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9113A - 線圈插入裝置 - Google Patents

線圈插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9113A
TW202239113A TW111111498A TW111111498A TW202239113A TW 202239113 A TW202239113 A TW 202239113A TW 111111498 A TW111111498 A TW 111111498A TW 111111498 A TW111111498 A TW 111111498A TW 202239113 A TW202239113 A TW 20223911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nsertion device
holding member
stator core
bla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14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丹下宏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電產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91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9113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25Shaping or compacting conductors or winding heads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winding in the core or machine ; Applying fastening means on winding heads
    • H02K15/0031Shaping or compacting conductors in slots or around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8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slotted st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0Applying solid insulation to windings, stators or rotors
    • H02K15/105Applying solid insulation to windings, stators or rotors to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線圈插入裝置將線圈線以環狀捲繞而成的線圈從軸向一側朝向另一側插入沿定子芯部的軸向貫穿的多個槽,線圈插入裝置包括:線圈移動機構,其配置在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沿軸向移動,並使線圈移動;多個葉片,其在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且線圈移動機構的徑向外側沿定子芯部的周向配置,沿軸向延伸,並對線圈進行保持;以及保持部件,其配置於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且線圈移動機構的軸向一側,與線圈移動機構連接,且至少在徑向上與至少一個葉片接觸。

Description

線圈插入裝置
本發明關於線圈插入裝置。
以往,已知有在定子芯部的槽中插入線圈來製造定子的方法。例如,在日本特開2000-125521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將環狀的線圈插入定子芯部的槽中的線圈插入裝置。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保持線圈的葉片由固定在剝離件上的第一可動葉片和在剝離件的後方固定在葉片保持架上的第二可動葉片構成(段落[0008])。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25521號公報。
本發明人發現,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線圈插入裝置中,存在第一可動葉片及第二可動葉片產生撓曲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抑制葉片的撓曲的線圈插入裝置。
本發明的第一觀點的線圈插入裝置將環狀地捲繞有線圈線的線圈從軸向一側朝向另一側插入到沿定子芯部的軸向貫通的多個槽中,該線圈插入裝置包括:線圈移動機構,其配置在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沿軸向移動,且使線圈移動;多個葉片,其在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且線圈移動機構的徑向外側沿定子芯部的周向配置,沿軸向延伸,並保持線圈;以及保持部件,其配置在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且線圈移動機構的軸向一側,與線圈移動機構連接,且至少在徑向上與至少一個葉片接觸。
發明效果 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抑制葉片撓曲的線圈插入裝置。
