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5903A - 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5903A
TW202305903A TW111123556A TW111123556A TW202305903A TW 202305903 A TW202305903 A TW 202305903A TW 111123556 A TW111123556 A TW 111123556A TW 111123556 A TW111123556 A TW 111123556A TW 202305903 A TW202305903 A TW 2023059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fer
protective film
curable resin
resin film
she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35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篠田智則
根本拓
田村桜子
森下友尭
四宮圭亮
中石康喜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琳得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5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590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System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4Mechanical treatment, e.g. grinding, polishing, c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50Assembly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H01L21/06 - H01L21/326, e.g. sealing of a cap to a base of a container
    • H01L21/56Encapsulations, e.g. encapsulation layers, coatings
    • H01L21/563Encapsulation of active face of flip-chip device, e.g. underfilling or underencapsulation of flip-chip, encapsulation preform on chip or mounting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35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 H01L21/6836Wafer tapes, e.g. grinding or dicing support tap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covered by H01L21/00
    • H01L2221/67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221/683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221/68304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 H01L2221/68377Apparatus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using temporarily an auxiliary support with parts of the auxiliary support remaining in the finished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r Materials For Encapsulating Or Coa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Dic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具有下述步驟:將由具備有支撐片以及設置於支撐片之一面上的硬化性樹脂膜而成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中之硬化性樹脂膜,於減壓環境下貼附於具有突起狀電極之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之步驟;使得貼附後之硬化性樹脂膜硬化,藉此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形成保護膜之步驟;以及,將形成有前述保護膜之晶圓加以分割,切斷前述保護膜,藉此獲得由具備有晶片以及設置於前述晶片之切斷後之前述保護膜而成的具保護膜之晶片之步驟;於晶圓之前述面形成有成為晶圓之分割部位的溝槽。

Description

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本申請案係基於2021年6月28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2021-106978號主張優先權,將其內容援用於此。
以往,將在MPU(Micro Processor Uint;微處理器單元)或閘極陣列等所使用之多接腳之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型積體電路)構裝於印刷配線基板之情形,晶片係使用了在其連接焊墊部形成有由共晶焊料、高溫焊料、金等所構成之突起狀電極(也稱為「凸塊」)的晶片。 此等晶片的構裝中係採用覆晶構裝方法,藉由所謂倒裝(face down)方式,使得此等突起狀電極面向並接觸於晶片搭載用基板上的對應端子部,進行熔融/擴散接合。
此構裝方法所使用之晶片係藉由將在電路面形成有突起狀電極的晶圓予以單片化所得者。此外,在過程中,通常基於保護晶圓之電路面以及突起狀電極的目的,將硬化性樹脂膜貼附於電路面,使得該樹脂膜硬化,藉此於電路面形成保護膜。藉由將形成有保護膜之晶圓予以單片化,獲得具保護膜之半導體晶片。 此構裝方法所使用之硬化性樹脂膜係在和支撐片成為積層物亦即在保護膜形成用片的狀態下來使用。保護膜形成用片中,於支撐片之一面的整面設置有硬化性樹脂膜。
例如,專利文獻1當中記載了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具有:對於形成有突起電極之晶圓面貼附硬化性樹脂膜之貼附步驟;使得接著劑層硬化之硬化步驟;以及,切割晶圓之切割處理步驟。此製造方法之切割處理步驟係在硬化步驟之後進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632898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製造方法中,切割處理步驟係在硬化步驟之後進行。因此,利用此製造方法所得之具保護膜之晶片,晶片之側面(亦即晶片之外周)未被保護膜所保護。因此,此具保護膜之晶片有時保護膜所提供的保護功效並不充分。
是以,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可獲得晶片之外周被保護膜所保護著之具保護膜之晶片。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採用以下構成。 [1]一種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具有下述步驟:減壓貼附步驟,將具備有支撐片以及設置於支撐片之一面上的硬化性樹脂膜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中的前述硬化性樹脂膜於減壓環境下貼附於具有突起狀電極之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硬化步驟,使得貼附後之前述硬化性樹脂膜硬化,藉此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形成保護膜;以及加工步驟,將形成有前述保護膜之前述晶圓加以分割,切斷前述保護膜,藉此獲得具備有晶片以及設置於前述晶片之切斷後之前述保護膜的具保護膜之晶片;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形成有成為前述晶圓之分割部位的溝槽。 [2]如[1]所記載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保護膜形成用片以溫度90℃、頻率1Hz之條件使得直徑25mm、厚度1mm之硬化性樹脂膜之試驗片產生應變,測定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將試驗片之應變為1%時的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定為Gc1,將試驗片之應變為300%時的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定為Gc300之情況,以下述式:X=Gc1/Gc300所算出之X值為19以上至未達10000。 [3]如[1]或[2]所記載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減壓貼附步驟中,使得前述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前述硬化性樹脂膜而突出,或是,在前述加工步驟中,使得前述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前述保護膜而突出。 [發明功效]
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可對於在晶圓所形成之溝槽填充保護膜,可獲得晶片之外周被保護膜所保護著之具保護膜之晶片。
<<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驟(a)至步驟(c)。
步驟(a):減壓貼附步驟 於步驟(a)中,將由具備有支撐片以及設置於支撐片之一面上的硬化性樹脂膜而成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中的前述硬化性樹脂膜,於減壓環境下貼附於具有突起狀電極之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
