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8016A - 用於長行程的供能拖鏈,特別是帶有滾子的供能拖鏈 - Google Patents

用於長行程的供能拖鏈,特別是帶有滾子的供能拖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8016A
TW202238016A TW110146452A TW110146452A TW202238016A TW 202238016 A TW202238016 A TW 202238016A TW 110146452 A TW110146452 A TW 110146452A TW 110146452 A TW110146452 A TW 110146452A TW 202238016 A TW202238016 A TW 2022380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teral
chain
wing
energy supply
for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6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勞夫 史提傑
安卓亞斯 賀米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易格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易格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易格斯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80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801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3/00Chains
    • F16G13/12Hauling- or hoisting-chains so called ornamental chains
    • F16G13/16Hauling- or hoisting-chains so called ornamental chains with 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electric cables, hos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導引比如電纜、軟管或諸如此類的管線的供能拖鏈(10)。為了實現供能拖鏈的滾動運行,在至少一些鏈節(20)上,特別是在相對著的鏈的鏈節上設置滾子(7A,7B),其中,一個滾子的旋轉軸分別與鏈節(20)的一對側向部件(40;50)的公共樞轉軸(S)重合。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態樣規定,兩個帶(11A,11B)中的每一個都是由交替連續的第一和第二側向部件(40,50)構成,其中第一側向部件(40)是叉形構造且帶有兩個在縱向上相對的叉形區域(40A,40B),該等叉形區域各自具有一對在橫向方向上有一定間隔的側壁(42),在該等側壁之間則有翼板托架(44),以及其中第二側向部件(50)是翼狀設計且帶有兩個縱向上相對的翼板區域(50A,50B),該等翼板區域各自接合一個相鄰第一側向部件(40)的翼板托架(44)。

Description

用於長行程的供能拖鏈,特別是帶有滾子的供能拖鏈
本發明總體上係關於用於動態引導管線——特別是像電纜和軟管或諸如此類的能源供應管線——的供能拖鏈,而且是用於特別長行程的特種供能拖鏈。
根據第一態樣,本發明特別地但並不是僅僅係關於供能拖鏈,該供能拖鏈配備有滾子以及可在行駛過程中借助於滾子滾動。然而根據其它態樣,本發明還係關於滑動的供能拖鏈,該類供能拖鏈是基於減小所出現的作用力的目的設計而成,如有必要不帶滾子。
在久經考驗的設計中,供能拖鏈具有彼此鉸接的鏈節,這些鏈節則形成容納空間以保護被導引的管線。鏈節包括相互平行的側翼板。側翼板在縱向方向上連接以形成兩個橫向相對的帶或連結帶,該帶或連結帶則又經由橫向連接板彼此連接以及通常保持相互平行。其中,每兩個在縱向方向上相鄰的側向部件或鏈節可以分別圍繞一個公共樞轉軸相對於彼此樞轉。
在長行程的情況下,供能拖鏈通常可以這樣移動,即它形成一個環,該環具有上鏈、下鏈以及將該兩個鏈連接起來的偏轉區域。在長行程的情況下很典型的是,上鏈靠在下鏈上,可以滾動或滑動。
比如,從EP2010802B1中已知這種通用的供能拖鏈。在此種供能拖鏈上,給至少幾個鏈節配備了滾子,這使得供能拖鏈可以滾動——即上鏈的鏈節可在相對的下鏈的鏈節上滾動。如此則顯著減小所出現的作用力,尤其是拉力,或者可以實現特別長的行程,有時甚至超過100m。
在根據EP2010802B1的供能拖鏈中,滾子的旋轉軸分別與對應的一對鉸接側向部件的樞轉軸同軸分佈或重疊。EP2010802B1揭露一種根據請求項1的前言部分的供能拖鏈,並且被認為是關於其標的最接近的先前技術。此種構造方式在實踐中已被證明非常有效。然而在結構上,它需要至少6個不同的側向部件,一個彎曲的翼狀板和一對用於滾子的特殊翼狀板,必須為每個連結帶分別製造該側向部件,即兩個鏡像版本。
申請人在WO 99/57457 A1(詳見圖1)、EP2010800B1、EP2010802B1或者還有WO 2013/156469 A1中揭露了其它用於長行程的、帶有滾子的供能拖鏈。
可在EP2549144A1以及DE 20 2019 105 730 U1中找到先前已知的帶滾子供能拖鏈的更多示例。在最後提到的兩篇文獻中,提議將導向滾子活動地或減震地安裝於翼狀板上。而此種(設計)結構複雜以及需要維護。另外,此處所提出的設計僅僅對於相較而言較小的滾子直徑是可行的,這特別不利於盡可能平穩的運行或者平穩運行。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態樣,基於上述最接近先前技術位准的第一個目的是,為帶有滾子的供能拖鏈提出一種盡可能堅固的結構設計,其一方面提供非常平穩的運行,而另一方面,能夠更容易地被製造出來。特別是要減少所需的不同側向部件的數量。請求項1的標的係關於第一態樣和首先提及的目的。
