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2087A - 使用mdm2拮抗劑的癌症療法之生物標記 - Google Patents

使用mdm2拮抗劑的癌症療法之生物標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2087A
TW202302087A TW111108020A TW111108020A TW202302087A TW 202302087 A TW202302087 A TW 202302087A TW 111108020 A TW111108020 A TW 111108020A TW 111108020 A TW111108020 A TW 111108020A TW 202302087 A TW202302087 A TW 20230208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ncer
ddr
patient
biomarkers
mdm2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8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尼可拉 法拉利
哈佩特考爾 薩伊尼
安鍾碩
潔西卡 布洛斯伍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塚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塚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塚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20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208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68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nucleic acids
    • C12Q1/6876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 C12Q1/6883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iseases caused by alterations of genetic material
    • C12Q1/6886Nucleic acid product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s, e.g. primers or probes for diseases caused by alterations of genetic material for canc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74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cancer
    • G01N33/57484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cancer involving compounds serving as markers for tumor, cancer, neoplasia, e.g. cellular determinants, receptors, heat shock/stress proteins, A-protein, oligosaccharides, metabol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06Pharmacogenomics, i.e. genetic variability in individual responses to drugs and drug metabolis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56Polymorphic or mutational mark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2600/00Oligonucleotid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use
    • C12Q2600/158Expression mark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800/00Detection or diagnosis of diseases
    • G01N2800/52Predicting or monitoring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e.g. for selection of therapy based on assay results in personalised medicine; Prognosi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nc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DNA損傷反應(DDR)路徑基因及其基因產物作為生物標記,以預測使用MDM2拮抗劑對癌症之有效治療。在癌症患者中鑑別一或多種DDR路徑生物標記容許確定該患者之癌症是否有可能使用MDM2拮抗劑成功地治療。因此,本發明概言之係關於MDM2拮抗劑療法之伴隨式診斷。特定而言,該DDR路徑包含來自以下各項中之一或多種基因:同源重組修復(HRR)路徑;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路徑;錯配修復(MMR)路徑;范康尼氏貧血(Fanconi Anemia,FA)路徑;及/或鹼基切除修復(BER)路徑。

Description

使用MDM2拮抗劑的癌症療法之生物標記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癌症療法之生物標記。特定而言,本發明提供鑑別有可能對MDM2拮抗劑敏感的癌細胞之生物標記。可將該等生物標記併入至用於預測對治療之反應之方法、系統及套組中,且併入至用於癌症之個人化治療中。
精準醫療或個人化醫療係新興的用於疾病治療及預防之方法,其慮及每一患者之基因、環境及生活方式之個體差異。通常認為其係在恰當時間投與恰當劑量之恰當藥物之實踐。
精準醫療之一個特別關注點係需要預測既定患者是否將對特定藥物產生反應。能夠預測特定藥物是否將有效治療個別患者之測試通常稱為伴隨式診斷。有效伴隨式診斷極為合意,此乃因其能夠改良患者之治療結果,同時亦節省了提供無效治療之大量經濟成本。針對新治療劑之有效伴隨式診斷亦可增加該療法在恰當群體中進行試驗並最終獲得批准之機會。
精準醫療及伴隨式診斷通常依賴於能夠可靠地預測患者是否有可能對特定治療產生反應之生物標記。為每種療法及疾病鑑別可靠生物標記極具挑戰性。
WO-A-2016/056673闡述複雜基因印記,據稱,該等印記為臨床應用提供預測性分子工具。本揭示案亦係關於預測癌症或腫瘤對可影響對該等癌症或腫瘤之治療的抗癌藥物之敏感性之方法,該等抗癌藥物特定而言為MDM2活性抑制劑及MDM2與p53蛋白相互作用之拮抗劑。
US-A-2015/0211073亦闡述通常包含至少四種基因之基因小組,其作為用於預測癌症對MDM2拮抗劑之反應之生物標記
Iorio等人(Cell. 2016年7月28日;166(3):740-75)「A Landscape of Pharmacogenomic Interactions in Cancer」報導如何將來自29種組織之11,289個腫瘤中所鑑別出的癌症驅動之改變(整合體細胞突變、拷貝數改變、DNA甲基化及基因表現)映射至1,001種帶有分子注釋之人類癌症細胞株上並與對265種藥物之敏感性相關聯。儘管此等研究為將基因型與細胞表型相聯繫以及為所選癌症亞群體鑑別治療方式提供資源,但開發臨床相關之分子靶向癌症療法仍為一項艱巨的挑戰。
業內需要鑑別用於精準醫療中之可靠生物標記。
本發明係基於對可用於預測使用MDM2拮抗劑有效治療癌症之生物標記之鑑別。在癌症患者中鑑別該等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容許確定使用MDM2拮抗劑是否有可能治療或是否有可能成功地治療該患者之癌症。因此,在某些態樣中,本發明概言之係關於MDM2拮抗劑療法之伴隨式診斷。
本發明中所鑑別之生物標記係DNA損傷反應(DDR)路徑基因及其基因產物。該等蛋白質及編碼其之基因均為此項技術中所已知。如本文所用,該等生物標記稱為「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及/或「DDR生物標記」。癌細胞中DDR功能降低指示對MDM2拮抗作用敏感。因此,一或多種DDR基因或基因產物之耗乏、喪失或功能降低指示對MDM2拮抗作用敏感。
特定而言,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一或多種DDR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該耗乏可為基因自身之耗乏、基因產物之耗乏(亦即表現降低)或造成活性降低之突變(亦即功能喪失突變)。該耗乏可歸因於造成活性降低之畸變,例如拷貝數丟失,或表觀遺傳沈默。
存在眾多種誘導活性喪失/降低之畸變,諸如因拷貝數丟失或功能喪失突變所引起之活性喪失。功能喪失突變可視為野生型基因產物之耗乏。因此,當描述生物標記耗乏時,此包括該生物標記中之突變,使得野生型減少或不再可偵測到。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同源重組(HR)路徑(亦稱為同源重組修復(HRR)路徑)中之一或多種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該等癌細胞之HR功能降低,且因此可表徵為HR缺陷的。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為BRCA1耗乏的。人類BRCA1具有Entrez基因ID 672。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為BRCA2耗乏的。人類BRCA2具有Entrez基因ID 675。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為ATM耗乏的。ATM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突變蛋白。人類野生型ATM具有Entrez基因ID 472。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BRCA1、BRCA2及ATM中之任兩者之耗乏。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BRCA1、BRCA2及ATM中之所有三者之耗乏。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BRCA1、BRCA2或ATM與野生型相比之功能喪失突變。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BRCA1、BRCA2及ATM中之任兩者與野生型相比之功能喪失突變。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BRCA1、BRCA2及ATM中之所有三者與野生型相比之功能喪失突變。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BRCA1、BRCA2或ATM中之1者、2者或3者與野生型相比之拷貝數之丟失或表觀遺傳沈默。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BRCA1及/或BRCA2中之功能喪失突變。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BRCA1及/或BRCA2中之拷貝數之丟失或表觀遺傳沈默。在一個實施例中,同源重組修復中之缺陷模擬BRCA1或BRCA2丟失。
在一個實施例中,HR路徑基因選自以下基因中之一或多者:LIG1、MRE11A、NBN、PARG、PARP1、PARPBP、RAD50、TP53BP1、XRCC2、XRCC3、EXO1、PCNA、POLD1、POLD2、POLD3、POLD4、RFC1、RFC2、RFC3、RFC4、RFC5、RPA1、RPA2、RPA3、RPA4、BARD1、BLM、BRCA1、BRCA2、BRIP1、DMC1、DNA2、EID3、EME1、EME2、ERCC1、H2AFX、HELQ、HFM1、INO80、KAT5、MUS81、NFATC2IP、NSMCE1、NSMCE2、NSMCE3、NSMCE4A、PALB2、PARP2、PAXIP1、POLH、POLQ、PPP4C、PPP4R1、PPP4R2、PPP4R4、RAD51、RAD51B、RAD51C、RAD51D、RAD52、RAD54B、RAD54L、RBBP8、RDM1、RECQL、RECQL4、RECQL5、RMI1、RMI2、RTEL1、SHFM1、SLX1A、SLX1B、SLX4、SMARCAD1、SMC5、SMC6、SPO11、SWSAP1、TOP3A、TOP3B、UIMC1、WRN及/或ZSWIM7。該等HR路徑基因在此項技術中眾所周知,例如如Knijnenburg等人,Cell Rep. 2018年4月3日;23(1):239-254.e6所闡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HR缺陷型癌細胞不為ATM缺陷的,亦即野生型ATM在該等癌細胞中以正常(或高)水準表現。在該等細胞中,HR缺陷由一或多個不同HR基因(例如BRCA1及/或BRCA2)之功能喪失提供。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癌細胞可包含HR耗乏,該耗乏由HR路徑中非ATM之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組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HR缺陷型癌細胞不為ATR缺陷的,亦即野生型ATR在該等癌細胞中以正常(或高)水準表現。在該等細胞中,HR缺陷由一或多個不同HR基因(例如BRCA1及/或BRCA2)之功能喪失提供。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癌細胞可包含HR耗乏,該耗乏由HR路徑中非ATR之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組成。ATR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及Rad3相關蛋白」。人類ATR之例示性序列可在UniProtKB資料庫中以登錄號Q13535(ATR-HUMAN)、在GenBank資料庫中以NCBI登錄號AAK26749.1獲得,且亦發表於諸如Bentley等人,EMBO J., 15:6641-6651 (1996)及Cimprich等人,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7:18575-18480 (1996)之文獻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細胞包含HR耗乏,該耗乏由HR路徑中非ATR之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組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HR缺陷型癌細胞不為ATM缺陷的且不為ATR缺陷的,亦即野生型ATR及野生型ATM在該等癌細胞中以正常(或高)水準表現。在該等細胞中,HR缺陷由一或多個不同HR基因(例如BRCA1及/或BRCA2)之功能喪失提供。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細胞包含HR耗乏,該耗乏由HR路徑中非ATM且非ATR之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組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經測定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癌症在至少一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其中該一或多種DDR基因或基因產物不由ATM及/或ATR組成。此意味著,基因或基因產物可包含ATM及/或ATR及一或多種其他DDR路徑生物標記,或若存在唯一之生物標記,則其不為ATM或ATR,且若存在一對生物標記,則其不為ATM及ATR但可包含ATM或ATR及另一DDR路徑生物標記。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可在一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癌症在一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且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不為ATM或ATR。
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存在本發明之單一生物標記時,其不為ATM或ATR。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存在本發明之單一生物標記時,其不為ATM。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存在本發明之單一生物標記時,其不為ATR。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可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兩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癌症在至少兩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且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不為ATM及ATR。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可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兩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癌症在至少兩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且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括ATM及/或ATR以及不為ATM及ATR之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態樣中,癌症耗乏范康尼氏貧血(Fanconi Anemia,FA)路徑中之一或多種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此路徑至少包括基因FANCA(Entrez基因ID 2175)、FANCB (基因ID 2187)、FANCC(基因ID 2176)、FANCD1(亦稱為BRCA2,基因ID 675)、FANCD2(基因ID 2177)、FANCE (基因ID 2178)、FANCF(基因ID 2188)、FANCG(基因ID 2189)、FANCI(基因ID 55215)、FANCJ(基因ID 83990)、FANCL(基因ID 55120)、FANCM(基因ID 57697)、FANCN (基因ID 79728)、FANCO(基因ID 889)、FANCP(基因ID 84464)、FANCQ(基因ID 2072)、FANCR(基因ID 5888)、FANCS(亦稱為BRCA1,基因ID 672)、FANCT(基因ID 29089)、FANCU(基因ID 7516)、FANCV(基因ID 10459)及FANCW(基因ID 55159)。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一或多種FA路徑基因與野生型相比之功能喪失突變。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路徑中之一或多種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因此,該等癌細胞可表徵為NHEJ缺陷的。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為ATRX耗乏的。ATRX為α地中海貧血症/X性聯智力遲鈍症候群。人類野生型ATRX具有Entrez基因ID 546。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ATRX與野生型相比之功能喪失突變。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錯配修復(MMR)路徑中之一或多種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因此,該等癌細胞可表徵為MMR缺陷的。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耗乏以下中之一或多者:MSH2(Entrez基因ID 4436)、MSH3 (基因ID 4437)、MSH6(基因ID 2956)、MLH1(基因ID 4292)、PMS2(基因ID 5395) 及/或MLH3(基因ID 27030)。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耗乏POLD1(Entrez基因ID 5424)或POLE(基因ID 5426),例如具有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一或多種MMR路徑基因與野生型相比之功能喪失突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癌症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mutational signature)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該等單鹼基取代(SBS)印記係自Catalogue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Cancer (COSMIC),GRCh37 v91中獲知。COSMIC SBS印記可在cancer.sanger.ac.uk/cosmic獲取,且係如Alexandrov等人,Nature,第578卷,第94-101頁(2020)所闡述來製備。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鹼基切除修復(BER)路徑中之一或多種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因此,該等癌細胞可表徵為BER缺陷的。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係關於一或多種BER路徑基因與野生型相比之功能喪失突變。
在所有態樣之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中DDR基因或功能性基因產物之丟失或耗乏由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及/或癌症之腫瘤突變負荷指示,通常為「MSI-高」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
對於一些生物標記而言,通常量測蛋白質。此可使用(例如)免疫組織化學(IHC)來達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突變分析(例如DNA測序)來偵測生物標記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且視情況具有增加的一或多種干擾素印記(IFN印記)基因之表現。IFN印記基因包含CXCL10、CXCL11、RSAD2、MX1、BATF2、IFI44L、IFITM1、ISG15、CMPK2、IFI27、CD74、IFIH1、CCRL2、IFI44、HERC6、ISG20、IFIT3、HLA-C、OAS1、IFI35、IRF9、EPSTI1、USP18、BST2、CSF1、C1S、DHX58、TRIM14、OASL、IRF7、LGALS3BP、DDX60、LAP3、LAMP3、PARP12、PARP9、SP110、PLSCR1、 WARS、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及FLI1。該等生物標記在本文中統稱為「干擾素印記」。通常,IFN印記生物標記將以mRNA進行偵測。
用於一或多種核酸生物標記(例如IFN印記生物標記)之量測技術可包括如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定量技術,諸如RT-PCR或Nanostring分析。亦可量測DNA。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拷貝數變異(CNV)分析及/或突變分析(例如DNA測序)來偵測生物標記基因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且視情況亦具有減少的CDKN2A、BAP1及SKP2中之一者、兩者或三者之表現。視情況,該癌症耗乏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且耗乏CDKN2A、BAP1及SKP2中之一者、兩者或三者。此一癌症可進一步具有增加之本文所闡述之一或多種干擾素印記(IFN印記)基因之表現。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且視情況亦為CDKN2A耗乏的;BAP1耗乏的;及/或顯示干擾素印記基因中之一者、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
SKP2耗乏可意指SKP2基因之丟失或完全丟失、SKP2基因之突變及功能喪失,或其可意指低基因表現以及低蛋白質表現及功能,其係由基因之丟失或突變或其他原因造成。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耗乏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且視情況亦具有減少、降低、較低之SKP2表現或無SKP2表現。
CDKN2A基因編碼p16(INK4A)及p14(ARF)蛋白,且對基因CDKN2A之提及包括由CDKN2A編碼之蛋白質。CDKN2A丟失可藉由p16(INK4A)及/或p14(ARF)之低蛋白質表現產物水準(亦即低於對照表現水準之表現水準)來量測,亦即CDKN2A基因丟失之結果係p16及/或P14之丟失。
對於CDKN2A而言,通常量測蛋白質。此可使用(例如)免疫組織化學(IHC)來達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突變分析(例如DNA測序)來偵測CDKN2A狀態。
對於BAP1而言,通常可量測蛋白質。此可使用(例如)免疫組織化學(IHC)來達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亦可量測細胞定位。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突變分析(例如DNA測序)來偵測BAP1狀態。本文中所鑑別之表現增加之生物標記有時稱為干擾素印記或IFN印記生物標記。其亦由術語1型干擾素路徑基因來提及。通常,該等生物標記將以mRNA進行偵測。因此,用於一或多種IFN印記生物標記之量測技術可包括如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定量技術,諸如RT-PCR或Nanostring分析。亦可量測DNA。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拷貝數變異(CNV)分析及/或突變分析(例如DNA測序)來偵測生物標記基因狀態。
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直接或間接地量測。間接量測通常涉及偵測在功能上位於生物標記上游或下游之分子,且其水準與生物標記之水準相關。舉例而言,生物標記所作用之受質可用作生物標記之間接量度。在一個實施例中,可藉由偵測組織蛋白H2A泛素化之水準來量測BAP1水準,其中H2A泛素化增加通常反映BAP1減少。在另一實施例中,可藉由測定增加之EZH2表現或活性來評價BAP1耗乏。在一個實施例中,可經由偵測一或多種SKP2受質間接地偵測SKP2。典型SKP2受質係p27。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藉由量測以下中之一或多者之水準來評價SKP2水準:p27、p21、p57、E2F-1、MEF、P130、Tob1、週期蛋白D、週期蛋白E、Smad4、Myc、Mcb、RASSF1A、Foxo1、Orc1p、Cdt1、Rag2、Brca2、CDK9、MPK1及/或UBP43。
DDR生物標記之另一間接量度係DDR缺陷之下游讀出。一種此讀出為腫瘤突變負荷(TMB)。另一下游讀出為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已在臨床上使用臨床分析以基於彼等特徵對患者進行分層。舉例而言,MSI-高(或MSI-H)係眾所周知之癌症臨床定義,其可使用包括以下之技術來測定:下一代測序、螢光多重PCR及毛細管電泳、免疫組織化學或單分子分子倒置探針。另外,可使用NGS方法來量測TMB。腫瘤突變負荷(TMB)可用作基因體不穩定性及MSI之標記。MSI測試方法(MSK-Impact及F1CDx)包括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及腫瘤突變負荷(TMB)量測二者。
下文實例中之數據指示,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活性之耗乏(例如丟失(亦稱為總丟失或完全丟失))可預測癌細胞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因此,低水準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用於鑑別適於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癌症。在某些實施例中,DDR生物標記可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所量測之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BRCA1及/或BRCA2,通常為ATM、BRCA1及/或BRCA2功能喪失突變。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通常為ATRX功能喪失突變。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MSI (例如MSI-高)及/或與非敏感細胞相比腫瘤突變負荷增加來鑑別MMR生物標記耗乏。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POLD1及/或POLE。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
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對於非癌細胞測定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降低水準。此癌症:非癌症比較可尤其有用。非癌細胞通常將係與癌細胞相同類型之細胞。非癌細胞可來自同一患者,或可來自不同患者,或可為該類型之非癌細胞已知之值。以此方式,可相對於在健康個體中所測定之對照水準或相對於在正常非增殖性組織中所測定之對照水準對生物標記水準(例如表現或活性)進行比較。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相對於來自MDM2抑制劑無反應性個體之癌細胞樣品或在來自MDM2抑制劑無反應性個體之癌細胞樣品中測定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降低水準(例如表現)。無反應性癌細胞通常將係與所測試之癌細胞為同一癌症類型之細胞。無反應性癌細胞通常將來自一或多個與所測試樣品不同之患者,或可為該癌症類型之無反應性癌細胞已知之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較低時,可將患者鑑別為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候選者。在一個實施例中,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
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一些實施例中,存在與野生型相比具有功能喪失突變之ATM預測對MDM2拮抗作用敏感。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一些實施例中,存在與野生型相比具有功能喪失突變之BRCA1預測對MDM2拮抗作用敏感。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在一些實施例中,存在與野生型相比具有功能喪失突變之BRCA2預測對MDM2拮抗作用敏感。
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些實施例中,存在與野生型相比具有功能喪失突變之ATRX預測對MDM2拮抗作用敏感。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POLD1及/或POLE。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
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MSI(例如MSI-高)及/或腫瘤突變負荷增加(例如高TMB,或相對於非敏感癌細胞增加)來鑑別DDR生物標記(例如MMR生物標記)耗乏。
視情況,該方法可包括向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之步驟。
在本文所闡述之所有態樣及實施例中,癌症通常係p53野生型癌症。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癌症、尤其p53野生型癌症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之特徵在於自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之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基於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表現譜選擇患者之步驟。在某些實施例中,基於以下情形選擇患者: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降低; 且視情況接著向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在一個實施例中,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MSI增加及/或腫瘤突變負荷增加來鑑別生物標記耗乏。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供用於治療患者癌症之MDM2拮抗劑,其特徵在於該患者因具有以下情形而被選擇: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降低或較低。在一個實施例中,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POLD1及/或POLE。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量測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MSI增加(例如MSI-高)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TMB)來鑑別生物標記耗乏。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治療之前測試患者組織樣品,以確定癌症生物標記表現譜。樣品通常可包含一或多個癌細胞、癌症DNA或循環性腫瘤DNA。樣品可為血液樣品。樣品可為腫瘤樣品,例如腫瘤生檢。測試可包含用以偵測蛋白質、mRNA、DNA及/或ctDNA之分析。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在人類患者癌細胞樣品中之表現水準之用途,其用作用以評價癌症是否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生物標記。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用於預測或評價人類癌症患者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性之方法,其包括評價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在來自癌症患者之樣品中的表現水準並確定所測試之表現水準是否指示癌症應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指示癌症有可能有效地凋亡。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能夠鑑別出治療將對其特別有效之彼等患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評價步驟包括活體外分析,以測定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表現水準。
在一些實施例中,評價步驟包括將表現水準與已知同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性或無反應性相關之表現水準進行比較。在一些實施例中,評價步驟包括將所觀察到之表現水準與以相同方式反映與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敏感性相關的表現水準之臨限值進行比較,以評價所測試之表現水準是否指示癌症可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於生物標記譜將患者分類至群組。此可包括將患者分類為有可能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反應良好(或強烈)或不反應。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確定人類癌症患者是否適於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之方法,其包括 偵測來自該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及 基於該樣品中該等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評價該患者之癌症是否有可能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視情況,此態樣之方法包括使用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之癌症之另一步驟。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與抗癌化合物組合用於治療患者癌症之MDM2拮抗劑,其特徵在於該患者之該癌症係p53野生型癌症,其因具有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而被選擇。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患者之該癌症視情況為p53野生型癌症,且其中該患者因具有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而被選擇,該(等)生物標記之水準指示MDM2拮抗劑治療將係有效的;且向所選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及視情況另一抗癌劑。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鑑別適於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的患有癌症之患者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偵測及視情況量化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表現。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選擇患者(例如患有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藉由偵測及視情況量化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表現來選擇患者之步驟。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確定癌症患者將對利用MDM2拮抗劑之療法有反應的可能性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獲得與相應非癌細胞相比,來自該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降低之量測值; 及基於該量測值確定該患者有可能對利用MDM2拮抗劑之療法有反應。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視情況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MMR、FA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藥物投與過程,其包含: 測定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 向具有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偵測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在患有癌症之人類患者中的表現之方法。此方法通常包括: (a)  自人類患者獲得癌細胞樣品;及 (b)  藉由使該樣品與一或多種用於偵測生物標記表現之試劑接觸來偵測該等生物標記是否在所採樣之癌細胞中表現。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用於偵測來自人類患者之樣品中對MDM2拮抗作用敏感的至少一種生物標記之表現水準之套組或裝置,該套組或裝置包含一或多種用於偵測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偵測試劑。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評價人類癌症患者是否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系統,該系統包含: 偵測器件,其能夠且適於偵測來自人類患者之樣品中的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 處理器,其能夠且適於自所測定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確定患者能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可能性之指示。
該系統視情況含有至介面、特定而言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之資料連接,該介面能夠呈現資訊,較佳地亦能夠輸入諸如個體年齡等資訊以及視情況諸如性別及/或病史資訊等其他患者資訊,該介面為該系統之一部分或遠程介面。視情況,使前述項目中之一或多者、特定而言處理器能夠「在雲中」起作用,亦即不在固定機器上起作用,而是藉助基於網際網路之應用。
本發明亦提供鑑別並篩選患者、組合及套組之方法。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篩選或鑑別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患者之方法,其包括確定該患者是否具有以下情形: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降低。在一個實施例中,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MMR、FA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POLD1及/或POLE。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MMR生物標記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鑑別患者反應者之方法,其包括測試患者: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降低。在一個實施例中,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MMR、FA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MMR生物標記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方法,其包括: (a)  鑑別需要治療癌症、視情況p53野生型癌症(諸如間皮瘤)之患者; (b)  確定該患者在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降低;及利用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方法,其包括: (a)  鑑別需要治療癌症、視情況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或胰臟癌之患者; (b)  確定該患者在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降低;及利用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
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MMR、FA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方法,其包括: (a)  鑑別需要治療癌症、視情況間皮瘤之患者; (b)  測定該患者體內的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視情況來自HR、NHEJ、FA、MMR及/或BER路徑中之一或多者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 a.   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BRCA2、ATM及ATRX中之1者、2者、3者或4者;及/或 b.   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及/或 c.    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例如MSH2、MSH3、MSH6、MLH1、PMS2、MLH3、POLE及/或POLD1中之一或多者及/或突變印記SBS6、SBS26及/或SBS20,其中視情況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MMR路徑DDR生物標記之耗乏; (c)  基於MDM2拮抗劑對具有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患者有效之認識,選擇MDM2拮抗劑作為對患者之治療; (d)  利用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方法,其包括: (a)  鑑別需要治療癌症、視情況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或胰臟癌之患者; (b)  測定該患者體內的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視情況來自HR、NHEJ、FA、MMR及/或BER路徑中之一或多者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 a.   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 BRCA1、BRCA2、ATM及ATRX中之1者、2者、3者或4者或由其組成;及/或 b.   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及/或 c.    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例如MSH2、MSH3、MSH6、MLH1、PMS2、MLH3、POLE及/或POLD1中之一或多者及/或突變印記SBS6、SBS26及/或SBS20,其中視情況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MMR路徑DDR生物標記之耗乏; (c)  基於MDM2拮抗劑對具有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患者有效之認識,選擇MDM2拮抗劑作為對患者之治療; (d)  利用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為癌症患者選擇治療之方法,其包括: (a)  分析一或多種生物樣品,藉此測定該患者體內的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 (b)  基於該測定,選擇該患者用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
在一個實施例中,DDR生物標記來自HR路徑且係選自以下之一或多種HR基因:LIG1、MRE11A、NBN、PARG、PARP1、PARPBP、RAD50、TP53BP1、XRCC2、XRCC3、EXO1、PCNA、POLD1、POLD2、POLD3、POLD4、RFC1、RFC2、RFC3、RFC4、RFC5、RPA1、RPA2、RPA3、RPA4、BARD1、BLM、BRCA1、BRCA2、BRIP1、DMC1、DNA2、EID3、EME1、EME2、ERCC1、H2AFX、HELQ、HFM1、INO80、KAT5、MUS81、NFATC2IP、NSMCE1、NSMCE2、NSMCE3、NSMCE4A、PALB2、PARP2、PAXIP1、POLH、POLQ、PPP4C、PPP4R1、PPP4R2、PPP4R4、RAD51、RAD51B、RAD51C、RAD51D、RAD52、RAD54B、RAD54L、RBBP8、RDM1、RECQL、RECQL4、RECQL5、RMI1、RMI2、RTEL1、SHFM1、SLX1A、SLX1B、SLX4、SMARCAD1、SMC5、SMC6、SPO11、SWSAP1、TOP3A、TOP3B、UIMC1、WRN及/或ZSWIM7。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選擇患者(例如患有癌症)以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之過程,其特徵在於該患者因具有以下情形而被選擇: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降低或較低。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POLD1及/或POLE。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患者癌症之MDM2拮抗劑,其特徵在於已知該患者在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降低。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患者癌症之套組,其中該套組包含用於偵測及/或量化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生物感測器,及/或用於偵測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試劑,視情況以及根據如本文所定義之方法使用該套組之說明書。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測定患有癌症之個體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性之方法,其包括偵測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降低。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測定患有癌症之個體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性之方法,其包括鑑別患者: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降低;且接著 向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
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視情況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MMR、FA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POLD1及/或POLE。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選擇如下患者之步驟: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降低。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藥物投與過程,其包含: (i)   有序測定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 a.   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 及 (ii)  向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降低之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包裝之醫藥產品,其包含: (i)   MDM2拮抗劑; (ii)  患者插頁,其詳述使用MDM2拮抗劑對使用本文所闡述之生物標記譜鑑別的患者進行治療之說明書。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 (i)   使來自患者之樣品與引子、抗體、受質或探針接觸,以測定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 a.   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FA、NHEJ、MMR及/或BER; b.   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BRCA1、BRCA2及/或ATRX; c.    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MLH3、PMS2、POLE及/或POLD1突變,視情況其中該癌症包含突變印記SBS6、SBS26及/或SBS20; d.   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及/或 e.    視情況,其中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可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 (ii)  選擇在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降低之患者; (iii) 之後向在步驟(ii)中所選之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鑑別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患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a)  使來自該患者之樣品與複數種寡核苷酸引子接觸,該複數種引子包含至少一對用於任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寡核苷酸引子; (b)  對該樣品實施PCR以擴增該樣品中之基因表現產物/轉錄本; (c)  測定該等基因中之至少一者之表現產物水準;及 (d)  當該至少一種基因之表現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較低時,將該患者鑑別為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候選者。
當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較低(例如低於其)時,可視情況將患者鑑別為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候選者。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FA、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一或多種POLD1及/或POLE突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鑑別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患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a)  使來自該患者之樣品與針對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抗體接觸; (b)  對該樣品實施分析; (c)  測定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及 (d)  當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升高或降低時,將該患者鑑別為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候選者。
部分(b)中之分析可為或包含免疫組織化學分析。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分析可為ELISA或包含ELISA。當使來自患者之樣品與針對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抗體接觸時,通常對該樣品實施免疫組織化學分析,且當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較低(或不存在)時,將患者鑑別為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候選者。
一旦鑑別患者進行治療,本文所闡述之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利用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之癌症。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選擇癌症患者接受用於癌症之MDM2拮抗劑療法之方法,其包括: (a)  測定來自該患者之生物樣品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 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視情況來自HR、FA、NHEJ、MMR及/或BER路徑中之一或多者;及/或 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視情況包含ATM、BRCA1、BRCA2及/或ATRX;及/或 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視情況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MLH3、POLE及/或POLD1,視情況其中該癌症包含突變印記SBS6、SBS26及/或SBS20;及/或 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視情況在FA路徑內;及/或 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視情況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及 (b)  選擇具有以下情形之患者:來自該患者之生物樣品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低於來自患者之生物樣品中等於或大於預定值之預定值。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預測MDM2拮抗劑對患者癌症之效能或用於預測癌症患者對用於癌症的MDM2拮抗劑之反應之方法,其包括測定來自該患者之生物樣品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其中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生物樣品水準等於或通常小於預定值指示在患者中具有效能。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MMR及/或BER。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可全部在同一路徑中,或可來自不同路徑。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及/或MLH3中之一或多者。在另一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POLD1及/或POLE。在一些實施例中,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
在一個實施例中,基於量測選自以下之一或多種HR路徑生物標記基因選擇患者進行MDM2拮抗劑治療:LIG1、MRE11A、NBN、PARG、PARP1、PARPBP、RAD50、TP53BP1、XRCC2、XRCC3、EXO1、PCNA、POLD1、POLD2、POLD3、POLD4、RFC1、RFC2、RFC3、RFC4、RFC5、RPA1、RPA2、RPA3、RPA4、BARD1、BLM、BRCA1、BRCA2、BRIP1、DMC1、DNA2、EID3、EME1、EME2、ERCC1、H2AFX、HELQ、HFM1、INO80、KAT5、MUS81、NFATC2IP、NSMCE1、NSMCE2、NSMCE3、NSMCE4A、PALB2、PARP2、PAXIP1、POLH、POLQ、PPP4C、PPP4R1、PPP4R2、PPP4R4、RAD51、RAD51B、RAD51C、RAD51D、RAD52、RAD54B、RAD54L、RBBP8、RDM1、RECQL、RECQL4、RECQL5、RMI1、RMI2、RTEL1、SHFM1、SLX1A、SLX1B、SLX4、SMARCAD1、SMC5、SMC6、SPO11、SWSAP1、TOP3A、TOP3B、UIMC1、WRN及/或ZSWIM7。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選擇患有需要用MDM2拮抗劑治療的癌症之患者之方法,其包括測試自該患者獲得的腫瘤樣品中低水準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i)在自患有或有可能患有癌症之患者獲得的腫瘤樣品中測試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及(ii)向自其取樣之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視情況,(i)中之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來自HR、NHEJ、MMR及/或BER路徑中之一或多者。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BRCA1、BRCA2及/或ATRX。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MLH3、POLD1及/或POLE中之一或多者。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鑑別患有最有可能受益於用MDM2拮抗劑治療的癌症之患者之方法,其包括量測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在自該患者獲得的腫瘤樣品中之水準及根據所存在之水準鑑別該患者是否有可能受益於用MDM2拮抗劑治療。
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包含偵測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突變之存在,該突變指示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可將該等突變與在正常非增殖性組織中或在不存在突變之情形下所測定之對照水準進行比較。
本發明多方面地提供:確定癌症患者是否適合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方法;預測腫瘤細胞生長對MDM2拮抗劑抑制之敏感性之方法;預測個體之癌症對包括MDM2拮抗劑之癌症療法的反應性之方法;為患有癌症之個體制定治療計劃之方法;鑑別對MDM2拮抗劑方案治療有反應或敏感的患者之活體外方法。該等方法通常包括將樣品、通常腫瘤樣品中之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與參考水準進行比較且預測癌症對用包括MDM2拮抗劑之癌症療法進行治療之反應性。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等方法包括對本文所闡述之一或多種、例如兩種或更多種、或三種或更多種、或四種或更多種、或五種或更多種、或六種或更多種、或七種或更多種、或八種或更多種、或九種或更多種、或十種或更多種、或十五種或更多種生物標記進行分析。在一個實施例中,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包括ATM。在一個實施例中,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不包括ATM。在一個實施例中,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不包括ATR。在一個實施例中,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包括BRCA1或BRAC2。在一個實施例中,兩種或更多種生物標記包括BRCA1及BRAC2。在一個實施例中,兩種或更多種生物標記包括BAP1及CDKN2A。在一個實施例中,兩種或更多種生物標記包括ATM。在一個實施例中,兩種或更多種生物標記包括ATR。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活體外方法,該方法用於預測作為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候選者的患有腫瘤之患者將對用化合物治療有反應之可能性,其包括以下步驟:(a)在取自該患者之一或多種組織樣品中測定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其中(i)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例如與至少一種正常非增殖性組織之參考值相比)指示該患者有可能對治療有反應,及/或(ii)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正常或較高水準指示該患者較不可能對治療有反應。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包含以下之分析:(a)量測或量化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b)比較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例如相對於在健康個體中所測定之對照水準)(例如相對於在正常非增殖性組織中所測定之對照水準),且若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丟失(例如相對於在正常非增殖性組織中所測定之對照水準),則將該患者鑑別為適於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包含以下之分析: (i)   使自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與抗體(例如特異性針對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抗體)接觸; (ii)  洗滌該樣品以去除未結合之抗體; (iii) 量測來自結合抗體之信號強度; (iv) 將所量測之信號強度與參考值進行比較,且若所量測之強度相對於該參考值增加,則 (v)  使自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與以下接觸: a.   引子(例如用於任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至少一個寡核苷酸引子對), b.   抗體(例如特異性針對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抗體),及/或 c.    用於指示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的基因或突變體之引子; (vi) 對該樣品實施PCR、RT-PCR或下一代測序,以擴增該樣品中之基因表現產物/轉錄本; (vii) 測定該等基因中之至少一者之表現產物之水準;及 (viii) 將個體鑑別為適於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之機率增加。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如藉由測序或免疫分析所測定腫瘤樣品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丟失之個體投與MDM2拮抗劑。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向有需要之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之方法,其包括: (1)  測定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患者水準; (2)  基於上文所列示基因之水準及如(1)中所確定之腫瘤基因型為患者分配表型,其中該表型選自較差(P)、中等(I)及敏感(S),且該表型係基於腫瘤中之基因水準進行分配;及 (3)  向具有表型S之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使用來自Myriad MyChoice CDx(FDA批准之腫瘤測試,來自Myriad Genetics Inc., Salt Lake City,Utah,USA)之同源重組缺陷(HRD)評分測定同源重組缺陷狀態,其係藉由觀察BRCA1及BRCA2變異體且使用如下三種生物標記評價基因體不穩定性來實施:失異合性、端粒等位基因不平衡及大片段遷移。HRD陽性定義為HRD評分>=42且HRD陰性為<42。
