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6248A -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06248A TW202306248A TW111119221A TW111119221A TW202306248A TW 202306248 A TW202306248 A TW 202306248A TW 111119221 A TW111119221 A TW 111119221A TW 111119221 A TW111119221 A TW 111119221A TW 202306248 A TW202306248 A TW 20230624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member
- terminal
- flat conductor
- arm portion
- press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8—Coupling parts carrying sockets, clips or analogous counter-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課題] 提供可良好地實現連接器的矮背化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解決手段] 鎖定構件(40)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臂部(41)、在比上臂部(41)更下方被安裝於殼體(10)的被安裝部(44)、以及從被安裝部(44)朝上方延伸被連結於上臂部(41)的支柱部(45),上臂部(41)具有:從支柱部(45)的上端朝前方延伸的被壓臂部(42)、以及從支柱部(45)的上端朝後方延伸的鎖定臂部(43),鎖定臂部(43)具有當可動構件(50)處於關閉位置時,位於相對於扁平型導體可卡止之位置的卡止部(43A),被壓臂部(42)為前端部比其他部更位於下方形成被壓部(42A),可動構件(50)具有:朝端子排列方向觀看處於包含轉動軸線之位置的軸體部(54、55)、以及位在被壓部(42A)之上方的凸輪部(56),凸輪部(56),是當可動構件(50)從關閉位置朝打開位置移動時朝向下方按壓被壓部(42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連接扁平型導體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專利文獻1揭示有將朝前後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具有厚度的帶狀的扁平型導體朝向前方作插入連接的連接器。專利文件1,雖是將扁平型導體(訊號傳送媒體)的插入方向作為後方,將拔出方向作為前方進行說明,可是,於此,是將扁平型導體的插入方向作為前方,將拔出方向作為後方進行說明。該專利文件1的連接器被實際安裝在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上,以扁平型導體的帶寬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被排列的複數個端子被殼體所保持。又,防止扁平型導體的脫落用的鎖定構件在端子排列方向位在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被殼體所保持。
鎖定構件具有:沿著殼體的上壁朝前後方向延伸而可在上下方向彈性變位的可動樑部、沿著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被安裝在該底壁的固定樑部、以及連結可動樑部及固定樑部前後方向中間部彼此的連結支柱部。在可動樑部的後端部,可卡止於扁平型導體的卡止鎖定部朝下方突出被設置。卡止鎖定部,是從上方進入被形成在扁平型導體的前端部的兩邊緣的缺口部(卡合定位部)位在可從後方卡止於位在該該缺口部的前方之被卡止部,防止扁平型導體朝後方的脫落。在可動樑部的前端部設有解除在卡止鎖定部的卡止狀態用的鎖定解除操作部。又,殼體,是在鎖定解除操作部的正上位置具有可在上下方向彈性變位的鎖定操作蓋部。
在專利文獻1,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時,若進行將殼體的鎖定操作蓋部朝下方按下的鎖定解除操作,則該鎖定操作蓋部按下鎖定構件的鎖定解除操作部,其結果,可動樑部以連結支柱部或其附近為轉動中心進行搖動。當可動樑部如此進行搖動時,卡止鎖定部朝上方移動,解除該卡止鎖定部與扁平型導體的被卡止部的卡止狀態,容許扁平型導體朝後方的拔出。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212658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一般在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要求在上下方向的小型化,亦即要求矮背化的情況多。在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由於沿著殼體的上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鎖定構件的可動樑部整體形成直狀,所以,該可動樑部的鎖定解除操作部位在殼體的上壁附近的高度。再者,由於殼體的鎖定操作蓋部位在鎖定解除操作部的上方,所以,連接器容易在上下方向大型化。
本發明,是有鑑於這樣的情形,而以提供可良好地實現連接器的矮背化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作為目的。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係連接朝前後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具有厚度的扁平型導體,且具有:殼體,是形成有朝向後方被開放的接受空間,而將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向前方作插入;複數個端子,是以相對於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兩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被排列保持在前述殼體內;鎖定構件,是在端子排列方向被配置在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外,被前述殼體所保持;以及可動構件,是比前述接受空間更被設於前方,隨著繞著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作延伸的轉動軸線的轉動可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動,當前述可動構件處於關閉位置時,阻止前述扁平型導體的拔出,當前述可動構件處於打開位置時,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的拔出。
