微粉燃料混合氣體吹入火爐11,並且將二次空氣吹入至火爐11。使被吹入至火爐11之微粉燃料混合氣體點火,與二次空氣反應而藉此形成火焰。燃燒器51,係將二次空氣與藉由霧化流體被微粒化之液化燃料一起吹入至火爐11。被吹入至火爐11之液化燃料,係汽化而成為燃料氣體,與二次空氣反應而燃燒。 藉由微粉燃料與燃料氣體之燃燒產生之高溫之燃燒氣體,係於火爐11內上升,並流入至燃燒氣體通路12。 又,將液化燃料吹入至火爐11之時機,係於使火爐11內之溫度藉由微粉燃料之燃燒上昇至一定溫度之後亦可。例如,於鍋爐10啟動時進行微粉燃料之專門燃燒,之後將液化燃料吹入火爐11,進行液化燃料汽化而成之燃料氣體與微粉燃料之混合燃燒亦可。之後,停止吹入微粉燃料,進行液化燃料之專門燃燒亦可。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雖係使用空氣作為氧化性氣體(一次空氣、二次空氣),然而為氧之比例比空氣更高或是相反者亦可,藉由將氧量對於所供給之燃料量之比率調整為恰當之範圍,藉此能夠於火爐11實現穩定之燃燒。
流入至燃燒氣體通路12之燃燒氣體,在藉由配置於燃燒氣體通路12之內部之過熱器102、再加熱器103、省煤器104與水或蒸氣進行熱交換之後,排出至煙道13,藉由脫硝裝置43去除氮氧化物,藉由空氣預熱器42與一次空氣及二次空氣熱交換之後,被排出至氣體導管41,藉由集塵裝置44去除灰等,再藉由脫硫裝置46去除硫氧化物之後,從煙囪47被排出至系外。又,燃燒氣體通路12之各熱交換器及煙道13至氣體導管41之各裝置之配置,對於燃燒氣體流並非必須以前述之記載順序進行配置。
於前述之實施形態,係將本揭示之鍋爐作為使用固體燃料及液化燃料為燃料之鍋爐進行說明。作為使用於鍋爐之固體燃料,係使用煤炭、生質燃料、石油焦炭(PC:Petroleum Coke)燃料、石油殘渣等。 又,作為與液化燃料組合之鍋爐之燃料,係不限於固體燃料,亦能夠使用重油、輕油、重質油等之石油類或是工廠廢液等之液體燃料。並且,亦能夠使用天然氣或各種石油氣體、於製鐵製程等產生之副生成氣體等之氣體燃料。 並且,亦能夠運用組合該等各種燃料而使用之混合燃燒鍋爐。
<2. 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之構成> 參照圖2,例示作為前述之供給單元90之構成元件之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之構成。圖2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供給單元之示意性構成圖。又,於圖2中,為方便觀察圖式,係省略燃燒裝置20(參照圖1)之圖示。
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係具備:儲留部79,係儲留液化燃料;液化燃料供給線75,係將儲留於儲留部79之液化燃料供給至燃燒器51之2流體噴射噴嘴59;加熱器76,係設於液化燃料供給線75;液化燃料調整部78,係設於液化燃料供給線75。
儲留部79,係儲留作為液化燃料之一例之液體氨。液化燃料供給線75之下游端,係連接至作為複數個燃燒器51所分別具備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構成元件之液化燃料供給路57。於液化燃料供給線75之上游側部分,係設有用以使所供給之液化燃料之一部分回到儲留部79之回歸路徑752。加熱器76,係構成為將液化燃料加熱至不致汽化之程度之一定溫度。加熱器76之熱源,作為一例,係於燃燒系統1生成之蒸氣之一部分之輔助蒸氣。藉由加熱器76所進行之加熱,被吹入至火爐11之液化燃料容易汽化,而能夠抑制火爐11失火之情事。又,根據用以測量藉由加熱器76所加熱之液化燃料之溫度之溫度計175之測量結果,調整設於輔助蒸氣之流路之調整閥81,而調整加熱器76之液化燃料之加熱量。於本例中,該調整係藉由控制器110執行。
液化燃料調整部78,係構成為對應於前述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調整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及流量。 本實施形態之液化燃料調整部78,係於回歸路徑752並排設置之容量不同之複數個控制閥781,以及設於液化燃料供給線75之控制閥782。控制閥781係例如為壓力調整閥,控制閥782係例如為流量調整閥。於本例中,係根據設於液化燃料供給線75之與回歸路徑752之分歧點之下游側之壓力計173,以及設於與液化燃料供給路57之分歧点之上游側之流量計176各自之測量結果,藉由控制器110控制複數個控制閥781及控制閥782。作為更具體之一例,控制器110,係以使相當於要求噴射流量之流量之液化燃料供給至燃燒器51之方式,根據壓力計173及流量計176各自之測量結果,分別控制複數個控制閥781及控制閥782。
又,於其他實施形態中,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不具備儲留部79亦可。例如,液化燃料供給線75,係藉由管線連接至儲留液化燃料之大型貯槽船等之船舶或製造液化燃料之設備亦可。
<3. 霧化流體供給單元60之構成> 參照圖2,例示作為前述之供給單元90之構成元件之霧化流體供給單元60之構成。霧化流體供給單元60,係具備:霧化流體供給線55,係用以對於燃燒器51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供給霧化流體;降溫器53,係設於霧化流體供給線55;霧化流體調整部58,係設於霧化流體供給線55。霧化流體供給線55,係連接至作為複數個燃燒器51所分別具備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構成元件之霧化流體供給路52。
降溫器53,構成為使用溫度比霧化流體更低之冷卻媒體,將霧化流體降溫至一定溫度。於本實施形態中,霧化流體係蒸氣,於降溫器53與噴霧水混合而使霧化流體降溫。例如,設於噴霧水管之噴霧水調整閥54,係根據設於比降溫器53更下游側之溫度計161之測量結果,藉由控制器110進行控制。
霧化流體調整部58,係構成為對應於前述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調整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 本實施形態之霧化流體調整部58,係於比降溫器53更下游側並排設置之容量不同之複數個控制閥581。於本例中,根據設於比霧化流體調整部58更下游側之壓力計182之測量結果,控制複數個控制閥581。作為更具體之一例,控制器110,係以使對應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之壓力之霧化流體供給至燃燒器51之方式,根據壓力計182之測量結果,分別控制複數個控制閥581。
<4. 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液化燃料之流量控制> 參照圖3,例示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液化燃料之流量控制之詳情。圖3,係示意性表示從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2流體噴射噴嘴噴射之液化燃料之流量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之關係之圖表。 圖3之圖表之橫軸,係表示從2流體噴射噴嘴59噴射之液化燃料流量(Q)。 該圖表之縱軸,係表示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Pf)。位於縱軸之Pf 0及Pf 1,分別係為於燃燒器51實現穩定之燃燒之液化燃料之燃燒器下限壓力及燃燒器上限壓力。並且,Pf V係用以對於燃燒器51穩定供給液化燃料之供給下限壓力,且係對應於藉由加熱器76加熱之液化燃料之溫度下之液化燃料之蒸氣壓之值。
