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3259A - 用於板件的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以及在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之間夾持至少一個工件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板件的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以及在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之間夾持至少一個工件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13259A TW202313259A TW111130042A TW111130042A TW202313259A TW 202313259 A TW202313259 A TW 202313259A TW 111130042 A TW111130042 A TW 111130042A TW 111130042 A TW111130042 A TW 111130042A TW 202313259 A TW202313259 A TW 20231325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holding body
- bolt
- contact
- axis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02—Clamps with sliding jaw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06—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 B25B5/12—Arrangements for positively actuating jaws using toggle lin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14—Clamps for work of special profile
- B25B5/145—Clamps for work of special profile for plat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5/00—Clamps
- B25B5/16—Details, e.g. jaws, jaw attachments
- B25B5/166—Slideways; Guiding and/or blocking means for jaws there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Gripping Jigs, Holding Jigs, And Positioning Ji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用於板件(102)的夾持裝置,包含固持本體(112),螺栓(116)配置在此固持本體,用於進入此板件(102)之開口(104);夾持軌道(126),其係可相對此固持本體(112)沿著位移軸線(130)線性地位移;及壓力件(132),其係配置或形成在此夾持軌道(126),其中導引此夾持軌道(126),用於在導引元件(128)上線性地位移,此導引元件係可移動地支撐於固持本體(112)上,且其中導引元件(128)被支撐用於進行高度移動,使得此壓力件(132)至螺栓(116)及/或至固持本體(112)的高度距離係取決於導引元件(128)相對此固持本體(112)之位置,其中此高度距離係橫向於此夾持軌道(126)的位移軸線(130)。
Description
本發明有關用於板件的夾持裝置,包含固持本體,螺栓配置在此固持本體,用於進入此板件之開口;夾持軌道,其係可相對此固持本體沿著位移軸線線性地位移;及壓力件,其係配置或形成在此夾持軌道。
本發明更有關用於板件的夾持裝置,包含固持本體,螺栓配置在此固持本體,用於進入此板件之開口;夾持軌道,其係可相對此固持本體沿著位移軸線線性地位移;及夾持桿,用於致動夾持軌道的位移移動。
再者,本發明有關用於板件之接觸裝置,包含固持本體、配置在固持本體並被設置用於進入板件的開口之螺栓、及具有用於工件的接觸表面之接觸元件。
再者,本發明有關用於在夾持裝置與接觸裝置之間將至少一個工件夾持抵靠著板件的方法,其中夾持裝置包含第一固持本體、配置於第一固持本體之第一螺栓、及用於至少一個工件的第一接觸區域,並其中此螺栓係進入板件之第一開口,且其中接觸裝置包含第二固持本體、配置在第二固持本體的第二螺栓、及用於至少一個工件之第二接觸區域,和其中第二螺栓係進入板件的第二開口。
板件可為多功能平台之一部分。此板件係設有用於使螺栓進入其中的開口。然後,對應之夾持裝置亦被稱為MFT夾持裝置。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開始提及之夾持裝置類型,此夾持裝置可當夾持工件時牢牢地固定抵靠著板件,且其中當夾持工件時,基本上防止工件被舉離。
根據本發明,此目的係在一開始提及之夾持裝置中完成,其中夾持軌道被導引於導引元件上線性位移,此導引元件係可移動地支撐在固持本體上,且其中導引元件被支撐用於進行高度移動,使得壓力件至螺栓及/或至固持本體的高度距離係取決於導引元件相對固持本體之位置,其中高度距離係橫向於夾持軌道的位移軸線。
為夾持軌道提供導引元件,此導引元件係可相對固持本體在高度方向中移動。由於此導引元件,夾持軌道、及因此壓力件給與進一步之移動自由度,亦即高度可動性,除了其能夠沿著位移軸線進行線性位移以外。
此另外的移動自由度使得當工件被夾持抵靠著板件時,壓力件可在朝板件之方向中移動。此於夾持裝置的可動性對被夾持之工件生成向下固持力。此向下固持力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工件舉離,並改善抵靠著板件的固定。因此,依次說,工件可經由夾持裝置更準確且更牢固地抵靠著板件夾持於適當位置中,而沒有舉離之危險。
尤其是,對於要在固持本體上支援高度移動的導引元件作出規定,使得壓力件至螺栓及/或至固持本體之高度距離於夾持裝置對工件施加夾持力的夾持狀態中比在夾持裝置未施加夾持力之非夾持狀態下較小。從而,於夾持狀態下,有可能生成驅策夾持裝置抵靠著板件的向下固持力。
導引元件可相對固持本體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係有利的,使得當處於夾持裝置對工件施加夾持力之夾持狀態中時,對工件施加向下固持力。因此驅策夾持裝置抵靠著板件,且將螺栓對應地驅策進入開口,而螺栓業已進入開口。以此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工件舉離。這導致工件抵靠著板件的改善之固定性。因此,依次,工件可經由夾持裝置更牢靠地抵靠著板件夾持於適當位置中。
尤其是,對沿著平行於高度軸線的高度軸線延伸之螺栓作出規定,且對於要在固持本體上支援高度移動的導引元件作出規定,使得經由導引元件,壓力件具有平行於高度軸線之可動性分量。當工件被夾持時,這提供在朝板件的方向中生成向下固持力的簡單方式,其中壓力件作用至工件上。
對於導引元件相對固持本體可樞轉或可位移地支撐係有利的。經由導引元件,其從而係可能以簡單之結構在高度方向中達成壓力件的可動性分量。這依次當工件被夾持時提供生成向下固持力之簡單方法。
於此,其係可能經由可在高度方向中移動的導引元件,用於可使夾持軌道相對螺栓及/或相對固持本體樞轉,或用於其可作為一整體地在高度方向中位移,或可於其一個以上部分中在高度方向中可位移。憑藉可樞轉能力或憑藉可於一個以上之部分中的高度可位移性,夾持軌道例如相對於水平軸線或相對於板件之平坦表面的角度位置可在夾持操作中改變,以便生成向下固持力。例如,水平軸線係平行於固持本體抵靠著板件之接觸表面的軸線。其係亦可能經由可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之導引元件,用於使夾持軌道作為一整體地相對於固持本體在高度方向中可位移地支撐。這是於夾持操作中生成向下固持力的另一種方式。尤其是,向下固持力係接著經由導引元件傳輸至固持本體或螺栓,且夾持裝置作為一整體地被驅策至板件。
在此,其係可能經由可於高度方向中移動之導引元件,用於使夾持軌道相對螺栓及/或固持本體的角度位置為可變,尤其是具有以下之至少一者:
在夾持裝置將夾持力施加至工件上的夾持狀態中,夾持軌道使其位移軸線相對固持本體之水平軸線位於銳角;
夾持軌道相對固持本體的水平軸線之最大銳角係使得夾持軌道或壓力件將不會在夾持軌道的任何位移位置中突伸超出固持本體之底側,此底側係為固持本體抵靠著板件的接觸而設置;
相對水平軸線之最大銳角係小於或等於15°、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10°、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7°、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6°、且尤其是小於或等於5°。
夾持軌道的角度位置可經由可樞轉(及從而,可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之導引元件或經由可於其各部分中在高度方向中位移的導引元件(且其亦可於不同部分中在高度方向中位移至不同程度)而改變。尤其是,可從而達成此效果,於夾持裝置之夾持狀態中,其中件被夾持,並通過壓力件對工件施加對應的壓力,角度位置與在非夾持狀態下之角度位置不同。從而,可於夾持狀態中生成向下固持力。
對應地,如果在被夾持狀態(夾持狀態)中,當夾持軌道以其位移軸線相對於固持本體的水平軸線位在銳角時,則是有利的。尤其是,固持本體之水平軸線係平行於固持本體抵靠著板件的接觸表面之軸線。在平坦板件的情況中,且當固持本體被正確地定位時,水平軸線尤其是平行於板件之表面。在夾持狀態中,可經由銳角達成向下固持力。
接著對於最大銳角不超過最大量值係有利的,以便尤其是防止壓力件或夾持軌道在造成接觸抵靠著工件之前撞擊板件。夾持軌道或壓力件係未於夾持軌道的任何位移位置中突伸超出固持本體之底側。
用於對應的銳角小於或等於15°、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10°、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7°、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6°、且尤其是小於或等於5°已證明有利的。在具體之示範性實施例中,所述角度係約4.5°。原則上,如果固持本體的大小係設計成於高度方向中具有對應大尺寸之高度,則此銳角可具有大的量值。在另一方面,為了達成緊湊之尺寸,則用於最大銳角為小的係有利的。為了達成足夠量值之向下固持力,其可為想要的是最大銳角係大的。上述數值允許夾持裝置之尺寸(尤其是高度)與足夠的夾持力之間的最佳化折衷。
在實施例中,導引元件係經由樞轉軸承可樞轉地支撐於固持本體上,尤其是具有以下之至少一者:
樞轉軸承的樞轉軸線係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於夾持軌道之位移軸線;
樞轉軸承的樞轉軸線係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於高度距離之方向中;
樞轉軸承的樞轉軸線係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於螺栓之高度軸線;
導引元件係構造成搖桿的形式;
夾持軌道係相對於高度距離定位在樞轉軸承與螺栓之間;
配置樞轉軸承,使得樞轉軸承於高度距離的方向中之突出部分位在螺栓上,或位在橫向於螺栓的高度軸線離此螺栓小於2 cm之距離處。
可用簡單的結構實現可樞轉之導引元件。經由可樞轉性,能達成導引元件的高度可移動性分量,並因此達成夾持軌道之高度可移動性分量,且依次達成壓力件的高度可移動性分量。壓力件至螺栓之距離可相對高度方向而變動。這可藉由樞轉軸線的對應定向來達成。當導引元件係構造成搖桿之形式時,其可構造成簡單的結構。當夾持軌道係定位於樞轉軸承與螺栓之間時,從而能以簡單的方式達成經由導引元件之可樞轉性實現壓力件的高度移動性之效果。使樞轉軸線在高度距離的方向中之突出部份位於螺栓上或位在至螺栓的小距離處,避免在夾持裝置發生干擾性傾斜力矩。
於替代性實施例中,導引元件係可相對固持本體在高度方向中位移,並被支撐用於相對固持本體在橫向於夾持軌道之位移軸線的方向中位移。從而可獲得夾持軌道之高度可移動性分量、及因此可獲得壓力件的高度可移動性分量。
因此,提供位移軸承係有利的,導引元件被支撐在此位移軸承上,用於相對固持本體位移。導引元件接著係構造成滑動件,其中所述滑動件係可位移,且尤其是可相對固持本體在一個以上之線性方向中線性地位移。
於具有簡單結構的實施例中,位移軸承具有至少一個長形孔,在長形孔上導引銷,其中(i)此銷係以平移地固定之關係連接至導引元件,且至少一個長形孔係相對固持本體平移地固定,或(ii)此銷係相對固持本體平移地固定,且至少一個長形孔係以平移地固定的關係連接至導引元件。藉由使用一個以上之長形孔導引件,提供一種實現位移軸承、及尤其是作為滑動軸承的簡單方式。導引元件可接著以簡單之方式形成為滑動件,此滑動件被支撐用於相對固持本體位移。位移軸承係直接配置在固持本體,或例如配置於外殼,此外殼係固定地連接至固持本體,或係形成在固持本體。
尤其是,提供以下的至少一者係有利的:
設置複數個長形孔,此等長形孔在平行於夾持軌道的位移軸線之方向中隔開;
長形孔具有長形孔軸線,此長形孔軸線係相對固持本體的水平軸線配置成銳角,尤其是其中此銳角係在2°與25°之間的範圍中;
(i)於複數個長形孔之情況,這些具有完全相同的構造,並當導引元件係在高度方向中位移時,夾持軌道相對螺栓的角度位置不會改變,或(ii)在複數個長形孔之情況中,這些係不同地配置及/或形成,且當導引元件係於高度方向中位移時,夾持軌道相對螺栓的角度位置改變;
導引元件具有平行於固持本體之水平軸線的移動分量;
至少一個長形孔係配置在外殼,此外殼係連接至固持本體或為固持本體之一部分。
藉由提供複數個長形孔,達成導引元件相對固持本體的穩定支撐。尤其是,提供第一組相對之長形孔,其中夾持軌道係定位於相對的長形孔之間。再者,提供第二組長形孔,其中夾持軌道係再次定位於第二組長形孔之間。第一組長形孔及第二組長形孔係相對夾持軌道的縱向方向係呈彼此隔開之關係。因此,可達成導引元件相對固持本體的「四點支撐」。
當長形孔具有相對固持本體之水平軸線配置成銳角的長形孔軸線,接著藉由在至少大約平行於水平軸線之方向中的位移移動,可另外實施在高度方向中之位移。依次,壓力件相對螺栓的高度距離可因此而改變,並可於夾持狀態中生成向下固持力。
在此,藉由複數個長形孔之對應配置,當高度距離變化時,夾持軌道的角度位置不會變化、或角度位置確實發生變化係可能的。如果長形孔具有平行之軸線,則角度位置通常不會改變。如果長形孔的軸線未平行,則角度位置可改變。
當導引元件具有平行於固持本體之水平軸線的移動分量時,提供一種具有簡單結構之構造。然後,經由位移支撐,導引元件具有垂直於固持本體的水平軸線之移動分量。此移動的高度分量使壓力件在夾持狀態中與非夾持狀態相比能夠相對螺栓降低,並可生成向下固持力。
當至少一個長形孔係配置於外殼時提供簡單之結構,此外殼係連接至固持本體或為固持本體的一部分。
固持本體具有底側係尤其有利的,此底側具有用於接觸抵靠著板件之接觸表面,其中螺栓從底側橫向地延伸遠離,尤其是具有以下的至少一者:
接觸表面係平坦表面;
接觸表面係平行於水平軸線,螺栓係相對該水平軸線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地定向。
這提供一種將工件牢固地夾持抵靠著板件之方式。憑藉板件的開口中之螺栓,相對橫向於螺栓的高度軸線之方向,夾持裝置可相對於板件以形式鎖定的方式固定。憑藉接觸表面,且尤其是固持本體之底側上的平坦表面,藉由板件在朝此板件之往下方向中達成形式鎖定連接。
當提供可相對固持本體樞轉的夾持桿時,提供易操作性,尤其是具有以下之至少一者:
夾持桿的樞轉軸線係橫向於夾持軌道之位移軸線定向;
夾持桿的樞轉軸線係平行於螺栓之高度軸線定向,或在相對螺栓的高度軸線成小於15°之銳角定向;
夾持桿的樞轉軸線係橫向於固持本體之接觸表面定向抵靠著板件。
從而,使操作者易於操作夾持桿。尤其是,操作者可從板件上方的位置樞轉此夾持桿,而不會讓夾持桿與板件接觸。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夾持桿係配置於導引元件,並可隨著導引元件移動。這可提供結構性益處。
替代地,夾持桿坐落在固持本體且導引元件(至少)可相對夾持桿於高度方向中移動係可能的。
尤其有利的是,夾持桿具有至少第一位置,夾持軌道沿著位移軸線之位移移動係於此第一位置中釋放,且具有作為阻擋位置的第二位置,夾持軌道在向後方向中之位移係於此第二位置中阻擋。例如,當夾持桿處於第一位置中時,操作者自由地位移夾持軌係可能的,且例如以使得壓力件係接觸抵靠著要夾持之工件、或正好定位在工件的前面之方式位移夾持軌。第二位置係阻擋位置,尤其是可藉由此第二位置阻擋夾持軌道於向後方向中的可位移性。可從而鎖固工件之夾持位置。
當處於第二位置時,如果阻擋夾持桿離開第二位置之移動,且尤其是提供自鎖機構來阻擋此第二位置係尤其有利的。這提供一種有效地防止特別是無意釋放工件之夾持位置的方法。依次,操作者能夠在施加更多力量以將夾持桿移出第二位置之下解除此阻擋作用。
有利的是,提供與夾持桿相關聯之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且夾持桿經由前進元件作用至夾持軌道上,尤其是具有以下的至少一者:
夾持軌道係通過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之開口;
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係構造成板件的形式,且尤其是金屬片板件;
於夾持桿之第一位置中,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係定位成使得夾持軌道係可沿著位移軸線自由地位移;
