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8001A - 衣料用構件及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衣料用構件及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8001A
TW202248001A TW111103676A TW111103676A TW202248001A TW 202248001 A TW202248001 A TW 202248001A TW 111103676 A TW111103676 A TW 111103676A TW 111103676 A TW111103676 A TW 111103676A TW 202248001 A TW202248001 A TW 2022480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clothing
layer
base material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3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深川直哉
川村雅樹
中小路哲也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華歌爾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華歌爾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華歌爾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80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800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31/00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uterwear
    • A41D31/02Layered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2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 B32B5/24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26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two or more layers which are next to each other and are fibrous, filamentary, formed of particles or foamed one layer being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another layer next to it also being fibrous or filamentar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7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webs, e.g. by layering web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filaments produced in association with filament formation, e.g. immediately following extru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衣料用構件係使用熔噴法,並在基材上於常壓條件下以立體方式堆疊樹脂纖維,且具有以立體方式堆疊樹脂纖維於厚度方向的構造。

Description

衣料用構件及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衣料用構件及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以往,已知各種不織布或不織布構造體之製造方法,如此之不織布或不織布構造體可適用為衣料用構件。作為不織布或不織布構造體之製造方法,已知例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6所記載之技術。專利文獻1記載一種關於使用在鞋子、服裝品、及運動裝束等的不織布,且於具透氣性之基材上供給纖維,並對基材之透氣性部分施加壓力差之製造方法。作為製造方法之一例則記載了熔噴法。專利文獻2記載了一種成型體之製造方法,其係以立體方式在具透氣性之成型基材上利用熔噴法來噴塗平均纖維徑10μm以下之熱熔型複合極細纖維。
專利文獻3記載了在對連結於支撐部之立體模型而自熔噴裝置來噴塗複數根之纖維的裝置中,設置去除多餘的纖維之收集軸的內容。藉由此裝置,能夠製造鞋子、潛水服、口罩、頭巾、帽子、女性內衣、運動內衣、護膝、及護腕等。專利文獻4記載了一種關於以使包含濕熱接著性纖維之纖維交纏之不織纖維集合體所構成的緩衝用基材,係使集合體內部中之熔融的纖維之接著點呈略均勻的分布之內容。此緩衝用基材可適用於胸罩罩杯或鞋子之中底用基材等。
專利文獻5記載了一種使原料液帶電,並利用實現對應於所欲之無接合筒體的形狀的立體形狀的堆疊手段來使奈米纖維堆疊,而形成不織布狀之布帛的裝置。藉由此裝置,能夠製造泳裝、尿布、濕式潛水服、胸罩、帽子、手套、襪子、腹帶、衣服、或內衣等。專利文獻6記載了一種對所欲形狀之芯材噴塗自黏性纖維來覆蓋芯材表面,之後去除芯材來製造身體裝束品之製造方法。纖維原料可使用適用於作為不織布之製法的熱熔法、紡黏法或熔噴法等的材料。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8-96021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4-6556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2-31555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09/028564號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9-293168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平5-18694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以往,亦已知將使用胺甲酸乙酯等之模製成型體、或是不織布等的布材縫製而製作出之衣料用構件等。認為使用上述不織布或不織布構造體所製作出之衣料用構件,相較於胺甲酸乙酯等之模製成型體,透氣性較優異。又,使用不織布或不織布構造體所製作出之衣料用構件,相較於利用不織布等的縫製所得之衣料用構件,因為能去除掉縫製痕跡(縫線等)故而認為在平滑性等之外觀性優異。然而,在利用以往的熔噴法所得之不織布或不織布構造體中,不易在特定位置中之透氣性或平滑性之程度或是厚度或密度等的構件之各種特性進行所欲的調整。特別是在不織布構造體適用於衣料用構件的情況,需要可進行構件特性之調整的技術。
本發明說明可進行在構件之特定位置中之特性的調整之衣料用構件及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方式]
本發明一態樣相關之衣料用構件,具有以立體方式堆疊樹脂纖維於厚度方向的構造。
根據此衣料用構件,藉由在厚度方向及/或面方向中,適當地調整使樹脂纖維堆疊之密度或高度,能夠進行衣料用構件之密度或厚度等之特性的調整。特別是能夠進行衣料用構件之特定位置中之特性的調整。
亦可在維持樹脂纖維之纖維間之空隙的狀態下使樹脂纖維進行堆疊。藉由成為維持樹脂纖維之纖維間之空隙(空間)的狀態,能夠確保衣料用構件之透氣性、及/或蓬鬆性。
衣料用構件中,樹脂纖維之平均纖維徑可為0.4mm以下10μm以上。藉由縮小樹脂纖維之平均纖維徑(變細),能夠提升觸感及平滑性。
衣料用構件可具有0.4kPa・s/m以下之透氣性。若透氣性提高,則更適合作為衣料用構件。另外,透氣性係藉由例如KES法(利用KES-F8透氣性試驗機所進行之計測)來測定,於以「kPa・s/m」之單位來表示的情況,其值越小,則透氣性越高。
衣料用構件具有以沿著穿著者之身體的一部分之方式而朝第1面側膨出之形狀,第1面之平滑度可高於作為第1面之相反側的第2面之平滑度。於例如第1面位在衣料之外側的情況,能夠提高外觀性。
衣料用構件中,可藉由樹脂纖維之堆疊量之差異來在面方向改變厚度。藉由在面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之厚度,能夠自由地調整面方向之各部中之緩衝性等。又,亦可在面方向之特定部位中進行將厚度成為最小限度等的調整。
衣料用構件可具有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纖維之直徑、及樹脂纖維之密度其中至少任一者為不同之複數樹脂纖維層。藉由衣料用構件具有複數樹脂纖維層,能夠更加提高作為衣料用構件之機能性。
衣料用構件中,複數樹脂纖維層包含第1層與第2層,第2層之厚度可大於第1層之厚度。於此情況,能夠藉由第2層來確保蓬鬆性。
衣料用構件中,複數樹脂纖維層進而包含第3層,且將第2層配置於第1層與第3層之間,第2層之厚度可大於第1層之厚度及第3層之厚度中的任一者。於此情況,使第1層與第3層中的任一者,具有已考量到對外觀造成之影響或因外力所造成之影響的特性,另一方面,藉由第2層,能夠確保作為衣料用構件之蓬鬆性。第2層之厚度可大於第1層之厚度及第3層之厚度中的任一者(亦即兩者)。