步驟(b):硬化步驟 於步驟(b)中,使得貼附後之前述硬化性樹脂膜硬化,藉此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形成保護膜。
步驟(c):加工步驟 於步驟(c)中,將形成有前述保護膜之前述晶圓加以分割,切斷前述保護膜,藉此獲得由具備有晶片以及設置於前述晶片之切斷後之前述保護膜而成的具保護膜之晶片。
本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中,在成為硬化性樹脂膜之貼附對象亦即晶圓當中具有前述突起狀電極之面係形成有溝槽,此溝槽會成為當分割晶圓來單片化成晶片時之晶圓的分割部位。 前述溝槽係以對應於目標晶片之大小以及形狀的形態,自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朝晶圓厚度方向形成切陷而形成。 此手法在本區域中有時也稱為「半切」。
硬化性樹脂膜係一種藉由貼附至晶圓當中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進而也為形成有成為前述晶圓分割部位之溝槽之面)並使之硬化,而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以及晶片之側面形成保護膜所使用的樹脂膜。
例如,將於前述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形成有前述溝槽之晶圓中之前述面的相反側之面(亦即內面)加以磨削直到出現前述溝槽為止,藉此獲得於前述溝槽部位受到分割之晶片。 此時,因著硬化性樹脂膜之貼附,前述溝槽被硬化性樹脂膜所填充,其結果,成為受到硬化性樹脂膜之硬化物、亦即保護膜所填充之狀態。 在獲得前述晶片後,藉由切斷前述晶片間之前述保護膜,前述晶片可成為不僅在具有前述突起狀電極之面、連同側面也具備有保護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此處所謂的側面意指連續於前述具有突起狀電極之前述面的晶片之外周,矩形晶片會具有4個側面。 此種側面也受到保護之晶片可藉由保護膜獲得更高之保護功效。
首先,針對本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詳細說明。
<保護膜形成用片> 本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所使用之保護膜形成用片具備有支撐片、以及設置於前述支撐片之一面上的硬化性樹脂膜。 前述硬化性樹脂膜係貼附於晶圓當中具有突起狀電極以及成為分割部位之溝槽的面。藉由使得前述硬化性樹脂膜硬化,前述晶片可成為除了在具有前述突起狀電極之前述面、進而於側面(亦即晶片之外周)也具備保護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
(支撐片) 前述支撐片在支撐片之前述一面具有設置了前述硬化性樹脂膜之第1區域。前述支撐片除了具有第1區域也可具有包圍前述第1區域且並未設置前述硬化性樹脂膜的第2區域。 保護膜形成用片藉由在前述支撐片中具有前述第1區域以及第2區域,當將前述保護膜形成用片中的前述硬化性樹脂膜貼附至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時,可抑制硬化性樹脂膜未貼附至晶圓,且可抑制形成厚度變厚之區域。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上述保護膜形成用片來說明。
圖2係示意顯示前述保護膜形成用片之一例的平面圖,圖3係圖2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之I-I線之截面圖。 為了容易理解本發明之特徴,以下說明所使用之圖權宜上有時為放大顯示成為要部之部分,各構成要素之尺寸比率等未必與實際相同。 圖3以後之圖中針對與已經說明過之圖中所示者相同構成要素,係賦予與該已說明過之圖的情形為相同符號,而省略詳細說明。
此處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係具備支撐片11、以及設置於支撐片11之一面11a上的硬化性樹脂膜12。 支撐片11在一面11a(亦即硬化性樹脂膜12側之面)具有:設有硬化性樹脂膜12之第1區域111a、以及包圍第1區域111a且未設置硬化性樹脂膜12之第2區域112a。亦即,支撐片11中,第1區域111a之全區域被硬化性樹脂膜12所被覆,而第2區域112a之全區域則未被硬化性樹脂膜12所被覆。 支撐片11只要具有第1區域111a即可,也可不具備第2區域112a。亦即,支撐片11之一面11a的全區域也可被硬化性樹脂膜12所被覆。
圖1係用以示意性說明將具備有不具第2區域之支撐片11、以及硬化性樹脂膜62之保護膜形成用片6貼附至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晶圓9時之狀態之截面圖。 如後述般,當減壓貼附步驟中硬化性樹脂膜受到加熱之情形,通常在硬化性樹脂膜62之未貼附至晶圓9之區域當中,在周緣部附近之區域622會存在著硬化性樹脂膜62貼附於晶圓9之區域621、以及未貼附至晶圓9之溫度較晶圓9之附近之區域620來得低之區域。此乃基於以下理由。亦即,硬化性樹脂膜62貼附至晶圓9之區域621例如如後述般通常以經加熱之晶圓9為加熱源而受到加熱,於前述區域621與前述區域620之熱量傳遞容易使得溫度上昇,相對於此,熱難以傳遞至遠離晶圓9之前述周緣部附近之區域622為止。從而,硬化性樹脂膜62貼附至晶圓9之區域621以及未貼附至晶圓9之晶圓9之附近之區域620容易流動,相對於此,在硬化性樹脂膜62之溫度低的周緣部附近之區域622的流動性低,會將流動而來的硬化性樹脂膜62加以堰止。因此,硬化性樹脂膜62未貼附至晶圓9之區域、尤其是晶圓9之附近之區域620的厚度較貼附至晶圓9之區域621來得厚之現象成為顯著。
對此,藉由使用具備第1區域以及第2區域之支撐片而成的保護膜形成用片,當將前述保護膜形成用片中之硬化性樹脂膜貼附至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之時,可縮窄或是消除掉硬化性樹脂膜未貼附至晶圓之區域,可減少流動之硬化性樹脂膜之量,因此可抑制形成硬化性樹脂膜之厚度變厚之區域。進而,由於上述硬化性樹脂膜之周緣部附近之區域變得不存在成為低溫之區域,故可更高度地抑制形成硬化性樹脂膜之厚度變厚之區域。
支撐片11之一面11a中之第2區域112a較佳為呈露出狀態(亦即為露出面)。
硬化性樹脂膜12係用以貼附至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也是形成有成為前述晶圓之分割部位的溝槽之前述面)並經硬化以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以及晶片之側面形成保護膜所用的樹脂膜。 本說明書中,可舉出以矽、鍺、硒等之元素半導體或是以GaAs、GaP、InP、CdTe、ZnSe、SiC等之化合物半導體所構成之半導體晶圓;以藍寶石、玻璃等之絕緣體所構成之絕緣體晶圓來作為「晶圓」。
在這些晶圓之一側的面上形成有電路,本說明書中,將像這樣形成有電路之側的晶圓的面稱為「電路面」。然後,將晶圓之與電路面為相反側之面稱為「內面」。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與電路面為同義。 晶圓藉由切割等之手段被分割而成為晶片。本說明書中,與晶圓的情況同樣地將形成有電路之側的晶片的面稱為「電路面」,將晶片之與電路面為相反側之面稱為「內面」。 在晶圓的電路面與晶片的電路面較佳為皆設有凸塊、支柱等之突狀電極。突起狀電極較佳為以焊料所構成。
支撐片11係支撐硬化性樹脂膜12。作為支撐片11更具體而言可舉出例如僅由具有此種支撐機能之基材所構成之支撐片;剝離膜;於晶圓內面之磨削時可貼附於晶圓來使用之黏著片等。前述黏著片之周緣部也可貼附於環狀框架等治具。
支撐片11之平面形狀、亦即前述一面11a之形狀為圓形。例如當支撐片11為黏著片之情形、或是如後述般當沿著支撐片11之外周部具有治具用接著劑層之情形,像這樣地使得支撐片11之平面形狀為圓形為特佳。其理由在於:此等支撐片11之平面形狀通常係呈現與屬圓環狀之環狀框架等治具之內周相對應的形狀,在貼附至環狀框架等治具之後必須切斷支撐片11之故。
(硬化性樹脂膜) 硬化性樹脂膜12之平面形狀、亦即硬化性樹脂膜12當中與支撐片11側為相反側之面12a之形狀為圓形。此外,晶圓為了達成結晶方位之辨識或對準,有時設有定向平面(orientation flat)或切口,雖晶圓形狀會有非完全圓形之情形,但硬化性樹脂膜12仍可設定為配合於此形狀之平面形狀。
對保護膜形成用片1自硬化性樹脂膜12側之上方往下俯視時,支撐片11與硬化性樹脂膜12的中心位置為一致,配置成同心圓狀。 支撐片11之寬度最大值亦即直徑D 11係大於硬化性樹脂膜12之寬度最大值亦即直徑D 12
支撐片11之第1區域111a之平面形狀以及大小係和硬化性樹脂膜12之平面形狀以及大小相同,為直徑D 12之圓形。 支撐片11之第2區域112a之平面形狀為寬度相當於(D 11-D 12)/2之圓環。
硬化性樹脂膜12之與支撐片11側為相反側之面12a的面積(亦即支撐片11之第1區域111a的面積)相對於成為硬化性樹脂膜12之貼附對象亦即晶圓之電路面的面積(亦即,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之俯視上面積)以同等以下為佳。 藉由選擇這種硬化性樹脂膜12,當將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之經加熱的硬化性樹脂膜12貼附至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之時,可更為減少硬化性樹脂膜12朝支撐片11之第2區域112a上的外溢量。其結果,可更為抑制硬化性樹脂膜12未貼附至晶圓、且可更為抑制形成厚度變厚之區域。
硬化性樹脂膜12之寬度之最大值(直徑)D 12相對於成為硬化性樹脂膜12之貼附對象亦即晶圓之最大徑(例如直徑)以同等以下為佳。 作為平面形狀為圓形之晶圓有例如直徑為6吋、8吋、12吋以及18吋之晶圓。以這些任一晶圓為貼附對象之硬化性樹脂膜12較佳者可舉出例如寬度之最大值(直徑)D 12為140mm至150mm、190mm至200mm、290mm至300mm、或是440mm至450mm者。
於支撐片11之前述一面11a,前述第2區域112a之寬度((D 11-D 12)/2)相對於前述第1區域111a之寬度之最大值(D 12)以0.05倍至0.4倍為佳,以0.07倍至0.3倍為更佳。 若第2區域112a之寬度為前述下限值以上,當支撐片11為黏著片之情形或是具有前述治具用接著劑層之情形,在將支撐片11貼附至環狀框架等治具時,可降低硬化性樹脂膜12接觸於前述治具之可能性。若第2區域112a之寬度為前述上限值以下,可抑制前述第2區域112a之面積成為過度寬廣。
支撐片11以及硬化性樹脂膜12可分別由1層(亦即單層)所構成,亦可由2層以上之複數層所構成。當支撐片11或硬化性樹脂膜12為由複數層所構成之情形,這些複數層可互相相同亦可不同,這些複數層之組合並無特別限定。
本說明書中,不限於支撐片11以及硬化性樹脂膜12之情形,所謂「複數層可互相相同亦可不同」意指「可全部的層皆相同,可全部的層皆不同,亦可僅一部份的層相同」,並且所謂「複數層互相不同」意指「各層的構成材料及厚度的至少一種互相不同」。