從夾持桿的第一位置開始,夾持桿之樞轉實現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相對夾持軌道的傾斜,並實現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之前進,且因此實現夾持軌道沿著位移軸線的前進。
經由前進元件,夾持桿作用於夾持軌道上,以便使其位移。再者,經由前進元件,可阻擋夾持軌道之向後移動(使壓力件於朝固持本體的方向中移動)。在此,可精確地提供一個前進元件,或可提供包含複數個前進元件之前進元件包,這些前進元件尤其是配置成使得它們彼此接觸。此前進元件包可包含兩個前進元件或兩個以上的前進元件。
藉由使夾持軌道通過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之開口,提供一種簡單的方法來達成其傾斜,用於沿著前進元件承載夾持軌道,並達成阻擋作用。再者,這提供一種解除此阻擋狀態之簡單方法。
藉由作為板件的構造、及尤其是作為金屬片板件之構造,可用簡單的結構來構造及製造至少一個前進元件。
於夾持桿之第一位置中,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係定位成使得夾持軌道係可沿著其位移軸線自由地移動。因此,使夾持桿處於第一位置中,為操作者提供一種簡單的方法,以藉由夾持軌道之對應位移相對工件任意地定位壓力件。
藉由從第一位置開始樞轉夾持桿,實現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相對夾持軌道的傾斜。然後,藉由前進元件之移動,夾持軌道可沿著位移軸線移動及位移。再者,夾持軌道的向後位移可經由傾斜之前進元件被阻擋。這提供一種於工件上施加對應夾持力的簡單方法,且工件或複數個工件可經由夾持裝置被夾持抵靠著板件。
在簡單結構之實施例中,操作元件係以與夾持桿旋轉式固定的關係連接,此操作元件作用於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上,其中此操作元件實現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相對夾持軌道之傾斜,並實現夾持軌道在位移軸線中的縱向位移。此配置提供簡單之結構,並提供一種實現夾持作用的簡單方法。
於示範性實施例中,操作元件直接作用在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上,且尤其是與之接觸。較佳為,操作元件與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之間存在直接接觸。
替代地,可提供操作元件以直接作用於導引元件上,且尤其是接觸導引元件,其中導引元件接著直接作用在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上,且尤其是與之接觸,及其中操作元件實現導引元件的縱向位移,尤其是其中導引元件之縱向位移係平行於夾持軌道的位移軸線。導引元件之縱向位移接著首先實現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的傾斜,隨後沿著夾持軌道之位移軸承載至少一個前進元件,其依序實現夾持軌道的位移。
操作元件被構造成偏心件係尤其有利的。夾持桿與操作元件之旋轉可接著轉換為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的線性位移,且因此轉換為夾持軌道之線性位移。再者,這提供一種達成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的傾斜之簡單方法,並由其非傾斜狀態開始。
接著提供以下之至少一者係是有利的:
操作元件係可旋轉地支撐在旋轉軸承上,此軸承尤其是滑動軸承;
操作元件具有尤其是圓柱形的外輪廓;
操作元件具有切口,其中,於夾持桿之第一位置中,導引元件或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的區域位於切口中,且尤其是接觸抵靠著切口之壁面,其中在夾持桿的第一位置中,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係不會相對夾持軌道傾斜;
於夾持桿之第一位置中,壁面係垂直於夾持軌道定向;
壁面具有平坦構造,且尤其是,夾持桿移出第一位置的移動實現壁面之移動及在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上的偏心作用,其造成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相對夾持軌道傾斜,並造成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位移;
切口具有圓形片段之形狀;
夾持桿的第二位置係於切口外側藉由接觸抵靠著操作元件之外輪廓的至少一個前進元件所界定。
藉由操作元件在旋轉軸承上之可旋轉式支撐,達成穩定的構造,並藉由操縱夾持桿,且藉由操作者來達成力量之最佳化施加。
憑藉圓柱形的外輪廓,提供一種達成夾持桿之阻擋位置的簡單方法。
切口提供了一種將操作元件構造成偏心件之簡單方法。這亦使藉由讓操作元件接觸抵靠著對應壁面及夾持軌道自由地移動來界定第一位置成為一種簡單的方法。
於從切口壁面對操作元件之作用至圓柱形外輪廓的過渡處,可達成一種潛在之谷部,或可抵達死點,尤其是以便預先決定夾持桿的第二位置(阻擋位置)。
再者,提供以下之至少一者係是有利的:
夾持桿係相對高度距離之高度方向定位在固持本體上方;
當夾持裝置係固定抵靠著板件時,夾持桿的樞轉平面係平行於板件之平台平面或位在相對此平台平面成小於10°的銳角。
藉由此配置,使操作者可輕易地操作夾持桿,且尤其是至少大約平行於板件之表面操作夾持桿。
尤其有利的是,導引元件經由至少一個彈簧裝置相對固持本體被支撐。藉由使用至少一個彈簧裝置,可達成許多不同之功能性。因此,例如,可鎖固導引元件或夾持桿的第一位置,並可自動地抵達所述第一位置。當對應地構造彈簧裝置時,亦可利用它來預先決定夾持力。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配置及構造第一彈簧裝置,使得其將導引元件及/或前進元件固持於為非夾持位置之第一位置中,及其中夾持軌道係可自由地位移,且必需克服第一彈簧裝置的彈簧力,以便實現從第一位置之移出。因此,可達成至所述第一位置的自動過渡,尤其是如果例如夾持桿不存在阻擋之情況。於此,「第一彈簧裝置」的表述並不意指要提供複數個彈簧裝置。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配置及構造第二彈簧裝置,使得於夾持位置中,導引元件係經由第二彈簧裝置被支撐在固持本體上,且第二彈簧裝置被拉緊。於此,「第二彈簧裝置」的表述不應理解為意指數值術語。它不一定意指需要存在複數個不同之彈簧裝置。經由第二彈簧裝置,可預先決定於夾持位置中施加的夾持力。
接著有利的是,第二彈簧裝置之彈簧力係可固定地調整,尤其是具有以下的至少一者:
為第二彈簧裝置設置接觸元件,此接觸元件係配置在固持本體,且係於其相對固持本體之位置可固定地調整;
夾持軌道係通過接觸元件;
接觸元件可從固持本體外側操作;
接觸元件係構造成旋轉元件,且尤其是構造成接合螺帽。
憑藉作用於第二彈簧裝置上的可固定調整,可調整在夾持位置中施加之夾持力。
藉由設置接觸元件,可用簡單的結構提供此可調整性功能。這使得尤其是從固持本體外側的操作性變得容易。
於實施例中,設置螺栓以可固定地、能移除地配置在固持本體。這使用帶有固持本體及導引元件之夾持裝置的相同基本結構來提供包容不同開口尺寸之可能性。螺栓可接著相應地交換。然後可採用不同長度及/或直徑的螺栓。
於有利實施例中,插入導引件配置在固持本體,且螺栓具有至插入導引件之對應元件,其中,當對應元件係配置在插入導引件中時,螺栓係相對固持本體固持於適當位置中,且尤其是其中用於螺栓的對應元件之插入方向及縮回方向係相對插入導引件橫向於夾持軌道的位移軸線定向。尤其是,接著構造對應元件,使得其係接觸抵靠著此板件,以致螺栓不能經過對應開口落下。接著其係可能使帶有對應元件之螺栓插入板件中的開口,且接著具有滑動至其上之固持本體。當用於螺栓的對應元件關於插入導引件之插入方向及縮回方向係橫向於夾持軌道的位移軸線定向,經由夾持軌道施加在工件上之夾持力無法將螺栓從固持本體釋放。
例如,其係亦可能經由螺紋式連接將螺栓相對固持本體固定地、能移除地固持於適當位置中。
尤其是,設置夾持裝置,以包含一組螺栓,其中不同的螺栓具有不同之直徑及/或不同的長度。這對於具有不同構造之開口的不同板件提供一種與此組螺栓一起使用夾持裝置之方法。
在有利的實施例中,螺栓至少具有第一片段及第二片段,且膨脹元件係配置於導引元件,此膨脹元件係可隨著導引元件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且其中膨脹元件係定位於螺栓的第一片段與第二片段之間。藉由膨脹元件,可使螺栓膨脹並將其夾持抵靠著開口。可從而達成夾持裝置抵靠著板件的另外固定。膨脹元件係耦接至導引元件,尤其是致使可經由導引元件之對應高度移動性來進行膨脹過程。因此,憑藉生成向下固持力的導引元件之高度移動性,其係可能另外實施螺栓在開口內的夾持。
於示範性實施例中,膨脹元件係配置及形成為使得導引元件在朝螺栓之方向中的高度移動造成螺栓橫向於此螺栓之插入板件的相關聯開口之方向膨脹。因此,除了向下固持力以外,接著其係亦可能達成螺栓抵靠著板件的開口之膨脹及夾持。
舉例來說,夾持桿係以與導引元件呈旋轉式固定之關係連接至導引元件。導引元件可藉由將旋轉賦予至夾持桿來在高度方向中位移。這接著亦實現螺栓的膨脹。
於具有結構簡單之實施例中,導引元件係可旋轉地配置在固持本體上,尤其是具有以下的至少一者:
導引元件的旋轉軸線係橫向於夾持軌道之位移軸線;
導引元件的旋轉軸線係至少大約平行於高度距離之方向;
導引元件的旋轉軸線係至少大約平行於螺栓之高度軸線;
導引元件的旋轉軸線係至少大約平行於螺栓插入板件之開口的方向。
這提供一種藉由旋轉此導引元件、尤其是經由夾持桿達成導引元件之高度位移的簡單方法。
在結構簡單之實施例中,導引元件係經由螺紋、且尤其是經由梯形螺紋支撐於固持本體上。
尤其是,設置膨脹元件以用旋轉式固定的關係連接至夾持桿或導引元件,其中夾持桿移出夾持軌道可相對導引元件自由地位移的第一位置之樞轉移動具有以下效果:
在高度方向中降低膨脹元件;
使螺栓膨脹;
使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相對此夾持軌道傾斜;
推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並從而推進夾持軌道。
接著藉由旋轉夾持桿,這允許於夾持裝置施行複數項操作,亦即在高度方向中降低膨脹元件而實現螺栓的膨脹、使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相對夾持軌道傾斜、及接著使至少一個前進元件前進且從而使夾持軌道前進。
有利的是,圓盤元件係配置於導引元件及/或夾持桿,此圓盤元件尤其是構造成偏心件,及其作用在用於夾持軌道之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上,且尤其是直接接觸至少一個前進元件。這提供一種使夾持軌道在向前方向中位移的簡單方法,其中阻擋向後移動。
根據本發明,於一開始提及之夾持裝置中完成一開始提及的目標,其中螺栓至少具有第一片段及第二片段,且其中夾持桿具有與之相關聯的膨脹元件,此膨脹元件係配置在螺栓的第一片段與第二片段之間,及其中膨脹元件係耦接至夾持桿,使得夾持桿的樞轉移動藉由膨脹元件實現螺栓之膨脹。
藉由膨脹元件的旋轉及/或膨脹元件之高度移動,膨脹元件相對此螺栓移動,使得膨脹發生。膨脹元件的此種移動係依次藉由夾持桿達成。夾持桿依次藉由樞轉移動實現夾持作用。這樣一來,於某種意義上,螺栓之膨脹可從而在夾持操作中自動地達成。螺栓於板件的開口內之夾持可從而達成。從而改善夾持裝置抵靠著板件的固定,且因此依次抵靠著板件夾持工件。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膨脹元件係支撐於固持本體上,用於相對於高度軸線進行高度移動。在此,膨脹元件可另外為能旋轉的。原則上,其係亦可能使膨脹元件支撐於固持本體上,用於單獨進行旋轉移動。
尤其是,膨脹元件係配置及構造成使得朝板件之方向中的高度移動實現螺栓橫向於此螺栓插入相關聯開口之方向的膨脹。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膨脹元件係以與夾持桿呈旋轉式固定之關係連接至此夾持桿。這使得結構簡單。例如使用對應的滑動塊導引件,膨脹元件之單純的旋轉可完成螺栓之膨脹。
尤其是,夾持桿係相對固持本體可旋轉地配置。這使得構造的結構簡單。
當夾持桿係經由螺紋、且尤其是梯形螺紋支撐於固持本體上時,這可提供一種例如在高度方向中達成另外之位移的簡單方法。
尤其是,夾持桿移出夾持軌道可自由地位移之第一位置的旋轉移動具有以下效果:
隨著在螺栓上的作用來使膨脹元件移動,且例如於高度方向中降低膨脹元件;
使螺栓膨脹;
相對夾持軌道傾斜至少一個前進元件;
推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並從而推進夾持軌道。
接著,操作者就有可能藉由單一移動經由夾持裝置達成工件之夾持及螺栓抵靠著板件的開口之夾持兩者。在此,膨脹元件並不絕對需要於高度方向中降低用以發生膨脹作用。原則上,當對應地構造有例如滑動塊導引件時,僅膨脹元件在螺栓處的旋轉移動係足以達成螺栓之膨脹。
於實施例中,圓盤元件係連接至夾持桿,此圓盤元件尤其是形成為偏心件,並作用在用於夾持軌道之至少一個前進元件上,且尤其是直接接觸此至少一個前進元件。這就提供一種經由夾持桿達成至少一個前進元件相對夾持軌道的傾斜及夾持軌道之向前移動的簡單方法,其中可同時阻擋向後之移動。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係提供一開始就提及之那種接觸裝置,此接觸裝置可牢固地固定抵靠著板件。
根據本發明,此目的係在一開始提及之接觸裝置中完成,其中接觸元件被支撐用於固持本體上的高度移動,其中,相對高度軸線,接觸表面至螺栓及/或固持本體之高度距離係可變的。
憑藉接觸元件相對固持本體之高度移動性,在夾持狀態中,當工件被夾持在接觸裝置與夾持裝置之間時,其係可能於接觸裝置在朝板件的方向中生成向下固持力。從而,接觸裝置另外被驅策抵靠著板件,且這達成接觸裝置抵靠著板件之穩定固定。這依次提供工件抵靠著板件的穩定夾持。
在實施例中,接觸元件係可經由樞轉軸承樞轉,或於替代實施例中,接觸元件係經由位移軸承支撐相對固持本體之高度位移。從而,可實現接觸元件的高度移動性,以便當在夾持狀態中生成向下固持力。
當使用位移軸承時,從結構之角度來看,位移軸承具有至少一個長形孔,且接觸元件被支撐用於在橫向於高度軸線的方向中相對固持本體位移係有利的。這樣一來,接觸元件係形成為滑動件,其中所述滑動件係可相對固持本體在兩個相互垂直之方向中位移。
在有利的實施例中,提供彈簧裝置,接觸元件係通過此彈簧裝置被支撐於固持本體上,其中彈簧裝置將接觸元件固持在第一位置中,且需要克服彈簧裝置之彈簧力用於將接觸元件移出第一位置。在此,尤其是在夾持操作中,藉由夾持裝置的壓力克服彈簧力。彈簧裝置亦確保接觸元件不由自主地返回至其初始位置(第一位置)。
有利的是,接觸件可於高度方向中移動,使得在接觸元件之高度方向移動位置(如與其初始位置相反的位置)中,向下固持力作用於固持本體及/或螺栓上。當在夾持狀態中時,可從而達成接觸元件於朝板件之方向中的向下固持力,並可加強工件抵靠著板件之固定。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接觸元件具有(標記的)第二位置,其中接觸元件相對第一位置具有最大高度位置,其中於高度軸線中,接觸表面係在第二位置比於第一位置中更近接螺栓及/或固持本體。從而,可生成向下固持力。
尤其是,提供接觸裝置,其藉由接觸元件之接觸而預先決定此接觸元件的第一位置及/或第二位置,且其中此接觸裝置係配置或形成在固持本體。從而可界定接觸元件相對固持本體之最大移動範圍。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一開始提及之類型的方法,用此方法可將夾持裝置與接觸裝置之間的工件以簡單及牢靠之方式固定至板件。
此目的係在一開始提及之方法中藉由以下的至少一者完成:
第一接觸區域係可相對第一固持本體及/或相對第一螺栓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且當夾持至少一個工件時,於夾持裝置在朝板件的方向中生成向下固持力;
第二接觸區域係可相對第二固持本體於高度方向中移動,且當夾持至少一個工件時,在接觸裝置於朝板件之方向中生成向下固持力;
第一螺栓係可膨脹的,且當夾持至少一個工件時實現膨脹。
尤其是,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可用根據本發明的夾持裝置及/或根據本發明之接觸裝置來進行。
當夾持一個以上的工件時,可於夾持裝置及/或接觸裝置生成向下固持力,此向下固持力可增強此固定效果。
替代地或此外,在夾持操作中,使第一螺栓膨脹,且接著可以夾持抵靠著板件中之開口。
於此,尤其是,接觸裝置與夾持裝置之間的至少一個工件之夾持係經由在夾持裝置的夾持桿致動。從而達成操作之簡單化。經由此夾持桿,夾持軌道可被位移,並用其壓力件驅策抵靠著工件。於此,經由此夾持桿,其係可能進一步實現壓力件的「同步」高度移動,用於生成向下固持力,或替代地或此外,實現第一螺栓之膨脹。
根據本發明的夾持裝置及根據本發明之接觸裝置用於將一個以上的工件夾持抵靠著設有開口104之板件102(參考圖4及61)。例如,板件102係多功能平台(MFT)的平台頂部。說到這裡,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或根據本發明的接觸裝置亦可分別稱為MFT夾持裝置或MFT接觸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106的第一示範性實施例係顯示在圖1至12中,其中圖1、2、3、4、9、11中所顯示者係非夾持狀態108,且圖5、6、7、8、10、12中所顯示者係夾持狀態110。於需要夾持工件之夾持狀態110中,工件已被省略(參考圖3)。
按照第一示範性實施例的夾持裝置106包含固持本體112。固持本體112形成夾持裝置106之基底。固持本體112具有底側114。底側114用於造成抵靠著板件102的接觸(參考圖1)。底側114具有或形成尤其是平面式之接觸表面115。