這樣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中,在本發明之特徵為:前述鎖定構件具有:在比前述接受空間更上方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臂部、在比前述上臂部更下方,被安裝於前述殼體的被安裝部、以及從前述被安裝部朝上方延伸被連結在前述上臂部的支柱部,前述上臂部具有:從前述支柱部的上端朝前方延伸的被壓臂部、以及從前述支柱部的上端朝後方延伸的鎖定臂部,前述鎖定臂部具有卡止部,是當前述可動構件處於關閉位置時,位在相對於前述扁平型導體的被卡止部可從後方卡止之位置,前述被壓臂部,是前端部比其他部位在更下方形成被壓部,前述可動構件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觀看,位在包含前述轉動軸線之位置的軸體部、以及位在前述被壓部之上方的凸輪部,前述凸輪部,是當可動構件從關閉位置朝打開位置移動時,將前述被壓部朝向下方按壓。
在本發明,由於被形成在鎖定構件的被壓臂部的前端部之被壓部比被壓臂部的其他部更位於下方,所以,即便可動構件的凸輪部位在該被壓部的上方,比起將被壓臂部整體形成直狀,可將可動構件的凸輪部之位置設在低的位置,其結果,能夠實現在連接器的上下方向的小型化,亦即,能夠實現矮背化。
本發明中,前述凸輪部具有接觸前述被壓部並按壓該被壓部按壓部,前述按壓部在上下方向位在前述軸體部的範圍內,前述鎖定構件在端子排列方向被配置在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前述複數個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前述端子具有限制在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內的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軸體部的移動之軸限制部,前述軸限制部在前述可動構件的移動過程的至少一部分也可沒有接觸前述軸體部。
如此在可動構件中,藉由凸輪部的按壓部在上下方向位在軸體部的範圍內,而與按壓部位在上下方向位在軸體部的範圍外的情況比較,能夠實現可動構件乃至於連接器的矮背化。又,藉由凸輪部的按壓部在上下方向位在軸體部的範圍內,而形成按壓部位在可動構件的轉動軸線(轉動中心)的附近。因此,不用極力加大凸輪部,容易用按壓部從上方按壓被壓部。
此時,因為按壓部接近轉動軸線,所以鎖定解除操作時,使可動構件從關閉位置朝打開位置移動,利用按壓部按壓被壓部用的所需的力(按壓力)變大。可是,在本發明,鎖定構件只是被配置在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設置有鎖定構件的數量少。再者,由於端子的軸限制部在可動構件的移動過程的至少一部分不會接觸可動構件的軸體部,所以,在移動過程的至少一部分,在軸限制部與軸體部之間不會產生接觸壓力。因此,由於能夠減輕鎖定解除操作力,所以,在鎖定解除操作之時,即便上述按壓力變大,也可容易地進行鎖定解除操作。
[發明的效果]
在本發明是如以上,由於端子的被壓部比被壓臂部的其他部更位於下方,所以,即便可動構件的凸輪部位在該被壓部的上方,藉由將該凸輪部的位置設在低的位置,也可使連接器矮背化。
以下依據添附圖面說明本發明的實施的形態。
圖1為本實施形態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1(以下稱為「連接器1」)的立體圖。圖2是針對連接器1,以將1個第一端子20、1個第二端子30、1個鎖定構件40、及可動構件50作分離的狀態表示的立體圖。圖3(A)~(C)為連接器1的縱剖視圖,圖3(A)表示為第一端子20之位置的剖面,圖3(B)表示為第二端子30之位置的剖面,圖3(C)表示為鎖定構件40之位置的剖面。
連接器1被實際安裝在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實際安裝面上,並以相對於該實際安裝面成平行的前後方向(X軸向)為插拔方向,而形成將作為對象連接體的扁平型導體C(例如FPC)可插拔作連接。連接器1藉由連接扁平型導體C,使電路基板與扁平型導體C電導通。本實施形態,是在X軸向(前後方向),將X1方向作為前方,將X2方向作為後方。又,在和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平行的面內(XY平面內),將相對於前後方向(X軸向)成直角的Y軸向作為連接器寬方向,將相對於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成直角的Z軸向(上下方向)作為連接器厚度方向。
扁平型導體C成為以在前後方向(X軸向)上延伸的連接器寬方向(Y軸向)作為寬方向之可撓的帶狀,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複數個電路部被排列在連接器寬方向上而被形成。該電路部被埋設在扁平型導體C的絕緣層內朝前後方向作延伸,到達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位置。又,上述電路部在其前端側部分具有在扁平型導體C的上面暴露的連接電路部C1,而形成能夠與後述的連接器1的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接觸。連接電路部C1具有:與第一端子20接觸的第一電路部C1A、以及與第二端子30接觸的第二電路部C1B,兩者在前後方向錯開,在連接器寬方向交替地配置。
又,扁平型導體C,是在上述前端側部分的兩側緣形成有缺口部C2,位在該缺口部C2的前方的耳部C3的後端緣,是作為與連接器1的後述的卡止部43A卡止的被卡止部C3A發揮功能(參照圖4(C))。
連接器1具備有:樹脂等的電絕緣材製的殼體10;複數個金屬板製的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該等是以連接器寬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被排列而被保持於殼體10;金屬板製的鎖定構件40,是被配置在位於連接器寬方向的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以及可在後述的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轉動的樹脂等的電絕緣材製的可動構件50,而形成將扁平型導體C從後方作插入連接。
殼體10如圖1、2所示,形成以連接器寬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大致長方體外形,接受扁平型導體C用的接受空間11形成朝向後方被開放的空間。殼體10如圖2所示具有:相對於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成平行延伸的上壁12及底壁13;連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上壁12及底壁13的位在連接器寬方向的兩端部彼此的2個側壁14;以及連結上壁12與底壁13的前端彼此的前壁15(參照圖3(A)~(C))。在較前壁15更前方,且在連接器寬方向的2個側壁14之間形成有收容可動構件50用的可動構件收容空間16。
接受空間11,是在殼體10的後端面具有被上壁12、底壁13及2個側壁14圍起來而成為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口之後端開口11A(參照圖3(A)~(C)),而構成在前後方向從後端開口11A到前壁15的後面為止的空間能夠接受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側部分(參照圖4(A)~(C))。