根據獨立的第二個態樣,應當改進供能拖鏈的橫向穩定性,特別是用於長行程的滑動的或滾動的供能拖鏈的橫向穩定性。根據獨立的第三個態樣,鉸接的側向部件之間的動力流在其延伸位置應當得到改善。請求項15的標的係關於到第二和/或第三態樣以及對應的目的。
第一態樣
在根據請求項1前言部分的帶滾子供能拖鏈的情況下,上述的第一個目的主要經由叉形翼板原理的特殊應用來達成。因此,根據本發明考慮到兩個替代的設計變型。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態樣的第一變型提供,兩個帶(連結帶)中的每一個由交替的第一側向部件和第二側向部件構成,其中第一側向部件——採用雙叉形翼板的方式——兩端都設計為叉狀,即帶有兩個在縱向上相對的叉形區域,該等叉形區域各自帶有一對有著橫向間距的側壁,在該等側壁之間則各形成一個翼板托架。相應地,第二側向部件以對應的雙翼片形式設計而成,即具有兩個在縱向上相對的翼板區域,該等翼板區域分別可以與相鄰的第一側向部件的翼板托架接合。
根據第一態樣的第二替代方案規定,兩個帶(連結帶)中的每一個由連續的側向部件構成,該等側向部件的設計類似於單側叉形翼板。其中,這些叉形翼板的每一個在一側具有叉形區域,該叉形區域帶有一對橫向間隔的側壁,在該等側壁之間有翼板托架。在另一側,或者說在縱向方向上的相對側,叉形翼板具有翼板區域,該翼板區域可以接合相鄰側向部件的對應的翼板托架。
經由這個相對簡單的設計方案,結合起來實現了兩個極大的優勢。在實現各側向部件和連結帶之間連接的高度穩定性時,總體而言,同時將構造連結帶所需的不同側向部件的數量減少到僅僅兩個構件(變型1)或者甚至減少到僅只一個必要的側向部件(變型2)。這降低了製造成本、倉儲費用以及由此明顯簡化了將側向部件組裝成連結帶或鏈節的工作。
結合滾子的同軸分佈,為了使得滾子的旋轉軸和鉸接側向部件的樞轉軸重合,可使用具有較大直徑的滾子,而不必增大鏈距,即可以實現盡可能短的鏈距。由此,儘管側向部件數量減小,仍可實現特別平穩的運行。根據第一態樣中所提出的構造方式的另一個根本優勢在於,在短鏈距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相對來說較大直徑的滾子,並且由此而能夠在滾動過程中特別平穩的運行。
因而,沒有必要在每對連接的側翼板上配備滾子。可僅為每第n個鏈節配備滾子。滾子較佳地嵌入側向部件,並且朝環的內側或內部區域裸露突出,以便能夠在相對的鏈上滾動。經由使用滾子,每個連結帶可以極小的摩擦相對於相對的鏈滾動。這減小了在運行中出現的作用力,特別是張力,也即磨損,以及/或是在較長使用壽命的情況下允許較長的總體運行路程。
這些側向部件通常具有朝向另一個鏈的窄面以及背離該另一個鏈的窄面。其中,窄面基本上可以平行於供能拖鏈的縱向方向延伸。
在一個較佳的改進方案中規定,兩個連接的側向部件或鏈節的樞轉軸到朝向另一個鏈的窄面的距離小於到背離另一個鏈的窄面的距離。其中特別較佳地,以下述方式設計朝向另一個鏈的窄面,即:該窄面在該鏈的延伸配置中或延伸位置上形成基本連續的運行表面,在該運行表面上,相對的鏈可以滑動和/或特別地經由滾子聚到一起(abholen)。相應地,不對稱或偏心佈置的樞轉軸使得對於滾子旋轉軸的同軸安置允許滾子直徑可以額外增大以及還可以縮小側向部件之間的技術上必要的間隙尺寸。連續的運行表面較佳地實現在滾子平面的側旁(或者可理解為沒有滾子的運行表面)。
為了減重並且同時簡化組裝,在較佳的改進方案中規定,特別是所使用的所有側向部件,特別是叉形設計的第一側向部件和/或還有翼狀設計的第二側向部件,分別是用塑膠——尤其是用纖維強化型塑膠——一件式製成。這使得可以將側向部件減輕重量、作為塑膠射出成型件進行廉價生產。
一個特別較佳的改進方案——其作為獨立的第二態樣或就其本身而言發明意義重大(詳見下文)——規定,就一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對而言,其中一個側向部件在其叉形區域的側壁之間形成朝翼板托架開放的導槽,該導槽具有橫向相對的橫向導引面,該橫向導引面圍繞樞轉軸呈圓弧狀延伸。此處,所連接的另一側向部件的翼板區域有利地具有至少一個導向凸起,該導向凸起形成圓弧狀的對應面,該對應面用於在導槽的橫向導引面上進行導向。因此,導向凸起可以藉由橫向導引面對對應面的橫向導引而與導槽接合,從而增加橫向穩定性。一個對應的導槽和一個對應的導向凸起可較佳地安置在側翼板(縱向方向上)的縱向中部平面的中心和/或安置在每兩個配置的滾子之間。其中,橫向導引面和相互發生作用的對應面尤其是在與縱向平行或是與樞轉軸垂直的平面上延伸。
在一個有利的改進方案中——根據獨立的發明意義重大的第三態樣(詳見下文)——可規定,關於一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對,兩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共同具有至少三對在空間上分離以及圍繞著樞轉軸佈置的、相互作用的延伸止擋面。該等延伸止擋面在延伸位置(連接成對的兩個側向部件的延伸的樞轉位置)互相接觸,並且可以經由該等延伸止擋面的數量和佈置而得到特別有利的動力流以及在剪切力方面——特別地,但並不僅僅是在偏轉弧和上鏈之間的自承部分——緩解側向部件之間的鉸接連接的負載。其中特別較佳地,相互作用的延伸止擋面在各自的側向部件上圍繞著樞轉軸相互以大致均等的角度分佈。近似均勻分佈在此尤其是指,在垂直於樞轉軸的平面中,在有效接觸的延伸位置上大致以120°+/-約15°的角間距圍繞著樞轉軸分佈。
特別地,但不僅僅是在最後提到的改進方案的情況下,如果就一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對來說,一個側向部件具有拉鉤,在延伸的樞轉位置上,該拉鉤嚙合另一側向部件的底部凹槽,以傳遞拉力,則是有利的。其中,拉鉤可較佳地形成於止動條上或由止動條形成,或在止擋凸部上形成,該止擋凸部同時形成上述的延伸止擋面之一。此種類型的止擋凸部尤其可以接入相應的另一側向部件上為此而設置的止擋槽中。
為了避免故障頻生和保護滾子以及滾子的軸承,滾子較佳分別安置在相鄰側向部件之間的托架中。其中,滾子可以僅相對較小程度或僅略微突出於相應側向部件的窄面,特別是以如下方式,即,要防止佈置於支承滾子的鏈節之間的其它無滾子的鏈節滑離。
與第一態樣相結合,最好每個滾子較佳地佈置在一個叉形區域的側壁和接合到該叉形區域的托架中的翼板區域之間,即是說,佈置在側向部件的重疊的壁區域之間的翼板托架內。