硬化性樹脂膜12之厚度T 12並無特別限定,以10μm以上為佳,以20μm以上為更佳,以25μm以上為甚佳。藉由使得T 12如此般成為一定值以上,當於晶圓之具有突起狀電極且形成有前述溝槽之面貼附硬化性樹脂膜12之時,能以硬化性樹脂膜12將前述溝槽更高度地以無間隙的方式來填充。 此外,可將晶圓之突起狀電極之電路面附近的基部更高度地以無間隙的方式來被覆。亦即,硬化性樹脂膜12在填充前述溝槽之方面以及被覆突起狀電極之基部之方面變得更有利。
硬化性樹脂膜12之厚度T 12之上限值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以避免硬化性樹脂膜12之厚成為過剩之方面而言,T 12以200μm以下為佳,以130μm以下為更佳,以80μm以下為甚佳。
本說明書中,所謂「硬化性樹脂膜之厚度」意指硬化性樹脂膜整體之厚度,例如,所謂由複數層所構成之硬化性樹脂膜之厚度意指構成硬化性樹脂膜之全部層的合計厚度。
保護膜形成用片1以溫度90℃、頻率1Hz之條件使得直徑25mm、厚度1mm之硬化性樹脂膜12之試驗片產生應變,測定前述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將前述試驗片之應變為1%時的前述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定為Gc1,將前述試驗片之應變為300%時的前述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定為Gc300之情況,由下述式: X=Gc1/Gc300 所算出之X值以19以上至未達10000為佳。此種硬化性樹脂膜12為軟質,適合用於貼附到如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以及具有前述溝槽之晶圓般具有凹凸面之貼附對象物。
前述試驗片為膜狀,其平面形狀為圓形。 前述試驗片雖可為厚度1mm之單層硬化性樹脂膜12,但以製作容易之方面而言,以厚度未達1mm之單層硬化性樹脂膜12經複數片積層所構成之積層膜為佳。 構成前述積層膜之複數片的單層硬化性樹脂膜12之厚度可全部相同,亦可全部不同,亦可僅一部分相同,但以製作容易之方面而言,以全部相同為佳。
本說明書中,不限於前述Gc1以及Gc300,所謂「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意指「以溫度90℃、頻率1Hz之條件使得直徑25mm、厚度1mm之硬化性樹脂膜之試驗片產生應變時,對應於此應變之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
硬化性樹脂膜12以覆蓋突起狀電極的方式在突起狀電極間延展,和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形成密接,且覆蓋突起狀電極之表面、尤其是覆蓋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之附近部位之表面,將突起狀電極之基部加以埋入。
步驟(a)中,將硬化性樹脂膜12貼附至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之時,突起狀電極之上部以貫通硬化性樹脂膜12而突出為佳。 步驟(c)中,藉由將形成了作為硬化性樹脂膜12之硬化物的保護膜12’之晶圓加以分割並切斷保護膜12’所得之具保護膜之晶片,以使得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前述保護膜而突出為佳。 步驟(a)中,當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硬化性樹脂膜12而突出之情形,以突起狀電極之頭頂部為首之上部處,硬化性樹脂膜12之殘存受到抑制。從而,作為硬化性樹脂膜12之硬化物的保護膜12’當然同樣地在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處的附著受到抑制。 具保護膜之晶片若為使得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前述保護膜而突出之晶片,則可抑制具保護膜之半導體晶片之突起狀電極與基板上之電路的電性連接受到阻礙。
由於在前述面形成有前述溝槽,故硬化性樹脂膜12之應變程度在硬化性樹脂膜12開始侵入前述溝槽之中段階段與硬化性樹脂膜12被覆突起狀電極之基部而使得硬化性樹脂膜12充分填充前述溝槽之終段階段會大為不同。更具體而言,硬化性樹脂膜12之應變在前述中段階段為大,硬化性樹脂膜12之應變在前述終段階段為小。 硬化性樹脂膜12作為應變小的儲存彈性模數係採用Gc1,作為應變大的儲存彈性模數係採用Gc300,以Gc1變高而Gc300變低的方式將X值(=Gc1/Gc300)規定在19以上至未達10000,藉此可發揮前面所說明過之優異功效。
基於硬化性樹脂膜12被覆突起狀電極之基部的功效變得更高之考量,X值以5000以下為佳,以2000以下為更佳,以1000以下為甚佳,以500以下為特佳,例如亦可為300以下、100以下、以及70以下之任一者。 基於抑制硬化性樹脂膜12殘存於突起狀電極之上部的功效以及硬化性樹脂膜12充分填充前述溝槽之功效變得更高之考量,X值以25以上為佳,以30以上為更佳,以40以上為甚佳,以50以上為特佳,例如亦可為60以上。
硬化性樹脂膜12之Gc1值並無特別限定,以容易增加X值而言,Gc1以1×10 4Pa至1×10 6Pa為佳,以3×10 4Pa至7×10 5Pa為更佳,以5×10 4Pa至5×10 5Pa為甚佳。
硬化性樹脂膜12之Gc300值並無特別限定,以硬化性樹脂膜12充分填充前述溝槽之功效變得更高而言,Gc300以未達15000Pa為佳,以10000Pa以下為更佳,以5000Pa以下為甚佳,以4000Pa以下為特佳,例如亦可為3500Pa以下。 以硬化性樹脂膜12被覆突起狀電極之基部的功效變得更高而言,Gc300以100Pa以上為佳,以500Pa以上為更佳,以1000Pa以上為甚佳。
硬化性樹脂膜12以Gc1以及Gc300皆滿足上述之數值範圍為佳。
硬化性樹脂膜12之儲存彈性模數不限於Gc1以及Gc300之情形,例如可藉由調節硬化性樹脂膜12之含有成分及含量來進行調節。更具體而言,例如,若作為後述聚合物成分(A)或是不具能量線硬化性基之聚合物(b)使用了聚乙烯醇縮醛等,變得可易於調節前述Gc300成為適當的值,變得可易於調節X值成為適當的值。此外,藉由調節後述添加劑(I)之種類或含量等,變得可易於調節前述Gc1成為適當的值,變得可易於調節X值成為適當的值。此外,藉由增加後述填充材料(D)以及添加劑(I)其中一者或兩者之含量,容易調節Gc1成為較大的值,其結果容易調節X值成為較大之值。 關於硬化性樹脂膜12之含有成分等將另外說明。
(保護膜形成用片之結構) 支撐片11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以50μm至850μm為佳,以75μm至700μm為更佳。若支撐片11之厚度為前述下限值以上,則支撐片11成為更高強度。若支撐片11之厚度為前述上限值以下,則可提升支撐片11之柔軟性,可更為提高操作性。
本說明書中所謂「支撐片之厚度」意指支撐片整體之厚度,例如所謂由複數層所構成之支撐片之厚度意指構成支撐片之全部層的合計厚度。
圖4係示意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半導體晶片的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之其他例之平面圖。 此處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係具備支撐片21、以及設置於支撐片21之一面21a上的硬化性樹脂膜12。
支撐片21為長條帶狀,在長度方向上有複數片之硬化性樹脂膜12配置成為一列。支撐片21像這樣地除了在俯視上的形狀以及大小不同這點以外,係和圖2至圖3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的支撐片11相同。例如,支撐片21之厚度和支撐片11之厚度相同。 此外,保護膜形成用片2除了取代支撐片11改為具備支撐片21,且硬化性樹脂膜12之數量不同以外,係和圖2至圖3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相同。
保護膜形成用片2較佳為將硬化性樹脂膜12連續性地貼附至複數片的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
支撐片21於一面21a(亦即硬化性樹脂膜12側之面)具有:設置有硬化性樹脂膜12之複數部位的第1區域211a、以及包圍這些第1區域211a且未設置硬化性樹脂膜12的第2區域212a。亦即,支撐片21在各別的第1區域211a之全區域係由硬化性樹脂膜12所被覆著,第2區域112a之全區域則未由硬化性樹脂膜12所被覆。 支撐片21之一面21a中的第2區域212a以露出(亦即成為露出面)為佳。
支撐片21之平面形狀(亦即前述一面21a之形狀)為矩形,較佳為帶狀。 保護膜形成用片2自硬化性樹脂膜12側之上方往下俯視時,全部的硬化性樹脂膜12在支撐片21上彼此以等間隔來設置著。 保護膜形成用片2中的全部之硬化性樹脂膜12之形狀以及大小相同。此外,全部之硬化性樹脂膜12在保護膜形成用片2之寬度方向(亦即相對於長度方向為正交之方向)上之配置位置相同,保護膜形成用片2在寬度方向之中間位置一致。 支撐片21之寬度之最大值D 21大於硬化性樹脂膜12之寬度之最大值(亦即直徑D 12)。此處,由於支撐片21之寬度在支撐片21之長度方向上固定,故支撐片21之寬度之最大值僅意指支撐片21之寬度。
支撐片21之第1區域211a之平面形狀以及大小和硬化性樹脂膜12之平面形狀以及大小相同,為直徑D 12之圓形。 支撐片21之第2區域212a之平面形狀為從矩形一列地移除掉複數個直徑D 12之圓而成之形狀。
於支撐片21之前述一面21a,將第1區域211a之外周部之一點與支撐片21之外周部之一點加以連結之線段之最小值定為L 1,將相鄰2個硬化性樹脂膜12間之距離定為L 2時,L 1與L 2/2當中較小之值相對於前述第1區域211a之寬度之最大值(D 12)以0.03倍至0.25倍為佳,以0.05倍至0.2倍為更佳。前述值只要例如配合用以將硬化性樹脂膜12連續性貼附至複數片之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所用之裝置的規格來適宜調整即可。此處雖表示L 1相等於(D 21-D 12)/2之情形,但代表L 1之式會隨著支撐片21之前述一面21a中之第1區域211a之配置位置或第1區域211a之大小而不同。
