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5731A - 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5731A
TW202315731A TW111135145A TW111135145A TW202315731A TW 202315731 A TW202315731 A TW 202315731A TW 111135145 A TW111135145 A TW 111135145A TW 111135145 A TW111135145 A TW 111135145A TW 202315731 A TW202315731 A TW 20231573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bot
unit
constituent
external force
specif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5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藤康広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發那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發那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發那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5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573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3/00Controls for manipu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bo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機器人的控制裝置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控制裝置具備:感測器,其用以檢測構成構件的動作的狀態;及處理部,其基於感測器的輸出來控制機器人的動作。處理部包含特定構件設定部,前述特定構件設定部將複數個構成構件當中之1個以上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處理部包含:判定部,其基於感測器的輸出來判定特定構件的動作的狀態;及動作變更部,其基於判定部的判定結果來變更機器人的動作。

Description

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
發明背景
在先前技術中,已知作業者與機器人協同合作來進行作業的機器人裝置。例如,已知機器人裝置與作業者協同合作來搬運工件的機器人裝置。在與作業者協同合作來進行作業的機器人裝置,機器人及作業者可在機器人周圍的動作區域不設置安全圍欄的狀態下作業(例如日本特開2019-25604號公報)。
在機器人動作的期間中,機器人有時會接觸物體或作業者。例如在作業者與機器人協同合作來進行作業時,有時機器人會接觸到周圍的機器或接觸到作業者。機器人對作業者造成的接觸力相當於作用在機器人的外力。為了讓作業者安全地作業,藉由規格等決定有此類接觸力的上限值。已知機器人裝置有以下控制:檢測作用於機器人的外力以停止機器人,或進行退開動作來避開接觸到的物體或作業者(例如日本特開2020-192652公報)。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9-2560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20-192652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當機器人裝置與作業者協同合作來進行作業時,控制裝置可算出施加於機器人裝置的外力,基於外力的大小來控制機器人。因應機器人裝置所進行的作業的內容、或機器人裝置與作業者的位置的關係,作業者會與機器人裝置接觸的部分亦變化。在此,控制裝置為了考慮到作業者的安全來算出包含餘裕在內的外力,有時會計算出較大的外力。結果會有機器人裝置的動作受到限制,作業效率降低的問題。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的第1態樣是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控制裝置具備:感測器,其用以檢測構成構件的動作的狀態;及處理部,其基於感測器的輸出來控制機器人的動作。處理部包含:特定構件設定部,其將複數個構成構件當中之1個以上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判定部,其基於感測器的輸出來判定特定構件的動作的狀態;及動作變更部,其基於判定部的判定結果來變更機器人的動作。
本揭示的第2態樣是具備前述控制裝置及機器人的機器人裝置,前述機器人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
本揭示的第3態樣是設定控制機器人的參數的操作裝置。操作裝置具備顯示機器人的圖像的顯示部。操作裝置具備:取得部,其基於顯示於顯示部的圖像的操作,來取得用以設定機器人的構成構件當中有可能接觸的特定構件的資訊;及輸出部,其輸出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揭示的態樣,可提供以下裝置:基於從機器人的複數個構成構件選定之特定構件的動作的狀態,來控制機器人的動作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參考圖1至圖16,來說明實施形態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本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具備:機器人,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作業工具,其安裝於機器人;及控制裝置,其控制機器人及作業工具。本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包含與作業者協同合作來進行作業的協同合作機器人。
圖1是本實施形態的第1機器人裝置的概略圖。圖2是本實施形態的第1機器人裝置的方塊圖。參考圖1及圖2,第1機器人裝置3具備進行預先決定的作業的作業工具5、及移動作業工具5的機器人1。第1機器人裝置3具備控制第1機器人裝置3的控制裝置2。關於作業工具5,可因應機器人裝置3所進行的作業來採用任意的裝置。例如可採用把持或釋放工件的手部等來作為作業工具。
本實施形態的機器人1是包含複數個關節部18的多關節機器人。機器人1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複數個構成構件透過關節部來相互連結。機器人1包含固定於設置面之基座部14、及支撐於基座部14之迴旋基座13。迴旋基座13是相對於基座部14而繞著驅動軸J1旋轉。機器人1包含上部臂11及下部臂12。下部臂12支撐於迴旋基座13。下部臂12是相對於迴旋基座13而繞著驅動軸J2旋轉。上部臂11支撐於下部臂12。上部臂11是相對於下部臂12而繞著驅動軸J3旋轉。進而,上部臂11繞著與上部臂11的延伸方向呈平行的驅動軸J4旋轉。