於該圖表中示意性描繪之圖表線A,係表示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為Pa1時之流量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之關係。並且,圖表線B、C,係表示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分別為Pa2、Pa3時之流量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之關係。又,對於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係以下成立之式(1)。 Pa1>Pa2>Pa3  ...(1) 又,霧化供給壓力(Pa)並非必須為3個壓力,而亦能夠以更多或更少壓力進行控制。並且,Pa之最小壓力為零,亦即未供給霧化流體之情形亦可。
於本實施形態,係藉由變更液體燃料之供給壓力及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調整從2流體噴射噴嘴59噴射之液化燃料之流量。以下,以液化燃料之流量從圖表之點J1所示之狀態下降至點J4所示之狀態之情形為例,說明其詳情。
首先,液化燃料調整部78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Pf)維持於Pf 1,並且,霧化流體調整部58將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從Pa3提高至Pa2。藉此,液化燃料之流量Q,係從Q4降低至Q3(點J2)。此時,因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受到維持,故液化燃料之流動容易穩定化。 之後,霧化流體調整部58將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維持於Pa2,並且,液化燃料調整部78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從Pf 1降低至Pf d(Pf d係比後述之Pf V更大)。藉此,液化燃料之流量降低(點J3)。 並且,液化燃料調整部78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維持於Pf d,並且,霧化流體調整部58將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從Pa2提高至Pa1。藉此,液化燃料之流量降低(點J4)。
藉由變更液體燃料之供給壓力(Pf)及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之雙方以控制液化燃料之流量之優點,係如以下所述。 液化燃料之噴射量,係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相關。因此,例如在因應於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降低,而欲降低液化燃料之流量時,將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例如維持於Pa3,並僅使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Pf)下降之情形,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Pf)係容易低於供給下限壓力之Pf V。因此,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會成為液化燃料之蒸氣壓以下,使例如於液化燃料供給線75或2流體噴射噴嘴59等產生氣鎖,而有液化燃料之流動變得不穩定之虞。如此情形,於使用相對上沸點較低之液體氨等而非相對上沸點較高之油作為液化燃料之情形,係特別容易產生。 就該點而言,依據前述構成,因對應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藉由霧化流體調整部58調整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藉此,即便於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維持於液化燃料之蒸氣壓以上之情形,亦能夠以大之範圍調整液化燃料之噴射流量。藉此,能夠抑制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降低至液化燃料之蒸氣壓以下而導致之前述氣鎖產生。因此,能夠使液化燃料之供給路徑或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液化燃料之流動穩定化。
並且,亦具有以下所示之優點。 亦即,於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例如維持於Pa2,而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Pf)受到調整之情形,即便Pf以最大可變域(Pf V≦Pf≦Pf 1)受到調整,流量之變更量亦僅會限制在ΔQ 0所示之範圍,液化燃料之流量調整幅度小。就該點而言,若藉由變更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Pf)及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Pa)之雙方以調整流量,即便Pf以比最大可變域更狹窄之範圍(Pf d≦Pf≦Pf 1)受到調整,亦能夠以ΔQ 1所示之範圍調整流量之變更量,而能夠使液化燃料之流量調整幅度加大。
又,以從點J1所示之狀態至點J4所示之狀態之流量之變更順序,係不限於前述之說明。於其他實施形態中,使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從Pa3上升至Pa1,再使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從Pf 1下降至Pf d亦可。在此情形,亦能夠享受到前述優點。 並且,對應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使流量從點J1所示之狀態變化為點J2所示之狀態之後,再回到點J1所示之狀態亦可。同樣地,流量於點J2所示之狀態與點J3所示之狀態之間進行變更,或是於點J3所示之狀態與點J4所示之狀態之間變更亦可。 於以下說明中,係有將對應於從點J1至點J2之流量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之範圍,及對應於從點J3至點J4之流量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之範圍,皆記載為「第1範圍」之情形。並且,有將對應於從點J2至點J3之流量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之範圍記載為「第2範圍」之情形。