衣料用構件中,第2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可低於第1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及第3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中的任一者。藉由第2層,能夠確保作為衣料用構件之蓬鬆性,並使第1層與第3層中之纖維密度相對性地提高,藉此,能夠提高表面之平滑性,且提高外觀性。又,亦可提高衣料洗滌時之洗滌耐久性。
作為本發明另一態樣,可提供一種使用熔噴法,並進行基材之位置的控制,而在基材上於常壓條件下以立體方式堆疊樹脂纖維之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根據此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藉由在厚度方向及/或面方向中,適當地調整使樹脂纖維堆疊之密度或高度,能夠進行衣料用構件之密度或厚度等之特性的調整。又,由於未進行施加壓力差之吸引等,故而可容易地製造使用複雜形狀之基材的複雜形狀之衣料用構件。
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中,基材之表面可具有凹面狀之凹面部,且可於基材之凹面部上噴塗樹脂纖維以使樹脂纖維堆疊。藉由於基材之凹面部上噴塗樹脂纖維,即便未進行壓力差之施加或多餘纖維之去除等,仍可提高成型性。又,對應於凹面部,來形成衣料用構件之膨出的形狀的表面。於衣料用構件之表面位在衣料之外側的情況,能夠提高外觀性。
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中,可藉由在基材之面方向中,改變樹脂之噴出壓、樹脂纖維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之噴出口到基材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來在面方向改變使衣料用構件之厚度。藉由在面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之厚度,能夠自由地調整面方向之各部中之緩衝性等。又,亦可在面方向之特定位置中進行將厚度成為最小限度等的調整。
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中,可藉由在基材之鉛直方向中,改變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之噴出壓、樹脂纖維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之噴出口到基材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於厚度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之特性。藉由於厚度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之特性,能夠製造例如具有複數樹脂纖維層之衣料用構件。因此,能夠更加提高作為衣料用構件之機能性。
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中,可藉由使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纖維之直徑、及樹脂纖維之密度其中至少任一者產生差異,來形成複數樹脂纖維層。藉由使衣料用構件具有複數樹脂纖維層,能夠更加提高作為衣料用構件之機能性。
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可包含:準備藉由三維疊層成型法所製作之基材的步驟;將基材固持於基材位置控制裝置之基材固持部的步驟;以及使固持部移動,並藉由熔噴法來在基材上使樹脂纖維堆疊的步驟。於基材為藉由三維疊層成型法所製作的情況,基材之形狀或構造中之限制少,而可實現整體的立體形狀。例如,能夠自由地製作固持於基材固持部的部分(被固持部(亦即基底部))、使樹脂纖維堆疊之部分(堆疊面部)、及該等部分之中間的連結部等。因此,就衣料用構件之形狀而言,自由度亦為高。又,藉由基材位置控制裝置來改變基材固持部之位置及姿勢,藉此亦容易改變堆疊於基材上之各部的樹脂纖維之種類或堆疊量等。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進行衣料用構件之特定位置中之特性的調整。
以下,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來說明。另外,圖式說明中對於相同要素附加相同符號,且省略重複說明。
參照圖1及圖2,就本實施形態之衣料用構件來說明。衣料用構件200係為了構成衣料之各部而使用之構件。作為衣料,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例如:胸罩、女用短內衣(camisole)、內褲、束腹、男士貼身褲(brief)、運動短褲(trunks)、內襯衣(inner shirt)等的貼身衣物類(內衣類)。衣料除此之外,亦可為長袖襯衫或短袖襯衫等的上衣、或夾克等的外衣類。衣料亦可為連褲襪(panty stocking)、緊身褲(leggings)、腳套(spats)、緊身衣、運動用緊身衣、泳裝、緊身連衣褲(leotard)、連身衣(bodysuit)、或男性用褲子等的下著衣類。衣料用構件具有特定厚度。衣料用構件係構成上述衣料之至少一部分,例如可為包覆穿著者之胸圍之罩杯或襯墊等,亦可為包覆穿著者之身體的關節部之襯墊(護膝墊或肩墊)等,亦可為包覆穿著者之身體的其他一部分的構件(胸罩之背帶、或下著衣類之臀墊)等。衣料用構件可構成上述衣料之整體。衣料用構件可為例如背心式胸罩或內褲等。
所謂「衣料之整體」,意指包含「衣料」之整體、以及「衣料」之大略整體。於衣料具有例如金屬製或塑膠製之構造組件(圖1所示之肩帶104的調整扣部105、或設置於背帶端部的鉤部106等)或裝飾組件的情況,衣料用構件亦可為去除該等構造組件或裝飾組件以外之本體部整體。
以下說明中,就衣料用構件200為胸罩100之罩杯的情況來說明。如圖1及圖2所示,衣料用構件200為包含彼此熔融之樹脂纖維的不織布構造體。衣料用構件200為藉由例如熔噴法所製造之不織布構造體(亦即熔噴不織布構造體)。衣料用構件200具有以立體方式堆疊樹脂纖維於厚度方向之構造。衣料用構件200係藉由縫製或接著等來與土台103或肩帶104等之其他構件接合,而組裝為胸罩100。如胸罩100之罩杯(或襯墊)般,在一對之構件被設置為左右對稱的情況,係如圖1所示般可將各罩杯個別製造,亦可將左右之罩杯(或襯墊)連結而進行一體性地製造。衣料用構件200具有適於包覆穿著者之胸圍的立體形狀(罩杯形狀)。另外,如圖1所示,本發明亦可適用於作為胸罩100之背帶的略平面狀之衣料用構件300。
衣料用構件200只要為具有以立體方式堆疊樹脂纖維於厚度方向之構造的構件的話,則可為任意者。亦即,衣料用構件200為任何立體成型品。另外,本說明書中,鞋子並不被包含於衣料。從而,鞋子之中底並不被包含於衣料用構件。
衣料用構件200係藉由使用熔噴法,來在基材50(參照圖3)上以常壓條件下(例如大氣壓條件下)使樹脂纖維F以立體方式堆疊而製造(細節係在之後詳述)。藉由該製造方法,衣料用構件200中係在維持樹脂纖維之纖維間的空隙(空間)的狀態下,使樹脂纖維堆疊。本說明書中,所謂「空隙」,可定義為例如具有樹脂纖維F之纖維徑的1倍~100倍左右的纖維間距離之空間、或是空隙率成為5%~60%之空間。以往的熔噴法中,係藉由自基材之單面賦予吸引壓(壓力差),來使樹脂纖維固著於基材上。然而,在調整例如樹脂材料之種類及噴塗條件,並在常壓條件下進行熔噴法的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並未賦予吸引壓,故而能夠將裝置簡化。又,在賦予吸引壓的情況,由於需要在所有位置中都賦予某程度均勻的吸引壓,故而難以使用複雜形狀之基材,但在常壓條件下進行熔噴法之本實施形態中,則可使用複雜形狀之基材。
本實施形態之衣料用構件200具有例如0.4kPa・s/m以下之透氣性。衣料用構件200可具有0.35kPa・s/m以下之透氣性,亦可具有0.3kPa・s/m以下之透氣性,亦可具有0.25kPa・s/m以下之透氣性。透氣性可例如藉由KES法(利用KES-F8透氣性試驗機所進行之計測)來測定。以「kPa・s/m」之單位所表示之透氣抵抗的值越小,則透氣性越高。透氣性可利用JIS L1096 透氣性A法(弗雷澤型測試法(fragile form method))來計測。「JIS」表示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衣料用構件200中之樹脂纖維的平均纖維徑為例如0.4mm以下10μm以上。由於衣料用構件200中,係維持樹脂纖維之纖維間的空隙,故而維持自熔噴裝置1之噴出噴嘴所噴出之樹脂纖維F的平均纖維徑來作為衣料用構件200中之樹脂纖維的平均纖維徑。衣料用構件200中之樹脂纖維的平均纖維徑亦可為0.4mm以下30μm以上,亦可為0.3mm以下10μm以上。衣料用構件200中之樹脂纖維的平均纖維徑亦可為0.3mm以下30μm以上。
如圖2(a)所示,衣料用構件200係以例如沿著穿著者之身體的一部分(胸圍等)之方式來具有朝表面(第1面)201側膨出之形狀。換言之,表面201成為膨出面,而作為表面201之相反側的內面(第2面)202則成為凹面。衣料用構件200之厚度因為樹脂纖維之堆疊量的差異,而在衣料用構件200之面方向產生變化。例如,衣料用構件200包含上緣部200a、中央部200b以及下緣部200c。中央部200b之厚度大於上緣部200a之厚度,且大於下緣部200c之厚度。上緣部200a之厚度例如小於下緣部200c之厚度。衣料用構件200之面方向的各部中之厚度可對應於該構件包覆之穿著者的身體之一部分之形狀、該構件所需求之機能、及/或衣料之種類等來適當地設定。