以下,根據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附圖中,對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標注相同的參照符號,不重複其說明。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定子1的中心軸線延伸的方向、即槽21的貫通方向設為"軸向"。將沿軸向的一側設為下(後)側,將另一側設為上(前)側。上下(前後)方向是為了確定位置關係而使用的,並不限定實際的方向。即,向下方向不一定意味著重力方向。軸向沒有特別限定,包括鉛垂方向、水平方向、與這些方向交叉的方向等。
另外,將與定子1的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設為"徑向"。並且,將沿著以定子1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弧的方向設為"周向"。
另外,在以下說明中使用的附圖中,為了強調特徵部分,有時為了方便而放大示出成為特徵的部分。因此,各構成要素的尺寸及比例未必與實際的相同。另外,出於同樣的目的,有時省略不具有特徵的部分進行圖示。
(定子) 如圖1所示,定子1是馬達的構成部件,與未圖示的轉子相互作用而產生旋轉力矩。本實施方式的定子1是跨幾個槽21捲繞線圈10的分佈繞組。定子1具有線圈10、定子芯部20、楔塊30和絕緣紙40。
<定子芯部> 定子芯部20形成為中空的圓柱形狀。定子芯部20通過重疊薄的矽鋼板而形成。在定子芯部20上呈放射狀地形成有多個極齒23。在極齒23彼此之間形成有槽21。極齒23隔著槽21沿徑向延伸。槽21形成有作為徑向開口部的槽開口22。本實施方式的定子芯部20是一體型的定子芯部。
<線圈> 線圈10是將線圈線捲繞成環狀而成的。本實施方式的線圈線是圓線,但沒有特別限定,也可以是扁線等。
線圈10具有兩個線圈邊部和線圈過渡部。兩個線圈邊部被收納在槽21中。具體而言,收納一方的線圈邊部的槽21與收納另一方的線圈邊部的槽21不同。收納一方的線圈邊部的槽21和收納另一方的線圈邊部的槽21既可以如圖1所示那樣隔著其他槽沿周向配置,也可以相鄰(未圖示)。
<楔塊> 楔塊30位於線圈10和槽開口22之間,線圈10配置於槽21內。楔塊30堵塞槽開口22。楔塊30使定子芯部20與線圈10絕緣。楔塊30的軸向長度大於槽21的軸向長度。
本實施方式的楔塊30在軸向觀察時為U字形狀。詳細而言,包括沿周向延伸的周向部和從周向部的兩端部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兩個徑向部。周向部和徑向部可以由一個部件構成,也可以連接互不相同的部件。
<絕緣紙> 如圖1所示,絕緣紙40覆蓋插入到槽21中的線圈10。絕緣紙40在槽21中沿著對除了徑向內側以外的空間進行劃界的極齒配置。本實施方式的絕緣紙40為U字形狀。在圖1中,絕緣紙40的開口和楔塊30的開口是彼此相反的方向。
另外,絕緣紙40也可以具有從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的端面突出並折回的翻邊部(未圖示),絕緣紙40也可以具有從定子芯部2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突出並折回的翻邊部(未圖示)。
(線圈插入裝置) 參照圖1~圖4對線圈插入裝置100進行說明。圖2示出了線圈插入裝置100。圖3及圖4示出將線圈10插入槽21的工序,按照圖3及圖4的順序實施。
如圖1~圖4所示,線圈插入裝置100將環狀地捲繞有線圈線的線圈10從軸向一側朝向另一側(在圖2中為從下側朝向上側)插入到沿定子芯部20的軸向貫通的多個槽21中。詳細而言,線圈插入裝置100以跨過定子芯部20的多個槽21的方式從各個槽開口22插入線圈10。
如圖2~圖4所示,線圈插入裝置100具備多個葉片110、作為線圈移動機構的剝離件120、葉片台座130、楔塊導向件140、楔塊推動件150、保持部件160、連結機構170。
<葉片> 如圖3所示,葉片110保持線圈10。葉片110沿定子芯部20的周向配置在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且剝離件120的徑向外側,沿軸向延伸。葉片110使線圈10容易地插入槽21中。
葉片110沿軸向移動。本實施方式的葉片110是沿軸向移動的可動葉片。
葉片110沿定子芯部20的周向排列配置。在此,葉片110隔著多個極齒23配置。詳細而言,多個葉片110與極齒23對應地配設在同一圓周上。
由兩個葉片110保持一個線圈邊部。葉片110將鉤掛在後述的剝離件120上的線圈10沿軸向及徑向引導至槽21。
葉片110具有配置在槽開口22中的形狀。葉片110是沿軸向延伸的棒狀部件。
本實施方式的葉片110的徑向外側端緣位於比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端緣靠徑向內側的位置,但也可以位於比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端緣靠徑向外側的位置。
<剝離件> 剝離件120是使線圈10移動的線圈移動機構。剝離件120配置在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並沿軸向移動。剝離件120將線圈10從軸向一側向另一側插入。剝離件120與線圈10接觸。通過剝離件120,線圈10在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沿軸向移動,並且線圈10的一部分從槽開口22插入槽21內部。具體地說,剝離件120鉤住線圈10的徑向內側,沿著葉片110將線圈10拉起。剝離件120可以與葉片110一起向軸向另一側移動,也可以不與葉片110一起向軸向另一側移動。在後者的情況下,葉片110比剝離件120先向軸向另一側移動。
環狀線圈10的徑向內側鉤掛在剝離件120上。剝離件120的鉤掛線圈的部分的直徑是保持線圈10的葉片110之間的距離。
本實施方式的剝離件120的徑向外側端緣位於比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端緣靠徑向內側的位置,但也可以位於比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端緣靠徑向外側的位置。