於本實施形態中,在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之第1範圍,控制器110係藉由霧化流體調整部58使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對應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進行變化。並且,在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之第2範圍,控制器110係藉由液化燃料調整部78使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對應於要求噴射流量進行變化。 依據前述構成,能夠避免控制器110同時控制霧化流體調整部58及液化燃料調整部78之情事,故使控制器110進行之液化燃料之噴射流量之控制更為簡易。並且,能夠避免霧化流體調整部58及液化燃料調整部78所進行之控制彼此干擾之情事,故受到控制之液化燃料之流量亦會穩定化。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器110係於第1範圍,以藉由液化燃料調整部78使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成為一定之方式(於圖3之例係供給壓力成為Pf 1或Pf d),控制液化燃料之供給流量(供給量)。亦即,以使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成為一定之方式,使複數個控制閥781(參照圖2)之開度受到控制器110控制。 依據前述構成,因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受到調整時,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維持為一定,故能夠使於液化燃料與霧化流體受到混合時之液化燃料之壓力變動穩定化。因此,2流體噴射噴嘴59能夠穩定地噴射液化燃料。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範圍係包含要求噴射流量之低流量範圍,以及比低流量範圍更高流量之高流量範圍。低流量範圍,係對應於點J3與點J4之間之流量之要求噴射流量之範圍,高流量範圍,係對應於點J1與點J2之間之流量之要求噴射流量之範圍。並且,第2範圍,係低流量範圍與高流量範圍之間之中流量範圍。 依據前述構成,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之可變範圍當中,有需求之頻率較高之中流量範圍,控制器110係使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變化。因此,於有需求之頻率較高之中流量範圍中,能夠以更高之精度調整液化燃料之流量。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前述般,霧化流體調整部58(參照圖2)係具備並排設置之容量不同之複數個控制閥581。並且,控制器110,係控制複數個控制閥581各自之開度而藉此控制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以控制液化燃料之流量。 依據前述構成,係藉由容量相對較大之控制閥581大致調整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並藉由容量相對較小之控制閥581精細調整供給壓力。因此,即便要求噴射流量之調整範圍為大範圍之情形,亦能夠在對應於該調整範圍之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之範圍內,以高精度控制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前述般,液化燃料調整部78係具備並排設置之容量不同之複數個控制閥781(參照圖2)。並且,控制器110,係控制複數個控制閥781各自之開度而藉此控制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以控制液化燃料之流量。 依據前述構成,係藉由容量相對較大之控制閥781大致調整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並藉由容量相對較小之控制閥781精細調整供給壓力。因此,能夠在對應於大範圍之液化燃料之流量範圍之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範圍內,以高精度控制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能夠於需求頻率高之第2範圍中進行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之高精度控制。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液化燃料供給單元70之構成元件之儲留部79,係發揮作為儲留液體氨之液體氨儲留部之功能。亦即,採用液體氨作為供給至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液化燃料。藉此,能夠促進碳中和,而減少環境負擔。
<5. 燃燒器51之概要之例示> 參照圖4,例示燃燒器51之構成之概要。圖4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燃燒器之示意性構成圖。作為燃燒器51之構成元件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係包含:至少1個以上之第1噴射孔591,以及至少1個以上之第2噴射孔592。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係構成為各自噴射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之混合流體。換言之,係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各自噴射藉由霧化流體受到微粒化之液化燃料。 於本實施形態中,供給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之供給路,於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係各自獨立。以下,詳細說明該供給路。
液化燃料之供給路,作為一例係如以下所述。 2流體噴射噴嘴59,係包含連接至前述液化燃料供給線75之液化燃料供給路57。該液化燃料供給路57,係具有用以將液化燃料分別引導至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之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並且,於液化燃料供給路57,係設有:複數個液化燃料閥157,係構成為使對於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液化燃料之供給各自獨立變更。並且,複數個液化燃料閥157,係具有設於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之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以及設於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及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係藉由控制器110控制,而藉此使分別對於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之液化燃料之供給獨立進行。
霧化流體之供給路,作為一例係如以下所述。 2流體噴射噴嘴59,係包含連接至前述霧化流體供給線55之霧化流體供給路52。該霧化流體供給路52,係具有用以將液化燃料分別引導至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之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及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並且,於霧化流體供給路52,係設有:複數個霧化流體閥152,係構成為使對於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及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霧化流體之供給各自獨立變更。並且,複數個霧化流體閥152,係具有設於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之第1霧化流體閥152A,以及設於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第2霧化流體閥152B。第1霧化流體閥152A及第2霧化流體閥152B,係藉由控制器110控制,而藉此使分別對於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之霧化流體之供給獨立進行。