基於Myriad myChoice® CDx下一代測序之活體外診斷測試使用自福馬林(formalin)固定之石蠟包埋(FFPE)腫瘤組織試樣分離之DNA評價BRCA1及BRCA2基因之蛋白質編碼區及內含子/外顯子邊界中之單一核苷酸變異體、插入及缺失以及大重排變異體之定性偵測及分類,以及基因體不穩定性評分(GIS)之測定,該評分係失異合性(LOH)、端粒等位基因不平衡(TAI)及大片段遷移(LST)之演算法量測值。
測試結果可用於幫助鑑別具有陽性同源重組缺陷(HRD)狀態之癌症患者,該等患者因BRCA1或BRCA2基因中之有害或疑似有害突變之陽性測試結果而符合條件,或可因BRCA1或BRCA2基因中之有害或疑似有害突變之陽性測試結果或陽性基因體不穩定性評分而符合條件,以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一旦根據經批准之治療產品標籤獲批)。
在一個實施例中,實施MSI測試。可使用用於偵測不穩定性之基於PCR之分析對新鮮、冷凍或石蠟包埋之腫瘤組織實施MSI測試。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研討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Workshop)商定了測定MSI所需之五種微衛星標記,其包括兩個單核苷酸BAT25/26及三個二核苷酸標記D2S123、D5S346及D17S250。對圖譜之解釋需要與來自每一患者之正常DNA進行比較。已開發出完全基於準單形性單核苷酸標記之替代分子方法,以避免分析匹配之正常DNA。已證明此方法較原初NCI小組更具特異性及敏感性(J Clin Oncol. 2006年1月10日;24(2):241-51.)。
基於MSI狀態,可將癌症(例如CRC)分類成三組:若該五種微衛星標記中有兩種或更多種顯示不穩定性,則為MSI-H;若五種標記中僅有一種顯示不穩定性,則為MSI-L(低頻MSI);且若該等標記均不顯示不穩定性,則為微衛星穩定(MSS)(Cancer Res. 1998年11月15日;58(22):5248-57.)。
IHC係一種廣泛可用之替代測試,其優點在於不需要分子實驗室,且能夠藉由偵測蛋白質產物之丟失來鑑別受影響之基因。IHC測試之另一優點在於,特定錯配基因產物(MLH1、MSH2、MSH6及PMS2)之丟失可將生殖系測試對準該特定基因,且有助於鑑別患者。錯配修復缺陷(dMMR)與高頻微衛星不穩定性(H-MSI)相關;亦可經由IHC進行dMMR測試。
Cancer Cell Int 20,16 (2020)含有對微衛星不穩定性偵測方法之彙總,包括NGS(下一代測序)、PCR聚合酶鏈式反應)、CE(毛細管電泳)、IHC(免疫組織化學)、smMIP(單分子分子倒置探針)。
偵測 方法 測試項目 準確性 參考文獻
NGS 接近100個MS基因座 IMPACT™:92% F1CDx:94.6% Hempelmann等人[6]
螢光多重PCR及CE 5個MS位點:BAT-26、NR-21、BAT-25、MONO-27及NR-24 黃金標準,100% Arulananda等人[11]
IHC MMR蛋白質:hMLH1、hPMS2、hMSH2、hMSH6 89%-95% Cheah等人[12]
smMIP 來自腫瘤組織之DNA 95.80% Waalkes等人[17]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MDM2拮抗劑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患者癌症之藥劑,其中癌症腫瘤丟失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MDM2拮抗劑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患者癌症之藥劑,該患者根據本文所闡述之方法鑑別為有可能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有反應。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製品,其包含包裝在一起的於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中之MDM2拮抗劑藥劑,以及基於本文所鑑別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如藉由用於量測該等水準之分析方法所測定)指示癌症(例如間皮瘤、腎或神經膠母細胞瘤)藥劑用於治療患有癌症之患者之包裝插頁。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宣傳MDM2拮抗劑藥劑之方法,其包括向目標受眾推廣MDM2拮抗劑藥劑用於治療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丟失之癌症患者之用途。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設備,其經構形以將癌症患者之腫瘤(例如間皮瘤)鑑別為有可能受益於利用靶向MDM2之治療劑或治療劑組合進行治療或不太可能受益於利用該治療劑或治療劑組合進行治療。該設備可包含儲存裝置,其儲存來自基於腫瘤或血液之樣品中關於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基因之水準及/或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之測序資料或免疫分析資料,以將患者鑑別為有可能或不太可能受益於靶向MDM2之治療劑或治療劑組合。
在本文所闡述方法之一個實施例中,當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較低或不存在(例如丟失)時,則向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
在本文所闡述方法之另一實施例中,當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較高(或存在)時,則不向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
在某些實施例中,可將MDM2拮抗劑與不為MDM2拮抗劑之額外癌症治療組合投與給患者。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至少一種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用MDM2拮抗劑與下文(i)至(xlix)中所闡述之劑組合治療之患者。
在某些實施例中,可將MDM2拮抗劑與例如降低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之水準而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組合投與給患者。
在某些實施例中,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包括選擇如下患者之步驟: (a)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及 (b)  向步驟(a)中所選之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及例如藉由降低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之水準而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降低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產物之水準之劑係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之抑制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降低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產物之水準之劑係BRCA1、BRCA2、ATM及/或ATRX之抑制劑。
定義
術語「MDM2抑制劑」及「MDM2拮抗劑」係作為同義詞使用,且定義如本文闡述之MDM2化合物或MDM2化合物之類似物,包括如此處及上文所闡述之其離子、鹽、溶劑合物、同分異構物、互變異構物、N-氧化物、酯、前藥、同位素及受保護形式(較佳為其鹽或互變異構物或同分異構物或N-氧化物或溶劑合物,且更佳為其鹽或互變異構物或N-氧化物或溶劑合物)。
「MDM2拮抗劑」意指一或多種MDM2家族成員、尤其MDM2及MDM4 (亦稱為MDMx)之拮抗劑。術語「拮抗劑」係指一類阻斷或抑制促效劑介導之生物學反應之受體配位體或藥物。拮抗劑對其同源受體具有親和力,但沒有促效性效能,且結合將破壞相互作用並抑制受體處任何配位體(例如內源性配位體或受質、促效劑或反向促效劑)之功能。拮抗作用可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且可藉由任何機制及在任何生理學水準上介導。因此,配位體之拮抗作用可在不同情況下以功能上不同之方式顯現自身。拮抗劑藉由結合至受體上之活性位點或別構位點介導其效應,或其可在通常不參與對受體活性之生物調控之獨特結合位點處相互作用。拮抗劑活性可為可逆的或不可逆的,此取決於拮抗劑-受體複合物之壽命,後者進而取決於拮抗劑受體結合之性質。
「功效」係藥物活性之量度,其以產生既定強度之效應所需之量表示。高度強效之藥物在低濃度下引起較大之反應。功效與親和力及效能成正比。親和力係藥物與受體結合之能力。效能係受體佔用與在分子、細胞、組織或系統層面上起始反應之能力之間的關係。
如本文所用,如(例如)與如本文所闡述之MDM2/p53結合使用之術語「介導的」(且應用與例如各種生理學過程、疾病、狀態、疾患、療法、治療或介入)意欲限制性地操作,使得應用該術語之各種過程、疾病、狀態、疾患、治療及介入係該蛋白質在其中起生物學作用之彼等過程、疾病、狀態、疾患、治療及介入。在該術語應用於疾病、狀態或疾患之情形中,該蛋白質所起之生物學作用可為直接的或間接的,且對於該疾病、狀態或疾患(或其病因或進展)之症狀之顯現可為必要的及/或充分的。因此,蛋白質功能(且尤其異常功能水準,例如過表現或表現不足)不一定為疾病、狀態或疾患之近端原因:相反,經考慮,所介導之疾病、狀態或疾患包括僅部分地涉及所討論蛋白質之具有多因素病因及複雜進展之彼等疾病、狀態或疾患。在該術語應用於治療、預防或介入之情形中,該蛋白質所起之作用可為直接的或間接的,且對於治療、預防之操作或介入結果可為必要的及/或充分的。因此,由蛋白質介導之疾病狀態或疾患包括對任何特定癌症藥物或治療產生抗性。
如本文在治療疾患(亦即狀態、病症或疾病)之背景中所用之術語「治療」概言之係指用於人類或動物(例如在獸醫學應用中)之治療及療法,其中達成一定之期望治療效應,例如對疾患進展之抑制,且包括進展速率之降低、進展速率之停止、疾患之改善、與所治療之疾患相關或由其引起之至少一種症狀之減少或緩和以及疾患之治愈。舉例而言,治療可為病症之一種或若干種症狀之減少或病症之完全根除。
如本文在治療疾患(亦即狀態、病症或疾病)之背景中所用之術語「預防」(亦即使用化合物作為預防性措施)概言之係指對人類或動物(例如在獸醫學應用中)之預防(prophylaxis或prevention),其中達成一定之期望預防性效應,例如預防疾病之發生或保護免於疾病。預防包括無限期地完全及全部阻斷病症之所有症狀、僅減緩疾病之一種或若干種症狀之發作或使疾病較不可能發生。
對預防或治療疾病狀態或疾患(諸如癌症)之提及在其範圍內包括緩和或降低例如癌症之發病率。
相對於個別化合物/劑在單獨投與時之治療效應,本發明之組合可產生治療有效之效應。
術語『有效』包括有利之效應,諸如加性、協同作用、副作用減少、毒性降低、疾病進展時間增加、存活時間增加、一種劑對另一種劑之敏化或再敏化或反應率改良。有利地,有效效應可容許向患者投與較低劑量之每一或任一組分,藉此降低化學療法之毒性,同時產生及/或維持相同的治療效應。本文中之「協同」效應係指由組合產生之治療效應,其大於該組合之各劑在個別呈遞時之治療效應之總和。本文中之「加性」效應係指由組合產生之治療效應,其大於該組合中之任一劑在個別呈遞時之治療效應。在實體腫瘤之情形下,如本文所用之術語「反應率」係指在給定時間點(例如12週),腫瘤大小減小之程度。因此,舉例而言,50%反應率意指腫瘤大小減小50%。本文對「臨床反應」之提及係指50%或更大之反應率。「部分反應」在本文中定義為小於50%之反應率。
如本文所用,術語「組合」在應用於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及/或劑時,意欲定義其中該兩種或更多種劑締合之材料。本文中之術語「組合(combined及 combining)」應作相應解釋。
組合中之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之締合可為物理性的或非物理性的。物理締合之組合化合物/劑之實例包括: •     包含兩種或更多種混合的化合物/劑(例如在同一單位劑量內)之組合物(例如單式調配物); •     包含如下材料之組合物:其中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化學/物理化學地連接(例如藉由交聯、分子凝聚或結合至共同媒劑部分); •     包含如下材料之組合物:其中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化學/物理化學地共包裝(例如,佈置在脂質囊泡、粒子(例如微米粒子或奈米粒子)或乳液液滴上或內部); •     醫藥套組、醫藥包或患者包,其中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共包裝或共呈遞(例如作為單位劑量陣列之一部分); 非物理締合之組合化合物/劑之實例包括: •     包含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中之至少一者,以及關於臨時締合該至少一種化合物以形成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之物理締合之說明書的材料(例如非單式調配物); •     包含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中之至少一者,以及利用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進行組合療法之說明書的材料(例如非單式調配物); •     包含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中之至少一者,以及向已投與(或正在投與)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中之其他者之患者群體進行投與之說明書的材料; •     包含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中之至少一者之材料,其量或形式特別適於與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中之其他者組合使用。
如本文所用,術語「組合療法」意欲定義包含使用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之組合(如上文所定義)之療法。因此,本申請案中對「組合療法」、「組合」及「組合使用化合物/劑」之提及可指作為相同總體治療方案之一部分投與之化合物/劑。因此,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中之每一者之劑量學可不同:每一者可在同一時間或在不同時間投與。因此,應瞭解,組合中之化合物/劑可依序(例如之前或之後)投與,或以同一醫藥調配物(亦即一起)或以不同醫藥調配物(亦即分開)同時投與。以同一調配物同時係作為單式調配物,而以不同醫藥調配物同時則係非單式的。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中之每一者在組合療法中之劑量學亦可就投與途徑而言有所不同。
如本文所用,術語「醫藥套組」定義醫藥組合物之一或多個單位劑量之陣列,以及投藥器件(例如量測裝置)及/或遞送器件(例如吸入器或注射器),視情況全部均含於共同外包裝內。在包含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之組合的醫藥套組中,個別化合物/劑可為單式或非單式調配物。單位劑量可含於泡罩包內。醫藥套組可視情況進一步包含使用說明書。
如本文所用,術語「醫藥包」定義醫藥組合物之一或多個單位劑量之陣列,其視情況含於共同外包裝內。在包含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劑之組合的醫藥包中,個別化合物/劑可為單式或非單式調配物。單位劑量可含於泡罩包內。醫藥包可視情況進一步包含使用說明書。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視情況經取代』係指基團可未經取代或經如本文所定義之取代基取代。
本發明係患者對生物標記之鑑別,該等生物標記容許確定癌症患者對MDM2拮抗劑療法之反應可能性。此提供使用MDM2拮抗劑之癌症精準療法。
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使用MDM2拮抗劑治療癌症之伴隨式診斷。如本文所用,術語伴隨式診斷用於指以下二者:確定患者是否將對藥物有反應所需之測試(亦即必要伴隨式診斷)及意欲鑑別患者是否將有利地或最佳地反應之測試(其有時稱為補充式診斷)。在某些實施例中,生物標記鑑別將有反應之患者,且因此將反應者與非反應者區分開。在另一實施例中,生物標記鑑別將最佳反應之患者,藉此醫師可接著為該患者選擇最佳治療。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測定本文所鑑別之生物標記中的1者、2者、3者、4者、5者、6者、7者、8者、9者、10者、20者、25者或更多者之表現或活性水準之分析。如上文所論述,此可直接或間接地測定。此分析可包括或可不包括推導預後結果之步驟。該分析通常為對來自患者之樣品(諸如癌症生檢或血液樣品)進行之活體外分析(無論該癌症是否為血液癌症)。 有效癌症治療之生物標記
本揭示案提供指示癌細胞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敏感性增加之生物標記。因此,對所鑑別之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之鑑別容許選擇癌症患者進行MDM2拮抗劑治療。
生物標記係DNA損傷反應(DDR)路徑基因。視情況,該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基因來自以下路徑中之一或多者:HR、NHEJ、MMR、FA及/或BER。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1。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BRCA2。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M。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ATRX。視情況,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FA路徑內。視情況,倘若該等DDR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係在MMR路徑內,則藉由MSI (通常MSI-高)及/或高腫瘤突變負荷來鑑別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視情況,所量測之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包含MSH2、MSH3、MSH6、MLH1、PMS2、MLH3、POLE及/或POLD1。視情況,癌症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及/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 DNA 損傷反應 (DDR)
細胞不斷受到多種遺傳毒性攻擊之挑戰,且可經由若干種DNA修復機制恢復眾多種DNA損傷,其中許多機制涉及p53。DNA之錯誤修復可導致突變及染色體畸變,其可改變腫瘤抑制基因或致癌基因之功能,從而引起癌症發展。
作為主要腫瘤抑制因子,p53藉由協調多種DNA損傷反應(DDR)機制來保護基因體(如Williams及Schumacher, p53 in the DNA-Damage-Repair Process, Cold Spring Harbor Perspectives in Medicine, 2016,1-15中所闡述)。重要的是,p53反應係決定在DNA損傷後細胞是否將經歷凋亡或細胞週期阻滯之關鍵。
核苷酸切除修復(NER)去除多種通常由UV輻照誘導之螺旋扭曲損傷,而鹼基切除修復(BER)靶向氧化鹼基修飾。錯配修復(MMR)校正在複製期間錯誤插入之核苷酸。通常由輻射誘導之DNA雙股斷裂則藉由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或藉由同源重組(HR)來解決。
Brown等人,Targeting DNA repair in cancer: beyond PARP inhibitors, Cancer Discovery, 2017, 20-37對DDR路徑予以綜述。NER路徑去除DNA中之螺旋扭曲損傷、尤其UV誘導之光損傷(Brown等人2017)。其涉及使用結構特異性內核酸酶去除短寡核苷酸(包括受損損傷),且隨後藉由DNA聚合酶恢復DNA序列。NER路徑中所涉及之基因包括XPC、DDB2、CSA、XPA、RPA、XPG、ERCC1、POLE、POLD1、LIG1及LIG3。
BER路徑中之DNA糖苷酶識別且去除受損鹼基,產生由APE1加工之鹼性位點。BER路徑導致單股斷裂(SSB),其使用SSB修復路徑修復。PARP1係SSB修復路徑中DNA股斷裂之DNA損傷感測蛋白。PARP1定位於DNA損傷位點,生成大量聚ADP核糖鏈。核糖基化PARP1促進SSB修復蛋白募集至DNA損傷位點。BER及SSB修復路徑中所涉及之基因包括DNA糖苷酶、APE1、PARP、XRCC1、PNKP、POLβ、FEN1、TDP1、Aprataxin、LIG1及LIG3A。
MSH2、MSH3及MSH6識別鹼基-鹼基錯配及插入/缺失環(Brown等人2017)。MSH2、MSH3及MSH6將MLH1及PMS2募集至受損位點。MMR蛋白之協同作用使EXO1去除錯配,且接著分別使POLD及LIG1填充空位且封閉缺口。MMR中所涉及之基因包括MSH2、MSH3、MSH6、MLH1、PMS2、EXO1、POLD及LIG1。錯配修復缺陷(dMMR)與高頻微衛星不穩定性(H-MSI)相關;可經由IHC進行dMMR測試。
經典NHEJ(c-NHEJ)係人類細胞中之主要DNA DSB修復路徑,其在整個細胞週期中起作用(Brown等人2017)。該路徑涉及斷裂DNA末端之相對快速連接,其由核心NHEJ複合物介導,包括DNA-PK、XRCC4、LIG4、XLF及PAXX。在可進行連接之前,可能需要DNA末端加工及DNA聚合酶作用,此使得NHEJ本身即容易出錯。在致重組事件將有可能導致總染色體重排之情況下(諸如在非循環或G1細胞中),NHEJ藉由快速修復DSB而維持基因體穩定性。NHEJ中所涉及之基因包括Ku70/Ku80、DNA-PK、XRCC4、XLF、LIG4、APLF、Artemis、PAXX、WRN及ATRX。
當c-NHEJ在遺傳上受損時,替代NHEJ(Alt- NHEJ或MMEJ)係DSB之連接路徑(Brown等人2017)。其在有限之DNA末端切除後發生,且導致腫瘤中出現過度基因體缺失及染色體易位。其亦可在HR缺陷型細胞中提供一條備用修復路徑。Alt-NHEJ中所涉及之基因包括PARP、XRCC1、LIG3、LIG1、CtIP及POLQ。
HR相對緩慢且限於S期晚期/G 2期,此乃因其通常依賴於同源姊妹染色分體DNA股進行修復(Brown等人2017)。藉由解旋酶及外核酸酶(諸如DNA2、BLM、WRN及EXO1)進行廣泛DNA末端切除產生3’-ssDNA懸突,從而使斷裂藉由HR修復。複製蛋白A(RPA)在BRCA1及PALB2之幫助下,將RAD51裝載至RPA包覆之ssDNA上,導致股侵入,許多因子對此過程進行負調控以防止超重組,諸如POLQ、PARI、RECQL5、FANCJ及BLM。HR中所涉及之基因包括MRN、ATM、ATR、MK2、CtlP、BRCA1、BARD1、BRCA2、PALB2、RPA、RAD51、MUS81/EME1、SLX1/SLX4、RTEL1、BLM、TOPOIII、POLQ、PARI、RECQL5、FANCJ、BLM。
范康尼氏貧血(FA)路徑參與修復股間交聯。FA路徑之分子細節闡述於Niraj等人,The Fanconi anemia pathway in cancer,Annu. Rev. Cancer Biol. 2019. 3:457-78)中。FA核心複合物包含FANCA、FANCG、FANCB、FANCL、UBE2T (FANCT) FANCF、FANCC、FANCE、FANCM、REV1、REV7及REV3。其亦包括多種范康尼氏貧血相關蛋白(FAAP)。核心複合物基因中或FAAP中之突變或缺失係在本發明之範圍內。
DDR缺陷在所有癌症之約13%中發現,在某些腫瘤類型中具有較高之發病率,包括胰臟癌(>35%)、膀胱癌(35%)、前列腺癌(33%)、卵巢癌(24%)及三陰性乳癌(16%)。 功能喪失 CRISPR 篩選將 DDR 鑑別為排名靠前之對 MDM2 拮抗劑敏化之路徑
下文實例闡述在化合物1存在或不存在下,在一小組三種P53野生型肺癌細胞株中之雙重CRISPR篩選,以鑑別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新穎預測性生物標記。
若干種DNA損傷反應(DDR)相關基因鑑別為排名靠前之選中生物標記(圖1A-圖1B)。有趣的是,該等基因參與若干種DDR路徑,諸如同源重組、范康尼氏貧血(FA)、鹼基切除修復及複製壓力路徑。值得注意的是,複製壓力路徑係基因體不穩定性之讀出,且係由DDR路徑中之多種缺陷引起,導致高水準之DNA損傷(其進而影響DNA複製之過程)。該等資料表明,DDR機制有缺陷之腫瘤通常可對MDM2拮抗劑治療更敏感。
為證實此結果,使用早期傳代人類間皮瘤細胞株(先前以其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予以表徵)來鑑別在凋亡與非凋亡樣品之間差異表現之轉錄體學印記。「複製壓力」印記在間皮瘤凋亡細胞株中強烈富集,此證實化合物1敏感性與活化DDR路徑之間的聯繫(圖1C)。
經由雙重CRISPR篩選鑑別MDM2拮抗劑與多種DDR路徑中之缺陷之間的聯繫。在CRISPR篩選之後,對多個系統之生物資訊學及濕實驗室分析有助於鑑別DDR內之特定生物標記。此對結果之額外驗證證實DDR缺陷,其指示對MDM2拮抗劑治療之敏感性。
作為直觀彙總,圖5列示主要之DDR路徑。以方框突出顯示的為DNA修復路徑,其中本發明人已將特定生物標記鑑別為對MDM2拮抗劑治療之敏感性標記。 HR 路徑: BRCA1 BRCA2 ATM 改變
在CRISPR篩選中已鑑別同源重組路徑中所涉及之基因。同源重組(HR)係無錯誤之DSB修復路徑,其主要限於細胞週期之S期及G2期。對眾多癌症中BRCA1、BRCA2、ATM、CHEK2、RAD50、RAD51C中之若干種癌症致殘突變之鑑別顯示HR路徑對於基因體維持之巨大重要性。
HR之主要組分之一為絲胺酸-蘇胺酸激酶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突變蛋白(ATM),其使DDR之各種分支中之多種關鍵參與者磷酸化。體細胞ATM突變或缺失常見於淋巴樣惡性病以及若干實體腫瘤中,其導致蛋白質表現喪失及基因體中DNA雙股斷裂修復受損。
對可公開獲得之MDM2之DepMAP RNAi資料(20Q4版)之生物資訊學分析預測,與ATM野生型細胞株相比,ATM突變型細胞株顯著更依賴於MDM2(圖2A)。另外,與全部均為ATM野生型之非凋亡株(6/6)相比,在凋亡患者源性間皮瘤株(6/9)中偵測到ATM突變之強烈富集(圖2B)。
此外,對來自不同適應症之四種ATM突變型細胞株(HCC1500-乳房、LNCap-前列腺、HT-144-黑色素瘤、HepG2-肝臟)之活體外驗證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如藉由細胞增殖之減少所量測(圖2C),而關於LNCap-前列腺及HepG2-肝臟之資料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如藉由凋亡增加所量測(圖2D)。此外,西方墨點(western blot)分析顯示化合物1處理後DDR信號傳導路徑之明顯調節(圖2E)。
除鑑別ATM突變作為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以外,額外生物資訊學分析指示其他HR路徑基因之丟失或突變亦可作為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可作為MDM2拮抗劑療法之生物標記之HR路徑基因包括(但不限於) BRCA1及/或BRCA2。
在一個實施例中,同源重組修復中之缺陷包括BRCA1或BRCA2丟失。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展示BRCA性。除BRCA1/2丟失以外亦丟失典型HRR之腫瘤展示BRCA性(Trends in Cell Biology,2019年9月,第29卷,第9期,第740頁)。
為證實ATM、BRCA1及/或BRCA2突變(或表現丟失)是否可能與MDM2拮抗劑敏感性相關,對患者源性類器官(PDO)進行進一步活體外驗證。如藉由細胞增殖減少所量測,來自ATM、BRCA1及/或BRCA2發生改變之各種適應症之4種PDO顯示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圖2F-圖2G)。值得注意的是,來自相同適應症但ATM、BRCA1及/或BRCA2中無改變之4種額外PDO對化合物1具有抗性。 FA 路徑
亦提供FA路徑基因作為MDM2拮抗劑療法生物標記。
雙重CRISPR篩選(CRISPR剔除及CRISPRi)鑑別之基因參與范康尼氏貧血(FA)路徑。圖1A顯示CRISPR選中生物標記中范康尼氏貧血路徑之富集。
CRISPR篩選資料指示,FA路徑中有缺陷之腫瘤通常對化合物1治療敏感。
因此,該等資料證明MDM2拮抗劑敏感性與范康尼氏貧血路徑缺陷之間的聯繫。因此,FA路徑功能喪失係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 NHEJ 路徑: ATRX 丟失
另外,對細胞小組資料之生物資訊學分析預測ATRX之丟失為對MDM2化合物1敏感性之重要生物標記(圖3)。ATRX亦藉由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及同源重組修復(HRR)二者參與DDR之調控。
鑑別ATRX丟失作為MDM2拮抗劑療法之生物標記及生物資訊學分析證明,其他NHEJ或HRR路徑基因之丟失或突變可作為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 MMR 路徑:微衛星不穩定性 (MSI)
微衛星係含有1至5個鹼基對基元之多個重複序列之區域,其廣泛分佈在整個人類基因體中。在正常細胞中,微衛星之重複序列計數在細胞分裂期間藉由錯配修復(MMR)驗證並維持。MMR系統受損可使細胞在細胞分裂期間無法調控其微衛星之長度,稱為MSI(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在若干類型之癌症(結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及胃腺癌)內經常觀察到,且已顯示MSI-高結腸直腸腫瘤更易受免疫增強療法之影響。
關於細胞株之微衛星穩定性及腫瘤突變負荷之資訊係自Sanger Cell Models Passport資料庫獲得。吾人發現,MSI-H細胞株展現高腫瘤突變負荷(突變/Mb),且富含與DNA錯配修復路徑(例如MSH2、MSH3、MSH6、MLH1、MLH3、PMS2)相關之突變。此外,MSI-H細胞株顯示出與DNA錯配修復缺陷以及POLD1及/或POLE突變相關之突變印記之強烈富集(圖4A)。總之,該等發現一致,且表明MSI腫瘤(諸如結腸直腸腫瘤、子宮內膜樣腫瘤及胃腫瘤)將對MDM2拮抗劑敏感。此外,如藉由細胞增殖減少所量測,對來自不同適應症之八種MSI-H細胞株之活體外驗證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圖4B)。為證實MSI-H狀態是否可能與MDM2拮抗劑敏感性相關,對患者源性類器官(PDO)進行進一步活體外驗證。如藉由細胞增殖減少所量測,6種MSI-H結腸直腸癌PDO顯示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圖4C)。活體內效能資料證實化合物1顯著地抑制MSI-H結腸直腸癌之異種移植物模型(HCT-116)中之腫瘤生長(圖4D)。 鹼基切除修復 (BER) 路徑
CRISPR篩選分析鑑別出BER路徑與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間的強相關性(圖1)。DDR生物標記可包含一或多種BER路徑基因。 生物標記及組合
為便於參考,可將本揭示案之生物標記表徵為五組: a.   HR路徑,例如BRCA1、BRCA2及/或ATM耗乏。 b.   NHEJ路徑,例如ATRX丟失。 c.    MMR路徑,例如MSI-H (微衛星不穩定腫瘤,且以高腫瘤突變負荷為特徵)。 d.   FA路徑。 e.    BER路徑。
在一些實施例中,測定一種生物標記。此可來自組a)、b)、c)、d)或e)中之任一者。
在一些實施例中,測定多種生物標記,例如2種、3種、4種、5種、6種、7種、8種、9種、10種或更多種生物標記。該等生物標記可包含來自單一組(亦即組b)或組c))之多種生物標記或由其組成,或可包含來自不同組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或由其組成,例如: -     來自組a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及來自組b)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及來自組c)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且具有或沒有組d)或組e);或 -     來自組b)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及來自組c)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且具有組d;或 -     來自組b)之2者或更多者;來自組c)之2者或更多者;具有或沒有組d;或 -     來自組a)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來自組b)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來自組c)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來自組d)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及來自組e)之0者、1者、2者或更多者。
當測定多種生物標記時,可將生物標記之組合稱為生物標記小組。生物標記小組可包含所鑑別之生物標記或由其組成。
除本發明之生物標記以外,其他生物標記及/或資料(諸如人口統計資料(例如年齡、性別))亦可包括在應用於確定MDM2抑制適宜性之資料集中。當視情況包括其他生物標記時,生物標記之總數(亦即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小組加上其他生物標記)可為3種、4種、5種、6種或更多種。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更少組分之預測性生物標記小組可簡化所需之測試。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丟失」及「減少」將以其通常含義呈現。如本文所用之術語「增加」及「增強」將以其通常含義呈現。
生物標記可藉由將對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見之適當技術來測定。可藉由直接或間接技術來測定生物標記。可藉由偵測mRNA轉錄本來偵測基因表現。可藉由免疫組織化學來偵測蛋白質生物標記。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耗乏可藉由評估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功能來測定。生物標記表現水準可與功能水準成正比。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功能可直接或間接地測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表現或活性水準與臨限值進行比較,該臨限值以相同方式反映已知與對治療之敏感性相關的表現或活性水準,以評價測試值是否指示患者對MDM2抑制治療之敏感性。
根據本揭示案評價之患者已知或疑似患有癌症。所測試之樣品可已知或疑似包含癌細胞。在典型實施例中,所測試之樣品將為癌症組織之生檢。該生檢可為液體生檢或固體組織(例如實體腫瘤)生檢。 生物標記水準
本發明提供一或多種水準降低之生物標記。通常,將相對於正常健康個體、更通常相對於與癌細胞相同類型之非癌細胞進行比較。
降低之生物標記水準可為基因自身之耗乏,例如藉由導致癌細胞基因體中DDR路徑基因丟失之總染色體重排或其他遺傳異常。當然,此亦將耗乏基因產物及活性。
降低之生物標記水準可為降低之基因產物表現。
降低之生物標記水準亦可為降低之活性,例如由功能喪失突變引起。功能喪失突變可視為野生型基因產物之耗乏。
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對於來自同一個體之非癌性細胞、通常來自同一個體之相同類型的非癌性細胞測定增加或降低之生物標記水準。
在其他實施例中,相對於實驗室標準及基於已知正常群體值之值來測定增加或降低之生物標記水準。通常,已知水準係取自非癌細胞。
在其他實施例中,增加或降低之生物標記水準係相對於來自正常(非癌性)個體之已知值而言。舉例而言,如本文別處所論述,GTEx係正常健康個體之來自44種不同組織之基因表現資料資源。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增加或降低之生物標記水準係相對於在來自多名MDM2抑制劑無反應性個體之多個癌症樣品中或在來自一名MDM2抑制劑無反應性個體之一個癌症樣品中所測定之水準來評價。此對於一或多種IFN印記生物標記可尤其有用。
在一個實施例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RNA水準相對於自未患癌症之正常個體獲得的對照樣品中之該RNA之量降低。
在替代實施例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RNA水準相對於自同一患者未患癌症時自該患者獲得的早期樣品中之該RNA之量降低。
在一個實施例中,其相對於正常水準(例如「正常值上限」或ULN)降低。
在一個實施例中,相對於(a)來自未患癌症之組織或人的樣品中之生物標記中之至少一者之水準,或(b)來自個體之樣品中的一或多種對照蛋白質之水準,該等生物標記中之至少一者之水準在癌症對對照樣品中之曲線下面積(AUC)為大於(對於增加之生物標記而言)或小於(對於耗乏之生物標記而言)0.5。視情況,AUC小於或大於0.6、0.7、0.8、0.9、0.95、0.975或0.99。
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對於(a)來自未患癌症之組織或人的樣品中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或(b)來自癌症個體之樣品中的一或多種對照蛋白質之水準,該等生物標記中之至少一者之水準與對照有至少一個標準偏差。
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比較之對照係自健康患者獲得的樣品或自診斷為患有癌症之患者獲得的非癌性組織樣品,諸如來自腫瘤所在之相同器官之非癌性組織樣品(例如,非癌性結腸組織可用作結腸癌之對照)。在一些實施例中,對照係歷史對照或標準值(亦即,先前測試之對照樣品或代表基線或正常值之樣品組)。
用於與樣品進行比較以測定差異表現之對照或標準包括據信為正常之樣品(此乃因其期望特徵未改變,例如來自未患結腸癌之個體之樣品),以及實驗室值,儘管有可能係任意設定的。實驗室標準及值可基於已知或所測定之群體值進行設定,且可以圖表或表格之形式提供,該圖表或表格允許對所量測之實驗測定值進行比較。
在此等實施例中,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參考評分係基於正常健康個體。 癌症
呈現所鑑別之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之癌症用MDM2拮抗劑成功治療之可能性增加。欲治療之癌症不受特定限制,條件係其呈現該等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
癌症通常為p53野生型。如此項技術中所公認,p53野生型癌細胞以野生型水準表現腫瘤抑制蛋白p53且具有野生型功能。野生型p53細胞不含導致p53腫瘤抑制功能降低之p53基因突變。
實例中所提供之資料係自一系列癌性組織生成,包括結腸、血液、乳房、肺、前列腺、肝臟、皮膚、卵巢及胰臟。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肺癌。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結腸癌。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係血液癌。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係乳癌。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係肺癌。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係皮膚癌,例如黑色素瘤或癌。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係卵巢癌。在不同實施例中,癌症係胰臟癌。在某些實施例中,癌症係腦癌、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食管癌或黑色素瘤。
可根據本發明進行治療評價之特定癌症包括(但不限於)間皮瘤、非小細胞肺癌(NSCLC)、神經膠母細胞瘤(例如GBM)及腎癌(例如KIRC)。
可根據本發明進行治療評價之特定癌症包括(但不限於)急性骨髓樣白血病(AML)、鱗狀細胞癌或頭部、頸部、皮膚、胃腸系統或生殖道之腫瘤。
可根據本發明進行治療評價之特定癌症包括(但不限於)前列腺癌、卵巢癌、乳癌及婦科癌症。
可根據本發明進行治療評價之特定癌症包括(但不限於)結腸直腸癌、胃癌及婦科癌症。
可根據本發明進行治療評價之特定癌症包括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胰臟癌,尤其DDR缺陷型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及胰臟癌。
在某些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以在奈莫耳濃度範圍內之IC 50值抑制癌細胞之增殖。在某些實施例中,IC 50值小於500 nM、小於400 nM、小於300 nM或小於200 nM。在一些實施例中,IC 50值小於100 nM。可(例如)使用如實例中所示之GraphPad Prism軟體來計算IC 50值。
在某些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誘導癌細胞之凋亡。凋亡通常可經由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介導。可藉由偵測在用1 µM MDM2拮抗劑處理72小時後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呈陽性之細胞來測定對凋亡之誘導。如對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的是,可使用其他分析濃度及/或治療長度,例如1 µM MDM2拮抗劑48小時或5 µM MDM2拮抗劑48小時。在某些實施例中,至少10%、至少20%或至少30%之對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染色呈陽性之細胞係誘導凋亡之指標。在某些實施例中,40%係鑑別強烈凋亡誘導之可靠水準,其中群體中>40%的對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染色呈陽性之細胞可視為凋亡的。如對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的是,可使用適合於細胞及分析之其他水準,例如10%、20%、30%、50%、60%、70%、75%或更大。活性半胱天冬酶-3染色套組可商業購得,例如可自Abcam (Cambridge,UK)以目錄號ab65617獲得之「裂解之半胱天冬酶-3染色套組(紅色)」。亦可使用Invitrogen Cell Event染料(C10423)。
膜聯蛋白V染料亦可用於偵測凋亡。此染料用於實例中,且係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之用於偵測凋亡之有用染料。 MDM2 拮抗劑
轉化相關蛋白53(TP53)基因編碼53 KDa之蛋白質,亦即p53。腫瘤抑制蛋白p53經由多種轉譯後修飾(包括磷酸化、乙醯化及甲基化)對細胞應激(諸如低氧、DNA損傷及致癌活化)作出反應,且在經活化之各種路徑中起信號傳導節點之作用。p53在其他生理學過程中具有額外作用,包括自體吞噬、細胞黏附、細胞代謝、生育力以及幹細胞衰老及發育。p53之磷酸化(由包括ATM、CHK1及2以及DNA-PK在內之激酶活化引起)產生穩定且具有轉錄活性之蛋白質形式,由此產生一系列基因產物。對p53活化之反應包括凋亡、存活、細胞週期阻滯、DNA修復、血管生成、侵襲及自體調控。該等反應之特定組合與細胞之遺傳背景協作產生所觀察到之細胞效應,亦即凋亡、細胞週期阻滯或衰老。對於腫瘤細胞而言,由於腫瘤抑制蛋白及相關細胞週期檢查點控制之丟失外加致癌應激,凋亡路徑可能為有利的。
在諸如低氧及DNA損傷等應激條件下,已知蛋白質p53之細胞水準增加。已知p53起始多種基因之轉錄,該等基因管控細胞週期之進展、DNA修復之起始及程式化細胞死亡。此為經由遺傳學研究所證明的p53之腫瘤抑制作用提供機制。
p53之活性受到與MDM2蛋白之結合相互作用之負向及緊密調控,該MDM2蛋白之轉錄本身直接受p53調控。當MDM2蛋白結合p53之反式活化結構域時,p53不活化。一旦不活化,p53之功能便受到抑制,且p53-MDM2複合物成為泛素化之靶標。
在正常細胞中,活性p53與非活性MDM2結合之p53之間的平衡以自體調控之負反饋迴路維持。亦即,p53可使MDM2表現活化,其進而導致p53之抑制。
已發現,在所有常見的成人散發性癌症之大約一半中,因突變所致之p53不活化係常見的。此外,在大約10%之腫瘤中,MDM2之基因擴增及過表現導致功能性p53丟失,藉此導致惡性轉化及不受控之腫瘤生長。
一系列機制所致之p53不活化係癌症之發展及進展中之常見因果事件。該等機制包括突變所致之不活化、由致癌病毒靶向及在相當多之情形中MDM2基因擴增及/或轉錄速率升高,從而導致MDM2蛋白之過表現或活化增加。已在取自常見散發性癌症之腫瘤樣品中觀察到MDM2之基因擴增導致MDM2蛋白之過表現。總之,大約10%之腫瘤具有MDM2擴增,其中最高發生率見於肝細胞癌(44%)、肺癌(15%)、肉瘤及骨肉瘤(28%)以及霍奇金氏病(Hodgkin disease)(67%)(Danovi等人,Mol. Cell. Biol. 2004, 24, 5835-5843;Toledo等人,Nat Rev Cancer 2006, 6, 909-923;Gembarska等人,Nat Med 2012, 18, 1239-1247)。通常,活化之p53對MDM2之轉錄活化導致MDM2蛋白水準增加,從而形成負反饋迴路。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展示MDM2及MDMX調控p53之本質。MDM2-/-剔除小鼠在植入前後具有胚胎致死性。雙重剔除MDM2及TP53可挽救致死性。MDM2藉由結合並封閉p53反式活化結構域,且經由其E3-泛素連接酶活性促進複合物之蛋白酶體破壞而直接抑制p53之活性。另外,MDM2係p53之轉錄靶標,且因此該兩種蛋白質在自體調控反饋迴路中連接,從而確保p53活化係短暫的。
儘管MDMX顯示較強的與MDM2之胺基酸序列及結構同源性,但該兩種蛋白質均無法代替另一者之丟失;MDMX缺失型小鼠在子宮內死亡,而MDM2剔除在早期胚胎形成期間係致死性的,然而該兩者均可藉由p53剔除而被挽救,此展示致死性之p53依賴性。MDMX亦結合p53且抑制p53依賴性轉錄,但與MDM2不同的是,其不由p53轉錄活化,且因此不會形成相同的自體調控迴路。此外,MDMX既不具有E3泛素連接酶活性,亦不具有核定位信號,然而,據信,其藉由與MDM2形成異二聚體並促進MDM2穩定化而有助於p53降解。
MDM2-p53抑制之治療原理在於,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之強效拮抗劑將使p53自MDM2之抑制性控制中釋放出來且使腫瘤中p53介導之細胞死亡活化。在腫瘤中,設想選擇性係由p53感測早已存在之DNA損傷或致癌性活化信號而引起,該等信號先前已由在正常或過表現水準下之MDM2作用阻斷。在正常細胞中,預期p53活化導致非凋亡路徑之活化,且亦導致保護性生長抑制反應(若存在)。另外,由於MDM2-p53拮抗劑之非遺傳毒性作用機制,其適於治療癌症,尤其在兒科群體中。MDM4亦係p53之重要負調控因子。
約50%之癌症含有如下細胞:其中編碼p53之基因 TP53經突變導致該蛋白質之腫瘤抑制功能喪失,且有時甚至導致產生獲得新致癌功能之p53蛋白形式。
MDM2擴增水準較高之癌症包括脂肪肉瘤(88%)、軟組織肉瘤(20%)、骨肉瘤(16%)、食管癌(13%)及某些兒科惡性病,包括B細胞惡性病。 MDM2 拮抗劑之實例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調節MDM2之劑,例如抑制MDM2表現之小分子、反義核酸、抗體或核酸。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劑係小分子。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劑係如本文所詳述之小分子。
依達奴林(idasanutlin)(RG-7388)係來自Roche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據報導,其處於針對實體及血液腫瘤、AML、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真性多血症及濾泡性淋巴瘤之I至III期臨床試驗中。依達奴林(RG-7388)具有如下結構:
Figure 02_image001
依達奴林(RG-7388)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4/128094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HDM-201(NVP-HDM201、思瑞德林( siremadlin))正由Novartis開發,處於針對野生型TP53表徵之晚期/轉移性實體腫瘤、血液腫瘤(包括ALL、AML)、MS、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及分化良好之脂肪肉瘤之I/II期臨床試驗中。拮抗劑HDM-201 (NVP-HDM201)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03
HDM-201(NVP-HDM201)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3/111105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KRT-232 (AMG-232、那特德林(navtemadlin ))係正由NCI/Amgen/GSK開發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處於針對實體腫瘤、軟組織肉瘤(諸如脂肪肉瘤)、再發或新診斷之神經膠母細胞瘤、轉移性乳癌、難治性MM、轉移性皮膚黑色素瘤及復發性/難治性AML之I至I/II期臨床試驗中。KRT-232(AMG-232)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05
KRT-232(AMG-232)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1/153509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ALRN-6924(SP-315)係正由Aileron Therapeutics及Roche開發之MDM2及MDM4之肽雙重拮抗劑,處於用於靜脈內治療實體腫瘤、小細胞肺癌及兒科腫瘤(包括淋巴瘤、急性骨髓樣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視網膜母細胞瘤、肝母細胞瘤、腦腫瘤、脂肪肉瘤及轉移性乳癌)之II期臨床試驗中。ALRN-6924(SP-315)係基於釘固肽技術開發之合成肽,該技術將肽鎖定成對蛋白酶具有抗性之某些摺疊形狀(生物活性形狀)。ALRN-6924 (SP-315)具有如下結構:
Figure 02_image007
ALRN-6924(SP-315)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2017205786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CGM-097(NVP-CGM-097)係正由Novartis開發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處於針對晚期實體腫瘤及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B-ALL)之I期臨床試驗中。CGM-097 (NVP-CGM-097)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09
CGM-097(NVP-CGM-097)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2011076786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甲苯磺酸米拉美坦(milademetan tosylate) (DS-3032)已獲得Rain Therapeutics許可且以研究代碼RAIN-32更名,其係正由Daiichi Sankyo開發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處於針對晚期實體腫瘤、淋巴瘤、黑色素瘤、難治性或復發性AML、ALL、多發性骨髓瘤、急變期CML或高風險MDS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之I期臨床試驗中。甲苯磺酸米拉美坦(DS-3032)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11
甲苯磺酸米拉美坦(DS-3032)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5/033974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APG-115(AAA-115;阿利佐馬林( alrizomadlin),NCT-02935907)係正由Ascentage Pharma開發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處於用於治療實體腫瘤及淋巴瘤、AML、腺樣囊性癌(ACC)之I期臨床試驗中。APG-115 (AAA-115;NCT-02935907)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13
APG-115(AAA-115;NCT-02935907)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5/161032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BI-907828係正由BI開發之MDM2拮抗劑,處於用於治療GBM、轉移性腦腫瘤、NSCLC、軟組織肉瘤及移行細胞癌(尿路上皮細胞癌)之I期臨床試驗中。
BI-907828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5/161032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正在開發LE-004,其為MI-1061與沙利竇邁(thalidomide)結合物之PROTAC,其顯示其藉由誘導MDM2降解有效地抑制小鼠中人類白血病模型之生長。結構如下,且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7/176957或WO 2017/176958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LE-004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15
MI-773(SAR405838)係高度強效且具選擇性之MDM2抑制劑,以高於其他蛋白質之特異性結合至MDM2且強效地抑制癌細胞株中之細胞生長。SAR405838有效地誘導凋亡且強效地抑制細胞生長並誘導劑量依賴性凋亡,且正在臨床試驗中進行研究。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17
SAR405838可例如如WO-A-2011/060049中所闡述來製備。
DS-5272係正由Daiichi Sankyo開發用於經口投藥之MDM2拮抗劑。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19
DS-5272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5/033974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SJ-0211係正由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及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開發用於視網膜療法治療之MDM2拮抗劑。結構為Nutlin-3類似物。
BI-0252係正由BI開發用於經口投藥之MDM2拮抗劑。BI-0252抑制MDM2與p53相互作用。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21
AM-7209係正由Amgen開發作為AMG-232之備用品之MDM2拮抗劑。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23
AM-7209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WO 2014/200937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SP-141(JapA)係MDM2之直接拮抗劑,且正由德州理工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開發。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25
SCH-1450206係正由Schering-Plough & Merck開發用於經口投藥之MDM2拮抗劑。一個實例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27
阿糖胞苷(Cytarabine)亦稱為MK-8242及SCH- 900242,其係具有經修飾之糖部分(阿拉伯糖代替核糖)之胞苷抗代謝物類似物。在經口投與後具有潛在抗瘤活性之人類雙微體同系物2(HDM2)之經口生物可利用抑制劑、亦即HDM2抑制劑MK-8242抑制HDM2蛋白與腫瘤抑制蛋白p53轉錄活化結構域之結合。藉由阻止此HDM2-p53相互作用,p53之降解得以抑制,此可使得p53信號傳導恢復。此誘導p53介導之腫瘤細胞凋亡。
Nutlin-3a係MDM2(鼠類雙微體人類同系物2)之拮抗劑或抑制劑,其破壞MDM2與p53之相互作用,導致p53之穩定化及活化。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29
NXN-6(NXN-7;NXN-552;NXN-561; NXN-11)係正由Nexus、Priaxon及BI開發用於經口投藥之MDM2拮抗劑。實例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31
ADO-21係正由Adamed Group開發之MDM2拮抗劑。
CTX-50-CTX-1係正由MiRx Pharmaceuticals開發用於CRC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
ISA-27係正由那不勒斯大學(University of Napoli)及薩勒諾大學(University of Salerno)開發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33
RG-7112(RO5045337)係強效、具選擇性之首個臨床經口活性且跨血腦障壁之MDM2-p53抑制劑。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35
RO-8994係正由Roche開發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已顯示RO-8994藉由誘導p53之粒線體效應抑制腫瘤生長。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37
RO-8994可商業購得,或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 WO 2011/067185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RO-6839921(RG-7775)係正由Roche開發用於IV投與之小分子MDM2拮抗劑。結構如下:
Figure 02_image039
RO-6839921(RG-7775)可例如如PCT專利申請案 WO 2014/206866中所闡述或藉由與其類似之製程來製備。
JNJ 26854165(Serdemetan)具有如下結構,其作為經口HDM2抑制劑(或拮抗劑),在活體外及離體顯示針對多發性骨髓瘤(MM)細胞之強效活性;其係恢復p53功能且潛在地影響其他HDM2依賴性路徑之潛在劑。
Figure 02_image041
ATSP-7041(SP-154)係正由Aileron Therapeutics及Roche開發之MDM2及MDM4之釘固合成肽雙重拮抗劑,且處於臨床前開發中。ATSP-7041(SP-154)具有如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3
SAH-p53-8係正由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及Dana-Faber開發之MDM4、Hdm2及半胱天冬酶3之釘固合成肽拮抗劑,且處於臨床前開發中。SAH-p53-8具有如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5
PM-2(sMTide-02)係正由哈佛學院及Dana-Faber開發之MDM4、Hdm2及半胱天冬酶3之釘固合成肽拮抗劑,且處於臨床前開發中。PM-2(sMTide-02)具有如下結構:
Figure 02_image047
K-178係正由關西醫科大學(Kansai Medical University)開發之小分子MDM4拮抗劑,且處於臨床前開發中。K-178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49
MMRi-64係正由羅斯威爾帕克癌症研究所(Roswell Park Cancer Institute)開發之MDM2及MDM4之小分子拮抗劑,且處於發現階段。MMRi-64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51
亞捷隆大學(Jagiellonian University)及第二軍醫大學(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亦正在開發MDM2及MDM4之小分子拮抗劑。一個實例具有如下化學結構:
Figure 02_image053
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及佐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正在開發MDM2及MDM4之小分子拮抗劑,且處於用於治療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之臨床前開發中。
Adamed正在開發MDM2及MDM4之小分子拮抗劑,且處於發現階段。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HDM-201、KRT-232、ALRN-6924、ALRN-6924、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 MMRi-64及
Figure 02_image055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HDM-201、KRT-232 (AMG-232)、ALRN-6924、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DS-3032b)、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APG-155、RG-7112、RG7388(依達奴林)、SAR405939、阿糖胞苷(亦稱為MK-8242及SCH-900242)、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2_image057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HDM-201、KRT-232 (AMG-232)、ALRN-6924、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DS-3032b)、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2_image059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RG-7388)、HDM-201、KRT-232(AMG-232)、ALRN-6924、MI-773(SAR405838)、米拉美坦(DS-3032b)、APG-115、BI-907828,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RG-7388)、HDM-201、KRT-232(AMG-232)、ALRN-6924、MI-773(SAR405838)、米拉美坦(DS-3032b)、APG-115、BI-907828或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I o 化合物
特定MDM2拮抗劑係吾人在早期於2016年9月29日提出申請之國際專利申請案PCT/GB2016/053042及PCT/GB2016/053041中所揭示之異吲哚啉化合物,該等國際專利申請案主張於2015年9月29日提出申請之英國專利申請案第1517216.6號及第1517217.4號之優先權,所有該等申請案之內容均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特定而言,化合物(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化合物1」)揭示於吾人早期之國際專利申請案PCT/GB2016/053042中。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61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其中cyc係苯基或雜環基Het (其為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或嗒嗪基)或其N-氧化物; R 1獨立地選自羥基、鹵素、硝基、腈、C 1-4烷基、鹵代C 1-4烷基、羥基C 1-4烷基、C 2-6烯基、C 1-4烷氧基、鹵代C 1-4烷氧基、C 2-4炔基、-O 0,1-(CR xR y) v-CO 2H、 -(CR xR y) v-CO 2C 1-4烷基、-(CR xR y) v-CON(C 1-4烷基) 2、 -P(=O)(R x) 2、-S(O) d-R x、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S(O) d-雜環基及-S(O) d-N(R 8) 2,其中當cyc係Het時,則R 1連接至碳原子; R 2選自氫、C 1-4烷基、C 2-6烯基、羥基C 1-4烷基、 -(CR xR y) u-CO 2H、-(CR xR y) u-CO 2C 1-4烷基及 -(CR xR y) u-CONR xR y; s選自0及1; R 3係氫或-(A) t-(CR xR y) q-X; t選自0及1; q選自0、1及2; 其中當R 3係-(A) t-(CR xR y) q-X時,則(i)s、t及q中之至少一者不為0,且(ii)當t係0時,則s係1且q不為0; A係C 3-6環烷基或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其中該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 X選自氫、鹵素、-CN、-OR 9、-(CH 2) v-CO 2H、 -(CH 2) v-CO 2C 1-4烷基、-S(O) d-R x、-C(=O)-C 1-4烷基、 -S(O) d-N(H) e(C 1-4烷基) 2-e、-NR xR y、-NHSO 2R x、 -NR xCOR y及-C(=O)NR xR y; R 4及R 5獨立地選自鹵素、腈、C 1-4烷基、鹵代C 1-4烷基、C 1-4烷氧基及鹵代C 1-4烷氧基; R 6及R 7獨立地選自氫、C 1-6烷基、鹵代C 1-6烷基、C 2-6烯基、C 2-6炔基、羥基、羥基C 1-6烷基、-COOC 1-6烷基、 -(CH 2) j-O-C 1-6烷基、-(CH 2) j-O-(羥基C 1-6烷基)、-C 1-6烷基-NR xR y、-(CR xR y) p-CONR xR y、-(CR xR y) p-NR xCOR y、 -(CR xR y) p-O-CH 2-CONR xR y、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CH 2-雜環基、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CH 2-O-雜環基、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CH 2-NH-雜環基、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CH 2-N(C 1-6烷基)-雜環基、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C(=O)NH-雜環基、C 3-8環烷基、 -CH 2-C 3-8環烷基、-CH 2-O-C 3-8環烷基 及C 3-8環烯基,其中該等環烷基、環烯基或雜環基可視情況經一或多個R z基取代,且其中在每一情況中,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 或該等R 6及R 7基團與其所連接之碳原子一起可接合以形成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C 3-6環烷基或雜環基,其中該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且其中該等C 3-6環烷基及雜環基可視情況經一或多個R z基取代; R 8及R 9獨立地選自氫、C 1-6烷基、鹵代C 1-6烷基、羥基C 1-6烷基、-(CH 2) k-O-C 1-6烷基、-(CH 2) k-O-(羥基C 1-6烷基)、羥基C 1-6烷氧基、-(CH 2) k-CO 2C 1-6烷基、 -(CH 2) k-CO 2H、-C 1-6烷基-N(H) e(C 1-4烷基) 2-e、-(CH 2) j-C 3-8環烷基及-(CH 2) j-C 3-8環烯基; R x及R y獨立地選自氫、鹵素、硝基、腈、C 1-6烷基、鹵代C 1-6烷基、C 2-6烯基、C 2-6炔基、羥基、羥基C 1-6烷基、C 1-6烷氧基、-(CH 2) k-O-C 1-6烷基、羥基C 1-6烷氧基、 -COOC 1-6烷基、-N(H) e(C 1-4烷基) 2-e、 -C 1-6烷基-N(H) e(C 1-4烷基) 2-e、 -(CH 2) k-C(=O)N(H) e(C 1-4烷基) 2-e、C 3-8環烷基及C 3-8環烯基; 或該等R x及R y基團與其所連接之碳或氮原子一起可接合以形成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C 3-6環烷基或飽和雜環基,其可視情況與3至5個環成員之芳香族雜環基稠合; 或當在一個碳原子上時,該等R x及R y基團可接合在一起以形成=CH 2基; R z獨立地選自鹵素、硝基、腈、C 1-6烷基、鹵代C 1-6烷基、C 2-6烯基、C 2-6炔基、=O、羥基、羥基C 1-6烷基、C 1-6烷氧基、-(CH 2) k-O-C 1-6烷基、羥基C 1-6烷氧基、 -C(=O)C 1-6烷基、-C(=O)C 1-6烷基-OH、 -C(=O)C 1-6烷基-N(H) e(C 1-4烷基) 2-e、 -C(=O)N(H) e(C 1-4烷基) 2-e、-(CH 2) r-CO 2C 1-6烷基、 -(CH 2) r-CO 2H、-N(H) e(C 1-4烷基) 2-e、 -C 1-6烷基-N(H) e(C 1-4烷基) 2-e、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具有3至6個環成員且經-C(=O)C 1-4烷基取代之雜環基、具有3至6個環成員且經-C(=O)OC 1-4烷基取代之雜環基、具有3至6個環成員且經-C(=O)N(H) e(C 1-4烷基) 2-e取代之雜環基、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C(=O)雜環基、C 3-8環烷基及C 3-8環烯基,其中若R 7係吡啶,則R z不為-NH 2; a、j、d、e、n、r及p獨立地選自0、1及2; k及m獨立地選自1及2; u選自0、1、2及3;且 v獨立地選自0及1。