機器人1包含支撐於上部臂11的腕15。腕15繞著驅動軸J5旋轉。又,腕15包含繞著驅動軸J6旋轉之凸緣16。於凸緣16固定有作業工具5。在本實施形態,基座部14、迴旋基座13、下部臂12、上部臂11、腕15及作業工具5相當於機器人裝置3的構成構件。機器人1不限於此形態,可採用能變更作業工具的位置及姿勢之任意的機器人。
本實施形態的機器人1包含機器人驅動裝置21,前述機器人驅動裝置21具有驅動上部臂11等構成構件的驅動馬達。作業工具5包含作業工具驅動裝置22,前述作業工具驅動裝置22具有用以驅動作業工具5的驅動馬達或缸(cylinder)等。
控制裝置2包含:控制裝置本體40;及教示操作盤26,其用以供作業者操作控制裝置本體40。在本實施的形態,教示操作盤26是作為設定控制機器人的參數的操作裝置而發揮功能。控制裝置本體40包含具有作為處理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的運算處理裝置(電腦)。運算處理裝置具有透過匯流排連接於CPU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及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等。機器人1基於控制裝置2的動作指令來驅動。機器人裝置3基於動作程式65自動地進行作業。
控制裝置本體40包含記憶部42,前述記憶部42記憶關於機器人裝置3的任意資訊。記憶部42可藉由能記憶資訊的非暫時性記憶媒體來構成。例如,記憶部42可藉由揮發性記憶體、非揮發性記憶體、磁性記憶媒體或光記憶媒體等記憶媒體來構成。動作程式65記憶於記憶部42,前述動作程式65是為了進行機器人1的動作而預先製作。
動作控制部43將用以基於動作程式65來驅動機器人1的動作指令,送出至機器人驅動部44。機器人驅動部44包含將驅動馬達驅動的電路,根據動作指令來將電力供給至機器人驅動裝置21。又,動作控制部43將驅動作業工具驅動裝置22的動作指令送出至作業工具驅動部45。作業工具驅動部45包含驅動馬達等之電路,基於動作指令來將電力供給至馬達等。
動作控制部43相當於按照動作程式65來進行驅動的處理器。處理器形成為可讀取記憶於記憶部42的資訊。處理器讀入動作程式65,實施決定於動作程式65的控制,藉此作為動作控制部43而發揮功能。
機器人1包含用以檢測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的狀態檢測器。本實施形態的狀態檢測器包含位置檢測器23,前述位置檢測器23安裝於機器人驅動裝置21的各驅動軸的驅動馬達。位置檢測器23可藉由例如編碼器來構成,前述編碼器檢測驅動馬達的輸出軸的旋轉位置。藉由各個位置檢測器23的輸出,來檢測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
於機器人裝置3設定有基準座標系統71,前述基準座標系統71在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變化時為不動。在圖1所示之例,於機器人1的基座部14配置有基準座標系統71的原點。基準座標系統71亦稱為世界座標系統。於基準座標系統71,原點的位置固定且座標軸的方向固定。基準座標系統71具有相互呈正交的X軸、Y軸及Z軸來作為座標軸。又,設定有W軸來作為繞著X軸的座標軸。設定有P軸來作為繞著Y軸的座標軸。設定有R軸來作為繞著Z軸的座標軸。
於機器人裝置3設定有工具座標系統,前述工具座標系統具有設定在作業工具的任意位置的原點。工具座標系統的位置及姿勢會與作業工具一同變化。在本實施形態,工具座標系統的原點設定在工具前端點。機器人1的位置對應於基準座標系統71中之工具前端點的位置。又,機器人1的姿勢是與工具座標系統相對於基準座標系統71的姿勢相對應。
教示操作盤26透過通訊裝置而連接於控制裝置本體40。教示操作盤26包含輸入部27,前述輸入部27將關於機器人裝置3的資訊輸入。輸入部27是由鍵盤及刻度盤等輸入構件所構成。教示操作盤26包含顯示部28,前述顯示部28顯示關於機器人裝置3的資訊。顯示部28可藉由液晶顯示面板或有機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面板等可顯示資訊的顯示面板來構成。再者,當教示操作盤具備觸控方式的顯示面板時,顯示面板是作為輸入部及顯示部而發揮功能。
教示操作盤26包含具有作為處理器的CPU之運算處理裝置(電腦)。教示操作盤26包含顯示控制部29,前述顯示控制部29將顯示於顯示部28的圖像的指令送出。顯示控制部29控制要顯示於顯示部28的圖像。顯示控制部29因應由作業者對輸入部27的操作,來控制要顯示於顯示部28的圖像。顯示部28顯示與機器人1的構成構件有關的資訊。本實施形態的顯示部28形成為顯示機器人1的圖像。
教示操作盤26包含取得部24,前述取得部24取得用以設定機器人1的構成構件當中之人有可能接觸的特定構件的資訊。取得部24基於由作業者對顯示於顯示部28的圖像的操作,來取得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教示操作盤26具備輸出部25,前述輸出部25輸出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輸出部25將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輸出至特定構件設定部51。顯示控制部29、取得部24及輸出部25各個單元,相當於按照預先決定的程式來驅動的處理器。處理器實施決定於程式的控制,藉此作為各個單元而發揮功能。又,教示操作盤26具有記憶部,前述記憶部是藉由可記憶資訊的非暫時性記憶媒體來構成。
第1機器人裝置3的機器人1包含配置於關節部18的扭矩感測器(torque sensor)31、32、33。各個扭矩感測器31,32,33檢測繞著機器人1的構成構件所驅動的驅動軸J1,J2,J3的扭矩。於圖1所示之例,第1扭矩感測器31檢測繞著驅動軸J1的扭矩。第2扭矩感測器32檢測繞著驅動軸J2的扭矩。第3扭矩感測器33檢測繞著驅動軸J3的扭矩。扭矩感測器31、32、33的輸出及位置檢測器23的輸出發送至控制裝置本體40的處理部50。
各個扭矩感測器31、32、33是作為用以檢測構成構件之動作的狀態的感測器而發揮功能。扭矩感測器可檢測取決於構成構件的動作的狀態之扭矩,前述構成構件是比配置有扭矩感測器的關節部靠近機器人的前端側之構成構件。例如,第1扭矩感測器31是作為用以檢測下部臂12、上部臂11、腕15及作業工具5之動作的狀態的感測器而發揮功能。
控制裝置本體40包含處理部50,前述處理部50基於扭矩感測器31、32、33的輸出來控制機器人1的動作。處理部50包含特定構件設定部51,前述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機器人的複數個構成構件當中之1個以上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在本實施形態,是將在判定機器人的動作時,選自機器人的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構成構件稱為特定構件。在本實施形態,可將作業者有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選定為特定構件。