於本實施形態中,霧化流體供給路52及液化燃料供給路57,係在以2流體噴射噴嘴59之軸線為基準之周方向上,設於彼此偏離之位置。更詳細而言,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係設在於周方向上彼此偏離之位置(參照圖6之右側圖)。自2流體噴射噴嘴59之軸線至該等4個供給路之徑方向距離,係相同亦可,係不同亦可。
依據前述構成,係使霧化流體供給路52與液化燃料供給路57周方向彼此遠離,藉此抑制於霧化流體供給路52流動之霧化流體對於在液化燃料供給路57流動之液化燃料造成熱輸入。更具體而言,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各自當中之液化燃料,係於周方向上遠離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及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各自當中之霧化流體,藉此抑制霧化流體對於液化燃料之熱輸入。因此,能夠抑制液化燃料汽化導致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之內部之氣鎖。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圖4所示之霧化流體供給路52與液化燃料供給路57之間係受到熱絕緣。更具體而言,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或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其中任一者,與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或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其中任一者之間,係受到熱絕緣。所謂熱絕緣,係指從霧化流體至液化燃料之熱傳達,於2流體噴射噴嘴59之軸線方向之至少一部分受到阻止。於本實施形態中,該等4個供給路係彼此受到熱絕緣,更詳細而言,係藉由設置隔熱材88而受到熱絕緣(參照圖6)。於2流體噴射噴嘴59之軸線方向上,隔熱材88之長度,係2流體噴射噴嘴59之總長之一半以上為佳,係4分之3以上更佳。 又,於其他實施形態中,熱絕緣係藉由配置於霧化流體供給路52與液化燃料供給路57之間之冷卻空氣之流路實現亦可。
依據前述構成,係使於霧化流體供給路52流動之霧化流體與液化燃料供給路57流動之液化燃料受到熱絕緣。更具體而言,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或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至少其中一方之液化燃料,與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或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至少其中一方之霧化流體,係受到熱絕緣。藉此,因從霧化流體對於液化燃料之熱輸入進一步受到抑制,故能夠進一步抑制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氣鎖。
並且,於本實施形態中,前述儲留部79係經由液化燃料供給線75連接至液化燃料供給路57。本實施形態之儲留部79,係儲留作為液化燃料之液體氨之液體氨儲留部。於圖3之例中,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係連接至單一之儲留部79,係設在對應於該等2個供給路之2個儲留部79亦可。 依據前述構成,能夠促進碳中和,而減少環境負擔。
如前述般,液化燃料閥157及霧化流體閥152,係藉由控制器110受到控制。更詳細而言,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第1霧化流體閥152A及第2霧化流體閥152B,係分別藉由控制器110獨立控制。藉此,液體氨及霧化流體之供給有/無之控制,係分別於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獨立受到控制。
依據前述構成,係使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分別於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擴大。亦即,即便不將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各自之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設定為過大,亦能夠藉由選擇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各自之液化燃料之供給有/無,而實現燃燒系統1之整體上之大範圍之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因此,能夠抑制液化燃料供給路57或2流體噴射噴嘴59之內部之氣鎖之風險,並且能夠實現於燃燒系統1之液化燃料之寬廣之流量可變範圍。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相對較少之情形,係以僅使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當中之第1噴射孔591作動之方式,控制液化燃料閥157及霧化流體閥152。並且,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超過第1噴射孔591之液化燃料之噴射量上限時,係以除第1噴射孔591以外亦使第2噴射孔592作動之方式,控制液化燃料閥157及霧化流體閥152。 更具體而言,於要求噴射流量包含於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之第1設定範圍時,控制器110,係僅使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及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當中之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開啟。此時,僅使第1霧化流體閥152A及第2霧化流體閥152B當中之第1霧化流體閥152A開啟亦可。 並且,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被比第1設定範圍更為高流量之第2設定範圍所包含之情形,控制器110,係除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以外,進一步使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開啟。此時,除第1霧化流體閥152A以外,進一步使第2霧化流體閥152B開啟亦可。
圖5,係示意性表示進行前述控制之情形之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與噴射流量之關係之圖表。該圖表之橫軸,係表示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Pf),Pf d及Pf 1係如已藉由圖3所說明者。該圖表之縱軸,係表示自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噴射之液化燃料之合計流量。又,於該圖表中,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係Pa2。 於圖表所示之直線L1,係表示僅開啟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時之流量特性。因此,於圖表中所示之尺寸R1係相當於第1設定範圍。並且,第1設定範圍,係相當於已藉由圖3說明之第2範圍。 於圖表所示之直線L2,係表示除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以外,尚進一步開啟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時之流量特性。因此,尺寸R2係相當於第2設定範圍。