特別較佳地,在帶有滾子的側向部件對上,具有相同軸線的兩個單獨的滾子在翼板區域的兩側設置在翼板托架內。每個鏈節上帶有兩個滾子的設置對於非常沉重的管路負載特別有利以及由於滾子較窄而使得橫向偏移滾動更容易,由此滾子不會互相影響。翼板托架因而同時充當滾子托架,如此使得結構進一步簡化以及翼片的中心區域更穩定。例如在負載不是那麼大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帶有滾子的側向部件對上每次橫向交替地僅配置一個滾子,即使這是為兩個滾子所設計的。
對於用於成對佈置的滾子的運行表面則較佳地規定,在側向部件朝向另一個鏈的窄面上,叉形區域的至少一個側壁和接合到該叉形區域中的翼板區域各自形成或者提供用於兩個滾子之一的運行表面部分。縱向上與滾子同一位准的運行表面部分在滾子旁邊橫向偏移。
以下改進方案提供了鏈節之間機械堅固的、特別是低磨損的鉸接連接:每個叉形區域的兩個側壁和接入該叉形區域的翼板區域各自具有用於單獨的樞軸銷的連續的進口。因而,側向部件可以經由單獨的樞軸銷相對可樞轉地彼此連接,可以經由對齊的進口安裝該樞軸銷。其中較佳地,樞軸銷是用一種為了實現有利的摩擦匹配性而含有摩擦添加劑的塑膠和/或用與側向部件的塑膠不同的塑膠製成。也可以考慮金屬樞軸銷。為了簡化裝配,樞軸銷較佳地是兩件式設計,以便可從兩側輕鬆插入和經由適當的連接技術,比如螺栓連接,連接在一起。
單獨的樞軸銷較佳地以不可旋轉的方式與內部的翼板區域連接,例如經由共軛突起和/或凹口這樣適合的形狀來連接。於是,兩個側壁可以經由它們各自的叉形區域的進口、圍繞著由樞軸銷限定的樞轉軸可樞轉地安裝在樞軸銷上,該樞軸銷相應地以不可旋轉的方式安置於翼板區域上。這使得鉸接連接在橫向上尤其穩定,即增加橫向穩定性。
滾子較佳地分別可旋轉地安裝於樞軸銷上,以實現進一步的簡化以及更換滾子或它們的軸承更加方便。其中,滾子尤其可以經由合適的滾珠軸承安裝到樞軸銷上,以實現摩擦盡可能小的運行。
根據本發明,根據上述第一態樣可實現在兩個連結帶中分別設置相同結構的側向部件,尤其是相同的、叉狀的第一側向部件和相同的、翼狀的第二側向部件,這些側向部件交替連續佈置以及連接成連結帶。其中,第一和第二類型的側向部件可尤其關於它們的橫向中心平面(垂直於縱向方向的平面)基本上鏡像對稱或功能對稱地設計而成。功能對稱此處表示,經由相應的旋轉,相同的側向部件可在兩個連結帶中同等使用,其中如有必要僅需調整橫向連接板的固定。無需在每個鏈節上配備連結帶之間的橫向連接板。
根據它們的空間分佈,兩端帶有叉形區域的第一側向部件可被視為外鏈板,或者說由該外鏈板形成的鏈節可被視為外鏈節。與此對應,處於叉間的內部第二側向部件可被視為內鏈板,或者說由該內鏈板形成的鏈節可被視為內鏈節。
根據第一態樣特別可規定,連結帶具有帶著滾子的側向部件對和不帶滾子的側向部件對。在這種情況下,側向部件本身(無滾子和其軸承)較佳是結構相同的。
如果提供不帶滾子的側向部件對,則有利的是,經由適當的閉合面來關閉不帶滾子的側向部件對中原本在窄面上敞開的滾子托架。其實現方式為:或者取代滾子而在自由空間設置單獨的且帶有閉合面的嵌件,又或者特別是將相應的橫向延伸的閉合面預成型於翼板區域、無滾子的側向部件對的側向部件上。後者可在生產中毫不費力地實現,特別是經由適當地調整射出成型製程。除此以外,帶閉合面的側向部件可以與帶滾子的側向部件對的相應的側向部件結構相同。這樣,即使側向部件沒有帶滾子,也可以保護性地閉合窄面,並且此外還減少或避免了不希望的汙物積聚。
若滾子外徑相當於側向部件結構高度(即窄面到窄面的距離)的至少50%,較佳地至少66%,特別較佳地至少75%,特別是關於總高不等的情況下結構較高的側向部件,例如叉形第一側向部件,則對於平穩運行是很有利的。但是較佳地,第一和第二側向部件具有相同的結構高度。
在較佳的改進方案中,上鏈在下鏈上面略微橫向偏移地滾動運行,特別是在前述基本連續的運行表面上。為了在延伸的鏈之間實現適當的橫向偏移,較佳地在朝向另一個鏈的鏈節的橫向連接板或至少幾個橫向連接板的外側面上配備導引元件,該等導引元件如此設計,使得在移動過程中,該等導引元件彼此接合。導引元件特別地可以是梳狀的以及互相嚙合,並且實現所需的上鏈相對於下鏈的橫向偏移。其中一個根本性的優勢在於,滾子可以相互滾動經過以及無需相互滾動越過,也就是說,避免了上鏈的意外跳躍。此外如有必要,經由在橫向連接板上使用相應的的導引元件,可以避免通常用於長行程的導槽。這降低了系統成本。
第二態樣
為了達成本文開頭所提及的第二個目的,根據請求項15的前言部分所述的供能拖鏈的獨立的第二態樣規定,就一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對而言,一個側向部件在叉形區域的側壁之間形成朝翼板托架開放的導槽,該導槽具有橫向相對的橫向導引面,該等橫向導引面圍繞樞轉軸呈圓弧狀延伸,以及連接的側向部件的翼板區域以至少一個導向凸起與另一個側向部件的導槽接合,該導向凸起具有用於在橫向導引面上導向的圓弧狀對應面,其中導槽和導向凸起較佳地設置在側向部件的縱向中部平面的中心。
此種設計可使導向凸起藉由橫向導引面對對應面的橫向導引而與導槽接合,從而增加橫向穩定性。一個對應的導槽和一個對應的導向凸起可較佳地安置在側翼板(縱向方向上)的縱向中間平面的中心和/或安置在每兩個配置的滾子之間。其中,橫向導引面和相互發生作用的對應面尤其是在與縱向平行或是與樞轉軸垂直的平面上延伸。
根據前述第一態樣的較佳改進方案的其它特點可與第二態樣進行有利的結合。然而第二態樣並不僅限於帶滾子的供能拖鏈,反而尤其對滑動的供能拖鏈或比如側向移動的供能拖鏈也非常有利。
第三態樣
為了達成本文開頭所提及的第三個目的,根據請求項15的前言部分所述的供能拖鏈的獨立的第三態樣規定,就一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對而言,兩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具有至少三對圍繞著樞轉軸分佈的、相互作用的延伸止擋面,該等延伸止擋面在兩個側向部件的延伸樞轉位置上相互接觸以及較佳地以近似均等的角度圍繞樞轉軸分佈。其中特別較佳地,相互作用的成對延伸止擋面在各自的側向部件上圍繞著樞轉軸相互以大致均等的角度分佈。近似均勻分佈在此尤其是指,在垂直於樞轉軸的平面中,在有效接觸的延伸位置上大致以120°+/-約15°的角間距圍繞著樞轉軸分佈。
這些設計實現了在延伸位置鏈節之間有利的動力傳輸以及減輕了樞轉軸的負載,而這特別在供能拖鏈特別長的情況下是有利的。
根據前述第一態樣的較佳改進方案的其它特點可與第三態樣進行有利的結合。第三態樣同樣地並不限於帶滾子的供能拖鏈。
本發明也係關於作為單個模組的用於供能拖鏈的側向部件對,該側向部件對由兩個鉸接的、具有根據前述態樣之一的特徵和/或前述有利改進方案之一的特徵的側向部件組成。