式(I o)化合物具有手性中心,在下文用「*」標記:
Figure 02_image063
。 式(I o)化合物在所指示之位置(在本文中稱為(3))包括立體中心,且係手性非外消旋的。式(I o)化合物具有由切割鍵及實楔鍵所示之立體化學,且此立體異構物佔優。
通常,至少55%(例如至少60%、65%、70%、75%、80%、85%、90%或95%)之式(I o)化合物係以所示之立體異構物形式存在。在一個一般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總量之97%(例如99%)或更多(例如實質上全部)可以單一立體異構物形式存在。
化合物亦可包括一或多個其他手性中心(例如在-CR 6R 7OH基及/或R 3基及/或-CHR 2基中)。
通常,式(I o)化合物具有至少10%(例如至少20%、40%、60%、80%、85%、90%或95%)之鏡像異構過量。在一個一般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具有97%(例如99%)或更多之鏡像異構過量。
出於此部分之目的,如下對異吲哚啉-1-酮環進行編號:
Figure 02_image065
根據化學命名軟體包所利用之方案對化合物進行命名。 其中 cyc 為苯基之式 (I o) 化合物
其中cyc為苯基之式(I o)化合物揭示於吾人早期之國際專利申請案PCT/GB2016/053042中,該國際專利申請案於2017年4月6日公開為WO 2017/055860。對 WO 2017/055860中所揭示之化合物、子式及取代基(例如式(I)、I(e)、I(f)、I(g)、I(g’)、I(h)、I(i)、I(j)、I(k)、I(L)、I(m)、I(m’)、I(n)、I(o)、I(o’)、I(o”)、I(p)、I(p’)、I(q)、I(q’)、I(q”)、I(q”’)、I(q””)、I(r)、I(s)、I(t)、I(u)、I(v)、I(v’)、I(w)、I(x)、I(x’)、I(y)、(II)、(IIa)、(IIb)、(IIIa)、(IIIb)、(IVa)、(IVb)、(V)、(VI)、(Via)、(VII)、(VIIa)、(VIIb)、(VIIc)、(VIId)、(VIId’)、(VIIe)、(VIIe’)、(a)、(b)、(ba)、(bb)、(bc)或(c))進行交叉參考。因此,借助於此交叉參考,本申請案直接且明確地揭示WO 2017/055860之化合物、子式及取代基。
其中cyc為苯基之式(I o)之特定子式、實施例及化合物包括以下: 在一個實施例中,R 1係氯或腈、尤其氯。
當R 2不為氫時,式(I o)化合物可以至少兩種非鏡像異構物形式存在:
Figure 02_image067
為避免疑問,通式(I o)及所有子式均涵蓋作為-CHR 2-基差向異構物而相關之個別非鏡像異構物及非鏡像異構物混合物二者。在一個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係非鏡像異構物1A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一個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係非鏡像異構物1B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實施例中,R 2選自氫及 -(CR xR y) u-CO 2H(例如-COOH、-CH 2COOH、 -CH 2CH 2-CO 2H、-(CH(CH 3))-CO 2H及-(C(CH 3) 2)-CO 2H)。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1且取代基R 4在異吲哚啉-1-酮之4位處,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r)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69
R 4獨立地選自鹵素、腈、C 1-4烷基、鹵代C 1-4烷基、C 1-4烷氧基及鹵代C 1-4烷氧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 4係鹵素。在一個實施例中,R 4係氟或氯。在另一實施例中,R 4係氟。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1,取代基R 4在異吲哚啉-1-酮之4位處,且R 4係F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s)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71
當R 6與R 7不同時,式(I o)化合物可以至少兩種非鏡像異構物形式存在:
Figure 02_image073
為避免疑問,通式(I o)及所有子式均涵蓋作為 -CR 6R 7OH基差向異構物而相關之個別非鏡像異構物及非鏡像異構物混合物二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R 6係C 1-6烷基(諸如甲基或乙基,例如甲基)且R 7係噁烷基,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w)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75
在式(Iw)之一個實施例中,R z係氫或氟。 子式
在一個實施例中,R 6係甲基或乙基,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IIb)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77
其中R 1、R 2、R 3、R 4、R 5、R 7、a、m及s係如本文所定義。
在一個實施例中,s係0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Vb)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79
其中R 1、R 2、R 3、R 4、R 5、R 7、a、m及s係如本文所定義。
在一個實施例中,m係1且取代基R 4在苯基之4位處,且式(I o)化合物係式(VI)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81
在一個實施例中,R 5係氯且式(VI)化合物係式(VIa)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83
在一個實施例中,R 3係甲基,且式(VI)化合物係式(VIIf)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85
在式(VIIf)之一個實施例中,R 6係乙基。
在式(VIIf)化合物之一個實施例中,R 7選自甲基、噁烷基、吡唑基、咪唑基、六氫吡啶基及環己基,其中該等環烷基及雜環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R z基(例如甲基、氟或羥基)取代。
在式(VIIf)化合物之一個實施例中,R 7選自噁烷基及甲基。
在式(VIIf)化合物之一個實施例中,R 7選自六氫吡啶基,其視情況經一或多個R z基(例如甲基、氟或羥基)取代。
在上文所闡述子式之另一實施例中,R 2選自-(CH(CH 3))-CO 2H及-(C(CH 3) 2-CO 2H)。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R 1係鹵素(例如Cl)、腈、O 0,1(CR xR y) vCOOH(例如 -COOH、-CH 2COOH、-OCH 2COOH或-C(CH 3) 2COOH; n係1或2; R 2選自氫及-(CR xR y) u-CO 2H(例如-COOH、-CH 2COOH 、-CH 2CH 2-CO 2H、-(CH(CH 3))-CO 2H及 -(C(CH 3) 2)-CO 2H)。
R 3係氫且s係1; R 4係鹵素(例如F); R 5係鹵素(例如Cl); m係1; R 6係氫或C 1-6烷基(例如-CH 3或-CH 2CH 3); R 7係C 1-4烷基(例如甲基)、羥基C 1-4烷基(例如羥基甲基)、甲氧基C 1-4烷基(例如甲氧基甲基)、具有5或6個環成員之雜環基(例如六氫吡啶基、噁烷基、咪唑基或吡唑基)); 其中該具有5或6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可視情況經一或兩個獨立地選自C 1-4烷基(例如甲基)之R z基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實例1至137中之一者或選自實例1至137或本文所定義之第一組實例中所闡述之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亦即其中cyc為苯基之化合物,亦如WO 2017/055860中所闡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實例1至97(其中cyc為苯基之實例)中之一者或選自實例1至97(其中cyc為苯基之實例)或本文所定義之第一組實例中所闡述之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亦即其中cyc為苯基之化合物,亦如WO 2017/055860中所闡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選自以下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4-{[(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 例如
Figure 02_image087
;及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例如
Figure 02_image089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選自以下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4-{[(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及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非鏡像異構物2B且選自以下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4-{[(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及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在一個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係2-(5-氯-2-{[(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例如
Figure 02_image091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化合物1」)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例如
Figure 02_image093
為避免疑問,應理解,一種取代基之每一一般及具體實施例及實例可與如本文所定義之一或多種、尤其全部其他取代基之每一一般及具體實施例及實例組合且本申請案囊括所有此等實施例。 其中 cyc 為雜環基之式 (I o) 化合物
其中cyc為雜環基之式(I o)化合物揭示於吾人早期之國際專利申請案PCT/GB2016/053041中,該國際專利申請案於2017年4月6日公開為WO 2017/055859。對 WO 2017/055859中所揭示之化合物、子式及取代基(例如式(I)、I(a)、I(a’)、I(b)、I(c)、I(d)、I(e)、I(f)、I(g)、I(g’)、I(h)、I(i)、I(j)、I(k)、I(L)、I(m)、I(m’)、I(n)、I(o)、I(o’)、I(o”)、I(p)、I(p’)、I(q)、I(q’)、I(q”)、I(q”’)、I(q””)、I(r)、I(s)、I(t)、I(u)、I(v)、I(v’)、I(w)、I(x)、I(x’)、I(y)、(II)、(IIa)、(IIb)、(IIIa)、(IIIIb)、(Iva)、(IVb)、(V)、(VI)、(VIa)、(VII)、(VIIa)、(VIIb)、(VIIc)、(VIId)、(VIId’)、(VIIe)、(VIIe’)、(a)、(b)、(ba)、(bb)、(bc)或(c))及如本文所定義之其實例進行交叉參考。因此,借助於此交叉參考,本申請案直接且明確地揭示WO 2017/055859之化合物、子式及取代基。
其中cyc為雜環基之式(I o)之特定子式、實施例及化合物包括以下:
在另一實施例中,R 2係氫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e)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95
當R 2不為氫時,式(I o)化合物可以至少兩種非鏡像異構物形式存在:
Figure 02_image097
為避免疑問,通式(I o)及所有子式均涵蓋作為-CHR 2-基差向異構物而相關之個別非鏡像異構物及非鏡像異構物混合物二者。在一個實施例中,式I化合物係非鏡像異構物1A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在一個實施例中,式I化合物係非鏡像異構物1B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C 3-6環烷基(亦即g係1、2或3)且t係1且s係0或1,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f)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099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C 3-6環烷基(亦即g係1、2或3)且t係1且s係1,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g)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01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C 3-6環烷基(亦即g係1、2或3)且t係1且s係1,且該環烷基係孿二取代的(亦即基團-(CR xR y) q-X及-CH 2-O-異吲哚啉酮基二者均連接至該環烷基之同一原子),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h)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03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環丙基(亦即g係1),t係1且s係1。因此,環烷基係環丙基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i)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05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C 3-6環烷基(亦即g係1、2或3),t係1,s係1且X係-CN,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k’)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07
在另一實施例中,A係C 3-6環烷基(亦即g係1、2或3),t係1,s係1且R x及R y係氫(包括 1H及 2H),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L)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09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C 3-環烷基(亦即g係1),t係1,s係1且X係-CN,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n’)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11
。 其中q係0或1。在化合物(In)之一個實施例中,q係0。
在一個實施例中,R 3係-(CR xR y) q-X且s係1,t係0且q係1或2,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p)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113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C 3-6環烷基或飽和雜環基,其中t係1,且s係1,Y獨立地選自-CH 2-、O或SO 2,i係0或1,g係1、2、3或4且i+g係1、2、3或4,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q)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15
在一個實施例中,i係1且Y係O或SO 2、尤其O。在一個實施例中,式(Iq)化合物係式(Iq””)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17
在一個實施例中,s係0,t係1,A係四氫呋喃基,q係0且X係氫。在一個實施例中,R 3係四氫呋喃基且s係0。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1且取代基R 4在異吲哚啉-1-酮之4位處,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r)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19
R 4獨立地選自鹵素、腈、C 1-4烷基、鹵代C 1-4烷基、C 1-4烷氧基及鹵代C 1-4烷氧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 4係鹵素。在一個實施例中,R 4係氟或氯。在另一實施例中,R 4係氟。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1,取代基R 4在異吲哚啉-1-酮之4位處,且R 4係F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s)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21
當R 6與R 7不同時,式(I o)化合物可以至少兩種非鏡像異構物形式存在:
Figure 02_image123
為避免疑問,通式(I o)及所有子式均涵蓋作為 -CR 6R 7OH基差向異構物而相關之個別非鏡像異構物及非鏡像異構物混合物二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R 7係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且式(I o)化合物係式(Ix”)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25
子式
在一個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係式(II)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27
。 其中L係CR 1、CH或N,且R 1、R 2、R 3、R 4、R 5、R 6、R 7、a、m及s係如本文所定義。在一個實施例中,L係CH。在一個實施例中,L係N。在一個實施例中,L係CR 1,諸如C-OH或C-羥基C 1-4烷基(例如C-OH或C-CH 2OH)。
在另一實施例中,R 1係氯或腈,且式(II)化合物係式(IIa)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29
。 其中R 1、R 2、R 3、R 4、R 5、R 7、m及s係如本文所定義。
在一個實施例中,R 6係乙基,且式(II)化合物係式(IIIb)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31
其中R 1、R 2、R 3、R 4、R 5、R 7、a、m及s係如本文所定義。
在一個實施例中,s係0且式(II)化合物係式(IVb)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33
。 其中R 1、R 2、R 3、R 4、R 5、R 7、m及s係如本文所定義。
在一個實施例中,R 4係F,且式(I o)化合物係式(V)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35
其中R 1、R 2、R 3、R 5、R 7、m及s係如本文所定義。
在一個實施例中,m係1且取代基R 4在苯基之4位處,且式(II)化合物係式(VI)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37
在一個實施例中,R 5係氯且式(VI)化合物係式(VIa)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39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C 3-6環烷基(g係1、2或3)且t係1,且式(VI)化合物係式(VII)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41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C 3-6環烷基(g係1、2或3)且t係1,且該環烷基係孿二取代的(亦即基團-(CR xR y)-X及CH 2基(其中s係1)或氧原子(其中s係0)二者均連接至該環烷基之同一原子,且式(VII)化合物係式(VIIa)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43
在一個實施例中,g係1,且因此環烷基係環丙基,且式(VIIa)化合物係式(VIIb)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45
在一個實施例中,s係1,且式(VIIb)化合物係式(VIIc)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47
在一個實施例中,X係-CN,且式(VIId)化合物係式(VIIe”)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49
其中q係0或1,且尤其q係0。
在一個實施例中,R 3係甲基,且式(VI)化合物係式(VIIf)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51
在式(a)化合物之一個實施例中,R 7係六氫吡啶基或六氫吡嗪基,其視情況經C 1-6烷基(例如甲基)及/或鹵基(例如氟)取代。
在式(a’)化合物之一個實施例中,R 7係六氫吡啶基,其視情況經C 1-6烷基(例如甲基)及/或鹵基(例如氟)取代。
在一個實施例中,A係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其中該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t係1;g係1、2、3或4;Z代表N、O、S及其氧化形式;i係1、2或3;且i+g= 2、3、4或5),且式(VI)化合物係式(b)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53
在一個實施例中,s係0,g係2,q係0且X係氫,且式(b)化合物係式(bb)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55
在另一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係式(c)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57
其中R 1係氯或腈,s係1且X係羥基,或s係0且X係 -C(=O)NH 2
在另一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係式(c’)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02_image159
其中R 1係氯或腈,s係1且X係羥基,或s係0且X係 -CN。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Het係吡啶基或嘧啶基 R 1連接至碳原子且獨立地選自羥基、鹵素、硝基、腈及C 1-4烷基; R 2選自氫、C 1-4烷基、C 2-6烯基、羥基C 1-4烷基及 -CH 2CO 2H; R 3係氫或-(A) t-(CR xR y) q-X; s及t獨立地選自0及1; q選自0、1及2; 其中當R 3係-(A) t-(CR xR y) q-X時,則(i)s、t及q中之至少一者不為0,且(ii)當t係0時,則s係1且q不為0; A係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其中該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 X選自氫、鹵素、-CN及-OR 9; R 4及R 5獨立地選自鹵素、腈及C 1-4烷基; R 6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7選自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CH 2-雜環基、C 3-8環烷基及-CH 2-C 3-8環烷基,其中該等環烷基或雜環基可視情況經一或多個R z基取代,且其中在每一情況中,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 R 9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x及R y獨立地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z獨立地選自鹵素、硝基、腈、C 1-6烷基、鹵代C 1-6烷基、C 2-6烯基、羥基、羥基C 1-6烷基、C 1-6烷氧基、 -C(=O)C 1-6烷基及-N(H) e(C 1-4烷基) 2-e; n及e獨立地選自0、1及2; m選自1及2;且 a選自0及1。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Het係吡啶基或嘧啶基 R 1連接至碳原子且獨立地選自鹵素、羥基及腈; R 2選自氫、C 1-4烷基及-CH 2CO 2H; R 3係氫或-(A) t-(CR xR y) q-X; A係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其中該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 s及t獨立地選自0及1; q選自0、1及2; 其中當R 3係-(A) t-(CR xR y) q-X時,則(i)s、t及q中之至少一者不為0,且(ii)當t係0時,則s係1且q不為0; X選自氫、鹵素或-OR 9; R 4及R 5獨立地選自鹵素; R 6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7選自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CH 2-雜環基、C 3-8環烷基及-CH 2-C 3-8環烷基,其中該等環烷基、環烯基或雜環基可視情況經一或多個R z基取代,且其中在每一情況中,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 R 9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x及R y獨立地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z獨立地選自鹵素、硝基、腈及C 1-6烷基; n係1且m係1;且 a選自0及1。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Het係吡啶基或嘧啶基 R 1連接至碳原子且獨立地選自鹵素、羥基及腈; R 2選自氫、C 1-4烷基及-CH 2CO 2H; R 3係-(A) t-(CR xR y) q-X; A係具有3至6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其中該雜環基包含一或多個(例如1、2或3個)選自N、O、S及其氧化形式之雜原子; s及t獨立地選自0及1; q選自0、1及2; 其中(i)s、t及q中之至少一者不為0,且(ii)當t係0時,則s係1且q不為0; X選自氫、鹵素及-OR 9; R 4及R 5獨立地選自鹵素; R 6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7係具有3至7個環成員之雜環基,其視情況經一或多個R z基取代; R 9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x及R y獨立地選自氫及C 1-6烷基; R z獨立地選自鹵素及C 1-6烷基; n係1且m係1,且 a係1。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實例1至580(其中cyc為雜環基之實例)中之一者或選自實例1至58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本文所定義之第二組實例中所闡述之式I o化合物,亦即其中cyc為Het之化合物,亦如 WO 2017/055859中所闡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實例1至460中之一者或選自實例1至4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本文所定義之第二組實例中所闡述之式I o化合物,亦即其中cyc為Het之化合物,亦如WO 2017/055859中所闡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實例1至459中之一者或選自實例1至459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本文所定義之第二組實例中所闡述之式I o化合物,亦即其中cyc為Het之化合物,亦如WO 2017/055859中所闡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選自以下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例如
Figure 02_image161
2-{[(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例如
Figure 02_image163
(3R)-2-[(5-氯-3-羥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例如
Figure 02_image165
6-{[(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例如
Figure 02_image167
6-{[(1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例如
Figure 02_image169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例如
Figure 02_image171
及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例如
Figure 02_image173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非鏡像異構物2A且選自以下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3R)-2-[(5-氯-3-羥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6-{[(1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及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非鏡像異構物2B且選自以下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3R)-2-[(5-氯-3-羥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6-{[(1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及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選自以下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丁-2-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例如
Figure 02_image175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例如
Figure 02_image177
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例如
Figure 02_image179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例如
Figure 02_image181
及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2R)-2-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例如
Figure 02_image183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非鏡像異構物2A且係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非鏡像異構物2A且係(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非鏡像異構物2B且係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其係非鏡像異構物2B且係(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S)-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R)-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S)-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R)-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為避免疑問,應理解,一種取代基之每一一般及具體實施例及實例可與如本文所定義之一或多種、尤其全部其他取代基之每一一般及具體實施例及實例組合且本申請案囊括所有此等實施例。 特定化合物
本發明之用途及方法適用於本文所闡述之所有式I o化合物,亦即MDM2拮抗劑可为式I o、其任何子式之化合物或本文所闡述之任何具體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第一組實例中所闡述的選自實例1至134之式I o化合物(亦即其中cyc為苯基之化合物,亦如WO 2017/055860中所闡述)。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第二組實例中所闡述的選自實例1至580之式I o化合物(亦即其中cyc為Het之化合物,亦如WO 2017/055859中所闡述)。
在本發明之一個特定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
(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在本文中稱為「化合物1」 例如
Figure 02_image185
(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作為實例124揭示於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GB2016/053042號中,該國際專利申請案於2017年4月6日公開為WO 2017/055860。
用於製備化合物1之方法可參見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GB2018/050845號,該國際專利申請案於2018年10月4日公開為WO 2018/178691。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呈游離酸形式之化合物1。在另一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化合物1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概述
其他MDM2拮抗劑可以習用方式來製備,例如藉由與所闡述之彼等製程類似之製程。
MDM2拮抗劑之劑量學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已知。應瞭解,每一MDM2拮抗劑之較佳投與方法以及劑量量及方案將取決於所治療之具體腫瘤及所治療之具體宿主。最佳方法、投與時間表、劑量量及方案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使用習用方法且鑑於本文所陳述之資訊容易地確定。 鹽、溶劑合物、互變異構物、同分異構物、 N- 氧化物、酯、前藥及同位素
對本文任何化合物之提及亦包括(例如)如下文所論述之其離子形式、鹽、 溶劑合物、同分異構物(除非指定,否則包括幾何及立體化學異構物)、互變異構物、N-氧化物、酯、前藥、同位素及受保護形式;特定而言,其鹽或互變異構物或同分異構物或N-氧化物或溶劑合物;且更特定而言其鹽或互變異構物或N-氧化物或溶劑合物。在一個實施例中,對化合物之提及亦包括其鹽或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 鹽
化合物可以鹽形式存在,例如酸加成鹽,或在某些情形中,有機及無機鹼之鹽,諸如羧酸鹽、磺酸鹽及磷酸鹽。所有此等鹽均在本發明之範圍內,且對式(I o)化合物之提及包括該等化合物之鹽形式。 N-氧化物
含有胺官能基之化合物亦可形成N-氧化物。本文對含有胺官能基之化合物之提及亦包括N-氧化物。 幾何異構物及互變異構物
化合物可以多種不同幾何異構及互變異構形式存在,且對式(I o)化合物之提及包括所有此等形式。為避免疑問,倘若化合物可以若干種幾何異構或互變異構形式中之一種存在且僅具體地闡述或顯示一種形式,則本發明中仍囊括使用所有其他形式。
舉例而言,某些雜芳基環可以兩種互變異構形式存在,諸如下文所示之A及B。為簡單起見,式可圖解說明一種形式,但該式應視為囊括兩種互變異構形式。 立體異構物
除非另有提及或指示,否則化合物之化學名稱表示所有可能的立體化學異構形式之混合物。 (I o) 化合物
使用『切割』或『實心』楔線,以通常方式圖解說明立體中心。例如
Figure 02_image187
倘若將化合物描述為兩種非鏡像異構物/差向異構物之混合物,則不指定立體中心之構形,而是由直線代表。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則倘若化合物含有一或多個手性中心,且可以兩種或更多種光學異構物之形式存在,則對化合物之提及包括其所有光學異構形式(例如鏡像異構物、差向異構物及非鏡像異構物),無論作為個別光學異構物還是兩種或更多種光學異構物之混合物(例如外消旋或非外消旋混合物)。
尤其令人感興趣的為立體化學純之彼等化合物。當將化合物(例如)指定為R時,此意味著該化合物實質上不含S異構物。若將化合物(例如)指定為E,則此意味著該化合物實質上不含Z異構物。術語順式、反式、R、S、E及Z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 同位素變化形式
本發明包括使用所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同位素標記之化合物,亦即其中一或多個原子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數但原子質量或質量數不同於在自然界中所通常發現之原子質量或質量數之原子置換之化合物。 溶劑合物及結晶形式
化合物亦涵蓋該等化合物之任何多晶型及溶劑合物,諸如水合物、醇化物及諸如此類。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游離酸之結晶形式。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結晶形式,其具有: (a)  特徵在於在繞射角15.1、15.5、15.8及22.3度2θ (±0.2度2θ)下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或 (b)  3.99、5.62、5.71及5.87Å之平面間距。
特定而言,(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結晶形式具有: (a)  特徵在於在繞射角11.3、15.1、15.5、15.8、17.2、20.8、22.3及28.6度2θ(±0.2度2θ)下之峰的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或 (b)  3.12、3.99、4.27、5.17、5.62、5.71、5.87及7.85Å之平面間距。
特定而言,(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結晶形式具有特徵在於在本文表6中所列之繞射角(2θ)、平面間距(d)及強度下存在主峰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特定而言,(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結晶形式具有如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其在與圖6中所示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之彼等繞射角相同之繞射角下展現峰,且較佳地其中該等峰與圖6中之峰具有相同之相對強度。
特定而言,(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結晶形式具有實質上如圖6中所示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案。
在一個實施例中,(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結晶形式在經受DSC時展現在266℃-267℃(例如266.61℃)處之放熱峰(圖7)。
結晶形式可為實質上結晶的,其意味著一種單一結晶形式可佔優,但其他結晶形式可以極小且較佳地可忽略之量存在。
舉例而言,結晶形式可含有不超過5重量%之任何其他結晶形式。 複合物
化合物在其範圍內亦包括該等化合物之複合物(例如與化合物之包涵複合物或晶籠化合物(諸如環糊精),或與金屬之錯合物)。包涵複合物、晶籠化合物及金屬錯合物可藉助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之方法形式。 前藥
化合物亦涵蓋該等化合物之任何前藥。「前藥」意指(例如)在活體內轉化成生物活性化合物之任何化合物。 用於製備本發明所用化合物之方法 (I o) 化合物
在此部分中,如本申請案之所有其他部分中,除非上下文另有指示,否則對式I o之提及亦包括如本文所定義之其所有其他子式及實例,除非上下文另有指示。
式(I o)化合物可根據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之合成方法來製備。
所需之中間體可商業購得、為文獻中所已知、藉由與文獻中之彼等方法類似之方法製備或藉由與下文實例實驗程序中所闡述之彼等方法類似之方法製備。可使用此項技術中所熟知之方法,藉由基團之官能基互變來製備其他化合物。
用於製備、分離及純化其中cyc為苯基之化合物之一般製程可參見國際專利申請案第 PCT/GB2016/053042號,其於2017年4月6日公開為 WO 2017/055860: 用於製備、分離及純化其中cyc為Het之化合物之一般製程可參見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GB2016/053041號,其於2017年4月6日公開為WO 2017/055859。 生物標記偵測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患者組織樣品進行測試。該組織可包含一或多種癌細胞,或可包含來自癌細胞之核酸、通常DNA,諸如可自血液獲得的循環性腫瘤DNA (ctDNA)。
在一些實施例中,使樣品進入至活體外診斷裝置中,該裝置量測所關注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相關表現或活性。
在實施本發明以確認治療是否有可能有效時,患者通常可能已知或疑似患有癌症。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該方法用於評價已知或疑似患有癌症之人類患者是否可使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
本發明之方法通常包括藉由使用一或多種偵測試劑及/或偵測技術偵測所鑑別之生物標記中之一或多者,及視情況其他生物標記。通常對來自患者之樣品離體(例如活體外)進行偵測。在一個實施例中,直接量測生物標記。在另一實施例中,可量測生物標記受質以間接地量測生物標記水準。
「偵測」意指對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進行量測、量化、評分或分析。評估生物化合物(包括生物標記蛋白質、基因或mRNA轉錄本)之方法為此項技術中所已知。應認識到,偵測生物標記之方法包括直接量測及間接量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能夠選擇分析特定生物標記之適當方法。
「偵測試劑」係特異性地(或選擇性地)結合至所關注之生物標記、與其相互作用或偵測其之劑或化合物。此等偵測試劑可包括(但不限於)優先結合蛋白質生物標記之抗體、多株抗體或單株抗體,或通常在嚴格雜交條件下與mRNA或DNA生物標記互補且選擇性地結合之寡核苷酸。
在提及偵測試劑時,片語「特異性地(或選擇性)結合」或「與......特異性地(或選擇性)免疫反應」係指決定生物標記在生物分子之異質群體中之存在的結合反應。舉例而言,在指定之免疫分析條件下,所指定之偵測試劑(例如抗體)與特定蛋白質之結合為背景的至少兩倍,且實質上不以顯著量與樣品中所存在之其他蛋白質結合。在此等條件下之特異性結合可能需要針對其對特定蛋白質之特異性而經選擇之抗體。可使用多種免疫分析格式來選擇與特定蛋白質特異性免疫反應之抗體。舉例而言,慣常使用固相ELISA免疫分析(酶聯免疫吸附分析)來選擇與蛋白質特異性免疫反應之抗體(例如,參見Harlow及Lane,Antibodies, A Laboratory Manual(1988),其闡述可用於測定特異性免疫反應性之免疫分析格式及條件)。通常,特異性或選擇性反應將為背景信號或雜訊之至少兩倍,且更通常為背景之10至100倍以上。
諸如原位雜交(ISH)、定量即時聚合酶鏈式反應(qRT PCR)及免疫組織化學(IHC)等技術已在傳統上用於診斷或偵測疾病生物標記。然而,諸如下一代測序、單分子即時測序、數位病理學及定量組織病理學等高通量、敏感性方法之出現已使伴隨式診斷或CDx之致能技術平台發生轉變。定量組織病理學及數位病理學二者均係基於醫學成像之診斷學方法;其提供組織樣品中之蛋白質生物標記之定位及量測。使用基於螢光之自動化成像平台鑑別並量化組織標記。
當欲偵測之生物標記為蛋白質時,偵測方法包括基於抗體之分析、蛋白質陣列分析、基於質譜法(MS)之分析及基於(近)紅外光譜法之分析。舉例而言,免疫分析包括(但不限於)使用諸如西方墨點、放射免疫分析、ELISA、「夾心式」免疫分析、免疫沈澱分析、沈澱素反應、凝膠擴散沈澱素反應、免疫擴散分析、螢光免疫分析及諸如此類等技術之競爭性及非競爭性分析系統。此等分析係常規的且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
「分析」包括藉由量測樣品中之標記(諸如標記或組成型表現或活性水準之存在或不存在)來測定與該樣品相關之一組值,及將該量測值與來自同一個體或其他對照個體之一個樣品或一組樣品中之量測進行比較。本教示之標記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各種習用方法中之任一者來分析。「分析」可包括實施統計分析,以(例如)確定個體係對療法(例如,如本文所闡述之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者還是非反應者。
本教示上下文中之「樣品」係指自個體分離出之任何生物樣品,例如血液樣品或生檢。樣品可包括(但不限於)單細胞或多細胞、細胞碎片、體液等分試樣、全血、血小板、血清、血漿、紅血球、白血球(white blood cell或leucocyte)、內皮細胞、組織生檢、滑液、淋巴液、腹水及間隙液或細胞外液。術語「樣品」亦涵蓋細胞之間的空間中之流體,包括齦溝液、骨髓、腦脊髓液(CSF)、唾液、黏液、痰液、精液、汗液、尿液或任何其他體液。「血液樣品」可指全血或其任何部分,包括血球、紅血球、白血球(white blood cell或leukocyte)、血小板、血清及血漿。可藉由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之方式自個體獲得樣品:靜脈穿刺、排泄、射精、按摩、生檢、針抽吸、灌洗、刮擦、手術切口或介入或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其他方式。 分析技術
在投與MDM2拮抗劑之前,可對患者進行篩選以確定該患者正在或可能遭受之疾病或疾患是否為將對用抑制MDM2/p53之化合物治療敏感之疾病或疾患。術語『患者』包括人類及獸醫學個體,諸如靈長類動物、尤其人類患者。
舉例而言,可對取自患者之生物樣品進行分析,以確定該患者正在或可能遭受之疾患或疾病(諸如癌症)是否為由導致MDM2水準上調或MDM2/p53下游生物化學路徑上調之遺傳異常或異常蛋白質表現表徵之疾患或疾病。此外,可對取自患者之生物樣品進行分析,以確定該患者正在或可能遭受之疾患或疾病(諸如癌症)是否為由本發明之生物標記表徵之疾患或疾病。
導致MDM2活化或敏化之此等異常之實例包括影響MDM2表現之調控路徑之丟失或抑制、受體或其配位體之上調、細胞遺傳學畸變或存在受體或配位體之突變體變異體。MDM2/p53上調、尤其MDM2過表現或展現野生型p53之腫瘤可能對MDM2/p53之抑制劑尤為敏感。舉例而言,已在如本文所論述之一系列癌症中鑑別出MDM2之擴增及/或其負調控因子(諸如p14ARF)之缺失。
術語「升高」及「增加」包括表現上調或過表現,包括基因擴增(亦即多個基因拷貝)、細胞遺傳學畸變及因轉錄效應或轉譯後效應所致之表現增加。因此,可使患者經受診斷測試,以偵測作為本發明之生物標記上調特徵之適宜蛋白質或標記。術語診斷包括篩選。
術語「標記」或「生物標記」包括遺傳標記,包括(例如)量測DNA組成以鑑別p53突變之存在或擴增MDM2或p14ARF缺失(丟失),或通常本文所廣泛論述之本發明之生物標記。術語標記亦包括作為MDM2/p53上調或本文所概述之生物標記上調或下調之特徵之標記,包括前文所提及蛋白質之蛋白質水準、蛋白質狀態及mRNA水準。基因擴增包括大於7個拷貝,以及介於2個與7個拷貝之間的增益。
術語「減少」、「耗乏」或「降低」包括表現降低或表現減少,包括下調(亦即基因拷貝減少)、細胞遺傳學畸變及轉錄效應所致之表現降低。因此,可使患者經受診斷測試,以偵測較低水準之本發明之生物標記。
診斷測試及篩選通常在生物樣品(亦即體組織或體液)上進行,該生物樣品選自腫瘤生檢樣品、血液樣品(分離並富集脫落之腫瘤細胞或分離循環性腫瘤DNA)、腦脊髓液、血漿、血清、唾液、糞便生檢、痰液、染色體分析、胸水、腹水、頰抹片、皮膚生檢或尿液。
此外,亦可使用液體生檢,諸如基於血液(全身性)之循環性腫瘤DNA(ctDNA)測試或基於NGS之液體生檢測試,以尤其偵測癌症或鑑別突變。涉及下一代測序(NGS)之基於液體之生檢補充了PCR及腫瘤生檢之傳統偵測方法,例如藉由對循環性腫瘤細胞(CTC)進行全基因體測序或循環性腫瘤DNA(ctDNA)之大規模平行測序。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獲得的樣品係血液樣品,例如血漿或血清樣品、尤其血清樣品。在一個實施例中,所獲得的樣品係腫瘤生檢樣品。
在一個實施例中,在醫學實驗室或照護點分析通常收集於血清分離管中之血液。在第二實施例種,藉由生檢分析腫瘤且在醫學實驗室中進行分析。
篩選方法可包括(但不限於)諸如以下等標準方法:反轉錄酶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蛋白質分析或原位雜交(諸如螢光原位雜交(FISH))。
鑑別並分析蛋白質之細胞遺傳學畸變、遺傳擴增、缺失、下調、突變及上調之方法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已知。篩選方法可包括(但不限於)諸如以下等標準方法:藉由習用桑格(Sanger)或下一代測序方法之DNA序列分析、反轉錄酶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RNA測序(RNAseq)、Nanostring雜交鄰近RNA nCounter分析或原位雜交(諸如螢光原位雜交(FISH)或等位基因特異性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另外,用於評價蛋白質水準之方法包括免疫組織化學或其他免疫分析。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分析患者樣品中之蛋白質表現。在另一實施例中,使用諸如FISH等技術分析患者樣品中之基因表現,例如基因畸變。用於評價基因拷貝變化之方法包括細胞遺傳學實驗室中常用之技術,諸如MLPA(多重連接依賴性探針擴增),亦即一種偵測異常拷貝數之多重PCR方法,或可偵測基因擴增、增加及缺失之其他PCR技術。
在RT-PCR篩選中,藉由產生mRNA之cDNA拷貝,之後藉由PCR擴增該cDNA來評價腫瘤中之mRNA水準。PCR擴增方法、引子選擇及擴增條件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已知。藉由如(例如)Ausubel,F.M.等人編輯(2004) 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John Wiley & Sons Inc.或Innis,M.A.等人編輯(1990) PCR Protocols: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Academic Press,San Diego中所闡述之標準方法進行核酸操縱及PCR。涉及核酸技術之反應及操縱亦闡述於Sambrook等人(2001),第3版,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中。或者,可使用可商業購得之RT-PCR套組(例如Roche Molecular Biochemicals)或如美國專利4,666,828;4,683,202;4,801,531;5,192,659;5,272,057;5,882,864及6,218,529中所陳述之方法,且該等專利係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可藉由PCR測定例如本文所概述基因中之突變。在一個實施例中,特異性引子對可商業購得或如文獻中所闡述。
用於評價mRNA表現之原位雜交技術之實例將為螢光原位雜交(FISH)(參見Angerer (1987) Meth. Enzymol., 152:649)。
可實施下一代測序(NGS)、DNA測序或 Nanostring。
通常,原位雜交包含以下主要步驟:(1)使欲分析之組織固定;(2)對樣品進行預雜交處理以增加靶核酸之可及性,且降低非特異性結合;(3)使核酸混合物與生物結構或組織中之核酸雜交;(4)雜交後洗滌以去除雜交中未結合之核酸片段,及(5)偵測雜交核酸片段。此等應用中所用之探針通常經標記,例如經放射性同位素或螢光報告基因標記。某些探針足夠長,例如約50、100或200個核苷酸至約1000或更多個核苷酸,以使得能夠在嚴格條件下與靶核酸特異性雜交。進行FISH之標準方法闡述於Ausubel,F.M.等人編輯(2004) 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及John M. S. Bartlett,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Technical Overview, Molecular Diagnosis of Cancer, Methods and Protocols,第2版;ISBN:1-59259-760-2;2004年3月,第077-088頁;Series:Methods in Molecular Medicine中。
(DePrimo等人(2003),BMC Cancer,3:3)闡述基因表現剖析之方法。簡言之,方案如下:使用(dT)24寡聚物引發第一股cDNA合成,之後利用隨機六聚體引子進行第二股cDNA合成,自總RNA合成雙股cDNA。使用該雙股cDNA作為用於使用生物素化之核糖核苷酸進行cRNA活體外轉錄之模板。根據Affymetrix(Santa Clara,CA,USA)所闡述之方案對cRNA進行化學片段化,且接著在人類基因體陣列上雜交隔夜。或者,可使用單核苷酸多型性(SNP)陣列(一類DNA微陣列)來偵測群體內之多型性。
另外,測試套組可使用Nanostring技術或ddPCR。
或者,可藉由腫瘤樣品之免疫組織化學(或其他免疫分析)、利用微量滴定板之固相免疫分析、西方墨點法、2維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ELISA、流式細胞術及此項技術中已知用於偵測特異性蛋白質之其他方法(例如毛細管電泳)分析自mRNA表現之蛋白質產物。偵測方法將包括使用位點特異性抗體。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用於偵測MDM2及p53之上調、偵測MDM2或p53變異體或突變體、或MDM2負調控因子(例如p14ARF)之丟失或本文所闡述基因之所有此等眾所周知之技術均適用於本案。特定而言,可使用免疫組織化學量測本文所闡述基因之水準。細胞質中之表現可藉由對腫瘤細胞進行染色來評價。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該等技術分析本發明之一種或兩種蛋白質生物標記。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該等技術分析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受質。
可使用標準蛋白質分析來量測蛋白質之水準,尤其增加、降低或異常之蛋白質水準。藉由利用諸如來自Chemicon International之分析量測蛋白質水準,亦可在組織樣品(例如腫瘤組織)中偵測到水準升高或降低、或表現不足或過表現。將自樣品溶解物中免疫沈澱出所關注之蛋白質並量測其水準。
在基因為DDR生物標記之實施例中,應瞭解,有各種分析方法可用於測定,諸如ELISA、免疫比濁法、快速免疫擴散及目視凝集。
在測試基因表現(例如針對IFN印記生物標記)之實施例中,應瞭解,有各種分析方法可用於測定。
在包含偵測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之一個實施例中,通常可使用經臨床驗證之生檢分析在DNA (亦即DNA測序)、RNA(亦即qPCR、基因陣列、外顯子體測序及諸如此類)或蛋白質(亦即免疫組織化學)層面上進行此偵測。在替代實施例中,對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之偵測包含以下中之一或多者:反相蛋白質陣列、西方墨點法、半定量或定量IHC。
免疫組織化學(IHC)係用於生物標記偵測之重要技術。首先,其容許使所檢查癌症組織之組織學相關區域中之生物標記表現直接可視化。其次,IHC係在藉由標準方法處理之FFPE組織切片上運行,從而確保生物標記分析可在臨床上可獲得之試樣上運行。第三,經驗證之IHC分析可容易地應用於臨床實踐中。舉例而言,臨床上已使用多種經驗證之IHC分析,諸如偵測PD-L1、HER2及ALK之分析(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vitro- diagnostics/list-cleared-or-approved-companion-diagnostic-devices-vitro-and-imaging-tools)。傳統上,病理學家在視覺上對IHC資料進行評分。舉例而言,在HSCORE之計算中,生成每一強度水準下染色面積百分比乘以染色加權強度(例如1、2或3;其中0為無染色,1為弱染色,2為中等染色且3為強染色)之總和[McCarty等人:Cancer Res 1986, 46:4244s-4248s]。出於分析驗證目的,時常對在染色之TMA切片上排列之試樣實施該等分析,此可代表足夠大量之試樣以供進行統計學上嚴格之測試。極少數載玻片上之組織芯充分代表組織試樣,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IHC成本及組織使用,且有助於觀察者內部、觀察者之間及實驗室之間的研究。亦可利用電腦輔助方法對所關注之影像區域(例如組織試樣之癌性區域)進行分類並對彼等區域內之IHC染色強度進行量化以生成資料。
此等技術同樣將適用於偵測本文所闡述之其他基因。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本文所闡述基因之水準增加之偵測包含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分析、或直接核酸測序或利用對該等基因具有特異性之核酸探針進行雜交。
因此,所有該等技術亦可用於鑑別特別適於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之腫瘤。
在適當情形下,亦可利用離體功能分析,例如量測癌症患者中之循環性白血病細胞,以評價對用MDM2/p53抑制劑攻擊之反應。
因此,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中包括使用MDM2拮抗劑製造用於治療或預防患者之疾病狀態或疾患之藥劑,該患者已篩選且已確定為患有將對用MDM2/p53抑制劑治療敏感之疾病或疾患或處於患有該疾病或疾患之風險下。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包括用於預防或治療患者癌症之MDM2拮抗劑,該患者選自具有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之亞群體。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包括用於預防或治療患者癌症之MDM2拮抗劑,該患者選自具有p53野生型及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之亞群體。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包括用於預防或治療患者癌症之MDM2拮抗劑,該患者具有MDM2負調控劑(諸如p14ARF)之丟失及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
血管正規化之MRI測定(例如使用MRI梯度回波、自旋回波及對比增強以量測血液體積、相對血管大小及血管通透性)與循環性生物標記之組合亦可用於鑑別適於利用式(I o)化合物進行治療之患者。
因此,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用於診斷並治療由MDM2/p53介導之疾病狀態或疾患之方法,該方法包括(i)篩選患者以確定該患者正在或可能遭受之疾病或疾患是否為將對用MDM2/p53抑制劑治療敏感之疾病或疾患;及(ii)倘若指示該患者之疾病或疾患由此敏感,則向該患者投與如本文所定義之MDM2拮抗劑及其亞群或實例。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另外包括篩選具有一或多個MDM家族成員(例如MDM2及/或MDMx)過表現之患者之步驟。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另外包括篩選具有導致MDM2過表現之細胞遺傳學畸變之患者之步驟,例如被選擇為具有負調控因子p14ARF之丟失之患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使自患者獲得的樣品與引子、抗體、受質或探針接觸,以測定本文所闡述基因之水準。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i)使患者樣品與引子、抗體、受質或探針接觸,及(ii)測定本文所闡述基因之水準。
可藉由利用抗體(例如結合至螢光探針之抗體)對未經處理之細胞實施細胞內染色來分析基礎水準。針對本文所闡述生物標記之抗體可自一系列供應商商業購得。特定而言,欲使用之抗體可為經FDA批准之活體外診斷套組(IVD)之一部分。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i)使患者樣品與抗體接觸,及(ii)測定本文所闡述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在替代實施例中,該方法之步驟(i)包括使患者樣品與針對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受質之一或多種PCR引子接觸。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i)使患者樣品與抗體接觸,及(ii)測定核定位水準以評價本文所闡述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在替代實施例中,該方法之步驟(i)包括使患者樣品與生物標記受質抗體接觸。
在適當情形下,可使用利用抗體之免疫組織化學或免疫螢光來測定核定位水準。
可使用反相蛋白質陣列、西方墨點法、半定量或定量IHC或DNA測序來偵測導致DDR生物標記丟失之突變。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i)使患者樣品與抗突變體抗體接觸,及(ii)測定患者腫瘤之DDR生物標記丟失。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i)使患者樣品與抗突變體抗體接觸,及(ii)測定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或其丟失)。
可藉由自患者樣品(例如腫瘤生檢)提取DNA、藉由PCR進行擴增且使用適當引子進行DNA測序來實施DDR生物標記缺失及突變之偵測。PCR引子可經設計或可商業購得。突變陣列套組亦可商業購得。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i)使患者樣品與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PCR引子接觸,及(ii)測定DDR生物標記突變或缺失之存在或不存在。在替代實施例中,該方法之步驟(i)包括使患者樣品與針對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受質之一或多種PCR引子接觸。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i)使患者樣品與DDR生物標記抗體接觸,及(ii)測定DDR生物標記突變或缺失之存在或不存在。在替代實施例中,該方法之步驟(i)包括使患者樣品與生物標記受質抗體接觸。
可使用ELISA套組測定蛋白質水準。用於患者樣品之ELISA套組可用於臨床環境中以評價血液化學。該等套組利用對蛋白質具有特異性之抗體,例如抗生物標記抗體(諸如抗ATM或抗ATRX),或結合抗體。特定而言,欲使用之抗體係經FDA批准之活體外診斷套組之一部分。在一個實施例中,使用符合如由臨床生物化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Clinical Biochemistry,ACB)所定義之標準之測試來測定水準。
在一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包括:(i)使患者樣品與抗體接觸,及(ii)測定來自本文所闡述基因之蛋白質之水準。
特定而言,使樣品在一定條件下接觸以量化水準。
舉例而言,在上文接觸步驟中,通常在緩衝液存在下使樣品與引子、探針、受質或抗體接觸。受質可為(例如)螢光探針。 患者選擇
應瞭解,根據本發明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患者將根據先前部分中所闡述之方法進行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測試或量測。
舉例而言,此一所選患者將具有以下情形: 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降低或較低。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選患者展現或呈現癌症、尤其TP53野生型腫瘤之至少一種症狀。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選癌症患者先前未經MDM2拮抗劑治療。在一個實施例中,所選患者先前不對利用MDM2拮抗劑之療法有反應。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PCR、HTG EdgeSeq或定量基因表現分析(諸如NanoString nCounter)測定核酸表現譜(例如IFN基因印記)。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免疫分析測定蛋白質表現譜(例如DDR路徑基因產物,或例如BAP1及/或CDKN2A)。 視情況選用之干擾素基因印記 (IFN)
DNA損傷增加可誘導干擾素反應。此可藉由「干擾素印記」來鑑別。該等蛋白質之表現通常藉由量測mRNA轉錄本來確定。
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或樣品將具有以下情形: 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降低或較低;及 一種、兩種、三種、四種、五種或更多種干擾素印記基因之表現增加。
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兩種、三種、四種、五種或更多種干擾素印記基因之表現增加係以下中之一者、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或較高:CXCL10、CXCL11、RSAD2、MX1、BATF2、IFI44L、IFITM1、ISG15、CMPK2、IFI27、CD74、IFIH1、CCRL2、IFI44、HERC6、ISG20、IFIT3、HLA-C、OAS1、IFI35、IRF9、EPSTI1、USP18、BST2、CSF1、C1S、DHX58、TRIM14、OASL、IRF7、LGALS3BP、DDX60、LAP3、LAMP3、PARP12、PARP9、SP110、PLSCR1、 WARS、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及/或FLI1。
在一個實施例中,CXCL10、CXCL11、RSAD2、MX1、BATF2、IFI44L、IFITM1、ISG15、CMPK2、IFI27、CD74、IFIH1、CCRL2、IFI44、HERC6、ISG20、IFIT3、HLA-C、OAS1、IFI35、IRF9、EPSTI1、USP18、BST2、CSF1、C1S、DHX58、TRIM14、OASL、IRF7、LGALS3BP、DDX60、LAP3、LAMP3、PARP12、PARP9、SP110、PLSCR1、 WARS、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及/或FLI1中之一或多者之RNA水準相對於自未患癌症之正常個體獲得的對照樣品中之該RNA之量升高。