依據前述構成,燃燒系統1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落在第1設定範圍內時,係僅使用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當中之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並且,於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落在比第1設定範圍更為高流量之第2設定範圍內時,除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以外,亦一併使用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因此,能夠藉由選擇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各自之液化燃料之供給有/無,而實現燃燒系統1之整體上之大範圍之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亦即,能夠抑制液化燃料供給路57或2流體噴射噴嘴59之內部之氣鎖之風險,並且能夠實現於燃燒系統1之液化燃料之寬廣之流量可變範圍。
<6. 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構成之詳情> 參照圖6、圖7,係例示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構成之詳情。圖6,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2流體噴射噴嘴之示意性說明圖。圖7,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背板之示意性說明圖。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係具備:燃燒器槍560,係設有液化燃料供給路57及霧化流體供給路52;噴霧板590,係設有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以及背板550,係連結燃燒器槍560與噴霧板590。
於本實施形態之燃燒器槍560中,液化燃料供給路57與霧化流體供給路52之間係藉由隔熱材88受到熱隔絕。 於本實施形態之噴霧板590中,複數個第1噴射孔591係以2流體噴射噴嘴59之軸線為基準沿著周方向配置。於各個第1噴射孔591之上游側,形成有使受到供給之液化燃料與霧化流體混合之混合室601。並且,於2流體噴射噴嘴59之在軸方向觀察下比複數個第1噴射孔591更內側處,沿著周方向配置有複數個第2噴射孔592。於各個第2噴射孔592之上游側,形成有使受到供給之液化燃料與霧化流體混合之混合室602。
本實施形態之背板550,係與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第1噴射孔591與第2噴射孔592之流路(混合室601、602)連接。 具體而言,背板550,係具備:連結至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之第1液化燃料連結路501、連結至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之第1霧化流體連結路511、連結至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第2液化燃料連結路502、連結至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第2霧化流體連結路512。於本實施形態中,該等連結路,係於背板550之前端側(噴射側)及基端側呈非對稱之形狀。具體而言,該等連結路之基端側,係劃分出對於2流體噴射噴嘴59之軸線方向平行或傾斜之圓柱狀之流路,並且,前端側之各連結路,係劃分出於軸線方向觀察下為圓環狀之流路。
依據前述構成,即便是背板550之前端側及後端側為非對稱之複雜流路,亦能夠順暢且無洩漏地使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流動。
<7. 供給方法之例示> 參照圖8,說明將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供給至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方法。圖8,係表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供給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之方法之流程圖。於以下之說明,係有將「步驟」省略為「S」之情形。本例之供給方法,作為一例,係藉由控制器110執行。
首先,控制器110,係取得鍋爐10之燃燒負載(S11)。藉此,控制器110,係取得對應於燃燒負載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 接著,控制器110,係取得對應於所取得之要求噴射流量之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及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並以實現該等供給壓力之方式,控制液化燃料調整部78及霧化流體調整部58。本步驟之控制,係如已藉由圖3所說明者。例如,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被包含於第1範圍之情形,控制器110係控制霧化流體調整部58,而使霧化流體之供給壓力變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此時,控制器110係以使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成為一定之方式,控制液化燃料調整部78。依據前述構成,係使液化燃料之流動穩定化。
接著,控制器110,係判定伴隨於S11之執行所取得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是否被第1設定範圍所包含(S15)。於要求噴射流量被第1設定範圍所包含之情形(S15:YES),控制器110係以僅使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當中之第1噴射孔591作動之方式,使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及第1霧化流體閥152A開啟(S17)。另一方面,於要求噴射流量被第2設定範圍所包含之情形(S15:NO),控制器110係以除第1噴射孔591以外尚使第2噴射孔592作動之方式,除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及第1霧化流體閥152A以外,尚使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及第2霧化流體閥152B開啟(S19)。 亦即,對應於要求噴射流量執行S17或S19之任一者,藉此使對於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液化燃料之供給各自獨立變更。 執行S17或S19之後,控制器110係使處理結束。
<8. 總結> 前述各實施形態所記載之內容,係例如以下般彙整。