根據本發明的一種供能拖鏈特別是,但不僅僅是,在長行程中的使用相當有利,尤其是長度超過100m的行程,和/或對於高速運行是有利的。
多種用途之一則是起重機設備上,尤其是卸船起重機上的供能拖鏈。
圖1展示了一種用於導引能源管線(未示出)的供能拖鏈1,該供能拖鏈具有多個彼此鉸接的鏈節2,此處為本身已知的結構類型,例如根據WO 99/57457 A1。供能拖鏈1可以前後移動以及在當中形成可變化的環,該環包括上鏈3、下鏈4和將這些鏈連接起來的偏轉弧或偏轉區域5。在圖1的示例中,在上鏈3和下鏈4的選定鏈節2上以一定的間距設置滾子7。滾子7被佈置成使得其在各自相對的鏈3或鏈4的方向上,突出於面向內襯外殼的側向部件的窄面。在供能拖鏈1的運行過程中,滾子7使得上鏈3一方面可在下鏈4上滾動以及如有必要還在單獨的支撐面6上——比如在導槽上——滾動。
作為運行情況下的部分視圖,圖2A-2D展示了根據本發明的供能拖鏈10的一個示例,該供能拖鏈包括在下鏈4上面滾動的上鏈3。每個鏈節20或是由兩個橫向相對的第一側向部件40構成,或是由兩個側向相對的第二側向部件50構成,將參考圖3-7進一步對鏈節進行闡釋。在所示示例中,第一側向部件40與第二側向部件50在縱向方向上交替。側向部件40、50在縱向方向上彼此鉸接連接形成了連結帶11A、11B。連結帶11A、11B由偏轉弧中的內部橫向連接板12A和外部橫向連接板12B連接。選定的或所有的鏈節20都有內置的、用於使得鏈3和鏈4滾動的一對兩個滾子7A和7B,該兩個滾子僅略微突出於運行表面或內窄面。滾子7A和7B在內部受到保護,並且被設置在鏈節20的托架上。為了避免兩個鏈3、4的相對滾子7A、7B發生碰撞或彈跳,在鏈節20的內部橫向連接板12A上安裝了梳狀導引元件14,該導引元件在鏈3、鏈4移動的過程中相互嚙合,以及使得上鏈3相對於下鏈4發生橫向偏移,從而使得滾子7A、7B相互滾過(圖2C-2D)。正如圖2A和圖2D所示,兩個連結帶11A、11B中的每一個都分別由交替連續的第一側向部件40和第二側向部件50構成,該等側向部件的設計不同。
圖3A-3B、圖4A-4F和圖5A-5B展示了一個側向部件對的結構和細節上的不同設計,該側向部件對由上述的側向部件40、50所構成。首先,圖3A結合圖6A-6C展示了,兩個滾子7A、7B的旋轉軸線分別與一對側向部件40、50(圖3A-3B)的公共樞轉軸線S同軸一致,因此就鏈節(圖6A-6C)的整體高度H而言,可使用很大的滾子直徑D。
第一側向部件40的兩個縱向端部或兩端都是叉形構造,在縱向方向L上具有兩個相對的叉形區域40A、40B,該等叉形區域各具有一對橫向間隔開來的側壁42。其中,側壁42在它們之間形成翼板托架44,該翼板托架在縱向方向上大體上是敞開的。叉形區域40A、40B從翼板主體的中部區域40C沿縱向方向呈叉形突出,以及從上面看呈H形。第一側向部件40總體上是一件式或塑膠製的一個部件,可替代地,為了簡化模製工具也可採用兩件式結構。在面向托架空間13的一側,中部區域40C可以包括用於獨立的橫向連接板12A、12B的可選的、一件式預成型的固定凸耳45。
第一側向部件40是有利地關於一個橫向中心平面Q(圖4D)鏡像對稱地設計而成,因而可在兩個連結帶11A、11B中得到使用。這同樣適用於圖3A-3B、圖5A-5B的第二側向部件50。
與圖5A-5B相較,第二側向部件50不同於第一側向部件40的構造,尤其是在縱向的兩個端部是翼狀設計。每個側向部件50包括一個帶著兩個在縱向方向L上相對的或彼此背離的翼板區域50A、50B的主體,該等翼板區域經由中部區域50C連接。如圖3A所示,翼板區域50A、50B被設置並被用於咬合和連接第一側向部件40的叉形區域40A、40B。同樣地,較佳作為塑膠射出成型件一體式製成各個側面件50。
在翼板區域50A、50B,兩側都設置了橫向凹穴作為滾子支座,在該滾子支座內各自容納了滾子7A、7B的其中之一,參見圖3A。翼板區域50A、50B形成劍形翼板52,分別用以接合互補的第一側向部件40的一個叉形區域40A、40B。每個翼板區域50A、50B具有用於滾子7A、7B的環形銷53,該環形銷在兩側與樞轉軸S同軸地伸出,例如用於滾子7A、7B的滾珠軸承7C壓在該環形銷上,詳見圖6A-6C。
正如圖6A-6C最好地闡釋,樞轉軸S和內窄面61的間距A明顯小於樞轉軸S和外窄面62的間距B。所示構造方式同時允許使用滾子直徑D比先前技術更大的滾子7A、7B,此處比如D>0.6H,特別地D>0.75H。
滾子7A、7B和滾珠軸承7C是借助於單獨的樞軸銷70固定在側向部件50上。樞軸銷70包括兩個擰在一起的銷軸部分70A、70B(圖6A-6C),比如射出成型件。如圖6A所示,滾珠軸承7C經由銷軸部分70A、70B強力裝配在側向部件50的各一個環形銷53上。為了安裝銷軸部分70A、70B,則在側向部件40的每個側壁42上配備了相應的環形進口48。側向部件50在每個翼板區域50A、50B中具有用於連接銷軸部分70A、70B且具有較小直徑的進口58,比如使用螺栓70C(比較圖6A-6C)穿過環形銷53的螺栓連接。
兩個連續的側向部件40、50經由插入的樞軸銷70以相對於彼此可樞轉的方式相互連接(比照圖3A或圖6A-6C)。為此,兩個側壁42經由其叉形區域40A、40B的進口48圍繞樞轉軸S可樞轉地安裝於樞軸銷70上。在此情況下,樞軸銷70或其銷軸部分70A、70B可由與側向部件40、50的塑膠不同的塑膠製成,例如含有摩擦添加劑的滑動軸承塑膠。
第一側向部件40在每個叉形區域40A、40B的側壁42之間分別有朝翼板托架44開放的導槽46,該導槽具有橫向相對的橫向導引面46A、46B(圖4D-4E),該橫向導引面圍繞樞轉軸S以圓弧形延伸。
互補的側向部件50的翼板區域50A、50B具有對應的導向凸起56,該導向凸起具有圓弧狀對應面56A、56B(圖5B),用於在橫向導引面46A、46B上導向,該導向凸起與第一側向部件40的導槽46接合。在連接狀態下(圖3B),一個導槽46和一個與該導槽接合的導向凸起56在整個的樞轉角度上共同作用以實現在橫向上的穩定。
正如圖5A所示,在第二側向部件50的下窄面61上設置了各自的下側開口59,裝配好的滾子7A、7B可經由該開口朝環內部伸出(比較圖6A)。圖6B和圖6D展示了具有閉合面64的單獨嵌件63,用於在使用無滾對連接的側向部件對的情況下封閉開口59。嵌件63可以與滾珠軸承7C相同的方式安裝到環形銷上。對此,圖6C示出了第二側向部件的一種替代方案或變型50’,其中,如果不是所有的鏈節20具有滾子7A、7B,則在翼板區域50A、50B上的閉合面69取代開口59(圖5A)採用射出成型製程形成於下窄面61上。圖6B進一步展示了外窄面62的排放槽67,液體,比如落在下鏈4上的雨可經由該排放槽從內部排出,或者該排放槽有利於防止灰塵積聚。