在替代實施例中,腫瘤中CXCL10、CXCL11、RSAD2、MX1、BATF2、IFI44L、IFITM1、ISG15、CMPK2、IFI27、CD74、IFIH1、CCRL2、IFI44、HERC6、ISG20、IFIT3、HLA-C、OAS1、IFI35、IRF9、EPSTI1、USP18、BST2、CSF1、C1S、DHX58、TRIM14、OASL、IRF7、LGALS3BP、DDX60、LAP3、LAMP3、PARP12、PARP9、SP110、PLSCR1、 WARS、 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及/或FLI1之RNA水準相對於自同一患者獲得的非腫瘤樣品中之該RNA之量升高。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顯示CXCL10或 CXCL11之表現增加。
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顯示IRF7、IFITM1、IRF9、MX1或IFI35之表現增加。
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顯示IRF7、IFITM1、IRF9、MX1、IFI35、CXCL10或CXCL11中之一或多者(例如兩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顯示以下各項中之一者、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CXCL10、CXCL11、RSAD2、MX1、BATF2、IFI44L、IFITM1、ISG15、CMPK2、IFI27、CD74、IFIH1、CCRL2、IFI44、HERC6、ISG20、IFIT3、HLA-C、OAS1、IFI35、IRF9、EPSTI1、USP18、BST2、CSF1、C1S、DHX58、TRIM14、OASL、IRF7、LGALS3BP、DDX60、LAP3、LAMP3、PARP12、PARP9、SP110、PLSCR1及WARS。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顯示以下各項中之一者、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IRF7、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IRF9及FLI1。
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顯示IRF7、IFITM1、IRF9、MX1或IFI35之表現增加。
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顯示IRF7、IFITM1、IRF9、MX1、IFI35、CXCL10或CXCL11中之一或多者(例如兩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
在一些實施例中,水準升高係相對於在來自MDM2抑制劑無反應性個體之樣品中所測定之RNA量而言。
在一個實施例中,其相對於正常水準升高或增加。
正常值上限(ULN)係指處於整個範圍之95%之彼等水準。其為一組值,其中95%之正常群體落在該組值內(亦即,95%之預測區間)。
在一個實施例中,升高之水準係相對於對照樣品、正常值上限(ULN)或取自該患者之樣品相差>1倍,諸如相差1.5倍、2.0倍、2.5倍、3.0倍、3.5倍、4.0倍、4.5倍、5.0倍、5.5倍、6.0倍、6.5倍、7.0倍、7.5倍、8.0倍、8.5倍、9.0倍、9.5倍、10倍、10.5倍、11倍、11.5倍、12倍、12.5倍、15倍、20倍、25倍、30倍、35倍、40倍、45倍、50倍、55倍、60倍、65倍、70倍、75倍、80倍、85倍、90倍、95倍、100倍或其間之任何範圍。在一個實施例中,升高之水準係相對於對照樣品或ULN相差介於1倍與50倍之間。在一個實施例中,升高之水準極高,例如相對於對照樣品、ULN或取自該患者之樣品相差>10倍,諸如相差10倍、10.5倍、11倍、11.5倍、12倍、12.5倍、15倍、20倍、25倍、30倍、35倍、40倍、45倍、50倍、55倍、60倍、65倍、70倍、75倍、80倍、85倍、90倍、95倍、100倍、1000倍或其間之任何範圍。在一個實施例中,升高之水準係相對於對照樣品或ULN相差介於10倍與1000倍之間。在一個實施例中,升高之水準係相對於對照樣品相差介於2倍與10倍之間(例如5倍)。
可測定疾病個體與正常個體(參考值或對照樣品)之間的倍數差。此參考值可自正常個體或基於不包括欲測試之樣品類型(例如TP53野生型及DDR生物標記丟失)之樣品庫計算出。在一個實施例中,干擾素基因在正常組織(來源:GTEx;Nat Biotechnol. 2017年4月11日;35(4):314-316)對患者間皮瘤樣品(來源:TCGA)中之表現差異為大於5倍至0.05倍(log2標度),尤其跨越一組基因存在平均1.5倍(log2標度)之增加。
在一個實施例中,藉由RT-PCR及/或微陣列及/或nanostring測定RNA之濃度。通常,每一分析具有與具體分析方法相關之「正常值上限」(ULN)值。此ULN通常係自足夠樣品量之正常健康個體中使用量測RNA濃度之特定分析方法來確定。然後通常將ULN確定為仍視為在正常範圍內(例如在平均值之兩個標準偏差內)之最高RNA濃度。由於此等ULN值將端視用以量測濃度之特定分析方法而變化,因此每一具體分析將具有與該分析方法相關之獨特ULN值。
如本文所示,可使用濃度來預測癌症患者是否將有可能受益於MDM2拮抗劑治療。 DDR 生物標記分析
在一個實施例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蛋白質水準相對於自未患癌症之正常個體獲得的對照樣品中之該蛋白質之量降低。
在替代實施例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蛋白質水準相對於自同一患者獲得的早期樣品中之該蛋白質之量降低。
在一個實施例中,其相對於正常水準減少或降低。
正常值上限(ULN)係指處於整個範圍之95%之彼等水準。其為一組值,其中95%之正常群體落在該組值內(亦即,95%之預測區間)。
在一個實施例中,降低之水準係相對於對照樣品、正常值上限(ULN)或取自該患者之樣品相差<1倍,諸如相差0.75倍、0.5倍、0.4倍、0.3倍、0.2倍、0.15倍、0.1倍、0.09倍、0.08倍、0.07倍、0.06倍、0.05倍、0.04倍、0.03倍、0.02倍或0.01倍或其間之任何範圍。在一個實施例中,降低之水準係相對於對照樣品或ULN相差介於1倍與0.01倍之間。在一個實施例中,降低之水準極低,例如相對於對照樣品、ULN或取自該患者之樣品相差 >0.01倍,諸如相差0.001倍或其間之任何範圍。在一個實施例中,降低之水準為0,亦即完全不存在。
在另一實施例中,藉由免疫組織化學測定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
蛋白質、蛋白質複合物或蛋白質體學標記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多種方法特異性地鑑別及/或量化,且可單獨或組合使用。基於免疫學或抗體之技術包括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西方墨點法、免疫螢光、微陣列、一些層析技術(亦即免疫親和層析)、流式細胞術、免疫沈澱及諸如此類。此等方法係基於一或多種抗體對與所關注之蛋白質或蛋白質複合物締合之特定抗原決定基或抗原決定基組合之特異性。非免疫學方法包括基於蛋白質或蛋白質複合物自身之物理特徵之彼等方法。此等方法之實例包括電泳、一些層析技術(例如高效液相層析(HPLC)、快速蛋白質液相層析(FPLC)、親和層析、離子交換層析、粒徑篩析層析及諸如此類)、質譜法、測序、蛋白酶消化及諸如此類。此等方法係基於質量、電荷、疏水性或親水性(其源自蛋白質或蛋白質複合物之胺基酸互補序列)以及胺基酸之具體序列。
在一個實施例中,不存在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可將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較低之樣品鑑別為DDR生物標記陰性,例如DDR生物標記丟失。
在一個實施例中,藉由突變分析(例如DNA測序)評價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丟失。
亦可測定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細胞質以及細胞核表現之水準。蛋白質之核定位係細胞中之標記。可使用組織學藉由表示用抗體(例如針對生物標記之單株抗人類抗體)處理後獲得的陽性細胞百分比之評分(範圍0-100)對核表現水準進行評分。可進行免疫染色表現評分。
細胞質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亦可使用免疫組織化學或免疫螢光來量測。
在一個實施例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相對於自未患癌症之正常個體獲得的對照樣品中之該蛋白質之量降低。
在一個實施例中,腫瘤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相對於自同一患者獲得的非腫瘤樣品中之該蛋白質之量降低。
在一個實施例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表現水準降低50%、60%、70%、80%、90%、95%、96,97%、98%、99%、99.5%、99.9%或100%。表現100%降低即為完全降低,亦即全部丟失。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至少50%之降低。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至少75%之降低。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至少80%之降低。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至少95%之降低,例如至少99%。 量化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鑑別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患者。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驟: (a)  使來自患者之樣品與針對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抗體(或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受質)接觸; (b)  對該樣品實施ELISA或免疫組織化學分析; (c)  測定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及 (d)  當(i)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降低;或(ii)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不存在;或(iii)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較低時,將患者鑑別為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候選者。
在其他實施例中,用於鑑別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患者之方法包括: (a)  使來自該患者之樣品與針對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抗體(及/或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受質)接觸,以測定蛋白質表現水準;及/或 (b)  使來自該患者之樣品與針對一或多種不同於(a)之DDR生物標記之抗體(及/或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受質)接觸,以測定蛋白質表現水準; (c)  當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降低時,利用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
亦闡述用於鑑別或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患者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a)  使來自該患者之樣品與針對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抗體接觸,以測定蛋白質表現水準;及/或 (b)  使來自該患者之樣品與針對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抗體接觸,以測定蛋白質表現水準;及/或 (c)  使來自該患者之樣品與複數種寡核苷酸引子接觸,該複數種引子包含至少一對用於任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寡核苷酸引子; (d)  當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相對於正常值上限(ULN)降低時,利用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
所選患者通常為癌症患者。當患者具有以下情形時,通常選擇該患者:來自該患者之生物樣品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低於預定值(或不存在)。
預測MDM2拮抗劑對患者癌症之效能之方法包括測定來自該患者之生物樣品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水準,其中一或多種DDR生物標記之生物樣品水準小於預定值可預測在該患者中具有效能。 用於實施該等方法之系統
本文所闡述之方法可利用系統來輔助對患者之評價或預後。該系統可為其中集成有各種裝置組件(單元)之單一設備。該系統亦可使其各種組件或該等組件中之一些作為單獨設備。該等組件可包含量測裝置、圖形化使用者介面及電腦處理單元。
該系統通常包含至介面之資料連接,藉此該介面自身可為該系統之一部分或可為遠程介面。遠程介面係指使用不同設備、較佳手持式設備(諸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提供實際介面之可能性。此等情形中之資料連接將較佳涉及無線資料傳送,諸如藉由Wi-Fi或藍芽,或藉由其他技術或標準。
在某些實施例中,量測裝置經構形以接收組織樣品,例如藉由將一或多種癌細胞或一滴血液置於可插入至該裝置中之筒上。該裝置可為能夠自相同樣品測定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之現有裝置。處理單元可自量測裝置接收蛋白質濃度之數值。處理單元通常提供有容許其基於輸入資料計算評分之軟體(通常嵌式軟體)。
在另一實施例中,用於評價人類癌症患者是否適於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之系統包含: (a)  偵測器件,其能夠且適於偵測來自人類患者之樣品中的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此等器件係已知的,且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易於獲得。通常,提供用於在其中接收個體樣品之容器,該容器提供有偵測器件; (b)  處理器,其能夠且適於自該等蛋白質之測定濃度確定患者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可能性之指示。
視情況,該系統包含能夠呈現資訊之使用者介面(或至遠程介面之資料連接)、特定而言圖形化使用者介面(GUI);GUI係一類使用者介面,其容許使用者經由圖形圖標及視覺指示器(諸如輔助符號)而非基於文本之使用者介面、鍵入之命令標記或文本導航(本發明中不排除此等介面類型)與電子裝置交互;GUI係眾所周知的,且通常用於手持式移動裝置中,諸如MP3播放器、可攜式媒體播放器、遊戲裝置、智慧型手機及小型家庭、辦公室及工業控制中;如所述,亦可視情況選擇介面以便能夠輸入資訊,諸如關於患者之資訊。
在一個實施例中,用於確定人類癌症患者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適宜性之系統包含儲存記憶體,其用於儲存與來自該患者之樣品相關之資料,該等資料包含與生物標記小組相關的指示來自個體之樣品中的生物標記表現水準之資料,該生物標記小組包含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及 處理器,其通信地耦合至該儲存記憶體,以用於對該患者進行分類。 套組
本發明亦提供單獨地或作為前文所提及系統之一部分的用於偵測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套組,以評價患者對用於癌症療法之MDM2抑制有反應之可能性。該套組通常包含一或多種偵測試劑,其用於偵測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該等試劑可用於直接偵測或間接偵測生物標記,例如偵測相關之受質。
通常,該套組包含兩種或更多種或三種或更多種偵測試劑,其各自針對本發明之不同生物標記。
如上文關於本發明之方法所論述,該套組可包含更多的諸如用於其他蛋白質之偵測試劑。在較佳實施例中,套組中可獲得之偵測試劑係由用於偵測構成如所提及之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小組的兩種、三種或四種蛋白質之偵測試劑組成。
該套組可包含固體支持物,諸如包含該等偵測試劑之晶片、微量滴定板或珠粒或樹脂。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套組包含質譜探針。
該套組亦可提供洗滌溶液及/或對未結合之偵測試劑或對該等生物標記具有特異性之偵測試劑(夾心式分析)。
此等套組將適宜地包含用於偵測及/或量化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生物感測器,視情況以及根據如本文所闡述之方法使用套組之說明書。
存在充分確立的表徵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狀態的遺傳及生物化學手段。亦存在充分確立的表徵血液(例如血清樣品)中蛋白質之量的生物化學手段。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包括包裝之癌症治療。該包裝之治療包括組合物,其與關於在使用本發明所選之患者中使用有效量之本發明組合物用於預期用途之說明書一起包裝。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本發明之任一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個體癌症之藥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套組或小組或陣列,其用於自單一患者樣品中測定本發明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水準。 生物學效應
已顯示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其亞群及實例抑制p53與MDM2之相互作用。此抑制導致細胞增殖阻滯及細胞死亡(通常凋亡),其可用於預防或治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狀態或疾患,例如下文所論述之疾病及疾患以及上文所闡述之其中p53及MDM2起作用之疾病及疾患。因此,舉例而言,設想用於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緩和或降低癌症之發病率。
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可用於治療成人群體。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治療兒科群體。
已顯示,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為MDM2-p53複合物形成之良好拮抗劑。本文所闡述之化合物能夠結合至MDM2且展現對MDM2之功效。使用本文所闡述之分析方案及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其他方法已測定本發明之化合物針對MDM2/p53之效能。更特定而言,式(I o)化合物及其亞群對MDM2/p53具有親和力。
用於本發明之某些化合物係IC 50值小於0.1 μM、尤其小於0.01 μM或0.001 μM之彼等化合物。
MDM2/p53功能因其在多種過程(例如血管重塑及抗血管生成過程以及代謝路徑之調控)以及在腫瘤形成中之作用而與許多疾病相關。由於該等化合物對MDM2之親和力,因此預期其可證明可用於治療或預防一系列疾病或疾患,包括自體免疫疾患;糖尿病;慢性發炎性疾病,例如狼瘡性腎炎、全身性紅斑狼瘡(SLE)、自體免疫介導之腎小球性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發炎性腸病、自體免疫性糖尿病、濕疹過敏性反應、氣喘、COPD、鼻炎及上呼吸道疾病;過度角化疾病,諸如體染色體隱性先天性魚鱗癬(ARCI);腎病,包括腎小球病症、慢性腎病(CKD)、腎發炎、足細胞丟失、腎小球硬化症、蛋白尿及進行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肥大、再狹窄、心律不整、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損傷相關之心肌梗塞、血管損傷、中風及再灌注損傷;血管增殖性疾病;眼部疾病,諸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尤其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缺血性增殖性視網膜病變(諸如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OP)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及血管瘤。
由於該等化合物對MDM2之親和力,因此預期其可證明可用於治療或預防諸如癌症等增殖性病症。
可治療(或抑制)之癌症(及其良性對應體)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上皮起源之腫瘤(各種類型之腺瘤及癌,包括腺癌、鱗狀癌、移行細胞癌及其他癌),諸如膀胱及尿路癌、乳癌、胃腸道癌(包括食管癌、胃癌(stomach carcinoma、gastric carcinoma)、小腸癌、結腸癌、腸癌、結腸直腸癌、直腸癌及肛門癌)、肝癌(肝細胞癌)、膽囊及膽管系統癌、胰腺外分泌部癌、腎癌(例如腎細胞癌)、肺癌(例如腺癌、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細支氣管肺泡癌及間皮瘤)、頭頸癌(例如舌癌、頰腔癌、喉癌、咽癌、鼻咽癌、扁桃腺癌、唾液腺癌、鼻腔癌及副鼻竇癌)、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陰道癌、外陰癌、陰莖癌、睪丸癌、子宮頸癌、子宮肌層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例如甲狀腺濾泡癌)、腦癌、腎上腺癌、前列腺癌、皮膚及附件癌(例如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角質棘皮瘤、發育不良痣);血液惡性病(亦即白血病、淋巴瘤)及惡化前血液病症以及交界性惡性病病症,包括血液惡性病及淋巴樣譜系之相關疾患(例如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B細胞淋巴瘤(諸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柏基特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外套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白血病、天然殺手[NK]細胞淋巴瘤、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毛細胞白血病、意義不明之單株丙種球蛋白病變、漿細胞瘤、多發性骨髓瘤及移植後淋巴增殖性病症)及血液惡性病以及骨髓樣譜系之相關疾患(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高嗜酸性球性症候群、骨髓增殖性病症(諸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骨髓增殖性症候群、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及前骨髓細胞性白血病);間質起源之腫瘤,例如軟組織肉瘤、骨或軟骨肉瘤(諸如骨肉瘤)、纖維肉瘤、軟骨肉瘤、橫紋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尤恩氏肉瘤(Ewing’s sarcoma)、滑膜肉瘤、上皮樣肉瘤、胃腸基質瘤、良性及惡性組織細胞瘤以及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腫瘤(例如星細胞瘤(例如神經膠質瘤)、神經瘤及神經膠母細胞瘤、腦脊髓膜瘤、室管膜瘤、松果體瘤及神經鞘瘤);內分泌腫瘤(例如垂體腫瘤、腎上腺腫瘤、胰島細胞腫瘤、副甲狀腺腫瘤、類癌腫瘤及甲狀腺之髓樣癌);眼部及附件腫瘤(例如視網膜母細胞瘤);生殖細胞及滋養層腫瘤(例如畸胎瘤、精原細胞瘤、無性細胞瘤、葡萄胎及絨毛膜癌);以及兒科及胚胎腫瘤(例如髓母細胞瘤、神經胚細胞瘤、威爾姆氏瘤(Wilms tumour)及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或使患者易患惡性病之先天性或其他症候群(例如著色性乾皮病)。
細胞之生長係受到嚴密控制之功能。當細胞以不受控之方式複制(數量增加)、不受控地生長(變得更大)及/或經歷減少的由凋亡(程式化細胞死亡)、壞死或失巢凋亡(annoikis)所致之細胞死亡時會導致癌症,亦即異常細胞生長狀態。在一個實施例中,異常細胞生長選自不受控之細胞增殖、過度細胞生長或減少之程式化細胞死亡。特定而言,異常細胞生長之疾患或疾病係癌症。
因此,在用於治療包含異常細胞生長(亦即不受控及/或快速細胞生長)之疾病或疾患之本發明醫藥組合物、用途或方法中,該包含異常細胞生長之疾病或疾患在一個實施例中係癌症。
許多疾病之特徵在於持續且不受調控之血管生成。慢性增殖性疾病通常伴有大量血管生成,其可有助於或維持發炎性及/或增殖性狀態,或其經由血管之侵襲性增殖而導致組織破壞。已發現腫瘤生長及轉移係血管生成依賴性的。因此,用於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預防並破壞腫瘤血管生成之起始。
血管生成通常用於描述新的或替代血管之發育或新血管形成。其係在胚胎中建立血管系統之必要且生理學正常之過程。一般而言,在大多數正常成人組織中不會發生血管生成,排卵、月經及傷口愈合部位除外。然而,許多疾病之特徵在於持續且不受調控之血管生成。舉例而言,在關節炎中,新的毛細管血管侵襲關節並破壞軟骨。在糖尿病中(且在許多不同的眼睛疾病中),新血管侵襲黃斑或視網膜或其他眼部結構,且可造成失明。動脈粥樣硬化之過程與血管生成相關。已發現腫瘤生長及轉移係血管生成依賴性的。該等化合物可有益於治療諸如癌症及轉移、眼部疾病、關節炎及血管瘤等疾病。
因此,用於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治療轉移及轉移性癌症。轉移或轉移性疾病係疾病自一個器官或部分至另一非毗鄰器官或部分之擴散。可藉由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的癌症包括原發性腫瘤(亦即起源部位之癌細胞)、局部侵襲(滲入並浸潤局部區域中之周圍正常組織之癌細胞)及轉移性(或繼發性)腫瘤,亦即已自惡性細胞形成且已經由血流(血源性擴散)或經由淋巴管循環或穿過體腔(跨體腔)至體內之其他部位及組織之腫瘤。特定而言,用於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治療轉移及轉移性癌症。
在一個實施例中,血液惡性病係白血病。在另一實施例中,血液惡性病係淋巴瘤。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AML。在另一實施例中,癌症係CLL。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用於預防或治療白血病,諸如急性或慢性白血病,尤其急性骨髓樣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或慢性骨髓樣白血病(CML)。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用於預防或治療淋巴瘤,諸如急性或慢性淋巴瘤,尤其柏基特氏淋巴瘤、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或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用於預防或治療急性骨髓樣白血病(AML)或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用於預防或治療血液惡性病(亦即白血病、淋巴瘤)及惡化前血液病症以及交界性惡性病病症,包括血液惡性病及淋巴樣譜系之相關疾患(例如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CLL]、B細胞淋巴瘤(諸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柏基特氏淋巴瘤、外套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白血病、天然殺手[NK]細胞淋巴瘤、霍奇金氏淋巴瘤、毛細胞白血病、意義不明之單株丙種球蛋白病變、漿細胞瘤、多發性骨髓瘤及移植後淋巴增殖性病症)及血液惡性病以及骨髓樣譜系之相關疾患(例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骨髓單核球性白血病[CMML]、高嗜酸性球性症候群、骨髓增殖性病症(諸如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發性骨髓纖維化)、骨髓增殖性症候群、骨髓發育不良症候群及前骨髓細胞性白血病。
一個實施例包括用於本發明中以供用於預防或治療患者癌症之化合物,該患者選自患有為p53野生型或具有MDM2擴增之癌症之亞群體。
癌症可為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癌症。癌症可為過表現MDM2之癌症。癌症可為p53野生型癌症。
特定癌症包括具有MDM2擴增及/或MDM2過表現之彼等癌症,例如肝細胞癌、肺癌、肉瘤、骨肉瘤及霍奇金氏病。
特定癌症包括具有野生型p53之彼等癌症。特定癌症包括具有野生型p53之彼等癌細胞,特定而言(但並非唯一)MDM2高度表現之情形。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p53功能性腫瘤。在一個實施例中,欲治療之此疾病係p53功能性實體及血液惡性病。在另一實施例中,欲治療之患者患有p53突變腫瘤,例如患有p53突變腫瘤之AML患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腦腫瘤,例如神經膠質瘤或神經母細胞瘤。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皮膚癌症,例如黑色素瘤。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肺癌,例如NSCLC或間皮瘤。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肺癌,例如間皮瘤。在一個實施例中,間皮瘤係惡性腹膜間皮瘤或惡性胸膜間皮瘤。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胃腸道癌症,例如GIST、胃癌、結腸直腸癌或腸癌。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骨肉瘤。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脂肪肉瘤。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尤恩氏肉瘤。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脂肪肉瘤、軟組織肉瘤、骨肉瘤、食管癌及某些兒科惡性病(包括B細胞惡性病)。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結腸直腸癌、乳癌、肺癌及腦癌。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兒科癌症。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為p53野生型。
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肺癌(例如NSCLC或間皮瘤)、腎癌(例如KIRC)或腦癌(諸如神經膠母細胞瘤)。
特定癌症是否為對MDM2拮抗劑敏感之癌症可藉由如標題為「診斷方法」之部分中所陳述之方法來確定。
另一態樣提供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或疾患、尤其癌症之藥劑。
患有范康尼氏貧血之個體發生急性骨髓樣白血病(AML)、鱗狀細胞癌或頭部、頸部、皮膚、胃腸系統或生殖道腫瘤之風險增加。
同源重組缺陷(HRD)在前列腺癌、卵巢癌、乳癌及婦科癌症中增強。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前列腺癌、卵巢癌、乳癌或婦科癌症。在一個實施例中,HRR路徑缺陷(HRD)癌症係前列腺癌、卵巢癌、乳癌或婦科癌症。
MSI-H富含於結腸直腸癌、胃癌及婦科癌症中。因此,在一個實施例中,癌症係結腸直腸癌、胃癌及婦科癌症。
某些癌症對用特定藥物之治療具有抗性。此可因腫瘤之類型所致(最常見之上皮惡性病具有固有化學抗性,且前列腺對當前可獲得之化學療法或輻射療法方案具有相對抗性),或抗性可隨著疾病進展或作為治療結果而自發產生。就此而言,對前列腺之提及包括對抗雄激素療法、尤其阿比特龍(abiraterone)或恩雜魯胺( enzalutamide)具有抗性之前列腺或去勢抵抗性前列腺。類似地,對多發性骨髓瘤之提及包括硼替佐米(bortezomib)不敏感性多發性骨髓瘤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且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之提及包括伊米他尼(imitanib)不敏感性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及難治性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就此而言,對間皮瘤之提及包括對拓撲異構酶毒物、烷基化劑、抗微管蛋白、抗葉酸劑、鉑化合物及輻射療法具有抗性之間皮瘤,尤其順鉑(cisplatin)抗性間皮瘤。
該等化合物藉由使細胞對化學療法敏感且作為抗轉移劑亦可用於治療腫瘤生長、發病機理、對化學及放射療法之抗性。
所有類型之治療性抗癌介入必然會增加施加在靶標腫瘤細胞上之應力。MDM2/p53之拮抗劑代表一類具有以下潛力之化學治療劑:(i)使惡性細胞對抗癌藥物及/或治療敏感;(ii)緩和或降低對抗癌藥物及/或治療之抗性之發生率;(iii)逆轉對抗癌藥物及/或治療之抗性;(iv)加強抗癌藥物及/或治療之活性;(v)延遲或預防發生對抗癌藥物及/或治療之抗性。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治療由MDM2介導之疾病或疾患之化合物。在另一實施例中,由MDM2介導之疾病或疾患係特徵在於MDM2過表現及/或活性增加或高拷貝數MDM2及/或野生型p53之癌症。
另一態樣提供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或疾患、尤其癌症之藥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用於預防或治療由MDM2/p53介導之疾病或疾患之化合物。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用於抑制MDM2蛋白與p53之間的相互作用之化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有效量之至少一種如所定義之化合物。
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用於預防或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哺乳動物投與包含至少一種如所定義之化合物之藥劑的步驟。 醫藥調配物
儘管活性化合物可單獨投與,但其通常以醫藥組合物形式(例如調配物)呈遞。
因此,本發明進一步提供如上文所定義之醫藥組合物及製備醫藥組合物之方法,該醫藥組合物包含有(例如混合有)至少一種MDM2拮抗劑,包括一種式(I o)化合物 (及如本文所定義之其亞群)以及一或多種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及視情況如本文所闡述之其他治療劑或預防劑。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可選自(例如)載劑(例如固體、液體或半固體載劑)、佐劑、稀釋劑、填充劑或增積劑、造粒劑、包衣劑、釋放控制劑、黏合劑、崩解劑、潤滑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緩衝劑、懸浮劑、增稠劑、矯味劑、甜味劑、遮味劑、穩定劑或醫藥組合物中習用之任何其他賦形劑。下文更詳細地陳述用於各種類型之醫藥組合物之賦形劑之實例。
如本文所用之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係指在合理醫學判斷範圍內適用於與個體(例如人類個體)之組織接觸而無過度毒性、刺激性、過敏反應或其他問題或併發症且與合理益處/風險比相稱之化合物、材料、組合物及/或劑型。每一賦形劑在與調配物之其他成分相容之意義上亦必須為「可接受的」。
可根據已知技術調配含有MDM2拮抗劑(包括式(I o)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例如,參見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Mack Publishing Company, Easton,PA,USA。
醫藥組合物可呈適於經口、非經腸、局部、鼻內、支氣管內、舌下、經眼、經耳、經直腸、陰道內或經皮投與之任何形式。倘若組合物意欲用於非經腸投與,則其可經調配以供靜脈內、肌內、腹膜內、皮下投與或藉由注射、輸注或其他遞送方式直接遞送至靶標器官或組織中。遞送可藉由濃注注射、短期輸注或長期輸注,且可經由被動遞送或經由利用適宜輸注幫浦或注射器驅動器。
適於非經腸投與之醫藥調配物包括水性及非水性無菌注射溶液,其可含有抗氧化劑、緩衝劑、抑菌劑、共溶劑、表面活性劑、有機溶劑混合物、環糊精複合劑、乳化劑(用於形成乳液調配物且使其穩定)、用於形成脂質體之脂質體組分、用於形成聚合凝膠之可膠凝聚合物、凍乾保護劑及尤其用於穩定呈可溶性形式之活性成分且使調配物與預期接受者之血液等滲的劑之組合。用於非經腸投與之醫藥調配物亦可採用水性及非水性無菌懸浮液之形式,其可包括懸浮劑及增稠劑(R. G. Strickly, Solubilizing Excipients in oral and injectable formulations, Pharmaceutical Research,第21(2)卷,2004,第201-230頁)。
調配物可以單位劑量或多劑量容器(例如密封安瓿、小瓶及預填充之注射器)呈遞,且可儲存在冷凍乾燥(凍乾)條件下,從而僅需在即將使用前添加無菌液體載劑(例如注射用水)。在一個實施例中,調配物作為活性醫藥成分提供於瓶中,以供使用適當稀釋劑進行後續重構。
可藉由使MDM2拮抗劑(包括式(I o)化合物或其亞群)凍乾來製備醫藥調配物。凍乾係指使組合物冷凍乾燥之程序。因此,冷凍乾燥及凍乾在本文中用作同義詞。
臨時注射溶液及懸浮液可自無菌粉末、顆粒及錠劑製備。
用於非經腸注射之本發明醫藥組合物亦可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無菌水性或非水性溶液、分散體、懸浮液或乳液,以及在即將使用之前重構成無菌可注射溶液或分散體之無菌粉末。適宜水性及非水性載劑、稀釋劑、溶劑或媒劑之實例包括水、乙醇、多元醇(諸如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及諸如此類)、羧甲基纖維素及其適宜混合物、植物油(諸如葵花油、紅花油、玉米油或橄欖油)及可注射之有機酯(諸如油酸乙酯)。舉例而言,可藉由使用增稠材料(諸如卵磷脂)、藉由維持所需粒徑(在分散體之情形下)及藉由使用表面活性劑來維持適當流動性。
本發明之組合物亦可含有佐劑,諸如防腐劑、潤濕劑、乳化劑及分散劑。對微生物作用之預防可藉由納入各種抗細菌劑及抗真菌劑來確保,例如對羥基苯甲酸酯、氯丁醇、苯酚、山梨酸及諸如此類。亦可期望納入調整張力之劑,諸如糖、氯化鈉及諸如此類。可注射之醫藥形式之延長吸收可藉由納入延遲吸收之劑(諸如單硬脂酸鋁及明膠)來實現。
在本發明之一個典型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呈適於i.v.投與之形式,例如藉由注射或輸注。對於靜脈內投與,溶液可原樣投用,或可在投與前注射至輸注袋中(含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諸如0.9%鹽水或5%右旋糖)。
在另一典型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呈適於皮下(s.c.)投與之形式。
適於經口投與之醫藥劑型包括錠劑(包衣或未包衣)、膠囊(硬殼或軟殼)、膠囊型錠劑、丸劑、菱形錠劑、糖漿、溶液、粉末、顆粒、酏劑及懸浮液、舌下錠劑、薄片或貼劑(諸如經頰貼劑)。
因此,錠劑組合物可含有單位劑量之活性化合物,以及惰性稀釋劑或載劑,諸如糖或糖醇,例如乳糖、蔗糖、山梨醇或甘露醇;及/或非糖源性稀釋劑,諸如碳酸鈉、磷酸鈣、碳酸鈣或纖維素或其衍生物,諸如微晶纖維素(MCC)、甲基纖維素、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及澱粉(諸如玉米澱粉)。錠劑亦可含有此等標準成分作為黏合劑及造粒劑(諸如聚乙烯基吡咯啶酮)、崩解劑(例如可溶脹之交聯聚合物,諸如交聯羧甲基纖維素)、潤滑劑(例如硬脂酸鹽)、防腐劑(例如對羥基苯甲酸酯)、抗氧化劑(例如BHT)、緩衝劑(例如磷酸鹽或檸檬酸鹽緩衝劑)及泡騰劑(諸如檸檬酸鹽/碳酸氫鹽混合物)。此等賦形劑眾所周知且不需要在此處詳細論述。
錠劑可經設計以在與胃液接觸時釋放藥物(立即釋放錠劑),或以受控方式在延長時期內或在GI道之特定區域釋放(受控釋放錠劑)。
膠囊調配物可為硬質明膠或軟質明膠種類,且可含有呈固體、半固體或液體形式之活性組分。明膠膠囊可自動物明膠或其合成或植物源性等效形式形成。
固體劑型(例如錠劑、膠囊等)可經包衣或未經包衣。包衣可作為保護膜(例如聚合物、蠟或清漆)或作為用於控制藥物釋放之機制或用於美觀或鑑別目的。包衣(例如Eudragit™型聚合物)可經設計以在胃腸道內之期望位置釋放活性組分。因此,可選擇包衣以便在胃腸道內之某些pH條件下降解,藉此在胃中或在迴腸、十二指腸、空腸或結腸中選擇性地釋放化合物。
代替包衣或除包衣以外,藥物亦可在固體基質中呈遞,該固體基質包含可適於在胃腸道中以受控方式釋放化合物之釋放控制劑(例如釋放延遲劑)。或者,藥物可在聚合物包衣(例如聚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包衣)中呈遞,該包衣可適於在胃腸道中之不同酸度或鹼度條件下選擇性地釋放化合物。或者,基質材料或釋放阻滯包衣可採用可溶蝕聚合物(例如馬來酸酐聚合物)之形式,其隨著劑型穿過胃腸道而實質上連續被溶蝕。在另一替代方案中,包衣可經設計以在腸道中之微生物作用下崩解。作為另一替代方案,可將活性化合物調配在提供化合物釋放之滲透控制之遞送系統中。滲透釋放及其他延遲釋放或持續釋放調配物(例如基於離子交換樹脂之調配物)可根據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之方法來製備。
MDM2拮抗劑(包括式(I o)化合物)可與載劑一起調配且以奈米粒子形式投與,奈米粒子之表面積增加有助於其吸收。另外,奈米粒子提供直接滲入至細胞中之可能性。奈米粒子藥物遞送系統闡述於2006年3月13日發表之Ram B Gupta及Uday B. Kompella編輯,「Nanoparticle Technology for Drug Delivery」,Informa Healthcare,ISBN 9781574448573中。用於藥物遞送之奈米粒子亦闡述於J. Control. Release,2003,91 (1-2),167-172及Sinha等人,Mol. Cancer Ther. 8月1日,(2006) 5,1909中。
醫藥組合物通常包含大約1%(w/w)至大約95%之活性成分及99%(w/w)至5%(w/w)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賦形劑組合。通常,組合物包含大約20% (w/w)至大約90%(w/w)之活性成分及80%(w/w)至10%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或賦形劑組合。醫藥組合物包含大約1%至大約95%、通常大約20%至大約90%之活性成分。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例如)呈單位劑量形式,諸如呈安瓿、小瓶、栓劑、預填充之注射器、糖衣錠、錠劑或膠囊之形式。
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可根據調配物之期望物理形式來選擇,且可(例如)選自稀釋劑(例如固體稀釋劑,諸如填充劑或增積劑;及液體稀釋劑,諸如溶劑及共溶劑)、崩解劑、緩衝劑、潤滑劑、流動助劑、釋放控制劑(例如釋放阻滯或延遲聚合物或蠟)、黏合劑、造粒劑、色素、塑化劑、抗氧化劑、防腐劑、矯味劑、遮味劑、張力調整劑及包衣劑。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具有選擇適當量之成分用於調配物中之專業知識。舉例而言,錠劑及膠囊通常含有0-20%崩解劑、0-5%潤滑劑、0-5%流動助劑及/或0-99% (w/w)填充劑/或增積劑(取決於藥物劑量)。其亦可含有0-10%(w/w)聚合物黏合劑、0-5%(w/w)抗氧化劑、0-5% (w/w)色素。另外,緩慢釋放錠劑將含有0-99%(w/w)聚合物(取決於劑量)。錠劑或膠囊之膜包衣通常含有0-10% (w/w)釋放控制(例如延遲)聚合物、0-3%(w/w)色素及/或0-2%(w/w)塑化劑。
非經腸調配物通常含有0-20%(w/w)緩衝劑、0-50%(w/w)共溶劑及/或0-99%(w/w)注射用水(WFI)(取決於劑量及是否冷凍乾燥)。用於肌內儲積物之調配物亦可含有0-99%(w/w)油類。
可藉由以下來獲得用於經口投與之醫藥組合物:將活性成分與固體載劑組合,若期望,將所得混合物製粒,且若期望或需要,在添加適當賦形劑後將混合物處理成錠劑、糖衣錠核心或膠囊。亦可將該等醫藥組合物併入至容許活性成分擴散或以量測量釋放之聚合物或蠟質基質中。
亦可將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調配為固體分散體。固體分散體係兩種或更多種固體之極細均質分散相。固體溶液(分子分散系統)係一類固體分散體,其在醫藥技術中之應用眾所周知(參見(Chiou及Riegelman,J. Pharm. Sci., 60, 1281-1300 (1971)),且可用於增加水溶性較差藥物之溶出速率且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本發明亦提供固體劑型,其包含本文所闡述之固體溶液。固體劑型包括錠劑、膠囊、可咀嚼錠劑及可分散或泡騰錠劑。可將已知賦形劑與固體溶液摻和以提供期望劑型。舉例而言,膠囊可含有與(a)崩解劑及潤滑劑或(b)崩解劑、潤滑劑及表面活性劑摻和之固體溶液。另外,膠囊可含有增積劑,諸如乳糖或微晶纖維素。錠劑可含有與至少一種崩解劑、潤滑劑、表面活性劑、增積劑及助流劑摻和之固體溶液。可咀嚼錠劑可含有與增積劑、潤滑劑及(若期望)額外甜味劑(諸如人工甜味劑)及適宜矯味劑摻和之固體溶液。亦可藉由將藥物溶液及適宜聚合物噴霧至諸如糖珠粒(『空白丸芯(non-pareil)』)等惰性載劑之表面上來形成固體溶液。隨後可將該等珠粒填充至膠囊中或壓製成錠劑。
醫藥調配物可以「患者包」呈遞給患者,該等患者包在單一包裝、通常泡罩包中含有整個療程。由於患者總是可獲得患者包中所含之包裝插頁(其在患者處方中通常缺失),故患者包具有優於傳統處方之優勢,在傳統處方中,藥師將患者之醫藥供應與批量供應分開。已顯示,納入包裝插頁改良患者對醫師指示之依從性。
用於局部使用及經鼻遞送之組合物包括軟膏、乳霜、噴霧、貼劑、凝膠、液滴及插入物(例如眼內插入物)。此等組合物可根據已知方法調配。
用於經直腸或陰道內投與之調配物之實例包括子宮托及栓劑,其可(例如)自含有活性化合物之成型可模製或蠟質材料形成。活性化合物溶液亦可用於經直腸投與。
用於藉由吸入投與之組合物可採用可吸入粉末組合物或液體或粉末噴霧之形式,且可使用粉末吸入器裝置或氣溶膠分配裝置以標準形式投與。此等裝置係眾所周知的。對於藉由吸入投與,粉狀調配物通常包含活性化合物以及惰性固體粉狀稀釋劑(諸如乳糖)。
MDM2拮抗劑(包括式(I o)化合物)通常將以單位劑型呈遞,且因此通常將含有足夠的化合物以提供期望水準之生物學活性。舉例而言,調配物可含有1奈克至2克之活性成分,例如1奈克至2毫克之活性成分。在該等範圍內,化合物之特定子範圍為0.1毫克至2克之活性成分(更通常10毫克至1克,例如50毫克至500毫克)或1微克至20毫克(例如1微克至10毫克,例如0.1毫克至2毫克之活性成分)。
對於經口組合物,單位劑型可含有1毫克至2克、更通常10毫克至1克(例如50毫克至1克,例如100毫克至1克)之活性化合物。
活性化合物將以足以達成期望治療效應之量投與給有需要之患者(例如人類或動物患者)。 與其他抗癌劑之組合
如本文所定義之MDM2拮抗劑可用於預防或治療一系列由MDM2/p53介導之疾病狀態或疾患。此等疾病狀態及疾患之實例陳述於上文中。
通常將該等化合物投與給需要此投與之個體,例如人類或動物患者、通常人類。
該等化合物通常將以在治療或預防上有用且通常無毒之量投與。然而,在某些情況中(例如在威脅生命之疾病情形中),投與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例如式(I o)化合物)之益處可超過任何毒性效應或副作用之缺點,在該情形中,可認為以伴有一定程度之毒性之量投與化合物係合意的。
該等化合物可長期投與以維持有益治療效應,或可僅短期投與。或者,其可以連續方式或以提供間歇投藥之方式(例如脈衝方式)來投與。
MDM2拮抗劑之典型日劑量可在每公斤體重100皮克至100毫克、更通常每公斤體重5奈克至25毫克且更通常每公斤體重10奈克至15毫克範圍內(例如10奈克至10毫克,且更通常1微克/公斤至20毫克/公斤,例如每公斤1微克至10毫克),但視需要可投與更高或更低之劑量。式(I o)化合物可每日或例如每2天、或每3天、或每4天、或每5天、或每6天、或每7天、或每10天或每14天、或每21天或每28天重複投與。
劑量亦可表示為相對於患者體表面積之藥物投與量(mg/m 2)。MDM2拮抗劑之典型日劑量可在3700 pg/m 2至3700 mg/m 2、更通常185 ng/m 2至925 mg/m 2且更通常370 ng/m 2至555 mg/m 2範圍內(例如370 ng/m 2至370 mg/m 2,且更通常37 mg/m 2至740 mg/m 2,例如37 mg/m 2至370 mg/m 2),但可視需要投與更高或更低之劑量。式(I o)化合物可每日或例如每2天、或每3天、或每4天、或每5天、或每6天、或每7天、或每10天或每14天、或每21天或每28天重複投與。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一定劑量範圍經口投與,例如0.1 mg至5000 mg、或1 mg至1500 mg、2 mg至800 mg或5 mg至500 mg,例如2 mg至200 mg或10 mg至1000 mg,劑量之具體實例包括10 mg、20 mg、50 mg及80 mg。該化合物可每天投與一次或一次以上。該化合物可連續投與(亦即在治療方案之持續時間內不間斷地每天服用)。或者,該化合物可間歇投與(亦即在治療方案之整個持續時間內連續服用既定時間段(諸如一週),接著中斷一段時間(諸如一週),且接著連續服用另一段時間(諸如一週),依此類推)。涉及間歇投與之治療方案之實例包括如下方案:其中以一週服藥、一週停藥;或兩週服藥、一週停藥;或三週服藥、一週停藥;或兩週服藥、兩週停藥;或四週服藥、兩週停藥;或一週服藥、三週停藥之週期投與一或多個週期,例如2、3、4、5、6、7、8、9或10或更多個週期。此不連續治療亦可基於天數而非一整週。舉例而言,治療可包含每日投藥持續1至6天,不投藥持續1至6天,在治療方案期間重複此模式。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未投藥之天數(或週數)不一定必須等於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投藥之天數(或週數)。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可以每日3 mg/m 2至125 mg/m 2之量投與。治療可藉由連續每日投藥,或更通常係由多個由治療間歇分開之治療週期組成。單一治療週期之一個實例係5次連續日劑量,之後3週無治療。
一個特定投藥方案係一天一次(例如經口)持續一週(例如治療5天),之後為1週、2週或3週之治療間歇。替代投藥方案係一週一次(例如經口),持續1週、2週、3週或4週。
在一個特定投藥時間表中,將給予患者式(I o)化合物之輸注,時期為每日一小時,持續至多十天、尤其至多五天或一週,且以期望間隔(諸如二至四週、尤其每三週)重複治療。
更特定而言,可給予患者式(I o)化合物之輸注,時期為每日一小時,持續5天,且每三週重複治療。
在另一特定投藥時間表中,在30分鐘至1小時內給予患者輸注,之後為可變持續時間之維持輸注,例如1至5小時,例如3小時。
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亦可藉由濃注或連續輸注來投與。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可在治療週期期間每日給予至每週一次、或每兩週一次、或每三週一次、或每四週一次。若在治療週期期間每日投與,則此每日投藥在該治療週期之週數內可為不連續的:例如,投藥一週(或多天),不投藥一週(或多天),在治療週期期間重複該模式。
在另一特定投藥時間表中,給予患者連續輸注達12小時至5天之時期,且尤其為24小時至72小時之連續輸注。
然而,最終,所投與之化合物量及所用組合物之類型將與所治療之疾病或生理學疾患之性質相稱,且將由醫師決定。
使用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作為單一劑或將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與另一劑組合可能係有益的,該另一劑經由不同機制起作用以調控細胞生長,由此治療癌症發展之兩種特徵性特徵。可(例如)如以下文獻中所闡述實施組合實驗:Chou TC, Talalay P.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ose-effect relationships: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ultiple drugs or enzyme inhibitors. Adv Enzyme Regulat 1984;22:27-55。
如本文所定義之化合物可作為唯一的治療劑投與,或其可與一或多種其他化合物(或療法)以組合療法投與,以用於治療特定疾病狀態,例如贅瘤性疾病,諸如如上文所定義之癌症。為治療上述疾患,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可有利地與一或多種其他藥劑組合使用,更特定而言,與癌症療法中之其他抗癌劑或佐劑(療法中之支持劑)組合使用。可與MDM2拮抗劑一起投與(無論同時還是以不同時間間隔)之其他治療劑或治療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 •     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 •     抗代謝物 •     微管蛋白靶向劑 •     DNA結合劑及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 •     烷基化劑 •     單株抗體 •     抗激素 •     信號轉導抑制劑 •     蛋白酶體抑制劑 •     DNA甲基轉移酶抑制劑 •     細胞介素及類視色素 •     染色質靶向療法 •     放射療法,及 •     其他治療劑或預防劑。
抗癌劑或佐劑(或其鹽)之特定實例包括(但不限於)選自下文群組(i)至(xlviii)及視情況群組(xlix)之任一劑: (i) 鉑化合物,例如順鉑(視情況與阿米福汀( amifostine)組合)、卡鉑(carboplatin)或奧沙利鉑(oxaliplatin); (ii) 紫杉烷化合物,例如太平洋紫杉醇、太平洋紫杉醇蛋白質結合粒子(Abraxane™)、多西他賽(docetaxel)、卡巴他賽(cabazitaxel)或拉洛他賽(larotaxel); (iii) 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例如喜樹鹼(camptothecin)化合物,例如喜樹鹼、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SN-38或托泊替康(topotecan); (iv) 拓撲異構酶II抑制劑,例如抗腫瘤表鬼臼毒素或鬼臼毒素衍生物,例如依託泊苷(etoposide)或替尼泊苷(teniposide); (v) 長春花生物鹼,例如長春鹼(vinblastine)、長春新鹼(vincristine)、脂質體長春新鹼(Onco-TCS)、長春瑞濱(vinorelbine)、長春地辛(vindesine)、長春氟寧(vinflunine)或長春維西(vinvesir); (vi) 核苷衍生物,例如5-氟尿嘧啶(5-FU,視情況與甲醯四氫葉酸組合)、吉西他濱(gemcitabine)、卡培他濱(capecitabine)、替加氟(tegafur)、UFT、S1、克拉屈濱(cladribine)、阿糖胞苷(Ara-C,胞嘧啶阿拉伯糖苷)、氟達拉濱(fludarabine)、氯法拉濱(clofarabine)或奈拉濱(nelarabine); (vii) 抗代謝物,例如氯法拉濱、胺喋呤(aminopterin )或胺甲喋呤(methotrexate)、阿紮胞苷(azacitidine)、阿糖胞苷、氟尿苷、噴司他汀(pentostatin)、硫鳥嘌呤、硫嘌呤、6-巰嘌呤或羥基脲(hydroxyurea、hydroxycarbamide); (viii) 烷基化劑,諸如氮芥或亞硝基脲,例如環磷醯胺、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卡莫司汀(carmustine) (BCNU)、苯達莫司汀(bendamustine)、噻替派(thiotepa)、美法侖(melphalan)、曲奧舒凡(treosulfan)、洛莫司汀(lomustine)(CCNU)、六甲蜜胺、白消安(busulfan)、達卡巴嗪(dacarbazine)、雌氮芥、福莫司汀(fotemustine)、異環磷醯胺(ifosfamide)(視情況與美司鈉(mesna)組合)、哌泊溴烷(pipobroman)、丙卡巴肼(procarbazine)、鏈脲黴素(streptozocin)、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尿嘧啶、甲基二氯乙基胺、甲基環己基氯乙基亞硝基脲或尼莫司汀(nimustine)(ACNU); (ix) 蒽環、蒽二酮及相關藥物,例如道諾黴素( daunorubicin)、多柔比星(doxorubicin)(視情況與右雷佐生(dexrazoxane)組合)、多柔比星之脂質體調配物(例如Caelyx™、Myocet™、Doxil™)、伊達比星(idarubicin)、米托蒽醌(mitoxantrone)、表柔比星(epirubicin)、安吖啶(amsacrine)或戊柔比星(valrubicin); (x) 埃博黴素(epothilone),例如伊沙匹隆( ixabepilone)、帕土匹隆(patupilone)、BMS-310705、KOS-862及ZK-EPO、埃博黴素A、埃博黴素B、去氧埃博黴素B (亦稱為埃博黴素D或KOS-862)、氮雜-埃博黴素B (亦稱為BMS-247550)、勞力馬萊(aulimalide)、異勞力馬萊(isolaulimalide)或留塞羅賓(luetherobin); (xi) DNA甲基轉移酶抑制劑,例如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氮雜胞苷或地西他濱(decitabine); (xii) 抗葉酸劑,例如胺甲喋呤、培美曲塞二鈉(pemetrexed disodium)或雷替曲塞(raltitrexed); (xiii) 細胞毒性抗生素,例如放線菌素D ( antinomycin D)、博來黴素(bleomycin)、絲裂黴素C (mitomycin C)、放線菌素D(dactinomycin)、洋紅黴素(carminomycin)、道諾黴素(daunomycin)、左旋咪唑(levamisole)、普卡黴素(plicamycin)或光輝黴素(mithramycin); (xiv) 微管蛋白結合劑,例如考布他汀( combrestatin)、秋水仙鹼或諾考達唑(nocodazole); (xv) 信號轉導抑制劑,諸如激酶抑制劑,例如受體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例如EGFR(上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VEGFR(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PDGFR(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Axl抑制劑、MTKI(多靶標激酶抑制劑)、Raf抑制劑、ROCK抑制劑、mTOR抑制劑、MEK抑制劑或PI3K抑制劑),例如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厄洛替尼(erlotinib)、吉非替尼(gefitinib)、達沙替尼(dasatinib)、拉帕替尼(lapatinib)、多韋替尼(dovotinib)、阿西替尼(axitinib)、尼羅替尼(nilotinib)、凡德他尼(vandetanib)、瓦他拉尼(vatalinib)、帕唑帕尼(pazopanib)、索拉非尼(sorafenib)、舒尼替尼(sunitinib)、替西羅莫司(temsirolimus)、依維莫司(everolimus)(RAD 001)、威羅非尼(vemurafenib) (PLX4032或RG7204)、達拉非尼(dabrafenib)、恩拉非尼(encorafenib)、司美替尼(selumetinib)(AZD6244)、曲美替尼(trametinib)(GSK121120212)、達托利昔(dactolisib) (BEZ235)、布帕利昔(buparlisib)(BKM-120;NVP-BKM-120)、BYL719、庫盤利昔(copanlisib)(BAY-80-6946)、ZSTK-474、CUDC-907、阿匹利昔(apitolisib)(GDC-0980;RG-7422)、匹替利昔(pictilisib)(匹曲利昔(pictrelisib)、GDC-0941、RG-7321)、GDC-0032、GDC-0068、GSK-2636771、艾代利昔(idelalisib)(舊稱CAL-101、GS 1101、GS-1101)、MLN1117(INK1117)、MLN0128(INK128)、IPI-145 (INK1197)、LY-3023414、帕他塞替(ipatasertib)、阿氟塞替(afuresertib)、MK-2206、MK-8156、LY-3023414、LY294002、SF1126或PI-103、索那利昔(sonolisib) (PX-866)或AT13148。 (xvi) 極光激酶抑制劑,例如AT9283、巴拉塞替( barasertib)(AZD1152)、TAK-901、MK0457(VX680)、西尼塞替(cenisertib)(R-763)、達努塞替(danusertib)(PHA-739358)、阿利塞替(alisertib) (MLN-8237)或MP-470; (xvii) CDK抑制劑,例如AT7519、羅可韋汀( roscovitine)、塞利西利(seliciclib)、阿伏昔地(alvocidib)(夫拉平度(flavopiridol))、地那西利(dinaciclib)(SCH- 727965)、7-羥基-星狀孢菌素(UCN-01)、JNJ-7706621、BMS-387032(亦稱SNS-032)、PHA533533、ZK-304709或AZD-5438,且包括CDK4抑制劑,諸如帕博西利(palbociclib)(PD332991)及瑞博西利(ribociclib)(LEE-011); (xviii)    PKA/B抑制劑及PKB(akt)路徑抑制劑,例如AT13148、AZ-5363、Semaphore、SF1126及MTOR抑制劑,諸如雷帕黴素(rapamycin)類似物、AP23841及AP23573、攜鈣蛋白抑制劑(叉頭轉位抑制劑)、API-2/TCN(曲西瑞賓(triciribine))、RX-0201、鹽酸恩紮妥林(enzastaurin HCl) (LY317615)、NL-71-101、SR-13668、PX-316或 KRX-0401(哌立福辛(perifosine)/NSC 639966); (xix) Hsp90抑制劑,例如奧那司匹(onalespib)( AT13387)、除莠黴素(herbimycin)、格爾德黴素( geldanamycin)(GA)、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爾德黴素(17-AAG)(例如NSC-330507、Kos-953及CNF-1010)、17-二甲基胺基乙基胺基-17-去甲氧基格爾德黴素鹽酸鹽(17-DMAG)(例如NSC-707545及Kos-1022)、NVP-AUY922 (VER-52296)、NVP-BEP800、CNF-2024 (BIIB-021,口服嘌呤)、加奈司匹(ganetespib)(STA-9090)、SNX-5422(SC-102112)或IPI-504; (xx) 單株抗體(未結合或結合至放射性同位素、毒素或其他劑)、抗體衍生物及相關劑,諸如抗CD、抗VEGFR、抗HER2或抗EGFR抗體,例如利妥昔單抗(rituximab)(CD20)、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CD20)、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 tiuxetan)(CD20)、GA101 (CD20)、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CD20)、依帕珠單抗( epratuzumab)(CD22)、林妥珠單抗(lintuzumab)(CD33)、吉妥珠單抗奧唑米星(gemtuzumab ozogamicin)(CD33)、阿倫單抗(alemtuzumab)(CD52)、加利昔單抗(galiximab) (CD80)、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HER2抗體)、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 (HER2)、曲妥珠單抗-DM1(HER2)、厄馬索單抗(ertumaxomab)(HER2及CD3)、西妥昔單抗(cetuximab)(EGFR)、帕尼單抗(panitumumab)(EGFR)、奈昔木單抗(necitumumab)(EGFR)、尼妥珠單抗( nimotuzumab)(EGFR)、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VEGF)、卡妥索單抗(catumaxumab)(EpCAM及CD3)、阿巴伏單抗(abagovomab)(CA125)、法雷珠單抗(farletuzumab)(葉酸受體)、埃羅珠單抗(elotuzumab)(CS1)、地諾單抗(denosumab )(RANK配位體)、芬妥木單抗(figitumumab)(IGF1R)、CP751,871(IGF1R)、馬帕木單抗(mapatumumab)(TRAIL受體)、metMAB(met)、米妥莫單抗(mitumomab)(GD3神經節苷酯)、他那莫單抗(naptumomab estafenatox)(5T4)或司妥昔單抗(siltuximab)(IL6),或免疫調節劑,諸如CTLA-4阻斷抗體及/或針對PD-1及PD-L1及/或PD-L2之抗體,例如伊匹單抗(ipilimumab)(CTLA4)、MK-3475(派姆單抗( pembrolizumab),舊稱蘭布魯珠單抗(lambrolizumab)、抗PD-1)、尼沃魯單抗(nivolumab)(抗PD-1)、BMS-936559(抗PD-L1)、MPDL320A、AMP-514或MEDI4736(抗PD-L1)或曲美目單抗(tremelimumab) (舊稱替西木單抗(ticilimumab)、CP-675,206、抗CTLA-4); (xxi) 雌激素受體拮抗劑或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RM)或雌激素合成抑制劑,例如他莫昔芬(tamoxifen)、氟維司群(fulvestrant)、托瑞米芬(toremifene)、屈洛昔芬(droloxifene)、法洛德(faslodex)或雷洛昔芬(raloxifene); (xxii) 芳香酶抑制劑及相關藥物,諸如依西美坦( exemestane)、阿那曲唑(anastrozole)、來曲唑(letrazole)、睪內酯、胺魯米特(aminoglutethimide)、米托坦(mitotane)或伏氯唑(vorozole); (xxiii) 抗雄激素(亦即雄激素受體拮抗劑)及相關劑,例如比卡魯胺(bicalutamide)、尼魯米特(nilutamide)、氟他胺(flutamide)、環丙孕酮(cyproterone)或酮康唑(ketoconazole); (xxiv) 激素及其類似物,諸如甲羥助孕酮、乙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亦稱乙烯雌酚(diethylstilboestrol))或奧曲肽(octreotide); (xxv) 類固醇,例如丙酸屈他雄酮(dromostanolone propionate)、乙酸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諾龍(nandrolone) (癸酸鹽、苯丙酸鹽)、氟羥甲基睪丸素(fluoxymestrone)或棉酚; (xxvi) 類固醇細胞色素P450 17α-羥化酶-17,20-溶解酶抑制劑(CYP17),例如阿比特龍; (xxvii)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促效劑或拮抗劑(GnRA),例如阿巴瑞克(abarelix)、乙酸戈舍瑞林( goserelin acetate)、乙酸組胺瑞林(histrelin acetate)、乙酸柳培林(leuprolide acetate)、曲普瑞林(triptorelin)、布舍瑞林(buserelin)或地洛瑞林(deslorelin); (xxviii) 糖皮質激素,例如普賴松(prednisone)、普賴蘇濃(prednisolone)、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xxix) 分化劑,諸如類視色素、類視黃醇合成物( rexinoid)、維生素D或視黃酸及視黃酸代謝阻斷劑(RAMBA),例如異維A酸(accutane)、阿曲諾英( alitretinoin)、貝沙羅汀(bexarotene)或維A酸(tretinoin); (xxx) 法尼基轉移酶抑制劑,例如替吡法尼( tipifarnib); (xxxi) 染色質靶向療法,諸如組織蛋白去乙醯酶(HDAC)抑制劑,例如丁酸鈉、辛二醯苯胺羥胺酸( 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de acid,SAHA)、酯肽(FR 901228)、達西諾他(dacinostat)(NVP-LAQ824)、R306465/ JNJ-16241199、JNJ-26481585、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伏立諾他(vorinostat)、克來多辛(chlamydocin)、A-173、JNJ-MGCD-0103、PXD-101或阿匹西定(apicidin); (xxxii) 靶向泛素-蛋白酶體路徑之藥物,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例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carfilzomib)、CEP-18770、MLN-9708或ONX-0912;NEDD8抑制劑;HDM2拮抗劑及去泛素化酶(DUB); (xxxiii) 光動力藥物,例如卟吩姆鈉(porfimer sodium )或替莫泊芬(temoporfin); (xxxiv) 海洋生物體源性抗癌劑,諸如曲貝替定( trabectidin); (xxxv) 用於放射免疫療法之經放射標記之藥物,例如經β粒子發射性同位素(例如碘-131、釔-90)或α粒子發射性同位素(例如鉍-213或錒-225)放射標記,例如伊莫單抗(ibritumomab)或碘托西莫單抗或α鐳223; (xxxvi) 端粒酶抑制劑,例如特洛他汀(telomestatin); (xxxvii) 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例如巴馬司他( batimastat)、馬立馬司他(marimastat)、普啉司他(prinostat)或美他司他(metastat); (xxxviii) 重組干擾素(諸如干擾素-γ及干擾素α)及介白素(例如介白素2),例如阿地介白素(aldesleukin)、地尼白介素(denileukin diftitox)、干擾素α 2a、干擾素α 2b或聚乙二醇干擾素α 2b; (xxxix) 選擇性免疫反應調節劑,例如沙利竇邁(thalidomide)或雷利竇邁(lenalidomide); (xl) 治療性疫苗,諸如西普魯塞-T(sipuleucel-T) (Provenge)或OncoVex; (xli) 細胞介素活化劑,包括溶鏈菌素(Picibanil)、羅莫肽(Romurtide)、西左非蘭(Sizofiran)、維魯利秦(Virulizin)或胸腺素; (xlii) 三氧化二砷; (xliii) G蛋白偶合受體(GPCR)抑制劑,例如阿曲生坦(atrasentan); (xliv) 酶,諸如L-天冬醯胺酶、培門冬酶( pegaspargase)、拉布立酶(rasburicase)或培加酶(pegademase); (xlv) DNA修復抑制劑,諸如PARP抑制劑,例如奧拉帕尼(olaparib)、維拉帕尼(velaparib)、伊尼帕尼(iniparib)、INO-1001、AG-014699或ONO-2231; (xlvi) 死亡受體(例如TNF相關之細胞凋亡誘導配位體(TRAIL)受體)之促效劑,諸如馬帕木單抗(舊稱HGS-ETR1)、可那木單抗(conatumumab) (舊稱AMG 655)、PRO95780、來沙木單抗(lexatumumab)、杜拉樂明(dulanermin)、CS-1008、阿普單抗(apomab)或重組TRAIL配位體(諸如重組人類TRAIL/Apo2配位體); (xlvii) 免疫療法,諸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癌症疫苗及CAR-T細胞療法; (xlviii) 細胞死亡(凋亡)調控因子,包括Bcl-2(B細胞淋巴瘤2)拮抗劑,諸如維奈托克(venetoclax)(ABT-199或GDC-0199)、ABT-737、ABT-263、TW-37、薩布托克(sabutoclax)、奧巴托克(obatoclax)及MIM1以及IAP拮抗劑,包括LCL-161 (Novartis)、Debio-1143(Debiopharma/ Ascenta)、AZD5582、比利龐特(Birinapant)/TL-32711 (TetraLogic)、CUDC-427/GDC-0917/RG-7459(Genentech)、JP1201(Joyant)、T-3256336(Takeda)、GDC-0152( Genentech)或HGS-1029/AEG-40826(HGS/Aegera); (xlix) 預防劑(附加劑);亦即減少或緩和與化學治療劑相關之一些副作用之劑,例如 - 止吐劑, - 預防化學療法相關之嗜中性球減少症或減少其持續時間及預防因血小板、紅血球或白血球之水準降低所引起之併發症之劑,例如介白素-11(例如奧普瑞白介素(oprelvekin))、促紅血球生成素(EPO)及其類似物(例如阿法達貝泊汀(darbepoetin alfa))、群落刺激因子類似物,諸如顆粒球巨噬細胞-群落刺激因子(GM-CSF)(例如沙格司亭(sargramostim))及顆粒球-群落刺激因子(G-CSF)及其類似物(例如非格司亭(filgrastim)、聚乙二醇非格司亭), - 抑制骨吸收之劑,諸如地諾單抗(denosumab)或雙膦酸鹽,例如唑來膦酸鹽(zoledronate)、唑來膦酸(zoledronic acid)、帕米膦酸鹽(pamidronate)及伊班膦酸鹽(ibandronate), - 抑制發炎性反應之劑,諸如地塞米松、普賴松及普賴蘇濃, - 用於降低患有肢端肥大症或其他罕見激素產生腫瘤之患者中的生長激素及IGF-I(及其他激素)之血液水準之劑,諸如激素體抑素之合成形式,例如乙酸奧曲肽(octreotide acetate), - 針對降低葉酸水準之藥物之解毒劑,諸如甲醯四氫葉酸或醛葉酸, - 用於疼痛之劑,例如鴉片劑,諸如嗎啡(morphine)、二乙醯嗎啡(diamorphine)及芬太尼(fentanyl), - 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諸如COX-2抑制劑,例如塞來昔布(celecoxib)、依託昔布(etoricoxib)及羅美昔布(lumiracoxib), - 用於黏膜炎之劑,例如帕利夫明(palifermin), - 用於治療副作用(包括厭食症、惡病質、水腫或血栓栓塞發作)之劑,諸如乙酸甲地孕酮。