剝離件120具有配置在槽開口22中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剝離件12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為半球狀。剝離件12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面為曲面。
<葉片台座> 葉片台座130配置在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且剝離件120的軸向一側。葉片台座130保持葉片110。這裡,葉片台座130保持多個葉片110的一端。
葉片台座130具有圓柱形狀。葉片台座130的直徑是保持線圈10的葉片110之間的距離。
葉片台座130和多個葉片110既可以由一個部件構成,也可以由不同的部件構成。
<楔塊導向件> 楔塊導向件140收納楔塊30。楔塊導向件140將楔塊30引導到槽21中。
楔塊導向件140配置在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且配置在相鄰的槽21之間。楔塊導向件140沿軸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配置有多個楔塊導向件140。
<楔塊推動件> 楔塊推動件150使楔塊30從軸向一側向另一側移動。具體而言,楔塊推動件150固定在楔塊30上。詳細地說,楔塊推動件150的軸向另一側安裝在楔塊30的軸向一側。
楔塊推動件150沿軸向移動。由此,使楔塊30沿軸向移動。詳細而言,楔塊推動件150通過剝離件120的軸向移動而沿軸向移動。因此,通過楔塊推動件150插入楔塊30的插入方向與線圈10的插入方向相同。
<保持部件> 保持部件160配置在定子芯部20的徑向內側且剝離件120的軸向一側。保持部件160連接到剝離件120。保持部件160可直接或通過其它部件連接於剝離件120。這裡,保持部件160經由連結機構170與剝離件120連接。
保持部件160與至少一個葉片110至少在徑向上接觸。通過保持部件160能夠在徑向上保持葉片110。因此,在利用剝離件120將線圈10插入到槽21中時,與剝離件120連接的保持部件160能夠從徑向支撐葉片110。因此,能夠抑制葉片110的撓曲。
本實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60與多個葉片110在徑向上接觸。在此,保持部件160與保持插入的線圈10的所有葉片110在徑向上接觸。
另外,保持部件160與葉片110在徑向上面接觸。由此,能夠提高通過保持部件160在徑向上保持葉片110的效果。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葉片110的撓曲。從抑制葉片110的撓曲的觀點出發,優選接觸面積大,從抑制成本的觀點出發,優選使接觸面積為規定值以下。
另外,保持部件160隨著剝離件120的移動而移動。詳細而言,當剝離件120向軸向另一側移動時,保持部件160也向軸向另一側移動。剝離件120的移動量和保持部件160的移動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具體而言,保持部件160配置在葉片台座130的軸向另一側。由此,葉片台座130與剝離件120之間的葉片110被保持部件160保持。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葉片110的撓曲。
保持部件160配置在剝離件120與葉片台座130之間。在圖2中,保持部件160配置於剝離件120與葉片台座130之間的中間部分。由此,葉片110在軸向一側被葉片台座130保持,在軸向另一側被剝離件120保持,在軸向中間部分被保持部件160保持。
另外,保持部件160至少在徑向上與楔塊導向件140接觸。由於通過保持部件160保持楔塊導向件140,因此能夠抑制楔塊導向件140的撓曲。因此,能夠抑制楔塊30的壓曲。
保持部件160例如在徑向外側面設有多個與葉片110面接觸的凹部。凹部在軸向觀察時為沿著葉片110的圓弧狀。
本實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60與多個楔塊導向件140在徑向上接觸。保持部件160可以與楔塊導向件140在徑向上點接觸,也可以面接觸。
楔塊導向件140的軸向另一側端面141及楔塊推動件150的軸向另一側端面151與保持部件160在軸向上重疊。通過將楔塊導向件140保持在保持部件160上,能夠抑制楔塊導向件140的撓曲,因此能夠抑制楔塊推動件150彎曲。因此,能夠抑制在被楔塊推動件150支撐的楔塊30中產生壓曲。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楔塊30向槽21的插入結束時,利用保持部件160保持楔塊導向件140。
構成保持部件160的材料的彎曲剛性小於構成葉片110的材料的彎曲剛性。由此,能夠抑制由保持部件160保持的葉片110的損傷。彎曲剛性是基於JIS Z 2248測定的值。在本實施方式中,葉片110由鐵構成,保持部件160由比鐵柔軟的銅合金或樹脂構成。
圖2的保持部件160在軸向觀察時為圓形。在保持部件160的內部形成有多個孔161。孔161沿軸向貫穿。孔161收納後述的棒狀部件171。
<連結機構> 連結機構170連接剝離件120和保持部件160。通過連結機構170,隨著剝離件120的移動,保持部件160移動。因此,能夠容易地移動保持部件160。
連結機構170改變剝離件120與保持部件160之間的軸向距離。即,通過連結機構170,剝離件120與保持部件160的軸向距離可變。由此,在將線圈10保持在葉片110上時,能夠縮短剝離件120與保持部件160的軸向距離。其結果是,能夠縮短葉片110的長度。
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在將線圈10設置在葉片110上時,能夠利用連結機構170縮短剝離件120與保持部件160之間的距離。如圖4所示,在將線圈10插入槽21時,通過連結機構170能夠使剝離件120與保持部件160之間的距離變長。