底壁13在比上壁12下方位置和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面相對,並且在連接器寬方向(Y軸向)的端子排列範圍中的後端比上壁12的後端更稍微位於前方(參照圖1及圖2)。又,底壁13在位於連接器寬方向的端子排列範圍,其前端部朝可動構件收容空間16延伸出(參照圖3(A)、(B))。另一方面,在和位於連接器寬方向的端子排列範圍的外側中的鎖定構件40對應的位置,底壁13的前端部比前壁15的前面更位於後方(參照圖3(C))。又,在對應該鎖定構件40的位置,底壁13的前端部因其下面沒入而形成的比其他部薄,而作為安裝鎖定構件40用的安裝部13A被形成(參照圖3(C))。
又,在殼體10是如圖3(A)、(B)所示形成有:收容第一端子20作保持用的第一端子收容部17、及收容第二端子30作保持用的第二端子收容部18。第一端子收容部17及第二端子收容部18在連接器寬方向保持預定間隔被交替排列。又,如圖3(C)所示,在殼體10,是在位於連接器寬方向的接受空間11的兩端側,換言之在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形成有收容鎖定構件40作保持用的鎖定構件收容部19。
第一端子收容部17如圖3(A)所見,形成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呈直角擴展的細縫狀,且具有前槽部17A及上槽部17B,該前槽部,是作為收容第一端子20的後述的基部21及第一接觸臂部24的前端側部分作壓入保持之前方空間,該上槽部,是收容第一端子20之後述的第一接觸臂部24的後端側部分。前槽部17A,是在上下方向從上壁12到底壁13所及的範圍貫穿前後方向被形成。上槽部17B從上壁12的下面沒入,並且從前槽部17A延伸到後方。又,上槽部17B如圖3(A)所見,朝向後方及下方被開放的同時,在位於前後方向的與第一接觸臂部24的後端部對應的位置朝上下方向貫穿上壁12。
第二端子收容部18如圖3(B)所見,形成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呈直角擴展的細縫狀,且具有前槽部18A、上槽部18B、以及下槽部18C,該前槽部,是收容第二端子30之後述的支柱部37、上臂部31的前端側部分及下臂部34的前端側部分作壓入保持,該上槽部,是收容第二端子30之後述的上臂部31的後端側部分,該下槽部,是收容第二端子30之後述的下臂部34的後端側部分。
前槽部18A,是在上下方向從上壁12到底壁13所及的範圍貫穿前後方向被形成。在前槽部18A內如圖3(B)所見,將第二端子30作壓入保持用的第二端子保持部18A-1在前槽部18A的前半部中的上下方向中間位置,連結前槽部18A的對置槽內面(在連接器寬方向彼此作對置的2個面)彼此而被形成。在第二端子保持部18A-1與底壁13之間,將被保持臂部35作壓入保持用的壓入槽部18A-2是貫穿前後方向而被形成。上槽部18B從上壁12的下面沒入,並且從前槽部18A延伸到後方。又,上槽部18B如圖3(B)所見,朝向後方及下方被開放的同時,在前後方向的與上臂部31的後端部對應之位置朝上下方向貫穿上壁12。下槽部18C如圖3(B)所見,在靠後端之位置且在與下臂部34的後述的補強部36B之位置朝上下方向貫穿底壁13。
鎖定構件收容部19如圖3(C)所見,形成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呈直角擴展的細縫狀,且具有前槽部19A以及上槽部19B,該前槽部,是收容鎖構件40之後述的支柱部45、上臂部41的前端側部分及被安裝部44作壓入保持,該上槽部,是收容鎖定構件40的上臂部41的後端側部分。前槽部19A,是在上下方向之殼體10的全範圍貫穿前後方向被形成。如圖3(C)所示,在前槽部19A的下部,形成底壁13的前端部的安裝部13A從後方進入作延伸。安裝部13A,是連結前槽部19A的對置槽內面(在連接器寬方向彼此對置的2個面)彼此被形成。上槽部19B如圖3(C)所示,在前後方向延伸到上壁12的靠後端之位置,而在前後方向的全範圍朝上下方向貫穿上壁12。
第一端子20,是以維持金屬板構件的平坦的板面(壓延面)進行沖裁製作而成,如圖3(A)所示,藉由被收容於殼體10的第一端子收容部17,使所有的第一端子20的板面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Y軸向)成直角之方式被排列保持於殼體10。
第一端子20,是從前方朝殼體10內壓入而被安裝。第一端子20如圖3(A)所示具有:在殼體10的前槽部17A被壓入保持的基部21、在前槽部17A內及上槽部17B內從基部21的後緣朝向後方延伸的第一接觸臂部24、以及從基部21之下部的前緣向前方延伸,並伸出到可動構件收容空間16內的伸出臂部25。
第一接觸臂部24,是形成越朝向後方越朝向下方作傾斜延伸,且能夠在上下方向彈性變位。在第一接觸臂部24的後端部能夠從上方接觸扁平型導體C的第一電路部C1A的第一接觸部24A朝下方突出被設置。第一接觸部24A位在接受空間11內,且在成為連接器厚度方向的上下方向(Z軸向)相對於接受空間11的內面,換言之相對於底壁13的上面隔著間隙δ1作對置。第一接觸部24A的後端面,是形成朝向前方進入而朝下方傾斜,而成為將扁平型導體C朝前方引導用的第一引導面24A-1。第一引導面24A-1的下部成為第一接觸部24A的後端面。
基部21在下緣形成有2個壓入突起21A,在基部21的上緣及下緣藉由前槽部17A的上側內壁面及下側內壁面被壓入保持。基部21具有:被保持部22及延長部23,該被保持部,是在上下方向以具有前槽部17A的全域的尺寸被形成,該延長部,是從被保持部22之下部的後緣沿著第一接觸臂部24朝向後方延伸。
延長部23,是比第一接觸臂部24在前後方向被形成的短,其整體被收容在前槽部17A內,在後端部具有反射部23A。在本實施形態,是成為在連接器製造後的檢查時,能夠將朝向接受空間11被照射到前方的光利用反射部23A反射到後方。反射部23A,是作成其後端面(板厚面)相對於前後方向成為直角的平坦面之反射面23A-1被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反射面23A-1在連接器寬方向與間隙δ1同尺寸,且在上下方向以較間隙δ1更大的尺寸被形成。具體而言,反射面23A-1在上下方向,因為該反射面23A-1的上端位在比第一接觸部24A的突出端(下端)更上方,而位於包含該突出端之位置,並且,因為該反射面23A-1的下端比底壁13的上面(接受空間11的內面)更位於下方,而位在包含該底壁13的上面之位置的位置。亦即,反射面23A-1從後方觀看位在包含間隙δ1整體的範圍。
伸出臂部25的大致後半部,是形成沿著底壁13延伸,並藉由該底壁13從下方被支撐之被支撐臂部25A。伸出臂部25的大致前半部,是比底壁13的前端更朝前方及下方延伸,而形成為在其下緣部被焊接連接於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的電路部(未圖示)之固定部的第一連接部25B。又,在伸出臂部25的前後方向中間位置形成有從伸出臂部25的上緣突出的突出部25C。在本實施形態,由被保持部22的前緣部、被支撐臂部25A及突出部25C形成的部分處於從後方、下方及前方圍著可動構件50的後述的第一軸體部54,而形成限制第一軸體部54朝後方、下方及前方之移動的第一軸限制部20A。
第二端子30,是以維持金屬板構件的平坦的板面(壓延面)進行沖裁製作而成,如圖3(B)所示,藉由被收容於殼體10的第二端子收容部18,使所有的第二端子30板面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Y軸向)成直角之方式被排列保持於殼體10。
第二端子30,是從後方朝殼體10被壓入而被安裝。第二端子30如圖3(B)所見,具有:沿著上壁12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臂部31;下臂部34,是比上臂部31更位於下方,沿著底壁13朝前後方向延伸;以及支柱部37,是朝上下方向延伸,連結位在上臂部31及下臂部34的前後方向的中間部彼此。