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上文之(i)至(xlix)組合治療之患者。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重組干擾素、DNA修復抑制劑(諸如PARP抑制劑)、IAP拮抗劑、鉑化合物、烷基化劑及/或輻射療法組合治療之患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由於存在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故患者腫瘤經確定不適於利用單一劑MDM2抑制劑進行治療,且因此可利用MDM2抑制劑與可用於引起腫瘤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額外劑組合治療該患者。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腫瘤經確定為ATM、ATRX、BRCA1及/或BRCA2正常或高及/或MSI正常或低,且利用MDM2拮抗劑與額外抗癌劑組合治療。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腫瘤經確定具有野生型ATM、ATRX、BRCA1及/或BRCA2或及/或正常水準或高水準之ATM、ATRX、BRCA1及/或BRCA2基因表現,且利用MDM2拮抗劑與上文(i)至(xlix)中所列示各劑中之一或多者組合治療。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上文(i)至(xlix)中所列示各劑中之一或多者組合治療之患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DNA損傷劑(諸如化學療法及放射療法)組合治療之患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用於治療MSI-H腫瘤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組合治療之患者。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重組干擾素(諸如干擾素-γ及干擾素α)及介白素(例如介白素2)(例如阿地介白素、地尼白介素、干擾素α 2a、干擾素α 2b或聚乙二醇干擾素α 2b)組合治療之患者。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腫瘤經確定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且利用MDM2拮抗劑與一或多種重組干擾素組合治療。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DNA修復抑制劑(諸如PARP抑制劑,例如奧拉帕尼、維拉帕尼、伊尼帕尼、INO-1001、AG-014699或ONO-2231)組合治療之患者。在一個實施例中,PARP抑制劑選自例如以下PARP抑制劑:奧拉帕尼、盧卡帕尼(rucaparib)、維利帕尼(veliparib)、伊尼帕尼、INO-1001、AG-014699、ONO-2231;或塔拉帕尼( talazoparib)。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腫瘤經確定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且利用MDM2拮抗劑與PARP抑制劑組合治療。在一個實施例中,PARPi係尼拉帕尼(niraparib)、奧拉帕尼、盧卡帕尼、維利帕尼、伊尼帕尼、INO-1001、AG-014699、ONO-2231;或塔拉帕尼。在一個實施例中,PARPi係尼拉帕尼、奧拉帕尼、盧卡帕尼或塔拉帕尼。在一個實施例中,PARPi係奧拉帕尼。在一個實施例中,PARPi係塔拉帕尼。在一個實施例中,PARPi係斯諾帕尼(stenoparib)或帕米帕尼(pamiparib)。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IAP拮抗劑組合治療之患者,該等IAP拮抗劑包括LCL-161(Novartis)、Debio-1143(席維龐特(xevinapant))(Debiopharma/Ascenta)、AZD5582、比利龐特/TL-32711(TetraLogic)、CUDC-427/GDC-0917/RG- 7459(Genentech)、JP1201(Joyant)、T-3256336 (Takeda)、GDC-0152(Genentech)或HGS-1029/AEG-40826(HGS/ Aegera)。在一個實施例中,IAP拮抗劑(例如)選自LCL-161(Novartis)、Debio-1143 (Debiopharma/Ascenta)(席維龐特)、AZD5582、比利龐特/TL-32711(TetraLogic)、CUDC-427/GDC-0917/RG-7459(Genentech)、JP1201 (Joyant)、T-3256336(Takeda)、GDC-0152(Genentech)、ASTX660(托立龐特(tolinapant))及HGS-1029/AEG-40826(HGS/ Aegera)、Debio-4028及Ascentage IAP抑制劑APG-1387。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腫瘤經確定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且利用MDM2拮抗劑與IAP拮抗劑組合治療。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生物標記可用於選擇利用MDM2拮抗劑與以下各項組合治療之患者:鉑化合物,例如順鉑(視情況與阿米福汀組合)、卡鉑或奧沙利鉑;烷基化劑,諸如氮芥或亞硝基脲,例如環磷醯胺、苯丁酸氮芥、卡莫司汀(BCNU)、苯達莫司汀、噻替派、美法侖、曲奧舒凡、洛莫司汀(CCNU)、六甲蜜胺、白消安、達卡巴嗪、雌氮芥、福莫司汀、異環磷醯胺(視情況與美司鈉組合)、哌泊溴烷、丙卡巴肼、鏈脲黴素、替莫唑胺、尿嘧啶、甲基二氯乙基胺、甲基環己基氯乙基亞硝基脲或尼莫司汀(ACNU)及/或輻射療法。在一個實施例中,鉑化合物選自(例如)順鉑(視情況與阿米福汀組合)、卡鉑、奧沙利鉑、二環鉑、庚鉑(heptaplatin)、洛鉑(lobaplatin)、奈達鉑(nedaplatin)、沙鉑(satraplatin)或四硝酸三鉑,尤其順鉑、卡鉑及奧沙利鉑。在一個實施例中,烷基化劑(諸如氮芥或亞硝基脲)選自(例如)環磷醯胺、苯丁酸氮芥、卡莫司汀(BCNU)、胺莫司汀(ambamustine)、苯達莫司汀、噻替派、美法侖、曲奧舒凡、洛莫司汀(CCNU)、白消安、達卡巴嗪、雌氮芥、福莫司汀、異環磷醯胺(視情況與美司鈉組合)、哌泊溴烷、丙卡巴肼、鏈脲黴素、替莫唑胺、尿嘧啶、甲基二氯乙基胺、甲基二氯乙基胺氧化物鹽酸鹽、甲基環己基氯乙基亞硝基脲、尼莫司汀(ACNU)、潑尼莫司汀(prednimustine)、甲基二氯乙基胺、依託格魯(etoglucid)、鏈佐黴素、伊羅夫文(irofulven)、二溴衛矛醇、葡磷醯胺、埃夫索胺(evofosfamide)、伸乙亞胺或甲基蜜胺(包括六甲蜜胺、三伸乙基蜜胺、三羥甲基蜜胺(trimethylolomelamine)、三伸乙基磷醯胺、三伸乙基硫代磷醯胺或三羥甲基蜜胺(trimemylolomelamine))。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腫瘤經確定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且利用MDM2拮抗劑與輻射療法組合治療。
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腫瘤經確定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且利用MDM2拮抗劑與DNA損傷劑(諸如化學療法及/或放射療法)組合治療。
在一個實施例中,患者腫瘤經確定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且利用MDM2拮抗劑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組合治療,該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諸如CTLA-4阻斷性抗體及/或針對PD-1及PD-L1及/或PD-L2之抗體,例如伊匹單抗(CTLA4)、MK-3475(派姆單抗,舊稱蘭布魯珠單抗、抗PD-1)、尼沃魯單抗(抗PD-1)、BMS-936559(抗PD-L1)、MPDL320A、AMP-514或MEDI4736(抗PD-L1)或曲美目單抗(舊稱替西木單抗、CP-675,206、抗CTLA-4);視情況用於治療MSI-H腫瘤,其可藉由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測試鑑別。
在另一實施例中,提供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選擇患者之步驟: (a)  在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生物標記;及 (b)  向步驟(a)中所選之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及例如藉由降低DDR生物標記之水準而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降低DDR生物標記之水準之劑或治療係抗癌劑或治療。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降低DDR生物標記之水準之劑或治療係重組干擾素(諸如干擾素-γ及干擾素α)及介白素(例如介白素2),例如阿地介白素、地尼白介素、干擾素α 2a、干擾素α 2b或聚乙二醇干擾素α 2b,或DNA修復抑制劑,諸如PARP抑制劑,或IAP拮抗劑或鉑化合物,例如順鉑(視情況與阿米福汀組合)、卡鉑或奧沙利鉑;烷基化劑,諸如氮芥或亞硝基脲,例如環磷醯胺、苯丁酸氮芥、卡莫司汀(BCNU)、苯達莫司汀、噻替派、美法侖、曲奧舒凡、洛莫司汀(CCNU)、六甲蜜胺、白消安、達卡巴嗪、雌氮芥、福莫司汀、異環磷醯胺(視情況與美司鈉組合)、哌泊溴烷、丙卡巴肼、鏈脲黴素、替莫唑胺、尿嘧啶、甲基二氯乙基胺、甲基環己基氯乙基亞硝基脲或尼莫司汀(ACNU)及/或輻射療法。
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誘導敏感性之劑或治療係重組干擾素及介白素、DNA修復抑制劑、IAP拮抗劑或鉑化合物。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誘導敏感性之劑或治療係IAP拮抗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觸發凋亡之劑或治療係IAP拮抗劑。在一個實施例中,IAP拮抗劑係LCL-161 (Novartis)、Debio-1143(Debiopharma/Ascenta)、AZD5582、比利龐特/TL-32711(TetraLogic)、CUDC-427/GDC-0917/RG-7459(Genentech)、JP1201(Joyant)、T-3256336 (Takeda)、GDC-0152(Genentech)或HGS-1029/AEG-40826 (HGS/Aegera)。
在一個實施例中,IAP拮抗劑係ASTX660、LCL-161(Novartis)、Debio-1143(Debiopharma/Ascenta)、AZD5582、比利龐特/TL-32711(TetraLogic)、CUDC-427/ GDC-0917/RG-7459(Genentech)、JP1201(Joyant)、T-3256336(Takeda)、GDC-0152(Genentech)或HGS-1029/ AEG-40826(HGS/Aegera)、Debio-4028及Ascentage IAP抑制劑APG-1387。在一個實施例中,IAP拮抗劑係ASTX660 (托立龐特)。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MDM2拮抗劑(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與ASTX660之組合。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以下之組合: (i)   (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 (ii)  1-{6-[(4-氟苯基)甲基]-5-(羥基甲基)-3,3-二甲基-1H,2H,3H-吡咯并[3,2-b]吡啶-1-基}-2-[(2R,5R)-5-甲基-2-{[(3R)-3-甲基嗎啉-4-基]甲基}六氫吡嗪-1-基]乙-1-酮(「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特定而言,本發明之此態樣提供: 一種組合,其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例如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與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及視情況一或多種(例如1或2種)其他治療劑(例如抗癌劑)。
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其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該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與該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物理締合。
一種組合,其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該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與該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a)混合;(b)化學/物理化學連接;(c)化學/物理化學共包裝;或(d)未混合但共包裝或共呈遞。
一種組合,其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該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與該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非物理締合。
一種組合,其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該組合包含:(a)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以及關於臨時締合該至少一種化合物以形成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之物理締合之說明書;或(b)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以及利用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進行組合療法之說明書;或(c)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以及向已投與(或正在投與)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中之其他者之患者群體進行投與之說明書;或(d)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中之至少一者,其量或形式特別適於與該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中之其他者組合使用。
一種組合,其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呈醫藥套組或患者包之形式。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含有如本文所揭示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一種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組合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療法中。
一種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組合之醫藥組合物,其用於預防或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狀態或疾患。
一種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組合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預防或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狀態或疾患之藥劑。
一種用於預防或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或疾患之方法,其包括向患者投與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組合之醫藥組合物。
一種用於預防或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或疾患之方法,其包括向有需要之患者投與(i)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及(ii)如本文所定義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一種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使用之組合之醫藥組合物,其尤其用於如本文所揭示之預防或治療方法中,其中疾病狀態或疾患由MDM2-p53介導。
一種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使用之組合之醫藥組合物或使用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進行預防或治療之方法,其中根據本文所闡述之生物標記選擇患者。
一種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使用之組合之醫藥組合物或使用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進行預防或治療之方法,其中選擇患有DDR正常或高之腫瘤之患者。
一種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使用之組合之醫藥組合物或使用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進行預防或治療之方法,其中疾病狀態或疾患係癌症。
一種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或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使用之組合之醫藥組合物或使用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進行預防或治療之方法,其中疾病狀態或疾患係急性骨髓樣白血病之癌症。
一種包含如本文所揭示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其如本文所揭示用於預防或治療急性骨髓樣白血病。
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預防或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狀態或疾患,其中該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係與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組合使用。
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預防或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癌症,其中該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係與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組合使用。
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預防或治療如本文所闡述之疾病狀態或疾患,其中該治療劑係與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組合使用。
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在與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視情況與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之組合療法中預防、治療或管控有需要患者之癌症。
一種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癌症之藥劑,其中患者正在用另一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治療。
一種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治療癌症之藥劑,其中患者正在用如本文所揭示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治療。
一種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增強或加強患有癌症之患者中的反應率之藥劑,其中該患者正在用另一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治療。
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治療哺乳動物中包含異常細胞生長或由其引起之疾病或疾患,其中該哺乳動物正在經歷另一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之治療。
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緩和或降低哺乳動物中包含異常細胞生長或由其引起之疾病或疾患之發病率,其中該哺乳動物正在經歷另一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之治療。
一種如本文所揭示之組合(例如包含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之組合)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之醫藥組合物。
一種含有作為第一活性成分之異吲哚啉-1-酮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及作為另一活性成分之額外治療劑(例如ASTX660)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之產品,其作為組合製劑同時、分開或依序用於治療癌症。
在一個實施例中,組合使用之額外治療劑係用以降低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產物之水準之劑或治療。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降低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產物之水準之劑或治療係重組干擾素(諸如干擾素-γ及干擾素α)及介白素(例如介白素2),例如阿地介白素、地尼白介素、干擾素α 2a、干擾素α 2b或聚乙二醇干擾素α 2b,或DNA修復抑制劑,諸如PARP抑制劑,或IAP拮抗劑或鉑化合物,例如順鉑(視情況與阿米福汀組合)、卡鉑或奧沙利鉑;烷基化劑,諸如氮芥或亞硝基脲,例如環磷醯胺、苯丁酸氮芥、卡莫司汀(BCNU)、苯達莫司汀、噻替派、美法侖、曲奧舒凡、洛莫司汀(CCNU)、六甲蜜胺、白消安、達卡巴嗪、雌氮芥、福莫司汀、異環磷醯胺(視情況與美司鈉組合)、哌泊溴烷、丙卡巴肼、鏈脲黴素、替莫唑胺、尿嘧啶、甲基二氯乙基胺、甲基環己基氯乙基亞硝基脲或尼莫司汀(ACNU)及/或輻射療法。
在一個實施例中,用以降低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產物之水準之劑係BRCA1、BRCA2、ATM及/或ATRX之抑制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與ATM抑制劑組合使用,例如選自AZD-1390、M-4076(來自Merck KGaA)或IMP-08(來自IMPACT Therapeutics)之ATM抑制劑。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與ATRX調節劑組合使用。
在一個實施例中,MDM2拮抗劑與伊馬替尼、尼羅替尼、達沙替尼、氟馬替尼(flumatinib)、阿西米尼布(asciminib)、伯舒替尼(bosutinib)、普納替尼(ponatinib)或拉多替尼(radotinib)組合使用。
用於製備、分離並純化1-{6-[(4-氟苯基)甲基]-5-(羥基甲基)-3,3-二甲基-1H,2H,3H-吡咯并[3,2-b]吡啶-1-基}-2-[(2R,5R)-5-甲基-2-{[(3R)-3-甲基嗎啉-4-基]甲基}六氫吡嗪-1-基]乙-1-酮(ASTX660)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包括乳酸鹽)之具體製程可參見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GB2014/053778號之實例2,該國際專利申請案於2015年6月25日公開為WO 2015/092420。在一個實施例中,其係1-{6-[(4-氟苯基)甲基]-5-(羥基甲基)-3,3-二甲基-1H,2H,3H-吡咯并[3,2-b]吡啶-1-基}-2-[(2R,5R)-5-甲基-2-{[(3R)-3-甲基嗎啉-4-基]甲基}六氫吡嗪-1-基]乙-1-酮之乳酸鹽。
本發明之組合中所存在的每一化合物可以個別不同之投藥時間表且經由不同途徑給予。因此,兩種或更多種劑中之每一者之劑量學可不同:每一者可在同一時間或在不同時間投與。熟習此項技術者經由其公知常識將知曉欲使用之投藥方案及組合療法。舉例而言,式(I o)化合物可與一或多種其他劑組合使用,該等劑係根據其現有組合方案投與。下文提供標準組合方案之實例。
紫杉烷化合物有利地以每療程50至400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例如75至250 mg/m 2之劑量投與,特定而言,太平洋紫杉醇之劑量為約175至250 mg/m 2且多西他賽為約75至150 mg/m 2
喜樹鹼化合物有利地以每療程0.1至400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例如1至300 mg/m 2之劑量投與,特定而言,伊立替康之劑量為約100至350 mg/m 2且托泊替康為約1至2 mg/m 2
抗腫瘤鬼臼毒素衍生物有利地以每療程30至300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例如50至250mg/m 2之劑量投與,特定而言,依託泊苷之劑量為約35至100 mg/m 2且替尼泊苷為約50至250 mg/m 2
抗腫瘤長春花生物鹼有利地以每療程2至30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之劑量投與,特定而言,長春鹼之劑量為約3至12 mg/m 2,長春新鹼之劑量為約1至2 mg/m 2,且長春瑞濱之劑量為約10至30 mg/m 2
抗腫瘤核苷衍生物有利地以每療程200至2500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例如700至1500 mg/m 2之劑量投與,特定而言,5-FU之劑量為200至500mg/m 2,吉西他濱之劑量為約800至1200 mg/m 2且卡培他濱為約1000至2500 mg/m 2
烷基化劑(諸如氮芥或亞硝基脲)有利地以每療程100至500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例如120至200 mg/m 2之劑量投與,特定而言,環磷醯胺之劑量為約100至500 mg/m 2,苯丁酸氮芥之劑量為約0.1至0.2 mg/kg,卡莫司汀之劑量為約150至200 mg/m 2,且洛莫司汀之劑量為約100至150 mg/m 2
抗腫瘤蒽環衍生物有利地以每療程10至75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例如15至60 mg/m 2之劑量投與,特定而言,多柔比星之劑量為約40至75 mg/m 2,道諾黴素之劑量為約25至45mg/m 2,且伊達比星之劑量為約10至15 mg/m 2
抗雌激素劑有利地以每日約1至100 mg之劑量投與,此取決於具體劑及所治療之疾患。他莫昔芬有利地以5至50 mg、通常10至20 mg之劑量一天兩次經口投與,持續進行該療法達足夠時間以達成並維持治療效應。托瑞米芬有利地以約60mg之劑量一天一次經口投與,持續進行該療法達足夠時間以達成並維持治療效應。阿那曲唑有利地以約1mg之劑量一天一次經口投與。屈洛昔芬有利地以約20-100mg之劑量一天一次經口投與。雷洛昔芬有利地以約60mg之劑量一天一次經口投與。依西美坦有利地以約25mg之劑量一天一次經口投與。
抗體有利地以約1至5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之劑量投與,或若不同,以如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劑量投與。曲妥珠單抗有利地以每療程1至5 mg/平方米體表面積(mg/m 2)、特定而言2至4 mg/m 2之劑量投與。
倘若式(I˚)化合物在組合療法中與一種、兩種、三種、四種或更多種(通常一或兩種、更通常一種)其他治療劑一起投與,則該等化合物可同時或依序投與。在後一情形中,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將在一定時間段內且以足以確保達成有利或協同效應之量及方式投與。在依序投與時,其可以密集間隔(例如在5-10分鐘之時間段內)或以較長間隔(例如相隔1、2、3、4或更多個小時,或視需要相隔甚至更長之時間段)投與,精確之劑量方案與治療劑之性質相稱。該等劑量可(例如)每療程投與一次、兩次或更多次,其可(例如)每7天、14天、21天或28天進行重複。
應瞭解,組合之每一組分之典型投與方法及次序以及各別劑量量及方案將取決於所投與之本發明之具體其他藥劑及化合物、其投與途徑、所治療之具體腫瘤及所治療之具體宿主。最佳投與方法及次序以及劑量量及方案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使用習用方法且鑑於本文所陳述之資訊容易地確定。
當作為組合給予時,本發明之化合物與一或多種其他抗癌劑之重量比可由熟習此項技術者確定。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該比率及投與之確切劑量及頻率取決於本發明之具體化合物及所用之其他抗癌劑、所治療之具體疾患、所治療疾患之嚴重程度、具體患者之年齡、體重、性別、飲食、投與時間及一般身體狀況、投與模式以及個體可能服用之其他藥劑。此外,顯而易見,有效每日量可端視於所治療個體之反應及/或端視於開處本發明化合物之醫師之評估而降低或增加。本發明MDM2拮抗劑與另一抗癌劑之特定重量比可在1/10至10/1、更尤其1/5至5/1、甚至更尤其1/3至3/1範圍內。
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可與非化學治療劑治療(諸如放射療法、光動力療法、基因療法;手術及控制飲食)聯合投與。放射療法可用於根治性、姑息性、輔助性、新輔助性或預防性目的。
本發明中所用之化合物亦具有使腫瘤細胞對放射療法及化學療法敏感之治療應用。因此,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作「放射敏化劑」及/或「化學敏化劑」,或可與另一「放射敏化劑」及/或「化學敏化劑」組合給予。在一個實施例中,式(I o)化合物用作化學敏化劑。
術語「放射敏化劑」定義為以治療有效量投與給患者,以增加細胞對電離輻射之敏感性及/或促進能利用電離輻射進行治療的疾病之治療之分子。
術語「化學敏化劑」定義為以治療有效量投與給患者,以增加細胞對化學療法之敏感性及/或促進能利用化學治療劑進行治療的疾病之治療之分子。
許多癌症治療方案目前採用放射敏化劑聯合x射線輻射。x射線活化之放射敏化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以下:甲硝唑(metronidazole)、迷索硝唑(misonidazole)、去甲基迷索硝唑、哌莫硝唑(pimonidazole)、依他硝唑(etanidazole)、尼莫拉唑(nimorazole)、絲裂黴素C、RSU 1069、SR 4233、EO9、RB 6145、菸鹼醯胺、5-溴去氧尿苷(BUdR)、5-碘去氧尿苷(IUdR)、溴去氧胞苷、氟去氧尿苷(FudR)、羥基脲、順鉑以及其治療有效類似物及衍生物。
癌症之光動力療法(PDT)採用可見光作為敏化劑之輻射活化劑。光動力放射敏化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以下:血紫質衍生物、光卟啉(Photofrin)、苯并卟啉衍生物、初卟啉錫、去鎂葉綠素酸-a(pheoborbide-a)、細菌葉綠素-a、萘酞菁、酞青素、酞青鋅以及其治療有效類似物及衍生物。
放射敏化劑可與治療有效量之一或多種其他化合物聯合投與,該一或多種其他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促進放射敏化劑併入至靶細胞中之化合物;控制治療劑、營養物及/或氧至靶細胞之流動之化合物;在有或沒有額外輻射之情形下作用於腫瘤之化學治療劑;或用於治療癌症或其他疾病之其他治療有效化合物。
化學敏化劑可與治療有效量之一或多種其他化合物聯合投與,該一或多種其他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促進化學敏化劑併入至靶細胞中之化合物;控制治療劑、營養物及/或氧至靶細胞之流動之化合物;作用於腫瘤之化學治療劑或用於治療癌症或其他疾病之其他治療有效化合物。發現鈣拮抗劑(例如維拉帕米(verapamil))可與抗瘤劑組合使用,以在對公認化學治療劑具有抗性之腫瘤細胞中建立化學敏感性,並增強此等化合物在藥物敏感性惡性病中之效能。
為了與另一化學治療劑在組合療法中使用,可(例如)將式(I˚)化合物與一種、兩種、三種、四種或更多種其他治療劑一起調配於含有兩種、三種、四種或更多種治療劑之劑型中,亦即調配於含有所有組分之單式醫藥組合物中。在替代方案中,個別治療劑可單獨調配且以套組之形式一起呈遞,視情況含有其使用說明書。
在一個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包含式(I˚)化合物以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視情況一或多種治療劑。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本發明組合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以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之醫藥組合物。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含有式(I˚)化合物及一或多種抗癌劑之產品,其作為組合製劑用於同時、分開或依序用於治療患有癌症之患者。 編號實施例
本發明包括至少以下編號實施例: 1.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至少一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 2.   如實施例1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DDR路徑係: a.   同源重組修復(HRR)路徑; b.   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路徑; c.    錯配修復(MMR)路徑; d.   范康尼氏貧血(FA)路徑;及/或 e.    鹼基切除修復(BER)路徑。 3.   如實施例1或實施例2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除ATM以外之HR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或由其組成;或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BRCA2及/或ATM或由其組成。 4.   如實施例1至3中任一實施例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ATRX或由其組成。 5.   如實施例1至4中任一實施例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MSH2、MSH3、MSH6、MLH1、MLH3、PMS2、POLE及/或POLD1,或由其組成;或 該癌症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 6.   如實施例1至5中任一實施例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以下或由以下組成:FANCA、FANCB、FANCC、FANCD1、FANCD2、FANCE、FANCF、FANCG、FANCI、FANCJ、FANCL、FANCM、FANCN、FANCO、FANCP、FANCQ、FANCR、FANCS、FANCT、FANCU、FANCV及/或FANCW。 7.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藉由評價該癌症之微衛星不穩定性狀態及/或腫瘤突變負荷來偵測DDR基因之耗乏或突變,視情況其中該癌症係MSI-高的。 8.   如實施例1至7中任一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在治療之前測試患者組織樣品以測定癌症表現譜。 9.   如實施例8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樣品包含癌症DNA、ctDNA或癌細胞。 10.  如實施例8或實施例9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測試包含用以偵測蛋白質、mRNA及/或ctDNA之分析。 11.  如實施例10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i)使用免疫分析、蛋白質結合分析、基於抗體之分析、基於抗原結合蛋白之分析、基於蛋白質之陣列、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流式細胞術、蛋白質陣列、墨點、西方墨點、散射測濁法、濁度測定法、層析、質譜、酶活性、放射免疫分析、免疫螢光、免疫化學發光、免疫電化學發光、免疫電泳、競爭性免疫分析或免疫沈澱來偵測蛋白質;及/或(ii)其中使用RT-PCR或定量基因表現分析來偵測mRNA。 12.  如實施例8至11中任一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基於所測定之表現譜選擇該患者進行治療。 13.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係: 非小細胞肺癌、間皮瘤、神經膠母細胞瘤或腎透明細胞癌;或 子宮癌、子宮內膜癌、膀胱癌、胃癌、結腸直腸癌、前列腺癌或DLBCL;或 腦癌、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食管癌或黑色素瘤。 14.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為P53野生型。 15.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等癌細胞在治療步驟後經歷凋亡。 16.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在至少一定比例之癌細胞中該MDM2拮抗劑誘導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 17.  如實施例16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在至少40%之癌細胞或至少60%之癌細胞中該MDM2拮抗劑誘導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 18.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顯示: 相對於對照,CDKN2A、BAP1及SKP2中之一者、兩者或三者之表現降低;及/或 相對於對照,一種、兩種、三種、四種、五種或更多種干擾素印記基因之表現增加。 19.  如實施例18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 該等干擾素印記基因係CXCL10、CXCL11、RSAD2、MX1、BATF2、IFI44L、IFITM1、ISG15、CMPK2、IFI27、CD74、IFIH1、CCRL2、IFI44、HERC6、ISG20、IFIT3、HLA-C、OAS1、IFI35、IRF9、EPSTI1、USP18、BST2、CSF1、C1S、DHX58、TRIM14、OASL、IRF7、LGALS3BP、DDX60、LAP3、LAMP3、PARP12、PARP9、SP110、PLSCR1、WARS、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及FLI1;或 該癌症顯示CXCL10或CXCL11之表現增加。 20.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顯示 以下各項中之一者、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IRF7、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IRF9及FLI1。 21.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22.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RG-7388)、HDM-201、KRT-232 (AMG-232)、ALRN-6924、MI-773 (SAR405838)、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2_image189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23.  一種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中之一或多者 在人類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的表現或活性水準之用途,其用作用於評價該癌症是否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例如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24.  一種預測或評價人類癌症患者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性之方法,其包括評價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在來自癌症患者之樣品中的表現或活性水準,及確定所測試之表現或活性水準是否指示該癌症應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 25.  如實施例24之方法,其中評價步驟包括將該表現或活性水準與(i)與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性或無反應性相關的或(ii)來自相同類型之健康非癌細胞之表現或活性水準進行比較。 26.  如實施例24或實施例25之方法,其中基於生物標記譜將患者分類至群組,視情況其中該等群組包含以下或由以下組成: (i)   反應者及無反應者;或 (ii)  強烈反應者。 27.  如實施例24至26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當1種、2種、3種、4種、5種、6種、7種、8種、9種、10種或更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水準 低於鑑別為不適於治療之患者中之表現水準時,將患者鑑別為特別適於治療。 28.  如實施例24至27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相對於(i)與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無反應性相關的或(ii)來自相同類型之健康非癌細胞之表現水準,當偵測到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降低時,將患者鑑別為用MDM2拮抗劑治療。 29.  如實施例24至28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包括偵測來自該人類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之步驟。 30.  如實施例29之方法,其中使用活體外偵測分析來進行該偵測。 31.  一種測定人類癌症患者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敏感性之方法,其包括偵測來自該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或活性,及基於該樣品中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評價該患者之癌症是否有可能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有反應。 32.  一種偵測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在患有癌症之人類患者中之表現或活性水準之方法。 33.  如實施例32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a)  自人類患者獲得癌細胞樣品;及 (b)  藉由使該樣品與一或多種用於偵測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表現之試劑接觸來偵測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是否在所採樣之癌細胞中表現。 34.  如實施例24至33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35.  如實施例24至33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HDM-201、KRT-232、ALRN-6924、ALRN-6924、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 - 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2_image191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36.  如實施例24至35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藉由投與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之癌症之步驟。 37.  如實施例36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38.  如實施例36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HDM-201、KRT-232、ALRN-6924、ALRN-6924、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 - 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2_image193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39.  如實施例36至38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基於該方法之結果向該患者提供治療。 40.  一種用於偵測來自人類患者之樣品中對MDM2抑制之敏感性的至少一種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之套組或裝置,其包含用於偵測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之偵測試劑。 41.  一種用於確定人類癌症患者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適宜性之系統,其包含儲存記憶體,該儲存記憶體用於儲存與來自該患者之樣品相關之資料,該等資料包含與生物標記小組相關的指示來自個體之樣品中的生物標記表現或活性水準之資料,該生物標記小組包含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及 處理器,其通信地耦合至該儲存記憶體,以用於對該患者進行分類。 42.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用途、方法、套組或系統,其中該癌症顯示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之丟失。 43.  如實施例1至39或42中任一實施例所用之MDM2拮抗劑、用途或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與第二治療劑之組合療法之一部分。 44.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 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任一DDR路徑基因中不具有可偵測到之功能喪失突變, 該MDM2拮抗劑與例如降低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之水準而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組合。 45.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選擇如下患者之步驟: (a)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及 (b)  向步驟(a)中所選之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及例如藉由降低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之水準而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 46.  如實施例44之MDM2拮抗劑或如實施例45之方法,其中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該劑係DNA損傷劑或DNA修復抑制劑。 47.  一種包含MDM2抑制劑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MDM2抑制劑係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治療患者之癌症,其中該癌症係如實施例1至7中任一實施例所定義。 48.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患者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方法包括: (i)   確定來自該患者之樣品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 (ii)  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該MDM2拮抗劑。 49.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 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具有低水準之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任一DDR路徑基因中具有可偵測到之功能喪失突變, 該MDM2拮抗劑與抗癌劑(例如DNA損傷劑或DNA修復抑制劑)組合。 50.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選擇如下患者之步驟: (a)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具有低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及 (b)  向步驟(a)中所選之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及抗癌劑(例如DNA損傷劑或DNA修復抑制劑)。 51.  一種治療個體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個體投與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至少一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視情況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 52.  如實施例51之方法,其中該DDR路徑係: a.   同源重組修復(HRR)路徑; b.   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路徑; c.    錯配修復(MMR)路徑; d.   范康尼氏貧血(FA)路徑;及/或 e.    鹼基切除修復(BER)路徑。 53.  如實施例51或實施例52之方法,其中: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中之一或多者選自除ATM以外之HRR路徑基因及基因產物;或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中之一或多者選自 BRCA1、BRCA2及ATM,或選自BRCA1及/或BRCA2及ATM。 54.  如實施例51至53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中之一或多者包含ATRX。 55.  如實施例51至54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中之一或多者選自MSH2、MSH3、MSH6、MLH1、MLH3、PMS2、POLE及POLD1;或 該癌症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或SBS26以及POLD1突變印記SBS20中之一或多者。 56.  如實施例51至55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中之一或多者選自FANCA、FANCB、FANCC、FANCD1、FANCD2、FANCE、FANCF、FANCG、FANCI、FANCJ、FANCL、FANCM、FANCN、FANCO、FANCP、FANCQ、FANCR、FANCS、FANCT、FANCU、FANCV及FANCW。 57.  如實施例51至56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評價或已評價該癌症之微衛星不穩定性狀態及該癌症之腫瘤突變負荷中之一或多者,及藉由該微衛星不穩定性狀態及該腫瘤突變負荷中之一或多者確定DDR路徑基因之耗乏或突變。 58.  如實施例57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MSI-高的。 59.  如實施例51至58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投與之前測試或已測試患者組織樣品以測定癌症表現譜。 60.  如實施例59之方法,其中該樣品包含癌症DNA、ctDNA或癌細胞。 61.  如實施例59或實施例60之方法,其中該測試包含用以偵測蛋白質、mRNA及ctDNA中之一或多者之分析。 62.  如實施例61之方法,其中以下中之一者或兩者:(i)使用免疫分析、蛋白質結合分析、基於抗體之分析、基於抗原結合蛋白之分析、基於蛋白質之陣列、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流式細胞術、蛋白質陣列、墨點、西方墨點、散射測濁法、濁度測定法、層析、質譜、酶活性、放射免疫分析、免疫螢光、免疫化學發光、免疫電化學發光、免疫電泳、競爭性免疫分析或免疫沈澱來偵測蛋白質;及(ii)使用RT-PCR或定量基因表現分析來偵測mRNA;及/或(iii)其中藉由下一代測序來偵測DNA或RNA;及/或(iv)其中藉由免疫組織化學來偵測蛋白質。 63.  如實施例59至62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基於所測定之癌症表現譜選擇該患者進行治療。 64.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 非小細胞肺癌、間皮瘤、神經膠母細胞瘤或腎透明細胞癌;或 子宮癌、子宮內膜癌、膀胱癌、胃癌、結腸直腸癌、前列腺癌或DLBCL;或 腦癌、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食管癌或黑色素瘤,或 急性骨髓樣白血病(AML)、鱗狀細胞癌或頭部、頸部、皮膚、胃腸系統或生殖道腫瘤;或 前列腺癌、卵巢癌、乳癌或婦科癌症;或 結腸直腸癌、胃癌或婦科癌症。 65.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之方法,其中該癌症為P53野生型。 66.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之方法,其中在投與後癌細胞經歷凋亡。 67.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之方法,其中在至少一定比例之癌細胞中該MDM2拮抗劑誘導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 68.  如實施例67之方法,其中在至少40%之癌細胞或至少60%之癌細胞中該MDM2拮抗劑誘導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 69.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癌症顯示以下情形中之一或多者: 相對於對照,CDKN2A、BAP1及SKP2中之一者、兩者或三者之表現降低;及 相對於對照,一種、兩種、三種、四種、五種或更多種干擾素印記基因之表現增加。 70.  如實施例69之方法,其中: 一或多種干擾素印記基因選自CXCL10、CXCL11、RSAD2、MX1、BATF2、IFI44L、IFITM1、ISG15、CMPK2、IFI27、CD74、IFIH1、CCRL2、IFI44、HERC6、ISG20、IFIT3、HLA-C、OAS1、IFI35、IRF9、EPSTI1、USP18、BST2、CSF1、C1S、DHX58、TRIM14、OASL、IRF7、LGALS3BP、DDX60、LAP3、LAMP3、PARP12、PARP9、SP110、PLSCR1、WARS、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及FLI1;或 該癌症顯示CXCL10或CXCL11之表現增加。 71.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癌症顯示 以下各項中之一者、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IRF7、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IRF9及FLI1。 72.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73.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74.  如任一前述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選自化合物1、依達奴林(RG-7388)、HDM-201、KRT-232 (AMG-232)、ALRN-6924、MI-773(SAR405838)、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
Figure 02_image195
及上述任一者之互變異構物、溶劑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中之一或多者。 75.  一種治療患者之MDM2拮抗劑敏感性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偵測或已偵測來自該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或活性水準,且若來自該患者之該癌細胞樣品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或活性水準分別低於來自第二患者之非癌細胞樣品或細胞樣品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中之一或多者之表現或活性水準,則向該患者投與該MDM2拮抗劑,其中該第二患者患有不對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癌症,視情況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包含BRCA1及/或BRCA2。 76.  如實施例7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基於來自該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或活性水準將該患者分類至群組。 77.  如實施例76之方法,其中該群組選自: (i)   反應者及無反應者;及 (ii)  強烈反應者。 78.  如實施例75至77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包括若1種、2種、3種、4種、5種、6種、7種、8種、9種、10種或更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或活性水準分別低於來自患有不對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癌症之患者的非癌細胞樣品或細胞樣品中之表現或活性水準,則向該患者投與該MDM2拮抗劑。 79.  如實施例75至78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使用活體外偵測分析來進行該偵測。 80.  如實施例75至79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81.  如實施例75至80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82.  如實施例75至81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選自化合物1、依達奴林、HDM-201、KRT-232、ALRN-6924、ALRN-6924、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2_image197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83.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癌症顯示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之丟失,該方法包括向該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視情況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包含BRCA1及/或BRCA2。 84.  如前述實施例中任一實施例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向該患者投與第二治療劑(例如PARP抑制劑)作為組合療法之一部分。 85.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 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任一DDR路徑基因中均不具有可偵測到之功能喪失突變,該方法包括 向該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與誘導對該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之組合。 86.  如實施例85之方法,其中誘導對該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該劑使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之水準降低。 87.  如實施例85或實施例86之方法,其中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該劑係DNA損傷劑或DNA修復抑制劑。 88.  一種治療患有對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癌症之患者的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 (i)   確定來自該患者之樣品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 (ii)  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該MDM2拮抗劑。 89.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該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與抗癌劑(例如DNA損傷劑或DNA修復抑制劑)之組合,其中 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具有低水準之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任一DDR路徑基因中具有可偵測到之功能喪失突變。 90.  如上文之方法實施例,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包含BRCA1及/或BRCA2。 91.  如上文之方法實施例,其中該兩種或更多種DDR路徑基因不包含ATM及/或ATR。 92.  如上文之方法實施例,其中該兩種或更多種DDR路徑基因包含ATR及/或ATM。 93.  如上文之方法或用途實施例,其中該兩種或更多種DDR路徑基因包含BRCA1及/或BRCA2及ATM。 94.  如上文之方法或用途實施例,其中該第二劑係PARP抑制劑。
現參考以下非限制性實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實例