本實施方式的連結機構170包括多個棒狀部件171和多個板狀部件172。棒狀部件171沿軸向延伸。板狀部件172通過棒狀部件171相互連結。由此,能夠容易地實現連結機構170。由棒狀部件171和板狀部件172構成改變剝離件120和保持部件160的軸向距離的伸縮機構。
棒狀部件171沿軸向延伸。多個棒狀部件171的軸向位置不同。另外,在圖2中,兩個棒狀部件171的軸向位置相同。另外,棒狀部件171的數量沒有限定。
棒狀部件171例如具有螺栓和螺母。螺栓包括軸向延伸的軸和設置在軸的端部的頭部。螺母安裝於軸的與頭部軸向相對的端部。
板狀部件172沿徑向延伸。多個板狀部件172的軸向位置不同。在圖2中,配置有軸向位置不同的三個板狀部件172。另外,板狀部件172的數量沒有限定。
如圖2所示,板狀部件172形成有收納棒狀部件171的孔172a。在此,能夠在孔172a及保持部件160的孔161中收納棒狀部件171。由此,能夠容易地實現改變剝離件120與保持部件160的軸向距離的結構。
另外,孔161及孔172a的徑向寬度是棒狀部件171能夠移動的程度的大小。在此,孔161及孔172a的徑向寬度比作為棒狀部件171的螺釘的螺紋部的直徑稍大。
板狀部件172至少在徑向上與葉片110接觸。由此,保持部件160與剝離件120之間的葉片110被板狀部件172保持。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葉片110的撓曲。
板狀部件172例如在徑向外側面設有多個與葉片110面接觸的凹部。凹部在軸向觀察時為沿著葉片110的圓弧狀。
保持部件160至少在徑向上接觸的葉片110的個數比板狀部件172至少在徑向上接觸的葉片110的個數多。在此,設置在保持部件160的徑向外側面且與葉片110接觸的凹部的數量比設置在板狀部件172的徑向外側面且與葉片110接觸的凹部的數量多。
保持部件160的軸向厚度大於板狀部件172的軸向厚度。由此,通過保持部件160保持葉片110的區域變大,因此能夠進一步抑制葉片110的撓曲。
連結機構170還包括連結部件173。在圖2中,連結部件173的一端部固定在剝離件120上,連結部件173的另一端部固定在板狀部件172上。由此,連結部件173將剝離件120與板狀部件172連接。
連結部件173例如可以使用繩、鏈、線、固定金屬件等。
(線圈插入方法) 接著,參照圖1~圖5說明本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方法。本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方法是使用了上述線圈插入裝置100的線圈10的插入方法。另外,在圖2~圖4中省略了絕緣紙40的圖示。
首先,如圖5所示,將線圈插入裝置100設置在定子芯部20上(步驟S1)。在該步驟S1中,如圖3所示,在定子芯部20的軸向一側配置線圈10及線圈插入裝置100。
具體而言,將線圈10配置成保持在多個葉片110之間。另外,在多個葉片110的徑向中央且軸向一側配置剝離件120。而且,將楔塊30配置成被楔塊導向件140及楔塊推動件150支撐。
在該步驟S1中,與剝離件120連接的保持部件160至少在徑向上與至少一個葉片110接觸,保持葉片110。另外,如圖3所示,連結機構170的板狀部件172以相互接近的狀態配置。
接著,如圖5所示,使剝離件120從軸向一側向另一側移動(步驟S2)。在該步驟S2中,剝離件120與葉片110一起向軸向另一側移動。另外,隨著剝離件120的移動,使楔塊導向件140及楔塊推動件150從軸向一側向另一側移動。
在該步驟S2中,如圖4所示,保持部件160隨著剝離件120的移動而從軸向一側向另一側移動。這裡,保持部件160是在徑向上支撐葉片110的同時沿軸向移動。另外,連結機構170的板狀部件172隨著剝離件120的移動而以相互分離的方式移動。
通過移動葉片110及剝離件120,如圖4及圖5所示,能夠將線圈10插入定子芯部20的槽21(步驟S3)。另外,通過移動楔塊推動件150,能夠將楔塊30插入到槽21中。
接著,將線圈插入裝置100從定子芯部20拆下(步驟S4)。具體而言,使剝離件120向軸向一側移動。
通過實施以上的工序(步驟S1~S4),能夠在沿定子芯部20的軸向貫通的多個槽21中插入線圈10及楔塊30。其結果是,能夠製造圖1所示的定子1。
另外,雖然在圖4~圖7中未圖示絕緣紙40,但還具備用絕緣紙40覆蓋插入到槽21中的線圈10的工序。在該工序中,也可以在槽21中預先配置絕緣紙40,將線圈10插入槽21中。另外,也可以將覆蓋了絕緣紙40的線圈10插入到槽21中。
(作用效果) 參照圖6,對本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裝置100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在圖6中,左側示意性地示出現有的線圈插入裝置200,右側示意性地示出本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裝置100。現有的線圈插入裝置200不具備本實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60及連結機構170。
本發明人發現,楔塊30壓曲的問題是由以下現象引起的。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在插入高占空係數的W相的線圈10W時,楔塊導向件140被先插入的U相及V相的線圈10U、10V的線圈末端向內徑側推壓。由此,葉片110被向內徑側推壓,因此葉片110撓曲。詳細而言,葉片110的一側由葉片台座130保持,葉片110的另一側由剝離件120按壓,因此葉片110的軸向的中間部分撓曲。由於楔塊導向件140撓曲,因而楔塊推動件150也撓曲。當楔塊推動件15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撓曲時,楔塊推動件150所支撐的楔塊30在定子芯部20的傘形處彎曲。因此,產生楔塊30壓曲的問題。