處理部50包含扭矩檢測部52,前述扭矩檢測部52基於扭矩感測器31、32、33的輸出來檢測出繞著各個驅動軸的扭矩。處理部50包含接觸扭矩算出部53,前述接觸扭矩算出部53算出作業者接觸到機器人時之接觸扭矩。接觸扭矩相當於作用在機器人1的外力所造成的扭矩。接觸扭矩算出部53從以扭矩檢測部52檢測到的扭矩,減去與機器人的內力相關的扭矩,藉此算出接觸扭矩。與機器人的內力相關的扭矩可從機器人1的運轉狀態算出。例如,與內力相關的扭矩是基於以下來算出: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及構成構件繞著各個驅動軸驅動時之速度及加速度。
處理部50包含最大外力推定部54,前述最大外力推定部54是在人接觸到機器人時,推定作用於機器人的外力的最大值。處理部50包含判定部55,前述判定部55判定特定構件的動作的狀態。處理部50包含動作變更部56,前述動作變更部56基於判定部55的判定結果來變更機器人1的動作。上述處理部50、處理部50所包含之特定構件設定部51、扭矩檢測部52、接觸扭矩算出部53、最大外力推定部54、判定部55及動作變更部56各個單元,相當於按照動作程式65來進行驅動的處理器。處理器實施決定於動作程式65的控制,藉此作為各個單元而發揮功能。
在本實施形態,特定構件設定部51等包含於處理部50的單元雖配置於控制裝置本體40,但不限於此形態。處理部50所包含的單元亦可配置於教示操作盤26。亦即,教示操作盤的處理器亦可作為處理部50所包含的單元而發揮功能。例如教示操作盤26亦可具有特定構件設定部。又,顯示控制部29等包含於教示操作盤26的單元,亦可配置於控制裝置本體40。例如,處理部亦可包含顯示控制部、取得部及輸出部。或,處理部50及教示操作盤26所包含的至少一個單元,亦可配置於與控制裝置本體及教示操作盤不同的運算處理裝置。
本實施形態的機器人裝置3是在存在有作業者的作業區域附近進行作業。作業者有時會接觸機器人1。當作業者從機器人承受的力(接觸力)較小時,不會構成問題,機器人裝置及作業者可繼續作業。但當作業者從機器人承受的力較大時,控制裝置會限制機器人的動作。機器人可以施加於人的接觸力規定於例如國際規格ISO/TS15066。作業者從機器人承受的接觸力相當於機器人從作業者承受的外力。
圖3顯示第1機器人裝置的機器人及作業工具的概略圖。首先說明機器人裝置的參考例的控制。控制裝置基於機器人從作業者承受的外力,來控制機器人的動作。在此,說明基於第2扭矩感測器32的輸出的控制,前述第2扭矩感測器32配置於下部臂12所旋動的關節部18。扭矩感測器32檢測繞著驅動軸J2的扭矩。當下部臂12繞著驅動軸J2旋動時,下部臂12及在比下部臂12還要前端側連結的上部臂11、腕15及作業工具5的位置及姿勢會變化。
作業者有可能接觸這些構成構件。於圖3,當作業者接觸到作業工具5的接觸點81時,外力F會施加於作業工具5。接觸點81與驅動軸J2的距離為旋轉半徑R。扭矩檢測部52從扭矩感測器32檢測出將外力及機器人的內力相加所得之扭矩。接觸扭矩算出部53算出從以扭矩檢測器32檢測出的扭矩,減去與內力相關的扭矩所得之接觸扭矩。接觸扭矩算出部53算出接觸扭矩(F×R)。
於圖3所示之例,作業者有可能接觸比驅動軸J2配置於靠近機器人1的前端側之全部的構成構件。因此,當要從接觸扭矩推定作用於機器人1的外力時,會考慮到安全而採用較小的旋轉半徑,來算出較大的外力。於圖3所示之例,動作的構成構件的表面當中之最接近驅動軸J2的構成構件的表面,為下部臂12的表面。因此,可採用下部臂12的表面當中配置於最接近驅動軸J2的點的最小半徑Rmin。
最大外力推定部54使用最小半徑Rmin來算出最大外力Fmax。最大外力Fmax是將接觸扭矩除以最小半徑所得之值(F×R/Rmin)。接著,當最大外力超過判定值時,控制裝置可限制機器人的動作。如此,在從接觸扭矩算出外力時,使用最小半徑作為旋轉半徑,藉此可算出接觸到動作的構成構件時之最大的外力,並進行安全的評估。
另,在許多情況下,最小半徑Rmin會小於實際的旋轉半徑R。此情況下,算出的最大外力Fmax會大於實際施加的外力F。尤其是當最小半徑Rmin與實際的旋轉半徑R的差較大時,會算出非常大的最大外力Fmax。結果,機器人的動作範圍變小,或機器人的速度降低,作業效率會降低。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的控制中,從複數個構成構件中,將1個以上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控制裝置2基於特定構件的動作的狀態來算出最大外力,並控制機器人1。換言之,控制裝置2可不使用特定構件以外的構成構件的動作來判定。在此,說明基於第2扭矩感測器32的輸出的控制,前述第2扭矩感測器32配置於下部臂12所旋動的關節部18。
於圖4,表示顯示於本實施形態的教示操作盤的顯示部的第1圖像。在第1機器人裝置3的第1控制中,首先作業者從機器人裝置3的複數個構成構件選定特定構件。
參考圖2及圖4,在第1控制中,特定構件設定部51基於作業者針對顯示於顯示部28的圖像的操作,來設定特定構件。於第1圖像66中,顯示部28顯示包含機器人的圖像66a及作業工具的圖像66b之機器人裝置的圖像。機器人的圖像66a預先生成並記憶於記憶部42。作業工具的圖像66b可由作業者操作輸入部27來製作。作業工具的圖像可因應使用的作業工具來變更。在此之例中,雖顯示機器人裝置的二維的圖像,但不限於此形態。亦可顯示機器人裝置的三維的圖像。
又,顯示部28顯示機器人1的構成構件的一覽。作業者可藉由操作輸入部27,來操作要顯示於顯示部28的圖像。作業者從機器人1的構成構件的一覽,選定至少1個以上的特定構件。作業者可選定作業者有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在此,作業者是選定作業工具、腕及上部臂。取得部24取得藉由顯示於顯示部28的圖像的操作所選定之機器人1的構成構件,來作為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輸出部25將由作業者選定的構成構件輸出至特定構件設定部51。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在顯示部28選擇的構成構件即腕、上部臂及作業工具,設定為特定構件。
於實施的作業中,在基於動作程式驅動機器人裝置的期間中,處理部50的接觸扭矩算出部53基於以扭矩檢測部52檢測到的扭矩,來算出接觸扭矩。接著,最大外力推定部54推定最大外力。最大外力是在作業者接觸到任一構成構件時所設想的最大的外力。於本實施形態是推定作業者接觸到特定構件時的最大外力。於推定本實施形態的最大外力的計算中,使用形成為對應於各個構成構件的膠囊模型。
於圖5,表示本實施形態的膠囊模型的概略圖。膠囊模型74具有如箭頭91所示,半球部74b、74c接合於圓筒部74a的兩側的形狀。膠囊模型74具有從線段ML起使用一定的距離MR所形成的表面。膠囊模型74能以記號(ML,MR)來表現。距離MR是從線段ML上的任意點起算的半徑。
於圖6,表示對本實施形態的機器人適用膠囊模型時之概略圖。可針對會動作的構成構件製作膠囊模型。在此之例中,於下部臂12設定有膠囊模型75a。於上部臂11設定有膠囊模型75b。於腕15設定有膠囊模型75c。然後,於作業工具5設定有膠囊模型75d。各個膠囊模型75a~75d具有各自的構成構件可配置於內部的大小。
對構成構件設定有線段ML及距離MR。以驅動軸J2動作的膠囊模型75a是以記號(ML2,MR2)來表現。同樣地,膠囊模型75b是以記號(ML3,MR3)來表現,膠囊模型75c是以記號(ML5,MR5)來表現。作業工具的膠囊模型75d是以記號(MLT,MRT)來表現。膠囊模型的外周面是當線段ML的位置及姿勢決定時生成。線段ML的位置及姿勢能以決定於各個驅動軸的座標系統來設定。基準座標系統71的座標值是藉由驅動軸的座標系統的座標值來算出。