螺栓116係坐落在固持本體112。螺栓116從固持本體112的底側114突出。螺栓116被設置用於進入板件之開口104(參考圖1)。
當夾持裝置106被配置在板件102時,則螺栓116係進入相關聯的開口104中。固持本體112以其底側114位於接觸抵靠著板件102之上側。
尤其是,螺栓116係配置在固持本體112,使得底側114覆蓋開口104、以致尤其是於環繞螺栓116的底側114之所有側面上與板件102有所接觸。
相對縱軸118,固持本體112具有第一端部120及第二端部122。與第一端部120相比,螺栓116係更接近第二端部122。尤其是,螺栓116未在固持本體112中心地坐落於第一端部120與第二端部122之間。
在螺栓116與第二端部122之間的位置,底側114具有相對接觸表面115傾斜地定位之部分124。所述部分124形成能夠傾斜的自由空間。
夾持裝置106包含夾持軌道126。夾持軌道126係於位移軸線130中之導引元件128(參考圖9至12)上被引導用於線性位移。
夾持軌道126具有適合的輪廓。例如,這可為帶有圓邊、圓形之矩形。說明性地,請參考DE 10 2007 062 278。
導引元件128係坐落在固持本體112處,或係與之直接或間接地連接。
夾持軌道126被導引用於在導引元件128上的滑動移動;夾持軌道126係滑動軌道。
壓力件132係配置於夾持軌道126之一端部的區域中。壓力件作用於要夾持之工件上,且係用於工件的夾持裝置之接觸元件。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夾持軌道126係由金屬材料製成。壓力件132尤其是由塑膠材料製成,並滑動至夾持軌道126上(例如,參考圖9及10)。
原則上,其係亦可能藉由夾持軌道126於其對應端部的區域中之對應塑形而使壓力件直接形成在夾持軌道上。
螺栓116具有高度軸線134。螺栓116的高度軸線134係橫向於、尤其是垂直於固持本體112之底側114。固持本體112具有與之相關聯的水平軸線136。水平軸線136係橫向於、尤其是垂直於螺栓116之高度軸線134。固持本體112的底側114之接觸表面115係平行於水平軸線136。
縱軸118係平行於水平軸線136;水平軸線136延伸在第一端部120與第二端部122之間。
當夾持裝置106適當地定位抵靠著板件102使螺栓116進入相關聯的開口104中時,如果板件102係平面式,水平軸線136係平行於板件102。
夾持軌道126之位移軸線130係橫向於高度軸線134。在夾持裝置106中,位移軸線130的角度位置相對高度軸線134而變動;這將於下文中進一步詳細地討論。
導引元件128具有開口138、且尤其是複數個隔開之開口138(參考圖9及10),夾持軌道126係通過此等開口,並經由此等開口支撐夾持軌道126,用於在導引元件128上可滑動地位移。
導引元件128構造成用於高度方向140中的高度移動,其中高度方向140平行於螺栓116之高度軸線134延伸(且因此當適當地使用夾持裝置106時亦平行於板件102的開口104之軸線)。
此高度可移動性提供變動壓力件132至螺栓116及至固持本體112的距離之可能性(參考圖10及9)。對應地,壓力件132至板件102的距離從而可變動,如將在下文進一步詳細地討論。此高度距離係平行於螺栓116之高度軸線134。對應地,如果板件102係平面式,此高度距離係亦平行於板件102的法線。
在夾持裝置106中,導引元件128之高度移動性係經由樞轉軸承142實行,導引元件128係通過此樞轉軸承支撐於固持本體112上。經由此樞轉軸承142,為夾持軌道126提供導引的導引元件128係構造成搖桿。
樞轉軸承142係連接至固持本體112,並在高度方向140中與固持本體112隔開;樞轉軸承142係坐落於橋架144處,並定位在固持本體112上方。
夾持軌道126係相對高度方向140定位於樞轉軸承142與固持本體112之間。
樞轉軸承142在高度方向中的突出部分位於螺栓116上,或在與螺栓116之距離不超過2 cm處。從而可避免另外的傾斜力矩。
樞轉軸承142之樞轉軸線145係橫向地且尤其是垂直於夾持軌道126的位移軸線130定向,導引元件128係可繞著此樞轉軸承相對固持本體112並從由亦相對螺栓116樞轉。再者,樞轉軸線145係橫向地、尤其是垂直於高度軸線134或高度方向140定向。
尤其是,樞轉軸線145係至少大約平行於底側114或固持本體112之接觸表面115定向。
相對於樞轉軸承142上的其可樞轉性而言,導引元件128具有兩個標記位置,亦即第一位置146(圖1至4、9、11)及第二位置148(圖5至8、10、12)。
在第一位置146中,導引元件128係於其底側150之後方區域與抵靠著固持本體112接觸。導引元件128朝固持本體112的可樞轉性係藉由抵靠著固持本體112之接觸(停止)而受限制。在第一位置146中,用於夾持軌道126在導引元件128上的可位移性之夾持軌道126的位移軸線130係平行於固持本體112抵靠著板件102之接觸表面115。再者,定向此夾持軌道126,使得其位移軸線130係垂直於螺栓116的高度軸線134。
在導引元件128之第一位置146(其係第一樞轉位置)中,夾持軌道126係可於導引元件上自由地位移,如將在下文中更詳細地解釋。
於第一位置146中,位移軸線130係平行於水平軸線136定向。
在為第二樞轉位置的第二位置148中,導引元件128係相對固持本體112於樞轉軸承142上傾斜(參考圖5)。夾持軌道126與位移軸線130相對於水平軸線136位在銳角152(參考圖5)。對應地,於位移軸線130與接觸表面115之間亦存在相同的銳角152。在平面式板件102之情況中下,位移軸線130亦相對板件102位於銳角處。
銳角152係小於10°,且尤其是小於7°及尤其是小於5°。在具體實施例中,此角度約為4.5°。
於此,設計夾持裝置106的尺寸,使得銳角152係足夠「小」,以致相對於位移軸線130,夾持軌道126將不會在夾持軌道126相對導引元件128之任何位置中突出超過固持本體112的底側114。這防止夾持軌道126當其被位移時撞擊抵靠著板件102。
第二位置148係藉由接觸抵靠著固持本體112之導引元件128的前方區域154所界定,從由造成進一步之樞轉式移動被阻擋。
原則上,導引元件128係可於第一位置146與第二位置148之間樞轉,其中,夾持軌道126的角度位置相對水平軸線136或接觸表面115具有最大角度位置(在銳角152),而於第二位置148中具有其位移軸線130。
夾持桿156係可旋轉地(可樞轉地)配置在導引元件128。夾持桿156被提供用於藉由操作者嚙合(尤其是用手嚙合),其中操作者可接著施加需要之夾持力,用於經由夾持桿156將一個以上的工件夾持抵靠著板件102。
在夾持裝置106中,夾持桿156係可旋轉地配置於導引元件128,且從而亦可與導引元件128一起繞著樞轉軸線145樞轉。
夾持桿156係經由樞轉軸承158坐落在導引元件128處。樞轉軸承158之樞轉軸線160係橫向地定向。於導引元件128的第一位置146中,樞轉軸線160係垂直於水平軸線136並垂直於接觸表面115定向。其係平行於螺栓之高度軸線134定向。
當板件102為平面式且夾持裝置106係正確地接觸抵靠著之時,樞轉軸線160係橫向於板件102定向。
藉由夾持桿156的移動性使導引元件128繞著樞轉軸承142樞轉,在第二位置148中之樞轉軸線160係相對高度軸線134以銳角(在量值中對應於銳角152)定向。
操作元件162係以旋轉式固定的關係連接至夾持桿156(參考圖11及12)。操作元件162係形成為偏心元件。
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係坐落在導引元件128處。於所說明之夾持裝置106的示範性實施例中,顯示單一個前進元件164。尤其是,設置複數個前進元件、如同兩個或三個前進元件,被使用作為前進元件包。
夾持軌道126係配置於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對應的前進元件164具有開口166,夾持軌道126係通過此開口。
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係形成為板件(小板件),且尤其是由金屬片材料製成。
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被配置及形成為使得在某一位置中(如將於下面更詳細地解釋),夾持軌道126係可自由地移動,且尤其是可經過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之開口166位移。其進一步可能的是藉由致動此夾持桿156,可使前進元件164相對夾持軌道126傾斜,並使夾持軌道接著經由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位移,以便達成夾持位置。
在實施例中,操作元件162係由具有圓柱形外輪廓168之圓柱形形狀形成。操作元件162被支撐於導引元件128的中空圓柱形托座170上。托座170形成用於操作元件162之樞轉軸承(旋轉式軸承)、尤其是滑動軸承。
操作元件162具有切口172,使其具有圓柱形的外部形狀。此切口172具有圓形之片段的橫截面形式(參考圖11、12)。當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位於切口172中時(圖11),接著經由操作元件162之偏心構造,可達成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相對夾持軌道126的傾斜,並可實現前進之效果。尤其是,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可被帶出切口172,並抵靠著外輪廓168,以便達成被阻擋的夾持位置(圖12)。
切口172係藉由壁面174所劃界,且尤其是藉由平面式壁面174所劃界(圖11、12)。
夾持桿156具有第一位置176(第一樞轉位置176)。這在圖1至4、9、11中顯示。
於夾持桿156之第一位置176中,操作元件162係定位成使得其壁面174垂直於夾持軌道126的位移軸線(圖11)。
配置在導引元件128者係操作元件162之對應元件178。對應元件178係配置成與操作元件162相對,其中夾持軌道位於操作元件162與對應元件178之間(圖11)。對應元件178係用於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的接觸元件。
在第一位置176中,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係相對於包括位移軸線130之夾持軌道126垂直地定向(圖11)。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係接觸抵靠著對應元件178及操作元件162的壁面174。從而釋放夾持軌道126之可位移性,且允許夾持軌道相對導引元件128自由地位移。例如,操作者可藉由壓力件132抓住夾持軌道126,並使夾持軌道126在向前方向中(使壓力件132從固持本體112後退)或於與向前方向中相反的向後方向中自由地位移,直至遭遇對應之止動點或夾持軌道被拉出。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夾持軌道126係設有防止夾持軌道126於向前方向中從導引元件128完全拉出的止動元件。在向後方向中,藉由壓力件132撞擊導引元件128或固持本體112來防止完全拉出。
當夾持桿156係從第一位置176開始樞轉時,操作元件162將旋轉。此旋轉首先造成操作元件162之樞轉移動,此操作元件係仍然接觸抵靠著對應元件178。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相對夾持軌道126的此樞轉實現傾斜。
由於操作元件162之偏心構造(參考圖12),夾持桿156的進一步樞轉出第一位置176造成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在導引元件128上之前進。這導致夾持軌道126於位移軸線130中的向前移動(參考圖12)。
夾持桿具有第二位置180(第二樞轉位置);這是在圖5至8及10、12中顯示。
第二位置180係最大位置,並對應於夾持裝置106之夾持狀態110。
在夾持桿156的第二位置180中,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已被帶出切口172並接觸抵靠著外輪廓168(圖12)。從而抵達死點,並阻擋第二位置180。為解除第二位置180之阻擋,亦即為返回至第一位置176,需要施加相當大的力量。第二位置180、及因此夾持裝置106之夾持狀態110可從而鎖固。為了阻擋第二位置180,提供一種自鎖能力。由於從接觸抵靠著切口172(抵靠著壁面174)過渡至接觸抵靠著外輪廓168,自鎖能力係藉由抵達死點位置(「位能谷點」)來達成。
尤其是在導引元件128處,前提是於夾持桿156的第二位置180中為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形成接觸件182。
經由夾持裝置106將工件夾持抵靠著板件102,其工作原理如下:
作為對夾持裝置106之對應元件的接觸裝置184係坐落在板件處(參考圖3)。作為範例,接觸裝置可具有類似於帶有固持本體及螺栓之夾持裝置的構造,或其亦可為固定地連接至板件及例如藉由螺釘鎖固至該處之壁面。
工件186係配置在接觸裝置184處。於夾持桿156的第一位置176中,藉由操作者將壓力件132帶至抵靠著工件186。從第一位置176開始,操作者接著將夾持桿156樞轉進入第二位置180。然後,如先前已敘述,在夾持桿156之此樞轉移動中,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首先被傾斜且接著位移。從而,經由傾斜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夾持軌道126係與之一起位移,並施加所需的夾持力。於第二位置180中,獲得對應之夾持狀態110,且工件在接觸裝置184與夾持裝置106之間被夾持抵靠著板件102。
經由將導引元件128構造成可繞著樞轉軸線145於樞轉軸承142上樞轉的搖桿,壓力件132於高度方向140中相對固持本體112及螺栓116存在高度移動性。於此,高度方向140中的高度距離係可在壓力件132及固持本體112與螺栓116之間變動。
當接著藉由此壓力件132於夾持操作中的高度移動性夾持工件186時,導引元件128可與壓力件132一起對應地移動,並在向下方向中降伏。這接著導致向下固持力188(圖8),此向下固持力作用於板件102之方向中,並將固持本體112驅策抵靠著板件102並將螺栓116驅策進入相關聯的開口104。
當工件被夾持時,發生壓力件132在朝固持本體112(板件102)之向下方向中的高度移動。導引元件128於樞轉軸承142上之可樞轉性使壓力件132(其係接觸抵靠著工件186)能夠朝板件102移動,其依次建立向下固持力188。
這提供一種防止工件被向上推、或在極端情況下甚至被舉離板件102的方法。
為操作員提供操作之簡單性。
於圖5至8、10、12中,顯示夾持狀態110,於此存在最大銳角152的位置。當壓力件132接觸抵靠著工件時,大致上僅只抵達此位置,儘管於所提及之圖式中未畫出此工件。再者,當夾持桿156係處於第二位置180中時,最大銳角152不一定必須於夾持狀態110中抵達。亦可抵達比銳角152較小的角度。
夾持裝置106具有尤其是配置在導引元件128之外殼190。外殼190係可與導引元件128一起樞轉(且因此,達成壓力件132的高度移動性)。外殼190係朝外側關閉。尤其是,操作元件162及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係配置於外殼190中,並從而受此外殼190保護。
當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係相對夾持軌道126傾斜且夾持桿156係在其第一位置176外側時,夾持軌道126朝固持本體112之向後移動被阻擋。壓力件132遠離固持本體112的向前移動係仍然可能的,並可藉由於朝第二位置180之方向中致動此夾持桿156來致動。
可提供(第一)彈簧裝置,其確保導引元件128被驅策進入其第一位置146,使得為了使其移出第一位置146,必需克服對應的彈簧力。
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的第二示範性實施例係顯示在圖13至24中,並於其中指定為192。在此,於圖13至16、21、23中,顯示對應於非夾持狀態108之非夾持狀態。圖17至20、22、24顯示對應於夾持狀態110的夾持狀態。
夾持裝置192包含固持本體194,螺栓196坐落在固持本體。一般來說,固持本體194及固持本體112於功能上係完全相同。固持本體194具有接觸抵靠著板件102之底側114。螺栓196被設置用於進入板件102的對應開口104。
坐落在固持本體194者係外殼198或外殼198係固持本體194之一部分。導引元件200係可位移地配置於外殼198中(圖21至44)。導引元件200被支撐用於位移軸承202上的位移。
位移軸承202使導引元件200能夠整體地在方向/反方向204中位移(圖13)。夾持軌道206係可位移地支撐於導引元件202上。夾持軌道被支撐用於在位移軸線208中位移。位移軸線208係平行於水平軸線136(相同之參考字符係使用於夾持裝置106中亦存在的元件)。水平軸線136係抵靠著板件102平行於固持本體194之接觸表面。導引元件200在位移軸承202上的線性可位移性之方向/反方向204係平行於位移軸線208(且因此平行於水平軸線136)。其接著對應地橫向於且尤其是垂直於螺栓196之高度軸線134。
再者,憑藉位移軸承202,導引元件200係在垂直於方向/反方向204的方向/反方向210中(圖13)給予高度可位移性。
對應地,導引元件200及因此夾持軌道206係接著可在此方向/反方向210中位移,其中此方向/反方向210係高度方向。高度方向係平行於螺栓196之高度軸線134。
壓力件212係配置在夾持軌道206。憑藉於方向/反方向210中具有導引元件200的可位移性之位移軸承202的構造,壓力件212至固持本體194及至螺栓196之高度距離可變動。
夾持軌道206首先被導引用於在導引元件200上位移。導引元件200本身係以滑動件的形式構造並經由位移軸承202相對固持本體194在方向/反方向204中及方向/反方向210中、及於此尤其是在外殼198上被導引。