上臂部31具有:從支柱部37的上端朝向前方延伸的限制臂部32、及從支柱部37的上端朝向後方延伸的第二接觸臂部33。限制臂部32,其前端部伸出到可動構件收容空間16內,成為位在可動構件50的後述的第二軸體部55之上方的第二軸限制部32A。第二軸限制部32A處於相對於第二軸體部55在上下方向保持些許的間隔之位置,限制第二軸體部55朝上方的移動。在本實施形態,是藉由已作敘述的第一端子20的第一軸限制部20A限制第一軸體部54的移動,第二端子30的第二軸限制部限制第二軸體部55的移動,限制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成直角的面內的第一軸體部54及第二軸體部55(以下依照需要總稱為「軸體部54、55」)乃至於可動構件50的移動,其結果可防止可動構件50脫離。
第二接觸臂部33如圖3(B)所見,形成在上槽部18B內越朝向後方越朝向下方作傾斜延伸,而能夠在上下方向彈性變位。在第二接觸臂部33的後端部能夠從上方接觸扁平型導體C的第二電路部C1A的第二接觸部33A朝下方突出被設置。第二接觸部33A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4之第一接觸部24A位於後方。第二端子30的後端面,是形成朝向前方進入而朝下方傾斜,而成為將扁平型導體C朝前方引導用的第二引導面33A-1。第二引導面33A-1的下部成為第二接觸部33A的後端面。
下臂部34具有:從支柱部37的下端朝向前方延伸的被保持臂部35、以及從支柱部37的下端朝向後方延伸的伸出臂部36。被保持臂部35如圖3(B)所示,被形成的比上臂部31的限制臂部32更短,從後方被壓入殼體10的第二端子收容部18的壓入槽部18A-2。在被保持臂部35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壓入突起35A,藉由使該壓入突起35A陷入第二端子保持部18A-1的下面,而在第二端子收容部18內保持第二端子30。
伸出臂部36的大致前半部成為沿著底壁13的上面朝前後方向上直狀延伸的直狀部36A。伸出臂部36的大致後半部具有比底壁13的後端更位於後方,從直狀部36A朝後方及下方延伸的補強部36B、以及從補強部36B延伸到後方的第二連接部36C。第二連接部36C在其下緣部被焊接連接於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的電路部(未圖示)上。
在補強部36B的上緣,是如圖3(B)所示,在前後方向之包含第二接觸臂部33的第二接觸部33A之範圍形成有凹部36B-1。在本實施形態,由於藉由在補強部36B形成有凹部36B-1,使上下方向中的第二接觸部33A與補強部36B的間隙變大,所以,在沖裁金屬板構件形成第二端子30的沖裁模具(未圖示),可充分地加大形成上述間隙的模具部分,在該模具部分可確保足夠的強度。
補強部36B是在比直狀部36A更靠上下方向被形成的大,來迴避凹部36B-1的存在所致的補強部36B本身的強度的下降。又,在補強部36B的上緣,是在凹部36B-1的前端及後端的各個位置形成有朝向接受空間11朝上方突出的前方突部36B-2及後方突部36B-3。前方突部36B-2比第二接觸部33A更位於前方,後方突部36B-3比第二接觸部33A更位於後方。因此,扁平型導體C被插入接受空間11,第二接觸部33A從上方以接觸壓力接觸扁平型導體C的狀態下,前方突部36B-2及後方突部36B-3從下方支撐扁平型導體C。其結果,扁平型導體C,是利用第二接觸部33A、前方突部36B-2及後方突部36B-3的3點被朝上下方向作壓制的狀態下,形成在上下方向被牢牢地夾持,來防止扁平型導體C不注意的脫落。
補強部36B的下緣較第二連接部36C的下緣稍微位於上方,當連接器1被配置在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上時,形成不會抵接在該實際安裝面。因此,即便起因於製造誤差,而使補強部36B的下緣比正規的設計位置更位於些許下方,也因為不容易發生所謂補強部36B的下緣比第二連接部36C的下緣更位於下方的狀態,所以,可將第二連接部36C確實地連接在電路基板的電路部上。
鎖定構件40,是以維持金屬板構件的平坦的板面(壓延面)進行沖裁製作而成,如圖3(C)所示,藉由被收容於殼體10的鎖定構件收容部19,鎖定構件40以其板面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Y軸向)成直角之方式被保持於殼體10。
鎖定構件40,是從前方朝殼體10內壓入而被安裝。鎖定構件40如圖3(C)所見,具有:上臂部41,是在比接受空間11更上方沿著上壁12朝前後方向延伸;被安裝部44,是在比上臂部41更下方被安裝於殼體10;支柱部45,是從被安裝部44朝上方延伸和上臂部41作連結;伸出臂部46,是從被安裝部44向前方延伸。
上臂部41具有:從支柱部45的上端朝向前方延伸的被壓臂部42、以及從支柱部45的上端朝向後方延伸的鎖定臂部43。被壓臂部42如圖3(C)所示,朝連接器寬方向觀看形成曲軸狀彎曲的形狀,前端部比其他部更位於下方形成被壓部42A。被壓部42A,是利用其上緣與被設在可動構件50之後述的凸輪部56的按壓部56A作接觸而位於此,當可動構件50被引導到打開位置時,形成藉由該按壓部56A從上方被按壓而朝下方變位(參照圖5(C))。又,在本實施形態,被壓部42A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位在可動構件50的軸體54、55的範圍內。
鎖定臂部43在上槽部19B內越朝向後方越朝向下方作傾斜延伸,而成為能夠在上下方向彈性變位。在鎖定臂部43的後端部,卡止部43A朝下方突出被設置。卡止部43A,是當可動構件50位在關閉位置時,從上方進入到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2,而位於相對於被卡止部C3A可從後方卡止(參照圖4(C))。卡止部43A的後端面,是形成朝向前方進入而朝下方傾斜,作為將扁平型導體C朝前方引導用的傾斜面43A-1。
被安裝部44成為朝向後方開口的橫U字狀,被收容在比接受空間11位於前方的前槽部19A內。被安裝部44具有:在上下方向彼此分開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側挾持部44A及下側挾持部44B;以及連結上側挾持部44A及下側挾持部44B的前端部彼此的連結部44C。上側挾持部44A成為可在上下方向彈性變位,如圖3(C)所示,上側挾持部44A及下側挾持部44B在上下方向夾持殼體10的安裝部13A。
支柱部45在上側挾持部44A的接近後端之位置,從該上側挾持部44A朝上方延伸,而被連結於上臂部41。伸出臂部46在上下方向與下側挾持部44B位於相同的高度,從該下側挾持部44B的前端朝前方延伸,而伸出到可動構件收容空間16內。伸出臂部46的前端部,是作為對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固定用的固定部46A被形成,而形成在該固定部46A的下緣部藉由焊接連接於上述實際安裝面而被固定。
可動構件50如圖1所示,在連接器寬方向,在可動構件收容空間16全寬幅上作延伸,在處於關閉位置的狀態下,可動構件50整體被收容在可動構件收容空間16內。在圖2,表示將成為關閉位置的姿勢的可動構件50從殼體10分離後的狀態。如圖2所示,可動構件50具有:操作部51、端壁52、隔壁53、第一軸體部54、第二軸體部55、以及凸輪部56。