針對各個構成構件的膠囊模型可預先由作業者製作。各個膠囊模型能以包覆構成構件的方式,配置為任意的大小且配置於任意的位置。或,亦可對1個構成構件設定2個以上的膠囊模型。藉由此構成,可對應構成構件的複雜形狀來設定膠囊模型,可實施精密的控制。
接著,說明最大外力推定部54算出為了由接觸扭矩算出最大外力而使用的最小半徑的方法。膠囊模型的表面對應於構成構件的表面。當特定構件設定部51已設定特定構件時,有時會包含下部臂12。此情況下,離驅動軸J2最近的構成構件的表面為下部臂12的表面。從驅動軸J2起算的最小半徑R2min,等於從線段ML2上之點到膠囊模型75a的表面的距離MR2。接著,說明算出從驅動軸到隔有距離的構成構件之最小半徑的方法。
圖7是表示驅動本實施形態的第1機器人裝置時之第1狀態的概略圖。圖7是算出上部臂11的最小半徑R3min時之說明圖。於上部臂11,配置有以記號(ML3,MR3)來表現的膠囊模型75b。從驅動軸J2到膠囊模型75b的表面的最小距離相當於最小半徑R3min。
膠囊模型75b的線段ML3是基於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以基準座標系統71來表現。線段ML3的端點是以基準座標系統71的座標值來表現。首先設定對驅動軸J2呈垂直的旋轉平面。旋轉平面的位置可選定驅動軸J2上的任意位置。在此,設定與紙面為同一的平面來作為與驅動軸J2呈垂直的旋轉平面。
接著,算出膠囊模型75b的線段ML3投影到旋轉平面的線段ML3’。然後,算出包含線段ML3’的直線84。算出在旋轉平面上從驅動軸J2垂直地相交於直線84之垂線85。此時,直線84與垂線85的交點會配置於線段ML3’的外側。此情況下,線段ML3’的一端點是在線段ML3’上之從驅動軸J2到線段ML3’的距離最小的點X。接著,算出驅動軸J2與點X在旋轉平面上的距離D3。接近點IP是在膠囊模型75b的表面上離驅動軸J2最近的點。接近點IP與驅動軸J2的距離為最小半徑R3min。因此,藉由從距離D3減去膠囊模型75b的距離MR3,可算出最小半徑R3min。
圖8是表示驅動本實施形態的第1機器人裝置時之第2狀態的概略圖。亦於圖8所示之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生成包含將膠囊模型75b的線段ML3投影到旋轉平面的線段ML3’之直線84。生成在旋轉平面對直線84呈垂直地相交之垂線85。此時,垂線85會與線段ML3’相交。此情況下,與垂線85相交的交點會成為從驅動軸J2到線段ML3’的距離最小的點X。然後,算出點X與驅動軸J2的距離D3。藉由從此距離D3減去膠囊模型75b的距離MR3,可算出最小半徑R3min。如此,可因應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來算出相對於膠囊模型75b的最小半徑R3min。
於圖7及圖8所示之例,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上部臂11、腕15及作業工具5設定為特定構件。因此,最大外力推定部54可針對膠囊模型75c、膠囊模型75d,進行與膠囊模型75b的最小半徑的計算同樣的計算。然後,可就各個膠囊模型75b、75c、75d的表面,來算出從驅動軸J2起算的距離為最小的最小半徑。最大外力推定部54可選定複數個膠囊模型75b、75c、75d的最小半徑當中之最小的最小半徑。在此之例中,最大外力推定部54可選定上部臂11的膠囊模型75b的最小半徑R3min。然後,最大外力推定部54可將由接觸扭矩算出部53所算出之接觸扭矩除以最小半徑R3min,藉此算出最大外力。
圖9是驅動本實施形態的第1機器人裝置時之第3狀態的概略圖。於圖9所示之例,特定構件設定部51亦將上部臂11、腕15及作業工具5設定為特定構件。就對應於各個構成構件的膠囊模型75b、75c、75d算出最小半徑。
在此,表示將作業工具5的膠囊模型75d的線段MLT投影到旋轉平面的線段MLT’。於圖9所示之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具有離驅動軸J2最近的表面的膠囊模型,為作業工具的膠囊模型75d。從線段MLT’的端點與驅動軸J2的距離DT減去距離MRT所得之值,為最小半徑RTmin。最大外力推定部54可藉由將接觸扭矩除以最小半徑RTmin來算出最大外力。
如此,由於機器人的位置及姿勢變化,從預定的驅動軸起算的距離為最小的膠囊模型亦會變化。當複數個構成構件被選定為特定構件時,最大外力推定部54可採用各個膠囊模型的最小半徑當中之最小的最小半徑,來算出最大外力。
在上述第1機器人裝置之例中,迴旋基座13對應於第1構成構件。下部臂12對應於第2構成構件。然後,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第2構成構件、及比第2構成構件配置於靠近機器人1的前端側的構成構件當中之至少1個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在此,於圖4中由作業者指定的構成構件被設定為特定構件。最大外力推定部54可基於驅動軸與特定構件的最短距離來推定最大外力。
處理部50的判定部55判定最大外力是否脫離預先決定的判定範圍。例如,判定部55判定最大外力是否大於預先決定的上限值。動作變更部56是當最大外力大於上限值時,可實施避免外力增加的控制、及使機器人的動作速度減少的控制當中之至少一者的控制。
例如,動作變更部56可進行使機器人1停止的控制。或,可藉由變更機器人1的工具前端點的行進方向,來進行抑制外力增加的控制。或,可進行使機器人1的工具前端的移動速度降低的控制。如此,動作變更部56可實施限制機器人的動作的控制。
亦可就從配置於驅動軸J2以外的驅動軸J1、J3之扭矩感測器31、33檢測出之扭矩,實施與以扭矩感測器32檢測出之扭矩同樣的控制。亦即,處理部可製作特定構件的膠囊模型,算出膠囊模型的最小半徑,基於最小半徑來算出最大外力。當基於複數個扭矩感測器31、32、33的輸出來控制機器人時,在從至少一個扭矩感測器的輸出所算出之最大外力脫離了判定範圍時,處理部可實施限制機器人的動作的控制。
在此,控制裝置亦可形成為:在機器人所具有的複數個驅動軸當中,選定要在機器人的狀態的評估中採用的驅動軸。取得部取得機器人所具有的複數個驅動軸當中之藉由顯示於顯示部的圖像的操作所選定之驅動軸,來作為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輸出部可將選定的驅動軸的資訊發送至處理部。在上述最大外力的評估中,控制裝置可構成為:可選定要在作業者算出最大外力時採用的驅動軸。例如,可設定為:實施使用了配置於驅動軸J2之扭矩感測器的輸出的控制,不實施使用了配置於驅動軸J1、J3之扭矩感測器的輸出的控制。在此,顯示部可顯示驅動軸的一覽。作業者可藉由輸入部的操作,來選定要在最大外力的控制中採用的驅動軸。取得部可取得要在算出最大外力時採用的驅動軸的資訊。輸出部可將要在算出外力時採用的驅動軸的資訊送出至處理部。
本實施形態的控制裝置的處理部將機器人的複數個構成構件當中之1個以上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處理部基於感測器的輸出來檢測特定構件的動作的狀態,基於特定構件的動作的狀態來控制機器人的動作。因此,可不需顧慮機器人的特定構件以外之構成構件的動作的狀態來控制機器人。
在第1機器人裝置,作業者可就作業者有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來進行外力的判定。另,作業者不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可從特定構件除外。於用以算出最大外力之最小半徑的計算中,可將特定構件以外的構成構件除外。可避免基於作業者不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來算出最大外力。因此,可抑制最大外力變得過大而限制機器人的動作。結果,可抑制機器人的作業效率的降低。