另外,衣料用構件之厚度亦可在面方向中為固定。亦即,衣料用構件亦可在面方向之所有部位中具有均勻的厚度。本說明書中,所謂衣料用構件之「厚度」為衣料之非穿著用時之厚度,為未對衣料用構件施加外力之情況下之厚度(自然狀態下之厚度)。
衣料用構件200之表面201中之平滑度可高於內面202中之平滑度。平滑度可藉由例如KES法(利用KES-FB4A表面試驗機所進行之計測)來測定。表內兩面中之平滑度的差異可藉由例如在後述製造時之與基材50之位置關係來決定。衣料用構件之表內兩面中之平滑度可對應於該構件所需求之機能、及/或衣料之種類等來適當地設定。在衣料用構件之第1面成為膨出面,而第2面則成為凹面之情況,第1面中之平滑度可低於第2面中之平滑度。若將該等特徵以上位概念來記述,則可為第1面中之平滑度可與第2面中之平滑度不同。在衣料用構件為平面狀之構件(亦即為平坦之構件)的情況,第1面中之平滑度與第2面中之平滑度可為不同。於此情況,(如圖1所示之衣料用構件300等般)可以在衣料裝設有構件之情況位於表面側之面、以及位於內面側之面來決定平滑度之大小。
衣料用構件之第1面中之平滑度與第2面中之平滑度亦可相等。
如圖2(b)所示,衣料用構件200具有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纖維之直徑、及樹脂纖維之密度其中至少任一者為不同的複數樹脂纖維層。圖2(b)所示之例中,衣料用構件200至少在中央部200b中,包含:包含表面201之第1層210;包含內面202之第3層230;以及位在第1層210及第3層230之間之第2層220。衣料用構件200具有例如三層構造。衣料用構件200不僅中央部200b,而整體都具有三層構造。衣料用構件200中,例如第2層220中之樹脂纖維的密度低於第1層210中之樹脂纖維的密度及第3層230中之樹脂纖維的密度之任一者。亦即,第1層210及第3層230為相對高密度,第2層220為相對低密度。第1層210中之樹脂纖維的密度可與第3層230中之樹脂纖維的密度為相同程度。第1層210中之樹脂纖維的密度亦可與第3層230中之樹脂纖維的密度不同(任一者可高於另一者)。
又,另一態樣中,第2層220之厚度大於第1層210之厚度及第3層230之厚度中的任一者。亦即,第1層210及第3層230為相對薄之層,第2層220為相對厚之層。第1層210之厚度亦可為與第3層230之厚度為相同程度。第1層210之厚度亦可與第3層230之厚度不同(任一者可大於另一者)。另外,第2層220之厚度亦可僅大於第1層210之厚度及第3層230之厚度之任一者。於此情況,第2層220之厚度則小於第1層210之厚度及第3層230之厚度之任另一者。
樹脂材料之種類可藉由在堆疊中改變熔噴裝置1中所投入之樹脂材料之種類來改變。樹脂纖維之直徑可藉由改變熔噴裝置1中之風量或是噴出壓來改變。樹脂纖維之密度可藉由改變熔噴裝置1中之風量、熔噴裝置1之噴出口26與基材50之表面51的距離、及基材固持部46之移動速度其中至少任一者,來改變。
另外,於衣料用構件具有複數樹脂纖維層之情況,層之數量可為二層,亦可為四層以上。於衣料用構件為二層構造的情況,第2層之厚度可大於第1層之厚度。亦即,各層之厚度可為不同。又,於衣料用構件為四層以上之構造的情況,任一層之厚度可大於其他層之厚度。亦即任至少二層之厚度可為不同。亦可所有層之厚度為不同,亦可僅任二層之厚度相等。關於樹脂纖維之密度,亦可依層而設置出與厚度同樣之差異。樹脂纖維之密度亦可隨著厚度小之層而設為大。
於衣料用構件具有複數樹脂纖維層之情況,各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及各層之厚度可對應於該構件所需求之機能、及/或衣料之種類等來適當地設定。例如,衣料用構件200之第1層210(表面側之層)及第3層230(內面側之層)考量到衣料用構件200之耐久性(例如洗滌耐久性),亦可作成為相對高密度且薄之層。衣料用構件200之第2層220(中間層)考量到輕量性及蓬鬆性,亦可作成為相對低密度且厚之層。亦可使第2層220為了對衣料用構件200整體賦予彈力性而發揮機能。
繼而,就用於衣料用構件之樹脂纖維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衣料用構件為包含彼此熔融之纖維的衣料用構件,該纖維包含第1樹脂以及第2樹脂,該第1樹脂係選自由A1樹脂:具有130℃以上之融點的聚酯樹脂;A2樹脂:融點為130℃以上的聚烯烴樹脂;A3樹脂:在230℃下、使用2.16kg之荷重所測定之熔體流動速率為20g/10分鐘以上的苯乙烯系樹脂;及A4樹脂:聚胺甲酸乙酯樹脂所構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該第2樹脂係選自由B1樹脂:具有未達130℃之融點的聚酯樹脂;及B2樹脂:融點為120℃以下的聚烯烴樹脂所構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作為如此之衣料用構件,較佳為藉由熔噴法所獲得之熔噴衣料用構件。衣料用構件中之纖維的平均徑並未特別限制,可為10μm~400μm。
<第1樹脂> 第1樹脂為熱可塑性樹脂,較佳為熱可塑性彈性體。另外,本說明書中所謂彈性體,係指例如藉由差示掃描量熱測定(DSC)所測定之玻璃轉移溫度低於室溫(25℃)之樹脂。第1樹脂只要為上述A1樹脂~A4樹脂之4種樹脂的任一種即可。第1樹脂可僅為一種樹脂,亦可併用2種以上。第1樹脂之蕭氏硬度A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60~95,更佳為65~90。另外,蕭氏硬度A可為藉由JIS K 6253或JIS K 7215所記載之方法,並利用硬度計所測定之蕭氏硬度A。
衣料用構件中之第1樹脂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60質量%以上,更佳為65質量%以上,特佳為70質量%以上。衣料用構件中之第1樹脂的含量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制,可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例如95質量%,亦可為90質量%。
<A1樹脂> A1樹脂為具有130℃以上之融點的聚酯樹脂。聚酯樹脂之融點可為例如藉由DSC所測定者。聚酯樹脂之融點較佳為135℃以上,較佳為140℃以上,更佳為145℃以上,特佳為150℃以上。就處理性之方面而言,聚酯樹脂之融點的上限可為例如200℃,亦可為190℃。
作為聚酯樹脂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具有源自芳香族多羧酸之構造單元、源自脂肪族多元醇之構造單元者。作為芳香族多羧酸較佳為對苯二甲酸等的芳香族二羧酸。作為脂肪族多元醇,可列舉碳數2~10之烷二醇,較佳為乙二醇、1,4-丁二醇。
聚酯樹脂可為具有硬鏈段與軟鏈段之嵌段共聚物。硬鏈段較佳為例如源自芳香族多羧酸之構造單元、以及源自脂肪族多元醇之構造單元,軟鏈段較佳為具有源自芳香族羧酸之構造單元、以及聚乙二醇嵌段。作為於硬鏈段中作為構造單元而被包含之脂肪族醇可列舉碳數2~10之烷二醇,較佳為乙二醇、1,4-丁二醇。
就衣料用構件之輕量化方面而言,作為A1樹脂之聚酯樹脂的比重(密度)較佳為1.2以下,更佳為1.1以下。比重可藉由例如ASTM D792之方法來測定。
作為A1樹脂之聚酯樹脂亦可使用市售品。例如,作為上述具有硬鏈段及軟鏈段之聚酯樹脂可列舉:Hytrel(註冊商標)3001(Dow Corning Toray Co., Ltd.股份有限公司製造)、PELPRENE(註冊商標)P-30B、PELPRENE(註冊商標)P-40B、PELPRENE(註冊商標)P-40H(皆為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A2樹脂> A2樹脂係融點為130℃以上的聚烯烴樹脂。聚烯烴樹脂之融點可為例如藉由DSC所測定者。聚烯烴樹脂之融點較佳為135℃以上,較佳為140℃以上,更佳為145℃以上,特佳為150℃以上。就處理性方面而言,聚烯烴樹脂之融點的上限可為例如200℃,亦可為190℃。
作為被聚烯烴樹脂所包含之烯烴單元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乙烯、丙烯等的碳數2~10之烯烴,更佳為碳數2~5之烯烴。該烯烴亦可為α-烯烴。作為被聚烯烴樹脂所包含之單元,較佳為丙烯(亦即,聚丙烯樹脂)。另外,聚丙烯樹脂可為丙烯之均聚物,亦可為包含丙烯與其他單體單元之共聚物。作為共聚物之聚丙烯樹脂包含作為主成分之源自丙烯的構造單元,例如,相對於聚丙烯樹脂之總量100質量%,而源自丙烯之構造單元的含量可為70質量%以上,亦可為80質量%以上,亦可為90質量%以上。作為共聚物,可列舉乙烯與丙烯之共聚物。乙烯與丙烯之共聚物中之源自乙烯的單元之含量可為15質量%以下,亦可為10質量%以下。
聚烯烴樹脂之熔體流動速率較佳為5~100g/10分鐘,更佳為10~50g/10分鐘,特佳為15~40g/10分鐘。熔體流動速率可為在230℃下,並使用2.16kg之荷重所測定之值。
作為A2樹脂之聚烯烴樹脂亦可使用市售品。作為如此之聚烯烴樹脂,可列舉例如:TAFMER(註冊商標)PN20300(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WINTEC(註冊商標)WMX03(Japan Polypropylen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A3樹脂> A3樹脂係在230℃下,並使用2.16kg之荷重所測定之熔體流動速率為20g/10分鐘以上的苯乙烯系樹脂。熔體流動速率較佳為40g/10分鐘以上,尤佳為70g/10分鐘以上,更佳為100g/10分鐘以上,越佳為150g/10分鐘以上,特佳為200g/10分鐘以上。另外,被A3樹脂所包含之樹脂為未被A2樹脂所包含者。