圖4A展示了第一側向部件40的下窄面上,在縱向方向L上有兩個連續的、平面的運行表面部分47A、47B,該等運行表面部分由側壁42或中部區域40C形成。圖5A展示了一個沿縱向方向L連續的、平面的且在此居中的運行表面部分57,該運行表面部分由翼板52和在內窄面上的第二側向部件50的中部區域50C形成。滾子7A、7B中的一個可在運行表面部分47A、47B或57中之一上橫向偏移地滾動。運行表面部分47A、47B和57在橫向方向上的寬度原則上對應滾子寬度(比較圖6A)。側向部件40、50在高度方向上的不對稱的、偏心設計或關於間距A、B的不對稱設計,允許在鏈3、4的延伸位置上的運行表面部分47A、47B或57之間的過渡中技術上的最小間隙(參照圖7C)。由此,面向另一個鏈的窄面,即內窄面,可在拉伸配置(圖7A-7C)中形成基本上連續的運行表面47A、47B或57,另一個鏈經由其滾子7A、7B在該運行表面上滾動,振動特別小,無磨損。
參考圖7A-7F,下文闡述兩個鉸接連接的鏈節20的相對樞轉的限制,此處是關於由第一實施例的側翼板40、50所構成的鏈節。
圖7A-7C展示了在連接的側向部件40、50的延伸位置上的止動功能。在圖7A-7CB所示的一對側向部件40、50中,該兩個連接的側向部件40、50都有至少三個圍繞樞轉軸S分佈的、相互作用的延伸止擋面,該樞轉軸由樞軸銷70限定。第一對延伸止擋件是由各自的前端面70A、70B形成,該前端面作為止擋面和反止面在延伸位置接觸。前端面70A、70B分別垂直於縱向方向,並且在延伸位置上大約位於樞轉軸S的豎向上方(圖7B)。一對第二延伸止擋件由第二側向部件50上的第一止擋凸部71A形成,該止擋凸部與第一側向部件40的止擋槽71B接合。止擋凸部71A的第一止擋面711與止擋槽71B的第一反止面712相互配合,在延伸位置接觸。作為第三對止擋件,在第一側向部件40的每個側壁42上分別設置第二止擋凸部72A,該止擋凸部咬合於第二側向部件50的兩個止擋槽72B中對應的那個止擋槽中,正如圖7C中更詳細的展示。在此,止擋凸部72A上的第一止擋面721與止擋槽72B的第一反止面722在延伸位置接觸(圖7C)。止擋槽和止擋凸部的佈置也可以就側向部件40、50而言反過來。
如圖7B-7C所示,三對止擋件70A-70B、71A-71B、72A-72B的止擋面在角度上圍繞樞轉軸S大約均等的分佈,此處以大約120°的角間距,但這不是強制性的。經由使用多對延伸止擋件70A-70B、71A-71B、72A-72B,實現了較大的總面積,此外,樞軸銷70至少部分地減輕了在延伸位置或尤其是在向滾動鏈過渡的偏轉弧下的連續自由區域中的作用力。
如圖7B進一步所示,此處例如在第二側向部件50上的第一止擋凸部71A是鉤形的,並且抓入另一個側向部件,此處是第一側向部件的底部凹槽。兩個第一止擋凸部71A中的每一個都形成一個拉鉤75A,該拉鉤在延伸的樞轉位置(延伸位置)上抓入另一側向部件40上的對應凹口75B以傳遞拉力。經由此種——就本身來說,發明意義重大的——設計,通常可在任何一種類型的供能拖鏈中,實現對鏈節間的鉸接連接的拉伸力的有利緩解。這種帶有拉鉤75A以及在連接的側向部件上互相起作用的凹口75B的設計,卻尤其在相當長的供能拖鏈或運行距離的情況下是特別有利的。
如圖5A最好地展示了,用於傳遞拉力的鉤狀凸部或拉鉤75A較佳在橫向方向上在側向部件50的翼板區域52的總體最大寬度上延伸,即是說,在最大可能的寬度上延伸,此則實現了有利的動力傳輸和負載能力。相應地,另一側向部件40上的凹口75B在翼板托架44的整個寬度上延伸(比較圖4E)。
圖7D-7F展示了連接的側向部件40、50在完全彎曲的位置上時的止動功能,即通常當它們處於偏轉弧5(圖1)中時。在此種情況下,總是有止擋凸部71A上的一個第二止擋面713與止擋槽71B的一個第二反止面714接觸以及同時在每個側壁42上總是有止擋凸部72A上的一個第二止擋面723與止擋槽72B的一個第二反止面接觸。這些面的位置,即兩對止擋件71A-71B、72A-72B的幾何形狀決定了兩個側向部件40、50之間的最大樞轉角度,即偏轉弧5的半徑。
圖8A-8D展示了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備選實施方案,其中,連結帶由連續相同的側向部件80構成,該等側向部件為單面叉形翼板或Y形-叉形翼板。
與圖2-7中的第一側向部件40的叉形區域40A、40B的結構形式相對應,側向部件80在一個端部具有叉形區域80A,該叉形區域具有一對在橫向方向上有一定間距的側壁42,在該等側壁之間有翼板托架44。在側向部件80的另一個端部有翼板區域80B,與圖2-7中的第二側向部件50的翼板區域50A、50B的結構方式相對應。
因此,翼板區域80B可接合在一個在縱向方向上跟隨的側向部件80的翼板托架上,以及以上面所描述的方式借助於樞轉銷70(未示出)與該側向部件可樞轉地連接。同樣未示出的有滾子7A、7B,其中,橫截面中的結構或構造方式可與圖6A-6C中一致。
側向部件80特別地亦具有連續的運行表面部分87A、87B、87C,以及三對具有相互作用的止擋面的、圍繞樞轉軸分佈的部件70A-70B;71A-71B;72A-72B,該等止擋面在連接的側向部件80的延伸樞轉位置接觸以及在角度上大約均等地圍繞樞轉軸分佈。
此外,側向部件80同樣有利地具有拉鉤75A,該拉鉤在連接的側向部件80的延伸樞轉位置中,與另一側向部件80上的凹口75B接合以傳遞牽引力,正如圖8C中可看到的。
圖8A-8D中標有相應參考符號的其它特徵與圖2-7中已經描述的相對應,為了簡潔起見,不再贅述。
圖8A-8D展示了替代性側向部件80,其結構具有與側向部件50的翼板區域50A、50B類似或相同的翼板區域80B,以及相對設置的、與叉形區域40A、40B類似或相同的叉形區域80A。側向部件80因此不與橫向平面Q鏡像對稱,而是在每個連結帶11A、11B中僅需使用一個部件。