於本實施形態,特定構件設定部基於作業者針對顯示於顯示部的圖像的操作,來設定特定構件。藉由採用此構成,作業者可從複數個構成構件容易地選擇特定構件。又,顯示部顯示機器人的構成構件的一覽,特定構件設定部將因應作業者的操作而從構成構件的一覽選擇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因此,作業者可容易地理解可選擇的構成構件。或,可抑制作業者忘記設定特定構件。
於上述實施形態,雖使用膠囊模型來算出用以算出最大外力的最小半徑,但不限於此形態。可針對各個構成構件,藉由任意的方法來算出最小半徑。例如,亦可對構成構件,只設定膠囊模型的線段ML而不設定膠囊模型的外周面。亦可基於從線段ML到驅動軸的距離來算出最小半徑。在此方法中,由於不考慮構成構件的粗細,因此從線段到構成構件的表面的距離有多少,就會產生多少的誤差。然而,可減少最小半徑的計算量。
或,亦可設定以多面體或立方體的集合來覆蓋構成構件的模型,來取代膠囊模型。然後,亦可算出從模型的表面到驅動軸的距離。例如,可藉由使用機器人的三維模型,來算出從任意形狀的模型的表面到驅動軸的最短距離。
於圖10,表示顯示於本實施形態的顯示部的第2圖像。在第1機器人裝置的第2控制中,指定作業者有可能接觸機器人裝置的區域。於第2圖像67中,顯示有機器人的圖像67a及作業工具的圖像67b。處理部50形成為:因應作業者針對顯示於顯示部28的機器人的圖像的操作,來對機器人1的構成構件指定指定區域67c。例如,當顯示部28是以觸控面板方式的顯示面板構成時,作業者可藉由以手指在畫面描動,來指定覆蓋構成構件的指定區域67c。作業者能以包含有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的方式來決定指定區域67c。
取得部24取得指定區域67c,前述指定區域67c是藉由顯示於顯示部28的圖像的操作,來針對機器人1的圖像決定的區域。輸出部25將機器人1的圖像及指定區域67c,當作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發送至特定構件設定部51。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至少有一部分配置於指定區域67c的內部之機器人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在此之例中,於指定區域67c的內部,配置有上部臂的一部分、腕及作業工具。因此,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上部臂、腕及作業工具設定為特定構件。
再者,特定構件設定部亦可將全部包含於指定區域的內部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例如,在圖10所示之例中,由於上部臂有一部分配置於指定區域67c的外側,因此亦可不設定為特定構件。藉由如此以指定區域來選定特定構件的第2控制,作業者可從複數個構成構件容易地設定特定構件。尤其是當機器人的構成構件的個數多時,作業者可容易地選定特定構件。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作業者藉由操作顯示於顯示部的圖像來選定特定構件,但不限於此形態。亦可於記憶部預先記憶特定構件。或,亦可形成為:因應機器人的動作的狀況來選定特定構件。
於圖11,表示顯示於本實施形態的顯示部的第3圖像。在第1機器人裝置的第3控制中,預先指定作業者要進行作業的作業區域。於第3圖像68中,顯示有三維的機器人的圖像68a及三維的作業工具的圖像68b。此類三維的圖像68a、68b例如可藉由取得從CAD(Computer Aided Design(電腦輔助設計))裝置輸出的三維資料來生成。
處理部50形成為:可因應作業者的操作,來指定作業者要在機器人1的周圍進行作業的作業區域68c。顯示部28將作業區域68c連同機器人的圖像68a及作業工具的圖像68b一同顯示。作業區域68c可藉由作業者有可能移動的區域來指定。在此之例中,藉由8個頂點決定有長方體的作業區域68c。各個頂點的位置是以基準座標系統71的座標值來指定。作業區域68c可藉由作業者操作輸入部27來設定。
作業區域不限於長方體狀的形狀,可設定任意形狀及任意大小的作業區域。例如,可將連繫複數個頂點的多角形的區域設定為作業區域。或,亦可藉由將複數個區域相連繫來生成1個作業區域。
取得部24取得相對於機器人的位置所預先決定之作業區域的位置。在此,取得部24以基準座標系統71的座標值取得作業區域的頂點的位置。輸出部25將作業區域的位置發送至特定構件設定部51。特定構件設定部51在機器人驅動的期間中,基於位置檢測器23的輸出來檢測機器人1的位置及姿勢。特定構件設定部51可將至少有一部分配置於作業區域68c的內部之機器人1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
於圖12,表示實際地驅動機器人時之機器人及作業區域的概略圖。在此之例中,腕15的一部分及作業工具5配置於作業區域89的內部。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腕15及作業工具5設定為特定構件。最大外力推定部54在腕15設定膠囊模型75c,在作業工具5設定膠囊模型75d。最大外力推定部54可算出最小半徑,並基於最小半徑來算出最大外力。
或,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對機器人1的全部的構成構件設定膠囊模型。然後,特定構件設定部51亦可將至少有一部分的膠囊模型配置於作業區域89的內部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
如此,在第3控制中,可基於機器人動作時之機器人的位置及姿勢,來設定特定構件。藉由進行此控制,可排除配置於作業區域以外的區域的構成構件與作業者接觸的可能性。可因應機器人的位置及姿勢,自動地變更可能與作業者接觸的構成構件。結果,可抑制機器人的動作的限制,機器人裝置的作業效率會提升。
於本實施形態,雖在機器人動作的期間中,將至少有一部分配置於作業區域的內部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但不限於此形態。亦可將構成構件的全部配置於作業區域的內部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在圖12所示之例中,由於腕15的一部分配置於作業區域89的外側,因此亦可不將腕15設定為特定構件。
又,控制裝置亦可形成為:由作業者設定作業區域並且選定用以算出最大外力的構成構件。例如,取得部選定基於動作程式驅動機器人時,至少有一部分配置於作業區域的內部之機器人的構成構件。亦即,取得部根據基於動作程式的機器人的可動範圍及作業區域,來選定機器人的構成構件。或,取得部亦可形成為:取得作業者的以輸入部的操作來選定的構成構件。取得部取得該機器人的構成構件,來作為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然後,特定構件設定部亦可基於選定之機器人的構成構件及作業區域,來設定要進行外力的評估的特定構件。
於圖13,表示本實施形態的第2機器人裝置的方塊圖。在第2機器人裝置,基於設定在特定構件的移動點的速度來控制機器人的動作。第2機器人裝置具備機器人7及控制機器人裝置的控制裝置4。第2機器人裝置的機器人7與第1機器人裝置3的機器人1的不同點,是不包含扭矩感測器31、32、33。