苯乙烯系樹脂為包含源自苯乙烯之構造單元的聚合物。作為苯乙烯系樹脂,可為苯乙烯之均聚物,亦可為苯乙烯與其他單體之共聚物。於苯乙烯系樹脂為共聚物之情況,源自苯乙烯之單元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苯乙烯系樹脂之總量100質量%而為10~40質量%,更佳為15~30質量%,較佳為17~25質量%。作為被苯乙烯系樹脂所包含之苯乙烯以外的單體,可列舉乙烯、丁烯等的烯烴。
作為A3樹脂之苯乙烯系樹脂亦可使用市售品。作為如此之苯乙烯系樹脂,可列舉例如Clayton(註冊商標)MD1648(Kraton Corporation製造)等。
<A4樹脂> A4樹脂為聚胺甲酸乙酯樹脂。聚胺甲酸乙酯樹脂在180℃下的熔融黏度較佳為3000Pa・s以下,更佳為2000Pa・s以下。又,聚胺甲酸乙酯樹脂在170℃的熔融黏度較佳為4000Pa・s以下,更佳為3000Pa・s以下,特佳為2000Pa・s以下。又,聚胺甲酸乙酯樹脂在160℃下的熔融黏度較佳為3000Pa・s以下,更佳為2000Pa・s以下。又,聚胺甲酸乙酯樹脂在150℃下的熔融黏度較佳為4000Pa・s以下,更佳為3000Pa・s以下。熔融黏度可藉由例如使用高化式流動性測定儀之升溫法來測定。作為高化式流動性測定儀可使用CFT-50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作為具體的測定條件可設為荷重:196N、升溫速度:2.5℃/min、及模具:Φ1mm×L10mm。
作為A4樹脂之聚胺甲酸乙酯樹脂,亦可為具有胺甲酸乙酯鍵之硬鏈段及具有軟鏈段的嵌段共聚物。硬鏈段較佳為具有源自多元異氰酸酯之構造單元、以及源自脂肪族二醇之構造單元。於硬鏈段作為構造單元所包含之多元異氰酸酯可為脂肪族多元異氰酸酯,亦可為芳香族多元異氰酸酯,較佳為二異氰酸酯。於硬鏈段作為構造單元所包含之脂肪族二醇可為碳數2~10(更佳為碳數2~6)之烷二醇。軟鏈段較佳為具有源自多元異氰酸酯之構造單元、以及聚酯多元醇嵌段或聚醚多元醇嵌段。
作為A4樹脂之聚胺甲酸乙酯樹脂的蕭氏硬度A較佳為50以上,更佳為60~95,更佳為65~90。另外,蕭氏硬度A可藉由JIS K 6253或JIS K 7215所記載之方法,並利用硬度計所測定之蕭氏硬度A。
作為A4樹脂之聚胺甲酸乙酯樹脂,亦可使用市售品。例如,作為具有硬鏈段、以及包含聚醚多元醇嵌段之軟鏈段的聚胺甲酸乙酯樹脂,可列舉例如:FORTIMO(註冊商標)XET-T1475(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FORTIMO(註冊商標)XET-T1480(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第2樹脂> 第2樹脂為熱可塑性樹脂,較佳為熱可塑性彈性體。第2樹脂只要為上述B1樹脂及B2樹脂之至少一者即可。第2樹脂可僅為一種樹脂,亦可併用2種以上。
衣料用構件中之第2樹脂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3~30質量%,更佳為5~25質量%,特佳為7~20質量%。
<B1樹脂> B1樹脂為具有未達130℃之融點的聚酯樹脂。聚酯樹脂可為結晶性聚酯樹脂。聚酯樹脂之融點的下限可為室溫(25℃),亦可為例如60℃。
作為B1樹脂之聚酯樹脂,較佳為例如數量平均分子量為8000~50000,較佳為15000~45000,更佳為25000~40000。又,在200℃下的熔融黏度較佳為3000~10000dPa・s,更佳為4000~8000dPa・s。
作為B1樹脂之聚酯樹脂,亦可使用市售品。作為如此之聚胺甲酸乙酯樹脂,可列舉例如Vylon(註冊商標)GM-913(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B2樹脂> B2樹脂為融點為120℃以下的聚烯烴樹脂。聚烯烴樹脂之融點可為例如藉由DSC所測定者。聚烯烴樹脂之融點較佳為115℃以下,較佳為110℃以下,更佳為105℃以下。聚烯烴樹脂之融點的下限可為室溫(25℃),亦可為例如60℃。
作為如此之聚烯烴樹脂,較佳為聚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可為丙烯之均聚物,亦可為包含丙烯與其他單體單元之共聚物。作為共聚物之聚丙烯樹脂包含作為主成分之源自丙烯的構造單元,例如,相對於聚丙烯樹脂之總量100質量%,而源自丙烯之構造單元的含量可為70質量%以上,亦可為80質量%以上,亦可為90質量%以上。作為共聚物,可列舉乙烯與丙烯之共聚物。乙烯與丙烯之共聚物中之源自乙烯的單元之含量可為15質量%以下,亦可為10質量%以下。聚丙烯樹脂較佳為立體規則性低者,例如, mmmm分率較佳為20~70%,較佳為30~60%。mmmm分率可藉由核磁共振法(NMR)來測定。
聚烯烴樹脂較佳為分子量之分布窄者,例如,又,較佳為多分散度(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1.5~2.5者。
作為B2樹脂之聚烯烴樹脂,亦可使用市售品。作為如此之聚烯烴樹脂,可列舉例如:Vistamaxx(註冊商標)8880(Exxon Mobil 公司製造)、Vistamaxx(註冊商標)7050BF(Exxon Mobil 公司製造)、L-MODU(註冊商標)S400(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L-MODU(註冊商標)S600(出光興產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
作為藉由併用第1樹脂與第2樹脂,而使衣料用構件之形狀的自由度及蓬鬆性受到改善的理由,本發明人係探討如下。首先,於製造纖維彼此熔融之衣料用構件的情況,係使熔融狀態之纖維彼此接觸而使之熔融。此時,若樹脂的融點高,則與將樹脂成型為絲狀時之成型溫度的差呈小,故而在熔融狀態下被成型為絲狀之樹脂彼此接觸前,樹脂之溫度便容易下降至融點附近,而使纖維彼此之接著性下降。又,在成型衣料用構件時之與基材之接著性亦會下降。特別是對複雜構造之成型用基材而言,接著力弱之纖維不易固著,而難以控制衣料用構件之形狀。由於A1及A2樹脂係融點高,且如此之樹脂伴隨著立體規則性所產生之結晶性高,故而有彈力性亦優異,且所製造之衣料用構件有蓬鬆性優異的傾向,但由上述理由看來,單獨的話並不易製作自由形狀之衣料用構件。另一方面,由於B1及B2樹脂係融點低,故而與第1樹脂不同,在接著性上優異。因此,藉由併用第1樹脂與第2樹脂,由於固著性優異,故而能夠將衣料用構件之形狀作成所欲之形狀,亦能夠提升衣料用構件之蓬鬆性。
作為第1樹脂與第2樹脂之組合並無特別限制,可採用任意組合,可列舉例如以下組合。 (1)第1樹脂包含A1樹脂,第2樹脂包含B1樹脂。 (2)第1樹脂包含A2樹脂,第2樹脂包含B2樹脂。 (3)第1樹脂包含A3樹脂,第2樹脂包含B1樹脂。 (4)第1樹脂包含A3樹脂,第2樹脂包含B2樹脂。
又,於使用複數種第1樹脂之情況,作為其組合可列舉例如下。 (I)A1樹脂與A4樹脂 (II)A2樹脂與A3樹脂 (III)A1樹脂與A3樹脂
於(I)之情況,A1樹脂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40~80質量%,更佳為50~70質量%。又,於此情況,A1樹脂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5~30質量%,更佳為10~25質量%。
於(II)之情況,A3樹脂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40~80質量%,更佳為50~70質量%。又,於此情況,A2樹脂的含量較佳為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5~30質量%,更佳為10~25質量%。
於(III)之情況,A3樹脂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40~80質量%,更佳為50~70質量%。又,於此情況,A1樹脂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5~30質量%,更佳為10~25質量%。
<其他成分> 構成衣料用構件之纖維亦可包含第1樹脂及第2樹脂以外之成分。作為如此之成分,可列舉:著色劑、抗菌劑、保溫材、導電材、抗靜電材、增容劑等。作為抗菌劑,可為無機系抗菌劑及有機系抗菌劑之任一者。作為無機系抗菌劑,可列舉:Ag-Cu系、Ag系、Ag-Zn系,可列舉例如Bactekiller BM-102TG(Fuji Chemical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作為導電材,可列舉石墨。作為抗靜電劑,可列舉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等,可列舉例如RHEODOL TW-L120(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等。作為增容劑,可列舉馬來酸改質聚丙烯(例如POLYALLOY INC.公司製造的商品名「Polinker PL2400」)等。其他成分的含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0.1~15質量%,更佳為1~10質量%。
衣料用構件中之第1樹脂及第2樹脂的合計量較佳為相對於衣料用構件之總量100質量%,而為80質量%以上,更佳為90質量%以上,較佳為95質量%以上,較佳為98質量%。
繼而,參照圖3,就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來說明。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係用以將樹脂材料作為原料,並藉由熔噴法來形成衣料用構件200的系統。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中,係使用例如2種類以上之樹脂材料。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具備:熔噴裝置1,係將樹脂材料作為原料以產生樹脂纖維F;以及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係在基材50上以所欲之厚度及形狀來形成衣料用構件200的方式來固持基材50。