於示範性實施例中,位移軸承202係經由長形孔導引件214形成。在第一示範性實施例中,所述長形孔導引件214包含一對第一長形孔216a及一對第二長形孔216b,所述長形孔對係在平行於夾持軌道206之位移軸線208的方向中隔開。夾持軌道206係定位於各自對的長形孔之間。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第一長形孔216a及第二長形孔216b係配置於外殼198處。每一對長形孔係配置在外殼的相反側上之外殼處。
第一長形孔216a及第二長形孔216b係相對於水平軸線136以斜角定向。它們各具有相對於水平軸線136在(等於)銳角220的縱軸218。
銳角之範圍係於10°與30°之間。在具體的示範性實施例中,此角度約為20°。
於夾持裝置192中,第一長形孔216a及第二長形孔216b具有完全相同之構造。它們在相對固持本體194的底側之相同高度處彼此平行地配置。
坐落於導引元件200者係進入相關聯的長形孔之銷。
從而可在導引元件的每一位置中達成此效果,夾持軌道206之位移軸線都位在平行於此水平軸線136。
夾持桿222坐落在固持本體194。夾持桿222係相對於固持本體平移地固定。夾持桿222不能隨著固持本體194移動。
夾持桿222係可樞轉地坐落在樞轉軸承224上。樞轉軸線226(參考圖16)係相對於固持本體194靜止不動,並平行於高度軸線134且垂直於水平軸線136。樞轉軸線226係相對於夾持軌道206的位移軸線208垂直地定向。
操作元件228係以與之旋轉式固定的關係連接至夾持桿222(圖23、24)。
操作元件228係經由旋轉軸承230、及尤其是滑動軸承230可旋轉地配置在外殼198或固持本體194上。操作元件228大致上係以與操作元件162相同之方式構造,具有對應的圓柱形外輪廓(對應於外輪廓168)及切口172。
操作元件228直接作用於以滑動件的形式構造之導引元件200上。
在夾持桿的第一位置中(圖13至16、21、23),導引元件200之壁面232係接觸抵靠著對應於操作元件288的壁面174之壁面。(因此,參考數字174被使用來意指操作元件228的此壁面)。
凹部234形成在導引元件200處、於與導引元件200之壁面232相對的位置處。前進元件236坐落在所述凹部中。前進元件236對應於前進元件164。可提供複數個前進元件236、及尤其是前進元件包。
坐落在相反側面上者係形成於導引元件200之對應元件238。夾持軌道206係配置在對應元件238與凹部234之間。
夾持桿222的第一位置對應於夾持裝置106之情況中的第一位置176。前進元件236係接觸抵靠著壁面232及抵靠著對應元件238,且夾持軌道206通過前進元件236之開口,且在此係可自由地移動。夾持軌道206係可相對導引元件200、於向前方向/向後方向240中沿著位移軸線208自由地位移(圖23)。
操作元件228直接作用在導引元件200的壁面232上。導引元件200依次作用於凹部234中之前進元件236上。
當夾持桿222被樞轉進入第二位置(對應於夾持裝置106的情況中之第二位置180),其中此第二位置在圖17至20、22、24中顯示,於開始從第一位置樞轉移出處,偏心操作元件228作用在導引元件200上,並使後者位移遠離固持本體194的後方端部242(圖23、24)。
位移方向係平行於夾持軌道206之位移軸線208。
導引元件200之後方端部246與固持本體194的後方端部242之間的距離244從而增加。
導引元件滑動件之後方端部246面朝固持本體194的後方端部242。
固持本體194之後方端部242亦可被看作是外殼198的後方端部。
從第一位置開始,偏心操作件228之旋轉經由導引元件200的向前位移造成前進元件236相對夾持軌道206傾斜。操作元件228之進一步旋轉造成導引元件200的位移,接著亦作用於凹部234中之前進元件236。傾斜的前進元件236係隨同導引元件滑動件200共同移動,並造成夾持軌道206沿著位移軸線208在向前方向中位移,其中壓力件212至固持本體194或至外殼198之距離增加。
同樣,於夾持桿的第二位置中,返回移動係藉由自鎖機構所阻擋,就像先前已在夾持裝置106之情況中參考操作元件162敘述一樣。
圖24顯示當夾持桿222處於其第二位置中時的導引元件200之位置。
距離244存在於固持本體194的後方端部246與後方端部242之間。
導引元件200的向前位移亦意指在平行於高度軸線134之高度方向中的降低(參考圖21及22)。
從上方位置248開始(圖21),導引元件200在其向前位移中經由位移軸承202移動至下方位置250(圖22)。
於下方位置250中,壓力件212係更接近固持本體194的底側或更接近螺栓196。
從而,在夾持操作中建立向下固持力252(參考圖20)。
於示範性實施例中,提供第一彈簧裝置254(圖23),導引元件200係經由此第一彈簧裝置在面朝遠離固持本體194之後方端部242的方向中支撐在固持本體194或外殼198上。
第一彈簧裝置254係構造成使得其將導引元件200固持於第一位置256中(圖23)。當夾持桿222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存在第一位置256。當導引元件200處於第一位置256中時,存在導引元件200之上方位置248(圖21)。
第一彈簧裝置254提供用於使導引元件200處於第一位置256中,而未致動夾持桿222,且提供用於當夾持桿222移出第二位置時使導引元件200去第一位置256。
為了使導引元件200移出第一位置256,必需克服第一彈簧裝置254的彈簧力。這是藉由操作者致動夾持桿222並將夾持桿222從其第一位置樞轉出而完成。
在夾持桿222之第一位置中,夾持軌道206係可於導引元件200上在向前及向後方向兩者中自由地位移。當夾持桿222係從第一位置樞轉出時(且從而,導引元件200係亦從其上方位置248位移出),操作元件228係傾斜,且僅只夾持軌道206於向前方向中的位移係接著可能的,其中,藉由向前方向中之位移,壓力件212至固持本體194或至外殼198的距離增加。阻擋夾持軌道206在向後方向中之位移。
夾持裝置192的工作如下:
夾持裝置192係對應地固定抵靠著板件102,其中螺栓196係進入相關聯之開口104。
提供對應的接觸裝置作為對應元件。
於夾持桿222之第一位置中,夾持軌道206被位移,直至壓力件212接觸抵靠著要夾持的對應工件,或直至壓力件212剛好坐落在工件之前方。
於夾持桿222的第一位置中,導引元件(導引元件滑動件200)處於上方位置248中。導引元件200從其後方端部246至固持本體194之後方端部242的距離係最小。
夾持桿222係樞轉出第一位置。然後,導引元件200係藉由與偏心操作元件228直接接觸而向前位移(遠離固持本體194之後方端部242)(參考圖21及22與圖23及24)。
然後,操作元件228首先相對夾持軌道206傾斜及位移。夾持軌道206係從而向前位移,並施加對應的夾持力。
當導引元件200向前位移時(遠離固持本體194之後方端部242),導引元件200係亦在朝固持本體194及螺栓196的方向中向下位移。藉由此位移,夾持軌道206係隨附載送,並亦於朝固持本體194及螺栓196之方向中向下位移。這依次造成壓力件212至固持本體194及至螺栓116的距離減少。其亦造成壓力件212至板件102之距離減少。
向下固持力252從而在板件102的方向中施加於夾持裝置192上。
尤其是,當夾持桿222已抵達第二位置時(圖22、24),相對高度可位移性,已抵達導引元件200之較低位置250。在第二位置中,阻擋夾持桿222的樞轉移動。必需克服對應之力量,以便使夾持桿222移出其第二位置。
於夾持裝置192的示範性實施例中,顯示螺栓196,其具有非實心構造,並具有切口258(參考圖15)。
其係亦可能使螺栓196為實心構造,或使夾持裝置106之螺栓116亦具有對應的切口258。
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的第三示範性實施例顯示在圖25至36中,並於其中藉由參考數字260指定。在圖25至28、33、35中,於夾持裝置106之情況中顯示對應於非夾持狀態108的非夾持狀態。圖29至32、34、36顯示在夾持裝置106之情況中對應於夾持狀態110的夾持狀態。
夾持裝置260包含帶有螺栓264之固持本體262,其中大致上,其構造係與用於夾持裝置192所述者完全相同。
坐落在固持本體262者係外殼266。導引元件268(導引元件滑動件268)被支撐用於固持本體262上的位移。依次,支撐用於導引元件上之位移者係具有壓力件272的夾持軌道270。夾持軌道270具有位移軸線。
導引元件268係經由位移軸承274支撐用於進行位移。位移軸承274包含長形孔導引件。尤其是,第一長形孔276a及第二長形孔276b係以彼此相向之關係形成在外殼。
對應的銷係坐落於導引元件268處,此等銷進入相關聯之長形孔276a及與276b。
長形孔276a及276b係以彼此隔開的關係在平行於位移軸線之方向中定位在固持本體262/外殼266。
第一長形孔276a及第二長形孔276b具有相對於螺栓264的高度軸線134定向在斜角之軸線。
相對於高度軸線134,長形孔276a及276b係相對螺栓264處於不同高度(參考圖25)。
經由位移軸承274,導引元件268可在平行於水平軸線136的方向/反方向278中(圖28)位移。導引元件268可更在垂直於方向/反方向278之方向/反方向280中在高度方向中位移。
第一長形孔276a及第二長形孔276b相對水平軸線136具有相同的角度位置,但於高度中偏移。它們係配置成使得當導引元件268在位移軸承274上位移時,夾持軌道270不會改變其相對水平軸線之定向。尤其是,當導引元件268係於高度方向中位移時,夾持軌道270保持平行於水平軸線136(參考圖35及36)。
夾持裝置260包含可樞轉動地配置的夾持桿282。夾持桿282係可樞轉地坐落在導引元件上,並可隨之而來地於方向/反方向278及280中位移。
以與夾持桿282旋轉式固定的關係連接至夾持桿282者係可旋轉地導引在導引元件268上之操作元件284(圖33、34)。
操作元件284係構造成偏心件的形式。
操作元件284係以大致上與操作元件162相同之方式構造,具有圓柱形外輪廓及切口。
設置前進元件286,其具有開口,夾持軌道270係通過此開口。
於夾持桿的第一位置中(圖25至28、33、35),定位前進元件286,使得夾持軌道270在導引元件268上之自由位移成為可能。
當操作元件284係對應地旋轉時(藉由將夾持桿282從其第一位置樞轉出),操作元件284藉由直接接觸作用於前進元件286上,並使其相對夾持軌道270傾斜。進一步的移動造成夾持軌道隨之而來地載送,且尤其是在向前方向中移動(增加壓力件272離外殼266的距離)。
配置於導引元件268者係用於接觸抵靠著前進元件286(或前進元件包)之對應元件288。對應元件288係與操作元件284呈相對的關係。夾持軌道270係定位在對應元件288與操作元件284之間。
於示範性實施例中,提供第一彈簧裝置290,其被支撐在導引元件及前進元件286上。第一彈簧裝置290用於固持夾持桿282的第一位置。其彈簧力必需被克服。
在夾持裝置260中,提供第二彈簧裝置292,其包含被支撐於外殼266上及與導引元件268之相對端部上的一個以上之彈簧(圖33及34)。
在夾持桿282的第一位置中,導引元件268處於第一位置294中。在所述之第一位置294中,使導引元件268的第一端部296更接近外殼266之第一端部298(圖33)。
當夾持桿282被致動,亦即離開其第一位置時,導引元件268被移出其第一位置294;於此過程中,它使其第一端部296位移離開外殼266的第一端部298,且係從而向後位移(參考圖33)。在另一方面,於致動夾持桿之此過程中,向前位移此夾持導軌270。
當導引元件268係向後位移時,其係亦在向下方向中於高度方向位移;因此,壓力件272至螺栓264(或至板件102)的距離減少。
導引元件268係經由第二彈簧裝置292支撐在外殼266上。
於向前位移中,壓縮第二彈簧手段292(參考圖34)。第二彈簧裝置292決定在夾持狀態中施加之夾持力。第二彈簧裝置292的彈簧力決定所述之夾持力。
夾持裝置260的工作如下:
如先前已敘述,夾持裝置260藉由造成螺栓264進入相關聯之開口104並使固持本體262接觸抵靠著板件102而被固定抵靠著板件。
夾持桿處於其第一位置中。位移在導引元件268上導引的夾持軌道270,使得壓力件272係接觸抵靠著要夾持之工件或係於要夾持的工件附近。
然後,夾持桿282係樞轉出其第一位置。前進元件286從而被傾斜。夾持軌道270之前進發生。同時,導引元件268被驅策遠離外殼266的第一端部298,並向後位移。從而壓縮第二彈簧裝置292。
在夾持桿282之第二位置中,提供阻擋作用,並鎖固此對應的夾持位置。處於第二位置中之導引元件268係經由第二彈簧裝置292支撐在外殼266上。第二彈簧裝置292的彈簧力從而決定所施加之夾持力。
當導引元件268於方向/反方向278中位移時,它係亦在方向280中於高度方向位移(參考圖35及36)。導引元件268係在朝板件102的方向中向下位移,並隨之一起載送此夾持軌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壓力件272從而朝板件102的方向中下降。
建立向下固持力300(圖32),其對工件提供更好之固定。
於夾持裝置260的情況中比起在夾持裝置192之情況中使用者,長形孔276a、276b係相對水平軸線136以不同符號定向(參考圖25及13)。
於夾持裝置192的情況中,導引元件200係在夾持操作中向前移動,反之於夾持裝置260的情況中,導引元件268係向後移動。
在夾持裝置260之情況中,此向後移動係憑藉第二彈簧裝置292彈性地支撐。
根據本發明的夾持裝置之第四示範性實施例係於圖37至49中顯示,並在其中藉由參考數字302指定。於圖37至40、45、46、48中,顯示對應於非夾持狀態108的非夾持狀態。圖41至44、47、49顯示對應於夾持狀態110之夾持狀態。
夾持裝置302的構造係與夾持裝置260之構造類似。相似的數字被採用來指示完全相同之元件。
夾持裝置302在位移軸承構造的事項中與夾持裝置260不同。提供位移軸承304,它允許對應之導引元件306於方向/反方向308中及在橫向於此延伸的方向/反方向310中位移(圖45)。
位移軸承304具有在例如外殼314處於彼此相向之關係中的第一長形孔312a。再者,第二長形孔312b係以彼此相向之關係並與第一長形孔312a呈隔開的關係提供。
第一長形孔312a具有相對於水平軸線136定向在斜角之第一軸線316。第二長形孔312b具有相對於水平軸線136定向在斜角的第二軸線318。
於此,第一長形孔312a之傾斜定向係與第二長形孔312b的傾斜定向不同。
第一軸線316相對於水平軸線136傾斜之銳角係與(第二長形孔312b的)第二軸線318相對於水平軸線136傾斜之銳角不同。尤其是,第一軸線316相對於水平軸線136傾斜的銳角係大於第二軸線318相對於水平軸線136傾斜之對應銳角。
在此,具有第二軸線318的第二長形孔312b係更靠近對應螺栓264或更靠近對應夾持軌道270上之壓力件272。
於其上可位移地導引夾持軌道270的引導元件306構造為滑動件之形式,此滑動件係可在方向/反方向308中位移並可於方向/反方向310(高度方向)中位移。
因為長形孔312a和312b的不同構造,夾持軌道270關於水平軸線136之角度位置取決於導引元件306在對應固持本體262處的高度位置而改變。
於對應夾持桿282處於第一位置之初始位置中,夾持軌道270係可相對導引元件306自由地移動,且夾持軌道位於使其位移軸線平行於水平軸線136(圖45)。
導引元件至後面的位移(參考圖46)造成夾持軌道270相對水平軸線136之角度位置改變。在夾持桿282的第二位置之極端情況下,夾持軌道270及其壓力件相對水平軸線136(圖47)位於銳角320。銳角320係尤其小於10°且較佳地係小於7°且較佳地係小於6°。
例如,選擇所述的角度,使得壓力件272將不會突出超過對應固持本體262之底側,在此其接著可撞擊板件102。
再者,夾持裝置302包含第二彈簧裝置322,其大致上以與夾持裝置260的情況中之第二彈簧裝置292相同的方式配置。夾持裝置302之第二彈簧裝置322係可調整的。
接觸元件324係配置於固持本體262處。接觸元件固定地連接至固持本體262。接觸元件324係坐落在固持本體262之後方端部的區域中,此後方端部係與壓力件272呈隔開關係。
包含一個以上之彈簧的第二彈簧裝置322被支撐於接觸元件324上和導引元件306上。
接觸元件324之位置係可固定地調整。舉例來說,接觸元件324係通過螺紋在適當位置中固持至固持本體262和連接至固持本體的外殼。接觸元件324至導引元件306之面朝接觸元件324的端部之距離係可經由接觸元件324的螺紋位置、相對夾持桿282之第一位置調整。
對應地,於圖48的說明中,其對應於夾持桿282之第一位置,接觸元件324至支撐側326的距離係可調整的。支撐側326係導引元件306之側面,其與接觸元件324呈相對的關係,且其對導引元件306上之第二彈簧裝置322提供支撐。
螺帽、且尤其是接合螺帽328被配置在固持本體262或於連接至固持本體的外殼處。藉由所述螺帽在對應螺紋上之旋轉位置,預先決定接觸元件324於對應外殼的內部空間中之進入深度,並因此預先決定接觸元件324與支撐側326之間的距離。
第二彈簧裝置之彈簧力可經由接觸元件324的位置來調整,此調整係藉由螺帽328之旋轉位置所預先決定。在夾持裝置302的夾持狀態110中,此彈簧力決定夾持力之量值。此夾持力可固定地變動。
於其他情況下,夾持裝置302以與夾持裝置260相同的方式起作用。當工件被夾持時,藉由導引元件306、及因此夾持軌道270、且因此依次壓力件270相對螺栓264之高度移動性建立向下固持力330(圖44),此向下固持力330驅策夾持裝置302抵靠著板件102。
根據本發明的夾持裝置之第五個示範性實施例係在圖50至60中顯示,且於其中藉由參考數字332指定。在圖50至52、56、58中,顯示對應於非夾持狀態108的非夾持狀態。圖53至55、57、59顯示對應於夾持狀態110之夾持狀態。
夾持裝置332包含固持本體334,螺栓336係坐落在固持本體。螺栓336相對於固持本體334垂直地突出,其中如先前所述的螺栓被設置用於進入板件102之開口104,且其中固持本體334被設置用於支撐在板件102上。
螺栓336係構造成多片段的形式(參考圖60)。其至少包括第一片段及第二片段,此等片段係可相對彼此移動。
在如所說明之示範性實施例中(圖60),螺栓336包含三個片段,亦即第一片段338a、第二片段338b,及第三片段338c。此三個片段338a、338b、338c係彼此隔開。它們係與於它們的每一者之間的間隙340隔開。片段338a、338b、338c係環繞周邊均勻地隔開。