1:供能拖鏈 2:鏈節 3:上鏈 4:下鏈 5:偏轉弧 6:支承面 7:滾子 7A:滾子 7B:滾子 7C:滾珠軸承 10:供能拖鏈 11A:連結帶 11B:連結帶 12A:橫向連接板 12B:橫向連接板 13:托架空間 14:梳狀導引元件 20:鏈節 40:側向部件 40A:叉形區域 40B:叉形區域 40C:中部區域 42:側壁 44:翼板托架 45:固定凸耳 46A:橫向導引面 46B:橫向導引面 47A:運行表面部分 47B:運行表面部分 48:進口 50:側向部件 50A:翼板區域 50B:翼板區域 50C:中部區域 52:翼板 53:環形銷 55:固定凸耳 56:導向凸起 56A:對應面 56B:對應面 57:運行表面部分 58:進口 59:開口 61:內窄面 62:外窄面 63:嵌件 64:閉合面 67:排放槽 69:閉合面 70:樞軸銷 70A:銷部件 70B:銷部件 70C:螺栓 71A:止擋凸部 71B:止擋槽 72A:止擋凸部 72B:止擋槽 75A:拉鉤 75B:凹口 80:側向部件 80A:叉形區域 80B:翼板區域 87A:運行表面部分 87B:運行表面部分 87C:運行表面部分 711:第一止擋面 712:第一反止面 713:第二止擋面 714:第二反止面 721:第一止擋面 722:第一反止面 723:第二止擋面 724:第二反止面 A:與內側面的間距 B:與外側面的間距 D:滾子直徑 H:高度 L:縱向方向 Q:橫向中心平面 S:樞轉軸 50’:方案或變型
本發明的其它細節、特徵和優勢不受上述限制,根據隨附圖式從下文中對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獲得。在圖式中:
圖1:根據先前技術的帶滾子的滾動的供能拖鏈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2A-2D: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滾動的供能拖鏈的部分視圖,在側視圖(圖2A)中,其放大圖(圖2B),兩個滾動的鏈節的正視圖(圖2C)以及俯視圖(圖2D);
圖3A-3B:圖2A-2D的第一和第二類型供能拖鏈的一對兩個側向部件的透視圖,分解爆炸圖(圖3A)和在裝配中的、傾斜的樞轉位置中(圖3B)的該兩個連接的側向部件;
圖4A-4E:出自圖3A-3B的作為第一側向部件的雙側叉形翼板或外翼板的透視圖(圖4A-4B),以及經由其縱向中心平面的縱向截面(圖4C),底面圖(圖4D)和翼板托架的透視圖(圖4E);
圖5A-5B:圖3A-3B中的作為第二側向部件的雙翼板或內翼板的透視圖(圖5A-5B);
圖6A-6D:一對兩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在樞轉軸高度上的橫截面,帶有兩個滾子(圖6A),不帶具有兩個分開的閉鎖元件的滾子(圖6B)以及,作為替代方案,不帶具有模製成型的閉合面的滾子(圖6C),以及圖6B中的閉鎖元件(圖6D)的透視圖;
圖7A-7B:根據圖7A和圖7D以及其它的橫截面中所標示截面的一對側向部件的各種截面圖,說明了用於限制在延伸位置(圖7A-7C)和完全彎曲位置(圖7D-7F)中的樞轉角度以形成偏轉弧的不同樞轉止動件;以及
圖8A-8D:根據本發明的叉形翼板式側向部件的第二實施例,從上方看的透視圖(圖8A),正視圖(圖8B),中央縱向截面(圖8C)和從底部看的透視圖(圖8D)。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7A:滾子
7B:滾子
7C:滾珠軸承
40:側向部件
40A:叉形區域
40B:叉形區域
40C:中部區域
42:側壁
44:翼板托架
45:固定凸耳
48:進口
50:側向部件
50A:翼板區域
50B:翼板區域
50C:中部區域
61:內窄面
62:外窄面
70A:銷部件
70B:銷部件
S:樞轉軸

Claims (18)

  1. 一種用於引導比如電纜、軟管或諸如此類的管線的供能拖鏈(10), 具有多個彼此鉸接連接的鏈節(20),該等鏈節包括平行於彼此的側向部件(40,50;80),該等側向部件在縱向上連接成兩個帶(11A,11B),該等帶經由橫向連接板(12A,12B)彼此連接;其中,兩個在縱向(L)上相鄰的側向部件各自圍繞公共的樞轉軸(S)可相對於彼此樞轉,並且該供能拖鏈可以如下方式移動,即它形成上鏈(3)、下鏈(4)以及將這兩個鏈連接起來的偏轉區域(5),其中該上鏈(3)尤其可在該下鏈(4)上移動;以及為了使該供能拖鏈滾動運行而在至少幾個鏈節上,特別是在相對著的鏈的鏈節上具有滾子(7A,7B),其中每個滾子的旋轉軸分別與一對側向部件的公共樞轉軸(S)重合; 其特徵在於, -該等兩個帶(11A,11B)中的每一個都是由交替連續的第一和第二側向部件(40,50)構成,其中該第一側向部件(40)是叉形構造且帶有兩個在縱向上相對的叉形區域(40A,40B),該等叉形區域各自具有一對在橫向上有一定間隔的側壁(42),在該等側壁之間則有翼板托架(44),以及其中該第二側向部件(50)是翼狀設計且帶有兩個縱向上相對的翼板區域(50A,50B),該等翼板區域各自接合一個相鄰第一側向部件(40)的翼板托架(44);或者 -該等兩個帶(11A,11B)中的每一個由連續的、作為叉形翼板設計而成的側向部件(80)構成,其中每個叉形翼板(80)各自具有在縱向(L)上相對的叉形區域(80A)和翼板區域(80B),該叉形區域具有一對在橫向上有著一定間隔的、在其之間有翼板托架(44)的側壁(42),該翼板區域接合一個相鄰側向部件(80)的翼板托架(44)。
  2. 根據請求項1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該等側向部件(40;50;80)分別具有朝向另一個鏈的內窄面(61)和背離另一個鏈的外窄面(62), 其中,該樞轉軸(S)和該內窄面(61)的間距小於和該外窄面(62)的間距,以及較佳地,朝向另一個鏈的該窄面(61)在延伸配置中形成基本上連續的運行表面(47A,47B,57;87A,87B,87C),相對著的鏈可在該運行表面上滾動。
  3. 根據請求項1或2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該等側向部件(40,50;80)由塑膠一件式製成,較佳作為射出成型件。
  4. 根據請求項1至3中的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就一對連接的側向部件而言,一個側向部件(40;80)在該叉形區域的該等側壁(42)之間形成朝該翼板托架(44)開放的導槽(46),該導槽具有橫向相對的橫向導引面(46A,46B),該等橫向導引面圍繞該樞轉軸(S)以圓弧狀延伸,以及該連接的側向部件(50;80)的該翼板區域(50A,50B)以至少一個導向凸起(56)接合另一個側向部件(40;80)的該導槽(46),該導向凸起具有用於在該等橫向導引面(46A,46B)上導向的對應面(56A,56B),其中該導槽(46)和該導向凸起(56)較佳安置在該等側向部件的縱向中間平面的中心和/或安置在該等滾子(7A,7C)之間。