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不限於圖2至圖4所顯示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也可針對圖2至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將一部分之構成加以變更、刪除或追加。 例如,亦可針對圖2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如圖5所示般在支撐片11之前述一面11a當中的第2區域112a中,沿著支撐片11之外周部來設置帶狀(此處為圓環狀)之治具用接著劑層13。治具用接著劑層13係用以將保護膜形成用片1固定於環狀框架等治具所用的層。 同樣地,亦可針對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在支撐片21之前述一面21a當中的第2區域212a中,依照每個硬化性樹脂膜12以不接觸硬化性樹脂膜12的方式來包圍第1區域211a般地設置環狀之治具用接著劑層。
例如,當圖2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之支撐片11為黏著片之情形,亦可於前述黏著片之黏著劑層上進而設置治具用接著劑層(例如圖5所示治具用接著劑層13)。
例如,圖2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以及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中,硬化性樹脂膜12之平面形狀為圓形,但硬化性樹脂膜之平面形狀不限定於此,亦可為四角形等非圓形。
例如,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中,一部分或全部之硬化性樹脂膜12也可彼此非以等間隔設置,一部分或全部之硬化性樹脂膜12的形狀以及大小也可不同。此外,於保護膜形成用片2之寬度方向上,一部分或全部之硬化性樹脂膜12之配置位置亦可不同。
例如,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中,硬化性樹脂膜12之數量為3以上,但硬化性樹脂膜12之數量不限定於此。
例如,圖2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或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中,也可在硬化性樹脂膜12之兩面(亦即支撐片11側或支撐片21側之面以及與此相反側之面12a)設置支撐片。舉出一例,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中,也可在硬化性樹脂膜12之與支撐片21側之面為相反側之面12a設置圖2所示支撐片11。此情形下,較佳為支撐片21為剝離膜,且支撐片11為黏著片或是具有前述治具用接著劑層(例如圖5所示治具用接著劑層13)之支撐片。藉由使用此種形態之保護膜形成用片,變得容易連續性供給圖2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此種形態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中,支撐片11以及支撐片21皆具有未設置硬化性樹脂膜12之第2區域。不過,通常支撐片11係作為具有本發明作用功效之支撐片來發揮機能。
(硬化性樹脂膜之構成材料) 構成保護膜形成用片之前述硬化性樹脂膜可為熱硬化性以及能量線硬化性之任一者,也可具有熱硬化性以及能量線硬化性雙方的特性。
本說明書中,所謂「能量線」,意指具有能量量子之電磁波或帶電粒子束,作為該能量線的例子,可列舉紫外線、放射線、電子束等。 紫外線例如可藉由使用高壓水銀燈、熔合燈、氙氣燈、黑光燈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燈等作為紫外線源進行照射。電子束可照射藉由電子束加速器等產生之電子束。 本發明中,所謂「能量線硬化性」,意指藉由照射能量線而硬化之性質。
前述硬化性樹脂膜可使用含有硬化性樹脂膜之構成材料的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來形成。例如,前述硬化性樹脂膜可於硬化性樹脂膜之形成對象面塗敷前述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依必要性使之乾燥來形成。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中在常溫不會氣化之成分彼此之含量比率通常會和硬化性樹脂膜中之前述成分彼此之含量比率相同。本說明書中所謂的「常溫」意指不特別冷或特別熱之溫度、亦即平常之溫度,例如可舉出15℃至25℃之溫度等。
前述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之塗敷可利用公知的方法來進行,例如可舉出使用以下各種塗佈機之方法:氣刀塗佈機、刮刀塗佈機、棒式塗佈機、凹版塗佈機、輥式塗佈機、輥刀塗佈機、簾幕式塗佈機、模具塗佈機、刀式塗佈機、網版塗佈機、Meyer棒式塗佈機、輕觸式塗佈機等。
前述硬化性樹脂膜不論屬於熱硬化性以及能量線硬化性之哪一種,前述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之乾燥條件並無特別限定。不過,當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含有後述溶媒之情形,以加熱乾燥為佳。此外,含有溶媒之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以例如70℃至130℃且10秒至5分鐘之條件來進行加熱乾燥為佳。不過,熱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以此組成物本身以及由此組成物所形成之熱硬化性樹脂膜不會熱硬化的方式來加熱乾燥為佳。
作為熱硬化性樹脂膜可舉出例如含有聚合物成分(A)與熱硬化性成分(B)之熱硬化性樹脂膜。 作為熱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可舉出例如含有聚合物成分(A)與熱硬化性成分(B)之熱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III)(本說明書中有時僅稱為「組成物(III)」)等。
基於容易將上述Gc300調節為適當的值,容易將X值調節為適當的值之觀點,前述聚合物成分(A)以聚乙烯醇縮醛為佳。 作為聚合物成分(A)中之前述聚乙烯醇縮醛可舉出公知之聚乙烯醇縮醛。當中較佳的聚乙烯醇縮醛可舉出例如聚乙烯醇縮甲醛、聚乙烯醇縮丁醛等,以聚乙烯醇縮丁醛為更佳。
作為前述熱硬化性成分(B)可舉出例如由環氧樹脂(B1)以及熱硬化劑(B2)所構成之環氧系熱硬化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等。
熱硬化性樹脂膜以及前述組成物(III)也可進而含有不相當於聚合物成分(A)以及熱硬化性成分(B)任一者之其他成分。 作為前述其他成分可舉出例如硬化促進劑(C)、填充材料(D)、偶合劑(E)、交聯劑(F)、能量線硬化性樹脂(G)、光聚合起始劑(H)、添加劑(I)、溶媒等。
藉由調節前述填充材料(D)之含量,可更容易調節前述X值。 填充材料(D)可為有機填充材料及無機填充材料中的任一者,較佳為無機填充材料。作為較佳的無機填充材料,例如可列舉:二氧化矽、氧化鋁、滑石、碳酸鈣、鈦白、鐵丹、碳化矽、氮化硼等的粉末;將這些無機填充材料球形化而成之珠粒;這些無機填充材料的表面改質品;這些無機填充材料的單晶纖維;玻璃纖維等。 這些之中,無機填充材料較佳為二氧化矽或氧化鋁。
基於更為提高熱硬化性樹脂膜對於晶圓之溝槽之填充性之觀點,熱硬化性樹脂膜以及前述組成物(III)中,填充材料(D)之含量相對於溶媒以外之全部成分之總含量的比例以5質量%至45質量%為佳,以5質量%至40質量%為更佳,以5質量%至30質量%為甚佳。
作為前述添加劑(I),可舉出例如著色劑、塑化劑、抗靜電劑、抗氧化劑、吸氣劑、流變控制劑、界面活性劑、聚矽氧油等。 為了適當調節上述Gc1、可容易調節X值,作為較佳之添加劑(I)可舉出例如流變控制劑、界面活性劑、聚矽氧油等。
更具體而言,作為前述流變控制劑例如可列舉:聚羥基羧酸酯、多元羧酸、聚醯胺樹脂等。 作為前述界面活性劑,例如可列舉改質矽氧烷、丙烯酸聚合物等。 作為前述聚矽氧油,例如可列舉芳烷基改質聚矽氧油、改質聚二甲基矽氧烷等,作為改質基,可列舉:芳烷基;羥基等極性基;乙烯基、苯基等具有不飽和鍵之基。
基於更容易調節前述X值之觀點,熱硬化性樹脂膜以及前述組成物(III)中,添加劑(I)之含量相對於溶媒以外之全部成分之總含量的比例以0.5質量%至10質量%為佳,以0.5質量%至7質量%為更佳,以0.5質量%至5質量%為甚佳。
熱硬化性樹脂膜以及前述組成物(III)所含有之聚合物成分(A)、熱硬化性成分(B)、硬化促進劑(C)、填充材料(D)、偶合劑(E)、交聯劑(F)、能量線硬化性樹脂(G)、光聚合起始劑(H)、添加劑(I)、溶媒等各成分可分別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當為2種以上之情形,這些成分之組合以及比率可任意選擇。
作為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膜可舉出例如含有能量線硬化性成分(a)之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膜。能量線硬化性成分(a)為具有能量線硬化性基之化合物,作為能量線硬化性基可舉出乙烯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基等在碳原子間具有不飽和鍵之官能基,或是環氧基、氧雜環丁基等之陽離子聚合性之官能基。 作為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可舉出例如含有能量線硬化性成分(a)之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膜形成用組成物(IV)(本說明書中有時簡記為「組成物(IV)」)等。
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膜以及前述組成物(IV)也可進而含有不相當於能量線硬化性成分(a)之其他成分。 作為前述其他成分可舉出例如不具能量線硬化性基之聚合物(b)、熱硬化性成分、填充材料、偶合劑、交聯劑、光聚合起始劑、添加劑、溶媒等。
基於將上述Gc300調節為適當的值、容易將X值調節為適當的值之觀點,不具能量線硬化性基之聚合物(b)以聚乙烯醇縮醛為佳。
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膜以及前述組成物(IV)中之前述熱硬化性成分、填充材料、偶合劑、交聯劑、光聚合起始劑、添加劑以及溶媒係和上述熱硬化性樹脂膜以及前述組成物(III)中之熱硬化性成分(B)、填充材料(D)、偶合劑(E)、交聯劑(F)、光聚合起始劑(H)、添加劑(I)以及溶媒為同樣者。
能量線硬化性樹脂膜以及前述組成物(IV)所含有之能量線硬化性成分(a)、不具能量線硬化性基之聚合物(b)、熱硬化性成分、填充材料、偶合劑、交聯劑、光聚合起始劑、添加劑、溶媒等各成分可分別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當為2種以上之情形,這些成分之組合以及比率可任意選擇。