操作部51如圖2所示,在可動構件50的前端側朝連接器寬方向延伸被形成,而構成承受讓可動構件50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動(轉動)時的操作。端壁52,是從在連接器寬方向的操作部51的兩端部朝後方延伸被設置。複數個隔壁53,是在位於連接器寬方向的2個端壁52之間從操作部51向後方延伸,而在連接器寬方向隔著間隔被排列而形成。
第一軸體部54在連接器寬方向與第一端子20被設於同位置,如圖2所示,連接彼此相鄰的2個隔壁53的後端部(X2側的端部)的對置面(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成直角的面)。如圖3(A)所示,第一軸體部54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成直角的剖面形狀成為圓角的略正方形。又,如圖3(A)所示,第一軸體部54在第一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之前方,在被支撐臂部25A之上方、且在突出部25C之後方,相對於被保持部22、被支撐臂部25A及突出部25C的每一個位於隔著些許的間隔之位置。
第二軸體部55在連接器寬方向被設在與第二端子30相同位置,如圖2所示,連接彼此相鄰的2個隔壁53的後端部(X2側的端部)的對置面(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成直角的面)。如圖3(B)所示,第二軸體部55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成直角的剖面形狀成為以上下方向作為長方向的圓角的大致長方形。又,如圖3(B)所示,第二軸體部55經由其下面被殼體10的底壁13所支承的同時,在第二端子30的第二軸限制部32A的下方位於與該第二軸限制部32A之間隔著些許的間隔之位置。
凸輪部56在連接器寬方向被設在與鎖定構件40相同位置,而如圖2所示,連結在連接器寬方向位於最外側的隔壁53與和該隔壁53相鄰的端壁52的對置面(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成直角的面)。如圖3(C)所示,凸輪部56朝前後方向延伸,前端部連結在操作部51的下部,並且後緣形成圓弧狀。凸輪部56位在比鎖定構件40的被壓臂部42的被壓部42A上方,且比被壓臂部42的後半部(朝前後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位於下方。凸輪部56的後端部,是形成為可從上方按壓被壓部42A的按壓部56A,該按壓部56A的下面接觸被壓部42A。在本實施形態,按壓部56A在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位在第一軸體部54及第二軸體部55的範圍內。
在圖3(A)~(C)的每一個上顯示通過可動構件50的轉動軸線的轉動中心O。在連接器寬方向之第一軸體部54的位置,轉動中心O如圖3(A)所示,朝連接器寬方向觀看位在從第一軸體部54的大致中央稍微靠前方之位置。在連接器寬方向之第二軸體部55的位置,轉動中心O如圖3(B)所示,朝連接器寬方向觀看在第二軸體部55的上部位於稍微靠前方之位置。在連接器寬方向之凸輪部56的位置,轉動中心O如圖3(C)所示位在凸輪部56的按壓部56A與被壓部42A的接觸點。
在本實施形態,由於被形成在鎖定構件40的被壓臂部42的前端部之被壓部42A比被壓臂部42的其他部更位於下方,所以,即便可動構件50的凸輪部56位在被壓部42A的上方,比起將被壓臂部42整體形成直狀,可將可動構件50的凸輪部56之位置設在低的位置,其結果,能夠實現在連接器1的上下方向的小型化,亦即,能夠實現矮背化。
又,在本實施形態,是藉由可動構件50中凸輪部56的按壓部56A在上下方向位在軸體部54、55的範圍內,而與按壓部56A在上下方向位在軸體部54、55的範圍外的情況比較,能夠實現可動構件50乃至於連接器1的矮背化。又,藉由凸輪部56的按壓部56A在上下方向位在軸體部54、55的範圍內,而形成按壓部56A位在可動構件50的轉動軸線,換言之成為位在轉動中心O的附近。因此,不用極力加大凸輪部56,容易用按壓部56A從上方按壓被壓部42。
於此,因為按壓部56A接近轉動軸線,鎖定解除操作時,使可動構件50從關閉位置朝打開位置移動,利用按壓部56A按壓被壓部42A用的所需的力(按壓力)變大。可是,在本實施形態,鎖定構件40只是被配置在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被設置的鎖定構件40的數量少。再者,在可動構件的轉動過程中,第一端子20的第一軸限制部20A不會有接觸可動構件50的第一軸體部54,在兩者間不會產生接觸壓力。又,由於第二端子30的第二軸限制部32A在可動構件50的轉動過程中,只是藉由第二軸體部55的角部55A暫時地被抬起而已,所以,在兩者間接觸壓力產生的期間短。其結果,由於能夠減輕為了使可動構件50從關閉位置朝打開位置移動所需要的操作力(鎖定解除操作力),所以,在鎖定解除操作之時,即便上述按壓力變大,也可容易地進行鎖定解除操作。
在本實施形態,可動構件50雖然只是繞在連接器寬方向上延伸的轉動軸線轉動便成為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動,可是,可動構件50的移動形態不限於此,例如也可形成隨著滑動移動進行轉動。
連接器1,是根據以下的要領被組裝。首先,在殼體10將第一端子20及鎖定構件40從前方作安裝。具體而言,將第一端子20的基部21朝殼體10的前槽部17A壓入的同時(參照圖3(A)),利用鎖定構件40的被安裝部44夾持殼體10的安裝部13A(參照圖3(C))。第一端子20及鎖定構件40哪一個先安裝亦可,也可同時被安裝。
接著,將可動構件50配置在殼體10的可動構件收容空間16內。具體而言,將第一軸體部54配置在由第一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的前端部、被支撐臂部25A及突出部25C所形成的第一軸限制部20A所圍起來的空間內(參照圖3(A)),將第二軸體部55配置在底壁13的前端部的上面(參照圖3(B)),將凸輪部56的推壓部56A配置在鎖定構件40的被壓部42A上(參照圖3(C))。接著,在殼體10將第二端子30從後方作安裝。具體而言,將第二端子30的被保持臂部35從後方壓入殼體10的壓入槽部18A-2(參照圖3(B))。其結果,第二端子30的第二軸限制部32A位在可動構件50的第二軸體部55的正上。因此,藉由第一端子20的第一軸限制部20A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軸限制部32A限制在相對於連接器寬方向成直角的面內的軸體部54、55的移動,此結果,可良好地防止可動構件50從殼體10之脫落。如此,藉由在殼體10安裝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鎖定構件40及可動構件50完成連接器1。
在本實施形態,連接器1完成後,進行確認在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部24A的位置是否有適當地確保扁平型導體C進入之間隙的上下方向尺寸用的檢查。於此,第一端子20中的間隙,是指在圖3(A)以δ1表示之第一接觸部24A與和這個作對置的殼體10的底壁13的上面之間的上下尺寸。
檢查所使用的檢查裝置(未圖示)被設在連接器1之後方,具有朝向殼體10的接受空間11對前方照射光的照射部(未圖示)、從後方觀看拍攝連接器1的圖像(檢查圖像)的拍攝部(未圖示)、以及對所拍攝到的檢查圖像進行解析,來測量間隙δ1的上下方向尺寸的測量部(未圖示)。