片段388a、338b、338c圍起孔腔342。坐落在孔腔342中者係膨脹元件344,力量可經由膨脹元件344施加於片段338a、338b、338c上,這些片段可經由膨脹元件344膨脹。憑藉膨脹元件344,螺栓336之直徑346(參考圖56、57)可被放大。從而,當處於夾持狀態110中時,其係可能使螺栓336的片段338a、338b、338c驅策抵靠著開口104之壁面,以便獲得螺栓336在相關聯開口104中的另外力量鎖定錨固。
導引元件348係配置於固持本體334(參考圖56、57)。在此,導引元件348被定位用於旋轉移動。其係經由旋轉軸承350支撐在固持本體334上。
相對於固持本體334之接觸表面354,導引元件348於固持本體334上的可旋轉性之旋轉軸線352(圖56、57)橫向地及尤其是垂直地延伸抵靠著板件102。接觸表面354界定水平軸線356。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旋轉軸承350包含螺紋358,及尤其是包含梯形螺紋及滑動軸承。
夾持桿360是以與之旋轉式固定的關係坐落於導引元件348處。夾持桿360之旋轉軸線對應於旋轉軸線352。
旋轉軸線352係平行於螺栓336的高度軸線362。
尤其是,當夾持裝置332正確地定位抵靠著板件102時,則夾持桿360係至少大約平行於板件平面定位。旋轉軸線352係至少大約垂直於板件平面定向。
在螺栓336內及於片段338a、338b、338c之間,膨脹元件344是以與之旋轉式固定的關係坐落在導引元件348處。膨脹元件344作用於片段338a、338b、338c上,使得藉由膨脹元件344之旋轉移動所造成(經由夾持桿360的旋轉式移動來啟動,其造成導引元件348之旋轉式移動),螺栓336被膨脹以增加其直徑346。替代地或另外,其係可能配置及形成膨脹元件344,使得回應於導引元件348的高度移動,藉由膨脹元件344之高度移動所造成,螺栓336係藉由在片段338a、338b、338c上的作用而膨脹。
作為範例,於片段338a、338b、338c處提供滑動塊導引件,其中固定地連接至膨脹元件344之一個以上的元件、如同連接板被導引在滑動塊導引件上,並於旋轉移動及/或高度移動時實現對應之膨脹。
如果膨脹元件344作用在螺栓336的所有片段338a、338b、338c上,就能達成抵靠著對應開口104之均勻夾持。原則上,其係亦可能使膨脹元件344不會作用於所有片段上,且例如在使用三個片段之處,僅只作用於一個片段或兩個片段上。這亦達成增加螺栓336的直徑之效果,以便在相關聯的開口104中達成用於螺栓336之夾持力。
夾持軌道366係可在位移軸線364中位移地導引於導引元件348上。夾持軌道366在一端部的區域中具有用於作用在工件上之壓力件368。
夾持軌道366被導引於導引元件348上,使得其相對於導引元件348的旋轉式移動係自由的,意指其不會與導引元件348共同旋轉。相對於高度軸線362中之高度移動,憑藉導引元件348用螺紋配置在固持本體334處的事實,夾持軌道366被導引,使得其於所述高度移動中與導引元件348一起移動。
因此,憑藉導引元件348,夾持軌道366係可在高度方向中平行於高度軸線362移動。尤其是,在夾持位置中,壓力件368可被帶至更接近螺栓336或板件102。從而建立向下固持力,其通過夾持裝置332將工件提供牢靠地固定抵靠著板件102。
尤其是,相對於高度軸線362,設置夾持軌道366而相對導引元件348以與之形式鎖定的關係固持在適當位置中,以致夾持軌道366(及因此壓力件368)與導引元件348一起在其於高度方向(平行於高度軸線382)中之移動而對應地移動。
固持本體334包含外殼370或已在其上形成外殼370。外殼370具有內部空間372。前進元件374或前進元件包係配置於內部空間372中。前進元件374係坐落在夾持軌道366處。夾持軌道366係通過前進元件374的開口376。前進元件374尤其是具有似板件之形狀,且尤其是金屬片零件。尤其是,於前進元件包中,提供複數個板件狀的金屬片零件。
圓盤元件(操作元件)378係以旋轉式固定之關係與夾持桿360連接。圓盤元件378與夾持桿360的旋轉共同旋轉。圓盤元件378係構造成偏心件。
夾持桿360具有第一位置380(圖50至52、56、58),在此位置中,前進元件374被定位成使得夾持軌道366係可沿著位移軸線364相對於導引元件348及亦相對於外殼370自由地位移(圖56、58)。尤其是,前進元件364係相對於夾持軌道366橫向地定向、尤其是垂直地方向,使得後者係可經過開口376自由地位移。
當夾持桿360係從其第一位置移出時,圓盤元件相對固持本體334(及外殼370)旋轉。圓盤元件378係構造成偏心件之形式,並直接接觸前進元件374。此旋轉首先將造成前進元件374相對夾持軌道366傾斜。持續的旋轉造成前進元件374在前進元件374相對夾持軌道366傾斜之情況下前進。從而,經由前進元件374的向前移動,夾持軌道366係隨之載送並向前移動。於此,阻擋壓力件368朝外殼370的向後移動。
在夾持桿360離開第一位置380之對應旋轉移動中,夾持軌道366係接著向前位移(於壓力件368離外殼370的距離增加之方向中)。
同時,導引元件348係在高度軸線中的螺紋358上降低。夾持軌道366係隨之載送,而壓力件368於朝板件102的方向中下降。
再者,膨脹元件344共同旋轉並下降。這實現螺栓336之膨脹。
夾持裝置332被定位抵靠著板件102。螺栓336係進入開口104,且固持本體334係接觸抵靠著板件102的上側。為了啟動夾持操作,夾持桿360係處於第一位置380中。夾持軌道366係可在位移軸線364中自由地位移。使用者將壓力件368移動抵靠著要夾持之工件,直至壓力件368接觸抵靠著工件,或正好於工件的前面。
操作者將夾持桿360樞轉出其第一位置380(參考圖56、57及58、59)。由於此,圓盤元件378作用在前進元件374上,使後者傾斜,並實現前進元件374之向前位移(平行於位移軸線364),且因此實現夾持軌道366的向前位移。壓力件368從外殼370移離,或造成壓力。
同時,憑藉此旋轉,導引元件348係沿著高度軸線362降低,並建立向下固持力。
再者,螺栓336被膨脹並在適當位置中被夾持抵靠著對應開口104。
尤其是,提供夾持桿360之第二位置(參考圖59)。當處於此位置中時,夾持桿360被阻擋。
夾持裝置332已被描敘述為使其導引元件348被支撐用於固持本體334上的旋轉,並被支撐用於高度移動。用於經由膨脹元件344膨脹此螺栓336之膨脹力量可經由旋轉移動及/或經由高度移動實現。
原則上,其係亦可能不提供高度位移的能力,且例如對應之膨脹元件係以與之旋樞轉式固定的關係直接地連接至相關聯的夾持桿。夾持桿之旋轉移動接著藉由對應地導引、如同藉由滑動塊導引件、在多段式螺栓上的膨脹元件實現螺栓之膨脹,而沒有另外的高度位移。
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包含帶有螺栓的固持本體。於此,螺栓可固定地連接至對應之固持本體,且例如可與之一體式連接,或隨後例如藉由焊接接合至固持本體。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螺栓係可固定地、能移除地配置於固持本體。這是結合夾持裝置192(第二示範性實施例)進行解釋。然而,原則上,根據本發明,此變型可在所有夾持裝置上實施。
螺栓196係可固定地、能移除地配置於固持本體194。這使得螺栓196的替換變得容易。尤其是,接著提供一組不同之螺栓196,以便提供夾持裝置192至具有其開口104的各自板件102之適應性。在此,不同的螺栓196於其直徑及/或它們之長度中有所不同。
在夾持裝置102的示範性實施例中,插入導引件386(參考圖21、22)係配置於固持本體104。螺栓196具有用於插入導引件386之對應元件388。螺栓196、連同其對應元件388係可插入此插入導引件386。在此,插入方向390係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相對於夾持軌道206的位移軸線208垂直地定向(參考圖16)。插入方向390係橫向且尤其是垂直於螺栓196之高度軸線134。
尤其是,與插入導引件386相關聯者係防止螺栓196在插入導引件386處被「推過」的止動件。
較佳為,對應元件388具有大於螺栓196之橫向尺寸,並具有大於開口102的橫向尺寸。接著,螺栓196就可被插入開口104中,且對應元件388係接觸抵靠著環繞開口104之板件區域;螺栓不能掉落經過此開口。當螺栓196被插入開口104中時,固持本體194可滑動至螺栓196上。
其係亦可能以其他方式將對應的螺栓196可固定地、能移除地固定至固持本體194。
作為範例,螺栓196係能以螺紋固定至固持本體194,其中螺栓196係可從固持本體194移除。
藉由提供一組具有不同直徑及/或長度之螺栓,為對應的夾持裝置192或其他夾持裝置提供高可變性,在此這些係設有可固定地、能移除之螺栓。
一個以上的工件可於根據本發明的夾持裝置與對應元件之間夾持抵靠著板件102。根據本發明,接觸裝置可被提供作為對應元件,其造成向下固持力在夾持操作中被施加至接觸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接觸裝置500之第一示範性實施例顯示於圖61至65中。在此,基本狀態(非夾持狀態)顯示於圖61至63中,反之夾持狀態顯示在圖64、65中。已由圖64、65省略於夾持狀態下需要的工件。
接觸裝置500包含固持本體502,螺栓504係坐落在固持本體502上。螺栓504以其高度軸線506橫向地、尤其是垂直地從固持本體502突出,且尤其是從固持本體502之底側508突出。
底側508係構造成接觸抵靠著板件102。
然後,於這些條件之下的螺栓504係進入板件102之對應開口104中。
接觸元件510係可移動地配置在固持本體502。接觸元件510具有用於接觸抵靠著工件的接觸表面512。接觸元件510係相當於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的壓力件。
接觸元件510被導引用於固持本體502上之位移,且在此,被導引用於高度方向中的位移及縱向中之位移。
固持本體502具有外殼514或係連接至外殼514。內部空間516係藉由外殼514所界定。外殼514係通至一側面,且接觸元件510使其接觸表面512突出此側面。
接觸元件510係經由位移軸承518被導引相對固持本體502位移。尤其是,位移軸承518係形成在外殼514。
於示範性實施例中,位移軸承518包含長形孔導引件。為此,第一長形孔520a係以彼此相向的關係形成在外殼514處,且於與之隔開之關係,第二長形孔520b係以彼此相向的關係形成(圖61)。
第一長形孔520a及第二長形孔520b係相對固持本體502之縱向軸線522呈彼此隔開之關係。
對應的銷係坐落在接觸元件510處,此等銷進入長形孔520a及520b。
長形孔520a、520b係相對於縱軸522定向在傾斜之角度。它們係坐落於銳角,其例如相對於縱軸522為大約30°的角度。
位移軸承518係構造成使得可相對固持本體502實現平行於縱軸及垂直於接觸元件510之縱軸(平行於高度軸線506)兩者的位移。
接觸元件510係經由彈簧裝置524支撐在固持本體502上。彈簧裝置524係構造成使得其將接觸元件510固持於第一位置526中(圖61至63)。在此第一位置526中,接觸元件510沿著縱軸522具有其最大尺寸。接觸元件510係最大限度地延伸出外殼514之對應開口。接觸表面512係與外殼514的前側528最大限度地隔開。接觸元件510從外殼514出來之開口係形成於前側528處。
尤其是,當處於第一位置526中時,接觸元件510係接觸抵靠著外殼蓋532的內側面530。
再者,提供接觸裝置534,其於外殼514處界定平行於接觸元件510之縱軸522的最大撓度。
舉例來說,接觸裝置534係通過在接觸元件510之肩部及於外殼514的對應之對應元件形成(參考圖63)。
為了實現接觸元件510從第一位置526移出,必需克服彈簧裝置524的彈力。
尤其是,彈簧裝置524包含一個以上之彈簧。
從第一位置526開始,當接觸元件510進一步向內位移進入外殼514(圖64、65)時,接觸元件510係在橫向於、尤其是垂直於高度軸線506的方向536(圖64)中移動。再者,在垂直於方向536及平行於高度軸線506之方向538中發生高度移動。
從第一位置526開始,當接觸元件510位移時,接觸表面512至螺栓504的距離、及因此至板件102之距離係減少(圖64、65)。
接觸元件510具有最大第二位置540(圖64、65),其中接觸元件510係接觸抵靠著外殼514的底部542;底部542係與外殼蓋532相對。
進一步形成接觸裝置,其中對應之銷元件係接觸抵靠著其正面上的長形孔520a、520b。
根據本發明,當工件被夾持在夾持裝置與接觸裝置500之間時,且當施加對應的夾持力時,這接著實現接觸元件510之位移。高度位移係亦經由位移軸承518實現;接觸元件510具有相對於固持本體502的高度移動性。
憑藉此高度移動性,在接觸裝置500處於板件102之方向中生成向下固持力544,因此提供工件抵靠著板件102的較佳固定。
接觸元件510在位移軸承518上之位移係直接藉由操作者或藉由相向的夾持裝置來實現。尤其是,從接觸元件510之第一位置526開始,當接觸元件510接觸抵靠著工件時,夾持裝置的夾持力係經過工件之中間性傳輸至該處,此夾持力使接觸元件510進一步位移進入外殼514,並使接觸元件510於高度軸線506中向下位移。這依次生成向下固持力544。
根據本發明的接觸裝置之第二示範性實施例顯示在圖66至70中,且於其中藉由參考數字550指定。在此,於圖66至68中顯示非夾持狀態,反之在圖69、70中顯示夾持狀態。
接觸裝置550包含固持本體552,其具有從該處橫向地突出的螺栓554。
螺栓554被設置用於進入開口502,且固持本體552被設置用於接觸抵靠著板件102。
坐落在固持本體者係樞轉軸承556。依次可樞轉地定位於樞轉軸承上者係具有用於工件之接觸表面的接觸元件558。樞轉軸承之樞轉軸線560係相對於螺栓554的高度軸線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地定向。
樞轉軸承556係相對螺栓554坐落呈隔開關係。尤其是,接觸元件558係定位在樞轉軸承556與螺栓554之間。
柱塞裝置562被支撐用於固持本體552上的位移。柱塞裝置562具有一個以上之柱塞564。在示範性實施例550中,提供兩個柱塞,這些柱塞係於固持本體552的橫向方向中隔開。
柱塞564包含桿566及頭部568。桿566被支撐用於固持本體552上之位移、尤其是滑動位移。移位移方向570係橫向於且尤其是垂直於螺栓554的高度軸線。各個柱塞564之頭部作用在接觸元件558上。
各個柱塞564係經由彈簧裝置572支撐於固持本體552上。
在示範性實施例中,固持本體552包含線性位移軸承,其中桿566被導引於線性位移軸承574的開口576中。開口576係在朝接觸元件558之方向中藉由壁面578所包圍。彈簧裝置572被支撐於所述壁面578及頭部568的面朝遠離接觸元件558之側面上。頭部568的面朝接觸元件558之側面接觸此接觸元件558。
彈簧裝置572係構造成使得其將柱塞裝置562的各個柱塞564驅策進入接觸元件558之第一位置580。在接觸元件558的第一位置580中,接觸元件558係接觸抵靠著固持本體552及例如抵靠著固持本體552之外殼。
為了將接觸元件558移出第一位置,必需克服彈簧裝置572的彈力(圖69、70)。
為了實現從第一位置580之移出,接觸元件558係於樞轉軸承556上繞著樞轉軸線560在朝壁面578的方向中樞轉,其中,如上面已提及,必需克服彈簧裝置572之彈力(圖69、70)。
從而,抵靠著接觸元件558的工件之接觸表面於較小程度上突出超過固持本體552。
當接觸元件558被樞轉時,其接觸表面係朝螺栓554移動。憑藉此樞轉,接觸元件558具有高度分量,亦即平行於螺栓554的高度軸線中之移動。
當工件被夾持時,則憑藉此平行於螺栓554的高度軸線之移動分量,可生成向下固持力582,其提供工件抵靠著板件102的較佳固定。
圖66至68中所顯示者係接觸元件558在夾持工件之前的初始位置。接觸元件558使其接觸表面處於第一位置580中。當工件係接觸抵靠著該處並施加對應之壓力時,接觸元件558可於朝螺栓554的方向中樞轉。從而生成向下固持力582。
接觸元件558具有標記之第二位置584,其中從第一位置580開始,抵達最大樞轉角度。
原則上,可設置(儘管在附圖中未顯示)根據本發明的接觸裝置,以包含與螺栓相關聯之夾持桿。尤其是,螺栓係構造成多段型式,至少具有第一片段及第二片段。提供膨脹元件,其係連接至夾持桿,且尤其是以旋轉式固定的關係與之連接。夾持桿係可旋轉的。藉由夾持桿之旋轉,螺栓可經由膨脹元件膨脹,以提供螺栓抵靠著開口104的另外夾持。
根據本發明,提供夾持裝置,且提供接觸裝置,當一個以上之工件被夾持時,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實現另外的向下固持力,此向下固持力提供工件抵靠著板件102之改善的固定,且尤其是防止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被舉離。
根據本發明,工件被夾持於夾持裝置與接觸裝置之間,使得夾持裝置的第一接觸區域係接觸抵靠著工件,且接觸裝置之第二接觸區域係接觸抵靠著工件。具有作為第一接觸區域的壓力件之夾持軌道係經由夾持裝置的夾持桿驅策抵靠著工件。憑藉夾持軌道之壓力件相對夾持裝置的對應螺栓之高度移動性及/或憑藉接觸裝置的接觸元件之高度移動性,第二接觸區域係形成在接觸元件,向下固持力可於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處生成,其將被夾持的工件驅策抵靠著板件102。此向下固持力基本上僅只當工件被夾持時生成。
替代地或另外,可設置夾持裝置之螺栓以在夾持操作中膨脹,以便達成螺栓抵靠著板件102的開口104之夾持。
於根據本發明的方法中,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及根據本發明的接觸裝置可結合地使用。原則上,其係可能單獨地使用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或單獨地使用根據本發明的接觸裝置。
102:板件
104:開口
106:夾持裝置(第一示範性實施例)
108:非夾持狀態
110:夾持狀態
112:固持本體
114:底側
115:接觸表面
116:螺栓
118:縱軸
120:第一端部
122:第二端部
124:部分
126:夾持軌道
128:導引元件
130:位移軸線
132:壓力件
134:高度軸線
136:水平軸線