控制裝置4的控制裝置本體40具備處理部60。與第1機器人裝置3的處理部50同樣,處理部60具有特定構件設定部51、判定部55及動作變更部56(參考圖2)。第2機器人裝置的處理部60包含速度檢測部59,前述速度檢測部59檢測針對構成構件所預先決定的移動點的速度。處理部60及速度檢測部59相當於按照動作程式65來驅動的處理器。處理器實施決定於動作程式65的控制,藉此作為各個單元而發揮功能。教示操作盤26具有與第1機器人裝置3的教示操作盤26同樣的構成(參考圖2)。
速度檢測部59基於位置檢測器23的輸出,來檢測特定構件的移動點的速度。位置檢測器23檢測旋轉角,來作為用以檢測構成構件的移動點的速度之變數。
於圖14,表示第2機器人裝置的概略圖。參考圖13及圖14,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機器人7的複數個構成構件當中之至少1個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在此之例中,作業工具5被選定為特定構件。速度檢測部59對特定構件,設定以記號(MLT,MRT)來表現的膠囊模型75d。在設定膠囊模型75d時,對於作業工具5設定具有端點的線段MLT。在本實施形態,線段MLT的端點設定為移動點EP1、EP2。採用移動點EP1、EP2的速度來作為作業工具5的速度。
在此,就作業工具5的移動速度,預先決定與作業者的接觸有關的安全速度Stol。安全速度Stol是可確保在人接觸到機器人的構成構件時之作業者的安全的速度。安全速度Stol是由作業者設定為任意的速度。或,安全速度Stol可對應於規格等來設定。
速度檢測部59是在機器人裝置實際地基於動作程式65驅動的期間中,檢測移動點EP1、EP2的速度。速度檢測部59可基於位置檢測器23的輸出,來檢測移動點EP1、EP2的速度。線段MLT能以決定於各個驅動軸的座標系統來設定。各個座標系統的原點的位置及方向是以配置於各個驅動軸的驅動馬達的旋轉角來算出。速度檢測部59可基於移動點EP1、EP2的位置及動作時間,來算出移動點EP1、EP2的速度。
判定部55判定移動點EP1、EP2的速度是否脫離預先決定的判定範圍。動作變更部56是當移動點EP1、EP2的速度脫離判定範圍時,控制機器人7以使移動點EP1、EP2的速度降低。在本實施形態,判定部55判定移動點EP1的速度及移動點EP2的速度是否超過安全速度Stol。當移動點EP1的速度及移動點EP2的速度當中之至少一者的速度超過安全速度Stol時,動作變更部56實施減低機器人1的動作速度的控制,以使移動點的速度降低。
例如,有時可在1%以上且100%以下的範圍內調整動作程式65的再生速度。當移動點EP1的速度超過安全速度時,可乘以會使移動點EP1的速度成為安全速度以內的比率,來減低機器人7的動作速度。就移動點EP2而言亦同樣,當移動點EP2的速度超過安全速度時,可乘以會使移動點EP2的速度成為安全速度以內的比率,來減低機器人7的動作速度。
在此,當機器人的動作速度在複數個移動點超過安全速度時,可採用機器人的動作速度會成為最低的比率。例如,相對於安全速度為100mm/s,設想再生速度為100%時之移動點EP1的速度為130mm/s,移動點EP2的速度為150mm/s的情況。此情況下,減速用的各個比率為76%(以100%×100/130算出)及66%(以100%×100/150算出)。採用這些比率當中之再生速度的比率會變小的66%。此情況下,動作變更部56將動作程式65的再生速度自動降到66%。結果,移動點EP1的速度成為85.8mm/sec,移動點EP2的速度成為99mm/sec,移動點EP1、EP2雙方都減速到安全速度以下。
在比較例的控制中,可就機器人的全部的構成構件,監視速度並限制機器人的動作速度。亦即,當至少一部分的構成構件脫離了安全速度的判定範圍時,可限制機器人的動作。然而,由於監視作業者不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的速度,使得限制機器人的動作的機會增加,機器人裝置的作用效率會降低。
針對此,在本實施形態的第2機器人裝置,作業者預先將有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並且,可判定特定構件的移動點的速度。因此,可在不會就不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限制速度的狀態下驅動機器人。結果,限制機器人的動作的機會減少,作業效率會提升。
例如,在作業工具的工具前端點接近驅動軸J1時,配置有驅動軸J3的關節部有時會比工具前端點更快地動作。此情況下,藉由指定作業工具作為特定構件,可不需顧慮配置有驅動軸J3的關節部的速度來繼續機器人裝置的作業。
於上述實施形態,雖將膠囊模型75d的線段MLT的端點設定為移動點EP1、EP2,但不限於此形態。可將特定構件的任意點設定為移動點。例如,亦可於配置於各個驅動軸的座標系統中,在離座標系統的原點最遠之構成構件的表面的位置,預先設定移動點。又,於上述實施形態,雖表示速度檢測部59基於位置檢測器23的輸出來檢測特定構件之移動點的速度之例,但不限於此形態。速度檢測部亦可基於動作控制部所送出的動作指令,來檢測移動點的速度。
由於第2機器人裝置的其他構成、作用及效果與第1機器人裝置同樣,因此在此不重複說明。
於圖15,表示本實施形態的第3機器人裝置的概略圖。第3機器人裝置具備機器人8。機器人8包含接觸感測器35,前述接觸感測器35是以覆蓋各個構成構件的表面的方式配置。又,以覆蓋作業工具5的表面的方式配置接觸感測器35。接觸感測器35是檢測對構成構件的接觸的感測器。接觸感測器35可藉由例如片材狀的感壓感測器或壓力感測器來構成。
於圖16,表示本實施形態的第3機器人裝置的方塊圖。第3機器人裝置具備包含處理部61的控制裝置6。處理部61具有取代第2機器人裝置之處理部60的速度檢測部59而包含接觸檢測部62的構成(參考圖13)。處理部61及接觸檢測部62相當於按照動作程式65來驅動的處理器。處理器實施決定於動作程式65的控制,藉此作為各個單元而發揮功能。
特定構件設定部51將機器人8的複數個構成構件當中之至少1個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在機器人裝置基於動作程式65實際地驅動的期間中,接觸檢測部62基於配置於特定構件的接觸感測器35的輸出,來檢測人接觸到機器人8的情況。判定部55基於接觸感測器35的輸出,來判定人是否接觸到特定構件。當判定為人接觸到機器人8的特定構件時,動作變更部56實施避免接觸力增加的控制、或使機器人的動作速度減少的控制當中之至少一者的控制。例如,動作變更部56可實施使機器人8停止的控制。
或,接觸檢測部62可就機器人裝置的全部的構成構件,檢測人是否接觸到。只要以接觸檢測部62檢測到的構成構件中包含以特定構件設定部51設定的特定構件,判定部55即可判定為人接觸到特定構件。
在比較例的控制中,當以配置於機器人的構成構件的接觸感測器當中之至少1個接觸感測器,檢測到人的接觸時,可限制機器人的動作。然而,例如機器人在構成構件的外側配設有電纜,有時會因機器人的位置及姿勢,而讓電纜觸碰到接觸感測器。此情況下,機器人的動作受到限制,機器人裝置的作業效率會降低。
針對此,在本實施形態的第3機器人裝置,由特定構件設定部預先將作業者有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結果,即使於作業者不可能接觸的構成構件偵測到接觸,機器人裝置仍可繼續動作,作業效率會提升。
由於第3機器人裝置的其他構成、作用及效果與第1機器人裝置及第2機器人裝置同樣,因此在此不重複說明。