在檢查時,若從照射部朝向接受空間11對前方照射光,傳送到第一端子20的反射面23A-1的光在該反射面23A-1朝後方,亦即朝向後端開口11A作反射。在本實施形態,成為第一端子20的後端面的第一引導面24A-1由於是形成朝向前方進入而朝下方作傾斜的的傾斜面,所以,傳送到第一引導面24A-1的光不易朝向後端開口11A作反射。
因此,在藉由拍攝部被拍攝到的檢查圖像,是第一接觸部24A變暗,反射面23A-1變亮。亦即,能夠獲得第一接觸部24A與反射面23A-1的對比高的清晰的檢查圖像。其結果,在檢查圖像中可容易特定第一接觸部24A的突出端(下端)的位置,藉由測量部可正確地測量間隙δ1的上下方向尺寸。
在本實施形態,如已敘述藉由反射面23A-1位在包含間隙δ1整體的範圍之位置,可在反射面23A-1將朝向接受空間11被照射到前方的光良好地反射到後方。又,反射面23A-1在前後方向由於被形成為相對於前後方向成直角的面,所以,在反射面23A-1可更良好地將光反射到後方。
又,在本實施形態,由於反射部23A被形成在從被保持部22朝向後方延伸的延長部23之後端部,所以,能夠將反射面23A-1配置在前後方向接近第一接觸部24A之位置。亦即,在所謂將反射面23A-1配置在比第一接觸部24A更靠前方的限定中,將反射面23A-1盡可能地配置在後方,換言之可配置在接近接受空間11的後端開口11A的位置。因此,假使接受空間11的後端開口11A小,朝向接受空間11被照射到前方的光也容易傳送到反射面23A-1,且可在反射面23A-1將足夠的量的光反射到後方。其結果,拍攝在第一接觸部24A與反射面23A-1的對比高的清晰的檢查圖像,使得特定第一接觸部24A的位置變的容易,可正確地測量間隙δ1的尺寸。
在本實施形態,具有反射部23A的延長部23雖形成為從被保持部22的後端朝向後方延伸的臂狀部分,可是,延長部的形態不限於此。例如,延長部,也可形成從接觸臂部24的前端側部分之下緣朝向下方作延伸之後,進一步往後方延伸的大致L字狀的臂狀部分。此時,反射部被形成在往後方延伸的部分的後端部,反射面被形成在該後端部的後端面。又,延長部也可形成從接觸臂部24的前端側部分之下緣朝向下方作延伸的臂部部分或是突狀部分。此時,反射部被形成在延長部的下端部,反射面被形成在該下端部的後端面。
又,在本實施形態,雖然作成反射面23A-1位在包含間隙δ1整體的範圍之位置,可是,只要能獲得特定第一接觸部24A的位置所需的足夠的反射光,則反射面23A-1位在包含間隙δ1整體的範圍之位置並不是必要的。例如,反射面23A-1也可被設置在既包含接觸部的突出端又與間隙δ1的一部分重疊之範圍。又,在本實施形態,雖然反射面23A-1形成相對於前後方向成直角的平坦面,可是,只要能獲得特定第一接觸部24A的位置所需的足夠的反射光,則反射面23A-1相對於前後方向成直角的面並不是必須的,例如也可稍微彎曲、或稍微傾斜。
接著,針對扁平型導體C對連接器1的插拔動作進行說明。
首先,將連接器1的第一端子20的第一連接部25B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連接部36C焊接連接於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電路部,並且將鎖定構件40的固定部46A焊接連接在電路基板的對應部。藉由該第一連接部25B、第二連接部36C及固定部46A的焊接連接,連接器1被安裝在電路基板上。
接著,如圖1所示,使扁平型導體C沿著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未圖示)朝前後方向(X軸向)之方式位在將可動構件50引導到關閉位置的狀態的連接器1之後方。接著,將扁平型導體C朝向前方(X1方向)插入連接器1的接受空間11。
扁平型導體C朝接受空間11的插入過程中,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首先抵接在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部33A之第二引導面33A-1,藉由利用其抵接力的上方向分力將該第二接觸部33A推起,使第二接觸臂部33朝上方彈性變位。若將扁平型導體C邊引導致第二引導面33A-1邊朝前方進一步插入,則該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藉由抵接在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部24A的第一引導面24A-1推起該第一接觸部24A,使第一接觸臂部24朝上方彈性變位。扁平型導體C邊被第一引導面24A-1引導邊朝前方進一步被插入。
如圖4(A)、(B)所見,即便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完成之狀態,第一端子20的第一接觸臂部24及第二端子30的第二接觸臂部33還是彈性變位的狀態。此結果,維持第一接觸部24A及第二接觸部33A分別以接觸壓力和扁平型導體C的第一電路部C1A及第二電路部C1B(參照圖1)作接觸的狀態。
又,在扁平型導體C朝接受空間11的插入過程中,具體而言,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通過第二接觸部33A的位置,且在到達第一接觸部24A的位置之前,在扁平型導體C的寬方向靠近兩側端的耳部C3抵接在被形成在鎖定構件40的鎖定臂部43的卡止部43A的傾斜面43A-1。然後,若扁平型導體C邊被傾斜面43A-1引導而朝前方進一步被插入時,利用對於傾斜面43A-1的抵接力的上下方向分力朝上方抬起卡止部43A。
在本實施形態,鎖定構件40,是鎖定臂部43、支柱部45及上側挾持部44A成為可彈性變位,跨該等之部分的範圍的長度為彈簧長度。因此,若扁平型導體C的耳部C3抬起卡止部43A,則鎖定臂部43、支柱部45及上側挾持部44A以被安裝部44的連結部44C為支點進行搖動而朝上方(Z1方向)彈性變位,其結果,容許扁平型導體C的進一步的插入。
當扁平型導體C朝向前方進一步被插入,耳部C3通過卡止部43A的位置時,鎖定臂部43以減少彈性變位量之方式朝下方(Z2方向)位移回到自由狀態,而突入到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2內。此結果,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3A在卡止部43A的前方位在可和該卡止部43A卡止之位置,防止扁平型導體C朝後方的拔出(參照圖4(C))。此外,鎖定臂部43完全回到自由狀態並不是必要的。例如,也可構成鎖定臂部43在剩餘些微的彈性變位量的狀態下,卡止部43A突入到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2內,而位在可與被卡止部C3A卡止之位置。
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動作是如圖4(A)~(C)所述,在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抵接在殼體10的前壁15的時候完成。
在意圖將處於圖4(A)~(C)所述之狀態,亦即,處於與連接器1連接狀態的扁平型導體C從連接器1拔出時,讓位於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50轉動,而到達圖5(A)~(C)所示的打開位置。在可動構件50朝打開位置移動的過程中,藉由可動構件50的凸輪部56的按壓部56A按下鎖定構件40的被壓部42A,而與已針對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動作的敘述同樣,鎖定臂部43、支柱部45及上側挾持部44A朝上方彈性變位。其結果,鎖定構件40的鎖定臂部43的卡止部43A從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2朝上方脫落。即使可動構件50到達打開位置之後,也維持卡止部43A從缺口部C2脫落的狀態,其結果,解除卡止部43A相對於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止部C3A的卡止狀態,容許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然後,藉由將扁平型導體C朝後方(X2方向)拉,該扁平型導體C輕而易舉從連接器1被拔出,則拔出動作完成。