138:開口
140:高度方向
142:樞轉軸承
144:橋架
145:樞轉軸線
146:第一位置
148:第二位置
150:底側
152:銳角
154:前方區域
156:夾持桿
158:樞轉軸承
160:樞轉軸線
162:操作元件
164:前進元件
166:開口
168:外輪廓
170:托座
172:切口
174:壁面
176:第一位置
178:對應元件
180:第二位置
182:接觸件
184:接觸裝置
186:工件
188:向下固持力
190:外殼
192:夾持裝置(第二示範性實施例)
194:固持本體
196:螺栓
198:外殼
200:導引元件
202:位移軸承
204:方向/反方向
206:夾持軌道
208:位移軸線
210:方向/反方向
212:壓力件
214:長形孔導引件
216a:第一長形孔
216b:第二長形孔
218:縱軸
220:銳角
222:夾持桿
224:樞轉軸承
226:樞轉軸線
228:操作元件
230:旋轉軸承
232:壁面
234:凹部
236:前進元件
238:對應元件
240:向前方向/向後方向
242:後方端部
244:距離
246:後方端部
248:上方位置
250:下方位置
252:向下固持力
254:第一彈簧裝置
256:第一位置
258:切口
260:夾持裝置(第三示範性實施例)
262:固持本體
264:螺栓
266:外殼
268:導引元件
270:夾持軌道
272:壓力件
274:位移軸承
276a:第一長形孔
276b:第二長形孔
278:方向/反方向
280:方向/反方向
282:夾持桿
284:操作元件
286:前進元件
288:對應元件
290:第一彈簧裝置
292:第二彈簧裝置
294:第一位置
296:第一端部
298:第一端部
300:向下固持力
302:夾持裝置(第四示範性實施例)
304:位移軸承
306:導引元件
308:方向/反方向
310:方向/反方向
312a:第一長形孔
312b:第二長形孔
314:外殼
316:第一軸線
318:第二軸線
320:銳角
322:第二彈簧裝置
324:接觸元件
326:支持側
328:螺帽
330:向下固持力
332:夾持裝置(第五示範性實施例)
334:固持本體
336:螺栓
338a:第一片段
338b:第二片段
338c:第三片段
340:間隙
342:孔腔
344:膨脹元件
346:直徑
348:導引元件
350:旋轉軸承
352:旋轉軸線
354:接觸表面
356:水平軸線
358:螺紋
360:夾持桿
362:高度軸線
364:位移軸線
366:夾持軌道
368:壓力件
370:外殼
372:內部空間
374:前進元件
376:開口
378:圓盤元件
380:第一位置
386:插入導引件
388:對應元件
390:插入方向
500:接觸裝置(第一示範性實施例)
502:固持本體
504:螺栓
506:高度軸線
508:底側
510:接觸元件
512:接觸表面
514:外殼
516:內部空間
518:位移軸承
520a:第一長形孔
520b:第二長形孔
522:縱軸
524:彈簧裝置
526:第一位置
528:前側
530:內側面
532:外殼蓋
534:接觸裝置
536:方向
538:方向
540:第二位置
542:底部
544:向下固持力
550:接觸裝置(第二示範性實施例)
552:固持本體
554:螺栓
556:樞轉軸承
558:接觸元件
560:樞轉軸線
562:柱塞裝置
564:柱塞
566:桿
568:頭部
570:位移方向
572:彈簧裝置
574:線性位移軸承
576:開口
578:壁面
580:第一位置
582:向下固持力
584:第二位置
較佳實施例的以下敘述會同附圖一起用於更詳細地解釋本發明。在附圖中:
圖1至12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的第一示範性實施例,其中:
圖1顯示夾持裝置之側視圖,且顯示為處於非夾持狀態中;
圖2顯示當在圖1之方向A中觀看根據本發明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3顯示當在圖2之方向B中觀看圖1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4顯示圖1的夾持裝置之立體表示圖;
圖5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1相同的視圖;
圖6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2相同之視圖;
圖7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3相同的視圖;
圖8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4相同之視圖;
圖9顯示取自沿著圖2的剖線9-9之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10顯示取自沿著圖6的剖線10-10之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11顯示取自沿著圖1的剖線11-11之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12顯示取自沿著圖5的剖線12-12之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13至24顯示根據本發明的夾持裝置之第二示範性實施例,其中:
圖13顯示夾持裝置的側視圖,且顯示為處於非夾持狀態中;
圖14顯示當在圖13之方向A中觀看圖13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15顯示當在圖14之方向B中觀看圖13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16顯示圖13之夾持裝置的立體表示圖;
圖17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13相同之視圖;
圖18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14相同的視圖;
圖19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15相同之視圖;
圖20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16相同的視圖;
圖21顯示取自沿著圖14之剖線21-21的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22顯示取自沿著圖18之剖線22-22的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23顯示取自沿著圖13之剖線23-23的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24顯示取自沿著圖17之剖線24-24的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25至36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的第三示範性實施例,其中:
圖25顯示夾持裝置之側視圖,且顯示為處於非夾持狀態中;
圖26顯示當在圖25之方向A中觀看圖25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27顯示當在圖26之方向B中觀看圖25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28顯示圖25的夾持裝置之立體表示圖;
圖29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25相同的視圖;
圖30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26相同之視圖;
圖31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27相同的視圖;
圖32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28相同之視圖;
圖33顯示取自沿著圖26的剖線33-33之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34顯示取自沿著圖30的剖線34-34之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35顯示取自沿著圖25的剖線35-35之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36顯示取自沿著圖29的剖線36-36之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37至49顯示根據本發明的夾持裝置之第四示範性實施例,其中:
圖37顯示夾持裝置的側視圖,且顯示為處於非夾持狀態中;
圖38顯示當在圖37之方向A中觀看圖37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39顯示當在圖38之方向B中觀看圖37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40顯示圖37之夾持裝置的立體表示圖;
圖41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37相同之視圖;
圖42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38相同的視圖;
圖43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39相同之視圖;
圖44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40相同的視圖;
圖45顯示取自沿著圖38之剖線45-45的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46顯示取自沿著圖38之剖線46-46的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47顯示取自沿著圖42之剖線47-47的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48顯示取自沿著圖37之剖線48-48的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49顯示取自沿著圖41之剖線49-49的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50至60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夾持裝置的第五示範性實施例,其中:
圖50顯示夾持裝置之側視圖,且顯示為處於非夾持狀態中;
圖51顯示當在圖50之方向A中觀看圖50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52顯示當在圖51之方向B中觀看圖50的夾持裝置時的俯視圖;
圖53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50相同的視圖;
圖54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51相同的視圖;
圖55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52相同之視圖;
圖56顯示取自沿著圖51的剖線56-56之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57顯示取自沿著圖54的剖線57-57之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58顯示取自沿著圖50的剖線58-58之剖面圖(非夾持位置);
圖59顯示取自沿著圖53的剖線59-59之剖面圖(夾持位置);
圖60顯示取自沿著圖50的剖線60-60之剖面圖;
圖61至65顯示根據本發明的接觸裝置之第一示範性實施例,其中:
圖61顯示接觸裝置的立體圖,且顯示為處於非夾持狀態中;
圖62顯示除了處於初始位置中以外,取自沿著圖61之剖線62-62的剖面圖;
圖63顯示除了處於初始位置中以外,取自沿著圖61之剖線63-63的剖面圖;
圖64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62相同之視圖;
圖65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63相同的視圖;
圖66至70顯示根據本發明之接觸裝置的第二示範性實施例,其中:
圖66顯示接觸裝置之立體圖;
圖67顯示除了處於初始位置中以外,取自沿著圖66的剖線67-67之剖面圖;
圖68顯示除了處於初始位置中以外,取自沿著圖66的剖線68-68之剖面圖;
圖69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67相同的視圖;及
圖70顯示除了處於夾持位置中以外,與圖68相同之視圖。
11:剖線
102:板件
104:開口
106:夾持裝置
108:非夾持狀態
112:固持本體
114:底側
115:接觸表面
116:螺栓
122:第二端部
124:部分
126:夾持軌道
130:位移軸線
132:壓力件
134:高度軸線
136:水平軸線
140:高度方向
142:樞轉軸承
146:第一位置
150:底側
156:夾持桿
Claims (57)
- 一種用於板件(102)的夾持裝置,包含固持本體(112;194;262;334),螺栓(116;196;264;336)配置在該固持本體,用於進入該板件(102)之開口(104);夾持軌道(126;206;270;366),其可相對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沿著位移軸線(130;208)線性地位移;及壓力件(132;212;272;368),其配置或形成在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其特徵在於導引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用於在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上線性地位移,該導引元件係可移動地支撐於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上,且其中該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被支撐用於進行高度移動,使得該壓力件(132;212;272;368)至該螺栓(116;196;264;336)及/或至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的高度距離取決於該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相對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之位置,其中該高度距離係橫向於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的位移軸線(130;208)。
- 如請求項1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被支撐用於在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上進行高度移動,使得該壓力件(132;212;272;368)至該螺栓(116;196;264;336)及/或至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之高度距離於該夾持裝置將夾持力施加在工件上的夾持狀態(110)中比於該夾持裝置未施加夾持力之非夾持狀態(108)中較小。
- 如請求項1或2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係可相對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使得當於該夾持裝置將夾持力施加在工件上之夾持狀態(110;252;300;330)中時,向下固持力(188)施加於該工件上。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螺栓(116;196;264;336)沿著高度軸線(134)延伸,其中該高度距離係平行於該高度軸線(134),且其中該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被支撐用於在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上進行高度移動,使得經由該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該壓力件(132;212;272;368)具有平行於該高度軸線(134)之可動性分量。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係相對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可樞轉地或可位移地支撐。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經由該可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之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相對該螺栓(116;196;264;336)及/或相對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係 可樞轉的,或 整體可於高度方向中移動;或 在其一個以上之部分中可於高度方向中位移。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經由該可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之導引元件(128;306),該夾持軌道(126)相對該螺栓(116)及/或該固持本體(112)之角度位置係可變的,尤其是具有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於該夾持裝置將夾持力施加在工件上的夾持狀態(110)中,該夾持軌道(126)以其位移軸線(130)相對該固持本體(112)之水平軸線(136)成銳角(152); 該夾持軌道(126)相對該固持本體(112)的水平軸線(136)之最大銳角(152)係使得該夾持軌道(126)或該壓力件(132)將不會於該夾持軌道(126)的任何位移位置中伸出超過該固持本體(112)之底側(114),該底側係被設置用於將該固持本體(112)接觸抵靠著該板件; 相對該水平軸線(136)的最大銳角(152)係小於或等於15°、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10°、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7°、及尤其是小於或等於6°、且尤其是小於或等於5°。