於上述各個控制中,可在功能及作用未變更的範圍內,適當地變更步驟的順序。
上述實施形態可適當地組合。於上述各圖,對同一或相等的部分附上同一符號。再者,上述實施形態為例示,並不限定發明。又,於實施形態中,包含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之實施形態的變更。
1,7,8:機器人 2,4,6:控制裝置 3:機器人裝置 5:作業工具 11:上部臂 12:下部臂 13:迴旋基座 14:基座部 15:腕 16:凸緣 18:關節部 21:機器人驅動裝置 22:作業工具驅動裝置 23:位置檢測器 24,27:取得部 25,28:輸出部 26:教示操作盤 29:顯示控制部 31,32,33:扭矩感測器 35:接觸感測器 40:控制裝置本體 42:記憶部 43:動作控制部 44:機器人驅動部 45:作業工具驅動部 50,60,61:處理部 51:特定構件設定部 52:扭矩檢測部 53:接觸扭矩算出部 54:最大外力推定部 55:判定部 56:動作變更部 59:速度檢測部 62:接觸檢測部 65:動作程式 66,66a,66b,67,67a,67b,68,68a,68b:圖像 67c:指定區域 68c,89:作業區域 71:基準座標系統 74:膠囊模型 74a:圓筒部 74b,74c:半球部 75a~75d:膠囊模型 81:接觸點 84:直線 85:垂線 91:箭頭 D3,DT:距離 EP1,EP2:移動點 F:外力 Fmax:最大外力 IP:接近點 J1,J2,J3,J4,J5,J6:驅動軸 ML,ML2,ML3,ML3’,MLT,MLT’:線段 MR,MR2,MR3,MRT:距離 P,R,W,X,Y,Z:軸 R:旋轉半徑 R2min,R3min,Rmin,RTmin:最小半徑 Stol:安全速度 X:點
圖1是實施形態的第1機器人裝置的概略圖。 圖2是第1機器人裝置的方塊圖。 圖3是說明第1機器人裝置的比較例的控制的概略圖。 圖4是顯示於實施形態的顯示部的第1圖像。 圖5是使用於實施形態的控制的膠囊模型(capsule model)的概略圖。 圖6是配置有膠囊模型的第1機器人的概略圖。 圖7是顯示第1機器人裝置的第1狀態的概略圖。 圖8是顯示第1機器人裝置的第2狀態的概略圖。 圖9是顯示第1機器人裝置的第3狀態的概略圖。 圖10是顯示於顯示部的第2圖像。 圖11是顯示於顯示部的第3圖像。 圖12是說明第1機器人裝置進入了作業者的作業區域的狀態的概略圖。 圖13是實施形態的第2機器人裝置的方塊圖。 圖14是第2機器人裝置的概略圖。 圖15是實施形態的第3機器人裝置的概略圖。 圖16是第3機器人裝置的方塊圖。
1:機器人
2:控制裝置
5:作業工具
21:機器人驅動裝置
22:作業工具驅動裝置
23:位置檢測器
24:取得部
25:輸出部
26:教示操作盤
27:輸入部
28:顯示部
29:顯示控制部
31:第1扭矩感測器
32:第2扭矩感測器
33:第3扭矩感測器
40:控制裝置本體
42:記憶部
43:動作控制部
44:機器人驅動部
45:作業工具驅動部
50:處理部
51:特定構件設定部
52:扭矩檢測部
53:接觸扭矩算出部
54:最大外力推定部
55:判定部
56:動作變更部
65:動作程式

Claims (15)

  1. 一種控制裝置,其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前述控制裝置具備: 感測器,其用以檢測構成構件的動作的狀態;及 處理部,其基於前述感測器的輸出來控制機器人的動作, 前述處理部包含:特定構件設定部,其將複數個構成構件當中之1個以上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判定部,其基於前述感測器的輸出來判定特定構件的動作的狀態;及動作變更部,其基於前述判定部的判定結果來變更機器人的動作。
  2. 如請求項1之控制裝置,其具備顯示部,前述顯示部顯示與機器人的構成構件有關的資訊, 前述特定構件設定部基於針對顯示於前述顯示部的圖像的操作,來設定特定構件。
  3. 如請求項2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顯示部顯示機器人的構成構件的一覽, 前述特定構件設定部將從構成構件的一覽選定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
  4. 如請求項2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顯示部顯示機器人的圖像, 前述處理部形成為:因應前述操作,來對機器人的構成構件指定指定區域, 前述特定構件設定部將至少有一部分配置於前述指定區域的內部之機器人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
  5. 如請求項2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述處理部形成為:因應前述操作,來指定作業者要在機器人的周圍進行作業的作業區域, 前述特定構件設定部在機器人驅動的期間中,取得機器人的位置及姿勢,將至少有一部分配置於前述作業區域的內部之機器人的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
  6. 一種機器人裝置,其具備:如請求項1之控制裝置;及 機器人,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
  7. 如請求項6之機器人裝置,其中前述處理部包含最大外力推定部,前述最大外力推定部是在人接觸到機器人時,推定作用於機器人的外力的最大值, 機器人包含第1構成構件及第2構成構件,前述第2構成構件是相對於第1構成構件繞著驅動軸旋動, 前述感測器包含扭矩感測器,前述扭矩感測器檢測繞著前述驅動軸的扭矩, 前述特定構件設定部將第2構成構件、及比第2構成構件配置於靠近機器人的前端側的構成構件當中之至少1個構成構件,設定為特定構件, 前述最大外力推定部基於前述驅動軸與特定構件的距離來推定最大外力, 前述判定部判定最大外力是否脫離預先決定的判定範圍, 前述動作變更部是當最大外力脫離判定範圍時,實施避免外力增加的控制、及使機器人的動作速度減少的控制當中之至少一者的控制。
  8. 如請求項6之機器人裝置,其中前述處理部包含速度檢測部,前述速度檢測部檢測針對構成構件所預先決定的移動點的速度, 前述感測器檢測用以算出前述移動點的速度的變數, 前述速度檢測部基於前述感測器的輸出,來檢測特定構件的前述移動點的速度, 前述判定部判定前述移動點的速度是否脫離預先決定的判定範圍, 前述動作變更部是當前述移動點的速度脫離判定範圍時,控制機器人以使前述移動點的速度降低。
  9. 如請求項6之機器人裝置,其中前述感測器包含接觸感測器,前述接觸感測器檢測對機器人的接觸, 前述判定部基於接觸感測器的輸出,來判定人是否接觸到特定構件, 當判定為人接觸到特定構件時,前述動作變更部實施避免接觸力增加的控制、及使機器人的動作速度減少的控制當中之至少一者的控制。
  10. 一種操作裝置,其設定控制機器人的參數,前述操作裝置具備: 顯示部,其顯示機器人的圖像; 取得部,其基於顯示於前述顯示部的圖像的操作,來取得用以設定機器人的構成構件當中有可能接觸的特定構件的資訊;及 輸出部,其輸出用以設定特定構件的資訊。
  11. 如請求項10之操作裝置,其中前述顯示部顯示作業者要在機器人的周圍進行作業的作業區域, 前述取得部藉由前述操作,來取得相對於機器人的位置所決定之前述作業區域的位置。
  12. 如請求項11之操作裝置,其中前述取得部取得在基於動作程式驅動機器人時,至少有一部分配置於前述作業區域的內部之機器人的構成構件。