在可動構件50從關閉位置朝打開位置的轉動過程中,可動構件50的第一軸體部54不會與由第一端子20的被保持部22之前端部、被支撐臂部25A及突出部25C形成的第一軸限制部20A接觸的情況。另一方面,在可動構件50的第二軸體部55,形成開始可動構件50朝向打開位置轉動後緊接著進行第二軸體部55的角部55A從下方抵接在第二軸限制部32A,將該第二軸限制部32A些許抬起成彈性變位狀態。而且,當可動構件50進一步轉動到達打開位置時,如圖5(B)所示,第二軸限制部32A從彈性變位狀態恢復,從上方和第二軸體部55的角部55A接觸作支撐。
又,在本實施形態如已敘述既述,不僅鎖定臂部43、支柱部45,由於被安裝部44的上側挾持部44A也成為可彈性變位,所以,能夠確保較長彈簧長度。又,由於可將作為鎖定構件40對殼體10安裝用的被安裝部44的一部分的上側挾持部44A作為可彈性變位之部分來利用,所以,沒有必要為了增長彈簧長度,而在鎖定構件40設置新的部分、或是將鎖定臂部43、支柱部45增長,而不會有連接器1大型化的情況。
在本實施形態,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過程及拔出過程中,在鎖定構件40雖然被安裝部44的上側挾持部44A與鎖定臂部43及支柱部45一起朝上方彈性變位,可是,下側挾持部44B不會朝上方彈性變位。因此,在被安裝部44由於僅上側挾持部44A朝上方變位,而上側挾持部44A與下側挾持部44B分開,所以,被安裝部44對殼體10的安裝部13A的夾持力,亦即,被安裝部44的安裝強度能夠些許下降。
然而,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及拔出之操作,是在對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之連接器1的實際安裝後,亦即,藉由將鎖定構件40的固定部46A對電路基板的實際安裝面作焊接連接而固定之後進行。因此,即便被安裝部44的上側夾持部44A與下側夾持部44B分開而使上述夾持力稍微下降,在此時點,由於鎖定構件40的位置已經相對於電路基板被作固定,所以不會有鎖定構件40從殼體10脫落的情況。
又,在本實施形態,雖構成被安裝部44的上側夾持部44A朝上方彈性變位時,下側夾持部44B不會朝上方彈性變位,而相也可構成下側夾持部44B也與上側夾持部44A一起朝上方彈性變位來作取代。藉由如此構成,即便在彈性變位狀態,也能夠利用上側夾持部44A及下側夾持部44B維持夾持殼體10的安裝部13A之狀態。其結果,可抑制被安裝部44對殼體10之安裝強度的下降。
在本實施形態,雖然是在鎖定構件40設置具有上側挾持部44A、下側挾持部44B及連結部44C的被安裝部44,而使上側挾持部44A也可與鎖定臂部43及支柱部45一起彈性變位,所以,只要能將鎖定解除操作力的大小控制在可容許的程度,則在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中的至少一方的端子適用與鎖定構件40同樣的構成,也可將端子中的彈簧長度增長。
端子適用與鎖定構件40同樣的構成時,在該端子設有上臂部、被安裝部、支柱部及連接部(固定部)。又,在上臂部設有:被壓臂部,其是從支柱部的上端朝前方延伸,在前端部形成有被壓部;以及接觸臂部,其是從支柱部的上端朝後方延伸,在後端部形成有接觸部。再者,在可動構件與本實施形態的可動構件50與凸輪部56同樣的凸輪部被設在被壓臂部的被壓部之上方。
將端子作成這樣的構成時,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時,可動構件朝打開位置移動的過程中,藉由,可動構件的凸輪部按下被壓部,使接觸臂部、支柱部及被安裝部的上側挾持部朝上方彈性變位。其結果解除接觸臂部的接觸部與扁平型導體的電路部的接觸狀態。
即便將端子作成這樣的構成並加大彈簧長度,也不會有連接器大型化的情形,另,即便被安裝部對殼體的安裝強度稍微下降,端子也不會從殼體脫落的情況,是與針對鎖定構件40已作的敘述同樣。
1:連接器
10:殼體
11:接受空間
11A:後端開口
13A:安裝部
20:第一端子
20A:第一軸限制部
21:基部
22:被保持部
23:延長部
23A:反射部
23A-1:反射面
24:第一接觸臂部
24A:第一接觸部
25B:第一連接部(固定部)
30:第二端子
31:上臂部
32A:第二軸限制部
33:第二接觸臂部
33A:第二接觸部
34:下臂部
36:伸出臂部
36B-1:凹部
36B-2:前方突部
36B-3:後方突部
36C:第二連接部(固定部)
37:支柱部
40:鎖定構件
41:上臂部
42:被壓臂部
42A:被壓部
43:鎖定臂部
43A:卡止部
44:被安裝部
44A:上側夾持部
44B:下側夾持部
44C:連結部
45:支柱部
46A:固定部
50:可動構件
54:第一軸體部
55:第二軸體部
56:凸輪部
56A:按壓部
C:扁平型導體
C1:連接電路部
C1A:第一電路部
C1B:第二電路部
C3A:被卡止部
O:轉動中心
δ1:間隙
[圖1]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與扁平型導體一起表示的立體圖。
[圖2]針對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以將1個第一端子、1個第二端子、鎖定構件、及可動構件作分離的狀態表示的立體圖。
[圖3]為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視圖,其(A)表示在第一端子之位置的剖面,其(B)表示在第二端子之位置的剖面,其(C)表示在鎖定構件之位置的剖面。
[圖4]為扁平型導體的插入完成後的狀態中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視圖,其(A)表示為第一端子之位置的剖面,其(B)表示為第二端子之位置的剖面,其(C)表示為鎖定構件之位置的剖面。
[圖5]為扁平型導體的拔出前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視圖,其(A)表示為第一端子之位置的剖面,其(B)表示為第二端子之位置的剖面,其(C)表示為鎖定構件之位置的剖面。
1:連接器
10:殼體
11:接受空間
11A:後端開口
12:上壁
13:底壁
13A:安裝部
15:前壁
16:可動構件收容空間
17:第一端子收容部
17A:前槽部
17B:上槽部
18:第二端子收容部
18A:前槽部
18A-1:第二端子保持部
18A-2:壓入槽部
18B:上槽部
18C:下槽部
19:鎖定構件收容部
19A:前槽部
19B:上槽部
20:第一端子
20A:第一軸限制部
21:基部
21A:壓入突起
22:被保持部
23:延長部
23A:反射部
23A-1:反射面
24:第一接觸臂部
24A:第一接觸部
24A-1:第一引導面
25:伸出臂部
25A:被支撐臂部
25B:第一連接部(固定部)
25C:突出部
30:第二端子
31:上臂部
32:限制臂部
32A:第二軸限制部
33:第二接觸臂部
33A:第二接觸部
33A-1:第二引導面
34:下臂部
35:被保持臂部
35A:壓入突起
36:伸出臂部
36A:直狀部
36B:補強部