(支撐片之層構成以及構成材料) 構成保護膜形成用片之前述支撐片可為公知之支撐片。 例如,作為前述僅由基材所構成之支撐片之構成材料可舉出各種樹脂。 作為前述樹脂可舉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乙烯以外之聚烯烴;乙烯系共聚物(使用乙烯作為單體所得共聚物);氯乙烯系樹脂(使用氯乙烯作為單體所得樹脂);聚苯乙烯;聚環烯烴;聚酯;2種以上之前述聚酯之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酯;聚胺基甲酸酯;聚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醯亞胺;聚醯胺;聚碳酸酯;氟樹脂;聚縮醛;改質聚苯醚;聚苯硫醚;聚碸;聚醚酮等。 此外,作為前述樹脂也可舉出例如前述聚酯與聚酯以外之樹脂的混合物等之聚合物合金。 此外,作為前述樹脂也可舉出例如到目前為止所例示之前述樹脂之 1種或2種以上經交聯而成之交聯樹脂;使用到目前為止所例示之前述樹脂之1種或2種以上之離子聚合物等改質樹脂。
本說明書中所謂的「(甲基)丙烯酸」為包含,「丙烯酸」以及「甲基丙烯酸」兩者之概念。關於與(甲基)丙烯酸類似之用語也同樣,例如所謂的「(甲基)丙烯酸酯」係包含「丙烯酸酯」以及「甲基丙烯酸酯」兩者之概念。
用以構成僅由基材所構成之支撐片的樹脂可僅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為2種以上之情形,這些樹脂之組合以及比率可任意選擇。
基於通用性之觀點以及在後述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中,當使得具備有支撐片之狀態之硬化性樹脂膜產生熱硬化之情形中,可對於支撐片賦予耐熱性且容易防止晶圓之翹曲之觀點,前述樹脂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聚丙烯等為佳。此情形,支撐片(基材)只要具有選自由包含聚酯之層以及包含聚丙烯膜之層所構成之群中1層或2層以上,則可為單層亦可為2層以上之複數層。
僅由前述基材所構成且含有樹脂之支撐片可將含有前述樹脂之樹脂組成物加以成形而製作。
作為前述支撐片之前述剝離膜亦可為因本身由具有離型性之材料所構成或是由於具備易剝離性層而使得硬化性樹脂膜之剝離成為容易之剝離膜。前述剝離膜除了本身由具有離型性之材料所構成或是於基材上具備易剝離性層之方面以外,也可和僅由前述基材所構成之支撐片相同。
作為前述具有離型性之材料可舉出例如氟樹脂等。 作為前述易剝離性層可舉出例如由聚矽氧系剝離劑、醇酸系剝離劑等剝離劑所構成之層。
作為前述支撐片之前述黏著片通常具備有膜狀或片狀之基材以及黏著劑層,進而可在基材與黏著劑層之間具備用以埋入突起狀電極的中間層。 作為黏著片中的前述基材可舉出例如和前述僅由基材所構成之支撐片相同之基材。 作為黏著片中的前述黏著劑層所含有之黏著劑可舉出例如丙烯酸系黏著劑、橡膠系黏著劑、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等。黏著劑層亦可為黏著性因能量線之照射而降低者。 作為黏著片中的前述中間層所含有之成分可舉出例如胺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之硬化物、熱塑性聚烯烴系樹脂(具有從烯烴所衍生之構成單元的熱塑性樹脂)等。
當後述晶圓之內面磨削係在支撐片被貼附於硬化性樹脂膜之狀態下來進行之情形,較佳為支撐片具有背面研磨帶所要求之特性。此外,在後述硬化步驟之前去除支撐片來進行晶圓內面之磨削時,也可另外使得背面研磨帶貼附於硬化性樹脂膜。此情形,即便硬化步驟伴隨硬化性樹脂膜之加熱造成支撐片因受熱而變形、或是支撐片具有黏著劑層而此黏著劑層因受熱而軟化,由於支撐片是在硬化步驟之前被去除,而可避免支撐片之變形、黏著劑層之軟化等問題。
前述治具用接著劑層例如可具有含有接著劑成分之單層結構,也可具有複數層結構(具備成為芯材之片、以及設置於前述片之兩面之含有接著劑成分之層)。作為含有接著劑成分之層可舉出和前述黏著片中之黏著劑層同樣的黏著劑層。
其次,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中之步驟(a)至步驟(c)來詳細說明。
圖6A至圖6E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截面圖。 此處舉出使用圖2至圖3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之情形為例來說明,但使用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或其他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情形,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的要旨也相同。
<步驟(a):減壓貼附步驟> 步驟(a)係將上述保護膜形成用片中的前述硬化性樹脂膜於減壓環境下貼附於具有突起狀電極之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貼附之際通常硬化性樹脂膜係以增加流動性的方式受到加熱。
在前述減壓貼附步驟中,在減壓環境下將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之硬化性樹脂膜12貼附於晶圓9之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 藉此,如圖6A所示,獲得具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晶圓101,係具備有保護膜形成用片1、以及在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之硬化性樹脂膜12當中之與支撐片11側為相反側之面12a上所設置之晶圓9,晶圓9中之突起狀電極91在前述面9a附近之基部受到硬化性樹脂膜12所被覆而構成。 此外,圖6A中雖顯示了藉由硬化性樹脂膜12被覆直到突起狀電極91之頭頂部之狀態,但突起狀電極91之頭頂部也可不被硬化性樹脂膜12所被覆而呈現露出狀態。此外,當支撐片11為黏著片或是具有治具用接著劑層之支撐片之情形,支撐片11之周緣部也可被貼附於環狀框架等治具(圖示省略)。
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之支撐片11在一面11a上具有第2區域112a。因此,將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之硬化性樹脂膜12貼附至晶圓9中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9a之時,可縮窄或消除硬化性樹脂膜12未貼附至晶圓9之區域,可減少流動之硬化性樹脂膜之量。 此外,硬化性樹脂膜12未貼附至晶圓9之區域當中的周緣部附近區域處不會成為低溫。其結果,在前述貼附步驟中,即便硬化性樹脂膜12因受到厚度方向之貼附時的壓力而往晶圓9之徑向外側方向(亦即圖6A中之左向、右向或左右向)、亦即從貼附於晶圓9之區域(亦即支撐片11之第1區域111a上)往未貼附於晶圓9之區域(亦即支撐片11之第2區域112a上)產生流動,在支撐片11之第2區域112a上可抑制形成硬化性樹脂膜12之厚度變厚之區域。 支撐片11只要具有第1區域111a即可,也可不具第2區域112a。
於晶圓9當中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係形成有複數條的溝槽90,此溝槽90會成為將晶圓9加以分割而單片化成為晶片時之晶圓9的分割部位。 於前述貼附步驟中,將硬化性樹脂膜12貼附至晶圓9之前述面9a時,將硬化性樹脂膜12填充於前述溝槽90之一部分或是全部區域。圖6A中顯示了於溝槽90之全部區域填充有硬化性樹脂膜12之狀態。
溝槽90例如上述般可藉由半切而形成。作為切割手法可舉出例如刀片切割、電漿切割等,並無特別限定。
溝槽90之深度只要未達晶圓9之厚度則並無特別限定,以30μm至700μm為佳,以60μm至600μm為更佳,以100μm至500μm為甚佳。若溝槽90之深度為前述下限值以上,則於後述加工步驟中,藉由晶圓9之內面9b的磨削,磨削面容易到達晶圓9,故可更容易地分割晶圓9。若溝槽90之深度為前述上限值以下,則磨削前之晶圓9成為更高強度。
溝槽90之寬度以10μm至2000μm為佳,以30μm至1000μm為更佳,以40μm至500μm為甚佳,以50μm至300μm為特佳。若溝槽90之寬度為前述下限值以上,則於後述加工步驟中,於晶圓9之內面9b之磨削時,變得容易防止單片化後之晶片彼此因磨削之振動而接觸。若溝槽90之寬度為前述上限值以下,則磨削前之晶圓9成為更高強度。
突起狀電極91之高度並無特別限定,以30μm至300μm為佳,以60μm至250μm為更佳,以80μm至200μm為甚佳。若突起狀電極91之高度為前述下限值以上,可更為提高突起狀電極91之機能。若突起狀電極91之高度為前述上限值以下,則更容易以高密度設置突起狀電極91,此外,可降低晶圓9之操作時造成突起狀電極91之破損的可能性。 本說明書中所謂的「突起狀電極之高度」意指突起狀電極當中自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亦即電路面)存在於最高位置之部位的高度。
晶圓9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以100μm至1000μm為佳,以200μm至900μm為更佳,以300μm至800μm為甚佳。若晶圓9之厚度為前述下限值以上,則變得容易抑制伴隨於硬化性樹脂膜12之硬化時的收縮所致翹曲。若晶圓9之厚度為前述上限值以下,則於後述加工步驟中,可抑制晶圓9之內面9b之磨削量,縮短磨削所需時間。
一邊加熱硬化性樹脂膜12一邊貼附至晶圓9之前述面9a時的硬化性樹脂膜12之加熱能以公知方法來進行。例如,可藉由使得載置著晶圓之工作臺之溫度上昇來加熱晶圓,以此經加熱之晶圓為加熱源來加熱硬化性樹脂膜12。
一邊加熱硬化性樹脂膜12一邊貼附至晶圓9之前述面9a時的硬化性樹脂膜12之溫度(亦即加熱溫度)並無特別限定,以50℃至150℃為佳,以60℃至130℃為更佳,以70℃至110℃為甚佳。若前述溫度為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硬化性樹脂膜12能更高度地以無間隙的方式填充於突起狀電極91之基部以及溝槽90。若前述溫度為前述上限值以下,可抑制在硬化性樹脂膜12之流動性過高情形下的不良情況。
將硬化性樹脂膜12貼附至晶圓9之前述面9a時,施加於硬化性樹脂膜12之壓力(亦即晶圓9之厚度方向上之加壓壓力)並無特別限定,以0.1kPa至1.5MPa為佳,以0.1MPa至1MPa為更佳。若前述壓力為前述下限值以上,則硬化性樹脂膜12可更高度地以無間隙的方式填充於晶圓9之溝槽90。若前述壓力為前述上限值以下,可高度地抑制晶圓9之破損。