現將藉由參考以下實例中所闡述之具體實施例(但不限於其)來說明用於本發明之MDM2拮抗劑。使用諸如AutoNom(MDL)或ChemAxon Structure to Name等自動化命名包來命名化合物,或如由化學品供應商所命名。
以下第一組MDM2拮抗劑(其中cyc為苯基)之實例可如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GB2016/053042號中所闡述來製備,該國際專利申請案於2017年4月6日公開為 WO 2017/055860:
實例 名稱
1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2-羥基乙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3-(羥基甲基)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 1-({[(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酸
6 (3R)-3-(4-氯苯基)-2-[(1S)-1-(4-氯苯基)乙基]-3-(2,3-二羥基-2-甲基丙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 (3R)-3-(4-氯苯基)-2-[(1S)-1-(4-氯苯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8及9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1,2-二羥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0及11 (3R)-3-(4-氯苯基)-2-[(1S)-1-(4-氯苯基)乙基]-6-(2-羥基-1-甲氧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2及13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1-(二甲基胺基)-2-羥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4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5 (3R)-3-(4-氯苯基)-2-[(1S)-1-(4-氯苯基)乙基]-6-(1,2-二羥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6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3-羥基-3-甲基丁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7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1H-吡唑-4-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8 1-({[(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19 N-{[1-({[(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基]甲基}甲烷磺醯胺
20 (3R)-3-(4-氯苯基)-2-[(4-乙炔基苯基)甲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1 (3R)-3-(4-氯苯基)-2-[(4-乙炔基苯基)甲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及23 (3R)-3-(4-氯苯基)-6-(1,2-二羥基丙-2-基)-2-[(4-乙炔基苯基)甲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 4-{[(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 2)甲基]環丙基}( 2H 2)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
25 4-{[(1R)-1-(4-氯苯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
26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3-甲基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及28 4-{[(1R)-1-(4-氯苯基)-5-(1,2-二羥基丙-2-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
29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0 2-{[(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N,N-二甲基乙醯胺
31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1-(甲氧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2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1-(羥基甲基)環丁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3 5-氯-2-{[(1R)-1-(4-氯苯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酸
34 (3R)-2-{[4-氯-2-(嗎啉-4-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5 1-({[(1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36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3-({1-[羥基( 2H 2)甲基]環丙基}( 2H 2)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7及38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9及40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氧雜環戊-3-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1及42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噁烷-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3及44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5 (3R)-3-(4-氯苯基)-2-[(1S)-1-(4-氯苯基)乙基]-3-{[(3S,4R)-4-羥基氧雜環戊-3-基]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6 (3R)-3-(4-氯苯基)-2-[(1S)-1-(4-氯苯基)乙基]-3-{[(3R,4S)-4-羥基氧雜環戊-3-基]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7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8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9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3-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0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1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2,2-二氟-3-羥基丙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及53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3-{[2-(羥基甲基)環丁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及55 (3R)-3-(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6-[2-羥基-1-側氧基-1-(吡咯啶-1-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6及57 2-[(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N,N-二甲基丙醯胺
58及59 2-[(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N-甲基丙醯胺
60 (3R)-2-{[4-氯-2-(甲基硫烷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1及62 (3R)-2-[(4-氯-2-甲烷亞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3及64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2-羥基-1-甲氧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5及66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6-(1,2-二羥基丙-2-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7及68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3R)-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9及70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1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72 1-({[(1R)-2-{[4-氯-2-(羥基甲基)苯基]甲基}-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73及74 1-({[(1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75及76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7及78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9 5-氯-2-{[(1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酸
80及81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82 (3R)-2-{[4-氯-2-(二甲基磷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83及84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羥基(噁烷-4-基)甲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85及86 1-({[(1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87 5-氯-2-{[(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酸
88及89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90及91 4-[(1R)-1-[(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羥基乙基]苯甲腈
92及93 4-{[(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3-(羥基甲基)苯甲腈
94及95 4-{[(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
96及97 4-{[(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
98及99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00 (4S)-4-(4-氯苯基)-4-[(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3-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丁酸
101及102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03及104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5-(1-環丁基-1-羥基乙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05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06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R)-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07 (4S)-4-(4-氯苯基)-4-[(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丁酸
108 (4S)-4-(4-氯苯基)-4-[(1R)-1-(4-氯苯基)-7-氟-5-[(1R)-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丁酸
109 (4S)-4-(4-氯苯基)-4-[(1R)-1-(4-氯苯基)-7-氟-5-[(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丁酸(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鹽)
110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三氘代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11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1-乙氧基-7-氟-5-[(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13 4S)-4-[(1R)-1-(4-氯苯基)-7-氟-5-[(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4-(4-甲氧基苯基)丁酸
114 (4S)-4-(4-氯苯基)-4-[(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丁酸
115 2-(5-氯-2-{[1-(4-氯苯基)-7-氟-5-[(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氧基)乙酸(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鹽)
116 5-氯-2-{[(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酸
117 5-氯-2-{[(1R)-1-(4-氯苯基)-7-氟-5-[(1R)-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酸
118 5-氯-2-{[(1R)-1-(4-氯苯基)-1-乙氧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酸- (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鹽)
119 2-{[(1R)-1-(4-氯苯基)-7-氟-5-[(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5-甲基苯甲酸
120 2-{[(1R)-1-(4-氯苯基)-7-氟-5-[(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5-甲氧基苯甲酸-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鹽
121 2-(5-氯-2-{[(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基)-2-甲基丙酸(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鹽)
122 2-(5-氯-2-{[(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基)乙酸(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鹽)
123 2-(5-氯-2-{[(1R)-1-(4-氯苯基)-7-氟-5-[(1R)-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基)乙酸
124 (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化合物1」)
124a (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化合物1」) 「(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鹽)」
125及126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2-羥基丁-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27及128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吡啶-2-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29 (3R)-2-[(4-氯-2-甲磺醯基苯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30 4-{[(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苯甲腈
131 (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丙酸
132及133 2-{4-[(1S)-1-[(1R)-1-(4- 氯苯基 )-2-[(4- 氯苯基 ) 甲基 ]-7-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5- ]-1- 羥基丙基 ] 六氫吡啶 -1- } 乙酸第三丁基酯及 2-{4-[(1R)-1-[(1R)-1-(4- 氯苯基 )-2-[(4- 氯苯基 ) 甲基 ]-7-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5- ]-1- 羥基丙基 ] 六氫吡啶 -1- } 乙酸第三丁基酯
134 2-{4-[(1S)-1-[(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丙基]六氫吡啶-1-基}乙酸
135 2-{4-[(1R)-1-[(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丙基]六氫吡啶-1-基}乙酸
136 3-{4-[(1S)-1-[(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丙基]六氫吡啶-1-基}丙酸甲基酯
137 3-{4-[(1S)-1-[(1R)-1-(4-氯苯基)-2-[(4-氯苯基)甲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丙基]六氫吡啶-1-基}丙酸
以下第二組MDM2拮抗劑(其中cyc為Het)之實例可如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GB2016/053041號中所闡述來製備,該國際專利申請案於2017年4月6日公開為 WO 2017/055859:
實例 名稱
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5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2-羥基乙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3-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0 (3R)-2-[(5-氯-1-側氧基-1λ 5-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2 (3R)-3-(4-氯苯基)-4-氟-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6-甲基嗒嗪-3-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丙-2-基)-3-[(1-甲氧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4及1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2-二羥基丙-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6及1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2-二羥基丙-2-基)-4-氟-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8及1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4-二羥基丁-2-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0及21 6-{[(1R)-1-(4-氯苯基)-5-(2,4-二羥基丁-2-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2及2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二甲基胺基)-2-羥基丙-2-基]-4-氟-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及2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1-甲氧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3-羥基-2-(羥基甲基)-2-甲基丙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28 (3R)-3-(4-氯苯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5-甲基吡啶-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9 (3R)-3-(4-氯苯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5-甲氧基吡啶-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0 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丙-2-基)-3-[(1-甲磺醯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4 N-[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基]乙醯胺
35 6-{[(1R)-1-(4-氯苯基)-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7 (3R)-3-(4-氯苯基)-4-氟-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6-甲氧基吡啶-3-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及3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1S,3R)-3-羥基環戊基]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及(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1R,3S)-3-羥基環戊基]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0及41 6-{[(1R)-1-(4-氯苯基)-7-氟-1-{[(1S,3R)-3-羥基環戊基]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及6-{[(1R)-1-(4-氯苯基)-7-氟-1-{[(1R,3S)-3-羥基環戊基]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2及43 6-{[(1R)-1-(4-氯苯基)-7-氟-1-[(3-羥基環戊基)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4及4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1R,3R)-3-羥基環戊基]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及(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1S,3S)-3-羥基環戊基]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6 (3 S)-3-(4-氯-2-氟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7 ((3R)-2-[(5-氯吡啶-2-基)甲基]-3-(4-乙基苯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8 4-[(1R)-2-[(5-氯吡啶-2-基)甲基]-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苯甲腈
49 (3R)-2-[(5-氯吡啶-2-基)甲基]-3-(4-氟苯基)-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0 (3R)-2-[(5-氯吡啶-2-基)甲基]-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3-[4-(三氟甲基)苯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1 (3R)-2-[(5-氯吡啶-2-基)甲基]-3-[4-(1,1-二氟乙基)苯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 (3R)-2-[(5-氯吡啶-2-基)甲基]-3-(3,4-二氟苯基)-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3 (3R)-2-[(5-氯吡啶-2-基)甲基]-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6-(2-羥基丙-2-基)-3-[4-(三氟甲氧基)苯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 (3R)-4-氯-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及5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1H-吡唑-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7及5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2S)-3-羥基-2-甲基(3,3- 2H₂)丙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2R)-3-羥基-2-甲基(3,3- 2H₂)丙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1 3-{[(1 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1λ 6-四氫噻吩-1,1-二酮-異構物1
62 3-{[(1 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1λ 6-四氫噻吩-1,1-二酮-異構物2
63 2-[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基]乙腈
64 (3R)-3-[(1-乙醯基氮雜環丁-3-基)甲氧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3-(羥基甲基)環丁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6 (3R)-3-[(1-胺基環丙基)甲氧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67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N-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68及69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70及71 1-({[(1R)-1-(4-氯苯基)-2-[(1S)-1-(5-氯吡啶-2-基)乙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及1-({[(1R)-1-(4-氯苯基)-2-[(1R)-1-(5-氯吡啶-2-基)乙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72 (3R)-3-(4-氯苯基)-2-[(1S)-1-(5-氯吡啶-2-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3 6-{[(1R)-1-(4-氯苯基)-7-氟-1-{[2-(羥基甲基)環戊基]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7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3-甲基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丙-2-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丙-2-基)-3-[(3R)-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7及7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吡啶-3-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79及8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噁烷-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81 6-{[(1R)-1-(4-氯苯基)-7-氟-1-[(順式-3-羥基環丁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82及83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84 6-{[(1R)-1-(4-氯苯基)-7-氟-1-(3-羥基環丁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85及86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87 6-{[(1R)-1-(4-氯苯基)-1-(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8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1-側氧基-1λ 5-吡啶-3-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89及90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91及9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噁烷-4-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9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3-羥基-3-甲基丁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9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丙-2-基)-3-(2-甲磺醯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9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環丁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9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2-羥基-2-甲基丙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97及9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2-羥基丁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99及100 2-{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丙氧基}-N,N-二甲基乙醯胺
10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1-(2-羥基乙氧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02及10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2-羥基乙氧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04及10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06及10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嗎啉-4-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08及10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甲基胺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10及11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環丙基胺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12及11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甲基-3-側氧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14及115 N-{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丙基}乙醯胺
116及117 (3R)-6-[1-(4-乙醯基六氫吡嗪-1-基)-2-羥基丙-2-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18及119 6-{[(1R)-1-(4-氯苯基)-7-氟-1-[(2-羥基環戊基)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120及12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嘧啶-5-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22及12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吡啶-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24 6-{[(1R)-1-(4-氯苯基)-7-氟-1-[(2-羥基環戊基)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125及12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2-甲氧基吡啶-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27 1-({[(1R)-5-[1-(4-乙醯基六氫吡嗪-1-基)-2-羥基丙-2-基]-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128及129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130及131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1-甲氧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132及13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1-甲基-1H-咪唑-5-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34及13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1H-吡唑-5-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36及13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38及13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二甲基胺基)-2-羥基丙-2-基]-4-氟-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40及14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乙氧基-2-羥基丙-2-基)-4-氟-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42及14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 2H₂)甲基]-4-氟-6-[2-羥基-1-( 2H₃)甲氧基丙-2-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44 2-{[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乙酸
145及146 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N-甲基丙醯胺
147及148 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N-乙基-2-羥基丙醯胺
149及150 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N-[2-(二甲基胺基)乙基]-2-羥基丙醯胺
151及152 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N-(丙-2-基)丙醯胺
153及154 6-{[(1R)-1-(4-氯苯基)-7-氟-1-{[1-(1-羥基乙基)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155 2-({[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基]甲基}胺基)-N-甲基乙醯胺
156 N-{[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基]甲基}乙醯胺
157及15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2-側氧基咪唑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59及16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1H-咪唑-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61及16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1,2-二甲基-1H-咪唑-4-基)-1-羥基乙基]-4-氟-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63及16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H-咪唑-2-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65及16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3-噻唑-2-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67 (2 S)-3-{[(1 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2-甲基丙醯胺
168 (2 R)-3-{[(1 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2-甲基丙醯胺
169 6-[(1 S)-1-[(1 R)-1-(4-氯苯基)-7-氟-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乙基]吡啶-3-甲腈
170 6-[(1 R)-1-[(1 R)-1-(4-氯苯基)-7-氟-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乙基]吡啶-3-甲腈
171及172 (3 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丙-2-基)-3-[(1-甲烷亞磺醯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73 6-{[(1 R)-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丙-2-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174 (3 R)-3-(4-氯苯基)-2-[(1 S)-1-(5-氯吡啶-2-基)丙-2-烯-1-基]-4-氟-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75及176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羥基(1-甲基-1H-吡唑-4-基)甲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177及178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179及180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5-[1-(1-乙基-1H-吡唑-4-基)-1-羥基乙基]-7-氟-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181及182 (3R)-6-{1-[1-(1-乙醯基氮雜環丁-3-基)-1H-吡唑-4-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83及18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1-乙基-1H-吡唑-4-基)-1-羥基乙基]-4-氟-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85及18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5-甲基-1,3,4-噁二唑-2-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87及18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1,2,3-三唑-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89及19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3-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91及19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1-[2-(二甲基胺基)乙基]-1H-吡唑-4-基}-1-羥基乙基)-4-氟-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93及194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3-噻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195及19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197及198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5-[1-(1,2-二甲基-1H-咪唑-4-基)-1-羥基乙基]-7-氟-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199及20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01及202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203及204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0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0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反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0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反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0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09 1-({[(1R)-1-(4-氯苯基)-7-氟-2-[(5-氟吡啶-2-基)甲基]-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10 1-({[(1R)-1-(4-氯苯基)-7-氟-2-[(5-氟吡啶-2-基)甲基]-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11 6-{[(1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12 6-{[(1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1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14 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15 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16 1-({[(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2-[(6-甲氧基吡啶-3-基)甲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17 1-({[(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2-[(6-甲氧基吡啶-3-基)甲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18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19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6-甲氧基吡啶-3-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0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6-甲氧基吡啶-3-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2R)-2-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4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5-甲氧基吡啶-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5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5-甲基吡啶-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6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5-甲氧基吡啶-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7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5-甲基吡啶-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8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5-甲氧基吡啶-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29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6-甲氧基吡啶-3-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0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6-甲氧基吡啶-3-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1 (3R)-3-(4-氯苯基)-4-氟-2-[(5-氟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2 (3R)-3-(4-氯苯基)-4-氟-2-[(5-氟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3及23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吡啶-3-基氧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乙氧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乙氧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2-羥基乙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羥基六氫吡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3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甲基(1-甲基六氫吡啶-4-基)胺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噁烷-4-基)胺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3-側氧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1,4-二氮雜環庚烷-1-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1,4-二氮雜環庚烷-1-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噁烷-4-基)胺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3-側氧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2-羥基乙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羥基六氫吡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甲基(1-甲基六氫吡啶-4-基)胺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49 4-{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丙基}-1λ6-硫嗎啉-1,1-二酮
25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2S)-2-(羥基甲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2S)-2-(羥基甲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2 4-{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丙基}-1λ6-硫嗎啉-1,1-二酮
253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甲基)胺基]-2-羥基丙-2-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3a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甲基)胺基]-2-羥基丙-2-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4 (3R)-6-[1-(4-胺基六氫吡啶-1-基)-2-羥基丙-2-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2-側氧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2-側氧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59 (3R)-6-[1-(4-胺基六氫吡啶-1-基)-2-羥基丙-2-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5-側氧基-1,4-二氮雜環庚烷-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5-側氧基-1,4-二氮雜環庚烷-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H,5H,6H,7H-[1,2,3]三唑并[1,5-a]吡嗪-5-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1S,4S)-5-甲基-2,5-二氮雜二環[2.2.1]庚-2-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1S,4S)-5-甲基-2,5-二氮雜二環[2.2.1]庚-2-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2R)-2-(羥基甲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甲基-1,4-二氮雜環庚烷-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7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2R)-2-(羥基甲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甲基-1,4-二氮雜環庚烷-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69 (3R)-6-[1-(氮雜環丁-1-基)-2-羥基丙-2-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0 (3R)-6-[1-(氮雜環丁-1-基)-2-羥基丙-2-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3S)-3,4-二甲基六氫吡嗪-1-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3R)-3,4-二甲基六氫吡嗪-1-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3R)-3,4-二甲基六氫吡嗪-1-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2S)-2,4-二甲基六氫吡嗪-1-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4H,5H,6H,7H-[1,2,3]三唑并[1,5-a]吡嗪-5-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76及277 6-{[(1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2-羥基-1-(吡咯啶-1-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78及279 6-{[(1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80 1-({[(1R)-1-(4-氯苯基)-2-[(5-氰基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81 1-({[(1R)-1-(4-氯苯基)-2-[(5-氰基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82及283 6-{[(1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84及285 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噁烷-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28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嘧啶-2-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87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88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89及290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六氫吡啶-4-基)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91及292 6-{[(1R)-5-[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1-(4-氯苯基)-7-氟-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93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9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磺醯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9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1,3-噁唑-2-羰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9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2-羥基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97 6-{[(1R)-5-[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1-(4-氯苯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298及29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1-[2-(二甲基胺基)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4-氟-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00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01 1-({[(1R)-5-[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302及303 1-({[(1R)-5-[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30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05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306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307及30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氮雜環丁-3-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09及310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吡啶-2-基)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11及312 4-{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乙基}-1λ6-硫雜環己烷-1,1-二酮
313及314 4-{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乙基}-1λ6-硫雜環己烷-1,1-二酮
315 (3R)-3-(4-氯苯基)-4-氟-6-(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2-甲氧基-6-甲基吡啶-3-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16及317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18及31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20及32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羥基-1-(吡啶-2-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22及32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吡啶-4-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24及32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1,2-二甲基-1H-咪唑-4-基)-1-羥基乙基]-4-氟-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2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1-{[(2-羥基乙基)胺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27及32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3-側氧基嗎啉-4-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29及330 1-{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丙基}咪唑啶-2,4-二酮
331 (3R)-3-(4-氯苯基)-2-[(1R)-1-(5-氯吡啶-2-基)-2,3-二羥基丙基]-4-氟-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3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4-甲基-1H-咪唑-2-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33及334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3-噻唑-4-基)丙基]-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35及336 6-{[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3-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37及338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39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40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1-[(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41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1-[(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42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4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44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45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4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47 (3R)-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5-甲氧基吡啶-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48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49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50 (3R)-3-(4-氯苯基)-2-[(3,5-二氟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51 (3R)-3-(4-氯苯基)-2-[(3,5-二氟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52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53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5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2R)-2-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55 6-{[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56 6-{[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57 6-{[(1R)-1-(4-氯苯基)-7-氟-5-[羥基(1-甲基-1H-吡唑-4-基)甲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58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59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0 6-{[(1R)-1-(4-氯苯基)-7-氟-5-[羥基(1-甲基-1H-吡唑-4-基)甲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1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丙-2-烯-1-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2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丙-2-烯-1-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3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4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5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6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67 (3R)-3-(4-氯苯基)-2-[(6-氯吡啶-3-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68 (3R)-3-(4-氯苯基)-2-[(6-氯吡啶-3-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69 2-{[(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370 2-{[(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371 6-{[(1R)-1-(4-氯苯基)-7-氟-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5-[2,2,2-三氟-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72 (3R)-2-[(5-氯-3-甲磺醯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73 (3R)-2-[(5-氯-3-甲磺醯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74及375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2-側氧基-1,2-二氫吡啶-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76 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羥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77及378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六氫吡啶-4-基氧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79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3S)-3,4-二甲基六氫吡嗪-1-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0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1-[(2S)-2,4-二甲基六氫吡嗪-1-基]-2-羥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1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3S)-3-羥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3S)-3-羥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3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3R)-3-羥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4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6-{2-羥基-1-[(3R)-3-羥基吡咯啶-1-基]丙-2-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5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6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87 6-{[(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88 6-{[(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389及390 (3R)-6-[1-(1-乙醯基氮雜環丁-3-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91及392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2-羥基乙醯基)氮雜環丁-3-基]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93及394 3-{1-[(1R)-1-(4-氯苯基)-2-[(5-氰基吡啶-2-基)甲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乙基}-N,N-二甲基氮雜環丁烷-1-甲醯胺