1)本揭示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係: 一種2流體噴射噴嘴(59),係包含:至少1個以上之第1噴射孔(591)及至少1個以上之第2噴射孔(592),用以噴射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該2流體噴射噴嘴(59)之特徵為:進一步包含: 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係分別將前述液化燃料及前述霧化流體引導至前述第1噴射孔(591);以及 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及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係分別將前述液化燃料及前述霧化流體引導至前述第2噴射孔(592), 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或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其中任一者,與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或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其中任一者之間,係受到熱絕緣。
依據前述1)之構成,於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或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至少其中一方流動之液化燃料,與於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或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至少其中一方流動之霧化流體,係受到熱絕緣。藉此,因從霧化流體對於液體氨之熱輸入進一步受到抑制,故能夠進一步抑制2流體噴射噴嘴(59)內部之氣鎖。因此,2流體噴射噴嘴(59)係能夠使液化燃料之流動穩定化。
2)於各實施形態中,前述1)所述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係: 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及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係設在以前述2流體噴射噴嘴之軸線為基準之周方向上彼此偏離之位置。
依據前述2)之構成,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各自當中之液化燃料,係於周方向上遠離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及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各自當中之霧化流體,藉此抑制霧化流體對於液化燃料之熱輸入。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2流體噴射噴嘴(59)內部之氣鎖。
3)於各實施形態中,前述1)或2)之任一項所述之2流體噴射噴嘴(59),係: 具備:背板(550),係與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前述第1噴射孔(591)與前述第2噴射孔(592)之流路連接。
依據前述3)之構成,即便是於背板(550)之噴射孔側之前端側及基端側形成為非對稱之複雜流路之情形,亦能夠順暢且無洩漏地使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流動。
4)本揭示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燃燒系統(1),係具備: 前述1)至3)之任一項之2流體噴射噴嘴(59); 複數個液化燃料閥(157),係用以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前述液化燃料之供給;以及 複數個霧化流體閥(152),係用以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521)及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522)之前述霧化流體之供給。
依據前述4)之構成,即便不將作為分別對應於第1噴射孔(591)及第2噴射孔(592)之液化燃料之供給路之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設定為過大,亦能夠藉由選擇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各自之液化燃料之供給有/無,而實現燃燒系統(1)之整體上之大範圍之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因此,能夠抑制液化燃料供給路(57)或2流體噴射噴嘴(59)之內部之氣鎖之風險,並且能夠實現於燃燒系統(1)之液化燃料之寬廣之流量可變範圍。
5)於各實施形態中,前述4)所述之燃燒系統(1),係: 具備:控制器(110),係用以控制前述複數個液化燃料閥(157); 前述複數個液化燃料閥(157),係包含: 設於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之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以及 設於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 前述控制器(110),係構成為: 於各個前述2流體噴射噴嘴之前述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被前述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之第1設定範圍所包含之情形,係僅使前述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當中之前述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開啟, 於前述要求噴射流量被比前述流量可變範圍之前述第1設定範圍更為高流量之第2設定範圍所包含之情形,係除使前述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開啟。
依據前述5)之構成,燃燒系統(1)之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落在第1設定範圍內時,係僅使用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當中之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並且,於前述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落在比第1設定範圍更為高流量之第2設定範圍內時,除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以外,亦一併使用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因此,同時使用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及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之時機係受到限制,而能夠使控制器(110)所進行之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157A)及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157B)之控制簡化。