在前述減壓貼附步驟中,例如持續將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形成有硬化性樹脂膜12之側之面(亦即貼附至晶圓9之側之面)所面向之空間加以減壓,而將保護膜形成用片1中形成有硬化性樹脂膜12之面的反側之面所面向之空間設定為大氣壓或是進行加壓,藉此,保護膜形成用片1會被吸附並貼附至晶圓9。以此方式,依序將硬化性樹脂膜12自晶圓9之前述面9a之中央部朝外周部以輻射狀進行貼附為佳。此外,也可使用膜片泵(diaphragm pump)之膜,將保護膜形成用片之硬化性樹脂12貼附至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作為前述貼附步驟所使用之裝置可舉出例如於日本特開2008-66597號公報所記載之片貼附裝置。於減壓貼附步驟中,藉由在減壓環境下進行保護膜形成用片1之貼附,則晶圓9之溝槽90可更高度地被硬化性樹脂膜以無間隙的方式來填充。其結果,晶圓9之溝槽90成為被硬化性樹脂膜12之硬化物、亦即保護膜所填充之狀態。藉此,具保護膜之晶片不僅是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且側面(亦即晶片之外周)也可具備保護膜。其結果,具保護膜之晶片可藉由保護膜獲得更高的保護功效。此外,藉由採用減壓貼附步驟,相較於採用輥式層合機之情形,貼附於電路面之硬化性樹脂膜12之厚度有成為均勻之趨勢。進而,當支撐片11具有第2區域112a之情形,藉由對於硬化性樹脂膜12均等地施加貼附壓力,即便硬化性樹脂膜12外溢到支撐片11之第2區域112a上,基本上硬化性樹脂膜12會外溢到沿著晶圓9之外周的全區域。因此,硬化性樹脂膜12之外溢量會沿著晶圓9之外周被分散到全區域,其結果,硬化性樹脂膜12之外溢量獲得減低。
基於前述觀點,減壓環境之壓力(亦即真空度)以0.01kPa至10kPa為佳,以0.03kPa至1kPa為更佳,以0.05kPa至0.5kPa為甚佳。
在晶圓9方面,較佳為使用自上方俯視晶圓9中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時的面積(亦即前述面9a之俯視面積)相對於硬化性樹脂膜12中與支撐片11側為相反側之面12a之面積(亦即硬化性樹脂膜12對晶圓9之貼附面之面積)為同等以上之晶圓。 此外,於前述貼附步驟中,較佳為使用此種晶圓9,將硬化性樹脂膜12之前述面12a(亦即對晶圓9之貼附面)之整面貼附至晶圓9之前述面9a。 如此般,硬化性樹脂膜12之前述面12a之整面由晶圓9之前述面9a所覆蓋,藉此可更為減低硬化性樹脂膜12朝支撐片11之第2區域112a上之外溢量,其結果,可更為抑制硬化性樹脂膜12未被貼附至晶圓、且更為抑制形成厚度變厚之區域。
如此般,就更為抑制形成硬化性樹脂膜12之厚度變厚之區域而言,在前述貼附步驟中所使用之適宜的硬化性樹脂膜12與晶圓9之組合可舉出例如:寬度最大值(直徑)D 12為140mm至150mm之硬化性樹脂膜12與直徑為6吋規格之晶圓9之組合;寬度最大值(直徑)D 12為190mm至200mm之硬化性樹脂膜12與直徑為8吋規格之晶圓9之組合;寬度最大值(直徑)D 12為290mm至300mm之硬化性樹脂膜12與直徑為12吋規格之晶圓9之組合;寬度最大值(直徑)D 12為440mm至450mm之硬化性樹脂膜12與直徑為18吋規格之晶圓9之組合。
<步驟(b):硬化步驟> 步驟(b)中,使得貼附後之前述硬化性樹脂膜硬化,藉此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形成保護膜。
前述硬化步驟中,藉由使得貼附至晶圓9後之硬化性樹脂膜12硬化,如圖6B所示,於晶圓9之前述面9a形成保護膜12’。藉此,獲得由具備晶圓9以及設置在晶圓9中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的保護膜12’而成之具保護膜之晶圓102。具保護膜之晶圓102中之保護膜12’在晶圓9側之相反側之面12b’進而具備有支撐片11。圖6B中,符號12a’表示保護膜12’與支撐片11側為相反側之面。 具保護膜之晶圓102中,晶圓9中之突起狀電極91在前述面9a附近之基部係由保護膜12’所被覆著,保護膜12’被填充於晶圓9之溝槽90的全部區域。
硬化性樹脂膜12之硬化只要配合硬化性樹脂膜12之特性以公知方法來進行即可。例如,當硬化性樹脂膜12為熱硬化性之情形,藉由加熱硬化性樹脂膜12使之硬化,當硬化性樹脂膜12為能量線硬化性之情形,藉由對於硬化性樹脂膜12例如照射紫外線作為能量線來使之硬化。
硬化性樹脂膜12之熱硬化時,加熱溫度以100℃至200℃為佳,以120℃至150℃為更佳。加熱時間以0.5小時至5小時為佳,以1小時至3小時為更佳。 硬化性樹脂膜12之紫外線硬化時,紫外線之照度以180mW/cm 2至280mW/cm 2為佳,紫外線之光量以450mJ/cm 2至1000mJ/cm 2為佳。
藉由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所得具保護膜之半導體晶片經過硬化步驟在晶片之側面形成保護膜。經過後述加工步驟所得具保護膜之半導體晶片例如可連接於電路基板之電路形成面。 即便是直到後述加工步驟等連接至晶片之電路基板所進行之步驟為止,基於保護突起狀電極91之觀點、以及於加工步驟中因著溝槽90內部之硬化樹脂膜12已完成硬化而要容易實施加工步驟之觀點等,前述硬化步驟係在加工步驟之前進行。此外,通常晶片連接至電路形成面係在加工步驟之後進行。因此,在將具保護膜之半導體晶片連接至電路基板之電路形成面之前來進行硬化性樹脂膜之硬化。換言之,於前述硬化步驟中,係在前述突起狀電極未接合於其他電極之狀態下使得硬化性樹脂膜硬化。關於此點,在晶片與電路形成面之間介設硬化性膜,再將晶片載置於電路形成面,之後使得硬化性膜硬化這種採用所謂的NCF(Nоn-Cоnductive Film)之半導體晶片的製造方法與本實施形態相關之製造方法有本質上的差異。
<步驟(c):加工步驟> 步驟(c)中,將形成有前述保護膜之前述晶圓加以分割,切斷前述保護膜,藉此獲得具備有晶片以及設置於前述晶片之切斷後之前述保護膜的具保護膜之晶片。
前述加工步驟中,將形成保護膜12’之後的(具保護膜之晶圓102中的)晶圓9加以分割。藉此,晶圓9被單片化成為晶片9’,如圖6C所示,獲得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此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具備有複數個晶片9’、以及設置於這些複數個晶片9’之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而呈現未切斷整體連接(1片)之保護膜12’。複數個晶片9’在俯視上為矩形。
晶圓9之分割例如可藉由將晶圓9中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的相反側之面(內面)9b以研磨機等磨削手段來進行磨削而進行。此時,從晶圓9之前述內面9b朝前述面9a直到磨削面到達前述溝槽90為止(亦即直到出現前述溝槽90為止)來磨削晶圓9。藉由採行這種方式,晶圓9之厚度會變薄,且溝槽90成為分割部位來分割晶圓9。晶圓9之前述內面9b之磨削係進行直到晶片9’之厚度成為目標值。
前述加工步驟中,繼而在切斷保護膜12’之前,於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中的全部晶片9’之內面9b’貼附切割片8,自保護膜12’移除支撐片11。藉此,如圖6D所示,獲得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當中的晶片9’朝切割片8側而設置於切割片8之一面上所構成之切割片積層體104。
切割片8可為公知的切割片。例如,作為切割片8可舉出僅由基材所構成之切割片;具備基材以及設置於前述基材之一面上的黏著劑層而成之切割片等。當使用前述具備基材以及黏著劑層之切割片8之情形,係將黏著劑層貼合於晶片9’之內面9b’。
此外,本說明書中,考慮保護膜形成用片(例如圖2至圖3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與前述切割片(例如圖6D所示切割片8)雙方之情形,將保護膜形成用片中之基材稱為「第1基材」,將前述切割片中之基材稱為「第2基材」,來區分這些基材。
切割片8中之第2基材與前述黏著劑層皆可為公知之基材與黏著劑層。 作為前述第2基材可舉出和前述第1基材同樣者。 作為前述黏著劑層可舉出能量線硬化性或非硬化性之黏著劑層。 本說明書中,所謂「非硬化性」意指即便藉由加熱、能量線照射等任何手段都不會硬化之性質。
當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藉由支撐片11而被保持於環狀框架等治具之情形,對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貼附切割片8之前,亦可例如於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沿著晶片9’之集合體的輪廓(亦即與分割前晶圓9之外周相當之部位)來切斷支撐片11。藉此,治具與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會分離。對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自晶片9’側之上方往下俯視時,當保護膜12’未控制成落於支撐片11之形狀內的情形,係將保護膜12’自支撐片11外溢之部分同時切斷。圖6D中顯示了以此種方式切斷了支撐片11以及保護膜12’之情形。
於前述加工步驟中,繼而將保護膜12’中與晶片9’側為相反側之面12b’之表層部位利用清洗來移除,藉此使得突起狀電極91之上部露出。如圖6A所示,當突起狀電極91之頭頂部以硬化性樹脂膜12所被覆著的情形,以進行此種清洗處理為佳。前述加工步驟中,進而藉由切斷保護膜12’而如圖6E所示般,獲得由具備晶片9’以及設置於晶片9’之切斷後保護膜120’而成之複數個的具保護膜之晶片105。本說明書中有時「切斷後之保護膜」簡稱為「保護膜」。切斷後之保護膜120’更具體而言係設置於晶片9’中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
保護膜12’之前述面12b’之表層部位之清洗可藉由電漿照射等公知方法來進行。
保護膜12’係沿著晶片9’之外周(換言之側面)來切斷。此時,較佳為將填充於相鄰晶片9’間之保護膜12’沿著晶片9’之外周(側面)來切斷以分為二。藉此,即便是相鄰晶片9’之個別的側面也設有切斷後之保護膜120’,由於每1個晶片9’之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以及4個側面合計5個面由保護膜120’所保護著,故晶片9’可利用保護膜120’而獲得顯著高的保護功效。
保護膜12’能以公知方法來切斷。例如,可使用切割刀片等公知切斷手段來切斷保護膜12’。
前述加工步驟後,將所得具保護膜之晶片105自切割片8扯離以進行拾取。 具保護膜之晶片105能以公知方法來拾取。
使用前述具備黏著劑層之切割片8之情形,可將具保護膜之晶片105自黏著劑層加以扯離、拾取。 當黏著劑層為硬化性之情形,藉由黏著劑層之硬化後再拾取具保護膜之晶片105,可更容易進行拾取。