395及396 (3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嘧啶-2-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397及398 4-{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1-[(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乙基}-1λ6-硫雜環己烷-1,1-二酮
399及400 4-{[(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1-[(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羥基)甲基}-1λ6-硫雜環己烷-1,1-二酮
401及402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03及404 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5-(1-環丁基-1-羥基乙基)-7-氟-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405及406 6-{[(1R)-1-(4-氯苯基)-5-(1-環丁基-1-羥基乙基)-7-氟-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07 (3R)-2-[(5-氯-1-側氧基-1λ 5-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08 1-({[(1R)-2-[(5-氯-1-側氧基-1λ 5-吡啶-2-基)甲基]-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409 (3 R)-2-[(5-氯-1-側氧基-1λ 5-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1-羥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10 6-{[(1R)-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丁-2-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11 6-{[(1R)-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丁-2-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12 6-{[(1R)-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丁-3-烯-2-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13 6-{[(1R)-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丁-3-烯-2-基)-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14 6-{[(1R)-1-(4-氯苯基)-5-(1-環丙基-1-羥基乙基)-7-氟-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15 6-{[(1R)-1-(4-氯苯基)-5-(1-環丙基-1-羥基乙基)-7-氟-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16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5-(1,1,1-三氟-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17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3-側氧基-5-(1,1,1-三氟-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18 (3R)-3-(4-氯苯基)-2-[(1R)-1-(5-氯吡啶-2-基)-2-羥基乙基]-4-氟-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19 6-{[(1R)-1-(4-氯苯基)-7-氟-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1-{[(反式-3-羥基環丁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20 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2-羥基乙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421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22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23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24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2-{[5-氯-3-(羥基甲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25 (3R)-6-[1-(1-乙醯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乙基]-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26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R)-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27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R)-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28 6-{[(1R)-1-(4-氯苯基)-7-氟-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5-[2,2,2-三氟-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29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2-甲氧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30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2-甲氧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31 5-{[(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2-甲腈
432 5-{[(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2-甲腈
433 6-{[(1R)-1-(4-氯苯基)-5-[環丙基(羥基)(1-甲基-1H-咪唑-4-基)甲基]-7-氟-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34 6-{[(1R)-1-(4-氯苯基)-5-[環丙基(羥基)(1-甲基-1H-咪唑-4-基)甲基]-7-氟-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35 6-{[(1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36 6-{[(1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37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2R)-2-羥基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38 6-{[(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2R)-2-羥基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39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40 6-{[(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41及442 6-{[(1R)-1-(4-氯苯基)-7-氟-5-[2-氟-1-羥基-1-(1-甲基-1H-吡唑-4-基)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43及444 (3R)-2-[(5-氯-3-羥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45 6-{[(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46 6-{[(1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47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1-[羥基( 2H₂)甲基]環丙基}( 2H₂)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48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六氫吡啶-4-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49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50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六氫吡啶-4-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51及452 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N-(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醯胺
453及454 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N-(1-甲基-1H-吡唑-4-基)丙醯胺
455及456 2-[(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2-羥基-N-(1-甲基氮雜環丁-3-基)丙醯胺
457及458 3-(4-{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乙基}-1H-吡唑-1-基)氮雜環丁烷-1-甲酸第三丁基酯
459 2-(4-{1-[(1R)-1-(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7-氟-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5-基]-1-羥基乙基}六氫吡啶-1-基)乙酸
460 (3R)-3-(4-氯苯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6-(2-羥基丙-2-基)-2-[(5-甲基吡嗪-2-基)甲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61 2-{[(1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反式-3-羥基環戊基)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62 2-{[(1 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63 2-{[(1 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64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65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66 6-{[(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3-羥基-2-亞甲基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67 6-{[(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3-羥基-2-亞甲基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68 2-{[(1 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69 2-{[(1 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70 2-{[(1 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71 2-{[(1 R)-1-(4-氯苯基)-7-氟-1-[(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72 6-{[(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丁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73 6-{[(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丁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74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75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76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77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78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反式-3-羥基環戊基)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79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反式-3-羥基環戊基)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80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1-[(反式-3-羥基環戊基)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81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反式-3-(羥基甲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82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反式-3-(羥基甲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83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反式-3-羥基環丁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84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1-{[反式-3-羥基環丁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85 1-({[(1 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486 1-({[(1 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醯胺
487 (3 R)-2-[(5-氯-3-羥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88 (3 R)-2-[(5-氯-3-羥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89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3-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90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1-甲基-1H-吡唑-3-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491 (3 R)-2-[(5-氯-3-甲氧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92 (3 R)-2-[(5-氯-3-甲氧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羥基-1-(1-甲基-1H-咪唑-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93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94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95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496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快速溶析異構物
497 6-{[(1 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2 R)-2-羥基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98 6-{[(1 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2 R)-2-羥基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499 6-{[(1 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500 6-{[(1 R)-1-(4-氯苯基)-7-氟-5-[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501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02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 S)-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03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3-側氧基-1-[( 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04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05 2-{[(1 R)-1-(4-氯苯基)-7-氟-5-[(1 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06 2-{[(1 R)-1-(4-氯苯基)-7-氟-5-[(1 S)-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07 2-{[(1 R)-1-(4-氯苯基)-7-氟-5-[(1 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08 2-{[(1 R)-1-(4-氯苯基)-7-氟-5-[(1S)-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09 2-{[(1 R)-1-(4-氯苯基)-7-氟-5-[(1 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10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1-(2-羥基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11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12 2-{[(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1-[(2R)-2-羥基丙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13 2-{[(1 R)-1-(4-氯苯基)-7-氟-1-({1-[羥基二氘代甲基]環丙基}二氘代甲氧基)-5-(2-羥基丙-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14 5-氯-2-{[(1 R)-1-(4-氯苯基)-7-氟-5-[(1 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酸(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鹽)
515 3-{[(1R)-1-(4-氯苯基)-7-氟-5-[(1R)-1-(4-氟噁烷-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6-甲基吡啶-2-甲酸
516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二氘代甲基]-4-氟-6-[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17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18 6-{[(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519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0 6-{[(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3-側氧基-1-[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521 6-{[(1 R)-1-(4-氯苯基)-7-氟-5-{1-羥基-1-[反式-4-羥基環己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522及523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丁-2-基]-3-[(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4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丁-2-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5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丁-2-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6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3 R)-3-羥基吡咯啶-1-基]丁-2-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7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3 R)-3-羥基吡咯啶-1-基]丁-2-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8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6-[1-(二甲基胺基)-2-羥基丁-2-基]-4-氟-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29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6-[1-(二甲基胺基)-2-羥基丁-2-基]-4-氟-3-[(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30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丁-2-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31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丁-2-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32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丁-2-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33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丁-2-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34 1-({[(1 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丁-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535 1-({[(1 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1-(4-甲基六氫吡嗪-1-基)丁-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536 1-({[(1 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丁-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537 1-({[(1 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丁-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538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3-[(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6-[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丁-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39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3-[(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6-[2-羥基-1-(六氫吡嗪-1-基)丁-2-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0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1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1a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L-(+)-乳酸鹽
542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3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2R)-2-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4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5 1-({[(1 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546 6-{[(1 R)-1-(4-氯苯基)-7-氟-5-[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547 2-{[(1 R)-1-(4-氯苯基)-7-氟-5-[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48 (3 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49 (3 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4-氟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2 R)-2-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0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S)-1-羥基-1-[1-(2-羥基乙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1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S)-1-羥基-1-[1-(氧雜環丁-3-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2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氧雜環丁-3-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3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 S)-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4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5 (3 R)-3-(4-氯苯基)-2-[(5-氯吡啶-2-基)甲基]-4-氟-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6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 S)-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1-(羥基甲基)環丙基]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7 2-{[(1 R)-1-(4-氯苯基)-7-氟-5-[(1 S)-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側氧基-1-[(3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58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3-[(3-氟氧雜環丁-3-基)甲氧基]-6-[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乙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59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S)-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60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S)-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61 2-{[(1 R)-1-(4-氯苯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1-[(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62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 S)-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2R)-2-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63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63a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L-(+)-乳酸鹽
563b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鹽酸鹽
564 1-({[(1 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
564a 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L-(+)-乳酸鹽
564b 1-({[(1R)-1-(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基]氧基}甲基)環丙烷-1-甲腈-鹽酸鹽
565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66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 R)-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甲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67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R)-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68 2-[(5-氯-3-羥基吡啶-2-基)甲基]-3-(4-氯苯基)-4-氟-6-[(1 S)-1-羥基-1-(1-甲基六氫吡啶-4-基)丙基]-3-[(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70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順式-3-羥基環丁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71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3 S)-氧雜環戊-3-基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72 (3 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2 R)-2-羥基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74 2-{[(1 R)-1-(4-氯苯基)-1-[(1-氰基環丙基)甲氧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75 2-{[(1 R)-1-(4-氯苯基)-7-氟-5-[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76 2-{[(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二氘代甲基]環丙基}二氘代甲氧基)-5-(2-羥基丁-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77 2-{[(1R)-1-(4-氯苯基)-7-氟-1-({1-[羥基二氘代甲基]環丙基}二氘代甲氧基)-5-(2-羥基丁-2-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嘧啶-5-甲腈
578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2-羥基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579 6-{[(1R)-1-(4-氯苯基)-7-氟-1-[(2S)-3-氟-2-羥基丙氧基]-5-[1-(4-氟噁烷-4-基)-1-羥基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甲基}吡啶-3-甲腈
580 (3R)-3-(4-氯苯基)-2-[(5-氯嘧啶-2-基)甲基]-4-氟-6-[1-(4-氟-1-甲基六氫吡啶-4-基)-1-羥基丙基]-3-[2-羥基(1,1,2,2-四氘代)乙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1-酮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 ( 「化合物 1 ) 之製備 1
Figure 02_image199
步驟 1 (2S,3S)-3-(4- 氯苯基 )-3-[1-(4- 氯苯基 )-7- -1- 羥基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丙 -2- -1- 基酯
向(S)-2-(4-氯苯甲醯基)-3-氟-5-(1-羥基-1-(四氫-2H-吡喃-4-基)丙基)苯甲酸( 製備 52)(0.686 g,1.6 mmol)、(2S,3S)-3-胺基-3-(4-氯苯基)-2-甲基丙酸丙-2-烯-1-基酯( 製備 62)(0.54 g,2.12 mmol)及二異丙基乙胺(0.83 mL,4.8 mmol)於DMF(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0.91 g,2.4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攪拌2小時。添加水並用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相用飽和NaHCO 3、鹽水洗滌,乾燥且使溶劑蒸發。藉由層析純化粗產物,得到標題化合物(0.75 g,72%)。MS:[M-H] -=654。 步驟 2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丙 -2- -1- 基酯
標題化合物係自(2S,3S)-3-(4-氯苯基)-3-[1-(4-氯苯基)-7-氟-1-羥基-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乙基酯及甲醇以與 製備 10中所闡述類似之方式,但使用MeOH代替1,1-雙(羥基甲基)環丙烷來製備。藉由手性SFC分離非鏡像異構物,標題化合物係溶析較快之異構物。MS:[M + H] +=670。 步驟 3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
標題化合物係自(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丙-2-烯-1-基酯以與 實例 90 步驟 4中所闡述類似之方式來製備。1H NMR (400 MHz, DMSO-d6):12.56-12.00 (1H, m), 7.71 (1H, s), 7.42 (1H, d), 7.02 (4H, d), 6.88 (3H, d), 4.91 (1H, s), 4.23 (1H, d), 3.99-3.85 (2H, m), 3.75 (1H, dd), 3.25-3.10 (5H, m), 2.02-1.90 (1H, m), 1.90-1.78 (2H, m), 1.67 (1H, d), 1.43-1.17 (6H, m), 0.95 (1H, d), 0.58 (3H, t)。MS:[M + H] +=630。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 ( ( 羥基甲基 ) 胺基甲烷鹽 )
將上述化合物溶解於EtOH中,且添加1 mol. eq.之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在真空中去除溶劑,得到無色固體。 1H NMR (500 MHz, DMSO-d6) δ 7.69 (s, 1H), 7.39 (d, J= 10.7 Hz, 1H), 7.01 (寬單峰, 4H), 6.96 - 6.88 (m, 4H), 4.92 (寬單峰, 1H), 4.34 - 4.22 (m, 1H), 3.88 (dd, J= 10.9, 4.2 Hz, 1H), 3.74 (dd, J= 11.1, 4.2 Hz, 1H), 3.71 - 3.61 (m, 1H), 3.29 (s, 6H), 3.33 - 3.22 (m, 1H), 3.21 - 3.14 (m, 1H), 3.13 (s, 3H), 1.94 (tt, J= 12.2, 3.6 Hz, 1H), 1.89 - 1.78 (m, 2H), 1.66 (d, J= 12.8 Hz, 1H), 1.41 - 1.24 (m, 2H), 1.19 (d, J= 6.8 Hz, 3H), 0.93 (d, J= 13.2 Hz, 1H), 0.57 (t, J= 7.3 Hz, 3H)。MS:[M + H] += 630。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 ( 「化合物 1 ) 之製備 2 階段 1 3- -5- 氟苯甲酸第三丁基酯
Figure 02_image201
將3-溴-5-氟苯甲酸(32.0 g,1.0當量)於DCM (288 mL,9 vol)及THF (32 mL,1 vol)之混合物中攪拌,直至大部分固體溶解為止。添加DMF(0.57 mL,5 mol%),且將燒瓶置於環境溫度水浴中。經由注射器幫浦經1 h添加草醯氯(13.7 mL,1.10當量);添加結束後30分鐘,根據HPLC,反應完成(在分析之前使樣品淬滅至MeOH中以形成甲基酯)。使所得稀漿液老化隔夜,濃縮至100 mL體積,用THF(160 mL,5 vol)稀釋且再次濃縮至100 mL。利用THF將所得醯氯稀漿液稀釋至160 mL總體積。將LiOtBu於THF中之溶液(20 wt%、67.3 g,77 mL,1.15當量)用THF(243 mL)稀釋,接著利用冰/鹽浴使此溶液冷卻至-9℃之內部溫度。經55 min向此溶液添加含有醯氯之漿液,同時使內部溫度保持低於-3℃。在添加結束後15 min反應完成。隨著溶液升溫至環境溫度使其老化隔夜,用庚烷(320 mL,10 vol)稀釋,且用水(160 mL,5 vol)洗滌。移除水層至界面處之不溶性碎屑,接著經由solka-floc墊過濾有機層。用庚烷(10 mL)沖洗該墊,接著將合併之有機層用水(2 × 80 mL,2.5 vol)洗滌2次。將所得有機層在減壓下蒸餾至100 mL最終體積,用庚烷(160 mL,5 vol)稀釋,且再次濃縮至100 mL總體積。3-溴-5-氟苯甲酸第三丁基酯之溶液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NMR 1H (400 MHz;CDCl 3):7.89-7.88 (1H, m), 7.60-7.57 (1H, m), 7.40-7.37 (1H, m), 1.57 (9H, s)。 階段 2 3- -5-[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 苯甲酸
Figure 02_image203
將3-溴-5-氟苯甲酸第三丁基酯(20.0 g,1.0當量)及1-(噁烷-4-基)丙-1-酮(10.85 g,1.05當量)於2-MeTHF(200 mL,10 vol)中之溶液用0.5 M LiCl於THF中之溶液(72.7 mL,0.5當量)處理且冷卻至-70℃。經1h逐滴添加正丁基鋰於己烷中之溶液(2.2 M,39.0 mL,1.1當量);添加結束時反應完成。使混合物升溫至-20℃,用半飽和NH 4Cl水溶液(200 mL)淬滅並攪動10分鐘。使混合物沈降且分離各層。將有機相用水(50 mL,2.5 vol)洗滌。藉由HPLC分析該溶液,得出有20.6 g 3-氟-5-[1-羥基-1-(噁烷-4-基)丙基]苯甲酸第三丁基酯(84%分析產率)。LCMS (M-H) -;m/z = 337.2。藉由在減壓下蒸餾將有機溶液濃縮至約40 mL總體積(約2 vol)。在20℃下將3-氟-5-[1-羥基-1-(噁烷-4-基)丙基]苯甲酸第三丁基酯之濃縮溶液用TFA (28.0 mL,6.0 當量)處理,且當HPLC分析顯示 反應98%完成時,使溶液升溫至60℃並老化2小時;使混合物冷卻至20℃,接著用MTBE(40 mL,2 vol)及庚烷(80 mL,4 vol)稀釋。用真正的3-氟-5-[1-羥基-1-(噁烷-4-基)丙基]苯甲酸第三丁基酯對溶液加晶種並在晶種床生長的同時老化30 min。藉由添加庚烷(120 mL)經1 h稀釋漿液,過濾,且將濾餅用庚烷(40 mL)洗滌,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4.89 g,87%產率)。NMR 1H (400 MHz;DMSO):13.23 (1H, s), 7.79 (1H, t), 7.50-7.47 (1H, m), 7.43-7.39 (1H, m), 4.79 (1H, s, 寬峰), 3.79 (2H, ddd), 3.18 (2H, dt), 1.86-1.79 (3H, m), 1.64 (1H, d), 1.36-1.09 (2H, m), 0.93 (1H, d), 0.58 (3H, t);LCMS (M+H) +:m/z = 283.1 階段 3 3- -5-[1-( 噁烷 -4- )-1-[( 三甲基矽基 ) 氧基 ] 丙基 ] 苯甲酸
Figure 02_image205
在0℃下經30 min向3-氟-5-[1-羥基-1-(噁烷-4-基)丙基]苯甲酸(7.06 g,1.0當量)於DCM (4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Et 3N(7.08 g,2.6當量)(維持溫度低於5℃)。將所得澄清溶液用TMSOTf(13.34 g,2.4當量)於DCM(40 mL)中之溶液經60 min處理(維持溫度低於5℃)。將反應混合物在0℃下再攪拌1 h。經15 min將水(88 mL)添加至冷的反應混合物中且分離各相。將有機相用0.2M KHSO 4溶液(53 mL)及水(2×88 mL)洗滌。使溶液經Na 2SO 4乾燥並在真空中濃縮。使粗產物(油狀物)自DCM/庚烷結晶,得到呈灰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8.24g,93%)。NMR 1H (400MHz; DMSO):7.79 (1H, t), 7.65-8.62 (1H, m), 7.35-7.31 (1H, m), 3.98 (2H, ddd), 3.33 (2H, dtd), 2.04-1.84 (3H, m), 1.75 (1H, d), 1.37 (1h, qd), 1.26-1.20 (2H, m), 0.72 (3H, t), 0.25 (9H, s);LCMS (M+H) +:m/z = 355.2 階段 4 2-(4- 氯苯甲醯基 )-3- -5-[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 苯甲酸
Figure 02_image207
向-70℃內部溫度之THF (60 mL,15 vol)中添加n-BuLi(9.8 mL,2.0當量,於己烷中之2.3M溶液)。經60 min逐滴添加3-氟-5-[1-(噁烷-4-基)-1-[(三甲基矽基)氧基]丙基]苯甲酸(4.0 g,1.0當量)於THF(20.0 mL,5 vol)中之溶液,同時使內部溫度保持低於-65℃。在添加結束後將所得淡紅色溶液攪拌30 min,且經10 min添加於THF(2 vol,8.0 mL)中之4-氯苯甲醯氯(1.6 mL,1.15當量),同時使內部溫度保持低於-60℃,在添加結束時反應完成;使此溶液升溫至0℃,得到呈THF溶液之2-(4-氯苯甲醯基)-3-氟-5-[1-(噁烷-4-基)-1-[(三甲基矽基)氧基]丙基]苯甲酸。LCMS (M+H) +:m/z = 493.2
向該溶液中添加濃H 3PO 4(3.8 mL,5.0當量),且將混合物在50℃下攪拌18 h。將混合物用甲苯(40 mL,10 vol)及4% NaCl水溶液(20 mL,5 vol)稀釋。分離各相,且將頂部有機層用4% NaCl水溶液(20 mL)及水(10 mL)洗滌。將有機層濃縮至約1/3體積,接著用甲苯(60 mL,15 vol)稀釋。將溶液濃縮至約35 mL總體積(約9 vol,50℃浴溫,80毫巴壓力),在此期間有白色固體沈澱出。使漿液在50℃下老化1 h,接著冷卻至環境溫度並老化3 h。過濾該漿液,且將濾餅用2×8 mL(2×2 vol)甲苯洗滌,之後在真空烘箱中乾燥(50℃烘箱溫度)至恆定質量。以81%之校正產率獲得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4.04 g,95 wt%)。LCMS (M+H) +:m/z = 421.1 階段 5 2-(4- 氯苯甲醯基 )-3-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 苯甲酸 - [(1S)-1- 苯基乙基 ] 胺鹽
Figure 02_image209
藉由在55℃下攪拌10 min使2-(4-氯苯甲醯基)-3-氟-5-[1-羥基-1-(噁烷-4-基)丙基]苯甲酸(外消旋物,300g,85 wt%、255 g 6,1.0當量)溶解於異丙醇(4000 mL)中,得到均質溶液,之後冷卻至25℃。經2分鐘向該溶液中添加於IPA(300ml)中之雙[(1S)-1-苯基乙基]胺(136.52 g;1.0當量),之後用IPA沖洗(200 mL)。將溶液在環境溫度(22-23℃)下攪拌15分鐘,且接著用真正的標題化合物樣品(0.50 g)加晶種;容易地結晶出固體且觀察到輕微之吸熱(約-0.4℃)。將懸浮液在19℃之內部溫度下攪拌20 h,過濾,且將濾餅用IPA(450 mL)洗滌。使固體在真空抽吸下乾燥2 h,接著於真空烘箱中在50℃下乾燥20 h,得到米色固體;175.5 g (41%產率,IPA溶劑合物),根據HPLC,混合物為95:5 e.r.。
手性 HPLC 條件:
管柱: ChiralPak IC-3 3 µ管柱4.6×150mm
管柱溫度: 27℃
溶析液: 庚烷/IPA  80:20,含有0.1% TFA
流量: 1.0 mL/min,254 nm
滯留 期望(S)鏡像異構物;RT = 4.60 min。不期望(R)鏡像異構物,RT = 5.83 min
藉由升溫至80℃且在此溫度下攪拌15 min使材料(250 g,1.0當量,95:5 e.r.)溶解於IPA (4000 mL,16 vol)中,直至形成均質溶液為止。經約1 h使溶液冷卻至52℃,用真正的標題化合物樣品(0.50 g)加晶種,且經4小時使懸浮液冷卻至20℃,且接著在環境溫度此溫度下攪拌隔夜(總計24 h)。藉由以下來分離固體:在真空下過濾,用IPA(2×450 mL)洗滌濾餅且將濾餅吸乾5min,之後於50℃真空烘箱中進一步乾燥。獲得呈米色固體之2-(4-氯苯甲醯基)-3-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苯甲酸-雙[(1S)-1-苯基乙基]胺鹽(219.2 g;88%回收率);根據HPLC,e.r.為99.6:0.4。NMR 1H (400MHz;DMSO):7.84 (1H, d), 7.67 (1H, t), 7.65 (1H, t), 7.58 (1H, t), 7.56 (1H, t), 7.47 (1H, dd), 7.34-7.30 (4H, m), 7.28-7.20 (6H, m), 4.90 (1H, s), 3.90 (1H, dd), 3.80-3.72 (1H, m), 3.51-3.46 (1H, m), 3.30-3.15 (1H, m), 1.93-1.83 (3H, m), 1.68 (1H, d), 1.41-1.28 (1H, m), 1.26 (3H, s), 1.24 (3H, s), 1.04 (3H, s), 1.03 (3H, s), 0.65 (3H, t) 階段 6 (2S,3S)-3- 胺基 -3-(4- 氯苯基 )-2- 甲基丙酸 2-( 三甲基矽基 ) 乙基酯 - 鹽酸鹽
Figure 02_image211
在-10℃下經75 min向(2S,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4-氯苯基)-2-甲基丙酸(109.82 g,1.0當量)、2-三甲基矽基乙醇 (49.66g,1.2當量)及DMAP (4.28g,0.05 mol%)於DCM (1100 mL,10 vol)中之懸浮液中分五等份添加EDC • HCl (100.65g,1.5當量) (維持溫度低於0℃)。使所得澄清溶液緩慢升溫至室溫並攪拌16h。經15 min將1N HCl溶液(1000 mL)緩慢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且分離各相。將有機相用5% NaHCO3溶液(500 mL)及水(2 × 500 mL)洗滌。使有機相在真空中濃縮,得到(2S,3S)-3-{[(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4-氯苯基)-2-甲基丙酸2-(三甲基矽基)乙基酯,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LCMS (M+H) +:m/z = 414.2
將粗製材料(蠟質白色固體)再溶解至DCM (200 mL)/庚烷(1500 mL)中,且經2小時將4N HCl於二噁烷中之溶液(350 mL,4.0當量)逐滴添加至庚烷溶液中。在此添加期間,HCl鹽開始沈澱,且隨著反應物在環境溫度下老化24 h,懸浮液逐漸變稠。用MTBE(800 mL)稀釋該懸浮液,過濾且將濾餅用MTBE(2×200 mL)洗滌,在真空烘箱中在50℃下乾燥至恆重後得到呈白色片狀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08.22g,88%)。NMR 1H (400MHz;CDCl 3):8.93 (3H, bs), 7.39-7.29 (4H, m), 4.3 (1H, bd), 4.06-3.92 (2H, m), 3.17-3.08 (1H, m), 1.32 (3H, d), 0.80-0.71 (2H, m), -0.02 (9H, s);LCMS (M+H) +:m/z = 314.1 階段 7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1- 羥基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 2-( 三甲基矽基 ) 乙基酯
Figure 02_image213
將二氯甲烷(150 mL,10 vol)添加至2-(4-氯苯甲醯基)-3-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苯甲酸-雙[(1S)-1-苯基乙基]胺鹽(15.0 g,1.0當量)、(2S,3S)-3-胺基-3-(4-氯苯基)-2-甲基丙酸2-(三甲基矽基)乙基酯-鹽酸鹽(8.2 g,1.1當量)、EDC鹽酸鹽(4.7 g,1.15當量)、DMAP (260 mg,0.1當量)及2-羥基吡啶-N-氧化物(230 mg,0.1當量)之混合物中。將混合物攪拌18h,接著藉由添加NaHCO 3水溶液(4.5 g,2.5當量,於60 mL H 2O中)淬滅。分離各層,且將DCM相濃縮至30 mL(2 vol)。添加MTBE (150 mL,10 vol),且將有機層用2×H 3PO 4水溶液(3.5 mL,2.5當量,於60 mL水中)、NaHCO 3水溶液(4.5 g,2.5當量,於60 mL H 2O中)及水(60 mL)依序洗滌。將有機層濃縮至60 mL (2 vol),用MeOH (300 mL,20 vol)稀釋,且濃縮至150 mL (10 vol)。用水(15 mL)稀釋該MeOH溶液,用真正樣品(15 mg,0.1 wt%)加晶種,且在晶種床生長的同時在環境溫度下老化30 min。經2 h添加水(45 mL)來稀釋漿液,老化1 h,接著過濾。將濾餅用2.5/1 MeOH:H 2O (45 mL)及水(45 mL)洗滌,且於真空烘箱中在50℃下乾燥18 h,得到呈白色固體之標題化合物(13.5 g,89%產率,根據19F NMR,d.r.>99:1)。NMR 1H (400MHz;CDCl 3):7.80 (1H, s), 7.15 (1H, d), 7.01-6.99 (4H, m), 6.97-6.92 (4H, m), 4.77 (1H, s), 4.36 (1H, d), 4.16-4.08 (1H, m), 3.94-3.90 (1H, m), 3.89-3.79 (2H, m), 3.47 (1H, d), 3.31 (1H, t), 3.08 (1H, t), 2.55 (1H, s), 1.91 (1H, sep), 1.86-1.77 (2H, m), 1.74-1.71 (1H, m), 1.41-1.22 (5H, m), 0.94 (1H, d), 0.68-0.54 (5H, m), 0.10 (9H, s),NMR 19F (376 MHz,CDCl 3) δ:--119.1且LCMS (M+H) +:m/z = 716.2 階段 8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 2-( 三甲基矽基 ) 乙基酯
Figure 02_image215
於100 mL 3頸燒瓶中將固體(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1-羥基-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2-(三甲基矽基)乙基酯(2.5 g,1.0當量)在室溫下溶解於無水THF (12.5 mL,5 vol)中。使溶液冷卻至-70℃內部溫度,且添加MeOTf(三氟甲磺酸甲酯)(0.46 mL,1.2當量)。使所得澄清溶液保持在-70℃之內部溫度下。藉由注射器幫浦經1 h時間段逐滴添加LiOtBu(20 wt%於THF中,1.9 mL,1.2當量)。使混合物在-70℃下保持18 h,接著經2 h升溫至-15℃,此時轉化率>98%。將反應混合物用IPA(12.5 mL)稀釋,且接著用水(12.5 mL)稀釋。利用產物10對溶液加晶種,且在晶種床形成的同時在環境溫度下攪拌30分鐘。經由注射器幫浦經1.5 h緩慢添加額外水(25 mL),且使漿液在環境溫度下老化1h,之後過濾。將濾餅用1:1 IPA/水(20 mL)洗滌且於真空烘箱中在50℃下乾燥,得到標題化合物(2.4 g)(94%未校正產率,根據19F NMR,100:0.5 d.r)。NMR 1H (400 MHz;CDCl 3):7.67 (1H, d), 7.28 (1H, dd), 6.93-6.88 (8H, m), 4.30-4.19 (m, 2H), 4.01 (dd, 1H), 3.92-3.77 (m, 3H), 3.40-3.26 (m, 2H), 3.22 (s, 3H), 1.97-1.84 (m, 4H), 1.72 (bs, 3H), 1.49-1.38 (m, 2H), 1.36 (d, 3H), 1.07 (bd, 1H), 0.69 (t, 3H), 0.61-0.52 (m, 2H), -0.08 (s, 9H);NMR 19F(376 MHz,CDCl 3) δ:-118.8 且LCMS (M+H) +:m/z = 730.3 階段 9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
Figure 02_image217
將(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2-(三甲基矽基)乙基酯(170.0 g,1.0當量)及CsF(70.7 g,2.0當量)裝填至5L固定式容器中,且在環境溫度下添加DMF(510 mL,3 vol)。使混合物升溫至60℃且在此溫度下老化7 h,此時反應完成。使混合物冷卻至20℃且攪拌隔夜。將DMF用EtOAc(1700 mL,10 mL)及1M HCl (510 mL,3 vol)稀釋。分離各層,且將有機層用5% LiCl水溶液(4×680 mL,4 vol)及水(2×680 mL,4 vol)依序洗滌,之後濃縮。使所得油狀物自EtOAc濃縮兩次(每次250 mL),得到呈淡黃色泡沫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41 g校正,92 wt%.,96%產率)。使固體懸浮於EtOAc(684 mL,4 vol)中且加熱至70℃,在此溫度下保持1 h,接著經2 h冷卻至20℃。經70 min添加庚烷(1370 mL,8 vol),且使漿液老化隔夜。將固體過濾,用EtOAc/庚烷1:2(2×300 mL)洗滌,且於真空烘箱中在50℃下乾燥至恆重,得到133 g(86%產率)。
分離出呈穩定的無水結晶形式之產物。將此指定為游離酸『形式F』且係穩定的結晶多晶型物。
XRPD具有在以下共振處之峰(表6):
Figure 02_image219
步驟 10a (2S,3S)-3-(4- 氯苯基 )-3-[(1R)-1-(4- 氯苯基 )-7- -5-[(1S)-1- 羥基 -1-( 噁烷 -4- ) 丙基 ]-1- 甲氧基 -3- 側氧基 -2,3- 二氫 -1H- 異吲哚 -2- ]-2- 甲基丙酸參 ( 羥基甲基 ) 胺基甲烷鹽
Figure 02_image221
將(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113.0 g,1.0當量)及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21.95 g,1.01當量)作為固體裝填至2 L容器中。在氮氣下在攪拌下添加甲醇(1130 mL),得到易變之懸浮液。藉由經30 min升溫至38-40℃溶解固體,得到澄清溶液。使此溶液冷卻至20-22℃,且接著在Buchi rotavapor上在減壓下濃縮,得到白色泡沫狀物。將該泡沫狀物轉移至結晶皿中且在真空下(約20mmHg)在60℃下乾燥一個週末(60h),得到呈潔白泡沫狀物之標題化合物(134.1 g;99.5)。
用於製備化合物1之其他方法可參見國際專利申請案第PCT/GB2018/050845號,該國際專利申請案於2018年10月4日公開為WO 2018/178691。 生物學分析 實例 1 - (I o) 化合物使用96孔板結合分析(ELISA)之MDM2-p53相互作用
ELISA分析係在鏈黴抗生物素蛋白包覆之板中實施,該等板已與200 µl/孔之1µg ml -1生物素化IP3肽一起預培育。在用PBS洗滌板後,板即可用於MDM2結合。
使等分於96孔板中的於DMSO中之化合物及對照溶液在室溫下(例如20℃)以最終2.5-5%(v/v)之DMSO濃度與190 µl最佳化濃度之活體外轉譯MDM2之等分試樣一起預培育20 min,之後將MDM2-化合物混合物轉移至b-IP3鏈黴抗生物素蛋白板中,且在4℃下培育90 min。在用PBS洗滌三次以去除未結合之MDM2後,使每一孔在20℃下與經TBS-Tween(50mM Tris pH7.5;150mM NaCl;0.05% Tween 20非離子洗滌劑)緩衝之一級小鼠單株抗MDM2抗體溶液(Ab-5,Calbiochem,以1/10000或1/200稀釋度使用,此取決於所用之抗體原液)一起培育1小時,接著用TBS-Tween洗滌三次,之後在20℃下與經TBS-Tween緩衝之山羊抗小鼠辣根過氧化物酶(HRP)結合之二級抗體溶液(以1/20000或1/2000使用,此取決於抗體原液)一起培育45 min。藉由用TBS-Tween洗滌三次去除未結合之二級抗體。藉由增強之化學發光(ECL™,Amersham Biosciences),使用二醯基醯肼受質發光胺之氧化以生成可量化之光信號來量測結合之HRP活性。將既定濃度下之MDM2抑制百分比計算為[1-(化合物處理樣品中所偵測之RLU-陰性DMSO對照之RLU)÷(DMSO陽性及陰性對照之RLU)]×100或計算為(化合物處理樣品中所偵測之RLU÷DMSO對照之RLU)×100。使用MDM2抑制%對濃度之圖計算IC 50,且其為兩個或三個獨立實驗之平均值。 西方墨點分析
將SJSA細胞用0.5% DMSO中之5 µM、10 µM及20 µM化合物處理6小時。將細胞以及僅0.5% DMSO之對照用冰冷的磷酸鹽緩衝鹽水(PBS)洗滌,且藉由在SDS緩衝液(62.5mM Tris pH 6.8;2%十二烷基硫酸鈉(SDS);10%甘油)中利用音波處理2×5秒(Soniprep 150ME)溶解細胞以使高分子量DNA分解且使樣品黏度降低來製備蛋白質提取物。使用Pierce BCA分析系統(Pierce,Rockford,IL)來估計樣品之蛋白質濃度,且使用標準SDS-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SDS-PAGE)及西方免疫墨點法(Western immunoblotting )程序來分析50µg蛋白質等分試樣。添加β-巰基乙醇(5%)及溴酚藍(0.05%),且接著將樣品煮沸5分鐘,隨後短暫離心,之後加載至預製的4-20%梯度Tris-甘胺酸緩衝之SDS-聚丙烯醯胺凝膠(Invitrogen)上。將分子量標準品( SeeBlue™,Invitrogen)包括在每個凝膠上,且在Novex XL槽(Invitrogen)中在180伏下進行90分鐘電泳。使用BioRad電泳槽及25mM Tris、190mM甘胺酸及20%甲醇轉移緩衝液在30伏下將分離之蛋白質自凝膠隔夜電泳轉移至Hybond C硝酸纖維素膜(Amersham)上或在70伏下轉移兩小時。用於免疫偵測所轉移蛋白質之一級抗體為:1:1000之小鼠單株NCL-p53DO-7(Novocastra);1:500之MDM2(Ab-1,純系IF2)(Oncogene);1:100之WAF1 (Ab-1,純系4D10)( Oncogene);1:1000之肌動蛋白(AC40)(Sigma)。所使用之二級抗體為1:1000之過氧化物酶結合的親和純化之山羊抗小鼠(Dako)。藉由增強之化學發光(ECL™,Amersham),利用藉由暴露於藍色敏感之放射自顯影膜(Super RX,Fuji)進行的光偵測來實施蛋白質偵測及可視化。 方案A:SJSA-1及SN40R2分析
所測試之MDM2擴增細胞株係p53野生型及突變骨肉瘤之同基因型匹配對(分別為SJSA-1及SN40R2)。所有細胞培養物均在補充有10%胎牛血清之RPMI 1640培養基(Gibco,Paisley,UK)中生長,且進行常規測試並確認黴漿菌感染為陰性。使用如先前所概述之磺醯羅丹明B (sulphorhodamine B,SRB)方法來量測細胞之生長及其抑制。將100 µl之3×10 4/ml及2×10 4/ml SJSA-1及SN40R2細胞分別接種至96孔組織培養板中,且於5% CO 2加濕培育器中在37℃下培育24小時,之後將培養基替換為100 µl含有一定範圍MDM2-p53拮抗劑濃度之測試培養基且再培育72小時以容許細胞生長,之後添加25 µL之50%三氯乙酸(TCA)以使細胞在4℃下固定1 h。用蒸餾水洗掉TCA,且將100 µL之SRB染料(0.4% w/v於1%乙酸中)(Sigma-Aldrich,Poole,Dorset)添加至板之每一孔中。在與SRB染料一起在室溫下培育30 min後,用1%乙酸洗滌板且使其乾燥。接著將SRB染色之蛋白質(其係孔中細胞數目之量度)重新懸浮於100 µL之10 mM Tris-HCl(pH 10.5)中,且使用FluoStar Omega讀板儀量測每一孔中在λ=570 nm下之吸光度。使用Prism第4.0版統計軟體,藉由數據之非線性迴歸分析來計算GI 50。 方案B:SJSA-1及SN40R2分析
CellTiter-Glo®發光細胞活力分析係基於對所存在ATP之定量確定培養物中之活細胞數目之均相法,ATP係存在代謝活性細胞之標誌。SJSA-1及SN40R2二者均在補充有10% FBS(PAA編號A15-204)及10 U/ml青黴素/鏈黴素之RPMI 1640(Life Technologies編號61870)中生長。向96孔板之每一孔中接種75 µl 2000個細胞,且將其在37℃之5% CO 2加濕培育器中放置24小時。接著向細胞添加一定範圍的於DMSO中之MDM2-p53拮抗劑濃度至最終DMSO濃度為0.3%,且再培育72小時以容許細胞生長。將100 µl之CTG試劑(Promega編號G7573)添加至所有孔中,且在topcount上量測發光。使用XLfit聯合Activity Base (IDBS;Guildford,Surrey,UK)自S形4參數曲線擬合確定EC 50值。 抗增殖性活性