熔噴裝置1具備:擠出部10,係使樹脂材料熔融並擠出;噴出部20,係噴出樹脂材料;以及送風部30,係對噴出部20供給高溫之空氣。擠出部10、噴出部20及送風部30的大部分或全部係例如被收納於框體2之內部。
擠出部10具有:管狀之螺桿部11,係將樹脂材料朝軸向擠出;以及馬達12,係對螺桿部11之螺桿施予旋轉驅動力。螺桿部11之上游側(圖示左側)之端部係安裝有用以將樹脂材料投入至螺桿部11內的進料斗4。進料斗4係朝框體2之上方突出。自進料斗4之上方,來將例如為不同之2種類的樹脂材料之第1樹脂材料M1及第2樹脂材料M2同時投入。
第1樹脂材料M1及第2樹脂材料M2可分別為例如顆粒狀,亦可為粉狀。第1樹脂材料M1及第2樹脂材料M2之任一者為顆粒狀,任另一者亦可為粉狀。又,亦可將2種類以上之複數樹脂同時投入進料斗4。
螺桿部11係在軸向之複數位置中設置有複數加熱器14。或者,亦可設置有延著軸向之1個大加熱器14。加熱器14係將螺桿部11內之樹脂材料加熱並使之熔融。亦即,雖在朝進料斗4投入前,為不同之複數種類的樹脂材料,但在螺桿部11內熔融且彼此混合,而被均勻化(成為混合樹脂材料)。在螺桿部11之軸向的複數位置中,設置有用以檢出熔融之樹脂材料的溫度的複數溫度感應器(例如第1溫度感應器16、第2溫度感應器17、第3溫度感應器18及第4溫度感應器19)。於螺桿部11之下游端連接有噴出部20。
噴出部20具有紡絲泵21、模具24、連接紡絲泵21及模具24之噴出管部22。紡絲泵21係安裝於高於例如螺桿部11之軸線的位置,並接收被壓送至螺桿部11內之樹脂材料而朝向模具24之噴出口側的模頭23來噴出。模頭23之下端中央係形成有噴出樹脂X之噴出口26。此噴出口26為熔噴裝置1中之噴出噴嘴,具有具特定之口徑(孔徑)的複數孔部。噴出口26之口徑(孔徑)較佳為例如0.1mm~0.5mm,進一步更佳為0.2mm~0.4mm。噴出口26之口徑(孔徑)作為一例為0.3mm。模頭23及噴出口26係設置於噴出部20之下端,而設置於下方且噴出複數根之樹脂纖維F。亦可設置有檢出通過噴出噴嘴之樹脂材料的溫度之噴出溫度感應器。又,藉由計測噴出管部22之壓力並進行調整,能夠調整噴出部20中之樹脂X的噴出壓。噴出壓係可藉由控制熔噴裝置1之螺桿部11的轉數、控制紡絲泵21等來進行調整。亦可取代噴出壓而調整樹脂X之噴出量。
送風部30具有:送風管31,係使空氣流通;以及鼓風機33,係設置於送風管31。自送風管31之上游端吸入空氣,而藉由鼓風機33來進行壓送。作為送風管31之下游側之端部的連接部32係連接於模具24。藉由送風部30所供給之高溫的空氣流入至模具24之內部,而使樹脂纖維F自噴出口26連續性地噴出。送風管31之周圍係設置有1個或複數之加熱器34。加熱器34加熱空氣。在送風管31的適當位置中,設置有用以檢出空氣之溫度的空氣溫度感應器36。又,送風管31係在鼓風機33之噴出側中設置有用以調整送風量(空氣之流量)的風量調整閥37。可藉由於送風管31上設置有風量感應器,來檢出送風部30中之風量,亦可例如藉由檢出鼓風機33之轉數,而可基於該轉數來算出風量。
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及熔噴裝置1中,為了實現樹脂纖維F中之所欲的纖維徑、及衣料用構件200中之所欲的接著性及蓬鬆性,而設定包含風量、噴出壓及噴嘴溫度的各種運轉條件(或運轉參數)。所謂樹脂纖維F中之所欲的纖維徑為例如10μm~0.4mm。
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具備用以輸入風量、噴出壓、螺桿部11中之樹脂材料的溫度、及/或通過噴出噴嘴之樹脂材料的溫度並將該等數值(運轉條件或運轉參數)調整為特定目標值的控制部及操作部(任一者皆未圖示)。關於具體的數值係在之後詳述。控制部係具備CPU等之處理器、以及包含RAM及ROM等之記憶裝置的電腦。控制部係儲存有用以進行熔噴裝置1之運轉控制的電腦程式。記憶裝置或記憶體(未圖示)亦可儲存有用以進行熔噴裝置1之各種控制的程式。操作部可具有例如觸控面板顯示器等。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可具有表示熔噴裝置1之運轉狀態的液晶顯示器或上述觸控面板顯示器等之顯示部。
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具備機器手臂部40A,該機器手臂部40A係能夠固持基材50,並使基材50之位置及姿勢在噴出口26之下方自由改變。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具備設置於系統之設置面的基台45,於此基台45之支撐部45a安裝有機器手臂部40A。機器手臂部40A具有複數臂部。圖3所示之例中,機器手臂部40A具有第1臂部41、第2臂部42、第3臂部43、及基材固持部46。第1臂部41係相對於支撐部45a而可旋轉地被安裝,第2臂部42係相對於第1臂部41而可旋轉地被安裝,第3臂部43係相對於第2臂部42而可旋轉地被安裝。各關節部具有第1旋轉軸線L1、第2旋轉軸線L2、第3旋轉軸線L3、第4旋轉軸線L4、及第5旋轉軸線L5。第1旋轉軸線L1係例如延伸於鉛直方向,第5旋轉軸線L5係延伸於第3臂部43之延伸方向。第2旋轉軸線L2、第3旋轉軸線L3、及第4旋轉軸線L4係延伸於第1臂部41、第2臂部42、及第3臂部43之延伸方向所交差的方向,且伴隨著各臂部之姿勢的改變來改變方向,並進行移動。基材固持部46係安裝於第3臂部43之前端。
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具備:驅動機構,係驅動上述臂部41~43;以及控制部及操作部,係用以調整基材固持部46之位置及姿勢(任一者皆未圖示)。控制部為具備CPU等之處理器、以及包含RAM及ROM等之記憶裝置的電腦。控制部係儲存有用以進行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之運轉控制的電腦程式。更詳細而言,係於記憶裝置或記憶體(未圖示)儲存有用以進行熔噴裝置1之各種控制的程式。操作部可具有例如觸控面板顯示器等。臂部41~43連動來作動。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藉由驅動控制臂部41~43來自由調整基材50之位置及姿勢。
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之控制部係輸入及記憶應被製造之衣料用構件200的立體形狀數據(3D數據),並以將具有特定之厚度及形狀之衣料用構件200形成在基材50上之方式來控制基材50之位置及姿勢。本說明書中,所謂「基材50之位置及姿勢」係包含基材50呈停止之狀態、以及基材50進行移動之狀態兩者之概念。所謂「基材50之位置及姿勢」亦進而包含在基材50呈停止的情況下,維持其位置及姿勢之時間的概念,亦包含在基材50進行移動之情況下,維持基材50之移動速度、移動態樣(直線狀或曲線狀、或是平面狀或立體狀等)、及維持該等狀態之時間的概念。
參照圖4,就可在本實施形態之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中所使用之基材50來說明。如圖4(a)及圖4(b)所示,基材50包含對應於應被製造之衣料用構件200的形狀之表面51。基材50具有定形性,例如可藉由三維疊層成型裝置(3D列印)所製造。基材50可為樹脂製,亦可為金屬製。形成基材50之材料可以使衣料用構件200良好地固著在基材50上之方式(亦即不使衣料用構件200自基材50剝離之方式)並考量第1樹脂材料M1及第2樹脂材料M2之性狀來決定。
基材50包含:基台部53(被固持部),係讓基材固持部46所固持;堆疊面部54,係使樹脂纖維堆疊(包含表面51之部分);以及該等之中間的連結部55。基台部53具有可被嵌入或握持於基材固持部46的形狀及大小。堆疊面部54之表面51具有凹面狀之凹面部。於此凹面部上噴塗樹脂纖維F,而使樹脂纖維F堆疊。
如圖4(a)所示,作為基材50可使用未形成有孔部之第1類型的基材50A。第1類型的基材50A並不具有透氣性。如此般不具有透氣性之基材50A係例如衣料用構件之表面成為基材側,而在製造要求表面之平滑性的衣料用構件的情況為有效。又,如圖4(b)所示,作為基材50,可使用包含多數孔部52之第2類型的基材50B。第2類型的基材50B具有透氣性。孔部52之孔徑較佳為5mm以下,更小者為佳。實施例中設為0.8mm。如此般具有透氣性之基材50B係在例如藉由固著性低之樹脂來製造衣料用構件的情況為有效。
繼而,就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來說明。首先,在熔噴裝置1中設定包含風量、噴出壓及噴嘴溫度之各種運轉條件(或運轉參數)。又,在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中輸入基材之移動路徑。又,熔噴裝置1及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係被設置在大氣壓氛圍下,但並未進行對基材50賦予壓力差(吸引壓)。亦即,本實施形態之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係在常壓條件下之樹脂纖維F的疊層或樹脂纖維F的堆疊。在此點上,本實施形態之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係與作為不織布製造方法而公知的以往類型熔噴法有所不同。
所謂常壓條件,可為例如大氣壓條件。所謂常壓條件,亦可為與大氣壓些許不同之壓力條件。所謂常壓條件,意指未進行賦予壓力差(吸引壓)。基材50係在開放在大氣中的狀態下,被配置於噴出口26之下方。