-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導引元件(128)係經由樞轉軸承(142)可樞轉地支撐在該固持本體(112)上,尤其是具有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該樞轉軸承(142)的樞轉軸線(145)係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於該夾持軌道(126)之位移軸線(130); 該樞轉軸承(142)的樞轉軸線(145)係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於該高度距離之方向; 該樞轉軸承(142)的樞轉軸線(145)係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於該螺栓(116)之高度軸線(134); 該導引元件(128)係構造成搖桿的形式; 該夾持軌道(126)係相對於該高度距離定位在該樞轉軸承(142)與該螺栓(116)之間; 該樞轉軸承(142)係配置成使得該樞轉軸承(145)於該高度距離的方向中之突出部份位在該螺栓上、或在橫向於該螺栓(116;196;264;336)的高度軸線(134)之離該螺栓(116)小於2 cm的距離。
-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導引元件(200;268;306)係可相對該固持本體(194;262)在高度方向中位移,且被支撐用於相對該固持本體(194;262)在橫向於該夾持軌道(206;270)之位移軸線(208)的方向中位移。
-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或如請求項9的夾持裝置,其中有位移軸承(202;274;304),該導引元件(200;268;306)被支撐在該位移軸承上用於相對該固持本體(194;262)位移。
- 如請求項10的夾持裝置,其中該位移軸承(202;274;304)具有至少一個長形孔(216a、216b;276a、276b;312a、312b),在該長形孔上導引銷,其中(i)該銷係以平移地固定之關係連接至該導引元件(200;268;306),且該至少一個長形孔(216a、216b;276a、276b;312a、312b)係相對該固持本體平移地固定,或(ii)該銷係相對該固持本體平移地固定,且該至少一個長形孔係以平移地固定的關係連接至該導引元件。
- 如請求項11的夾持裝置,其中有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設置複數個長形孔(216a、216b;276a、276b;312a、312b),該等長形孔在平行於該夾持軌道(206;270)的位移軸線(208)之方向中隔開; 長形孔(216a、216b;276a、276b;312a、312b)具有長形孔軸線(218),該長形孔軸線係相對該固持本體(194;262)的水平軸線(136)配置成銳角(220),尤其是其中該銳角(220)係在2°與25°之間的範圍中; (i)於複數個長形孔(216a、216b;276a、276b;312a、312b)之情況,這些具有完全相同的構造,並當該導引元件(200)係在高度方向中位移時,該夾持軌道(206)相對該螺栓(196)的角度位置不會改變,或(ii)在複數個長形孔(312a、312b)之情況中,這些係不同地配置及/或形成,且當該導引元件(306)係於高度方向中位移時,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相對該螺栓的角度位置改變; 該導引元件(200;268;306)具有平行於該固持本體(194;262)之水平軸線(136)的移動分量; 該至少一個長形孔(216a、216b;276a、276b;312a、312b)係配置在外殼(198;266;314),該外殼係連接至該固持本體或為該固持本體(194;262)之一部分。
-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具有底側(114),具有用於接觸抵靠著該板件(102)之接觸表面(115),其中該螺栓(116;196;264;336)橫向地延伸遠離該底側(114),尤其是具有下列中的至少一者: 該接觸表面(115)係平坦表面; 該接觸表面(115)係平行於水平軸線(136),該螺栓(116;196;264;336)係相對該水平軸線橫向地定向,且尤其是垂直地定向。
-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夾持桿(156;222;282;360)係可相對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樞轉,尤其是具有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的樞轉軸線係橫向於該夾持軌道之位移軸線定向; 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的樞轉軸線(160;226)係平行於該螺栓(116;196;264;336)之高度軸線(134)定向,或在相對該螺栓(116;196;264;336)的高度軸線(134)成小於15°之銳角定向; 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的樞轉軸線(160;226)係橫向於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之接觸表面(115)定向抵靠著該板件(102)。
- 如請求項14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夾持桿(156;282;360)係配置在該導引元件(200;268;306;348),並可隨著該導引元件(200;268;348)移動。
- 如請求項14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夾持桿(222)係坐落於該固持本體(194),且該導引元件(200)係可相對該夾持桿(222)在高度方向中移動。
- 如請求項14至16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夾持桿(156;222;282;360)至少具有第一位置(146),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沿著該位移軸線之位移移動係於該第一位置中釋放,且具有作為阻擋位置的第二位置(148),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在向後方向中之位移係於該第二位置中阻擋。
- 如請求項17的夾持裝置,其中在該第二位置(148)中,阻擋該夾持桿(156;222;282;360)離開該第二位置(148)之移動,且尤其是被設置用於阻擋該第二位置(148)的自鎖機構。
- 如請求項14至18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36;286;374)係與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相關聯,且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經由該夾持桿作用在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上,尤其是具有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係通過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36;286;374)的開口(166); 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36;286;374)係構造成板件之形式,且尤其是金屬片板件; 於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的第一位置(146)中,該至少前進元件(164;236;286;374)係定位成使得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係可沿著該位移軸線(130;208)自由地位移; 從該夾持桿(156;222;282;360)之第一位置(148)開始,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的樞轉實現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36;286;374)相對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之傾斜,並實現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36;286;374)的前進,且因此實現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沿著該位移軸線(130;208)之前進。
- 如請求項19的夾持裝置,其中作用在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36;286;374)上之操作元件(162;228;284;378)係以旋轉式固定的關係連接至該夾持桿(156;222;282;360),其中該操作元件(162;228;284;378)實現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36;286;374)相對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之傾斜,並實現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於該位移軸線(130;208)中的縱向位移。
- 如請求項20的夾持裝置,其中該操作元件(162;284;378)直接作用在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86;374)上,且尤其是與之接觸。
- 如請求項20的夾持裝置,其中該操作元件(228)直接作用於該導引元件(200)上,且尤其是接觸該導引元件(200),其中該導引元件(200)直接作用在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236)上,及尤其是與之接觸,並其中該操作元件(228)實現該導引元件(200)之縱向位移,尤其是其中該導引元件(200)的縱向位移係平行於該夾持軌道(206)之位移軸線(208)。
- 如請求項20至22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操作元件(162;284;378)係構造成偏心件。
- 如請求項20至23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有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該操作元件(162;284;378)係可旋轉地支撐在旋轉軸承(230)上,該軸承尤其是滑動軸承; 該操作元件(162;284;378)具有尤其是圓柱形的外輪廓(168); 該操作元件(162;284;378)具有切口(172),其中,於該夾持桿(156;222;282;360)之第一位置(148)中,該導引元件(200)或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86;374)的區域位於該切口(172)中,且尤其是接觸抵靠著該切口(172)之壁面(124),其中在該夾持桿的第一位置中,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86;374)係不會相對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傾斜; 於該夾持桿(156;222;282;360)之第一位置(148)中,該壁面(174)係垂直於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定向; 該壁面(174)具有平坦構造,且尤其是,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移出該第一位置(148)的移動實現該壁面(174)之移動及在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86;374)上的偏心作用,其造成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86;374)相對該夾持軌道(126;206;270;366)傾斜,並造成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86;374)位移; 該切口(172)具有圓形片段之形狀; 該夾持桿(156;222;282;360)的第二位置(150)係於該切口(172)外側藉由接觸抵靠著該操作元件(162;228;284;378)之外輪廓(174)的至少一個前進元件(164;286;374)所界定。
- 如請求項14至24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有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該夾持桿(156;222;282;360)係相對該高度距離的高度方向定位在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上方; 當該夾持裝置係固定抵靠著該板件(102)時,該夾持桿(156;222;282;360)之樞轉平面係平行於該板件(102)或位在相對該板件(102)成小於10°的銳角。
- 如請求項1至25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導引元件(128;200;268;306;348)係經由至少一個彈簧裝置(284;290;292;372)相對該固持本體(112;194;262;334)支撐。
- 如請求項26的夾持裝置,其中配置且構造第一彈簧裝置(254;290),使得其將該導引元件(200;268)及/或前進元件(236;286)固持在非夾持位置(108)之第一位置中,且該夾持軌道(206;270)係可於該第一位置中自由地位移,及其中必需克服該第一彈簧裝置(254;290)的彈簧力,以便實現移出該第一位置之移動。
- 如請求項26或27的夾持裝置,其中配置且構造第二彈簧裝置(292;322),使得在夾持位置(110)中,該導引元件(268)係經由該第二彈簧裝置(292;322)支撐於該固持本體(194)上,並拉緊該第二彈簧裝置(292;322)。
- 如請求項28的夾持裝置,其中該第二彈簧裝置(322)之彈簧力係可固定地調整,尤其是具有下列中的至少一者: 為該第二彈簧裝置(322)設置接觸元件(324),該接觸元件(324)係配置在該固持本體(262),且係於其相對該固持本體(262)之位置可固定地調整; 該夾持軌道(270)係通過該接觸元件; 該接觸元件(324)係可從該固持本體(262)外側操作; 該接觸元件(324)係構造成旋轉元件,且尤其是構造成接合螺帽(328)。
- 如請求項1至29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螺栓(196)係可固定地、能移除地配置在該固持本體(194)。
- 如請求項30的夾持裝置,其中插入導引件(386)係配置於該固持本體(194),且其中該螺栓(196)具有與該插入導引件(386)對應之對應元件(388),其中,當該對應元件(388)係配置在該插入導引件(386)中時,該螺栓(196)係相對該固持本體(194)固持於適當位置中,且尤其是其中用於該螺栓(196)的對應元件(388)之插入方向及縮回方向係相對該插入導引件(386)橫向於該夾持軌道(206)的位移軸線(208)定向。
- 如請求項30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螺栓係經由螺紋式連接相對該固持本體可固定地、能移除地固持在適當位置中。
- 如請求項30至32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藉由一組螺栓(196),其中不同之螺栓(196)具有不同的直徑及/或不同之長度。