使用Alamar Blue分析來量測對細胞生長之抑制(Nociari,M. M, Shalev, A., Benias, P., Russo, C.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1998,213,157-167)。該方法係基於活細胞使刃天青(resazurin)還原為其螢光產物試鹵靈(resorufin)之能力。在每一增殖分析中,將細胞平鋪至96孔板上,且使其恢復16小時,之後添加抑制劑化合物(於0.1% DMSO v/v中)再持續72小時。在培育期結束時,添加10% (v/v)Alamar Blue且再培育6小時,之後以535 nM激發/590 nM發射測定螢光產物。可藉由量測本發明之化合物抑制(例如)可自DSMZ、ECACC或ATCC獲得的癌細胞株之生長之能力來測定該等化合物之抗增殖活性。 結果:其中cyc為苯基之第一組實例
Figure 02_image223
Figure 02_image225
Figure 02_image227
Figure 02_image229
Figure 02_image231
Figure 02_image233
Figure 02_image235
Figure 02_image237
倘若已獲得一個以上之數據點,則上表顯示該等數據點之平均值(例如幾何或算術平均值)。
當然,應理解,本發明不意欲限於上文實施例之細節,該等實施例僅作為實例予以闡述。 結果:其中cyc為Het之第二組實例 結果
Figure 02_image239
Figure 02_image241
Figure 02_image243
Figure 02_image245
Figure 02_image247
Figure 02_image249
Figure 02_image251
Figure 02_image253
Figure 02_image255
Figure 02_image257
Figure 02_image259
Figure 02_image261
Figure 02_image263
Figure 02_image265
Figure 02_image267
Figure 02_image269
Figure 02_image271
Figure 02_image273
Figure 02_image275
Figure 02_image277
Figure 02_image279
Figure 02_image281
Figure 02_image283
Figure 02_image285
Figure 02_image287
Figure 02_image289
Figure 02_image291
Figure 02_image293
Figure 02_image295
Figure 02_image297
Figure 02_image299
Figure 02_image301
Figure 02_image303
Figure 02_image305
Figure 02_image307
Figure 02_image309
Figure 02_image311
Figure 02_image313
Figure 02_image315
Figure 02_image317
Figure 02_image319
Figure 02_image321
倘若已獲得一個以上之數據點,則上表顯示該等數據點之平均值(例如幾何或算術平均值)。
當然,應理解,本發明不意欲限於上文實施例之細節,該等實施例僅作為實例予以闡述。 實例 2-DNA 損傷反應 (DDR) 係排名靠前之對化合物 1 敏化之路徑,此藉由功能喪失 CRISPR 篩選鑑別且藉由進一步實驗及資料證實
在化合物1存在或不存在下,在一小組三種P53野生型肺癌細胞株中進行雙重CRISPR篩選(CRISPR剔除及CRISPRi),以鑑別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新穎預測性生物標記。
若干種DNA損傷反應(DDR)相關基因鑑別為排名靠前之選中生物標記(圖1A-圖1B)。有趣的是,該等基因參與若干種DDR路徑,諸如同源重組、范康尼氏貧血(FA)、鹼基切除修復(BER)及複製壓力路徑。圖1A顯示CRISPR選中生物標記中范康尼氏貧血路徑之富集。
複製壓力係基因體不穩定性之讀出,且係由DDR路徑中之多種缺陷引起,導致高水準之DNA損傷。高水準之DNA損傷進而影響DNA複製之過程。CRISPR篩選資料指示,DDR機制有缺陷之腫瘤通常對化合物1治療敏感。
因此,該等資料證明MDM2拮抗劑敏感性與多種DDR路徑中之缺陷之間的聯繫,該等DDR路徑包括范康尼氏貧血(FA)及鹼基切除修復(BER)路徑。因此,DDR路徑功能喪失係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
為證實CRISPR篩選之結果,使用早期傳代人類間皮瘤細胞株(先前以其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予以表徵)來鑑別在凋亡與非凋亡樣品之間差異表現之轉錄體學印記。「複製壓力」印記在間皮瘤凋亡細胞株中強烈富集,此證實化合物1敏感性與活化DDR路徑之間的聯繫(圖1C)。
以下實例闡述對多種系統之生物資訊學及濕實驗室分析,該等系統驗證了DDR路徑中之特定生物標記作為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該等額外驗證之生物標記路徑彙總於圖5中。除提供關於所例示生物標記路徑之進一步證據以外,該等資料更概括地再次證實CRISPR篩選資料之可靠性。 全基因體 CRISPR 篩選資料之生物資訊學分析
化合物1存在下之全基因體雙重LoF篩選(CRISPRko及CRISPRi)由Horizon Discovery (https://horizondiscovery.com/)在一小組三種P53野生型肺癌細胞株(A549、NCI-H460、NCI-H292)中進行。平行運行CRISPRko及CRISPRi且一起分析,以鑑別對化合物1敏化之潛在選中生物標記及路徑。
NGS分析顯示優良QC,平均品質評分為35,且所測序之所有樣品中>97%之讀段品質評分超過30。總之,所有樣品之重複之間存在優良的相關性。對照sgRNA (陽性、陰性及非靶向)之表現如預期,其中對照處理之樣品中必需基因相對於初始文庫質體有明顯缺失。
資料由Horizon以及內部使用兩種不同之計算方法DrugZ及MAGeCK進行分析。CRISPR選中生物標記按倍數變化及顯著p值來排序。CRISPRko與CRISPRi之間的重要選中生物標記有良好重疊。獨特及重疊之敏化基因均鑑別出,尤其是與DNA損傷修復(DDR)相關之基因在篩選中顯示出強烈缺失。此外,CRISPR選中生物標記之網路分析顯示來自范康尼氏貧血路徑之基因之強烈富集,此表明在股間交聯修復中之作用(FANCA、FANCB、FANCD2)(圖1A)。使用不同之基因集印記Hallmark、 Reactome、KEGG及Biocarta路徑對按倍數變化值排序之CRISPR選中生物標記實施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SEA結果揭示DNA修復相關路徑之顯著富集,諸如排名靠前之耗乏選中生物標記中之鹼基切除修復路徑及同源重組(圖1B)。
基於吾人自CRISPR篩選之發現,吾人亦研究凋亡及非凋亡間皮瘤細胞株之內部RNA-seq資料中之DDR基因表現印記。
早期傳代之人類間皮瘤細胞株係購自UK Mesobank(www.mesobank.com)。使用Illumina HiSeq平台及每一樣品之3個生物學重複,藉由雙末端股RNA測序實施mesobank細胞株之基因表現剖析。由GATC Biotech( 現為 Eurofins Genomics)完成測序,且在內部完成對RNA-seq資料之生物資訊學分析。平均而言,每個樣品產生大約3700萬個讀段。使用STAR aligner(第2.5.4b版)將RNA-seq讀段與人類基因體hg38/GRCh38進行比對。平均而言,94%之讀段與該基因體唯一對齊。基於第27版GENCODE注釋,使用HTSeq軟體套件(第0.11.1版)之htseq-count工具,將比對之BAM文件用於轉錄物及基因量化。使用來自DESeq2 R包(第1.20.0版)之方差穩定化變換函數對原始計數資料進行正規化,且執行無監督之階層式叢集。生物學重複高度相關(R 2=0.98)。使用DESeq2 R包執行差異基因表現。表現超出2倍且經調整之p值<1e-7之基因視為在凋亡與非凋亡樣品之間顯著差異表現。有趣的是,吾人發現凋亡間皮瘤細胞株中與複製壓力相關之基因顯著上調(圖1C),此與CRISPR資料篩選輸出一致。 HR 路徑: BRCA1 BRCA2 ATM 改變
在CRISPR篩選中已鑑別同源重組路徑中所涉及之基因。同源重組(HR)係無錯誤之DSB修復路徑,其主要限於細胞週期之S期及G2期。對眾多癌症中BRCA1、BRCA2、ATM、CHEK2、RAD50、RAD51C中之若干種癌症致殘突變之鑑別顯示HR路徑對於基因體維持之巨大重要性。
HR之主要組分之一為絲胺酸-蘇胺酸激酶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突變蛋白(ATM),其使DDR之各種分支中之多種關鍵參與者磷酸化。體細胞ATM突變或缺失常見於淋巴樣惡性病以及若干實體腫瘤中,其導致蛋白質表現喪失及基因體中DNA雙股斷裂修復受損。
對可公開獲得之MDM2之DepMAP RNAi資料(20Q4版)之生物資訊學分析預測,與ATM野生型細胞株相比,ATM突變型細胞株顯著更依賴於MDM2(圖2a)。另外,與全部均為ATM野生型之非凋亡株(6/6)相比,在凋亡患者源性間皮瘤株(6/9)中偵測到ATM突變之強烈富集(圖2B)。
此外,對來自不同適應症之四種ATMmut細胞株(HCC1500-乳房、LNCap-前列腺、HT-144-黑色素瘤、HepG2-肝臟)之活體外驗證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如藉由細胞增殖之減少所量測(圖2C),而關於LNCap-前列腺及HepG2-肝臟之資料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如藉由凋亡增加所量測(圖2D)。此外,西方墨點分析顯示化合物1處理後DDR信號傳導路徑之明顯調節(圖2E)。
除鑑別ATM突變作為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以外,額外生物資訊學分析指示其他HR路徑基因之丟失或突變亦可作為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可作為MDM2拮抗劑療法之生物標記之HR路徑基因包括(但不限於)BRCA1及/或BRCA2。
為證實ATM、BRCA1及/或BRCA2突變(或表現丟失)是否可能與MDM2拮抗劑敏感性相關,對患者源性類器官(PDO)進行進一步活體外驗證。如藉由細胞增殖減少所量測,來自ATM、BRCA1及/或BRCA2發生改變之各種適應症之4種PDO顯示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圖2F-圖2G)。值得注意的是,來自相同適應症但ATM、BRCA1及/或BRCA2中無改變之4種額外PDO對化合物1具有抗性。
FA路徑基因亦鑑別為MDM2拮抗劑療法生物標記。 生物資訊學分析
吾人自DepMAP (www.depmap.org)訊問癌細胞株之可公開獲得之MDM2 RNAi依賴性資料(20Q4版)。該等癌細胞株之基因體特徵(諸如體細胞突變及拷貝數改變)係自DepMAP資料集獲得。吾人發現,差異依賴於MDM2之細胞株富集ATM突變(圖2A)。基於吾人自可公開獲得之RNAi依賴性資料集獲得之ATM突變發現,吾人進一步研究專有凋亡及非凋亡間皮瘤細胞株小組中ATM基因之狀態(圖2B)。
由GATC Biotech(現為Eurofins)根據其指南實施間皮瘤細胞株之DNA分離及外顯子體測序。提取基因體DNA,且使用Agilent SureSelect Human All Exon V6套組實施外顯子體測序。使用101-bp雙末端測序,藉由Illumina HiSeq構築並分析測序文庫。在繼續進行任何進一步處理之前,去除低品質調用(平均Phred評分低於15),且僅使用匹配對(正向及反向讀取)進行分析。使用具有系統內定參數之BWA第0.7.15版完成至參考人類基因體組合體hg19之映射。平均而言,96%之讀段唯一地映射至參考基因體,且平均目標覆蓋為94.02±18.66倍。使用外顯子體資料調用單核苷酸多型性(SNP)及插入-缺失(InDel),此由GATC Biotech使用GATK及Ingenuity軟體完成。內部亦使用VarScan2對資料進行分析。吾人僅考慮由至少兩種方法共同調用之SNP及InDel,以獲得高信賴度結果。對於GATK,藉由實施局部對齊來精修序列對齊,且使用PICARD(http://picard.sourceforge.net/)去除PCR複本。使用GATK之Haplotype Caller完成SNP及InDel調用,且使用snpEff進行注釋。對於varScan2,使用SAMtools調用SNP及InDel,mpileup資料作為輸入且以體細胞模式運行varScan2。藉由至少兩種方法預測為有害功能喪失突變之ATM突變被考慮用於進一步分析。 對癌細胞株之增殖分析
在適當培養基中培養癌細胞。收穫細胞,計數,調整至適當密度,且以100 μL之體積接種至96孔不透明壁透明底板中,且於5% CO2之潮濕氣氛中在37℃下培育隔夜。於DMSO中製備10 mM化合物1原液。將原液進一步稀釋於DMSO中,之後添加至含有細胞之96孔板之兩個複孔中,得到0.1% DMSO最終濃度。接著使板於5% CO2之潮濕氣氛中在37℃下培育3天。每一細胞株以一式三份測試。將100 μL CellTiter-Glo試劑添加至分析板之每一孔中。使板在定軌振盪器上混合10分鐘,之後在室溫下經歷10分鐘培育。接著在EnSpire讀板儀中讀板(發光)。對每一孔進行計算,減去僅培養基對照(無細胞),作為平均DMSO對照減去僅培養基對照之百分比。使用GraphPad Prism(GraphPad Software,La Jolla California USA)計算S形劑量-反應(可變斜率)曲線及IC50值。 凋亡分析
將細胞以2×10 5個/孔之密度接種至6孔板中,且在空氣中5% CO2之潮濕氣氛中在37℃下培育隔夜。於DMSO中製備化合物1,且以指示濃度添加至細胞中。使細胞與化合物一起培育72小時後,用胰蛋白酶處理細胞,用PBS洗滌且立即用於流式細胞術分析。
根據製造商推薦,利用eBioscience™膜聯蛋白V-FITC凋亡偵測套組(編號BMS500FI-10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Waltham,MA,USA)對樣品進行染色。簡言之,於PBS中洗滌樣品且在室溫下重新懸浮於含有5 µl膜聯蛋白V-FITC之200 µl 1×結合緩衝液中10 min。培育後,將樣品用1×結合緩衝液洗滌且重新懸浮於200 µl 1×結合緩衝液及10 μl之20 μg/ml PI中。
接著,藉由流式細胞術在Guava easyCyte HT細胞計數器(Merck-Millipore)上立即分析經染色之樣品。將細胞群體分成三組:僅顯示低水準之螢光之活細胞(膜聯蛋白V-/PI-),顯示綠色螢光之凋亡細胞(膜聯蛋白V+/PI-),及顯示紅色及綠色螢光二者之死亡細胞(膜聯蛋白V+/PI+)。使用Microsoft excel實施資料分析,且在Prism第7版(GraphPad Software,California,USA)上繪製結果。 西方墨點法
藉由取細胞團粒並添加冰冷的1×完全Tris溶解緩衝液(1% Triton X-100、150 mM NaCl、20 mM Tris.HCl pH 7.5加蛋白酶抑制劑(complete mini,1錠/10 ml,Roche,Welwyn Garden City,Herts,UK)、50 mM NaF及1 mM Na3V04)製備細胞溶解物。將樣品渦旋並在冰上放置30 min。藉由在經冷卻之微量離心機中以14,000 rpm離心15分鐘來清除溶解物,且取出上清液樣品用於蛋白質測定(BCA分析-Pierce,Paisley,UK)。
接著藉由西方墨點法分析細胞溶解物。將等量蛋白質溶解物與SDS樣品緩衝液(Novex,Paisley,UK)及DTT混合,之後煮沸10 min。藉由SDS PAGE(4%-12% Nu-PAGE凝膠- Novex,Paisley,Scotland)對樣品進行解析,印漬至硝酸纖維素濾膜上,用Odyssey封阻緩衝液(LI-COR Bioscience,Lincoln,USA)封阻且在4℃下與稀釋於Odyssey封阻緩衝液中之特異性一級抗體一起培育隔夜。洗滌後,將墨點與以1:10,000稀釋於Odyssey封阻緩衝液(LiCor Biosciences,Lincoln,USA)中之經紅外染料標記之抗兔IR800或抗山羊IR800二級抗體一起培育1小時。接著在Odyssey紅外成像系統(LiCOR Biosciences,Lincoln,USA)上掃描墨點以偵測紅外螢光。 對患者源性類器官 (PDO) 之增殖分析
自CrownBIO類器官庫中擷取類器官,且在獲得足夠數量之前根據標準操作程序進行擴增。在類器官接種前一天,使用50% Matrigel及50%相應培養基使所需數量之類器官以1:1傳代。在第0天,接種類器官且添加化合物:藉由向6孔板之每一孔中添加20 µl 100×分散酶溶液收集類器官,且在37℃下培育30 min。培育後,自所有孔中收集類器官且經由預濕之100 µm過濾器移液至50 ml塑膠管中,接著在預濕之20 µm過濾器上過濾流體,將該20 µm過濾器倒置且於新的50 ml管中回收類器官。接著將所收集之類器官重新懸浮於相應培養基中,並計數。藉由Multidrop分配器將類器官細胞懸浮液添加至384孔板中。在類器官接種後2-4小時,藉由Tecan D300e添加化合物,接著將板放回至培育器中進行5天培育。在第5天,藉由CellTiter-Glo分析對增殖進行分析。向分析板之每一孔中添加CTG試劑。使板在定軌振盪器上混合10分鐘,之後在室溫下經歷10分鐘培育。接著在Envision讀板儀中讀板(發光)。 NHEJ 路徑: ATRX 丟失
另外,對細胞小組資料之生物資訊學分析預測ATRX之丟失為對MDM2化合物1敏感性之重要生物標記(圖3)。ATRX亦藉由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及同源重組修復(HRR)二者參與DDR之調控。
鑑別ATRX丟失作為MDM2拮抗劑療法之生物標記及生物資訊學分析證明,其他NHEJ或HRR路徑基因之丟失或突變可作為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生物標記。 生物資訊學分析
在一小組237種癌細胞株中篩選化合物1。自原始劑量-反應曲線計算IC50及活性區。該等細胞株之基因體特徵(諸如體細胞突變、拷貝數改變及超甲基化)係自如Garnett等人(2016)所提及之癌症功能事件(Cancer Functional Event)列表中獲得。使用ANOVA方法來鑑別基因體特徵與藥物反應之顯著關聯。吾人將ATRX丟失鑑別為化合物1敏感性之統計學顯著(經調整之p值<0.20)生物標記(圖3a及圖3b)。 MMR 路徑:微衛星不穩定性 (MSI)
微衛星係含有1至5個鹼基對基元之多個重複序列之區域,其廣泛分佈在整個人類基因體中。在正常細胞中,微衛星之重複序列計數在細胞分裂期間藉由錯配修復(MMR)驗證並維持。MMR系統受損可使細胞在細胞分裂期間無法調控其微衛星之長度,稱為MSI(微衛星不穩定性)。MSI在若干類型之癌症(結腸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及胃腺癌)內經常觀察到,且已顯示MSI-高結腸直腸腫瘤更易受免疫增強療法之影響。
在細胞小組資料中,MSI-H結腸直腸細胞株對化合物1敏感。關於細胞株之微衛星穩定性及腫瘤突變負荷之資訊係自Sanger Cell Models Passport資料庫獲得。吾人發現,MSI-H細胞株展現高腫瘤突變負荷(突變/Mb),且富含與DNA錯配修復路徑(例如MSH2、MSH3、MSH6、MLH1、MLH3、PMS2)相關之突變。此外,MSI-H細胞株顯示出與DNA錯配修復缺陷以及POLD1及/或POLE突變相關之突變印記之強烈富集(圖4A)。總之,該等發現一致,且表明MSI腫瘤(諸如結腸直腸腫瘤、子宮內膜樣腫瘤及胃腫瘤)將對MDM2拮抗劑敏感。此外,如藉由細胞增殖減少所量測,對來自不同適應症之八種MSI-H細胞株之活體外驗證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圖4B)。為證實MSI-H狀態是否可能與MDM2拮抗劑敏感性相關,對患者源性類器官(PDO)進行進一步活體外驗證。如藉由細胞增殖減少所量測,6種MSI-H結腸直腸癌PDO顯示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圖4C)。活體內效能資料證實化合物1顯著地抑制MSI-H結腸直腸癌之異種移植物模型(HCT-116)中之腫瘤生長(圖4D)。 對癌細胞株之增殖分析
在適當培養基中培養癌細胞。收穫細胞,計數,調整至適當密度,且以100 μL之體積接種至96孔不透明壁透明底板中,且於5% CO2之潮濕氣氛中在37℃下培育隔夜。於DMSO中製備10 mM化合物1原液。將原液進一步稀釋於DMSO中,之後添加至含有細胞之96孔板之兩個複孔中,得到0.1% DMSO最終濃度。接著使板於5% CO2之潮濕氣氛中在37℃下培育3天。每一細胞株以一式三份測試。將100 μL CellTiter-Glo試劑添加至分析板之每一孔中。使板在定軌振盪器上混合10分鐘,之後在室溫下經歷10分鐘培育。接著在EnSpire讀板儀中讀板(發光)。對每一孔進行計算,減去僅培養基對照(無細胞),作為平均DMSO對照減去僅培養基對照之百分比。使用GraphPad Prism(GraphPad Software,La Jolla California USA)計算S形劑量-反應(可變斜率)曲線及IC50值。 對患者源性類器官 (PDO) 之增殖分析
自CrownBIO類器官庫中擷取類器官,且在獲得足夠數量之前根據標準操作程序進行擴增。在類器官接種前一天,使用50% Matrigel及50%相應培養基使所需數量之類器官以1:1傳代。在第0天,接種類器官且添加化合物:藉由向6孔板之每一孔中添加20 µl 100×分散酶溶液收集類器官,且在37℃下培育30 min。培育後,自所有孔中收集類器官且經由預濕之100 µm過濾器移液至50 ml塑膠管中,接著在預濕之20 µm過濾器上過濾流體,將該20 µm過濾器倒置且於新的50 ml管中回收類器官。接著將所收集之類器官重新懸浮於相應培養基中,並計數。藉由Multidrop分配器將類器官細胞懸浮液添加至384孔板中。在類器官接種後2-4小時,藉由Tecan D300e添加化合物,接著將板放回至培育器中進行5天培育。在第5天,藉由CellTiter-Glo分析對增殖進行分析。向分析板之每一孔中添加CTG試劑。使板在定軌振盪器上混合10分鐘,之後在室溫下經歷10分鐘培育。接著在Envision讀板儀中讀板(發光)。 活體內效能
將5×10 6個HCT116細胞(於100 µl PBS中)皮下注射至BALB/c裸小鼠組之右後肋部。藉由使用一對數位卡尺在外部量測腫瘤,且將體積計算為長度×寬度 2×0.523。在開始研究之前,根據腫瘤體積將小鼠分成8隻一組;平均體積應為100 mm3左右,正常範圍為50 mm3至150 mm3。每天以50 mg/kg化合物1向小鼠投藥,且在實驗期期間每天記錄體重。若動物顯示出任何毒性徵象或若體重降至初始體重之85%以下,則停止投藥。每2至3天量測腫瘤體積;當腫瘤體積>1000 mm3或若腫瘤開始顯示任何異常(諸如潰瘍),則將動物處死。 DDR 路徑資料之彙總
雙重功能喪失CRISPR篩選將DDR路徑鑑別為排名靠前之對MDM2拮抗作用敏化之選中生物標記。該等分析與HORIZON (HR、複製壓力、NER、FA路徑)基本一致。
進一步分析支持DDR缺陷與MDM2拮抗劑敏感性之間的聯繫: 凋亡患者源性間皮瘤中存在DDR/複製壓力印記 •     ATRX突變與肉瘤中之IFN簇相關 •     除1例外之所有凋亡患者源性間皮瘤株均攜帶ATM突變。非凋亡株全部均為ATM野生型。 •     ATM突變與RNAi資料集中之MDM2依賴性相關;此與臨床上之軼事觀察結果一致 •     ATM突變型細胞株(HCC1500、HT-144、LNCap、HepG2) 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增加 •     BRCA1、BRCA2及/或ATM突變型患者源性類器官與在彼等基因中不攜帶改變之PDO相比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增加 •     來自各種適應症及患者源性結腸直腸癌模型之MSI-H細胞株顯示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 •     化合物1顯著地抑制MSI-H異種移植物模型(HCT-116)中之腫瘤生長 實例 3- 化合物 1 PARP 抑制劑對癌細胞活力之組合效應目標:
本研究之目標係研究化合物1與2種化合物對癌細胞活力之潛在組合效應。首先,在與不同檢品濃度一起培育後,將使用CellTiter-Glo(CTG)發光細胞活力分析來測定3種化合物之50%抑制濃度(IC50)。接著,將藉由組合矩陣分別評價化合物1與1種化合物(奧拉帕尼、塔拉帕尼)各自組合之協同效應。 實驗設計
細胞株將用單獨之檢品、含有檢品之基質組合及作為媒劑對照之培養基進行處理。 材料及方法 1. 細胞株
Figure 02_image323
將在37℃之溫度、5% CO 2及95%濕度下,在補充有10% FBS(胎牛血清)之培養基中培養細胞。 2. 材料及試劑
通用細胞培養試劑及塑膠。 FBS(目錄號FND500,ExCell Bio) 96孔平透明底黑色聚苯乙烯TC處理之微量板(目錄號3603,Corning)。 CellTiter-Glo®發光細胞活力分析(目錄號G7572,Promega) 試劑製備 a.   使CellTiter-Glo緩衝液解凍,且在使用之前平衡至室溫(RT)。 b.   在使用之前使凍乾之CellTiter-Glo受質平衡至室溫。 c.    將適當體積(100 mL)之CellTiter-Glo緩衝液轉移至含有CellTiter-Glo受質之琥珀色瓶中,以重構凍乾酶/受質混合物。此形成CellTiter-Glo試劑。 受質小瓶。 d.   藉由輕輕渦旋、旋轉或藉由倒置內容物來混合,以獲得均質溶液。CellTiter-Glo受質應在不到一分鐘內輕鬆溶於溶液中。 3. 檢品及參考對照3.1 檢品:
Figure 02_image325
3.2 參考對照:
Figure 02_image327
測定半最大抑制濃度 IC50第1部分:使用CellTiter-Glo™細胞活力分析測定IC50 1.   在對數生長期期間收穫細胞,且對細胞數進行計數。 2.   利用各別培養基將細胞濃度調整至4.0×10 4個細胞/mL。 3.   向三個96孔板(板A、B及C)中添加100 µL細胞懸浮液,最終細胞密度為4×10 3個細胞/孔。 4a. 第二天:對於 T0 讀數板:1)   使板A及其內容物在室溫下平衡大約30 min。 2)   向每一孔中添加50 µL CellTiter-Glo試劑。 3)   使內容物在定軌振盪器上混合5 min,以誘導細胞溶解。 4)   使板在室溫下培育20 min,以穩定發光信號。 5)   使用EnVision多標記讀數儀記錄發光(T0)。 4b. 對於測試讀數板:1)   在培養基中製備500×檢品溶液(最高工作濃度:10 µM/100 µM檢品),3倍連續稀釋,達成9個劑量水準。 2)   在培養基中製備10×參考對照溶液(最高工作濃度:100 µM),3.16倍連續稀釋。 3)   使用數位分配器將500×藥物溶液分配在板B之每一孔中(每一藥物濃度一式三份)。(DMSO於培養基中之最終濃度:0.2%[v/v]) 4)   利用液體處置Biomek FXP去除參考對照板C中之10 µL培養基。 5)   將10 µL(10×)參考對照藥物溶液分配在板C之每一孔中(每一藥物濃度一式三份)。 6)   使測試板B及C於加濕培育器中在37℃與5% CO 2下培育72 h,且接著藉助CTG分析進行量測。 5.   使板及其內容物在室溫下平衡大約30 min。 6.   向每一孔中添加50 µL CellTiter-Glo試劑。 7.   使內容物在定軌振盪器上混合5 min,以誘導細胞溶解。 8.   使板在室溫下培育20 min,以穩定發光信號。 9.   使用EnVision多標記讀數儀記錄發光(T3)。 2 部分: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測定1.   在對數生長期期間收穫細胞,且對細胞數進行計數。 2.   利用各別培養基將細胞濃度調整至4×10 4個細胞/mL。 3.   向三個96孔板(板A、B、C、D)中添加100 µL細胞懸浮液,最終細胞密度為4×10 3個細胞/孔。 4a. 第二天:對於 T0 讀數板:1)   使板A及其內容物在室溫下平衡大約30 min。 2)   向每一孔中添加50 µL CellTiter-Glo試劑。 3)   使內容物在定軌振盪器上混合5 min,以誘導細胞溶解。 4)   使板在室溫下培育20 min,以穩定發光信號。 5)   使用EnVision多標記讀數儀記錄發光(T0)。 4b. 對於測試讀數板:1)   製備每一檢品之藥物溶液,劑量範圍:10 µM、3.33 µM、1.11 µM、0.37 µM、0.12 µM、0.041 µM。 2)   使用數位分配器將每一檢品之1000×藥物溶液同時分配在測試板B、C、D之每一孔中(每一藥物濃度一式三份),以獲得如下最終濃度:10 µM、3.33 µM、1.11 µM、0.37 µM、0.12 µM、0.041 µM。 3)   使測試板B、C、D於加濕培育器中在37℃與5% CO 2下培育72 h,且接著藉助CTG分析進行量測。 4)   使板及其內容物在室溫下平衡大約30 min。 5)   向每一孔中添加50 µL CellTiter-Glo。 6)   使內容物在定軌振盪器上混合5 min,以誘導細胞溶解。 7)   使板在室溫下培育20 min,以穩定發光信號。 注意:標準板內不均勻之發光信號可由溫度梯度、不均勻之細胞接種或多壁板中之邊緣效應引起。 8)   使用EnVision多標記讀數儀記錄發光(T3)。 資料分析第1部分:IC50測定
資料將使用GraphPad Prism 5.0以圖表形式展示。
為計算絕對IC50 (EC50),將使用具有S形劑量反應之非線性回歸模型擬合劑量-反應曲線。用於計算存活率之公式係如下所示,且根據由GraphPad Prism 5.0生成之劑量-反應曲線計算絕對IC50 (EC50)。
存活率(%)=(Lum 檢品-Lum 培養基對照)/(Lum 未處理-Lum 培養基對照)×100%。 第2部分:協同作用或拮抗作用測定
基於Combenefit軟體[ Bioinformatics 2016 32(18),2866-2868.],使用用於計算協同-最高單劑(HSA)之三種內置演算法中之一者[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2 30(11),1125-30] 計算協同。
平均Δ評分高於5(5%之反應超出預期)視為顯著的。
此處報告之Δ評分指示在一些特定劑量水準下,反應超出藥物組合預期之百分比。Δ評分高於5 (5%之反應超出預期)視為顯著的。 結果
Figure 02_image329
*據報導, A2780攜帶DDR缺陷(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Diagnostics,第21卷,第2期,2019年3月,第198-213頁)。
結果顯示化合物1與PARP抑制劑之間有明顯協同。特定而言,結果顯示化合物1與PARP抑制劑之間在DDR耗乏細胞株中有明顯協同。 醫藥調配物實例(i)   錠劑調配物
藉由將適當量之化合物(例如50-250 mg)與適當稀釋劑、崩解劑、壓製劑及/或助流劑混合來製備含有式(I o)化合物之錠劑組合物。一種可能的錠劑包含50 mg該化合物及197 mg作為稀釋劑之乳糖(BP)以及3 mg作為潤滑劑之硬脂酸鎂,且以已知方式壓製以形成錠劑。壓製錠劑可視情況經膜包衣。 (ii)  膠囊調配物
藉由將100-250 mg式(I o)化合物與等量乳糖混合且將所得混合物填充至標準硬質明膠膠囊中來製備膠囊調配物。可視需要納入適當量之適當崩解劑及/或助流劑。 (iii) 可注射調配物I
可藉由將式(I o)化合物(例如鹽形式)溶解於含有10%丙二醇之水中,以得到1.5重量%之活性化合物濃度來製備藉由注射投與之非經腸組合物。接著將溶液製成等滲的,藉由過濾或藉由終末滅菌進行滅菌,填充至安瓿或小瓶或預填充之注射器中並密封。 (iv) 可注射調配物II
藉由將式(I o)化合物(例如鹽形式)(2 mg/ml)及甘露醇(50 mg/ml)溶解於水中,無菌過濾該溶液或進行終末滅菌,且填充至可密封之1 ml小瓶或安瓿或預填充之注射器中來製備注射用非經腸組合物。 (v)  可注射調配物III
可藉由將式(I o)化合物(例如鹽形式)以20 mg/ml溶解於水中,且接著調整等滲性來製備藉由注射或輸注i.v.遞送之調配物。接著將小瓶密封且藉由高壓滅菌進行滅菌,或填充至安瓿或小瓶或預填充之注射器中,藉由過濾滅菌並密封。 (vi) 可注射調配物IV
可藉由將式(I o)化合物(例如鹽形式)以20 mg/ml溶解於含有緩衝劑(例如0.2 M乙酸鹽,pH 4.6)之水中來製備藉由注射或輸注i.v.遞送之調配物。接著將小瓶、安瓿或預填充之注射器密封,且藉由高壓滅菌進行滅菌或藉由過濾進行滅菌並密封。 (vii) 皮下或肌內注射調配物
藉由將式(I o)化合物與醫藥級玉米油混合以得到5-50 mg/ml之濃度來製備用於皮下或肌內投與之組合物。將組合物滅菌且填充至適宜容器中。 (viii) 凍乾調配物I
將經調配之式(I o)化合物等分試樣置入50 ml小瓶中並凍乾。在凍乾期間,使用一步冷凍方案在(-45℃)下冷凍組合物。使溫度升至-10℃進行退火,接著降低至 -45℃冷凍,之後在+25℃下一次乾燥大約3400分鐘,之後進行二次乾燥,若溫度升至50℃,則增加步驟。將一次與二次乾燥期間之壓力設為80毫托。 (ix) 凍乾調配物II
將如本文所定義之經調配之式(I o)化合物或其鹽之等分試樣置入50 mL小瓶中並凍乾。在凍乾期間,使用一步冷凍方案在(-45℃)下冷凍組合物。使溫度升至 -10℃進行退火,接著降低至-45℃冷凍,之後在+25℃下一次乾燥大約3400分鐘,之後進行二次乾燥,若溫度升至50℃,則增加步驟。將一次與二次乾燥期間之壓力設為80毫托。 (x)  用於i.v.投與之凍乾調配物III
藉由將式(I o)化合物溶解於緩衝液中來製備水性緩衝溶液。在過濾以去除微粒物質之情形下,將緩衝溶液填充至容器(諸如1型玻璃小瓶)中,接著將該容器部分地密封(例如藉助Fluorotec塞子)。若化合物及調配物足夠穩定,則藉由在121℃下高壓滅菌一段適宜時間來對調配物進行滅菌。若調配物對高壓滅菌不穩定,則可使用適宜過濾器使其無菌並在無菌條件下填充至無菌小瓶中。使用適宜循環將溶液冷凍乾燥。在冷凍乾燥循環完成後,用氮氣回填小瓶至大氣壓,加塞並固定(例如利用鋁壓接)。對於靜脈內投與,可利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稀釋劑(諸如0.9%鹽水或5%右旋糖)對冷凍乾燥固體進行重構。溶液可原樣投用,或可在投與之前進一步稀釋至輸注袋(含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稀釋劑,諸如0.9%鹽水或5%右旋糖)中。 (xii) 瓶中粉末
藉由用式(I o)化合物填充瓶或小瓶來製備用於經口投與之組合物。接著利用適宜稀釋劑(例如水、果汁或諸如OraSweet或Syrspend等可商業購得之媒劑)對組合物進行重構。可將經重構之溶液分配至投藥杯或口服注射器中用於投與。
應理解,本文所闡述之實例及實施例僅係出於說明性目的,且基於其之各種修改或變化應為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且欲包括在本申請案之精神及範疇以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圍內。本文所引用之所有公開案、序列登錄號、專利及專利申請案出於所有目的均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圖1]:雙重功能喪失CRISPR篩選將DDR鑑別為排名靠前之對化合物1敏化之路徑。(A)Horizon CRISPR資料:CRISPR選中生物標記(hit)之網路分析顯示范康尼氏貧血路徑之富集(Horizon之生物資訊學分析)。(B)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顯示其他DDR路徑之富集(內部生物資訊學分析)。(C)間皮瘤凋亡細胞株中之複製壓力基因表現印記。 [圖2]:ATM突變與對化合物1之敏感性增加相關。(A)基於公共DepMAP RNAi資料(20Q4版),與ATM野生型細胞株相比,ATM突變型癌細胞株顯著依賴於MDM2。(B)凋亡及非凋亡間皮瘤細胞株中之ATM突變狀態。(C) ATM突變型細胞株之增殖減少。(D)ATM突變型細胞株中之凋亡誘導。(E)ATM突變型細胞株中DDR信號傳導之調節。(F)彙總BRCA1、BRCA2及ATM突變型患者源性類器官增殖減少之表格。(G)與BRCA2野生型患者源性類器官相比,乳癌源性BRCA2突變體之增殖減少。 [圖3]:ATRX係來自細胞小組分析之額外選中生物標記。對細胞小組資料之生物資訊學分析,使用所有適應症,僅考慮P53野生型細胞株。用於尋找化合物1敏感性之基因體特徵關聯之ANOVA法。預測ATRX丟失與敏感性顯著相關。(A)火山圖(敏感性/抗性之預測性生物標記之ANOVA結果)。(B)ATRX丟失及ATRX野生型細胞株之活性區之盒鬚圖。 [圖4]:微衛星不穩定性(MSI)狀態及敏感性。(A)列示細胞小組中之MSI-H癌細胞株之活性區及腫瘤突變負荷之表格。(B)來自各種適應症之MSI-H癌細胞株增殖減少。(C)六種MSI-H結腸直腸癌源性患者源性類器官之增殖減少。(D)顯示結腸直腸癌之MSI-H異種移植物模型中腫瘤生長減少之活體內效能實驗。 [圖5]:主要DDR路徑之彙總,自Razqallah Hakem,EMBO J (2008) 27:589-605修改。以方框突出顯示的為DNA修復路徑,其中本發明人已將特定生物標記鑑別為對MDM2拮抗作用之敏感性標記。 [圖6]:(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X射線粉末繞射圖。 [圖7]:(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之DSC掃描圖。

Claims (57)

  1.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至少一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
  2. 如請求項1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係: a.   同源重組修復(HRR)路徑; b.   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路徑; c.    錯配修復(MMR)路徑; d.   范康尼氏貧血(Fanconi Anemia,FA)路徑;及/或 e.    鹼基切除修復(BER)路徑。
  3. 如請求項1或2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除ATM以外之HR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或由其組成;或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及ATM,或由其組成。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ATRX。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 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MSH2、MSH3、MSH6、MLH1、MLH3、PMS2、POLE及/或POLD1;或 該癌症包含與DNA錯配修復缺陷相關之突變印記SBS6或SBS26,及/或POLD1突變印記SBS20。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FANCA、FANCB、FANCC、FANCD1、FANCD2、FANCE、FANCF、FANCG、FANCI、FANCJ、FANCL、FANCM、FANCN、FANCO、FANCP、FANCQ、FANCR、FANCS、FANCT、FANCU、FANCV及/或FANCW。
  7.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藉由評價該癌症之微衛星不穩定性狀態及/或腫瘤突變負荷來偵測DDR基因之耗乏或突變,視情況其中該癌症係MSI-高的。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在治療之前測試患者組織樣品以測定癌症表現譜。
  9. 如請求項8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樣品包含癌症DNA、ctDNA或癌細胞。
  10. 如請求項8或9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測試包含用以偵測蛋白質、mRNA及/或ctDNA之分析。
  11. 如請求項10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i)使用免疫分析、蛋白質結合分析、基於抗體之分析、基於抗原結合蛋白之分析、基於蛋白質之陣列、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流式細胞術、蛋白質陣列、墨點、西方墨點(Western blot)、散射測濁法、濁度測定法、層析、質譜、酶活性、放射免疫分析、免疫螢光、免疫化學發光、免疫電化學發光、免疫電泳、競爭性免疫分析或免疫沈澱來偵測蛋白質;及/或(ii)其中使用RT-PCR或定量基因表現分析來偵測mRNA;及/或(iii)其中藉由下一代測序來偵測DNA或RNA;及/或(iv)其中藉由免疫組織化學來偵測蛋白質。
  12.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基於所測定之表現譜選擇該患者進行治療。
  13.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係: 急性骨髓樣白血病(AML)、鱗狀細胞癌或頭部、頸部、皮膚、胃腸系統或生殖道腫瘤;或 前列腺癌、卵巢癌、乳癌或婦科癌症;或 結腸直腸癌、胃癌或婦科癌症。
  14.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為P53野生型。
  15.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等癌細胞在治療步驟後經歷凋亡。
  16.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在至少一定比例之癌細胞中該MDM2拮抗劑誘導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
  17. 如請求項16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在至少40%之癌細胞或至少60%之癌細胞中該MDM2拮抗劑誘導活化之半胱天冬酶-3。
  18.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顯示: 相對於對照,CDKN2A、BAP1及SKP2中之一者、兩者或三者之表現降低;及/或 相對於對照,一種、兩種、三種、四種、五種或更多種干擾素印記基因之表現增加。
  19. 如請求項18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 該等干擾素印記基因係CXCL10、CXCL11、RSAD2、MX1、BATF2、IFI44L、IFITM1、ISG15、CMPK2、IFI27、CD74、IFIH1、CCRL2、IFI44、HERC6、ISG20、IFIT3、HLA-C、OAS1、IFI35、IRF9、EPSTI1、USP18、BST2、CSF1、C1S、DHX58、TRIM14、OASL、IRF7、LGALS3BP、DDX60、LAP3、LAMP3、PARP12、PARP9、SP110、PLSCR1、WARS、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及FLI1;或 該癌症顯示CXCL10或CXCL11之表現增加。
  20.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顯示以下各項中之一者、兩者、三者、四者、五者或更多者之表現增加:IRF7、STAT1、IRF3、IRF5、MSC、JUN、SPI1、IRF1、COMMD3-BMI1、STAT2、RUNX3、SREBF1、IRF9及FLI1。
  21.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22.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化合物1、依達奴林(idasanutlin) (RG-7388)、HDM-201、KRT-232 (AMG-232)、ALRN-6924、MI-773 (SAR405838)、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milademetan tosylate)、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 - 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3_image001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23. 一種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中之一或多者在人類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的表現或活性水準之用途,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作為用於評價該癌症是否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例如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24. 一種預測或評價人類癌症患者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性之方法,其包括評價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在來自癌症患者之樣品中的表現或活性水準,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包含BRCA1及/或BRCA2,及確定所測試之表現或活性水準是否指示該癌症應利用MDM2拮抗劑進行治療。
  25. 如請求項24之方法,其中該評價步驟包括將該表現或活性水準與(i)與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反應性或無反應性相關的或(ii)來自相同類型之健康非癌細胞之表現或活性水準進行比較。
  26. 如請求項24或25之方法,其中基於生物標記譜將患者分類至群組,視情況其中該等群組包含以下或由以下組成: (i)   反應者及無反應者;或 (ii)  強烈反應者。
  27. 如請求項24至26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當1種、2種、3種、4種、5種、6種、7種、8種、9種、10種或更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水準 低於鑑別為不適於治療之患者中之表現水準時,將患者鑑別為特別適於治療。
  28. 如請求項24至27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相對於(i)與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無反應性相關的或(ii)來自相同類型之健康非癌細胞之表現水準,當偵測到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降低時,將該患者鑑別為用該MDM2拮抗劑治療。
  29. 如請求項24至2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括偵測來自該人類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之步驟。
  30. 如請求項29之方法,其中使用活體外偵測分析來進行該偵測。
  31. 一種測定人類癌症患者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敏感性之方法,其包括偵測來自該患者之癌細胞樣品中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之表現或活性,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包含BRCA1及/或BRCA2,及基於該樣品中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評價該患者之癌症是否有可能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有反應。
  32. 一種偵測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在患有癌症之人類患者中之表現或活性水準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種DDR基因包含BRCA1及/或BRCA2。
  33. 如請求項32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a)  自人類患者獲得癌細胞樣品;及 (b)  藉由使該樣品與一或多種用於偵測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之表現之試劑接觸來偵測該一或多種生物標記是否在所採樣之癌細胞中表現。
  34. 如請求項24至3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35. 如請求項24至33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化合物1、依達奴林、HDM-201、KRT-232、ALRN-6924、ALRN-6924、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3_image003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36. 如請求項24至35中任一項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藉由投與MDM2拮抗劑治療該患者之癌症之步驟。
  37. 如請求項36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 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38. 如請求項36之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依達奴林、HDM-201、KRT-232、ALRN-6924、ALRN-6924、CGM-097、甲苯磺酸米拉美坦、APG-115、BI-907828、LE-004、DS-5272、SJ-0211、BI-0252、AM-7209、SP-141、SCH-1450206、NXN-6、ADO-21、CTX-50 - CTX-1、ISA-27、RO-8994、RO-6839921、ATSP-7041、SAH-p53-8、PM-2、K-178、MMRi-64及
    Figure 03_image005
    ,或其互變異構物或溶劑合物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39. 如請求項36至38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基於該方法之結果向該患者提供治療。
  40. 一種用於偵測來自人類患者之樣品中對MDM2抑制之敏感性的至少一種生物標記之表現或活性水準之套組或裝置,其包含用於偵測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之偵測試劑,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
  41. 一種用於確定人類癌症患者對用MDM2拮抗劑治療之適宜性之系統,其包含儲存記憶體,該儲存記憶體用於儲存與來自該患者之樣品相關之資料,該等資料包含與生物標記小組相關的指示來自個體之樣品中的生物標記表現或活性水準之資料,該生物標記小組包含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及 處理器,其通信地耦合至該儲存記憶體,以用於對該患者進行分類。
  42. 如任一前述請求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如任一前述請求項之用途、方法、套組或系統,其中該癌症顯示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之丟失,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包含BRCA1及/或BRCA2。
  43. 如請求項1至39或42中任一項所用之MDM2拮抗劑、如請求項1至39或42中任一項之用途或方法,其中該MDM2拮抗劑係與第二治療劑、視情況選用之PARP抑制劑之組合療法之一部分。
  44.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 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其中該一或多種DDR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或其中該癌症在任一DDR路徑基因中均不具有可偵測到之功能喪失突變, 該MDM2拮抗劑與例如降低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之水準而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組合。
  45.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選擇如下患者之步驟: (a)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及 (b)  向步驟(a)中所選之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及例如藉由降低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之水準而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
  46. 如請求項44之MDM2拮抗劑或如請求項45之方法,其中誘導對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該劑係DNA損傷劑或DNA修復抑制劑。
  47. 一種包含MDM2抑制劑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MDM2抑制劑係式(I o)化合物或其互變異構物、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例如(2S,3S)-3-(4-氯苯基)-3-[(1R)-1-(4-氯苯基)-7-氟-5-[(1S)-1-羥基-1-(噁烷-4-基)丙基]-1-甲氧基-3-側氧基-2,3-二氫-1H-異吲哚-2-基]-2-甲基丙酸或其互變異構物、N-氧化物、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治療患者之癌症,其中該癌症係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定義。
  48.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患者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方法包括: (i)   確定來自該患者之樣品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 (ii)  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該MDM2拮抗劑。
  49.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 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具有低水準之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任一DDR路徑基因中具有可偵測到之功能喪失突變,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 該MDM2拮抗劑與例如DNA損傷劑或DNA修復抑制劑之抗癌劑組合。
  50.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選擇如下患者之步驟: (a)  自該患者獲得的生物樣品內具有低水準之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其中該等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及 (b)  向步驟(a)中所選之該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MDM2拮抗劑及例如DNA損傷劑或DNA修復抑制劑之抗癌劑。
  51.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至少一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其中該一或多種DDR基因或基因產物不由ATM及/或ATR組成。
  52. 一種用於治療癌症之方法中的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兩種或更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至少兩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
  53. 如請求項51或52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其中該DDR路徑係: a.   同源重組修復(HRR)路徑,其中該DDR基因或基因產物不由ATM及/或ATR組成; b.   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HEJ)路徑; c.    錯配修復(MMR)路徑; d.   范康尼氏貧血(FA)路徑;及/或 e.    鹼基切除修復(BER)路徑。 [請求項53] 如本文任一實施例之用於方法中之MDM2拮抗劑。
  54. 一種治療個體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該個體投與MDM2拮抗劑,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至少一種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
  55.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其中該癌症顯示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基因產物或活性之丟失,該方法包括向該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包含BRCA1及/或BRCA2。
  56. 一種治療患者癌症之方法, 其中該癌症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具有正常或高水準之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任一DDR路徑基因中均不具有可偵測到之功能喪失突變,該方法包括 向該患者投與MDM2拮抗劑與誘導對該MDM2拮抗劑之敏感性之劑之組合。
  57. 一種治療患有對MDM2拮抗劑治療敏感之癌症之患者的方法,其中該方法包括: (i)   確定來自該患者之樣品在一或多種DNA損傷修復(DDR)路徑中耗乏一或多種基因或基因產物,或其中該癌症在DDR路徑基因中具有至少一種功能喪失突變,其中該一或多種DDR路徑基因或基因產物包含BRCA1及/或BRCA2; (ii)  向該患者投與有效量之該MDM2拮抗劑。
TW111108020A 2021-03-04 2022-03-04 使用mdm2拮抗劑的癌症療法之生物標記 TW2023020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GBGB2103080.4A GB202103080D0 (en) 2021-03-04 2021-03-04 Cancer biomarkers
GB2103080.4 2021-03-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2087A true TW202302087A (zh) 2023-01-16

Family

ID=75339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8020A TW202302087A (zh) 2021-03-04 2022-03-04 使用mdm2拮抗劑的癌症療法之生物標記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EP (1) EP4301875A1 (zh)
JP (1) JP2024508895A (zh)
KR (1) KR20230150285A (zh)
CN (1) CN117295825A (zh)
AU (1) AU2022230312A1 (zh)
BR (1) BR112023017572A2 (zh)
CA (1) CA3205532A1 (zh)
GB (1) GB202103080D0 (zh)
IL (1) IL304375A (zh)
MX (1) MX2023010258A (zh)
TW (1) TW202302087A (zh)
WO (1) WO20221852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704965D0 (en) 2017-03-28 2017-05-10 Astex Therapeutics Ltd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66828A (en) 1984-08-15 1987-05-19 The General Hospital Corporation Test for Huntington's disease
US4683202A (en) 1985-03-28 1987-07-28 Cetu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amplifying nucleic acid sequences
US4801531A (en) 1985-04-17 1989-01-31 Biotechnology Research Partners, Ltd. Apo AI/CIII genomic polymorphisms predictive of atherosclerosis
US5272057A (en) 1988-10-14 1993-12-21 Georgetown University Method of detecting a predisposition to cancer by the use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of the gene for human 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US5192659A (en) 1989-08-25 1993-03-09 Genetype Ag Intron sequence analysis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adjacent and remote locus alleles as haplotypes
WO1998004689A1 (en) 1995-07-31 1998-02-05 Urocor, Inc. Biomarkers and targets fo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ostate disease
US6218529B1 (en) 1995-07-31 2001-04-17 Urocor, Inc. Biomarkers and targets for diagnosis, pro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rostate, breast and bladder cancer
BR112012011317A2 (pt) 2009-11-12 2019-09-24 Univ Michigan Regents antagonistas espiro-oxindóis de mdm2
WO2011058367A2 (en) * 2009-11-13 2011-05-19 Astrazeneca Ab Diagnostic test for predicting responsiveness to treatment with poly(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 inhibitor
US8088815B2 (en) 2009-12-02 2012-01-03 Hoffman-La Roche Inc. Spiroindolinone pyrrolidines
US8440693B2 (en) 2009-12-22 2013-05-14 Novartis Ag Substituted isoquinolinones and quinazolinones
JO2998B1 (ar) 2010-06-04 2016-09-05 Amgen Inc مشتقات بيبيريدينون كمثبطات mdm2 لعلاج السرطان
US8815926B2 (en) 2012-01-26 2014-08-26 Novartis Ag Substituted pyrrolo[3,4-D]imidazo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DM2/4 mediated diseases
RU2015133939A (ru) 2013-02-21 2017-03-27 Ф. Хоффманн-Ля Рош Аг Асимметрический синтез замещенного пирролидин-2-карбоксамида
JOP20200296A1 (ar) 2013-06-10 2017-06-16 Amgen Inc عمليات صنع وأشكال بلورية من mdm2 مثبط
AU2014301324A1 (en) 2013-06-24 2015-12-10 F. Hoffmann-La Roche Ag Stable intravenous formulation
US10030028B2 (en) 2013-09-04 2018-07-24 Daiichi Sankyo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pirooxindole derivative
US9657351B2 (en) 2013-12-06 2017-05-23 Hoffman-La Roche Inc. MRNA-based gene expression for personalizing patient cancer therapy with an MDM2 antagonist
HUE056297T2 (hu) 2013-12-20 2022-02-28 Astex Therapeutics Ltd Biciklikus heterociklusos vegyületek és ezek terápiában történõ alkalmazása
ES2712973T3 (es) 2014-04-17 2019-05-17 Univ Michigan Regents Inhibidores de MDM2 y métodos terapéuticos que usan los mismos
JP2017532959A (ja) 2014-10-09 2017-11-09 第一三共株式会社 Mdm2阻害剤に対する感受性の遺伝子シグネチャーに基づく予測因子に関するアルゴリズム
GB201517217D0 (en) 2015-09-29 2015-11-11 Astex Therapeutics Ltd And Cancer Res Technology Ltd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GB201517216D0 (en) 2015-09-29 2015-11-11 Cancer Res Technology Ltd And Astex Therapeutics Ltd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CN113788818A (zh) 2016-04-06 2021-12-14 密执安大学评议会 Mdm2蛋白质降解剂
US10759808B2 (en) 2016-04-06 2020-09-0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onofunctional intermediates for ligand-dependent target protein degradation
WO2017205786A1 (en) 2016-05-27 2017-11-30 Aileron Therapeutics, Inc. Cell permeable peptidomimetic macrocycles
GB201704965D0 (en) 2017-03-28 2017-05-10 Astex Therapeutics Ltd Pharmaceutical compounds
CA3050645A1 (en) * 2018-07-27 2020-01-27 Ottawa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 Treatment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O2020169073A1 (en) * 2019-02-24 2020-08-27 Ascentage Pharma (Suzhou) Co., Ltd. Treatment methods and biomarkers for mdm2 inhibitors
GB201919219D0 (en) * 2019-12-23 2020-02-05 Otsuka Pharma Co Ltd Cancer biomark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23010258A (es) 2023-09-12
EP4301875A1 (en) 2024-01-10
JP2024508895A (ja) 2024-02-28
CN117295825A (zh) 2023-12-26
AU2022230312A1 (en) 2023-07-13
GB202103080D0 (en) 2021-04-21
KR20230150285A (ko) 2023-10-30
BR112023017572A2 (pt) 2023-10-10
CA3205532A1 (en) 2022-09-09
WO2022185260A1 (en) 2022-09-09
IL304375A (en) 2023-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1456B (zh) 抑制劑和一種或多種其他藥學活性藥劑之組合療法
US20230338337A1 (en) Biomarkers for cancer therapy using mdm2 antagonists
US9938273B2 (en) Compounds and methods for kinase modulation, and indications therefor
JP6796588B2 (ja) N−(3,5−ジメトキシフェニル)−n’−(1−メチルエチル)−n−[3−(1−メチル−1h−ピラゾール−4−イル)キノキサリン−6−イル]エタン−1,2−ジアミンを含んでなる医薬組成物
US10544132B2 (en) Isoindolinone inhibitors of the MDM2-p53 interaction having anticancer activity
JP7217762B2 (ja) タンパク質チロシンホスファターゼ阻害剤及びそれらの使用方法
CN114867735A (zh) Ras抑制剂
US20230049719A1 (en) Pyrazolo[3,4-b]pyrazine shp2 phosphatase inhibitors
JP2016528288A (ja) 上昇したc反応性タンパク質レベルを有する固形腫瘍の患者における延命効果
TW202024071A (zh) 作為TAM及MET激酶抑制劑的吡唑并[3,4-b]吡啶化合物
US20230313313A1 (en) Biomarkers for cancer therapy using mdm2 antagonists
US11236047B2 (en) Combination of isoindolinone derivatives with SGI-110
TW202302087A (zh) 使用mdm2拮抗劑的癌症療法之生物標記
KR20240012522A (ko) Egfr 및/또는 her2의 이상을 갖는 암이 있는 대상체의 치료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