繼而,操作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之操作者係開啟熔噴裝置1之電源,並按下熔噴裝置1之運轉起始鈕等。藉由使各加熱器成為開啟,來使熔噴裝置1之各部升溫。操作者在確認到溫度已充分上升後,便將第1樹脂材料M1及第2樹脂材料M2投入至進料斗4。擠出部10係使第1樹脂材料M1及第2樹脂材料M2熔融,並藉由螺桿部11來送出。由送風部30來供給特定溫度之空氣。
噴出部20中之噴嘴溫度較佳為高於樹脂材料之融點而為100℃左右。噴出部20中之噴嘴溫度可因樹脂材料之種類而有所不同。風量可適當設定,在欲提高衣料用構件200中之纖維密度(欲變密)的情況,便將風量較大設定,而在欲降低衣料用構件200中之纖維密度(欲變粗)的情況,則將風量較小設定。藉由風量之設定,能夠控制衣料用構件200中之纖維密度、或柔軟度。又,關於噴出壓,亦可藉由與風量同樣地較大設定、或是較小設定,來控制衣料用構件200中之纖維密度、或柔軟度。另外,噴出口26之口徑(孔徑)雖如上述般所決定,但口徑越大(粗)則越不易使樹脂纖維F延伸,又,口徑越小(細)則使生產性下降。噴出口26之口徑(孔徑)可考量延伸之容易度與生產性之高度的兩立性來決定。
模頭23之噴出口26與基材50之表面51的距離係設為例如150~600mm之範圍。在欲提高衣料用構件200中之纖維密度(欲變密)的情況,便將距離較小設定,而在欲降低衣料用構件200中之纖維密度(欲變粗)情況,則將距離較大設定。
如上述般,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S中,係藉由調整風量、及噴出口26與基材50的距離,來調整衣料用構件200中之纖維密度或柔軟度。
使用第1類型的基材50A,或是使用第2類型的基材50B來作為基材50係可對應於衣料用構件200來適當地決定。對提高表面之平滑度而言,適合使用第1類型的基材50A。
對於藉由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之基材固持部46所固持,且調整為特定之位置及姿勢的基材50,係自熔噴裝置1來噴塗樹脂纖維F。在使基材50移動的情況,例如移動距離為150~1000mm之範圍,移動速度為0~1500mm/sec(移動速度0mm/sec意指停止)。基材50之表面51與樹脂纖維F之噴塗方向的角度係調整為30~90度。若使基材50停止,則能夠將衣料用構件200變硬,而適於利用作為構造用組件(構件)。
本實施形態中,於衣料用構件200具有複數樹脂纖維層的情況,係藉由在基材50之面方向中,改變樹脂纖維F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F之噴出口26到基材50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來於面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200之厚度。又,藉由使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纖維F之直徑、及樹脂纖維F之密度其中至少任一者產生差異,來形成複數樹脂纖維層(參照圖2(b))。
亦可除了改變面方向中之運轉條件,更加上在基材50之鉛直方向中改變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之噴出壓、樹脂纖維F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F之噴出口到基材50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或者不改變在基材50之鉛直方向中之運轉條件而在基材50之鉛直方向中改變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之噴出壓、樹脂纖維F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F之噴出口到基材50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俾於厚度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200之特性。藉由改變在基材50之鉛直方向中之運轉條件,來形成複數樹脂纖維層(參照圖2(b))。所謂基材50之「鉛直方向」,係基材50之表面51的法線方向。不論在基材50之表面51為曲面的情況,或是為平面的情況,都可定義出該表面51之法線。基材50之表面51的法線方向對應於衣料用構件200之厚度方向。
又,本說明書中,「複數纖維樹脂層」,意指包含如圖2(b)所示般形成有明確的邊界面而可明確地區別各層之構造、以及未形成明確的邊界面,使特性逐漸改變等之(漸層狀之)構造。亦即,「複數纖維樹脂層」,意指包含纖維樹脂層之階段性的變化、以及非階段性的連續性的變化。
根據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衣料用構件200及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常壓熔噴法或非吸引熔噴法),藉由在衣料用構件200之厚度方向及/或面方向中,適當地調整使樹脂纖維堆疊之密度或高度,能夠進行衣料用構件之密度或厚度等的特性之調整。又,根據由不織布構造體所構成之衣料用構件200,相較於胺甲酸乙酯等的模製成型體,透氣性優異。由不織布構造體所構成之衣料用構件,相較於利用不織布等之縫製所得之衣料用構件,由於可去除縫製痕跡(縫線等),故而不易對外部造成影響,而平滑性等之外觀性優異。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係使用熔噴法,並進行基材50之位置的控制,而在基材50上於常壓條件下使樹脂纖維F以立體方式堆疊。基材50之位置的控制可達成自由進行衣料用構件200之特性的調整等的顯著效果。又,由於未進行施加壓力差之吸引等,故而可容易製造使用複雜形狀的基材50之複雜形狀的衣料用構件200。
本實施形態中,特別是可進行衣料用構件之特定位置中之特性的調整。以往的熔噴法中,難以在構件之厚度方向或面方向的特定位置中,進行特性之調整。亦即,難以在厚度方向或面方向中部分性地改變不織布構造體之密度或厚度。根據本實施形態,能夠進行厚度方向及/或面方向中之部分性的特性之調整。
在維持樹脂纖維F之纖維間的空隙的狀態下,使樹脂纖維F堆疊。藉由成為維持樹脂纖維F之纖維間的空隙之狀態,能夠確保衣料用構件200之透氣性、及/或蓬鬆性。
樹脂纖維F之平均纖維徑為0.4mm以下10μm以上。藉由縮小樹脂纖維F之平均纖維徑(變細),能夠提升觸感及平滑性。
衣料用構件200具有0.4kPa・s/m以下之透氣性。若提高透氣性,則更適合作為衣料用構件。
衣料用構件200具有以沿著穿著者之身體的一部分之方式而朝表面201側膨出之形狀,表面201之平滑度高於內面202之平滑度。例如於表面201位在衣料之外側的情況,係外觀性提高。
衣料用構件200之厚度因樹脂纖維F之堆疊量的差異而在面方向產生變化。又,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中,係藉由在基材50之面方向中,改變樹脂之噴出壓、樹脂纖維F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F之噴出口到基材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來在面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200之厚度。藉由於面方向改變厚度,能夠自由調整面方向之各部中的緩衝性等。又,亦可在面方向之特定部位中進行將厚度成為最小限度等的調整。
又,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中,係藉由在基材50之鉛直方向中,改變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之噴出壓、樹脂纖維F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F之噴出口到基材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來於厚度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200之特性。藉由於厚度方向改變衣料用構件200之特性,能夠製造例如具有複數樹脂纖維層之衣料用構件(圖2(b)之第1層210、第2層220、及第3層230等)。因此,能夠更加提高作為衣料用構件200之機能性。
衣料用構件200具有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纖維F之直徑、及樹脂纖維F之密度其中至少任一者為不同的複數樹脂纖維層(圖2(b)之第1層210、第2層220、及第3層230等)。又,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中,藉由使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纖維F之直徑、及樹脂纖維F之密度其中至少任一者產生差異,來形成複數樹脂纖維層。藉由使衣料用構件200具有複數樹脂纖維層,能夠更加提高作為衣料用構件之機能性。
衣料用構件200中,第2層之厚度大於第1層之厚度。例如,圖2(b)所示之第2層220之厚度大於第1層210之厚度。於此情況,可藉由第2層220來確保蓬鬆性。
衣料用構件200中,第2層之厚度大於第1層之厚度及第3層之厚度中的任一者。例如,圖2(b)所示之第2層220之厚度大於第1層210之厚度,且大於第3層230之厚度。於此情況,第1層210與第3層230係具有已考量到對外觀造成之影響或因外力所造成之影響的特性,另一方面,能夠藉由第2層220來確保作為衣料用構件之蓬鬆性。特別是,在作為胸罩用罩杯之衣料用構件200中,係將上緣部200a形成為薄,故而罩杯上邊柔軟,且親膚性優異。