  13. 如請求項10之操作裝置,其中前述取得部取得藉由顯示於前述顯示部的圖像的操作來選定之機器人的構成構件。
  14. 如請求項10之操作裝置,其中前述取得部取得指定區域,前述指定區域是藉由顯示於前述顯示部的圖像的操作,來針對機器人的圖像,為了選定構成構件而決定的區域。
  15. 如請求項10之操作裝置,其中前述取得部取得機器人所具有的複數個驅動軸當中之藉由顯示於前述顯示部的圖像的操作來選定的驅動軸。
TW111135145A 2021-10-14 2022-09-16 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 TW2023157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1/038126 2021-10-14
PCT/JP2021/038126 WO2023062796A1 (ja) 2021-10-14 2021-10-14 複数の構成部材を含むロボットを制御する制御装置、制御装置を備えるロボット装置、およびパラメータを設定する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5731A true TW202315731A (zh) 2023-04-16

Family

ID=85988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5145A TW202315731A (zh) 2021-10-14 2022-09-16 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DE (1) DE112021008023T5 (zh)
TW (1) TW202315731A (zh)
WO (1) WO202306279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10242A1 (ja) * 2008-03-06 2009-09-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ニピュレータ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476662B2 (ja) * 2013-09-20 2019-03-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ロボット操作装置、ロボットシステム、及びロボット操作プログラム
JP6571618B2 (ja) * 2016-09-08 2019-09-0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人間協調型ロボット
JP6822069B2 (ja) * 2016-11-01 2021-01-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監視システム、監視装置、および監視方法
JP6659629B2 (ja) 2017-07-31 2020-03-0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多関節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
JP6879464B2 (ja) * 2017-08-02 2021-06-0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干渉判定方法、干渉判定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7290472B2 (ja) 2019-05-29 2023-06-13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21008023T5 (de) 2024-05-08
WO2023062796A1 (ja)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75959B2 (ja) ロボット動作規制方法とその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ロボット
JP6680752B2 (ja) ロボットの速度を制限する制御装置
JP5547626B2 (ja) 7軸多関節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および教示方法
US20220388156A1 (en) Maintaining free-drive mode of robot arm for period of time
JP6659629B2 (ja) 多関節ロボットの制御装置
KR20190079322A (ko) 로봇 제어 시스템
JP2020015110A (ja) 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EP1795315A1 (en) Hand-held control device for an industrial robot
TW201943521A (zh) 機器人之控制裝置
JP2019188514A (ja) ロボットを用いた負荷の重量及び重心位置を推定するための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TW202315731A (zh) 控制包含複數個構成構件的機器人的控制裝置、具備控制裝置的機器人裝置、及設定參數的操作裝置
JP2017077600A (ja) マニピュレータ装置
JP6710919B2 (ja) ロボット操作装置
US20220379463A1 (en) Safe activation of free-drive mode of robot arm
CN118159398A (zh) 控制包括多个结构构件的机器人的控制装置、具备控制装置的机器人装置、以及设定参数的操作装置
TW202228882A (zh) 決定藉由刮削加工所應形成之凹部之位置之裝置、機器人系統及方法
JP6841802B2 (ja) ロボットおよび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US20220379468A1 (en) Robot arm with adaptive three-dimensional boundary in free-drive
JP2000094370A (ja) ロボットの作業表面の傾き測定方法およびその測定装置
CN110625609A (zh) 控制装置、机器人及机器人系统
WO2022210412A1 (ja) 表示部を有するロボットを備えるロボットシステム
WO2023203635A1 (ja) ロボット装置の動作状態を算出する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JP4798552B2 (ja) ロボットの領域監視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WO2024023934A1 (ja) ワーク取出し装置、ワーク取出し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TW202335808A (zh) 機器人控制裝置及多關節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