6)於各實施形態中,前述4)或5)所述之燃燒系統(1),係: 進一步包含:至少1個液體氨儲留部(儲留部79),係分別連接至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儲留作為前述液化燃料之液體氨。
依據前述6)之構成,能夠促進碳中和,而減少環境負擔。
7)本揭示之至少一實施形態之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係 一種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係使用前述4)至6)中任一項之燃燒系統1);其特徵為:具備: 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571)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572)之前述液化燃料之供給之步驟(S17、S19)。
依據7)之構成,基於與前述4)相同之理由,能夠抑制液化燃料供給路(57)或2流體噴射噴嘴(59)之氣鎖之風險,並且能夠實現於燃燒系統(1)之液化燃料之寬廣之流量可變範圍。
1:燃燒系統 10:鍋爐 11:火爐 12:燃燒氣體通路 13:煙道 20:燃燒裝置 21:燃燒器 22:微粉燃料供給管 22A,22B:微粉燃料供給管 23:風量調節器 24:風道 31:磨機 31A,31B:磨機(粉碎機) 32:推送通風機 41:氣體導管 42:空氣預熱器 43:脫硝裝置 44:集塵裝置 45:抽風機 46:脫硫裝置 47:煙囪 50:燃燒裝置 51:燃燒器 52:霧化流體供給路 53:降溫器 54:噴霧水調整閥 55:霧化流體供給線 57:液化燃料供給路 58:霧化流體調整部 59:2流體噴射噴嘴 60:霧化流體供給單元 70:液化燃料供給單元 75:液化燃料供給線 76:加熱器 78:液化燃料調整部 79:儲留部 81:調整閥 88:隔熱材 90:供給單元 101:火爐壁 102A,102B,102C:過熱器 103A,103B:再加熱器 104:省煤器 110:控制器 152:霧化流體閥 152A:第1霧化流體閥 152B:第2霧化流體閥 157:液化燃料閥 157A: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 157B: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 161:溫度計 173:壓力計 175:溫度計 176:流量計 182:壓力計 501:第1液化燃料連結路 502:第2液化燃料連結路 511:第1霧化流體連結路 512:第2霧化流體連結路 521: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 522: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 550:背板 560:燃燒器槍 571: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 572: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 581:控制閥 590:噴霧板 591:第1噴射孔 592:第2噴射孔 601:混合室 602:混合室 752:回歸路徑 781:控制閥 782:控制閥
[圖1]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燃燒系統之示意性構成圖。 [圖2]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供給單元之示意性構成圖。 [圖3]係示意性表示從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2流體噴射噴嘴噴射之液化燃料之流量與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之關係之圖表。 [圖4]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燃燒器之示意性構成圖。 [圖5]係示意性表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液化燃料之供給壓力與噴射流量之關係之圖表。 [圖6]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2流體噴射噴嘴之示意性說明圖。 [圖7]係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背板之示意性說明圖。 [圖8]係表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供給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之方法之流程圖。
52:霧化流體供給路
57:液化燃料供給路
59:2流體噴射噴嘴
88:隔熱材
501:第1液化燃料連結路
502:第2液化燃料連結路
511:第1霧化流體連結路
512:第2霧化流體連結路
521: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
522: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
550:背板
560:燃燒器槍
571: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
572: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
590:噴霧板
591:第1噴射孔
592:第2噴射孔
601:混合室
602:混合室

Claims (7)

  1. 一種2流體噴射噴嘴,係包含:至少1個以上之第1噴射孔及至少1個以上之第2噴射孔,用以噴射液化燃料及霧化流體;該2流體噴射噴嘴之特徵為:進一步包含: 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及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係分別將前述液化燃料及前述霧化流體引導至前述第1噴射孔;以及 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及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係分別將前述液化燃料及前述霧化流體引導至前述第2噴射孔, 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或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之其中任一者,與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或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之其中任一者之間,係受到熱絕緣。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2流體噴射噴嘴,其中, 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及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係設在以前述2流體噴射噴嘴之軸線為基準之周方向上彼此偏離之位置。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2流體噴射噴嘴,其中, 係具備:背板,係與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前述第1噴射孔及前述第2噴射孔之流路連接。