衣料用構件200中,第2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低於第1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及第3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中的任一者。例如,圖2(b)所示之第2層220中之樹脂纖維F之密度低於第1層210中之樹脂纖維F之密度,且低於第3層230中之樹脂纖維F之密度。藉由第2層220,來確保作為衣料用構件200之蓬鬆性,且藉由將第1層210與第3層230中之纖維密度作成較高,能夠提高表面201之平滑性,並提高外觀性。又,亦可提高在將衣料洗滌時之洗滌耐久性。
衣料用構件200之製造方法中,基材50之表面51具有凹面狀之凹面部,於基材50之凹面部上噴塗樹脂纖維F而使樹脂纖維F堆疊。藉由於基材50之凹面部上噴塗樹脂纖維F,即便不進行壓力差之施加或多餘纖維之去除等,仍可提高成型性。又,對應於凹面部,來形成衣料用構件200呈膨出之形狀的表面201。於胸罩用罩杯等的衣料用構件200之表面201位在衣料之外側(露出)的情況,可提高外觀性。
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包含:準備藉由三維疊層成型法所製作之基材50的步驟;使基材50固持在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之基材固持部46的步驟;以及使基材固持部46移動,並藉由熔噴法來在基材50上使樹脂纖維F堆疊的步驟。於藉由三維疊層成型法來製作基材50的情況,基材50之形狀或構造中之限制少,而可實現任何立體形狀。例如,能夠自由製作讓基材固持部46所固持之基台部53、使樹脂纖維F堆疊之堆疊面部54、及該等中間之連結部55等。因此,關於衣料用構件200之形狀,亦自由度高。又,藉由基材位置控制裝置40來改變基材固持部46之位置及姿勢,藉此亦容易改變堆疊於基材50上之各部的樹脂纖維F之種類及堆疊量等。
由於可藉由機器手臂部40A之動作來在基材50上成型衣料用構件200,故而容易與3D數據進行連動。又,可基於任意之3D數據而輕易地製造衣料用構件200,亦能輕易進行訂製品之製作。
藉由在基材50上堆疊樹脂纖維F,衣料用構件200具有特定之厚度。形成在基材50上之衣料用構件200可進行自然冷卻(放熱),亦可依情況而藉由吹風來積極地進行冷卻。
以上,已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於製造平面狀之衣料用構件的情況,係使用具有平坦表面之基材。又,於製造包含內褲等之筒狀部之衣料用構件的情況,則於筒狀或柱狀(具有相當於人體之一部分之外形)基材的周圍,噴塗樹脂纖維F。於形成衣料用構件後,衣料用構件自基材剝離。
衣料用構件可具有由單一層所構成之一層構造。於此情況,單一層可具有在面方向中之厚度的變化(分布)。單一層之厚度亦可為均勻。
關於纖維樹脂層之層數,亦可根據上述所揭示之製造方法,而構成任意之變形形態。亦即,衣料用構件並不限於整體具有三層構造之構成。亦可使衣料用構件在面方向之一部分具有三層構造,而在面方向之另一部分具有二層構造。亦可使衣料用構件在面方向之一部分具有二層構造,而在面方向之另一部分具有一層構造。亦可使衣料用構件在面方向之一部分具有三層構造,而於面方向之另一部分具有二層構造,而在面方向之又一部分具有一層構造。上述不過為例示,關於層數亦可適用其他組合。亦可在衣料用構件之面方向之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中,使纖維樹脂層之層數不同。上述之「面方向之一部分」可為中央部200b(圖2(a))等具有較大的合計厚度之部分(厚部分),「面方向之另一部分」可為中央部200b以外之具有較小的合計厚度之部分(薄部分)。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將第1樹脂及第2樹脂分別投入至進料斗內,但第1樹脂及第2樹脂亦可為在被投入至進料斗4內前便已混合之狀態(亦即,樹脂摻合物)。樹脂摻合物亦可為混合第1樹脂之粉末與第2樹脂之粉末的粉末混合物,亦可為藉由預先將第1樹脂與第2樹脂熔融混合而使之冷卻來一體化者。於已將第1樹脂與第2樹脂預先熔融混合的情況,作為樹脂摻合物,可為塊體之固形物,亦可為將該固形物粉體化後者。作為塊體之固形物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可為柱狀、球狀、片狀、顆粒狀等任一形狀。上述其他成分亦可被包含於樹脂摻合物,亦可在將樹脂摻合物導入至進料斗4時另外投入至進料斗4內。
於形成有複數樹脂纖維層的情況,亦可於某樹脂纖維層與其他樹脂纖維層之間介設有其他構件。該其他構件可非為使用熔噴法所製作者。可藉由在利用熔噴法來堆疊樹脂纖維F的途中,使其他片狀或板狀之樹脂構件等乘載於樹脂纖維層之上,進而在介設之構件上噴塗樹脂纖維F,來製造夾置有其他構件之構造的衣料用構件。 <試驗例>
進行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來製造衣料用構件之試驗。 第1試驗條件如以下所示。 製造裝置:新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MBT-100 樹脂:Hytrel(註冊商標)3001(Dow Corning Toray Co., Ltd.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Vylon(註冊商標)GM-913(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FORTIMO(註冊商標)XET-T1475(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運轉條件:風量=800L/min 噴出壓(噴出管部壓力)=5Mpa 噴嘴-基材間距離=200mm~400mm 第1層形成時間=20sec 第2層形成時間=60sec 第3層形成時間=20sec
如圖5所示,確認到在第1層210、第2層220及第3層230的全部的樹脂纖維層中,係在維持樹脂纖維F之纖維間的空隙之狀態下,使樹脂纖維F以立體方式堆疊於厚度方向。確認到纖維彼此為熔融固著,纖維之剖面形狀雖些許改變,但纖維間之空隙係被維持,藉此,能夠提高透氣性及蓬鬆性。又,確認到第1層210及第3層230成為相對高密度且薄之層,而第2層220則成為相對低密度且厚之層。
又,第2試驗條件係如以下所示。 製造裝置:新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MBT-100 樹脂:Hytrel(註冊商標)3001(Dow Corning Toray Co., Ltd.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Vylon(註冊商標)GM-913(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FORTIMO(註冊商標)XET-T1475(三井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運轉條件:風量=800L/min 噴出壓(噴出管部壓力)=5Mpa 噴嘴-基材間距離=200mm~400mm 第1層形成時間=15sec 第2層形成時間=50sec 第3層形成時間=15sec
如圖6(a)及圖7(a)所示,表面201中,藉由樹脂纖維F所形成之面的凹凸小且細。另一方面,如圖6(b)及圖7(b)所示,內面202中,藉由樹脂纖維F所形成之面的凹凸大且粗。亦即,確認到表面201中之平滑度高於內面202中之平滑度。
1:熔噴裝置 2:框體 4:進料斗 10:擠出部 11:螺桿部 12:馬達 14:加熱器 16:第1溫度感應器 17:第2溫度感應器 18:第3溫度感應器 19:第4溫度感應器 20:噴出部 21:紡絲泵 22:噴出管部 23:模頭 24:模具 26:噴出口 30:送風部 31:送風管 32:連接部 33:鼓風機 34:加熱器 36:空氣溫度感應器 37:風量調整閥 40:基材位置控制裝置 40A:機器手臂部 41:第1臂部 42:第2臂部 43:第3臂部 45:基台 45a:支撐部 46:基材固持部 50:基材 50A,50B:基材 51:表面 52:孔部 53:基台部 54:堆疊面部 55:連結部 100:胸罩(衣料) 103:土台 104:肩帶 105:調整扣部 106:鉤部 200:衣料用構件 200a:上緣部 200b:中央部 200c:下緣部 201:表面(第1面) 202:內面(第2面) 210:第1層 220:第2層 230:第3層 300:衣料用構件 F:樹脂纖維 L1:第1旋轉軸線 L2:第2旋轉軸線 L3:第3旋轉軸線 L4:第4旋轉軸線 L5:第5旋轉軸線 M1:第1樹脂材料 M2:第2樹脂材料 S:衣料用構件製造系統 X:樹脂
[圖1]表示本發明一實施形態相關之衣料用構件的立體圖。  [圖2](a)為作為衣料用構件之一例的胸罩用罩杯之剖面圖,(b)為將圖2(a)之胸罩用罩杯的一部分擴大表示之剖面圖。  [圖3]表示衣料用構件之製造裝置的圖式。  [圖4](a)表示一例相關之於基材上噴塗樹脂纖維使之堆疊的狀態之圖式,(b)表示另一例相關之於基材上噴塗樹脂纖維使之堆疊的狀態之圖式。  [圖5]為一實施例相關之衣料用構件之剖面照片。  [圖6](a)為實施例相關之胸罩用罩杯之表面的照片,(b)為圖6(a)之胸罩用罩杯之內面的照片。  [圖7](a)為實施例相關之胸罩用罩杯之表面的電子顯微鏡照片,(b)為圖6(a)之胸罩用罩杯之內面的電子顯微鏡照片。
46:基材固持部
50:基材
50A,50B:基材
51:表面
52:孔部
53:基台部
54:堆疊面部
55:連結部
200:衣料用構件
F:樹脂纖維

Claims (16)

  1. 一種衣料用構件,具有以立體方式堆疊樹脂纖維於厚度方向的構造。