針對該問題,本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裝置100具備與剝離件120連接且與葉片110在徑向接觸的保持部件160。通過保持部件160能夠在徑向上保持葉片110。因此,在利用剝離件120將線圈10插入到槽21中時,與剝離件120連接的保持部件160能夠從徑向支撐葉片110的中間部分。因此,在插入高占空係數的W相線圈10W時,即使楔塊導向件140被先前插入的U相和V相線圈10U、10V的線圈末端向內徑側推壓,也能夠抑制葉片110的撓曲。由此,能夠抑制楔塊推動件150的軸向另一側的端部撓曲,因此能夠抑制楔塊推動件150支撐的楔塊30壓曲。
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利用保持部件160抑制了葉片110的撓曲的狀態下,將楔塊30插入槽21。因此,即使在插入占空係數高的線圈10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楔塊30的壓曲。因此,本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裝置100能理想地用於製造線圈10的占空係數高的定子1。
(變形例1)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保持部件160具有圓筒狀的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保持部件160只要是與葉片110中的至少一個沿徑向接觸的構造即可,可以採用任意構造。
(變形例2)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連結機構170包括棒狀部件171及板狀部件172,但並不限定於此。連結機構170也可以是伸縮部件等。
(變形例3)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插入線圈的兩個槽21為夾著四個槽21的一個槽21和另一個槽21,但並不限於此。
(變形例4)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在兩個槽21中插入一個線圈10的方法為例進行了說明。也可以在四個以上的槽21中同時插入多個線圈10。
應該認為本次公開的實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並不是限制性的。本發明的範圍不是由上述實施方式示出,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示出,意圖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等同的意思及範圍內的所有變更。
1:定子 10:線圈 10U,10V,10W:線圈 20:定子芯部 21:槽 22:槽開口 23:極齒 30:楔塊 40:絕緣紙 100:線圈插入裝置 110:葉片 120:剝離件 130:葉片台座 140:楔塊導向件 141:另一側端面 150:楔塊推動件 151:另一側端面 160:保持部件 161:孔 170:連結機構 171:棒狀部件 172:板狀部件 172a:孔 173:連結部件 200:線圈插入裝置 S1~S4:步驟
圖1是定子的與軸向垂直的截面的示意圖。 圖2是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裝置的與軸向垂直的截面的示意圖。 圖3是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方法的示意圖,與圖2對應。 圖4是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方法的示意圖,與圖2對應。 圖5是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方法的流程圖。 圖6是比較現有技術的線圈插入裝置和實施方式的線圈插入裝置的示意圖。
20:定子芯部
21:槽
30:楔塊
100:線圈插入裝置
110:葉片
120:剝離件
130:葉片台座
140:楔塊導向件
141:另一側端面
150:楔塊推動件
151:另一側端面
160:保持部件
161:孔
170:連結機構
171:棒狀部件
172:板狀部件
172a:孔
173:連結部件

Claims (12)

  1. 一種線圈插入裝置,將線圈線以環狀捲繞而成的線圈從軸向一側朝向另一側插入沿定子芯部的軸向貫穿的多個槽,所述線圈插入裝置包括: 線圈移動機構,所述線圈移動機構配置在所述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沿軸向移動,並使所述線圈移動; 多個葉片,多個所述葉片在所述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且所述線圈移動機構的徑向外側沿所述定子芯部的周向配置,沿軸向延伸,並對所述線圈進行保持;以及 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配置於所述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且所述線圈移動機構的軸向一側,與所述線圈移動機構連接,且至少在徑向上與至少一個所述葉片接觸。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還包括: 葉片台座,所述葉片台座配置於所述定子芯部的徑向內側且所述線圈移動機構的軸向一側,並對所述葉片進行保持, 所述保持部件配置於所述葉片台座的軸向另一側。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還包括: 楔塊導向件,所述楔塊導向件配置於所述定子芯部的軸向一側,且對楔塊進行收納, 所述保持部件至少在徑向上與所述楔塊導向件接觸。