到目前為止,舉出在前述加工步驟中為了切斷保護膜12’而使用切割片8之情形為例來說明,但有時會在晶片9’之內面9b’設置保護膜來進一步保護晶片9’。 此情形,能以具備支撐片且於前述支撐片之一面上具備用以形成保護膜的保護膜形成膜而構成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來代替切割片8使用。此處,前述支撐片也可具備基材以及黏著劑層,此種情形,在黏著劑層之基材側的相反側之面上設置前述保護膜形成膜。 當使用前述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情形,將前述保護膜形成膜貼合於晶片9’之內面9b’。
此外,本說明書中,當考慮保護膜形成用片(例如圖2至圖3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1、圖4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2)以及前述具備保護膜形成膜之保護膜形成用片這雙方之情形,將保護膜形成用片稱為「第1保護膜形成用片」,將前述具備保護膜形成膜之保護膜形成用片稱為「第2保護膜形成用片」,將這些保護膜形成用片加以區別。 再者,此情形中,將保護膜形成用片中之支撐片(例如圖2至圖3所示支撐片11、圖4所示支撐片21)稱為「第1支撐片」,將前述具備保護膜形成膜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中之支撐片稱為「第2支撐片」,將這些支撐片加以區別。關於支撐片所具備之黏著劑層也同樣,將第1支撐片中之黏著劑層稱為「第1黏著劑層」,將第2支撐片中之黏著劑層稱為「第2黏著劑層」,將這些黏著劑層加以區別。 再者,此情形中,將使用保護膜形成用片自前述硬化性樹脂膜所形成之保護膜(例如圖6B等所示保護膜12’)稱為「第1保護膜」,將自前述保護膜形成膜所形成之保護膜(例如設置於晶片9’之內面9b’的保護膜)稱為「第2保護膜」,將這些保護膜加以區別。
第2保護膜形成用片中的前述第2支撐片可和第1保護膜形成用片中的前述第1支撐片為同樣的支撐片。
第2保護膜形成用片中的前述保護膜形成膜可為硬化性以及非硬化性之任一種。 硬化性之前述保護膜形成膜可為熱硬化性以及能量線硬化性之任一種,也可具有熱硬化性以及能量線硬化性雙方的特性。 非硬化性之保護膜形成膜在已經設置(已經形成)於目標對象物(亦即晶圓)之階段以後被視為保護膜。
前述加工步驟中,在使用了具備硬化性之前述保護膜形成膜的第2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情形,將第2保護膜形成用片(亦即前述保護膜形成膜)貼附於晶片9’之內面9b’之後,藉由在某一階段使得保護膜形成膜硬化,可形成第2保護膜。此外,在自前述第2支撐片扯離、拾取具保護膜之晶片105之前的階段,將保護膜形成膜或第2保護膜沿著晶片9’之外周來切斷。
當使用第2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情形,可將具保護膜之晶片105進而在當中之晶片9’之內面9b’具備有切斷後之前述保護膜形成膜或第2保護膜之狀態下,自第2支撐片進行扯離、拾取。 當第2支撐片為具備硬化性黏著劑層之情形,可於黏著劑層之硬化後拾取具保護膜之晶片105,藉此可更容易地進行拾取。
<變形例> 本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只要依序具有前述貼附步驟、硬化步驟以及加工步驟,則不限定於上述的製造方法(以下有時稱為「製造方法1」),可於上述的製造方法(製造方法1)中,對一部分之構成進行變更、刪除或追加。
於製造方法1中,也可取代將事先準備好的保護膜形成用片用於前述貼附步驟,而改為使得完成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步驟與前述貼附步驟連續性地進行。更具體而言,製造方法1也可在即將進行貼附步驟之前具有裁斷步驟,此裁斷步驟係將形成於支撐片大致整面上的硬化性樹脂膜裁斷成為和預想當作支撐片之第1區域的形狀為相同形狀,已產生第2區域的方式去除多餘之硬化性樹脂膜,從而完成保護膜形成用片。藉由使用使得裁斷步驟與前述貼附步驟連續性進行之裝置,可在同一生產線上進行保護膜形成用片之完成以及對於晶圓之貼附。
圖7A至圖7E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其他例(以下有時稱為「製造方法2」)之截面圖。以下所說明之製造方法2相當於上述的製造方法1中變更了一部分步驟順序之方法。
製造方法2中,首先,以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相同的方法來進行前述減壓貼附步驟,如圖7A所示般,製作具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晶圓101。 此製造方法2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同樣,當支撐片11具有第2區域112a之情形,可抑制形成硬化性樹脂膜12之厚度變厚之區域。
製造方法2之前述硬化步驟中,在硬化性樹脂膜12之硬化前,於具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晶圓101沿著晶圓9之外周來切斷支撐片11以及硬化性樹脂膜12。當支撐片11為黏著片或是具有治具用接著劑層之支撐片之情形,也可在切斷支撐片11以及硬化性樹脂膜12之前,將支撐片11之周緣部貼附於環狀框架等治具(圖示省略)。此外,也可切斷支撐片11以及硬化性樹脂膜12,自硬化性樹脂膜12移除支撐片11。
於製造方法2之前述硬化步驟中,以和製造方法1之硬化步驟之情形相同的方法,使得貼附至晶圓9後之硬化性樹脂膜12硬化,藉此如圖7B所示,於晶圓9之前述面9a形成保護膜12’。藉此,獲得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相同構成的具保護膜之晶圓102。不過有別於製造方法1之情形,具保護膜之晶圓102中之保護膜12’在晶圓9側之相反側之面12b’進而具備切斷後之支撐片11或是不具備支撐片11。圖7B中係顯示了不具備支撐片11之情形。
製造方法2也和製造方法1同樣地,硬化步驟係在加工步驟之前進行,亦即,在將具保護膜之半導體晶片連接至電路基板之電路形成面之前,進行硬化性樹脂膜之硬化。
製造方法2之前述加工步驟中,在分割晶圓9之前,利用清洗來移除保護膜12’之晶圓9側的相反側之面12b’之表層部位,藉此使得突起狀電極91之上部露出,進而於清洗後之保護膜12’之前述面12b’貼附有別於支撐片11的其他背面研磨帶7。製造方法1中,由於並未自形成有保護膜12’之晶圓9剝除支撐片11即進行加工步驟,故無法於晶圓9之分割前進行清洗。從而,製造方法2中,以形成有保護膜12’之晶圓9的狀態,藉由清洗使得保護膜12’之厚度變得比最初來的薄這點,係和製造方法1中之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不同。
製造方法2中,保護膜12’之前述面12b’之表層部位之清洗能以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相同的方法來進行。
製造方法2之前述加工步驟中,繼而將形成了保護膜12’後之(亦即具保護膜之晶圓102中之)晶圓9加以分割。藉此,晶圓9被單片化成為晶片9’,如圖7C所示,獲得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此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係具備有:複數個晶片9’、以及設置於這些複數個晶片9’之具有突起狀電極91之面9a’上而呈現未切斷整體連接(1片)之保護膜12’。
於製造方法2中,晶圓9之分割能以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相同的方法來進行。
於製造方法2之前述加工步驟中,繼而在切斷保護膜12’之前,對於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中之全部晶片9’之前述內面9b’貼附切割片8,自保護膜12’移除背面研磨帶7。藉此,如圖7D所示,獲得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103’當中的晶片9’朝切割片8側而設置於切割片8之一面上所構成之切割片積層體104’。
製造方法2之前述加工步驟中,繼而藉由切斷保護膜12’,而如圖7E所示,獲得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相同構成之具保護膜之晶片105。
製造方法2中,保護膜12’之切斷能以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相同的方法來進行。 製造方法2也基於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相同理由,較佳為將保護膜12’沿著晶片9’之外周(換言之側面)進行切斷時,將填充於相鄰晶片9’間之保護膜12’沿著晶片9’之外周(亦即側面)來切斷而分為二。
製造方法2之前述加工步驟後係以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相同的方法將所得具保護膜之晶片105自切割片8加以扯離、拾取。
製造方法2和製造方法1之情形同樣,也可在即將進行前述貼附步驟之前具有前述裁斷步驟。
製造方法1中係說明了在前述加工步驟中,於分割晶圓之後、切斷保護膜之前,藉由清洗來移除保護膜之表層部位,藉此使得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保護膜而突出(亦即露出)之情形。 此外,製造方法2中係說明了在前述加工步驟中分割晶圓之前,藉由清洗來移除保護膜之表層部位,使得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保護膜而突出(亦即露出)之情形。 本實施形態中,使得突起狀電極之上部突出之時機並不限定於此,可在自前述減壓貼附步驟中之硬化性樹脂膜貼附至晶圓之時到前述加工步驟中之晶圓之分割時或保護膜之切斷時為止的任一階段,來使得突起狀電極之上部突出。例如,突起狀電極之上部也可非貫通保護膜而是貫通硬化性樹脂膜來突出。 本實施形態中,在前述減壓貼附步驟中,較佳為使得前述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前述硬化性樹脂膜而突出、或是在前述加工步驟中使得前述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前述保護膜而突出。
不論是製造方法1以及製造方法2之任一情形,可藉由將上述所得具保護膜之晶片105當中的突起狀電極91之頭頂部覆晶連接於電路基板上之連接焊墊部,來製作基板裝置(圖示省略)。此時,具保護膜之晶片105係連接於電路基板之電路形成面。例如,若作為晶圓使用了半導體晶圓之情形,則作為前述基板裝置可舉出半導體裝置。 [產業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利用於具有突起狀電極且於具有前述突起狀電極之面以及側面具備保護膜之晶片等的製造上。此種具備保護膜之晶片可適合藉由覆晶連接至電路基板上之連接焊墊,來製作基板裝置。