  5. 根據請求項1至4中的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就一對連接的側向部件而言,兩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具有至少三對圍繞著該樞轉軸佈置的、相互作用的止擋面(70A-70B;71A-71B;72A-72B),該等止擋面在該等兩個側向部件(40,50;80)的延伸樞轉位置上接觸,並且較佳在角度上大約均等地圍繞該樞轉軸佈置。
  6. 根據請求項1至5中的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特別是根據請求項5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就一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對而言,一個側向部件(50;80)具有拉鉤(75A),該拉鉤在該等兩個側向部件延伸的樞轉位置上接合另一個側向部件(40,80)的凹口(75B)以傳遞牽引力。
  7. 根據請求項1至6中的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該等滾子(7A,7B)分別被收納於該等相鄰側向部件(40,50;80)之間的托架上以及部分地或僅略微伸出於該等側向部件的窄面(61),其中較佳每個滾子分別佈置在一個叉形區域(40A,40B;80A)的一個側壁(42)和一個接合該叉形區域的翼板區域(50A,50B;80B)之間,其中尤佳在帶有滾子的側向部件對上,各有兩個滾子(7A,7B)在該翼板區域(50A,50B;80B)的兩側被設置在該翼板托架上。
  8. 根據請求項7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在該等側向部件的朝向另一個鏈的該窄面(61)上,該叉形區域和該翼板區域(52)的至少一個側壁(42)各自形成用於該等兩個滾子之一的一個運行表面部分(47A,47B,57;87A,87B,87C)。
  9. 根據前述請求項中的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每個叉形區域(40A,40B;80A)的該等兩個側壁(42)和該翼板區域(50A,50B;80B)分別具有用於單獨樞軸銷(70)的連續進口(48;58),並且經由插入的樞軸銷相對於彼此可樞轉地連接。
  10. 根據請求項9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該單獨的樞軸銷(70)和該翼板區域(50A,50B;80B)不可旋轉地連接,尤其是以形狀配合的方式連接,並且該等兩個側壁(42)借助於該叉形區域的該等進口(48)圍繞樞轉軸(S)可樞轉地安置在該樞軸銷上。
  11. 根據請求項9或10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該等滾子(7A,7B)分別不可旋轉地安裝在該樞軸銷(7C)上。
  12. 根據前述請求項中的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在該等兩個帶(11A,11B)中設置了結構相同的側向部件(40,50),尤其是各自為同樣的叉形第一側向部件(40)和同樣的翼狀第二側向部件(50),其中該等第一和第二側向部件(40;50)較佳關於其橫向中心平面(Q)基本上鏡像對稱或功能對稱地設計而成。
  13. 根據前述請求項中的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該等滾子(7A,7C)的外徑(D)為該等側向部件從該窄面(61)至該窄面(62)的結構高度(H)的至少50%,較佳至少66%。
  14. 根據前述請求項中的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在朝向另一個鏈的該等鏈節的該等橫向連接板(12A,12B)上,在外側面配備有梳狀導引元件(14),該等梳狀導引元件在移動過程中彼此嚙合以及導致該上鏈(3)相對於該下鏈(4)產生橫向偏移,這樣該等滾子(7;7A,7B)相互滾動經過。
  15. 一種用於導引比如電纜、軟管或諸如此類的管線的供能拖鏈,帶有多個彼此鉸接連接的鏈節(20),該等鏈節包括彼此平行的側向部件(40;50;80),該等側向部件在縱向上連接成兩個帶(11A,11B),該等帶經由橫向連接板(12A,12B)相互連接; 其中,兩個在縱向上相鄰的側向部件各自圍繞公共樞轉軸(S)相對地可樞轉,並且該供能拖鏈可以如此移動,使得該供能拖鏈形成上鏈(3)、下鏈(4)以及將這兩個鏈連接起來的偏轉區域(5),其中該上鏈特別是可靠在該下鏈上面移動;其中 -該等兩個帶(11A,11B)中的每一個都是由交替連續的第一和第二側向部件(40,50)構成,其中該等第一側向部件(40)是叉形構造且帶有兩個在縱向上相對的叉形區域(40A,40B),該等叉形區域各自具有一對在橫向上有一定間隔的側壁(42),在該等側壁之間則有翼板托架(44),以及其中該等第二側向部件(50)是翼狀設計且帶有兩個縱向上相對的翼板區域(50A,50B),該等翼板區域各自接合一個相鄰第一側向部件(40)的翼板托架(44);或者 該等兩個帶(11A,11B)中的每一個由連續的、作為叉形翼板設計而成的側向部件(80)構成,其中每個叉形翼板(80)各自具有在縱向(L)上相對的叉形區域(80A)和翼板區域(80B),該叉形區域具有一對在橫向上有著一定間隔的、在其之間有翼板托架(44)的側壁(42),該翼板區域接合一個相鄰側向部件(80)的翼板托架(44); 其特徵在於, 就一個連接的側向部件對而言,一個側向部件(40,80)在該叉形區域的該等側壁(42)之間形成朝該翼板托架(44)開放的導槽(46),該導槽具有橫向相對的橫向導引面(46A,46B),該等橫向導引面圍繞該樞轉軸(S)以圓弧狀延伸,以及該連接的側向部件(50;80)的該翼板區域(50A,50B)以至少一個導向凸起(56)與另一個側向部件(40;80)的該導槽(46)接合,該導向凸起具有用於在該等橫向導引面(46A,46B)上導向的圓弧狀對應面(56A,56B)。
  16. 根據請求項15所述的供能拖鏈,其中,一個滾子的旋轉軸分別與一對側向部件的該公共樞轉軸(S)重合和/或其特徵為根據請求項2至14中的一項所述的特徵。
  17. 一種用於供能拖鏈的側向部件對,其包括兩個鉸接連接的、具有根據上述請求項中的至少一項所述的特徵的側向部件。