36B-1:凹部
36B-2:前方突部
36B-3:後方突部
36C:第二連接部(固定部)
37:支柱部
40:鎖定構件
41:上臂部
42:被壓臂部
42A:被壓部
43:鎖定臂部
43A:卡止部
43A-1:傾斜面
44:被安裝部
44A:上側夾持部
44B:下側夾持部
44C:連結部
45:支柱部
46:伸出臂部
46A:固定部
50:可動構件
51:操作部
54:第一軸體部
55:第二軸體部
55A:角部
56:凸輪部
56A:按壓部
O:轉動中心
δ1:間隙
Claims (2)
- 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係連接朝前後方向延伸在上下方向具有厚度的扁平型導體, 且具有:殼體,是形成有朝向後方被開放的接受空間,而將前述扁平型導體朝向前方作插入; 複數個端子,是以相對於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兩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被排列保持在前述殼體內; 鎖定構件,是在端子排列方向被配置在前述端子的排列範圍外,被前述殼體所保持;以及 可動構件,是比前述接受空間更被設於前方,隨著繞著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作延伸的轉動軸線的轉動可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動, 當前述可動構件處於關閉位置時,阻止前述扁平型導體的拔出,當前述可動構件處於打開位置時,容許前述扁平型導體的拔出,該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徵為: 前述鎖定構件具有:在比前述接受空間更上方朝前後方向延伸的上臂部、在比前述上臂部更下方,被安裝於前述殼體的被安裝部、以及從前述被安裝部朝上方延伸被連結在前述上臂部的支柱部, 前述上臂部具有:從前述支柱部的上端朝前方延伸的被壓臂部、以及從前述支柱部的上端朝後方延伸的鎖定臂部, 前述鎖定臂部具有卡止部,是當前述可動構件處於關閉位置時,位在相對於前述扁平型導體的被卡止部可從後方卡止之位置, 前述被壓臂部,是前端部比其他部位在更下方形成被壓部, 前述可動構件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觀看,位在包含前述轉動軸線之位置的軸體部、以及位在前述被壓部之上方的凸輪部, 前述凸輪部,是當可動構件從關閉位置朝打開位置移動時,將前述被壓部朝向下方按壓。
- 如請求項1之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前述凸輪部具有接觸前述被壓部對該被壓部進行按壓的按壓部, 前述按壓部上下方向位在前述軸體部的範圍內, 前述鎖定構件在端子排列方向被配置在端子排列範圍的兩外側, 前述複數個端子中至少一部分的前述端子具有軸限制部,其是限制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在直角的面內的前述可動構件的前述軸體部的移動, 前述軸限制部設成在前述可動構件的移動過程的至少一部分不會接觸前述軸體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25762 | 2021-07-30 | ||
JP2021125762A JP7497127B2 (ja) | 2021-07-30 | 2021-07-30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06248A true TW202306248A (zh) | 2023-02-01 |
TWI858337B TWI858337B (zh) | 2024-10-11 |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93212A (zh) | 2023-02-03 |
JP7497127B2 (ja) | 2024-06-10 |
JP2023020412A (ja) | 2023-02-09 |
US20230030550A1 (en) | 2023-02-02 |
KR20230019006A (ko) | 2023-0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121388U (ja) |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 | |
JP5809198B2 (ja) | ガイド金具付電気コネクタ | |
US6866523B2 (en) | Construction for mounting a terminal, a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ounting it | |
EP2922151A1 (en) | Connector | |
US20120238125A1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KR20130128314A (ko) | 전기 커넥터 | |
TWI521804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 |
CN115693212A (zh)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
CN111247701A (zh) | 电连接器 | |
JP2007087621A (ja) | 電線接続用コネクタ | |
CN112018535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2019117726A (ja)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
KR102468999B1 (ko) | 단자 밀어붙임 구조를 갖는 커넥터 장치 | |
TW202306254A (zh) |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 |
CN101447624B (zh) | 接触部件、接触部件的保持构造及电连接器 | |
TW202306252A (zh) | 電連接器 | |
CN114597691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10233370B (zh) |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 |
TWI857299B (zh) | 電連接器 | |
US20240145965A1 (en) | Flat conductor electric connector | |
US20240145962A1 (en) | Flat conductor electric connector | |
JP7231098B1 (ja) | 電気コネクタ、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実装方法 | |
US2024000683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240145964A1 (en) | Flat conductor electric connector | |
JP7143144B2 (ja) |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