- 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螺栓(336)至少具有第一片段(338a)及第二片段(338b),且其中膨脹元件(344)係配置於該導引元件(348),該膨脹元件(344)係可隨著該導引元件(348)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且其中該膨脹元件(344)係定位於該螺栓(336)的第一片段(338a)與第二片段(338b)之間。
- 如請求項34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膨脹元件(344)係配置及形成為使得該導引元件(348)在朝該螺栓(336)之方向中的高度移動造成該螺栓(116;196;264;336)橫向於該螺栓(336)之插入該板件(102)的相關聯開口(104)之方向膨脹。
- 如請求項34或35的夾持裝置,其中夾持桿(360)係以與該導引元件(348)呈旋轉式固定之關係連接至該導引元件(348)。
- 如請求項34至36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導引元件(348)係可旋轉地配置在該固持本體(334)上,尤其是具有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該導引元件(348)的旋轉軸線(352)係橫向於該夾持軌道(366)之位移軸線(364); 該導引元件(348)的旋轉軸線(352)係至少大約平行於該高度距離之方向; 該導引元件(348)的旋轉軸線(352)係至少大約平行於該螺栓(336)之高度軸線(134); 該導引元件(348)的旋轉軸線(352)係至少大約平行於該螺栓(336)插入該板件(102)之開口(104)的方向。
- 如請求項37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導引元件(348)係經由螺紋(358)、且尤其是經由梯形螺紋支撐在該固持本體(334)上。
- 如請求項31至38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膨脹元件(344)係以旋轉式固定之關係連接至夾持桿(360)或該導引元件(348),其中該夾持桿(360)移出該夾持軌道(366)可相對該導引元件(348)自由地位移的第一位置(148)之樞轉移動具有以下效果: 在高度方向中降低該膨脹元件(344); 使該螺栓(336)膨脹; 使至少一個前進元件(374)相對該夾持軌道(366)傾斜; 使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374)前進並從而使該夾持軌道(366)前進。
- 如請求項34至39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圓盤元件係配置於該導引元件(348)及/或該夾持桿(360),該圓盤元件作用在用於該夾持軌道(366)之至少一個前進元件(374)上,且尤其是直接接觸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374)。
- 一種用於板件的夾持裝置,包含固持本體(334),螺栓(336)配置在該固持本體,用於進入該板件(102)之開口(104);夾持軌道(366),其係可相對該固持本體(334)沿著位移軸線(364)線性地位移;及夾持桿(360),用於致動該夾持軌道(366)的位移移動,其特徵在於該螺栓(336)至少具有第一片段(338a)及第二片段(338b),且其中該夾持桿(360)具有與之相關聯的膨脹元件(344),該膨脹元件係配置在該螺栓(336)的第一片段(338a)與第二片段(338b)之間,及其中該膨脹元件(344)係耦接至該夾持桿(360),使得該夾持桿(360)的樞轉移動藉由該膨脹元件(344)實現該螺栓(336)之膨脹。
- 如請求項41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膨脹元件(344)係相對該固持本體(334)支撐用於高度軸線中之高度移動。
- 如請求項42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膨脹元件(344)係配置及構造成使得朝該板件(102)之方向中的高度移動實現該螺栓(336)橫向於該螺栓(336)插入該相關聯開口(104)之方向的膨脹。
- 如請求項41至43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膨脹元件(344)係以與該夾持桿(360)呈旋轉式固定之關係連接至該夾持桿(360)。
- 如請求項41至44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夾持桿(360)係可旋轉地配置於該固持本體(334)上。
- 如請求項45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夾持桿(360)係經由螺紋(358)、且尤其是經由梯形螺紋支撐在該固持本體(334)上。
- 如請求項41至46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該夾持桿(360)移出該夾持軌道(366)可自由地位移之第一位置的旋轉移動具有以下效果: 隨著在該螺栓(336)上的作用來使該膨脹元件(344)移動,且例如於高度方向中降低該膨脹元件(344); 使該螺栓(336)膨脹; 相對該夾持軌道(366)傾斜至少一個前進元件(374); 推進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374)並從而推進該夾持軌道(366)。
- 如請求項41至47中任一項的夾持裝置,其中圓盤元件(378)係連接至該夾持桿(360),該夾持桿作用在用於該夾持軌道(366)之至少一個前進元件(374)上,且尤其是直接接觸該至少一個前進元件(374)。
- 一種用於板件(102)的接觸裝置,包含固持本體(502;552);螺栓(504;554),其配置在該固持本體(502;552)並被設置用於進入該板件(102)之開口(104);及接觸元件(510;558),具有用於工件的接觸表面(512),其特徵在於該接觸元件(510;558)被支撐用於相對該固持本體(502;552)之高度移動,其中,相對高度軸線(506),該接觸表面至該螺栓(504;554)及/或至該固持本體(502;552)之高度距離係可變的。
- 如請求項49的接觸裝置,其中該接觸元件(558)係可經由樞轉軸承樞轉,或該接觸元件(510)係經由位移軸承(518)支撐用於相對該固持本體(552;502)之高度位移。
- 如請求項50的接觸裝置,其中該位移軸承(518)具有至少一個長形孔(520a、520b),且其中該接觸元件(510)被支撐用於在橫向於該高度軸線(506)之方向中相對該固持本體(502)位移。
- 如請求項49至51中任一項的接觸裝置,其中有彈簧裝置(524;572),該接觸元件(510;558)係藉由該彈簧裝置支撐在該固持本體(502;552)上,其中該彈簧裝置(524;572)將該接觸元件(510;558)固持於第一位置(526)中,且需要克服該彈簧裝置(524;572)之彈簧力來使該接觸元件(510;558)移出該第一位置。
- 如請求項49至52中任一項的接觸裝置,其中該接觸元件(510;558)係可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使得於該接觸元件(510;558)之在高度方向中移動的位置中,向下固持力(544;582)作用於該固持本體(502;552)上及/或該螺栓(504;554)上。
- 如請求項49至53中任一項的接觸裝置,其中該接觸元件(510;558)具有第二位置(540),該接觸元件(510;558)在該第二位置中具有相對第一位置(526)之最大高度位置,其中該接觸表面係於該高度軸線(506)中,在該第二位置(540)中比於該第一位置(526)中更接近該螺栓(504;554)及/或該固持本體(502;552)。
- 如請求項54的接觸裝置,其中接觸裝置藉由該接觸元件(510;558)之接觸來預先決定該接觸元件(510;558)的第一位置(526)及/或第二位置(540),且其中該接觸裝置係配置或形成在該固持本體(502;552)。
- 一種用於在夾持裝置(106;332)與接觸裝置(500)之間將至少一個工件夾持抵靠著板件(102)的方法,其中該夾持裝置(106;332)包含第一固持本體(112;334)、配置於該第一固持本體(112;334)之第一螺栓(116;336)、及用於至少一個工件的第一接觸區域(132;368),並其中該第一螺栓(116;336)係進入該板件(102)之第一開口(104),且其中該接觸裝置(500)包含第二固持本體(502)、配置在該第二固持本體(502)的第二螺栓(504)、及用於至少一個工件之第二接觸區域(510),和其中該第二螺栓(504)係進入該板件(102)的第二開口(104),其特徵在於下列中之至少一者: 該第一接觸區域(132)係可相對該第一固持本體(112)及/或相對該第一螺栓(116)在高度方向中移動,且當夾持該至少一個工件時,於該夾持裝置(106)在朝該板件(102)的方向中生成向下固持力(188); 該第二接觸區域(510)係可相對該第二固持本體(502)於高度方向中移動,且當夾持該至少一個工件時,在該接觸裝置(500)於朝該板件(102)之方向中生成向下固持力(544); 該第一螺栓(336)係可膨脹的,且當夾持該至少一個工件時實現膨脹。
- 如請求項56的方法,其中該至少一個工件在該接觸裝置(500)與該夾持裝置(106;332)之間的夾持係經由在該夾持裝置(106;332)之夾持桿(156;360)致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21121140 | 2021-08-13 | ||
DE102021121140.9 | 2021-08-13 | ||
DE102021130373.7 | 2021-11-19 | ||
DE102021130373.7A DE102021130373A1 (de) | 2021-08-13 | 2021-11-19 | Spannvorrichtung und Anlagevorrichtung für eine Platte und Verfahren zum Einspannen mindestens eines Werkstücks zwischen einer Spannvorrichtung und einer Anlagevorrichtun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13259A true TW202313259A (zh) | 2023-04-01 |
TWI833324B TWI833324B (zh) | 2024-02-21 |
Family
ID=83080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30042A TWI833324B (zh) | 2021-08-13 | 2022-08-10 | 用於板件的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以及在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之間夾持至少一個工件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181603A1 (zh) |
EP (1) | EP4384346A1 (zh) |
JP (1) | JP2024532730A (zh) |
KR (1) | KR20240042601A (zh) |
AU (1) | AU2022326143A1 (zh) |
TW (1) | TWI833324B (zh) |
WO (1) | WO2023016795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5398A (en) * | 1899-07-20 | 1901-01-08 | Peter Broadbooks | Combination-vise. |
US3043587A (en) * | 1959-12-28 | 1962-07-10 | Denton W Underhill | Circuit board holder |
DE102007062278B4 (de) | 2007-07-26 | 2018-05-09 | Bessey Tool Gmbh & Co. Kg | Zwinge |
DE102017113996A1 (de) * | 2017-06-23 | 2018-12-27 | Bessey Tool Gmbh & Co. Kg | Zwing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Zwinge |
CN208788106U (zh) * | 2018-08-16 | 2019-04-26 | 昆山源博信予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圆柱形产品夹持装置 |
-
2022
- 2022-07-26 WO PCT/EP2022/070907 patent/WO2023016795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7-26 KR KR1020247002269A patent/KR20240042601A/ko unknown
- 2022-07-26 JP JP2024507156A patent/JP2024532730A/ja active Pending
- 2022-07-26 AU AU2022326143A patent/AU2022326143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7-26 EP EP22760654.8A patent/EP4384346A1/de active Pending
- 2022-08-10 TW TW111130042A patent/TWI833324B/zh active
-
2024
- 2024-01-23 US US18/419,868 patent/US2024018160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532730A (ja) | 2024-09-10 |
TWI833324B (zh) | 2024-02-21 |
WO2023016795A1 (de) | 2023-02-16 |
US20240181603A1 (en) | 2024-06-06 |
EP4384346A1 (de) | 2024-06-19 |
AU2022326143A1 (en) | 2024-01-25 |
KR20240042601A (ko) | 2024-04-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89968B1 (en) | Inserta clamp | |
US8430889B2 (en) | Puncture needle holder | |
CN102186631B (zh) | 自调节肘节式夹具 | |
US5066069A (en) | Chair back and seat adjustment mechanism | |
US8109494B1 (en) | Workholding apparatus having a movable jaw member | |
GB2233561A (en) | Workpiece holding or positioning means | |
US6334380B1 (en) | Clamping device of circular saw | |
WO2005037089A1 (en) | Articulated retractor blade holder | |
US7156806B2 (en) | Stabilized table rail clamp | |
US7686046B2 (en) | Router base securing mechanism | |
TWI833324B (zh) | 用於板件的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以及在夾持裝置及接觸裝置之間夾持至少一個工件的方法 | |
US4221213A (en) | Headpiece (heat-support) having adjustable pads | |
JP4533271B2 (ja) | 表示パネルの電気検査装置 | |
KR20180013168A (ko) | 마네킹 헤드 고정용 클램프 | |
US5542654A (en) | Self-locking railvice guided along a T-slot | |
KR101514568B1 (ko) | 회전잠금이 가능한 위성체 조립치구 및 위성체 조립치구용 회전잠금장치 | |
CN117794691A (zh) | 用于板的夹紧装置和抵接装置以及用于在夹紧装置和抵接装置之间夹紧至少一个工件的方法 | |
US4096632A (en) | Denture matching apparatus | |
CN212416262U (zh) | 用于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头颅快速固定装置 | |
GB2243568A (en) | A guide device for a drill | |
JPS59500555A (ja) | 所定位置に物体を堅固に保持する調整可能なクランプ装置 | |
US4333014A (en) | Crosstable X-ray cassette holder | |
US20240252377A1 (en) | Clamp for surgical tables | |
JP2946247B2 (ja) | 樹脂用熱融着機 | |
JP4056119B2 (ja) | 卓上切断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