  4. 根據請求項3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還包括: 楔塊推動件,所述楔塊推動件使所述楔塊從軸向一側朝另一側移動, 所述楔塊導向件的軸向另一側端面及所述楔塊推動件的軸向另一側端面在軸向上與所述保持部件重疊。
  5. 根據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還包括: 連結機構,所述連結機構連接所述線圈移動機構和所述保持部件。
  6. 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連結機構改變所述線圈移動機構和所述保持部件間的軸向距離。
  7. 根據請求項5或6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連結機構包括: 沿軸向延伸的多個棒狀部件;以及 通過所述棒狀部件相互連接的多個板狀部件。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及所述板狀部件形成有對所述棒狀部件進行收納的孔。
  9. 根據請求項7或8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板狀部件至少在徑向上與所述葉片接觸。
  10. 根據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的軸向厚度比所述板狀部件的軸向厚度大。
  11. 根據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其中, 所述保持部件在徑向上與所述葉片面接觸。
  12. 根據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線圈插入裝置,其中, 構成所述保持部件的材料的彎曲剛性比構成所述葉片的材料的彎曲剛性小。
TW111111498A 2021-03-26 2022-03-25 線圈插入裝置 TW2022391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54410A JP2022151372A (ja) 2021-03-26 2021-03-26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21-054410 2021-03-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9113A true TW202239113A (zh) 2022-10-01

Family

ID=83375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1498A TW202239113A (zh) 2021-03-26 2022-03-25 線圈插入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51372A (zh)
CN (1) CN115133729A (zh)
TW (1) TW202239113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3729A (zh) 2022-09-30
JP2022151372A (ja) 2022-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0928B2 (en) Stator assembly method and stator assembly apparatus
JP6358087B2 (ja) ステータ組立方法及びステータ組立装置
JP6288316B2 (ja) 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の組立装置
WO2018043364A1 (ja) 巻線固定構造体、及び電動機
KR101343145B1 (ko) 권선 장치의 스풀 및 코일 장착 방법
TW202239113A (zh) 線圈插入裝置
TWI795193B (zh) 線圈成形裝置、線圈插入裝置及線圈成形方法
JP5376262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189934A1 (ja) 絶縁シートの位置ずれ防止方法及び絶縁シートの位置ずれ防止装置
WO2022201724A1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23146832A (ja) ウェッジ挿入装置
WO2022070440A1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方法
TWI792579B (zh) 線圈插入裝置
JP2022151373A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
JP5285328B2 (ja) アーマチャ及びモータ
JP4631532B2 (ja) ウェッジ紙の挿入方法
JP7487697B2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3452221B (zh) 线圈插入装置
TW202239114A (zh) 線圈插入裝置
WO2022044356A1 (ja) ウエッジ挿入装置
WO2022003998A1 (ja) ウエッジ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装置
JP2011229334A (ja)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210257890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pump
CN115882676A (zh) 线圈插入装置
JP2023150429A (ja)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