1,2,6:保護膜形成用片 9:晶圓 9’:晶片 9a: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電路面) 9a’:晶片之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 9b’:晶片之內面 11,21:支撐片 11a,21a:支撐片之一面(支撐片之硬化性樹脂膜側之面) 12:硬化性樹脂膜 12a:硬化性樹脂膜之支撐片側之相反側之面 12’:保護膜 12a’:保護膜之與支撐片側為相反側之面 12b’:保護膜在晶圓側之相反側之面 13: 治具用接著劑層 21:支撐片 21a:支撐片之一面 62:硬化性樹脂膜 90:晶圓之溝槽 91:晶圓之突起狀電極 101:具保護膜形成用片之晶圓 102: 具保護膜之晶圓 103: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 103’:具保護膜之晶圓分割體 104’:切割片積層體 105:具保護膜之晶片 111a:支撐片之一面中之第1區域 112a:支撐片之一面中之第2區域 120’:切斷後之保護膜 211a:硬化性樹脂膜之第1區域 212a:硬化性樹脂膜之第2區域 620:晶圓之附近之區域 621:晶圓之區域 622:晶圓之周緣部附近之區域 D 11:支撐片之寬度最大值 D 12:硬化性樹脂膜之寬度最大值(直徑) L 1:硬化性樹脂膜之第1區域與支撐片距離之最小值 L 2:相鄰2個硬化性樹脂膜間之距離 T 12:硬化性樹脂膜之厚度
[圖1]係用以示意性說明將以往的保護膜形成用片貼附於具有突起狀電極之晶圓時的狀態之截面圖。 [圖2]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之一例之平面圖。 [圖3]係圖2所示保護膜形成用片之I-I線之截面圖。 [圖4]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之其他例之平面圖。 [圖5]係示意性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之又一其他例之平面圖。 [圖6A]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截面圖。 [圖6B]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截面圖。 [圖6C]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截面圖。 [圖6D]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截面圖。 [圖6E]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一例之截面圖。 [圖7A]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其他例之截面圖。 [圖7B]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其他例之截面圖。 [圖7C]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其他例之截面圖。 [圖7D]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其他例之截面圖。 [圖7E]係用以示意性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相關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之其他例之截面圖。
1:保護膜形成用片
11:支撐片
11a:支撐片之一面(支撐片之硬化性樹脂膜側之面)
111a:支撐片之一面中之第1區域
112a:支撐片之一面中之第2區域
12:硬化性樹脂膜
12a:硬化性樹脂膜之支撐片側之相反側之面
D11:支撐片之寬度最大值(直徑)
D12:硬化性樹脂膜之寬度最大值(直徑)

Claims (3)

  1. 一種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具有下述步驟: 減壓貼附步驟,將具備有支撐片以及設置於支撐片之一面上的硬化性樹脂膜之保護膜形成用片中的前述硬化性樹脂膜於減壓環境下貼附於具有突起狀電極之晶圓中的具有突起狀電極之面; 硬化步驟,使得貼附後之前述硬化性樹脂膜硬化,藉此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形成保護膜;以及 加工步驟,將形成有前述保護膜之前述晶圓加以分割,切斷前述保護膜,藉此獲得具備有晶片以及設置於前述晶片之切斷後之前述保護膜的具保護膜之晶片; 於前述晶圓之前述面形成有成為前述晶圓之分割部位的溝槽。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保護膜形成用片以溫度90℃、頻率1Hz之條件使得直徑25mm、厚度1mm之硬化性樹脂膜之試驗片產生應變,測定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將試驗片之應變為1%時的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定為Gc1,將試驗片之應變為300%時的試驗片之儲存彈性模數定為Gc300之情況,由下述式: X=Gc1/Gc300 所算出之X值為19以上至未達10000。
  3.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減壓貼附步驟中,使得前述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前述硬化性樹脂膜而突出,或是,在前述加工步驟中,使得前述突起狀電極之上部貫通前述保護膜而突出。
TW111123556A 2021-06-28 2022-06-24 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 TW2023059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6978 2021-06-28
JP2021106978 2021-06-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5903A true TW202305903A (zh) 2023-02-01

Family

ID=84692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3556A TW202305903A (zh) 2021-06-28 2022-06-24 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276731A1 (zh)
KR (1) KR20240025547A (zh)
CN (1) CN117561588A (zh)
TW (1) TW202305903A (zh)
WO (1) WO202327673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04428U (ja) 1983-12-16 1985-07-16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ダム放水減勢装置
JP4791843B2 (ja) * 2006-02-14 2011-10-12 株式会社ディスコ 接着フィルム付き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5380806B2 (ja) * 2006-08-31 2014-01-08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接着シート、一体型シート、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666335B2 (ja) * 2011-02-15 2015-02-12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保護層形成用フィルム
JP6437431B2 (ja) * 2013-03-27 2018-12-1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TWI657510B (zh) * 2014-10-02 2019-04-21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及半導體裝置
WO2017077957A1 (ja) * 2015-11-04 2017-05-1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25547A (ko) 2024-02-27
CN117561588A (zh) 2024-02-13
JPWO2023276731A1 (zh) 2023-01-05
WO2023276731A1 (ja)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60210B1 (ko) 웨이퍼 프로세싱 방법
TWI724020B (zh) 處理晶圓的方法及用於該方法的保護片
JP7205810B2 (ja) ウェハを処理する方法
US11626324B2 (en) Method of processing a wafer
WO2021171898A1 (ja) 保護膜形成用シート、保護膜付きチ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積層物
KR20140001780A (ko) 웨이퍼 가공용 점착 테이프
TWI718633B (zh) 加工基板的方法
JP2022123045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40107141A (ko) 반도체 칩의 제조 방법
TW202118589A (zh) 保護構件之設置方法及保護構件之製造方法
TW202034412A (zh) 半導體裝置之製造方法
TW202125651A (zh)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及夾頭
TW202305903A (zh) 具保護膜之晶片的製造方法
JP2005209940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23005208A (ja) 保護膜付き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2016054192A (ja) 半導体ウエハのダイシング方法
JP7275208B2 (ja) 基板加工方法
WO2022190916A1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0239030A (ja) 半導体ウエハの加工方法
CN116686067A (zh) 半导体芯片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