  2. 如請求項1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係在維持該樹脂纖維之纖維間的空隙的狀態下來堆疊該樹脂纖維。
  3. 如請求項1或2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中, 該樹脂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0.4mm以下10μm以上。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係具有0.4kPa・s/m以下之透氣性。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係具有以沿著穿著者之身體的一部分之方式而朝第1面側膨出之形狀,第1面之平滑度高於作為該第1面之相反側的第2面之平滑度。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係藉由該樹脂纖維之堆疊量的差異而改變在面方向的厚度。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係具有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纖維之直徑、及樹脂纖維之密度其中至少任一者為不同的複數樹脂纖維層。
  8. 如請求項7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中, 該複數樹脂纖維層包含第1層及第2層; 該第2層之厚度大於該第1層之厚度。
  9. 如請求項8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中, 該複數樹脂纖維層更包含第3層,且將該第2層配置於該第1層與該第3層之間; 該第2層之厚度大於該第1層之厚度及該第3層之厚度中的任一者。
  10. 如請求項9記載之衣料用構件,其中, 該第2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低於該第1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及該第3層之樹脂纖維之密度中的任一者。
  11. 一種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使用熔噴法,並進行基材之位置的控制,來在基材上於常壓條件下以立體方式堆疊樹脂纖維。
  12. 如請求項11記載之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其中, 該基材之表面具有凹面狀的凹面部; 於該基材之凹面部上噴塗該樹脂纖維以使該樹脂纖維堆疊。
  13. 如請求項11或12記載之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其係藉由在該基材之面方向中,改變樹脂之噴出壓、該樹脂纖維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之噴出口到該基材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而在面方向改變該衣料用構件之厚度。
  14. 如請求項11或12記載之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其係藉由在該基材之鉛直方向中,改變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之噴出壓、該樹脂纖維之噴塗時間、風量、自樹脂纖維之噴出口到該基材之距離其中至少任一者,來在厚度方向改變該衣料用構件之特性。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記載之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其係藉由使樹脂材料之種類、樹脂纖維之直徑、及樹脂纖維之密度其中至少任一者產生差異,來形成複數樹脂纖維層。
  16. 如請求項11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包含: 準備藉由三維疊層成型法所製作出之該基材的步驟; 將該基材固持於基材位置控制裝置之基材固持部的步驟;以及 使該固持部移動,並藉由熔噴法來使該樹脂纖維堆疊於該基材上的步驟。
TW111103676A 2021-01-29 2022-01-27 衣料用構件及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TW2022480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3689A JP7553813B2 (ja) 2021-01-29 2021-01-29 衣料用部材及び衣料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21-013689 2021-0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8001A true TW202248001A (zh) 2022-12-16

Family

ID=82654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3676A TW202248001A (zh) 2021-01-29 2022-01-27 衣料用構件及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553813B2 (zh)
CN (1) CN116782786A (zh)
TW (1) TW202248001A (zh)
WO (1) WO202216374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0651B2 (ja) * 1997-12-26 2008-07-02 チッソ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2002363845A (ja) 2001-06-07 2002-12-18 Japan Vilene Co Ltd 立体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88150B2 (ja) * 2010-06-23 2015-09-30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乳頭部保護用キャップ
JP2020006294A (ja) 2018-07-04 2020-01-16 東レ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ー濾材貼り合わせ用不織布および積層不織布なら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63747A1 (ja) 2022-08-04
JP2022117148A (ja) 2022-08-10
CN116782786A (zh) 2023-09-19
JP7553813B2 (ja) 2024-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11058B2 (en) Methods for controlled application of adhesive and garments formed thereby
CA2867050C (en) Garment that clings to a wearer's ski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EP2197673B1 (en) Laminated fabric construction with polyolefin compositions
EP2669415B1 (en)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three-dimensional nonwoven fabric structure
JP6560732B2 (ja) 構成要素を含む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MXPA05011971A (es) Telas moldeadas no tejidas y metodos de moldeo.
EP2938217A1 (en) Garments including elastic composite fabric
TW202007815A (zh) 環保人工皮革及其製造方法
IL287664B1 (en) Clothes whose ends do not unravel and do not roll up
TW202248001A (zh) 衣料用構件及衣料用構件之製造方法
US20160215418A1 (en) Febric material for pressure molding without adhesive and lamination
US20210112897A1 (en) Garments including elastic composite fabric
KR20190126782A (ko) 의복 또는 기재 및 이의 제작 시스템 및 방법
JP4340878B2 (ja) 高伸長性・高伸長回復性不織布を用いた衣料製品及び該製品の製造方法
WO2024029493A1 (ja) 衣料用部材
JPH0465568A (ja) 極細繊維成型体の製造方法
TWI813425B (zh) 粘性間隔織物及其製造方法及使用其製成的衣物
TWI802954B (zh) 人工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