  18. 一種根據前述請求項1至1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供能拖鏈針對長行程運行,尤其是超過100m的行程,和/或針對高速運行和/或在起重設備,特別是在卸船起重機上的用途。
TW110146452A 2020-12-10 2021-12-10 用於長行程的供能拖鏈,特別是帶有滾子的供能拖鏈 TW2022380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2020107151 2020-12-10
DE202020107151.3 2020-12-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8016A true TW202238016A (zh) 2022-10-01

Family

ID=79731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6452A TW202238016A (zh) 2020-12-10 2021-12-10 用於長行程的供能拖鏈,特別是帶有滾子的供能拖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DE (1) DE202021004122U1 (zh)
TW (1) TW202238016A (zh)
WO (1) WO20221233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05279A1 (de) 2021-12-10 2023-06-15 Igus Gmbh Energieführungskette mit gleitlagerring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9833C (zh) 1998-05-05 2006-02-01 Igus工业用注压件有限公司 能量导引链条
KR200320548Y1 (ko) * 2003-04-17 2003-07-22 김경민 케이블 체인
DE202006006645U1 (de) 2006-04-21 2006-07-06 Igus Gmbh Energieführungskette
DE202006006640U1 (de) * 2006-04-21 2006-07-06 Igus Gmbh Energieführungskette
DE202006006638U1 (de) 2006-04-21 2006-06-22 Igus Gmbh Energieführungskette
EP2549144B2 (en) 2011-07-19 2023-06-14 Findalto S.r.l. Energy chain provided with retractable supporting wheels
DE202012003903U1 (de) 2012-04-19 2012-05-25 Igus Gmbh Energieführungskette mit Rollen
DE202017105644U1 (de) * 2017-09-18 2017-10-30 Igus Gmbh Energieführungskette mit Laufrollen
DE202019105730U1 (de) 2019-10-16 2019-11-04 Tsubaki Kabelschlepp GmbH Leitungsführungseinrichtung sowie Seitenlasche und Glied dafü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21004122U1 (de) 2022-09-15
WO2022123308A1 (de)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44800B2 (en) Energy guiding chain
US20020124548A1 (en) Energy guiding chain
US20080242462A1 (en) side bow conveyor chain with inner and outer chain links
US8985310B2 (en) Sorting conveyor
JP3110764B2 (ja) エネルギーガイドチェーン
US8469845B2 (en) Chain
TW202238016A (zh) 用於長行程的供能拖鏈,特別是帶有滾子的供能拖鏈
KR100287251B1 (ko) 안내 멈춤 장치를 갖춘 에너지 가이드 체인
PL205580B1 (pl) Energetyczny prowadnik łańcuchowy
US20150128556A1 (en) Energy guiding chain with rollers
JP4286459B2 (ja) クローラ
CN113906242B (zh) 用于大的无支撑长度的混合能量引导链以及尤其为此设计的分隔接片
CN103328353A (zh) 用于输送装置的输送链
US20070119692A1 (en) Modular conveyor mat
WO2002002440A1 (en) Slide rail device for a conveyor
CN111565806B (zh) 具有运行滚子的能量引导链
US20240026953A1 (en) Energy chains for long travels, in particular with rollers
US6196380B1 (en) Apron-conveyor chain
US5863029A (en) Swivelably mounted rope guide for guiding a rope onto and off of a winding drum
EP1301423B1 (en) Deflecting device for conveyor
CN110168250A (zh) 用于传动机构的连杆机构
US20220268336A1 (en) Rocker joint roller chain
WO1985001997A1 (en) Sliding shoe arrangement
EP1544503B1 (en) A chain
CN214731942U (zh) 一种重载悬挂输送轨道