  4. 一種燃燒系統,其特徵為:具備: 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2流體噴射噴嘴; 複數個液化燃料閥,係用以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之前述液化燃料之供給;以及 複數個霧化流體閥,係用以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霧化流體供給路及前述第2霧化流體供給路之前述霧化流體之供給。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燃燒系統,其中, 係具備:控制器,係用以控制前述複數個液化燃料閥; 前述複數個液化燃料閥,係包含: 設於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之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以及 設於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之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 前述控制器,係構成為: 於各個前述2流體噴射噴嘴之前述液化燃料之要求噴射流量被前述液化燃料之流量可變範圍之第1設定範圍所包含之情形,係僅使前述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當中之前述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開啟, 於前述要求噴射流量被比前述流量可變範圍之前述第1設定範圍更為高流量之第2設定範圍所包含之情形,係使前述第1液化燃料開閉閥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開閉閥開啟。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燃燒系統,其中, 進一步包含:至少1個液體氨儲留部,係分別連接至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儲留作為前述液化燃料之液體氨。
  7. 一種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係使用請求項4之燃燒系統;其特徵為:具備: 獨立變更分別對於前述第1液化燃料供給路及前述第2液化燃料供給路之前述液化燃料之供給之步驟。
TW111131615A 2021-09-08 2022-08-23 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 TW2023196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6425A JP2023039309A (ja) 2021-09-08 2021-09-08 2流体噴射ノズル、燃焼システム、及び液化燃料の供給量の制御方法
JP2021-146425 2021-09-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9684A true TW202319684A (zh) 2023-05-16

Family

ID=85506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1615A TW202319684A (zh) 2021-09-08 2022-08-23 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39309A (zh)
TW (1) TW202319684A (zh)
WO (1) WO202303786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454Y2 (zh) * 1971-08-10 1981-03-28
JPS49142834U (zh) * 1973-04-04 1974-12-10
JPS5083826A (zh) * 1973-11-28 1975-07-07
JPS6086720U (ja) * 1983-11-22 1985-06-14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重油バ−ナ
JPH01101024U (zh) * 1987-12-21 1989-07-06
JPH07253203A (ja) * 1994-03-16 1995-10-03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バーナ
US20050074383A1 (en) * 2003-10-01 2005-04-07 Wojichowski David Lee Process and injection apparatus for reduc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NOX pollutants in an effluent
JP7227827B2 (ja) * 2019-03-29 2023-02-22 株式会社Ihi原動機 燃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37866A1 (ja) 2023-03-16
JP2023039309A (ja) 2023-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98651B1 (en) Boil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boiler
JP7039782B2 (ja) 火力発電プラント、混焼ボイラ及びボイラの改造方法
US6971336B1 (en) Super low NOx, high efficiency, compact firetube boiler
TW202319684A (zh) 2流體噴射噴嘴、燃燒系統,以及液化燃料之供給量之控制方法
WO1991015712A1 (en) Cyclone combustion apparatus
CA2959134C (en) Low nox turbine exhaust fuel burner assembly
TWI837782B (zh) 二流體噴射噴嘴用之霧化流體供給單元、供給單元、燃燒系統,以及供給方法
TW202319685A (zh) 2流體噴射噴嘴用之霧化流體供給單元、供給單元、燃燒系統,以及供給方法
WO2021060025A1 (ja) 無機質球状化粒子製造装置及び無機質球状化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23039304A (ja) 燃焼装置およびボイラ
WO2023120395A1 (ja) アンモニア燃焼バーナ及びボイラ
WO2023120397A1 (ja) アンモニア燃料ボイラシステム
JP2005003360A (ja) 管状火炎バーナ
CN218119745U (zh) 锅炉喷氨混燃发电系统
TWI789359B (zh) 切線方向點火鍋爐及操作切線方向點火鍋爐的方法
JP2024042834A (ja) 燃焼装置及びボイラ
WO2022176275A1 (ja) 燃焼装置およびボイラ
US11649960B2 (en) Low NOx burner with bypass conduit
WO2023120404A1 (ja) アンモニア燃料ボイラシステム
JP7262521B2 (ja) ガスバーナ、及び燃焼設備
WO2023120393A1 (ja) アンモニア燃焼バーナ、ボイラ及びボイラの運転方法
JP2001090912A (ja) ガスバーナ
Whelan et al. Low NO x turbine exhaust fuel burner assembly
TW202303042A (zh) 氨燃料鍋爐、以及氨供給系統
TW202334583A (zh) 噴燃器及具備此之鍋爐以及噴燃器的運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